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要不断地与各种人进行交往。对于电力企业调度人员来说,人际沟通更为频繁,尤其是在电力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调度人员人际沟通的好坏可能直接会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客户满意度。因此,电力企业调度人员应高度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便于为其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问题
1.1沟通态度方面
态度决定一切,人际沟通态度的是否端正将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很多人际沟通效果的不如人意基本上都是因为态度的问题所导致的。调度人员的工作本质上属于管理服务工作,调度人员工作的开展应服从以及服务于生产部门以及客户的需要,如果态度不端正,那么自身的定位很可能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沟通效果的不如人意。例如笔者所在的公司就是一个国有企业旗下的电力公司,一些调度人员在工作态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各种不负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严重的影响到了调度人员工作的有效性。事实上只有职业道德高尚的人员才能胜任调度的工作,调度员及各岗位值班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1.2沟通技巧方面
沟通技巧对于人际沟通的效果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观察人际沟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背后都可以发现沟通技巧不足的影子。沟通技巧涉及到多个方面,例如语气、场合、时间以及沟通方式的选择等等,这些方面如果不能被有效考虑到就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沟通后果。举例而言,沟通方式一般有书面沟通、口头沟通等方式,两种沟通方式的运用不当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笔者曾遇到过此类案例,在电力调度命令下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不同部门利益之间的冲突,这就客观上需要调度人员具有一定的协调技巧来将各个部门的利益统一到企电力企业这一整体利益目标之下,通过灵活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化解可能的冲突。
1.3沟通渠道方面
人际沟通中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沟通渠道不畅所导致,沟通渠道一般可以分为正式渠道以及非正式渠道两种。沟通渠道带来的人际沟通问题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应该由非正式渠道进行沟通的事情却用正式渠道进行解决,二是一些本应通过正式渠道进行沟通的事情却用非正式渠道进行沟通,三是正式渠道以及非正式渠道都不畅通,最后一种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当人际沟通无法有效开展时极易引发激烈冲突。举例而言,电力企业的调度命令必须通过调度通讯系统下达,受令人必须在复诵、核对无误后执行,命令完成后应立即向值班调度员报告,命令下达和接受双方均必须做好记录和录音,在此调度命令传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渠道的畅通性。
2.提升人际沟通效果的对策
在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公认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人际沟通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文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经验,结合人际沟通的一般原理,提出以下几点促进人际沟通效果提升的对策:
2.1端正人际沟通态度
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此目的指引着人际沟通。企业调度人员在人际沟通中一定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态度,进而促进沟通效果的提升。正确的人际沟通态度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换位思考原则,人及沟通中应尽量做到换位思考,进而减少因为立场不同所造成的争执;二是平等原则,沟通中应树立一个平等的沟通氛围,既不能趾高气扬,也不可自觉低人一等,平等是沟通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三是真诚原则,真诚是沟通的基础,缺少了真诚沟通也就是敷衍应付,难以达到沟通目的。
2.2强化人际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的强化需要对员工开展有关人际沟技巧培训方面的讲座,通过讲座的培训使其了解到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沟通场合的选择,有些事情适合在公开场合进行,有些沟通就不始于在公开场合进行,一般来说涉及到惩罚或者个人隐私的沟通需要私下进行,而涉及到表扬的事情适宜在公开场合进行沟通;二是沟通中应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研究发现人际沟通中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要占到50%左右,因此应注意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三是学会倾听,良好倾听可以带来沟通效果的提升,在倾听中应适时予以肯定,进而使得沟通对象感觉舒适。
2.3畅通人际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减少人际沟通中有可能发生的争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个企业中沟通渠道往往不止一条,每一种沟通渠道都应保持畅通,毕竟没中沟通渠道的运用都是有情景限制的,哪种事情可以用正式渠道进行沟通以及哪种不可以用正式渠道进行沟通都是有区别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有赖于完善的制度来加以确保,通过完善沟通渠道畅通机制保证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以及平衡沟通否认顺畅。
通过对人际沟通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人际沟通重要性不断强化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调度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应从沟通态度、沟通技巧以及沟通渠道等三个方面加以改进。电力企业调度人员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不但需要调度人员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外部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人际沟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调度人员不断在实践中磨练、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自豪.浅析客户服务中的沟通技巧中[J].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篇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际沟通能力;对策与措施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一、培养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及以后进入社会理性解决各项难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保持个性健康和心理正常发展,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力。
(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是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会展企业等相关企业担任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接待、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作为以服务性为主的旅游企业,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直接跟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客户相处的原则,打造团队凝聚力,以便顺利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现状与原因
(一)由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人口政策等影响,学生人际沟通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个性张扬,各具特色的一代,有一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一类学生往往不顾及他人感受,唯我独尊。
(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够重视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经过高考的选拔之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挫败感,自信心不足,缺少积极主动精神;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录取时服从分配而调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从而主观上学习的动力不强;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这将直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
(三)由于生源地及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
高职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和相对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还有一些来自西藏、青海等西北内陆地区的学生,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差异,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轻则表现为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际沟通的动机存在差异,以及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等。重则表现为人际沟通障碍、过分自我封闭、极端行为等问题,近年来大学校园出现过多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人际沟通偏差导致的恶性悲惨事件。因此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宗旨,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和我省旅游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与旅游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江苏省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我院在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与反馈调研、优秀毕业生追踪调研和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排前三位的评价,同时也是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学生选择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谈一谈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在调研旅游行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等情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的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在旅游管理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动机,与同学、父母、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合群、合作共事、尊重和关心他人等人际交往品质,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紧密围绕旅游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旅行社为主要职业方向,兼顾饭店管理、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职业能力,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置《旅游礼仪训练》、《旅游口语训练》、《服务沟通》、《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三,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课程由院系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同时授课,让学生们接受到最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
第四,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是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口试、面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在口试、面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语言将答案表达出来,必须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针对人际沟通有偏差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建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服务等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与学生进行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四)优化实训体系,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优化实训体系,校内先进的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自主学习中心、旅游虚拟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實训室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模拟导游服务训练、门市接待咨询训练、顾客沟通技能训练、旅游合同签订、游客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同时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顶岗实习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从大一到大二每学期安排一周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单项技能,大三进行为期3-7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当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休闲旅游,对于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大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钱进,1969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景区、旅行社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3.
[2]谭柳青;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4(07):15.
篇3
关键词:2+1模式;文秘专业;顶岗实习;人际沟通障碍
一、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按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教育部所倡导的这种“2+1”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后,多数到企事业单位担任内勤、行政文员、秘书、行政助理,他们处于上通下联、沟通内外的中枢地位,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文秘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压力陡然增加,沟通能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之一就表现在人际沟通能力。顶岗实习阶段文秘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差甚至存在沟通障碍已经影响到其就业乃至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这也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不甚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顶岗实习阶段文秘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二、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人际沟通及其障碍
(一)人际沟通对象及原则
文秘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人际沟通的主要对象是单位领导上司、同事、客户,次要对象是学校教师、父母等。本文主要论及前者。
1.与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的沟通
(1)不卑不亢
与顶岗实习单位领导沟通,要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不能唯唯诺诺,一味附和,也不能恃才而傲,盛气凌人。因为沟通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才可能坦诚相见,求得共识。
(2)工作为重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工作关系,当自己在与领导沟通时,应从工作出发,以做好工作为沟通协调之要义。既要摈弃个人的恩怨和私利,又要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整个团队的利益;都要作风正派,光明磊落。切忌对领导一味地讨好献媚,阿谀奉承,百依百顺,丧失理性和原则,甚至违法乱纪。
(3)服从至上
上级居于领导地位,掌握全盘情况,一般来说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处理问题能从大局出发。在与上级沟通时坚持服从原则。当然,服从不是盲从,如果发现领导的某些错误,就应抱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向领导反映,并请求领导予以改正。
(4)非理想化
顶岗实习学生不能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理想化模式去要求现实中的领导,从而造成对领导的过分苛求。坚持非理想化原则,就必须全面地看待领导,既要看到其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其缺点和短处,同时还要能够容纳领导的一般性错误和缺点,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
2.与顶岗实习单位同事的沟通
在实习阶段,学生与单位同事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秘书工作在很多时候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实习生要学会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自觉锤炼自己的人品人格,做一个真诚热情、积极乐观具有亲和力的员工,以利于合作共事和沟通效果的提高。
(1)善于倾听
善于倾听是增加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当同事的家庭、生活、工作出现麻烦而心情不愉快时,向你倾诉,你一定要认真倾听,成为同事最真诚的倾听者,这样会加深同事之间的情感。
(2)坦诚相见
坦率和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对待自己的同事,能够不存疑虑,坦诚相见,是同事之间值得信赖的法宝。
(3)赞美欣赏
能够看到同事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美、肯定,对一些不足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是良好沟通的基础。不要背后议论同事,要常常做“送人鲜花的人”,不要做“抛人泥土的人”,和颜悦色,是人们交往的需要。
(4)容忍异己
容许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要妄图改变任何人,要认识到改变只能靠他自己,劝其改变是徒劳的。
(5)巧用语言
沟通中的语言至关重要,应以不伤害他人为原则,要用委婉的语言,不用直言伤害的语言;要用鼓励的语言,不用斥责的语言;用幽默的语言,不用呆板的语言等等。
(6)理解宽容
作为顶岗实习的同事,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人家为自己尽忠效力。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处境,千万别情绪化,甚至把人家的隐私抖出来。任何背后议论和指桑骂槐,最终都会在贬低对方的过程中破坏自己的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的抵触。
(7)注意保守机密
保密,是企事业单位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将知密的范围加以限制。秘书处在核心要害部门,接近领导核心,处理要务,管理文件,知密范围很深很宽,失密泄密危害极大。因此,实习学生工作时必须遵守保密的原则,牢固树立“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思想,在言行中切实注意保密。
3.与顶岗实习单位客户的沟通
客户是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实习学生接触较多的对象。与客户的良好沟通,不仅能体现个人及单位的良好风貌,也会给单位带来可预期的经济效益。
(1)要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对自己的业务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客户询问有关情况时做到应对自如,才会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
(2)功利心不能太重。因为如果功利心太重,就会急于求成,人急就容易出错,而且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3)要有亲和力。亲和力就来源于自己本身,平时要开朗点,外向点。时常面带微笑,记住客户的名字,让自己的声音更独特更有魅力,这样才能拉近你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客户会愿意听你的介绍。
(4)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我是客户,业务员这样向我介绍,我会怎样想,我会有什么要求,要往刻薄里想。虽然客户并不全是刻薄的,事先做好了迎接刻薄客户的准备了,遇到不刻薄的客户就更好对付了。
(5)要对客户有一定的了解。在和客户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能谈及他的隐私,就算你真的知道,也不能提。因为这只会招来客户的反感,后果可想而知。
(二)顶岗实习阶段的人际沟通障碍
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人际沟通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员工”角色定位障碍
一旦踏上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企业和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秘书新人繁重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无不对他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冲击与挑战,使得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角色,从而产生心理压力。面对自己要承担的职业责任、职业规范、职业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处理同事领导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时,不禁会对学生角色产生依恋心理,“我是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虽然多数学生会较理智地选择后者,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事实上存在角色定位障碍,导致实习期间心理冲突存在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和实习效果。
2.“畏上”“畏官”心理障碍
由于遗留的封建思想作祟,中国长期“官本位至上”,从而导致民间的“畏上、畏官”心理,在文秘专业实习学生中普遍存在。而进入实习岗位的秘书,面临的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畏上、畏官”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存在,必定使实习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从而影响人际沟通及实习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制约其在职场的良性发展。
3.人际沟通技巧缺乏导致的沟通障碍
高职文秘类专业学生大多来自相对封闭的农村,在学校所处的环境也比较单纯,整日接触的是老师、同学和管理人员,与社会接触较少,学生普遍缺乏人际沟通技巧。虽然高职类院校均开设了秘书口才类课程,但是模拟的情境教学和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现实社会和实际工作,却发现大相径庭,无所适从。与社会长期疏离,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后,面对各色人等,不知道怎么沟通。
4.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
顶岗实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地理位置的分散性,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过程中,必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遭遇严重障碍:一是师生之间直接见面机会非常有限;二是师生之间虽然可以借助通过计算机、手机、邮件、传真等现代通讯技术进行交流、联系,以弥补、改善沟通障碍,但这一方面需要师生善于选择、使用恰当的通讯技术,另一方面师生无法借助面对面交流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语音语调来更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观点,容易造成沟通的障碍与交流信息的误解,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实现有效人际沟通的对策和技巧
尽管在人际沟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采用科学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就能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实现有效沟通。具体来说,文秘专业学生克服人际沟通障碍的总体策略与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确定位角色,积极调适心理。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虽然承担着“学生”和“员工”双重角色,但重点还是“员工”角色,作为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主要的职责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工作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角色意识,积极学习,努力适应,改进工作方法,夯实专业技能,对以后真正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沟通目的。沟通双方在沟通之前必须弄清楚沟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动机是什么,要对方理解什么。确定沟通目标,沟通内容就容易理解和规划了。
3.保持积极的态度。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人际沟通中要尽可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消极、悲观的态度,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
4.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在沟通中,无论自己是否同意对方的意见和观点,都要学会尊重对方,给对方说出意见的权利,同时将自己的观点更有效地与对方进行交换。
5.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不仅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言论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相处交往要体谅他人。与人交往发生矛盾时,最好的办法是避开对方最有力的攻击,寻找对方薄弱环节有理有力地进行反击,以理服人。如果与人交往中发现自己确实错了,切不可强词夺理,不妨主动认错,赔礼道歉,这样显得诚恳而又豁达,更易赢得别人的谅解、同情和赞许。
6.正确地运用语言。在人际沟通过程,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正确地运用语言,选词造句准确恰当,中心鲜明突出,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流畅,语气语调依人依事合理选择,恰到好处,就能够保证人际沟通获得更大的成功。
7.注意社交忌讳。不要过多索取或者接受实际而重大的帮助;不要索取钱物:不要在初识的时候就一对一见面或者结伴旅行;不要过多关心别人私生活,避免讨论情感与性话题;不要接受贵重的礼品;不赞同别人意见时可以明确保留意见,但不需要针锋相对。
高职高专“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2+1”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坤.浅析“2+1模式下”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J].民办教育研究,2009,(9).
[2]张泽.文科类高职生顶岗实习面临的困境及策略选择[J].高教论坛,2009,(9).
[3]徐秀芳.人际沟通障碍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4]丁玲.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职业心理辅导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篇4
关键词: 岭南文化 粤大学生 沟通认知能力
粤籍大学生①与北方学生有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从外表到内心都表现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认知行为方式。某些人喜欢读书,还用古体诗即兴创作,某些人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有很强的做事与创造能力,在课余活动、竞赛性项目、独创新表达方面的成就斐然,让教师对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的表演能力感到震惊。探究粤大学生社会认知行为方式与北方学生差异的原因,发现是岭南文化的精神特质造就了粤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行为独特性特征。
徐南铁[1](1999)指出,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平民性和重商性。他对岭南文化特征的描述,是整个社会文化中人的群体性表现。针对岭南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影响,杨桂芬[2](2007)指出,在“兼容并蓄、开放灵活、重商务实、创新求变”的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青少年呈现“接纳包容与欠缺沉潜、敢闯敢拼与独善其身、追求实效与功利主义、善于变通与自由散漫”等心理特点。笔者研究粤大学生社会认知:对自我的认知、沟通意识、对他人的认知和沟通技能技巧四个方面,采用调查法分析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受岭南文化影响有哪些表现。
一、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从管理学角度,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及团队精神等[3]。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看,有研究者认为:“沟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活动中,除了不同的专业能力外,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沟通能力,包括自我沟通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4]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人际沟通认知能力包括对自我认知能力、沟通意识(沟通主体性)、对他者的认知能力和沟通技巧四个层面的内容。笔者对人际沟通能力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第一,承认沟通能力在天赋上有一定的个体性差异;第二,肯定人际沟通的能力是在一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能够得到培养与提高的;第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表达有赖于主体性的觉醒和个体的自我提高发展训练和思维训练;第四,人际沟通能力不仅仅是依靠口才与技巧,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人品的综合性体现;第五,人际沟通能力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共识基础上进行的。
二、国内大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分析
研究岭南文化对粤大学生社会沟通能力的影响,就要了解其他区域文化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笔者搜集文献发现,关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学类学生和护理专业这样特殊的专业学生群体,作为职业素养的一种重要能力着力培养。对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人际沟通能力研究不少,笔者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分析其他区域文化中大学生沟通能力特征(如表1)。
表1:关于大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的相关研究案例比较分析表
从以上五个区域的已有研究案例看,研究者无论是从定性研究还是调查研究都得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的整体性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培养沟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的共性结论:第一,人际沟通能力与学生心理相关,自信心不足、沟通焦虑、自我中心等是重要的因素,即沟通能力高低与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有关;第二,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有天赋因素(语言天赋)和外部因素(如出生地、家庭经济情况)影响沟通能力。研究的差异性:研究维度和研究的分析框架不同,对学生沟通能力要素的重点关注度不同。
笔者的研究侧重沟通认知能力,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沟通意识、对他者的认知和沟通技巧四个问题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粤大学生中的部分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特点及其在区域文化影响下的沟通认知能力。
三、岭南文化对粤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目的:第一,以院校个案为目标了解粤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表现;第二,从人际关系认知角度了解粤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沟通意识、对他人的意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调查时间:2013年12月,调查对象与人数:广东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400人。问卷回收380,有效问卷374份。辅以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访谈。
(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表2),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方面的四个问题:第一,学习生活中遭遇沟通困难,53%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二,与他人沟通顺利完成任务,74.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三,在对个人沟通能力强弱的认识上,44.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第四,在不满意自己沟通现状,觉得能做的更好的问题上,74.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辅访谈中,参访的教师认为粤大学生在小组学习和创新项目中有较好的表现,他们认为针对具体活动中的沟通问题,学生会更真实表达实际情况。而对笼统的沟通能力问题方面,某些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从调查数据看,粤大学生群体中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认识中,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认知偏差;过半数学生确实遭遇过沟通困难,但是在具体问题解决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能够与他人沟通顺利完成任务;在对自我沟通现状的认识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能力有发展空间。这与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认识一致。
在沟通意识方面,某些学生表现有较强的沟通意识。65.1%的学生认为自己沟通之前会做准备工作,46.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过说服别人实践自己想法的经历,62.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多次尝试进行沟通的经历。这个数据说明,在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某些人在解决问题中,经常使用沟通的方法;当然,有过说服别人实现自己想法的学生未超过半数;但是,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多次尝试沟通,在遭遇沟通失败时,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这是粤大学生的受岭南文化影响务实、敢于尝试、遭遇困难不气馁的文化影响的素质。受访教师表示,在粤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有较强的坚韧的勇气和力量,例如学生在组织活动拉赞助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沟通能力、创意提案和说服力。当然,也有某些学生沟通意识相对较弱,比较胆怯,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对“发现他人的缺点和毛病”,48.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以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55.8%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被说服做某些事情”,仅三成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对“真诚向他人道歉”的问题,44%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粤大学生表现出一种较独立、自我的表现,在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思考方面,也有超半数人表示自己情况相符。受访教师也表示,在独立、自主和自立自强方面,粤大学生表现得比较有主见,关心自己的事情和自我的发展,对于勤工助学、校外兼职工作等自立自强的事情非常敏感,对其他学生的私事不关心,相对表现出比较尊重和民主的精神。在道歉方面,粤大学生如果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会诚恳表达歉意,但也有很多意识不到的情况。
在沟通技巧方面,对“清晰表达自己观点”,66.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73.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观察别人的言行”,59.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对“沟通目的与技巧要完美结合”问题,83.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超过八成粤大学生的认知不存在偏差,能够倾听别人意见的学生占七成以上,超过六成学生认为自己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近六成学生观察学习过别人言行。受访教师表示,在沟通技巧方面,粤大学生更注重的是真诚的友谊,学生日常接触的都是同学和朋友,在诚信的基础上,提升沟通技能。
表2:粤大学生沟通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表
(三)调查结论。
粤大学生在自我沟通能力认知方面,对自我沟通能力认知的具有高效能感的人数偏少;但在实际沟通实践过程中的有良好表现的人数相对较多;大多数人对沟通现状及提升空间的认识不存在偏差。在沟通意识方面,某些学生表现出在具体沟通活动中的准备及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能够多次沟通尝试,说明他们在目标明确的沟通事件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意识;不到一半的学生有过说服别人的经历。在对他人的认识方面,粤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他人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但超过五成学生能以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超过四成学生有过真诚道歉的体验,说明在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还有很多学生需要提高认识。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粤大学生不存在太大认知偏差,在倾听、表达和观察等沟通技能递进的问题中,人数相对减少。
粤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并不像很多人担忧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并不存在很多的人际问题,尤其是以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理解他人言行,不容易有偏激和“钻牛角尖”的现象。还有将近两成的学生需要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从粤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现中看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低调务实的人生态度、诚信真诚的处事精神、平等民主和个体主体性。
四、粤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沟通认知能力的内核:价值共识。
良好的沟通建立在理解对方的意愿,并结合自我意愿,达成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大学生沟通能力是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外显,学生人际交往过程是分享学习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有共同价值观基础和兴趣爱好的人,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理解对方是造成大学生沟通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核心的内容还是整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培训,更是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出发的人际影响力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要重视学生核心价值的培养,在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都要强调核心价值,尤其是教师的身教言传的人格感染力,是学生人生方向的标杆人物。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和说教,而是教师和学生活出来的丰富生动的生活,是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是文化价值在人身上内化后的外显行为。
(二)推进大学生沟通思维的培训与沟通实践训练。
核心价值的养成是终身的过程,其过程漫长而成果显现期也长,却是根本性的动力源。有了核心价值还不够,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显示还需要沟通意识、沟通思维和沟通实践。是解决“为对方得益处却不被理解与回应”这样随处可见的问题。关爱发起者对被关爱者更是如此,沟通意向与目的得不到回应,这就需要沟通思维和沟通方法层面的改善,也可以开始沟通方面的培训课程或短期训练营。例如《组织沟通》、《沟通心理学》、《NLP自我再造计划》和《沟通能力培训全案》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并将沟通能力训练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贯穿沟通能力的实践练习,点滴积累,终成习惯。
(三)保护学生的“岭南思维”,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粤大学生有很强的“岭南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放性、民主化和重商性精神表现比较突出,在行为方式上更强调踏实、务实和劳动自强的特点,对工作和劳动的价值要求比较直接,较之北方学生“爱面子”、“唯有读书高”的认知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农村学生朴实的“岭南思维”中还强调对传统民俗和家庭习惯的重视,孝敬父母自立自强。保护学生的“岭南思维”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上的优点要加以赞赏、欣赏和强化,同时也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校可借助广东创建文化大省的规划,借助政府和各种民间团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做好阅读规划和阅读报告等过程,体验阅读带来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知识能力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和贵重品格的提升。反思所处时代所遭遇的群体性或个体性“富而不贵”的问题,如何养成“高贵”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阅读拓展他们对社会更广阔的认识视角,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精神的张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四)对少数存在沟通认知偏差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与特别关爱。
对少数存在沟通认知偏差的学生,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价值观偏差,较悲观厌世,言语激进、脾气暴躁,缺乏积极心态造成的人际关系沟通不良;第二,缺乏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常识,不遵守时间约定、在教室或宿舍公共场所制造噪音、随意丢弃垃圾等不良习惯,被同学厌恶受到排挤和歧视而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好;第三,“自以为是”缺乏自我反省和考虑他者感受,阻碍人际沟通过程造成沟通不良;第四,“宅型人生”,沉迷网络游戏、影视、小说等世界,忽视与现实中人的沟通交流,因缺乏沟通经验而形成的沟通不良。对这些为数不多的种种存在沟通认知偏差的学生,要重复发挥学生社团与朋辈关怀的力量,发现这些人,针对他们的问题,以团体性的活动与特别的个体咨询进行关爱。引导学生向积极乐观心态、自我反省与自我控制、自我改善与自我发展等有目标和行为导向的人生方向前进。
注释:
①粤籍大学生,以粤语为日常口语的学生,也包括第一口语为客家话、闽语等本地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南铁.20世纪末岭南文化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1999(12):124-126.
[2]杨桂芬.岭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心理特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8):243-244.
[3]陈雨露.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2(7):4-6.
[4]童革.基于职业素养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的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6):178-179.
[5]王峰.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42-45.
[6]马湘桃.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25-30.
[7]陈桂霞,张晓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11-13.
篇5
【关键词】人际沟通;重要性;障碍化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沟通方式大为扩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特别是如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人际沟通能力,在此时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沟通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意义符号进行信息、想法、意见和情间的倾向交流,以达到彼此了解和求得协作的过程。
一、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现在具有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进行论述。
(一)社会角度。首先,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主要途径,对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化解矛盾有着重要作用。经过沟通人们可以很好的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化解误会,增进双方感情。其次,沟通寻求支持与机会。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人们要更好地存在这个社会,沟通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沟通可以使别人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想法等等,在面临抉择的时候给予我们应有的支持。另外,良好的沟通技巧还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为自己寻找机会。最后,沟通可以帮我们建立联系。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人际间的沟通行为,人际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发展。
(二)个人角度。首先,沟通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心理学史著名的“感觉剥夺”用极端的环境条件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而在现实环境中,人际沟通所提供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信息,与一般的物理性刺激相比更为重要。其实,沟通是智慧活动和智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沟通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就像早先被发现的狼孩,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被母狼抚养,缺乏和人类沟通,以至于七八岁的她只有6个月婴儿大的智商。由此可见,沟通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前提。不仅如此,即便处于人类社会中,沟通也会对人类时刻都在进行的只会活动产生影响。最后,正常的沟通可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即它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能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人际沟通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沟通,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如果沟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二、沟通出现的障碍
在沟通的定义中,提到沟通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和理解两个主要成分。在实际的沟通中,并不是都能达到信息传递和理解这两大目标。各种障碍将会影响到我们的沟通,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沟通存在障碍进行介绍。
(一)物理环境障碍。物理沟通障碍是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沟通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当物理干扰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会采取措施予以补偿。物理沟通障碍要转换为积极的因素,可以通过生态控制,发送者使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者的感受和行为。比如说,整洁的环境、开放式的办公环境等都会影响来访者的知觉。
(二)个人障碍。个人沟通障碍是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听习惯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如个体的修养、气质、态度、情绪、见解、记忆等差别,都会成为在信息过滤传递中不同程度地影响沟通效果。
(三)语义障碍。语义沟通障碍主要指因对语义的不同理解引起的障碍。它是由我们沟通所使用的符号自身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语义障碍主要源于人们用于沟通的符号。信息沟通的符号多种多样,如语言、文字(包括图像)、体态语言等,这些符号通常有多种含义。
(四)反馈过程的障碍。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哲学问题:树木倒地时会发出声音,但如果没有一个人在树林里,这样的声音是否依然存在?它证明了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一面。从沟通的角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人知觉到,所以,只有声波而没有声音。人际沟通过程必须包括发送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在反馈过程中, 由于反馈本身渠道的设置和使用, 以及反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等, 都可能给沟通带来障碍。
三、化解沟通障碍的方法
了解如何消除化解沟通中的障碍,改善沟通的品质,对于个人效能的发挥、主管自我生存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选择沟通的地点和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沟通物理环境是沟通实现的前提。沟通地点和沟通方式的选择,对于沟通目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之前,最好根据沟通的内容和沟通的对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沟通的地点,这样可以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和沟通的实现。另外,对于沟通方式的选择,特别要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如今沟通的方式日益网络化、即时化和便利化,最好根据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二)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制定沟通改善计划。一切问题的解决和改善,都是以对问题的意识为前提的。对问题意识记得越清晰,改变的努力就会越有效。因此,要想改善个人的沟通,必须先系统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沟通状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根据得出的结果来制定改善计划。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沟通状况的改善是整体的,但又必须通过细节的、具体的步骤来实现。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是沟通存在的前提。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沟通的结果是误解,那发生沟通比不发生沟通更糟糕。不发生沟通,意味着建立良好的沟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已经产生了误解,那重建良好沟通的过程往往十分困。提高沟通的准确性,首先要提高自己你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其次要对一切沟通方式都要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对别人是否也会同样理解某种信息表达报纸清楚地认识。
(四)加强反馈。我们在进行沟通时往往过多的注意到了信息的传递者,而会减少信息接受者的关注。但是,在沟通中,作为与信息传递者地位平等的受者的反应,也同样的重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信息沟通的语言交流阶段就可以看出,聆听的技巧可以影响的信息传递者信息的传递。聆听的同时就在反馈,这一时期信息传递者将受到我们的直接影响。沟通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沟通的一面体现在它的思想性、目的性且注重结果、质量和效率, 其另一面贯穿于与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这些无不透视着人性的关怀和理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好好把握沟通的实质, 摆正沟通的心态, 掌握沟通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 同时也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徐子健.管理学[M].广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社工课堂;中职生;人际沟通;可行性
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时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面临许多社会化的问题。由于职校学生生源主要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无心在普通高中继续升学的群体,这类群体容易被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家长贴上“成绩差”“不听话”的标签;其次,中职学生三年学校学习完成后将直接输出到社会,成为工厂工人的主力军,所以他们在校学习目的与普通高中生不一样,有着承担“社会生产制造”任务的独特性,因此社会对其的价值期望和能力要求已经与普通高中生区分开来。而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些微小事情引发一系列的殴打老师、污辱甚至杀害同学、离家出走等恶性社会事件发生;近两年网络暴出各地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如重庆、永新、庆元等地校园暴力事件)之恶劣影响令人深思,究其结果无不与人际沟通有关。中职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着他的认知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应对能力,良好的沟通模式、沟通认知对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起推力作用。
一、中职生的人际沟通现状
研究中职生人际沟通的现状,主要包括同辈群体沟通、亲子沟通、师生沟通以及与社会信息对接之沟通。基于在武汉市某职业中学的社会工作服务之需求评估显示,探讨当前中职学生在人际沟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维度:
1、同辈群体沟通缺乏尊重
同辈群体,又叫同龄群体,它是指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在青少年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在北京13―15岁的青少年中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证明,被调查者将心里话告诉他人的首选对象往往是同性的同龄伙伴,母亲被排在其后。无独有偶,在该职业中学的需求评估结果显示:“遇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愿意分享对象”比例分别是“朋友”占62%、“家人”占12%、“老师”占8%、“谁都不说”占10%、“其他”占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朋友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同辈群体的份量及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无心在普通高中继续升学的群体,他们不仅被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家长贴上“成绩差”“不听话”的标签,而且在同龄人中也存在自卑感或不安全感。近些年社会频发青少年打架斗殴现象,分析背后原因却让我们哭笑不得:对方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说话、对方占了自己自行车停车位、打开水时无意溅到别人……在该职业中学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也发现,即使有老师在场,开展活动时经常会因为各类琐事引发矛盾冲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而冲突的解决往往是建立在“到操场打一架”“弄死你”“要你好看”等充满暴力的言辞与行为之上。即使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取笑某些同学的缺陷、孤立同学、朝表现不好同学扔笔扔书并伴有语言讽刺等现象是数不胜数。
2、亲子沟通有待深入
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关系;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亲子沟通状况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以及成人后的行为思考方式。
由于人生规划与入学目的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中职学生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可能不如普通高中家庭,通过对入学态度了解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主流动机:打发时间、混个文凭、学门技术等;因此,中职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被家庭重视的感受。在该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父母多为普通工人,并且有60%以上的同学是住校生。因此,客观原因就决定了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不在子女身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沟通,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他们并不了解我”。服务过程中所接触的服务对象中,亲子沟通情况出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单亲家庭为数不少;第二,亲子沟通频率不高;第三,亲子沟通渠道单一。除此之外,“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们有代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懒得理”等短语成了形容他们眼中亲子关系的高频词汇,甚至在与工作者聊天中直接用“他”或“她”来指代自己的父母。
3、师长沟通方式单一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现在国内教育观念还是强调学校与学生“管理―被管”的关系,学生缺少自主性;而学校老师与学生也是“教―学”的关系,这种机械的模式给传统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一方面是待解放的学生的天性,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这会使得学校在承担了过多来自考核与成果的压力后,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个人认知、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在事务型教学高压之下,自然而然忽视了学校与学生的沟通。
学校管理人员口中的中职学生是“让人头痛”、“拉帮结派”的代名词;学生口中的学校是“监狱”,被请去办公室“受教育”的次数成了其炫耀的资本,与管理人员“对着干”也被渲染成“偶像”。学生与老师仍然处于教育的两端,先赋的层级将两者的沟通位置自然地划分开来,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在对服务对象“对老师的做法有看法应采取什么方式”的调查中,我们看到:采取直接或间接与老师沟通的只有26%的同学,其他人都选择不说或者在背后与同学讨论,当有看法或者误会发生时采取“不说”“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只会将本来微小的事情影响扩大,可想而知,“不说”“在背后讨论”的结果是更拉大师生沟通的鸿沟。
4、职场沟通信息匮乏
随着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职场沟通的涵义也宽泛起来,本文职场沟通概念包括正常获取工作机会的方式、与上下级工作内容形式交流、与客户关系维持、对自身能力提升的诉求、劳动关系的处理、对合同文件的操作能力、职业形象的维护等方面内容。
中职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开设、讲座都是抱以敷衍的态度,无论上课讲的是什么,都当成是完成任务,真正听课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将讲述的职场内容消化吸收的更是屈指可数。中职学校在学生职场沟通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第一,职场沟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第二,职场教育普及力度不深。第三,职场沟通教育形式单一。职场沟通教育是一系列的教育,并非开设一两节《法规》、《礼仪》等课程就能解决的。职场沟通更多的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光靠老师讲、学生听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老师讲与练结合起来,多引用社会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才是真正教育的力量所在。而学生们也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例如职业规划的专业讲解、各类测试问卷、一对一辅导规划、相关培训、有用的文字资料等手段帮助教学。
二、社工课堂进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
现在的教育观念还是强调学校与学生“管理―被管”的关系,而学校老师与学生也是“教―学”的关系,这种机械的模式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据本文所在学校服务对象口述,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与学校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在学校被各种秩序规则所束缚,对于教师也是一味“服从”。加之各年级、专业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应急情况、在学校秩序与学生之间徘徊、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与专业化服务之间穿梭,这会使得学校在承担了过多来自考核与成果的压力后,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个人认知、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
2、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支持
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在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有一系列的理念和价值观;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便是 “助人自助”,不仅改变案主的生活状态、解决案主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案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解决同类或更广泛的生活问题,最终能够适应社会互动;倡导的是一种公平、正义,将社会和谐作为服务的目标。秉承了“接纳”、“尊重”、“不批评”等服务理念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工课堂时将中职学生的“社会标签”去掉,将其定义为服务对象;因此,可以在一个平等、理解的环境下开展服务,这样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消除他们对“等级”的排斥与抗拒。
3、社工课堂的本土化需要
中职学生的需求跟普通高中生不一样,他们直接面临的是社会与工厂,因此,他们在获得专业技能的时候,还需要一系列的与工作配套的技巧,例如:沟通交往技巧、职场礼仪、面试技巧、防性骚扰技巧、劳工权益、合同法常识等;而学校教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社工课堂利用室内或室外场地、多媒体与相关道具,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内容与社会工作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团体游戏结合起来,既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又能避免说教式的传授方式。
三、社工课堂介入中职生人际沟通的策略
1、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服务设计
对于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社工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内;在自然课时内,它可以以讲述、游戏、观影、讲座等形式分别在室内、室外或者多媒体教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化地对不同维度开展社工服务。
根据中职生人际沟通的四个主要维度,在专业服务介入设计时,根据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第一,“听说伙伴”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是针对同辈群体而设计的,活动内容有团队游戏、分工策划赛事等;服务目的旨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倾听、协作、表达等方式改善与同辈群体沟通现状。第二,“听说父母”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开展着重于亲子沟通,所以服务不仅仅是针对服务对象,有些活动更是需要服务对象的家庭配合完成;本阶段的服务预期效果旨在理解的基础上,使亲子沟通更加深入、和谐;活动形式有游戏、摄影、书信分享等。第三,“听说师生”之服务设计。本阶段的服务主要是针对师生沟通所设计的,服务目的是在增加沟通方式的基础上,提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效果,使服务对象在校生活更加健康与丰富。第四,“听说职场”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是针对职场内容设计的,围绕面试、入职准备、选择适合的职业、合同法与劳动法等项目开展服务,服务目的是在“讲+练”的基础上,了解尽可能多的职场内容,树立职业信心,避免因职场知识匮乏造成入职困扰。
2、服务效果评估
第一,导学案评估。导学案是工作者根据社工课堂服务特点及校方的课程安排所设计出来的一种辅工具,这也是社工课堂的评估方法比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手法的评估方法要独特的地方。一份导学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总结与反思”“活动反馈”“知识链接”等内容。导学案的设计既有活动内容又兼顾趣味及生活常识;一般由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完成,特殊情况不会当场回收。不但可以从导学案上交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对活动满意度,也能从填答内容直观地看到活动的直接效果,亦可用作服务过程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二,问卷评估。问卷评估是在整体服务结束后针对一学期服务内容的检测,全部由服务对象完成。问卷问题涉及“与同辈群体沟通”“亲子沟通”“与师长沟通”“职场知识”“对活动建议”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设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需求评估时的原问题,目的是起到一个后测作用,与需求评估时数据对比,检测服务对象在服务结束后的状态改变。
第三,访谈评估。访谈法也是工作者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工作者带有一定目的性地通过面对面交谈来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访谈的对象有三类:中职学生(介于前期需求评估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同群体基本上为在校的同学,故不专设同辈群体访谈对象)、学校老师、服务对象家长。访谈的类型一般采取个人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或两者结合并行。
四、对社工课堂在服务中运用的进一步思考
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服务过程中从发展的角度,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以社工课堂之服务手法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层层递进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采用访谈、导学案和问卷等评估方式,对服务效果做出分析比较。
社工课堂是众多研究者在探索中从小组工作中衍生出的一种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手法。新的事物发展总是坎坷的,社工课堂对于提升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优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与服务过程中,社工课堂在介入时仍会面临如下困境:第一,课堂上强调秩序还是强调服务对象意愿,即如何面对服务对象“自由”意愿与服务秩序之间的张力;第二,服务效果易受班级内非正式组织影响,如何正确面对非正式组织;第三,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检测服务效果时如何排除其他影响因子,例如前测或者后测时因周围其他影响服务对象心情而产生的评估偏差;第四,社工课堂对传统课堂发起的挑战该如何平衡。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韩明锋.浅谈中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J].教育新观察,2008(11)4-5.
[2] 吴亚荣.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青少年心理研究,2009.18(1)33-36.
[3] 包兴敏.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11-13.
[4] 孙悦.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5] 张书明,李莉丽,徐法寅.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8-79.
篇7
有数据显示,医院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纠纷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因而护理生在学习期间,提高自身交流沟通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有重要帮助。提倡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改善护理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减少沟通障碍,培养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护理人才,仍然是护理教学的重点工作。因此,在护理教学活动中,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理论授课与情景表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
1.情景剧表演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大专班120名学生,其中女生102人,男生18人,男女学生年龄在18~22岁,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招学生。专业开设有人际沟通课程,采用统一的教材,一共分两班进行教学。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需要更新,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理论授课和情景表演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总授课课时28课时,理论上课22学时,情景表演实践课6学时。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备课阶段,教师要准备好教材和教学案例。任课老师需要书写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实践经验来分析教学方法,制定情景表演课的目的、要求、步骤、表演内容和表演评价方案。注重突出护理教学中的人际沟通技巧的教学。
角色扮演分配,任课老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提前两周分配给学生编写剧本的作业要求,按照寝室分小组进行剧本的编写和角色的分配。每个小组自行查找资料,按照课本理论内容编写剧本,设计临床情景情节,老师在上课前一天收集要表演的小组剧本,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对于学生小组编写的剧本进行适当修正。组长再根据情景剧角色的个性特点,结合小组成员的日常表现,把情景扮演角色分配到小组成员。提前一周进行剧本排练,剩余小组成员进行道具的制作和后期的表演评价工作。
课堂实践阶段,学生依据小组排序进行表演,剧场均是模拟病房,学生观众围在一起观看。教师作为引导员兼支持人,每个小组的组长协助老师开展实践课程,安排人员进行现场录像,以备后期同学们自行观看,总结不足之处。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由组长进行总结,同学评委进行评分,然后老师打分并评价。
1.3课堂评价方法
情景剧表演在护理人员中的沟通运用,注重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小组成员按照剧本内容、角色设置和角色扮演来演出。那么在对这个实践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剧本语言上在人际沟通方面有没有突破的地方,能够在实际的护患关系中起到有效作用。课堂评分应该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分,学生代表先打分,然后老师打分,总分100分,算入期末总成绩,占据期末成绩的40%。这样,学生主动性会更高,看重情景剧表演实践课的意义,在学习中也能更加关注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情景剧表演结束后的理论课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剧表演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课本内容点评,对情景剧表演在护理人员沟通中的运用技巧进行总结。
2.情景剧表演在护理人员沟通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
情景剧表演是一种新型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护理生的学习主动性有重要作用。护理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仅靠简单的理论授课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情景剧表演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符合现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主导者,指导情景剧表演的方向和剧本的编写和演出。学生则是情景剧表演的主体,全方位地负责情景剧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设计和服装准备。在这个准备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分析现实临床护理的相关案例,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所搜集资料完成编剧。学生的“导”与“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个人特点,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得沟通技能的提升。
篇8
摘要:作为一门课程,《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难点实质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的难点,关键仍在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一定原则,在环境适应、集体建设、人际沟通、自我意识等内容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情境
《团体心理辅导》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针对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主要困惑,在温暖、安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讨论与实践,在团体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社会活动实践场所,促使学生在互动交往中观察、模仿、参与、体验、反馈,逐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目前,有部分高校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在予以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在参与人数、场地、时间上有所限制,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在进一步推广上遇到了阻力。但是,《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创设师生互动、安全温暖的教学情境,把握好了教学情境,也就能把握好这门课程,从而能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课程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一)体验原则
体验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主体性和情感性基础上,通过活动来实施的教育方式。它关注受教育者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建构,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诠释。如要以个性为切入点,以情感为主载体,以活动为主渠道等。
(二)可操作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从理论上的得到优化,而且考虑到了教师的自身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可整合性;学生的可参与性、可接受程度等等。
(三)发展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要从受教育者主体特点出发,既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人格特质,也关注受教育者的学识水平、职业发展、教育环境与社会角色等客观因素,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性和拓展性而进行。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法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内容与目标,具体的策略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务必理念先行,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要切实把握好环境适应、集体建设、自我意识、人际沟通这几个主题。
(一)环境适应教学策略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课堂场域就是学生环境适应的体验场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识就是适应性w验的一种。因此,熟悉教学班级同学可以作为主要的课程任务。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可以组织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简单的任务中获得对环境适应的更深入的理解与实践。在认识形式上,可以采取握手问好、小组内相互认识、识记名字比拼、同桌认识等方式,在强化体验与认知,可以组织多次,并进行前后比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动态,如有的学生不敢参与、不愿参与,要利用教师权威进行个别鼓励与建议。有时候会出现冷场情况,可采取个人示范或利用小部分群体示范的形式,尽可能带动气氛,使教学情境达到“热”的程度。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热”的教学情境中,温暖安全的体验场才能初步建成。看似简单的教学任务其实在意图建构一个训练场,学生能在具体的练习中体验了如何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意识到了识记他人的名字是环境适应的第一要义,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进步的,是可以发展与培养的,从而破除以往对环境适应的模糊性理解,在意识与行为上获得了对环境适应的起步。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也能在具体的任务中理解到对象的差异性,深化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
(二)集体意识教学策略
集体意识可通过建设团队文化而完成。相比而言,这是最易于操作的内容,但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前预设。在小组讨论时,要细究观察或适时干预,必要的时候要给予个别指导。在小组展示文化时,要引导与组织好其小组的反馈。集体意识课程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师的总结:一是要求学生反思个人在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个人在任务完成过程提出了几项建议、如何应对小组成员的反对意见、总结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定位等。二是要求学生思考可能性。包括个人将在哪些方面可以换种方式或态度进行,比较现在与过去在集体中的定位与角色表现,自己理想的中的角色表现等。三是对他人的评价与分析。这里可采取组长点评成员,组长自评,成员公开评,个人秘密自评(在后续作业中体现)等多种形式。
教师务必要认识到总结陈词与讨论中中所涉及的内容,一是为巩固或肯定学生参与后的体验;二是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在集体中的表现,更深入理解集体意识的意义所在,意识到每个个体对集体建设的重要性与发展性;三是削除个人简单与他人比较的意识,而是将个体的现在、将来、过去相比较,认识到真正的成长意义。
(三)人际沟通教学策略
人际沟通需要更多的体验才能完成,应安排两次课程完成。第一次课程以认识与评价人际现象为主,第二次课程以讨论与实践人际活动为主。
在第一次课中,对人际现象分析与评价可以用图片、影像等素材。考虑到可操作性与无关性,不建议采用学生情景模拟形式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人际现象场景,具体方法如:让学生讲述图片、影像里发生的事件、分析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避免或促成此类现象的发生等。通过提这些提问与讨论,让学生获得对人际关系的判断与理解,从而体验人际沟通现象存在的复杂性、互动性、理解性。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看法;多运用纸笔,让学生手到、心到、口到。总之,要通过参与与互动使学生在心理层面勾勒出更清晰的人际沟通立体图。
第二次课程中,互动与参与的内容要转化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来。不提倡教师主动提供案例,以防止案例的不完整性和虚构性。案例的选取可采取1+1的形式,即要求每个学生匿名写出自己的人际困惑+理想中的人际沟通模式,并要求学生写得尽可能具体。写完后,教师再将写好的1+1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写出对这个案例的解决办法。经过这几个程序,学生达到了充分的参与程度,再挑选3-5个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再予以点拨。
教师务必要J识到,人际沟通是具有场域性的,一堂课如果只是列举人际沟通的要点,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事实上,在具体的学生生活中,学生有很多困惑,但缺乏场域予以表达与疏导。在人际沟通主题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的认识之外,更多地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个体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结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引导与提高。另外,要让学生理解到人际沟通永无定法,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式,但存在可以放缓或改变矛盾或性质的解决方向,有些人际沟通症结可能需要解决,而有些只是需要跨越。
(四)自我意识教学策略
自我意识主题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到自我意识的起源、形成与变化,理解到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自我意识主题也应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对个人和他人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一方面是提供成熟的评价自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意识对自己产生的重大影响,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估方式。可采取纸笔作业的形式,写下对自己、重要他人的评价,可采取用动物代表自己特征的形式,讲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个人的优势评价(或劣势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基本意识进行与点拨。可采取提取生命中最满意的事、绘图生命线,讲述生命中的低谷等形式让学生回顾自我意识对自身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教师务要充分意识到,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从而从积极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如移除消极的学习定位、否定的人际关系、负性的亲子评价、暗淡的发展前景等等。在自我意识教学情境中,教师的组织、点拨与引导特别重要。比如,部分学生可能采取“蚂蚁”“猫”等动物来代表自己,教师要强化动物的优势特点,或者提供积极的隐喻,或者建议在思维中纳入一种更好的动物。在学生愿意表达的时刻,其内心是特别柔软和开放的,教师积极的解释能发挥较好的干预效果。
三、创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其他方面
(一)关于课前预热
《团体心理辅导》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最大的限制点就是场地限制,特别是对课前的热身活动影响最大。针对这个问题,可采用对场地要求较小的活动来完成,如“同舟共济”、“微笑握手”、“大风吹”、“左右不分”、“萝卜蹲”等在相对情况下仍可完成。塑造良好的氛围,课前预热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重要的还是教师的人格感染力与教学魅力,不能过分的依靠热身游戏的作用。
(二)关于班级教学的管理
管理要借助新媒体载体完成。教学班级要建立QQ群,便于布置批改、反馈作业以及即时开展班级教学互动。如团队文化建设成果,要求在QQ群中呈现与保存,分析团队文化建设中成员表现时,可照片,发表意见。人际沟通图片和影像可预前上传到群文件,每堂课的作业反馈,要求学生直接发送给老师,这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法都是创设课程教学情境的必要环节。
(三)关于课程反馈
为保持教学情境的延续,教师要求学生每次发表课后感言,这既能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又能让学生对所体验的东西予以表达和认可,在一定意义上工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推广,虽然在场地、人数上有了变化,但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问题,都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常见的问题,只是在资源和人数有了新的变化,但核心问题没有产生偏移。教师应该摒弃顾虑,努力钻研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只要肯实践,多探讨,将更多理论视野与技术技巧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创设出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9
一、引言
沟通作为重要的管理素质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它不仅与组织的凝聚力、生产效率密切相关,而且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绩效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和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对于人际冲突来说,沟通不良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正确了解沟通过程以及影响沟通的因素,对于我们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来说,如何在工作中利用沟通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有更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影响沟通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信息过滤、选择性接受、情绪和语言等。
关键词:信息,沟通,管理
二、哈瑞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划分为四个区,即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封闭区,人们将此理论也称为“乔哈瑞视窗”。
在人际沟通中,个人的日常爱好、态度及脾性等通常是自己与他人共知的区域,即“开放区”,个体的某些方面,如兴奋或痛苦状态时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某些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习惯等,往往是自身不甚了解而他人却很清楚的区域,即“盲目区”;个人的价值观、隐私等内容,常常只有当事者清楚而他人则无从知晓,即“隐秘区”;个体与他人都尚未认识或了解的信息为“封闭区”。上述的窗格(区域)类型会随着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沟通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初次与人见面时,一般人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情况,即倾向于缩小开放区,往往给人留下虚假的印象。为了进行沟通,我们必须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扩大彼此的开放区,同时缩小盲目区和隐秘区,并在相互切磋和探究中开发封闭区。基于有效沟通的良好愿望,人们通常使用自我透露和反馈两种策略或技术。自我披露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分享某种信息、观点乃至个人情感的过程,用以减少隐秘区;反馈则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种种反应的过程,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有可能缩小盲目区;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则有助于减少封闭区。
三、影响沟通有效性的因素:信息过滤、选择性接受、情绪和语言等。
班组长在工作中对单位的各类信息进行上下传达,,一定要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选择性知觉使个体倾向于倾听、理解和领会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发生个体理解信息的偏差,所以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现象。譬如,从高层管理者向基层员工传递信息(下行式沟通)时,容易出现信息膨胀和歪曲。沟通过程中要较少谈论自己的成就,更多的谈论别人的成就;既能从容地接受批评,也能谦虚地接纳表扬;在工作成就上,具有辩证的归因观,既能把成就归于个人,也能归于周围环境,如领导和同事;能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避免对人抱有成见或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能坦言“我不知道”或“我错了”等等。如果一个人很少给周围同事披露个人信息,就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也就很难有机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那么,自我概念就只能来自主观性假定或者基于自己对他人非言语行为反应的感知。这种主观假定或片面感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使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四、沟通的技术
反馈与自我披露是两种改善沟通的重要策略,从具体方法和技术层次而言,这二者又是改善沟通的有效技术。
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自我披露呢?就反馈而言,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馈的目标应指向外部事件或行为而非具体的人,即
“对事不对人”。
(2)反馈方式应属描述性而非评价性。描述性反映既客观又富
有诚意,评价性反馈则有很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夹带个人偏见或刻板印象。如不赞同一个下属穿淡蓝色的新外套,评价性反馈通常是,你怎么能穿这样的颜色!”这类反应容易伤害对方自尊。描述性反馈是,我个人认为,深蓝色大概更能体现职业女性的气质。”这样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3)反馈的主旨应是信息共享而非训导他人。用平等的、经验
分享的口气来反馈信息,容易为人接受;而指手划脚式的训导口气,如你应该(必须)……”,则给人以不平等的感觉。如果采取坦露自己过去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感受和做法供对方参考和决定,这样会促进彼此的合作关系。
(4)反馈的信息量不宜过大,应以别人能接受为准。应根据员
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性质,有主次、分阶段地提出若干意见,使其既感到压力,又能看到希望。
(5)反馈应迅速而适宜。迅速的反馈能使对方及时改正错误,
起到强化作用。同时,反馈也应分时间和场合,倘若当众指出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员工的缺点,便是不适宜反馈;相反,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个别反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反馈时应注意运用转述和知觉检查技巧:转述,即用自己
的话把对方的言语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加以反馈,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语义,也有助于对方有机会剖析自我,重新组合那些零碎的语句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知觉检查,即个体把对方的非言语(如表情、姿态、服饰等)和副言语(如声调、节奏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反馈给对方。
就自我披露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披露不应用作获取同情或者向他人宣泄消极情绪的手段,而是寻求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人们更可能对自己相似的人进行自我披露,也更倾向于喜欢自我披露的伙伴。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便在相互披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所以,自我披露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2)自我披露应是彼此开放,双向共享。在交流中,如果只有一方披露个人信息,是不可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蝗莘袢?自我披露会冒一定风险。假如你呈现了个人的观点、意见和感受,无意中可能授人以柄或受人攻击。然而,如果所有成员能相互坦露个人信息,大家共同承担人际风险,便会营造出信任、安全的人际气氛,就能增强彼此信任和尊重,就能实现有效的沟通。版权所有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人际沟通 问题 对策
到目前为止,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因素,比如人际沟通等,仍然存在难题。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缺乏人际交往上的引导,存在严重的人际沟通上的方法缺失,不仅影响留守儿童与他人的相处状态,也影响以后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及相处方式。从目前对留守儿童相关的研究现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人际沟通问题。
1.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问题
监护人是与留守儿童接触最亲近的人,承担着留守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理应是留守儿童最具交际启蒙的引导者。因此,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方面有无关注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有能力健康地跟他人进行交往。遗憾的是,就目前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状况来看,这种引导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方面,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的祖辈或者旁亲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更多是停留在物质上,潜意识认为满足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就算尽到了责任。祖辈作为孩子的监护主体由于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差,自身教育水平低,对儿童人际沟通能力常常处于漠视状态。即使是父母有一方留在家里也因为承担了过重的家务和田间劳作,少有精力关注孩子沟通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因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沟通减少,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自身情绪情感变化无人感知或疏导,导致一些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或者接触太少,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作为“寄人篱下”的孤独者,在监护人不富有的情况下,他们要负责繁重的家务。过度的与年龄不相符的重负使他们过早失去享受童年的权利,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久而久之演化成畸形的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引导、关爱以及榜样的作用方面尤其缺乏。
2.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的沟通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需要承担家务重负等原因,他们缺乏与同龄人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随之缺失的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实践和技巧。以传统的“人以群分”观点来看,留守儿童明显被动地移出了属于他们的群体,而陷入另一个成长怪圈。留守儿童应该享有的儿童话语权,但在其他正常的儿童面前这个权利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因此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表达能力很差。这种不平等的心理意识使这原本同龄的两种儿童在沟通上存在障碍。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保护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自信,缺乏与同伴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另外,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他们可能又存在着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老师、长辈等恶习。一些留守儿童迷恋游戏机,沉溺于网吧,逐渐演变成“问题儿童”。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与同伴的冲突无处可诉,缺乏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
3.留守儿童与老师的沟通问题
留守儿童因其成长环境的不完整,身边缺乏父母作为力量支撑,在学校常受到其他同学甚至老师的歧视。事实上,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在心智发展上并没有其他儿童健全,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注。而这批留守儿童的怯懦、自卑、不自信甚至叛逆的心理都比较重,遇上条件不足的学校和不够耐心的老师,在沟通方面俨然难以达到和谐。许多留守儿童在教师面前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也导致他们学校教育的不充分。而老师方面,有可能爱莫能助,也有可能认为其孺子不可教而放任不管。同时,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教师职业教育的不健全,也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沟通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4.留守儿童与社会其他人际沟通问题
家庭与学校是引导留守儿童心理走向最关键的渠道,如果两者同时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机制,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很难得到保证。留守儿童最容易陷入这种教育的尴尬局面,原本就存在人际沟通问题的他们在面临整个社会时,更彰显沟通障碍。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沟通意识尚不健全,在熟悉的亲人、老师、同龄人面前尚不能顺利沟通,在陌生人面前更谈不上从容、大胆面对;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经验世界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比较狭窄,他们对陌生环境需要一个更漫长的熟悉过程。对涉事甚浅的留守儿童来说,贫乏的交际能力无疑是适应未知社会的绊脚石。
根据留守儿童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鉴于沟通能力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环境、跟上社会步伐的重要性,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第一,监护人或父母需提高关爱孩子的意识,把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放置到身体成长同样重要的位置。监护人既已承担责任,就应身在其位而谋其功。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尽量创造与孩子相聚的机会。可以利用节假日把孩子带到城市,给他们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尽可能让他们体会正常家庭的生活。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切不可因都是“自家人”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沟通引导,家教永远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步。
第二,学校要给予重视,特殊关照。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学生一视同仁,切忌用歧视的眼光对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方能对症下药。此外,各学校要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心理教育教师应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矫正留守儿童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人格发展,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从而能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他人。
第三,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同龄群体活动。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因此,构建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非常重要。要培养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学生彼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孩子内心的寂寞和焦虑,减少孩子心理上对外界的排他性。
第四,社会各界的关爱与行动。农村社会要建立由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组成的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当前如果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可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儿童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提供了进城上学,享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留守儿童的人际沟通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尽量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欧何生.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王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引导策略[J].教育革新,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