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语言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大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基础知识”的编写,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上。那么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就要兼顾到文、理科各专业的学生,教材编写的内容要具有“普及性”,要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觉得“有用”,真正体现其“实用性”。下面我主要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基本的语法知识

现在的高中教材几乎都已经取消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内容,有的教材即使设计到语法知识,也是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出现,高中课堂上一般也不再讲授语法课了,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甚至连基本的句子主、谓、宾都不知道,词类的划分更是不清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知道一些汉语语法知识,那对于我们理解英语语法也是很有帮助的。有了这样的“实用性”,学生也会更乐于去接受相关的语言学知识。

(二)应用文写作

目前,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注意到了这一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用文的写作。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在编写这一块内容时,应该涉及到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规范、要求等各方面,每类应用文,最好都配以经典范围,以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三)普通话训练的基本规律

《大学语文》课一般都在大一新生时开课,而大一新生刚入校,都要面临普通话训练的问题。大学生最后毕业,文科至少要达到二甲,理科至少要达到二乙。然而大一新生刚刚入校,刚刚离开家乡的高中,方音还很重。各自交流的时候,可能还是用方言进行交流。方言不好懂的,甚至会影响到彼此间的沟通,也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些大学,在新生刚入校后,会安排一些学生专门“抓”那些讲方言的,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讲普通话。学生自己也想讲好普通话,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普通话的过级考试。但刚入大学,普通话该怎么学,学生还是很茫然。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普通话训练的规律性知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普通话的方向,这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大学语文》。

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诗律、词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学生会问我“古诗怎么作?词怎么作?”很多学生想要学生学着作诗、作词,但苦于不了解相关的诗律、词律,所以不敢动笔。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古诗词更是韵味十足,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如果新时代的学生也学着去作诗、作词,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传承我们的古典文化。

(二)汉字的构造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有楔形文字、玛雅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和玛雅文字已经不在使用,但是我们的汉字一直流传至今,其生命力之旺盛是别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古文化基本知识,有很多就蕴藏在我们的汉字里。例如“好”,有子有女谓之“好”。又如“奸佞、嫉妒、婢、奴”等这些词,几乎都有一个“女”部件,体现了汉字的性别歧视。也体现了古时候女子地位的低下。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育;模块化教学

一、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按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基础知识、材料阅读、文学常识、文学鉴赏、中文写作和口语表达。这这六项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实行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评定,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补习。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针对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不同教育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拓展。有利于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步。这不仅对学生优化语文学习成绩非常有益,而且学习信心的建立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策略

1.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夯实汉语言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模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短时高效的强化训练。语文字词句的训练是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人在二十七岁机械记忆能力逐渐下降,而逻辑记忆能力逐渐增强。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正处于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还具有中学语文学习的内容的记忆,这对于大学语文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

2.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增强分析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模块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能够对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语文阅读模块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采用卷子形式让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二是要阅读材料的选取要非常广泛,这里的取材广泛既包括内容上的丰富,又包括文学体裁的多样。三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本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对阅读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丰富语文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常识模块是提高学生文学需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丰富语文文学常识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文学常识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文学常识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能够对文体常识、作者常识、文学名著、文学发展史等多个维度熟练掌握。二是对文学常识的教育要进行模块学习,同时也需要阶段性的教育。在初期的模块训练中要将文学常识的学纲介绍给学习,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课上学习和课外学习。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文学常识进行普及。

4.提升文学鉴赏水平,陶冶学生个人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模块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学习和反思。文学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保证文学鉴赏课程的深度,对于文学鉴赏课要带领学生对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作品风格、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赏析,旨在教会学生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手段。二是要保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广度,受制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将所有文学经典名著逐一赏析,但是要尽量做到古今中外皆有涉猎。三是要保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可以通过纸媒教材、电影放映、歌曲赏析、有声阅读材料等多种方式进行,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5.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模块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被忽略的部分。语文教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哑巴教育状况,学生的表达能力通常是通过写作来体现,很少通过口语交际来体现。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具有显著差别,大学教育是在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人才输出的服务。在职场中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于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讲表达能力培养的重点定位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具体可以通过课题研讨、辩论赛等活动来进行。二是要丰富口语表达话题的内容,同时给具有语言表达天赋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例如诗歌朗诵和主题演讲等活动。

三、结语

大学教育保留语文课程,充分说明了教育部门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的倾向。为了让大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更加有效,语文教研组要加强对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是教育的手段,语文学科兼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社会文化走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都是语文模块教学需要关注的对象,从而让语文模块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进而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表达能力。

作者:刘伟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其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既要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针,又要积极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拓展教学方式,使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相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主要从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和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两个方面来对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进行了探析。

1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大学语文是高校中的一门公共必须课程,其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精髓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品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通过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一些基本语文技能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在社会上所需要的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并且具有较高的品德素养;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之后,学生会自觉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鉴定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等鉴定扎实的基础。

然而在现阶段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还要过于重视文章中字、词、句的详细解读,缺少了系统的教学和实践的训练,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目光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缺乏创新精神。进而导致了学生对枯燥的大学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教师也不愿意教授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面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如何将大学语文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大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2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在新高校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就是要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人文精神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文学修养为目标。将模块式教学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无疑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这种模块式的教学就是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学生对文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将新旧文学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以前学过的文章、诗词等进行重新的了解,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着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进而构建出学生自己的文学体系。例如每个朝代出现的著名文人,以及他们的作品等等。此模块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下内容的训练: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的训练。对我国传统书法以及文房四宝等各个形式的书写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简单的进行介绍。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尝试用各种书写形式来进行训练,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循环渐进的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和沟通能力的高低,因此,在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师要根据课时的安排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学生们根据计划有重点的进行训练,通常训练计划中要包括几下几个部分:(1)普通话能力的训练,在高校中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夹杂着浓厚的地方口音,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加强学生普通话的训练;(2)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演示各种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来进行口头表达;(3)演讲和辩论能力的训练,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开展多种演讲比赛和辩论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加来提高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能力。

(二)阅读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增加了对文章的评价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的开展阅读鉴赏专题讲座,由文化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主持,将一些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在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通过对文章中的人文思想以及思想境界的体会,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除此之外,早国内外一些优秀文学家高尚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训练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定的文学素养而学习研习的作家;另一种是是达到阅读鉴赏能力而必须研习的概念等等。学生可以从教师分析文学作品的的细节表达以及场面描述的过程中来对文学艺术加以体验,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阅读分析、读书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全方位立体的教授,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写作训练模块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训练。高校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要从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基础,循环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以及思维方式的拓展,让学生在课下加大对写作材料的收集以及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应该从富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方面进行入手,文体感就是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描写什么就像什么。

通常情况下,大学语文的写作训练主要包括记述文的写作、议论文的写作以及应用文的写作等。在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一些典型文章的点评和实际训练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的写作与实践统一结合起来。

(四)文学资料搜集模块

文学资料的搜集主要包括科研方法、常用文学工具的应用、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查询等,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进行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建立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第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第三以学生就业为原则的教育理念。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重视学生思想行为品德的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发展的精神。

3结语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高笑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文学的传播者也是文学人才的培养者。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的对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重视学生在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完美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综合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丽芬. 探索德育新途径――公民教育视阈中的高校语文教学研究[J]. 语文学刊,2010(13).

[2]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 探索高中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J]. 北京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85(03).

篇4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在高职教育阶段如何让大学语文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在分析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并结合自身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实践探索。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人们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大学语文如何适应高职教育,为高职学生当前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搭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高职院校函待解决的课题。

一、关于综合素质

“素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素养;(三)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在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以上三种意义的综合,即是以人先天的生理为基础,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综合素质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支撑的本钱。

语文课程既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工具性表现出来的是语文课程外在价值和意义,人文性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生活技能的活动,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的一个过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大影响。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准就业”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遭遇许多尴尬:从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教学计划来看,除了文科类专业外,一般理工类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即使有个别专业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来学习,最终也没有什么学生来选。对此。《中国教育报》给予了关注并展开调查。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没必要浪费时间再学。

反思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造成大学语文这种尴尬的内外原因有很多,就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是造成大学语文成了“高四语文”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高职教育学制时间较短、学生就业压力大,促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重视甚至忽略大学语文的学习。

但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高低却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此为:

表达更是“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向用人单位递上一份简历,表现的是文字表达能力;与用人单位见面,展示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可见,在高职阶段,仍有继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需要。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应是当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衔接,使两个阶段的知识能顺利的链接,为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和升华搭设合理的平台。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设计和构建的,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除了要与之前的语文课程体系衔接外,还必须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尤其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的实现,即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等能力的获得。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这样确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等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从当前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改变教材与教学的关系,要让教材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对教材的选择一般是根据评估的要求来选择的—选用教育部指定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当然不例外。这种要求可以在“面”上保证各高职院校教材的质量,但对各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要的针对性不强。如果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调研,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只是机械地按照现有教材所呈现内容的先后顺序,按部就班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让教材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和加工,以突出语文的应用性功能,让语文的学习与学生实践、实操联系起来,使同一本教材不同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改变以往大学语文教学“到哪里都是一个面孔”的现象。

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把语文所有的基础知识点都涵盖了,基础教育后的语文教学,其着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以加速知识内化的速度,提升学生素质。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空间。职业教育使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成为必修课,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因此,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遵循着“必需”和“够用”两大原则。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安排48学时。48学时对于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不够的。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弥补学时的不足,还随时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的宗旨。

利用灵活、多元的考评方式.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各种选拔性、淘汰性考试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将“知识”等同于“能力”,这种认识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多采用记忆的方式。这种只重记忆,不重运用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不适合培养动手能力的高职教育,因此,迅速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四、“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我院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除了人文学院外,大学语文一般作为选修课安排在三年级上。三年级学生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压力与矛盾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为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我们根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从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分解.组成不同的模块.如下图:

“基础模块”关注的是自我表达能力的获得,其内容包括“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活模块”关注的是阅读视野的拓宽和健康高尚审美情趣培养,其内容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专题研究报告。

整个模块教学采用“2+3”的模式即“基础模块”中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为必修内容;"3”是“活模块”中任选的3个专题研究,为选修内容。“基础模块”共36学时,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活模块”共12学时,采用讲座的形式开展,每讲4学时。所有模块的内容都制作成课件,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模块化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种小型化课程,它虽然使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但也大大增加了课程的数量,这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记录学生成绩的完善系统,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根据“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的原则,对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改变成绩由教师评定的单一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成绩的评定中来。

这种“2十3”模块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一些模块,组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纳模块化思想开发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获得巨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在有限的学时里,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它的实施能从根本上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五、两点注意

篇5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语文教学 基础学科

引言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逐步完善《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益。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各个大学中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在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多重教学策略,让大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结合实践提高综合能力。[1]大学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地方,这是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得出的共识,对大学语文的实践功能探讨也只是近几年萌芽的事,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有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值得我们商榷。大学生作为我国复合型人才的主力军,大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任重而道远。以下就让我们走进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守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于国内实施的一直是应试教育,在大学期间也依然是这类传统教育模式,因此大学语文的一线教师仍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单一模式缺乏互动与实践,通常会让学生感到乏味,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只是为了检验学生最后的成绩,而这些试卷内容大多在课本上也能被找到,这就造成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检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就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整改,这样才能让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提高,才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语文课本内容缺少创新与实践性

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方面,还是沿袭高中课本的编写方式,这并不适合大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无法与社会工作接轨达到实践应用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没有创新突破,所以长久以来都没有一种“理论到实践”互动的模式注入到语文教材的编写中。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大学语文教育观念还保持在几十年前的模型中造成的,大学语文课堂中应该添加演讲、表达与应用文实践等教学内容,结合优美的文学佳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这些基础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根基。虽然现在大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与古典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由于缺乏实践检验没有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陈旧的教育方式加上课本内容的守旧,就造成了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影响学生对语文甚至对社会实践的理解。

(三)语文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般都比较侧重于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同样会以应试能力为中心展开,这种形式也沿袭到大学教育之中,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阻力之一。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上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要教导学生如何鉴赏古今中外名家作品,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丰富复合型人才的人文素养。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模式对高中阶段教育是非常适用的,但是对大学生来讲,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大学生除了需要对文化有更深层次内涵的领悟之外,也需要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元化地扩展语文教育的涵盖面,这样才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将语文教学内容向多角度、更深层次挖掘。

二、从人才的复合培养角度分析大学语文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缺乏具备综合专业素养的人才,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人才称之为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之所以“复合”,指的是具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专业知识或者学科知识的叠加,这种人才通常被应用在更加广泛的工作岗位,担任着很多不同的工作职务。复合型人才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的相互累加,而是将知识与知识之间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一种新的利用体系;二是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想到解决的办法。

语文是一个高校学科中相对特殊的基础型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开展起到地基的作用。我们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将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诸如历史、区域文化、天文、地理、公文写作等专业知识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包罗万象、生动有趣,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有些理科的学生对语文并不是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以后工作了就再也用不到语文了,这种思想是片面的,语文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其实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书写能力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我们和其他人交际时所应用的就是语文课程中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语文还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方便我们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学科之间是有交叉的内容和共通的原理,语文课程的逻辑思维可以运用到所有知识的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结合这样的特点,丰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对于通过大学语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首先,提高语文教材的实践类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互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辅助基础。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在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大学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备综合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人才,而院校为学生安排的学习科目正是为培养这些技能,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在让学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对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就像纸上谈兵,语文教学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的应用,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单纯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型的学科也是如此,教会大学生应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这要从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编写开始。

其次,带有现代主题的“读、说、写”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字词含义的分析,虽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尽管大学语文应该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讲解内容,但不应该只讲文学作品,对语文的学习来说,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途径。在学生步入社会后需要有自主的思考能力,所以在大学阶段的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都有很大的作用。[2]读是说和写的基础,我们通过读能够知道如何去说、怎样去写,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而写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有所用。通过学学语文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说和写的方式将文化素养变成实际行动,能够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这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建模”能够更加立体化地展现出语文内部的结构。在真正属于大学生的语文教材编纂完毕之后,就要开始解决教学方式的问题。“教学建模”不仅仅是理科的知识教学中才会出现的,在语文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建模的方法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同时也不会让学生的学习过于枯燥。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是大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根本,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有好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学建模能够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教学的本质,通过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立体化的视角能够更加透彻地看到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改进。

第四,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定多元化的语文实践类课程。《大学语文》本质上是一门必修公共课,语文教师通常无法根据某个人的某个特点进行特殊的教学设置,就要突破语文教学的单一路线。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有主题的演讲比赛、文案大赛、辩论赛等实践类内容,让学生勇于创新、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要清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弥补这一部分的过失。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地让每个教师都发表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看法,并且制定一系列的统一计划,多措并举地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语文教学内容也要“情景交融”,让学生切身感受模拟实践。[3]上面我们提到过,大学语文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注重的是实际的应用,而这种应用与学生的身份是有冲突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职场,写不出更具有真实可操作的方案。因此,教师要虚拟主题项目,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有情有景的环境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情景教学,我们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上各种职务的了解,最终让学生在说和写的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总的来说,实践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理解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想做好这些方面,我们不仅仅要做好教学上的创新,还要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及针对每个学生培养方案上的创新,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彰显价值,真正地实现其存在的意义,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语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篇6

一、军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该侧重于综合性、文化性、人文性以及审美性的教学。

(一)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军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第一任职的需要而参加集中培训,因此,他们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基础课程。但是,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既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又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而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都能够得到锻炼。所以,学生打好大学语文功底,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二)大学语文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军校的许多学生来自部队基层,阅读能力相对较差,基础知识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甚至写不出文意通顺的句子。因此,军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非常必要,它作为一门不可替代的学科,将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内容和大学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语文课程的始终。

二、军校大学语文模块式教学

大多数军校在模块式教学的指引下,将大学语文课程分解成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践、文学欣赏三个模块进行讲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工作任职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了本学科的深入学习。

(一)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处理公务文书,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比如,笔者在讲解文体写作时,应用最新的火灾案例作为讲解实例,突出消防部队的专业类文书,使理论课生动、易学;加大实践课的力度,让学生每学一种新的应用文文体就动手写作,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的现象。

(二)口才实践

良好的口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笔者针对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部队基层、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演讲与口才”这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基础课授课中,每次上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做5分钟即兴演讲,并打分测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以往的章节式教学,改为分阶段训练,分片教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讲授内容由浅入深,在场景模拟讲解时,制作卡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文学欣赏

教会学生做人,陶冶其文学情操,提升其文化修养,是大学语文的一项根本职责。因此,在设立该课程时,我们将文学欣赏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教学。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编选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当代散文、小说,尤其是军旅文学,并适时介绍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统一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如前所述,我们首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学科教学培养方案,按照模块有针对性地分类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大学语文课程之初就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对模块教学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在有限的学时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使其能说会写,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

因为军校注重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人文学科成为军校的边缘学科,所以,我们要重拾经典,将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素质学科。比如,举办专题讲座。针对该课程时间有限的情况,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类,举办多个专题的系列讲座,如针对战争题材,可以举办“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研究”讲座,学生除课堂上所学《采薇》、《城濮之战》、《垓下之围》等篇目之外,还会学习到更多的中国古代战争诗篇,从而引发出由“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永恒话题所带来的一系列思考,再联系实际,结合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对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起到熏陶作用。

(三)推进教材的改革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职业岗位和所学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整理收集经典,同时侧重于精美文章、哲理故事、专业前沿知识、名人传记等。在学生喜欢和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选编一些实用性强、内容较切合实际的文体,例如会议记录、通知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素养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

(四)改革考试制度

以往的考核都只注重期末的试卷考查,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我们应该从检测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辅之以考核制度。学生的平时作业有成绩,上课发言有记录,征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获奖有加分,全面考查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定学生的成绩。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7

考试科目

2020年江苏南通专升本报考类别及对应考试科目如下:

命题

1.“专转本”全省统一考试命题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有关高校应在命题教师选派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协助。

2.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日语等科目满分均为150分,计算机基础科目满分为100分。每位考生参加统一考试科目为三门,即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英语或日语,计算机基础,总分满分为400分。

3.大学语文科目考试内容为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计算机基础科目考试要求为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准,英语、日语、高等数学等科目考试要求均为高等学校专科二年级水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类专业的英语科目考试分别使用不同的试卷。

考试时间

篇8

一、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归属

要想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的向前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大学语文的归属性问题,大学语文应该从目前的教育学科转变为文学的学科,其专业性质也应该从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转变到中国汉语言文学大学教育专业。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

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无独有偶,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往的思路进行一些转变,对那些我们原本认为习以为常的学术前提进行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本身值得去验证的学术前提进行了忽略,而且我们在这些学术前提的真伪确定之前进行了相关的并不知道对错的学术研究,这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要想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突破我们首先应该从反思开始,不管是反思常识还是反思前提。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很多的学术前提在本质是思想上的前提。而这种前提的本身是先验而且预设的,对其进行证伪无任何的意义。

大学语文学科的归属以及专业的命名,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是常识和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的逻辑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大学语文的命名与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相符,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更多的被归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下属的一门中文的学科。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

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

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独立学院;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3-02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2005年建校开始,一直把大学语文定为公共必修课。2011年1月,批准立项为全院精品课程,并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下独立学院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

一、以老带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把大学语文建设成精品课程,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师资比较薄弱,对此我们实行“老带新”的措施,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学院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老教师,包括原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的退休教师(裘汉康、张海元、朱婵清等)以及历届系主任(陈梓权、李中生);另一部分是本院年轻的专职教师。老教师尤其是原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的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生;而年轻教师受益于老教师精心的传、帮、带,教学水平提升很快。裘汉康老教授联系数年坚持听年轻教师上课,每月听课20多学时,且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年轻教师指明问题、传授经验。这是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的一个缩影,这种精神也激励了年轻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除了通过“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学院还十分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结合学院精品课程大学语文的建设及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大学语文课程安排了教学示范课、课题申报等培训。通过这种努力,学院大学语文课一直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挑选困难。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情况,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起初使用的是影响较大、质量较高的由裘汉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包括上篇“文学”和下篇“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编写特色鲜明,其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与学生的实际和当今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基本吻合。不过,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认为,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更密切地适应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有必要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于是在2012年2月编出了一本新教材。新教材继续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中生、裘汉康担任主编,陈希、刘街生均为中山大学教授、胡孝根为副主编,新华学院六位年轻专职教师参加编写工作。新教材的变化是,在文章选读的类别方面,除了原有文学作品教材中称为“审美文体”,还增选了“实用文体”和“语文常谈”,精选了一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大师谈语言运用的文章。此外,就文学作品而言,新教材尽量避免与中学教材的选文重复;对选文的标准除了美文、范文,还有意识的多选了一些短文。这一方面是为了熏陶学生作文简洁明快的文风,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新教材的另一个变化是,对于“语文常识”,我们除了“写作应用文写作”,还增加了“汉语运用基础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有“韵律”、“结构”、“表达”三讲。我们对它的编写理念是:它是基本的,而非面面俱到的;它是应用的,而非研究的。用张志公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精要、好懂、有用”。增加这部分内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认为它对当今大学生确实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也有人担心,这是否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如何落实教学效果?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落实教学效果。我们用六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每一讲用两个学时。课堂上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每一讲设十个问题,每个问题下面还常有若干小问题,在问答、互动中,在实训中通过生动的、有针对性的例子,让学生学到一些汉语运用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其课后自觉地去吸取有关的知识。

三、结合教学实践,创新教学理念

关于教学方法,我们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包括自古以来的因材施教。“常见应用文写作”部分,我们除了共通的讲课内容——公文、求职信、演讲稿、申论等,还针对不同专业对症下药,灵活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法律专业的法律文书写作,经贸专业的商务文书写作,财会类专业的审计报告写作等。教学活动方面,我们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有:上示范课,相互听课、每学期两至三次全体任课教师对某一教学时段的教学进行座谈、交流,集体备课,集体改卷,每学期1~2次针对大学语文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

四、创新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2学分,过去主要以闭卷形式考查知识性内容。现在我们以考查语文应用能力为主,并采用多种灵活的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40分,试卷成绩60分,我们更加注重平时和过程成绩,把考勤、平时作业、研讨活动、演讲比赛等折算成平时成绩,使成绩来源多元化。我们在对学院2011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堂上所讲的演讲范文和演讲知识,举行了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预赛,要求人人参加,计入平时成绩,由班干部推选出20位在预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参加复赛,大约60人为一组,共六组;复赛后,每组由评委老师、学生共同组成推选出三位参加最后的决赛。预赛和复赛的比赛形式为命题限时,决赛的形式分命题限时和抽题限时两部分。这次演讲比赛大获成功。同学们积极参与,不仅学到了演讲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演讲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体现我们有教无类的思想。另外,“汉语运用基础知识”部分教学可进行“找错训练”。让学生留意和发现身边汉语表达方面的案例,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可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考察内容。到了资料搜集完备阶段,可举行全校性的“汉语知识指错大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总之,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用有针对性的教材,转变教育理念,并调整考核方式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建波,等.大学语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10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大学语文是消防指挥类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凸显现实消防人才培养宗旨服务职业任职能力需求。遵循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视域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祛除传统课程教学弊端,明确定位寻求课程新突破,拓展课程蕴含语言、人文和写作素养功能,提高语言文字实际应用水平,推动消防院校基础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消防院校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途径,从文化思想大范畴领域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紧密配合现实消防需求选取富有时代实用文体文本,打牢学员学好消防指挥专业各类课程及接受通识教育奠定厚实基础知识。

(二)研究意义

宏观分析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构成现实客观依据,基于消防指挥类院校人文教育薄弱现状探究学员日益凸现的“文化贫血”现象,课程集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等价值特性,促成培养对象知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等相关人文价值理念,融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等时代主旋律培养人才内涵具体关键内容,助推消防指挥类院校教学改革方向和重新疏理教学效果,发挥课程现实消防需求“有业”和“乐业”服务影响力,增强培养对象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和表达能力,带动消防指挥类院校相关或相近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提高消防指挥类院校关于现实人才培养综合质量。

二.研究主要内容

在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基于现实消防实战需求的教学改革模式研究价值探究,遵循课程人本性、个性化和存在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创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环境,建构富有生机教学结构和课程模块式教法系统。

(一)理论研究

1.关注前沿教学理念,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改变消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探索本课程最新动向和最新成果,将其链接到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探索研究上。结合消防指挥院校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诉求,宏察消防院校教育发展现状和新时期基层部队对人才价值期望,微讨消防院校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案,制订和实施适合消防指挥类院校有效方法教学模式,总体逐步实施拓展教学内容为核心构建素质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理念。

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与理论。语文是覆盖在所有课程或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学语文同时也能学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也有大学语文价值因素。可以这样说,对培养对象影响最大的也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师,曾经一位毕业学子工作后回忆最多的也是语文教师给他(她)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分析学情与教情现状以及校内外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细致入微探索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人文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寻找突破,探索推进语文课程建设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消防指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与教学理论。

3.以科学研究为助推,竭促课程学术领域与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消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在不断审视中课程性质与现代消防人才培养所肩负职责和任务,由知识型、经验型转向能力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对于消防院校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而言,需要教与学层面关注课程专业领域研究新进展,跟踪课程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领略专业研究领域感受、观点、结论和成果,强化提升自身专业科研意识与能力,研究解决教学出现各种实际问题,以深厚专业学术修养增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内容理性。

(二)教学实践

1.重视课程建设。按照现代消防人才培养界定目标,在课程建设中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与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开放运行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探索课堂教学多元化,做好课程建设各环节,把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打造精品课程,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以往就文学讲文学或就写作讲写作孤立封闭式教学体系,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发挥课程综合教育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中提出讲究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正是消防指挥类院校大语文教学思想具体生动体现。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构建适合消防指挥类院校教学体系,改变了以往那种“喂养”式教学格局,促进培养对象均能找到探究发展个性才能价值领域,是一种被契合实践、理论和实践识规律能够体现大语文教学观指导融入“能鉴会赏、能写会作、能说会道”教学目标的有效理论和教学方法。

3.选择教材篇目。建构富有生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结构是现实时代要求和消防事业发展需要,是实现培养对象主体性原则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具体解决“教什么”是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模式改革直面重大问题,针对性适时地选择讲授篇目体系建设,摒弃不适合时代精神篇目和适时添加符合时代潮流作品。譬如中学语文教材选过的基本上不选。不论是中国文学或是外国文学还是应用文例文,所选作品或例文文本基本上都是经典或典范。基于人文素质是建立在必要院校课程人文知识基础之上,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阅读赏析、能力训练和实用写作等部分构成,让培养对象通过经典作品或典范例文阅读、模拟和学习,切实有效提高消防指挥类学员人文精神和语文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把大学语文课程改造为以全面培养消防指挥类院校现代指挥人才人文素质为宗旨典型课程,是消防院校新生进入院校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

4.建设教学资源。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给现实消防人才培养创造的是一个可以尽情汲取知识、享受知识自由活动的开放式课堂。随着信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建设不断成熟,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广阔教与学空间。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应以课程文化内涵眼光审视教学,以大文化视角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员通过互联网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建设教学资源正是实现这种“高度融合”和谐之境一种优化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和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利于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整合集体智慧,共同破解课程相关问题或完成同类型任务,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辐射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等资源建设之中,探索课堂教学多元化模式,逐步确立消防院校独特教学资源建设与增强教学效果有机结合知识视野模式。

三.研究创新点

审视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性、交叉性、开放性、多元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多元价值特征,利于培养对象层次差异创造性发散思维,重新界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层次,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拥有自己态度,创建消防指挥类院校特色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推动传统语文向现代语文不断转型,由过去狭义语文向当代广义语文拓展,让消防指挥类大学语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突出大学语文课教法人文特色,填补了消防指挥类院校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空白。由此创造一种从课内到课外教学观念变化,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新型教学模式,实现立体化教学空间和资源、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突破刻板划一传统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富实效,形成消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独立价值标准体系, 促进关乎现实消防需求现代指挥人才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和磨砺实践能力模式嬗变。

四.改革成效

在新形势消防指挥类院校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消防院校指挥类大学语文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为轴心,探索研究和改革实践教材、教师和学员本源核心观点对话意义构建体系,合理巧妙地加强了与其他课程学科沟通、联系和渗透,进一步明晰课程教师肩负责任任务,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往较为沉闷状态局面课程教学得到了改变,有效提高培养对象的语文习惯、意识和素质,敢于质疑,学会探究,丰厚人才涵养知识结构土壤潜能挖掘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