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实操步骤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实操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电算化实操步骤

篇1

关键词:网络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实务操作

如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教育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普通教师、每一位教育专家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最先实现与现代电脑技术接轨的课程,让会计核算过程通过电子计算机实现了手工到电算化的智能飞跃。随着时展,人们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成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网络教学。而《会计电算化》课程除了要运用电脑作为操作的手段,更是要依赖形形的财务软件才能实现电算化操作,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只有可以上网的电脑,没有财务软件也能练习实务操作呢?这将是本课程网络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借鉴前人网络课程开发的经验,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实现人机交流的良好界面,加强老师和学生的网络沟通,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研究背景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是为会计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本项目的研究是出于会计电算化逐步代替手工账、课堂教学逐步网络化、学生适应财务软件多样化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等四方面的需要而诞生的。

1.会计电算化逐步代替手工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手工操作已逐步被计算机取代,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实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对企业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和大型应用软件的使用与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逐步网络化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报告称,由于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网络教育将成为我国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它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体系。因此,设计与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网络课程对于满足当前网络教育的迫切的需求,和整个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在校园已经相当普及而且发展迅速。

3.学生适应财务软件多样化的需要。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以紧紧围绕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本课程最大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经费有限,学生无法购买所有财务软件用于学习,学校也只能购买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品牌的教学版软件。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在实训机房才能接触和使用这些软件,学生学习财务软件的局限性很大。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运用录播及模拟测试软件制作模拟练习,从而可以打破以上局限,让学生在有网络条件的地方都能接触和学习多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应用,并能够根据特定的业务练习题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巩固。无论将来的就业单位使用何种财务软件,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胜任工作。

4.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需要。会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持证才能上岗,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考的一门专业课。广西区会计从业资格证未实现无纸化考试前,本学院会计专业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但是自从实行无纸化考试后,通过率最高的时候也仅仅为20%左右。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广西区的通过率也不尽人意。

二、搭建《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主要内容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课题组将教学资源整合后搭建了《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学习。

1.调整和完善了课程标准、教学安排、教案和教学PPT。通过市场调查,调整和完善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完成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安排、教案和教学PPT的修改工作。

2.完成了金蝶、用友、速达财务软件实操录像。案例演示视频的录制要分软件、分任务、分段进行录制和剪辑。每个片段能独立表述所演示的操作技能点,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去选择要观看的演示片段。运用金蝶、用友、速达,管家婆和降龙五种财务软件教学,课题组屏通过幕录像专家V7.5Build20080428完成了金蝶、用友和速达三种常用财务软件的实务操作屏幕录像,管家婆和降龙财务软件借助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下载学习。

3.根据实操录像整理编写了实操案例库。根据屏幕录像软件所录制的金蝶、用友和速达三种财务软件的操作过程,课题组整理出三种软件的操作资料,形成实操案例库,既有文字的操作案例库,又有操作过程录像,便于学生对比学习。

4.完成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的编写。编写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从账套管理、系统初始化、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直至应收应付管理,让学生完成一个从理论到实际的完整操作过程。

5.完成行业真账实训教材的编写。课题组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特点,以及所属系部的绿信会计记账公司的业务,收集整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真实单据编写成行业真账实训教材。

6.完成习题库、试题库的编写。《会计电算化》课程虽然主要是注重实务操作能力,但是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中,理论知识部分分值占40%,因此课题组编写了理论知识部分的习题库和试题库。

7.实现了在线模拟实操测试。课题组利用开发工具平台ASP.net和数据库平台SQLServer2008等相关软件,通过录制、整理、编辑后制作出模拟测试环境,实现了让学生在真实的软件界面进行测试,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相关的技能。

8.友情链接。会计是时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紧跟国家经济的发展,依法进行相关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课题组链接了国家财政部会计司、广西财政厅和广西财政会计网,以便学生对及时了解和查阅国家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账务处理。

三、《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主要特色

1.网络课程设计体现科学性、交互性和实践性。网络课程内容设计全面,各模块内容涵盖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安排、课程教学资源、在线测试等课程的方方面面,而且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学生既能在线观看老师演示的实务操作录像又能自己在线进行实务操作测试,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交互性和实践性。

2.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拥有用友、金蝶、速达、管家婆和降龙等五种财务软件的教学实操录像,打破目前各院校只教授用友、金蝶等一两个大型财务软件的传统,将速达、管家婆、降龙等中小企业普遍使用的软件吸纳进来,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学,并且将用友、金蝶、速达三种软件实操录像整理出来形成文字案例库,便于学生结合录像和案例库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反复观看,让学生能够拥有学习和掌握更多种财务软件的网络平台。

3.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网站“理论测试”模块提供五套理论测试题,题目内容不仅结合各学习任务,而且也充分考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的要求,设计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三种题型,并配有标准答案,便于学生边自学边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实操环境,支持学生在线实操测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实操环境,摆脱了传统学习中学生必须要购买和安装相关的财务软件才能进行实务操作练习,而学生又无经济能力购买财务软件的尴尬局面。学生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打开网络课程中“实操测试”模块就能对财务软件中的基础设置、初始化、账务处理、期末处理、固定资产日常处理、工资核算日常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日常处理等八个模块进行实操练习、测试,且学生上一步骤操作错误将不能进行下一步骤操作,从而迫使学生对前面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增强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提升他们今后工作的适应性。

5.支持随时随地学习,师生交流及互动。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互动平台”模块开启了师生之间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老师及时、正确的指导,而且围绕某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在本模块中积累下来,问题和解答结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资源累积过程,这一过程的累积对后面的学习者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万荣泽.高职院校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建设探析.高等教育,2015(3):184-185

[2]张健,姜艳芳.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设计.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104-106

[3]奚云美.基于网络课程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09(9):164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3

欧美国家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始运用计算机管理工资。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于1979年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比美国晚了近30年。但我国电算化和国外的发展历程是十分相似的,都是从单项核算阶段逐渐向企业信息管理阶段发展。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正处于基本账务处理已普及、但供应链管理部分正在普及的阶段。在这个转折阶段,用人单位对财会人才的电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单一,以基本操作为主,电算化教学缺乏深度,因此必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1 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分为两大类:高校教学和社会培训。目前财会类高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单一,都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供应链相关内容涉及较少。社会培训机构看准了这个时机,适时推出了短期培训。知名的软件企业通过短期培训来提高学员的电算化能力。在社会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它们都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为客户及学员提供培训。为了满足企业对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能力的需求,用友新道公司除了提供各种传统的短期培训外还专门设立了微课程,通过开放式培训向更多的学员提供培训。近年来用友和金蝶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举办各种财务软件操作比赛,较好的提高了在校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兴趣,较普遍地提升了在校生电算化水平。但是社会培训由于其短期性的特征,以及培训对象的范围受限,不能改变大多数财会类毕业生会计电算化能力不足的现实。

2 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校会计电算化师资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要求更加迫切,应用型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强化供应链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地位。但是目前电算化教学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改变,应用型高校必须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安排。这种改变涉及到师资问题。师资是电算化教学改革中最大的障碍。众所周知,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本身电算化水平不高。而且,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技能型的课程,实操重于理论。但是,实操的能力是靠长期操作积累起来的。会计电算化最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知名财务软件公司的培训讲师。他们长期处于使用财务软件的第一线,长期培训客户和学员,处理各种客户和学员提出的问题,因此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而高校教师却不可能长期研究财务软件的操作,即使有高校教师长期研究电算化教学,最终也很可能被财务软件公司挖走。但却并未发现财务软件公司的有经验的培训讲师进入高校长期工作的。

2.2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电算化的了解。软件操作的熟练是需要一个积累过程的。我校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以会计学院为例,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电算化》理论课,共64课时,其中理论讲授32课时,课内实验32课时。讲授内容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供应链内容仅在理论课中介绍,实验内容并不包含。整体而言,我院的课时安排合理,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实现。但如果该课程在讲授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对供应链部分的教学,上机课时明显不足,必须将理论讲授压缩到总课时的1/3以内。

2.3 《会计电算化》课内实验教学进度难统一

以我校会计学院为例,《会计电算化》课程分为理论课和课内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讲授由教师把握进度,教学进度比较容易保持统一,课内实验教学进度就很难统一。课内实验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由老师在理论课上讲授后课内实验由学习自行操作财务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第二种方式:由教师在教师机上实操演示,学生跟着老师一步步操作来完成实验内容。这两个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学生普遍感觉学起来吃力且学生学习效果差异非常大,往往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学生都出在同一个班,并且同班同学的实验进度相差很大;第二种方式虽然学习比较欢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操作过程过于轻松,学到的知识容易遗忘。在学习进度方面因为跟着老师做,进度比较统一,除了极少数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可以跟上班级进度。但如果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加入供应链部分内容,实验任务加大,涉及的软件模块变多,难度提高后,跟不上班级进度的学生会增加,而且电算化教学的特征是,如果学生开始跟不上进度,后续的实验就没办法做了。

3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高校和软件公司师资合作

高校教师长期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动力不足。科研是决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但会计电算化这个研究方向却是科研的冷门。目前北大核心期刊中没有会计电算化方向的杂志。这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师职称上不去,待遇就上不去。如果会计电算化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强,通常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以适应职称评审的需要,如果科研能力较弱,但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社会适用性强,因此很可能被软件公司高薪挖走当财务软件培训讲师。知名财务软件公司的培训讲师长期处于使用财务软件第一线,长期培训客户和学员,处理各种客户和学员提出的问题,因此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由于知名财务软件公司通常待遇较高,而这些培训讲师进入高校后却因为学历、科研等原因发展受限,因此不可能进入高校长期工作。为了调和这个矛盾,高校可以通过与软件公司合作的形式引入财务软件培训讲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以缓解会计电算化师资的困境。实验员可以通过跟班听课的形式提高自身会计电算化水平,辅导学生平时实验。

3.2 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

会计电算化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我院为例,将《会计电算化》理论课,共64课时,其中理论讲授32课时,课内实验32课时。讲授内容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供应链内容仅在理论课中介绍改为理论课20课时,课内实验比原来增加12课时用于供应链实验。课内实验教学通过教师实操演示的方式教学,理论课压缩的内容可以在课内实验演示过程中附带讲解。鼓励学生课后去机房练习、消化所学内容,遇到困难可向实验员请教。另外,英美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会布置实践教学任务由学生自由选择和同学间合作完成,这值得我们借鉴。

3.3 统一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教学进度

课内实验由老师在教师机上实操演示,学生跟着老师操作来完成实验内容。虽然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但考虑到依然有少数学习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跟上教师进度,但课后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去机房练习。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尽量以完成一整个实验内容来划分,两次实验必须有合理的间隔期。在这个间隔时间内鼓励学生去机房练习以增加熟练度,弥补课上拉下的进度。自行练习时教师不可能时时在旁指导,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建设选择操作步骤明确的、截图丰富的教材,这样比较容易学生课后自学,而且看教材就能起到回顾课堂操作的复习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浅析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J].当代经济,2012,(4).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成为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并未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学习会计电算化,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会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但是,不少中职院校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会计手工实训课程安排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后。开设电算化课程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造成上课部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会计理论讲解上。另外,在财务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需要运用计算机操作中EXCEL的公式设置知识,学生还没学过,老师上课时需要花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造成了上课效果不佳。

(2)不合理的课程内容

当前,很多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只是在简单模拟会计工记账,计算机只是被当作一种核算工具,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只讲授从凭证-账簿-报表的一个处理账务的过程,很少会介绍到采购、库存、销售、工资、固定资产以及财务分析等模块。忽视了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功能。

(3)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当中,主要应用的是电算化教师给学生讲授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所讲授的知识机械化地去重复操作,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操作步骤,便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这是比较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学内容机械化并且容易遗忘。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不高,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不恰当的电算化教材及教学软件

各中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选用的教材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侧重于理论教学,有的侧重于实践操作。由于会计相关知识的更新较快,会计软件的版本也在不断升级,但不少学校使用的教材和应用的会计软件版本都比较低,未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导致了学生在实习当中会遇到同之前学到的相关知识不符的情况,操作会计软件也不能和实际的会计实务有效对接。

(5)中职院校需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师资力量

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既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需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从事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往往具有以下缺点:①大部分教师都是缺乏本专业实际的工作经验,很多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各模块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无法理解。②会计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操作的各种技能相应缺乏。③从事多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其知识的结构已经老化,会计理论知识未及时更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知识很扎实,可计算机的软硬件能力比较差,在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践课上面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软硬件故障不能够及时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比较薄弱,这也是教学效果偏低的主要原因。

2 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1)会计电算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中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专业的方向,以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原则,在课程设计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会计电算化概论》、《会计信息系统》、《实用会计软件操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由于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的法规性强、操作性强以及更新速度较快,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严格坚持实用性和规范性强,要具有动态性与前瞻性。

(2)教材与教学方法

笔者建议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要坚持市场购买为辅,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为主。要想确保教学的质量,教材的编写与建设上要分期进行。首先,要购买与学生特点相符的教材;其次,要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编撰简单且完整的模拟练习,使学生能够实践操作;然后,要挑选水平较高的一套手工账务模拟资料,使电算化的账务处理由手工转向会计电算化,并应用到电算化的实践操作当中。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启发为主,而不应该灌输式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当中。

(3)加强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院校要加强"双师"资格的专兼有效结合的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以及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进行锻炼等方式,为本专业培养更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另外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者软件工程师等方面的企业人才到中职院校作兼职教师,为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服务,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电算化是操作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学的形式也要多元化发展,可以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训有效结合,将提高学生的电算化动作实操能力作为目标,必须多方齐心协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人才。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较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课程的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充分考虑教育教学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提供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业能力,并具有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但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实践性特色也不尽如人意。结合社会调研与自身实践,就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融合了信息科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有以下主要特征:(1)人机结合;(2)会计核算自动化、集中化;(3)数据处理及时准确;(4)内部控制多样化。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根据选用教材,按照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忽略了其所涉及专业知识的选择性讲授,忽略了各门会计课程内容在其中的融会贯通,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成为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外的一门操作技能课,其结果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只会某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且掌握的程度不高。当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不同的财务软件时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地位认识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突出特征即职业化和实践性。但从现实情况看,《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就书本知识进行讲授,没有深入地考虑其潜在内涵,其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教学时段设计、教学安排不合理

由于对课程地位及课程衔接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时间不恰当。通常《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学习从一年级第2学期开始,延续到学生顶岗实习前,1学期完成1种财务软件的学习,需要学习的软件较多。由于部分前续课程尚未学习,并且课时有限,这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大挑战。用1学期的时间,教师很难将相应的财务软件讲通讲透,学生也只是记得操作过程而已。另外,会计类专业属文科性质,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于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应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但在现行的教学安排中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讲授《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类理论讲授,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是经相关财务软件培训后进入到会计电算化岗位的教师;另一类是信息化水平较高、操作财务软件熟练、但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的教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战经验,对企业新规则、新标准了解不全面,知识更新不及时,无法将企业需求的财务软件工作技能有效运用到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采用的都是项目教学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是一边讲一边练。使用此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步骤,缺点是学生的遗忘速度也很快,学习中几乎不进行思考,课程学习到最后环节,前期的学习内容也几乎遗忘殆尽。

(五)校企合作资源未有效利用

《会计电算化》已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广泛应用,企业可提供真实工作岗位让教师下企业锻炼,熟悉企业财务工作流程、财务软件操作及最新的会计准则等。但目前的教学中对企业真实场境的利用还只是流于形式,校企双方难以展开实质性合作。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定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毕业生职业能力将充分体现在各类财务知识在财务软件的有效应用上。因此,要特别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将该门课程的重要程度提升为未来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实质性提高。

(二)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课程衔接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是基本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必须先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开课前,应先学习《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让学生先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才能将前期理论、技能运用于实践,对复习前期专业知识及学习本课程内容都大有助益。

(三)多种途径,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1.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每学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初、中、高级职称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要保证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其深入学习企业各岗位实质性工作内容,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获取新信息,接触并实践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会计实务,增加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时刻了解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情况,而单纯的教师培训并不具备长效性,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是最有效的长期了解企业财务应用情况的途径。企业兼职有利于教师掌握企业财务处理及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教师将企业实际业务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选择讲授。不同岗位的企业兼职更有利于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聘用企业骨干,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要从企业聘用财务骨干、热爱教学工作且有教学能力的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会计业务流程,掌握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实务及企业与工商、税务、金融等各领域的业务往来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经过一定的教学能力培训,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其教学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兼职教师的加入,弥补了教学团队实践性不足的缺限,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四)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点,其教学模式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教学环节分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践”“理论回归”,教学时间为1学年。在学生的第2学年开设该课程,其中,第1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第2学期进行“综合实践”和“理论回归”环节的学习。经过1学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对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及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认识。“综合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期4周的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精细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二是为期2个月的企业集中综合实训。学生在企业进行随岗锻炼,学习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随行管理。进入“理论回归”环节,学生将前面环节的内容内化,就各自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后形成自己完整的学习报告。这样的教学环节,体现出了进阶式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进行教学时,可运用以下方法加强教学效果:

1.合理运用正、逆向思维教学法。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向思维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顺序有清晰地认识,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操作过程。但实际工作中,各个环节会出现不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要采用逆向思维。如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分析其不平衡原因要按照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薄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检查,直到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可在学生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时反复使用。

2.成立学习小组。其优点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概念。在“综合实践”环节,以学习小组形式出现的学习单元,一方面在单人单程综合模拟中以全组整体推进程度作为考核点,组员们相互协助,共同推进工作进程;另一方面,在小组分角色综合模拟中,组员们能够根据岗位分工及权限,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提升学习效果。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定,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为宜。

3.教学中使用通用案例。《会计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只一种,每种软件所用案例不尽相同,其他基础课程所用案例更是不同。不同的案例导致软件与软件之间,技能操作与理论之间相互独立、不相融合。使用通用案例,能使学生对同一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对比性了解,既巩固以前所学,又启迪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五)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双赢

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企业应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三位一体、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1.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具体要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由校企共同研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等。校企共同参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三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1]

2.建立企业案例库。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共同以企业业务建立企业案例库。该案例库的案例原则上采用企业的真实业务。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接触企业业务,实现课堂与企业业务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财务工作环境。

3.给予实践岗位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安排相关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学生将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获得校园内难以获得的能力。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真正感知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更加努力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观和就业观将愈加成熟,为学生毕业后合格上岗奠定基础。[2]

(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结合毕业生“双证”要求,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技能型特征,注重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校内侧重理论指导实践效果及平时综合表现,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及素质养成;校外侧重其专业技能考证,提高会计电算化技能考核成绩的社会认可度。

校内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成果,基本上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学习态度(以出勤率为主)占10%,课堂表现(提问、表达等)占20%,自学能力(作业、探究性题目完成情况、资料查阅)占20%,实践操作(上机操作、实习报告)占50%。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从业必备条件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考证。考取资格证书后,可直接获得课程通过成绩。同时结合校内考核结果,可适当提高其课程总评成绩。

总之,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会计电算化》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顺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培养出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鲜明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

问题――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

为例[J].物流科技,2010,(9).

篇5

一、引言

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将面临着会计电算化人才短缺问题。所以在目前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及相关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等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不实用。

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平时只是在开设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几门“考证”课程,如计算机基础(针对全国计算机考证,使用全国计算机考证教材) 、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也是针对会计证考试)以及中级会计电算化(针对ata全国高新技术考证),就叫做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殊不知,学生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即使都通过了以上的考证,仍没有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要求掌握的技能,不能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系统地学习,仅停留在课本上简单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几个操作。有教师曾经举例,有个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拥有多个证书,到单位后,简单的下料单都不会操作,更不用说如何使用报税系统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内容的不实用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出现“教过的会, 没教过的就不会”的现象,在现在专业竞争中没有优势。

(二)教材没有连续性,内容陈旧。

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有连续性。在有些职业学校,相同课程今年用这个出版社的,明年又用那个出版社。一方面让教师忙于应付,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无所适从,不利于学习的连续性。另外,现在的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内容陈旧,电算化课程表现犹为突出。比如现在还有很多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四五前年的软件,甚至有些课程根本没有教材;有的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手册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有的用地方财政部门编制的会计电算化岗前培训资料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甚至还有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上海财大会计系列教材》就指出:“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 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学习之本,丢开教材,欲求提高教学质量, 不啻缘木而求鱼。”

(三)师资力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具备会计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教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为原来教计算机或教会计课程的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总感觉知识有欠缺。会计专业教师在讲解电算化课程时,只能小心翼翼地,希望电脑不要出现问题,希望软件不要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处理;而计算机教师担任电算化课程,对会计软件发展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专业知识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出现要求步骤一步一步操作,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种不足也不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

(四)实训教学环节薄弱,针对性不强。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有的甚至没有上机实践,对教材的案例介绍也是空对空,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而没有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的训练;有的上机操作只使用一些会计软件的学习版,而不是现在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版本,缺少网络版的实训。最终学生学会的只是会计软件基本操作,但对如何分析、设计、实现、维护等都没有相应的实验,无法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

三、企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具备的知识体系与技能

现代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有三个层次:初级电算化人才、中级电算化人才、高级电算化人才。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主要培养的是初级电算化人才和中级电算化人才。具备的技能主要体现在:

(1)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计算机使用、汉字输入技术;简单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程序编写以及数据库技术。在当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加是非常重要的。

(2)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良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体现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参与管理能力等。

四、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建设

基于对以上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具备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分析,笔者认为,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与重新建设。

(一)开设课程的调整。

(1)加大对技能实训课程的开设。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的走访与调查,让学生与企业真正实现零距离,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应当包括:

1)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证:该课程的学习,在初中就已学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不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可以通过第二课堂选修,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取证书。

2)会计技能(数字书写、点钞、翻打传票):此项技能是财经类专业基本技能之一。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数字的规范书写、点钞、键盘盲打方法、快速准确翻打传票等。

3)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初级会计电算化(用友t3):此三门课是会计从业考证必考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入门专业课程。

4)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证:使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用友通t3职业技能培训教程。此门课与初级会计电算化(用友t3)属于交叠课程,大部分内容在初级里都已学过,所以我认为此门课程也可以进行选修,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辅导,完成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试,获取证书。

5)金蝶财务软件:此课程体现会计电算会专业特色课程。据了解,目前国内最大的财务软件商就是用友财务软件和金蝶财务软件(用友t3在初级电算化课程中已讲解)。在深圳,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使用的电算化教材就是以金蝶财务软件为实例。有很多企业现在都在使用金蝶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当熟练使用金蝶财务软件。

6)管家婆财务软件:此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之一。由于该软件价格便宜,受到很多中小企业的青睐,用来处理日常的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和掌握该软件的使用。

7)纳税申报(报税系统)与会计处理:税务核算与纳税申报能力是“最应学习的能力”和“学校教育最欠缺的地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均认为税务岗位的知识学习不够全面,知识应用能力差。

8)会计信息系统基础:此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有课程,重点对财务模块的介绍以及简单的程序编写、财务软件的安装方法以及简单的软硬件维护。

9)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excel是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绘制图表、财务分析功能。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应用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也可以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成本,特别适合小企业不必购置大型财务软件就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需要。目前,部分企事业基层单位就是直接利用excel记帐和进行财务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对此软件的学习接受很快,应用能力也较好。

10)出纳实务、会计实训(用友erp)、沙盘实训:这三门课程是实训课程,其中erp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对erp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其管理思想,熟悉其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更主要的是通过erp主要功能模块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技能,它可以和出纳实务一起进行为将来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也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快速适应。

11)web erp:此课程可作为财务能力与编程能力强的同学选修科目。web erp是国外一种开源代码的财务软件,程序代码开放,可供各使用单位按需要进行修改。在网上随机地采访了几位做财务的朋友,得知有些单位在使用web erp,因为该软件可修改,且可以节约购买成本,所以也是一些中小企业的选择。因此,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它,应当与其它专业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2)课程开设的顺序。笔者认为在第一学年学习会计技能(数字书写、点钞、翻打传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初级电算化理论与实操以及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证任务;第二学年学习纳税申报(报税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基础、金蝶财务软件的使用,选修管家婆财务软件,完成出纳实务、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任务;第三学年主要是以实训为主的会计实训(用友erp)、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沙盘实训,有条件时可以选修web erp实训课程。

(二)教材的改革与调整。

在教材选用上,按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及方案,以尽量选用财政部规划的教材,适应新的会计法,适用中职学校的学生。一经选定,不得随意更改,使其具有连续性,便于学生阶段性学习。在会计实训课程建设方面,通常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所以学校应当鼓励、支持教师大胆创新,组织教师自编教学所需的配套实验、实训教材或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当时机成熟时便升华为教材予以出版。自编或校企业合编教材应当包括:会计技能与实训、金蝶财务软件实训;会计实训(用友erp)实训可以结合沙盘实训一起进行;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出纳实务实训;web erp 因为是国外软件,我们可以通过软件帮助,按照国内的会计方法进行编写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

(三)开发精品课程,实现网络或移动学习。

以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中职学校需要完善精品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自行建站,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突出精品课程的开放性与示范性。教学文件、教学资料、以及教学录像等要网上开放,实现课前可预习、上课可学习、课后可学习或复习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加大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面对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短缺,应对现在的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鼓励会计电算化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学位、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学校还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

(五)做好实训课程的开发,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

会计电算化专业做好实训的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作为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制定相对应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实训内容及考核标准;其次才是对实训课程的实施。实训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项实训课程。在有培养单项能力任务的课程中,在完成必要的理论教学之后,完成对应的课程实训。针对单项课程的实训可以不连续性,如果实训时间不够,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利用晚修的一节或二节课进行实训。例如:会计技能(数字书写、点钞、翻打传票)、excel操作和使用、报税系统、初级电算化(用友t3)、金蝶财务软件、出纳实务、中级电算化等

篇6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3802

会计行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强调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会计岗位工作,首要条件必须在校期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3号)规定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各考试科目在全国范围内均实行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三科连考且应当一次性通过的考试模式带给广大考生很大的冲击与难题。肇庆市财政局率先在2013年4月份第一次实行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根据统计考证通过率比较低,考生普遍反映考试题量大时间不够,考试范围广,考试难度大。因此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面对新考试模式会计教师应该研究其变化情况,进而积极探索适合的会计教学模式。

1 新考试模式下的变化情况

1.1 考试模式的两次变革

近几年随着国务院财政部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政策的修订及颁布实施,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03年1月1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发生了两次变革,《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考试科目由以往的有纸化考试模式—2010年起两门考试科目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采用无纸化考试模式—2013年7月1日起三门考试科目在全国范围内均实行无纸化考试,三科连考且应当一次性通过的考试模式。这种新考试模式不仅采用随机抽题,而且三科连考且应当一次性通过,难度大大增加。

1.2 考试内容的变化

以往《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采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第三版教材,《初级会计电化》采用的软件版本是“会计电算化通用教学软件10.0”。现在改为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系列书籍,共四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内附考试环境演示光盘)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考试教材的变化引起考试内容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新增考点比较多,增加了“现金管理”、“主要税种”、“第四章财政法律制度”等考点;《初级会计电算化》改用新软件版本“用友畅捷通T3”。

1.3 考试题型的变化

与2010年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相比,《会计基础》考试题型未变,依旧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但各大题的分值变化较大,前面三道客观题由以前的45分增加为80分,计算分析题由55分调整为20分,这种考法考生复习的侧重点应该适当调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题型增加了案例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这种考法虽然增加了难度,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会计电算化》的题型变革最大,以前考试题型是先考操作题,操作题60分以上才可以考理论题,操作题和理论题同时达60分以上方为合格。现在是理论题和操作题同在一份考卷,考试顺序先做理论题(40分)再做操作题(60分),两部分合计算分,此考法注重实操技能。

1.4 考试题量与考试时长对比分析

《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题量合计为70小题,《初级会计电算化》理论题40小题,操作题15题。而每科考试时长均为60分钟,三科连考合计180分钟,中途不设置休息时间。考试题量与考试时长对比分析可知题量大而考试时间紧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考后抱怨不够时间完成题目。

2 新考试模式下的会计教学改革

2.1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考虑,配合学生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考试通过率。结合目前无纸化考试变化情况,高职会计专业应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每周6节课),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时,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由于本课程新增考点比较多,课时安排由每周2节调为每周3节。《会计电算化》不仅是考证科目,而且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如果在校期间过分看重考证而忽略了专业综合技能的提高,满足不了职业技能的需求,因此为了协调好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之间关系,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应该使用“双教材双学期”上课,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初级会计电算化T3版》(每周2或3节课),这样可以及时赶上当年6月份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二第二学期学习《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用友ERP-U8.72版》(每周4节课),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提高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争取在大三第一学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而且方便学院选拔优秀人才去参加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比赛。除此之外,每学期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会计上岗证选修课,进一步提高考证通过率。

2.2 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生源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教学考核体系。对于生源质量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在职业资格证书上起码要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对于生源较差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激励的考核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接轨,直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成绩;或者对于部分成大学生在中职学校已经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可以免休相关课程,把精力放在冲刺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上。而对于普通高职学生,如果在大一第二学期顺利通过了考证,可以免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初级会计电算化》两门科目,并且期末考试成绩为100分,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优先获得奖学金的资格。这种激励的考核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斗志,激发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动力。

2.3 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紧扣考试大纲制作优质的课件。任课教师做到心中有大纲,紧扣考试大纲进行精心备课,制作优质实用的课件,方便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中制作实用而又精美的课件适用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教学。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为例,教材整本书都是文字,枯躁乏味,倘若教师采用以往“黑板+教材”传统模式,迅速划完重点然后完事,学生不仅记不住该记的知识点,而且会增加学生厌学的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应该精心制作课件,课件内容做到以考试大纲为主线,重点突出,课堂练习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可以做到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生训练的速度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2)巧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当,不仅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计基础》是入门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担任该课程的科任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引路人。在课堂教学在避免满堂灌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去由浅入深讲解抽象的专业术语,讲完建账—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期末处理—财务会计报告每一个知识点后,可以进行仿真模拟实训,通过实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要注重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讲解透彻,多联系生活实例去讲解重点知识,运用“对比式”“迁移”方法去找出类似知识的异同点,为准确答题做好铺垫,精做习题以巩固课本知识。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操。由于《初级会计电算化T3版》教材缺少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在演示操作步骤时节奏不能太快,提醒学生要对关键步骤做好笔记,多练多思考。另外,课堂教学并不只要求学生听懂所讲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才能适应三科连考的无纸化考试模式,在考试中做到灵活应变,获取好成绩。

(3)以赛促学。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无纸化考试的考试大纲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会计基本技能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最终能让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训练全面提高,为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2.4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

面对学生在备考中的盲目性,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优质的考试资源包括从市场择优购买实用的考试资料和在网上建立习题、试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以在线进行自我练习和测试的方法。但要建立这样的试题题库,需要投入相应的设备、技术支持以及会计系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有效积累相关教学资源,在广泛涉取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知识的精华展示给学生。学校可先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开始着手建立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参照考试题型、各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涵盖在题库中,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网上测试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很好地与会计从业无纸化考试接轨,而且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会计实践;岗位需求;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会计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各个大学对于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建设投入很大,使得会计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操作能力,也对高职院校培养有能力的复合人才以及企业岗位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形象工程大于实际内容,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无法结合企业做岗位培训,在各大企业招聘会上,会计毕业生在理论上和技能操作上,和企业的要求差之甚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创新理念,重视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才是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式。

一、对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是以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为主开展的,各课程相互独立开展,固定课时,却忽视了每个课程的难度和实践要求等级不一致,不仅会造成某些课程课时多,也造成了某些课程学生还没有学会就结束了。而且实践课时分配过少,甚至比不上教室上课课时的一半,对于会计这种理论和实践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来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对理论和操作都一知半解,这对会计实践教学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而现代企业对人才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求员工适应能力强,一般很多刚入职也要通过企业的培训考核试用之后才签订合同,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和不重视专业发展等原因,并没有结合企业将课时移到企业参加培训,这就大大局限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能力拓展,也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的系统形式

目前高职实践条件层次不齐,甚至有些用作业代替实习,教师也是用多年前的教材和软件,很多都是一成不变,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是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但高校的教学体系并没有系统化,会计基本都是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完成,在学生没有理解会计ERP系统整体框架之前,内容基本都是简单的针对会计工作的整体化行为过程分模块进行设计。为了能让学生更快的融入操作中,教学实践会集中在期末,按照要求分工来完成各个任务。这种形式只有教学理论和做账,却没有岗位要求的其他技能,比如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分析及快速录入等能力,过于单一非常不利于去适应企业日益变化的工作流程。

3.实践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会计从业教师一般都是高校分配或招聘过来,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对于高校来说,聘请一个企业的注册会计师成本要远远大于一个专职教师。但是对于会计的专业性和实操性来说,师资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高职院校仅仅只有讲师职称的教师甚至助教也在从事会计教学,缺少教授和会计师的引导和支撑。教授和会计师都是在理论和技能上有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他们的教学能使会计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实践中去,培养出高素质能力的毕业生,也能提升会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同时技能考试培训也容易被忽视,一个好的技能考试培训师将会大大提高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资格证书也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方式之一。

此外,根据会计的课程安排要求和难度高低,其考核要区别其他专业,如果考核内容简单,考核方式单一,既不能不能够对学生的理论掌握作出评价,也无法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岗位职业操作应用能力。

二、关于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1.高校要适时调整会计教学课时

高效课时不能固定不变,而是要依据不同课程、实践和学生学习难度等因素来制定课时多少。

首先,高职院校应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考试的结果进行教学计划调整,缩减基础知识课程课时,扩充难度大课程的课时;其次,通过调整来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并将一部分课时应用到企业培训和操作上去,从岗位需求的理念出发,而使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更充裕,教学内容更丰富;最后,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增加对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的设备投入,高校要重视会计专业的发展,坚信投入就有产值,不然空有课时,却没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只能是纸上谈兵。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教师可以通过岗位教学法来丰富实践形式。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组,参照企业岗位设置由教师制定案例环境和要求,学生团队制定工作计划和操作各环节的具体时间安排。在这种会计案例岗位模拟中,每个学生根据各自在小组中的职责权限,按照已确立的操作步骤和流程具体实施该项目,并最终由教师做出成果考评。

在校外企业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放到企业岗位培训上,是会计行业人才实践和培养的重要方式。以用友财务软件公司为例,很多大型企业和院校都以其位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虽然高校也以其作为实践教学必备操作技能之一,但如果能利用其丰富企业客户资源和软件开发经验,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类操作竞赛、基地参观、合作交流等形式深入到企业中去见到真实的操作环境和数据,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可以让高校实践教学获得更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强化了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学习、生活,使学生多角度、多节点接触实践,了解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企业和院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共同考查,共同考评,使毕业生将来的职业能力达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3.多元化考核方式共进

考核是实践教学过程和期末的检查学生对综合技术操作和知识掌握程度重要方式。因此可以通过试卷、作业、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和将职业证书、社会竞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

更为直接的考核便是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取得率,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做出来评测,否则学生无从事会计行业工作。同时教师在考试内容中应增加对会计职能素质和道德要求,提升行业自律,并且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软件操作,以及创新和适应能力的要求等相关知识。

4.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在逐步摸索和改革,着力总结经验和规律,而会计电算化专业性较强,要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串接相关知识点并教会其学会各类会计技能应用操作,高水平去适应企业要求。

因此高能力素质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第一高校要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这是基础条件;第二高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每年开展讲座和外出培训结合等方式;第三结合企业让教师深入企业顶岗,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社会对会计行业的新要求和新技能。

三、结束语

基于岗位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课程体系与相应的教学改革,既立足于全面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处理,又放眼于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全局观。会计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同时发展迅速,企业更是缺少不了会计岗位,也突出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和纽带地位。因此,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不断摸索和创新模式,加大力度,满足社会对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韩道友.借鉴德国经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篇8

关键词:中专学校;会计专业;培养;核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83-02

所谓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就是指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并且具有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可见,会计核算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操作技能。

一、会计核算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

中专学校是服务于社会的,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性人才,会计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任。与其他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中专学校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教学时,我们必须借助各种会计资料,运用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才能完成会计工作的最终任务――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应该将二者并重。

1.教学方式落后。当前,大部分中专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课堂被教师所“占据”,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方法、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缺乏“因材施教”的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分的追求知识的灌输,片面的强调理论教学,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掌握,只是自顾自的进行讲课,这样的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不够活跃,学习氛围也不浓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2.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当前的中专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仍然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甚至于把课堂教学当成唯一的教学形式,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又只是一味的注重会计理论的传授,知识输出量少,教学质量低。在实践教学方面,只是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停留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上,耽误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找工作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对毕业实习的不重视,再加上国家分配政策的改变,各种改革的深入,使得毕业实习形同虚设。在这段时期,很多学生都在为找工作而奔波,浪费了大量的实习时间。说到底,用毕业实习来代替实践教学是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误解。

3.教材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中专学校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和运用因人而异。正因为没有编写统一的教材,导致现在教材出处混乱,教材的质量不高,错误百出,在教材内容上,也不够精简,重点内容不突出,该简的不简,该繁的不繁。事实上,教材的选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来确定教材的选用。

二、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途径

1.改革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中专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一直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学方法也是沿用“灌输式”教学,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很难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实践证明,“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都是适合于会计专业教学的,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

2.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真实客观的案例,让学生有个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校企结合的合作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最适合学生实习的,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学生通过在企业和单位的岗位实习,获得真实体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会计核算能力,并且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吸取更丰富的会计信息,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这样的实践教学也是学生一次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起点高、设备新的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通过模拟实验室,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够对学习内容灵活的加以利用。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这样的一个实际操作步骤,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并且有机联系起了工作实际。现在的会计核算都已经实现了电算化,所以我们更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践,加强学生的电算化能力,让学生成为既懂理论知识,又善于实操的“复合型”人才。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师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就会计专业而言,既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掌握熟练的实操能力,有超强的指导培训技能,即“双师型”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出去”,去工商企业、会计事务所学习,掌握最新的、最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软件操作。会计专业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关系到学生的会计核算水平,所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婧.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方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论文,2011,(06).

篇9

关键词:中职会计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会计模拟课程中所涉及的手工记账技能贯穿日后会计岗位工作的全过程,可谓与就业“无缝对接”。然而,日常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多,传统教学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缺少互动性

传统手工记账技能的课堂上,实训教学模式大致是“教师演示、学生照做”的教师单边面授讲解形式。学生的活动基本是被动地“复制”教师的活动。由于缺少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环节,很多学生觉得这种实训课的学习过程单调枯燥、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个体差异受忽视

相较普高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虽然在接触专业课前大家都处于“零起点”,传统的“一概而论”的教学方法无法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其仅仅是将知识“抛”给学生,而不同的学生能否都“接住”“接好”是无从考量的。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在传统的实训课堂,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照葫芦画瓢”完成操作即可,缺少自我思考和组间合作的交流过程,一旦在课后出现问题,学生也不知该如何解决,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因此,开设这样的传统实训课程质量不高,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失去了原有技能实训课的开设目的。

二、中职会计专业会计模拟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指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派发学习任务,学生利用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随后在正式授课中进行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将一部分简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教材,或是在网络资源库上查阅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课前学习。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授课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并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

2.中职会计专业及会计模拟课程教学的要求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能了解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并能独立开展基础性手工记账工作的综合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与人沟通、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创新及团队意识。

中职会计模拟实训课是以日常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实操性强,贴近岗位能力要求。而“翻转课堂”正符合中职会计实训的教学特点。教师通过录制做账的教学视频,展示关键步骤,令学生能举一反三,进而处理不同经济业务,达成教学目标。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模拟课程应用实践――以“记账凭证的填制”一课为例

笔者学校会计模拟课程开设在高二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知识。笔者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已有教学理论,尝试将翻转课堂理念引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并以会计模拟课程中“记账凭证的填制”一课为例,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展开论述(具体内容见表1),进行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

1.课前――知识传递,自主学习

笔者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制作本课微课视频。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使用手机对填制记账凭证过程进行拍摄。其次,将填制过程细化成几个步骤,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将视频按步骤压缩成几个5分钟内的微视频,并对填制过程中容易出错及重点步骤进行突出强调,在视频中用醒目的字幕进行修饰引起学生注意。最后,将上述微视频上传至百度云,并以链接共享的方式分享至班级群空间,利用网络做好知识的传递,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由观看。同时,根据微视频内容制作一份配套的学习任务单,附有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记录等。让学生能根据学习任务观看微视频,有针对性地做好自主学习。

2.课中――知识内化,实战演练

为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并把本堂课的教学环节分成了三个阶段,为教师与学生均设计了课堂活动(具体内容见表2)。

“翻转”的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传统课堂中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操作主体,教师辅助解答疑惑并作指导的“双边”教学方式。

3.课后――知识巩固,反馈评价

在本节课结束后,课后巩固同样不可忽视。学生在课后将使用“问卷星”网络在线系统进行课后练习,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测评,继续巩固“记账凭证的填制”。同时,通过在线测评反馈的成绩数据统计以及群空间的学生疑惑问题,教师可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在平台的大数据反馈,对课程设计进行针对性优化。

四、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模拟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为证实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笔者进行一场教学实验效果检验。选取笔者任教的另一平行班级(16会计电算化班)作为对照组,对该班实施传统教学方式,即课堂老师演示,学生进行“跟学”操作。在两个班级各自完成教学后,组卷后采用课堂“闭卷”方式考核,要求每位学生为10笔经济业务填写记账凭证。考核完成后统计错误的凭证张数和错误类型,计算错误率(结果见表3)。总体来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填写错误率明显降低了,尤其是简单的操作性的错误,成效显著。

五、翻转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展开的会计模拟技能实训课程设计的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证明,“翻转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填制等实践操作能力、实操正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应用于中职会计专业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手工技能实训课上。

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中都给予评价和反馈,使学生真正做好“知识内化”。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成果进行反馈,例如小组展示、组员交流、实操检测等,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教师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制作微视频。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课下的自主W习效果很难保证。因此,一个高质量、夺人眼球的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保证。

第三,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不适宜全部专业课都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而应该选择会计模拟此类技能实训课程实施。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如今,在“互联网+”的概念推动下,中国教育已迈向4.0时代。“翻转课堂”不仅符合时代变革,更是一种适合中职生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各类在线交互教学平台的出现,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5).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以学为中心;任务驱动;解决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现就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多样化来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软件

教学软件的选择对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应用非常重要。有的教师选择单一的某个会计软件来授课,则学生往往只是掌握这种软件的操作,换了其他软件就不知如何入手。但不同的会计教学软件在操作上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同时讲授多个会计软件,学生容易出现操作上的混乱;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又难以讲授多个会计软件。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软件来授课。在学生掌握了通用教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后,再选择1~2个目前市场使用较多的会计软件(如金蝶、速达),以对比的方式介绍软件功能以及操作的差异,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对会计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

二、在机房采用广播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演示法授课

《会计信息化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操作过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软件操作,可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教师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以企业真实发生的业务,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授课时,教师应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由于机房设备和教学管理软件提供的强大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屏幕广播、语音广播、分组讨论、系统锁定、远程关机、电子举手、示范教学、遥控辅导、屏幕监看、电子教鞭等各种教学手段。其中屏幕广播是机房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软件的操作步骤或流程,利用电子举手、遥控辅导等功能辅导学生学习。灵活的教学手段满足了教学各方面的需要,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高端技术支持。利用多媒体广播方式进行操作演示,直观生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三、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实训的主线

(一)课程实验

当教师完成某一阶段的课程教学时,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实验(任务驱动)。课程实验是配合课程教学进度进行的单个分散实验,是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应用实操的关键起点。在这一阶段,以单模块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交叉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形成感性认识。

1.每一个课程实验,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与要求,帮助学生总结巩固操作流程,并定下考核标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模拟操作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

2.学生刚开始操作软件,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把问题进行整理并给出解决方法,对学生作出重点提示。在讲演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问题进行整理记录,以免下次碰到相同问题时,学生又要依赖辅导。

3.在此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的帮助文件或软件的操作手册;引导学生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来理解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加深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每完成一个课程实验,教师要总结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避免学生因一知半解而机械简单地操作,造成对辅导老师的依赖。

(二)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所进行的集中上机操作实训,集中1~2周的时间,在机房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全套账务处理的实际操作。

在这一阶段,首先,设计一套模拟一家企业一个月的相对完整的经济业务作为案例(任务驱动)。为了增强案例的全面和实用性,案例要尽可能取材于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的实际业务,再根据实训目标及学生的情况对资料有目的地筛选和补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全面的综合案例。

其次,将学生按照财务各工作岗位分成不同的角色如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利用教学案例使学生亲身体会理解各财务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全面掌握会计软件的各方面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找出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实训过程的经验,书写《实训报告》。通过书写《实训报告》,使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应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提示或资源,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如此来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出错诊断”进行探究性教学

对学生软件操作过程中的出错提示分阶段进行收集,分阶段集中进行“出错诊断”。围绕软件操作步骤和出错提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查找出错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例如:在总账系统教学中,进行记账凭证填制不成功时,若出现“凭证类型错误”的出错提示,则引导学生在明白表面的出错原因后,还从记账凭证类型设置限制条件的角度去解释原因,这样学生就可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这样的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

示范:教师演示典型问题的解法,学生观察;

教练: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观察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放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巩固理解软件操作流程,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加强了财务软件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触类旁通,自学各类财务软件的能力,既授予鱼,还授之以渔。

技能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必要的训练,以自己的经历获得的。以学为中心,教师为指导,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实训的主线,能够培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则林.初级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改革的探讨.中职教育研究,2007(4).

[2]李春友,王秦湘.会计软件实训教学的优化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作者姓名:廖永幸,女,本科,就职于广东省肇庆市农业学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of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zation”

in the Secondory Vocational School

Liao Yong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