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基本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沟通的基本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沟通的基本技巧

篇1

1、认识沟通的本质。交流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发送者和接受者两方通过各种方法(书写文字,非语言线索,口语)它同时也是我们建立和修改人际关系的工具。

2、要有勇气说出内心的想法。自信意味着你有能力为与他人的交流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每一天都花一些时间来总结下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样你就可以有力的把它们传达给其他人。一些人沉默寡言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发言没有价值而不是因为胆怯。对某一个人很重要的事可能对另一个人不那么重要,也可能对第三个人非常重要。

3、多加练习。从最简单的交互反应开始培养出色的沟通技巧。无论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在特别的专业背景下,沟通技巧每天都可以练习。新技能需要时间来细化,但每一次你和他人沟通,你就为自己将来可能有的伙伴关系创造了机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沟通;技巧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患儿生病后,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很大。如何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让家长放心,护患沟通技巧显得非常最重要。现将儿科护士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 5月至2011年 8月我院儿科病区住院患儿20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有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排除急症、昏迷及住院期限

12 方法 调查问卷分患儿问卷和护士问卷两种。在调查前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牵头,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解释,说明此调查问卷只做临床护理研究之用,对个人无任何影响,消除每个护士的顾虑,以真实反映科室的护理状况。发放调查问卷时充分征求患儿家长同意,耐心解释,立即填写,立即回收,避免护士因顾虑而介入影响调查结果。调查完毕后,由医务科和护理部配合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对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护患关系认知度 99%的家长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满意度统计80%非常满意,12%基本满意,8%一般。10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3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有一定难度。

22 呼唤障碍认识情况 5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医疗知识了解甚少,护患沟通接受程度受限,沟通效果不好。60%的护士认为时间不足是沟通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专业技术缺乏和沟通技巧欠缺。

3 讨论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更为复杂,沟通是实施患儿护理的必要条件。有效的沟通应该同时具备信息交换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

31 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 患儿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要积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对患儿的病情表示同情和理解,主动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尽可能与家长进行一些疾病预见性的交流。如处于体温上升期的患儿因血管痉挛收缩,末循环差,手脚冰凉,穿刺容易失败;肥胖、年龄小的患儿,因血管暴露不充分,易造成穿刺困难;阿奇霉素等有消化道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导致输液部位疼痛等等,可以提前与患儿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32 积极与患儿沟通 对于懂事的患儿,可采取亲切鼓励的话语,分散其注意力,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与护士接近的心理,拉近护患距离,对女孩可以称赞其漂亮可爱,对男孩可以称赞其勇敢,并可与家长一起用糖果或玩具哄着,减轻患儿恐惧感,同时也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过硬的护理技术沟通 过硬熟练的注射技术是儿科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一针见血”是赢得患儿和家长信赖的基础,因此儿科护士要苦练、多练、巧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穿刺时要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争取每次达到“一针见血”。另外要加强儿科护理技术知识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认真耐心给患儿家长解释其心中的疑问,治疗时多讲解,多沟通,以自己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取得家长的治疗配合。

34 用情感沟通 在沟通时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和目光等非语言性沟通方式,给患儿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点鼓励、一个眼神均可拉近医患距离,增进医患情感,要做到用心沟通,让家长体会到我们的是在用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为每一个患儿护理,增加患儿和家长对护士的信赖,取得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护士的修养和人性。

总之,儿科护士的特殊性更需要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医学,2009,30(22):28952896.

[2] 满力,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护理学杂志,2010,13(1):77.

篇3

关键词: 《沟通技巧》 任务型教学法 过程考核

2008年,韶关学院外语学院根据教育教高〔2007〕1号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的要求,在商务英语专业专科中开设了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沟通技巧》,2009年该课程推广到所有本专科专业。在两年来的《沟通技巧》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实行课程学习“3+2+1”过程考核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沟通技巧》课程特点

“沟通是人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最大最迫切的需要所在,人们要想有所作为,学会沟通是基本条件。当今世界,新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是否具有沟通能力和沟通本领。有效的沟通已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经济合作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商务交流、人际沟通越来越密切,以商务文书和人际公关为主要形式的沟通方式反映出从业人员素质,也代表着企业甚至国家的形象。行文准确、规范、科学,举止文明、礼仪、诚信,是文化、商务交流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要求。《沟通技巧》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对于学生人生道德修养、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以现代经济社会人际沟通的两种基本形式――商务文书和公关礼仪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商务文书的种类、格式、基本要素与写作;商务沟通中的个人礼仪、公关礼仪、职场礼仪及会务礼仪等。其前置课程包括英语口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后置课程包括商务函电、国际交流与涉外礼仪、跨文化交际、文秘与公关、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该课程紧密围绕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人际沟通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修养,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二、过程考核的理论依据

过程考核是基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及其学习任务完成过程基础上,对学生课程学习作出总体评价的成绩考核方式。基于学习日常表现的教学评估手段(School-basedAssessment)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英国中等教育委员会(Secondary Examinations Council)所采用,他们认为在某些方面,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许并不容易和准确。澳大利亚的B. McGaw et al.在对西澳地区中学教学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列举了这种评估手段的优点,认为它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实质性取样(A Substential Sample),因此它比考试命题的考试更加全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课程学习日常表现的评价考核,更能反映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解和应用水平。

任务型教学法理论(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认为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Nunan,1999),是与真实世界有某种意义联系的一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意义是主要的,并把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任务的结果来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Skehan,1996)。过程考核正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将书本知识同运用实践结合起来,在运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他们的课程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合肥学院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过程考核改革探索,研究者发现过程考核“使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复习功课,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乃至可以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这种考核“加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查力度,从而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往的死记硬背为现在的注重学习过程,不再是以往的为学而考,简单地应付期末等一系列考试,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沟通技巧》课程“3+2+1”过程考核模式实施

根据《沟通技巧》课程的特点及其标准,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征求意见过程考核意见反馈三个步骤。在过程考核中采取了“3+2+1”形式,即完成三项研究性学习实践任务,组织好两项课堂活动,搞好一次期末考核。

1.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期望及其分析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课程的特点、课程标准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对他们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当堂以书面的形式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的希望、建议。学生的希望和建议大致可分成如下十个类别。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一方面对于将书本理论知识同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希望比较强烈,另一方面对直观的知识来源期望较多,如课堂演示、影视资料、知识介绍,对老师上课的生动性期望值较高,而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却不高,对于传统的“平时+考试”的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

2.“3+2+1”过程考核实施

《沟通技巧》课程是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型课程,还具有通识教育课的特性。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本课程考核采取“小组课题研究成果PPT展示+课程论文+100人次沟通笔记+作业+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的形式,即“3+2+1”考核模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沟通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3”即三项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小组课题研究、课程小论文、课外100人次的人际沟通笔记;“2”即两项课堂表现评价:课堂作业和课堂讨论互动;“1”即一次期末测试考核。“3+2+1”即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为60%,期末测试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为40%。对于平时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班级各个小组的评议还给予免考的资格。这种考核办法改变了以往平时占30%,考试占70%,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主要介绍小组课题研究和100人次沟通笔记的实施情况。

小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几个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展开合作性学习,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学习讨论,形成的课题成果在学期末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由各课题小组组长和老师共同担任评委,评出各小组的得分,小组长再根据小组得分给每一位小组成员打分,此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学习任务完成过程,既考察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又考察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学期末的展示中,全班师生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多媒体制作精美,课题资料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学生现场演示生动风趣,意蕴深远,较好地表现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根据各课题成果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启发思维、引导方向的作用。不少学生还根据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并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成果论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外100人次的人际沟通笔记,就是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主动去同别人交流沟通,记录至少100人次的沟通情况,分析每一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成功经验,提出下一次人际沟通中的改进措施,也可以记录人际沟通中存在的困惑。老师每两周批阅学生的沟通笔记一次,点评学生的沟通记录,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反映较多较集中的困惑或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全体同学参与共同讨论。老师根据学生沟通笔记的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评分,此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学生借鉴某通信公司的广告语将此项任务称为“沟通100”。一开始学生认为这种笔记没有什么意义,积极性不高;但是由于老师逐一审阅他们的笔记,并给予点评、评分,学生们逐渐主动同别人交流沟通并注意观察和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用心去体会和思考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每一次的沟通中获得一点一滴的进步。从笔记中分析,学生沟通的对象主要包括同学同事、父母亲戚、商家摊贩、朋友恋人、老师、网友等,反映了学生人际交往对象的有限性特点;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感情、同学关系、思想困惑、生理问题、工作烦恼、学习问题、经济困难、人际礼仪、风俗习惯等,有的学生还详细记录了同美国网友关于学校教育、家庭关系、男女情感的英语聊天情况,学生觉得深受启发,连阅读笔记的老师也十分感慨,这些沟通内容反映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泛性特点;沟通的方式包括当面交流、电话、书信、电子邮件、QQ聊天、手机短信、QQ空间或博客留言等,反映了学生人际沟通途径的多样化特点。

3.过程考核效果与评价

过程考核是建立在考察学生完成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任务的表现、成效基础上的评价和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性、任务性、实践性学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实践;通过过程考核,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达到较为全面科学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课程结束时所作的调查和网上评议,2008级全部120位专科学生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为88.7分,2009全部285位本专科学生的评价为86.3分。应当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较为满意。

参考文献:

[1]纪薇,苏本江.关于创新大学生人际沟通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51.

[2]Secondary Examinations Council Course Work Assessment in GCSE,Working Paper 2[M].London :SEC,1985:2.

[3]McGaw B.et al. Assessment in the Upper Secondary School in Western Australia[M].Perth:Ministry of Education,1984.

[4]]David Nunan.第二语言教与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4-25.

[5]Skehan,P.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38,62.

篇4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也许是年少轻狂,加之大学时受过一些管理课程的熏陶,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面对名目繁多的管理课程,但说实话,这次学习之初,啧啧中有些许不屑,但回头看来,收获怎一个吃惊了得。其中本人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八项基本管理技能中对有效沟通的阐述。

本人现从事技术部门的共青团工作,与人交道已远远不能随性而为,在实际沟通中,确实也感到过困惑,在人性化的时代,多元化的成长背景已经造就了所谓"80后"、"90后"一样的个性青年,沟通的价值已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正如八项基本管理技能中所强调的:说的艺术、听的艺术,以及问的艺术。

实践经典,不断完善自我

沟通,是指两个或多位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换信息和分享思想及感情的过程。凭借本人曾经学习过的管理心理学知识和八项基本管理技能的阐述,我确实仔细的考虑将一些技巧实践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具体来讲:

在说的方面,以4C原则为要求,即清楚、明确、完整和慎重思考,在每次例行会议和工作进行中,改变以前单纯的命令性用语和程式话交流方式,删减冗长的报告体工作安排方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精辟的指明工作要点,明确目标,将鲍雷夫法则的1—8个字用语运用起来,以检测这些理论上的价值期望是否可以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得到兑现。

在听的方面,贯彻积极倾听的原则,比如不打断别人说话、适当提问等等,在交往过程中实践卡耐基的哲学:"在一场谈话中,最重要的人是那一位倾听者。"

在问的方面,依照提问的原则,重点实践在和上级单位和领导的沟通过程中,层级式的外在条件,原本会影响到沟通的平等和畅通,希望自己的实践能真的有所改变。

原来我曾那么接近幸福

在最近的几周时间内,我根据自己的安排实际落实了在沟通方面的基本管理技能的理念,具体包括在共青团工作中定期和成员座谈,用技巧的言语将对方置于会话主导地位,不断倾听他们的思想,过后做好记录,特别是跟踪任务完成过程,关注沟通反馈在情感因素方面的影响力。在和上级单位、领导的交流中,改变以前的听命式被动交流,合理的互动,正常的反馈,真正的用沟通来提高效能。

在实践一段时间后,我明显的发现团队的主动性更强,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也出现了互助的现象,实现了三个沟通的效果:一是协调行动,二是实现信息共享,三是表达情感和情绪。

通过反思理论的运用,我发现其实很多方式方法和自己以前掌握的管理心理学原理相似。在总结影响沟通效能的因素时,也可按照心理学划分成认知与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沟通因素。

在认知与任务因素中,包括:

1、在对信息进行"译码"时,信息发送者的可信度,以及发送者对于接受者或"听众"敏感性,都对于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

2、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

3、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4、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

5、在任何沟通情境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影响对信息作出价值判断,这里指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会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

在人际沟通因素中,可大体将管理沟通风格分出四种:专制型风格、顺从型风格、维持型风格和成功型风格。总之,沟通方式与管理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态度与个性因素,简单说就是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

在学习了八项基本管理技能中,关于沟通的技巧确实很有普遍性,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认为还可以补充几点。

1、跟踪信息与调节信息流;

2、利用反馈和移情;

3、增强倾听技巧;

篇5

关键词 采访;记者;采访对象;沟通能力;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028-02

0引言

新闻采访是一种接触面较广、交往对象和服务对象十分复杂的活动,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为重要的还是记者的沟通能力问题,直接关乎到采访的成功或者失败。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做好采访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在采访过程中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确保新闻采访工作顺利开展,获得更多的信息,保证所采访新闻的真实性及采访工作最终的成功。

1新闻采访过程中尽量提一些具体的问题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于新闻采访工作着来说,首先,在新闻采访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所需要采访的对象要有一定的了解,确保在采访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其次,在准备的基础上,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在采访过程中充分挖掘细节上的闪光点,但为了保证新闻采访的真实性,这就要求采访工作者采访时一定要提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够写出号的新闻,同时保证新闻的质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能为了保证采访过程中的沟通,随便提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要注意采访对象身处的场合、时机等,不能拿起话筒就问,导致采访的对象不知该从哪方面进行回答,这样的采访不仅会让采访对象感到反感,最重要的是不能够确保所获信息的质量。因此,在采访之前就要做好采访工作准备,在采访过程中尽量保证所提的问题具体,确保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信息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

2尊重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只有尊重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基本沟通,为新闻采访工作做好坚实的基础。

2.1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被采访对象,直接关乎到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同时还会影响新闻工作者在广大人们群众心目中的良好象形。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就是要尊重被采访的对象,注意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唐突、不鲁莽,对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或者采访对象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尽量避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现象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给新闻采访的沟通提供良好的基础。

如今的新闻媒体并没有以前那中神秘感和敬畏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题时尽量先让被采访对象有一个心理准备,避免突如其来的问题导致被采访对象布置从何回答的现象出现,否者会导致采访工作将无法继续进行,导致新闻采访工作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因此,新闻采访过程中最基本的礼节不可丢,尤其实在当代生活中,尊重他人显得更加重要,要尽量征求对方的意见,同时要做好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记录,禁忌在采访过程中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等。如果这样,不仅不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损坏了新闻工作者的象形,造成新闻采访过程中沟通困难,影响新闻采访工作的效果。

2.2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的对象本来就是不熟悉的,一般都是初次见面,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往往会有所保留,这与新闻采访的目的和任务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只有在新闻采访的短时间内,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才能让被采访对象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才能与采访者进行倾心交谈,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沟通和质量。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方法要找到一种“媒介”或者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等,以此来拉近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让新闻采访工作在融洽的气氛中顺利进行。采访气氛僵硬是新闻采访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新闻采访工作着必须提高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3新闻采访过程中沟通技巧的应用

采访气氛僵硬是新闻采访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新闻采访工作着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注意沟通技巧的应用,切实提高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沟通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换位思考-思想零距离

新闻采访属于一种人际互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从采访对象的思想方面入手,增加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为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新闻采访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尽量寻找自身与被采访对象的共同点,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采访对象感到找到了知己,才能够获得有效的信息,保证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沟通,确保新闻采访的质量。

3.2入乡随俗-形象零距离

采访者的形象对采访的效果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只有保证采访者的良好形象,尽量在举止、仪表等方面与对方一致,才能让采访对象很快进入采访情景,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让采访对象愿意与采访者交谈,保证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良好沟通,确保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3.3设身处地-语言零距离

语言是实现沟通的重要载体,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也不例外,所以良好的语言能力是新闻采访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但是,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良好的口才并不是独角戏,必须建立在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而实现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语言零距离。

这就要求新闻采访工作者所说的语言能够让采访对象听了就懂、听了就能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基本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沟通能力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闻采访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保证新闻采访过程中所获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谦,董继伟.浅议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7(24):32-33.

篇6

【关键词】  沟通技巧;失语;神经外科

语言是感情交流的工具,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护患交往的桥梁[13]。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以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4]。在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因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等所致的失语病人。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交流,能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此,笔者重点探讨与意识清楚的失语病人的沟通技巧,以满足失语病人的需要,促进病人康复。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失语病人36例。入选标准:发病前无明显的智力或理解障碍、无明显的视听缺损、意识清楚、检查合作的失语病人。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7岁~65岁,平均37岁;大学8例,中学12例,小学10例,文盲6例;颅内肿瘤致失语5例,高血压脑出血致失语14例,脑外伤致失语12例,高颈段损伤致失语5例;运动性失语8例,感觉性失语12例,命名性失语3例,混合性失语6例,气管切开引起的语言障碍7例。

2 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人及不同的失语类型,分别采用语言交流、自制图片、提供写字板、自编手语暗号等方式与病人沟通[5]。在出院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查病人是否能表示基本所需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在与病人进行沟通时,应始终面带微笑,态度诚恳,做到理解、尊重病人。

2.1 语言交流 在与失语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不要以为他们存在交流困难而不予理睬,理解、尊重他们。在交谈时说话速度要慢,最好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词语,一次尽量只问一个问题,多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病人。

2.2 自制图片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如洗脸、刷牙、、喝水、吃饭、大便、小便、吃药、查房、输液、疼痛等,病人可根据需要指出想要做什么。同样,护士需要病人配合时,也可指向相应的图片[6]。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病人(存在四肢瘫痪的病人除外)。

2.3 提供写字板 针对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病人,能够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愿意通过文字书写的形式与人交流,可以使护理人员较好的与他们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疾病介绍、康复护理,增强病人自信心[7]。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气管切开引起的语言障碍病人。

2.4 自编手语暗号 针对失语病人的言语沟通障碍,自编成一套简便易行的手语暗号,如伸大拇指表示大便,伸小指表示小便,手拍头表示头痛,手指嘴唇表示口渴,张口表示吃饭,手掌上下翻动表示想翻身,手掌在胸部来回移动表示胸闷,手掌在腹部来回移动表示腹胀等,反复向病人讲解这些动作,直至病人能记清,使病人能生动表达所需,让护士及家属及时领会,使病人在日常生活上能与家属和护士顺利沟通,从而满足身心需要。

2.5 面部表情的运用 护士与病人家属共同讨论面部表情表达的内容,并教会病人,使其基本掌握。如舌头舔唇表示口渴,口唇微开似吹口哨状表示小便,口唇紧闭后拉似“嗯”状表示大便,半张口表示饥饿,皱眉表示头痛,闭眼表示睡觉等。护士及病人家属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能掌握病人的基本所需。此法最适用于四肢瘫痪的失语病人。

3 结果

病人出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例失语病人中有31例病人能基本表达所需,34例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有5例病人表示沟通仍存在困难,仅能通过眨眼或摇头来表示是或否,5例均为高颈段损伤致四肢瘫痪病人。

4 体会

神经外科病人失语发生较突然,病人往往不能接受失语的现实,而失语的恢复较缓慢。病人住院过程中与护士有效的沟通是其迫切的需要,良好的沟通是护士了解病人需要的前提。护士在与失语病人进行沟通时,要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失语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技术,了解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而且能促进病人的病情康复。通过出院病人调查表,重点了解了失语病人在住院期间与护士的沟通情况,结果31例病人表示能基本表达所需,34例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在与失语病人沟通时,护理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的干扰;②始终面带微笑,给病人亲切的感觉;③保持耐心,尽量使用简单的词句;④给病人一定的思考时间;⑤引导病人保持谈话的主题等。护士要做到言语得体,同病人家属交谈时慎重,不要在病人面前议论病情。对紧张、焦虑病人要向其适当介绍病情、诱发因素、治疗成功的例子,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对于消极的病人应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转移其注意力,舒畅其胸怀,使病人对生活充满信心。针对依赖性强的病人,护士要多接近他们,多做健康宣教,同时强调其主观能动性作用,使病人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失语类型,选择不同的沟通技术。提高沟通技巧,使病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术,能够表达自己的身心需要,方便与护士或家属沟通,也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秀珠.护患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12a):31673168.

[2] 刘付玉荣.浅谈护患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11b):29832984.

[3] 王肖红.浅谈护患沟通[j].全科护理,2009,7(7c):19541955.

[4] 孙凤琴.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技巧[j].全科护理,2009,7(4b):1005.

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患沟通;效果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儿科为特殊科室,其发生护患冲突的概率较高。研究指出[1],在儿科护理中融入护患沟通技巧,对患儿进行赞美、关爱,对患儿家属进行预见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临床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本研究为2014年6月~2015年5月60例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儿科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获得了较佳的效果,应用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20例,按随机法将入选病例分成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39∶21,年龄1.52~6.32岁,平均(4.08±0.63)岁,25例为支气管肺炎,25例为热性惊厥,10例为腹泻;对照组:男女比例38∶22,年龄1.52~6.51岁,平均(4.09±0.59)岁,26例为支气管肺炎,24例为热性惊厥,10例为腹泻。2组儿科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入院后,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并对其进行卫生安全教育;为各个患儿安排病房,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每次测量患儿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遵医嘱了解患儿的饮食起居情况,对症处理并发症;出院前向患儿家属进行出院宣教,交待相关事项。

1.2.2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

(1)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小儿生病后,家属多情绪紧张、易怒,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了解患儿基本情况,了解患儿性格及家庭情况,并用心感受患儿家属意愿,耐心解答患儿疑问,与此同时,护士还应积极与患儿沟通,询问患儿姓名、年龄,陪患儿玩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微笑服务:因年龄小,患儿难以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护士应尽力将微笑服务贯穿于患儿治疗的全过程,多应用夸奖性语言夸奖患儿,多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让其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并以和蔼、亲切的语气主动向患儿家属讲解科室环境、医院环境以及相关制度。

(3)合理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从语言沟通角度看,患儿属于弱势群体,害怕疼痛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护士进行静脉穿刺前应给予鼓励性语言,让患儿做好穿刺准备,穿刺完毕后对患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可适当给予糖果奖励,增强患儿荣誉感;从非语言沟通角度看,护士可多陪伴患儿,静脉穿刺时握住患儿小手,多抚摸患儿,消除患儿恐惧感、陌生感。

(4)合理处理护理隐患:当家属情绪十分激动时,护士切忌“硬碰硬”,避免过分争论孰是孰非,尽最大努力让家属平静,必要时请求组长、护士长或科主任进行协调处

1.3疗效评价标准[2]

评价2组患儿遵医依从性,调查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进行临床比较。患儿遵医依从性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将评价指标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部分抵触、完全抵触4个等级,评分设置为0~10分,其中0分提示完全抵触,1~2分提示部分抵触,3~6分提示部分接受,>6分提示完全接受。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遵医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儿遵医依从性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患儿家属心理较为脆弱,生病后家属会将全部重心放在小儿身上,因此,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工作难度相对较大。沟通效果欠佳、解释不到位、穿刺技术水平不高均是引发护患沟通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证实[3],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患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学者[4]对护患沟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护患沟通在儿科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证实,护患沟通能提升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遵医依从性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1.7%;此外,实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7%,与对照组的8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研究结果[5],进一步表明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患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儿科患儿年龄尚小,语言叙述能力弱,患儿多不能清晰、完整的表述自己感受,面对医护人员容易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焦躁的表现,以上表现直接增加了护患沟通难度[6]。开展护理工作时,护士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均会对患儿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护士面带微笑接待患儿,并将微笑服务贯穿于整个护理服务当中,能消除患儿陌生感,增加患儿对自己的信任感;护士与患儿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能了解患儿基本状况,赢得患儿家属信任,并让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治疗方法、护理程序、用药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能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患儿对穿刺的恐惧感、疼痛感,还能提高患儿对护士的依赖感;合理处理护理隐患,能最大限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7-8]。有效的护患沟通能及时取得患儿家属信任,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护患沟通效果,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不应打断患儿家属话题;其次,应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相关问题,解答过程中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之后不能简单的应付,应及时向护士长请教或者让护士长进行解答;再次,为小儿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讲述与穿刺无关的内容或保持沉默,避免穿刺不成功时患儿家属以心不在焉为由产生纠纷。护患沟通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护患沟通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护患沟通能力,不断学习与护患沟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并在工作中应用,最大限度消除护患纠纷隐患。综上所述,护患沟通技巧可提高患儿依从性,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宪敏,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9(3):233-234.

[2]范丽琴.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5(30):90-91.

[3]魏桂英.浅谈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9(18):3953.

[4]张云霞.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9(30):121-122.

[5]乔艳.论护患沟通在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12(30):145-147.

[6]金芳,邓露雪.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35):103-104.

[7]谢红艳.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13,19(3):99-100.

篇8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患关系;护患交流

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双方对护理内容和康复内容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不但是语言方面交流,同时也是双方的思想、情感及愿望等方面的沟通。在急诊科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必不可少,而急诊护理人员面对的主要是危急重症患者,此类患者病情急、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有效救治。护理人员在对其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急救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急诊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施救㈦。所以,在急诊科,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沟通非常重要,在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娴熟的急救护理技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让患者有好的护理干预,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 .急诊科护理人员具备的基本素质

娴熟的急诊护理技能是每个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有熟练的急诊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急诊护理工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步伐稳健、操作时不慌不乱、动作要敏捷灵活、做到有条不紊。特别是在急救过程中应用新型的医疗器械或者操作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时,要力争做到基本要求,不但有利于取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及合,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熟练的操作技能有利于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顺利实施,有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 .在沟通中要有语言交流技巧

在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语言是最基本的应用工具,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交流技巧。当患者到急诊科就诊时,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语言或者体贴患者的话语去和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护理接待及急救实施过程中亲切和温暖,对患者的康复产生积极的效果。

2.1礼貌性语言的应用:在和患者沟通过程中,采用礼貌性语言有助于让患者感到亲切,让患者心情愉快,而护理人员对患者彬彬有礼,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使患者产生愉快的心理反应,这是护患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2.2应用安慰性语言:在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安慰性语言和患者进行沟通,患者感觉温暖,护理人员及时有效安慰患者,从患者病痛角度出发体贴患者,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给他带来的温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缓解患者对医疗器械设备等恐惧感,有利于患者配合实施护理措施。

2.3应用解释性语言:在和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掌握好解释性语言的应用,让患者对护理实施有信任感,而护理人员不能简单认为患者是接受治疗的仪器,患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采用解释性语言让患者了解疾病情况,让患者了解治疗费用情况、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所以在上述护理过程中,解释性语言能够使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利于患者康复。

3.非语言交流沟通技巧

在护理实施过程中,除了语言交流沟通,还存在着信息量丰富的非语言交流沟通技巧,而非语言沟通交流也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沟通交流是在非语言行为的基础上和患者进行目光、面部表情、空间距离等方面信息交流。由于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复杂,病情容易加重,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改变、动作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来了解及判断患者所需,特别是有情绪改变的患者,要及时有效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在急诊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给予详细解释,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在急救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家属对护理行为不理解、不了解,难免对护理人员表现为语言或者肢体冲撞,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有宽容谅解的美德,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这样有利于护患沟通交流,有利于患者康复 。

4 .小结

在急诊科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有利于改善护理人员形象,有利于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有利于改变护理人员以往的不良工作作风和不完善的工作做法。而有效的护患沟通还能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在护患沟通中,有利于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安全感,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此时护理价值得到真实体现,能够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得到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好评。在急诊护理过程中,不仅仅是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技能,同时也是对患者尊重、关怀的过程,护理的每个环节及每个细节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韩翠,李继平.治疗性沟通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对策Ⅲ.护理研究,2008.22(3A):585―586.

[2]刘莹莹,魏素芬,张元红,等.急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B):6O一61.

[3]朱锦莲.在护患沟通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51―53.

篇9

1 不安全因素,原因

1.1服务意识差 态度生硬,在护理工作中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能力或愿望,未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视病人如亲人。

1.2责任心不强,巡视病房不周,观察病情不及时,液体外渗未发现,对孕产妇、新生儿,尤其是特殊情况的危重儿缺乏预见性,治疗、护理措施无轻重缓急之分,交接不清楚,特殊治疗只做口头交接,无书面交接记录,落实不到位,发药未向家属解释清楚。

1.3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 人员编制不足,工作量大,护士力不从心,身心疲惫,急躁,不仅有孕产妇的护理,还有新生儿的护理,没有足够时间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宣教或沟通,不能解答疑惑而导致了一些误解。

1.4护理技术欠熟练

1.5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下 护理人员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下,合同制护士多,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对病情变化预见性差,评估能力差,遇事往往不知所措。

1.6相关法律意识淡漠 护理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有时自我保护意识差,遇到纠纷缺乏危机处理意识和相应的知识、技巧。

1.7意外事故 对孕妇意外跌倒,新生儿、早产儿保暖时烫伤,分泌物呛入气道,未及时清除引起窒息,产前、产时或产后突发子痫,产后大出血等,仪器消毒不严引起院内感染。

2 措施

2.1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强化护理队伍,增强团结协作精神,护理队伍老、中、青搭配合理,统筹安排护士的岗位和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按要求增加护理人员编制,为护士排忧解难,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

2.2强化安全意识,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护理工作是保证孕、产妇和婴儿安全的第一要务,一切以她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中心,注意自我保护,将医患纠纷降到最低,将隐患杜绝于萌芽状态,避免人身伤害。

2.3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认真执行医嘱,有疑问时问清楚再执行,拒绝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者例外,执行口头医嘱时需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过后需及时补记。

2.4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定期组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增强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实行岗位淘汰制,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工作兴趣和职业价值感,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满足日新月异医学发展的需要。

2.5改变传统的护理服务理念,自立、自强,以崭新的姿态树立新一代白衣天使的风范,一切以病人健康为中心,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6建立完善的带教制度 明确带教职责,对实习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放手不放眼。

2.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刻要警钟长鸣,才能杜绝隐患。

2.8加强护患沟通技巧 沟通分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1],非语言性沟通,是指不使用词语而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目的、用意的沟通[2],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及时解决,不断总结提高,多一个微笑,多一份温暖,避免冷、硬、顶,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感受,与患者换位思考,建立新的融洽而和谐的护患关系。

2.9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记录要科学、真实、及时完整而客观地反映患者的护理过程,与医疗文书同步。

参 考 文 献

篇10

一、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及分析

(一)医学教育模式重技能轻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借鉴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只注意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学校很少在实习前给学生提供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也无相应课程及沟通技能的上岗前培训。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的临床实习教学也常常忽略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主要强调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欠缺带教过程中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针对性启发、引导。

(二)医学生面临角色转换缺乏自信

患者患病往往有精神、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参与,更多的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要得到人文关怀,而医学生在刚刚步入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很多医学生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与病人交往中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常常表现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等状态。

(三)医患矛盾尖锐,医患关系紧张

随着医疗活动法制化建设的加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患者对医疗方案的知情同意权、对各种检查的选择权等已成为医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患者,对医学实习生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和实习生进行沟通,更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临床操作。不良的医患关系除了对疗效和实习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外,还大大增加了实习医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二、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适应新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正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的的服务关系转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cruGMER)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fNewYork.Inc,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就是“交流技能”。我国在2003年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生毕业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

(二)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掌握与提高。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医学实践,才能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满足信息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患者是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关键因素,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进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直接关系到实习的过程及效果。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当前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患者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的患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尤显重要。

(三)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增长迅猛,但由于医疗事故造成的仅占3%左右,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够或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之间就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尤其是实习生临床经验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需反复操作,容易造成患者痛苦,如事先不进行良好的沟通,会使患者觉得自己被当做‘实习标本’,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及反感情绪,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因而,加强医患沟通也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一)开设相关课程

西方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医患沟通技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有较长的历史。他们通过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传授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情商教育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教育系列课程,试点的高校仅仅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少数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中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如何与病人沟通的的教学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与病人沟通等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力求在临床实习之前给实习医师强化医患沟通的意识。

(二)拓展岗前培训内容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中,增加医患沟通技能相关培训内容。除熟悉医疗保护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临床规章制度外,还要讲授或要求学生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保险制度等法律法规,了解“举证倒置”等概念和意义。要让医学生明白,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与病人是否能良好沟通,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和病人的满意度。沟通技巧也充分体现了医生的诊疗水平。要鼓励医学生,树立信心、提高技巧,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从一开始接触病人就要注意防范医疗纠纷。通过上述培训内容,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尽快完成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注重临床带教,加强实际沟通

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与患者沟通的前提。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实习阶段必须在培养学生坚实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医学伦理、职业价值观、对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和医患沟通技能等的培养。医学生进入见习或临床实习阶段以后,往往注重对一些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观察和对基本操作的观摩学习,忽视医患沟通。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教师在临床带教时要突出医患沟通技能的重要性,言传身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习惯,充分利用门诊教学与床边教学,注重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医师的实践教育。教学方式可以不拘泥于单纯讲解,可采取切实有用的授课方式,如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模拟等。

(四)建立监督考核与效果评价机制。

病史采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自2004年以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就是通过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rtientsSP)病史采集的过程考查考生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SP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评价内容包括态度(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技能(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和素养(职业压力、同情)近些年,国内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评价,已开展SP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imination.OSCE)OSCE是一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对临床医学生、低年医生进行临床能力考核的一种方面。通过采用多站式考核方式,采用标准化病人、虚拟病人、计算机等手段,公正、客观地评价应试者的临床技能。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因而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客观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监督考核与效果评价机制有助于有的放矢的培养医学生和促进医学生学习沟通技巧,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