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素养的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创新素养的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题研究在高中创新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高中创新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并举的局面。很多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比较常见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基础课程,即各种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学科课程;二是拓展课程,即各类立足于提高深度和广度的选修课;三是体验课程,包括课题研究、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在这一课程体系中,课题研究作为典型的创新活动,在高中创新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情境的真实性
相较于社会,学校的教育环境是经过过滤筛选、条件控制后模拟和创设出来的时空,所以,学校的教材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等具有更好的组织性、针对性和更高的效率,但是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因素。课题研究针对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真实的问题作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建构的载体,而不是以现成的书本知识或者教师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并通过讲授的方式将其变成学习者的知识。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体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人生追求,借助研究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在真实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必须经历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学习过程,才能够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体验性
学习者对于研究问题的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成效。创新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讲授、榜样激励、演示观摩等方式进行,但是这样的方式要么是“他人的创新”,要么是“他人的体验”,是一种间接经验,与学生之间有距离,学生只能旁观。而课题研究需要学生经历真实社会问题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在课题研究中,学生亲历选题、文献查阅、实验与调查、数据采集、合作与分享、困惑与突破、课题报告写作等各个环节,体验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这种亲身经历获得的创新体验,是一种直接经验,其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三)课题研究方向的个性化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创新是一项个性化的探究创造活动。这意味着要“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创新人才所必需的个性化知识、能力、情感框架。[1]个性化知识架构能促进学生基于一定领域的悟性与智慧生成,提升学生基于感兴趣领域学习的可持续性。通过统一的学科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重要的,但对于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来说,只有在学生志向与兴趣聚焦的领域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相较于其他课程形式,课题研究往往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或是由少数学生合作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而,它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方面作用更大,同时与学生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度也最高。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高激励性
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持久动力。课题研究往往由学生个人或者人数较少的团队来推进实施,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拥有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课题研究中,学生自我负责,在取得成功时就更容易体会到强烈的成功喜悦。同时,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遭遇的困难也更难克服。所以,一旦取得一定成果,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远远超过学科学习。
二、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高中创新教育实施已经多年,但是大多学校针对的是资优生,采取类似于“创新班”的形式推进,全员参与的创新教育并不多见。即便有,在创新教育的实施方式、课程建设、资源、课时等方面,资优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2]这种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经历从少到多、从重点到普遍的过程,这可能是我国创新教育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基于此,笔者对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创新主体的普遍性
教育专家林崇德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3]在这一定义中,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的范围很广,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新决策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创造性的成果,并非只有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才可以称之为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产品是多样化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都可能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创造性产品也是不拘一格的。如果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一宏观水平上讲,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必须具有社会意义。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个体发展水平上衡量创造性。如果一个人能以他从未使用过的方式和策略解决某个新问题,那么这对于他个人而言就具有创造性的意义。由此,理解创造性或创新就具有了社会和个体的两个标准。[4]社会的标准是判断创造性或创新程度的高端标准,甚至是终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创>文秘站:
(二)创新活动的连续性
创造性人
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个体生涯的全过程。根据林崇德的研究,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有五个阶段: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显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5]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是这五个阶段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早期促进经验包括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作用、成长环境氛围、青少年时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和多样性经历,这些对“自我探索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为后来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准备,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并非主要针对研究生,在学生的整个学涯乃至生涯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只有开展全员参与的创新教育,才能使创新教育得以贯穿,为个体终身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当高中创新教育由面向资优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之后,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即会由少部分学生创新素养的明显提升和多数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停滞转变到所有学生的创新素养都获得显着而有差异的提升。高中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之间创新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创新班”的创新教育平台依然会被保留,学生在创新上的不同需求仍然会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基础上,高中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各方面进行调整。 三、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后学校创新教育的调整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如前所述,课题研究与其他课程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实施效果取决于其他课程的支撑。所以,要想促使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整个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一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活跃的思维活动是创新的重要前提。而纯粹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很难保证其质量。所以,学校需要将课题研究纳入课程体系,从总课时中安排适当课时来推进课题研究的实施。为了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在增加课题研究课时的同时要适当缩减基础课程的课时。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留问号,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到课下做课题。二是拓展课程。丰富教育方案是国际上普遍的创新教育策略。立足于提高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类学科课程在种类上要更为丰富,为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提升;同时要更加强调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基础课程体现的是国家的统一意志,有统一的目标要求,是为了在特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很难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类学科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担负起探究性学习的任务。拓展类学科课程要把立足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辨和探究上,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而非学科内容的传授。三是体验课程。体验课程是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主要平台之一,学生的各种创想都可以在体验课程中进行尝试。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种体验类课程要做到去形式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类课程中有更大的自。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和必要的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学生社团,自主开展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教师指导课题研究的调整
一是校内学术导师团队建设。高中的课题指导应该以校内教师为主。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中来。高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成长导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目前,学校大多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接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同时有过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历。所以,从教师的能力上来说,他们基本可以对学生进行课题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指导方法。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创新意识,至少具有重视创新、鼓励创新的意识,主动为学生创新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把学科教学与课题指导结合起来,用学科教学引导课题指导,用课题指导深化学科教学。二是课题指导方式调整。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教师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统一的创新素养培训。在学生选题之前,教师可以开展关于各个学科领域前沿问题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个人科研经历与体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当学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后,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流程来设计相应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对全体学生或者选题方向相近的部分学生开展关于开题、研究方法、课题报告写作等方面的统一指导,从而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课题指导。
(三)资源的充实和平台的搭建
第一,充实课题研究资源。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学校除了扩大校内学术导师团队、加强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家长、高校、社会等方面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支持,从而保证资源增量不减质。第二,培育学习型组织。学生的学习型组织主要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构成。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他们之间的帮助与启发也更为便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组建相应的学生学术团队,用组织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创新班”资优生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篇2
关键词: 闽南传统文化 传承 漫画 核心价值
《以漫画形式诠释晋江乡土文化的研究》是全国课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期间,本课题组以“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理念,立足校情、学情、师情实际,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力求课题研究实效性。课题组发动全组老师和全校基础年段学生广泛参与,开展务实精细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要求“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及“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为依据,以“益德漫画,漫画益德”为突破口,落实本校“一核心,二基点,四特生”的管理哲学,探索漫画特色教学与闽南传统文化的交集点,尝试以漫画形式传承和发展晋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科学化、自主化,培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丰富本校美术学科内涵和德育载体,有力助推本校漫画特色项目更快更好地发展。
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以激励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教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科学研究方法,以学校提出的“高质量,有特色”为工作标准,通过对漫画的绘制技法;漫画的创意方法;晋江乡土文化的内容及核心价值;晋江乡土漫画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方式;乡土美术教材开发和应用等一系列内容研究,依托美术课堂、石鼓动漫社、漫画特色兴趣班等平台进行实际训练,让学生走入乡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幽默品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体现课程趣味化、乡土化、生活化等特点。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一、理论成果
1.教育理念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尝试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探索乡土文化中核心价值,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开阔文化视野和提升人文品质。
2.教研能力的提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把课题研究和学校哲学研究课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美术教学工作有机整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实现由集约型教学向科研型教学的转变。
3.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能力的提升。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石鼓动漫社、漫画特色兴趣班及多个综合实践活动有序开展,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同学、家人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师生均得到艺术体验和能力提升。譬如,有的学生将在课题实验课所学的“核心价值观”闽南四句和晋江歇后语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活跃家庭和谐气氛。
二、实践成果
1.出现精品课程。课题组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本,从美术教材中《卡通故事》、《幽默与智慧》等文本中拓展而出,编写教学设计。杨银平老师从《幽默与智慧》拓展开发出精品课题实验课《漫画闽南四句》、《漫画晋江歇后语》;张克雄老师从《卡通故事》拓展开发出精品课题实验课《闽南童谣漫画》。卢金火老师巧妙地结合学校“五店市寻根”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开发出精品课题实验课《闽南古厝》。课题组老师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科哲学为导图,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不断探索课堂教学。
2.形成校本教材。通过课题研究,杨银平老师编写的《漫画创意训练》校本教材富有趣味性和启发借鉴价值,深得同行、学生的喜爱。卢金火老师编写的《五店市寻根》校本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参考指导价值。
3.促进教学相长。课题组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乡土漫画创作。完成一批具有晋江乡土文化特征的漫画作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其中有60多幅漫画作品在本市及全国各级漫画比赛中获奖或发表在《幽默大师》、《儿童漫画》、《晋江经济报》等报刊上,出版漫画成果集《石鼓动漫社》和教师作品集《杨银平漫画集》及校本教材《漫画创意训练》等。2015年6月,本校被福建省漫画研究会授予“福建省漫画教学实验学校”。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美术教师,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实现了教与学相长。
4.收获教育写作。课题组不仅积累了一定量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在教育写作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卢金火老师撰写的《乡土漫画教学反思》;张克雄老师撰写的《用漫画图解闽南童谣的教学反思》;杨银平老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闽南乡土文化在校园漫画综合实践活动中绽放光彩》等。
5.发挥辐射作用。研究之后,本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乡土美术教学资源,并开始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课题组积极搭载当地市政府、文化部门开展的活动。先后将课题实验成果“晋江歇后语漫画”、“闽南四句”等成果深入毓英小学、灵水社区、苏安社区、曾井社区、阳光社区、育德小学、五店市传统街区等社区学校,以漫画形式传播晋江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市民带去了一次次鲜活生动的乡土文化体验。2015年11月,福建漫画研究会会刊《海峡漫画》第十期展示本校漫画特色教学成果,起到省内辐射引领作用。
本课题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完善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学生漫画质量。完善校本教材,增强实用性,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学习,提高教与学效率,把课题研究拓展延伸到校本课程研究领域。下阶段以本课题研究为龙头示范作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漫画特色教学与乡土文化、美术课堂的深度结合,使之成为基础美术教育有效的补充,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验。
参考文献:
[1]杨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涂慷.闽文化民间艺术探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 课程 整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里程碑,成为教育思想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模式突破的桥梁。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模式,信息技术属于教辅手段,基于这种形式下的教学,学生依然是围着课本知识、教师的思维、设计好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进程在转。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多媒体的功能优势;有利于建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取向一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科创新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多个“触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学科教学方式。是在课程学习中有机的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
2.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
四、课题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常用软件作为思维支持工具;
4.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5.创设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6.使用网站开展研究性学习;
7.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8.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五、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学实验法。同时辅以问卷调查、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方向自行选择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并对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行可行性论证;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研究组,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听指导;安排课题组成员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培训等。
2.探索研究阶段
课题开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安排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课题方案,按计划进行研究;课题组成员开设研究课,形成教学设想与反思;形成阶段性报告,根据中期评估反馈结果,调整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
召开课题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整合课的案例剖析,以及关于“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调查、实验及分析,研究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得出以下五个主要结论:
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优化生物教学环境,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
第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第五,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历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存在观念、体制和实际操作上的误区。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和新型的教学结构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参考文献】
[1] 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 何克抗. 计算机辅助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200l(8).
篇4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题会议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开题会议发言稿1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我是教育科学学院x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x。我的论文题目是: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悖论研究。我的报告内容分为5个方面即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为何这样安排哪?我个人认为做一项研究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研究即研究的必要性,也是研究意义;其次就是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的确定可以让一项研究不跑题,也是概念界定;再次就是看看前人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研究的,也就是文献综述;然后就是自己如何来研究,也就是研究思路;自己的研究不是想当然的而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参考文献。
首先,我谈一下研究意义,这个研究意义分为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我认为此研究有两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此研究可以完善和深化人们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认识。第二,此研究用逻辑学中悖论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解读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悖论,可以扩展道德教育的理论。在实践方面,主要改变人们对德育实效性低的新认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德育实效性低归因于:德育目标政治化;德育内容教材化;德育方式僵硬化等。其实,早在苏格拉底对道德是否可教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果把道德看为知识,那么就是可教的;如果把道德看为德性,道德就是不可教的;本研究主要探索德育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使德育低效。试图尝试改变外在条件解决这些矛盾,解决德育低效问题。
其次,概念界定。道德教育悖论是指:道德教育中的逻辑矛盾。这个逻辑矛盾指违反矛盾律要求而出现的一个事物的一种自相矛盾。那么什么是矛盾律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认为矛盾律是指:一个事物为真就不能同时为假;一个事物为假时就不能同时为真。那么例如:我这句话不是有十三个字组成。如果是指其他不是十三个字组成的句子,肯定为真;如果指向自身时,我这句话就是十三个字组成。是真的呀;为何说它不是十三字组成哪?说他是假的哪?这就是一个基本的语义悖论。
再次,文献综述。由于没有前人对这方面进行过研究,我把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和道德教育悖论研究综述。在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分为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内研究中为三个阶段:1.从1919年4月30日,杜威登上中国上海土地开始到1949年,称为重视学习阶段;2.从1949到1978年为大规模批评阶段;3.从1978年到90年代为谨慎、学习阶段;4.从90年代至今,全面客观研究的崭新阶段。在国外对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分为四个阶段:1.从1896年创办杜威实验学校到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重视肯定阶段;从1957年到1971年为批判、否定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为重新评估和学习阶段;从80年代至今为重新肯定阶段,国外厚达几十卷德《杜威全集》出版。关于道德教育悖论研究综述分为五个方面即:概念、产生的原因、悖论现象、悖论消解、小结。
最后,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读书,杜威哲学方面的书籍:分析哲学、数理逻辑、语言逻辑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只是提供研究的方法。关键还是要用这些悖论的逻辑思维方法来分析比较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从中分析其中的逻辑矛盾,然后用清晰的语言来解读难懂的悖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法与逻辑分析法。
开题会议发言稿2今天是一个不错的日子,我们肥西二中语文等教研组申报的七个市级课题已获批并于今天开题,这七个课题是:语文教研组《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英语教研组《全面渗透情感教育》、生物教研组《中学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研究》、物理教研组《围绕基础知识点,施行台阶式教学设计研究》、数学教研组《新课程下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政治教研组《政治教学中指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历史教研组《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的适应和有效性研究》
这在我们肥西二中来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是我们在“以研兴校、以研促教”的办学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办学条件简陋,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教研这一方面显得滞后。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搭建教师学习和研讨的平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并通过这些教师的引领,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开题后,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育科研责任意识,扎实做好研究工作。
本次我们申报和确定的课题是基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考虑的,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不仅是一个科研课题,也不是以最后的鉴定成果为主要目的的,更不是为了评职称、评先进而获得资本,所以要高度重视研究的过程,优化研究的过程,切实把研究工作落实到行动中,扎实开展研究工作。
2、要把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课题实施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所开展的课题研究,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然后才是科学研究行为,即做课题的目的是要研究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之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研并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的额外工作,而是立足于学校工作的实践、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各课题组要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开展实验研究,要把课题研究作为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总结,切实在课题的实施中服务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要加强学习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促进专业化发展。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推行,迫切需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要掌握最前沿的理论信息来指导课题研究;要广泛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度和高度,避免重复做别人已做过的事情;要加强教学反思,重视学习、实践、认识的积累和感悟,在课题研究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逐步从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一个乐于研究、善于研究的研究者。
4、要发扬团队精神,重视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应用。
各课题组的教学科研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艰辛的研究工作正等待着我们,研究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诸多的新情况,新困难。希望课题组的老师能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发扬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切实履行研究任务,加强交流合作。要做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分工而不分家,耐心细致做好研究工作。同时要注意科学的研究实验方法的运用和总结,避免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效果。
5、要拓展研究视野,广泛交流借鉴。
课题组要根据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培训会、交流会、总结会;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交流借鉴,拓展研究视野,对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我们学校从未承担过市级课题的研究,没有这方面经验,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工作,我们的计划、方案还不完备。今后我们还要经常邀请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及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以便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及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同心协力,扎实工作,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开题会议发言稿3十分高兴受邀参加z一中《有效课堂教学》和《特色班级管理》课题开题报告会。z一中作为我市的龙头学校,无论在管理方面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亮点,很有特色,是一面旗帜。
夏校长经历丰富,对基础教育十分了解,是专家型校长,无论是工作目标、工作思路还是工作的方法、措施都非常清晰和具体。
大家知道,优质学校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教育管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品德高尚、素质全面、身心健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也好,毕业班教学也好,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是关键。同样一节课,不同教师上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那是因为不同的教师,他的教学经验、理论储备、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应变能力或者说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教师的培养,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市教育局,特别是高局长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视。上个月在城南中学召开了全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现场促进会议,要求省示范学校,有条件的重点学校都要积极申报市级“名师工作室”,希望z一中在这方面带个好头。
我所了解,我市各校包括z一中都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青蓝工程(拜师结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对青年教师提出几个一,给他们压担子,委以重任等等。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是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有效最捷径的途径之一。当然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仅在于取得了什么成果,更重要的在于研究的过程。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聚合一批人,锻炼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它可以成就一批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教师。如果学校坚持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学校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上,就能够使得“学校有品位,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这也是很多名校成功的做法所证明了的。
当然,我们开展的研究,多数属于行动研究(问题研究),以解决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具体问题,这是对的。但也要思考带有共性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问题(有效、高效),学生的管理包括班级管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等。z一中这次开展的两个课题研究,我认为很有针对性,各位老师、各位班主任都可以参与研究,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最后形成大家认可的、具有指导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研究良好的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得教师们把学习、研究当作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在家长和社会心目中,形成这样的深刻印象,那就是“学校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充满生机,和谐自信,高水平,高质量。
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开题会议后,积极地行动起来,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成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以问题为动力,以课题为载体,以效益(质量)为中心。也希望学校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注意收集、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比如有效教学,z县从小学到高中坚持了四五年研究,属于国家级课题实验,并已结题。2019年市政府在z县召开过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区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长、基教科长、教研室主任以及各省市示范高中校长和部分小学、初中校长。规格高、效果好。霍邱县在部分学校开展的“新教育”实验研究,也是国家级课题,2019年全国现场会在霍邱县召开,影响很大。
有效教学提出也好,高效课堂提出也好,并不是新课程改革这几年才提的,而是已经提了好几十年。因为,我们做过老师的都知道,教学上的最大的效益在课堂,最大的浪费也在课堂。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学习质量,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在教学工作会上提出的,道理都十分清楚。但具体怎么改,怎么做,各有各的说法和做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z县进行的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来看,都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的。他们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理念就是“先学后教,问题评价”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我个人理解就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促学”。老师通过导学案(单)的设计,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而且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检测,很有新意,效果也很好。希望大家抽时间去了解一下。
最后,我相信,有夏校长和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有z一中教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开题很顺,研究也会很顺,更相信必定会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
占用大家时间,谢谢大家!
开题会议发言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这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我校隆重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这是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件大喜事。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亲临开题报告会,这是对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我校课题研究组成员的鼓励和鞭策。今天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是白中课题组成员进行更深入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开端。在此,我谨代表白泽湖中学和全体课题组教师对莅临白中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题研究是项意义深远的教育科研工作,旨在通过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共同探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技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促进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积淀教育经验,分享教学智慧,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教师在理性地思考中归纳总结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
课题研究是学校提升办学品味的必由之路。目前白泽湖中学正在争创省示范,课题研究是学校升格、教师升职的重要台阶,也是学校组织教师有效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推手。
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分享教育生命,感受教育幸福的过程,是教师职业价值的精彩绽放。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探索实践为重点,把敬业爱生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中,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较多的卓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既丰富和推进了研究,又丰富和提高了自己,以艰辛的付出换回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并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选择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育人为本,科研先行。有没有高规格、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争出高规格、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奋斗目标。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校语文组和政治组申报的课题研究顺利开题,是我校继数学组省级课题开题之后教学研究工作的又一次突破,必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希望课题组全体教师明确肩上的光荣责任和各自的研究职责,再接再厉,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在今后的一年里,发挥才智,奉献汗水,圆满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以丰厚的科研成果,回馈各级领导、各位同仁的热忱期待,期待各位同志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人人争当教研骨干,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预祝开题成功,课题研究圆满成功!谢谢!
篇5
关键词:农村;县域;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5-01
当前,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和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实验教师队伍不断巩固和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据了解,各学校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能力可达70%左右。但是,在观念、信息技术技能、课程整合教研、考核评价等方面,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合"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入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本县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是实现创新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的理想切入点。
1.农村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意义和价值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各地开展的一系列有关信息技术及其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多种模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实践的现状则有点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够正常或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不正常,教师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且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校际发展不平衡,"整合"进展缓慢;有的"整合"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中的"整合",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原因:一是管理力度不够;二是人们对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观念认识不足,观念不及时转变和"整合"的政策导向有缺陷,造成对"整合"指导不力的局面;三是实施"整合"实践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之间产生矛盾;四是由于受各条件的制约等;五是"整合"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六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导致教师不愿意在整合上花太大的力气和时间。因此,在全县范围内整体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农村县域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具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多种意义和价值:一是促进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二是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三是促进各级各类教学模式的创新;四是带动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五是促成学生学习资源的更新;六是促使教师教研热情的激发;七是引导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八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和方法
县域整体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标应定位为:提高全体教师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基本技能;加强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着力探索符合农村县域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二是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管理;三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四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践的探索。在研究中,要认真把握好这些观点:面向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整合"营造良好环境;学校必须加强"整合"的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善于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作用;在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学科教师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前提是重视加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不但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强调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学校对"整合"的管理,基本条件在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整合"所营造的教育环境。课题研究除了运用必要的文献资料法外,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方法。
3.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过程建议和成果要求
从整体角度看,要根据全县教育教学需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选择课题。根据多年积累的原始材料和调查掌握的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从全局考虑,形成符合本县实际的课题,如《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二是通过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根据调查分析及选题后,对课题进行精心设计论证,从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实践方法和途径、教育整合基本模式等进行论证,在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三是组织课题研究机构,落实任务。根据上级教育科学规划的年度课题指南确定课题研究范围,组织有行政部门、电教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配研究任务;四是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能力。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师选择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料,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五是开展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实验整合教学。组织全县中小学在教育部部署"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背景下,全面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指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反思整合教学,写教学体会等;六是研教结合,研讨交流,指导实践。除集中研究之外,还可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整合经验,精心指导,组织教师申报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七是探索整合模式的构建,总结提升。根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成果与事实,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概括这些教育的现象,挖掘学校、教师现有的经验材料,从中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和教师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八是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总结经验。根据课题计划,认真总结研究工作取得的经验、做法,从一线教学实践和各级教育管理中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如《信息技术教学及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集》等,提出推广意见,发表科研论文。课题研究要力求取得实质性效果,要真正做到能够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程度与应用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要与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要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要有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同时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2] 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篇6
从世界范围内看,教师专业化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武器,校本教研制度作为政府行为在学校开始贯彻,教师希望提升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要求日益迫切。毋庸置疑,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状况,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想高质量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要着力抓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这是基础教育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号称人口大县、教育强县,深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在于教师。我们将借十五课题之东风,以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全县校本研训管理工作,有效推进平遥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意义及价值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资培训涉及面广、人数众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我县城乡差异较大,人们关注基础教育的水平日益递增。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宜的、良好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使我县教育发展均衡,减少择校现象,促进区域整体推进,所以就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我县教师队伍的现状,构建我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框架,研究我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实现三级目标:一是提升校本研训工作层次。二是促进每所学校的有效发展。三是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强化教师的教育技能;两个提升――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主动精神。
四、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采取“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构建三大体系,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体系、管理与评估体系。总体任务是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一条主线,贯穿在“五个有效”为模式的思路中来研究,即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能力和有效研修。始终以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重点,三者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主要观点
找准突破口,以小见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六、创新之处
构建研训网络体系,依托局域网交流平台,制度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区域推进化、效益最大化、成果特色化。
七、总体思路
课题研究采取“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方式,从“有效性”切入,以“校本培训”为突破口,着力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力求从“五个有效”的视角研究与探索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等,以此在县乡两级形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制度建设及实现路径。
八、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要注意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区域实验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具体来讲,主要可采取六种方法:(1)反思法;(2)行动研究法;(3)观察研究法;(4)案例分析法;(5)实验研究法;(6)个案研究法。
九、技术路线
以转变观念为重点,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探讨研究和实施有效教学实用策略。
1.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功效。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带动全体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有效推进区域性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建设轨道。
2.实施区域联动管理机制。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提倡和建议采取区域联动管理方式,也就是要建立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新体系。通过实施区域联动管理机制,促进强强联动、强弱联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差距,促进均衡的目的。
3.充分发挥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4.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动力,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研读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5.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并逐步完成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6.搭建平台,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结合课题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7.充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教师个人博客、学校教研博客、课题交流网站,开展课件制作与培训等。
8.建立有效的跟进评价机制。评价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评价基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功能要衔接好三个阶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对象要协调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学校;评价结论要做好三个分析――自评、互评、他评。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0-03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从本校实际出发,课题研究选择初中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信息技术、一到两个学段(年级)开展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利用教育技术优化各科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3)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构建各学科知识的研究。
(4)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5)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研究,以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的难点: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2 实施办法与步骤
实施办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教育叙事法。
实施步骤:
2.1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12月
(1)成立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写好课题论证报告,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申报。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
(3)评审、确认课题项目,编制和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课题开题。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2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6月
(1)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交流、研讨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2)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原则、方法、模式、层次,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3)开展优秀论文的征集、交流、评优,总结、展示中期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阶段性自我评价,从而深化课题研究。
2.3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1年6月至5月
(1)提出课题研究结题鉴定申请,进一步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汇编实验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做好课题结题相关准备工作。
(2)评选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展示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迎接专家结题。
3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因此强调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创设情境,强调问题探究,强调资源提供,强调协作活动,强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强调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他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他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会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支撑的研究数据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主要得出了五个的结论:
4.1 开展实验有利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适当性使学科课程成多样化的“教”与“学”载体,能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资源,具有交互性、超文本特征、网络特征,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1(表中数字是指认为整合了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百分比)。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后,促进了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整合和渗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4.2 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网络特性和教学资源的开阔性、丰富性、共享性、创造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学生都自己动手创立网站,搜集积累、整合、应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倾听、观察、鉴别、批判等能力,尤其是能把信息技能灵活地动应用于自主学习与使用学习、探究学习上。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2(表中数字是指各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占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百分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达到较高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3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整合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智能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把学生的互动探究学习推向深入,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准确方式和优越条件,把课内、课外的师生互动推向了极致。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3(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开展师生互动方式学习交流所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4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能力结构看,综合性集中表现为认知、情感(态度)、操作(实践)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从内容来看,综合性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等的应用。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等现实生活的体验,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质疑和批判,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入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实行学习评价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协作、互动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既存在差异性,又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据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是发展性评价,也可以是表现评价,更可以是学习成长袋记录的评价,并由学生自己保管。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4(四种学习评价方式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四种评价都是积极、平衡的状态。
5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为了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和全国总课题组的课改精神,结合信息化中心的具体要求,在我校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安排下,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很多实验教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6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为了提高本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我校课题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文章。
6.1 更新观念
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在保证资料、时间到位的前提下,每年根据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观念,调整课题试验的具体方案,从而保证课题试验研究的先进性、前瞻性。
6.2 明确目标
我校每年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还要根据各学科、各教师的具体特点,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目标,学期、学年结束后由教科研室牵头,对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量化评分,评出先进,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彰。
6.3 整合“技术”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试验研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添置了许多设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学校鼓励试验教师有效地进行“技术”整合,即学科教师和电脑教师共同设计、制作课件。
6.4 成果共享
课题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多出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让大家共享。由于网络传输的快速方便,我校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站(http:///),让试验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以便及时将自己的试验成果、感想等及时,便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7 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及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见表5(认为有促进作用的教师占调查教师的百分比)。
从表5中可以看到开展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8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受到限制,课件有利于教师的“辅教”,但就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学的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2)由于实验的科学性强,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又要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并具备选择及熟练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8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历程,追忆战士的丰功伟绩,对概况、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范文赏析: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摘要:开题报告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音乐论文开题报告中主要内容的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开题报告;写作;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0-03
开题报告,也叫开题申请报告(或选题设计书),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开题报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蓝图”,是一份周密详细的研究提纲。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虽然各个高校有关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开题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笔者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清楚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开题论证阶段递交的开题报告中常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正常写作。本文将根据开题报告中所涉及的论文题目、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手段、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等内容,结合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面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下方式进行写作。如:××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本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下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解释说明。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助作者明晰构思、贯通文脉,同时也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题之间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标题概括性不够。一般情况下,关于论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逻辑规律。论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因为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所以在写作框架结构时,应注意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1.3.4.1(四级标题);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衔接自然,用语精练,完整统一。关于论文框架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论文框架结构时一定要讲究层次、精心策划。如:论文《在乐谱上挖掘情感——谈视唱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框架结构。
引言:
1.音高动态感。①同音进行;②级进;③跳进;④曲折进行。
2.节拍、节奏律动感。①注意乐谱中节拍的基本规律;②特殊对待乐谱中的非常规节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对待;④重视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
4.音色、音量适应感。①音色适应感;②音量适应感。
综上所述,一份写作规范的开题报告不仅是对自己所选论题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所选论题是否具有实际写作意义的检验。如果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中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必将会为后期论文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使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作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智慧(1971-),女,昌吉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篇9
忙忙碌碌半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段的时间里我们收获过、困惑过、欣喜过、苦恼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课题组老师在成绩面前相互鼓励,在挫折面前从不气馁,半年的研究和实践,使我们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们坚持教学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按知识系统进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的主题教学。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教学。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真正的贯彻单元主题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备课时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思维模式,而从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从而将某一节课的准备纳入教学的序列之中,从整体上构思学习主题的教与学,以主题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上我们大胆尝试,立足课堂。
其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据新教材主题教学的特点及教育教学因素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又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既可以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的新趋势。从教学实践上看,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他们投入很大的兴趣和老师一起进入探讨,并且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上课不用听看书则可以的不良学习品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学生对主题的整合兴趣非常大,他们主动进行总结,归类,将知识纵向联系,达到了时序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论。
篇10
【关键词】模式;方法;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是按一定程式推进的一种过程化模式,具有整齐划一的要求;教学过程只是反复不断进行训练,并要求学生的一切行动听指挥等。这种教学模式已落后并被淘汰。同时基于网络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实现,推倒了学校围墙,顺应知识不断更新,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时空上给学习者以更多的学习自由;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达到自主学习目的。小学教育已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取得明显成果,发展速度很快,并开始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应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大多还是演示型,个别化学习的交互性还不十分有效,主要为教育教学起辅助作。这就导致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没有突破性改革。其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与各学科整合,刚刚起步尝试。老师们由于设备、软件、技术和理论指导的制约,对网络教育技术应用表现出很大兴趣,但实际应用很少,全面研究更显得无奈,因此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着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恰当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于教学教程中,才能发挥网络的最大功效呢?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解决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
1.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进行微调,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中,让各合作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类型的对话和讨论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性和创新能力。如周燕涛老师在讲授《五彩池》一文时,安排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这一环节:即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后,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生成探究主体。主题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查各种相关资料解决问题,以达到《五彩池》一文的教学预设。
2.创设情景互动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教学活动内容与现在学生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脱离的一定的情境,教师难以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还原)一定的情境,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创设情景互动模式教学,既张扬了学习者个性,又可使学习者感受到运用网络交际的乐趣,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
3.自主互动模式
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中,学习者可自己安排时间,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如麦燕玲老师在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时就采用了自主互动模式。在授课前,老师制作了一个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主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可能。优秀生选择一些综合性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内容进行探究;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延伸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这样能较好地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的自主化。
4.师生互动学习模式
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模式多用于高年级段的作文教学。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班级网页。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或者日记放到班级网页中,老师们在网上及时地对学生的作文加以辅导,批改。而其他的同学也能担当辅导者、评论者的角色,这样能进一步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学习的交互性、生动性。
二、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
1.利用网络环境讲解法
教师通过网络技术环境中的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游戏实践法
教师通过网络环境提供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环境,把教学内容溶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游戏中进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如欧璐斯老师教学“拼音大小写字母”时,欧老师设计“字母王国旅行记”的闯关游戏过程,通过闯“大小写字母手拉手”、“排排坐”、“抢球”等关,把准备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都溶于游戏之中。
3.活动研讨法
教师以网络技术为教学组织工具,给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寓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
三、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取得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环境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使用而使用”转向“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并初步取得成效。
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网络技术环境的运用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网络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是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保障。我校把此次课题研究活动作为培养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骨干教师,探索网络时代全新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开展整合课题研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先后组织了5期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包括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搜索加工资料等网络知识的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运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培训等,现在课题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 上一篇:线上英语教学方法
- 下一篇:电力施工安全生产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