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1

关键词:付费电视 电视数字化 核心竞争力

付费电视是面向“窄众”的个性化市场的一种专业化、对象化的收费电视服务业务。所谓“付费”是相对于免费的公共电视服务而言。2004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1世纪广电传媒高峰论坛”上宣布了数字化电视发展计划,我国电视业开始从“模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电视数字化的推进为付费电视搭建了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付费电视行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国内已有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汇众鼎视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等多家为全国性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已投入运营的各类付费频道总数达到100个以上。

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但国内付费电视行业还存在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作品缺乏、频道运营产业化低等问题。根据2007年3月CCBN2007数字电视中国峰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用户的数量已达1266万,数字电视业务已经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中部地区扩展。随着电视数字化的深入,付费电视行业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分析,付费电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受众、核心内容、核心技术与人才,所以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市场定位,巩固和扩大核心受众群体

付费电视意味着节目质量及受众选择,所以对于一个付费电视频道来说,市场定位意味着准确锁定目标订户的范围。在这个问题上,单一的付费电视频道有三个选择:专业―大众、专业―分众、专业―小众。专业―大众路线区别于综合频道,它有一个“类”的内容取向,例如新闻类、综艺娱乐类、卫生健康类等,但它几乎没有细分目标订户,面对的仍然是普通大众。专业一分众路线在内容上作了明确的专业细分,比如体育类、音乐类、电影类等,目标订户被锁定在有某一具体爱好的受众群体范围内。而专业一小众路线则作了更明确的专业细分,如体育类被分为篮球、足球、橄榄球等。电影类被分为动作片、爱情片、恐怖片等,目标订户被锁定在一个“少而精”的范围内。而对于一个拥有众多独立付费频道的电视网来说,如何将各不同定位的频道进行合理配置是最关键的问题。以美国著名付费电视网HBO为例。其旗下共有7个不同的频道,具体定位配置可见下表:

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付费电视都拒绝商业广告(2003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付费频道不得播出除推销付费频道的广告之外的商业广告,但经批准的专门播出广告或广告信息类服务的频道除外。”)。不必苦苦追求高收视率以讨好众多广告商,只需要满足订户的需求即可。所以在选择完具体路线,明确了目标订户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核心受众群体。所谓的核心受众是指对节目满意度高,对本频道、电视网忠诚度高的那部分受众,这个群体数量的多寡决定了一个付费电视频道或电视网的生死存亡。仍然以HBO为例,它另辟蹊径地提出了著名的“总体订户满意度”(Total Subscriber Satisfaction,简称TIS)概念。即不考虑观众的绝对数量,而是以收看节目的观众中满意人数的比例来衡量某个具体节目是否成功。此举的目的是找到并满足核心受众群体(HBO称之为“基础订户”,Subscrimion base)中存在的不同类型偏好,以便巩固和扩大这一群体。由此可见,付费电视必须确立受众本位的观念,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最大目标,尤其要取得核心受众群体尽可能高的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强调“内容为王”,打造独特的核心内容

首先,要完善制播分离体制。目前国内电视行业已经基本上确立了制播分离体制,但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化、产业化程度都比较低。美国付费电视一般自己制作新闻类节目,而其他节目例如音乐、娱乐、电视剧、纪录片等则由电视节目辛迪加制作,付费频道、电视网购买节目版权并予以播出。制播分离体制的完善有利于节约成本。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节目质量。国内付费电视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次,必须重视原创节目的制作,形成自身的特色。国内付费电视在内容原创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很多付费电视频道只是简单地把非付费频道的节目照搬过来,中间去掉广告,或者争相购买热门经典影视剧搞“大联播”,导致了同质化节目泛滥,缺乏核心内容。国外付费频道大多都有自己的原创节目部门(Odginal Programming),专门负责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原创内容的策划和开发。美国原创电视剧《越狱》、《迷失》、《欲望都市》、《绝望主妇》,原创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舞林争霸》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甚至引起了国内乃至世界各国很多电视台的跟风模仿。另外,不同的付费频道有自己独特的拳头产品,比如HBO主打电影、电视剧。ESPN主打各类体育比赛,探索频道主打科学探索类的专题片,国家地理频道主打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这些先进经验证明了差异化和原创性是打造付费电视核心内容的重中之重。再次,注重品牌效应,实践多元化、多角化经营。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包装为一个品牌,并延伸出大量的周边产品,比如书籍、音像制品、玩具、服装等等。例如,长期以来《国家地理杂志》与国家地理频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美国某服装厂商曾推出过多款著名电视剧《黑道家族》剧中人物所穿的丝绸衬衣以及运动装,纽约梅西百货也提供源自《黑道家族》的一系列商品,诸如黑帮老大东尼・索波诺式样的领带等,另外带有电视剧及制作公司Logo的肉酱、沙拉酱、通心粉也早已面市。反观国内电视业,非付费电视有很多类似的尝试,如央视著名节目《百家讲坛》出版的系列图书销量就十分可观,而付费电视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引起行业的重视。

三、发展核心技术,培养核心人才

篇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于1990年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该成为公司扩大经营能力的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的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文化及持续创新能力。

产业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影响。首先,因为环境中所产生的技术变革可能使企业所在行业本来的实力对比发生改变,企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到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次,企业对环境的深层次认识会改变企业在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战略资源。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

企业能力。企业拥有一定的资源是必要的,但关键要看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数量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企业拥有一定的核心能力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寻找到差距,寻找到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和能力,资源、能力和战略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主要从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而产生的,但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战略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协调”和“整合”,它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即企业有了战略能力,肯定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持续性的发展。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或企业家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力量或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或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动态或剧变的程度。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能性预见的基础。由此,就使得企业的每一种既定形式的核心竞争力都不可能长久地维持,最终都将消散,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才能够在产业环境中生存和壮大。

三、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动,甚至是瞬息万变。如何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下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结合各行业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分析企业在不同产业中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第一产业是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减小,从而战略上面临着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挑战。但由于产业本身产品的特殊性又使得该产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产业中是否具有资源上的优势是能否具备并保持长久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由于第一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生产部门,而自然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因此怎样通过技术,管理上的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就成为第一产业企业家的核心任务。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保证,企业必须加大研发上的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走节约高效的道路,保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

第二产业是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是市场份额争夺较为激烈的产业,在我国,制造业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上的明显优势,而制造基地的聚集效应又使大多数企业可以相当方便的找到对应的供货商。在具备价格优势的同时缺乏独立创新精神。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产品差异化很难实现,加上质量和知名度上的劣势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面对这一问题,在充分发挥原有资源,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发,培养研发部门的持续创新能力,打出品牌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路径依赖;制度短缺

引  言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诞生的,担负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探索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的双重使命。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12家,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4万亿元、4.46万亿元和3.23万亿元。但由于制度安排与企业文化塑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制度缺失、路径依赖、理念滞后等问题,本文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善与健全问题。

一、理论回顾

根据早期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们将制度划分成正式、非正式两种。广义的制度既包括了正式制度,也包括了非正式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式制度,也称正式约束,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由于在动态意义上说,某一时点的正式制度都是作为制度变迁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按照正式制度形成途径的不同,我们把正式制度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应非正式制度的要求出现,后经过制度制定者确认的正式制度,称之为“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另一类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来的行为规则,称之为“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

从名义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性企业,表现在其提供的产品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虚拟的价值符号,其背后提供实质支撑的是信用,而非一般产品所凝结的产品质量。但从实质上看,作为经营性企业组织,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没有差异,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本问题,以实现摩擦系数最小化、目标一致性和效益最大化。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的界定,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预期。因此,与一般企业一样,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1)制度从理想信念、价值反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智力基础。从某种角度而言,企业的个性本质源于制度的个性;(2)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制度蕴含的科学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耐性的管理手段不断推进管理的进步,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3)制度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整合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粘合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以强大的凝聚力使银行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不断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1)制度因不同的商业银行会有所不同,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商业银行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它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它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2)制度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一经“内化”,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目标;(3)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受制于企业的成长过程,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够被策划、塑造、传播,是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作为成长性的因素,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

二、当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制度问题的分析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整体而言主要还存在以下制度缺陷:

1、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仍占相当比例。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伊始,就已经明确界定了金融产权,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三大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了股份制商业银行规范管理、自主经营、灵活运作等体制优势,银行业绩不错。可是随着时间变迁,慢慢发现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为逐渐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即体制优势的边际产出递减趋势已日益明显。有关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体制回归”。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这种股份制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大中型企业为股份持有者,如光大银行等;第二种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等;第三种是向公众募股并上市,如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由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么是依托某种政府部门背景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要么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控股,导致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董事会权力真空化,决策缺乏独立性和科学性,治理结构仍然更主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董事会在聘任行长方面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发言权。同时,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是参阅国有商业银行的版本制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中挖过来的,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以及激励方式与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根本区别。时间一长,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就演变成了小型的“工农中建”。

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模式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多层次的委托关系。虽然这种委托关系已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那种行政式的特殊委托,但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和责任不对称等,同样会导致费用高昂和管理的不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督资源的稀缺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生成的关键原因,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外部人缺乏足够的激励去获取信息和行使监督权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生成的又一原因。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所有者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股份制商业银行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都普遍的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即基本上无须承担财产风险的经理人员和员工共同取得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的事实上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经理层和员工有可能出现滥用职权的行为。

3、股份制商业银行链长,导致成本增大,约束机制弱化。总分行体制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等实行授权与转授权经营,从而形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总行到分行、到支行直至到职工个人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这一多层次的“委托—”链条上,隶属于同一个法人主体的委托双方,其委托关系往往以责任目标考评方式予以明确。一方面,所有者目标在各级层逐层变形,传达到基层就变成了掺杂着各级者自利性目标的混合物;另一方面,人的首要目标,有时可能既不是利润最大化,也不是银行资产的增值,而仅仅是完成上级的计划指标。因此,在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各层经理人员利用信息优势向上级委托人提供虚假信息,如何有效地监督各级经理人员的偷懒和不负责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人”本位体现不够。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人”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应发挥出如下几项基本功能:导向功能,即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目标;约束功能,即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凝聚作用,即当一种价值观被该企业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胶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作用,即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辐射作用,即企业文化在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后,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重要支撑,可以激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活力,诱发股份制商业银行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对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人”本位体现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够,员工之间感情隔膜,互相猜忌和防范心理普遍,竞争意识强于合作意识;员工的工作倦怠问题突出,受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和内部职位竞争的影响,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大,情绪低落抑郁者不在少数,身心状况堪忧。

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配套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科学的框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深化股份制改革,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主要任务是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对内,公开上市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公开上市可以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合理化,使各方参与主体都能对经营决策进行权衡和选择,对银行的经营层起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股权社会化,有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随着更多的社会股东参与其中,将对银行的经营决策形成更大的制约力量。目前,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有5家在国内上市,剩下的几家也在做上市的努力。对外,可考虑引入外资分散股权。允许外国投资者(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持股,可以直接学习和借鉴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促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尽快地完善起来。

 

司治理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一种典型的分类是墨兰德给出的“二分法”,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型治理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型治理模式。美国花旗银行是以外部人监督为主的市场型治理结构(典型的英美模式),这种治理结构以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为基础;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其公司治理结构以内部人监督为主。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鉴于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银行经理人市场空白和市场信用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选择应当以内部人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同时借鉴外部人监督模式中关于股权分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做法,逐步创造条件,向外部人监督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转变,进而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要确保依法产生董事会。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地方政府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插手或干预银行高层人员的选任工作,这十分不利于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构。因此,相关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摒弃“党管干部”的惯性思维,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法产生董事长、监事长和总经理(总行行长),而非行政指派。另一方面,要调整董事会构成,推广独立董事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聘请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强化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切实加强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约和监管。

3、妥善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成本。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集中反映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监督评估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错位、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负面绩效从外面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成本问题。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界定资源配置权力边界,明确各级经理人员(行长)的权能定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行长)年审制度,完善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使之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推行经理人员(行长)决策失误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对称统一,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换岗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必须充分注重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当的剩余索取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加强津、补贴管理,取缔工资外非法收入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考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与实际贡献挂钩的岗位工资制,拉开个人收入分配的档次。三是完善内控机构,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严格遵守金融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垂直领导、直接向法人代表负责的内控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内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和会计监督。业文化再造策略。根据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所指范畴,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身特点,可以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分为理念文化、风险文化、营销文化三个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可或缺。下面,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微观再造。

(1)理念文化再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应该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包括价值观、风险、人才、创新。在这个体系中,成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其他理念得以存在的基础,价值观是核心,风险是关键,人才是保障,创新是催化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理念文化建设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尝试拓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外部的金融环境,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指导依据,并将它的价值观贯彻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战略、营销战略中去,同时通过企业精神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富有凝聚力的风险文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统一全行上下的思想认识,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有理念、有审慎工作习惯的员工队伍,这对于有效的防范和化解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保证和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流的银行源自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服务源自一流的员工,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把聘用、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的基本的政策。

(2)风险文化再造。商业银行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文化再造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培养自己风险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本国国情和本行的实际情况,更要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本行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制定正确的信贷政策,并把它植根到银行员工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中去,从而保证健康风险文化的形成。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还要重视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重视前后台人员的交流,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努力在全行形成统一的风险文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培养其对银行的高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3)营销文化再造。现代银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得到普遍应用,银行之间的模仿创新使各银行间的产品差异逐步缩小。同时,客户需求在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的同时变化频率加快、效率要求也大幅提高。能否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银行成败的关键,反映出核心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大科技投资,加快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运作效率、营销能力。首先,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内外经营环境变化,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商业银行营销观念。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研究,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找出有价值的市场空间,并结合经营目标和自身资源,选定能够给银行带来价值的客户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crm),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利用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整合营销,通过客户管理信息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客户关系管理技术推动下,传统的4p营销组合演变成为4c,即不看产品看客户需求、不看价格看客户成本、不看销代渠道看服务便利性、不看促销看与客户的沟通。

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赖于建立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再造又是一项浩大的战略性工程,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合理的原则,并积极的采取应对市场竞争的新战略,才能营造出成功的企业文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应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企业精神、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全行员工素质为目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进而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明忠:《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战略》[j]《南方经济》 2004年第11期

篇4

 

引言:在我国,除直接隶属于中央直属部门的111所高等院校外,全国有25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属于地方高校范畴[1].高校中“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建设的目标[2],是地方性高校竞争的主要内容。SWOT分析方法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常用工具[3].“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4].发展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战略发展的最高阶段。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能使大学在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5].21世纪初期,大学作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一种“非营利组织”,面临各种挑战竞争问题已日趋突出。那么,大学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运用SWOT企业战略研究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良性的专业发展循环体系,同时,也可明显地促进地方性高校的特色建设,增加高校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篇5

【关键词】 财务报表; 精细分析;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3-0096-04

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逐渐演变为一个高度竞争的弑杀场。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强烈地意识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压迫感。要想在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地了解企业竞争力的状况。企业的财务报表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加以量化,透过财务报表中的会计数据深入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可以直观地反映其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本文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相结合,利用财务指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精细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的选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许多要素整合而形成的整合性能力,其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价值创造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车红娟、王林峰,2010)。

价值创造能力,即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财务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价值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中的盈利能力来体现。所以选择分析价值创造能力的财务指标有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

资产运营能力,是指企业创造收入的能力,反映企业的资产营运效率和效益的好坏。资产运营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资产的周转速度、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所以选取分析资产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经营安全能力,是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反映企业在财务环境下日常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程度。主要运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支付倍数等财务指标反映。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保持基本经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分析该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净资产平均增长率、总资产平均增长率。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具有一支高质素、专业化的研发队伍,支撑企业在技术上优越于竞争对手的一种能力。用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及其给企业赚取的收益情况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该指标反映了研发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给企业创造多少利润。研究开发技术是企业难以替代的无形资产,所以创新能力是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二、利用财务指标对深圳奥拓电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一)公司简介

深圳市深圳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奥拓电子公司)成立于1993年,坐落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一家主要从事LED应用产品和金融电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相应专业服务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与服务体系,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LED视频显示系统、LED信息及指标系统、电子回单系统,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LED显示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多个专利,是中国光协LED显示应用分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是LED应用和金融电子行业中的知名企业。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其保持创造价值的增长越大。根据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度的财务报表数据来分析说明该企业在价值创造能力上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指标数据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度每股收益基本保持在0.45元左右,且都高于当年的行业平均水平;从主营业务利润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2011―2013年都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在2013年该指标甚至是同行业平均值的两倍多,说明深圳奥拓电子公司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同时说明资产利用的效果较好,成本的控制水平较高;通过总资产净利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虽然企业盈利,但是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较弱;公司2011―201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不佳,低于行业的当期水平。综合四个指标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总体表现一般,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突出,处于中上水平。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营运能力的分析

资产营运能力,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营运效率和效益的好坏。根据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的财务报表数字分析可说明该企业在资产运营能力上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指标数据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总资产周转率逐年降低,从0.59次降至为0.43次,比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低,表明2011―2013年该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较低,销售能力低;从流动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指标处于下降趋势,由0.64次下降到0.51次,说明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缓慢下降,资产在浪费中,降低了企业获利的能力。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存货的占用水平较高,浪费率高,导致了变现能力弱,该公司存货周转率由2.74次降至2.21次,低于企业标准值3次。与此同时深圳奥拓电子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由4.93次降到4.46次,这表明2011―2013年,企业收账速度也在下降,账龄变长或销售大幅度下降,资产流动性弱,坏账损失的情况可能会变高。综上所述,2011―2013年度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资产运营能力表现不佳,反映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资产运营能力在行业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营安全能力分析

经营安全能力,是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反映企业在财务环境下日常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程度。根据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度的财务报表数字来分析说明该企业在经营安全能力上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指标数据如表3。

从表3可以分析出2011―2013年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在逐年增长,由12.4853%增长到16.2859%,但行业的平均值是由26.538%增长至29.614%,总体上看深圳奥拓电子公司三年的数据都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长期偿债能力较强。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要依靠无形资产(核心技术)等,由于这些资产的特殊性,企业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而企业的偿债能力高,说明公司没有长期的资金作保证。这可能也是行业所体现出来的特点。然而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两个指标说明该企业的偿债能力风险较低。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的速动比率指标从6.6792%下降到4.9424%,比同行业平均值高,初步分析该公司在该行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资产流动性以及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良好。综合分析,2011―2013年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营安全能力的表现相对较佳,但在国内行业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

(五)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能力的分析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保持基本经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根据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的财务报表数字来分析说明该企业在发展能力上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指标数据如表4。

增加营业收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表4可以分析出2012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由32.3009%下降到2013年度的-7.9846%,主要原因是公司金融电子业务搬迁至南京,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国外合同订单延期致使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负数。而净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反映出2011―2013年该企业未来经营持续发展强劲。深圳奥拓电子公司虽然2013年的净资产增长率为-7.1916%,呈现负增长,但是2012年的指标数54.4973%与2013年的指标数都比同行业指标数要高,说明虽然企业有发展强劲,但是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过于缓慢。2011―2013年度总资产增长率指标由158.4202%急降至8.5143%。综合分析,深圳奥拓电子公司在2011―2013年发展不够稳定,故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能力表现并不理想。

(六)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分析

“一招鲜,吃遍天”这是市场竞争中的不二法门。要“一招鲜”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谁能不断地创造出这“一招鲜”来,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的创新竞争力是企业赢得超额收益及回报的根本。深圳奥拓电子公司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可以从企业研发总支出情况来分析,具体指标数据如表5。

从表5可以初步分析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在2011―2013年技术创新方面研发总投入在不断增加,2012年全年研发支出比2011年全年增长21.84%,2013年全年的研发支出比2012年全年增长25.83%,而2011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年均投入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为8.79%,高于同行业同一时间的平均水平6.74%。结合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初步表明该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发队伍,始终坚持技术驱动型差异化战略,坚持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研发道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研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前瞻性的新产品,使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三、深圳奥拓电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一个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企业在创造价值上就会保持增长,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收益最终会在财务报表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以上财务指标对深圳奥拓电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财务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可以综合得出表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活动能力表现出来。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是财务能力的核心体现,相对于其他能力,这两个能力更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而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所以综合上述对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核心竞争力财务能力的分析,并结合表6可以分析出2012―2013年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盈利能力与发展能力的排行位置有所下降,初步分析可能原因是公司金融电子业务搬迁至南京,业务收入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阻碍了企业发展,导致竞争力下降。但深圳奥拓电子公司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然不断地加大投资来巩固其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深圳奥拓电子公司2011―2013年的目标是坚持技术驱动型差异化战略,坚持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研发道路。虽然各项财务指标反映出深圳奥拓电子公司的财务核心竞争力表现并不突出,但企业未来可以向技术创新方面发展,形成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车红娟,王林峰.试析财务管理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227-228.

[2] 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官网.http://.cn/.

[3] 张海报.苏宁电器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预测[J].会计之友,2013(14):55-58.

[4] 时钰.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探析[J].财会通讯,2012(20):69-70.

[5] 刘崇明,许丹.基于财务报表的归因分析及财务诊断研究[J].会计之友,2014(35):21-23.

篇6

1.1 研究背景

保险被看作当今中国的朝阳行业,并且在保险业发展的进程中,为客户所提供的保险服务正趋于多元化、高效化以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纵观国内当前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能够看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保险业所提供的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保险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业人员经验丰富,产品险种设计更加理性,理赔服务也是根据条款、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而国内当前保险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国民对待保险业方面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保险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推销的方式来进行营销。

首先不少客户对商业保险认识不足。许多客户只注重社会养老保险,觉得商业保险可有有无。加上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造成民间借款盛行,有的客户认为金融理财高于商业保险,有的企业主对企业财产保险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般不会出险等等,造成了商业保险潜在客户较多,实际下单不多的现象。

其次保险业在销售的过程中,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普遍存在。需注意的是,作为保险行业的营销人员,在向客户介绍保险产业时,应该全面的、准确的及客观的对不同保险产品进行介绍,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保险产品。

再次,现阶段保险行业在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不容乐观。当前保险公司的总部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风险,则将部分权限授予给分公司,而在此背景下不但无法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还会产生服务脱节的情况。关于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其一,销售人员的保单时效较低,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客户签单后,需要通过总公司或者省级分公司来对保险单进行核实,并进行出单,然后再将保险单返回给分公司。其二,当保险销售后,存在跟踪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最后,保险公司的产品存在“理赔难”的问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包含两点:其一,在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到签订协议后,并没有彻底对保险产品中的条款彻底理解。其二,其原因是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在向客户介绍产品的过程中存在误导行为,而误导因素包含营销人员自身专业知识了解少、从自身利益考虑等多个方面。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已经意识到购买保险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就是因为“理赔难”的问题,导致多数人出现望而却步的情况。

1.2 研究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平安保险服务创新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在中国平安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坚持人性化的服务链体系,客户满意度高达96.02%。较去年同期提升2.2%,充分体现了平安“客户至上”的核心营销理念。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样的服务特色,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户青睐于平安保险,但同时平安保险在服务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平安保险问卷数据为例,具体探究:

1. 中国平安是如何对服务进行创新的?其服务创新有何特色?

2. 中国平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有什么优势?

3. 各服务创新因素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关系如何?

1.3 研究创新

本文创新如下:

1. 本研究从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三个不同的流程来探析中国平安保险的服务创新,即服务链创新。

2. 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来探究中国平安保险的核心竞争力。

3. 本研究总体分为5个维度,并在各维度中细分若干元素,通过对各元素和各维度的数据分析来探究维度间与元素间的关联性,发现其服务创新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为平安保险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保险

保险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合同约定,规定投保人需要向保险人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用,以在被保险人出现意外或者发生事故而导致的疾病、伤残以及死亡等情况,保险人需要根据合同对其进行赔偿的商业保险行为。

2.1.2保险产品

2.1.3平安保险产品

平安保险公司可以算是国内保险行业的开拓者以及领军人物,在保险范围基本涵盖了各大保险产品领域,并且发展不错。

2.2 服务创新

2.2.1服务链的定义

服务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其中涉及到物流技术、系统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在服务链运营过程中,主要是将保险、银行以及政府等核心部门相结合,以构建完整的消费服务网络。

2.2.2创新

2.2.3 服务创新的定义

所谓服务创新,是指在发展的进程中对传统的技术、思想或者产品进行优化与改善,来实现服务创新的目标。当对服务进行创新后,在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在该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2.3 核心竞争力

2.3.1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密西根大学普拉哈教授与伦敦商学院加里?哈默尔教授在1990年所提出的,两位学者在撰写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在组织内部经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特别是如何对生产技能与技术进行协调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对此,从企业中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层面来分析,核心竞争力是指隐含在企业核心服务或产品中的技能与知识。

2.3.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的决策力,其核心竞争力包含创新能力、开拓进取的文化力、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以及诚实守信的亲和力等多个方面。此外,可以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团队或者群体中相互弥补的知识与技能的组合。

2.4 相关研究文献

2.4.1保险行业的服务创新

所谓保险服务创新,是指保险公司借助于对服务管理与服务理念进行强化的方式,来实现对服务产品、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方式优化的目标。

1.保险服务创新有利于维护客户利益。由于保险行业起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具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西方国家的保险行业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他们对待客户能够准确的定位,并科学的细分。需注意的是,保险行业是服务型企业,因此在对经营理念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从4P转变为4C理论。

2.保险服务创新有利于树立行业形象。由于保险业在发展初期并没有意识到客户的重要性,便形成“两张脸”的说法。具体来说,是指保险公司笑脸面对客户的投保,而用臭脸去面对客户的理赔,这对于保险行业的形象具有较大的影响。

3.服务手段多样化。为了给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众多保险公司纷纷通过开通中国客户服务热线、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经验,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营销体系,对于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4.2保险产业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

1.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理念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客户为中心思想的战略发展目标,公司的所有活动都以客户至上为原则。注重服务创新的保险产品更加能够反映出客户的整体需求,并且随着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关系营销更加注重的是营销中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这种伙伴关系能够保证服务人员与客户双方的长期获益。注重服务理念的理赔要求,实现最快、最准确、最周到的服务理念。对于服务理念来说,始终贯穿于保险服务领域,保险延伸服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保障客户利益的基础,也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趋势,扩大为客户提供的保险责任,能够赢得客户的青睐,实现保险公司的服务目标。

2.服务手段的创新。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先进经验,弥补了中国保险行业的不足,中国保险服务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要加大融入力度,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个人道德修养。实现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

3.服务内容的创新。客户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保险服务内容也要顺应这种多元化趋势进行发展。要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与此同时,要在差异化的层面上加大服务力度,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差别化的服务。

4.服务制度的创新。服务的主体是以人文本,不但要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还要对保险公司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管理。服务制度上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服务中心上,更加体现在保险公司整体的业务处理和运作方面,这个过程始终要以客户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4.3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特点,分别为扩展性、贡献价值性、难以模仿性。首先,扩展性是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力;其次,贡献价值性是指核心竞争力能够提供用户从最终产品感知到价值;最后,难以模仿性是指核心竞争力很难被同行企业所模仿。

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中国平安保险产品,如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所示主要研究其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其服务流程中的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及核心竞争力个人与组织间的创新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变量是保险服务链创新的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核心竞争力的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并探析其两者间的关系。

3.2 研究假设

假设1: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三个维度间,关联紧密,处于高度正相关性。

假设2:在服务创新里,服务中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假设3:个人核心竞争力与组织竞争力间的关联性一般。

假设4:与个人核心竞争力关系紧密的维度,与组织和竞争力间的关系也紧密。

3.3 研究方法

3.3.1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能够更精确的了解中国平安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给其带来的绩效程度。

3.3.2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平安保险服务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电子问卷设计

电子问卷细分为四项指标进行调查,确保了信息的精准性,每项指标逻辑紧密,利用链条式的方式逐一进行调查研究。

2.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星”是国内当前最专业的在线调查平台,主要包含问卷调查、投票以及测评等多个领域。

本次预计发放400份电子问卷在“问卷星”网站上,共收问卷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占总量的92.3%。

3.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对300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并把统计的数据逐一输入至SPSS和Amo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之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3.3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主要是指测验的结构是否可靠与稳定,而效度则代表着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事物的程度。

3.3.4路径分析

本文将对问卷调查后获得的数据进行路径分析,从来找出平安保险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程度。

3.3.5回归分析

本文将对问卷调查后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来找出平安保险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程度。

第4章 数据调研分析

4.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从信度结果,服务链创新的一致性为0.941,核心竞争力的一致性虽然为0.959,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中的协调中各变量的一致性仅为0.306,个人核心竞争力中教育程度中各变量的一致性为0.673,一致性一般。因此本调查问卷有着较高的稳定度和可靠度。

4.1.2 效度检验

从效度检验的KMO,问卷中5个变量的KMO均大于0.70,各个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较强,且球形检验的P

从效度检测,提取出1个主成分能解释服务前创新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所有变量的73.440%和75.565%。提取出2个主成分仅能解释服务中创新,服务后创新和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所有变量的66.769%,87.829%和83.976%。

4.2 调查问卷数据整理与数据调研结果分析

4.2.1 基本信息分析

1、所选的样本中,男性受访者人数为127人(42.3%),女性受访者人数为173人(57.6%),性别分配比例差距不大,具有一定代表性。

2、按年龄构成分析,26-35岁的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59.3%),18岁以下为0%,可见,中国未成年对保险并不关心,且对这方面的知识较少。

4.2.2 服务前创新分析

在渠道创新方面,平安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结合了当下流行的APP、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这使大部分受访者所亲睐的(均值4.783分)。从均数看,在Q2新险种的接受和Q4“一账通”的使用得分较低(仅3.79和3.71分 ),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年受访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对新形式的支付方式和险种较为排斥,不愿意尝试。

4.2.3 服务中创新分析

在业务能力的角度看,美中不足的是Q8中是否希望年轻员工为您服务中32和82位受访者,分别打出了1分和2分的低分。其实从Q7,Q9,Q10,Q11,Q12的数据反馈来看,平安保险每一位员工都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

4.2.4 服务后创新分析

问题的均数都达到了4分以上,体现出平安保险在售后服务创新上做的是非常出色的。理赔效率无差评,仅8.3%的受访者给予中评,这与中国平安2014年年报中96.02%的客户满意度相吻合,这也体现了以平安保险“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客户最为关心的“理赔”环节放在第一位。

4.2.5 个人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教育程度调查中,其均值高达4.56和4.89分,这显示着平安保险在员工培训方面及其重视,在员工专业化培训(4.89分)的同时,不忘对其道德素质的培养(4.56分),使员工全面发展,员工的优秀也是对顾客满意度的强力保障。但专业能力中略显不足,Q21员工发现问题的能力仅为3.66分。

4.2.6 组织核心竞争力分析

受访者对平安保险服务流程的流畅度给予了肯定(4.88分),但在管理层协调中,有66.7%的用户给了其中评,建议今后平安管理层在,人际沟通能力、员工激励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更加透明,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

在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3.77分)和消费者沟通(3.96分)上,平安做得还有所欠缺,部分消费者觉得其保险产品高于预期。

受访者对平安在同行业汇中的品牌形象给予了肯定4.7分,品牌形象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在中国平安保险履行承诺的评价中,差评、中评皆有不少,因此中国平安应切实调查其原因和不足,并进行反思和整改。

4.3 路径分析

路径系数的检验表明,服务后创新0.078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后创新对个人核心竞争力基本无影响。发现服务后与个人核心竞争力间相关性较小。

其余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个人核心竞争力和组织核心竞争力均为正向影响,其中服务中创新对于个人核心竞争力0.569和组织核心竞争力0.401的影响最大。同时个人核心竞争力系数大于组织核心竞争力,可得出在服务创新中,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更为突出,服务行业硬件的品牌外固然重要,软实力也不可或缺。

3个观察变量和2个自变量的方差及其显著性检验表明,方差均为正值,且变异量标准误估计值均很小,说明模型界定合理。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也具有显著性,从相关系数大小可见,观察变量(创新服务前、中、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高度正相关。但在个人和组织的方面略显不足,路径系数为0.350,因此平安保险应将个人与组织和竞争力紧密连接在一起。

4.4 回归分析

个人核心竞争力中并没有服务后创新,包含服务前创新、服务中创新,且服务中创新和服务前创新的T检验的P0.05),所以在回归分析中同样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故在回归分析中没有输出呈现出来。

组织核心竞争力中包含服务中创新、服务后创新、服务前创新,且服务后创新、服务中创新和服务前创新的T检验的P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1.中国平安保险是家不错的企业,短短几年以傲人的成绩跻身世界500强,并以每年递进50位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充分说明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服务创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2.调查问卷的总平均分为4.32分,说明总的来说消费者对平安保险是满意的,也说明平安保险的服务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与提高。

3.中国平安保险在服务创新上与整个服务(链)的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性,处于高度正相关,能相互协调和互补,体现出平安保险在服务创新的流程上做得很好。但平安保险在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4.中国平安保险服务中创新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联性大于服务前创新和服务后创新,其路径与回归系数均是最大的,因此服务中创新是平安保险的优势所在。而有的客户对保险理赔及投诉上处理不全满意,需提高这方面处理的效果和速度。

5.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保险人是平安保险公司整个服务链创新的纽带和灵魂,其工作业绩及服务质量的优势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

6.中国平安保险在售后服务创新方面做的较好,而在服务前创新与组织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待提高。在对新产品推广方面,平安保险应创新出更符合大众、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平安管理层在组织协调中,需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员工激励方面增加透明度,便于消费者了解。同时,平安保险还需通过降低成本、促销打折等手段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7.保险人是平安保险公司整个服务链创新的纽带和灵魂,其工作业绩及服务质量的优势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年轻员工有的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外聘人员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均有待提高。

5.2 研究建议

5.2.1服务创新建议

1. 服务创新相对来说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若要快速的建立起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服务创新来实现是条捷径,服务创新能够节省成本,也是实现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方式。

2. 服务创新应该具有差别化和个性化,才能凸显出服务创新的核心。企业不仅要创新有形产品,更多的还应该对无形产品进行创新,也就是服务创新。只有具有弹性地扩展产品的灵活性,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实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 服务创新的高水平的服务内容,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高质量的超值服务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同样对设计产品的差异和增值起到了促进作用,成为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服务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5.2.2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不断推进服务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培育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首先,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形成自身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其次,保险企业加强保险文化建设,提高保险员工的诚信观念。最后,保险企业加强建设保险文化,提高人们对于保险的有效需求。

2.组织学习、培训优质员工,增强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一是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险种。二是改造完善现有险种。三是力求在个别重点行业建立起差异化的险种组合及费率档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四是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篇7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第六步:检验成功因素——找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这些成功因素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基本特征(客户价值性、差异性、可拓展性、难以模仿性和持久性)进行比较。例如,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与我们的竞争者相比有没有优势而言,如果没有优势是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探讨这些成功因素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能否持久,有没有其他因素能够保证其能够经久不衰。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内部功能整合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相对比较低,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能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能服务。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内部的研发部门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仓储系统,从而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3.2外部资源购买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不可短时间内效仿的竞争优势,它的研发除了需要研发人员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通常也需要走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却又刚刚涉足物流领域的企业来讲,外部购买不失为一种快捷的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在实施外部购买时,被购方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随即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将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购买方也需至少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相冲突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3.3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

面对反复无常的市场变化和日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物流企业一方面在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找互补的外部优势,通过形成供应链来实现整体的竞争优势。这种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企业可以共享物流运作资源,节约了物流企业的成木,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2.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8.

[3]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0.

[4]陈颈,,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03).

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模式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独特性和价值性的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生存发展的独有的优势。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研究,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时展的潮流。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知识和理念,以及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技术成果,因而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为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获得较高的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核心竞争力将知识与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创新,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促进企业在深度和广度方向的延伸。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因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就应当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促进理念和技术的创新,因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中,持续学习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涵。企业的资源具有有限性,因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创造,需要对企业的优秀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的实际价值,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整体情况来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是企业文化与技能的整合,是不断创新所形成的,是对手不能模仿的一种优势,能够促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定位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定位方面,应当综合内外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探究,对企业内部优秀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和整合,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2.1 经营业务战略定位――确立核心业务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技术研发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市场开拓的能力、为客户服务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讲,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创造商业价值。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客户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

2.2 目标行业战略定位――找准行业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结构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来越重要。行业定位的关键点是要找准行业价值,实际的经营战略要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目标行业的选择,不仅是在企业处于创业之初,也不仅是在企业发生危机之日,即使是当企业处于良性发展之时,也应居安思危,瞄准行业的价值方向,以正确的行业定位来维持竞争地位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2.3 市场竞争战略定位――转向综合竞争

第一是成本领先战略,它主要依靠追求规模经济、专有技术和廉价的生产要素等因素,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品和服务,来获得较高的利润和较大的市场份额。第二是差异化战略,这种战略依赖于基础产品、销售交货体系、营销渠道等一系列因素,为顾客提供附加价值,以它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第三是目标集聚战略,这种战略着眼于行业内的一个狭小空问作出选择,即选择行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为其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

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式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渴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优势,其他企业无法模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专利知识和独特技术,还包括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价值观等文化软实力。

3.1 应当对企业进行培养,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这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可靠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所形成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因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人才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学习型组织是一项有力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转变知识结构,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3.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统筹分析,建立并健全完善的企业创新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探索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模式,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从根本上实现技术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技术力量的研究和开发,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和主导产品的研发,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强力量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克,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本与技术等要素与权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在人才的布局和配置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才的创新潜能的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3.3 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关键。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它融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等。要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有一个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且懂经营、会决策的企业领导集团;其次,还必须有一支精通企业的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合理制定,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因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若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变具备超越其他对手的优势能力,从而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的不断努力和创新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更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黎.中小民营快速消费品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秦真凤.基于供应链管理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3].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 核心竞争力

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tourist core competence)就是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的内部诸要素进行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云南旅游产业竞争现状及分析

(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有所提高,但实际竞争力依旧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云南旅游业发展水平已经位居我国前十位左右,在西南地区则位居前列,但是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仍然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二)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性仍然较差,保护力度不够。

云南省旅游开发缺乏对旅游文化的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德综合利用,缺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另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保护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旅游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滞后等。

(三)旅游行业管理比较差

虽然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成效并不是明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业主管部门太多,缺乏权威的管理结构,导致旅游行业管理政多出门,协调、监控不力。

(四)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也随之提高。2006年,云南省旅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省政府旅游现场办公会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使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但是产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保证结构上的平衡,旅游产业群中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仍未真正形成,严重削弱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三、竞争优势分析

(一)产业优势再认识

云南旅游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从定量方面来衡量,云南旅游资源在全国排名位居前列,具有旅游资源丰裕度优势。从定性方面分析,云南旅游资源品位和吸引力也较高,仅中国排名世界前列(1—4)名的25种资源类型的亚类项目中,云南就有13项名列全国前列,使云南的某些旅游资源成为了具有一定市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分析

云南旅游资源的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垂直气候景观;从喀斯特地貌、“三江并流”、低纬度雪山群到热带雨林到自然景观多样性;人文/自然资源组合景观的数量和多样性;多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等。

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通过创新战略生成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改变自己的竞争位势,可以通过模仿和创新两种.基本途径来实现。模仿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追赶或追随方式,它最多是赶上行业领先者但却很难超越;而创新则可能从根本上重写行业游戏规则,塑造一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就是想别人所未曾想、作别人所未曾做;“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更新。这里讲的创新主要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在整个企业创新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企业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就目前来看旅游市场普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雷同现象。

(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来拓展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向社会的一种承诺。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战略来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市场形象,拓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中,质量是品牌创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支撑起顾客对旅游业品牌的认同。为此,企业应下大力气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产品价值提升品牌价值。

(三)通过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来锻造核心竞争力

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旅游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旅游企业的核心能力总是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保障的。云南在旅游人才的培育方面仍然低于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为了确保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全面、快速、稳步发展,首先要从旅游人才的培育入手,扩大旅游人才培育基地,加大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

(四)对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按照核心优势资源的分布特点,把云南划分为若干个旅游区,然后以这些资源点为龙头,形成一定的产品分布格局。其实云南旅游业已经通过此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云南省的旅游资源在《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划分入滇中、滇西北、滇西南、滇西、滇东南以及滇东北旅游区六大旅游圈中,各个旅游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对鲜明的主题形象。利用此种模式便于形成鲜明的区域旅游特色和产品形象,最终形成区域合作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结语

目前来看,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够在旅游市场上立足、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长期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是个长期的挑战。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则是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一定要突出特色,规避律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替代性。通过旅游产品的转换升级、深层开发,资源整合,加强管理等手段来提炼云南省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云南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秀治.产业竞争力论[J].上海经济2000,(12).

[2]林本初,冯莹.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1.

[3]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 中小房地产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区别于他人,在行业中实现比较优势的资源、技术、文化等企业内部技能和知识的总和,是他人所无法模仿而又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能量。

由核心竞争力内涵延伸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出企业把握的资源应当是稀缺且有价值的,占有这样资源的企业才可能具备竞争力;其次,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出企业把握和驾驭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的能力必须是竞争者难以模仿复制的;最后,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竞争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状况分析

我们在界定中小房地产企业时,是基于中小企业概念的,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具有其他行业里中小规模企业的一些劣势:自身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加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出台的经济政策大多向大企业倾斜,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突出表现在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明显偏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缺乏应有的公平原则。

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周期长、收益慢,大型房地产企业凭借资本规模优势带来明显的规模效益,相对而言,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在最重要的土地、资金两个环节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同大型房地产企业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体现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差异化市场定位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和利益空间。

房地产企业竞争要素可以简单归纳为五大资源和五大能力,即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公关资源、品牌资源,可行性研究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传统意义上,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竞争要素为土地资源、资本规模两个方面。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走向成熟,市场环境的演变导致了竞争要素的实质也发生了变化,靠“关系”运作土地和资金的手法逐渐失灵。就目前而言,土地、资金两大关键元素固然重要,而营销、信息、人才和品牌的作用正在被很多人意识到,正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竞争要素。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些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代替机制而产生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机制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人们对更高经济利益的追求。从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说,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企业存在的临界点在于企业内部新增业务所需成本恰好等于在价格机制下增加这项业务所需成本;第二,随着企业内部要素数量的增加,管理者充分利用更高要素的能力将会递减。根据这个特征,结合上面提到的目前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要素,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要素和企业规模与比较优势关系的图表:

三、中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之亏损的技术,才是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技术。通过上面图表中对房地产企业规模与比较优势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可以试图将信息和营销作为自身比较优势点,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能力。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分析,找到自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和方法。

在信息网络方面,在市场日渐透明的大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要能够了解需求动向,准确把握市场;在营销策略方面,要结合自身可能实现的产品类型,为客户提供最多的让渡价值。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应该在产品设计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产品品质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这几点上下功夫。

许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失败,往往是与大的房地产企业站在同一出发点,造成正面直接对抗,最终因为实力不济而败。因此,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战略基点上,中小房地产企业要努力做市场补缺者,而不是盲目追求成为行业里的市场领导者。在开发理念上要锁定特定消费群体,项目策划上要重视目标客户的需求特征,产品质量上要注重准确细化和品质卓越,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原则。

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实力的限制,往往无法通过多角度谋求竞争优势。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只有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最能发挥企业优势的领域,采用“小而精、小而专”的策略,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这种集中优势资源从事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可以使中小房地产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满足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和方法,这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当今房地产行业竞争趋势表明,大多数中小开发商面临着资金,土地双重压力,若未来想在房地产业站住脚跟,必须在战略上寻求更多的方法来扭转目前尴尬境地,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王道。中小企业自身要高瞻远瞩,对当地市场的熟练掌握,通过加强自身的制度、资本、人力资源和战略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形成自成体系的关系网络、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美]普拉哈拉德・哈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