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之间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之间的关系

篇1

关键词:“慕课”;“微课”;知识图谱

1 研究背景

1.1 我们即将进入“后IT时代”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在2013科技委年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我们将进入后IT时代”,21世纪,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和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也即将跨入后IT时代。[1]IT技术与教育的深度交融而产生的“慕课”势必会带来教育的变革,当然,美术教育也不会例外,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

1.2 “慕课”与“翻转课堂

(1)“慕课”的产生与发展。“慕课”是英文缩略词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也可以说,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中文简称。其由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于2008年首次提出,2012年被广为传播,2013年在中国高校升温。2014年,慕课风暴来袭,大量的在线课程(MOOCs)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潮流涌动,传统的学术课程都在争先恐后地揣摩这种趋势的发展方向,它将带给基础教育怎样的影响与启示?基础教育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对其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 (2)“翻转课堂”(“颠倒课堂”)。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发表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阐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教学视频上传平台,中学生晚上在家即可观看,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国内也有其他学者译为“颠倒课堂”)。[2]“翻转课堂”凭借“慕课”平台,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自慕课产生之初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在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要录制一段8~10分钟的学习视频上传云服务器,学生在课前先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上再针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互动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问题的解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更直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在此新模式下,如何让教师和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极为重要。针对这一模式,又有人称之为“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特点在于紧扣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会更准确,更高效,阐明知识的学科结构,学习也会更有意义。

1.3 “微课”与微视频

(1)“微课”。“微课”,是最近从“翻转课堂”(有学者称其“颠倒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微课”(又称“微课程”)可以界定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一个点记录课堂教育的重难点或教学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教学设计、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反思、实践的检验和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意见及其他补充教学资源课件的主题。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也是在其基础上拓展延伸的新型教学资源。 (2)“微视频”。微视频,作为慕课的载体,能有效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这种以微视频为主导的基于网络条件的先学后教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主要体现在讲解生动、反馈及时、易于保存和检索。

2 知识图谱与系统设计下碎片化学习

2.1 知识图谱的制作必要性

由于“慕课”具有开放、大规模、课程透明等特点,是更为便捷、高效的学习模式。因此,在美术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特别是对课程知识点梳理方面,“慕课”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美术教师对课程体系要有深刻认识,进而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洞悉课程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其明确说明、描述、分块、分组、分群,更清晰地探究每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将所有知识点按内在关系分成一系列可以独立学习的知识群,也就是本文中所指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又称“思维导图”。本文将知识图谱定义为可视化的探究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知识资源及其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学科自身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客观规律,是安排学习进程的依据。在以微视频为基础的翻转课堂设计中构建美术教材知识图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本土化“系统设计下碎片化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对中学美术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知识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2.2 面向“微课”的美术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策略

篇2

1.利用现有优质慕课资源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注定是深远而广泛的。免费开放的在线教育必然加剧大学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学生会更多主动聚焦于世界名校、名师的精品慕课课程。使得学员易为了获取优质资源而忽视本国或本校教育的内容,使本国或本校教育失去在学生中的主导性。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谈到通过网络课程让人们共享北大优质资源的梦想时说:“如果我们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不努力,可能有一天学生坐在燕园里上的课程是哈佛的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牛津的课程、剑桥的课程……不要落伍,北京大学不能落伍……事实上,如果我说的严重一点,也许关系到存亡的问题”北大尚且如此忧患,普通高校及教师更是面临存亡的威胁,必须思考出路。在学生纷纷在线选修名校名师慕课的时候,作为大学教师更是有必要适应学生的需求,将名师慕课引用到自己的课堂,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同时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做好“传道、解惑”,教导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如何去认识所学的慕课,把好国家的文化安全关。

2.利用现有慕课资源“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2.1利用现有慕课资源

在拥有慕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组建自己的课程队伍,可以是教研室同事也可以由几位学生助教组成。因为相比传统的教师一个人主讲,翻转课堂要做的工作更多。其次,充分利用慕课资源。让学生将慕课资源下载到自己的电脑终端,特别是手机中,要求学校能提供优惠的无线网络,实现学生随时随地收听慕课课程。第三,借用网络平台及时沟通信息。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网络课堂,比如本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还有即时通讯软件如QQ群、微信等,实现慕课资源共享。教师在课前在QQ群或微信中提前通知学生学习相关慕课内容,做好课前准备,把讲授的部分交由慕课,由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教学中则“翻转课堂”。

2.2“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在同一空间――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而“慕课”是众多教师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学习。传统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被连通主义所冲击。教师的核心地位逐渐转变,面对这样的形势,教师必须充分掌握“数据挖掘技术”“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资源共享翻转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是普通高校教师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更是慕课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像多媒体进课堂时必须学会制作多媒体一样,慕课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革新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2.1革新思想观念

认识到教学以学生为本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是为了服务于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所以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课程主讲变成“引领者”、“家教”。“授业”的任务交给优质慕课资源,学生课下完成,课堂上不再重复学生课下已经掌握的知识。课堂变成教辅工作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地方。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即以“传道、解惑”为主。

2.2.2革新教学方法

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讲,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也就不再是讲授为主。通过组织实施丰富的活动,学生完成知识、提升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结合课程特点灵活运用练习、讨论、实验、甚至演讲、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比如《财务分析与决策》可以多选企业的实例来分析探讨,深入理解为什么发生的逐项业务要编制到相应的报表;比如《统计学》可以精讲一些习题,更多的时间分析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可以安排更多的课堂练习,甚至是安排学生自己来分析结题思路,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统计学在社会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到课堂上分享,可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调研问卷等等。当然教师也可以针对重点问题制作自己的微课来补充已有慕课的不足。通过翻转课堂,可以更多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等等。

2.2.3线上线下相结合

传统教学是主讲老师“我的底盘我做主”,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以慕课平台实现名校和普通高校结合、名师和普通教师线上线下的结合:普通高校的教师作为名校名师慕课学员,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直接和名校名师以及学员中的其他高校教师探讨(讨论区、作业互评、QQ群等),提高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一般学生的课程问题则由普通教师自己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占用慕课上的讨论区的答疑资源(慕课的团队工作人员答疑人员本来就不多而且要面对大量的普通学员)。同时,针对教学难点,作为慕课学员的一般高校教师又可以加入到慕课答疑团队中来,助力解决一般学员的问题。真正实现组建成一门慕课课程为平台的各大高校主讲老师的联合团队。达到最大限度的深究一门课程,讲通解透,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结语

慕课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教育的一场革新,在这场革新浪潮中,作为普通高校教师要认识慕课、学习慕课,但是肯定不是人人去制作微课和开始慕课。利用已有慕课,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资源最大化的优势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革新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不仅引进慕课进入自己的课堂,创建理想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而且可以以慕课为中心和平台实现慕课名师和普通高校教师相结合,组建强大的教学团队,真正无限可能的发挥慕课的最大优势,创建“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 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4(05):178-183

[2] 约翰 ・ 丹 尼 尔 爵 士.大 规 模 开 放 在 线 课 程 的 发 展 前景―――对由相关神话、悖论和可能性所引发困惑的深层思考[J].丁兴富,译.开放教育研究,2013(3).

[3]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1.

篇3

[关键词]慕课 普通中学教育 策略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慕课的由来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开放课件项目(MITOCW,MIT Open Course Ware)中将其课程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免费向全世界开放。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开放课件的内涵命名为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 education resource)。2007年美国学者David Wiley基于WIKI开发了一门开放课程――《开放教育导论》(Introduction to Open Education ),这门开放式在线课程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那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为这门课程贡献了大量的资源。也就是说,学习者不仅仅是来消费这门课程,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建设这门课程。这样的设计为慕课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连通主义与联结知识》(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授课人为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这门课程被视为世界第一慕课。这是因为,这门课程借鉴了Wiley的开放内容和学习者参与的思想并扩展至大规模学习者参与,注册用户达2300个之多,同时又采纳了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法。

2012这一年被《纽约时报》定义为“慕课元年”,“在线大学”、“课程时代”和“在线教育平台”三大慕课平台相继而生。2013年,慕课在中国高校升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迅速成为慕课的拥趸。与此同时,面向普通基础教育的北京数字学校、C20慕课联盟等在线教育形态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

二、慕课的定义

慕课是什么?所谓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辅导专线、互联网、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等同于近几年时兴的网络视频教学,更不同于在线学习软件的应用。就目前看到的“MOOCs”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过程体验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而又系统地在线实现。

所以,从2008年第一个慕课注册2300个用户,到2011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短短几年间,慕课就经历了从悄无声息到井喷的变化。以至三大平台获得了数千万元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课程,慕课大潮席卷全球高校领域,而这种教育变革将不可避免影响中学教育。

三、慕课给普通中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慕课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历史虽然极为短暂,但是孕育发展的历程却极为漫长。它是在线教育和开放教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其发展的必然。

由上述可知,慕课发端于高等教育领域,它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教与学、课程构建、师资队伍、教学考核与评估等诸多方面都将会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传统大学教育的变革,所产生的“鲶鱼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014年,慕课风暴全面来袭,它将给普通中学教育尤其是信息化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教育改革浪潮,每位普通中学教育工作者都无法置身事外,尤其是处于风头浪尖的中学一线教师更需要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慕课对普通中学教育的“教”与“学”会产生强烈的冲击。

不同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普通中学教育的“慕课”可能要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中的“微课”甚至加入测试功能及反馈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视频课堂的单向传输特性,提升了视频课堂的交互性。而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让学生在家通过老师的“微课”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领域展开研讨。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微课自学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此遇到难题教师再加以辅助解决,从而达到贯通知识的效果,这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此间,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将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提高,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但是,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教师能适应吗?学生能适应吗?在现今的各级考试指挥棒下,能正常开展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说,“慕课改变了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但作为外来产物,要在中国这片土壤中生根,仍需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教师的意识和素质、学校的相关投入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督促都缺一不可。

由于微课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我们就必须考虑此举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将练习时间转移到课堂中来,利用精选练习和综合运用实践,达到课堂反转的真正效果。而为学生学习购买电脑、开通网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也为家长所质疑,这是否是学习的必要途径,会不会反而影响学生学习。这一切有待各方协同解决。

第二,慕课对于普通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在普通中学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我们都以课堂作为媒介,以致学生一度以为,非课堂不能学,非讲坛不为师。可是今天,我们迎来了人类教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特别时期,只要能介入互联网,人人可为师,个个可学习。这种理念若推广至普通中学教育领域,对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将具有多么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教师本身可以透过慕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伙伴关系,学习彼此的校园文化和教学方法,这对于促进和深化普通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终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慕课’并非简单地制作教学视频,对中学教师综合能力是个挑战。”在陈玉琨眼里,“微课”呈现出的是一个个知识点,“但是给学生的不能是零碎的东西,一定是整体的,这个概念和那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开始就要设计好。”所以需要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再造,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而是整个备课组或团队一起为教学流程构建一个“知识图谱”,也叫做思维导图。

这对于普通中学的一般教师而言难度较大,年轻教师虽然可以快速掌握制作技术,但教学的经验和对知识点的剖析还未达到精熟,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往往对慕课中所需的信息技术望而生畏。只因中国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老师学技术,第二阶段是让老师使用技术能够去教,第三阶段是根据技术发展提供的新要求来变革教学。”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认为,“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数还处在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会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但还谈不上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有不少教师坦言,制作微视频比备课来得复杂得多,一段几分钟的微视频,光是录制就要折腾十来遍。而为了实施“翻转课堂”,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的效用恰好可以发挥,通过年级集体备课,学科交流,可以在授课教师技术不足时统筹为需要拍摄微课的教师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授课教师也可从旁学习,以期快速成长。同时授课教师可将制作微视频的精力投入在“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这个问题上,达到更好的课堂翻转效果。

第三,慕课对于普通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具有非凡的启迪。

教育信息化发展了十几年,国家与社会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这些资源,包括发端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建设,不具备教育资源的动态性和实效性。虽然这些资源对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其实际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而从MITOCW到世界范围的OER,乃至MOOCs,绝大多数都是自下而上的,它的开放内容和开放教学机制创造了一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这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共建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将资源的建设与资源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普通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具有非凡的启迪。

在这个浪潮中,我们既是参与者、建设者,也是使用者、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应重在应用,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慕课不仅仅是资源,它包括一系列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正规学习之中的应用。只有抓住这点,我们才能在慕课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效能。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所说,慕课大潮“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不能被动等待,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完善自身,探索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基金项目: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310);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42);(3)安徽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4)安徽工程大学“机制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对“慕课”MOOC在线教育认识的六个误区[N].中国教育报,2014年01月06日

[2]焦建利.慕课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32-34

[3]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23日

[4]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9(5),24-26

篇4

关键词 慕课 开发 应用 线下交流

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相融合的产物,并且已经从一种新生的教育模式,变成了一种被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和广泛使用教学手段。其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用现代技术进行分解、加工,整理、融合再搬到网络上,推动封闭的大学课堂向开放、共享的时代转变,实现对课程的实时性和便捷性学习,有效解决了知识的传递与学习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幕课的本质是新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在高校教学中使用幕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知识的融入性和代入感,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学生的接受。

1 幕课的开发

1.1 组建慕课课程教师团队

慕课课程教师团队对慕课建设非常重要,这样无论是对课程整合,还是慕课的建设,尤其是慕课的知识点经过慕课教师团队反复讨论锤炼,课程内容会更加全面有效,同时大家分工协作也更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开展。因为如果仅靠授课教师一个人全面负责开发一门慕课课程,一方面劳动强度大,而且个人能力总是有限的,同时也很难保证慕课课程的质量,开发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开发内容也很可能不尽如人意。

1.2 慕课的实质分析

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相融合的产物,将开发的以教学视频为主、同时具有交互功能的课程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提供给学习者学习,它是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交互式学习。而幕课学习则是基于“联通主义”的“意会”和“寻径”的过程,更是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学与悟之间关系的发现、联通、优化、提升的过程,适合对生成性、感知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慕课需要在教授者与受教者之间建立起学习内容的关联性。

1.3 慕课对象的把握

慕课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展开的,因此,教授者应明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知识认知情况,学业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等。要有效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学习哪些课程,如何学习这些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由于慕课对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把控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于教授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和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就不能够有效管理自己,当然就不会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4 基于慕课实质的课程整合

高等学校教育中一个专业会开设很多课程,但是按传统方式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慕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开展慕课教学就要求教师团队对慕课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充分理解慕课的特点和实质的基础上,明确什么特征或类型的课程适于进行慕课。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团队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认识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置的课程,并根据慕课特点和实质,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调整、修订和整合,对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按照慕课要求进行重新界定。

1.5 课程知识点的片段化

传统课程按照慕课要求进行整合后,形成新的慕课专业课程体系和慕课课程,同时对慕课课程进行分解和片段化,形成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知识点,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任务群,并对每个知识点内容、难易程度、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群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点与任务群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描述和说明,并明确知识点的呈F方式,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自己的学业水平合理选择学习模式。

1.6 课程知识点的规划

选定慕课课程并明确课程知识点后,教师团队要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梳理知识点、知识点任务群。同时,结合课程要求明确授课进度、准备教案和课件、确定知识点及重难点等内容,要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现的内涵和实质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规划。

1.7 制作拍摄提纲和拍摄脚本

课程知识点规划完成后,教师团队要慕课课程对进行整合,要按照课程知识特点和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录制人员商议如何拍摄、录制慕课课程。为此,授课教师要制定拍摄提纲,编写适合知识点呈现和学生喜爱的脚本。脚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知识点的锲入性和融入性。这样经过双方多次对角本进行商讨、审议、修改,确定拍摄提纲和拍摄脚本后才开始进入实际的拍摄阶段。当然在拍摄过程中也可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和具体问题对提纲和脚本进行修改和完备,以保证幕课课程的顺利拍摄。

1.8 幕课的录制

对慕课课程的知识片段或知识点进行录制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和专注,十分清楚课程的设计要求,注意慕课的视频与知识点的衔接和合理拆分。同时要考虑到慕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要想尽办法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融入感,不仅仅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课程,同时要使他们更多的感受到是授课老师在视频中、甚至就是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上课,自己就是在课堂的环境之中上课。为此,慕课教师在录制过程中,要运用教师多次出境、画中画,互动弹幕、留言等一些技巧,增强学生的现场感、融入感和互动性。此外,在幕课录制中,我们不仅要使用好的机器设备,更要保证机器设备的科学合理使用,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不仅要保证画面品质清晰稳定,色彩搭配,构图合理,还要保证录制的声音品质良好、完整清晰,真实不失真,更要保证课程教学环节不丢失。

一般而言,幕课课程视频的录制大体上分为外录法和内录法,在外录法中教师直接出现在画面里,可采用一台或者多台机器进行整合录制,这种方法呈现的是教师讲课的画面,和一般的授课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录制后期需要进一步的编辑;而内录法是通过录屏软件完成的,其特点是在画面中只显示讲课的内容,而不呈现或包含教师的镜头。目前,通常采用外录法和内录法相结合的方法,即混合录制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一台或者多台摄像机采用外录法拍摄教师画面的同时使用内录法,通过录屏软件录制FLASH、PPT等教学课件的画面,然后进行后期制作,把这两部分合成最终的画面,这样呈现的内容不仅清晰而且完整。

在幕课的录制过程中要注意,如果发生诸如口误、表达不清或某些意外情况等出现的时候,可以在发生问题的地方保持原来的状态重新录制,而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后期的剪辑制作过程中处理掉,这样即保持了录制的完整性,又保证了录制的时间和效率。

慕课的后期编辑通常包括导入慕课素材、声音和画面进行对位、镜头精剪、镜头组接、特效设置及包装、字幕设置及内容校正、媒体形成等不同环节,这些环节的完成通常需要专门的软件和较强的技术水平,一般由专业制片编辑人员来完成。

2 慕课的应用

慕课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线上内容和线下交流。慕课在应用时首先需要将事先录制好的线上内容导入到慕课平台。在慕课模式下,无论是课程知识、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体验与表现,乃至于师生互动过程等在某种程度上都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2.1 线上内容

线上内容一般包括由教师负责制作的部分和由学习者参与构建的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授课视频、小测验、作业题、考试题、思考拓展和补充讲义材料等;后者包括答疑解惑区、讨论区和其他的互动专区等。

(1)知识点视频短片。这是慕课的主要内容,由于人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因此,一般慕课视频不易过长,15分钟左右为宜,应由教师在录制完成后先期上传到慕课平台。

(2)知识点测试。在不同知识点视频短片之间设计与视频中知识点内容相关的小测试,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前段教学视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把握视频的教学效果,便于以后改进;另一方面通过重复新内容,强化了重难点,有助于降低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

(3)知识任务群作业。一般在一个知识任务群完成后可以布置一些较深入、较艰难的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和时间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把各知识点视频的内容贯通起来。

(4)课程知识测评。课程知识测评是对学生进行的综合测试,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5)线上讨论互动。师生进行线上讨论互动,可以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提升和凝练,集思广益对学生知识的提升和问题的反复学习非常有益。

2.2 线下交流与翻转课堂

线下交流主要通过教师解惑答疑或学生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翻转课堂来实现的。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课前学生通过丰富的在线课程完成自主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评价,选择性地参与课堂合作的探究活动。因此,翻转课堂对慕课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翻转课堂支撑的慕课将无法取得常态化的课堂实效。慕课的多少和优劣虽然决定翻转课堂的实效,决定能否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但是没有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慕课的效果也将难以展现。

从某种程度而言,无论是知识的完备、整合,还是学习者的综合素质都将受到慕课的很大影响。但是,毕竟课堂是师生讨论问题、交流互动、提升认知、培养情感和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中所形成的人H交互性和情感融通性是慕课难以实现的。

篇5

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创立的初衷是建立任何人都能随意学习的平台。“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是慕课的信念。慕课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的开放性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1-3]

二、“慕课”的主要特点

慕课发端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但不同于包括电视、广播、电讯等在内的传统远程教育。因为慕课可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教师对课程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它有以下特点:

1、大规模

这是MOOCs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课程能支持大规模的参与者,一门课程可以有上万人的参与者。[4]

2、开放性

慕课具有开放性的显著优点,它具有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在线教育资料完全开放,学习者可以免费在线共享这些教育资料。任何想学习的人只需要在线用一个邮箱注册就可以进入慕课平台,完全不受地域学籍的限制。更好的教育资料也可以随时更新补充。

3、在线学习、时间灵活

因为慕课的学习方式是在网上进行,不需要按时去教室上课,所以学习时间可由学生自己灵活掌握。同时,学习媒介也多样化,支持的媒介途径包括Twitter、Youtube、Blogs、及其他社会性软件。

4、碎片化学习

慕课课程将知识内容分割成小的碎片来学习, 之后通过一个主题串联起来重新构建知识,避免了缺乏教学过程的弊端。慕课学习以链状形式循环推进,最终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得以建立。[5]

5、翻转课堂

慕课采用的是翻转课堂[6],即:学生在课外在线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而后在课内学生与老师进行深度互动,老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学生一起进行团队学习和实践。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引入和讲解新知识,而是对知识点的运用和反复消化吸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6、价格低而共享性高

慕课一般都是免费。免费注册参与会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冲击。

慕课平台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任何注册者都可以免费学习慕课平台资源。

7、形成学习社区

学习者之间可以形成学习小组或学习社区,进行互评或互助。[7]

8、评价系统及时灵活

慕课既使用在线评价系统,学生收到即时评价信息,教师也可课堂评价或学生互评。慕课系统也逐渐与学分认证挂钩,很多高校已开始实行。[8]

9、有别于微课程资源

微课程是通过PPT、黑板、微音频、微视频的方式来传授知识点。而慕课是以问题将很多由名师主讲的10分钟的小视频串联起来,学生答对才能继续下一个视频。学生的问题在平台上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老师解答。与微课程还是有区别的。

三、“慕课”的类型

慕课的类型划分,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分类:Clark将慕课分为两类:斯坦福模式与交互模式。[9]斯坦福模式所提供课程及课后评价系统更为正式和完整,此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较为类似,学习过程中学员之间缺乏积极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更深度理解所授知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质量的授课水平和定制化的配套测评对斯坦福模式慕课更为重要。而交互式模式的学习方式更加社会化。学生之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

第二种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来分类,分为三类:cMOOC强调对知识联结与学习网络创建;xMOOC强调对知识的传播与复制;mMOOC强调对复杂技能的掌握。[10]xMOOC保留了常见规范性课程的基本环节,与主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接近,因此,xMOOC是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的“慕课”形式。[11]

四、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理念先进[12]

(1)慕课促进教育公平。慕课资源完全共享开放,具有不同背景(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学习者都可在慕课上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而传统大学医学教育质量与地域、经济等关系密切。

(2)慕课以学生为中心。慕课的“翻转课堂”使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习知识点,课内师生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导者。

(3)信息技术应用。慕课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在平台构建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

2、课程内容优秀

(1)名师授课。慕课平台的核心课程大多是由知名大学教授来授课,授课者能讲授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 仔细讲解。慕课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节点,录制成8-12分钟的视频片段,生动仔细地进行讲解。

(3)精心制作。慕课视频力求“精品化”,视频制作精美,课程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生动的解读和呈现。

3、教学设计科学

(1)最佳授课时间。慕课视频课程的时长与人的最佳高效专注时间(15-20min)正好相符,学习者通过碎片化学习更有效的掌握知识。

(2)合理编排顺序。慕课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知识节点进行构建,可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知识框架。

(3)优化教学过程。慕课课程通过设置评价关卡、考核游戏、虚拟实验等技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慕课通过教学互动环节来连贯知识点;在观看视频同时插入评价试题,答对后才能继续学习;可以及时提供在线即时答疑解惑。

(4)简化学习条件。慕课既可在线学习,也可下载到平板电脑、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简化了学习条件。

4、评价方式灵活

慕课模式除了电脑自动随时评价判分外,师生互动也较多,教师可以及时评价。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论坛等平台上互相评价,方式灵活。而传统模式由任课教师完成考核评价。

五、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教学模式的缺陷[13]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MOOC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第一,慕课课程中学伴之间虽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讨论,但毕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们可以在大学校园中一起学习交流一起成长进步,校园的沟通环境和学习环境是慕课无法替代的。第二,因为慕课的学习方式比较松散自由,不像大学正规的课堂课程,学生如果自律性不强,往往不能有规律的学习,能坚持学完所有课程的学生比率较低。[14]慕课需要在如何增加学生的自律性上再多做研究和改进。第三,当前的慕课教学效果还未能被权威机构认证。虽然慕课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该获得学业证书,但由于当前的慕课教育平台无法证实是学习者本人,而不是别人替代他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学习和考核考试,所以慕课网络教育目前还难以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慕课系统需要在学习者实名认证方面下大功夫来解决这个问题。[15]

六、慕课对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虽然慕课有它自身的瑕疵,但它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现在的医学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目前的医学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虽然也一直在改革,但以“学”为本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实现。在慕课体系中突出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导地位。慕课这场风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来临,为医学教育改革吹入了一阵春风。以后的医学教育应该以慕课为契机,充分发挥慕课平台的优势,充分利用慕课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慕课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2014年3月全国182家医学高校已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 慕课在医学高校教育中会逐渐普及发展。

慕课教学体系给现代医学教学带来以下启示,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医学教学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

(1)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慕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我们可以在肿瘤学教学中将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针对不同的肿瘤学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者结合,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16]

(2)应用先进技术手段。现代肿瘤学飞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MOOC可提供海量的肿瘤学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题库),如何能够使医学生成为这些信息的受益者?MOOC为肿瘤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教学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而自主学习驱动性恰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关注学生的共性,个性化学习不足。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得不到发展。我们需要借助慕课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对肿瘤学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改进教学设计

医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多发肿瘤,高等医学教育对罕见稀有肿瘤不做特别要求,肿瘤学教学可以将常见多发肿瘤按照肿瘤病种为主线安排课程。将最新前沿的肿瘤学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题库)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足够的兴趣。PBL、CBL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等可以灵活地运用于肿瘤学教学实践。

3、优化教学内容

慕课教学平台可以充分的将最新的肿瘤学的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教学试题库这些信息构建于慕课网络平台中,并不断的进行更新、补充、完善。目前肿瘤学的各种诊治指南在不断的更新,慕课平台可以不停顿的把这些最新的诊治指南更新在网络数据库中,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肿瘤学资讯和前沿动态。

4、增强人力资源

目前国际慕课平台都在招募高校知名教授在慕课平台上授课,但都为英文课程,国内的慕课平台应该尽快多开设中文网络课程。但是好的慕课课程需要很有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开设课程。国内医学慕课平台发展缓慢的原因就是受到优秀教师的限制,要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就需要培养经验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5、创新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教育的要求,人机考试已成为常态。通过MOOC教学数据库可提供丰富的考核病例和环境。另外慕课微课程是由穿插的问题连贯而成,就像通关游戏,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做及时的评价,评价系统及时灵活,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第三,在慕课网络学习时学生之间成立网上学习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互测。所以慕课教学平台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创新的评价方式。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新式评价模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互动,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设计评价题库时,要多动脑筋多用心思。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慕课平台开发和设计的重点。

6、加大MOOC制作力度

要想迅速的使慕课平台作为医学教育的常态,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MOOC制作力度,这需要专业的MOOC制作团队。也应该注意稳步推进,避免一窝蜂上马。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教学效果提升

【分类号】G642.4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不同的生源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针对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对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省内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下降

以高考成绩为例,部分高职院校录取成绩已经降至260分上下,考试成绩基本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近年来,分类考试招生在高职院校推行,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入校的门槛。调研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下降已是不的事实。

(二)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学生主动性不强

调研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主动参与正常教学过程,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创新兴趣不高。调研数据中:56%的学生因学习主动性不够造成学习困难,61%的学生因上课不想认真听讲而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57%的学生在预习复习方面偶尔看看书或者在做作业时候才看看书。

二、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探索的指导思想

(一)构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以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作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到教学的组织实施,再到开展各项技能夯实拓展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主要关注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要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须转变沟通方式,也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通过全新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应在教学设计中转变学生被动参与,以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较多,主要侧重于理念与方法,把讲授知识的课堂改为学生主动探寻,主动学习,群体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课堂。

(三)树立以兴趣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学生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这个角色要做的和自己期望的区别较大,此时教师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认识,这时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鼓励就显的非常的重要,把原始的理想化的兴趣转化为现实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兴趣,最终在教、学、做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

三、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的探索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用书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业理实一体化和教学考核理实一体化。

2.“以实践为主体”,改革优化实践教学

较多的工科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验证性,如果在实验教学时,机械地将实验方法、步骤、内容全部列举出来,指导学生实践,这样就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可能导致学生不预习、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为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在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授课过程中充分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实验原理。

(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相较传统教学,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翻转课堂主要通过翻转教学流程,分解知识内化的过程,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学生知识获取。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时,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和翻转课堂的特点,从宏观、微观层面综合考虑。既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又使教学媒体、教师培训、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在具体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须遵循知识内化基本原理,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问题设置引导环节、自学探索(观看视频等方式)环节和问题解决总结环节。问题设置引导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设置问题,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介绍给学生。这个环节是知识内化的开始环节,没有知识内化的实质过程。

自学探索(观看视频等方式)环节: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学习,针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反馈,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问题解决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与学生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

2.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与自主性,注重翻转过程中知识内化

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流程翻转,而不注重翻转过程中知识内化的基本原理,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情景,翻转课堂是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的。

第一,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就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与自主性,改变抑制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体验的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从教学资源来看,教师不仅可以搜索相关的资源支持教学,而且需跨越技术门槛,主动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学资源。新的平台与技术,比如微课、慕课的流行,帮助教师解决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和提供W习资源、学生即时反馈等实际问题。

第三,翻转课堂实践的政策与资源支持。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不能完全依靠教师改革主动性克服,需要教学部门提供政策与资源的支持,并对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策略进行交流和推广。

(三)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1.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项目是以生产一件具体产品为目的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在仿真工作环境或真实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项目可以是制作一件产品,排除一个故障或提供一项服务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比如,在技术领域里,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制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如格栅(机加工专业)、报警装置(电子专业)、仪器测量(仪器仪表专业)等;在商业、财会和服务行业,所有具有整体特性且有可见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用为项目,如不同场合的商品展示,产品的广告设计制作、应用小软件的开发等。

项目教学的内容应具有的特点: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技能结合;师生共同制定计划并实施;学生可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项目中遇见的部分困难和问题,并在完成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项目教学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项目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手创造实践活动就是学习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专业和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锻炼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为依据。实施项目教学后,可以分三层来考核:第一层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第二层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第三层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综合三层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与组内成员、组间其他同学交流心得。学生从项目的实施,至项目的完成,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四)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1. 慕课的使用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慕课具有“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持续丰富的学习服务以及多元的评价机制和及时的学习反馈”等诸多优点;另外,慕课也具有“学习者学习持续性不强、交流互动较弱、网络教学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教学模式较单一”等缺点。

2.微课的使用

微课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微课程的开放性、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灵活性。

微课程在课前可作为课前预习环节;在课堂中可被整合于课堂教学上,以便学生能容易地理解所呈现的内容;在课后可提供重难点、疑点以及技巧的讲解,支持分层学习,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访问教学资源,以加强学习效果。

四、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的实践反馈

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专业班级中,进行了调查反馈,其中包括学生对教学改革意见问卷调查、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学生状态数据统计、同等环境中学生各项成绩分析以及不同环境中学生该项成绩分析。经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对提升工科类学生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深化改革,推广成果,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效果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SPOC;翻转课堂;高校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SPOC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全面整合了慕课和微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又进一步整合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特点,以便在学生享受充足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能更多地获得来自教师的指导。虽然SPOC在大学领域还处于新兴阶段,但其有着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是高校教育未来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式。

1 SPOC与翻转课堂的概述

1.1 SPOC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SPOC的中文含义可以译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堂教学。它是201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的学生提出的,是在慕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全面的教学模式。SPOC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慕课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问题。首先,其最大的特点是小型限制性的在线教育学习模式,SPOC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其次,SPOC模式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导,学生的学习手段与学习形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兴趣的需要,学到更多想要学到的知识内容。最后,教师每次课程需要准备的内容更多,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变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师生可以在和谐平等的氛围里,共同完成围绕知识进行的交流活动。

1.2 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翻转课堂的实际含义是指课上与课下活动的调转,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形式上的变化。翻转后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与交流讨论问题,课下时间主要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翻转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与传统教学活动的形式截然相反,大学教师从传统枯燥的基于知识讲授的课堂中“解脱”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授陈述型的知识,而是组织学生更多地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着重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学生设计更加丰富新颖的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以强大的责任心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事业中。

1.3 SPOC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首先,在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下,SPOC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充分借助小型在线教学资源来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从而掌握课堂教学的陈述型知识,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有基本认识。其次,有助于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程度,便于教师更好的把握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和学生的层次水平,使翻转课堂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三,SPOC极大地节约了教师的时间,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活动设计上,同时有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

2 SPOC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双向互动关系未形成

第一,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虽然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模式,但是教师仍然牢牢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提出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想法,这与实现高效翻转课堂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第二,教师对课堂控制和把握的能力相对有限,由于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知识已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再回到课堂听讲时,有的学生就会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产生不认同感,还有的学生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往往凭借着兴趣来听课,这使教师有效把握课堂具有一定难度。第三,教师在专业领域中有着更精深的知识优势,师生在不对等知识资源情况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被教师带到独特的教学模式中,真正实现有效翻转课堂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

2.2 线上互动教学开展较少

无论是SPOC教学还是翻转课堂教学,都需要师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互动活动。但是,当前互动活动往往是课堂上开展的多,课下或是网络学习中很少能开展必要的互动活动。首先,在SPOC的教学中还是过于依靠教师下命令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如果教师不布置作业,没能布置更多的教学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有限的,虽然学生对课堂有着独特的想法,但是仍不愿意主动进行表达。其次,SPOC课前学习不到位现象仍时有发生,不能把SPOC学到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对翻转教学的内容接受的相对较慢,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从而严重降低了翻转教学的质量,进而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2.3 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

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是SPOC线上教学的重要问题。必要的情感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促进教师全面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状态,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但是在SPOC环境下,认知活动基本上代替了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部分,知识交流多,情感互动部分少,教学单一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互动,更缺少思想与心灵的沟通,课堂教学更多的体现为工具性,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松散,不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3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

3.1 制作标准的SPOC课件

首先,慕课内容可以复制到SPOC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为学生重新编排SPOC线上内容,从而使SPOC以视频和PPT的形式共同组成。其次,SPOC课程录制应当突出短小精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围绕重点问题做透彻、全面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主要知识。再次,教师应当以周为单位,每周为学生提供适当数量的视频,以便于学生更好的集中学习,同时有助于学生与慕课内容对照。最后,开展必要的测试训练,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层次的测试来测试自己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找准问题和课堂学习需努力的方向。

3.2 翻转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课前准备环节,课前准备主要通过学生自主观看课件,自主完成测试等方式来进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有不懂的问题可在网上讨论区提问。其次,讨论环节是SPOC翻转课堂的必备环节,教师应当根据SPOC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话题。为了达到合理、有效讨论的目标,讨论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要注意积累问题,着重通过讨论来加深小组成员的理解。再次,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要注重设置学生高度关注的内容,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积极启发学生对自学内容的思考,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理念,全面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阶段性测试,考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把学生在课堂、SPOC等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全面予以综合分析,并最终给出学生诊断式的评价,以便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

4 有效应用SPOC翻转课堂的基本策略

4.1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对学生而言,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首先,必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日常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主动获得知识,并且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壁垒”,使学生以自己的能力培养为主。其次,学生要能够积极主动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有效表述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开展的课堂活动中,不断受到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影响,使学生在SPOC翻转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最后,学生要能够创新性的应用SPOC教学资源,能够采用举一反三的态度,积极延伸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4.2 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基于SPOC翻转课堂中要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全面提高其能力素质,以便适应新教学形式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全面提升专业知识素养,以便应对学生提出的高端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出新颖、合理、科学的教学活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吸引学生有效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第三,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既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思维规律,又要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在科学分析、判断学生的基础上,有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结 语

基于SPOC翻D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高校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同时也助于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在SPOC翻转课堂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虽然有的学生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只要不断加以完善,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SPOC更广泛的应于高校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我校应用微课的初衷及困境,提出了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翻转课堂的构建设想,从对翻转课堂内涵的理解到如何将微课升级为微课程、如何构建学习分析系统、如何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为实现学生按自定步调学习和高效、深度学习,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设想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2-0036-05

随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些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视频媒体传递课程内容的方式,无疑迎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也是世界开放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1]。

我校紧随时代步伐,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推广微课。推行的初衷是,利用微课来解决“答疑”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反复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不少学生由于没来得及或羞于提问,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形成“滚雪球效应”。如果教师把问题的解答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上传到平台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去观看,及时修补知识薄弱之处。这既能提高教师的讲解价值,达到一次讲解永久复用的效果,又能让学生按自己的个性需求进行学习,可以随时对视频进行暂停、重播、快进、倒退,理解力较弱的学生就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微课可以跨越课室、年级、届别的局限,教师逐渐积累个人的教学成果,教师团队互相共享资源,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关注和指导,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学校也将逐步构建一个宏大而珍贵的知识宝库。

为了更好地应用微课,学校引进专业技术力量构建了创新的互动式微课平台,定期给全体教师开展微课技术培训,为教师们配置了手写板、高拍仪、录制笔等录课设备,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节微课。学校定期公布教师每月开发微课的数量及微课利用情况。每个班还配备了平板电脑,教学区设置了专用的微课教室。目前,微课从启动到实施已有三年,其在我校的应用已经趋于常态化。

微课的实施困境

无论是理念普及、技术配备还是政策支持,都使学校的微课建设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阻力重重,效果并没有预想中的好。

1. 微课质量不高

教师日常工作繁重,微课是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完成的,不少教师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学校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为了完成任务,有些教师把课堂实录分割成多段视频,还有些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视频提交。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这些滥竽充数的视频未经审核就放置到平台中,影响了整体质量,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2. 微课的零散呈现

平台中的微课是按提交时间呈现的,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学生很难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虽然有配套的搜索引擎,但由于教师上传视频时所设置的

关键词 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限,也大大影响了检索的效果。

3. 微课没有源于学生的需求

依据学校的定位,微课是用来答疑的。可是对于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的,没有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收集。

4. 教室的微课终端数不足

每间教室配备一台平板电脑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我校学生课余时间有限且集中,仅一台终端无法满足50多人同时观看的需要。教学区虽然配备了微课堂教室,可是也无法同时满足3000多位学生。

微课的改进策略

1. 创建基于知识树的学习导航系统

我校的微课平台首页呈现给学生的是按提交时间排列的微课,让学生一打开页面就陷入迷茫,给检索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不妨把整个学科按照其内在逻辑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树,多学科之间的内容综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学科体系,然后对每一个具体知识点进行单独讲解并录制视频。这样,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专题知识以及学习路径,避免所学知识碎片化与彼此孤立。通过这样的学习,还可以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有所帮助。知识树的构建可以由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连同科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平台中知识树导航系统可反复修订,不断完善。

我们以“可汗学院8年级数学知识层次分类”为例(如图1),可汗学院的课程结构树是从知识单元到知识点,再进一步把知识点细分为学习活动,生成微课程学习主题目录,突出了微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最后再用概念图形式表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国微课开发的优秀案例中,由常州潘建明教师工作室开发的“青果在线学校”(如图2)更具参考价值。课程首页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知识地图,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找到所需的微视频进行学习,非常直观、便捷。

2. 提升微课质量

(1)精心设计微课

Zaid Ali Alsagoff教授曾提出教学视频的作用是“激发、影响和告知”,其特点为“LECTURE”:生动的(Lively)、有教育意义的(Educative)、创造性的(Creative)、可引人思考的(Thought- Provoking)、可以理解的(Understandable)、相关的(Relevant)和令人兴奋的(Enjoyable)[2]。录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微课是答疑真正发挥效用的基石,因此微课的设计至关重要。微课的设计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设计、情景设计和核心概念(内容)的引入、阐述和解释、归纳与小结4个环节。在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分析。以学生特征的分析为前提,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视频风格,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聚焦。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必须经过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

简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清晰。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布局合理,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技术。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技术的目的在于辅助学习,切勿滥用技术,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联系。处理好微课知识与学科系统知识的关系,内容组织与编排由易到难,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符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

(2)建立奖惩机制

学校可以尝试把微课制作与教师的评优、晋升挂钩,设置“奖教金”,激励教师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学校还应建立微课审核机制,淘汰质量不过关的微课。

(3)共享整合优质微课

学校的师资配备并不均衡,让所有教师都制作微课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设计和资源浪费,微课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录制教学视频,在加强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同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内容和难度、课型设计更加完美,一位教师的讲解可以供全年级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我们还可以联合名校、名师,遴选教学基本功扎实、有心理学悟性、通晓网络环境下可视化教学特点、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担任微课程的设计者,甚至可以借助专业的教学产品设计团队,设计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共享整合的方式使优质教学资源进入学校。这样,既可以保证微课的优质高效,又能使教师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关注和指导。

3. BYOD(学生自带技术设备入课堂)

微课要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硬件条件的支持,每位学生需持有一台信息终端。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学校的课余时间较为集中,难以在同一时间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终端;学校的办学经费也不足以为每一位学生购买学习终端。学生自带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手机等进行微课的学习无疑是最佳方式。学生自带终端进课堂势必带来严峻的管理问题,学生是否具备自我约束力,能否自觉进行微课堂学习,而不是陷入漫游互联网、玩游戏、看视频、聊天中无法自拔,这需要出台相应的课堂终端使用规则,以及配套的微练习,检测学生微课学习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翻转课堂的构建设想

随着我校微课的应用普及,这种答疑式微课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缺乏完整的机制,微课的作用难以真正得以发挥,如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的运用。被比尔?盖茨赞誉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3]的翻转课堂能给予我们新的思路。Knewton的一份名为《The State of digital education》的报告称,至2020年,98%的学习将实现翻转。这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破坏式创新”[4]将会引爆大量的教育实验,传统教育体制也可能在十年内逐步走向崩塌。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面对的。对于翻转课堂,“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结合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运用翻转课堂的精髓将技术与课程充分融合,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自定步调的、高效且有深度的学习。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即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教师单独辅导等各种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的教学方式[5][6]。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做知识传授。事实证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注定了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Eric Mazur认为,新技术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该把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上[7]。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 经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积累,总结了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8],如图3所示。

许多人会简单地认为,翻转课堂就是“课前传授+课上内化”,却忽视了翻转课堂的两个标准:第一,在翻转课堂中,课前的知识传授需要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中教师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效果,才算是完成了知识传授,进入知识内化阶段;第二,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将当堂知识完全掌握内化,而不要把任务继续留到课下。如何达到这两个标准呢?根据翻转课堂实施的流程,可以得出三个关键点:微视频、课堂活动和学习环境。而这三个关键点的总体设计者便是教师。教师由原来讲台上的“圣人”和“演员”变成了“伙伴”和“导演”,教学视频的选择或制作、课堂活动的组织、学习环境的构建都由教师决定。因此,教师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重要了。学生在课前的学习决定了知识传授的效果,而承担传授任务的便是微视频,如何设计受学生欢迎的微视频是教育者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需要相应的学习环境的支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作为学习中心的需求。翻转课堂通过对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步调控制各自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学习向学生的回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决定了翻转课堂知识内化的质量[9]。

2. 从微课到“微课程”

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再是碎片式答疑性质的教学视频,而是上升到课程高度——微课程,按学科知识树中的知识点来进行录制,以问题为导向,应用技术构建问题解决的情景和支架,学生在情景中开展个性化学习。我们先要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进行层次分析,开发学科的知识地图,把整个学科学习内容分解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微学习单元,每一个微学习单元由微课、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三部分组成,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学生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后,可以按照知识树的逻辑关系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知识树会告诉学生,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现在做到了哪一步,下一步你需要怎样做,让学生不再迷茫。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安排时间,在精通一个知识点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3. 翻转课堂的操作方法

翻转课堂有三种操作方法。第一,家校翻转:学生在家看微课、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第二,校内翻转:第一次课在机房看微课,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讨论;第三,课内翻转: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都要在学校上晚自习,因此很适合“家校翻转”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晚修期间进行微课的学习和微练习,第二天再到课堂中进行讨论或接受教师的辅导。学校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或内容选择不同的翻转方式,例如,信息技术学科或艺术学科就可以采取“课内翻转”的方式,前10分钟观看微课自学和做微练习,剩下的时间进行作品创作或课堂讨论。

4. 构建学习分析系统

设计良好的学习分析系统,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智能保障。学习分析系统运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学生在线上的所有学习信息、学习动作,包括学习习惯、选择偏好等都被记录成数据,系统通过对庞大数据的分析,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下一个行为,进而提供极富针对性的学习材料,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和建议。学习分析系统还设置了“满十分前进”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只有当学生全部答对一套题,系统才会提供更高一级的题目;学生完成了阶段性任务,还可获得该阶段的一枚勋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拥有的是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能获得及时的反馈,感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薄弱地方或学习的缺漏处,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数据挖掘技术的成果使学生受益,也同样使教师受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考试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都是相对滞后的,并且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也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分析系统却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随时获取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知道学生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哪儿做错了、哪儿出了什么问题、困难点在哪里,以及他们花费了多长时间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评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对第二天的课堂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5. 课堂活动设计

Zaid Ali Alsagoff教授表示,翻转学习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10]。翻转课堂中,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内化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课下收集、整理的问题的性质决定是组织“以实践活动任务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还是“以问题研讨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如果问题是操作性的、过程性的或通过教师讲解即可解决的,则按照探究式课堂组织;如果教师所搜集的问题是争议性的、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教师通过十分钟的讲解很难说清楚,则组织讨论式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活动组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中敏感地意识到多数学生的困惑,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并给予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或假设,有些问题或假设教师可能从来没遇到过。因此,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讨论组织技巧和引导能力,从而有效地引领课堂讨论活动。

翻转课堂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也促使我们对信息技术变革教学产生一种新的思考冲动。我校三年的微课实践给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然而翻转课堂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还需要在良好的实践应用中和持续性的创新中完善各个环节,给学生创造高效和深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如把游戏的元素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设计游戏化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同时积累成功点数或其他的奖励来更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引入志愿者系统,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等。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Zaid Ali Alsagoff.From flipped to gamified classroom[EB/OL]. zaidlearn.blogspot.com/2012/09/fromflipped-to-gamified-class room.html,2012-09-04.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4.邹景平.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5.

5.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Bryan Goodwin. & Kirsten Miller. Research Says /Evidence on Flipped Classrooms Is Still Coming In [J].Education Leadership,2013(6):78-80.

8.Robert Talbert.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Classroom[EB/OL].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9.DARREN E.Turning lessons upside down:pedagogy[N].The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2011-8-28(7).

篇9

关键词:慕课;医学继续教育;改革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慕课”)迅速崛起。美国高等教育首创了“慕课”平台,引发了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我国医学继续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已成为广大医学继续教育者认真审视的问题。

一、“慕课”的发展概述

1.在全球的发展

MOOC概念由Da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提出。2008年始,一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2011年,超过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和PeterNorvig共同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2012年后,美国媒体将大规模在线课程命名为“MOOC”后,慕课在全球热了起来。Coursera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Ng和DaohneKoller共同创立。仅2012年上线4个月,学术数就已突破1000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已突破200万美元的融资。2012年5月,由麻省理工大学和哈弗大学联合打造的edX教学计划其目的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在线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颁发成绩合格MIT证书。2012年,众多名校申请加入,百门优秀课程被纳入,因此,当年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之后,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这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

2.在中国的发展

2003年,教育部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至今已积累了上万门课堂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许多地区也在大力建设自己的课程共享平台。2013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加入到edX的在线课程。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国大学也在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共同创建中国特色的“慕课”。2014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宣告正式成立。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迎接这场“慕课”带来的挑战。

二、“慕课”的特点

1.“慕课”课程的特点

①大规模和开放性课程。“慕课”最基本的特征即是课程的大规模性和开放性,大规模性表现为有大量的课程和更多的人去学习,开放性表现为任何想学习的人都可以凭借邮箱注册而参与,而不必局限在某一固定的空间里。②网络在线。“慕课”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学生的课程教学是在网上完成的,由学生自由的安排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慕课”使教与学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及网络化。③国际课程。“慕课”的发展,已经跨越了国界,由世界范围内众多大学共同开发和全球共享的课程,使“慕课”走向了全球化和国际化。④价格低而共享性高。“慕课”学习的网站和资源是针对学习者而免费开放的,只有学习者在需要学分或需要获得证书时才付一定的费用。

2.“慕课”教学方式的特点

①教学方式网络化。“慕课”所有教与学的任务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完成授课、答疑、布置作业等;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发表意见、提交作业等。②教学方式开放化。网络教学空间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给了所有慕课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接受方式去学习。③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慕课”的出现,促进了课堂“翻转”的真正实现,由学生在课下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知识内化、交流与答疑,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方式。④碎片化学习。教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min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观看视频的中途会跳出一个小问题,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学生答对了,课程才能继续。

3.“慕课”教学思想的特点

①强调互动教学。“慕课”学习强调互动性,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互助团队,解决“大规模”情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问题。②尊重个性化和自主性。尊重性表现为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尊重所学内容、时间和地点的差异;尊重自主性表现为尊重学习者自主决定和安排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以及在哪里学的问题。

三、“慕课”时代下医学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制定和推进我国医学继续教育“慕课”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才能得到创新与提升。制定适合我国医学继续教育者的特色“慕课”发展战略,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相应的“慕课”平台建设;通过国家对“慕课”支持,解决继续教育学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进一步完善“慕课”时代医学继续教育评价系统和管理,实现“慕课”可持续发展。

2.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医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的学科。医学试验教学的设计即体验了上述特点。广大的学员需要根据最新的知识、理念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作为医学继续教育者,为了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更新,应权衡利弊,选择自己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方法。

3.建立适当的诚信机制

通过医学继续教育是为了让学习者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如果把继续医学教育看作是一个学分或一个证书的积累,这样得到的学分或证书因其含金量少可能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开始研究防止网上作弊的监考技术,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诚信体制会更加完善。

4.发展中完善“慕课”的学习

继续教育的学员们应加强“慕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享受“慕课”教学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注意随时总结经验,以批判性的眼光发展“慕课”学习,为国家“慕课”标准和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我国“慕课”国家标准和平台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34-40.

[2]WikiEducator.Edu.MOOCOERUPlanningGroup[EB/OL].WikiEducator[Z/OL].(2013-12-15).

[3]MastersK.AbriefguidetounderstandingMOOCs[J/OL].TheInternetJournalofMedicalEducation,2011,1(2):3.

[4]MartinF.WillMassiveOpenOnlineCourseschangehowweteach?[J].CommunicationoftheACM,2012,55(8):26-28.

[5]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2):25-26.

篇10

“翻转课堂”是2011年美国学者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中使用的全新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在课外观看学习教师创建的7-12分钟微视频课程后回归课堂,在教师和同伴的协作下开展讨论、 完成作业[1]。国内一些学者普遍认为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外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则和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探究型活动并将知识内化。国内学者张金磊(2013)认为在建构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看,学生在课前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学生要具备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的能力。

2 问题提出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观察与实验,初中物理的实验丰富有趣,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探究得到的,所以物理实验的教学是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点。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分组进行科学探究,那么在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里应该如何组织物理教学呢?课前的微课应该如何设计?物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过程中设计的探究实验,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探究?实验器材的选取范围很广,课堂上将如何组织安排这样的开放式个性化的探究呢?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物理教师深入思考。

3 实践过程

在全市“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展示了一节“翻转课堂”,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本节课分“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压强”,传统教学方式是在学习“压强”概念之前,会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的概念。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在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从而学习有关压强的符号、单位以及公式,讲解例题。本节第二部分是“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传统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进行分析,说明压强与压力或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办法。

笔者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陈怡、赵呈领(2014)建构的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笔者制作两个微课,一个微课的知识点是关于面积单位换算,另一个微课是认识压力的方向的学习。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安排自主学习,并找出家里与本节课压强有关的生活日用品,拍照上交完成预习作业。在展示课上,笔者通过导学案检查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对压力的理解;指导学生设计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设计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作业,选取学生拍摄的有关图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提出学习的疑惑,学生提出的是单位的换算比较容易出错,同时感到“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分不清楚,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的疑惑,找出单位换算的方法和规律,发现“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特点与区别。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笔者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 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能在家里利用微课完成“识记”等难度较小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复习了小学数学学过的面积单位的换算,通过简单的实验认识了压力的方向;在课堂上进行的是“理解”、“分析”、“应用”和“创新”等需要帮助的,或是难度较大的知识进行交流分享、讨论归纳的学习。

4 教学思考

在设计这样一节“翻转课”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也有许多的收获和想法,在这里笔者和同行一起探讨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

4.1 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显示,近期趋势包括重塑教师角色,追求深度学习。学校教育将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教师需成为学习主题及其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与促进者。翻转课堂正是一个开放、交流、分析和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意义上的组织者,同时是与学生互动的参与者,是学生交流探究的评价者。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要求选取合适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问题的探究,展示实验方案、分享实验结论;在线上教师参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辅导,在课堂教师参与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方案设想,因此在这样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里,教师的角色向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等方面转型。

从微课视频的制作来看,物理教师既是台前幕后的策划者,又是影视作品的摄影师和制片人。教师首先要进行策划,重新梳理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对于初中物理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还应拍摄简易有趣的实验,所以物理教师是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的摄影师;同时微课视频的编辑和制作要求物理教师掌握视频的编辑技术,笔者在制作《认识压力的方向》微课视频里使用了画中画的编辑技术,在讲解压力作图时在屏幕的左下方同步播放相应的实验特写镜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的方向。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持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如何进行教学,教师安排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互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作品。如果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演员,则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则教师是配角;学生是嘉宾,则教师是主持人。转变了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还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学习的舞台,教师又变成了观众,要为学生的表演点赞、喝彩和鼓掌,所以教师也就成了评价者。

4.2 物理教师备课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课前是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事项与传统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不仅要备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完成课前的微课学习?教材如何处理?哪一部分内容安排在课前,哪些内容安排在课堂讨论?物理的探究实验如何安排?

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处理教材,以《压强》为例,课前预习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认识压力的方向,面积单位的换算,并通过作业收集与压强有关的生活用品;课堂的重点在于探究影响压强的因素以及有关压强的学习。其次,教师需要制作微课和拍摄实验,微课《认识压力的方向》的教学目标认识压力的方向和学会关于压力的作图,拍摄的实验有用手向各个方向压气球,让学生观察压力的方向;微课还设计了水平塑料板被杯子压弯的实验和塑料板作为斜面被压弯的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到的形变情况认识压力的方向。教师需要对录制好的微课进行编辑,在《认识压力的方向》视频编辑中,输入辅助教学的文字,设计画中画辅助压力的作图等等,最后输出视频,转换视频的格式,上传到免费的微课慕课网,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在线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收集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反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编写导学案或相应的练习检查学习情况,设计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环节,帮助提高在线学习的质量。“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预习的情况进入实际教学,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学生质疑提问环节或让设计相关的思维导图进入新课的学习,这也是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地方。传统教学是教师设计相关教学情境进入新课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是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为了帮助解答学生的提问、质疑和存在问题而进行教与学。那么在备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备学生,学生会在什么问题有疑惑,预设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压强》这一节课上,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压力”和“压强”有疑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关于单位换算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压力”是弹力的一种,是物体之间的作用;“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形变的程度。由此可以引出探究“压强”的实验,进而开展“压强”的教学。在第二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引用学生收集的生活用品,组织学生讨论出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压强》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设计教学环节都与传统教学有了“翻转”的区别,传统模式里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实验,讲授物理知识和举例应用物理;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要求里教师需要从整体考虑课前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质疑和学习困难开展教学。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围绕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享归纳实验。这也就是“翻转课堂”热火的地方,值得教师探究应用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作学习的主体,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极大的意义,同时能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利用有利资源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能设计更多的讨论分享环节,则可以培养学生更多的分享交流能力,提高知识的内化。

4.3 物理教师技术素养的提高

华中师范大学的张屹博士等在2013年度中央高校项目研究中提到,“重塑教师角色”是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近期趋势。TPACK理论也提出将“技术知识(TK)”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必备的专业之一。[2]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多用于的多媒体环境和电子白板环境,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比较强,使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教学的频率很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推进教师的网络教学。教师的技术素养体现在“理解、使用、管理和评价技术的能力”[3],利用教育资源平台进行交互学习,管理学生在线提问,建立在线学习的空间,进行线上和线下互动等等,这就要求在已有的教师素养中再增加信息技术素养。

4.4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指出,近期趋势包括重塑教师角色,追求深度学习。中期趋势为增加开放教育资源关注度和促进混合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习惯和规则。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从教师和教材上获取,还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是对学习有帮助的知识,可以和同龄人在网络上交流讨论知识,也可以和领域的专家探讨,可以获得不同区域的爱好者的帮助,这将形成终身学习的一种习惯。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个性化学习的主体,利用线上线下的交互、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与应用,学生的学习已经由传统的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这一代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对新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接受,教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学生,开放课堂,帮助他们从不同的渠道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5 困难与措施

在设计《压强》这一节翻转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教材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教学设计,设计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课前微课学习应该是思维强度小,难度较小的教学内容;翻转课的设计要符合物理的教学要求,符合物理实验探究要求,杜绝将教学搬移至课前而把课堂变成练习或进行题海战术的复习课。在设计《压强》翻转课时,物理实验应该如何安排?如果微课已经把教材上的实验演示一遍,那么学生只能看实验?课堂讨论实验?这显然不符合物理的教学要求,也不符合深度学习的原则,因此杜绝将物理实验变成实验视频的播放,物理离不开实验,学生更是探究实验的主体,实验的设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与分享是学生探究实验的主要环节,所以在设计翻转课的时候不能违背物理实验探究的学习原则。

在线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初中的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网络娱乐的影响,在线学习的监管平台还不能配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同时,学生家庭的环境也是对在线学习模式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无法进行在线学习,有的家庭对与在线学习模式的不认可,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是将微课拷贝到教室的多媒体供这样的学生做好课前学习。有的学生学习习惯没能形成,则是利用在线学习机会简单应付学习,却花大量的时间放在娱乐游戏上,本末倒置。所以在《压强》翻转课上,从学生的微课预习效果反馈发现,有的学生没能完成在线学习,有的学习不够认真,有的没有自觉完成相应的作业等等。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加强家校联系,需要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在线学习,并在课堂上对在线学习进行检查和学习交流,认可学生的学习,树立在线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