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设计特征

篇1

关 键 词:城市商业综合体;含义;特征;规划设计策略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有了飞跃。然而,就在城市开发和拓展需要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有限土地资源局限城市发展产生的矛盾之下,如何将有限土地资源更大化合理开发利用成为了城市发展伴随的重要研究问题,因此,也孕育而生了“城市综合体”这样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国情和发展的高密度,多选择性的综合建筑体。

1 城市综合体的含义及特征

1.1城市综合体的含义

正如这个概念的名称一样,“城市综合体”的英文为HOPSCA,即为Hotel(酒店)、Office(办公,写字楼)、Park/Public(停车/公共空间)、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onvention(会议)、Apartment(公寓)首字母的缩写。就是将商业、办公、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多种性质的城市生活空间,其中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融入一个大型的空间体态之中,而各部分之间建立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高密度且多选择的综合性建筑体。

1.2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a. 开发定位点的中心性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和设计定位,有着明确的中心性。城市综合体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交通发展的承载体,其定位一般多选在经济、交通发展的密集点,如城市的交通枢纽附近;或城市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又称中央商务区或商务中心区)区域;商业街区或商铺密集区;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中心区域;新型交通区域,也是作为综合体选址的宠儿。

b. 高密性

综合体的高密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交通的高密性。它不仅仅体现在综合体其外部交通网络的高密性,也体现在综合体内部的交通网络的高密性;其次综合体内的业态组合,往往是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功能有机组合,这种业态布局的密度,也是体现综合体高密性的关键之一。

c. “All in one”的“合一”性

正如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所述,将单一的商业、娱乐、居住、办公等功能空间以多种类、有机的组合形式,布局于一个新的综合式大型空间中,使其各个功能空间在这垂直式综合空间中各司其职,这恰恰体现的是综合体建筑中“All in one”的“合一”性。然而“合”的内涵,却不仅仅包括将这些能够提供收益的功能组织一体化。对于构成建筑整体每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却是在综合紧凑利用土地使用的同时,满足各功能间的联系与交通不受干扰。

d. 内部空间的渗透性与关联性

大型的综合体内部空间,由于多种功能空间的组合,使得综合体的总体交通联系必须保证各个功能的互相联系,从而可以使商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之间有独立的交通方式却又互相渗透,相互联系。

e. 空间的大尺度

f. 高科技集成设施

g.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2 目前我国城市综合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盲目跟风效仿带来的“千城一面”局面

近年来,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项目建设在中国大小城市中都开始有所效仿。跟风效仿随之带给大家的遍地神似的建筑形体和外表,缺少了建筑灵魂和心意的建筑,是造成当下“千城一面”局面的根源之一。

2.2空间的不紧凑利用

我国国内的综合体建筑,存在着占地面积和体量庞大,而内部空间却不够紧密,内部交通流线冗长、散乱,空间浪费严重的问题。

2.3城市综合体的交通流线与城市环境相脱节

我国目前的城市综合体从开发到建设时期缺乏考虑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联系,造成综合体与城市交通联系不紧密或导致交通拥堵等局面。

2.4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封闭性与绿化的缺乏性

国内城市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和城市环境一分为二,不论是室内的公共空间还是室外的开放性广场,多显得相对独立,都不能很好地与城市环境相融合,而绿化的缺乏性更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问题之一。

3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支撑理论和方法

3.1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绿化

日本作为世界上建筑领域的翘楚之一,在综合体的设计思想上,日本往往更多的注重综合体中公共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联系的开放性,日本大阪难波城,作为美国捷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综合体方案,设计方将难波城定义为难波公园。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和空中花园覆盖了几乎多半个综合体的屋顶,整个综合体流线自然,浑然天成。蜿蜒曲折的步行街贯穿整个商业区,身临其境带给人们一种悠远绵长,自在徜徉的感觉......

难波城作为新时代城市综合体的典型示例,带给人们的是钢铁林立的冰冷都市中,一抹自然绿色的清新气息。这里,在购物娱乐的同时,可以尽情体验树木、岩石、花草、水面、露台给人们内心带来惬意、舒适的绿色心情。难波城的成功,正是建立于设计师渴求建筑公众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在可行的条件基础上,打破传统内外空间差异,从而建立一种二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关系。

3.2底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网络的开放性、合一性

日本大阪南海南塔酒店,是一座车站与商业结合的城市综合体范例,将城市中的车站功能,巧妙地渗透到综合体建筑的底部,从而开放了综合体建筑的底部空间,完美的将城市交通环境与综合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位于香港金钟道的太古广场综合体建筑,北览浩瀚海景,南对香港公园,地处香港黄金地段,许多香港的重要市政建筑都在此附近,且位于地铁交通网络站点上盖,是香港主要的交通换乘枢纽之一,途径80多条巴士线路,更有机场机场快线和机场穿梭服务在其中,交通便利,可达性高。

3.3综合体的紧凑性与“垂直城市”理念

对空间的紧凑利用,香港的“垂直城市”,作为全世界最节省能源的城市建造形式,却凭借着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着这座经济繁荣的大都市。香港的垂直城市,体现在其城市的紧凑性——高密度的城市系统,高容积率的混合土地使用以及高效便捷的公共客运设施。它有效的避免了城市的蔓延和土地使用支离破碎情况的发生。

4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策略

4.1结合地域文化,发展我国综合体建设的新技术

4.2开放综合体公共空间,融合个体绿化与城市环境

4.3促进城市设计与综合体建筑的有机结合

4.4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综合体内部空间的紧凑性

5 总结

目前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市场的开发和设计,还面临着很多探索。如何将综合体和它内部各个子功能与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的联系有机结合;突出建筑特色;促进城市建设与综合体建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及开发新的科技技术,在建设技术上发展我国建筑综合体等众多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正视和研究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并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世界中的特色标志性综合体方案中,吸收总结适于我国国情和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去探索我国未来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齐康;城市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王建国;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篇2

论文摘要: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很多意见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正陷入雷同的误区,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城市广场不仅有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景观,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个城市文明的缩影,并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交流的理想场所,大大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城市广场的出现最早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广场正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和某种意义上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议论颇多,有一种意见较为突出即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正陷入雷同的误区。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还有人开玩笑地概括当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城市广场的雷同化现象,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滥建问题

作为“城市客厅”的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从北向南,十几年间,几乎遍满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不乏有一批优秀作品的呈现,然而滥建浪废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在很多地区,城市广场已经成了政绩广场,某些城市领导爱讲三年要变样,五年大变样,只是一味地地抓硬件建设,短期内抓完了标志性建筑,又抓广场建设。这种广场只会考虑气派、豪华,钱花得很多。对百姓生活却无益。和现在网上热传的“乡镇书记坐红木龙椅”现象相似,某些贫困市、县,每年都向上申请扶贫资金,然而却在某些方面大张铺费,耗资几百万几千万建一个大广场,有音乐喷泉和花岗石铺装,检查团来的时候,就象征性地表演一下音乐喷泉,平日里寸草不生,烈日下温度灼人,根本起不到一个城市广场应有的使用价值。更有甚者,有的城市广场建好了,上面领导看了不甚满意,地方官领导头脑发热,屁股一拍,拆掉重建,劳民伤财。城市广场滥建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反映出部分地方官的政绩观,急于在任期内搞一些形象工程。而这种现象,不光是—个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应该从深层次去挖掘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只从局部利益出发,要为大局考虑,特别是不要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重建、加大规模的利益,而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好好审视自己的职责,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杜绝滥建现象。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目前浙江省几个市提出了重大事项市民参与制度,网络等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可以避免少数领导的错误决策,城市广场滥建问题可以得到遏制。

二、大与小,即尺度问题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越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气派,那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作为时代产物的大尺度城市广场,其巨大的空间匮乏的功能、呆板的形象已与当前的市民生活不相适应。有人拿天安门广场的宽阔和成功作例,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后又建立了纪念堂,这些建筑物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不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或称中心花园广场,不但可以节约资金,疏散人流,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和环境行为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位于深圳地王大厦一侧,解放路和深南大道相夹的三角形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称得上是小巧玲珑的小型化广场。在这边角空间的弹丸之地,不仅疏散了大量出入地王大厦、购书城等建筑物的人流,而且仅有的几棵棕桐树和环状的花坛,又使这狭小空间充满了变化和情趣,为周围高楼林立的都市空间营造出一片温馨的休憩场所。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广场的优点所在,而且在当前节约能源与材料的口号下,规模的小型化也是尤为必要。

尺度问题也是一个专业问题,笔者建议地方政府邀请专家参与,特别是请一些大家发表高见,制定城市规划要统一考虑,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媒体信息展开讨论,提高全体市民的参与率和认可率,然后通过地方人大以法律或决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得随某个领导的意见任意变动。

三、文化特征问题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广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由于各自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城市广场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也表现出重大的差异。

我国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西方国家广场历史悠久,数量也很多,广场往往是一个城市建筑艺术的中心,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广场都是城市最漂亮、最精华的地方。这些城市的广场不论什么类型,几乎都是多功能的,充分考虑了市民活动的需要。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政治性广场平时也是百姓活动的地方。在法国,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西方的城市广场设计影响深远,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

然而,目前国内广场设计却面临着着丧失独特风格的危险——大城市追西方,中小城市追大城市,互相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有人说,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历史物质遗存,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法再生性。

在弘扬传统的文化特征和借鉴一些优秀的先进文化的问题上,我有两点看法: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挪威的波根市的欧莱·布尔广场由4000块各种灰色的石板组成,铺地颜色和图案向广场四角产生渐变。铺地的灰色石板共6种成色,在雨中可以很明显地显示出来。波根市是一个多雨的广场,每年平均降雨2500厘米,铺地石板湿润时可以显现出丰富而微妙的颜色、质感和纹理图案的变化。整个设计诗意地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探索石头材质的细微变化和简单外表下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为城市创造出具有地方气候特色的微妙广场质感,这和很多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路有根本的不同。笔者浅述中国城市广场设计雷同化的三个问题,旨在探索城市广场建设的决策权以及规模大小、尺度比例和人脉文化渊源的内在联系,借鉴国内外城市广场设计的成功范例,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拍手称好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城市广场。

参考文献

【1】朱淳,邵琦.景观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篇3

摘 要 金融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证券化现象变得更为普遍,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形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指的是发起机构将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向特定的载体中,然后经过市场包装变为可以流通的证券。本文具体分析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点与操作流程。

关键词 知识产权 证券化 特点 流程设计

知识产权证券化形式是金融行业的创新,融资者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知识产权人地位,而投资者将证券投放市场之后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从目前金融行业情况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点更加显著。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特点

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主要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协调金融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与早期传统的金融经济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呈现出来的特点也更为多样。根据知识产权证券化转变过程看,其特点主要包括:

1.待履行性。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待履行性主要是指授权方需要根据合同条款承担自己的义务,若违背合同操作将会遭到授权法拒绝支付资金,而相应的载体也难以获得预期的资金,投资者同样没有利息可收。

2.可重复性。与早期传统的金融证券不同的是,知识产权证券化增加了“可重复性”的特点。这是所说的“可重复性”指的是每次对知识产权授权给另一方之后,合同债权情况就会出现新的变化[1]。

3.不稳定性。不稳定性主要是针对产权范围而言,知识产权授予了某个产品享有的独特权利。但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知识、经验、资金等,知识产权的运行状态变得更加不稳定。

4.不确定性。市场是任何产品经济价格的决定着,社会主义不同的元素会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变动,这就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不稳定性。如:消费水平、市场环境、政府决策等,都会使证券的市场价格在不同时间阶段出现变化。

5.可通用性。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后则会成为“公共性”的财产,逐渐取代别的产业占据市场主流。例如:民族品牌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后,则能转变成一种流通的资产。

二、证券化模式的流程设计

对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模式进行优化设计,能够保证证券化交易过程的持续进行。同时,设计模式时可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各方的利益,让融资者、投资者、产权人都能参与到证券化过程。结合金融行业目前所处的状态,对证券化模式流程的设计,可按照以下几步:

1.转让。需要对某个知识产权实施证券化时,该知识产权拥有者则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分配,把知识产权在某一期限内的许可使用收费权转移到相应机构上,但必须要保证这种机构(SPV)的唯一目的资产证券化。

2.评级。产权转让过后,则要由载体机构安排专业的评级部门开展内部信用评级,而评级的对象则是资产担保证券。通过评级过程能让社会各投资方对证券交易过程有所了解,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式。

3.升级。为了让投资者对所选择的证券有足够的信心,特殊目的载体则要按照当前的信用评级结果,且在满足融资者条件之后,选择合适的信用增级技术,让资产担保证券的信用度更高[2]。

4.发行。资产担保的证券主要是交给载体操作,发行对象则是广大的社会投资人员。证券发行所得到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以此来换取未来许可使用收费权的权利。

5.收费。知识产权被许可的一方需要根据产权使用情况交纳相应的费用,而收费方既可以是知识产权拥有者,也可是其制定的服务机构,产权拥有者所收的钱款需存进指定好的收款账户。

6.支付。知识产权的指定管理者,在对收费款项管理时期必须要定期将本还给投资方。此外,对于SPV聘用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其它相关的服务机构,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作用

从长远角度看,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举措,也是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一大突破。不管是产权的融资方或者投资方,在证券化过程中收获的经济效益都极为可观。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自主创新。摆脱早期融资渠道的局限性,让知识产权拥有者的集资途径更加宽广,这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作用。对于中小型企业未来的发展,产权证券化可以提供必须要的融资措施。

2.杠杆融资。通常情况,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金额都要远远超过产权担保贷款,这就使得融资成本投入更少。杠杆融资功能发挥后,能让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得以发挥,这就给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创造了更大的财富。

3.减少成本。中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证券化为这类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之后,能够提高ABS的信用等级,这就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资[3]。

4.分散风险。市场上购买知识产权证券的人数多了,这些投资者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则会给知识产权所有者带来相对稳定的资金,让知识产权带动的生产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遇到市场风险后,这些投资者可以共同承担。

四、结论

知识产权转变成市场流通的证券过程中,需要由融资者、投资者双方共同完成操作转变。对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特点深入了解且掌握其操作的具体流程,对于今日行业改革创新是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永斌.资产证券化理论及现实运用问题的探究.财经周刊.2009.15(9):34-36.

篇4

远程教育这一灵活便捷的教学形式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受到残疾人学习者的认可。课程

>> 远程教育中残疾学习者特征简析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 甘肃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动机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人格特征调查研究及启示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学习者角度看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交互 远程教育学习者需求特征分析与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 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残疾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无障碍建设原则 中\美\日三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之比较研究 对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学习动机探查 远程教育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现状调查测试与启示 远程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远程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模式研究 远程教育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要求 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能力培养探析 远程教育入学教育与学习者自治能力的形成 基于“个人本位论”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探析 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自制力与自治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杰.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研究[J]. 网络教育,2008,(12):67-71.

[3] 姚德明. 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5.

[4] 江小明,高林.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3,(4):1-4.

收稿日期: 2013-03-30

作者简介:柳嘉宁,在读硕士,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300191)。

李强,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300191)。

篇5

关键词:生产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控制;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5月公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石油化工与信息产业。以石油化工专用设备仪器及控制系统等为重点,推进信息装备自主化。辽宁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改造提升辽宁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自动化水平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通过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利用社会的物质与智力资源,扩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能够满足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融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产品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训基地按照“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辐射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和“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遵循专业建设的本身规律,全力建设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具有化工行业特色、适应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且符合我校以培养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的具备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总体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创建科学、合理、优化的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的目标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及所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最优化训练。整合校内相应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训、基础性实习实训、综合性实习实训等场所与资源,通过教学设计、生产要素连接,使其成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服务)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服务)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服务)性实训基地。

在该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在自动化设备设计、老设备改造、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2.实训基地特征分析

2.1特征

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依托学校资源,采取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力求做到6S管理,认真贯彻质量管理体系,基地内建立了各级管理制度,学生作为“员工”参与生产、管理、技术服务,老师扮演教学、指导、师傅的不同角色,已经形成了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实体。实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仪器设备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

2.2基地环境特征

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基地建设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型设备,而是参考石油化工类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基地设备条件和新兴的化工企业基本相同,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遵循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基地运行特征

基地本质上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是学生在校期间零距离接触实际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的基地。基地管理过程采用人性化设计,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化管理的需求,实现产、学、研、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将企业产品资源引入教学。

基地可面向社会承揽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分析、制造、维护、维修等业务,全部工作过程严格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客户为关注核心,服务客户。

利用实训基地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并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证培训。

3.实施产(服)教研学一体式教学模式

3.1体现生产、服务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安排生产、服务内容,一年级学生基本技能学习:开设课程均为基础课程,需要具备基本焊接技术和电路分析能力;二年级学生学习了PROTEL、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等基础;三年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需进行生产管理技能提升,安排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学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训练岗位。“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实习由模拟性训练转变成为在生产性现场“真刀真枪”练兵,大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化工成套装备的运行管理、DCS控制以及对典型过程装备内部结构、维修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的装置运行管理及设备维修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3.2基地生产、服务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

基地生产、服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训练阶段;第四阶段为实践能力训练阶段。教学过程从基本技能学习、工艺设计、管理提高三个层次入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使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在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基地生产、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嵌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将实际应用的技术转移到教学中,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3.3基地生产、服务活动与教研活动的对接

通过“走出去”将企业“请进来”,在校内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为企业提供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进、生产加工等服务;在教学方面,以前安排到校外的生产实习实训,现在可以在校内完成,便于教学实训指导。

通过基地的生产、服务活动,不断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不断加深,企业了解基地,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不断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活动的发展。

4.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

在学校原有的电工、过程控制和控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扩建基于集散控制系统实验室和现场总线控制实验室,新建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基地以培养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岗位所需技能为目标构建。通过扩建实训基地,使之既能满足教学要求,也能满足对外开展企业服务,组织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由过程控制系统实训中心、控制工程实训中心、智能仪表研发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等实训室(车间、设计室)组成,具体情况见图1。

在进行实训基地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优化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强化培养教师职业教育的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选派2~3人到国际化企业学习过程控制先进技术,到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精通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建设能力,使他们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既能够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又能主持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⑴张彩霞,陈惠卿.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357-359.

⑵李春华,赵杰,任思璟,等.构建自动化专业产学研结合体系的研究及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 252-

254.

⑶许素安,谢敏,黄艳岩,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6). 45-46.

篇6

关键词:地段特点多样性 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依据城市设计的根本原则和其对象是人的需求,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是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 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环境特点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是进行设计的前提条件并以其最终结果而体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正如K·林奇所言:“反映地段特点要比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特征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一)城市设计的认识

城市设计师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例如美国建筑学会(AIA)1965年出版的《城市设计 — 城镇中的建筑》艺术比较偏重建筑设计及群体效果,一人工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及历史上著名人工环境分析为特色。美国规划师培根 (E·N bacon) 长期担任费城城市规划局长,他在其1974年出版的《城市设计》 (UrbanDesign)中以费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背景,从古代中国、欧洲到巴西利亚和堪培拉,讨论了城市物质要素构筑的原则和空间形式问题。另一个美国规划师科斯林 (David Gosling) 在1984年出版的《城市设计的概念》 (Concept ofUrbanDesign)一书中,认为城市设计应是一种解决经济、政治、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的观点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城市设计是整体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所在地段系统中不同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

据此:城市设计的工作包括该地段中的建筑、道路、绿化、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城市设计的对象是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 — 居住、工作、休息、购物、通行……和精神需要 — 审美的满足,安全感的保证,交往心里的实现……城市地段环境特点对城市设计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二)地段特点的认识

对解决城市设计活动与其所处地段环境的关系问题,只有普遍的原理,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根本原则是“协调”、“多样性”、和“特色”。对城市特定地段特点的分析,要建立在城市的总体观上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地段认识分析。

微观的认识则应以实地探查、了解具体脉络关系和相关数据的方法展开。对城市形态诸要素的认识包括以下方面:实行:空间中的三度体积感,建筑的实体要素及其组合,涵盖了人的各种活动,构成了城市从功能实现到景观的实体存在。空间:实体与空间互为环境,朴素支持而存在,建筑空间、城市空间如广场、道路等不仅是实现城市功能的实质内容,而且是精神活动的载体。界面:实与空物质上的联系,对于观察而言,它被定义成限定手段,因此,其手段处理效果比其他功能表现得更重要一些。某种意义上,把握了界面也就把握了空间。脉络:更注重建筑构成与城市形态构成之间的关系,虽然表现为物质形态构成间的朴素关系,但实质上是行为主体------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在城市结构各层次的反映。城市形态结构的脉络关系隐蔽、含蓄,不易被认知,而地段作为城市总体的组成部分,全方位地沿袭上述组织关系,并体现为更具体的地段脉络关系。地段中的“群体建筑并不是单位建筑算术的集合,而是经过很好脉络化、内部化的建筑”。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把握了地段特点,也就为新内容的介入找到了存在的契机。

宏观上加强对城市的总体认识,微观上把握地段的特点,城市设计在引入新的建筑内容时,应循城市生长所表现出的有机原则:整体性:城市发展的共时性,决定城市空间形体要素间的紧密关联,就像机械运动中互动的齿轮,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在构成形态上体现出整体的秩序。与雕塑、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筑群体的列置要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在城市特定的地段中,建筑形态构成的环境秩序表现为一定的主题,在一定范围内被公众认同。新建筑内容介入时,应体现出对这一整体性主题的尊重。连续性:对特定地段而言,城市发展的历时性,使物化的人类生活----建筑形态亦表现出主题的连续,它的功能、空间、形体、细部、色彩、象征等构成该地段在功能、景观上的连续性特征。识别性:人们在认识和体验内外部环境时,把功能、形象及其组织上的清晰易辩当作首发目标。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清晰易辩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可以增强人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因而建筑形象与其所处地段中其他城市内容结合而形成的图形,只要清晰易辩,就易为人们所理解,给人的行动以支持。多样性:多样性与整体性并不矛盾。城市环境中建筑的建造不仅仅是其物质功能的实现,更应体现城市多方面的内涵。就其特定地段而言,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城市设计应当担负起满足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要求的任务,其表现形式必然也是多样的。

(三)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地段特点是环境特征的集合,并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框架,因为环境正是建筑单体或群体构成城市整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进行城市设计创造的高效、优美环境,不可能大及整座城市,但至少可以在“地段”这一等级的空间构成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地段特点是以建筑设计介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鲜明与否的检验标准不在于该地段的地理特点,而在于人们对这一地段新的记忆和辨认程度。

城市设计应注重城市实体构成——建筑、建筑群体及相关环境,其内涵包括建筑的内外空间,外延则包容组成城市并维持城市运转,能为城市设计确定取向的种种依据。这些依据如商业繁华地段、交通地段、古迹保护地段等,可以看出,每一城市地段都具如下特征:①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可以折射出城市的秩序,正如细胞之于生命,分子之于物质;②地段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的连续特征,是观察者心理可以进入,可以从内部去认识的;③同一地段可以拥有不同属性的主题。主题可以共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强化地段特征。

任何城市地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特殊的”,是不同物质存在与人类活动的混合体,它的特殊性虽给设计人员带来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可能的机会,因此地段特点必将反映在建筑构成特征中。建筑与地段的对应关系在建设活动中不外乎两种形式:①建筑地段既定,建筑内容,如功能、性质、而已、规模的确定;②建筑内容确定,建设地段的选择。建筑物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以相对固定的形态存在,它的形成与所处地段发生直接关系,而新建筑的落成,新内容的介入,对环境又发生反作用。这一过程体现出地段特点与建筑活动,条件与结果的互动作用。

城市设计的工作在具体实在的形式中展开。所谓地段特点的概念包括它所处的基地地理条件、人文和社会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限定因素,它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出发点,以其特定的内涵限定建筑形体并最终以建筑及其环境来呈现其特色。

参考文献

[1] 杨雪芹.城市设计理论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 代丹.以自然要素为先导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D] .重庆大学,2007

[3] 李欣瑞, 周国艳.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析[N] .研究与探索,2009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视角;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照明不仅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此,有关人员要十分的关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不要将其孤立起来,而使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整体中,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发展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城市设计中城市照明设计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

1 基于城市照明形象建构的城市设计解读

何为城市照明形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无论各种解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认知,即良好的照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照明形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更是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市发展根源性的问题方面。另外,城市照明形象从广义上讲,其应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其甚至影响着社会之间的各个因子的交往,所以对城市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异常重要。城市的照明规划则与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空间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照明形象既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品位,这对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视角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其主要对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物质形体,另一种是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需求,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内容,其需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品位等,照明设计最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将城市照明规划纳入到城市设计的领域,可以充分的引导城市照明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照明规划设计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重点研究的是具象空间,核心内容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绿化等,城市照明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规划出和谐照明的空间环境,使人感温暖。另外,城市设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环境所具有的态度,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感知周围的环境,城市照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水平。

同时,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点有很多,实体物素材只是其中之一,重点应该是城市空间与各个实体物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和谐,而这涉及到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因素,所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照明规划,可以更加的深化城市内涵,该城市给大家的印象将更加的深刻,如果城市照明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现代都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照明设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照明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样城市照明建设进步的空间会非常大,其整体目标以及所具备的价值取向都会与城市呈现的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再加之,自然环境本身的差异,这使得城市发展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性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照明设计体现出来。

2 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2.1 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指导下,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观发展思维,又需对自下而上的微观元素进行把握。巴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度一致,充分强化了城市景观轴线,体现了城市照明的整体性特色。

2.2 在城市照明规划的城市设计战略层面,应从整体上审视城市定位!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与现状特征,把握规划区各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的相关性与层次性,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精髓,以此来解决城市照明形象的基本定位问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命题之一,进而指导城市照明规划的整体空间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因此,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照明规划,除在宏观层面把握上位规划相关要求,体现规划地段的职能定位外,更要注重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体现,以塑造人性化的照明空间。这就需要在照明规划中从景观和环境的整体性上给予充分的视觉体现,通过对现有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改善与完善,对日间城市景观元素进行认知,对夜间主导景观元素进行把握,并深入贯彻绿色照明!特色照明的理念,充分的展现城市特色照明形象。如某市的编钟路灯、某市的风筝路灯,在照明设施的选取上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4 城市设计在照明规划中的作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照明规划中应注重实际,发挥公众参与的效能,实施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可以通过指导性图件与法定性图则共同保障照明规划目标的实现。

2.5 空间整合与功能重塑,城市设计可分为城市总体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前者的着眼点为整个城市或城镇体系中某个综合区的主要发展方位、空间节点等的设计构思,后者则是为规划与设计城市内某一区域的空间景观环境。城市灯光夜景的视觉效果,从宏观上看,在于灯光夜景整体景观的合理性,而灯光夜景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突出了区段主题定位。

2.6 整体协调与个性设计,城市照明首先是满足功能照明要求,保证司机和行人能看清行进中的障碍物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防止和减少暴力犯罪,增强行人安全感。规划中根据区段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需要,提出照明的量化标准,并制定道路照明的环保与节能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因为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照明规划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将其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一起研究更是少数,而笔者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对后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加的重视城市照明的问题,以使城市照明形象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健二.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1(2).

[2]许楠.新世纪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J].城市规划,2004(9).

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设计城市符号

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包容性、地域性、连续性的城市典型特色。与城市的空间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避免城市设计中千城一面的现象,就必须要把城市文化当做一个创新的重要来源,必须深入发掘城市文化背后隐藏的符号和文化历史资源,从而展现出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升形象。首先,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进程过程中慢慢积累下的城市文明程度的代表,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环境属性,在漫长的历史中慢慢积淀下来,具有独创性和人文性,也有重要的历史资源可以挖掘。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物质环境,通过物质环境能够打造城市最鲜明的名片,体现鲜明的城市文化,因此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精神文明特征。同时城市文化也具有选择性和包容性。城市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会让城市具备活力,而正是因为文化能够吸收多样化的文明才能够让城市文化不断延续下去。兼收并蓄,兼容并包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形成广泛的多样性和文化自由,从而让城市里的居民有了可选择的余地。第三个方面,城市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域会打造出不同的城市名片,自然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不会长时间地消灭或者灭绝,会在历史文明的演进中不断碰撞与交融,并且得到连续的发展。

二、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时代会给城市文化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城市文化会与城市设计息息相关,能够给城市设计者提供宝贵的社会资源。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城市文化的城市设计势必会出现同质化的局面,会出现千城一面的消极因素,让打造出来的城市缺乏内涵而脱离了城市设计,简单地追求城市文化,也会让城市文化脱离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城市的未来长远规划和发展。所以本文就研究了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城市设计是以空间为主要前提的,城市空间包括特殊的公共场所,也包括一般性的能够承载大多数活动的普通空间。其实城市文化的真正载体就是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人在城市空间中不断活动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构成了城市文化的核心内涵。对城市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就要先体验城市文化,就要对空间设计有具体的了解。通过了解空间设计的深层次内涵,通过把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文化联系起来,通过相互关联的要素进入特定的逻辑思维,并且让人的思想和外部环境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之间特殊的逻辑关系,并且运用这种逻辑关系。

三、城市文化视角下如何进行城市设计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宝贵的时间资源,首先要先确定为了解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对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和情感进行维护,保护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的城市符号,才能够尊重城市文化,并且把这种城市文化内涵传承下去,尊重地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结合起来,让城市文化带动其他一系列城市设计的细节,并且把城市文化作为城市设计的中心环节。其实,要打造特色的城市符号,城市的外观表象是留给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而符号就是这种印象的基本单位,能够将城市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征体现出来。符号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城市的标准和城市的建筑符号,所以城市的建筑物也要围绕城市内涵和城市文化展开,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都是城市文化中城市建筑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而公共设施也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应当利用城市文化对公共设施进行宣传,让散布在城市各个街道和空间当中的公共设施尽可能突出当地的文化特点。在城市活动方面,也要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把城市文化和城市活动整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城市特色设计。人与城市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设计,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民俗活动、商业活动、休闲文化、特色活动,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能够吸引大批外来的游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其他人带来特殊的城市印象。所以,要注重世界文化的打造和传承,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人民活动在每个城市中都普遍存在,但真正利用活动打造城市名片的就不多。例如香港就打造出了时尚、先进、国际化的大型品牌,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该地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空间设计特点,从而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城市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只是包括城市的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也包括微观方面的细节设计,包括城市的招牌广告、城市的标志物和交通工具形象,都是体现城市同一风格内涵的重要举措。城市文化自然也贯穿其中。为了更好的统一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必须从城市符号入手,让城市的外观表象呈现出特色化的特点,对夸张而鲜明的城市文化进行深入的利用,积极利用细小的城市设计细节对城市进行宣传,给人留下鲜明而独特的印象,包括对城市吉祥物、城市标准字体、城市标准色彩和城市代表的花花草草进行统一设计,尽可能直观地体现出城市的形象和内涵,把抽象的符号和代表城市的文化宣传理念连接起来,在人能够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塑造不一样的城市名片。

总结

城市的空间设计和城市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让城市设计更具特色,全方位的塑造多样化的城市形象,必须要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融入城市文化。首先具体分析城市文化,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其次要让人的各项活动和城市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城市设计的品位,对城市文化进行巧妙的利用,塑造城市的有机风格。

参考文献

[1]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胡惠林,李康化著,2006

[2]品牌城市[M].东南大学出版社,刘湘萍编著,2004

[3]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美)凯文•林奇著,2001

篇9

这个呼吁十分必要,而且及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旧貌换新颜,一座座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不断涌现。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误区,即如上述专家们所言,追求豪华气派,缺乏中国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等弊端。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的一些城市设计缺乏审美观念、缺乏美学修养所致。纵观各国,古往今来,大凡一些有名的建筑,概莫如此。但不知从何时起,“火柴盒”式的建筑比比皆是。不但如此,在有的地区还是成片开发,楼房密集,使人们生活在“水泥森林”之中。

城市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因素,城市间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貌特征。比如北京不同于天津,天津有别于上海;即使在一个省里,各个城市也大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实现了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特征。作为城市的设计者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些“不同”,继承其风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注入、加强美学成分和审美眼光,使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诱人的光芒,而不应割断历史、抹杀特点,走上趋同之路。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城市中毫无疑问要建一些高楼大厦,但决不能将其视为现代化的唯一标志。美国确实有不少的摩天大楼,但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法国的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师杜地阳先生曾介绍说,在美国的许多城市被称为“蘑菇城市”,原因是他们在建城时,将空地切割成许多方块,在每个方块里盖大楼,摩天大厦就像蘑菇一样长出来,城市也由此而产生。而我国则不同,城市大都具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且风格各异,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怎么轻易能舍此而求彼呢?我国是文明古国,在古往今来的建筑史上,涌现了不少的大设计家及能工巧匠。他们创造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建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观念。对于这些,今人当很好地研习和弘扬。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建筑,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们的城市世界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现代城市的混乱状况使环境和社会危机加剧,现代主义的原则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在现代主义那里,城市设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自然的理性活动。面对一个既复杂又不可预测的城市世界,现代主义的机械论世界观和简化论原则已不再适用,城市设计正变得更谦逊、更现实和更人性化。以小为美、公众参与、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话语、生态价值观等正成为城市设计新的建构力量。这种转变与后现代思想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城市设计有时是一种制造意义和对话的理解活动;有时是一种制造差异的消解和游戏活动;有时还是一种关怀自然和未来的建构活动。面对一个强大的现代城市世界,它经常采取一种激进的批判姿态。它拼贴、游戏,是为了邀请大众参加一种消解现代主义的“娱乐”活动。它反对宏大的英雄主题,它不是权力的符号,它不设风格的牢笼,它极具包容性,它禀有一种悖论性格,它令我们感到迷惑,使我们产生误读。我们对它的态度先是热后是冷,冷热之后,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深入的思索。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城市设计理论实践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到来是与当代社会在二战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剧变:科技发展、思想进步、政治改革、核心价值观念的衰落等相联系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同产生于德国的哲学解释学、法国的解构主义及美国的建构论具有一种清晰的血缘关系。对现代精神发起思想史上第一次后现代式冲击的应首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这以其1960年发表《真理与方法》从而建立哲学解释学为标志。作为后现代精神的萌芽,解释学将自己的目标确定在对现代精神中心性、整体性、认识性和客观确定性的反驳上。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整体性到多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从空间性(本质)到时间性(历史)的转折,这种转折开始划出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的界限。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更具有包容性。它以宽容、多元、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打破了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确定性,宣告这是一个宽容的时代,“怎么都行”的时代。后现代不注重伟大的“主题”而重“小型叙事”,现代主义阶段是英雄时代,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解构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开始向建构论后现代主义转折。这一转折使后现代走向一种整体的有机世界观,这一变化还将后现代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前景联系起来。

后现代的视野已开始转向更广阔的城市尺度。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后现代城市的架构也不应有统一的范型。就城市的局部而言,后现代空间的存在确是不言的事实。这种后现代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城市或多或少地沾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后现代城市设计由于比建筑涉及的问题广泛的多,因而其对城市的影响也更加内在而深刻。

三、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及审美新倾向必然在其空间表达的思想及具体创作手法上有所体现。空间创作思想和空间创作手法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空间创作思想指导其创作手法,创作手法又反映了创作思想。

1、复杂、含混的空间思想及拼贴、破碎的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建筑情感丰富、形式多样,审美上趋于复杂化其建筑空间表达有着复杂、含混的思想,它强调各个空间要素之间关系的暧昧和变化,讲究不同空间形式和内容的混杂变化为表现复杂、含混的建筑空间,后现代建筑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拼贴、破碎的手法。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它以空间单元作为拼贴元素,将各个不同意义的拼贴元素并置,并允许局部的破碎变异呈现出来,在更高审美层次上把握空间的统一,产生新的秩序,同时各个空间单元的独立性和明确性被削弱。这样使得建筑空间产生复杂、含混不清的效果。

2、渗透性、流动性的空间思想及层叠、转换的创作手法。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创作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不仅仅追求空间的复杂、含混的效果,也希望能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空间的存在,感受到空间的丰富与变化,这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中表现为渗透性、流动性的思想在建筑领域,流动空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认为,空间的流动和渗透是通过层叠和转换的手法获得的。他们将空间平面层层叠加,并加以转换,以使各个空间之间产生深度感和流动感。

3、形象化、个性化的空间思想及表达空间表情的手法。对于建筑来说,建筑形象是情感的载体。形象与个性比简洁抽象更有传播情感的魅力,大众甚至更乐于接受视觉形象的信息。鉴于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设计突出了视觉形象的审美价值,通过符号隐喻和装饰的手法,使其建筑空间更具有情感化、个性化的特征。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是“心灵的东西从感情的东西中显现出来”,并使“两者融合成一体”。可以说,塑造有情感信息的空间是空间设计的最高层次。

4、在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审美观仍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它的各种空间、思想与创作手法在以后的建筑创作中仍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一种世界观,同时又作为一种批评风尚,它具有多种倾向。正如柯勒所言,“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尝试。”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设计面临着现代主义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产生了一种设计失语症。对后现代主义的表面化理解使人们失去了对后现代的热情。对于这样一种不断变化、日益丰富和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重新思索我们对后现代应采取的价值取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迫的课题。通过对西方后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去思考中国城市设计面对未来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