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智慧实验室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智慧实验室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探索“实验设备+工程背景”下的核心技能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与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郑州科技学院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就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功能进行以下阐述。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化建筑已经走进普通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功能齐全的小区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主流。另外一方面随着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和互联网+等行业的兴起,人们对未来建筑的发展,应当是“人性化的设计—智能化的设备—生态化的环境”三者的密切融合和相辅相成。因此应加大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的培养。随着科技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了家长及学生的认可。特别在民办类高校中,学习该专业学生的数量更是急剧的上升。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适应该专业学生学习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实验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建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电气及电子方面的相关知识。在“工程背景+实验设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切实更需要深化和升级校内对该专业的实验室投入建设。与此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1更新观念,创新理念的基本原则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科与学科之间出现了大量知识共用、交叉、融合的现象。因此在新建实验室时应该抛弃旧的思维,要有创新的理念以用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有一下做法:
(1)多功能性。传统本科的实验室基本上是提供学生做一些验证性性的理论实验。教师先指导、演示;同学随后验证。很快上课时间就结束了,这样很多情况下学生随后在想做这样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应该在建设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到上课学生用到,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实验内容回顾与创新。
(2)实际性。在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时,要突出面向实际应用,面向学生实际设计需求。切实把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该专业工作时需要技术、技能在实验室功能中给体现出来。
(3)创新型。创新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我们在设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时候,应该才用分项目、分模块化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2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应用技术型为核心,参考电气、建筑、电子等方面实验建设方案。围绕本专业所从事的和在建设课工作岗位及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秀课程群”要求,加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基础实践能力建设,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平台,从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2)整体优化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建设要满足“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工程意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坚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不断线,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3)实用性。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该采用更多的实用性。如项目式教学法,以项目驱动方式是学生达到在练中学和学中练的目的,从而紧密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建设的功能
(1)该实践基地建好后可以辐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及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和创业就业等功能。
(2)全面展示楼宇控制的各个子系统的功能、构造、和设备,逼真实现各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打造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如同在工作中做科研一样。
(3)可以为本科生的教育和教师的科研提供一个平台。
(4)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基地。
(5)通过与设备提供公司进一步合作,为社会培养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人员。
(6)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联手,打造“订单培养班”的培养模式,实现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的零距离接触。使该专业毕业生高薪就业。
(7)该实践基地立足于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
4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对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智能建筑对新技术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才能建设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建筑智能化实验室。推进“工程背景+实验设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赵明举 彭玉平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月.筑巢引凤校企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99—101.
[2]董春桥.智能楼宇BACnet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邵世凡,徐立平.高校实验教学改革要适应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03):107—108.
篇2
我愿化成天使,激发同志们的活力与梦想
我愿化作火炬,点亮同志们的斗志和希望
……
2016年12月30日晚,一场自娱自乐的新年晚会在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环科院)新落成的会议室举行。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朗诵,抒发了员工们对后环评时期省环科院发展的豪迈之情!
对于成立仅8年的省环科院来说,2016年注定是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的新形势新要求,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用智慧和实干,掀开了省环科院发展的新篇章。
一
6月24日,省环科院环评脱钩圆满完成暨广东智环创新环境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举行。
在省环境保护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由单位职工以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企业承接”方针,省环科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出来人最多,资质保全最好,技术力量保有最完整的”环评脱钩单位之一。在环评脱钩工作中,院领导班子和院党委始终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坚持“双向选择”,兼顾各方利益,确保了环评脱钩工作依法依规、平稳有序推进,让“出去的开心、留下的安心”,得到了员工们的普遍好评。
总体收入下降、技术人员分流、科研基础薄弱……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摆在眼前。何去何从,如何错位发展,如何抓住新的契机,成为省环科院“当家人”首要考虑的任务。
不久,《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摆在每一位员工案前。对于这份数易其稿、凝聚了全体员工智慧、为自身发展“量身定制”的方案,省环科院院长汪永红格外看重。“事实上,从一年多前国家提出环评脱钩工作要求以来,我们就在谋划脱钩后发展事宜。方案的即时出台为省环科院今后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方案,未来5年,省环科院将紧密围绕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三大战役、构建四大体系”的总体部署,切实把握广东省环境科院实际需求和学科前沿,以科学研究为主体、技术服务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为突破口,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发展质量,实施“精准服务、精品学科、精细管理”发展战略,聚焦“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人才,着力打造广东省环境管理决策核心智库和创建全国一流省级环科院。
谋划布局首先从部门设置和职能调整开始。省环科院将全院组织架构调整为“本部加基地”架构。其中“院本部”重点实施“3+2+1”的组合式发展模式,即培育“水、气、土”3大优势学科,“环境规划、h境应急”2大重点学科,面向市场做强做大1个环科院公司;相对于本部,“基地”则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院综合实验室、大气科学中心(省大气重点实验室)、省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省污水污泥处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存在感不减,方向感增强!”罗育池,由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一所负责人转型成为水环境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对于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他坦言压力巨大。“院里寄予厚望,将水定位为3大优势学科之一,我们将立足广东环保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积累基础上,寻求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多来,该所先后开展了《广东省西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等项目研究,并在饮用水源环境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等领域崭露锋芒。
二
12月30日晚10时,省环科院高工常春英最后一次将稿件核稿付印后,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翌日,省内各大媒体在显著版面刊登这份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俗称广东“土十条”)。广东成为国内第六个按照国家要求制定本省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省份。
省环科院高度重视该方案编制。在院总工程师肖荣波带领下,生态环境与土壤修复研究所精锐力量全力以赴投入。院里专门安排一名博士高工借调到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无缝对接,精准掌握土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力求做到方案编制有的放矢。半年多来,编制团队先后多次赴基层调研,举办多次研讨座谈会,并先后两次征求省直多个部门意见,终于拿出一份“内容实在、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得到了省直有关部门和众多专家的好评。
数月前,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前夕,另一部环保规划“大块头”――《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于9月22日问世,成为全国各省区首个“十三五”环保规划。为及时出台、认真编好该规划,据省环科院副院长张永波介绍说,课题组早在两年前就启动该项工作,2016年以来更加快了工作进度,期间与上下保持密切沟通联系,从而确保了该规划既“高大上”,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又“接地气”,具有广东地方特色,同时不乏体制机制创新,对全省环保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省环科院副院长李朝晖告诉记者,在精准对接全省环保工作“三大战役、四大体系”,不断提高管理决策支撑水平的同时,2016年以来省环科院还着眼新兴技术服务市场,以纵带横,逐步形成发展新动能。
半年多来,省环科院以“十三五”规划编制和省规划修编为契机,承担了湛江、潮州等多个地级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围绕土壤修复领域,大力拓展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土壤环境管理政策与规划研究、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及第三方验收业务;立足于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咨询业务的市场开拓,承接了60余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咨询服务,树立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形象;环科院公司关注末端治理、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应用研发以及环境监理等方面,通过“有机及恶臭废气微波无极紫外-催化处理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应用”、“新型重金属捕集剂及精细化投药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研究”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市场前景广阔;工程监理和清洁生产审核业务均有突破。
以项目带动科研,科研成果产出见成效。2016年省环科院成功申报中央财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 广东省重点土壤污染地区环境调查与污染治理修复规划》1项;获省环保科技奖3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工程咨询协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新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三
“不错!达到了国内省级环科院的一流水平!”
12月15日,原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受聘为省环科院技术总顾问,他对省环科院今年新扩建的综合实验室称赞有加。
记者走进省环科院二楼新装修办公室,大至会议室,小至茶歇室和创意空间,甚至墙上的橱窗室,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处处洋溢着“温暖如家”的温馨感觉。定期组织开展的科技论坛、青年沙龙,又让员工们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不断“充电”,拓展知识视野。
省环科院党委书记张国强介绍说,作为一家科研单位,省环科院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单位建设“五个一”发展目标之一,以提升全体员工“成就感”和“获得感”为导向,建设以环境学科文化、普众教育文化及差别化文化提升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环科院特色文化体系。
以四大基地为重点,加强硬件能力建设。在办公面积原本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省环科院硬是从其他办公场所挤出空间,腾出约500平方米的面积;并投入500余万元购置仪器设备,扩建了院综合实验室。如今实验室计量认证参数由过去的13项增至目前的345项,不仅为各项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也为今后开展各项委托检测业盏於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省科技厅的“广东省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环境保护厅首批“广东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节能减排与污泥资源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定址在东莞豪丰产业园,并完成了中试基地建设装修工作。
以人才优先为导向,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分两批引进环境管理与经济政策研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15名高端科技人才。组织两批共12个岗位中层干部竞聘,优化各部门和重点学科人才配置,在年龄组成、知识结构、管理能力等方面大力提升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编制完善《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员工360度考核办法》、《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采购管理办法》、《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薪酬管理办法》,加强党风廉政及制度建设,为单位建设及各项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传感器;RFID芯片;探究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这一物联网建设议题以来,物联网技术连同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物联网,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的浪潮。作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应用的增长点,将会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动力,为产业行业开拓了又一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物联网涉及各类产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大大提升互联和智能方面的特性,使实现智慧地球的梦想成为可能[1-2]。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综合运用了现均已趋成熟的RFID、WSN技术、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等知识,将实验室中的所有物品,包括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实验耗材、实验环境、实验人员等,与网络连接起来、与移动信息网连接起来,真正实现实时的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的新时代必将为人们带来生活上、工作上的全新体验[3]。
1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计算、存储、分析等处理方式构成所关心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信息知识网络,用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物联网的用途非常广泛,遍及城市管理、数字家庭、定位导航、现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零售、数字医疗、防入侵系统[5]等诸多的领域。
2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高校实验室管理目标可以分为安全性、高效性、精确性、经济性、便捷性等。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最常用的方法还是主要依赖于相关实验管理人员的定点管理以及实验室制度规章的硬性约束这两大措施,而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并投入巨额的维护经费,通过在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人员费用的开支。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案
3.1建立中央处理单元
中央处理单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要能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在以下各个模块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能将各模块的信息进行实时交换、处理、分析并反馈。通过物联网及其他专业技术将实验室中各仪器设备与中央处理单元相结合,便可实现实验室管理员与仪器设备之间的人机互动:管理员可对仪器设备进行信息更新、维护安检、使用预约以及过程监控等操作;仪器设备也可向实验室管理员报告其实时运作状态、环境安全等。
3.2建立设备管理模块
为有需要的仪器设备安装一个RFID标签,相当于赋予每一台设备一个“身份证”。通过读写装置可以非常方便地读取设备的详细信息,例如,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经销商等;还可以通过读写装置写入需要添加的内容,例如,单位、实验室地点、注意事项等。另外,设备的维修保养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随时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或便携式的读写装置将设备的维修记录详细地标注在RFID标签中,需要时便可十分快捷地获取到维修信息,并且,通过设置中央控制单元,可定期定时地提醒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由于每次巡检和维护的结果都记录存储于芯片而且这些信息是不能够随意更改的,这就可以避免如果出现和实验设备相关的责任事故,不能明确人为责任还是设备责任的问题时,使实验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变得有据可查[6]。设备管理模块大大简化了繁重的入库和检修工作。
3.3建立物资管理模块
实验的进行常常都伴随着实验物资的大量消耗,通过设计相应的物资管理模块,通过传感器等检测装置,一旦实验室中某种物资的存储量低于系统设定的最低值时,该模块将信息传递给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再通过移动网络发送信息至实验室管理员的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上,内容包含该种存储物资的剩余数量及所需数量等,以方便实验室管理员及时添加物资或向商家发出补货订单。
3.4建立过程监测模块
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实验人员的正确操作,但实验过程中,往往由于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电子教学实验室中尤为常见。大量专业知识匮乏的学生经常会因错误的操作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例如,过载、欠压等。通过实验监测模块,实验指导者可预置必须要用到的实验元件,如热继电器,通过比较实时操作与预置的情况是否一致,该模块一旦检测到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未接入该元件或连接错误时,会自动断开使电路无法运行避免造成仪器损坏,并将信息反映给实验指导人员,方便找到错误原因且及时更正。这将大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省去大量的维修及购买经费。实验过程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7]。
3.5建立人员监测模块确保进入实验场所人员的安全有序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室入口处安装一个固定的RFID射频阅读器,并给相关的师生配备一个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可进一步设计与校园一卡通集成),这样一来,当师生进入实验室时,阅读器便会非常方便地读取该人员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学号、联系电话等,同时相关信息也将通过物联网发送至中央处理单元登记存储。若需要相关考勤的记录,便可通过中央处理单元调用数据库中的记录,非常快捷的导出考勤表等详细内容,省去了大量烦琐的签到工作。而该模块一旦监测到非授权人员擅自进入实验室时,便可立即发出警报并发送信息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管理员便可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这对于需要重点保护保密的实验室有非常好的效果。
3.6建立环境监测模块
不少实验室对于实验环境有着不低的要求,而环境监测不光可以帮助实验顺利进行,还可以在出现安全问题,如火灾、漏气等情况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措施。环境监测模块可以安装温度、湿度、气体、光电传感器等,并与110联网,通过中央处理单元的反馈,中央处理单元或实验人员即可做出相应的控制。而该模块一旦监测到实验室出现火灾、漏气等险情时,中央处理单元将立即启动消防系统并报警,同时发送信息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使安全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4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模块化设计实验室管理平台,来实现高校实验室内的硬件管理、人员检测及安全监测等内容,该系统可以较好地改进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管理工作繁重复杂等问题,对于高校智能实验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徐晓坷 陈惠明 李玉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峥,古鹏.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91-195.
[2]朱勇,张昕明,王宁.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专业综合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17-19.
[3]ZORAIM.FromToday'sInternetofThingstoaFutureIn-ternetofThings:aWirelessandMobilityRelatedView[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10,1536-1284:44-51.
[4]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等.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
[5]徐迪威,蔡建新.物联网及其应用剖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15):229-231.
篇4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 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 J 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 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 (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 (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 (韩玲华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 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 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 “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篇5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实验平台建设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我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竞争背景下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广东省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也对接印发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针对广东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的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创新驱动,智能化升级改造需要国际领先水平人才的引进和高等院校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面向广东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设置的。其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需要针对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过程、工业产品智能化等领域的薄弱环节,以“机器智能”为方向,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企业,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培养具有智能系统开发与设计、智能装备的应用与工程管理能力;能在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从事智能系统的是开发与设计、应用于维护、运营与管理的“厚基础、强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专业实验平台建设思路
面向智能制造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依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工业产品、制造流程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任务,从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提取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建立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机器智能”为方向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为核心,以项目、科技竞赛、紧密对接企业协同创新为手段,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工程实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查询检索资料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团队里具有工程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掌握基本创新方法,并让学生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立足华软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现有的平台优势,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完善支撑体系,优化验教学资源配置,建设一个能够与广东智能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梯形层次化实验平台。
2实验平台建设内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据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面向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为特色,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建立阶段化、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1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特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还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为基础,其次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基础、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与电子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最后是专业方向类课程,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制造业基础软件中的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工业机器人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有知识获取模式识别;数据通信与网络;嵌入式系统移植和驱动开发;嵌入式应用开发;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方法、传感信息处理等技术,完成系统集成,并配合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完成电子工艺实习、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和综合项目实验,并在工程应用中实施的能力。
2.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电路基础、信息与控制基础、嵌入式技术、机器智能系统五大模块开展不同学习阶段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类、专业实训类、综合创新类。
1)基础类实验注重开设与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相结合的精品实验项目,并逐步提升基础实验课时的比例。从实践中启发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如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制定工作计划步骤、从基础理论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及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和评估工作结果的方法。培养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2)专业实训类实验主要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及方法独立解决行业领域内的任务和问题并能够评价结果的能力。如智能传感应用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实验项目,知识表示与推理项目,计算智能项目,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项目,如最小机电系统组成,如何完成对电机的控制;利用单轴或双轴控制平台实现基本搬运装配作业。
3)综合创新类实验注重培养学生从理解问题域开始,获取数据和知识、开发原型智能系统、开发完整智能系统、评估并修订智能系统、到整合和维护智能系统六个阶段构建智能系统。如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加工、智能生产调度、智能工艺规划、智能机器人、智能测量等;直角坐标机器人实现码垛搬运、多关节串联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实训等。
4)科技竞赛、与企业协同创新,通过观察记录待智能化升级的工厂生产过程,发现定义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检验假设、发表结果、建构理论等实验过程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创新的方法,团队协作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如嵌入式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以及针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嵌入式工业控制系统设计;针对原材料制造企业的集散控制、制造绦屑成应用;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应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电气、机械加工、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制造、轻工家电、医药制造等行业的应用。
2实验教学保障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建设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建设为核心,结合目前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共建的原则,系统化筹备购置。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要针对智能系统设计开发和机器人应用,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应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和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ABB Robot Studio。基于“探索者”机器人系统控制实训箱Rino-MRZ02(包含履带机器人、双轮自平衡机器人、5自由度机械臂、6自由度机械臂等)
可以开展的项目有:利用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模糊数学理论对工业产品设计进行性能模拟、运动分析、功能仿真与评价;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自学习、自组织构造产品加工过程新能参数预测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系统进行感知、并对环境的改变进行解读、动作进行规划和决策;利用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模糊逻辑集中式解决生产调度多目标性、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寻求最优规则,提高调度的速度;利用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进行问题分解、彼此协商、任务指派、解决冲突。
履带机器人可开展电机控制实验;运动控制实验;HD轨迹控制实验;无线通信实验。双轮自平衡机器人呢可开展自平衡模块实验;倒立摆算法实验;双轮载具运动实验。6自由度双足机器人可开展双足运动控制实验;步态规划实验;双足平衡实验;机构改装实验。5自由度机械臂可开展机械臂运动控制实验;颜色分拣实验。可扩展为8自由度双足机器人、轮腿式机器人等技能提高类课程设计。
通过ABB公司的机器人仿真软件RobotStudio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功能设置、二次开发、在线监控与编程、方案设计和验证的学习。
篇6
关键词:物联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策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7-02
Abstrac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oT,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et from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aculty build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oT strategie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Io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ext stage of our work.
Key words:IoT(Internet of T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strategy; 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IoT)这一概念是在199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来的。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世界各国政府、科研院所和产业界都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1]。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了u-Japan计划,该计划力求实现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和任何物体之间连接的网络社会。2005年国家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使得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旨在民众的生活环境中建设智能型网络和各种新型的应用,让民众能够方便的享受科技智慧带来的服务。2009年欧盟项目研究小组(CERP-IoT)在欧盟委员会的资助下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RFID与物联网模型》等,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2]。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美国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重点之一;欧盟提出了嵌入智能与系统的研究与技术(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Embedded Intelligence and System, ARTEMIS)研究计划[3];中国前总理“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物流、能源、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领域[4]。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2011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预计2050年将超过5000亿元。
2 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目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好多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制约这一切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匮乏,高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摇篮,对于推动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010年8月2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8月29日,在中国电子学会和教育部科技委的支持下,“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筹)”筹备会工作会议召开,同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建设物联网专业,对于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物联网专业受到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有700多所院校提交了开设物联网的申请。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发文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以甘肃为例,2011年10月20日,首届中国车联网大会在甘肃兰州召开,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兰州共同探讨我国车联网技术的发展问题。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意见的通知》,这对于物联网在甘肃省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甘肃省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开设物联网专业,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这标志着甘肃省物联网发展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全国各大本科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不甘示弱,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5]。高等职业校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高等职业类院校中开办物联网专业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有利于扭转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的局面,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全国大部分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办物联网专业。
3 以探索和实践相结合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策略
由于物联网专业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高等院校还处于探索性阶段,比如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实训室建设不完备和就业市场有待开拓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所以研究物联网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1明确物联网专业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不过物联网属于专网,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一般是在一个单位或者企业的内部使用。不像互联网,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接入。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自上而下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6]。感知层是物联网中的关键部分,以传感器、RFID和二维码识别为主,通过它们来识别物体,进行数据采集。主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设备的能力。网络层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主要培养学生会使用和维护通信设备,保障数据的迅速和安全传输。应用层主要通过PC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接受数据信息实现应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会安装、调试、维护终端设备和具备开发相关应用软件的能力。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物联网专业所需求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能够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性人才。
3.2动态设置物联网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好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7],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充分发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即聘请物联网产业一线的专家和在校的教师一起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同时选配在校教师不定期的到部分企业去调研,了解企业一线的需求,各兄弟院校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邀请企业和高校名师授课,以MOOC的形式供同学们学习和交流。
3.3加强物联网师资力量建设
物联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必须加强物联网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具体包括:第一,从物联网学科优势明显的重点高校引进专业教师;第二,开展校企合作机制,让教师到物联网企业下厂实习锻炼;第三,加强物联网教师的培训,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3.4积极建设完善的实验室
物联网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设设施比较完善的实验室以便开展实训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学院和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合作,成功建设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实训室,为学院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有了一个安全、共享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日后在企业从事物联网方面的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
3.5努力开拓广阔的就业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技术型岗位。目前,好多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走访,参观和调研等多种形式,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采用“2+1”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提早熟悉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努力和部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和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带动着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及时把握企业需求,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的物联网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物联网[EB/OL]. [2014-10-23] http://baike. /view/1136308. htm?fr=aladdin.
[2] 凌志浩. 物联网技术综述[J]. 自动化博览,2010(11):11-14.
[3] 徐小龙, 鲁蔚锋, 杨庚.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1):119-124.
[4] Atzori, Luigi, Antonio, Iera, and, Giacomo, Morabi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 , 2010(54): 2787-2805.
[5] 王晴, 王建华. 物联网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之探讨[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3): 98-101.
篇7
关键字:实验效果;评价指标;改进措施
1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基础轻视实践的问题,对于实验课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上,随之对于实验课的评价方式为仅仅以理论课的评价指标评价实验课,无法对实验课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的开设热情不高、兴趣不大,对实验课的内容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因此迫切需要对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方式和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2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我院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手段为验证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之后,开始进行上机实验操作,得出结果来验证教师讲授的实验的正确性,这种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适用于代码类的验证实验,对于代码类的设计实验和计算机大类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类的课程,以考察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主,因此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实验项目的内容进行改进,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设计创作。比较陈旧,基本采用教师课上教授演示实验步骤,学生被动学习,然后按照步骤进行上机练习,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差,尤其是在一些软件应用类的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学生设计与创新的能力被扼杀。
2.2理论与实际脱节
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快,软件版本不断升级,作为以应用为主的高职高专教师来说,很难及时跟进计算机类课程知识的更新,甚至有些课程边缘化或在修订教学大纲的时候直接砍掉,这些情况直接增大了计算机教师的备课难度,有些新课程还要专门派老师进修学习。
2.3硬件配套落后
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不可能随时更新,所以也会出现硬件配套与课程要求不匹配的现象。例如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所教授的课程要使用到很多图形设计类软件,这些软件对计算机性能要求很高,机房的计算机如果及时更新成最新软件,就会影响计算机运行的速度。
2.4师资力量落后
我院“双师型”教师数目不断增加,但有企业一线生产设计能力的教师不多,缺乏实践经验,这是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5评价方式单一
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实践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通常情况下期末上机考试的成绩所占比重较高,而平时的上机实践课及上机作业的成绩所占比重较小,而且这两项的分数相加即满分一百分。对于设计类课程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全凭教师个人对学生打分,主观因素占比太高,不利于客观的评价,因为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包括设计思路、设计创意、设计内容、设计步骤等等,对于教师给出的命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创意,对于色彩也有不同的见解,这些如果全凭教师个人喜好打分,未免有失公正。
3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3.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重为1:1或1:2,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重为1:2,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实验课在机房上课,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只能听老师讲理论知识以及观看演示办公软件的操作步骤,无法亲自上机实践,从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到实验课的时候,之前在理论课上听到的内容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实践,早已忘记,而导致上实验课的时候还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然后再进行操作,浪费了实验课的时间;基于这些现象,建议加大综合实训的排课力度,把一周三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全部排到机房上课,实现理实一体化。
3.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上改为项目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倡导学生自由组合,一组3-5人,选出组长,组长可对组员进行分工,全体组员团结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每次课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模式,需要讲理论内容时可直接在机房进行讲解,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授加演示教学的传统方法,也可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自主学习,项目教学法等新方法。
3.3增加硬件设施配套投入
根据学校对计算机机房硬件配套资金的支持程度,尽可能提升计算机配置,在不影响计算机速度的前提下,及时更新软硬件。
3.4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随着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于教师拥有的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响应国家号召,派教师轮流进行暑假进修学习,为期一个月或两个月,部分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期六个月,但这还远远不够,应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每位教师需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书,指派更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一线生产设计实践,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促进师资结构优化,把教师企业实践课时纳入年度考核,增加所占比重,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指导计算机实验教学。
3.5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3.5.1增加分层评价机制
为了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需要对计算机实验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再由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单方面体现,可由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是教师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小组、教师评价个人、学生小组相互评价、学生组内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可分为专家听课评价、专家检查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其中,专家听课评价指专家不定期听取教师公开课,对于整个教学流程及效果进行量化打分,专家检查评价指专家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具,如点名册、教师手册、教案等内容进行打分,学生评价教师是指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打分,最终各个评价表进行汇总,分别得出教师评价总分和学生评价总分,例如教师评价学生表如表一,通过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协作创造、时间管理、成果鉴定等项进行划分,横向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打分。
3.5.2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学生实训课成绩的评定,建议试行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算分,把这一块内容计算在教师评价学生的表中,如图一所示。1.为了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考核中,对组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测试,称为随机测试;以该同学的成绩作为本组平时实验成绩,并且以整个小组的成绩作为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如果本组有学习效果或态度欠佳的学生被抽中,将会拉低整组成绩,所以这种做法可促使组内同学进行互助互学,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从而提升整体成绩;2.为了让学生们及时总结实验中的各个知识点,可不定期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测试,采用的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要求独立完成,不允许讨论,但每人成绩仍以小组平均成绩计,这一项成绩称为期中测试。3.平时成绩为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汇总;4.期末的理论及实验考试成绩计在个人身上,称为期末测试,占总成绩40%;5.学生本课程总成绩为随机测试+期中测试+平时成绩+期末测试。
3.5.3组建竞争关系
1.建设实验室网站并在网站上定期更新每个小组的作品进度,便于大家及时了解作品完成情况,作品成绩公布在网站上,增进小组间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不断进步。2.由于引入了小组学习模式,不同于个人竞争,每个人的认知程度有所偏差,而小组竞争则在于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只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小组的力量就会呈指数型增长,而如果组与组间的水平相差太大,则可由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小组的成员结构从而尽可能达到组与组之间的均衡发展。
3.5.4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加大过程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例如学生的出勤情况,分组情况,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环节,把这些评价内容制作出表格逐一进行量化,学生考核总成绩如果为优秀,则可由学院向学生个人颁发“技能精湛证书”,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本门课程学习成绩和技能掌握达到优秀的直观体现,其余几个等级分别为“良好”“一般掌握”“合格”“不合格”,这个评价成绩对于毕业实习阶段的顶岗实习和就业起到鉴定作用。
4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岗位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这些企业又不愿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因此,学生要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关键在进行顶岗实习前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计算机实训课程的发展,就要对相关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就业能力。该论文为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与实践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ZS062
引用:
[1]孙耀中,戴维,于玉桥,等.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20-26.
[2]王红萍,刘青广,赵亚红.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6):123-124.
[3]张丽萍.试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08(11):107-108.
[4]孙耀中,刘 欣,颜 冰,等.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7-30.
[5]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95-97.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9-04
通用技术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自2010年以来,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在全国所有省、市及自治区普通高中的推行,社会及学校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通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通过借鉴新疆内外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成功建设经验,我校结合自身专业及学科建设情况,创建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具有民族特色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并发展成为新疆自治区级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中心在实验室环境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验中心环境建设
1.实验中心基本情况
实验中心于2009年10月按照通用技术课程配备标准建立了通用技术实验室,于2010年5月获批自治区级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实验中心总面积达3200 m2,设备总值达299万元,经过多渠道的各项科技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已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实验中心已被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
实验中心在原有专业实验室基础上,依据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通用技术专业本体知识的培养需要,与区内外专家反复论证中心配置方案,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前期投资40余万元的力度下,建立了12个基础实验室。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中,又获批110万元的项目经费,因此通用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的实验室,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与完善,现有8个通用技术专业实验室,分别是技术探究实践室、金工实践室1、金工实践室2、木工实践室、机器人设计实践室、电子控制实践室、摄影与摄像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影视后期编辑实验室,目前可以满足通用技术方向人才培养和通用技术师资培训的需要,已基本具备较为完善的硬件条件。中心对我院师范类和理工科本专科专业学生实施通用技术实验课教学,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共存的模式,开设的实验项目达300多个。
2.实验中心管理体制
实验中心在“昌吉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采取实验室主任、实验任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勤工俭学岗)三级管理方式。实验中心在课余时间向实验班级开放,有学生专职负责开放管理工作。实验设备的准备、管理维护、卫生与安全等工作由任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完成,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监督、检查和验收等工作。中心基本上建成了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实验教学时间、内容和空间的开放,大大推动了实验室各类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了良好、高效的运行机制。
3.实验中心团队建设
实验中心教师是一支知识、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总人数有27人(专职人员 21人,兼职(管理)人员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8 人;讲师、实验师12人;其他3人。具有在读博士学位实验教师1人;硕士学位10人。多数教师都是理论、实验教学和科研一肩挑,有丰富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实验中心采取引进与培养相并重、专任与聘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了实验队伍的建设,如聘任通用技术课标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博导顾建军教授、国家级通用技术课题组核心成员、高级培训师刘海林老师及新疆通用技术课题专家等。近几年学院组织实验中心教师30多人次分别进行了学历进修、外出访学、培训与交流学习等活动。
二、实验中心体系构建
1.实验中心教学体系
实验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训练基本动手能力,培养综合技术素养为指导思想;树立了“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技术素养”的实验教学理念。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打破模块内容条块分割的局面,对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与融合,突出实验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特征,科学设置实验项目;并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载体,依托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提高的方式,充分凸显了实验项目的层次化、模块化特点;各模块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了实验项目的通用性和综合性特征;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综合性技术素养。
2.实验中心教学内容
通用技术各模块内容涉及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相互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实验中心依据“立足本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相融合”为培养目标,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载体,以教师科研成果、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转化为依托,对实验项目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开发、重组与优化,共有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科技创新实验3个层次。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侧重基础训练,高年级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基本实现实验内容技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改革目标。[1]
基础实验,包括基本技能培训和理论验证性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实验比例一般不超过 50%;综合(设计)实验,要求教师提供实验项目名称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资料,提出设计思路,自拟实验方案,最终完成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比例一般不少于40%;科技创新实验,以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为重点内容,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并设计实验研究内容、实施实验研究过程、分析实验研究数据、总结实验研究结果,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比例应达到10%左右。实验的考核采用操作、演示、项目设计、答辩及作品等方式。
3.实验中心资源开发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匮乏是制约课程开设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中心教学引领和服务作用,中心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实验中心在科学继承原有实验内容,淡化通用技术各模块学科边界的基础上,多样化发展本土特色实验教学资源。突出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现“立足本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是实验中心建设的特色。
(1)本土化教材
本土化教材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建设符合地方特色实验项目的教材,满足通用技术师资培训需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中心成员发挥集体智慧,编写了《金工技能训练手册》和《木工技能训练手册》,并针对新疆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工具和设备配备情况编写了《工具设备使用手册》,目前中心正集中力量编写教材《高中技术课程课标分析与教材教法研究》,并计划近期内出版。
本实验系列教材的特色是:以实验和实践项目为线索,把有关的知识点融合到实验和实践的每个步骤中,强调理论与实验操作的紧密结合[2]、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继承和发展了通用技术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视本土元素的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在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和各级培训中不断应用,其内容得到了逐步的修改与完善。自编教材不仅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填补了大学通用技术课程教材的空白。今后中心将根据通用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逐步完成系列实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工作。
(2)特色演示教具
结合新疆地域特色,开发和制作系列具有地域技术特色的教学演示教具,如:葡萄干晾房模型、坎儿井模型、蒙古包模型、清真寺模型、民族乐器模型、昌吉飞马转盘模型等,这些演示教具的开发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现有通用技术教具,弥补了新疆通用技术本土资源的空白。
(3)演示教学片
目前自治区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都配备了车床、钻铣床等大型技术加工设备,但设备台数相对较少且课时有限,为此中心成员组织学生对大型技术加工设备进行了演示教学片的制作,现已制作完成了《车床使用教学片》和《钻铣床使用教学片》,使用效果良好。
(4)典型多媒体课件
中心成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已编撰通用技术必修课程的全套教案及教学课件,如典型多媒体课件《走进技术世界》、《认识常用工具》、《机械制图》、《技术设计套件的教学应用》等,既满足了日常实验教学的需要,又拓展了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的资源。
(5)科技文化宣传资源
为了更好地向各专业师生及社会等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中心成员及专业学生制作了中国技术名家、外国技术名家、中国古代科技、中国现代工程、现代高新技术五个版块的科技宣传板28块;为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设计了技术文化展板及工具设备安全使用守则;既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4.实验中心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3个结合:实验教学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以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校内外实验与实训基地有机结合,以拓展实验教学空间。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和自主探究等方法,并应用本土化教材、特色演示教具、演示教学片、典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直观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2)统一衡量标准,科学制定实验项目
人才培养整体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并用企业家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办学水平,这就是质量标准和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3]实验项目的选择与开发方面,通过在与用人单位沟通与交流,以及大量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并注重科研成果、科技创新活动及竞赛产品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转化科研成果,丰富实验内容
在实验项目开发环节,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开放、流动、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采取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即通过科研实验项目和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带动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建设 。[4]
(4)创建实践、实习基地,培养创新精神
竞赛是引领大学生点燃创新激情的旗帜,能够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中心把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省和国家的各类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5]实验中心以通用技术专业社团为依托,以专业实践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IATA大赛、机器人锦标赛、机器人创意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大学生航模大赛、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机器人大赛、亚洲机器人VEX大赛等。以教育技术教研室为依托,以通用技术实验教学为载体,设计系列实践展示活动,如木工作品展示、金工作品展示、电子制作展示、计算机艺术设计作品展示、摄影作品展示、影视作品展演、机器人设计展演、车模设计展演、航模设计展演、课程论文宣讲、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展示等。组织学生策划并参与自治区大中专院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昌吉市科技文化艺术节、昌吉学院科技文化节、物理系科技节活动等。
另外,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增强通用技术方向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现已成立12所实习基地,乌鲁木齐市7所、昌吉州4所、库尔勒1所,平均每年可以满足40人左右的实习需求,通过对实习生的不断跟踪指导,一直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实习效果。
三、实验中心教学成效
1.实验中心建设及示范辐射成果
在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实验中心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9年10月,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10年4月,建立昌吉州技术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6月,我院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6月,我院成为国家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7月,培养首届教育技术学(通用技术方向)本科毕业生,经跟踪调查,我们培养的通用技术方向学生大部分在一线从事并能够很好地胜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2010年至2011年圆满了完成新疆昌吉州14所、巴州地区12所、全疆地方与兵团系统等共500多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课程标准及设备使用的培训任务;另外,实验中心成员组织参与了多项通用技术课程相关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如参与昌吉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选型及招标工作、参与昌吉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验收检查工作、与昌吉州教育局联合组织了第一届昌吉州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昌吉州第一届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应邀参加了自治区教科所组织的全疆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2.实验中心教学研究成果
实验中心通过不断培养提高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教科研素质和实验教学水平,形成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心成员主持和承担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7项,地州级1项,校级9项。58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7篇。制作课程资源讲座光盘5种,自编演示实验教学讲义4本。获得各项表彰奖励37项,获得自制教具专利2项。另外,学生在第二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项目大学组比赛中荣获银奖2项,最佳科技奖1项,最佳结构奖1项,最佳未来奖1项等。实践证明,实验中心充分锻炼和展现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新疆自治区及昌吉州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中心成员的不懈努力,实验中心在实验室环境、实验教学体系等各方面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6],因此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中心将加快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更新,逐步增加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选修模块,从而不断扩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心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关注通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加强学生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支持力度,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支撑环境[7];通过继续开发、研究、制作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的通用技术实验教学教具以及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地方教材的编写等,使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中心建设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晓风,施长君,陶亚兵,等.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7-9.
[2]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加强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23-27.
[3]钱波.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科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136-138.
[4]张玉平,田冰雪.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20-122.
[5]潘信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111-113.
篇9
关键词: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45-06
商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发挥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与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领会“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落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目标,响应 “互联网+”行动计划,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根据“现状问题对策措施效果”的思路,展开研究。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1]。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3)强调人才培养特色;(4)完善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夹层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就读+1年工程实习+1年在校就读[2]。其优势在于: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英国高等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终身培养体系[2]。总体上,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目标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强调与行业协会、企业、项目单位合作。
(二)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能力培养、培养特色、培养认证上。培养模式上:孙春玲等(2005、2008)探讨了专业协会介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的机制[3];任宏(2007、2009)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平台”人才培养体系[4];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尹贻林等(2013)借鉴英国皇家工料测量师学会的经验,设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陈健等(2013)借鉴游戏的成就系统理念,创新工程管理人才教育模式[6];袁竞峰等(2014)创建“一体两翼”型核心能力结构,并提出人才培养途径[7]。能力培养上:方德斌等(2010)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8]; 王学通、杨秋波等(2011、2013)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育人体系[9-10];刘颖等(2013)探讨了地方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创新[11];严玲等(2014)构建了国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模型,提出工作坊实践教学建议[12]。培养特色上:王雪青等(2011)比较了教育部工程管理特色专业,提出应采用CDIO 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企业参与和教育国际化[13]。培养认证上:严玲等(2012)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制度的作用机理与导入机制[14]。与国外比较,我国商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2)人才智能结构不够系统;(3)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不够顺畅;(4)没有较好反映时代诉求。
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智能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关注政策导向、院校特色、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是,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落实“互联网+”,校企应满足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要求。二是,商科院校主要培养高级财政管理人才,应重视大商科背景下财务、项目等管理能力的养成。三是,人才培养主要以“就好业、创成业”为出路,应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加适应转型升级的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基本素养支撑,核心理念引领,关键能力导向”的思路。因此,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呈现“兴”型结构(如图1所示)。“兴”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素养支撑层
人才素养是人才的内在品质,有人才支撑作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要反映“依法治国”、“互联网+”的时代诉求,也要满足“法治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法律素养与信息素养。
1.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即认识和运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知识、意识、观念及信仰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合同法》《物业法》《招标投标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房地产估价规范》《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法律法规。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认识传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运用它们的能力,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及利用等。《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可行性研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合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能实现决策过程、施工过程、运维过程等方面的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了解建筑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
(二)理念引领层
人才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宏观要求,有人才培养引领作用。本层主要包括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等。
1.系统思维
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各部分间的联系与作用,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质、能源、信息等交换活动。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运用全局、关系、反馈等思维方法重点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各指标、工程造价各部分、工程施工管理各环节以及物业管理各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具备与管理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的沟通技能。
2.工程方法
以系统、集成的观点为统领,从建筑工程管理的宏观现象出发,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操作,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预测、设计、实施和评估。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系统工程分析、数理统计预测、工程经济分析、管理运筹控制等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式化、规范化、数量化、制度化。
3.创新精神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制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新企业创建过程的商业模式、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行业新发展。
4.团队意识
在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中,懂得识别团队目标、定位团队角色、调整团队关系及促成团队任务。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项目的复杂性,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开放发展”的合作框架中,重点掌握团队组建、团队沟通、团队激励的本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程管理目标。
5.实践能力
掌握图纸分析、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运营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法、工具、技术。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以解决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重点掌握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能力导向层
人才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有人才培养导向作用。本层主要包括识图绘图能力、算量计价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等。后两项能力是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体现。
1.识图绘图能力
认识、理解、绘制各种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包括掌握图纸的设计原理、构成元素、绘制手段等。建筑工程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点、线、面、结构与材质的综合体,可通过一套纸质或电子的图纸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呈现。“看得懂图、绘得出图”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专业基础能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注重培养图形识别、分析能力。
2.算量计价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量计算和价格概预算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组成结构复杂,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与分项工程等。建筑工程造价构成项目繁多,分为人工、机械、主材、辅材等。同时,各地区技术规范标准存在差异,算量计价方法也有不同。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算量计价的能力,尤其应培养图形、清单等算量计价能力。
3.项目管理能力
对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目标纷繁、人员众多、过程复杂、环境多变等特点,建设方、施工方与监理方需要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效管理工程项目,从而保障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目标的达成。计划、生产、验收、图档、合约、质量、安全等管理是重要内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重点掌握利用专业软件管控投资、进度的能力。
三、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根据 “兴”型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通过目标、课程、内容、方法、考核、基地等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的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该培养体系,具有理论传授、技能锻炼、素养提升、思维训练、就业导向、创新强化、团队建设等职能。
(一)调整培养目标
“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系统思维、工程方法、创新精神,强调团队合作,能适应建筑工程管理行业中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会算账,善管理,懂法律,有技术”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加入公共基础课,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管理运筹学、审计学加入学科共同课,增加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课的学时,设置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沙盘模拟等独立实验环节,进行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估价、BIM认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增加校企合作指导分量。
(三)改革教学内容
开设“名企名家”管理、技术类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行业等方面的发展和趋势。增加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聘请企业一线人员进入第一课堂开展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工地现场观摩、学习、交流。
(四)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建立专业教育“双导师”制,从校企选拔一批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理论知识丰富且专业技能高超的人员充实导师队伍。校企协作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用、数据共通。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课程论文、实施方案等进行考核。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授课教师考核学生理论知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考核学生专业技能部分,侧重考核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
(六)加强基地建设
校企双向互动,以提效率、增效益、出效果为导向,在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制度等方面共同投入,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建设。同时,注意两者功能定位,校内实训基地侧重单项专业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侧重综合专业技能提升,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工程造价事务所、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房地产经营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程审计事务所等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四、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兴”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措施
以 “兴”型人才智能结构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为行动指南,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素养培养措施
法律素养培养措施:(1) 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协会的行政主管介绍建筑工程法律法规。(2) 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工程造价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讲解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典型案例。(3) 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审计师介绍在行政诉讼、纠纷化解以及标准订立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信息素养培养措施:(1)信息技术行业协会、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相关协会、学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典型应用。(3)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工程审计事务所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介绍所在企业推进BIM、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和教训。
以上两个方面的素养可以采用课程模块、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等形式培养。
(二)理念培养措施
系统思维培养措施:(1)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建筑工地观摩,并与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岗位人员交流。(2)在专业实习环节,企业负责人、岗位导师、专业导师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企业观摩,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实务。(3)在毕业设计环节,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介绍工程管理实务。
工程方法培养措施:(1)校企分别抽调人员,共同出资开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精品案例库,将其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掌握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技术。(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和在线研讨等介绍工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进行工程技术中心申报、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核心教材编写、软件技能认证、职业发展讲座、骨干师资培训等。
创新精神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校企交流等介绍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机遇和挑战。(2)成立教师工作室,在智慧工程管理、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工程投融资、工程风险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申报与承担校企合作科研课题、工程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对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计入相应学分。(3)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
团队意识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专题讲座宣讲激励团队合作的制度和措施。(2)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优秀管理或技术团队通过研讨会介绍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教训。(3)利用暑假组建学生夏令营,深入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团队工作一线观摩学习,并开展正反辩论、素质拓展和集体游戏等活动。
实践能力培养措施:(1)校企联合在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申报技能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2)组织学生到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跟班作业和顶岗实习,根据学生表现推荐就业岗位。(3)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确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题目。
(三)能力培养措施
识图绘图能力培养措施:(1)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技能传授与案例分析。(2)校企分别抽调专业骨干教师、工程管理核心人员,共同出资设计与开发建筑工程图纸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实际工程图纸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3)校企联合建设建筑手绘、建筑CAD等实验室,配置好绘图软件,邀请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图纸设计与分析人员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制图课程设计。
算量计价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算量计价。(2)事务所、企业的工程造价师通过专题讲座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各级各类《工程预算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并剖析典型案例。(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算量与计价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企业的工程造价师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工程项目估价课程设计。
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措施:(1)工程项目管理协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工程项目管理。(2)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里,利用BIM、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3)校企联合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与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和“互联网+”工程管理实验室,配置好应用软件,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行政主管、技术专家结合工程管理实践进行实验指导。(4)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BIM认识与应用课程设计。
五、培养成效
湖南商学院于2009年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上述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功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50%以上获得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1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工程管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为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已建立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等4个高标准专业实验实训室,获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互联网+”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平台,与广联达、斯维尔、鲁班软件等知名企业形成密切合作,建立6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联合开展横向研究,编制1项省级工法。三届毕业生中,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90人通过培训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40%以上进入中国建筑、中核建、中铁建等知名企业就业,就业相关度80%以上。
六、结语
文章针对商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兴”型人才智能结构,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对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审计等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
,突显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经管特色,强调基本素养、核心理念、关键能力的系统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在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促进学生、学校、企业的联动和共赢。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2]刘贵文,彭瑶,吴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9-51.
[3]孙春玲,尹贻林.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终身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1-144.
[4]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5]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89,119-123.
[6]陈健,孙雷,徐进英,陈天衡.借鉴成就系统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3):117-119.
[7]袁竞峰,李启明,杜静.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
[8]方德斌,黄本笑,殷永飞.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5-140.
[9]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10]杨秋波,王雪青.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556-561.
[11]刘颖,刘亚臣,宋洁然,朱丹.“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12]严玲,闫金芹.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4):80-88.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是对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很强的专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而在学校的课堂上仅仅能传授的大多数是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则必须在企业的一线中才能学会。1)校企合作是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学校在制订新一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几个模块进行,而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的制订往往需要深入到当地企业中去进行了解,了解当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技术人员,从而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教学内容,实践、实训项目等。另外搞好校企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学校协助毕业生的实训、实习项目的指导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2)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三方的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按照企业模式的培养,尽可能地提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工作模式和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也可以获得理论知识扎实,操纵技能强的员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计划。而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报考,从而实现三方的共赢。
2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1)实现“订单套餐”,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课题研究,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共享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达到双方共赢。2)加强走动互访,拓宽合作领域企业通过走访,与学校进行广泛交流与研讨,双方在技术研究与合作、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专家讲课、企业人才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优秀毕业生推荐和优先招聘录用毕业生等方面达成共识,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3)建立专业顾问委员会专业顾问委员会主要由集团内的行业主管部门中的业务领导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集团每年定期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会议,组织他们对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室与实验室建设规划、校内外实习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研究,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衔接,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
3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与高校的获利不同,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教练。是学生的接纳者和受益者。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希望从中获取一些经济利益。然而,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校企合作追求社会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两者是存在矛盾的。另外,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2)高校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不足高校作为校企合作中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在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方面不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一步的深入。这是因为高校在专业方面吸引企业的优势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技能,专业知识无法吸引企业的需求。其次是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参与方面没有积极性,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才是最重要的。对这种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并不感兴趣,这样抑制了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3)学生对校企合作兴趣不佳现在许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习惯于在课堂上懒懒散散。虽然在毕业前一年会去企业实习,但学生的重视度不够,甚至有的学生不愿去企业,认为太苦、太累。只希望去一些舒适、安逸的岗位,这样就影响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4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高职课程和促进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结合点
1)课程设计上汇聚校企智慧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高职课程设计时,主动让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高职课程的设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学校会经常去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为学院的高职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和课程实施的场地设施。2)课程评价时结合校企需求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强调高职课程开发从实践中生成,保证实践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分量和地位,在实践中细心检验新开发的高职课程的目标、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实用性、适应性等特性,努力使课程评价走向真实性评价。重视在企业环境中进行可操作性评价,花尽量少的成本测试到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发现最有价值的发展潜力。3)引入企业教学模式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始引入企业的教学模式,学院为企业免费提供实训,实习场地,企业负责提供全套生产设备、技术的投入和运行的管理。企业独立生产的同时将接受学生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并提供劳动报酬。学院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企业则负责科研成果的市场孵化,安排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训时的全程指导和考核。4)积极研究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建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