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游戏;产业链;赢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314-01
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游戏的兴起和发展也不过10年光景, 但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正式始于2002年。据IDC《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报告》显示,进入2004年后,网络游戏产业呈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市场销售收入24.7亿元,比2003年增长47.9%。到2006 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 65.4 亿元人民币,年增长速度高达 73.5%。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及研发人才,我国网络游戏产业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产品和引进的模式,网络游戏“黄金产业链”的最上游――网络游戏软件开发,一直是被众多国外厂商所把持。而中国网络游戏运营商只能通过运营游戏来获取微薄利润。对于技术条件有限的国内运营商来说,国外游戏对于初期培养市场、摸索运营和和推广经验是有帮助的,但是企业利润在遭受各环节数次截流情况下,如何建立多样化赢利模式、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我国游戏运营商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2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结构分析
所谓产业链,即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并且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1 游戏开发商
游戏软件开发商是游戏产品开发的主体,是游戏知识产权的拥有者。通过将知识产权的部分权益出让给运营商获得丰厚的版税收入,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动地位。目前国内网络游戏软件大多是从韩国引进,最高时超过了总市场份额的 90%。
2.2 游戏运营商
从产业链结构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游戏运营商。因为它不但是连接客户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各种利益集团通向客户的“路由器网络”,游戏需要不间断提供服务,运营商就成了这个产业链的中心。作为产业链的“链主”,所有环节都和它发生互动关系,它需要直接面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游戏开发商、游戏分销商和最终玩家等。然而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营商的发展要受上游开发商制约。
2.3 游戏软件分销商
游戏分销商主要负责游戏销售。包括连锁软件店、电子商城、门户网站、报刊亭、网吧等。其中网吧主要负责游戏充值卡销售、向游戏玩家提供服务、配合游戏运营商的地面推广等。目前,网吧已经成为消费网络游戏产品最集中的场所,与游戏产业的结合度日益紧密。
3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赢利模式分析
3.1 我国当前网络游戏运营商主要赢利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计费卡收入。
这是我国网游市场最传统的一种赢利模式,一般分为点卡和包时卡两种。点卡是玩家购买游戏点数,然后将点数按一定比例转换成在线游戏时间来进行消费。特点是利润大,但玩家容易流失。包时卡是玩家一次性购买一个时段,在该时段中可以不限时地进行消费,它可以确保商家收入稳定,玩家不易流失,但利润增长空间小。
(2)增值服务。
①是当前最为主要的赢利模式。随着盛大的转型, 角色扮演类游戏的赢利模式由最初的点卡计费逐步向“免费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转型。免费运营的方式,目前在韩国等一些网络游戏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游戏运营商也开始采取免费的方式进行游戏运营。这种盈利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主要依靠优质客户获得收入。所谓“免费”并非完全免费,网游运营商不过是将其主要收费模式从“购买游戏时间”变为“购买游戏虚拟物品”,靠增值服务收费。免费网游的运营商所要做的便是通过消除价格门槛,提供一个最大程度聚拢人气的平台。由于游戏厂商把出售虚拟道具视为主要盈利手段,因此玩家如果不购买道具,便很难享受到游戏的乐趣,玩家对游戏中消耗品的不节制消费就成为了游戏的主要利润来源。
②然而免费网游这种模式弊端也日益显现。首先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之下, 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会变得越来越
短视,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压缩游戏开发时间,导致游戏老化程度加速和产品趋同,一旦玩家消费从“非理性”向“理性”回归之后,产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将受到重大打击。其次厂商在游戏设计中会倾向收费玩家,这些玩家不需要付出任何游戏劳动就能购买到虚拟财产,将会破坏虚拟游戏的平衡性,导致玩家的流失,游戏市场生命周期的缩短。最后在免费网络游戏里,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升级和金钱,在这种氛围主导下的游戏里,是与非已经没有界限。例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网络游戏《征途》,就是营造出一个恶意PK的环境,鼓励玩家肆意杀人和抢劫生财。
(3)会员收入。
收费用户通过支付一定的会费,可以获得运营商提供的特定增值服务。但单纯依靠会员制度的赢利模式不仅单调,而且由于经过分销渠道、市场宣传、费用等数次截流,实际利润率并不高。
(4)合作分成。
与电信部门合作,将游戏服务费与电信的互联网接入费(上网费)捆绑在一起,与电信达成接入费分成协议,但对运营商的用户规模提出了要求。
3.2 网络游戏运营商赢利模式的创新
伴随着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既有的赢利模式已暴露出不少缺陷,我国网络游戏运营商需要不断摸索,从当前的产业链结构和发展趋势出发,寻求多样化的赢利模式。
(1)植入式广告。
植入式广告是依托游戏本身娱乐本性带来的黏性和互动性,结合游戏产品文化背景和内容的独特性以及相应的游戏道具、场景或者任务而制定的广告形式。植入式广告具有目标受众明确、准确度高的特点:我国游戏玩家数量庞大,主要集中在16-30年龄段,他们追求时尚,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同时植入式广告还不受时空限制,送达率高:一款成功的网络游戏,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万计的玩家进入,吸引大量的注意力和访问量,并且植入式广告跳出传统广告直白的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的方式潜入玩家视野,很容易的冲破玩家对于广告的心理防线。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植入式广告收入占游戏产业整体收入的35%左右,而我国还不到3%,反映了植入式广告巨大的市场潜力。
(2)开发游戏周边产品。
游戏周边产品通常指游戏版权所有者开发的或者通过相关授权开发的与游戏内容有关的实物表现形式。游戏周边产品的开发不但能够为游戏运营商商带来额外的市场价值,还能对玩家参与网络游戏起到促进作用,提高玩家的经济转换成本,所谓相得益彰。通过向制造业、传媒、动漫等相关产业延伸可以使企业的核心资产产生利润乘数效应,诞生多个利润增长点。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成熟游戏周边市场的产值应该是游戏业本身产值的8-9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游戏周边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也正表明了游戏周边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
篇2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的缺陷与问题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校车运营管理体制,各地为了解决学生远距离上学的问题,积极探索了多样化的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学校自营,即学校购买或租赁校车,自己经营的模式;二是学校委托企业或个体经营,这里又可以分为有政府补贴的委托经营与无政府补贴的委托经营两种;三是家长委托企业或个体经营等模式。总体看来,现行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存在两个主要的缺陷与问题。
1.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校车运营管理不规范,校车安全无保障
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与选择机制来调节相关主体的行为,是现代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校车运营管理实践中,学校或家长自主选择校车服务提供者,双方就校车服务的价格、质量等进行协商,达成合意后签订校车服务合同。这本质上是学校或家长向校车服务提供者购买校车服务。随着校车需求的高涨,校车市场也呈现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暴露了“市场失灵”带来的运营不规范、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市场主体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校车服务提供者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做出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行为,如超载、“黑校车”等不顾学生安全的非法营运行为,使校车安全隐患增大,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此外,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由于校车购买与运行的成本较高,安全责任大,收益又比较低,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正规的企业往往缺乏进入校车市场的积极性。如,2004年成立的北京市阳光彩虹教育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最初迅速发展之后,因无力自行购买符合标准的校车,已于2008年停止校车服务[1]。正规校车服务企业的退出,使得校车市场,特别是农村的校车市场,充斥着个体运营的“黑校车”,家长迫于无奈只能自行接送孩子,或冒险租赁违规校车,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校车运营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角色模糊、责任缺失
在学校委托经营等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相关责任缺失。
第一,政府对校车投入不足,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责任。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校车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负担(占33.3%),其次是学校单独出钱(占28.1%),第三是家长单独承担(占14%),政府出资在其中只占12.3%”[2]。校车无疑加大了学校与家长,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与家长的经济负担。政府没有给学校、学生或校车服务提供者提供适当的补贴,间接导致校车质量不达标、运营不规范、超载等现象层出不穷。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鉴于校车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我国陆续出台了《条例》《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法规、规章。但是与校车服务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校车立法无论是在法律位阶、数量还是体系完备上,仍然严重落后。例如,美国已有500多部法律以及众多的规章被各州记录在册,用来管理校车产业的方方面面。
第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责任缺失。大量“黑校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质检与安检部门对校车的监督检查责任不到位,让大量不达标的车辆随意进入校车市场。此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校车的日常运营、公共交通、校车司机等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校车超载等非法营运现象屡次出现。
二、校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应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市场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种主要方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由市场还是政府机制来生产或运营,关键要看它是一种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将校车看作一种“私人物品”,因此也就通过完全的市场化机制来运营,政府只需承担监管责任,而不用承担给付责任。但是,随着校车需求的高涨,校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正外部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校车安全事故又让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保障校车安全运行,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校车的属性已从私人物品转向为公共物品,保障校车安全运行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国家的事情。
1.校车已成为一种公共需求,应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生对校车的需求都在不断攀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择校现象的增多,城市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半径不断扩大。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得不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校车就成为城市中小学生上下学的最佳方式。而农村学生对校车的需求与我国“撤点并校”政策息息相关。有调查显示,“布局调整前,学生家校距离平均为1.60公里,布局调整后,家校距离提高到4.05公里。布局调整前后家校距离增加了2.50公里,增幅达到150%”[3]。可见,实施“撤点并校”之后,我国部分农村学生实际上无法就近入学,对校车的需求也就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其就近入学的法定权利受到“撤点并校”政策的损害,政府不应该让其再单独承担政策变化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校车已然成为一种公共需求,必须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政府应该将校车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通过直接的财政拨款、间接的政策倾斜等手段支持校车的发展;政府的角色不仅是校车运行的监管者,更是校车服务的供给者。
2.校车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政府有责任推动校车的发展
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认为“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4]。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校车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校车有利于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成绩。美国校车委员会(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校车不仅是到达学校的一种安全便捷的方式,更是一种让孩子们待在教室、改善教育系统的重要手段。[5]”
第二,校车安全运行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根据美国交通研究董事会提供的一份报告,学生乘坐由成年父母或同学驾驶的私家车到学校,发生伤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乘坐校车到学校方式的3至5倍;未成年人驾驶私家车到学校,发生伤亡交通事故的概率可能超过乘坐校车到学校方式的20倍;学生步行到学校则更加危险[6]。北京市在2010年出台的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中,专门提出了将发展校车服务体系作为缓解高峰期交通拥堵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完善的校车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据相关报告显示,“每辆校车能够抵消约36辆小车,也就是少了36辆车拥堵交通、污染空气;2010年,校车已经帮助美国节约了23亿加仑的汽油”[7]。正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政府有责任进行干预,对有正外部性的校车给予补贴。基于校车服务所带来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有责任推动校车的发展。
三、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
政府将校车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但不意味着校车服务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民营化。即政府应该致力于商业化运作,让市场成为资源的有效分配者,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理性的决策过程,并能够鼓励灵活性和进取心[8]。我们应借鉴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理念和工具,在政府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效率,促进校车服务的有效供给,探索“政府责任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校车服务运营模式。
“合同外包”就是政府责任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的一种有效工具,它是指“引入私人承包商来提供公共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能保留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但不再是服务的生产者和直接提供者”[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调查显示,“合同外包”广泛应用于在各个国家公共部门的各类项目中,如澳大利亚人事部、教育部的项目,冰岛政府对残疾儿童的保护项目等[10]。从英、美等国校车发展历程来看,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是一种普遍而成熟的做法。美国纽约州教育委员会为获得校车服务,每年必须与校车服务私人承包商签订5 400多份合同。首先由教育委员会规定路线,招标拍卖经营权,然后与校车公司签订合同,学区和学校只负责监督安全和制定《校车运行规则》[11]。相对于其他校车运营管理模式,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加强政府在保障校车服务方面的责任,提高校车的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校车服务承包商的专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各种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其中地方政府与校车服务企业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然而,“从权力转向合同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意味着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和管理能力去迎接我们面临的许多新的挑战”[12]。为此,必须提高政府对校车服务合同的管理能力。
1.明确校车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
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出资向校车服务提供者购买校车服务,学生是受益人。经费投入不足是校车运营面临的重要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很难实现校车的安全运行。
第一,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政府与学生家长的成本分担比例。相关调查报告显示,1990年至2000年,美国中小学校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总量基本上都在100亿美元以上[13]。美国的校车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学生免费乘坐校车。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购买校车,政府需要投入3 000亿元的预算,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 500亿元,总共需要4 500亿元的投入”[14]。如果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校车经费投入就会约占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30%(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 670.07亿元)。因此,一方面,“用者付费”有利于提高学生监督校车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明确政府是经费投入首要主体的前提下,作为受益者的学生也应分担部分成本。各地区应对校车成本进行测算,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成本分担的具体比例。此外,基于弱势补偿原则,与城市地区或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所承担的成本应该少一点。
第二,细化中央与地方在经费投入方面的责任。在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是校车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条例》规定,“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在此基础上,还应区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于前者,其承担的经费投入可以适当多一点;而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低一点,主要由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承担责任。此外,《条例》没有明确省、市、县的责任分担。校车经费投入责任应以省级政府为主,建立校车经费投入的省级政府统筹机制。
2.做好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前期准备工作
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实质是公私合作的商业运作,其推行依赖于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防止政府的寻租行为与企业的败德行为。
第一,政府内部应设立校车服务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校车需求的调查与预测、校车服务合同的起草与签订、对校车服务提供者的监管等。例如,美国纽约州设置了学生交通办公室(The Office of Pupil Transportation)来专门处理学生上下学交通的一切事宜,同时还建立了包含行政官员、司机、校车服务企业、生产企业等在内的各类委员会,如美国校车委员会。我国校车专门管理机构也应吸收各个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如学生家长、中小学校、校车服务企业与校车生产企业等。
第二,建立校车服务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防止合同承包过程中的腐败与寻租行为。“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有好的绩效。竞争能促进生产者增加成本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改革成效的取得,关键不在于私营还是公营,而在于竞争还是垄断”[15]。在甄选校车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家长、学校以及校车服务企业的参与程度与监督力度,实现校车服务招、投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防止腐败和垄断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开展校车服务合同外包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校车需求与成本的调查与预测,制定校车发展规划,增强与校车服务企业进行合同谈判的能力。
3.校车服务提供者的激励与监管机制
“好的合同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一种积极有效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证在合同运作中为公众做个好交易”[16]。政府与校车服务承包商是一种合作关系,要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与监管机制,激励校车服务合同承包商提供优质的校车服务。
首先,政府应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在校车服务合同中,对校车服务的内容、质量、标准和责任等进行明确、详细的说明。
其次,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合同相对方,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其监管责任是双重的,既可以根据合同条款来控制校车服务承包商的工作,也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等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再次,制定政府与校车服务承包商“效益共享”的原则,如果承包商实现“低成本与高质量”的双重目标,政府就进行奖励,从而激励承包商降低校车服务成本,而不损害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应完善惩罚措施,如果学校或学生对校车服务不满意,甚至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政府有权以合同相对方的角色,撤销校车服务合同,并追究承包商的合同责任。
最后,学生是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最终受益人,政府应建立“校车服务质量实时监测平台”,定时进行学生、学校的校车服务满意度调查,作为奖惩承包商的依据。
4.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分担
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模式下,除了校车经费投入责任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需承担对校车车辆、校车服务企业、校车司机、公共交通路线等的监督管理责任。《条例》第四条规定,“教育、公安、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由此初步形成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彼此分工、协同配合的校车安全管理体制。但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自的责任分担还不够具体和明晰。首先,质检安检部门必须保证校车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车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如《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防止不合格车辆流入校车市场。其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黑校车”“超载”等非法营运现象的查处力度,保障校车交通路线的安全、畅通,负责培训专门的校车司机。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校车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后,质检安检、公安交通管理、工商、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对校车服务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核查,制定相应的准入门槛。
5.完善校车安全事故责任分担机制,建立校车保险制度
校车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但校车安全事故往往导致校车服务企业和学校因噎废食,暂时停止校车运营。这主要是因为校车安全事故责任重大,而分担机制又不明确。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模式下,校车安全事故责任分担更为复杂,涉及政府、学校、家长、校车服务承包商、肇事者等。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规定,如果发生校车安全事故,校车服务承包商存在过错的,应首先由校车服务承包商承担赔偿责任,这与公交车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是一样的。
其次,正如《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政府、学校、家长与校车服务承包商之间,应该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如果是因为学校或家长的原因而导致校车安全事故的,学校或家长应承担责任。
最后,应完善校车保险制度。为了降低校车服务企业等的风险,可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方式为校车与中小学生缴纳保险,增强社会各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课题号12JZDW004,刘复兴教授主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洁,等.国内几大城市校车工作管理经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2]周廷勇,等.北京市中小学校车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3]雷万鹏,徐璐.农村校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4]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9.
[5]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Access to Learning Fact: To Succeed in School, You Have to Get There [EB/OL]. http://American schoolbus /issues/accessˉtoˉlearning, 2012-05-30.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Committee on School Transportation Safety. The Relative Risks of School Travel:a 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Guidance for Local Community Risk Assessment[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2:107.
[7]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Fact: You Can Go Green by Riding Yellow [EB/OL]. http:///issues/environmentalˉbenefits, 2012-5-30.
[8]Sowaribi Tolofari.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5(1).
[9]YoungˉChool Choi. The Dynamics of Public Service Contracting: The British Experience [M].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1999:67.
[10]OECD.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M].Paris: OECDˉPUMA, 1997:53.
[11]NYSED.Pupi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EB/OL]. http://p12.nysed.gov/schoolbus/,2012-04-29.
[12][16]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1、114.
[13]Killeen K.&J.Sipple.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y:An Empirical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R].Cornell University,2000(4).
[14]王亦君.《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背后 三大争议折射校车管理盲区[N].中国青年报,2011-12-12.
篇3
第一次听郎朗的音乐会是在新落成的国家大剧院。音乐会上高朋满座,演出的反响也十分热烈。看着舞台上,自信满满的郎朗不断地向观众席致敬,我想起了早年与郎朗齐名的另一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
郎朗和李云迪,两个同样生于1982年的青年人,凭着天赋和勤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但郎朗却比李云迪更火更红。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在电视广告的屏幕里,在网络的娱乐新闻里,总是能时不时见到郎朗。而李云迪,似乎许久不见,连长相都有些记忆模糊。说到中国钢琴,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映都是:郎朗。
事实上,李云迪成名是在郎朗之前。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就一举拿下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成为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而郎朗获得最重要的奖项是在两年之后。2002年,“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在德国汉堡举行,郎朗是第一位得主也是该年唯一得主。
当然,他们自幼所获的其他各种奖项举不胜举。
说句实话,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分不太清楚哪个奖项更重要,也听不出谁的演奏更艺术。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青春逼人,同样技艺超群的两个英俊少年如今拥有的人气却相去甚远呢?原因在于郎朗的营销做得更好。
郎朗身后的团队显然更擅于包装造势,在宣传上更积极——他们敢于早早亮出“国际钢琴大师”的旗号;在演出上更勤快更频繁——据说,郎朗一年的演出场次可达150场之多,而且是国内国外全世界的赶场;在机会把握上更主动——近年来央视直播的大型活动总是能见到郎朗的身影;在媒体炒作上也颇有心得——郎朗父亲的一句话:“只有公主才配得上郎朗”,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被媒体热炒了一把,无形中又将郎朗的知名度提升了几个百分点。
反观李云迪,就显得比较沉默,除了一些正式的艺术演出,很少看到有关他的报道。
市场永远是现实的。郎朗早早就成为了劳力士、奥迪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国的电视屏幕里也以天才成功者的形象为奶粉做广告。而李云迪呢?真的想不起来他在钢琴之外的商业表现。
怕就怕那些商家们也想不起来,或者商家虽然想起来了,却担心消费者想不起来。
还是那个道理,再好的产品也要会营销,做市场不能做无名英雄。营销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你是谁并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是谁才重要。
当然,艺术家的成就并不能单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对于郎朗和李云迪来说,现在评论谁优谁劣还为时过早,他们将来的路还长着呢。
约书亚贝尔是美国灸手可热的音乐大师。他4岁开始学琴,14岁就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之后曾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奏,被视为“同代中最好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为多部著名电影配乐,并因演奏奥斯卡名曲《红色小提琴》而获得过格莱美大奖。
贝尔的演出酬金平均每分钟高达1000美元。他在华盛顿百年礼堂举行演奏会时,演奏会的门票最低也要100美元一张,尽管如此,门票仍然销售一空。
这位富有浪漫气质的演奏家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搞一次行为艺术。贝尔把自己装扮成落魄的流浪汉,带着他那把1713年制造、估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接近早上8时的繁忙时间,站在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的垃圾桶旁开始演奏。
在43分钟里,贝尔共演奏了6首古典名曲。但经过他面前的1097人当中,绝大多数人对他的悠扬乐韵置若罔闻,只有27人被吸引。但当中多数人听了数秒之后就转身而去,只有7人停下来欣赏了一分钟左右。
更令贝尔泄气的是,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这位天天出现在电视杂志上的明星人物。
43分钟表演结束后,没有掌声,只有32.17美元的可怜施舍。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产品要卖出价,需要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同样的音乐,在地铁垃圾桶边上和在华盛顿百年礼堂里听起来感觉绝不会一样。
篇4
关键词: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模式
2006年1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实施,2012年又针对该准则体系进行了部分修订。该准则颁布后,我国会计计量模式就进入了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时代。但是,先进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非完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被指责为帮凶。为什么要采取混合计量模式,会计资产如何具体界定及采用何种模式计量?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所在,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一、对会计目标的分析
1、对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思考
决策有用观是美国FASB所提倡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由日本会计学者井尻雄治所提出,目前这两种会计目标被大多数国家会计学界所接受。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调对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是这个会计目标受到很多会计学者所反对,因为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其是否有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是管理层、投资者还是监管当局来判断信息有效?会计信息的服务主体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主体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银行等贷款方看重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投资者等股权方看重企业盈利能力;而政府等监管层除了看重企业运营能力外,还要看重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所以信息是否有用,要看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用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的目标并不合适。况且从会计实务界的实践做法来看,并没有将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首先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就强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相关性和公允性,要求会计披露的详细和完善,而非强调信息的有用;审计实务中,也并不是从决策有用性出发来寻找审计资料和来源,而是从会计业务处理是否真实、准确、适当入手来进行审计。
公允价值的应用,强调会计计量的动态性和收益的资产负债理念,但是公允价值是经过企业会计人员的认识加工而得出来的,这种计量模式对决策有用观的支持是间接而非直接。
受托责任观,也不符合会计实务界的实际情况,首先,会计人员和企业所有者,未必是委托关系,很多民营企业的会计部门负责人自身就是企业股东之一,自己为自己核算,有什么受托责任?更何况那些个体户甚至小微企业,经营者与会计人员有时由一人担任。况且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是一个责任,这种说法将会计人员与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职业经理人是要为企业效益负责的,必要的时候甚至会进行盈余管理。而会计人员如果以企业效益为目标,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暗示会计造假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会计原则所不能接受的。
2、对信息系统论的思考
目前美国AAA及FASB将会计的本质定义为一种信息系统,这个概念虽然强调了会计的信息性和系统性,相对比以往的会计工具论断,是一个进步,但是忽略了会计的实践性。从理论上可以这样解释,如果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人的因素应当可以被忽略,不同的会计人员,操作该信息系统,即从事企业会计工作,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应该是差不多的。可是在实务中,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理论实务技能,对会计工作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现在企业会计部门的主管,大部分都要求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就是证明。现代会计强调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很多会计实务处理要依赖于管理者意图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进行,如果会计本质是信息系统,那么会计应当和计算机程序一样,面对事项有事先规定好的处理方式、程序,何必强调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呢?更别说盈余管理、追溯调整等高度依赖人的主观意愿和能力的业务了。
3、对会计目标和本质的个人观点
所以,在这里笔者认为,美国理论界既有的会计目标和本质的定义不够完善和深刻,会计目标应当是对企业收益和经营状况真实准确、相关且公允的核算的追求,美国的会计准则与实务界的发展都是以这个目标为基础;会计本质应当强调人的存在价值,笔者认为会计本质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计量与核算的实践,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计量核算史。
所以在会计计量模式选择上,应当符合会计的本质,强调实践中人的因素,虽然会计计量模式有其规律,但在实践中计量模式的选择是管理层意图和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等综合因素作用后的结果。但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当确保企业收益和经营状况的真实准确、相关且公允。无论是历史成本法还是公允价值计量,都应当确保会计核算目标的合理实现。
这些是本文讨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混合应用下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理论基调。
二、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及混合计量模式的分析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以过去的交易事实为基础,资产购买时的市场价格作为成本入账,历史成本计量也有一定的主观估计情形存在,但是总体上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所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有很强的客观性、准确性。历史成本法的特点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货币购买力稳定的假设基础上;以过去实际发生的交易与事项所形成的价格为基础;采用的是静态价格,成本数据可稽核复查,更关注于收入与费用的计量,能大大减少会计工作量。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得到了会计和审计实务界的广泛支持,占据了会计计量上的统治地位。虽然历史成本法在通货膨胀经济环境下,容易导致利润虚增,但是美国FASB要求企业采用会计报表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历史成本法应对通胀的不足。目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仍然非常普遍应用。
但是历史成本法不考虑价值波动,在价格剧烈波动,快速变化的情形下,仍以名义货币计量,会导致资产计量不准确,导致最终的收益计算也不准确。而且对于金融资产来说,尤其是择机买卖的金融资产,历史成本法核算更是不合适。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根据美国FASB在20006年所下的定义,“在市场的有秩序的交易环境中,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的或接受负债支付的价格,是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所自愿确定的价格。”根据定义,公允价值计量和发展,主要有四个特点:公平性、动态性、估计性和计量对象的广泛性。公允价值体现的是资产负债理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强调动态性和公平性,所以资产负债在会计期末需要用公允价值对其价值的变化进行确认,计算出净资产的增减,来最终确定企业收益。该计量模式反映的是净资产的增加,所以更注重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使得收益会计核算更加全面。而且公允价值计量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即使是不存在真实交易点情况下,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估值技术计算其公允价值。
但这也是公允价值的缺陷所在,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估值技术如果缺乏严格的估值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管,仅仅凭企业自身的财务预测,容易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随意性,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偏离真实收益较大;由于会计本质是经济核算实践行为,其中人的主观因素占有很大比例,会计报表的编制者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成本效益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这导致即使是公允的情形下,会计收益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3、两者区别举例
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间的比较,可以反映出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间的比较。例如,一个简单的会计例子,一个企业年初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企业在年末销售了30%的存货,实现了50万元的收入。较年初比,销售时,存货价值上升了10%(假设销售价格年初已制定,短期无法调整),年末时存货价值上升了20%。公允价值变动,不是历史成本计量的要素,不予考虑,则年末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年末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
可见,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公允价值上升阶段时,企业收益一般要大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企业收益,要有一部分来源于资产增值的收益。
4、混和计量模式
混合计量模式是现在会计学者所普遍赞成的计量模式,当今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两种模式是并存的。我国当前会计准则采用的也是混合计量模式。该模式需要会计人员对每项会计资产和要素进行分析,通过职业判断来选择会计计量模式。这也带来了计量模式选择的主观倾向,而且也容易导致收益计量的复杂性,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周转所对应会计计量模式的分析
1、产业资本周转的收益与风险特征
企业的产业资本周转一般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聘用职工、购买技术专利、许可渠道等无形资产等等,在会计核算上表现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流动资产的分配使用、无形资产的摊销、存货的销售,资金的收回与再投资。产业资本周转收益的增长要取决于周转效率的提高。
产业资本周转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是采购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产业竞争导致销售价格波动风险,以及技术进步等变化带来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的风险。但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由于对企业自身非常了解,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企业的风险有较强的管控能力。
2、金融资本周转的收益与风险特征
金融资本周转不同于产业资本周转,首先、金融资本获取收益带有很强的择时性质,例如股票可以高抛低吸、债券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借贷期,可以提前贴现,衍生品更是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期来进行交易,所以金融资本的收益是在价格的波动中择机获取的。第二、金融资本所面对的风险,一般来说要大于产业资本,因为金融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实业了解往往不如产业资本家和其经营管理者。在会计信息的了解上,参股方不如控股方,控股方不如企业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如此,基金投资对企业的了解不如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又不如企业创始人及管理层了解企业。更何况,金融投资,要面对不可规避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金融资本投资还要受到人们的不理性金融行为的影响,而产业资本由于投资范围的相对狭窄,所受的系统性风险往往比金融资本要小。第三、现代金融社会中,金融资本往往与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获取收益。金融资本投资虽然与产业资本一样会创造财富,但是金融资本周转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不仅仅创造财富,还要分配财富。金融交易有时是财富的重新分配。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衍生品的出现,虽然衍生品交易能对冲价格波动,降低风险。但它提供了一种不同预期进行对赌的交易模式,仅对未来预期的不同就可以实现财富流动和分配。
3、产业资本周转与金融资本周转的不同特点决定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
结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产业资本周转用历史成本模式计量,金融资本周转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产业资本相对风险小,经营管理者风险管控能力较强、周转择时性不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客观且便于稽核,很适合作为产业资本周转的计量模式。如果产业资本周转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公允价值的主观估计性,会使得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空间过大,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再加上企业管理层本身对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强,再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操纵,这会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周转,并不处于公允的市场交易环境中。第三、产业资本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管理层择时处理企业资产,来获取收益,但是不同的产业有其自身的经营规律,表现在资本周转上,有其自身的周转特点。例如,制药行业就属于研发期较长,产品更迭较慢的产业。做实业应当遵循其产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公允价值的择时性会跟产业资本自身的周转特点产生冲突,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而金融资产则不然,公允价值很好地迎合了金融资本市场的盈利和发展规律,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反而会造成错失机会,不能良好地反映价格波动,更不利于金融产业各种复杂估值技术的发展。
四、总结
按照前文提出的理论分析,在现实会计计量中,应当将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发达环境下的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等,划分为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现金、银行存款、控制目的长期股权投资等等划为产业资产。而存货比较特殊,既有产业资产的性质,又有金融资产的性质,则可以用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混合的计量模式,即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不确认潜在升值,但确认价值的潜在下跌。
参考文献:
[1]孙满.关于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01)
[2]张曼,张多蕾.驳公允价值将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J].铜陵学院学报.2011(01)
[3]史国文,刘珍,张改玲,赵刚.浅议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3)
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盈利模式 “软件+服务”模式
1 移动互联网特点和发展趋势
1.1 移动互联网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备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包括网络的开放性、应用开发接口的开放性、内容和服务的开放性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开放性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基本标准,更多新颖的业务将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无需依靠现在的移动运营商;二是分享和协作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人共享各类资源,实现互动参与、协同工作,用户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选择,将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三是创新性,移动互联网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而使各种各样的新型业务不断涌现出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2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移动用户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群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就是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业务层面,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体验方面融合发展,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快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层面,相对于桌面互联网,移动运营商致力于提供廉价的、高速的上网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终端的移动性和接入的便捷性、业务应用的随时性和私密性等特点;对于运营商和服务、内容提供商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和更大的开放性,能够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商业模式。
推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有三大力量: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运营商以差异化的数据业务为中心,整合产业链做智能管道,互联网企业则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并不断开发出更多的业务服务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终端厂商围绕着终端致力于提升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美国为例,预计到2015年美国智能手机流量占比将达到98%,如表1所示:
另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用户已达13亿,其中有5亿多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用户。
(2)移动数据业务呈爆炸式增长
随着移动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和终端接入方式的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已超过移动语音流量。据美国思科公司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无线网络连接数增长了一倍多,全球无线数据流量的增长在2011年超过了预期,达到133%,到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2%,到2016年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每月10.8EB,60%的移动用户即全球约30亿人口将加入千兆字节俱乐部,即移动用户每月将消费1GB的移动数据,详见图1所示。
我国的移动数据流量也具有同样的增长趋势,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流量达到2 173亿MB,同比增长了58%,其中移动数据流量1 123亿MB,WLAN数据流量1 050亿MB。
(3)终端接入的多元化且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其接入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目前的主要接入方式有:移动电视、PDA、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Notebook等。并且移动互联网用户逐渐渗透到互联网业务和应用的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微博、手机网络新闻、手机搜索、手机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社交网站等,如图2所示。
(4)产业链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不断走向纵深
移动互联网走向纵深的推动力是产业链融合,各行各业“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使移动互联网必定走向合作共赢。在2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产业为彩铃精细运营、MMS娱乐、音信互动等;到了3G时代,就涌现了大量的移动产业,如精确定位、健康监控、移动电子钱包、媒体直播、家庭监控、移动卫星电视;到了4G时代,由于有了更大的带宽,将涌现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且各个产业将不断融合,如传媒行业、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制造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等广泛的行业融合,这将不断创造新的业务存在形式和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5)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层出不穷也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了下载流量、彩铃彩信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外,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有广告类盈利模式,是指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实现盈利,如门户网站和移动搜索;内容类盈利模式,是指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和音视频等内容费用盈利,如付费信息类、手机流媒体、移动网游、UGC类应用;服务类盈利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用户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的盈利方式,如即时通信、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共生盈利模式,如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演进路线
2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主要是话音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这种服务非常有限,因此产业链也相对简单,运营商能够把控整个价值链,主要是通过价格吸引客户消费,用户的价值都比较低,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用户的不断增长。到了3G时代,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和服务是差异化的多种多样的应用,使产业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营商不再在价值链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收入增长的来源也转变为现有用户价值的提升。
以往运营商一家独大,享有大部分价值,其他参与者都居于从属地位,而在3G时代单凭网络运营商已无法完成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各环节必须均衡发展。在产业价值链分割后,对价值的重新分配取决于价值链的重新定位和各种力量的对比,网络运营商从产业链中的获利一般不会超过50%,并且不同的定位及力量的对比必将导致不同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产生。
泛行业的合作、清晰的利益分配、合作者的准确定位,这将使移动互联网产业、产业链、盈利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
在目前和未来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终端软件平台和网络应用服务紧密结合,业务和应用平台已成为整个移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产业链中处于控制地位,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在产业链中逐步下降,如图4所示。
同时,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大举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加大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与应用为主的几大商业模式:“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而前两种模式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以相对较低的进入成本及合作成本,削弱了原来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业务/应用平台商在产业链前端环节对用户的控制力度,从而利用其优势业务和特色业务获取更大利润及产业发言权。同时,技术的进步也造成产业链用户控制点向终端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靠近,使强势终端厂商利用终端掌控权而获得内容运营优势。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群的不断扩大、终端制造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终端和应用服务已经直接面向广大用户,如诺基亚、苹果、Google。这些企业凭借自己强大的财力和技术优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在产业链上已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如苹果公司既具备自己生产智能手机的软、硬件实力,也具备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的能力,它首创的手机软件商店概念风靡全球,很多商家都建立自己的手机软件商店,例如诺基亚软件应用商店、谷歌软件应用商店、中国移动软件应用商店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将自己的用户吸引在自己的手机平台上,也吸引新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使得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占比越来越大。
当然,为争得在产业链中更大的利益,各运营商也在不断地加强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如中国移动和联想公司合作,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苹果公司合作,通过苹果的iPhone手机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这种合作和竞争还在不断地演绎。
3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研究
3.1 日本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日本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40%的日本国民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80%移动用户在3G终端上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从手机制造商到内容提供商,移动运营商控制着整个价值链。运营商好比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客户,移动运营商为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平台、广告服务等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的收入分成比例。例如内容提供商(CP)和运营商按照9:1的比例分配收入,而在欧美大部分国家仅仅只有50%,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就极大地鼓励了CP/SP的创新,并有效地控制了移动数据业务的资费。在这种低资费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了大量的用户,促进了大量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并培育了市场。日本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既有对互联网的继承和发扬,又有手机支付这样的创新模式。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SNS)和手机支付是日本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其中前三者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扬,而手机支付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出的全新商业模式。
3.2 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利益参与者的地位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运营商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1)“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
手机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智能化,从原来只能承载话音业务变成既能承载话音又能传送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还能连接互联网,具有收发邮件、移动办公、网上交易等互联网终端的业务特性,成为多媒体信息收发的智能化信息终端。“终端+业务”一体化模式是现在和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该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手机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移动运营商渠道垄断,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可以不使用移动运营商的门户网站,从而在价值链上取得主动权。第三,手机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经验不足,使得其必须加强与价值链其他成员的合作。
(2)“软件+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用户中的广泛使用,很多都取决于软件以及其提供的服务,软件平台与应用服务的竞争与合作是该产业新的趋势。Google的Desktop和Amazon的AWS就是“软件+服务”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手机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在产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运营商的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即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如运营商按照流量盈利、按照短信条数盈利等。
(4)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与运营商利益相关的有用户、SP/CP、终端制造商、设备/软件提供商。其中,SP/CP与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3G时代,移动运营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和合作的成败将关系到移动互联网能否繁荣,因此运营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盈利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存在。这包括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盈利模式,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iPhone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和广电集团的合作盈利模式,如手机电视,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计费、客服、收费等工作,而广电则负责提供内容;运营商和移动门户网站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向用户收取流量费,按照流量或是包月形式收费,再向门户网站或内容提供商支付信息服务费。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这种合作共生盈利模式还将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该产业链,并且整个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竞争的加剧将使产业链更加复杂。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单一的盈利模式,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构筑在开放融合应用基础上的盈利策略及思路的总和。当前的各种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融合产业所拥有的各方面产业经济特色的综合体现,随着多种盈利思路的不断碰撞,未来还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拓. 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 2011.
[3] 魏炜,朱武祥. 发现商业模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篇6
关键词:微信平台;盈利模式;自媒体
前言
微信作为当下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产品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而且蕴含着极其可观的商业价值。在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后,个人或企业纷纷建立账号,试图通过各种营销模式实现盈利。因各方面原因,很多个人或企业沦为这场竞争下的炮灰。那么,微信公众号有哪些盈利模式呢?未来又可能会出现哪些新思路或渠道呢?
1微信公众平台盈利模式的现状
1.1广告模式
这是草根自媒体最易想到也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在社交媒体中,段子手具有高人气,以“冷笑话”等关键词命名的账号,在阅读量排名前十的公众号中占了绝大部分。由于这类账号的目标是草根群体,中高端广告主并不青睐它们。因此,微信官方开设的效果广告系统(简称广点通平台)则成为了它们最有可行性和持续性的变现模式。当广告主通过广点通在拥有优质流量的公众号上投放广告时,广告按点击计费,收益全归公众号所有。通过这个平台,一个拥有百万级真实粉丝的公众号,一个月最高可获超10万元的广告分成。但由于腾讯自身在网络广告业务方面并不算强大,加上微信官方有意打压这类非优质内容,所以,2015年春节后广点通收入持续走低,变成了所谓的“廉价流量”。
部分定位于专业领域的公众号则较容易受中高端广告主的青睐。在该平台投放广告,广告主除了可获得相对精准、高质人群的覆盖外,还可能获得类似吸引投资商投资等附加价值。由此,当公众号的粉丝达到可观的数量时,其运营者便会在平台上出售广告位,接收广告内容投放。这类广告不需要像广点通那样硬性要求达到上万粉丝才能开通,只要有广告主愿意投放,公众号便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同时,公众号往往会将广告的内容包装得不像广告,其本质也就是“软文”。
1.2电商模式
这个模式虽比广告模式的挑战要大,但想象空间也更大。一些原创内容公众号的运营者其实在创业时就将公众号定位于传递知识与观点。在拥有大量的粉丝人群后,它的“微商城”也就应运而出。像一些读书类型的公众号,所销售的产品可分为两大类:图书及周边产品,或直接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书籍推荐,或直接分享原创作者的优质文章,从而引导粉丝对该书籍进行购买。面对已绝版的推荐书目,公众号甚至会与书籍作者合作推出定制版书刊,放在‘微商城’售卖,实现原创内容的变现。而其周边产品也与公众号自身的内容和受众定位相契合,包括家居产品、配饰等。当然,一旦进入电商,即使采用再好的技术开发接口,公众号也往往不能满足完整的需求。因此,从一个公众号的‘微商城”开始,慢慢开设APP或网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1.3内容付费模式
直接向用户收费也是一种常见的盈利模式。一些公众号在平台上建立会员制,比如像南派三叔的会员就有四档。会员权益主要有两项:阅读新作品和参与会员讨论。此外,一些专业领域的公众号会向用户收取专业咨询费,比如律师行业会收取法务咨询费。对于这类专业性强的公众号,的确是一条盈利思路,虽然受众范围较小,但只要牢牢把握住这部分用户,通过口碑营销也可收获不俗的业绩。
1.4线下活动模式
这对于细分地域或垂直行业更适用。它是指公号通过线下组织群体进行聚会、培训、旅游等活动取得盈利。像一些旅行类的公众号,其受众群体定位于青年人,运营者本身就是青年旅行爱好者,在通过分享自身的旅行心得后,作者都会以推荐形式在文末组织一场同区域青年的线下团游,这种方式更容易受到用户的追捧。当然,这很考验运营者的活动组织能力,因此,一些停留在个人阶段的自媒体往往力不从心,需寻求外部助力。通过跟实体商家合作,群众在商家消费,公众号再从中分成,这种盈利模式通常可达到三方共赢。
1.5打赏模式
2015年起,为刺激原创作者们的热情,扶持优质内容,微信官方开始逐步向一些拥有持续原创能力的媒体机构和个体发放“原创”标识。当前,公众号的“原创”、“赞赏”、“评论”等功能已成为多数自媒体人的渴望,多数获此标识的公众号,可以同时打开“赞赏”功能,接受人们的“打赏”。这一模式更适用于坚持原创热情、不愿意进行营销而达到盈利目的的公众号。
2盈利模式的新渠道――众筹
纵观上述5种现有的盈利模式,不难看出,在众多公众号中,真正能实现盈利的多数都是依存于原创内容。换而言之,原创内容更容易给人们信任感,人们更愿意去为这份信任买单。基于原创内容的基础上,相对于打赏模式,要变被动为主动,就有了盈利模式进一步地改变为众筹模式。
众筹是在网络平台将提案者与赞助者连结起来,通过在公众平台上发起提案者的筹资项目,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者的资助,这种资助可能是资金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帮助。
打赏模式是众筹模式的基础,只是出发点不一样导致呈现的结果不一样。打赏是出于对公众号稳定运营地维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时效性弱;而众筹则是出于为了完成发起者提出的某一共同的项目,最终参与者会获得发起者承诺的相应回报,或者是资金,也或者是服务,所以时效性较强。公众号要借助众筹来盈利可以通过与商家洽谈合作的项目,当项目筹资成功时,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
实际上,国内已有多家正在运营的众筹平台,但是他们的推广商并不精确,需要参与者自己去平台找寻对应感兴趣的项目。并且,由于众筹活动一般都是在虚拟网络完成,发起者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号召力成为吸引用户参与的一个重大原因。而在公众号上,发起者与粉丝之间本身就是基于兴趣的基础上而关注的,彼此之间的价值认同度更高,兴趣点更契合。因此一旦有了共同的爱好,发起的项目自然更容易得到用户的响应。加之由于公众号经过实名认证,粉丝们很清楚屏幕另一端是谁,信任感也会更强。
同时,在筹资期间,借助公众号每天实时播报筹资情况,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还可以产生更多的议题,增加与粉丝的互动,增进粉丝的粘性,最终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3微信平台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已经成为目前或者未来的盈利趋势,微信基础功能的使用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公众号的商业价值,不少商家正逐渐把他们的发展战略往微信公众号上转变。而随着公众号市场的兴起,第三方公众账号管理平台的增值服务提供商的数量也突飞猛进地增长。一般来说,公众号的盈利对象往往是平台的用户。而这些增值服务提供商的盈利对象却是平台的运营者。其盈利模式包括了比如:代运营。一些拥有大量忠实粉丝的公众号,其粉丝主要是从其他大流量平台上的用户转化而来。由于以往在其他平台的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因此这些公众号的推广力度非常大,且效果也相对明显。因此,通过对某些品牌商家账号提供代运营服务及帮助其解决营销问题,公众号可以获得相对应的报酬。而一些传统电商也逐渐往这个方向发展,例如为某些公众号提供相对应的网站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意味着公众号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商业价值和发展空间。
篇7
本文通过综述现有的研究归纳出智能快递柜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快递柜具有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和O2O商圈引流模式四种盈利模式;同时提出智能快递柜单一自提模式较难盈利,必须拓展其他增值和辅助功能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收益。
一、智能快递柜发展契机
快递服务业在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下得以迅猛发展。末端配送服务,特别是投递服务是快递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快递和电商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末端配送物流存在服务区域分散、需求随机等特点,随之而来的高破损率和难控的服务质量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末端配送服务中实现突破与创新,如何更好地来提升快递服务水平,成为各快递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社区O2O门店、第三方服务合作、校园配送等末端配送模式不断涌现,而智能快递柜是一种新兴的快递投送模式,安全而高效,随时取件,有效保护业主隐私,且实现了集中投递,也能有效减少快递员工与物业之间的冲突。智能快递柜是末端配送创新物流服务的重要手段,基于智能快递柜的末端配送模式是必然趋势。
二、智能快递柜模式研究现状
智能快递柜的发展正处于投资探索阶段,因而针对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大多研究的是“自提服务”,国内目前多以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现状研究、智能快递柜的推行问题研究以及发展对策建议研究为主。而针对运用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研究处于空白,现阶段也没有学者对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末端配送收益分配模式进行相应地研究。
1.末端配送研究综述
目前众多学者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了详细而且深入的研究。杨朋珏[1]在对比分析便利店、共同配送门店以及自提柜三种典型的末端共同配送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局限性后,设计出末端共同配送网点模式,丰富了物流配送理论意义。武晓钊[2]提出在传统物流的困境下,物流产业必须创新模式以寻求发展,现有的末端配送模式包括:百世汇通在京沪实行智能快递柜、顺丰O2O社区生活服务平台、社区物流。
王艳详细阐述了社区物流共同配送站模式、物业代收模式、顺丰嘿客模式、便利店合作代收模式以及智能快递柜模式的优缺点,指出智能自提柜已经成为社区末端配送的主力。郑捷扬,徐杰对比了国内外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模式,指出国外末端配送主要包括储物柜服务和包裹暂存服务模式、网络+杂志+地面自提点模式,国内即以亚马逊的外包物流+储物柜、京东商城的自营物流送货以及终端配送公司为主,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末端配送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快递行业不断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现已偏重物流服务品质的竞争,末端配送作为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更要考虑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末端配送模式逐渐趋于智能化,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模式的良好践行方式,在未来将成为物流企业的重点发展对象。
2.智能快递柜研究综述
智能快递柜现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理论研究还是智能快递柜的运营模式研究等都处于空白期。针对我国智能快递柜的发展情况,将针对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主要分为智能快递柜的发展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和智能快递柜的选址布局以及运营模式研究。
(1)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在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方面,学者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王嘉琦等通过分析提出智能快递柜存在价格高、无合理盈利模式以及消费者业务认知度较低等问题。梁欢欢指出智能快件箱受信息共享、盈利模式、行业规范等条件的限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而胡治杰等以配送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作为出发点探讨了智能快递柜的可行性,指出智能快递柜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智能快递柜选址布局以及运营模式研究
在智能快递柜的网点布局和运营模式研究方面,学者们正在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施书彪等以智能快递柜固定租金费用、快递公司配送和成本方案惩罚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探讨智能快递柜的最优布局点。冯斌分析了智能快递柜的市场份额,然后确立精确的布局点,最后根据选址规模探讨了智能快递柜的投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学者进行智能快递柜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3)智能快递柜研究概述
对智能快递柜的研究局限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够拓展末端配送服务的功能与质量,不能实现快递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模式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智能快递柜尚处于投资建设初期,无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作为单一的自提方式很难获得盈利,且智能快递柜的使用也没有明确的规范。
张博语等认为现有的智能快递柜模式受维护成本、自提商品以及盈利模式等限制未能取得良好发展,智能快递柜的发展必须借助合理的布局、良好的政策保障制度、优质的宣传以及合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变。智能快递柜的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根本上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寻求新的利润点,实现合理的预期收益,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三、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分析
以智能快递柜进行电子商务物流末端配送能够真实而近距离地接近顾客群体,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末端配送通过掌握每个社区的人群的大数据,能实现物流资本的融合以及资源的整合。因此智能快递柜经过几年的探寻发展,现今已得到诸多企业以及投资者的认可。
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投资建设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智能快递柜制作成本、先期投入、研发成本高且较难收回;且各大不同投资主体由于不同的投资目标,在智能快递柜的投入运营中缺乏理性以及合理而完善的投资合作机制。因此必须探寻较为合理运营模式,真正凸显智能快递柜在末端配送中的作用。
1.智能快递柜盈利点分析
智能快递柜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智能快递柜制造研发商、开发商、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广告商以及物业(各大社区、写字楼、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运营主体不同则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选择必须明确智能快递柜的利润对象和利润点。
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以及增值服务功能带来的不同收入。智能快递柜的基本收入主要包括快递计件收入和逾期取件收入。而智能快递柜的主要收入将寄托于增值服务,智能快递柜的增值服务主要与智能快递柜的功能设置有关,利用智能快递柜创造箱体广告和显示屏广告收入;通过网络后台接口连接相关平台,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自助缴费功能等;智能快递柜也可提供社区生活信息等增值服务。
2.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分析
智能快递柜现期的使用情况以及自身功能布局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是由智能快递柜的投资运用主体决定的。不同的投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进行智能快递柜的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根据智能快递柜的功能设计,与合作企业共同决定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1)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
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快递企业,如顺丰和韵达快递。这种模式能够优化快递投递渠道,使得客户能够随时存取包裹,快递企业可以在业务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节约物流服务成本,并据此建立新的服务渠道。快递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客户群并积累相关行业经验,但是由于自建自用具有排他性,因此当快递业务量较少的时候难以实现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的实现,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2)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
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的运营主体是电商企业,典型代表京东商城。该模式通过智能快递柜给线上购物的用户提供便利的自助取货服务,让用户体验差异化服务从而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实现竞争力的提升。电商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快递柜进行产品的宣传,与网购市场深入结合,及时而有效地掌握网购信息,通过分析顾客的消费热点调整发展策略。
(3)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
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的主要代表有速递易、宝盒快递柜等,该模式对所有的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开放智能快递柜,其选址布局规模和宣传推广力度都要优于自建自用模式,能较好的聚拢客户。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面对前期投资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以及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等问题,必须通过规模经济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4)O2O商圈引流模式
2016年是智能快递柜行业发展社区O2O平台,实现互联网+快递柜盈利模式的关键期。O2O模式利用智能快递柜发展出自己的商圈闭环,精确地锁定消费群体和线下网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实现盈利。O2O模式在创立初期必须明确商业资源的来源以及衔接资源的方式方法,制定合适的服务策略以及定价策略,推动用户规模增长,为特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四、小结
如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单一的智能快递柜自提模式较难盈利,必须通过拓展其他增值和辅助功能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预期收益。由当前的盈利模式可知,O2O模式与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可培养客户群进行消费者偏好的数据分析,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与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则较难实现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总体来看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并没有综合考虑可能的利润点以及相应的预期收益,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的主要方式,必须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无论是布点还是培养优势客户的粘性,必须建立基于智能快递柜的为快递企业、电商企业以及各类商家提供聚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开放性平台,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为智能快递柜的利益群体创造更多盈利。
篇8
关键词:在线医疗信息服务;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6203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寻求健康医疗信息的方式,网络已成为广大网民了解医疗保健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商业化的初期,医疗信息服务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在网络上,国外最早出现的医疗信息服务类网站包括“健康网景”、“健康门”,国内也有不少老字号如“39健康网”、“伽马医生”、“寻医问药网”等。
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深入,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快速建立并迅速抢占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调查表明:只有2692%的网民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类网站质询能得到及时答复,而不满意率高达41.03%,同时35.09%的网民认为答复可信度不高。此外,众多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盈利模式模糊,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平台长期健康发展存疑。由此可见,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质疑。
因此,本文以目前国内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和“好大夫在线”等三个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对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方法与信息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三个典型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案例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与描述性案例研究。探索型案例研究往往是界定一个研究问题前试探性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通常用于因果关系的探索;描述性案例研究是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并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它一般要求在研究前明确分析单元。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法,通过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发现阻碍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壁垒。其中的分析单元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2.2信息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资料收集渠道从而获得相互映证的信息,搜集公开出版物与“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相关的资料;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相关报道和网站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收集用户在相应论坛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体验评价及建议。
3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是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网站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网站。该网站开通以来,依托三九集团的品牌效应,凭借强大的医药专业背景支持、坚实的互联网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在线医疗行业占有一席之位。
“寻医问药”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百姓健康和医疗专业人士服务平台的构建。“寻医问药”依靠自身多年来对医生、医院资源的沉淀积累,成功搭建了由健康资讯、医药搜索查询以及独具自主特色的“有问必答”社区共同构成的医患交流平台。
“好大夫在线”起步于2006年,创立之初,“好大夫在线”聚焦于为中国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在众多医生和患者的支持和参与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好大夫在线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3.1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均致力于让国人更健康,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目标客户人群,均在诊疗服务、医疗资讯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在服务手段上均开始重视与客户人群的互动。作为国内主流健康类网站,这三家网站在各自的服务模式如下:
医师评分“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在线自助体检服务有效的让用户实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好大夫在线”主打的海外就诊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患交互平台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然而,这三家网站在网站内容方面大致相同,没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在服务方面依旧没有走出传统健康网站的老路,缺乏有效服务形式譬如基于个人健康管理的电子病历服务。“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健康知识大多数专业性太强,普通老百姓难以读懂,适应性差。医院及医生的信息的共享有效的引导了患者的就医,信息却不具有权威性。
3.2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图139健康网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39健康网”拥有国内各级医院、医生、药品及个人医疗资料数据库,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导,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引导用户的就医、药品选择。通过投放在线广告,提升医院、药店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图2寻医问药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寻医问药”结合医院优势为医院创建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平台,为合作医院展示医院简介、医院动态、医院设备、特色治疗等基础信息,直接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为医生建立个人博客,打造医生独特的个人名片。“寻医问药”为药店提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商城直接销售药品及医疗器械。
图3好大夫在线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好大夫在线拥有中立客观的就医经验平台,患者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大夫投票、撰写感谢信,分享如何选择医生、交流就医经验,共同对抗疾病。好大夫在线独创“按需分配”的门诊预约系统,允许患者直接向医生提交病情,预约门诊号。在分诊体系的帮助下,保证病情需要的患者优先获得医生的门诊机会,而医生也能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病例上。
3.3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篇9
关键词:出行软件;盈利模式;财务分析
一、引言
“B2C”是一种商对客的电子商务模式,代表着线下商机与互联网相结合,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为人们所熟悉的新型商业模式,从而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租车软件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司机的信息与顾客信息相结合,能够使二者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匹配,各取所需。因此,这种商业模式,不仅满足了顾客的需求,也能够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在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租车软件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二、SZ的盈利模式
SZ的业务涵盖长期租赁、短期租赁、融资租赁以及专车等方面,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发展,将线下租车与互联网相结合,采用“B2C”的商业模式,其盈利模式有其独特之处。
(一)租车与专车收入
对于租车行业而言,毫无疑问,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汽车租赁业务。企业的长期租赁,以及个人的短期租赁是租车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短期租赁收入占较大比重。2015年,SZ短期租赁收入达14.69亿,占总收入的63.7%。SZ作为租车行业中的领先者,其早期所包含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2015年,SZ公司逐步开拓业务,进入专车市场。专车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与养车成本,也方便乘客随时用车。但其专车仍处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与租车相差较多。
(二)二手车出租
租车公司每年都面临着出售大量二手车的现状,SZ公司也不例外。租车公司的业务流程基本为买车,租车,卖车三步。当企业的车辆达到其持有期限时,便会向外部出售其二手车辆,获得残值收入。租车公司每年会有大量的二手车向外出售,数量达1到2万辆,这笔收入虽不远及租车收入,但也在收入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此外,这种买、租、卖的模式有助于车辆更新,有助于顾客更好体验,创造良好的业界口碑。
(三)商家加盟
SZ公司的网点已经覆盖了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现已逐步加强与三、四线城市的加盟合作。目前,SZ公司在国内已拥有七百多个网点。由于国内大量的小型租车企业,很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得到更好发展。加盟SZ公司,合作伙伴可以通过SZ得到七成36个月无担保金融支持,同时可以以七成的价格购置汽车,降低运营成本。同时,SZ公司可以获得加盟费用,以及二手车销售渠道,降低二手车销售费用。加盟合作,不仅能够帮助SZ公司在三四线城市快速扩张,也使得SZ公司获得了收益来源。
三、对SZ公司盈利模式的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常用评价指标之一,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当企业的流动比率较高时,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当流动比率过高时,则反映了企业存在大量的滞留资金。当流动比率为2时,为最佳流动比率。SZ公司2014年的流动比率为0.77,2015年为1.42。相对于2014年,流动比率大幅上升,但仍处于流动比率较低的状态,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处于较差水平。
权益乘数是资产总额与股东权益的比值,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权益乘数越大时,负债就越多,企业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企业的财务风险也相对较大。SZ公司2014年的权益乘数为326,2015年为2.34,显而意见,企业已经在逐步降低自身的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能力有所提升。
(二)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重要的经营目标,也是债权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资产净利率往往用来反映股权投资的回报能力,即投资报酬率。当企业的资产净利率较高时,则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较低时,则反映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差。由表可知,从2014年至2015年,企业的资产净利率由3.12%下降至2.87%,盈利能力下降,且自身盈利水平一直处于偏低状况。
四、盈利模式中的问题
从以上财务分析发现,虽然SZ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况,但其自身的盈利水平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盈利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即运营成本以及空置率较高。
(一)运营成本高
对于传统模式的租车行业来说,运行成本高是整个行业的共同特点,SZ公司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大型租车企业SZ而言,车辆折旧费是不可避免的。况且,租车行业往往拥有大量的重资产,基于此,折旧费相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P2P”模式的租车公司,运营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空置率高
众所周知,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免不了保养、修理等情况。在送去保养、修理时,是无法进行对外出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对于SZ公司来说,这些现象很常见。另外,SZ大量购置汽车,重资产大幅增加,但并非达到物尽其用的状态,甚至于有些时候空置率达到40%以上。空置率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不利影响,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改善。
五、解决对策
(一)开发周边服务
SZ想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可以从重资产模式过度到轻资产模式,显然,SZ近两年也在努力改变其经营模式。然而,最便利的方式便是开发周边服务,比如餐厅、酒店等。一般来说,SZ的客户,最少租车时间也有几个小时,会较频繁的出现驾驶疲累的状况。当顾客驾驶疲累时,可以通过周边服务去吃饭或者休息,暂解疲劳。对于SZ而言,也是一盈利手段。
(二)加强内部调配机制
空置率问题是大多数传统出租行业的共同问题,而这一问题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了重大影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内部调配机制。对于一个大型租车企业而言,内部调配比较繁琐,却又刻不容缓。因此,需要各个网点之间的相互配合,尽量错开保养期间。另外,要对车的质量尽量严格的检查希望以优质的车辆,减少车辆故障的可能性。
六、总结
SZ作为传统租车行业的领军者,在新型租车行业的冲突下能够持续盈利,有其自身的优点。当然,其缺陷的存在不可否认。希望在此后,SZ能够更好的改善其盈利模式,得以更好的发展。同样,采用“B2C”模式的租车行业,也大都采用相似的盈利模式,以及存在类似的问题,本研究同样适用于同类企业。只要得到合理的改善,即使在新型租车业的市场挤压下,传统租车行业仍然能够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产业链;相互关系;利益分配
一、手机电视的产业链组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手机电视的产业链组成。简单说来手机电视的产业链可以包括内容供应、服务供应、传输平台和终端设备四各方面(2010年司峥鸣),产业链各方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手机电视产业链组成部分
具体说来,手机电视产业链可以分技术服务商、内容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和终端厂商(2011 杨振荣),这样划分产业链组成关系如图2:
图2:手机电视产业链组成关系图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2012 张锐,张金隆)将产业链的概念扩充到产业网,将手机电视的产业网看作是由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广播服务提供商,芯片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软件提供商,行业标准制定者,终端提供商,广告商,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支付机构,广播网络运营商,移动网络运营商,手机电视用户这十四个方面共同组成。十四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手机电视价值网模型。
二、手机电视产业链组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链组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商业模式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产业链中各组成部分,与其他方的博弈关系,决定了各方应采取何种竞争策略。对于手机电视而言,国内外学者也十分关注产业链各方的相互关系。Braet(2008)重点研究了欧洲手机电视的运作模式,并认为手机电视的各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组织设计、技术设计、服务设计和财务设计四个角度而言。针对我国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角度。
1.站在广电和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可分为移动运营模式、广电运营模式和合作模式(2008 黄东巍)。并有学者专门站在广电的角度上,对广电运营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2011 叶欣)。在此基础上,合作运营模式又可以细分为广电主导、移动运营商主导和批发三种模式(2007 汪卫国)。
2.站在合作的角度:目前的运营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平台+ 服务模式,定位于价值链控制力;二是终端十应用模式,定位于用户需求整体解决方案;三是软件+门户模式,定位于最佳产品服务。这三种合作模式的竞争是为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尤其以门户网站为代表) 和终端制造商间的利益划分(2011 杨振荣)。
3.站在播放平台的角度:手机电视可分为广播模式、点播模式和合作模式(2012 王传真),这三种方式各具优势,且不同的运营模式也决定了各自的盈利模式。
广电总局和中国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运营的CMMB手机电视目前已初步成熟。即属于合作模式。合作模式由广电负责内容提供、集成和传输发射,电信负责用户授权和互动信息,广电和电信通过合作竞争的博弈关系,共同运营手机电视。其优势是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系统效率,贴近目标用户,收入来源多样,商业模式丰富;劣势是商业模式复杂,合作竞争的成本较高,监管和协调的难度大。看就CMMB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优势还是远远大于劣势。合作模式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必将成为未来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
三、手机电视各组成部分如何盈利
手机电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盈利模式。我国手机电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得到了发展,但是依然处于初步阶段。产业链各方都在积极寻找如何从中获得利益的方法。
从产业链各层次的角度,中央人面广播电台李天骄(2009)站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分析了网络供应商,内容提供商和终端设备商分别获得利益的方法;从产业链各方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王虎、曲文香(2007)分别从超市模式、独立运营模式和混合模式,分析利益相关各方获益的方式,主要盈利途径包括广告收入和定制收入;从工信部李莫雯(2011)将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分为广告模式、前向收费模式和增值业务模式,并强调指出广告和增值业务是手机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
此外,营销手段也是各方盈利的重要部分。王卫华(2010)提出应运用灵活高效的营销推广方式,包括事件营销、数据库营销、体验营销和协同营销。王瑜敏(2011)通过分析手机市场的现状,提出应通过多种营销方式进行手机电视的推广,这包括体验营销,时间营销以及其他营销手段,例如和彩铃彩信业务捆绑销售等,并分别从市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提出营销策略。
结 语
手机电视是三网融合的产物,也是移动和广电的重要增值业务。而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严重影响着我国手机电视的发展。因此对手机电视商业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手机电视的产业链组成部分研究较多,对产业链各组成部分的研究逐步深入,从简单的内容制造,到内容运营、传输,最后到内容的呈现,各个环节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共同组成手机电视的产业链。而对于手机链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问题,无论是何种角度,合作模式是手机电视各组成部分未来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被业界普遍看好,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试用,被认为是手机电视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最后,针对各方如何获利,多数学者认为定制收入和广告收入将成为手机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但是由于手机电视尚未成熟,受众的“免费心理”使得对于手机电视的收费现象难以接受,并且以快捷方便著称的手机电视一旦嵌入广告,必定会造成一部分消费者的反感,因此针对上述盈利模式是否使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手机电视业务有待商榷。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通常采用实验方法和定量方法对手机电视的受众和内容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大多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手机电视的产业链和运营模式进行研究。而对在手机电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和受众研究较少,因此,今后,使用定量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手机电视的内容和受众将是主要方向。尤其是在手机电视内容产业中涉及的版权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
此外,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商业模式中重要的利益分配问题都研究较少,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广电运营商在采用合作模式进行市场博弈时,最后都离不开对各自利益的分配,如何分配利益也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天骄.手机电视发展的观念误区和非典型商业模式的潜力[J].中国广播,2009(4).
[2]王卫华.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