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干预的方式

篇1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在护理过程中,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心里护理干预。测量并记录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心里焦虑水平,分娩前的自然分娩信心,观察两组患者自然分娩率。

结果:经过阶段性护理,观察组心理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初产妇进行必要的心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其心理焦虑,增强分娩信心,极大地促进产妇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从整体上提升产科工作质量。

关键词:心里干预 初产妇 分娩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60-02

影响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重要因素是其对自然分娩以及剖宫产的了解程度和自身分娩信心,本文着重研究了心里护理干预对于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初产妇在入院后均经常规妊娠检查,无不良孕产史,无妊娠合并症,非病理妊娠。孕产妇年龄范围为21岁至34岁,平均年龄为26.57±2.87岁。分娩期为37周至42周,平均为38.50±2.10周。按照随即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 一般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的产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具体内容为: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产妇基本情况,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向其介绍医院环境、住院说明、管床护士和医生,并就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1];对产妇进行第一产程的心理干预和知识辅导,初产妇第一产程时间通常较长,缺少必要的分娩知识,因此会对宫缩产生恐惧、焦虑甚至害怕心理,如果产妇出现宫缩乏力常常会导致宫颈水肿,宫口扩张缓慢等症状,再次阶段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分娩知识的教育,稳定情绪,指导放松与呼吸相结合的技巧,并通过安慰鼓励、放一些轻缓音乐、聊天等形式稳定产妇情绪,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产妇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负担,使其建立起健康积极的心态[3];加强第二产生的指导,第二产程宫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间歇时间短,产妇体力消耗大,分娩信心不足,因此要对产妇进行鼓励,安慰,增强自己能顺利分娩的信心。必要时进行腰部按摩,抚触等减轻疼痛的方法,鼓励易消化饮食增强体力,科学合理的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正确运用腹压娩出胎儿;加强第三产程的指导,在这一阶段,产妇分娩胎儿后会表现的极为乏力,需要进行绝对的静养,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产妇胎儿健康良好,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放松心情好好休息。

1.3 心理特征评价方法。运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综合测量表(HAD)对产检时和心理护理后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本次研究主要测量产妇的焦虑程度。评分在9分以上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采用分娩自信心量表(CBSEI)测量产妇分娩前的分娩信心,测量时间选定在心理干预后进行。量表内容主要包括结果预期15项目、应对行为结果预期16项目、自信心预期15项目,综合各项目总分进行自信心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2.1 产妇焦虑程度及分娩信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期心理焦虑程度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心理焦虑程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下,对比干预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分娩方式。经过全程护理后观察组有36例产妇选择自然分娩,比例为72.00%,对照组有23例选择自然分娩,比例为46.00%,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 结论

分娩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基本的孕妇及胎儿状况,还要综合考虑孕妇及其家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对于经产妇,初产妇对于顺利分娩更具有强烈的期望,但同时也面临着分娩经验不足、分娩时间长、过程复杂等状况,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初产妇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和恐惧,对分娩方式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剖腹产成为当前主要的分娩方式。剖腹产手术虽然能够解决很多分娩疑难问题,但是对于产妇的健康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术中出血、脏器损伤、瘢痕子宫、感染等。为了提升产妇分娩质量,切实为患者着想,要积极鼓励产妇做好产前检查,进行必要的锻炼,合理安排饮食,为顺利分娩奠定基础。根据孕妇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坚决杜绝滥用剖宫产现象的发生。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选择的重要影响,为提升产科工作质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琴.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7):35-36

篇2

关键词归因方式,心理健康,归因干预。

分类号R395.6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eider首先把归因问题理论化并提出了“恒常原则”(principle of invariance),认为行为总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而人们常常通过若干不同条件寻找一个特别的结果和一个特别的原因之间的联系。自Heider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归因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65年,Jones和Davis充实和发展了Heider的归因思想,提出了“相应推断”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探讨个体如何根据他人的意图相应地推断其内在的认知特征;1967年,Kelley则用“协变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s)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归因过程作出了比较全面、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认为特定的行为结果和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相随共存、相应变化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Weiner创立并不断完善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把归因(原因思维)、情感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归因理论的杰出代表。尽管这些理论所涉及的问题和侧重面各不相同,或偏重于归因的前提,或倾向于归因的后果,但他们都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反应之间的特定关系:S(刺激)C(个体的认知)A(情感反应)和E(期望)R(行为反应)[1~3]。基于这种合乎逻辑并得到大量研究支持的认知―行为模式,归因研究者们从基本概念的研究走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同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1 归因方式与归因干预及其研究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般看法,它是人们个性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的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Weiner等学者将归因方式区分为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前者乃指具体的、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等;而后者则指原因的性质,如稳定性、控制性等。许多学者就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与情感反应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3种可能的模式[4]。一种称为归因―情感的初版模式(attribution-affect script model),这种模式假定特定归因与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有直接关系,而归因维度对情感的影响不明显。第二种模式称为原因维度中介模式(causal dimension mediation model),即假定归因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来自于归因维度的中介作用。例如,成功后的能力归因与胜任感有关,是因为能力归因代表一种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原因。第三种模式由Weiner等人提出,称为归因维度附加模式(attribution-dimension addition model),它认为特定归因与归因维度各自独立地影响情感。就归因维度而言,原因源、稳定性、控制性的3维分类及其与特定情感反应的联系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和支持,为心理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自Abramson等人1978年提出正常人的归因方式的某些特征是导致人们抑郁的因素之一这一假设以来[6],学者们就归因方式对抑郁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证实:倾向于把坏事件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而把好事件归结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的个体,较之倾向于把坏事件归结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而把好事件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的个体,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大[7]。Seligman,Peterson,Kaslow等人也在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归因方式与抑郁具有显著的相关[8];Lewis的研究则探讨了归因方式与羞耻感的关系,认为易羞耻者具有与抑郁者类似的归因模型[9];而Eslea的研究发现,归因方式与儿童的某些严重行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10]。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张雨新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证实了Abramson等人的抑郁理论模型,并指出事件的好坏性质和可控性也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11];魏立莹等人也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对照研究中得出相同的结论,并发现二者归因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负性事件上[12];施承孙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证实了Lewis的假设,且发现易羞耻者与不易羞耻者归因方式的差异还受事件可控性程度的影响[13];李占江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14]。

归因干预是以归因理论的整体模式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观点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训练举措。自Ross等人将归因的原理应用于临床上的心理治疗而首次提出“归因疗法”(attribution therapy)以来[15],归因干预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Forstling区分了归因干预的两条途径: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和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16]。误归因训练以Schachter和Singer的情绪两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训练的着眼点通常是有关内部状态的原因认知(如唤醒、抑郁、失眠),方法集中在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维度(内部和外部)。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误归因训练在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和抑郁等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归因训练是在Weiner的动机和情绪归因、Bandura的自我效能说和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等理论观点指导下,将认知、情感、行为设想为一个人对周围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原因推断而进行的训练,其训练的着眼点是试图改变行为结果的原因认知(如成功和失败),方法通常是在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性维度上进行分析的。再归因训练在教育、管理、运动、临床等心理学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先用于解释成就方面的动机,后来也探索助人行为、社会往、罪犯的假释宣誓、抑郁、活动过度、戒烟等临床方面的问题。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再归因训练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和积极性上大都是有效的。近年来,归因训练已引起国内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7~19]。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相结合的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水平,改善其成就行为[20]。刘世奎的研究证实,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倾向性成就归因[21]。谢晓昱的研究表明,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22]。胡胜利的研究则表明,wiener的归因训练模式和策略指导相结合的再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业成绩[23]。韩仁生的研究证实,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行为的坚持性[24,25]。成云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归因训练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有效作用[26]。魏希芬的研究表明归因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有潜力但缺乏自信或确实努力不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27]。王重鸣的研究则表明,团体归因训练对提高工人的工作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28]。罗湘林等人和王斌等人探讨了归因训练在体育领域的应用[29]。刘永芳等人则将归因训练的研究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30]。

2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已有的理论和实践为归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来看:(1)绝大多数的研究仅从归因维度来揭示个体的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而忽视了特定归因的作用。(2)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等)的关系,并未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间更为广泛的内在联系。(3)生活事件性质的好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的,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的好坏性质评价上存在的个体差异。(4)仅从原因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来度量个体的归因方式,原因的其它维度(如特殊性、有意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归因干预的实践而言:(1)以个体的某种心理疾患的治疗为目的的研究多,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少。(2)以改变个体对具体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的研究多,涉及归因维度的研究少。(3)以单一的方法(如强化说服、示范学习)进行研究的多,多种方法融合的研究少。(4)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成就动机或体育领域,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

我们认为:(1)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原因思维通过影响期望和情感为中介,进而驱动行为。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是他们对原因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原因本身。因此,人们的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人们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的原因归因是不同的,用于解释某一生活事件的原因并不适应于解释另一个生活事件,即使对于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觉察到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任何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在原因源(自身―他人的)、稳定性(持久―暂时的)、整体性(整体―局部的)、控制性(可控―不可控)、特殊性(个人―群体的)5个基本的因果关系维度上作特征性的比较。这些维度分别与特定的情感和行为相联系,也必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揭示这种影响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以及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原因的特殊性(个人―群体的)是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事件,如果仅发生在某个个体身上,较之发生在群体身上,对于个体而言,其影响更为深刻。(4)归因维度是在特定归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已形成的稳固的维度归因必然影响着人们对具体事件的特定归因。但就其对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而言,归因维度的影响更为久远而深刻。(5)原因知觉导致情绪行为反应,原因维度与特定的情绪行为相联系,原因知觉的改变会影响情绪行为的改变。因此,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采取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的看法,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1)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着重解决已往研究所忽视的事件性质评价的客观性和个体差异、特定归因的影响、原因的特殊性等其它维度以及归因方式对健康更为广泛的影响等问题。(2)针对个体的归因实际,运用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结合的方法,从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入手,通过归因干预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着重解决已往的归因干预轻视归因维度、方法单一,且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和成就动机领域,而忽视归因干预在改善和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即从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融合的视角,循着以下思路:

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1)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归因特点及其年龄和性别差异;(2)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特定归因特点及其对不同心身症状的影响;(3)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归因维度特点及其对不同心身症状的影响;(4)不同性质的事件在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上对个体各种不同心身症状的交互作用;(5)个体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对心身健康影响的年龄和性别差异;(6)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和改善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径、策略及其效果检验。以期在理论上为归因理论的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丰富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为个体精神疾病的治疗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学校针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归因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 Weiner B著, 林钟敏译.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2 孙煜明. 动机心理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刘永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 Russell D, McAuley E. Causal attribution, causal Dimensions,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gychology, 1986, 50(6): 1174~1185

5 Xenikou A, Furnham A, McCarrey M. Attributional Style for NegativeEvents: a proposition for a more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of attributional sty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 88: 53~69

6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and Teasdale J D. Learned help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 49~74

7 Abramson L Y, Metalsky C I, Alloy L B.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 358~372

8 Kaslow N J, Rehm L P, Siegel A W. Social-cognitive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4, 12: 605~620

9 Lewis H B. The role of shame in symptom formation. In: Clynes M & Panksepp J (eds). Emo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8

10 Eslea M. Attributional styles in boys with severe behaviour problems: A possible reason for lack of progress on a positive behaviour programm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 69, 33~45

11 张雨新, 王燕. 归因方式和抑郁. 心理学报, 1989, 21(2): 141~147

12 魏立莹, 赵介城, 巫善勤.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4): 213~215

13 施承孙, 钱铭怡. 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4): 193~195

14 李占江等.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1): 6~8

15 Ross L, Rodin J and Zimbardo P. Towards an attribution therap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9, 12(3): 279~288

16 Forstling F.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3): 495~512

17 王重鸣. 因训练与学习动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8~31

18 王斌, 马红宇. 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 体育科学, 2000, 20(3): 79~82

19 齐冰. 归因训练的若干研究综述及思考.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6(1): 76~78

20 隋光远.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 心理科学, 1991, 14(4): 21~26

21 刘世奎. 课堂情境中学生竞争对其成就归因和成就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1992, 24(2): 182~189

22 谢晓昱. 中学生“能力”“努力”“方法”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994, 1: 25~32

23 胡胜利. 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 心理学报, 1996, 28(3): 268~276

24 韩仁生. 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7, 20(5): 461~463

25 韩仁生. 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8, 30(4): 442~451

26 成云, 卢青, 马长青. 归因训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8, 4: 108~112

27 魏希芬. 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2001, 4: 29~33

28 王重鸣. 责任制改革与团体归因训练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 1988, 13(3): 7~14

篇3

【关键词】心理干预;围术期;初产妇;自尊;应对方式

        初产妇面临剖宫产手术,心理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障碍[1],不敢面对后续的治疗,严重影响初产妇的心理健康。因此,我科通过对初产妇围术期采用心理干预,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80例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初产妇,年龄21~33岁,孕28w~42w,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初产妇无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妊娠并发症,学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精神、心理健康。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初产妇,了解病情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耐心回答初产妇的疑问,初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品质等,增加患者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建立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积极而乐观的心态等;③心理护理:针对初产妇剖宫产的心理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疏导不良心理,关心、同情、体贴、爱护初产妇,协助树立进行剖宫产的信心和勇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初产妇围术期护理前(术前1天)、后(术后1周)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变化。自尊水平采用rosenberg量表进行评分,自尊感与分数呈正比;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量表进行评分,问卷包含面对、回避、屈服三种应对策略,分数越高,越倾向于这种应对策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自尊水平

        初产妇因对妊娠的认识水平不高和对胎儿健康的担心,心理容易失衡,产生不健康心理,自尊心不高,护理前两组患者的rosenberg量表评分不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rosenberg量表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尊水平rosenberg量表评分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应对方式

        护理前,两组初产妇不敢积极面对手术,mcmq量表中面对评分较低,而回避、屈服评分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面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上升,而回避、屈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初产妇妊娠、分娩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初产妇精神、心理障碍导致妊娠压力增加,产后发生抑郁和焦虑,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2]。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医疗工作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而且更要关怀患者的心理健康[3]。因此,围术期加强初产妇躯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对初产妇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rosenberg量表是评价自尊水平的常用指标,而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机体的应激水平,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4]。初产妇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妊娠压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绪,降低应激反应的不良后果。观察组针对初产妇的心理特点采取心理干预后,初产妇的rosenberg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上升,而且mcmq量表中面对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回避、屈服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消弱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了rosenberg量表评分,同时,心理干预提高初产妇的积极应对方式,降低消极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强剖宫产初产妇的自尊感,强化积极应对方式,消弱消极应对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冠心病;生活方式;护理干预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疾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有资料表明,许多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对来我院疗养的36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实施了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0~12月来院疗养的36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诊断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男26例,女10例;年龄60~78岁,平均(65.8±6.7)岁;体重(72.7±12.5)kg;患病时间(12.1±5.6)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18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6例,初中及以下20例。

1.2方法

1.2.1入院护理评估对入选的36例冠心病患者,通过交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情绪、吸烟、饮酒、饮食、运动、体重等情况,确定患者目前的生活方式状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制订具体的护理干预计划。

1.2.2健康指导内容①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用适宜的方法,向患者讲解冠心病常见的病因、症状、预后、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特别要向患者讲明冠心病的发病与肥胖、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调节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②心理指导。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要指导患者注意性格塑造,保持情绪稳定,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向朋友、亲人倾诉,与他人交流,学会自我调节心境。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控制热量的摄入,将患者喜欢的食品以及本地习惯食用的食品每100 g中脂肪、胆固醇、蛋白质等含量汇编资料发给患者,告诉患者宜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少吃动物肥肉、内脏等。禁饮烈性酒,饮酒以不超过30 mL/d为宜。吸烟者要对其宣传吸烟对冠心病治疗不利,要以坚强的意志戒烟。④运动指导。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冠心病患者宜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运动频率为每天1~2次,每次运动时间30 min~1 h,运动强度依心率而定,最大心率=170-年龄,为安全起见,用最大心率的70%以下作为运动的指标。运动量以运动中稍微出汗、轻度呼吸加快、运动后次日晨起感觉舒适、无持续性疲劳或其他不适为度。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⑤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互留联系电话,随时接受咨询。出院后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情况,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2.3评价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体重、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运动情况等,分别于患者首次入院时(干预前)及出院后2个月电话随访时(干预后)填写。评价体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体重及生活方式变化的比较(表1)。

3讨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归为两大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前者最重要的为年龄、性别和家族遗传史,这些因素是不可变的。后者最重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和饮酒、缺少运动、高脂饮食以及精神压力,这些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可以改变的[1]。本研究对入选的3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生活方式护理干预,并在出院2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的依从性较好。护理干预后,患者在体重超标、吸烟、饮酒、高脂饮食、有氧运动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吸烟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病因,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调查中61.1%的患者有吸烟史,部分患者既吸烟又饮酒,由于成瘾性,要在短期内戒掉烟酒,需要有坚强的毅力。通过护理干预后吸烟每日5支以下的患者戒烟效果好,吸烟每日5支以上的患者,对自己疾病的康复持积极态度的戒烟效果好,干预后部分患者已戒烟或吸烟量减少。烟龄长、烟瘾大的患者戒烟困难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争取多方支持。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运动可使冠脉侧支循环开放,改善心肌供血[2],减轻临床症状。本调查中有较多患者在行护理干预前都不愿参加运动,认为运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经耐心讲解,排除运动禁忌证后,大部分患者参加了运动并严格遵循运动方案,未发生并发症。由于患者实行低脂饮食,再加上适量的运动,体重均有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吴兆苏.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层和预防[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1-9.

[2]张敏,张宝慧,殷松楼,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PTCA后再狭窄的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杂

篇5

关键词 心理干预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应用

食管癌居我国城市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四位,农村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五位,占肿瘤死亡原因的16.05%[1]。由于食管癌患者确诊时早期诊断困难,多数发现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不能手术的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为同步放化疗[2]。但放化疗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院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实施心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食管癌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男42~75岁,女36~81岁。2007年3月~2009年1月收治的患者14例作为对照组;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6例患者作为干预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将30例患者按照实施心理干预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由护理小组针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综合心理干预。综合分析两组心理存在的问题,对治疗的态度和配合程度及生理状况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心理干预:①由医院二级心理咨询师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作为心理干预重要内容,要求主管护士掌握其心理变化,对患者每周评估2~3次,根据评估制定出干预计划,在工作中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②首先主管护士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亲切和信任感。在干预中帮助患者学会放松训练,采用暗示和冥想等方法让患者学会健康的生活方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提升患者的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从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使患者的应对能力提高。同时采用音乐治疗干预,调节患者情绪,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③对患者生理上的不适,特别是疼痛和放化疗后的反应及时与主管医生结合,及时给以处理和对症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与家属结合,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感到自己被关心、照顾和重视,劝探视人员不要在患者面前痛苦流涕或流露出刺激性语言和动作,避免与患者谈及经济困难及家庭所发生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3]。

观察指标:患者的生理状况包括精神、睡眠、食欲、面容及生命体征的观察等。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减轻了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干预组在心理状态的改善、对治疗的态度及生理状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讨论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发病后应激反应较强烈,阎子海等[4]认为应激反应越强,免疫功能受抑制越严重。而心理干预不仅仅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还可以减轻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支持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各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语言或非语言交流,逐渐使患者消除疑虑,帮助指导患者分析面临问题,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护理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既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又是构建友好医患关系的主导成分。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发现在心理干预实施过程中,患者减轻了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与医护人员建立了较好的护患关系,改善了心理状态,对治疗的态度及生理状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从2012年初,我们在全院开展心理护理“微笑天使”行动,把经验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在全市医疗行业行风调查中,取得98%的满意率.但作为基层医院,我们的研究案例较少且单一,因此还应该继续观察研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燕,赵平.临床肿瘤学进展[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563—564.

2王燕,张湘如,王彬,等.吉非替尼治疗69例老年肺腺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08(11):137—141.

篇6

【关键词】访视 音乐 干预 心理

每一个患者对手术都存在着紧张和恐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增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术前访视,可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在围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音乐、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体,音乐疗法[1] 的疗效已被临床广泛证实。本试验的目的通过加强术前访视沟通联合术中音乐干预的措施,减轻局麻患者术中的焦虑恐惧心理,较单纯音乐疗法更有效,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乳腺外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60例局部麻醉下行单纯乳腺包块切除女性患者,年龄18~4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无差异,具备一定沟通和逻辑思维能力。手术及局部麻醉由同一医生实施。两组患者无心、脑、肾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术前一天手术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医疗和生活情况,进行术前的心理疏导沟通,跟患者建立初步的医患信任关系。手术当天再由巡回护士迎接患者进入手术间,简单介绍手术间情况,疏导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手术实施戴耳机听音乐的方式护理(选择患者喜欢的音乐)。在手术过程中播放音乐的声响控制在患者易接受的范围内,一般50~60dB,以高出现场声音4~7dB为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程度,手术时间,麻醉时、手术中及手术结束后的血压、心率及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中疼痛程度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对照组较术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P < 0.05),试验组无差异(P >0.05)。如图1。

2.2.术中疼痛评分:试验组轻度疼痛或不痛的25例(有效率83.3%);对照组轻度疼痛或不痛的11例(有效率36.7%),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3.讨论

正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由于麻醉和手术本来就对身体具有创伤性,加之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焦虑、紧张、害怕甚至拒绝手术。术前访视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现代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应该是一套系统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而不是单纯的术前访视或孤立的音乐干预。本试验采用了人性化的术前访视联合术中音乐干预,更能避免单一模式的弊端。虽然对音乐疗法的原理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专家学者们对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却是持肯定态度的。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声级较低的柔和音乐背景下,会感到轻松与愉悦,对病人而言能消除他们的不良体验,使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背景音乐对心情烦躁、烦闷具有镇静作用[2],即音乐能同时改善病人的心理及生理状态。需要指出的是,背景音乐对医护人员同样能起到积极作用,在较低声级的音乐背景下,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不会下降,反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同时背景音乐可以带给患者就诊时直接的感官印象,因其直观感觉的好坏关系到患者对医院形象的优劣。

综上所述,作为手术室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应该是一个多环节多系统的模式,应用术前访视沟通联合术中音乐干预对患者以及工作人员都是有好处的,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诸玲,卢回芬,华红俄.音乐唤醒在心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杂志,2005,11(18):1534-1535.

篇7

Abstract:Article from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urbanization, city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best cities, cities and other new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urban economy and urban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me to the basic law of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optimal size of cities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olicy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关键词:集聚经济效应 信息外溢效应 城市集中度 城市趋同

Key words: Economic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information spillovers; urban concentration; urban convergence

作者简介:王维健(1968.3 -),男,经济师、造价工程师,199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现于江西赣州正源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工作;卓凡(1983.8-)女,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现于赣州市章贡区财政局工作。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49-02

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在对城市经济的理论分析却进展甚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新方法分析城市经济,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1.1.集聚经济效应

任何一个区域,无论是小的区域,还是一个大的综合经济区,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都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集聚体,才能最大限度获得集聚经济效应。在社会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受益。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被称作集聚经济效应。

集聚效应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假若某个行业的集聚弹性系数为0.06,那么就意味着本地同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1%,就会给企业的产出带来0.06的增长。不同的行业集聚效应也不相同,其中运输业的集聚效应最高,重型加工制造业次之,而传统行业最低。

1.2.信息外溢效应

除集聚效应之外,还存在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效应,信息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效应。信息外溢需要较近的空间集结,其效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递减。

研究者发现工人总的教育水平将会增进企业的生产率,增进的途径是靠提高本地信息外溢的质量来增加集聚的外部性。例如对美国的计量分析发现,一个城市中大学毕业生每增加1%就会增加高中肆业生的2.3%、高中毕业生的1.4%和大学毕业生的1.2%的劳动生产率。城市中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高技术人员密集的生产性行业的生产率将从集聚经济、知识外溢和二者的相互作用中获益,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城市规模与城市最佳集中度

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在相当程度上不由企业或个人承担,在城市进入完全不受限制,而要素市场又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城市会吸引人口大量涌入,常常使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合理规模,造成资源配置恶化。研究和发现城市的最优规模,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对经济发展甚为关键。然而,城市规模往往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寻找城市的最优规模在理论上永远难以争论清楚。况且,不能脱离城市体系和城市的分布特征来谈论城市的最优规模。因为城市的规模、分布、方向是否合理,内部结构是否协调,关系到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合理。

城市体系是由金字塔式的多级城市组成的,它们的规模不同,级别不同,主要功能不同,在城市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各级城市的功能是与它们的规模相对应的。在研究各级城市的最优规模时,一般着重研究的是系统中最基层城市的最优规模,然后以此为基准,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来推算各级城市的最优规模。因此,在探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时,对城市体系、城市规模分布以及与这两个概念相近的城市集中度(urban concentration)的关注就十分重要。城市集中度反映了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在给定的城市化水平下,城市集中度或城市规模的分布可能会差别较大,而这种差别一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城市集中度。

三、城市趋同与城市演变的动态过程

3.1.城市趋同与“威廉姆森―汉森假说”

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促进城市集中和分散的两种力量都起着作用。那么,一旦给定这两种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力,对城市的发展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另外,集中和分散的两种力量间的平衡又是怎样形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增长的?根据威廉姆森假定,在从低收入水平开始的增长过程中,国家将首先经过区域趋异和产业集中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发展区域变得拥挤,对进一步的投资服从收益递减的法则;并且,随着对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国家能负担起对其他区域的开发。这就会导致工业的分散,落后区域的增长和朝区域趋同方向的推进。所谓的城市趋同(urban convergence)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或区域内的城市集中程度将逐渐下降的趋势。城市趋同与国家或地区趋同的概念的内涵十分近似。城市发展中的倒“U”假说被称之为“威廉姆森―汉森假说”或者是“城市趋同假说”。

3.2.城市演变的阶段

“威廉姆森―汉森假说”或“城市趋同假说”主要关注的是针对城市体系和城市集中度的演变过程,而单独的一个城市或整个城市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从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我们大体可把产业革命以来近代城市化过程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

早期发展的集中的城市化阶段。在西方,近代城市化是与产业革命同时开始的。在产业革命前,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最初成为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革命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人口、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活动向这些早期的人口集聚中心急剧集聚,从而形成区域的主要城市。

集中后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一方面,主要城市尤其是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诱致人口和产业活动从郊区以外的更广大地区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原有城市中心承载能力的限制,使狭小的市区已容纳不下集中来的人口和产业,不得不向城市的外缘地区扩散。于是,便开始了城市向郊区延伸扩展的趋势,亦即各种经济活动向郊区分散,中心城市郊区次级中心如卫星城镇大量出现。

分散后地方中心增长的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城市中心人口、产业活动的减少。当然,这一郊区化过程并非是无止境的,它同样受到其区域承载力的限制。这一限制导致了人口和产业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扩散。其结果,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都在减少,整个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或衰退。相反,作为区域次级中心的一些中小城市,其人口增长开始加快。这种以主要城市增长缓慢或出现衰退、次级中心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城市化现象,一般称之为“逆城市化”。

3.3.城市化演变的动态过程――以韩国汉城为例

韩国汉城在1970年左右的相对城市规模处于顶点,而自1970年之后,汉城的人口和制造业在全国和所在省的份额开始迅速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工业的大规模转移所引起,当时,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化工和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都转移到汉城附近的卫星城。

篇8

The Intervention Value of Community Nurses in Postpartum Visit Nursing of Puerperal Women and Newborn/GONG Man-ying,GONG Li-f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6):092-09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es to carry out the analysis of postpartum visit nursing on puerperal women and newborns and relative value.Method:240 cases of maternal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trea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1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parturients with postpartum visi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use the maternal postpartum visit.Result:Two groups of mothers through clinical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maternal awareness rate was 92.5%,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wareness rate was 75.0%,th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es; Newborns; Postpartum visit nursing; Puerperal women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Center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Fuzhongf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henzhen 5181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6.034

产褥期主要指的是产妇胎盘娩出直至全身器官(乳腺除外)接近正常或者是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1]。相关研究调查表明,产妇死亡中出现于产褥期的已经达到了65%,在新生儿死亡中出现于出生后7 d之内的已经达到了70%[2]。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产妇产褥期康复,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具备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主要探讨分析了社区护士开展产后访视护理对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治疗的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120例产妇,其中观察组产妇的年龄为22~37岁,平均(28.2±2.1)岁;而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23~38岁,平均(27.9±2.3)岁。全部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在产褥期时,对照组产妇未采用产后访视护理,而观察组产妇采用产后访视护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观察。访视人员应该仔细对产妇与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确定产妇是否存在高危情况,对产妇休息环境的空气清新与整洁舒适、新生儿与产妇的被褥舒适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容、皮肤、吸吮能力、大小便次数、性质与产妇的恶露情况、哺乳姿势及精神状态等进行观察[3]。第二,询问。耐心的对产妇的饮食、睡眠、生活与排便、母乳分泌及喂养等情况进行询问,并对产妇有无异常与不适等情况进行询问[4]。第三,倾听。耐心的对产妇及其家属提出的质疑进行倾听,且全面的对其进行解答[5]。第四,检查。定期对产妇的血压与体温等进行测量,对产妇裂伤、乳腺有无硬结与红肿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产妇恶露量、恶露颜色、子宫底高度、乳汁分泌量与腹部伤口或会阴伤口恢复等情况进行检查;对新生儿的皮肤、脐部、体重与体温等进行检查,同时对新生儿心肺功能进行听诊[6-7]。第五,指导。对新生儿与产妇实施卫生保健知识如新生儿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和产妇的母乳喂养技术、乳房护理、用药等的相关指导,并对产妇的心理和饮食调节、乳房常见不适、避孕措施及新生儿如何合理喂养与预防接种进行讲解和指导[8]。

1.3 观察指标 要求产妇在产后的30 d到院复诊,对两组产妇知晓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专人评价,选择统一的调查问卷。全部题目都回答正确则为优秀,回答正确的题目超过80%则为良好,回答正确的题目超过60%,且低于80%的则为及格,回答正确的题目低于60%的则为不及格。及格率=(优秀+良好+及格)/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产妇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相关知识知晓的及格率明显的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产褥期主要指的是产妇胎盘娩出直至全身器官(乳腺除外)接近正常或者是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相关研究调查表明,产妇死亡中出现于产褥期的已经达到了65%,在新生儿死亡中出现于出生后7 d之内的已经达到了70%。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产后访视工作也有所重视,其产后方式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9]。其中产后访视具备着以下优势:第一,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新生儿与产妇的异常,且对其进行处理与指导,从而有效的使产褥期产妇的发病率与新生儿异常情况有所降低,确保母婴安全[10]。第二,可以有效的对母乳喂养具有的优势进行宣传,并对母乳喂养技巧进行指导,从而确保婴儿获得纯母乳喂养(时间为6个月左右)[11]。第三,产后访视可以对产后的预防接种、营养供给与康复等情况实施健康宣教,使产妇及其家属充分的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12]。

篇9

关键字:经理管理防御;股票期权激励约束效用;经理人能力;实验研究

引言

公司所有者(股东)雇佣专业管理人员管理公司,经理人在公司中的作用增大。经理人作为“社会人”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及固守职位偏好,引发经理人管理防御行为,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要使现代公司制度得以有效运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本文认为,股票期权激励使经理人进行企业经营时具有股东身份,分享利润,共担风险,从而降低经理人自利行为出现几率。

国内外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Stulz,Jensen,1990[1][2];周兆生2010[3])。管理防御的研究主要从管理防御与企业社会责任(李秉祥2013[4])、投资决策(Ghos,2006[5];李秉祥,2010[6];张海龙,2012[7])、融资决策(Jung,1996 [8];李秉祥,张海龙,2010[6];李秉祥,刘凤丽,2011[9])、股利政策(李秉祥,张明,2007[10])、经理人职业生涯管理(郝艳,2009[11])等方面进行探讨。当前研究主要是讨论经理人管理防御行为的决策表现,少有文献探讨如何约束经理人的管理防御行为,讨论股权激励对管理防御约束效用的研究尚未见到。

本研究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探讨: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降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哪类经理人对股票期权激励敏感?怎样设计股票期权激励能在发挥其激励效果的同时产生对经理人管理防御行为的约束效用?本文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控制激励方式,引入信念调整模式,考察经理人面对不同持股比例时管理防御水平的变化,以期归纳出不同经理人特征下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对持股比例变化的敏感性,有助于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对股票期权激励敏感性的机理分析

Glson(1989)[12]认为,人力资本专用性和高额转换工作成本,使经理人有固守职位的偏好,“社会人”的特性决定了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防御动机。股东希望留用高能力经理人解雇低能力经理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这恰好与经理人固守职位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相冲突,导致经理人采取防御行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将公司部分股权给予管理人员,促使经理人在公司决策时考虑股东利益持续增长。股票期权激励有效运行的前提是经理人有能力经营公司。本文将经理人能力纳入研究范围,探寻不同能力水平下股票期权激励对降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的有效性。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股票期权激励的优势与经理人管理防御动机相对应,如图1所示。

经理人具有管理防御动机使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形成路径1:两者存在利益冲突。股票期权激励具有长期激励效果的同时将公司的部分股权给予经理人,使其拥有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由此发生路径2: 股票期权激励缓解经理人和股东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可以降低高能力经理人自利决策,同时帮助股东留住关键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促进股东利益与经理人利益一致,形成路径3。在缓解经理人和股东利益冲突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降低,路径4。综上提出本文实验假设:股票期权激励能够有效降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且与低能力经理人相比,高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对持股比例敏感。

2.实验设计

本文进行两部分实验:信念调整EOS反应模式 和信念调整SBS反应模式 。信念调整EOS反应模式衡量不同能力经理人在不同激励方式下决策偏好及管理防御水平。信念调整SBS反应模式衡量同一经理人在不同激励方式下防御水平变化,即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对某一激励方式的敏感程度。

1)经理人能力度量

在诸多经理人能力研究中,McClelland(1973)[13]、Spencer(1993)[14]以及Yeung(1996)的观点[15]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经理人能力是经理人具有的与工作及其业绩相关的能力,促使经理人做出正确决策,获得不同于旁人的卓越绩效与成就的深层次特征。综上,构建经理人能力指标见表1。

2)激励方式选择

一般薪酬模式为对照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分为两个实验组。Morck、Shleifer和Vishny[16]研究认为经理人持股比例在0%―5%或大于25%时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反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本文选择经理人5%与25%持股比例。企业家普遍认为经理人最佳任期为10年,因此选择激励期限为10年。本文对激励方式的选择见表2:

3)管理防御水平度量

Chris Veld(2001)[17]研究表明:有防御动机的经理人偏好股权融资。Lundstrum(2002)、赵惠芳(2010)[18]认为经理人出于个人声誉、地位维护等原因发生投资短视。Denis等(1997)[19]、Rajan等(2000)[20]认为多元化投资有利于经理人掌握多方资源。刘星(2004)[21]、Eije等(2008)[22]认为经理人偏好选择现金股利。本文利用三大财务决策度量经理人的管理防御水平,见表3。

4)实验设计及对象选择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包括实验参与者基本信息及能力调查。第二部分将实验环境以PPT讲演的方式介绍给实验参与者,给予激励方式进行决策选择,计算实验参与者管理防御水平。

本文选择某高校EMBA和MBA学员进行实验。这些学员具有实践经验,具备经理人素养,透彻理解公司管理决策及运作,能给予理性思考,实验与课程分数挂钩,保证实验参与者认真对待。

5)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2×3被试间设计,如表4。实验参与者根据不同的激励方式做管理防御测评。

3.基础数据分析

共100名实验参与者,得到有效实验结果87个,有效实验结果率为87%。采用Cronbach’s alpha检验信度,经理人能力实验可信度因子系数0.757,管理防御水平可信度因子系数0.720,两者在[0.70,0.98]的高信度区间内,达到信度要求。

1) 经理人能力测评

对经理人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经理人能力划分区间。经理人能力测评分数集中在39分,中位数为39,高能力区间为[0,39],低能力区间为(39,72]。根据这一标准对实验参与者进行能力组划分,高能力组50人,低能力组37人。

2) 经理管理防御权重设置

采用CRITIC法对衡量管理防御的指标赋权。计算各特征向量的权重如表6所示:

4.信念调整的EOS反应模式下实验数据分析

1) 决策选择数据分析

根据管理防御水平测试,计算在特定激励方式下选择某项目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对比高、低能力组实验参与者管理防御项目决策偏好,图2~5。

a. 短期投资比较。高能力组在3种激励模式下选择短期投资的经理人比例普遍低于低能力组经理人,10年期25%股权激励模式下的差距最大。

b. 多元化投资比较。高能力组在3种激励模式下选择多元化投资的经理人比例普遍低于低能力组经理人;低能力组在不同激励模式下经理人选择多元化投资的比例变化

c. 幅度很小,并且与高能力组的差别较大。

d. 股权融资比较。高能力组在3种激励模式下选择股权融资的经理人比例普遍低于低能力组经理人;低能力组在不同激励模式下经理人选择股权融资的比例变化幅度很小,而高能力组的变化幅度较大。

e. 现金股利比较。高能力组在3种激励模式下选择现金股利的经理人比例普遍低于低能力组经理人;低能力组在现金股利的比例变化幅度小于高能力组。

在3种激励模式下,低能力经理人与高能力经理人相比偏向于选择短期投资、多元投资、股权融资和现金股利。3种激励方式下低能力经理人项目选择的差距不大。这反映出,激励方式的改变对低能力经理人的影响较小,对高能力经理人影响较大,高能力经理人对持股比例敏感。

2) 管理防御水平数据分析

对经理人管理防御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经理人管理防御高低水平区间,表7。

经理人得分越高,管理防御水平越高。管理防御水平得分均值为0.76,中位数为0.74,确定管理防御低水平区为(0,0.74],管理防御高水平区为(0.74,1.23]。高能力经理人的管理防御水平处于管理防御低水平区,低能力组经理人处于管理防御高水平区,说明高能力组整体的管理防御水平低于低能力组。将高能力组和低能力组不同激励方式下的管理防御水平进行比较,如表8所示。

对高能力经理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之后,管理防御水平明显下降到管理防御低水平区,其中10年期 25%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下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最低。低能力经理人在3种激励模式下管理防御水平差别不大,处于管理防御高水平区,但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下管理防御水平有所下降。

5.信念调整的SBS反应模式下的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在3种激励模式下的改变,将3种激励模式下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测评分数变化按高低能力组分别两两对比,见表9。

励。

高能力经理人一般薪酬激励与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相比,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改变均值为-0.11,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与10年期25%股票期权激励相比,管理防御水平改变均值为-0.17,后者的改变幅度大于前者。考虑到高能力经理人能力资本高,企业愿意留用此类人才,增加持股比例降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赋予经理人所有者身份,对高能力经理人实施10年期25%股票期权激励是合适的。

低能力经理人一般薪酬激励与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相比,管理防御水平改变均值为-0.15,增加20%的持股比例管理防御水平改变均值为-0.12,管理防御水平降低幅度没有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大,对低能力经理人实施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是合适的。

为了更好的表示3种激励模式下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的改变,取管理防御水平测评分数均值变化绝对值,做如图6的折线图。

低能力组: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与10年期25%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使低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有较大改变,但持股5%与持股25%之间管理防御水平变化不大,形成图中低能力组管理防御水平变化向下趋势。即低能力经理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明显,但持股比例对其管理防御水平影响不大。

高能力组:10年期25%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下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变化幅度最大。10年期5%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对经理人刺激作用不大。股票期权激励的持股比例对高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的影响较大。

综上,高能力经理人对持股比例敏感,低能力经理人对是否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敏感。一般薪酬模式不能显著降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高能力经理人适于选择10年期 25%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低能力经理人适于选择10年期 5%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实验假设得证。

6.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不同激励方式下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变化进行分析认为:

1) 股票期权激励有效降低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缓解经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利益。股票期权激励对经理人长期激励,有利于公司留用高素质人才。

2) 低能力经理人对股票期权激励力度不敏感。低持股比例降低低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最为明显,增加持股比例不能保证低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大幅降低。

3) 高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对股票期权激励力度敏感。股票期权激励可以将高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由高水平区降低到低水平区,高持股比例对高能力经理人的激励效果更好。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考虑经理人能力及持股比例敏感性,设计适合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方案。给出以下建议:

1) 持股比例与经理人能力相匹配

给予经理人部分公司股权,实施长期激励,要求经理人将公司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结合起来,促进公司良好持续的发展。高能力经理人管理防御水平对股票期权激励方式敏感得到证实。从激励成本、激励效用及公平考虑,公司应构建经理人能力指标(表1),对不同能力层级的经理人实施不同持股比例方案。同时将经理人能力测评指标与中短期经理人业绩结合起来,承诺经理人能力测评分数达到高能力水平时能获得高比例的持股,保证经理人在经营公司时争取公司中短期效益。

2) 利用经理人持股的约束效用

直接约束经理人行为会造成经理人由于受到过多限制而选择离职,不利于公司留住高素质人才,即要求公司把握好约束力度。本文研究表明股票期权激励对经理人有一定约束作用。股票期权激励的约束效用是由股价 与行权价 之间的差额 决定。当 经理人获得股权收益, 经理人面临股权损失。经理人存在损失厌恶心理,为避免损失努力经营公司,保证 为正。公司可以结合经理人能力,控制行权价格及 ,调整对经理人的约束力度。

参考文献

[1]Stulz, T.A.The Trouble with Stock Options.[J]. Fortune, January1, 1990: 93-95.

[2]Michael C.Jensen, Kevin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990):225-264.

[3]周兆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影响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2:50-57.

[4]李秉祥,周浩,白建军.经理管理防御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27(1):104-108

[5] Z Feng,C Ghosh,CF Sirmans, On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ets[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6(11):327-355.

[6]李秉祥,张海龙. 基于管理防御的经理权力与非权力特征对企业再融资方式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0.3:361-367.

[7]张海龙,李秉祥.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理管理防御[J].软科学.2012.26(6):111-114.

[8] Jung, Kooyul, Yong- Cheol Kim, and Rene-Stulz, Tim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the security issue decis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42):159- 186.

[9]李秉祥,刘凤丽,陈飞. 经理管理防御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2:56-68.

[10]李秉祥,张明,武晓春. 经理管理防御对现金股利支付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34-141.

[11]郝艳,李秉祥.对防范管理防御的职业生涯管理对策的思考[J].软科学.2009.23(6):73-77.

[12]Stuart C. Gilson.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12):241-262.

[13]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2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 1214.

[14] Spencer, Spencer MS.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ley, 1993.

[15] Ulrich D, Brockbank W, Yeung AK, et al.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5, 34(4):473-495.

[16]Morck, Randall; Shleifer, Andrei; Vishny, Robert W.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1-2(20):293-315.

[17]Abe de Jong,Chris Ve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cremental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Unde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 10) : 1857-1895.

[18]赵惠芳,贾德红,潘立生. 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相关性研究――来自安徽省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财会通讯,2010(33):75-78.

[19]David J. Denis Diane K. Denisa, Atulya Sarinb.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op executive turnover.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1997.08:193-221.

[20]Raghuram Rajan,, Henri Servaes, Luigi Zingales.The Cost of Diversity: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The Journal of Finance[J].2000.02:35-80.

篇10

【关键词】 护理干预;老年心绞痛;心理状态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致病因素为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引发的管腔狭窄[1]。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可造成猝死等严重情况,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2]。为了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心绞痛老年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评价护理干预对于心绞痛老年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心绞痛老年病例,均符合心绞痛诊断标准,男性85例,女性75例,年龄60~76岁,随机分成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7.24±3.28)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8.12±2.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严重肝、肾、心等系统类疾病病例。

1.2 方 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中加入护理干预。生活护理:为患者制定低盐、低糖、低脂的健康食谱,禁烟禁酒,告知患者哪些生活习惯会影响病情,并帮助其改正,指导患者每日加强锻炼,强化免疫力。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加之老年人体质较差,容易产生包括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不配合治疗。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并多宣传救治成功病例,使患者建立治疗信心,配合治疗。健康宣教:对患者讲解心绞痛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日常的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关于疾病的各项问题,并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时间与剂量。

1.3 观察指标 通过抑郁评分表(SDS)与焦虑评分表(SAS)评价各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均好于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注:*护理前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5。

3 讨 论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老年人群免疫力普遍低下,易引发各类疾病,其中冠心病占据着很高比例,当中又以心绞痛居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4]。主要致病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引发的管腔狭窄,因该病反复发作,容易使患者出现各类不良情绪,影响治疗。因此,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于患者治疗的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各自方式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均显著好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常规干预方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心绞痛患者的心理状况,值得在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建辉,杨彩虹,陈敏芝.老年心绞痛患者100例的临床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4):440-441.

[2] 臧秀英.护理干预对老年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61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