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线上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线上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小学语文课本的规范标注有助于缓解该难点,但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对上述特殊读音的判定尺度和标注方式却不尽相同,校对上也都有不严谨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特殊读音;标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3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重点资助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优化研究”(编号:XJK012AYW004)的研究成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既确立了“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识字目标,也确立了“讲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口语交际与阅读目标,即小学语文中的汉语拼音,应该实现辅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双重价值。目前,各版课本都非常注意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作用,但对极易形成方言语调的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现象,却并没有较为完善的标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给酝酿中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提供参考,本文特以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为例,对小学语文课本殊读音现象的标注形式进行讨论。
一、轻声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分别对1~2册、1~4册课文,全文按字标注了汉语拼音,比较这几册教材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对于轻声的标注有同也有异。其中,相同之处是:第一,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语气词“吧、嘛、呢、啊”,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虚语素“子”、“头”、“们”、“么”,两个版本都无一例外地处理为轻声,不标调号。第二,常见的双音节词,两个版本都倾向于处理为轻声。如人教课标版的“耳朵”、“嘴巴”、“尾巴”、“认识”等,湘教版的“莲蓬”、“喜欢”、“眼睛”等。不同之处也有两点:第一,趋向动词、方位词的标示有区别。人教课标版中所有趋向动词、方位词都标注原调,未做轻声处理;湘教版中,趋向动词和“里”、“边”、“面”等方位词也未作轻声处理,但方位词“上”、“里”全部都处理为轻声, 如“山坡上”、“屋顶上”、“夜空里”、“草丛里”等。第二,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不”,湘教版都标示为轻声,人教课标版则一概没有标为轻声。
人教课标版、湘教版分别自第三册、第五册开始不再全文标注拼音,只对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读音作出标示。对于生词中的轻声,人教课标版只标其原调,如第三册《小鸟和牵牛花》的“小喇(lǎ)叭(bā)”,第五册《盘古开天地》的“老祖宗(zōng)”,《古诗两首》的注释“篱落:篱笆(bā)”等就是如此。湘教版也一样,以第九册为例,“别扭”、“脊梁”中的“扭”、“脊”都应读轻声,课文中标的却是原调“niǚ”和“liáng”。
那么,如何处理轻声的标音比较合适呢?一方面,要抓住轻声作为一种语流现象音色变化不稳定的特点,谨遵“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这一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小学语文课本巨大的影响面与深刻的影响度。两相综合,我们认为,关于轻声的标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应该谨慎把握标不标轻声的“度”。对“一般需读轻声”的表趋向的动词、方位词、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对“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双音节词语”,都以不标注为好。
第二,在把握统一“度”的基础之上,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仔细校对。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第一册都有标错轻声的情况,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中,常见的双音词轻声词语“热闹”、“喜欢”、“风筝”等均未标为轻声;湘教版第一册也一样,比如,应该读轻声的“宝宝”标了原调,不应读轻声的“莲子”却标示为轻声。
第三,确定需标轻声的新词,应在正文中标注轻声,并同时在该课生字行列中标出该字原调。轻声是语流中的轻声,因此,如果某个新词中出现了当读轻声的音节,为符合普通话的自然语感,正文中应标示为轻声,但为方便同时掌握该字单独使用时的声调,在该课生字行列中又应标注该字的原调。另外,注释中的轻声字,可统一采用先标轻声、再说明单用读音的标注方式,如上文所举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9课的注释,应将“篱落:篱笆(bā)”改为“篱落:篱笆(bɑ),‘笆’单念时读作bā”。”
二、儿化
儿化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一般能增加爱意或亲切感,有时还可赖以改变词性或词义,如果想在语言中附加以上语用功能,则必须使用儿化。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教材都有一定的儿化意识,全文标注拼音的课文,遇到儿化时都采用了在“儿”字上标“er”的标注方式,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的“话儿”、“月儿”、“风儿”,湘教版第一册的“歌儿”、“哪儿”、“线儿”等。不过,儿化意识还可进一步增强,以第四册为例,人教课标版全册课文中出现的儿化仅“笋芽儿”、“花骨朵儿”、“花儿”、“有点儿”、“哪儿”、“那儿”、“这儿”、“点儿”8个,应当儿化的“雨点儿”、“葡萄干儿”、“雨丝儿”、“画画儿”、“小男孩儿”、“小家伙儿”、“门铃儿”等都未被儿化。湘教版的儿化次数总体要多一些,但“照片儿”、“脚印儿”、“男孩儿”、“老伴儿”、“雨点儿”、“辛苦一点儿”、“当着百灵鸟的面儿”等应当儿化的也没做儿化处理。另外,人教课标版“笋芽儿”标为轻声而“嫩芽儿”却未标;湘教版《春天在哪里》和《风姑姑的照片》中都出现了“柳条儿”一词,前者处理为儿化,后者却没有;对于单用的“花儿”一词,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都有时处理为儿化,有时没有处理为儿化。这些情况也说明,两版教材对儿化的标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笔者认为,儿化音是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学习难点,教材要尽量从学好普通话的视角出发,将“花儿、事儿、玩儿、块儿、孩儿、点儿、子儿、眼儿、味儿、头儿、 人儿、劲儿、会儿、底儿、刺儿”等通常需儿化的音节作儿化处理,即出现在课文中时,要加一个“儿”字作为提示。
三、多音字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多音字都是随文标注在相应的汉字之上,分别从第三册、第五册不全文标注拼音后,人教课标版、湘教版都采用了随文只标生字与多音字的形式,而且都采用了生字、多音字分别用( )和[ ]作为标号的方式。这种标示方式体现了随语境区分多音字读音的思想,值得推广,但还有些多音字的标示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标注规则。人教课标版本中,如第三册《骆驼与羊》中“往门里钻(zuān)”本应标为“往门里钻[zuān]”,第五册《槐乡的孩子》中“磨(mó)好的长钩刀”本应标为“磨[mó]好的长钩刀”;湘教版本中更多一些,如第七册的多音字“秘”、“厦”、“晕”等出现在课文“秘密”、“大厦”、“眩晕”等词语中,本应标作“秘[mì]”、“厦[shà]”、“晕[yùn]”,事实上却被标作了“秘(mì)”、“厦(shà)”、“晕(yùn)”,等等。教材的编写、审订者中有不少语言学家,对于这些常识性的拼音知识,只要稍严谨一些,就可以做得更为完美。
湖北省武汉市教研员潘鸿惜曾经指出,没有注意对轻声词语的处理是小学生朗读时唱读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又发现,特殊读音现象是方言区成年人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甲以上的最大羁绊。小学语文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主战场,如果小学语文课文能对特殊读音现象予以更多关注,将更有益于方言区学生把握语言学习关键期,享受更美好的语言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
篇2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但是,爱孩子决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夸奖的话语那么简单,而是要老师用心去倾注。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对于成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自闭症孩子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
一、把“爱”作为推动特殊教育工作的原动力
在特殊教育中,“爱”的份量特别重要。特殊教育的对象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像健康的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是一个特别需要全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因此关爱对于这些特殊儿童尤为重要。面对那些先天不足的教育对象,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怎能不动容,怎能不捧出慈爱之心,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让“星星的孩子”在爱的世界里快乐成长。
在特殊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把“爱”作为推动特教工作的原动力。把“爱”贯穿特殊教育的始终,就是要求特教教师人人献出爱,处处充满爱,以关爱特教学生为重心,开动脑筋,拓展思维,不断打造特教工作新亮点;要时时刻刻把爱倾注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从老师身上深刻体会到自己所需的关爱。在特殊教育学校,爱学生是教师最起码的思想素质。向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是从事特殊教育职业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把“爱”落实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中
特教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要排除各种思想的干扰,经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首先,要树立事业高于一切的思想。凡在特殊教育战线上工作的人都知道,特殊教育工作非常辛苦,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在小学附设的特教班,特教教师编制少,人员不足,每个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每周教学课时二十几节,班主任在下课和午休时间还要代行保育员的职责,并兼有大量的教育训练任务和保育任务。教师付出的代价往往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只有看到学生们一天天健康地成长起来,有了明显的进步、变化,教师才感到有了一丝欣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所坚持的是高尚的价值观,事业的成功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价值。凡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提高的事情,凡是有利于特殊儿童成长和需要的事情,我们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而且还必须把它做好。
第二,以“爱”为纽带,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推动和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反之,消极的情感却能阻碍认识的发展。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由于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学生的思想认识特别需要教师采用特殊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因此,师生情感的建立尤为重要。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特别渴望爱的特点,以施爱为主的形式建立积极的情感,避免消极的情感因素。
三、把“爱”融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全面发展,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关爱特殊教育儿童,绝不能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反而要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教师的“爱”。
做好特教工作一定要有耐心。特殊教育班级中的学生因为先天的不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通常是正常人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如果没有一份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一份责任,很容易在问题面前逃避、退缩。教师如果失去了耐心,孩子也势必将在学习中失去信心。在特教班级里,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经常影响着学生的进步成长。如缺乏具体的行动目标,在困难面前缺乏坚持,产生退缩、犹豫、彷徨等心态,缺乏自主选择的信心和能力,缺乏承担压力和失败的勇气等等。
这些智障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一是因为人格障碍。导致他们道德认识不足,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二是自身理解的障碍。如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分不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把“偷”当成是“拿”;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决心;在做出不恰当的行为,经老师耐心劝导后,自己会认识到事情的不当,并表示再不会犯错了,但过不了多久,往往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反反复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耐心教育,不厌其烦地纠正、教育,强化,在教育中肯定成绩,积极引导,克服错误,要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时时处处关注这些学生的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苗头,及时解决。
总之,作为特教教师,我们一定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勇敢面对现实,认真分析,追根溯源,对症下药,使这些特殊儿童在爱的温暖中健康成长。
篇3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有“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学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特教学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一、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现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忽视了教育对象,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1、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2、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3、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
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殊教育语文教师要在聋校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着眼现在的教学体制、教材、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式的、创新式的教学改革,全力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聋生的语言勾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聋生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篇4
8月15日电 近日,全国多地结合疫情防控形势,陆续了秋季学期返校要求和时间。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根据教育部要求,多地明确作出了学校暂缓开学、学生暂缓返校的安排。人民网梳理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最新情况,一起来了解。
2021年部分省区市秋季中小学开学时间
北京
目前,中小学按照9月1日正式开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天津
一省一策。若开学时仍有中高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暂缓开学,中高风险地区学生暂缓返校。
上海
新生军训暂停师生非必要不离沪,8月15日前须返沪以确保开学正常返校。
浙江
“一地一策”“一校一策”“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返校。师生8月16日前后返回并不再离开本市。
宁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从8月24日起有序实行分类错峰开学。
河南
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各地各校做好线上教学准备。
郑州:离郑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及学生8月15日17时前返郑。
安阳:离安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及学生8月15日20时前返安。
漯河:离洛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及学生8月15日18时前返漯。
广西
各地中小学开学时间不得早于8月28日,各高等学校、中职学校不得早于8月20日开学。
海南
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8月31日报名注册,9月1日开学。岛外中小学生至少提前14天返琼。
重庆
中小学(含中职)按校历9月1日开学行课,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参照执行。
贵州
对学校师生旅居史和疫情防控没有底的地区和学校,高三年级推迟到8月16日与初三年级同时开学。中职学校其他年级开学时间不得早于8月20日。
湖北
武汉:中小学、幼儿园(含中等职业学校)将于2021年9月1日(星期三)正式开学。武汉市各区、各校对师生员工开展14 天健康监测。市外低风险地区师生员工和新生,需于8月16日前返汉。目前滞留于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及 14 天内到过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员工及新生,推迟返汉返校报到。
四川
明确暂不调整2021年学校秋季学期开学时间安排。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学时间由市(州)、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
山西
太原:教职工和学生,于8月15日前全部返回学校驻地。
云南
丽江:1—8年级学生2021年8月29日报到,8月30日正式上课。高一、高二、高三、9年级学生2021年8月23日报到,8月24日正式上课。中职学校、幼儿园参照执行。暂停开展高一(含中职学校)新生军训工作。
西藏
拉萨市幼儿园:全市各幼儿园缓开园,具体开学时间另行通知。
拉萨市中小学:第一批:当雄县、尼木县,林周县、墨竹卡县各中小学8月15日开学,8月16日正式行课。
第二批:堆龙德庆区、达孜区、曲水县、柳梧新区、空港新区各中小学8月18日开学,8月19日正式行课。
篇5
工作伊始身边的许多人认为,成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把最美好的青春都浪费在这些聋孩子身上很不值得。我用微笑回应着身边每一个人的建议。不经意间,几年的教学工作在忙碌的身影中悄然逝去,我可以欣慰的对自己说一句:我无怨无悔。
翘首远望,一片星光璀璨。五更提笔,回顾那些走过的的岁月,往昔的点点滴滴洒满了衣襟。初到学校之时发现我们的学生残疾类型呈多样化,使得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不同的需求,最初教孩子练习说话的时候,为了让聋孩子们感受到声音,我让他们把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他们感受声带的震动。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口腔的气流,我把它们脏兮兮的小手贴在我的嘴唇边,甚至让他们把手伸进我的口腔,使他们感受到气流的变化。慢慢的,他们会说话了,会叫妈妈了,一种无比幸福的感觉就这样涌上了我的心头,泪水也悄悄的盈满了我的眼眶。
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受到,学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只需付出一点点友善和关心,他们就回报我们那么多热情纯真的爱。于是,学生们对我的爱激起了我前所未有的责任心和教育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而惟有爱,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孩子们听力残疾已经够不幸的了,偏偏大多数学生家境又不好。我们班的一个孩子父母都是聋人,他的生活全部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每当看着年过花甲的爷爷送孩子来上学时,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一天夜里,他突然高烧不退,学校的阿姨不了解他的情况,急得团团转,我听到消息后,连夜带他去医院急诊,几番折腾,终于在后半夜三点钟,控制了病情,就在这时,他突然抱住我的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我的眼睛湿润了,当其他的同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身边撒娇时,这些孩子这么小,就远离父母,他们更需要我们特教老师的照顾呀!几天后,我和我班的另一个班主任都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电话费多了五十元,后来才知道,是他,孩子省吃俭用的爷爷为了感激我们而表达的一点点心意。我深知这一百元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把钱还给他时,他却拒绝了,只是反复的说你们老师不容易。经过一番回旋,他拿着钱走出了教室,可就在他走出门口的瞬间,他突然将钱扔到了地上,并在外面死死地拽住了门。透过薄薄的玻璃窗,我清晰的看见他期盼的目光和恳求的眼神,那目光让我感受到了压力,那眼神让我觉得沉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但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最为合适,后来我们将钱偷偷放在孩子的衣物里,并附了一张纸条:“爷爷,请您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尽全力照顾和教育您的孩子,因为我们是特教工作者!”
篇6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明确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的理念,明晰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体系,对现有环境设计的改造———与现实环境的结合,以普适设计为设计核心,结合校园现有的各类环境,突出校园环境的特点与功能区划,包括利用并改造现有的软硬件设施,达到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包括教学楼、生活区等环境的各种普适设计,尤其针对软环境设计的研究。依据不同的校园功能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案,构建校园无障碍软、硬综合环境(建筑及其附属物、公共设施、导向系统、声光电控制系统、网络系统等);并依托原有硬环境设计,充分发挥无障碍软环境的视觉导向作用,对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损伤等感官损伤人群,在设计中要能够建立足够多的交流媒介确保所有人可以通过沟通系统获得信息及自我表达。对使用手、手指上有局限的人,在对调节装置及硬件的操作中进行设计,确定设备和控制装置的位置,使它们在轮椅上或者身材矮小的人能够方便使用。而对活动性损伤的人群要在空间和交通系统中进行设计,保障他们的通行以及通道对于所有人都能方便且安全地从地段周边到达并且通过建筑所有区域。同时弥补不足,加强并突出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在均衡校园软硬环境整体化设计中,进一步加强软环境设计,突出校园的特色,体现校园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博爱”的文化本质,凸显独特的校园文化设计理念,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胆创新和标新立异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在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中,充分了解校园各类适用群体行动特征的分类,以及各种非安全环境因素及非导向环境因素,在校园建筑外环境、道路、室外坡道、台阶及其扶手、停车场、广场等区域选择适合的造型、色彩、表面细部处理以及材料,最大限度利用场地的环境潜力来达到设计效果。例如将校园设想为曲线和点两种类型的空间组成,线在校园空间里为行人或车辆流动提供条件,这不仅要求便于驱车或步行,而且能有助于引导人们在行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线包括穿越校园的一系列人流或车流的路线网,点是指在路线上提供人停留的一些结点。充分体会每条线和每个点的不同功能、尺度和特性,充分体现我校具有特点的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校园无障碍整体环境设计
在研究校园文化整体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普适设计”、“无障碍”、“环境”、“导向系统”等前沿设计理念,对校园软硬环境进行分析,加强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融合,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在深化现有校园无障碍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园无障碍软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多媒体导向系统设计、信息交互系统设计、硬件设施的设计与使用规范;南京特教学院校园文化核心是博爱塑魂,办学理念中突出了特色立业,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和认同度,有效提升我校校园文化与特色体现公平教育、特色办学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办成具有示范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着促进和提升作用,将办学理念和文化特征通过软环境建设转变为随处可见、可听、可触的,普适于残障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无障碍的校园文化环境。各种生活舞台上的人群;有视觉和听觉损伤的人;轮椅使用者和有其他肌体差异的人;以及所有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应利用现有的校园无障碍硬环境,结合软硬环境的整体建设,需要进行综合的,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设计。
三、结语
篇7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有“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学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才能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特教学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一、语文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
特教学校语文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础,这就要求特教学校语文教学内容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时,必须突出注重实际运用的选材。首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人类的社会生活不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奔腾向前,还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课本的选材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在这方面,许多特教专家们已经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无本教学,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材料。如“让学生写日记”、“书信”、“请假条”、“留言条”等均可成为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材料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内容对他们生活的实用价值确实很大。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喜欢学,而且越学越觉得有意义。比如,我在教学“怎样写请假条”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请假条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平时学生因为生病不能来学校上课、因为生病要请假回家休息、因为腿痛不能参加晨跑、因为脚受伤了不能穿运动鞋等等都需要写请假条。学生懂得了请假条对于他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之后,学习兴趣空前浓厚,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写请假条。学完这一内容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际运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请假要写请假条。像这一类的材料不正是极佳的语文教材吗?总之一句话,特教学校语文教学材料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完完整整,身临其境地学。
二、教师用形体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特教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坚持口语教学”。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培养耳聋学生的有声语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如何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看话是学生感受口语的特殊方式,是培养学生有声语言的有效方法,它是用视觉来感受说话时语言器官的可见运动。学生看话能力越强,语言水平就越高。看话是为了理解语言的内容,必须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看,视觉很容易疲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思想清晰明确,把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熟记于心,根据学生习语特点和语言接受水平,围绕主题,组织和推敲语言,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激情饱满地展开讲述,或示范朗读。必要时放慢说话速度或及时重现口形,并灵活恰当地使用手势语做辅助。如:在执教《群鸟学艺》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 麻雀、乌鸦、猫头鹰、老鹰、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本领,结果仍就不会搭窝,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是因为只有小燕子学习搭窝时最耐心。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去领悟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发掘情感美吧。因为只有融合了情感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特教学校语文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篇8
关键词 教育装备;专项课题研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80-02
2012年,在南通市首批教育装备专项课题申报中,如东县6项教育装备专项课题被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在一个批次能立项这么多专项课题很是少见,笔者在高兴之余,也冷静地发现了一些研究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部分课题主持人比较年轻,缺乏研究经验;个别主持人岗位的边缘化带来组织能力的弱势;大部分课题研究者的实践经验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联意识不强,实践与研究两张皮;部分课题研究的骨干成员缺乏必备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操作常识等。三年来,如东县通过采用每学期扎实开展课题推进月活动,即每月围绕一个课题研究专题主动开展推进研究活动,逐步将这些课题做实、做细、做出特色,并成功结题。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教育装备的研究骨干和后备力量。
教育装备的专项课题研究既具有课题研究的特质,又具有教育装备固有的先导性、物化性、支撑性、保障性等个性特征,自然也有着研究它的独特境界。何谓教育装备课题研究的境界?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育装备课题研究者要具有的三种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
1知之:以思想者的眼观察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
回顾三年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投身于教育装备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具有三个“有”。
眼中有学生 学生是教育装备服务和支撑的主体,是教育装备建、配、管、用成功与否的“测试卡”,更是教育装备设施、设备与实际教学与管理实践是否契合的“测量仪”。教育装备研究者光有好的个人业务素养、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眼中没有学生,那么他(她)所实施的实验教学、装备服务也是“伪教育”“伪服务”,所从事的课题研究也一定是个“伪命题”。眼中要有学生,重要的是服务以学生为原点,给学生在构建的活动、实验、互动、交流等服务中,架构一个穿越成长的绿色通道,让他们在兴趣中、在阅读中把读、思、说、写、做、演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升综合素质。
如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的课题《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品格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一开始就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作为服务的主旨对象,运用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课程,通过体验式德育模式的“亲力亲为,注重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做真人,在实践中探求真知”的育人方式得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脑中有策略 研究者要能静下心来研究自身学校教育装备的现状,蹲下身子观察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等教育装备管理中优势、劣势和平势,审时度势,通过对学校教育装备现状的准确分析,培养“问题”意识。同时,从课题研究最基本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上来理清一个明晰的思路,选好一个适合的课题。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技术、新的运行方式、新的管理模式融合到你的课题研究内容之中。这些都需要教师怀着一种兼容纳新的心态,将平时教育装备管理、教育教学策略正迁移过来进行整合,为教育装备课题研究所用,成为教育装备课题研究的新策略。这样,才能在策略的寻求中,提升研究者自身个人素养:培养敬业精神,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知识储备,最终提升研究水平。
心中有理念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的 “大教育装备”理念。年轻教师在研究课题时,往往心中只关注课题所研究的管理细节和实验教学问题的枝节末梢,越看越小,最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找不到出路,导致研究搁浅。其实,我们首先要把握的课题研究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要跳出教育装备来看教育装备,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我们面对的劣势和问题。这样,思路才能更为广阔,策略和方式才能灵活多样。因为人的认识和发展是一种曲线上升的过程,很容易在行走中受到干扰而偏离航向。这时就需要一种理念来引领、来支撑、来激励、来修正、来催化。有了理念这座灯塔,才能让我们的教师在教育装备研究的航道上行对、行好、行远,成功到达彼岸。
2 好之:以研究者的心贴近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
一个有着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教师,在参与教育装备课题研究中,一定要满怀兴趣和热情,要主动参与并贴近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活动,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定的信心、执着的信念和信任的协作,才能完成课题研究的使命。
信心:来自管理者的关怀 信心一方面来自于研究者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各个层面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让研究者跨过困难的坎,建立起信心,持久用力,迈向成功的彼岸。研究者的自卑有的来自于研究知识的缺乏和操作技能缺失。针对研究者的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组织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的培训班,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强研究者的信心。请进来就是邀请专家来讲学,实现了教科研专家与研究者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走出去就是集中拜访教科研名校,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研究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层面管理人员的关心和支持,带来了研究者认识层面和经验层面的快速提升,让“暖心行动”成为研究者敢做、能做课题研究的自信之源。
信念:来自研究者的执着 教育装备的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都是吸引教师参与的一块块磁铁,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真正操作研究时,又会被一些外在因素烦扰和阻挠,而渐渐失去兴趣。我们针对这种现象,采用在兴趣的基础上,及时扶持和帮助研究者“小有收获”,慢慢地建立起研究自信,成为一方面的经验者、自信者、资深者、小专家,逐步形成长久的兴趣,建立起执着的信念。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承担的《小学图书管理与阅读指导衔接研究》课题,主持人对课题研究很感兴趣,但因为其是一位图书管理员,在活动组织上没有优势,几经碰壁后,打起了退堂鼓。我们在课题推进活动中及时发现这一状况,主动联系学校,让一位中层干部协助他做好辅助组织工作,让他在开展的阅读指导活动找回了自信,坚定了信念,并执着前行,成功结题,同时获得了专家好评。
信任:来自协作团队的支撑 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团队协作能力一直是衡量研究水平高低和是否能走向深入的标杆。我们的教师个体是单薄的,尤其是教育装备的管理人员是弱势的、无助的。只有形成一定的研究团队,相互信任、互相依赖,相互支撑,耐心行走,才能形成强大而永恒的力量,支撑我们坚守这块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土地,享受到最后的甘甜。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空间与图形”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的高效整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个课题,人员本身就少,如何结成研究协作团队,成了一个难题。课题主持人运用内外结合法得以突破,将学校的骨干力量集结起来,结成帮扶对子。同时向兄弟市县的特教同行发出协作邀请,很快一支跨地区的骨干力量成功集结,给课题的最终结题提供了研究力量的保证。
3 乐之:用践行者的手托起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
低起点:愿填洼地之乐 在中小学课题研究上,瞄准教学领域的课题占了总数的六成以上,也是热门研究领域。而教育装备的研究领域,相对比较狭窄,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匮乏。也就凸显出这个研究领域是个低洼带。如东县曹埠镇惕安初级中学承担的《图书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为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例。课题主持人把不为人注重的图书馆和新课程有效链接起来,和学生一起架起阅读的彩桥,构建出第二课堂主阵地的自主性阅读与学习空间,给孩子们带来无限快乐时光。由此,他甘愿夯实低洼之地,注重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这对孩子浸染心灵,奠定人生底色功莫大焉,同时,他也在研究中享受着一份被孩子们信任和依赖的快乐,享受着一份看着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快乐。
篇9
[关键词]教育救助 全纳教育 教育公平
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与否将极大地制约着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各界献计献策,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教育救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创新。本文尝试着从宏观的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破解这一难题。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
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公民的法定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公平问题却一直存在。教育公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它包括3方面的内涵:一是起点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按照这一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起点公平来看,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受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硬件设施、教育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素质、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就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另一方面,我国地域间经济、文化差距比较大,如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科技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给教育所提供的资源与条件差距也很大,从而使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也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第三方面,由于观念上的歧视或认识上的偏见,绝大部分普通学校拒绝接受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使其中一部分有能力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另外,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由于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义务教育阶段,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上好学校难”的现象;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村镇的影响,学生上学的成本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从教育过程公平来看,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升学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升初中时,由于受户籍限制,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存在着不合实际之处。如,许多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与实际居住地教育行政区划不完全一致、流动人口的子女户籍与实际居住地教育服务机构要求不符等,这就使部分孩子的入学、升学成为难题。第二阶段,初中升高中,由于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层次的高中入学竞争异常激烈,加剧了升学机会的不公平。第三阶段,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各地区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差异巨大。每年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正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再次,从教育结果公平来看,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就业方面,受经济发展状况、用人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急待从制度创新方面加以破解。
二、教育救助制度的不足
针对上述教育公平的种种问题,社会各界人士也献计献策,想出许多办法,采取很多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教育救助制度。教育救助最初是指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贫困学生获得受教育机会从物质、资金等方面所提供的援助。后来,教育救助的对象逐步扩展到流动人口子女、残障学生、女性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等弱势群体,救助的形式也从物质、资金救助扩展到教学条件救助等形式,教育救助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指政府或社会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教育弱势群体享有公平的教育”。
教育救助制度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教育救助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救助往往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存在着有钱就救助,没钱就不救助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也缺乏长远性,这就难免使教育救助有形式化的危险。
2.教育救助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教育救助的对象最初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的,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作为教育救助的对象,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弱势群体的救助,更忽视贫困地区或教育薄弱地区的救助,使教育救助具有济贫的特点,而缺乏制度化的安排。
3.教育救助侧重于物质或资金的援助,缺乏精神方面的援助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救助的形式大多停留在物质或金钱的援助,缺乏对救助对象施以精神的关怀。文化隔阂、道德冷漠、情感麻木、心理不相容等隐性的社会排斥也是造成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因素,“关注社会‘软’环境的改善,上下一致、共生共荣、道德自觉、彼此感恩、心理相容的文化心理氛围也是教育救助的题中应有之义。”
4.教育救助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
教育救助更多地是对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救助,为已经产生的问题寻找出路。但教育救助无法阻止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从更高层次的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三、全纳教育与教育公平
正如前面所说,教育救助制度虽然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上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它不能根本上阻止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只有从制度创新上进行新的思考,用全新的理念来破解教育公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实现教育公平,保障全民教育的顺利实现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此,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在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概念。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三是主张机会均等;四是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合作;五是强调接纳,反对歧视和排斥。
全纳教育主张要对普通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造,为所有儿童(包括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服务,使每个儿童都可以在学校里受到教育,并能取得成功的学习经验,通过课程的调整和安排,对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社区的合作来保证教育质量,彻底打破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的界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因此,用全纳教育的理念对现有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造,建立全纳教育体系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四、教育公平的制度安排
根据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理解,结合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制度上的完善与构建,破解教育公平问题。
(一)教育起点公平的制度安排
1.加大学校硬件设施的建造、改造力度,实现校园硬件设施的标准化。
为了解决教育硬件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对现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使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这样无论学生在哪个学校入学,他所享有的教育硬件资源都是一样的。当然,这个建设标准,应该是城乡统一的,也是动态的,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尝试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实现教师全国范围内流动。
为了解决教育师资分布不均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教育是公共领域,教师是从事公共事业的人员,只有把教师纳入公务员制度,才可以实现教师全国范围内(最起码是省域内)的定期流动,彻底改变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3.按学生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打破城乡户籍的限制。
破解教育起点公平,最重要的措施还是按学生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取消借读费,允许学生根据需要自由转学,打破城乡户籍的限制。
(二)教育过程公平的制度安排
1.以救助促全纳
通过对教育起点公平问题的解决,教育过程公平问题之一主要集中在因贫困失学问题上,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教育救助制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我们可以采取“以救助促全纳”的指导思想,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现实生活中,救助贫困学生的办法和措施非常多,如“春蕾计划”、“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奖学金制度”、“希望工程”等,都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对高招制度进行彻底变革
教育过程公平之二主要集中在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实行统一的国家统考分数线、省里会考分数线和学校复试三位一体的高考模式,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性质,分别规定全国统一的分数线。如北京大学等类似的属于国家公办的一类重点大学,入学条件必须是达到国家规定的统考分数线,并且通过学校的复试,或者以省里的会考成绩作为国家统一的分数线依据。地方大学以省里会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再通过学校复试。依此类推,让所有考生在同一标准上来竞争,而不是现在的把某大学的招生指标分配给不同的省。这样,就可以解决高考制度带来的负作用。
(三)教育结果公平的制度安排
教育结果公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制度。一方面,我们坚持对现行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任人唯贤;另一方面,加大人事制度方面的廉政建设,强化监督,打击用人腐败,创设良好的人事制度改革环境。当然,用人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限于本文的主题,不是讨论的重点,只是从教育结果公平的角度粗浅地探讨一下解决的思路。
当然,制度方面的破解只是为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创设一个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在学校内部乃至全社会,进行“构建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这既是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又是教育公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16.
[2]贾汇亮,黄崴.教育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安排与保障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6,(4):15-18.
篇10
传统理念依然占据很大市场,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活动还是坚守在流水线上打磨,然后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简单的教学评价和验收;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依然是以教师板书为主,而对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滞后肤浅,再加之教学形式的机械程序化比较严重,其间更加缺乏情感艺术的有效渗透和合理运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学效率较低,更谈不上独特性和创造性。对此,积极合理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可起到“一药多病”的效果。
二、对特校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动画直观、形象生动的综合特征,可以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结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对于激活教学状态、培养学习情感和提升教学质效,能够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课程的学习情趣。教育心理学表明: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两大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感因素),后者往往具有维持、稳定、指向和强化作用,这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人的兴趣和动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据相关资料显示:仅是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获取外界的信息就占总量的94%。多媒体教学正是通过刺激人的视听感官进而作用于内在心理,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心境,在激发学习情趣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引发课程的学习意识。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把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究意识。而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达成目标。如在教学《电脑“管家”》内容课前导入时,有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电脑并配上问题:“这是什么物体?通过预习,我们在本节课应当学习什么内容呢?”经过讨论和梳理,最终把“电脑怎么能当上管家呢?它怎样来管家?”“电脑有哪些主要功能?”“为什么说电脑是忠实可靠的管家?”这样几种问题作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查找、教师引导和相互交流等形式,学生们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由此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