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街墙立面;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是一项单独编制的城市专项规划,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桥梁,它弥补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景观方面的欠缺,从资源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资源分类并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从而得出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梳理出城市景观系统的合理结构,并针对不同的结构组成部分提出不同的规划控制要求和采用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城市景观的发展。这其中的核心策略是规划控制城市景观中的重点――城市街墙立面。
一、城市街墙立面的概念及类型
城市景观系统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线性状态,它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与人的尺度最为贴近的部分。它们连续统一并易于让人们感知和体验,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核心结构。城市街道是城市景观系统的空间骨架,街墙立面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城市街墙立面的概念
街墙即“街道墙”。“街道墙”的概念,它被认为是“可居性”城市的基本要素。街道墙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william Atkinson提出的, 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作为一种环境控制模式, 街道墙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街墙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是“附加物”(厂告牌、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如图1、图2。
图1城市街墙立面
图2城市街墙立面的复杂“表情”
街墙立面是构成街道空间两侧建筑群体立面的水平投影。街墙立面是街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城市街道墙形态的重要方面。同时街墙立而也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街墙立面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线性结构。街墙立面的属性:共时性、历时性、多样性、整体性。
1.2 城市街墙立面的类型
街墙立面作为一特定的城市环境,根据研究的需要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研究其本质特征。而划分不同类型的街墙立面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制定规划控制目标和明确规划控制手段。街墙立面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规划控制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并提出一些有力的规划控制的指标或者要求,以便于作为下一步城市规划或者土地开发建设的依据。街墙立面分类是以城市景观分区和城市功能分区为依据, 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 能够代表城市景观片区的主导特征的(如表1)。
表1 街墙立面主要类型
二、城市街墙立面规划要点研究
3.1 街墙立面规划控制的意义
(1)对现有设计控制系统的理论补充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分为控制图则和设计导引两个部分。分别从城市景观分区、城市重要街墙立而的规划控制和城市街墙立面的设计导引三个层面来完成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对建筑设计的管理和指导。城市设计控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指引作用的系统,涵盖了从区域到整个城市,从分区或是街区层次到独立基地的设计指引。地段级城市设计是直接做设计, 而规划控制图则是介于分区级城市设计和地段级城市设计之间的城市管理层面,是对城市中重要的街墙立面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其相关内容如表2。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进行二维的平面规划。对干组成城市景观重要部分的建筑形态往往也是从土地开发效益的角度进行控制, 至于建筑设计本身的问题仅以文字引导的方式, 其控制力度远远不够, 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城市景观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是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要深一层次的规划控制手段, 它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 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延伸。
表2 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与相关内容的比较
(2)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支撑手段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是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它从理念上为打造清晰、和谐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依据。通过规划控制的手段对街立面在建设甚至设计前便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从而避免了大量不和谐甚至是破坏城市景观的建筑的产生。这一规划控制理念的提高,为城市建设和开发,尤其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状态下,是解决城市景观问题、城市原有言及文脉延续性问题和城市特色的有效方法。它依据一定的原则为城市街墙制定必要的构成或结合的规划和标准,即所谓街墙的整体性、必要的逻辑清晰性、简洁性以及操作的合理性,同时具有现代特征的地域性。
(3)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研究
目前用于具体建设操作的手段,主要是规划体系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主要反映二维物质形体的内容,大体涉及地块用地范围、用地性质、用地布局以及道路、管线等工程技术问题,而对如何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价值(舒适感、可达性等)往往不加考虑。事实上,控规本身关注的还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在城市的三维空间控制上缺乏力度。
显然,在目前的规划文本中,有些也已涉及到关于引导建筑设计原则,但总的来说,篇幅较短,表述笼统,口号文字多于具体措施,而且大多数为图示照片,较难对下一层次的建设做出操作性指导。因此,深化导则内容,将导则尽可能的变成图则,对城市建设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尤其是加强图则内容的可操作性,是一种实施有效的办法。
3.2街墙装立面规划控制的方式
(1)图则控制说明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以建立高品质的城市景观为最高目标,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遵循整体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历史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使城市街墙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反映当地文化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展现和谐、明晰的城市景观。图则分为三个控制层次:城市景观分区层面的总体控制、城市街墙立面控制图则和城市街墙立面设计导则。其中,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从文脉关系、街墙轮廓线、街墙界面、街墙比例、尺度四个方面来规范控制街墙立面;街墙立面设计导引从屋顶、立面主体、立面细部三大方面引导街墙建筑设计。
(2)图则控制框架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 改造
一. 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徐州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城市迫切需要继承与弘扬历史,利用赋予她的历史地位,将其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名城,针对建国路目前的现状与群在的问题,我们按照“城市生态化”体现历史文脉要求,提出了自己改造的设想。
抱着把徐州把徐州建设成为外向型的旅游经贸城市的目标,我们对建国路D段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建国路文化环境及商业氛围的分析,逐步正确的定位了自己的设计思想脉络,使自己的设计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 现状基础资料分析
1. 对基地内环境的调研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路D段一带,建设发展长期以来在粗放和高开发状态下,形成了无序布置,高建筑密度,低设施密度.低设施水平的现状,直接影响该地区城市面貌。
通过对基地言道路商业情况及基地内居民生活的了解,我们深刻认识到该处改造的迫切性。基地沿道路现在形成了以生活用品及公共服务的商业,促使其杂乱无章的状态和无序的经营管理必须加以整治。同时我们将要努力维持这种商业气氛,并加以规范化。
2. 对基地交通情况的调研
由于奎河的变向,导致主干道在D段的收缩变窄,加之该地区拥有花鸟市场及沿街商业,使得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对此处用地改造,其目的和意义也就是为了缓解该处交通紧张,人流混乱的状态,彻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3. 对快哉亭公园的调研
通过三次对快哉亭公园的调研,我们已经看到公园已经形成如下特点:公园内主要游人为中老年人及儿童,这里成为中老年人聚会表演锻炼及儿童的娱乐场所,公园浓密的树木,各种娱乐设施及大片的水面为这些活动的展开形成充分的条件;公园与住宅小区联系较少,且公园内流线过长和单一,年轻人子所以不愿意进入公园的原因在于他们一旦进入公园就很难出来.如何加强公园与住宅小区的联系,让公园为多的人服务,将成为公园改造的重点。
三. 城市设计整体框架
1. 指导思想
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手法,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力求创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雅、配套设施完整、基础设施齐全、文脉城市空间、建筑形态亲和的高品质生活街区,提高规划区域的综合环境质量。
2. 设计理念
文脉都市: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强调建国路整体的城市形象,并将徐州城市空间和建筑特色通过现代的建筑形式演绎出来。
生态人本:在建筑形态、道路、绿化的设计上注重人的感受,增加商贸中心的适宜性和可感性,通过功能划分、道路和绿化这些空间的载体之间的再组合,达到人与自然、空间之间的交融和生态系统的保持。
功能重组: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优化交通组织,增强环境的功能合理性。
文化延续:通过打通视廊,开辟绿化广场,形成烘托文化建筑的视觉空间,同时提供便捷的连接,使历史建筑环境与现代城市商业发展恢复联系,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
3. 功能定位,
通过注重基地内汉文华的保护,着重人为景观的建设发展,提高环境舒适性和景观和谐性,把建国路D段建成一个高品质的人文生活街区.使D段成为建国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
4. 设计目标与解决手法
(1)功能布局:品位上形成自身的文化个性;空间上插入节点形成节奏,增强空间人性化和形成场所感;功能上梳理各功能区和交通系统,使其更合理有机.最终形成四条新的功能带。
在改造设计中坚持由表及里的改造。表:立面、景观、节点;里:交通组织、空间、文化气息的透出。北立面状况复杂,色彩风格不统一,与内部古建形象有冲突。既遮挡了文化活动,又破坏了文化氛围。改造主要考虑到文化的透出,使沿街建筑从色彩和风格上与内部统一。适当拆除部分沿街建筑,将文化活动引出,同时将人引入。强化动态景观点和街头绿地,形成丰富、完整、宜人的城市景观构架。
街道两侧商铺分布较混乱,杂乱无章.改造中对原有商铺进行重新整合分区,形成一定的条理性.减少不必要的人流,即使商业人流便捷与安全,又减轻了交通压力。
通过景观步行天桥与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加强快哉亭公园与建国小区的联系.同时加强公园内道路的联系,解决流线过长单一问题.让快哉亭公园为更多的市民服务,提高整个地段的生活品质。
(2)空间景观:强化动态景观点和街头绿地,形成丰富、完整、宜人的城市景观构架。
将城市街道视为城市最重要的开敞空间,重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景观节点、商业轴线、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依据功能分区不同,对街道景观,包括交叉口、沿街建筑、绿化、地面铺设等进行设计,形成特色鲜明、秩序井然的繁华的商业街道景观,强调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宜人的尺度感,统一设计交通标志和街道公共设施.同时拆除街北局部建筑,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开敞空间。建设配套交通设施,提升街道服务功能,人行道空间增加行人休息设施,如街登、报亭登.统一规划设计街道公共设施的设置位置、色彩及形式.采用共同的“建筑语汇”,于功能、艺术为一体,形成有序宜人的街道环境.将景观和建筑形式系统化:市政设施小品化:指示标志标准化.创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及道路环境。
(3)交通:建立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通过标识物和小广场的设置使各种交通功能清晰化。
由于奎河的变向,导致主干道在D段的收缩变窄,沿奎河的南北向的交通与东西向的主干道相交,人流与车流在此交叉,交通异常混乱.设计中利用景观步行天桥连接奎河,奎河横跨主干道,桥上行人,桥下行车,达到人车分流的效果.天桥同时也成为了该段的一个入口标识物.
路北自行车随便停放,沿街商铺存在大量人流,见缝插针的小商贩,共同占据着步行道,使原本并不宽敞的道路显的更加狭窄。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将路北两栋破旧的店面房拆除,做成停车场和休闲小广场,并种植绿化,形成开敞空间,在周末还可以为小商贩提供空间摆设摊位。从而将路北的步行道解放出来,形成纯步行空间。
建国小区将三个出入口直接开向主干道,沿街布置的住宅楼为北向入口,也直接面向主干道,过多的出入口面向主干道,导致人流交叉,形成局部交通混乱.将西侧两个出入口封死,只保留东侧一个出入口,并扩大入口形成处形成缓冲空间,并通过标识物强化入口空间.同时与街北的广场形成对景。
5. 布局结构与城市设计框架
城市设计整体形成“一心两翼四带”的布局结构。通过对道路框架、交通组织的整合,以中央公共开放空间为中心,沿道路两侧文化街与商铺展开,结合原有的快哉亭公园与建国小区,最终形成生活带、商业带、文化带、休闲娱乐带四条带形空间。
四. 城市设计导则
1. 建筑设计导则
分别从建筑物出入口、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造型、建筑物的风格、地方传统特色等几方面来规范。
a、建筑物出入口
建筑物的出入口的确定,应满足设计中对建筑物主入口的规定。严格限制建国小区将出入口随意开向城市主干道。
b、建筑物的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应满足城市设计的要求,或符合设计中的高度倾向,且变化不宜过大。
c、建筑物的造型
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城市设计中所引导的造型倾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造型的和谐,完整和统一。
d、建筑物的风格
建筑设计的风格必须满足城市设计中所引导的风格,即具有时代气息,现代而新颖,简约明快,又要注重建筑的文化性,与文脉都市的设计理念相一致,。特别应努力使不同建筑物的风格和谐统一,且力求自身完整和群落之间的整体性。
e、地方传统特色
通过环境手段反映建筑地方传统特色,适当运用地方优秀传统的概念(即神似),反映到建筑的风格中去,保持建筑风格的现代性和时代感,维护徐州作为汉文华中心的地位。
2. 道路及景观设计导则
提高该区域城市街道景观的可读性、可识别性、宜人性和生动性,提出不同性质的道路应具有空间和形态特征。街廓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植栽、铺砌与街廓设施的整体设计,更完整地塑造城市外部空间环境,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强调景观道路的两侧的界面形象,成为商贸中心的景观标志。
街道景观设计内容包括:街廓设施系统,绿化种植系统,地面铺砌系统等。
a、街廓设施系统
街廓,即由建筑物、构筑物、岸线等界面及路面的连续状态所围合的空间。街廓具有着静态以及空间场所的意义。街廓空间中的街廓设施是构成“城市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评价城市特性品质的基本标准。街廓设施:在一个城市中,所有座落于道路旁,人行道上或者就设在道路上的,有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或美化城市景观而设置的公共设施。街廓设施主要是指功能性的街道小品,如、座椅、雕塑、路标、喷泉等。
座椅:在各主要开放空间、广场等区域,应设供人们休息的座椅。可利用植栽周围空间,且将座椅功能与花台、踏步等布置整体考虑,使人们有更好的休闲感觉。坐椅宜成组布置,并且在坐憩设施的周围结合垃圾筒、灯具等统一考虑,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雕塑:可在各开放空间、商业步行街、广场、道路转角、大型建筑物入口等区域设置雕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特征,使其与环境有机结合。这类设施的特点是以美化街道,增加街道情趣为主,文化艺术性较高,是形成街道景观,视觉焦点的关键。
路标:应结合交通部门的相关规范,统一设置,要求标识清晰、准确。
喷泉:在步行街、广场设置景观喷泉,采用群柱喷泉的形式。喷泉设计应与照明设计相结合,增加夜间的景观效果。
b、绿化种植系统
绿化环境规划原则:构建连续的绿化景观,结合建筑物、广场、道路功能条件及地方自然环境进行种植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花果期,形成丰富的绿化形态景观、季相景观。
c、地面铺砌系统
对街廓设施而言,地面铺装既是街廓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衬托、支撑其它街廓设施存在的背景。尤其地面图案的处理能给人以尺度感、通过图案将地面上的人、树、设施与建筑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的美感。设计需考虑:便于行动与安全,公共场所的路面铺装要注意防滑处理;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要给行人以方向感,通过布局和路面铺砌图案,创造出一个动人的和合适的地面景观。
3. 室外广告设计导则
室外广告包含建筑裙房广告、霓虹灯、橱窗、道路广告等.室外广告物的秩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道地区的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劣.室外广告物应在地区的用地结构分区指导下,并按广告物规模的大小,又秩序地设置.严格控制在建筑物屋顶、墙身等部位设置商业广告,广告的尺寸、高度、比例、造型、色彩和亮度等应与街道和建筑环境相协调。
五. 结语
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相关案例;技术标准;保障;特点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highlight the Wuhan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features, implementation of Wuhan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extended from 2D to 3D fine management goal, Wuhan city started the work of city desig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uhan city design, basic research of special technical design of the macro level to carry out the city before 2008, for strengthening design work of cit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ompiling methods of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content, featur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design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in Wuhan city.
Keywords: city design; case; technical standard; securit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城市设计主题正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城市设计编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也在向多元方向发展。由于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成果深度不统一、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管理脱接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的系列与长效的研究,并在对2008年所做的城市设计项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标准进行研究,找出城市设计编制全过程的理念、标准、路径、深度和方向,探索城市设计成果的实施对策,改进工作的思路,将有利于今后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和规划。
城市设计工作历程分析
国内城市设计工作历程概述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施行,并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确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举办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提出 “关于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的倡议。
经历近3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步走向成熟。全国近600座城市先后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研究的范畴大至整个区域,小至一个广场、建筑、小品,甚至广告,因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有总体城市设计、新区开发设计、历史地段保护设计、步行商业街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及以指引性条例和控制导则为主的城市设计,如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类型的多样化表明了我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武汉市城市设计工作历程
武汉市城市设计工作历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2006年),陆续编制完成城市设计项目近20项,但涵盖区域较为分散、关联性较差,城市设计成果及编制手法缺乏系统性指导。
第二阶段(2007年),在新的总规修编工作完成后,近期已启动了武汉市立体空间形态研究、武汉市高层建筑布局研究、武汉市空间特色研究、武汉市滨江滨湖控制研究等各种宏观层次的前期专项技术研究,为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的建立指导下为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8—2009年),在前期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武汉市初步确立了与各层面法定规划体系相对应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分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及局部城市设计等三个层次。结合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的编制,武汉市于2008年下半年全面展开了从宏观范畴的总体城市设计到中观层面的分区城市设计,再到二环线以内重点区域、道路及节点等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并在对已编制城市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汉市城市设计的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自此,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整体框架、相关技术标准与相关管理规定基本确定。
三、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研究
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研究体系主要可概括为支撑研究、项目编制、制定标准等三个阶段。
3.1 前期支撑研究阶段
2008年,我市结合控规导则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了二环线以内重点区域、道路及节点城市设计工作,编制了《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二环线地区整体城市设计纲要》,制定了《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讨论稿)》,并于2008年10月邀请国内知名城市设计业内专家召开了“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及二环线地区城市设计纲要专家研讨会”,明确了下步城市设计编制任务和编制技术要求,并陆续完成了《武汉市主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空间特色分区及特色意图区划定规划》、《武汉市景观干道空间景观设计通则研究》等支撑性空间理论研究。
3.1.1 武汉市主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规划
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土地日趋紧张,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绝对的高度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和天际轮廓线,为有序引导和控制武汉市高层建筑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塑造城市特色,武汉市规划局委托规划咨询中心在已编制完成的《武汉市高层建筑分布》以及东南大学编制的《武汉市立体空间形态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武汉市建筑高度分区、分级以及相关控制要求,编制《武汉市主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规划》及相关导则,为城市规划管理和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3.1.2武汉市主城区空间特色分区及特色意图区划定规划
在《武汉市城市空间特色研究》、《武汉市立体空间形态概念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武汉市对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以此两项研究为基础,结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整合研究成果,编制《武汉市主城区空间特色分区及特色意图区划定规划》,划分空间特色分区、划定武汉市特色意图区,提出特色控制要素,明晰武汉市主城区内能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的区域,在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具体建设行为中加强城市空间特色的控制与引导。
3.1.3 《武汉市景观干道空间景观设计通则研究》
城市干道是城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现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路径,为建设和谐、有序、富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特对形成良好道路空间景观的组成要素和共性的设计规律进行研究,以指导同类型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通过该研究,改进和提高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形象和市民的生活质量。探索良好的城市干道街道空间景观构成要素和设计控制原则,提供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景观综合性干道的设计导则,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提供方案比较和评价的平台,规范规划设计成果内容。
3.2 城市设计编制与反思阶段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以二环线内重点片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为设计重点,全市共完成“两江四岸滨水区城市设计”、“武昌主城区东西山系景观体系”等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和二环线内“解放大道城市设计”、“徐东大街城市设计”、“武珞路珞瑜路城市设计”等重要景观干道及“沙湖周边城市设计”等重点特色区域共计14个城市设计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设计道路长度约90公里,基本实现了二环线内重点特色区域城市设计的全覆盖,主城区覆盖率达32.4%。
在已编制的城市设计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设计成果的运用和实施成效分析,武汉市对城市设计编什么、如何编、如何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总体、分区、局部、街坊等不同层面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衔接、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等进行了梳理,为城市设计标准的制定进行了实践探索。
3.3 标准制定阶段
在总结已编制城市设计项目的基础上,武汉市陆续出台《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武汉市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管理规定》(试行)、《武汉市城市设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城市设计技术标准文件,为下步城市设计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标准及规范。
四、城市设计实施保障手段
为更好地引导城市设计实施,武汉市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保障工具和诱导工具,有效地实施城市设计构思中的刚性和弹性要求。主要手段有法规和政策、财务手段等。
法规和政策是指从法律文件到地方政策、法规等以不同的法律作用方式全面保障城市设计之设计原则的核心手段。
财务手段包括直接经费援助、税收政策、信贷支持以及其他激励性机制。例如在城市设计关键地区,由政府基金直接补助,促发核心公益性项目的开发,并以此为媒介,引发相邻地区的发展。
五、总结思考
国外城市设计起步较早,现已进入成熟期,对城市面貌、城市形态塑造已然发挥出其显著的作用。城市设计的编制已从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层面上升到城市发展、竞争力及城市振兴的层面,体现了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要求息息相关的良好局面。通过对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标准的梳理和研究,武汉市基本解决了城市设计编制管理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为武汉市精细化规划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美岩;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篇4
关键字: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国内外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概要
1.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各项功能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又统一的综合体,并将这些功能空间进行优化组合,存于一个有机系统中。
1.2 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1)规模大。城市综合体项目是站在城市运营的角度进行的综合开发,充分满足内部需求,与周边环境形成互补性支持,因此其规模通常在50―100万平米。
(2)功能性强。通常城市综合体都包括大型商业中心、五星级酒店、写字楼及大型公寓,几个功能互相支持形成整体态势。城市综合体的产生是商业、商务、活动日益活跃,信息交换频繁,各类功能叠加和复合的必然趋势。
(3)商圈核心位置,外部交通优势明显。便利的交通设施来保证综合体与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为综合体的零售、办公、居住出行、商务活动、提供四通八达的交通组织。
(4)内部交通组织自成体系。城市综合提通常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体系。
1.3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现实效果
从现实生活来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弥补了基于功能分区产生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不足,通过多功能、多业态的视角切入,为小尺度城市空间的功能复合使用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也起到集约城市用地、缓解区域交通的实际效果,高容积率及高密度的建筑特征使综合体往往成为城市的地标。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将地区商业活动与整体观光旅游相结合,将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带来新气象。
2 城市综合体现状
城市综合体现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一般由知名商业开发集团如恒隆、万达、世茂等操作,目前也已进入苏州、大连以及成都等二线城市。
2.1 武汉市城市综合体现状概况
(1)现阶段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总水平居于第二梯队前列,进入21世纪以后,武汉市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数十个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已经上马或初步完工。如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出口加工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阳逻武汉新港、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武汉绕城公路和市内铁路、“武汉外滩”等。2001年武汉市的基本建设项目77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77个。
(2)发展水平:现状城市综合体功能相似,商品层次总体中等略偏上水平,在建的部分城市综合体开始往高端发展。
(3) 消费情况:现状城市综合体主要消费群体为本地中档收入者,消费者采购商品以日用品、餐饮及娱乐为主。
2.2、武汉市城市综合体存在的问题
(1)建筑场地存在的问题
建筑退线:原143号政府令,对退线的要求不明晰,造成街道的建筑界面缺乏连续性。
建筑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筑体量:建筑的面宽缺乏严格控制,部分区域出现高层板式建筑;
建筑布局:出于建筑经济成本及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能做到“疏、高、退”;
建筑形态: 新老建筑之间、不同开发单位之间建筑形态缺乏协调,整体性有待加强;
建筑细部:建筑立面、材质、屋顶及建筑附属设施的精细化设计。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
街道存在的问题:道路断面:控制不严格,规划控制的绿化带绿化量较少;
绿地存在的问题:街头绿地:在绿化布置中缺乏与行人活动需求的对接;
山、水体存在的问题:山体:可达性和可游性较差。部分山体可见性较差。水体:部分水体的生态保护有待加强,亲水空间缺乏。
3城市综合体设置标准
由于城市综合体属于新型地产开发模式,国家对其设置标准并没有明确的量化规定;目前业界通常以30万m2 以上建筑规模,三种以上高标准功能构成业态组合来界定城市综合体。商业是城市综合体中最主要的功能组成部分,而城市综合体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及吸引客流能力,通常也成为市级商业中心或区域级商业中心。
3.1 国内相关城市商业功能区设置标准
(1) 上海:市中心级商业,日客流量50 万人次以上,基本商业面积30万m2;区域级商业中心,日客流量25万人次以上,基本商业面积10 万m2。
(2) 成都:市级商业中心,日客流量30 万人次以上,外来消费人口占50% 以上;区域商业中心,服务人口为15 ~20 万人。
(3) 青岛:市级商业中心,客流量15 ~20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10 万m2;区级商业中心,客流量10 万人,服务人口15 万人,基本商业面积5 万m2。
(4)南宁:城市商业功能区划分为市级、区域级、社区级三级体,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服务设施营业总面积40 ~ 50 万m2;区域商业中心10 ~15 万m2;社区商业中心0.5 ~1万m2。
3.2 城市综合体分类
城市综合体依其规模可以划分为:
(1)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一般选址于城市级别的中心区地带,服务城市及周边区域的消费群体。
(2)小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一般选址于片区级别的中心区地带,主要利用交通枢纽带来的客流,吸引区域消费群体。
3.4 城市综合体与交通枢纽结合模式
根据交通枢纽站点规模、城市综合体规模以及客流消费心理的不同分类,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平面功能会出现下述几种布局形式:
(1) 围合型:该布局方式一般用于处在规划中心位置的大型枢纽站,即以一个车站或几条线共用的换乘站为中心,城市综合体建筑基本呈围合布置,站厅层与商场相连接,或通过露天广场将交通和商业相连。
(2) 平行( 垂直) 相接型:该布局方式用于一般站点;车站与城市综合体建筑平面位置呈平行或垂直排列,平面衔接关系相对简单,一般通过地下通道、天桥、商业街等带形空间衔接。
(3) 包含型( 全覆盖型):城市综合体空间在交通枢纽空间的上部或周围并联成一体,将交通空间紧紧围合其中,一出付费区即为商场空间。
4、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
4.1 武汉城市综合体发展目标
城市设计以“外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城市外部空间的景观和美观问题,指导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交通设计、园林绿化等相关设计,并与相关规划共同作用于城市外部空间环境。基于城市设计的作用,提出城市设计技术要素库构成的目标:
(1)强化特色性。增强城市空间特色的专项要素控制内容。
(2)突出针对性。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规划管理,建议要素库结合规划管理需求和现状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确定。
(3)明确管控的可操作性。结合城市设计不同要素的需求,进行引导和控制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要素控制方式和要求。
(4)强化协同指导性。城市设计要素库的构成不仅服务于城市规划和设计本身,还应对市政交通、环境设施等起到指引作用,要素库的构成应尽量全面。
4.2武汉市城市成果综合运用
(1)要素库与修订后的《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武汉市局部城市设计导则成果编制技术规程》共同指导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工作。
①设计者在要素库的基础上,鼓励结合实际工作,寻找并利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补充相关内容。
②重要控制区内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提出必须明确的控制要素,其他要素可由设计者根据具体的设计目标和项目特点提出或增加。设计要素应分出规定性与引导性要素。
③本要素库的研究构建了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平台,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可结合城市建设需要对专项要素进行深化,出台相关要素专项技术标准,如《建筑立面整治技术标准》等。
④建立城市设计要素电子信息库,长效、动态的对要素库进行更新补充。
(2)发挥要素库在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①对于重要控制区域内的城市设计项目,提出重要控制要素,与城市设计成果一同纳入城市设计信息平台(一张图),指导用地和建管报建方案的审批。
②在用地规划管理阶段,所编制的《用地和空间规划论证报告》应参照该技术要素库,明确用地的强制性与引导性规划控制要求(定量和定性),并在规划设计条件中予以控制和落实。
③在建筑工程规划管理阶段中,该技术要素库可作为方案设计及方案论证的技术参考。
④对市政交通、环境设施等专项设计和施工建设起到指引作用。
4.3城市综合体实施策划
(1)近期可开发的城市综合体地块,对其中与现状B R T 枢纽及近期开发公交场站的优先考虑进入招商程序;远期与轨道交通枢纽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地块做好用地控制,待时机成熟时轨道交通和城市综合体同步建设。成立轨道开发公司,以商业及房地产租售收入补贴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同时对城市综合体进行市场分析,提高其建设可操作性。
(2)交通枢纽结合城市综合体开发的项目投资规模大,设计和施工都比较复杂,盈利模式比较复杂,投资风险控制难度大,可建立开发指挥部,以“四统一”模式(统一业态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为原则进行开发,改变“零售产权,分零经营”模式向“产权式销售”模式改造过渡。实现先招商后开发,统一规划布局,集中管理。
5 结语
城市综合体产生极化带动作用,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活动片区和次级集聚中心,从而使城市的布局趋向多中心化,从而带动区域交通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但是由于城市综合体数量大且建设项目密集,对功能疏解考虑较少。所以建议合理引导布局,预防城市综合体的过剩开发。因此,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在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业态合理地分布,这将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宝民,江禾. 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与运营规律研究――中日案例
[2]HaymarketSeries. Building the Workingman’s Paradise: The Design of AmericanCompanyTowns[M]. Verso, 1996.
[3] 代晓利. 商业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理性设计[J]. 现代城市研究,2009,(8):57-63.
篇5
芦原义信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定义“建筑外部空间是从限定白然开始的,比白然更有意义的,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向心秩序,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建筑师设想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即把整个场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建筑内部,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是建筑学场地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围合度”是指在场地设计中外部空间形态在不同方向上的围合封闭程度,这个因素直接影响到场地在不同方位上的采光、通风和传热效果.
城市微气候是影响场地热湿环境以及风场环境舒适度和建筑能耗的主要外部条件,通过场地设计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进行优化,达到调节城市微气候、提高场地热舒适度、减少建筑能耗的目的,相关的研究已成为城市微气候、建筑环境、建筑节能研究关注的主题.本文是作者参与的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排放计算及评价体系的低碳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一一以氏二角地区办公建筑为例”研究项目的子课题.
1 场地设计中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与场地微气候调控方法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是场地空间环境的基础,它决定着场地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热舒适度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密度、规则度和围合度作为定量描述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参数,是外部空间形态操作调控场地微气候的关键要素奥凯总结了风速一定时,随着城市峡谷的凡何形态参数街道高宽比(ITS WI影响下存在3种形式的气流,即孤立扰流(isolated roughness flow)、相互影响扰流(wake interference flow)和街区密集到一定程度的顶部掠流(skimming flow).博斯曼对美国旧金山中心城区的4个主要街区开放空间的人行高度实测研究,讨论了在中心城区中街区开放空间的太阳辐射以及风场环境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机制.英国的研究报告“城市环境中的场地布局规划:日照使用,微气候和被动式冷却”从场地选址、公共空间布局、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分别讨论了与日照、通风、被动式制冷等微气候调控方法。
白从1963年维克多欧尔焦伊出版了他的启发性著作《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中的生物气候学原则》,各个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包括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发表了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导则.雷纳·班纳姆已经将建筑视为环境调控的机器,关注建筑中由温度、光电、空气形成的物理环境.吉沃尼的论著《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因素》中评论了城市设计特征对于城市自大气的影响与对夜间气温的影响.迪恩霍克斯在《环境传统:环境建筑学研究》和《选择型环境》中提出“选择型环境”的设计理念,一方面“降低对环境调控的机械系统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白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的环境调控意识也应努力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挖掘可再生白然资源的潜力.剑桥大学教授贝克和昆·斯蒂摩司的研究中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得出的结果表明,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建筑设计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5;第二,建筑设各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第三,使用者的用能行为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如果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节能性能差,配上低能效的建筑设各系统,再加上使用者对建筑的高能耗使用方式,那么相对于节能性能设计合理,设各系统高效,使用者节能的行为方式的建筑而言,它将会消耗10倍的能源与碳排放(2.5x2x2=10权重因子)。埃维特埃雷尔等在《城市小气候—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中把城市气候研究的发现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让建成环境的形式对影响城市小气候的因素做出反应。金叶康回顾了城市居住区建筑群形态对建筑能耗而影响。同济大学的杨峰教授对上海市区中的居住区进行实测实验,发现城市形态和密度指标可以作为调控居住区夏季室外通风的影响因素。
如何在上海高密度城市区中应用这些经验和设计技术导则,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整理清晰.第一,夏热冬冷区气候地区条件下,上海典型的高层高密度建成区中的微气候特征.第二,从城市、街区尺度再到场地尺度外部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第二,场地设计中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操作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对场地微气候进行调控.第四,外部空间形态操作的变量和各变量与微气候特征的关联性.通过场地微气候实测将有助于解析其内在规律,同时作为进一步模拟分析的边界条件.
2 场地设计中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类型与空间围合度定义指标
描述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围合度”特征的变量,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筛选,本次研究选择如下:外部空间剖面高宽比(H/W )、平面通透率(L/C)、大,J可见度(sVF, Sky ViewFiactor)、地面升起或下沉的高差(H).外部空间剖面高宽比(ti/W)是指场地中建筑高度和外部空间宽度之间的比率.平面通透率(L/C)是指围合场地空间的连续界面周氏与空间开口宽度的比率.大育可见度(svF)是指在建筑场地中1.5 m高处大空可视区域相对半球大空的面积比率[1s].地面升起或下沉的高差(H)是指场地基地面在竖直方向下沉或升起的高度.本文重点讨论外部空间形态的“围合度”特征对场地微气候要素的调控作用通过实测研究外部空间形态的“围合度”的变化与场地微气候要索:空气温度(TivP)、风速(WNS)、太阳辐射强度(sRD)的关系,场地布局设计中形成的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围合度指标。
外部空间平面通透率(L/})是用场地空间的连续界面周长与空间开口宽度的比率定量描述平面围合度的指标.按照外部空问形态类型与空间围合度的平面通透率(L/C)指标,可以将外部空间形态类型分为以下4大类,围合:“口型”;半围合: “U型”、“L型”和“街谷型、II型”;半开敞:“限定型、工型”、“限定型·型”;开敞:“开敞型”。
外部空间剖面类型与空间围合度指标包括:剖面高宽比(H/W ),地面下沉或升起高差(H),覆盖天育可见度(sVF),其中按照外部空间剖面“覆盖”类型可以将外部空间形态类型分为为以下4大类,完全覆盖:“门型”;半覆盖:“厂型”、“T型”、“一型”;半显露:“II型”、“I型”和显露。
篇6
需要扎实的技能,专业的判断和以社会与客户的核心诉求为己任的职业操守
建筑设计是一种理想
需要对建筑的虔诚精神和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建工设计是一个团队
拥有对职业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并在坚持与追求中体现价值、寻求进步
电话:0731-85162558
邮箱:office@hcdi.省略
网址:省略
常德共和酒店
常德共和酒店规划构思追崇“月静人安,生态家园”的规划主题,东西方相结合的利用手法,将建筑、广场、人工绿地、道路小品,水景等要素合理组合,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回归自然”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建筑与自然和谐”理想的家园。项目占地近300亩,具体来说,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巧用天然资源营造生态家园。
2、运用几何形态,强调个性布局。
3、借古意喻今昔,创造景观文化。
整个酒店分为低层别墅区、高层宾馆区、会议中心三部分,其中高层宾馆是整个项目的标志性建筑。
酒店营业以来成为常德首家五星级酒店,建成后受到各方的好评,为打造常德旅游名城创造了条件。
HC新城简介
HC新城是一个集高级办公、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是未来长沙市新的行政中心组成部分,是未来长沙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场所。总建筑面积132000m2,由综合楼、会所、高层住宅、联排住宅组成。
・根据边缘功能的双向服务性原则,我们通过将小区主要的配套公建(商业、托儿所、卫生站、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银行、邮局及小区管理等)集中于一栋建筑(会所)内并沿长沙大道外置的手法,使住区会所具有了围合城市空间的尺度和位置。
・根据边缘形式的双向围合性和展示性原则,我们又对会所的体量进行了复合化处理,使单一的体量分解为一条沿住区内部道路展开的弧形体量和一条沿住区外部长沙大道展开的直线体量,两者结合在一起和沿街的弧形住宅分别限定了内部居住空间和外部城市街道空间,使住区内外都具有了鲜明的领域感和场所感。
・根据界面的“膜”效应,既具“封闭性”又有“开放性”
・根据边缘具有的活力效应,我们在作为居住区边缘的会所内外两面都设置了不同性质和足够面积的交往空间。
建成后的HC新城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06年度湖南省优秀勘察设计评比中获得了优秀设计二等奖,并通过国家3A住宅认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大楼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大楼总投资为3.5亿元,大楼总建筑面积14.8万m2,为湖南省特大型医疗项目之一。
设计理念
1、规划――使全区总体规划更加完善周详
2、建筑――创造风格与特色的医院造型
3、功能――完整配套的医疗功能与先进流程
4、管理――结合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思维,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5、环境――人性化的室内外环境,对患者呈现出完全的身心照护
6、理性――在医疗、环保、结构、机电等专业与投资控制上结合实际要求
7、绿色――“生命之树”立体垂直绿化系统
8、整合――全院功能配套
9、效率――及时便利可靠
张家界市中心汽车客运站
张家界市中心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项目,按国家一级汽车客运站标准规模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88284m2,位于张家界市新火车客运站西侧,紧邻火车站广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建筑用地基本规整,四周被城市道路围合,项目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站前广场,站场综合大楼,机修检验用房,后勤服务楼,停车场
总建筑面积:78452m2
设计理念
1、源于自然,借鉴自然――“如山如云,亦如水”
2、走向世界,城市窗口
3、与火车站的“统一与和谐”
4、融会古今――简约与素雅
长沙绿城桂花城
设计之初我们对长沙绿城桂花城的要求就是八个字:可居可观可游可赏。
总体规划中采用了二级社区管理的体系,大社区套小社区,既有大社区的配套人气,也有小社区的私密性和归属感。具体设计中有几大特点:
第一是 人车分流。
第二是 通过规划,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个内院空间。内院的好处就是它是个可以被注释的空间,有防危性,让人觉得稳定安全,同时又把家的概念扩大了。
第三是 通过院落的围合,形成了一些主题性的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以供大家交流和交往。
第四是 通过规划,我们考虑在中心景观周边安排了一个步行系统,这比其他的小区安静了。
第五是 对建筑时间感的把握。
第六是 以“环境”为本。
长沙绿城桂花城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江南建筑围合式规划布局方式,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高品质的绿化园林体系,一丝不苟的建筑质量,已成为长沙高档楼市的标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远・湘江一号简介
“创远・湘江一号”项目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是湘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发展的三个重点项目之一,是长沙市的上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63.17hm2,总建筑面积:108万m2,规划建设成以江景和山景为发展方向的高档住宅小区。设计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原则
设计充分发掘场地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西邻湘江、北靠鹅羊山),一方面对基地原生的山地进行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视线分析,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保留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觉通廊,创建江山一岸的现代生态社区。
人文原则
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倡导步行优先的规划理念。
功能原则
规划与设计讲求居住的实用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与便捷性,打造舒适、安全、配套齐全的高端居住社区。
建筑、技术与材料三位一体原则
以高端住宅社区定位为出发点,从建筑、技术与材料三方面人手,强调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大胆运用,以超前的理念引领新的居住模式和居住方式。
“创远”企业文化原则
设计反映理念,体现“创远”企业文化,即将居住与生活、文化、生态、创新有机结合,开柘乐在其中、丰富多彩、意味深长的个性、创新、和谐、尊贵生活。
株洲市新桂广场・新桂都
项目位于株洲市主城区东部,在株洲市新塘路和桂花路交汇处。
总用地面积约110亩。
项目由23栋高层住宅、1栋商业楼、沿街商业裙房、1个地下车库等部分组成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243800m2。
设计理念
我们期待在本次设计中能将对于最本质的“生活的美观尊严”之憧憬物化,物化色彩,材质,尺度,景观,物化成触手可及的生活,氛围与新的生活体验。
规划布置
在设计中,我们从整体规划框架合理布局出发,均采用纯板式,方便快捷的机动车道联络整个小区,小区内设置小广场、人工水景等景观。在空间组合上充分考虑小区居民对开阔空间的需要,没有压抑感,保证楼宇之间有充足的空间使得景观能够渗透到每一户住户,绿色景观成为居民社交、休闲的凝聚点,小块绿地以及水景等与整个园林绿地成为立体化的层次丰富的绿色体系。
立面设计
建筑外饰面材料选择少而精,妥善处理窗与空调外机的关系,空调室外机位的档墙的竖向混凝土立墙结合屋面造型,恰如其分的体现出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利用不同建筑构件的模数化处理,分类重复,使得建筑整体风格大气,稳重,体现健康社区的本质特色。
根据株洲市在编制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提出的“青彩株洲,丹韵株洲”的主题,同时考虑与周边已建项目的色调相协调。本项目的外立面色彩主要采用浅黄色的暖色调,点缀深灰色,使本项目能和谐地融入整个城市环境。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装备制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