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伤的急救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抢救 规范 程序 效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78-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已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过程。WHO提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系统地运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和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加强急救护理管理的规范化与操作的程序化,能更好地做到抢救及时,用药准确,科学地安排人力、物力,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缩短抢救时间,尽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这是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抢救室的规范化管理与程序化操作是抢救,特别是创伤急救成功的重要保证,而患者及家属由此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反馈为与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以更好地达到抢救成功的目的。
1 抢救室的规范化
1.1 制度规范化
1.1.1 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有临床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承担,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遇重大抢救应立即报医务科、护理部,并上报院领导,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凡涉及法律纠纷要报告有关部门。
1.1.2 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好“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1.1.3 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1.1.4 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
1.1.5 如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通知医生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施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措施。
1.1.6 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实施特别护理,及时评价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
1.1.7 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种类要进行详细交接。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据实补写医嘱。药品空安瓶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弃去。
1.1.8 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记录应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1.9 抢救工作进行的同时,要通知病人家属并做好安抚工作,如家属不在,应及时与病人家属联系或通知有关部门。
1.1.10 抢救完毕,及时清理用物,补充药品、器材、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等。
1.1.11 病人经抢救后,据病情妥善处理。
1.1.12 抢救室除工作人员外,一切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1.1.13 对已住院治疗的抢救病人要定期追踪随访,不断总结抢救经验。
1.2 布局规范化:
其一,布局的原则
1.2.1 抢救室内各种仪器及物品,依使用部位和无菌区及污染区来分放。如患者胸部以上使用的仪器,放在患者的头侧;四肢使用的物品,放在患者的足侧;无菌物品放在患者的右侧;污染物品放在患者的左侧。
1.2.2 抢救室的任何仪器及物品的位置绝对固定,不得随意改变,以免影响使用。
其二,抢救室各种用具摆放的位置
按照以上两点原则并考虑抢救室的用具使用方便、及时、顺手的因素,其具体摆放位置如下图所示:
几点说明:
(1)抢救室的抢救床需有万向脚轮,可直接推病人去手术室或病房,以减少病人的搬动。
(2)无菌柜内各种物品,必须有明显的标签,摆放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许任意改变,而且必须是在有效使用期内。
(3)抢救室备有各种型号的电源插座与应急灯,并有一定数量的紫外线灯管、X光阅片灯。还应有通往其它科室及主任办公室的联络系统。
(4)抢救室的任何仪器及物品均处在使用状态中。如仪器的调节阀均在使用指数位置上,使之接通电源即可使用;各种医疗文书、书写单据应放在固定位置,需复写的单据放好复写纸。
2 抢救室工作人员的明确分工
这是抢救室工作人员规范化中除经验、技能、责任心、态度等方面外的关键一条。参加抢救的人员要相对固定,分成四个岗位,并有固定职责。这样,防止人多手杂,顾此失彼的现象。
各岗位及其职责如下:
岗位甲:抢救室护士。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适当的位置。如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无心跳、呼吸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失血为主的病人,首先建立静脉通道;以呼吸困难为主的病人,先给氧气吸入。然后,协助医生做各种检查,如胸穿、腹穿、B超、导尿、配血、X光拍片,以及复苏的各种措施,并做好重症记录。
岗位乙:接诊医生。主管病人的各种治疗及进行各种检查;拟定治疗方案及各种复苏措施的实施,填写各种单据,有疑难情况及时请示上级医生。
岗位丙:护士长或主班护士。负责全局的抢救工作,并协助岗位甲完成各种治疗、检查,并全面负责抢救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如患者财物的保管,与患者单位及家属的联络,需转院或请会诊的患者,及时与医务科取得联系等。
岗位丁:联络员。主要负责与血库联系,或协助与汽车班或其它科室的联系。由专人负责,防止差错发生。
3 V.I.P抢救程序
3.1 V――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于损伤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如对没有头、面部损伤的患者,吸氧可用鼻导管法并保持导管的通畅;对有头、面部损伤的患者,首先要清理鼻腔及口腔的异物,再行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对严重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可加压给氧或使用呼吸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和遵照医嘱给呼吸兴奋剂。在给氧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效果,观察是否纠正了缺氧的症状,改善了呼吸情况。
3.2 I――建立静脉通道
创伤性休克病人一旦发生,血管床与血容量失去平衡状态,血浆向第三间隙移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在治疗创伤性休克时,要维持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输入的液体必须超过失血量的3~4倍,因此,要快速的、大量的补液。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抢救程序中,明确规定补液先“晶体”后“胶体”,给病人输液的第一瓶液体为复方林格氏液,第二瓶为生理盐水,第三瓶可以是血,也可以是低分子右旋糖酐(输液中间可不需医嘱按程序补液)。同时还规定凡是进入抢救室的创伤性休克病人一律用18号静脉留置针输液,必要时可两条静脉同时输。并尽量选择上肢大静脉,特殊情况下静脉穿刺不成功时,尽快使用静脉切开。根据病人情况可加压输液、输血来增加补液的速度,争取短时间内纠正休克。
3.3 P――监测血压脉搏
随时监测休克病人的血压及脉搏的变化,是观察病情变化的主要手段。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脉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并给予准确的记录。特别是在做各种治疗、检查、输血、输液时,更要密切观察。同时,我们应用观察的血压及脉搏,计算休克指数,来估计创伤性休克的失血量,用以指导补液治疗(见表1、表2)。
表1 休克评分标准
表2休克指数与失血量关系
注: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KPa)
通过应用休克指数指导补液,配合快速输液法,使休克病人在短时间内补足液体。此方法对失血性休克病人来讲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
V.I.P抢救程序,虽然每项单为一个内容,但三者需要互相穿行,相辅相成,才能奏效。这样,使很多处于濒死的病人得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例1,男性,28岁。由四楼坠落,伤后2小时来院。诊断为创伤性休克、脾破裂,左肺挫伤,左侧肋骨骨折,血气胸,腰椎压缩骨折,脑震荡。查Bpl0.7/6.67KPa,P120次/分,休克指数1.5,经1小时40分钟输液2000ml,BP12.0/8.0KPa,在抢救室进行了氧气吸入、腹穿,B超、导尿、气管插管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例2,女性,25岁。车祸,伤后半小时来院。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骨盆骨折、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抢救室进行了补液、氧气吸入、腹穿、气管插管、B超及X线检查后,病情稳定,转外科继续治疗。
4 小结:效能
4.1 抢救室:制度的规范化和布局的规范化及严格的程序化管理操作为抢救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4.2 抢救人员的明确分工,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是抢救成功的第一保障。
4.3 程序化管理及V.I.P抢救程序,应用于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既挽回了一些患者的生命,又锻炼了一批抢救人员。
4.4 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我院抢救成功率达到98.7%,比推行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前提高了14.7%。
参考资料
[1]《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
(主编:王克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月)
[2]《急救护理学》 (主编:周秀华,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年11月)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熵权;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71-06
一、引 言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波特(1998)[1]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核心在于其低成本和创新能力。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产业集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机会驱动而创造财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机会竞争正在朝着实力竞争转变。要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避免产业集群走向没落,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而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首先,弄清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和特点的认识,并且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调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科学、客观地评价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中寻找提高,增强和培育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工作。
现在有关产业集群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很
多[2][3][4][5][6][7][8],同时,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也有诸多研究[9][10][11][12][13][14][15];但是针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不多。古家军(2008)和徐道宣(2007)分别应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与灰色系统理论,结合具体实例,实现了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16][17],而赵强(2006)则结合AHP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判模型[18]。但是其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对指标权重的处理过于主观,完全依赖基于主观的专家打分。胡蓓(2009)应用BP神经网络理论,以实例验证了其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中的有效性[19],但是此评价模型是“黑箱”系统,评价的结果难以解释。刘凤朝(2005)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了我国经济区的自主创新能力[10]。虽然此文中提到了权值应该反映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情况,但是其仍然采取了聘请专家来构造权重。支军(2007)重点围绕企业创新能力,结合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构建了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的观点,并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中[20]。
纵观已有研究,我们发现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目前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对于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之间的权重的确定过于主观,不够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如文献[16]、[17]、[18]等;一类是评价方法过于复杂,解释性较差,难以推广和扩展,如文献[19]等。在实绩评价过程中,应该力图兼顾上述两类问题。本文所要研究的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判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就是立足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这个评价对象中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这一实际情况,在确定模糊隶属度的时候,考虑到了多种不同的情况,将主因素突出型、加权平均型和全面制约型三种隶属度类型结合起来,构造了符合客观实际的隶属函数。同时,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将专家调查与指标熵结合起来,使得其权重同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能够很好地反映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而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
二、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构成
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般而言,自主创新是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科技突破,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活动,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应着不同实现主体,又有不同的内涵。针对产业集群这个层面,可将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依赖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致使产业集群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最终完成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等成就[21][22][23]。
从某种角度而言,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视为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的一个方面,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整体的提升。一方面,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是以产业集群中企业为主体的成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考察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结合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和网络的特征,在此系统中,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有影响的要素包含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技术创新、知识流动、创新环境、经济绩效、文化环境[16][19]。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是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基础,它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轨道和水平。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知识积累和合作关系;知识流动对于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融资环境、政策环境等创新硬环境;经济绩效主要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化环境是和创新环境相对应的,侧重指产业集群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等软环境,文化环境对于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取知识非常重要,是保持产业集群内企业持久创新优势的根本。正是此五大要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产业集群网络资源。正是这些产业集群网络资源的作用与限制,使得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表现出了一些显著特征。
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成
本文在文献[23]的基础上,从三个层次来构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由其影响要素决定,具体而言,就是由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环境、经济绩效、文化环境等要素构成,本文将其称为一级指标。同时,这些一级指标又可以分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具体分解如表1。
(1)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是主要推动力,技术能力对产业集群成员自主创新过程具有重大影响,是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基础。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是决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创新能力、R&D能力、科研机构和人员素质等二级指标来衡量。
(2)知识流动能力。知识流动水映了一个地区的企业对知识需求的程度、对创新的冲动水平和知识流动基础设施的水平。技术能力的承载主体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主要的知识生产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作为产业集群组织协调部门,为成员创新传送行业发展信息,指明发展方向。知识流动的水平可以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3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3)创新环境。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和制度体系下,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设施环境、服务环境、政策支持环境、金融环境是一个地区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在产业集群成员中的共享,可以方便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政策支持环境为集群的创新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良好的金融环境为产业集群成员自主创新带来了资金保障。
(4)创新经济绩效。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表现在于对经济增长贡献,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企业的二次创新,二者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此,可以从宏观经济、产业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等方面来考察创新经济绩效。
(5)文化环境。文化代表一个群体中的共同思想。任何一个产业集群总是处于某个区域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在一定区域,众多产业集群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念基础上连接起来,增强网络内的信任,容易形成“集体规范和标准”。这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还有利于提高企业模仿和学习能力。创新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展开自主创新活动的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对此可以从消费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信任程度、风险偏好等方面来考察创新文化环境。
三、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在构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时候,通过将专家评判即主观权值与熵权即客观权值综合起来,引入到模糊隶属度函数中,构造出了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 基于熵的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比较多,目前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常见的有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都是仅从专家经验或客观数据得到指标权重,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在此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起来,通过利用指标熵来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即熵权法。
熵(Entropy)是系统无规律程度的一个度量。申农定义了当系统处于几种不同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独立时,该系统的熵的度量公式为:
E=-kpilog2(pi) (1)
其中,E表示概率集p1,p2,…,pn的熵,且
pi=1。E值是用二进制表示的系统信息与状态的不确定程度。如果系统仅有一种状态且其概率p=1,则系统的熵E=0,系统没有不确定性。当pi,即各状态等概率时,熵E取得最大值,且Emax=log2(n)。这样,状态就与熵产生了联系。通过熵值、熵权的确定并将之映射到距离空间上,就可以对系统的不同状态或者不同的子系统状态进行排序。因而,在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熵E能够反映出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如果各个pi的值越接近相等,则表示专家对该指标的评价越接近实际情况,进而通过指标判断出该集群自主创新的状态。因此利用熵权法可以衡量专家对各指标所给评价的客观程度。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构造评价矩阵。设由n个专家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m个指标进行评估,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评价属性值为xij(i=1,2,…,m;j=1,2,…,n),于是得到评价矩阵X如下:
X=x11,x12,…,x1nx21,x22,…,x2n… … … …xm1,xm2,…,xmn (2)
(2)对属性值规范化处理。在熵的计算公式中,pi为某个状态的概率,满足0≤pi≤1,故须对式(2)的矩阵(xij)m×n做归一化处理,处理后的矩阵(pij)m×n为第j位专家对第i项指标所给评价在各位专家对该项指标所给评价中的概率。
通过权重大小反映出了不同指标影响程度的大小差异。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的性态,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数量上对其所属成分给予刻画和描述,从而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性能作为其基本创新能力信息。同时,还考虑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不足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所以考虑的情况更全面,利用的信息更充分,得出的结果更为客观和公正。
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有多种,其中,加权平均型M(・,+)是依权重的大小对所有因素均衡兼顾,主因素突出型M(・,∨)是突出主因素的同时兼顾其他因素,全面制约性M(乘幂,∨)是次因素突出型的综合评判。本文将运用这三种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其具体步骤如下:
(1)评价指标集
U={U1,U2,…,Um},U1,(i=1,2,…,m)表示被评价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属性指标。
(2)建立评价等级集为V={V1,V2,…,Vs},Vk表示评价标准,k=1,2,…,s。
(3)构造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等级评价矩阵,此矩阵可通过大量调查产业集群得到。
R=r11,r12,…,r1sr21,r22,…,r2s… … … …rm1,rm2,…,rms
rik表示第i指标被评价为等级k的实际票数。{i=1,2,…,m;k=1,2,…,s}
(4)构造隶属度函数及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α,β,γ为三种评价结果的权重,这三者分别是针对具体的产业集群和评价目的来确定的。本文可令其值依次为1/2,1/3,1/6。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当y=max{c1,c2,…,cs}时,该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就被评为Vk等级。
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所研究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现在古家军[16]、胡蓓[19]等人研究基础上,以温州皮革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和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模型,结合数学软件Matlab7编程计算,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验证评价模型。如前所述,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六个因素评价: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经济绩效、核心企业创新和创新文化。此外,还将此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分为五级:很强(V1)、较强(V2)、一般(V3)、较弱(V4)、很弱(V5),即:V={V1,V2,V3,V4,V5}。模型分析检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10位专家对某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五个指标进行评价得到表2。
归一化之后的指标权重系数如表3:
根据表2与表3,由式(1)至(6),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为W=(0.1761,0.1755,
0.1651,0.1448,0.1746,0.1640)。
第二步:参考文献[3]和[5],得到三个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如表4。
根据表4,由式(7)至(9),计算得到:
C=0.67040.85050.3495+0.12880.15800.0790+.06370.11290.0361=0.38870.49670.2071
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不仅可以避免指标权重的过于主观,而且还可以很好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实证的三个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来看,三者之间存在差别,其中,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最佳(0.4967),温州皮革产业集群次之(0.3887),而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三者中最弱(0.2071)。这一结果与文献[16]和[19]中所做的行业创新的实际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从而可知本文所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可以应用于各类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篇3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粤教高函〔2013〕113 号),阶段性成果。
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学生就业困难同时存在,而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因此,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和创新,明确定位目标,突出就业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 :工商管理 应用型本科 能力 创新
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本科生教授社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即打造本科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为了保障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就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明确培养定位,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本科教育必然选择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高校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社会各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二、目前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中出现问
题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三是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将对毕业生就业时带来以下困境:
1.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理论基础不及重点大学扎实,实践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专科生。
2.难以胜任企业工作,职业发展无后劲。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际管理技能的培训。毕业后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3.职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但是却普遍感觉缺乏针对性,难以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缺乏深入扎实的专业能力,求职时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三、强化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改革教学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可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如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或实习的校内场所,从而方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企业或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为实践教学导师,对本专业的生产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让企业导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授课,将企业进一步完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将大一学生进行体验式管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申请实战项目,参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二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大三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四部分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并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开办公司。
3.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战技能。三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老总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4.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使用个性化培养方式。
5.非教学培养途径的补充。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首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布置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有计划地举办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4
1.1教学评价
1.1.1急救知识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每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急救知识理论与技能培训结束后进行外科急救知识理论考试和急救技能考核,以了解培训学员对所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
1.1.2问卷调查对所有参加外科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学习效果调查,主要内容是对新的教学模式满意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安排合理性、创作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对临床急救操作能力培养和外科急救综合能力有无帮助等。
1.2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三基理论考试试卷均出自北京南琼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南琼考试系统》,临床急救技能考核标准均采用《医院临床技能考核细则》。研究组三基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外科急救理论与技能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100%。调查表明:学员充分肯定了外科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在急救技能培训和外科急救综合能力培训方面的作用,认为利用外科急救模拟情景演练教学,能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94.56%学员认为创作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培训对提高自身的急救技能操作、综合判断与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讨论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增加和扩招,我国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限于教学条件,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实践水平有所下降;同时,国家的相关医疗法规更加完善,且更加人性化、伦理化,注重了患者权益的维护,使得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困难愈加凸现。一个刚毕业的医学生,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存在严重脱节。美国对住院医师培训已经实施了近90年,都十分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技能和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培训效果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在我国,因各地医疗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住院医师培养方式和内容参差不齐,特别是象我院这样的基层医疗单位都是以岗招人,住院医师过早定岗就位,缺少系统的专业轮转、理论培训和临床技能训练。
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要求老师在临床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学员动手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各基地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以提高住院医师临床技能的培训质量。由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教学条件较差,为保证临床技能培训的实效,我们采取教学与演练、演练与比赛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的主动思考、分析判断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质量与以往相比有明显提高。
篇5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手术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13-01
在创伤的救治中,休克往往伴随着创伤的救治过程,科学的救治过程配合优质的急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休克的发生,也可以再短时间内纠正休克的状态[1]。在急救护理临床价值越来越倍受关注的今天,我院结合以往经验开展此次优质急救护理的临床价值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符合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2]:1.较严重的外伤或出血史;2.临床特点 “5P”征,即皮肤苍白、冷汗、神志淡漠、脉动搏微弱以及呼吸急促;3.每小时尿量一般少于25ml。常规组20例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2.4±1.4)岁,交通伤10例,坠落伤4例,撞击伤2例,其他4例;实验组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3.5±1.6)岁,交通伤18例,坠落伤6例,撞击伤4例,其他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急救与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抢救保护呼吸道通畅,止住活动性的外出血;做好伤肢外固定和补充血容量预防严重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休克氧疗、药物治疗[3]。此次研究中常规组患者在急救措施基础上配合医生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主要为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护理,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急救物品四固定和与医生的配合等;实验组30例患者实施的为优质急救护理,主要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术前病情评估、呼吸道管理、调节体温以、建立静脉通路与有效循环、止血和其他必备应变技能。
1.3疗效评价疗效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与死亡病例,统计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总救治率=成功病例/总病例×100%。
1.4统计方法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定量资料选用(均数±标准差)分析t值,以P
2结果
回顾分析两组病例的抢救过程,常规组与实验组救治结果如下,实验组成功率为96.7%,常规组为70%,其中死亡原因为脏器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较常见,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重视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时效性,努力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一直是临床中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对休克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现已知道休克时体内实质细胞和血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可产生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造成微循环紊乱[4]。
科学的救治过程配合优质的急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休克的发生,也可以再短时间内纠正休克的状态。目前手术室配合急救措施的急救护理主要为: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注意保温;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必要时可做静脉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用药物雾化吸入;早期在扩容疗法同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收缩药,一般维持在80-100/60-70mmHg即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准确记录,最好进行多人专护的分配原则;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我院此次研究依据临床经验以及参考文献[5-6]对研究的护理内容做出细致规划,主要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术前病情评估、呼吸道管理、调节体温以、建立静脉通路与有效循环、止血和其他必备应变技能。
根据以上论述,我院开展的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抢救中价值的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与实验组救治结果如下,实验组成功率为96.7%,常规组为70%,其中死亡原因为脏器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较常见;实验组抢救成功病例的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死亡病例的抢救时间较常规组长。
参考文献
[1]何忠杰.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时效性与时效值[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2):97-99.
[2]牛丽丽.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6(3):366-367.
[3]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4]邓碧君.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的临床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2):117-118.
篇6
1主要功能及操作方法
1.1心肺复苏术
打开技能训练内容菜单,调出复苏界面进行操作。
1.1.1心肺复苏的抢救步骤:A放开气道;B正确的人工呼吸;C正确的心脏按压。例如,单人操作的操作标准为2︰30,即人工吹气 2次,胸外心脏按压 30次。
1.1.2操作正确每次在显示屏上均有记录,吹气、按压不足、过度均有错误显示。反复进行四个周期,如显示“抢救失败”,请重新操作。
1.1.3如操作完全正确则计算机按编程发出指令,启动生命模拟系统中的各种模拟器,从而呈现抢救成功,病人“复活”的各种生命体征:散大的瞳孔变为正常;颈动脉搏动;模拟人出现自主呼吸;模拟血压转为基本正常;彩色多参数模拟监护仪的多种参数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压值、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均恢复正常值;可听到心音、呼吸音。
1.2心脏除颤
1.2.1电击除颤:根据病情在模拟人除颤监护仪上设置电击能量,本机可选择设定和检测到的电击能量为 5~360J。例如,抢救心室颤动电击能量应设置 200J,按下电击手柄模拟或心脏除颤监护仪上的充电按钮,2~3s内监护仪上指示由5迅速变为设定值 200J,同时蜂鸣器提示充电完毕。两电击手柄电极分别以一定压力压在模拟人胸前的胸骨右上部和心尖部位,按动手柄或心脏监护仪上电击放电按钮使之放电,同时蜂鸣器发出 1长 4短放电提示音。模拟人胸部背侧安装的人体触电抽搐模拟器通电,其伪足伸出使“病人”上半身突然抬高,从而模拟电击时病人躯干痉挛抽动的场景,十分逼真。
1.2.2抢救成功呈现生动形象的多种生命体征
1.3采用多种心电图模拟仪模拟多种心电图
在模拟人身上连好导联线,用普通心电图机可描绘出“真实”心电图,供医学生阅读分析。
1.4模拟创伤
在模拟人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安装有名种创伤的模块,用以对学员进行创伤急救、包扎等模拟训练。
2临床意义
2.1突出危重病急救医学的专业特点
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的技巧性、操作性很强,在急救医疗服务中有许多临床操作,需要操作诸多临床设备(如体外除颤仪等),需要强化治疗过程中的医医、医护配合(如心肺复苏术等),因此搞好实践教学,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2.2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其完善的教学内涵以及多媒体在视听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教学课件、图片动画、临床视频等全面而充分地展示给学员,做到图文并茂、影音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直观性形象化,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更好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员的思维灵活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学员在传统教学课前对教授内容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对基本操作有第一人视角的感受,课后还可以通过教学系统复习巩固上课时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临床动手能力。
危重病急救医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符合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相信随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它必将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25-02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for traumatic shock
SHI Shengchu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umen People's Hospital, Jilin Province, Tumen 133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techniques for rescuing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by studying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raumatic shock patients.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emergency nursing, various rescue measures were integrated, and the nursing system was improved. Results: Of the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4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rescued and 8 cases died. Conclusion: Traumatic shock is a common acute, critical and severe symptom in clinical emergency. Only by 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various rescue systems, emphasizing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nurses and mastering proficient nursing techniques for rescuing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Key words] Traumatic shock; Rescue; Nursing; Experience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复杂、变化快,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抢救、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证,笔者就本院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其中颅脑损伤16例;腹部脏器破裂22例;胸腹部联合伤7例,多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1例。
1.2 方法
1.2.1 评估诊断
对于急症患者护士应先做好护理评估诊断,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淡漠或者障碍,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感,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加快,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为创伤性休克[1]。
1.2.2 保证呼吸道通畅
患者进入抢救室,护士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首先取出停留在口腔内的大块异物,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用仰头抬颌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则立即做人工呼吸或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
1.2.3 建立输液通道
急救状态下,首选上肢粗大静脉建立输液通道快速加压输液,如患者血管塌陷,应迅速进行静脉切开或者采用骨通道进行输液。未能彻底止血的患者应首先选用高渗电解质液体,提升血压,且能减少出血。扩容则多采用胶体溶液,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不能被动等待医生把所有的医嘱全部吩咐完毕再执行,应该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时间尽可能减少患者休克带来的病理变化[2]。
1.2.4 紧急控制出血
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处用夹板固定。对有紧急手术指征者,及时做好采血、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工作,通知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必要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插入工作,如刀刺伤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休克时,应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保证胃管的通畅这也是抗休克的另一重要措施。
1.2.5 严密观察病情
休克患者在休克早中期的变化非常迅速,很多危重情况的发生都可能表现为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因此护士必须及时正确地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除此之外,还应及时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瞳孔、皮肤颜色等细节上的变化,以期发现病情变化的征兆;按抢救顺序准确记录各种抢救措施,液体输入量,药物剂量,各种处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尿量及患者的入水量,细致观察尿量及尿色的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判断抗休克效果和肾功能变化[3]。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准确记录。
1.2.6 安全转送
创伤性休克患者经密切的救护,病情稳定后尽快送病房及手术室处理。转送前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接受准备,由医护人员护送,过程要轻稳,携带氧气袋,呕吐者头侧一边,并保证输液通畅,认真交接班。
1.3 工作准备
1.3.1 健全完善的抢救制度
本院制定了《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有关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抢救工作个认识,认识到抢救患者必须做到争分夺秒。
1.3.2 紧抓护士的基本功训练
护士操作基本功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抢救的速度和效果。本院紧抓创伤急救的基本功训练:如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练习、考核、心电监护的观察方法;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考核以及理论考核,掌握了休克的判断和早期休克症状的观察,能快速的配合医生有效的纠正休克,为继续救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3 同心协力,密切配合
要做到快速准确组织配合是很重要的。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要有明确的分工,且要互相配合,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更应该竭尽全力,分工协作。一名护士负责管理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和抢救记录,一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管理液体治疗、病情观察、抽血、取血等,一名护士负责手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等工作。抢救中要做到迅速且不慌乱。
1.3.4 物品的准备
急救中心或者急诊室的设置以及日常管理应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大批患者以及创伤带来的危重患者,应该为此类患者准备充足的抢救物品,保证抢救设施的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1.3.5 抢救设备
对于急救常用设备如除颤器、电动吸引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应设置专人定期检查器材性能的完好性,建立健全的制度,责任到人,及时维修,始终坚持启动的备用状态。
1.3.5.1 抢救药物 应派专人维护并定期对急诊室内常用的抢救药品如止血药、血管活性药物、利尿脱水药、中枢兴奋药、强心药、镇痛药、复苏液体等进行检查,防止药品过期以及不合格药物混入。
1.3.5.2 无菌敷料 如大小纱布、棉球、治疗巾。
1.3.5.3 急救包 如腹腔穿刺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等。在急救包的管理中必须做到标签清楚,地点固定,专人定时检查,按时交班,数量充足,绝对无菌,还应保证电源的完好性能。
2 结果
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抢救成功48例,死亡8例。
3 讨论
休克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熟记抢救程序、流程,熟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缩短受伤检查时间,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4]。
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合并多发性创伤,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除了平时应准备的以外,还应重点抓护理技术,快速准确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通过了解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特点,对于抢救休克患者的措施和时间的重要性有了正确认识,强调抢救速度,强化训练护士掌握急救技术,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化超前护理意识和应急能力,以及严密的组织制度和齐全的物品,是保证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成功的基础[5-6]。
[参考文献]
[1] 姚梅芳,急诊室对严重创伤抢救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9-40.
[2] 马遇荪.实用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24-728.
[3] 王克英.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7-151,181-185.
[4] 牟灵英,冀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05,44(8):52.
[5] 史爱珍,姜梅,王芝.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02.
篇8
【摘要】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很复杂,除传统的意外事故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主要致伤原因的突发性损伤,其特点为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致命性强,死亡率高,因此现场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方法尤为重要,从而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创伤现场急救 护理
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的不断发生,创伤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人类提出愈来愈巨大的挑战?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很复杂,除传统的意外事故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主要致伤原因的突发性损伤,其特点为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致命性强,死亡率高,因此现场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方法尤为重要,从而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对多例创伤患者在现场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加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急诊科出诊会遇到受伤人员多?病情重而复杂?急救现场环境差等现象,这就对我们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症科护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急救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平时,我科加强护士的各项专业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如熟练掌握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抢救药品的运用?创伤现场救护四大技术等知识?并定期按计划落实现场急救演练,不断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院前急救
在接到出诊任务后应第一时间快速到达急救现场,给予伤员紧急?简要?准确?合理的救护?在抢救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实施简单有效的现场急救处理,协助医生迅速完成伤员的检伤?止血?包扎?固定?建立静脉通道等,迅速转运伤员?
当创伤现场伤员数量大?伤情复杂?重危伤员多时,急救和后运常出现尖锐的四大矛盾:即急救技术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急救物资短缺与需要量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轻重伤员都需后运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对伤病员进行分类[1]?因此,护理人员在现场应及时协助医生对伤员进行分类,伤员经过分类后,即可将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用在抢救有希望者的身上,提高伤病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伤情分类:1?Ⅰ类危重伤用红色标志,表示需要立即运转?2?Ⅱ类重伤用黄色标志,表示需要尽快转运?3?Ⅲ类轻伤用绿色标志,表示病情一般可以暂缓转运?4?0类致命伤用黑色标志,表示已死亡不用转运[2]?
现场救治应具备:1?灵敏可靠的通讯网络?2?安全的急救现场?3?性能完好的急救设备和器材?4?具有良好素质的医护人员?5?必须的急救药品?6?现场急救指挥人员?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在最短时间内对现场环境和病人伤情进行评估,尽量少搬动伤员,明确脑?胸?腹是否存在致命伤,应特别注意伤员的生命体征变化,迅速判断有无威胁生命体征的征象,如:大出血?休克?呼吸困难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紧急救治后迅速转运?坚持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就地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脏电除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等处理,根据情况可以在抢救的同时迅速转运?
严重伤员存活与死亡的时间宽度很窄,稍有耽搁即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严重创伤死亡的时间大多数发生于伤后1小时内,主要取决于事故本身特性和院前急救状况?因此,有效的运用院前急救措施,把握严重创伤“黄金1小时”是关键,对于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尤为重要[3]?
三?体会
通过多年的急诊科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抢救危重伤员生命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专业技术加之医生准确的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急救现场,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争分夺秒为伤员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同时,由于创伤事故发生突然,伤员及家属易产生焦虑?悲伤等情绪,我们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处理伤情的同时要及时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作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救死扶伤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天职,即使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8
篇9
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急诊科仍由别的专科派人轮流从事急诊工作,即依赖型运着模式,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师很少,即使有,大多数人员也是来自其他不同专业的专科医师,急救队伍极不稳定,急诊医师的培养成为首要任务。现有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急诊医学专业,但人员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急诊医师仍需自主培养。急诊医学的内容、对急诊医师的要求、急诊科的运行模式等决定了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培养方式和目标。
1 急诊医学的内容和对急诊医师的要求
急诊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创伤学、中毒学、灾难医学、急诊管理学等七个方面,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及伤员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治疗、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它要求急诊医师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医学知识,准确的判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以及熟练掌握、合理使用各种急救设备的能力。
2 急诊科的运行模式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对急诊模式的不断探索,我国目前急诊科的运着模式大致可分为依赖型模式、半自主型模式、自主型模式三种。依赖型模式只固定个别医师和护士,主要依靠各专科医师支援。半自主型模式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自主型模式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是会诊和协作关系。
大型综合性医院多采用自主型模式,有的实际上将急诊科建设成了院中院,住院部不缺患者,多余的患者就住在急诊科,急诊科也和住院部一样,分成不同的内外科专业,所以把急诊科变成了医院里的又一小型医院。有的把急诊科变成了第二个某专科专业,具体取决于负责人原来的专业。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模式应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三位一体的自主型模式。该模式可以涵盖、 贯穿急诊医学的所有内容。院前是危重疾病、创伤、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院前急救体现了急诊的突击队作用,为疾病的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院内急诊是疾病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是院前院内的涵接点,决定了抢救治疗是否顺利进行。急诊ICU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发挥的重要场所,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场所,同时也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传、帮、带的教学场所。因此,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的这一模式贯穿了生命的急救链,有利于急危重病的抢救。
3 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的内容、对急诊医师的要求、急诊科的运着模式等决定了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是多能一专:即通过各专科培训,在全面掌握急救知识和各种急救技能的基础上,每个急诊医师根据科室需要及个人兴趣发展的需要,向某一专科方面纵深发展,个人做到技术全面,各有专长,科室做到各专业全面发展,抛弃专科急诊, 达到大急诊的工作模式。
4 急诊医师的培养方式
要达到急诊医师多能一专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基层医院急诊医师的培养基本方式为:全面系统培养+重点专业培养+急诊医师的自身培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培养阶段。此阶段在全院各专业系统轮转,达到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使其得到各个方面的训练,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此阶段为期2~3年。
第二阶段:重点专业培养阶段。此阶段选择在与急诊急救联系最为密切,对急诊急救技能提高、对生命支持最有帮助的专业重点轮转,如呼吸、心血管、创伤、麻醉、心电图等专业。此阶段为期1~2年。
篇10
1 临床资料
我市“120”急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接诊批量伤员21次,伤员共147人。其中最多一批17人次,最少一批5人次;其中女性35人,男性112人;年龄在3~71岁。颅脑损伤94人,胸部创伤47人,腹部伤25人,骨盆伤8人,四肢伤84人,多发伤102人,其它伤16人。
2 伤情评估
按DRABC程序检查;D(danger)指危险,即存在的危险因素,如肠腔外溢,伤口继续出血,呼吸道阻塞,颈椎骨折等,需立即采取措施;R(reaction)指反应,即检查伤员对刺激的反应;A(airway)指呼吸道,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口腔、鼻腔有分泌物时,立即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B(breath)指呼吸,即观察伤员的胸廓运动情况和感觉伤员的通气情况;C(circulation)指循环,即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判断循环情况。
3 急救护理措施
3.1 组织管理 在群体性伤员的急救现场,组织管理好伤员是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护士应在第一时间判断伤员的轻重程度,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同时,要注意安抚其他病情较轻的伤员。突发事件后,伤员不同程度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待救护车到达时,轻伤员、能移动的伤员会迅速往救护车上拥挤并大声喊叫。护士应尽可能将他们安置在旁,将有生命危险的伤员,经抢救后先安置在第一辆车上,送医院急救。
3.2 呼吸支持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伤伴有颜面、口鼻腔出血或伴有呕吐的伤员往往引起误吸阻塞气道,直接危胁生命,有文献报告由此死亡者占71.4%[1]。群体伤员在检伤分类后,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伤员平卧,头偏一侧,迅速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或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或行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3 循环支持 对有活动性大出血、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伤员,护士应选择最佳静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用留置针,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对于有明显创伤出血者,应以最快的方法控制出血,以维持足够的血容量和携氧能力。快速液体复苏必须在控制出血的情况下进行。
3.4 迅速护送 群体伤员经验伤分类,现场急救后要迅速送回医院。它可以疏散大批伤员,使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首先护送病情严重而不能延误的伤员,包括昏迷、休克、血气胸发生呼吸困难者以及心肺复苏成功者。对于各种骨折的患者应妥善固定,安置合适,还要注意搬动时的方法,避免加重机体创伤。在转运途中,护士应严密观察,不间断治疗。急救护士应具备在急救车内熟练抢救的技能,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操作,转运时伤员必须安全开放气道,确保途中有足够的氧气输入,合理的放置和肢体固定,及有效静脉通路的建立。
3.5 保温 严重创伤往往合并休克和脑外伤,休克和脑外伤均可抑制正常的热调节反应,低血容量、低血流量状态使代偿性的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很快引起机体低温。有文献报道[2],输注1000ml未加温的静脉液或1单位的冷藏血可降温0.25℃。应用未加温和未湿化的气体辅助呼吸支持,也可引起低温。因一般低温病人中心体温≤32.2℃时死亡率达23%,而创伤病人的中心体温<32℃时死亡率达100%,可见低温对创伤病人的危害较一般病人严重,因此对严重创伤病人应给予及早保温。
4 讨
论
4.1 急救护士不能等同于一般护士,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除必须具有一般护士的素质外,还应特别具备现场复苏和在各种室外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展开救护的工作能力。发现群体伤员不是着重抢救一个危重伤员,而是应该正确评估所有伤员的情况,要特别注意无反应能力的伤员。护士在急救现场一定要保持镇静,在开展抢救工作的同时,做好轻伤者的安抚工作,维持好现场秩序。保证急救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4.2 在群体伤员的急救现场,不可能也不允许对所有伤员进行血压检测,在病情危重的伤员多时,只能进行血压评估,如能触及桡动脉、股动脉、颈内动脉搏动时收缩压至少为10.7kPa、9.3kPa和8.0kPa。事故现场评估休克有三点很实用的方法[3]:一是监测脉博估计血压评价心输出量。轻度休克P:100~120次/分,估计收缩压12~13.31kPa心输出量降低。中度休克P>120次/分,估计收缩压8~12kPa,心输出量明显降低,重度休克脉博难触及,估计收缩压5.3~8kPa。二是毛细血管再充盈试验,用手轻压伤员指甲甲床末端,如果由红转白的时间在2秒内为正常,>2秒为毛细血管再充盈速度迟缓,是组织灌注不足的最早指征之一。三是评估意识状态。在无脑部外伤的情况下,意识水平是脑血流灌注不足的可靠指征。如有明显意识水平改变,可考虑有严重组织灌注不足和低氧血症。
4.3 在群体伤员的抢救现场,护士要有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有应变能力,重伤员多时,更要突出一个“快”字,院急救护既要快速,又要强调有效,一些头部外伤意识不清的伤员常因误吸血液或胃内容物造成气道阻塞而窒息死亡,并非死于原发损伤。一些失血性休克伤员如能及时得到补液扩容,休克可逆转。因此,救护人员对伤员要及时做出判断,迅速有效地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这是降低群体伤员院前死亡率的关键。
4.4 院前急救小组成员必须掌握现场急救中的护理重点,提高驾驭急救过程的能力,熟练采取各种应变措施,提高急救效率,改变护理被动局面,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郭玉霞,姜杰.护士与急救术[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