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语文的含义

篇1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点的讲授上,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及交际方式三方面论述文化差异;其次指出了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在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将汉英文化差异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总之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文化是语寄的载体,总之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

关键词:汉英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l汉英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初要素。由于名国文化背景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特色。汉英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种表现。

1.1价值观念

人类学家认为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把充分表现个性视为最快乐的事。他们自己的为人处世,言语行为无须别人认可,也不追求与别人保持一致。在英美街头,除了警察,你很难看到两个穿着完全一样的人。在他们看来服装不仅体现个人的爱好,更是强调个性的方式。而中国人群体意识很强,独立意识弱。常表现为当服饰流行时,众人趋之若鹜,竞相效尤。在西方,人的独立意识很强,年满18岁的青年人往往独立谋生,他们将依赖父母生活视为耻辱。这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另外,西方人认为,当别人未求助时,就主动给予帮助是一种施舍行为,是对他人能力的轻视,甚至是对其人格的侮辱。而中国人则将这类事看作是正常的相互关照,是人之常情。这些都反映出东西方在价值概念上的不同。

1.2社会心态

由于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逐步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即使对同一事物也往往会有不同的好恶。譬如,对什么是禁忌,什么是个人隐私,英汉两民族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英美人见面很少问及家庭情况,他们视个人年龄、收入、财产等为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交谈则毫不避讳谈这些问题。此外,当中国人接受礼品时,往往要推辞一番,待客人走后才打开看。而英美人一般不推辞,常常当面打开礼品,加以赞扬表示感谢。

1.3语言的词汇意义

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语言意义就是词汇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则是指词汇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通常是指某一文化群对一客体的主观评价,评价不同就会影响交际双方的文化沟通②。首先,语言反映社会,现实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蜗明显地体现在词汇的语言意义上。在汉话中亲属关系的称呼很多,对祖父与外祖父,婶婶、舅母与姑母之类的称呼很多,而且区分得很细,反映了汉民族大家庭结构的现象以及中国人对家庭关系和宗族关系的重视。而英语中grandfather一词可指祖父,又指外祖父;aunt一词可指所有与父母同辈的女性亲属。英语民族对这些亲属关系不加以区分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家庭结构简单,宗族关系淡漠的特点。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语都确各自的特定的含义,词语的这种文化内涵与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白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意义没有区别,但文化内涵却不同。

在中国它表示可爱的,常用作产品的商标。但如果我们将白象直译为white elephant,在英美文化中则指一种害大于利的累赘或无用之物。

2将汉英文化差异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建议

2.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有声语言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欣赏格调高雅的外国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差异比较

2.2.1在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也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其深层词义,这样才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2.2.2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H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2.3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都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2.2.4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社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意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语、组词成句、组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 is my friend,而应该说:He i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确有准确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看到if两句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

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话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语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总之,学习语言尤其是一门外语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作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相关。而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正是这种因素,为此有必要指出来,以便重视起来。正如拉多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所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④。”

注释:

①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28 - 35

②王喜缄.比较文化概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15 - 34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

(1)今音朗诵。

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

(2)配乐吟诵。

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

(3)古诗新唱。

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

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

(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

(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

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俞晓红.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育[J].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11,(2).

篇3

在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始终将学生对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核心教学内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开放互动的外部条件,对学习成果考核形式要科学地设计,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

大学语文;系统化;教育理念

引言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心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问题,根据教育学研究成果和语文教学实践成果,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只有教学内容达到多层级、高质量和高层次,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多元化和系统化,才能改变原有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特性。如何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教学创建一个正确科学、有效稳定的教学内容框架系统,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要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有关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事业,学生拥有语文能力和素养能够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冲击,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手段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好教学理念更新,不断满足学生求知和社会实践需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一、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应把汉语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主要以听、说、读、写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基础能力、分辨词意、理解句子和阅读写作为教学目标。[1]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升华,主要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写作和阅读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基础技能上提高一个层次,做到在这个教育理念中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构建。大学语文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心不动摇,同时部分内容也要与不同语言和文化相比较,通过对比语言结构、语言习惯、文化内涵、思维思想等差异,进行对比式教学掌握汉语运用能力以及提高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对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比中学的培养要求高一个层次,不再将语言运用基础能力作为目标和重点,而是将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层面,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深度与广度都要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对事物理解更深刻,对语言应用更得心应手,并将语言能力与未来工作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根据语文教育学家顾黄初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与载体,不仅具有字面含义与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工具的利用包含着情感、深意、理论、趣味等多元化内在因素,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者在教学中还要把语言传播载体中所蕴含的深意和隐性内涵讲述给学生,使学生透过语文字面含义透析到内在情感哲理、趣味深意等内容。[2]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选式教学,即通过在教材中精选出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方法,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各种文体熟悉并熟练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的文选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人生哲理、社会变迁、历史经验和做人的道理等深层次内容,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中隐和高层次功能,也正印证了学者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念。第二,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水平的任务。我们在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精神培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多个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在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语文教学的独立性,要始终将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将人文思想教育目的超越语文教育目的,不能动摇大学语文教学根本,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以汉语运用能力为核心。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编写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使用《大学语文》教材并没有真正突破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仍旧沿用中学教学思路进行教材编写,所编选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够吸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成长的年轻学生。大学语文教材中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而忽视了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环节,如写作能力、听力理解、语言表达、演讲等社会实践部分覆盖内容较少,教材缺乏此类培养内容,进而影响了语言教学思路。[3]同时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各地缺乏统一的教学方案与大纲,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内容缺乏统一认识,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要求,缺乏统一认识,整体教材编写需要系统整合,提升教材整体编写水平。

(二)课程重视度不够

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不会在短期内呈现。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形式一般以基础公开课模式为主,相比具有考试和就业实践要求的专业公开课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学生和教师用功利主义思想看待大学语文课程,对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视度不够。学生主要重视专业课程或一些学习成效立竿见影的课程,大学语文容易被其他课程挤占教学时间,处于边缘化地位。[4]目前,学校对大学语文重视度不够、科研方向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进而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使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削弱语文教学的影响力。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大班教学的公开课形式进行,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人数较多并且与教师距离较远,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都比较困难,仍然沿袭了中学填鸭式、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为了课程进度的完成,加快讲述速度,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和发言,单纯记录和吸收,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形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热忱,难以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展现给学生。加之学习之后考核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划定重点进行复习,一般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考核,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探索

(一)语文教学内容“三部”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由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组成,课堂教学以语文教材学习为基础,实践环节教学以专题训练为基础,自主学习以社会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提升和实践三个层次。第一部“基础篇”。通过语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名篇精华、古典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补充,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对语言听、说、读、写基础应用加以巩固,并对课后语文学习方法予以教授,让学生形成长期积累的学习模式。第二部“提升篇”。语文教师要重点提升学生对专业文献的理解、归纳、总结和运用能力,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重点在教材中添加理论论文、学术著作等内容,强化学生理解、总结、观点论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对所学专业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实践篇”。语文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将调研和专题训练等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扩充教材实践环节,可采用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调研报告撰写或阅读理解等任务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理解、阅读、交际、演讲和写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要使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要创新教育理念,将多个学科、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书本中基础教学内容与社会海量书籍文献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设计营造新情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十分重要,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专业、个性、爱好等,根据学生状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5]

(三)语文考核形式多样化

大学语文考核形式可以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仅关注教材理论,不考核学生思维和实践的考核模式不符合社会人才储备需求。[6]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化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语文学习考核环节里,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7]例如,可以设置成语接龙大赛、诗歌接龙大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大赛、小说创作评比、排练语言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既要将大学教学目标融入到考核中,又要结合新颖模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与平时实践成绩相结合,保证考核数据的科学性、多元化、新鲜化和可行性。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够保证达到教学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素质提升。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创新与考核方式科学化,相信大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创造出更高成就,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贠晓晴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明海,史洁.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J].语文建设,2007(11).

[3]郑玉财.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写作与评价[J].语文建设,2016(16).

[4]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

篇4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医学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

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

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

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角色,学校应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渗透对医学生职业修养、职业品格和职业行为的教育。例如用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医学工作者。同时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地关注生命,铸造医者的大爱之心。

4结语

篇5

小学教育(以下简称“小教”)专业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小教”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小学教学所需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小学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要求开大学语文并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小教”专业不同于其它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在开设中应结合专业特点,以避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尚处于探索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小教”专业大学语文在开设中存在诸多矛盾:课程与师资力量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专业目标要求的矛盾,教材教法、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脱节等。

(一)课程流于形式为进一步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要求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1]。国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但在教学过程中虚开课程现象依然存在,“小教”专业亦如此。“小教”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其具备语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学生对其认识不足,教师开设课程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致使课堂教学被动而无意义。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无异,内容枯燥无味,脱离小学实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程认识存在误区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课程学习,学生深知没有四级证就没有学位,上了四年大学学了四年英语,很少阅读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大学语文作为“小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又缺乏学校领导的重视,学生无形之中疏远了语文课程。加之,学生对课程认识有误,课程内容脱离小学教学,助长了学生的厌烦情绪。部分学生认为:小学教师不过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专科)学生去担任的职位,对于本科生有点大材小用,凭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满足小学教师工作的要求。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课程学习偏离教学的中心。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重复,与“小教”专业不符,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延续中学所学知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准、情感需求、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中学生,大学语文需要呈现新的面孔,让新鲜的内容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方法无异,单纯的枯燥理论说教,满口之乎者也,致使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学了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必能用上。(四)教材内容与小学教学脱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针对性的教材,课程内容脱离小学教学的实际。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400余种,但没有结合小教专业特点编写的教材,教学使用的专业教材与公共课教材完全一样。大学语文公共课使用的教材结构明晰,所选内容具有代表性,多以典型现代文、文言文为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道德含义、人文底蕴。“小教”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为学生今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做准备,所用教材与小学实际教学存在较大差距,教材内容与专业方向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果。

(五)师资力量薄弱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多从中文相关专业聘请,所聘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由于缺乏对“小教”专业特点、定位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往往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跳板,将其与其他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公共课一并看待,对教材、教育对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把精力主要放到为“转岗”做准备的专业课程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滔滔不绝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内容空洞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

(六)评价方式单一“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采用期末量化考核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考核内容主要侧重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考题与中学类似,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考核。从结果上看,考试分数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相差较远。部分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前突击背诵,也会获得较好的分数,这对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其文学知识素养方面的提升有限。

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实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教师应该对教材不断创新,讲出新意,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融为一体。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实现了教育目标,这是错误的。作为主讲教师应了解“小教”专业的特点,从思想上认识到“小教”专业学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积极与学生交流,使课程教学出新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普遍认为只有专业和英语课程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考试和学分是其奋斗的目标,最终使语文课程的学习变为一种被动。“小教”专业开设大学语文,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学生需改变学习态度,大力提高专业修养,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不断转变观念,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准突破口,实现观念的转变。

(二)重新审视课程,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归因于教学方法单调、陈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成为必然。语文是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感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外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优化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重实用性、观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助学型多媒体课件,开展个别化学习。助学型课件具有简易的操作性和灵活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章节学习结束后能提供相应的评价策略。加之,课件中动态优美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煽情的配乐朗读,大大提高课件的观赏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还可以建立“小教”专业语文课程学习网站,利用网站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小教”专业特点创编合适教材结合“小教”专业特点,创编新教材,力求与社会、专业发展、学生兴趣相结合。资料显示:“国内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3]面对如此繁多的教材“,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又该如何来确立权威性呢?首先,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大学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注重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内容选编上,既有语言专业知识的巩固强化,又有“小教”专业知识的交融,更有小学语文教学的专题训练。其次,选文范围涉及古今中外,以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兼顾外国文学精品。文章题材各异,注重欣赏与实用,语言风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注重挖掘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4]。

(四)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教”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要求比较具体。首先,教师要成为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学生人文情感的激发者和欣赏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感染力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有宽阔的知识面,还要对小学教育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用自身浓郁的人文气质,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5]。其次,结合小学教育特点,让教师定期到小学做教育调查,参加小学的公开课及相关教研活动,与一线优秀教师交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把最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动态。

(五)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能力提高教育评价方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动力。为更科学地检验学习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弱化知识性的考试,构建一种以贯彻能力考核为主、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发展[6]。首先,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以课堂参与积极度作为评价的参考项。其次,由学校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确保教育质量。最后,终结性考试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开闭卷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注重考核学生的记忆力,评价实施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大学语文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12-02

当前,高职大学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大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材杂乱无序,应用的语文教材多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整体情况脱节。编写体例类似高中语文,选文重复,没有新意,缺乏特色,令学生感到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的继续,导致学习兴趣丧失,语言应用水平低下,交流沟通能力严重缺乏。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的地步。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的基本情况

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劳动者必须具备八种核心技能,第一位的核心技能就是“交流表达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影响到他的工作效率,一个机构职工的语言能力水平影响到机构的运转效率。基于此,原劳动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推出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为汉语拼音缩写)。该测试面向所有从业人员和求职者,主要测试考生在职业场合的阅读、文字表达、语言沟通能力,即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ZHC包括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满分为1000分,按成绩从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年将举办六次定时测试。获得ZHC相应的等级证书意味着测试者所具有的不同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

ZHC吸收了学界几十年来关于语言交际能力的科学研究成果,凝聚了我国众多一流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及测试理念。ZHC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汉语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

重要特征,ZHC等级证书能够证明求职者在相关工作环境下的汉语应用能力,必将有效提高这类求职者的就业竞争力,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ZHC是教师、记者、编辑、律师、翻译、公务员、医生、文秘、营销、管理、导游等许多行业的准入门槛性质的测试。获得ZHC高级证书,将极大地拓宽从业选择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拥有潜在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口齿清楚、文笔流畅、有创新意识等。获得ZHC,可以展现个人的职业汉语能力,证明自己是可以驰骋职场的“千里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全国企事业单位启动了“人才直通车”项目,为获得职业汉语能力证书的学生免费提供就业服务,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ZHC证书已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8个会员国认可,也得到了国际上汉语教学机构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广泛认可。

二 职业汉语进入高职课堂是大势所趋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注重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高职教育的宗旨相契合,与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契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数量上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这些应用型的人才,将一批批地进入职场。因此,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为数众多的未来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可以预见,随着职业汉语能力的逐渐提高,在健康的职场文化的影响下,职场从业者的人格也会不断完善。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文情怀的职场从业者,将会成为科学文明的职场文化的建设者,他们会在职场活动中,以职业汉语运用的和谐,求得社会职场环境的和谐。

大学语文定位应该是站在素质养成的基础上锤炼学生的汉语能力,即语文素养与语言技能的培养。传统的大学语文无力承担这双重重任,毕竟高职教育的开设年限只有短短的三年甚至两年,它无法像本科院校那样从容地养成学生的素质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且高职教育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原则,确实不需要深入的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既能照顾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又能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就业实力的职业汉语进入高职课堂,将是大势所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如能引进或借鉴ZHC测试,就能使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学校教学可以更符合社会需求,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距离,显著提升求职者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积极倡导下,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ZHC的作用与意义,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办学理念之一,一些学校还将获得ZHC高级证书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条件之一。目前,包括上海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多所高职院校都定期组织学生参加ZHC测试,并开设职业汉语相关课程。在一些重点大学中,如湖南大学,也已经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参加ZHC考试。在社会需求、就业压力和寻求自我突破的三重刺激之下,可以预计,各地高校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展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高峰期。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更应抢占制高点,尽早开始大规模启动。

三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与高职大学语文实现有效对接的策略

要做到ZHC与高职大学语文有效对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课程定位。ZHC的定位为测试应试者的汉语应用能力,而高职大学语文的定位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因此,ZHC要想承担高职大学语文的重任就必须转换定位,着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或培养与测试相结合。

调整教学内容。ZHC测试中将语言交际能力归纳为: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并掌握字、词的用法;从声音和文字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把握和概括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跨越障碍,根据上下文推断语言材料中省略的一些非关键性内容;领会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语气、情绪;根据语言材料做出合理的推断;以口语和书面方式正确、清晰、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毫无疑问,这些能力是职业活动中需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如何将这些能力要求转换成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构建新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公共课理念,将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性和公共性相结合,对原有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职业汉语顺利对接,使学生在不多的课时学习过程中掌握过硬的语言应用能力,获得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大学语文的授课时间分为两个学期,安排一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熟悉经典,浸染人文。另一个学期则应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减少知识传授的比重,增加应用写作、沟通口才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其在职业环境中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

摸索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的学生素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如果仍以传统的听、说、读、写为教学单元,以传统的讲、练结合为模式或是强调渗透影响,可以想见职业汉语的路程将会走得非常艰难。职业汉语的出现为高职大学语文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但任务艰巨。必须进行语文能力评价体系改革,改变现有单一的纸笔考试,增加口试环节,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依据给定题目进行演讲,也可以考查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职场谈判。同时,可将ZHC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结业考试之一,或者允许学生用ZHC相应等级证书冲抵课程的部分学分,提高学生学习和报考ZHC的积极性。在条件成熟时,将大学语文与职业汉语合二为一,实现有效对接。

开设职业汉语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文秘、外语、营销、导游、酒店、商务等专业作必修课安排,要求学生达到中级水平;其他专业则为选修课,要求达到初级以上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任课教师了解职业汉语测试的基本精神,要求大家转换观念,做好准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宣传,散发ZHC的介绍材料,鼓励学生报名参考;借助学生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读书协会等,以展板、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ZHC考试,借助榜样的力量,提高学生参加ZHC考试的积极性。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宣传ZHC,提高ZHC在用人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7

一、让大学语文教学观走进小学语文幸福课堂

1.以教材为纲,触角延伸到生活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已让学生感受不到语言的魅力,读不到作者的心声,课堂的气氛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想要提升学习质量不仅要靠学生的认真学习,更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课堂更灵动,就必须走出“小学语文教学观”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案例一:课本《坐井观天》,老师可以让同学联系实际,真正体会坐井观天的含义,仅是表面的意思吗?可以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分析,自己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评价是不是仅仅如此,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语文的态度,对写作文的想法,是不是自己的这些想法也有些狭隘,只是看到了眼前,真正语文的含义又是怎么的博大精深。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学生才能体会到语文是最具工具性学科的内涵。

2.课内与课外互融互补,做到语文与生活形影不离

坚持大学教学观,不仅要把学生思维带动,还要运用多媒体把课外阅读引向课堂,做到课内与课外互融互补,做到语文与生活形影不离。案例二:小学课本中的《土壤里有什么》,老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给每人发一个花盆和一些泥土,让学生自己闻一下土壤的味道,老师可以提问“这土壤是什么味道”、“我把手中的这颗花骨朵种下去能开花吗”?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亲身体验泥土味道,也会试着想象花骨朵开出美丽的花朵,或是凋零。老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实践,两个同学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老师做示范,学生跟着老师实践,老师可以说今后“看谁的植物长得最茂盛,花开得最美”、“为什么植物会在土壤里存活”、“土壤里有什么”,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各个学科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要结合到社会中,突出主旨,学校可以建立阅读小组、写作小组,组织一些语言文字的游戏,例如辩论会、演讲会、填字、模拟言语环境对话,让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团队共同合作的集体感。

二、写“生活作文”以情激趣

老师应鼓励学生写“生活作文”,以便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入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写作欲望,教师应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无处不在。案例三:《红领巾真好》一文中,老师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自己亲自给学生戴上红领巾,并讲解红领巾的戴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看谁戴得好,并讲述红领巾的意义,代表着我们少年儿童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针对自己觉得生活中有意义的人或是谁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感想,是不是也要给这样的人发一条红领巾或是给一朵小红花以资鼓励,写出理由,或是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戴着红领巾的责任是什么。案例四: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无数人痴迷于江南的春色之中,那么《春》之所以让人迷恋,仅凭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就能成功吗?我认为绝不是。这还与作者平时细腻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让学生深入到校园内外,去体察自然之美,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纯真的美和感受表达出来,写出自己对生活中美的发现、生活中美的真正含义。

三、把“游戏”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8

(一)行为目标的变化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古代个别教学的背景下,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某一个教育对像,其实质是针对个体的个性教育。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有不可操作性,因为现代教育的施教对像已从面对面单个的学生状态变成了以院校、专业、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状态。因材施教之“材”即教育对像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故在规模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今日所因之“材”更具群体性特征,从教育需了解单个学生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转向了面对大规模的群体的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的现实层面,这是目前因材施教现代化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二)行为策略的改变

受教对像的群体化,导致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策略的存在状态也会有相应变化,具体说来表现为:

1.师生定位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必须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被认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独具慧眼先明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因势利导去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但在规模教育的教学舞台上,受教对像的多层次、群体化的复杂局面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受教群体大致的来源、基础、能力、兴趣的分布类型,再分类分层,进行分类施教。同时,即使在同一级层与类别受教群体内部,教师也面临着了解学生中差异的统计分布,不可能作到绝对的整体把握,故在这种复杂群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只有把“交往”、“对话”、“互动”等因素列入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定位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创造性的教师主导,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活动的新的内涵。

2.资源整合上在教学实践中

因材施教之“材”不仅指不同知识类型的学生群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使用何种相应的教学手段。在现代语境下,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还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与周围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所以现代的因材施教不再是传统的师生直接对话,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系统,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在施教者分析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作整体的改革。总之,是“指向学生个体的巨大变化、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等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大语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理念上的认识是抽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如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大学语文的因材施教?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明确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性与目标定位,微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上

专业特色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功能属性的多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存,故欲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以厘清各类型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去有所侧重,以此确定各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区间。温儒敏先生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具体来说,如理工农医专业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其社会功能,故此类专业的大语课程应偏重其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偏重大语中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师范类则是人文性、审美性为主,重点应于大语课堂中去作人文精神与美感美德的培育。在夹缝中找到自身的坐标并准确定位,是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定位准确后,才有相应的学分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的区别,定位是风向标,定位不同,指向上才会凸显差异。

(二)教学内容上

多元组合因材施教的“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必先保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上既具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创建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便于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新闻写作》、《文学名著鉴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等专项选修课及各种与专业结合的学科写作课程作为活动课程。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本质在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2.开展专题式讲座借鉴《百家讲坛》的模式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专题,开展文化文学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每个专题以经典篇目为主线,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设诸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等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

3.自筹自编体现专业特色的大语教材

同一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定只依靠其一,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可以尝试不同专业分别选用不同的大语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尽量选取更多与专业背景、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兴趣紧密的篇目。如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介绍艺术人生与艺术门类的作品、农林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节选、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涉及科幼小说等……保证授课内容贴进专业、与专业有连接与切入点,学生当然会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上

不变与万变教学方式应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谁来教,二是如何教,即教师与课堂教学方式。从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来说,建议教师不变,教法万变。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最终还是靠教师来实施。由此,我主张同一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相对固定,一个教师最好只固定教一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这样便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积累与自己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多精力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课堂上更紧密地讲授与相关专业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拉紧专业学生与大语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如理工科学生对文学艺术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想像力相对较弱,但善于推理、长于逻辑,故可以尝试“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较强,但思维不深入细致,故可以多采用“实践体验法”如“诵读法”、“视听法”、“讲故事法”等方式。总之,以不同之“材”的特点为出发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四)考核方式上

篇9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团队在企业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了本课程的性质,即“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全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情感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二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三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了正确的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的确定等等方面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个人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解表达、思考辨析、综合应用三大方面开展能力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课程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三)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的特性,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能力训练。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汉语言表达基本方法;②掌握人文阅读基本方法;③掌握专业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④了解综合性语文活动策划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①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②能够准确地解读话意、文意;③能够欣赏、分析优秀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④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⑤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

3.情感目标

①养成良好的汉语言听说读写习惯;②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培养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这一模块教学内容是“以语文要素为经,以听说读写为纬”,建议学时为26。安排了“提炼主题、设计结构、选择风格、锤炼词句、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论述观点”等语文要素,构成7个教学单元。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专业必修①主题观点(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够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文章时,能快速把握文章主题;在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②结构层次(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在写作时,能做到条理分明,结构合理。③词汇语句(4学时):在阅读文章时,能准确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区分措辞用语的优劣;在写作文章时,能恰切地遣词造句。④应用语体风格及写作(10学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体、规范的格式较为熟练地进行专业常用应用文写作。(2)专业任选①事件叙述(4学时):要求学生能迅速把握对方讲述的事件要点,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准确把握所叙事件的基本状况;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性文章时,能准确明晰地叙事。②事物说明(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的基本特征;阅读文章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写作文章时,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③观点论述(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论述的观点,能恰当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准确把握中心;在写作时,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2.综合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1)专业必修读书沙龙(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撰写策划书、读书心得、读书交流会总结等;能够用口语较为准确、清晰、流畅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在开展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协同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2)专业任选①专业学习简报制作(8学时):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能够编辑“专业学习简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广泛搜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②演讲比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有效信息;能够脱稿演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③辩论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与辩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辩论过程中进行运用;在辩论中能够阐明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同时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一道完成任务。④调查报告(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调查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调查问卷;能够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能够形成分析报告,并且在项目实施中,能够协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实施建议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大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倡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调过程性考核,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自我学习、团队协作方式开展能力训练;

2.注意在课内根据单项能力的要求,灵活机动地通过任务驱动开展能力训练;

3.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4.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个人训练、小组训练、班级训练。

(四)教学评价

1.考核评价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淡化终结评价的原则。在学习进程中,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纠正偏差。②可操作原则。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③能力导向原则。考核方式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全面测评。④师生共评原则。采取三维度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2.考核评价

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100分平时成绩基础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活动协作、能力水平进行评价,主要以专业必选项目读书沙龙作为评分依据。

3.期末成绩

主要以专业任选项目的活动成果为依据进行测评,教师可根据评价要素及班级特点灵活设计具体评分细则。

四、特点与实施效果

篇10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