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常见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常见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的常见方式

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数学思维

引言

创新人才应从小培养,以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载体,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创设自主个性化课堂,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思维情景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清楚直观的模拟思维、再现思维,有效的促进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可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圆形周长曲线如何“由曲变直”成为长方形的“长”,圆形的直径又是如何成为长方形的“宽”,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可将圆变成其它图形推导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创造性的将圆转变为梯形、三角形、四边形等进行面积推导。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在此思维情景内,个人思维也逐渐变得多级、多元,培养了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创新精神[1]。

2.通过变式训练,提高思维灵活性

创新思维培养需要采用灵活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变式训练,有目的的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变式训练的方法众多,其中一题多变便是数学训练中的常见方式。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时,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问学生:该图形的面积如何求呢?学生纷纷在电脑上画,一名学生在图形中间加了一条线,将其变成梯形与长方形;另一名学生在图形中间位置竖直画了一条线,将其变成梯形与正方形,教师将两名学生的做法在大屏幕中为全班同学进行演示,学生们很快便将两种算法的算式与结果求了出来。后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思维,将缺口处的图形补充完整,使整个不规则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再减去补充的三角形的面积,便可算出该图形的实际面积。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们在已经解答过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做出调整,这样的变式训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做到“举一反三”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以下画面:小兔、小狗与小猪在赛车,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小狗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方形的,小兔让两个伙伴先骑一段自己再前进,比赛开始后小狗与小猪被颠得一上一下,一脸痛苦的表情,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最后小兔不但超过了这两个小伙伴,还吹着口哨一脸轻松的到达终点。学生在笑过之后充满疑惑,开始迸发思维的火花,思考小狗和小猪输掉比赛的原因,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开始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长度均相等,将车轮做出圆形可在滚动过程中保持轴心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因此车子在行驶时自然保持平稳,随着问题被创造性的解决,圆的相关知识也渗透到了学生脑海之中,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

4.利用电教工具,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显著的抽象性、逻辑性,通过电教工具将大量教学材料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能够使事物发展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使教学中的抽象、空间概念、法则等变得更加具体易懂。例如,在学习“比较大小”时,教师给出题目“已知黄花6朵,红花9朵,问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在解答该问题时教师可利用电教工具,通过复合片,首先按照已知条件将红花、黄花的数量均展示出来,然后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分别覆盖6朵,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使学生认识到一部分是两种花同样多,另一部分为红花比黄花多出的数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得出减法算式,即9-6=3(朵)。通过电教工具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不但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一、以纲为纲教学,有限度地扩展知识面

教学中教师总会补充一些数学公式或特殊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数学复习时,高考大纲明确限制这种行为。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采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经常被老师作为补充内容传授给学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例如:在等差数列{a■}中,若S■=30,S■=100,求S■。这是一道高考题,教师通常会给学生补充一条性质,那就是在等差数列中,由相邻的或连续的、相等的项的和构成的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一般来说,我们不提倡这样做。实际上,只要用解等差数列的常见方法,即寻找公差与首项就能解决问题,即:48=x(1-y),60=x(1-y■),解这个方程组得:y=1/4,x=64,所以:S■=x(1-y■)=64[1-(1/4)3]=63。在实际教学中,像这样补充公式的情况很多。如,在解析几何“直线”中的“对称问题”,很多教师就会给学生补充一个公式:点P(x■,y■)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的坐标公式,教师会要求学生记住一个点关于直线x±y+b=0的坐标公式。其实,曲线对称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点的对称问题,而点的对称可以转化为先求出垂线方程,再求垂足,然后求对称点的坐标,那么一个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很容易得出,根本不需要补充什么公式。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创新已有所认识,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开拓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一锤定音给出教师的结论。在例题或习题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新异的情境,鼓励学生不依常规,不受教材或教师传授内容的束缚,善于从新的角度去探索,追求新颖、奇特的解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学生对课本中介绍的标准比、程序化的方法很不满足,他们自行设计,采用令、依题意得、故可得、即或、两边平方后得。整个教学情景中,教师只给出问题不给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动手实践等,起到了触类旁通,减负增效的作用,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所以,面对教改新形势,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给学生减轻负担,教师要给自己增负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方法总是在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要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的逻辑性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高效课堂的充分保证。所以,教师应该用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例如: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这样创设情境:天文学家推断76年以后它还会再次光临地球上空,那么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如此亲切的话语既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学习“椭圆标准方程”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索阶段。又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反映的是怎样的数学现象?这一问题让学生联想到数学中的一个概念,那就是“周期”。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预设,精心准备。

四、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对策和措施

0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学的侧重点逐渐由理论知识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原来传统的教育转变成适合时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程提供良好的基础。中学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通过讲述理论不能使得学生完全接受。因此,要通过开设各种研究性活动进行巩固和练习,当代教学不断地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应该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考核的主要项目。当前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校的教学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新时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改变教学策略,尤其是美术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潮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1 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1)中学教学对美术学科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够。

有些中学学校对美术学科重视不够,认为美术是不放入重点考核的负科,无须投入大量的心血去阐述和讲解,在上课时热情不高,学生对美术学习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很难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水平。某些学校过分重视文化课,对美术音乐等学科投入力度明显不高,造成了正负学科不平衡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一些学校对于美术老师没有充分选拔,更多的美术老师只是注重理论讲述,而没有真才实学,对于美术专业知识欠缺,不利于美术学科的良好和长远发展。因此,学校为了促进学科之间的平衡,必须统筹全局,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当前美术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生活追求都有所改变。对于美术学科,在科技落后的社会更加不受重视,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而如今,美术教学作为一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科被很多人喜爱,但是美术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由原来的模仿转变为创造和设计,与当今时代的经济和生活相融合。美术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产品包装和服装设计,商品广告等等都和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应当充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大家熟悉的物品,鲜花或者食物等等,鼓励学生为其设计一个包装图案,包装既要新颖独特,又要与实物息息相关。这样一来不仅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和水平,更有助于中学美术教学的良好发展。

(3)中学美术教学过于传统,没有与先进的科技设备等结合起来。

科技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网络等先进的技术逐渐得到充分的应用。在中学教学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音乐和文字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美术也不例外。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学习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详细具体并且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记忆效果也非常明显。另外,仅仅通过黑板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当做出一定的调整和转变。

2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1)政治课堂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美术教学还是其他学科,在课堂上都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情景,巩固和学习政治课程。一些教师上课一味地专注讲课,没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课乃至其他学科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定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人都要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派出代表陈述小组的综合观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合作默契,可谓是一举两得。小组讨论是情景模式中的最小的模式之一,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在互动的模式下,争先恐后地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堂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也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可以直观地位学生展现知识结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政治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税收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此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目前教学模式中的常见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最新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对于老师的教学直观明了,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和影响。

(3)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性。

教师的培养是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靠学生自身,学生要不断地约束和鼓励自己,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不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此外,实际操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与否还要通过时间来验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练习起来,不断地练习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使提高整体素质的良好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追求新知,提高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3 结束语

加速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在教学中摆脱学生被动消极的态度,原来教师一味灌输课本知识,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比,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置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逐渐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不再让老师再三督促。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学习,也有利于老师的自我巩固,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促进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2] 郭继红.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 科学探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76

2003年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全面展开。该标准体现了通过实验教学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全过程,学习探究活动中的方法、技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实验”为载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教学方式应运而生。

一、“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的内在联系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于研究自然、提出观点、获得证据、解释结论时所采用的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形成知识、领会科学思维方法、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操作活动。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以实验为特征的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奇异”现象及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化学实验是“探究学习教学”的重要桥梁。学生根据实验教材提供的探究内容和活动要求,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而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反思交流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的奥秘和神奇。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适合探究的环境,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以其独有的教学情境,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能相比的功能,使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学习的载体和有效方式。

二、“科学探究能力”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问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信息、实验、分析论证、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8个能力要素。但这些要素并不是在任何实验教学中都需要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确定所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要素。以上8要素具体内涵如下。

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化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能清晰地表达问题作为要探究的主题。做出假设:猜想已有问题的可能回答并对做出的假设具有分析论证解释的能力。制定计划:在教师指导下或经过小组讨论后,具有初步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能根据问题设计简单可行的方案。收集信息:能如实地记录实验事实,有较强的实证意识,并能用常见方法收集恰当证据。实验:能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进行思考。分析论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能应用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判断证据与假设间的关系,归纳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能客观地评价探究的结论,反思探究学习活动,提出改进的措施。表达与交流:能将探究的结果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

三、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航者,必须时刻关注整个探究过程,能根据科学探究能力的不同要素特征来选择不同的探究教学策略。

(一)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问题质量的好坏对探究的效果起决定作用。创设的问题要适合学生认知深度和思维厚度,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比较肤浅,教师就要使学生能在原问题上进行纵深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实验”中找问题,教材中的有很多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保持怀疑态度。例如,砖是一种建筑材料,其颜色是由其中的铁的化合物决定的,怎样检验红砖和青砖中铁的存在形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教师可选用市场中补铁的保健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检验铁元素是否存在,以及铁元素的存在形式。

(二)做出假设的教学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依据。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另一方面还需教给学生探究所需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假设。

(三)制定计划的教学策略

实验设计包括探究所用的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等内容。首先教师应依据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现状,让学生明确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设计的过程,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对自己方案的建议,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四)收集信息的教学策略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式除了观察,还有测量,信息工具查询(因特网、教材资料)等,教师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善于收集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实验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让他们体会到实验操作要切实可行,要安全、简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装置的常用方法,提升实验操作水平。

(六)分析论证的教学策略

“分析论证”是“科学探究”的核心,这一活动中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足够的思维能力,需要对实验事实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处理并得出恰当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七)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

反思与评价是从可靠性和科学性等角度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可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现学生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自评中起辅助作用,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八)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展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及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结论和方法。探究小组成员间及学生与教师间都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应尊重学生,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接纳、赞赏彼此的建议。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水平,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对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技能和方法,帮助他们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知识、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电视播音主持 美学诉求 语言美 内容美 形式美

由于电视媒体的高度密集,强烈追求经济效益,如今不仅传媒行业竞争惨烈,同时也是受众挑剔、“难伺候”的时代。从而,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承载环节播音主持来说,必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其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许有人会有异议,天天说创新,人人知道要创新,关键是怎么创新?怎么创新创在刀刃上?怎么创新创到实质上?怎么创到受众心里去?

对于这一连串问题,我想可以用一个最为普通却又沉淀着千年历史、古今中外文化的一个字――美来解决。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播音主持艺术”,往往忽略了它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艺术的本质特征,更是跟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众传播文化这个环境下,不论老少不论阶层不论文化修养,人人都有美的向往和喜爱。那么,当前电视的播音主持创新是否可从这个美学的角度去探究,同时这也是站在了一个集“传播――节目――受众”于一体的大的高度去俯视和把握。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美”不是单纯的美、低俗的美,更不是为了美而美。它是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思维的一种透发,是播音主持新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革新,是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一种进步和人文化。因此,电视播音主持的创新可以套用美学中的要素来更好地分析和引用。

如上图,美学与播音主持创新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和思考。

一、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语言美的创新体现

(一)语言的灵动代替矫揉造作

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喜欢主持人哭丧着脸,并且毫无情感地跟你说话,同样在当下的电视媒体环境下,情感也是随着理念的进步而创新,更在表达上有着质的飞跃。例如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整个节目下来,主持人强子哥哥,从头到尾的语言表达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期儿童节目而表达得刻板、装嫩、矫情,而强子就是以一个长者、成人的角度去跟小朋友交流。在一期节目中强子问一个小朋友:“你们家谁最大?”小女孩回答:“妈妈最大,管我买玩具,管爸爸抽烟。”强子回答:“呦,这妈妈可是够牛的!”小女孩抢话道:“我妈妈不属牛!我妈妈长得可好看了!”引得全场爆笑,观众在笑声中看到了孩子的那份童真,同样会在心里默默觉得强子的主持有新意。

从强子用“牛”在来形容小孩的妈妈,我们就不难看出,他是很自然地用社会和网络的流行语来表达,尽管孩子可能听不懂,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未知的语境下,才会有表达上的创新,才会有令编导、主持人和观众都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才是播音主持创新的一个好的体现,他的语言表达不是天花乱坠更不是刻板装清纯地去跟孩子交流。

(二)声情并茂,运用副语言来传达美感

播音主持理论一直强调表达的声情并茂,要有情感的衬托。同样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过:“只有传达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例如凤凰卫视的《新闻功夫茶》这种报道风土人情、奇闻逸事的软性新闻节目,主持人可谈笑风生、声情并茂,只差手舞足蹈。每看一期节目,都会感觉一直被新鲜感所包围,那么播音主持的创新其实就在其中。又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中的“铱我说新闻”,同样是一档新闻报道类节目,但主持的服装都会选择比较夸张的时尚范儿,甚至会配上礼帽、毛绒道具增添一种类似娱乐的感觉。但是整个节目语言表达都是很客观的语气,符合新闻类节目的语言端正、严谨又有分寸感和亲切感的特征。

还有方琼主持的《家政女皇》,同样是教做饭,她带上俏皮的蝴蝶结,还有肢体语言的表达,例如烫会去摸耳朵、调料的多少会用语言去描绘,从而博得了观众的喜爱,一改过去做饭类节目厨师系大围裙说着“盐少许,糖少许”的老态龙钟样。从而看出,情感的运用,再加上副语言的装点,是现代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美的一个重要点,也是节目创新的亮点。

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内容美的创新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强调

一个节目如果想要让观众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也就是常说的让节目入耳、入脑、入心。5・12汶川大地震在各类节目的报道,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主持的一种人文思想。在震灾救灾慈善晚会上,本来白岩松要采访一位失去家人的嘉宾,但到了直播的现场,白岩松看嘉宾眼中的泪水体会到嘉宾那种伤痛,便很坦然地告知观众“不忍心再去提问,希望他能坚强”。虽然什么问题都没有,但那种心情那种悲痛的感受都深深戳痛观众的内心,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例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会听到主持人说“为缓解交通压力,修建地铁,从哪到哪,全场多少米”,这样的说法对于观众来说还是没有明确的概念,如果换成“地铁开通后,比原来的从哪到哪的时间可以减少20到30分钟”这样的内容,才会说到百姓心里去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会听到“年经济增长百分之多少、某比率上调下降多少”这样的数字词汇,如果主持人只是照稿宣科的话,相信受众都很难明白。但如尝试创新换种便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架起传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

(二)主持中大屏幕、现场连接、视频对话的运用

随着电视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经常看到在电视节目中对大屏幕、现场连线以及晚会上转场的情况。这些无疑都是在通过一定手段使主持的内容更加丰富,介绍的观点和事件也更全面。就例如《新闻直播间》报道神州九号返回时的新闻,画面以记者的现场报道为主,白岩松则和嘉宾在直播间时不时地做说明和简短的评论。这样既让我们看到第一时间的画面,又能对画面内容有很好的了解。

还有《海峡两岸》运用了现场视频的转接,主持人在内容上有着巧妙地话题转接,瞬间就拉近了两岸间的交流关系,同样让观众看得更加真切。这样一来,电视中的播音主持也会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但目的仍然是在内容上更好地体现美学思想中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不是照事物本来有的样子去描绘,而是描绘事物应该有的形态”。也是通过主持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同时做好。

三、形式美在主持中的创新理念

(一)形式美≠演绎化

现在很多节目在主持过程中为了创新而创新,通常在形式上“做手脚”,有的节目主持的形式创新是在以内容为前提的情况下,这必然不会偏离节目本质。例如《一周立波秀》中,周立波诙谐幽默,一语中的的表达深受观众喜爱,但在形式上他有位女搭档,采用了两人相对播报的主持方式,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还会给予观众大量的信息点。

但是同样在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用方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并加以点评。后来节目中也出现了一位女搭档,但这位搭档是以提问的形式突然出现在镜头前,本意是既想给人以惊喜并略加娱乐感,又能够抛出问题引发到主持人的评论中。可很多时候女搭档表现得似乎过于演绎化,难免会有“审美疲劳”。自身来说很多时候会有种“看热闹”的感觉,这样的主持创新形式,出发点固然好,但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二)勿把主持变身“说评书”

在各市级电视台中越来越常见方言类节目,目的是想要贴近受众,尤其是在说新闻的节目中,有很多的主持人在主持时,已经不是在说新闻、说事件了,而是天马行空的“说评书”。相信大家都很常听的一句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听下回分解”。还有一些类似探秘、奇闻迭事的故事讲解中,主持人大多是四五十岁的男性,端杯茶,摇把扇子,就差一块惊堂木开讲升堂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形式,很容易增加神秘感,勾起观众的猎奇心理,但是时间一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不会再好糊弄了。

篇6

一、为什么数学教师要做研究?

1 个人发展的需要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师只要读懂了课本,会演算习题,就万事大吉,一旦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中或课外辅导时提出了“怪问题”,教师只要回答“这超出了范围”,就能抵挡过去,在讨论中,一些教师说,教师很少时候会想“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解法是如何想到的”之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题,教师如果是这样应付教学,也许能够过日子,但对学生、对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教师们说,如今可不同了,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提倡创新思维,提倡学生敢问、敢争、敢辩,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问倒老师的场面,例如,有位教师教完质数与合数后,顺便介绍了陈景润是如何克服许多困难,最终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的事例,试图培养学生的自豪感、爱国情怀等,谁知刚说完,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啊?”该老师哑然了,作为中国的一个数学教师,连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吧。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老师,偶尔被学生的一些问题难倒,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某些时候,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或许比老师更广阔,但是,在数学学科知识这一块上,我们总不能老被学生问得汗流浃背,不然,你这个数学老师就太不称职了,一方面是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另一方面教师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在学生的心目中跑得无影无踪了,更为难堪的是你将面临下岗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

说得现实一点,搞研究,是为了我们教师自身的需要,为了不使自己老是处于被动,也为了使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威信,老师们应该时常搞搞教学研究,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教研的推动作用

教学研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百利而无一害,用数学的话说,我们可以把教师应做研究看成公理,它对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座的老师们主要聊了两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教师经常性做研究可以使自己成为名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是许多人一踏进教师这个行业就拥有的梦想,成为大伙都敬佩的教师,至少有一个好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老师,如果学识高深,博大精深,讲课的时候,常常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如行云流水般,学生学得如痴如醉,在知识的海洋流连忘返,不消说,你的学生一定会非常崇拜你,自然地,他们会将对你的喜爱迁移到你教的学科上,这比平时老师们想尽法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好得多。

老师们举了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专家智慧型教师沈元教授(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的启发诱导下成为数学家的当年沈元教授因故留在福州,接受母校的邀请,当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当他一站在陈景润所在班级的讲台上,即刻引起所有中学生们的一片倾慕,沈老师讲课风趣、形象、生动,居然演义出数学界几乎惊天动地的一幕活剧,在一次讲课时,沈老师无意中扯来了一片奇光闪烁的落霞,谈起了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沈老师从小学生们都能理解的奇数、偶数开始,循循善诱,将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数字,阐释为蕴藏着极为玄妙的智慧,将本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解释成闪烁着生命的异彩,沈老师这样讲授,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这凝聚着人类文明、智慧和创造的学科,竟是一个何等鲜活、何等瑰丽的自由天地,当然,虽然许多学生以后成不了数学家,但他们受益于数学科学教育却是无限的。

其次,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及应用能力,这里的知识包括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教学方法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研究和学习这些东西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体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如何以多种方式展现数学信息,以便学生的数学理解获得成功,可以说,教研可以使教师的数学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相统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外来学科知识已经和数学知识融合,而融合后的知识,开始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数学课本中,但是,老师们对这些新东西并不在意,没有去研究和学习,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数学老师对信息安全、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风险与决策等近现代数学问题不熟悉,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这些进入数学课本的与现代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有关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已有的数学知识中。

二、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研究的课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研究,这有理论研究(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思想、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二是数学学科(包括初等数学)的研究。

数学教学方面的选题,一般来说,可以是老师们教学中感到困惑、问题难以处理的地方,如差生转化,作业处理方法的改革,某某方法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等,而教学的实验研究,建议教师最好是报名参加课程培训,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研究前,教师有必要先了解教育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方案的制定、实验对象的选取、实验假设的设置、实验过程的安排、实验资料的收集,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

座谈中,老师们都强调,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参与并完成大型课题研究,因此,老师们应多搞微型课题研究,即选取一个很小的,不需要花费太多人力物力的课题展开研究,比如要教一元一次方程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方程,他们的学习心理是什么呢?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困难?要怎么设计环节,突破难点呢?等等,教师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定能获得很好的成果,张奠宙老先生说过:“一个好例子,胜过一打好名言,”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们研究了一个又一个很小的课题,积累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许多有成就的数学教师,就是从微型研究中成长起来的。

老师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第一个方面即数学教学研究得比较多,主要包括对数学教材的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对课堂的研究,以及对教师自身的角色和职能的研究,等等,关于对教材的研究,永州市永华中学的刘正华老师谈了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永华中学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湘教版的新教材,作为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刘老师经常与同组的数学教

师一起研究教材教法,比如教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新教材中安排的例题比较乱,七个例题分别是电价问题、手机话费问题、储蓄利率问题、水费问题、商品打折问题和两个有新意的行程问题,不像传统教材是按类型进行编排,老师们觉得教材这样编排不系统,于是就有人提出还是按传统教材教,把应用题分为行程问题、百分率问题、工程问题、劳力调配问题、数字问题、面积问题及其他问题等类型进行教学,并且有的老师平时就是按这样的类型进行教学的,由于采用人教版教材教了十多年,教学效果也不错,而新的湘教版虽然没有进行归类,不便于学生模仿,但比较贴近生活,于是刘老师就在所教的两个班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一个班按传统人教版的把例题归类教学,另一个班则按湘教版的例题编排顺序教学,布置不同的作业,结果在单元考试中,对两个班的学生在试卷中应用题的成绩进行了分析。

试卷的应用题中,第一题是行程问题,第二题是百分率问题,这两道题是传统题型,对比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略好,第三题是新题型,湘教版班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应用题的总平均得分相差不大,并且按新教材教学的班级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事后,刘老师对这个实验进行了质疑:为什么湘教版对这一节要这样编排,而不采用传统教材这样按类型编排?这样编排有什么好处?

他通过思考,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新教材的例题,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新教材选用的例题都是一些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图文并茂,给学生以丰富的表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学生迫切想搞明白的问题,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2 新教材这一节的例题没有按类型编排,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题意,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材的按类型编排例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例题后,模仿例题去解题,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课标“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

后来,他为了了解学生解应用题时的思考方法,调查访问了一些学生,发现按传统教法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人在解应用题时,首先把这道题进行归类,看它是哪个类型,然后才去思考怎样解答;而按新教材教学的班级,大多数学生首先是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然后进行解答,凸显了新教材编排上的优点。

冷水滩区一小的冯小华老师对数学教师职能定位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什么时候老师是“导演”呢?什么情况下又充当起“演员”了呢?冯老师认为,第一,因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而定,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引、重在导,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师以朋友和学习中的一员参与学生合作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等一系列学生生活中遇到过的有关角的实物,让学生看角、指角,再引导学生折角、摸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将图钉演变成点,两根硬纸条演变成线,介绍角的画法,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当到四年级学习角的知识时,教师可根据内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画角,标出角各部分名称;(2)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3)如何量角?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然后学生小组内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则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交流中,完全成了“演员”中的一员。

第二,因学生经验而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育对象虽然已是高年级同学,但教学中,教师仍要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推导面积的计算,当到“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的经验,因此教学中,学生完全可在小组内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第三,因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经过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发现概念、公式类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引导、解释;计算、应用类教学,则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尝试、交流、探究、解决问题。

冯老师还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职能定位还要受学生个别差异、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教师职能定位的研究,他认为教师作研究要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从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又运用到实践中去。

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了,许多老师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一些研究,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对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研究,就目前的情况看,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我们曾作过调查,在小学数学教师中,系统地接受过数学训练的老师人数极其的少,这样势必会造成一个现象:老师对所教的数学知识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常常没有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而将内容讲错,有的老师竟然还不如自己的学生,因为有部分学生自己报名在外面参加了奥赛培训班,习得了更高一级的数学知识,拿到课堂来问老师,常常使老师很难堪,这个现象在小学尤其突出,比如,到现在为止,仍然有许多老师在围绕x=0是不是方程,2/0算不算分数,0.9是等于1还是小于1,1+1-1+1-1+…等于多少等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这都是老师们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所导致的。

鉴于目前老师们的知识结构状况,我们认为,从事数学学科知识的研究,选题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解题方面的研究,另外一个是读书,即研究数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包括初等数论、数学史话等方面的书本。

讨论中,大家特别强调了解题研究,并列举了许多中学教师通过解题研究而成为名师、大学教授的例子,比如现为上海大学数学系教授的冷岗松、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的沈文选等,他们原来都是中学教师,通过研究初等数学问题,解答无数习题后,获得了许多成果,凭借这些,最终应聘到大学任教,顺利评上正教授。

再如,在我省慈利县某初中有一个数学教师,他买了几大本初中数学竞赛的书,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些书上的每一个题目都做了一遍,以后不论他的学生拿哪一个题目来问,他都能讲出做法,结果,他带的学生经常在大大小小的竞赛中获奖,他也就一举成名,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数学教师。

关于读书与解题的研究,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已经作过讨论,讨论结果刊登在《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年9月号,这里不再多谈。

三、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选择好要研究的课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了,研究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还是围绕两个大的方面来

论述对于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老师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谈话法,即构建与学生的数学对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为设计基于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奠定基础,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促进课堂教学向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转变,其具体步骤是:

首先,数学教师为对话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必要的准备,包括了解交流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所在班级、数学成绩、性格特点、数学学习习惯、语言交流能力等;明确与学生交流的数学内容及其对学生的难易程度;设计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的交流问题,尤其应关注交流问题的有效性,不论是关于知识、技能的问题,还是情感态度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有实际意义,要能激发学生说出他们的心声。

其次,教师与学生进行系统的对话,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完成一些教学任务,例如,分析和纠正学生的数学问题,检查并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找出学生学习某些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三,展示并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录像带,根据自己学生时代学习数学的经验和已有的教育教学知识,解释学生在系统交流中的数学表现,理解教育形态的数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数学观点,讨论在后继的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构建课程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认真做好了这三个步骤,教师再稍加总结和反思,就会获得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带来不少帮助。

例如,有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便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情况表,将他们原来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习惯等清楚的写在上面,然后分别找他们谈话,保证每一天有一个学生要走进该老师的办公室,这一轮谈完了,再重新开始,从不间断,这样一来,他对班上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结果,课堂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埋头解答课外习题,如竞赛题等,另一部分学生在仔细听老师讲课,并认真做笔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翻阅以前学过的数学课本,查漏补缺,这位老师教的学生,有的在竞赛中获奖,有的顺利考入理想的高中,有的虽然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但是获得了他们需要的数学知识。

叙事研究法,近年来,叙事研究法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并被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广泛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指教师通过自己对数学教育实践中有意义的典型事件的描述与分析,以一种类似记叙文的方式展开,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数学教学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揭示数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基本特点是倡导教师的教学研究应从发生在自己数学教育生活中的事例出发,通过对数学教育实践案例的叙述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具体步骤可以是:

首先,描述教育事件,数学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能启发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事件写成“教育记叙文”,文章重点是描述遇到什么样的教学问题,用怎么样的办法解决的,解决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另外的教育事件,结果怎么样,这些事件大多具有比较强的情景性、偶发性,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记叙。

第二步,给出教学注释,教师叙事研究不在单纯叙述,而是激发教师探索、梳理个人的教学主张、看法,因此,教师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以教学注释的形式表达出个人的教学解释、理论依据、成功或失败的教学行为、理解了的或感到困惑的教育问题,教学注释可以穿插在事件描述中,也可以写在叙事之后。

第三步,教师叙事讨论,叙述教育故事的教师应将叙事文章提前展示给参与讨论的教师,让他们对事件有一些了解,为接下来的问题讨论做准备,讨论中,叙事文章的作者最好充当讨论的主体,而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使主体教师回味、体验经历的教育故事,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批判性意见,使得个体知识得以验证、发展。

第四步,理论研究者给予指导,教师在叙事研究中作为研究者,探究的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思想,发展个体知识,不是探索大而全的教育规律和规则,但这种研究一样需要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解决疑惑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需要通过面对面或网络交流,及时与专家和教育研究人员沟通,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的同仁就专门建立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潇湘数学教育网,欢迎大家登陆交流。

关于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曹一鸣教授曾专门撰文叙述,文章刊登在《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年6月号上,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查阅。

当然,还有许多教学研究的方法,讨论中,老师们都积极谈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如冷水滩一小的冯冬春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在一小做过《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音像设备发展学生想像力》、《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协同教学、同步教学、数学实验教学等很多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我的工作经验在研究中积累,教育教学能力在研究中提升,我进行协同教学研究时,主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起初,我很难做到在数学课中自然地体现其他学科的知识,设计的课有时只有一清二白的数学知识,有时就像一个百科知识的万花筒,我没有放弃,反而花更多的时间学习相关的资料,向周围的同行们请教,与同班的科任教师交流,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每次上完课我都会记下师生的发现、体会,及时进行总结,每学期结束时,我就挑出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写出一些典型课例的分析,总结出几篇教育教学体会,经常会有一两项在省、市、区级获奖。”

永华中学的宋伟老师在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值得我们学习:“从事数学教育以来,我有一个发现:每次要求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熟悉课本内容时,有些学生就坐不住了,东张西望;还有些学生就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等你提问的时候,什么也答不上来,另外,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数学与文化和课题学习时,学生们也是牢骚满腹,认为浪费时间,有的干脆做其他资料,置若罔闻,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亦是如此,很多学生喜欢先做计算题或者一些简单的证明题、解答题,然后试探性地看阅读量相对大一点的应用题或实验探究题,如果很难就不做了,都不愿意仔细分析题目,这样下来,每次考试除了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能考好,其他的学生的试卷后面几乎都有空白。”

为此,宋老师特别作了一个调查,调查学生对计算题、化简题、证明题、应用题的偏重情况,还有阅读课本时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有78%的学生喜欢做计算和化简题;有83%的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辨清关系;76%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82%的学

生喜欢阅读定义、公式;只有21%的学生喜欢阅读证明过程和应用题的分析过程,15%的学生会去阅读前面的章节介绍、编者的话,为了找到造成这个调查结果的原因,他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归纳出几点原因:

1 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小的学习方法,如简便计算、套用公式等,认为解题就是要快,如果读题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后面的答题,做不完,而事实上,数学这门功课有很多教学内容,像一些函数建模、性质的推导过程,方程解应用题等都离不开阅读。

2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数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考试考高分,上课时把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注重知识点是否讲清楚了,学生是否会做题,而对于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知识点则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也促使了学生养成了光做不看的坏习惯。

3 社会上的一些舆论鼓吹数学就是要学会解题,解题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越快越好,导致很多学生喜欢寻求捷径,忽视问题的实际意义、生活本质,变成了解题机器,对其今后的持续教育形成障碍,实际上,生活离不开数学,而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为大自然最基本的语言,阅读是联系它和大自然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认为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数学思维、归纳概括能力的有力手段,学生学会阅读,才能弄清问题的本质,学到有用的数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正确运用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定时举办数学文化演讲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这样就可以迫使学生查阅相关数学资料,熟悉课本以外的数学文化,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阅读的兴趣,(2)每两周或一个月举办一次数学阅读解题比赛,教师可以从相关资料和网上准备一些阅读量较大的且趣味性较强的探究题、应用题,不一定只选本期的内容,只要对学生有启发、能培养思维能力的题目都可以,(3)课堂教学时,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数学教材,鼓励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答错的要找到其回答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4)平时的练习、考试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审题,讲解的时候,对于一些难理解、容易产生歧义的题型,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要精讲细练,引导学生弄清问题的本意,(5)讲解应用题时,要以学生阅读为基础,对于关系比较复杂的应用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先读再去想,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不能图快,要循循善诱。

开展研究以来,他所教的学生不仅开始喜欢数学阅读,而且还运用到其他学科里,以前感到头疼的物理、化学课程,现在也兴趣盎然,虽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太好,看懂题目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开始试着去看、去做,并乐于请教,现在他们的成绩提高很快,家长们都感到很满意。

对于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研究,大家主要讨论了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这一常见方法,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选择一个数学探索性问题,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数学问题的范围最好停留在初等数学领域内,比如初等数论等,可以是数学竞赛题目,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等等,问题涉及的内容最好是教师不怎么熟悉的,或是自己独自解答起来有困难的,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构造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定实验,通过解决问题,严格数学概念,深化数学知识理解,教师还要写出解题依据,哪部分操作失败,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深化了哪些数学知识等。

第二,所有有过同种探索经历的老师组成讨论小组,讨论各自采取的策略和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这些题目可能有的思维特点、学习困难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时应该如何调控,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手段等。

第三,每个教师将问题解决过程和讨论交流中的所想、所感、所得进行整理、串联、升华为个性化的数学理念和数学思想,作为今后教学的指导和提示。

四、教研遇到的阻碍

老师们认为,尽管有许多人知道教研的巨大作用,也熟悉一定的研究方法,但真正融入研究氛围的老师并不多,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教师认为,“日出而耕,日落而归”,何必去劳神费力给自己加压力,自讨没趣呢?这大概是时下绝大部分老师的心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化传统的牵制,从长期的教育实践看,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一直保持着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传统,而且科研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在中小学校没有老师必须承担双重任务的传统习惯,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大学里的教师称谓是“教授”(即便是讲师),中小学教师即便是特级还是“教师”,于是乎,在我们的骨子里总有一种观念,要中小学教师去搞科研,有越位之嫌,即使他们认真研究了,人们总不放心他们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是比不上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的,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并且持续时间非常久。

教育制度的影响,从事科研是一项比课堂教学活动要复杂、艰苦得多的劳动,但是其物质上的收益却远比不上多上课、补课,这对积极从事研究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事实上,我们认为,科研和教学都应该纳入教育成本的。

习惯问题有些老师已经习惯或者说沉醉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愿意以工具性主体行为来掩饰其真正主体性成长的单薄,这个制约因素是大面积的。

知识结构的影响,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不具备从事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制约教学研究的因素,前面说过,我们曾对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做过调查,发现有数学系专科(含专科)以上文凭的老师,只占总数的1%,甚至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别的科目调过来的,对数学学科基本不了解,要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恐怕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