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重点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重点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电算化重点笔记

篇1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的主要手段

1.篡改数据。篡改数据在会计电算化舞弊中式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手法,是篡改人员在财务业务数据录入时对实际数据稍作手脚后录入到计算机中。例如:首先,操作人员通过虚构业务数据录入到会计软件中来达到个人目的;其次,操作员可以把已经录入计算机里的业务数据进行修改以达到个人目的;最后,操作员可以将不满足个人要求的业务数据进行删除。

2.篡改或删除原始数据文件。计算机内业务数据都是以前期的参数配置好保存的,操作员可以不通过会计软件,通过进入后台数据程序,直接删除或修改业务数据,例如:货物的进货价和出货价都是计算机程序,缺少或修改这些参数后计算机软件计算将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一般的做法为:(1)删除软件数据参数,这种方式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删除后会在程序内留下操作日志痕迹,任何操作都将被记录下来,容易引起怀疑;(2)添加或修改参数。将一个不相同的数据文件覆盖添加到原文件上,这种方式是聪明的方式,大多数不法人员都采取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会留下痕迹,更能达到在最短时间内修改数据的目的。

3.篡改程序。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预知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通过设置“软开关”使程序随时恢复“正常”。比如,将小量资金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账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4.盗窃数据。盗窃数据是指未经工作人员同意就上机操作,通过打开财务软件的重要模块打印出重要财务数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直接拷贝数据的原始文件或数据库将其保存在先前准备的存储设备中。

5.其他方法。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分析发现,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方法的居多,也有采用篡改输出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他如盗窃、破坏等。

二、防治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措施

1.加强设计与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的功能。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应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发现系统缺陷,及时进行程序修改。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取得和开发及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的安全要进行控制。

2.严格执行操作中的授权行为。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不允许任意操作系统;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由专门录入人员录入数据;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操作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范围,还要通过口令等方式阻止他人越权进入自己的操作范围;尽可能地限制跨期反过账、反结账等逆向操作行为;建立输出记录;建立输出文件及报告的签章制度;建立输出授权制度;建立数据传送的加密制度;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并取消相应授权。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3.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具体职责:可以分为按时或不按时抽查审计会计软件内数据与纸质原始凭单记账是否一致,机内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合法合理,从而防止修改历史数据的行为;负责计算机维护的专业工作人员要保证机器及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保证数据存储安全,方式计算机数据被因漏洞产生的问题导致数据丢失或修改。要按照职位进行明确的分工划分,要有专人(一般是财务负责人)进行数据的保密工作,并根据审计人员的审计需要配合审计进行财务数据的审查工作。

4.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期备份。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簿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月或一年打印一次。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因此要定期备份,且规定建立备份或副本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由谁建立和由谁负责保管;当系统被破坏需要恢复时,应先经有关领导同意,决不允许轻率地进行系统恢复工作,以防利用系统恢复时修改系统。

篇2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

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3、审计技术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电算化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电算化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电算化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

4、审计标准和准则变化的影响。审计界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的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

6、审计作业手段变化的需要。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

二、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审计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

1、增加审计审核窗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应增加审计审核窗口,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提倡事前系统审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改变审查取证方法。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也必须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是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电算化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电算化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电算化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篇3

江苏省财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数届,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到省级竞赛层层选拔、逐级竞赛,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2011年会计专业技能国赛除了点钞、传票翻打两个项目,会计电算化项目也被列入了国赛项目。会计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培养目标指向性很具针对性,即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就是要将技能内化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内化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中,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但是,客观地分析,就会看到,当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在技能大赛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为例作一分析说明。

二、会计电算化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技能大赛项目之一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重点之一,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相应应用能力,但现实中却存在不可小视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明晰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区别于专业培养目标,然而很多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明晰,常常把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内容混淆不清。此外,就笔者的调查了解,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学校开课一学期,包括实训上机的总课时从54课时到72课时不等,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保证理论与上机课时比例为1∶1甚至1:2,并且在对整个财务软件的讲解时也只能选取重点环节进行介绍,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仍有院校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本应生动和形象的讲解变成了呆板的描述。而一些采用了财务软件结合教学的学校,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在课堂上满堂灌输有关会计的原理及方法,全盘讲述会计理论,很少甚至不安排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训。而大多数院校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在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上机课在机房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按照上课的笔记或者例题机械化操作,由于没有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无法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性的认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不合理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大量的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面,各高校做法大相径庭,实验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有的高校要求学生按给定的业务资料通过运行会计软件完成会计核算,有的则利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初级或中级考试软件包进行考核。此外,教师评卷一般采用人工方式,教师评卷工作量大、效率极低。并且由于学生在实训过程误操作或者电脑问题,会计软件会出现异常情况或者数据无法保存,教师在阅卷时也可能由于这种情况而导致无法给分。

三、会计电算化技能课教学对策

会计电算化不是一门纯技能的课程,必须同时具备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能力,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它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知识和手工做账流程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学习,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作为技能大赛重要项目之一(占国赛60%)的会计电算化,从哪些方面着重和突出课内和课外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一)揣摩大赛内容和评分细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技能国赛内容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使用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作为核算工具,完成30~40笔经济业务处理。

账套初始设置占10%,会计凭证填制占60%,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处理、对账结账占20%,报表处理占10%。其中,占分比例最大的是会计凭证的填制,达到了60%。会计凭证的填制依托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理论知识和识别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凭证录入的速度,这一方面作为任课老师可在账务处理这个模块的重点、难点反复强化,凭证录入的准确性是前提,速度是必要条件,两者都达到才能万无一失。如果没有识别凭证的准确性,比赛后的结果可能会令参赛队员、教练、参赛团队都会大失所望,因为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從建账开始、账套初始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凭证的审核、记账、期末处理、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报表结束,报表的正确结果来源于凭证填制的准确性,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所以抓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赛出令人满意的成绩。[1]

(二)有效地备课

传统的备课是一人备课,高耗低效,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同课头一起备课,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网络资源,以学生为本,以教者为主,采教研组之所长,最终达到低耗高效。应做到以下6备。

1.备学生。即从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人施教,既要照顾全部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教学效果符合学生实际。

2.备标准。即按照院(校)课程标准或技能大赛所规定的目标和提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

3.备教材。即熟练掌握软件的全部内容和框架结构,包括双基(所需支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学内容。

4.备活动。即要从实际出发,讲求有效,灵活运用设疑、自主或合作、探究、归纳等各种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班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5.备板书。即要分析软件模块与子模块,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6.备资源。即应以某企业某月的业务为素材,结合软件的某模块或任务,来备出与该模块的学案密切联系的生活案例。[2]

(三)改善课堂教学

1.内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设疑探究归纳模式让学生学得扎实。依据学生的特点、知识能力状况和教学规律,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设置的特定情况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分为五步:知识准备设疑思考讨论交流启发总结布置作业。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有阶梯性,一环扣一环。

2.设置岗位模式,加强专业角色意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必须设置电算化会计岗位,主要有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购进、销售、仓储等岗位。每个学生按照岗位分工在模拟企业环境中担任一定角色,完成某个企业的账套后,再模拟另一个企业的账套时可进行岗位角色轮换,循环进行,使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全部操作流程,实训也相对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岗位模式就是创设会计业务情景,按照会计业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企业财务活动的仿真情景,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从而形成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景。[3]

3.小组学习分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这同样也表现在技能实训学习中。在经过了教师主训课(以教师演示为主的实训课)学习后,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几个学生对于本实训项目技能掌握得较好,作为实训课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让这部分学生担任辅助实训教师,在助训课(以学生为主的实训课)中发挥作用,这样小组学习合作制就应运而生。学生可以在组长的带动下,共同提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可以在发现问题后,由组长带领查出原因、解决问题;如果组长没解决问题,也可由小组的其他成员来找到原因共同解决;如果這一组的问题该组没能解决,由老师协调或由其他小组来帮助解决。

篇4

一、教学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在本文讨论到的几个关系中,电算化教学现状和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有待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技术趋势已经由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逐步发展到了目前以WindowsNT系统为代表的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并且还在向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络操作系统进一步发展。而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仍然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还欠薄弱;三是教学手段需要完善,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来生动和形象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教学效果无法和笔记本电脑加投影仪相比。

二、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密的,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间存在着矛盾,不可能每门课程都讲得很深。加强理论深度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课上,力争通过设计开发一套系统,对系统设计形成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会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以拓宽应用基础,学习实际操作为主。从社会需要情况来看,主持或参与系统开发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宁可使学生的知识面宽一点,广度优先。可以采取必修课和辅修课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拓宽学科跨度,注重介绍流行技术,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述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获取信息幅合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既定模式来思考问题)巩固和应用;将知识表现为固定的理论和众多的答案,要求学生先掌握理论,通过不断地反复使用来加深印象;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不利情况。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在电算化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教会学习使用某种语言,而是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四、师资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目前,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去年上海市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如学生。当然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年轻人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也是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教学内容应以文字处理、试题库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检索等实用技术为主。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腾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五、强化实践技能和教学设备不足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但设备因素的解决并非国家财政单方面所能够实现的,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把学校建成会计软件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和产品推广中心,吸引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学生购买计算机,学校可以加强服务和管理。机房要延长开放时间,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尽快的回收资金,这些资金应专项用于增加设备。

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计算机软件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其版本更新的周期比较短,所需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计算机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虽然发展速度也很快,但硬件使用寿命长,占用资金量大,不可能很快淘汰。由于两者更新的不均衡性,造成了目前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软件配置的情况,因而限制了讲授一些较先进的、对硬件配置比较高的软件。关于如何挖掘潜力、增加投资的问题,上文已经谈过,不再重复了。

七、教学内容稳定和改进的关系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首先是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其次,推出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再次,加快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速度。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融入一些新技术。这样教学内容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里,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不落后于技术发展水平,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八、校内课程设置和社会等级考试的关系

我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省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其中的初级考试更属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最低要求,其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衡量教学,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学校在教学和考试环节上均不宜向等级考试靠拢。而应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篇5

一、我国计算机在社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1、传统手工审计作业方式还是审计的主要方式

我国社会审计制度的建立和起步比较迟,前几年由于外部环境和人才缺乏的,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仍然采用手工审计方式,即使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也大多是部分手工审计模式的简单模仿。

2、会计电算化尚未全面普及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普及需要软硬件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支撑,且在欠发达地区及面广量大的小型,会计电算化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就制约了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3、审计软件专业化不够

现有的审计软件均为办公自动化软件改变,而不是专为审计开发的,如:运用EXCEL帮助客户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及合并报表附注;并进行性复核与部分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等。由于不是专为审计开发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规范性、系统性、安全性、层次性方面的不足。

4、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低

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普遍应用,但有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企业信息化的常见企业管理软件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物料需求管理系统)、MRP2(制造资源管理系统)和ERP(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了解粗浅。而这些管理软件都是企业现在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代表,如果对这些软件缺乏深入了解,那么注册会计师进行计算机审计就只能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层面上,无法在审计实务中利用上述系统进行有效的审计。

5、既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又掌握较深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现有注册会计师中,有的是老的会计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几乎是空白;有的虽然业务能力很强,但计算机技能不强。而一般院校的审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仅学了一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而审计电算化要求有一批既懂审计知识,又掌握较深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是阻碍计算机审计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计算机在社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主要对策

l、把握未来审计的发展趋势,赋予计算机审计新的内涵

美国会计学会会长W.SteveAlbrecht教授预言,未来的企业信息管理和理财会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吞食传统的会计行业。在未来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环境下,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取代,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一是从部分审计工作计算机化转向全面审计工作计算机化;二是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转向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三是审计证据和档案化;四是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定时的在线审计;五是审计重点从原来的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的动态审计。

根据上述趋势,我们必须赋予计算机应用审计以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用计算机管理的财务和经济管理电子数据进行审计。核实经济活动记录的正确性,就需要对由各类信息系统管理的电子数据的审核,传统审计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和延伸。二是对管理电子数据的计算机进行审计。要根据数据审计中发现的,进一步核查计算机软件可能出现的错弊,避免信息化条件下“假帐真查”,这是审计工作上的新发展、新调整。三是联网审计。对一些稳定的大客户,可进行联网,实行网上审计。

2、开发先进实用的机审计软件

大型师事务所应与实力强大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审计软件。软件中既要包括财务审计软件,也要包括财务管理软件。总之,审计软件的方向应该是会审一体化,会计支撑审计,审计制约会计,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而且也是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向深层次开发的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审计软件应该具有强大的工作底稿制作能力和查证功能,为审计人员节省时间;数据可传递,能自动生成和人工输入相结合,产生合并抵销分录;能自动产生勾稽无误的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有灵活开放的系统,方便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等特点。

3、加大对计算机配备的资金投入

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计算机配备的资金投入,对业务一线的审计人员,要配备一定量的笔记本电脑。有条件的要建立内部局域网,以保证信息的畅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充分利用局域网进行审计报告的传递签发,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4、加快制订有关数据审计证据效力的法规

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作为审计的有效证据,是计算机审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审计系统的做法是,要求被审计单位将计算机记录的数据都要打印到纸张上,并由负责人签字,方可作为审计的法律依据。但电子会计数据作为与纸张记载的数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问题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5、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要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注册会计师后续的必修。在培训中,应根据注册会计师人员的不同学历、知识、年龄状况,分类进行教育。通过培训,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计算机审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6、要注重引进和培养懂审计、懂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篇6

会计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一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会计不是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来反映问题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会计笔记,供大家参考。

会计笔记1经过对《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会计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对于这么课程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课程开设的看法和建议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跳出传统会计思维框架的定位,将自己看成是一位“CFO”,一位管理者,站在战略性的高度考虑问题,而具备高级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管理会计这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经济和社会在发展,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

因此,《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这么课程便尤为重要,应针对经管类特别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高级管理会计的课程,从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强对专业的理性认识二、关于课程内容的看法和建议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涵盖了会计学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介绍了目前较为前沿与经典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如:适时制、作业成本法等,是传统管理会计的深化和发展。在我看来,管理会计更加侧重于管理,会计学则是实现管理目标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不足的地方在由于学时和时间的限制,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够,课堂上所能学习到的管理会计的知识有限,虽然学生可以自己在课后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在内容上的指引更多,学生自学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

三、关于课程讲授的看法《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授课方式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案例式教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将理论与案例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级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增强了对高级管理会计的感性认识。其次,老师在正式讲授高级管理会计的知识之前,会介绍自己在世界各国游历的经历,并且配以大量风景优美的照片,这便是寓教于乐的最好体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彰显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

四、关于考核方式的看法和建议在考核方式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优点在于既考查平时学生的平时成绩,又考查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个人认为考核方式不足的地方在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因为考试的偶然性较大,一个学生也许在平时不认真对待该课程,在考试前临时突击,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状态下所学习到的知识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可能考试结束后所记下的知识就“自动归零”,因此也许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并非面面俱到,对于某些知识点考试可能会遗漏,学生也可能以考试为导向去学习一门课程,而与学习的初衷相悖。如果平时的课堂作业会相对较全面,考核更加侧重于平时成绩,每一次的作业会反映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学生的成绩也许能够更加客观。

以上就是我对《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言辞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谅解。

会计笔记2说到学习会计学,这绝对是一项不容马虎的过程。在我刚学习该课程的第一章时,以为学习它不过就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可在相继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我发现其实不然,要想学好这门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应用。

在学习中我发现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所以对于它的学习,要按教材章节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弄懂了每一种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掌握整个方法体系。例如,我们在确定费用是管理费用还是制造费用时,一定要认清是厂部发生的,还是车间发生的。再如,只有当购入材料验收入库注明后,才能记入物资采购。而这样特别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了一些内容后,就有了放弃的想法,更有甚者还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但是,困难不能否认,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天道酬勤嘛!

还记得在学习第一章时,总在抱怨为什么有这么多定义要记,就想应付一下了事,反正重点在后面几章,但会计学也是重理论的,它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防止钻入具体业务处理,而忽略对其原理的学习。教材中在阐述会计核算原理和各种核算方法时多配以实例,这样使我们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它还要求我们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具体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

死板,以前这个词我们总定义给会计,可我还要说自从学习了会计学基础后,知道活学活用才是实质。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如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户分类等。具体说如我们作一笔会计分录,并不是说就一成不变,而是要定期调整账户的记录,使各账户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在调整时,要用权责发生制。当然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财务会计学是指主要以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形式来满足有关方面的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学。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笔记31.学习收获: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代替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对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学习,认识和了解了财务软件系统应用基础,系统管理、总账管理以及UFO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初次使用用友(ERP-U8)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先建立用户,再建账号,这样方便设置用户对账号的管理。然后建立账套,将相关的企业及人员信息进行初始设置。并在“企业门户”里面进行基础设置。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启用总账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了,它是软件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它的操作发我学会了运用计算机进行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和账簿管理。掌握了使用总账进行转账和对账的功能,能够使用数据生成报表。此外,还对工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相关操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总之,通过对用友软件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及方法。

2.学习体会因为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还是很弱的,尤其是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关系到本专业学习的电算化操作。

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理论课程和上机操作我都在很认真地听讲和一步步地仔细操作。但是还是难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注册系统时候没有将系统的时间和账套会计期间相统一,因此给后面的操作带来了一些不便;在总账管理系统操作中设置会计科目时候少设置了明细科目,结果在输入期初余额时候才发现问题;在输入数据的时候抄错了数据,试算平衡结果是不平衡的;在制作凭证的时候凭证的制作日期发生了混乱,系统提示说制作凭证不序时,无法进行后面凭证的操作,我修改了好久还是不行,把我急坏了。问了--老师,老师一操作就完成了,我很惊奇。老师说操作的时候不能着急,慢慢来就好了。看来我的耐心不够好,做事不够仔细。不足的地方还很多呢。我谢过了老师并继续实验操作。与去年的手工做帐相比,在学习中我发现了电算化的许多优点:从编制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到登帐、结帐、编制报表(去年全程都是我是和搭档手工完成,处理一些数据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差错,尤其是犯了如:金额写错、错行,借贷不平衡,凭证错乱、丢失等许多低级的错误),而电算化则不同,数据一旦进入系统,记帐、对帐、汇总编制报表等过程都是在一系列的设置成的体系中进行的;对于电算化中数据的使用与保存,只要通过账套的输出和导入功能便可简便的实现了。

另外,电算化中对于凭证、账簿、报表的收集汇总、归类查询都是很方便的。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电算化给我的印象就是:省时间,省人力、省材料,方便易行!。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电算化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操作。因为计算机也是人工操作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大脑进行会计操作。人工的理性化设置使得会计电算化成为了企业及会计人员的得力的助手。

3.结束语经过了四周的学习过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电算化的学习对我们即将毕业的财管及会计的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更深入的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最后,我想对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老师们说一句:谢谢,老师您幸苦了!

会计笔记4这学期我们着重学习的是用友U8中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通过每个章节的学习,老师的视频课件演示和每章节后面的上机实操,让我们更快更好的学习到用友软件的使用方法。我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总账和UFO报表这两个部分。一个企业要开始运作了,首先我们要建一套账,这样才能对日常的工作在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和管理。建账非常重要,这关系着以后账套的运作模式。其次我们要对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设置了,这样不仅能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也能实现各种分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个完整的通用账务处理子系统包括:初始设置、凭证处理、账簿输出、出纳管理、往来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和期末业务处理。在总账系统中,日常的业务处理主要包括记账凭证的录入、审核、修改和记账等工作。总体内容不是很多,但总账在整个财务中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后面的许多管理都依赖于总账。所以,保证总账的正确性是很重要的。本学期已经过去大半了,我们的用友软件学习也接近尾声了,目前我们开始学习UFO报表,UFO报表系统是报表处理工具,利用UFO报表系统既可编制对外报表,又可以编制各种内部报表。我觉得有点类似于EXCEL报表,但有远远比EXCEL复杂。它是真正的三维立体表,提供了丰富的使用功能,完全实现了三维立体表的四维处理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们一定要投入100%的用心。

个人总结,首先学习用友软件前你的会计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这样在后面的填制凭证等方面时不会无从下手,同时也能很快发现错误。其次,一定要细心,耐心,成卓冷静。会计这门学科是非常严谨的,所谓是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所以会计软件同样很严谨。很多同学刚开始会很有劲头,越到后来遇到的问题越多,从而会产生放弃的心理。其实只要你每次做完认真的检查一步,比别人多走一步,这样后面的问题也会少一点。最后,学习用友时,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多练,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学习用友U8最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吧。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赛教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69-03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秉承赛教融合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为引导,开发以技能大赛为主体的精品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日常技能教学中,实现了学、练、赛一体化,提高了学生整体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了“教师引领,师生参与,以点带面”的技能培养体系。

一、赛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引赛入教,实施项目化教学

技能竞赛项目是根据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设计的,它集行业最新的执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于一体。为方便比赛和教学,技能竞赛项目往往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对职业学校的项目化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扬州高职校不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以技能大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精品课程和项目化教材。

学校建立了长效的技能大赛竞争机制。通过参与省市校各级技能竞赛,营造以赛促教促学、人人争先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常规教学改革,将大赛内容引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竞赛能力。竞赛形式灵活多样,如班组竞赛、个人竞赛、团队竞赛等。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扬州高职校针对江苏省财会专业技能大赛方案及变化趋势,从财会专业技能大赛梯队建设、选手选拔和跟踪培养的需要出发,改革财会专业技能教学,全面提升财会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教学内容改革,将竞赛项目和竞赛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项目的有效衔接。专业教师全方位解读财会专业技能大赛方案、规则,将技能大赛的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点钞、珠算、传票翻打等五个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同时,按照技能大赛的要求调整基础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竞赛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技能操作的热情,努力钻研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

改革教学方法,学赛结合,以赛促学。课堂上,教师将班级同学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点钞、珠算、传票翻打等财会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加大平时课堂教学的检查测试力度,使学生个人之间比赛、小组之间比赛、班级之间比赛常态化。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任务中去,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赛结合,以赛促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情与干劲,切实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为就业或创业增添竞争力。

(二)全员参与,形成技能大赛选拔机制

为实现技能竞赛的全覆盖,扬州高职校每年都开展各专业校级技能比赛。一是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实现“全员参与”,将技能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考察学生阶段技能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校级技能竞赛――实现“好中选优”,重点考察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并做好市赛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三是省市级竞赛前的集训淘汰赛――实现“优中选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定期组织淘汰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四是每年的“技能展示月”,通过全校性的各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实现“氛围创设”,营造人人学技能、人人比技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强化提升技能的理念。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校已初步形成技能比赛“全员参与”的机制,使技能大赛与平时的技能教学有机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赛教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师资素质

教师是影响技能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技能大赛是检验并提升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明确了技能大赛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分若干专题内容集中培训教师,引领教师学习技能大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如2014年4月至8月,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任教师技能提升专项培训,通过培训,专任教师的原始凭证解读、会计账簿登记、用友T3软件操作、会计手工制题能力等均有显著提升。

经过数年技能大赛的锻炼,扬州高职校已涌现出一批技术精湛的技能教学骨干,他们的教学理念已从单纯的教好课程本身转变为教授学生学会综合应用课程知识,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宣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教研成果,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师资培养、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先后成立了3个由金牌教练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并不断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工作室通过课题研究及定期研讨的形式探讨“赛教融合”内容,并通过名师对青年教师的培育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赛促建,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大赛协同发展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阵地,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完备的实训条件是促进专业技能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扬州高职校坚持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从国赛和省赛对先进实训设备的要求出发,搭建校企联姻的平台,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邀请“校外专家导师工作组”进学校实训基地指导实践课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效能。

(五)以赛促评,改革专业技能评价模式

要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技能教学评价机制。

引入技能大赛标准考核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学校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各级技能大赛规则和评判标准引入技能课程的日常教学评价中,让师生重视技能大赛的规程,实现专业技能大赛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顶岗实习推行“校企联动考核”方式。“校企联动考核”是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方式。学生的顶岗实习考核分两部分:一是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二是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报告、成果的评价,占总成绩的50%。

考核专业核心课程采用“2+2+2+4”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专业技能培养和评价标准,结合专业技能教学实际,学校对专业技能训练相关的核心课程采用“2+2+2+4”考核模式(“2+2+2+4”指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考核占20%,课堂笔记考核占20%,单元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40%。

二、主要成效

学校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理念,以全国、省市技能大赛的要求为引领,积极营造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构建完备的机制保障,促进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教学与比赛双赢的局面。2013年至今,学生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累计40件作品获奖;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18金28银56铜,在扬州市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50金55银51铜的好成绩。学校先后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团体优胜奖”、“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专业优胜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通过建设“全员参与”技能大赛选拔机制,有效利用各种比赛平台,营造了人人练技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得“赛教融合”逐步地成为学校技能教学的一种成功范式。

(一)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课程体系、评价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促进了学生非认知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六个一”德育项目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双证通过率100%,为扬州、苏南及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优秀技能教学团队逐步形成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竞技水平的考核,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特别是技能大赛促进了青年教师迅速向“双师型”转变。学校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所有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并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并将参加及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这样的机制建设,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体的高素质专业、课程、基地建设团队。

篇8

关键词: 中职会计课程教学 师资力量 增强效果

一、常规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习惯认真听老师讲、记笔记和反复做课后习题练习的学习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个人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因此大多数会计课堂教师都以高考、会考为目标安排教学,以课本的每个知识点为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偏离了会计的实用性轨道。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情况分析

中职教育是一种职业针对性极强的教育形式,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技术知识,所以中职学校的核心和立身之本就是传授一种针对职业的技术知识,而师资力量作为中职学校的隐形资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教育部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定义:教师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即“教师+专业证书”。由此可见提高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学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增强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中职会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

三、增强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1.引进“双师型”教师模式,培养既有知识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许多企业单位拒绝接收学生实习,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外流,严守商业秘密。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这就使得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需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会计专业资格的技术职称考试,取得有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对于新聘的教师则应提高应聘条件,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作为应聘条件之一,并聘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职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建立实训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用机房),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场所,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运用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承接一些财务工作,如记账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极为重要。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程式性,教师不用因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而忽略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学生也不用因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抄写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知识的贯穿和联系紧密,板书和传统的口述教学很能将各种证、表、账等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条件。

(2)引入模拟教学,强调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不仅要为学生配备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专用机房,还应配备一套专业的做账工具,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单和各种简单的报表,在模拟训练中,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动手操作,从填写记账凭证、汇编总记账凭证到登记各种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和附表整个会计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整个会计业务操作的环节,更好地了解会计程序,掌握各类账本的填制和使用方法。此外,“双师型”教师模式不仅为模拟教学更好地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为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拓宽了渠道。学生通过实习,不仅能学会许多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常识,而且能将模拟教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3)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生动有趣的知识,再好的学习氛围,再有技巧的教学手段,再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会计理论知识形象化,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一,在会计入门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种会计课程很有趣、很好学、易入门、实用性很强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在学生碰到学习问题、产生烦躁和厌学情绪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充分给予肯定并适当奖励,使学生遭遇挫折时能有信心应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其三,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会计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引进“双师型”教师模式,为学校培养既有知识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强调对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婧阳.中职会计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1(22).

[2]王林平.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篇9

首先,我非常感谢部里领导给我这次企业实习的体会,说实在的,这是我1992年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外出企业实习,由于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当老师,从未在中实践过。故此,授课时总觉得缺少素材,对目前企业会计现状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学时总觉得略欠空洞,不够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对于这次外出企业实习机会,我非常珍惜。

本次外出实习,部里安排我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主要任务是协助各注册会计师到各街道进行查账,主要工作有编制工作底稿,查阅凭证,帐簿,报表发现问题,提出审计意见,进行现金盘点,资产清查,编制审计报告等。

本次外出实习,我感觉收获特别大。第一:收集了很多教学素材案例,在审计过程中,一旦我发现有对我以后教学有用的东西,我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来。故此,这次外出企业实习,我做的笔记就有3本。我相信这些素材将会对我以后教学提供很多帮助。本学期我讲授企业单项实训课程,在授课时就经常顺手拈来我外出审计中碰到的很多案例感觉教学效果很好。第二:了解目前企业会计现状以及他们在做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种种舞弊现象。第三:向注册会计师学习了很多知识,对于我在审计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我都会虚心地向会计师事务所的老师询问,对于我提出的各种"轰炸式"提问,他们都很耐心地给予回答。第四:近距离接触,真正了解到对会计人员各方面素质及要求,为我以后在讲授课程时对于授课内容如何有所侧重更有帮助。本次发言,张部长主要让我谈一谈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知识.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电算化知识

本次外出企业查帐,我发现大部分企业已实现用电脑做帐,而且大部分企业公司都是采用金蝶财务软件做帐,少部分采用用友软件做帐。故此,我们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知识讲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熟练运用这2个财务软件.既然是用电脑做帐,对打字速度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学生每分钟要达到40-50个字左右。

二,税务知识

本次外出企业查帐,我发现很多公司因为规模较小,只设有一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可以说是一名多面手、做帐、报税等均是他的工作。所以,我们以后应加强税务知识讲授,尤其是税务实务操作练习,教会每会学生如何申请报税、计税、缴税、尤其是几个主要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更要重点讲授。

三,出纳方面知识

由于我们的学生学历较低,很多同学毕业后只能担任出纳,故此,对于出纳工作主要职责(如登记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空白发票、支票印章)以及应具备技能(如点钞、计算器、辩别真假钞票)等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篇10

[关键词]微课;基础会计;教学应用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时间短,灵活便捷,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实时学习,可以满足学生根据所需随时反复观看进行学习的需求,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中职学校从事会计教学的老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微课应用于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基础会计是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而无趣,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要记住并运用于实践则是难上加难。针对基础会计的重要内容,以微课教学视频为主要方式呈现给学生,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基础会计微课的设计、基础会计微课的应用思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础会计微课的设计

基础会计微课的设计,首先应选好题。如果选题过于简单,可能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学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设计便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如果选题太复杂,则可能导致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把问题说明清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选择基础会计中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或某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微课设计,内容尽量“小而精”。比如,教师可以针对“错账更正方法”进行微课设计,该内容是基础会计课程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所以选择其作为微课设计的选题比较合适。在导入时可以设置一个情境、也可以设置一个疑问等引入主题,微课教学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切入主题必须迅速,并力求做到新颖、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紧密。微课在内容的设计上要能突出重点,结构紧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设计的活动应能联系实际,如,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让学生处理,让知识回归到现实的情境中,让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基础会计微课应用的思考

(一)注重微课视频制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水平的基础会计视频文件是实现高质量的微课教学的基础。制作视频时,教师应紧紧围绕选题的内容,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为目的,恰如其分,不过分,不夸张。图片和文字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图片要清晰美观,文字要言简意赅,感染力强。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清晰,语速节奏匀称,有激情,避免口头禅的使用。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教学效果最大化

1.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课前要求学生用电脑或手机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学生在课前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一定了解,在课堂上再利用课件进行学习,就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那些平时基础较差,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课后可以从容地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反复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大大提高新知的巩固率。微课视频的使用能帮助主动学习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从而弥补了课堂知识呈现的暂时性,课堂知识点多、系统性差的缺点。2.巧用微课构建课堂教学环境,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微课视频可以设定一场业务竞赛或一场招聘会的形式,微视频的播放能快速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或具体的工作岗位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重难点是更正方法的实际运用,学生分组竞赛,教师利用微课演示更正步骤,学生观看、思考后完成竞赛题。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既能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又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成功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组织教学,更能让每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能学好知识。会计专业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条件,开展微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加强基础会计微课建设,将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必将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新梅,殷文玲,李王荣.浅谈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5(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1(10).

[3]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4]蔡丽.微课在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5]张滔.浅谈微课在电子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佛山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