美术学和美术教育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学和美术教育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学和美术教育的区别

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史;审美;美感

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了解文化,利于创新。单就美术教育来讲,假如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作品将缺乏内涵。在学习美术教育史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跃动,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美,美的涵义,以及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沿袭作用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

主要的沿袭有:前面的美术教育方式、机构、画家思想和题材。

简单一点来说:想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上获得一些成绩,就必须要认真的学习美术教育史,因为只有了解历代诸多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出正确的定位,促使今天的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

二、欣赏与教育并举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美术教育目的本文认为应该是以培养、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类的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人类的感受、欣赏、鉴别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美术教育史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卷,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前导的作用。在欣赏它的同时它也对我们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1)审美认识作用;(2)教育作用;(3)审美娱乐作用;(4)审美调剂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

学习美术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反映出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学习美术教育史时我们会因其美术的实用性而提起对美术学习的兴致。再者,我们对实物、挂图、色彩等的欣赏而有感而发引发创作兴趣。

(2)教育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学习美术可以使人心如止水,使人心旷神怡,使人气质高雅;因此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凡是真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不允许自己有不美的行为,这是美术教育对人产生发自内心去追求美的促进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

绘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儒雅之士附庸风雅之物,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绘画抒发主观情趣,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还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纯以自娱等言论。

(4)审美调剂作用

美术教育过程更多地是运用审美的情趣,在中国画里就是讲究诗情画意,并潜移默化地把人带到如诗如画的境地,使人心理节律更趋协调。

美育不但能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这种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着密切相连。通常人们所说的艺德一致,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心理素质与艺术水平的一致。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更健全的心理。

三、促进社会创造革新作用

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篇2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治疗;心理压力

1引言

绘画艺术治疗这一构念,最近十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大为流行,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家重视。时至今日该疗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对智残问题儿童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及学校的心理咨询等,并且在解决情绪冲突以及洞悉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形式与美术教育存在相似性。作为一种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绘画艺术治疗为当今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2绘画艺术治疗简介

2.1绘画艺术治疗的含义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技法与材料为媒介,用艺术创作的意象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馈,来剖析与了解对象的发展、兴趣、能力、人格等心理活动,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在追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对绘画艺术治疗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为中介;(2)绘画艺术治疗以艺术理论和心理学为哲学基础;(3)绘画艺术治疗中涉及三种要素:治疗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4)绘画艺术治疗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冲突、完善人格等。

2.2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绘画艺术治疗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展学术研究。绘画艺术治疗被承认为法定专业的历史也不过才短短数十年时间。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治疗萌芽于20世纪初期。医生利用病患的绘画来分析其心理及精神状态。其真正的成长则受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的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到上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e•Namberg)才真正建立起了运用艺术的表现力作为治疗模式的绘画艺术治疗体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间,确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如今,绘画艺术治疗的专业体系正在蓬勃发展。除美国以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也均有艺术治疗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证照制度。目前国际艺术治疗师组织拥有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会员,并且艺术治疗是在不少国家是政府认可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之一。

3绘画艺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与理论依据

3.1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W•斯佩里的一项裂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功能分裂化的特点,即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左脑接受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如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受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行为。左脑负责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右脑主管图像化的知觉,负责进行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

3.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与绘画能力

大脑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通过胼胝体来传递左右大脑半球的信息。学者们在对脑伤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与大脑的某些区域损伤密切相关。多项与绘画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对物体细节的知觉是由大脑的左半球主控的,而对物体轮廓的知觉是大脑右半球控制的。这种对大脑两个半球的依赖可以在脑半球损伤的个体的绘画中观察到。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画面的整体轮廓,而能够将局部的细节画得完好。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画出整体轮廓完好的物体,却难以胜任细节的刻画。绘画或者其他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4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与契合

4.1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育”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完美,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西方近代关于“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更是大力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重要特点,使美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在“美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育”这一概念,从狭义上讲,美术教育是对于培养美术家或专业美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广义的美术教育强调普及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美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情趣。

4.2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

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极为相似。两者运用的艺术材料、绘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教师与治疗师所用的语言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区别是绘画艺术治疗师与治疗对象的内心体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有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绘画艺术治疗中,治疗过程也是帮助对象发展其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绘画艺术治疗的治疗师的角色是辅助者,而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则是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角色。也就是说,绘画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绘画技术本身,而是借助绘画这一工具来帮助治疗对象,绘画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绘画艺术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画与来访者进行心灵沟通,或者借助画使来访者认识自己。技术娴熟的绘画艺术治疗师熟知在特定心理发展阶段在绘画中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并能借此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状况作出诊断,从而帮助其成长。绘画艺术治疗的初衷并不在于绘画技术的学习,这正是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4.3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契合

20世纪艺术治疗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艾迪丝•克莱玛(EdithKramer)在给众多儿童进行治疗的实践经验中,确立了新的艺术治疗的观念。她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备心理治疗的效用;绘画艺术治疗借助艺术的环境,能帮助个体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个体心理不会抗拒,并且这种宣泄途径是安全的。她的学说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为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契合提供了作为支撑点的理论基础。

5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5.1推行校园艺术治疗的意义

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时期。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青少年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发展是角色形成(identityformation),适应能力良好者能自我肯定,找到自己的定位;反之,则会有角色混淆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焦躁敏感。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够在长久的尝试中慢慢适应角色的专换,安然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寻找自我角色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逐年增加的中学辍学与少年犯罪比率正来自于此。在与敏感的青少年的沟通方面,绘画艺术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恰恰也证明了人们通常更加信任视觉信息。其次,在青春期这一敏感时期,青少年阶段较其他年龄阶段更在意其形象与行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绘画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健全成长。

5.2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要点

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倾向于强调作品完成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态度的发展。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程序参与一系列艺术互动,如按时交出作品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情感以及对艺术的灵性与知觉就很可能被忽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艺术治疗能担当做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自身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对艺术的兴趣会影响其日后对艺术的态度。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施行过程中,必须避免完全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

5.3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实际操作

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育目标的重心就应当转移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观察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及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那么,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教学设计就需考虑到以下内容:(1)学生数量及个体差异。在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中,学生需要以小团体的方式来展开互动式的绘画学习,并且考虑学生特质。(2)适宜的艺术环境。常言道:居移气,养移体。不需要繁杂的数据,不需要长篇累牍的理论。在心灵沟通的同时,艺术活动与艺术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3)及时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附加于学生身上。(4)师生互动也是绘画艺术治疗所常用的方式方法。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心灵联系。要实现师生互动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情感策略。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结构,游戏等课前暖身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其心理防卫,增强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上举行各种美术创作的体验与分享活动。这些都是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他们的身心起重要的作用。(5)培养专业的教育艺术治疗师资是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结合的必要条件。绘画艺术治疗涵盖了诸多学科理论对心理的探索,特别是与心理治疗理论技术有着深切的联系。因此,当绘画艺术治疗师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提供给治疗对象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鼓励美术教师与特教教师协同合作,相互监督与扶持。这是有效应对现阶段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相结合发展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中国临床康复,第7卷第30期.

[2]何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凤凰出版社,2010-10.

[4]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中华.浅谈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社,2007.01.

[6]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中国临床康复,2004-27.

[7].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社会福利,2007.06.

[8]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7.

[9]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篇4

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篇5

关键词: 美术 教学 想象力 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丰富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培养的前奏曲是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一种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美术教育的本质

美术教育是指教师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学生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其期望和学习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一种是成为美术家,另一种是接受美术文化教育,其中的重点是接受美术欣赏教育。这便构成了美术教育具有必须培养出美术的生产者与美术的消费者的特有教育特质与行为结构。换句话说,美术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质。即美术教育本质是在一般教育本质系统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体之上的个体性升华。一般教育本质又是研究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特定社会整体教育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本质,是指美术教育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系统,其包括空间直感教育性(即美术灵感获取教育,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训练教育)、启迪诱创教育性(即情感有效宣泄教育、魅力美表现实践教育)和情感享受教育性(即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教育)。

1.1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

1.2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美术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师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

1.3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是由美术创作行为的外化实现所决定的。当学生面对特定的、凝结画家内在情感心灵的美术作品时,能否获得独有的审美感觉,是衡量美术作品审美作用发挥大小的尺度。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享受艺术美的能力是重要的任务和内容。从而也显示了美术教育的特殊本质。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把握,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性知识就能进行的。欣赏美术作品的

过程,需要欣赏者能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魅力美、优、劣的能力。

2.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根据美术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刊出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因此,老师要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2.1以对比引导想象,阐明美术的重要性

无论教授哪一门类,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其重要性、社会意义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色彩常识课时,让学生想象曾经见过的色彩美丽的物体。然后,再让他们想象如果没有色彩的情况又会怎样。启发学生们从想象中得出结论:没有色彩存在的世界将会单调、乏味、缺少生机。

2.2以联想引导学生想象,缩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美术课中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拉到学生的眼前,使课堂讲述变成生动的影像展示,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距离感,认识到现实中艺术无处不有的感受。如讲雕塑的类型及美感时,通过介绍市烈士纪念馆门前的烈士雕像、人民影院旁的儿童群像等,使学生感到艺术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而且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通过对生活中艺术的观赏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2.3想象是美术设计的先决条件,新颖的作品来自大胆想象

想象力在美术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铅笔刀的外形设计;大到大型建筑,如悉尼歌剧院的整体构思,都离不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想象力的作用。如上“动物图案设计”课时,要展示一些带有动物图案的生活用品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图案中的动物与公园里的动物有哪些区别?通过对比、联想,使学生了解到图案设计的规律,即强调夸张与变形等。

2.4延伸课外校外拓展想象

想象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要拓展课外这个想象力发展的大舞台,灵活、多变地指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特别是课外学习有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能较好地提高他们的想象思维。在课外的延伸过程中,我又是这样做的:举行定月的《未来的××》、《想象联手画》展等其它活动。学生可以把每月当中认为想得最好的作业与作品交上来,在校门口的宣传窗中展出,当他们的作业被展出时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励学生再想象。

2.5欣赏学习成果激励想象

篇6

所谓美术才能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折叠等。那么怎样及早地发现孩子的美术能力,并及时加以培养和教育呢?

(一)儿童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儿童美术才能受遗传素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已决定了。笔者曾先后调查了20多户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子女48%有艺术能力,而75户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只有20%有艺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美术能力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1.求知欲望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喜爱涂涂沫沫。2.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一般说来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儿童美术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

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教育尤为显著。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等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大师,是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分不开的。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些美术家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他们的家长都具有以下特点:1.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2.重视早期美术熏陶和教育;3.善于言传身教;4.注意孩子性格及品德的修养;5.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6.寻求造诣较高的教师并注意与其配合。

(三)儿童美术才能与好教师的作用

古人说: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有人统计,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智力开发取决于接受教育的年龄:从2—4岁开始训练受教育的人91%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4—6岁为84%;7—9岁为40%,14岁后才开始训练的只占7.2%。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必须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即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相应的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良好的仪表和美好的品行;有幽默感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篇7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现实意义

高职美术教育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素质修养的养成,为他们综合的美学和美术方面知识的培养提供可靠的桥梁,为之后的就业、求学以及生活工作中提供良好的美术知识,但是目前针对高职美术教育来说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美术素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去深入解决。

一、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也随着深入了,高职教育还未达到特定的要求,在美术教育方面就存在了缺失,需要后期不断的加强和改革。首先,目前普遍的高职院校还是注重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是倚重简单的理论讲解,即便经过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会如此,因此,由于传统方法的讲解和教学并没有合理的进行美术教育,而是过多的强调理论知识,以美术赏析课程为例,只是普遍的简单讲解PPT上的知识点,将教材进行解读,并没有让高职学生真正的认识到美术的魅力和深切体验美术的具体感受,这样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告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失去了很多,肯定为之后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影响。此外,由于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它不同于普通的课程教学,它要求可以普遍培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美术素质养成训练,因此,对于美术的具体把握不完全,忽视了重要的美术人文素质,由于上课普遍是统一整齐划一的教学,没有侧重点,学生学习的重点缺失了,因此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是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素质的。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要进行满足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满足多样化和个性要求,完善美术教学。

二、高职美术教育可行性的改革建议

高职美术教育首先可以将美术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的规划,例如高职学生由于水平不同,不可以进行全面的美术技巧培养,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美术素质,只有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对于之后他们的工作来说就有帮助,毕竟不是要求培养他们成为艺术家的。要注重对于高职学生美术作品和优秀美术文化的赏析,让他们对于创作理论与实际的作品有直观的感受,而不是片面的去死记硬背。结合美术史来进行讲解介绍,将整个美术教育的流程实践化,对于他们可以有观念上的改变。此外,要适当增加美术教育的门类选修课,这样就可以使高职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不同门类的知识点,加强综合素质提升。目前高职院校的改革总是注意避免理论的过多,但是还是出现这样的难题。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美术教育这里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美术教育与未来的职业规划密不可分,要将他们本职的专业发展也美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必要的了。例如网络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美术教育中构图和色彩的知识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之后的网站建设中就可以做到合理化的进行网站界面设计,选择适当的色彩搭配和网站整体构图的处理,这样就可以与之后的专业培养相融合。由于美术教育也是为了以后的运用,可以让高职学生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不单单是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而是提升审美的素质。个性化的美术教育也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整体上的个性化发展,就需要将美术的教育思想在教师中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处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是处于标准化的教育处理,这样的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中不可自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美术素质也有区别,要使得学生们个性化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手法,让其进行创作上的发展。最后,高职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也会进行不一样的艺术处理,由于个性化的不同,在完成同一幅题材美术作品的时候需要教师可以注重创新性的思维去指引他们,要培养他们自己真实看法的表达,这样的绘画作品才可以做到标新立异而不雷同,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创新性的,也是可取的。老师们要对于学生们给与鼓励,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有新的看法和表现的机会,毕竟高职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不是专业化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我们就是要将他们的这种创新思维有所提升,进行合理化的引导,使他们适应之后专业发展。总之,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它所培养的是高职学生的一种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素质,可以为之后的就业提供帮助,新时代条件下的美术教育就是需要他们具有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有这种全新的意识,在注重美术教学手法的同时,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提高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此外,高职教师也要面对现阶段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行新思维和知识点的学习,要使高职学生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作者:蔡琳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琼芳.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宋晓宁.美术教育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陈爱玲.关于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4]董树.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专业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44-01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基本知识,初步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观察力,从而促其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现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年龄在13—16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格叛逆,但渴望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又是思想波动最明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美育的功能。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人的和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教育的综合功能来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使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也渗透到德育之中,“以美辅德,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方面教育均能发挥主要作用。18世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曾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指出:“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透露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这种和谐的人格结构、智能结构将是一种均衡互补的优化结构,是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典型特征。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观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平时古板的教学活动已经让这些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如果我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话,效果势必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建较好的学习气氛,我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作为作画的材料,先在纸板上用笔画了简单的图案,然后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拼贴起自己喜爱的图案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美术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美术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俗称的画画),它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俗称审美)两个基本方面,同时,美术不是我们脑中虚构一个世界,而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有帮助,对其他各科如英语、语文、生物等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美术学习是最好的锻炼观察力的方法,美术学科在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3.美术教育可以转移学生的不良兴趣爱好。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很多的初中生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漠视现实生活,对亲人、朋友渐渐的疏远。培养其美术兴趣,可以转移他们这种不良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负担,也可以让学校提高了对美术课及美术教师的重视;家长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接触和学习绘画的条件;社会也为爱好美术及有美术特长的孩子提供了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艺的空间。

综观上述,中学美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做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篇9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传统的理念中,初中美术似乎就是画画,实际上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也是这样授课的。但是在理论上尤其是按照新课标要求来看,美术除了绘画技巧之外,还有美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这都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的。因此,教师要多注意创新教学内容,除了一些绘画技巧的训练之外,还要让学生发现世界和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头脑对美更敏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修养,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

美术的载体形式有很多,给美术教育的形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尤其是现代科技重视多媒体等视觉载体,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很好的优势条件,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照明灯、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形式和载体,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校局域网建立美术鉴赏基地,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放式地学习。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临摹较多、写生较少,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去野外开展各种写生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体验和收获得到双丰收。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气氛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学生能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条件下学习,效率则会大幅上升,注意力、想象力等各方面都会比其他条件要好。因此,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的气氛,让学生在精神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美术知识、接受美术的艺术熏陶。笔者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渴望双向互动交流,不喜欢单向灌输,因此,教师要主动容纳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很快乐,从而能够不断创新。

四、创新课堂评价方式

篇10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基本思路;素描教学;色彩教学

一、高职美术教学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属性上来说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1]。在这个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美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实际性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在美术教学贯彻职业技术应用的核心教学思想,区别于以往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走出适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道路来[2]。笔者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性工作也进一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还在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美术教育停留在形式教学的高度当中。事实上,高职美术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众多内容所在,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也起到了关键的辅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必须深入完善高职教学的相关研究体系,切身为高职学生打造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美术教学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能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学基本思路分析

(一)关于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美术教学科研力度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当中,不管是美术教学还是相关的科研内容都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精神文明需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然而,高职院校往往立足于就业和实际性专业技能的训练当中,艺术教育这面大旗往往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形式。笔者认为,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在三方面内容上对现有高职美术教学进行改善。1.加强高职美术教学大纲的完善力度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应当顺应时展具体调整时代下的高职美术教学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把高职美术教学当作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来抓。同时,笔者在这里还要着重强调的是,我们广大高职美术教学教师,也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观念,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际进行教学[4]。2.现代化精细管理理念在高职美术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从目前来看,时代塑造了无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我们也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从科学管理出发,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对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完善[5]。具体来说,高职美术教育需要从源头做起,从教学方法深度研究出发,积极订立相应的高职美术课程考核制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整个美术教学的开展和进度。3.深度分析当前社会形势,认真整改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生源不断扩大,相应的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一定要深度研究高职美术教学特色,走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美术教学之路,注重对学生一专多能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以便能让社会多种行业可以接受高职专业人才。

(二)关于要进一步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说到整合美术教育资源问题,笔者认为也要分为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一是要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整合学术资源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的整合。我们首先要提升对学科专业交叉性和交互性的认识程度,从而在整合中可以形成新的科学增长点,以便推动学科的整体性发展[6]。举个例子来说吧,音乐和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共通性,我们在实际对这两种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穿行;二是要进一步打造专业高职美术教学队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高职美术教育的开展其核心还在于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综合修养,所谓的言传身教,也是如此。

三、关于高职美术色彩教学分析

相关统计资料进一步显示,现阶段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从色彩教学内容当中所应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来看都十分的模式化[7]。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原本具有生动活泼特点的美术教学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显得单一化。笔者认为,色彩教学实际上是培养高职学生艺术之路的基础,是为他们打开艺术大门的关键内容所在。在我们实际进行高职美术色彩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结合高职美术学生个性特点来定制可以提升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现阶段,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笔者也是立足于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充当教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大量的实践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实际性训练和讨论,我在一旁仔细观察,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总体性指导。这样一来,无论是在课堂氛围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美术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高职美术教学不仅关系到对于高职学生美术知识的传授,更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学生奠定了人生的艺术基础,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素养。因此,新时期我们深入开展美术教学相关领域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美术教学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不同的领域,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本文也只是选取了色彩这个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震亚.高职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3-25+59.

[2]唐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周震亚.高职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97-100.

[4]刘虹.高职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18-119.

[5]窦曼娟.高职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5:190-191.

[6]胡胜男.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0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