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7 11:1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工程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
交通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院校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同济大学。
篇2
关键词:公安教育;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归属;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拥堵、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交通管理中的传统问题逐步得到破解,但新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交警队伍专业素养,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也由原来的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二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判别该专业的学科归属,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及教学重点;二是构建起逻辑严密、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
(一)学科归属上存在的争议。学科归属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很大。普通高等院校都将交通相关专业归入工学门类,但它属于机械汽车类还是土木道路类,不同高校曾有不同认识,这给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带来了不少困扰,导致其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调整①。因此,必须慎重考察专业归属问题。1998年,教育部将原有交通相关专业统一于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交通运输类,原有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将其分别列入法学和工学门类,同时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但事实上,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到底归属于管理学、法学还是工学门类的争议②仍然存在着,且仍需要进行讨论。
(二)行业知识需求和学科属性分析。分析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应从交通管理工作对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参与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做好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新闻传播乃至法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核心需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其对知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是基础。交通管理对象是人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尽管人是交通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③因此,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干预交通行为最经济也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措施仍然是针对交通设施的工程措施。从系统角度看,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与否,深受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设计好坏的影响。大量实践证明,不科学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水平,且无法通过路面执勤执法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和开展交通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交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交通有序出行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工程学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主要是承担社会管理任务,与工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具体技术。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例,公安院校毕业生侧重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城市交通管理宏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而工科院校毕业生更侧重系统建设,需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技术等。
2.管理是统领。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定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驾驶人、车辆的管理,还包括对交通安全、执法活动、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这些工作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为指导和统领。当然,这种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对法律特别是工程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水之源。
3.执法是职责。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对于交通警察来说,其执法任务主要是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但“法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的,因此,执法必须建立在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以交通出行行为和道路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为统领、法学知识为重要内容,以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为支撑或补充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由于工学的基础性地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之下,并置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之下,体现了公安学和法学特色,而以交通管理工程为专业名称,正是对本专业学科属性的准确描述。
(三)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群设置。按照实战部门人才需求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其培养对象应具有如下四种能力:一线执勤执法能力——掌握法律和交通管理基本知识,能够完成一线执勤执法工作,确保规范、理性执法;事故处理能力——掌握交通安全原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事故勘查、鉴定、处理、追逃的能力,确保事故得到公正、规范处理;交通工程设计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运行基本原理,能够开展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以推动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交通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学、系统科学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完成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任务,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鉴于上述能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着“通专结合”的原则,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后期,以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为发展方向,将若干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进行适度有区别的培养,这也符合一线实战部门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专业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心理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各不相同,给学生认知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必须要构建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学科知识框架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一是研究个体驾驶行为,以规范出行、保证安全为目的;二是研究群体特征(即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用于指导交通工程设计,确保点段交通出行的安全、有序和畅通;三是研究道路交通系统状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效果。上述理论框架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课程体系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原则。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目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层次递进性,④结合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征,提出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五点原则和方法。
1.分层次构建体系。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修完理论课程后再修应用课程,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按照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尽管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组成群体,群体构成系统”的规律,但不同层次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支撑关系。如研究个体特征的驾驶行为理论虽然为研究点段交通运行的交通流理论提供了部分知识基础,但后者更多地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层次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特征,分为三个层次,且每一层次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
2.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必须紧密衔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不同时间点介入形成若干门课程,但必须注重这若干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先修课程为信息系统,有的学校将这种关系紧密的课程分割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这就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尽量将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前后相隔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学期。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研究并解决对象抽象问题。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并不是以单个元素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们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并非交通系统元素的物理特征,而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抽象的研究内容,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为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断提升认知深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应置于理论指导之下。如为深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首先,学习驾驶技能,形成对安全驾驶的感性认识;其次,学习交通心理学、道路工程、车辆构造等理论课程,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再次,学习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等应用课程,掌握事故处理、秩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参加交通管理一线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区别实务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确保教学中认知的系统性。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主干课程,并逐步延伸至支撑课程。如在设置事故处理系列课程时,一种安排是借鉴事故处理的实务流程,先安排事故勘查课程,后安排事故处理与调解课程;另一种安排是先讲授事故处理与调解一般原理,后讲授事故勘查课程。前者虽然符合实践工作流程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但由于事故勘查课程距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较远,容易造成认知碎片化。而后者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对事故处理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学习事故处理相关技术细节,符合“由面到点”和“由易而难”的认知科学规律。事实上,实务知识体系是面向工作流程而非认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警惕业务知识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干扰,即实务知识体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干扰。
5.强化方法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对应用知识的理解。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多是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具体交通实践问题而获得的。如交通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交通行为的。由此可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课程中的方法论部分,而不仅仅是应用知识部分,否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因未能深入理解掌握方法论而增加对应用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会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不能妥善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尽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不等于“操作型”,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实战部门要求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执法,更要能够做好说理执法,这就需要执法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课程和各学期课程安排。根据上述分析,应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见表2)。大一两学期基本不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表中不涉及大一的课程安排。
三、结语
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全国公安教育者为公安学科的丰富、完善添砖加瓦。通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对一线实战部门繁杂的知识需求进行梳理概括的基础上,笔者论证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归属工科门类的理由,并描述了多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四个能力培养目标,并建议按照三个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群,以“通专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五点原则,特别是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交通管理工程和交通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实务知识体系”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一线实战部门知识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宁乐然:《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龚鹏飞:《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篇3
我校交通工程專业成立于2005年,专业所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定位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主动服务产业经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培养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的学科定位是要形成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特点互补和错位竞争的格局,为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注入实质内容。
为实践上述办学理念,交通工程专业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土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隶属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面向轨道交通方向设置,是以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与管理学三大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本专业结合交通土建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轨道交通土建基础设施(轨道、隧道、桥梁、车站等)的设计、建造及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为教学内容;面向以地铁公司、铁路局为主及行业相关的管理、建设、设计、咨询等单位的一线岗位,从事以轨道基础设施为专长的设计、施工、检测、维保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本专业课程体系可概括为2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5个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65.5学分、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应修)34学分;专业课程(应修)2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2学分;第二课堂(共4学分)。总学分164.5。其中,理论教学环节学分128.5,所占比例78.1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2,所占比例为19.45%;必修课学分123.5;选修课学分41;见图1,培养计划塔式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各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所起作用、相互之间衔接力度等合理性问题都非常值得关注。
(一)课程结构比例分析
通过图1可知:公共基础平台课占到总学分的40%,其中学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思政就业创业类、英语类、数学类、物理类、公选类、计算机类、体育类。164.5总学分数是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公共基础平台课所占比例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定位,大众化式的本科教育,为全民素质教育服务;思政类学分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社会功能,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思想有信仰的新一代,这类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吸引力的强大为授课教师提出很高要求;如果加上专业基础课的34学分,总共100学分,确实体现了我校厚基础的本科教学特色。集中实践环节绝对百分比并不是很高,但与平行的其他模块相比它是占比最高的,在有限总学分的要求下可以说呈现出强实践的培养特色。计算机类课程5学分对于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足的,目前许多关于计算机的内容需要在校生自己有意识的补充,通过自学和公选课、第二课堂找提高的空间和时间,导师制也要积极针对这个难点进行完善。
通过表1可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设专业课程共需完成95个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比最大,达到20.6%,且分布第一到第五學期;实践环节32学分中有16学分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时实践能力的高低;学习专业课程的高峰期在大三,专业课程密集并且难度大要求高,学生们要全力以赴完成大三的课程,所以公选课等选修课程最好安排在其他学期;第七学期没有课程,原因是考研出国比例越来越高,面临考试、就业、找工作,各种面试使得课程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有些学校也是这种模式,是否科学有待商榷;第八学期集中毕业设计阶段,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在就业单位实习,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这个学期的难点。
(二)合理性评价
为了进一步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拟对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已毕业学生、在校学生及合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三个问题,(1)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减少一些学分,此题主要针对专业教师和已毕业学生;(2)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特色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此题主要针对合作企业;(3)你认为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对于顺序可以根据标注学期号进行选择,对于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增删。
通过如上调查,发现不同调查对象对培养计划的认知程度不同,调查结果存在职业特性,通过一定量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在校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最清楚,在校学生其次,合作企业最低,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对社会生产实践工作的认识不及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从问题1的调查结果看,整体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认识程度较高,从课程增减上说,已毕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应该减少,专业教师认为应该扩大知识面,在校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合作企业认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应该有深度;从问题2的调查结果看,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具体专业课程的认识程序也不同,专业教师对实用性专业课程的认识区别于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同时只有已毕业学生认为实用性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减少,这和其毕业后工作的专一性有关;从问题3的调查结果看,已毕业学生认为部分课程顺序的安排有待调整,学分要减少。从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各调查对象普遍对专业课程结构的认可程度较高,说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
四、结束语
通过应用数理统计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课程设置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教学特色;
篇4
高速公路(至)是国道的组成部分,也是通往风景区的最便捷的通道。该项目建成后将缩短从至的行车里程约14公里。高速起于县乡村,与高速公路至段相交,途经3个县市、机场,终于市镇,总投资22.91亿元。项目建成后,原国道仍然保留。至高速公路将于月日奠基,今年月中旬开工建设,年上半年建成通车。
年月日,我们班乘车到实习,早上6点半出发,上午11点到达,在实习了3个小时,我认识到:至高速公路是省路网规划中的旅游高速公路,也是通往风景区的便捷通道,全长62公里。同时建设至旅游城镇连接线,长22公里。高速公路工程按全线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计算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24.5米;连接线计算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路基宽16米。全线共设桥梁42座,其中主线特大桥1座,大、中桥23座,涵洞218道,隧道3座,累计总长4008米,其洞隧道左线单洞长2015米,是省迄今为止最长的公路隧道。目前,上万名建设者克服雨水多、工期短、环保要求高、地形地质复杂等困难,科学安排施工,全面加快工程进度,力争在年月建成通车。
实习中,负责那个路段的总工程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路基的压实作用,方法,步骤及路面施工的具体措施,具体讲到:气候因素影响着路基施工的质量,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气候特点选择合理的施工季节。四季差别不明显,但夏季多雨,路基填土含水量难以控制,故不是理想的施工季节。其它时间降水较少,气温适度,便于路基填土含水量及路基压实度的控制。在路基施工中,如果土质不良,即使松铺厚度适中,碾压合乎规范,仍然很难达到压实度标准。所以,一切路基填土都必须经过试验。在高速公路的施工中,路基填土普遍采用粗粒土,这种土的级配良好,加之本身的性质,一般只要机械碾压合理、松铺厚度适中,比较容易达到规范的要求。沥青面层由三层组成,下面层和中面层均采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厚各为6cm。中、下面层中的粗集料一律采用石灰岩碎石,虽料源尚可满足,但粒形不好,针片状含量较高。实践证明,用鳄式轧石机不可能生产出粒形完全符合要求的集料。交通部公路二局段油面施工中采用锤式轧石机自行加工的集料,由于粒形好,其配比设计较顺利,摊铺后的油面质量也高出一筹。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将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又向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请教了很多平时不明白的问题,获益不浅。希望以后能经常进行这样是实习,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体验了工地的辛苦,天气的酷热。
我们的实习虽然已经结束,我的心也在不停地跳跃着......朋友们,来吧!建筑工地虽说杂乱无章,但正是这些杂乱无章合奏了一支强悍有力的交响乐,唱响祖国大地。相信祖国的建筑事业明天更美好。
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即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奠定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该计划可以吸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使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最终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目的。
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遵循高校办学规律,我校积极进行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方 案的制定是学校贯彻国家“卓越计划”教育方针和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大批创新拔尖 人才,按以下方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 表1:“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二、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与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等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分为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 学习两部分,并组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班,学生规模按照每年30人采取“3+1”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累计3年在学校学习(含在校参加必要的科研和 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
三、增大选修课比重和知识结构体系,扩大专业领域,注重创新活动和实践训练
为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以及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几年学习,拥有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市场的基本素养,具备卓越工 程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则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必修课程基本要求,增大选修课比重和知识结构体系,扩大专业领 域,注重创新活动和实践训练。
四、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科技、经济、人文和信息综合化
在大工程层面上培养人才,将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课模块(包括人文基础模块和自学科学基础模块);学科技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包括交通 规划与管理方向和交通信息与控制方向);第二学位模块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块。这种课程模块化设置方案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统一组织公共基础和学科技术 基础教学,并使学生获得大工程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志趣的变动,使学生不必一入学就选择专业,而可在接触了学科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后再选专业,甚至转系; 也有利于第二学位培养,学生可以在土木工程或管理工程等相关专业获得第二学位。
五、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公共基础学科模块课程以“打好基础”为原则,学科基础和专业模块课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进行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增大学生自学空间和时间。
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模块中增设创新培养模块,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效”的原则 自行安排,包括: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与专业竞赛,到企事业单位做实习生、当公益活动自愿者、专题社会调查、校外(含国外)高校知识进修等等 (其最低学分要求和学分认定标准详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创新能力拓展课”的最低学分为8学分。创新能力培养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
①各门课程都要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②培养创新思维转化为工程图纸和计算机图形能力;
③培养纸面图形变成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的能力;
④培养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转化为产品或实物的能力;
⑤培养在经营层、管理层、领导层中的创新工作能力。
另外,创新能力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外,要安排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能接触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 赛和创造性活动。养成勤思维,勤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建议学校建立创新实践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创新设计、施工,试验研究条件,制定创新作品评选、展览、 上报、评奖制度,制定创新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拔尖人才。
七、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实践环节:指必修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军训等。实践环节教学学分不低于40学分, 时间为40-45周,即累计不低于1年。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取得可以多渠道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取得相当于培养计划中课程、课程设计、实践与实习、实 验、毕业设计(论文)的成果,达到或超过相关环节的标准,都可以抵冲或认定相关学分。
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密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学生在第二课堂所做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效果明显,表现 突出者,经申请符合条件者可认定学分[3,4]。通过鼓励各专业与企业建立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或培养落到实处。
八、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要都采用单一的课堂上课方式,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有关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等方式进行教学。
②改革体育课教学方式。体育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目前进行分班教学,教学内容都一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 体质各不相同,爱好也各不一样,有人喜欢游泳,有人喜欢篮球、足球,人人各项运动全都要达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探索按学生兴趣分班或自主组织爱好者协 会。例如足球协会、游泳协会……,学生课外自主安排锻炼、比赛等。学生体育考核可根据协会活动情况总结和教师面试确定。 ③改革外语教学,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
开展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注重学生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课程,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外语运用能力。
④推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加强实验设备投入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制定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把实验教学放在理论教学同等地位来抓,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精 简实验室专职教师数量,探讨以课程教学老师为主、实验室专职老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推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专职老师轮流值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 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⑤试行开设讨论班
定期开设一些专题讨论班,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讨论班可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学生参加讨论,也可以由相关学术梯队(或教授)组织,立一个主题, 下分若干个小题目,参加讨论班的学生自己选一个小题目,在梯队成员指导下,自己搜集文献资料,做分析、写报告,然后轮流作报告,参加者相互讨论、提问题, 由报告人回答,学术梯队负责人(或教授)只起主持、引导和总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收集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5,6]。参加讨论班 学生可计算学分,教师计算工作量。
九、探索校企联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6
关键词:慕课;特点;交通工程;教学体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61-03
一、慕课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1.慕课的概念。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是MOOC的谐音,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其特点是人数众多,是对所有学生开放。2008年,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1]教授首先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将大规模、在线、开放作为慕课的三个主要特征;2011年,斯坦福达大学Sebastian Thrun[2]教授在网上免费提供了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课,注册人数达16万人,此举开启了“慕课”的新时代。2012年,随着慕课在全球的广泛兴起,世界各国都纷纷开发自己的慕课平台。
2.慕课的发展趋势。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外著名大学纷纷加入“慕课”,中国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加入到了慕课平台。“慕课”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的教学形态进入我们的视野,其必将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外的三大“慕课”平台为:Coursera,EdX和Udacity,其中Coursera是目前发展最大的MOOC平台,拥有相近500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EdX是哈佛与MIT共同出资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Udacity成立的时间最早,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面对美国慕课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我国相关的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也积极在国内建立慕课平台,例如:慕课网:是由北京慕课科技中心成立的国内最大的IT技能学习平台,是目前国内慕课的先驱者之一,专注服务于互联网工程师;酷学习:是上海首个推出基础教育慕课的公益型免费视频网站,其鲜明的价值观就是“免费、分享、合作”;学堂在线:是由清华大学直接推出的共享课平台,集聚中国本土特色,成为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网站;此外,还有网易公开课以及由爱课程网携手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等。国内各种“慕课”平台的建立不仅是教育创新化的体现,也将学术资源公有化付诸实践,引领了慕课时代的新潮流,突破固有模式的创新思维也为“教育”开启了另一扇窗。
二、慕课的特点
1.慕课的优点。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和实体课程相比,其具体优点如下:①开放性。慕课的平台是对全体大众开放的,不局限在某个学校或机构正式学习的人,在课程建设和活动组织方面也体现了开放性。人人都可以为慕课提供学习资源和话题,都可以参与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实质上,慕课的开放性蕴含着教育公平的人才培养理念。②大规模。传统的网络课程学习者人数往往不多,以正式学习者为主;慕课则人数动辄几千上万,除了正式学习者之外,也包含各种临时学习者。③课程要素完整。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时间安排、联系和作业、学习评价、测验。对每一个课程都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制定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等。视频播放中留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以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将问题和测验植入视频,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领悟后再进行到下一阶段的学习。④灵活性。慕课的内容更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和需求,更注重普适性、综合性、生成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强调互动而不是灌输,视频形式短小精干,向微课程靠拢。MOOC在教学设计上由播放视频、提问、练习、小组学习等环节组成。通过提问、互动等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传统实体课堂相比,更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和要求,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3]。⑤可实现大规模教学。MOOC没有课堂规模限制,且人数越多越能发挥其功能。而实体课堂可容纳的学生是有限的,人数过多反而会影响听课效率。⑥授课水平较高。MOOC的授课教师都是名校名师,其授课的平均水平自然更高。除此之外,慕课与视频公开课的区别还体现在网络公开课只是一种公开的网络视频资源,一般不包括学习活动在内,以独立形式存在,不提供学分和证书,而完整的网络课程和慕课是提供学分和证书的。微课,是一种时间限制在20分钟以内的视频公开课,尽管微课也有学习活动,比如在视频后附上一些练习题、测验题或说课之类,但在实际中作用不大,学习者往往只看视频而不注重其他的环节,互动性较低。
2.慕课的缺点。虽然慕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实现开放、大规模的教学,但当前还不能完全代替实体课。慕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不能提供生活体验。MOOC不能给学生真实完整的大学学习体验、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熏陶等。除了课程教学之外,大学教育还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比如同学、师生之间的社交体验就是MOOC无法提供的。②不适用于实践课。一些需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课程。如实验课、中药材、紧急救护等课程,需要学生在实体课堂上去亲自操作和感受。而这只有在实践课中才能实现。③机制不健全。MOOC现在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机制。虽然一些学校在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获取课程学分和学位要求,要想通过慕课获得文凭证书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点[3]。④辍学率高。例如2012年秋,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一门“生物电学”,当时有12725名学生注册,但只有7761名学生观看了教学录像,到最后考试时,仅剩345人,而通过考试者只有313人。⑤资源缺少整合。中国慕课没有一个固定的网站,很多课程来源比较繁杂,不易于查找。且课程分类不明确,课程范围也不全面。⑥课程不完善。目前“慕课”开发出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中,适合中国实际的应用性课程资源还很少,无法满足优质应用型课程需求。例如对于交通工程的专业课程还是较少,覆盖面较小。
三、慕课对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1.交通工程专业特点。我国交通工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部分高校相继设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工程学科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年轻学科,它从交通运输角度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研究,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特点,是道路交通的发生、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及其运用的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是一级学科,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这4个二级学科。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工科类学科其不同于文科,针对的是文学和社会科学,需要丰富的情感和灵活的表达能力,且记忆内容较多,也不同于偏重于理论研究的理科,对于交通工程工科类专业,重在工程上的实践和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交通工程领域从事交通分析和评价、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土建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因此,本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六大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2.交通工程教学体系的特点。基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性比较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于一体,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更新快,信息量大,要求有较好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特点。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在教学体系上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通过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具有现代智能交通观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其具体特点如下:①专业性强:交通工程是在大土木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它同土木工程一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各大高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对于专业课,各大高校由于各自强调的方向不同,故存在一些差异。为此,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②实践性强:交通工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与许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另外,有些专业课理论化,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起来不够直观,不易于理解掌握,若能到工地亲自体验实践,就会很容易领悟所学要点。因此,一些实践活动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生产实习、测量实习、毕业实习等。③模式多元化:根据需要,很多高校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交通工程专业划分了不同方向,既有交通设计、交通规划等核心方向,也有轨道交通等特色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辅助学生掌握课程精髓[4]。
3.慕课与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相互影响。对于慕课来说,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应用效率,使之更具专业化和实践性,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慕课的网络共享功能使课程实现了大规模的开放,但是相对的,“广而不精,繁而不全”的缺陷使其无法与工科领域的教学特点有效结合。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而言,国外“慕课”之三大平台的网络课程中,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相统一,而且课程繁多,范围甚广,在慕课平台上很难找到相应的课程。其次,就交通工程的特点来讲,作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单凭网络上的视频教学,而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满通工程专业要解决的工程问题的需求。因此要想充分应用慕课平台,必须深化技术改革,赋予其更深的实践意义。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来说,慕课的出现必然引起内在机制体制的重大变革。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更新,还是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都将是专业教学进步的全新导向。慕课的出现使自主创新的思想融入现有的教学模式,资源的共享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专业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例如:西安交大的在线高铁课程,使得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可以有机会听到西安交通大学的课程,实现零距离“触摸”名校。而其启动的高速铁路系列慕课建设,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交通工程专业与慕课模式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必然成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航标。
四、交通工程教学体系面对慕课的应对措施
1.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且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特定的老师指导这一举措可以使每位学生对交通工程方向的定位更加专业化,更深刻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参与一些工程实践。这样与慕课相比,教师的监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也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科研水平的要求会比较高。
2.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由于交通工程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专业方向有轨道、桥梁、道路等,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教学方向,课程体系上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另外设置主修课和选修课,同时也向慕课的开放性靠拢,弥补了慕课辍学率高的不足.具体的说,例如:总体目标是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管理人才。那么可以建立分层目标:①掌握运营组织基础理论和运用技能的运营管理技术人才;②掌握建设项目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建立基础型、专业技能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5]。
3.完善交通工程的慕课课程。针对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相关慕课网站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更加完善,增加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系统工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原理、交通管理与控制等。使学生能够听到更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4.进行双语教学。各大学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适当的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更好地运用慕课平台。另外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5.完善教学方式,拓展创新思维。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现场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争取做到融会贯通[6]。突出“基础厚、宽口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
6.政府加强教师培训。积极进行特色慕课课程资源建设,加快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名师”、“名课”发展。“慕课”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为前提,优质教育资源不一定是最好的资源,但一定是最适合实际需求的资源。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保证本高校内部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内具有领先于国家甚至领先于世界的核心专业课程[7],走出一条特色的应用型“慕课”之路。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29-34.
[2]本报记者林莉君.“慕课”来袭能否撬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N].科技日报,2013-10-15007.
[3]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01):4-15.
[4]魏金丽,宋年秀,潘福全,齐新宇,闫岩.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J].大学教育,2014,(02):111-112.
[5]彭辉,魏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29-130.
篇7
关键词:交通工程 专业英语 能力培养
目前许多大学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基础英语学习,专业英语教学比较薄弱。在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的推动下,各所大学本科院校都积极开展外语教学建设,推出一些双语教学课程。从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已显露出逐步重视专业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趋势。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则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置于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加入世界相关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的大形势下,为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关工作部门培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人才。
一、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要求
既然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是以英语讲解交通工程专业知识,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与普通英语和普通交通工程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没有任何任职资格标准。所以,学校在选拔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时,产生良莠不齐现象。虽然,教学大纲中要求专业英语课应由专业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多数学校则是由一般英语教师担任。一般英语教师很少精通专业知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知识很难讲深讲透。概括地说,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交通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必须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课教学的能力。这也是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独到的见解。
第二、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比较高的水平,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通工程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或者说,受过严格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这是从事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最起码的条件。一句话,教师必须有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教学。
第三、如果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具有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在教学中现身说法,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则可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独立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要求
专业英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就不能局限于用英语念原文,中文翻译意思,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就很难与专业课程区分开了。
第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越新越好,内容力争追赶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热点。鉴于此,我认为,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考虑选用国外同专业大一或大二的基础课教材,而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考虑选用国外同专业大四或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第二、大学本科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兼顾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的关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锻炼出一种能够终生受用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原文教科书或著作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学科发展的动态、新的学说、方法和理论。
第三、如果有可能,教育部可以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各个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指导纲要,以便于各个高校做好专业外语教学工作。
三、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学生的要求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学习成果没有硬指标要求,并且课时安排越来越少,个别学院甚至将其安排成选修课。高层教学管理层面上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制度和措施上的不重视,大大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的学习习惯,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的实际需求在上文中已有所表述,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必须是一种较之传统课堂更活泼、更互动、更实用、更专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课堂。这样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新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
材的选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交通工程专业的业英语教学应该是选择原版英语教材,聘用在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教师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采用双向传递方式,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说,不应简单地看教师在课堂上说了多少或说多少遍,更应当看重学生用英语表达了多少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国,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5,
[2]蔡苏宁。徐孝昌,工科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6,
篇8
关键词:交通特色;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P20-4 文献标识码:B
毕业设计是各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其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实践重要环节。测绘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从事教师的纵横向项目和企业生产。毕业设计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成了关键。许才军等利用转变培养模式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张小红等利用近五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与分析。鉴于此,本文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1.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5年增设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前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良好,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时间无法充分展开。第一,当前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和保证做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第二,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每年大约有2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要准备面试,缩短了毕业设计的时间,致使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无法保证。第三,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学生有两周的毕业实习,占据了毕业设计的时间。②选题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目前,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致使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较为被动,即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或方向列出几个题目,然后由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选取,最后由系部根据选题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第一,教师出题具有盲目性,题目的适合度和难易度不够,大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和感兴趣的题目。第二,学生选题的盲目性,由于系统的限制,先到先得,有一种抢先选题的心理,致使学生只能字面了解题目,无法深入了解。第三,没选定题目的学生由系部作统一调整,这种选题更具盲目性。
2.交通特色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我校出现的上述情况,本文对测绘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如下:①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计划,第七学期的14周全面结课,可以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②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参与自己的纵横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能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自己所做的项目中拟定题目,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指导老师必须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题目分成难度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③毕业设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下,毕业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一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指导,同时,学生可以与指导老师商讨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保证了毕业选题的实践用性。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些用人单位在实践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且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相互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④学校严格把控毕业设计和答辩质量。加强对毕业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严格的考核制度,指导老师要分阶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且进行中期抽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督促,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3.结论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亟须进行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我校测绘工程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从时间、师生互动和管理上采取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测绘工程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 特色课程群 微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
本文为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项目和陕西省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前 言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将交通智能化技术放在了交通运输领域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满通信息领域人才需求,我校于2007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建立了“交通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培养掌握道路交通基础理论和交通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作为国内首先建立的本科专业方向,本专业建设缺乏成熟经验。结合城市交通信息控制以及智能交通的发展需要和我校的专业特点,设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向交通运输行业,以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为手段,培养适应现代交通信息化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具体建设方案,具体如下: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交通信息工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学科及交通运输学科的知识点。为此,将本专业的课程分成软件类、硬件类以及交通运输类三个课程群来建立对应的教学团队。
2.特色课程群及教学资源建设
(1)特色课程群建设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对交通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由软件、硬件、交通信息三大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教学资源建设
针对我系交通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的现状,重点进行“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等交通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3.面向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跨越了信息和交通两个学科,需要学生对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措施如下:
首先,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在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认知基地,如秦岭终南山隧道监控系统、陕西省道路监控信息中心等。
其次,由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交通信息化领域的最新研究,使他们能够了解“交通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开阔专业视野。
最后,紧紧跟随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示例、实验进行修订,添加新技术、新方法。
4.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1)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创新能力
在加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三大课程群的重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如图2所示)。
(2)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创新性实验项目,“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建立以交通行业重大示范工程为主体的实习环境
带领学生参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出租车营运监测监控系统、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交通运输部正在实施的五大示范工程的设计过程。
(4)建设面向交通信息化方向的实践基地
本专业与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设 “车辆和道路检测”、“交通信息采集”、“交通工程设计”等实习课程,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和训练环境。
结 论
通过两年的改革,本专业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以下数据来自对第一届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60人在2011年底的统计。
1.奖学金获取情况
各类奖学金覆盖了90%以上学生,有32人获得包括学校、省、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竞赛奖项,占本专业学生人数的53.3%。大于以前的类似专业的21%。
2.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全国科技大赛奖项。如“基于超声波的汽车防撞报警系统” 获得第六届“博创杯”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智能公交车运行及车内拥挤信息实时传递系统研究与实现”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
3.毕业就业去向数据分析
60人中考公务员4人、出国深造3人、国内继续深造22人、31人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从以上数据可知,本专业毕生生一次就业率达到52%的水平,说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抓住了人才市场的需求,42%通过各种手段继续深造,与在教学中改善教学方法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积累与积淀才能改进,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环境与制度的支持,判断标准需人才市场的认同。虽然交通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人才培养模式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要把它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科技部,2006.
[2]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2011.
[3]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2008.
[4]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课程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物流工程在内众多专业学科基础,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剖析与重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据应用型高校为背景,分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课程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the basis of many other majors, such as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important, according to aim of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paper analys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necessar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method of the reconfiguration for the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ajor;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figuration
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前已有190余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很大改进。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卓越计划重点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专业有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而在很多应用型的高校中将三个专业划在交通运输与管理二级学科下,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为体现工程性、实践性等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对其课程改进以物流空间流通为主线,加强专业衔接配合,提高学科融合度与内涵。具体而言,物流工程专业领域最为宽泛,涉及流通领域、生产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等;交通运输专业涉及到货运与客运;交通工程涉及城市交通领域,与物流市内配送高度相关。在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三个专业协同性较差,融合度较低,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涉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培养该领域内卓越工程师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 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交通运输类专业历史沿革较长,初步发展阶段侧重于道路运输领域,后来又发展了城市交通,产生交通工程专业,近年来探讨流通与商业的关系,又产生物流类专业。总体而言,物流工程专业最为年轻,交通运输专业历史较为悠久。交通工程介于二者之间。由于行业领域快速变迁,导致行业内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高校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演化与发展。
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实用性较差,与交通领域的实际相差较远。
首先,课程体系膨胀,教学课时较多,江苏此类专业平均为3 122学时。而且课程体系之间协同、包含、支撑关系有待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加重了学生负担;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上法并无二致,导致不同层次课程在学生不同培养阶段承担功能无法完全有效实现。例如对于专业核心课本内容缺乏本质上多课程融合,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所削弱。
其次,必须课程的门次较多,选修课较少,实验课偏少,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局限,理论指导与交通运输实践脱节严重。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都呈现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改善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3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系统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地方性”、“应用性”特色,以所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性质、可持续性为依据,科学界定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性质,归纳其培养的基本目标,大力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卓越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如何重构具有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家输送高级交通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行业发展,是交通运输类专业教育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
4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重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也是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蓝本。最佳课程体系是培养最佳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前提。构建一个与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符合卓越工程师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重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4.1 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舍弃“交通运输通才”或“交通运输专才”的理想化课程编排。目前交通运输领域范围与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呈现集约化、智能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使得通才教育变成不切实际。因此在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的需要、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人才。
4.2 加强通识、选修课的配置力与整合力度
目前在淮阴工学院依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提出将通识类教育所占学分比重提高到20%以上;选修课学分所占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课程竞争性,提高课程学习质量。并且通过开设综合课,尽可能避免各课程内容性。例如整合物流工程专业中物流学、物流技术、物流工程等课程相关内容,提升课程间的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通识课、选修课的质量,加强其内涵建设,研究综合性课程的设置,探索性地开展在交通类专业之间融合性通识教育。
4.3 确立课程体系分类和精选主干课程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卓越计划为目标导向,兼顾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的基础,建立更为科学的、多样化的、开放的,具有交通运输类特色的课程体系。务必要处理好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合理规划对不同层次课程的功能与作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程式、考核方法等过程的差异化,增强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适应性、有效性、灵敏度。例如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规划学科基础课为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规划的专业核心课为工程经济学、物流工程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为10门,30学分,增强课程体系的支撑作用。
4.4 以CDIO为先导,推进一体化教学
CDIO内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退休的全生命过程。
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
- 上一篇: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论文
- 下一篇: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