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企业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企业的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供应物流模式;界面管理;物资管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物流管理对于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学术界也对此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学术界认为,企业供应物流决定了企业生产、营销的节奏,供应物流决定了企业原材料组织活动、零部件供应活动、燃料供应活动、辅助材料供应活动的开展,此类活动对于企业的高效运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下文基于“界面管理”,对供应物流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界面管理和企业供应物流

界面管理主要用于描述完成同一个任务或者解决某一个问题,表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财务、物资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的界面关系纳入管理,就能够实现全面的管控,以提高管理有效性[1]。根据界面管理理论,企业的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主要涵盖宏观层面上的管理关系,主要描述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若是企业之间存在物资交易关系,那么就可构成界面管理的基础,一层次界面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提高管理有效性、管理影响因素、如何构建良好合作关系等;层次二主要是着眼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合作关系,尤其集中研究企业各个部门的交流过程以及交流影响因素;层次三主要反映企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注重对某一项任务中不同岗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导致管理出错的原因[2]。从客观的角度看,供应物流虽然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供应物流本身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外延部分,如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等,其本身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管理系统,但是该管理系统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输条件、采购市场等有密切关系[3]。基于界面管理理论,企业的供应物流管理应该属于界面管理中层次二的范畴,主要涉及到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等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2企业供应物流界面管理评价模型

2.1企业供应物流界面管理评价模型理论基础

供应物流模式的创新,主要目的是要保证企业内部各个有关供应物流的部门,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系,从而让供应物流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整体功效,大于各个单个要素的功效简单相加。这里可以列出函数P=F(θ1,θ2,θ3,θ4),其中F为函数、θ1代表采购环节、θ2代表供应环节、θ3代表过程管理环节、θ4代表仓储管理环节。θ1,θ2,θ3,θ4为供应物流管理体系中的四个变量,假设θ1,θ2,θ3,θ4的自变量值无线趋近于最大,那么函数的值才能够保持最大,也就是所说的整体功效最大化。仅从管理上分析,影响θ1,θ2,θ3,θ4自变量最大化的主要因素,是在供应物流管理过程中无效的交互机制以及信息本身的粘滞性,即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自为政,忽略了合作带来的最大化效果,或者信息无法在岗位、部门之间流动,对具体的工作缺少必要的解释[4]。

2.2企业供应物流界面管理评价模型应用实例

这里以θ3(过程管理)为例,一般情况下,供应物流管理中θ3(过程管理)出现问题,往往不是独立问题,而是反映仓储、采购、运输、营销、生产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从中可了解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对θ3(过程管理)的态度、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1所示,种种差异以及缺少解释,加大了信息的粘滞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所以,θ3功效的最大化,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管理中不同部门的需求,因θ3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不同矛盾的综合体现,且是因为各部门承担具体任务不同而形成的,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建起贯穿各部门的协作沟通机制。综合上文分析,在供应物流管理中,协作沟通机制的缺乏以及组织信息的粘滞性,增加了企业供应物流组织界面的不和谐性以及复杂程度,导致供应物流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物资管理水平低下,此类原因是影响企业管理最大的绊脚石,也就是阻碍F值功效最大化的绊脚石。

3供应物流模式创新

3.1以界面管理优化供应物流管理关系

根据文章上述界面管理层次二的管理特征,需要通过分析θ1,θ2,θ3,θ4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信任交互、沟通交流、合作意愿等进行优化。其中信任交互主要是指影响θ1,θ2,θ3,θ4功效的各个部门,其对其他部门的不信任,所以企业应该构建起以部门骨干人员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或者定期从各个部门中抽调管理人员轮换,形成一个相互信任的管理机制;沟通交流主要是指网络沟通、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信息传递效率决定了管理效率,企业应该围绕θ1,θ2,θ3,θ4的管理需求,构建出高效化的管理平台,以实现高效化的密切沟通;根据各个部门的合作意愿,应该建立起部门之间的学习机制、联谊机制,提高人员之间的合作意愿,以促进功效最大化的实现;为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以及冲突,可采用充实等级机制、替代等级机制,保证在物流供应管理合作中人员的平级,以实现扁平化的管理,在避免冲突、矛盾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

3.2以界面管理形成统计分析指标体系

根据企业现有的供应物流管理制度、物资计划、供应计划、物资消耗情况,应该针对供应物流管理相关要素,构建起完善的分析指标体系。一是要在计划环节,根据各个部门的供应物流需求情况,构建起供应物流需求计划兑现指标;二是在物资采购环节、供应环节,需要构建起采购计划控制指标、集中采购指标、采购规范程度指标、采购资金利用率指标、物资供应效率指标、供应成本指标、供应商履约能力指标(企业需要有完善的供应商档案,才能够根据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构建指标体系);三是在库存环节,构建起物资闲置指标、物资控制指标、剩余库存波动指标。在完善的指标体系下,企业可全方位的去判断供应物流的运作是否符合企业的运作需求,同时针对物流供应各个相关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改进,为供应物流管理优化、领导层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一是在预警功能方面,以“物资供应”为核心,将相关指标的重要度重新进行整合,针对该环节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并指明存在的相关问题(可用界面管理进行评价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二是要对物资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评价,指出潜在的库存积压风险、物资链断裂风险,在满足业务部门运作要求以及企业领导层决策要求的基础上,保证物资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三是应该定期对物资管理的廉政风险进行评价判断,综合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物资供应廉洁风险问题,判断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并及时修补。

3.3以信息化建设增强供应物流业务功能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判断出企业在供应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层面上解决信息粘滞问题后,应该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实现物资计划、采购、供应、库存的有机整合。目前,APS系统、ERP系统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采购部门在整合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后,应利用APS系统、ERP系统对物资计划和企业现存物资情况、物资消耗情况进行对比,揭示物资需求、物资计划的矛盾关系,同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以贯彻管理职能,保证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通过APS系统、ERP系统了解到物资采购的实际情况。另外,应秉承“先库存、再调剂、后采购”的基本原则,首先消耗库存物资,然后根据物资消耗规律来以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并对企业内其他部门所残留的物资进行调剂,以实现供应物流管理有效性的最大化。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务必要考虑到技术带来的行政流程改变问题,针对物资供应计划编制、采购计划编制、库存清点、物资调剂等,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4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家对于界面管理的重视程度而言,界面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如上文所述,物流供应管理本身受到多个部门影响,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信息粘滞问题导致物流供应各环节的功效无法最大化发挥出来,而通过分析具体的问题成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就可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历如,巩家婧.基于大数据的物流企业供应链模式与优化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93-96.

[2]毛雅菲.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9):128-129.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壮大以及网络购物人数逐渐攀升给B2C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新的销售渠道,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这些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从而刺激消费,提升自己的销售额,不断的赚取利润。而相应的挑战是多方面了,比如企业营销方面的挑战以及物流配送的挑战。当前,物流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就如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过后的快递就爆仓,远远超过了快递公司的负载能力,很多货物并没有发出,导致很多消费者过了十几天都查不到商品的物流状况,也没有收到货,且发货与订单不符、或者货物件数不符、物流单号虚假之类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由此可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是B2C电子商务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又由于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供应链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供应管理的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研究,对于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的专家们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难题。日本的物流学者汤浅和夫也在自己所著作《IT 物流》中对物流配送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他认为电子商务给物流配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丰富了物流配送的内涵。著名学者Kent N. Gourdin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评价的理论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不满意的发展过程,得出物流配送的质量与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满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要提高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需考虑很多影响因素,比如配送成本、服务因素、环境因素、商品特点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刘迎、刘志学和邹安全认为配送成本和配送服务时后勤配送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其他的影响因素,诸如宏观的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等,以此构建了中心城市高校后勤物流配送模式的指标体系,为不同高校后勤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张旭凤和朱丹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了配送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且各层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配送的网络结构。Kaplin sky R.和 Morris M 通过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影响因素,指出物流配送成本、库存数量、商品特征、物流配送模式等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选择物流配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进行大量的研究,以期能够改善物流环节,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但是,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如何评价当前的物流配送模式,以及如何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问题,暂还未有完整的评价方法和理论体系[6]。因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视角,研究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能够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

发展物流配送是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物流集约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导致我国物流企业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使得实施物流改造、提高物流效率,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主要有三种模式: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

(1)自营物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是指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既可满足企业内部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配送需要,又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为建立配送体系的投资规模将会大大增加,在企业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也相对较高。如卓越就采用自主配送形式,具有自己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

(2)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这与自营物流模式相比,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节约自建配送体系的成本和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第三方的专业配送为自己提供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阿里巴巴就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与中国邮政系统共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层面达成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共同拓展电子商务市场。

(3)物流联盟配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是B2C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有效共享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实现整体合理化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它是介于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和自营物流模式两者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它主要是以企业合作为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能够帮助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目标,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进行优势互补、利用共享,降低双方的风险,从而达到双赢。就如当当网以大型城市和小型城市及偏远地区进行区分,利用大型城市的便利条件,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由于小型城市及偏远地区受到交通条件等限制,因此,当当网就采用了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2.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影响因素

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配合,这就要求其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

首先,从顾客通过网络下订单,到B2C企业处理订单,发送货物到最后送到顾客手中,中间经历的环节较多。在物流运作中,快速反应和成本控制能力往往显得非常重要,原因在于顾客对于送货及时性要求较高,送货越及时,顾客满意程度越高,但送货及时性则需要更高的成本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在快速反应能力与成本之间必须要做好权衡。快速反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订单回应及时、发货准确率、货物完好送达率和货物配送及时。成本控制则体现为物流基础设施成本、物流过程成本、人力成本、其他成本。

其次,供应链的运作离不开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提供高质的服务,需要上下游企业很好的配合,才能够增加供应链绩效,传统的企业在与专注公司的内部活动,如物料需求计划、流程再造等,通过改进内部活动以提高运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但这些内部活动的改进,并不能完全解决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这就需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良好协作,共享利益。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协调的因素可以细分为: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能力、信任度以及目标的一致性。

再次,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需要供应链信息及时传递,它包括了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供求信息、管理信息和物流信息等,及时的信息传递,才能确保良好的配送行动和计划。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纵横交错,如何正确获取、传递、处理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信息共享深度、信息共享广度、信息传递准确率、信息传递时效性。

最后,物流配送服务的目标是顾客满意,只有顾客满意,才能提高企业信誉,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价,缺乏顾客评价机制,随着物流服务的不断发展,顾客满意越来越受重视,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顾客评价机制,确保及时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为了引入更详细的指标说明顾客满意,本文将顾客满意这一影响因素细分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顾客抱怨次数以及配送基本需求满意程度。

根据上文的论述,结合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本文认为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中有五个关键影响因素:快速反应、成本、协调、信息与顾客满意,这也是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所需要考虑的五个条件。本文试图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建立对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

四、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

1.方法选择

现阶段B2C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采用三种配送模式,企业如何选择自身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模糊评价法、矩阵图决策法等多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通过矩阵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选择组合权重最大的方案为最佳方案,能够有效避免过度投资,降低风险和损失,使得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更加合理,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物流配送是按照顾客的要求,经过分货、拣选等货物配备工作,把最终产品从生产线的末端到消费者手中的移动和存储过程。第3节介绍了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包括快速反应、成本控制、协调运作、信息共享以及顾客满意,根据这五个因素构建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评价指标

根据表1可以看出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受诸多的因素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又相互制约,无疑增加了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难度,因此,如何选择物流配送体系,如何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运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物流配送反应能力,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是B2C电子商务企业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层次结构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以凡客公司为例说明上述的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凡客诚品(VANCL)是2007年10月由卓越网创始人陈年创办的一家互联网快时尚品牌。凡客以高性价比、快时尚为其标签,追求最好的用户体验。凡客旗下的产品涵盖了男装、女装、童装、鞋、配饰、化妆品、家居等七大类商品网购。其成立之初,市场占有率较小,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此时的凡客诚品主要采用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的模式,其自营物流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货物是由第三方企业配送的。随着凡客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决定成立自营物流,2008年4月,凡客诚品又将自营物流系统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如风达快递公司,并只为凡客诚品服务,主要保障核心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在物流配送体系评价过程中,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本文对公司物流管理人员和行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得到公司物流配送选择的基本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先给各个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其矩阵内对比项为各个物流配送模式,表2表示了订单回应及时性判断矩阵(括号内为一致性检验结果),由于篇幅所限,其余指标的判断矩阵略。

表2 订单回应及时判断矩阵(一致0.00)

由以上的判断矩阵数据,输入yaahp软件中,计算得到最终结果:

表3 权重结果表

因此,对于凡客现在的发展程度来说,自营物流是最佳的选择,联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不相上下。凡客对于自营物流无法到达的地区可以采取第三方物流来进行配送。这个结果与凡客目前的模式也是一致的。

五、总结

物流配送是连接B2C电子商务企业与顾客的桥梁,物流配送的完成才标志整个电子商务流程的结束,而当前物流存在着发展水平滞后、信息技术落后、管理不完善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为了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有必要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而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供应链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本文基于供应管理角度,论述了目前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现状和影响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以凡客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以论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浅和夫.IT 物流[M].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2,84-193.

[2]Kent N. Gourdin. 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M].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3]段凤华,符卓针.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路径模型与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2):582-589.

[4]宋微, 张伟, 张野.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车辆路径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 2012, (7): 46- 48.

篇3

关键词:仓单质押;农产品物流;盈利模式

一、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的概念和模式

(一)仓单质押的概念。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以在库货物(包括农产品原材料、农产品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承担监管责任,并接受银行委托,质押物监管服务,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的质押物进行库存监管。仓单质押是一种衔接物流与金融领域的业务。目前学术界虽然对仓单质押的规律及内涵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有关研究还不够成熟。

(二)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的模式。现阶段仓单质押业务模式已发展形成的主要模式有:现有存货质押、异地仓库监管质押、买方信贷等。现有存货质押是指货主企业把质押品存储在物流企业仓库中,然后凭借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质押品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客户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异地仓库监管质押贷款是在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物流企业根据客户不同,或整合社会仓库资源,就近进行质押监管,已极大降低了客户的质押成本;买方信贷或称保兑仓,它相对于现货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特点是“先票后货”,即银行在买方客户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收票人为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按银行指定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流程与业务关系所下图所示。

图2.1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流程与关系图

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按照约定数量送货到第三方物流指定的仓库,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到到货通知后,经验货确认后开具仓单;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当场对仓单作质押背书,由仓库签章后,交付银行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实仓单后,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放款至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在银行开立的监管帐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并根据情况处置质押品。

在此业务流程中,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仓储协议,与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和账户监管协议。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签订不可撤消的协助银行行驶质权保证书。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签订仓单质押贷款合作协议书。

二、湘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湘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已经形成。其中,大米主要销往广东、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部分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鲜果省外销售市场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三省为主,占省外销量的80%以上。柑橘在俄罗斯、越南、蒙古、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橘片罐头主要销往欧美和港粤台。茶叶主要销往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等边疆市场。生猪销往广东 (深圳)、港澳,分割肉及其加工品也较多。水产品中青鱼、 草鱼、鳃鱼、黄鳞等出口主要市场是香港、澳门;斑点叉系列产品出口欧热和美国;泥锹出口韩国。

然而,由于湘西北地区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制约,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底、生产主体结构松散、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致使农产品交易成本高,竞争力差。湘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运作流通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龙头企业,但受到资金制约无法形成一定规模,严重制约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水平。

目前湘西北地区农产品以常温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加之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保鲜技术等原因而损失较大。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滞后,分布不合理,专用仓库不足,特种仓库(如低温、冷藏库等)严重短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一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流通、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低,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有效监督缺乏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亟需通过融资将这些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规模。

三、湘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分析

(一)农产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分析。现有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统一授信仓单质押。

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模式三方盈利分析。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通过仓单质押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流动资产融资,获得一定的资金乘数效应,使得企业总收入增加。并且企业借助专业的物流公司仓储中心可以节省仓库建设与管理费用,得到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采用非正规融资手段和渠道所支出的关系成本。

银行增加大量业务,获得一定量的放贷手续费用;还可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的贷款获得利息收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分担部分风险,使银行贷款更安全。银行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优势对信用贷款对象进行甄选,可降低信息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向供方企业收取存放与管理货物的费用;还可为供方企业和银行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中介服务而收取一定比例资费;客户增加、规模扩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篇4

关键词:保税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保税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一个专项领域,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物权属性与结算模式具有一定特殊性,在保税物流的日常管理中,对物品的存储、运输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货主更是把是否支持信息化管理作为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自身发展与客户认可这两个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保税物流企业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

保税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目前,我国保税物流的形式主要有保税仓库及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区和保税港区等。综合各类保税物流业者的运作模式,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希望建设一个集成、高效的业务管理平台

保税物流有着严格的行业管理标准。并且关联服务众多,结算复杂。保税物流企业除了完成自身的仓储管理业务外,对关联业务的协同性、高效性也存在很高的要求。例如,能够和进出口、报关报检、货运、运输配送等部门进行业务协同处理。

2 希望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灵活的费率管理

保税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客户不同、货品类型不同、存储方式不同,费收项目与费收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效地做好费用管理不但是企业本身的要求,也是货主的要求。

3 希望信息系统能够满足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的要求

希望能够按照物流服务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展开成本归集与成本计算,能够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设置与绩效考核。

4 借助信息系统提升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保税物流企业希望把信息系统作为开展增值服务的平台,一方面加强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另一方面,开放与业务和客户服务有关的数据,为客户系统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等。如集成GPS/GIS系统,支持EDI传输方式等。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整体规划

基于我国保税物流行业的运营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由系统技术支持层、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信息交互层三层应用体系构成。系统的应用架构。多层分布式的系统架构,能够支持信息系统随着保税物流企业的发展而平滑扩展。

1 系统技术层

系统技术层是信息系统的底层,可以保障整个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并且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该层包含:硬件设备、GPS/GIS接口;基于ASP/EAServer的多层架构体系;基于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

2 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

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是物流作业的核心,体现了统一接单、综合调度、业务操作、考核反馈、决策分析等全方位的物流管理。通过业务管理平台,完成物流订单的接收、审核、调度工作;调度后的订单分配给报关、仓储或运输作业部门;日常物流作业数据通过计费结算、成本管理模块核算后提供给财务部门。通过决策管理平台,在各种业务数据的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科学的预测模型为保证,设置绩效管理指标,开展绩效管理、物流规划、作业优化等管理工作,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各种分析数据。

3 信息交互层

信息系统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与客户的业务人员、外协单位、合作伙伴的信息交互,通过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进行;与客户信息系统的交互,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平台进行,如与EDI系统、客户ERP、CRM等系统的信息集成。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对物流业务的整合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对保税物流业务的整合,在多层应用部署架构的基础上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基础业务的整合

通过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的运输、仓储管理子系统的部署得以实现。仓储和运输是保税物流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内容。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对保税及非保税仓货物的进出库作业、保税仓及非保税仓之间的调拨、移库、货权转移、流通加工、费用结算等进行全面管理。通过运输管理系统,对运输计划、车辆调度、配送进行全程管理。

2 对关联业务的整合

通过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的订单协同系统进行实施配置。订单协同系统以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完成针对不同订单的进出口、报关报检、货运、运输配送等服务需求,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同时,订单协同系统能够对各个作业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异常操作及突况,系统会自动报警。

3 对保税物流业务链的整合

整合业务链上下游的客户资源与服务需求,是保税物流企业拓展业务、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能够得以实现。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的建立,为保税物流企业搭建起一个能够实现其物流增值服务的业务与服务平台。通过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保税物流公司的与客户可以直接获取货物储运状态的全程跟踪信息。包括库存状态、运输状态、车辆状态、报关状态、报检状态,并且可以实现在线下单、在线结算等。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创新点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不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体现出对保税物流行业、保税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创新。

1 多层分布的系统架构与多种信息技术的整合

系统采取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定位,体现标准化、可配置的接口功能,能够提供灵活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可以在保税物流企业内部实施推广,实现基于业务、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在交互应用方面,通过建立深层次的B2B门户平台,涵盖了对整个保税物流业务链的全面管理,从而提升保税物流企业增值服务的空间。系统还体现了智能化的查询、分析功能,同时还对GPS/GIS、RF/RFID等数据信息采集设备提出了整合应用方案,使得系统能够随着客户需求的增长而平滑升级扩展。

篇5

一般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在传统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物流公司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共同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结算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业务,其核心在于物流融资。对于物流金融学术上的定义,国外没有统一的说法,而国内最初是由浙江大学学者邹小?M等于2004年首次提出并,表义了物流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物流金融主要是面对物流业的运营过程,同时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类金融产品,有效地调剂和组织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作。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概括来讲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了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附加的金融服务业务,物流金融是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如孙备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分别在委托监管、统一授信两种方式下的定价策略问题。同时引入借款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作为担保,并且以核心企业对借款企业质押产品销售期末剩余产品的回购价格和回购率来描述核心企业的担保程度。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产业在当代经济的占比有越来越强的势头,其中物流金融服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对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开始于物资银行,在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陈淮曾设想构建物资银行。根据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可明确现阶段物流金融创新的内涵.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融资及配套的结算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尽管近些年来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但是学者对物流金融的定量研究还相对欠缺,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

国内对质押融资的研究多见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质押率的确定以及风险度量和控制方面,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物流业务相结合定量的研究文献相对少见。在金融机构主导下三方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存货质押运作模式,我国物流企业于2010年后逐渐开始向动态质押全面升级,积极探索物流金融实践运作和可能的盈利模式,如保兑仓业务等新的业务运作盈利模式。马颐新在分析物联网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和条件,给出了物联网技术可应用的对策。如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防范物流金融产品丢失,其安全性得到显著加强。

物流金融理论在国外得研究非常丰富,在社会实践中也得到较多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定价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有关理论学者就已经对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国外没有直接严格的定义,国内学者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例如存货质押融资、仓单质押、银行金融服务等各分支都有一定的描述,其中以仓单质押较成熟,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Buzacott等认为应收帐款和存货的价值实现与企业的具体运作相关,因而银行进行贷款额度或质押率的决策时理应考虑企业的实际运营策略,由于不同的融资企业拥有不同的初始存货与不同的回报概率分布,其偿还贷款的能力亦有所不一样。Wei等基于Shapley价值模型和使用风险因素调整工具,在Shapley值模型里通过调整因子,设计了新的发行版本。这个新模式考虑到企业的动机,这是原始模型忽略的一个因素。此外,在文章中也提供了案例来证明这个修改模型的效果。Cossin等建立模型分析了具有价格风险的担保物是否对信用风险定价有复合的影响,探讨了担保物在不同情形下信用风险的估值,而且模型证明了设定折扣率限值能大大降低风险。

篇6

 

本文通过综述现有的研究归纳出智能快递柜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快递柜具有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和O2O商圈引流模式四种盈利模式;同时提出智能快递柜单一自提模式较难盈利,必须拓展其他增值和辅助功能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收益。

 

一、智能快递柜发展契机

 

快递服务业在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下得以迅猛发展。末端配送服务,特别是投递服务是快递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快递和电商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末端配送物流存在服务区域分散、需求随机等特点,随之而来的高破损率和难控的服务质量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末端配送服务中实现突破与创新,如何更好地来提升快递服务水平,成为各快递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社区O2O门店、第三方服务合作、校园配送等末端配送模式不断涌现,而智能快递柜是一种新兴的快递投送模式,安全而高效,随时取件,有效保护业主隐私,且实现了集中投递,也能有效减少快递员工与物业之间的冲突。智能快递柜是末端配送创新物流服务的重要手段,基于智能快递柜的末端配送模式是必然趋势。

 

二、智能快递柜模式研究现状

 

智能快递柜的发展正处于投资探索阶段,因而针对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大多研究的是“自提服务”,国内目前多以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现状研究、智能快递柜的推行问题研究以及发展对策建议研究为主。而针对运用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研究处于空白,现阶段也没有学者对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末端配送收益分配模式进行相应地研究。

 

1.末端配送研究综述

 

目前众多学者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了详细而且深入的研究。杨朋珏[1]在对比分析便利店、共同配送门店以及自提柜三种典型的末端共同配送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局限性后,设计出末端共同配送网点模式,丰富了物流配送理论意义。武晓钊[2]提出在传统物流的困境下,物流产业必须创新模式以寻求发展,现有的末端配送模式包括:百世汇通在京沪实行智能快递柜、顺丰O2O社区生活服务平台、社区物流。

 

王艳详细阐述了社区物流共同配送站模式、物业代收模式、顺丰嘿客模式、便利店合作代收模式以及智能快递柜模式的优缺点,指出智能自提柜已经成为社区末端配送的主力。郑捷扬,徐杰对比了国内外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模式,指出国外末端配送主要包括储物柜服务和包裹暂存服务模式、网络+杂志+地面自提点模式,国内即以亚马逊的外包物流+储物柜、京东商城的自营物流送货以及终端配送公司为主,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末端配送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快递行业不断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现已偏重物流服务品质的竞争,末端配送作为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更要考虑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末端配送模式逐渐趋于智能化,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模式的良好践行方式,在未来将成为物流企业的重点发展对象。

 

2.智能快递柜研究综述

 

智能快递柜现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智能快递柜实施末端配送的理论研究还是智能快递柜的运营模式研究等都处于空白期。针对我国智能快递柜的发展情况,将针对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主要分为智能快递柜的发展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和智能快递柜的选址布局以及运营模式研究。

 

(1)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在智能快递柜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方面,学者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王嘉琦等通过分析提出智能快递柜存在价格高、无合理盈利模式以及消费者业务认知度较低等问题。梁欢欢指出智能快件箱受信息共享、盈利模式、行业规范等条件的限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而胡治杰等以配送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作为出发点探讨了智能快递柜的可行性,指出智能快递柜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智能快递柜选址布局以及运营模式研究

 

在智能快递柜的网点布局和运营模式研究方面,学者们正在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施书彪等以智能快递柜固定租金费用、快递公司配送和成本方案惩罚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探讨智能快递柜的最优布局点。冯斌分析了智能快递柜的市场份额,然后确立精确的布局点,最后根据选址规模探讨了智能快递柜的投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学者进行智能快递柜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3)智能快递柜研究概述

 

对智能快递柜的研究局限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够拓展末端配送服务的功能与质量,不能实现快递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模式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智能快递柜尚处于投资建设初期,无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作为单一的自提方式很难获得盈利,且智能快递柜的使用也没有明确的规范。

 

张博语等认为现有的智能快递柜模式受维护成本、自提商品以及盈利模式等限制未能取得良好发展,智能快递柜的发展必须借助合理的布局、良好的政策保障制度、优质的宣传以及合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变。智能快递柜的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根本上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寻求新的利润点,实现合理的预期收益,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三、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分析

 

以智能快递柜进行电子商务物流末端配送能够真实而近距离地接近顾客群体,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末端配送通过掌握每个社区的人群的大数据,能实现物流资本的融合以及资源的整合。因此智能快递柜经过几年的探寻发展,现今已得到诸多企业以及投资者的认可。

 

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投资建设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智能快递柜制作成本、先期投入、研发成本高且较难收回;且各大不同投资主体由于不同的投资目标,在智能快递柜的投入运营中缺乏理性以及合理而完善的投资合作机制。因此必须探寻较为合理运营模式,真正凸显智能快递柜在末端配送中的作用。

 

1.智能快递柜盈利点分析

 

智能快递柜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智能快递柜制造研发商、开发商、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广告商以及物业(各大社区、写字楼、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运营主体不同则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选择必须明确智能快递柜的利润对象和利润点。

 

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以及增值服务功能带来的不同收入。智能快递柜的基本收入主要包括快递计件收入和逾期取件收入。而智能快递柜的主要收入将寄托于增值服务,智能快递柜的增值服务主要与智能快递柜的功能设置有关,利用智能快递柜创造箱体广告和显示屏广告收入;通过网络后台接口连接相关平台,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自助缴费功能等;智能快递柜也可提供社区生活信息等增值服务。

 

2.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分析

 

智能快递柜现期的使用情况以及自身功能布局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是由智能快递柜的投资运用主体决定的。不同的投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进行智能快递柜的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根据智能快递柜的功能设计,与合作企业共同决定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1)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

 

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快递企业,如顺丰和韵达快递。这种模式能够优化快递投递渠道,使得客户能够随时存取包裹,快递企业可以在业务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节约物流服务成本,并据此建立新的服务渠道。快递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客户群并积累相关行业经验,但是由于自建自用具有排他性,因此当快递业务量较少的时候难以实现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的实现,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2)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

 

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的运营主体是电商企业,典型代表京东商城。该模式通过智能快递柜给线上购物的用户提供便利的自助取货服务,让用户体验差异化服务从而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实现竞争力的提升。电商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快递柜进行产品的宣传,与网购市场深入结合,及时而有效地掌握网购信息,通过分析顾客的消费热点调整发展策略。

 

(3)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

 

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的主要代表有速递易、宝盒快递柜等,该模式对所有的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开放智能快递柜,其选址布局规模和宣传推广力度都要优于自建自用模式,能较好的聚拢客户。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面对前期投资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以及市场风险难以预测等问题,必须通过规模经济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4)O2O商圈引流模式

 

2016年是智能快递柜行业发展社区O2O平台,实现互联网+快递柜盈利模式的关键期。O2O模式利用智能快递柜发展出自己的商圈闭环,精确地锁定消费群体和线下网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实现盈利。O2O模式在创立初期必须明确商业资源的来源以及衔接资源的方式方法,制定合适的服务策略以及定价策略,推动用户规模增长,为特定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四、小结

 

如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单一的智能快递柜自提模式较难盈利,必须通过拓展其他增值和辅助功能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预期收益。由当前的盈利模式可知,O2O模式与线上交易线下收货体验模式可培养客户群进行消费者偏好的数据分析,快递企业自建自用模式与第三方平台共用模式则较难实现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总体来看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并没有综合考虑可能的利润点以及相应的预期收益,智能快递柜作为末端配送的主要方式,必须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无论是布点还是培养优势客户的粘性,必须建立基于智能快递柜的为快递企业、电商企业以及各类商家提供聚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开放性平台,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为智能快递柜的利益群体创造更多盈利。

篇7

北京西南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受当地政府的委托。北京普尼特技术有限公司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伍强科技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等相关专家应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西南物流中心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企业竞争优势(Strenqth)

北京西南物流中心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土地资源优势

物流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建成9大库区,合计23万平方米库房。占地面积达500多亩。在北京这个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城市,西南物流中心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2 地理位置优势

物流中心坐落于北京市西南郊,毗邻铁路西客站货运场和丰台火车站,距西四环路只有1公里,距京石高速路西道口出口只有800米,对于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图书物流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对于少量的航空运输需求,由于靠近四环路及高速路,可以快速直达首都机场。

3 地域经济优势

文化产业是北京的重点产业,北京的出版资源丰富,全国700家出版社中有300多家在北京,这些出版社的出版发行量近700亿码洋,占全国出版发行总量1000亿码洋的70%左右。因此物流中心抢占了首都文化产业的地域经济优势。

4 配送网络优势

北京西南物流中心是集仓储、货物包装、市内配送、干线运输等业务为一体的物流公司,拥有不同吨位的运输车辆80余辆。冷藏车55辆,并可调度协作、联营车辆近1000辆。物流中心还设有上海、广州、青岛等10余家分公司,已形成覆盖全国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

5 物流成本优势

一般来说,物流成本可分为库存费用、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西南物流中心由于自身拥有土地资源,并且有廉价人力资源,因此,其库存费用和运输装卸费用等都很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二、企业竞争劣势(Weakness)

1 细化管理劣势

西南物流中心成立以来,规模效益日见端倪。但面对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原有的物流管理方式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例如,每个库区、每个作业范畴的每个作业环节,都缺少明确的标识。此外,西南物流中心在管理细节方面还存在诸多缺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 自动化设备劣势

由于西南物流中心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靠自身积累进行发展,因此,引进先进设备等课题一直没有列入议事日程。目前,在采用电子标签拣选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现代化设备方面,还处于论证阶段。

3 核心技术劣势

企业要生存并发展,靠的是核心竞争优势、核心技术。对于西南物流中心这样的企业,核心技术可以体现为有效的营销战略、先进而高效的管理模式、高科技含量的装备。而西南物流中心目前尚缺少这种核心技术。

4 研发能力劣势

物流企业虽然不同于研究机构,但储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企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图书物流行业目前正处于行业洗牌的时机,也为有长远战略规划的企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从北京的图书市场来看,图书物流可分为两大模式: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集团的出版发行模式,二是新华书店的配送营销物流模式。

西南物流中心进行战略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区域经济的定位问题,应在“文化产业是北京的重点产业”这个大框架下思考企业的发展定位。正如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所述,北京的出版资源丰富,全国的出版社中大约有一半在北京,围绕这个资源来思考,应该能够找到物流中心的发展机遇。而图书属于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与日常消费品一样需要快速准确的物流作业。因此,专业图书物流模式能够作为发行模式和出版模式的有力补充。西南物流中心应抓住市场洗牌的机会,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

四、企业发展威胁(Threat)

发行模式与出版模式的形成。为物流中心提供了寻找第三种模式的机遇,但是如果不能采用合理的发展战略,物流中心的发展也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出版社拥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发行模式依托其庞大的零售网络,能够快速完成物流任务,还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以最小的成本扩大其零售网络。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的形成,对西南物流中心来说,既存在合作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西南物流中心的战略规划

经过SWOT分析,能够明确物流中心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利用分析结果,可以为西南物流中心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一、以CPC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推出物流中心现有的服务。

CPC将商流和物流高度整合。CPC的架构分为三层:第一是作业流程,如订单处理等;第二为管理流程,如程序之间由谁来管理;第三为高级的决策流程。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运输公司、出版社的资源。

二、可以考虑建立退货处理中心。

退货是目前图书出版发行行业无法解决的难题。西南物流中心可以率先成立公共退货处理中心,建设图书分拣系统,为出版社提供公共服务,仅目前入住的出版社其业务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从全国的图书市场看,退货书按照比例计算应该有100亿码洋,这与正品书的100亿码洋是完全不同的,书的折扣很高,利润空间要大得多,而且还可以同二手书、特价书,甚至报废书联系起来。退货书处理如果能形成规模,市场前景是很大的,还将对正品书形成冲击。

篇8

关键词:物联网;流通领域;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42--06

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商业技术,包括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是流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流通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业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表明,商业技术进步对商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已成为提升我国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战略。而在推进物联网建设的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在流通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按照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理念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文献回顾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的,但直到90年代,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的兴起,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aul Timmers(1998)从价值理论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体系结构,同时描述了各参与者及其角色、体系、结构的收入来源以及各参与者的潜在利益。Ami和zott(2001)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们从产业链角度考察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是整个产业链中企业和其他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Rappa(2001)和Dubosson(2002)等则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实现赢利的一种商业方式。其中,Dubosson(2002)把商业模式看做是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网络体系,企业和其合作伙伴可以在这一网络体系中实现共赢。我国学者王阅(2009)等人也从价值链的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把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以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实际上都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

由于物联网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现有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现有运营商发展模式的总结和未来发展模式的设想。例如,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从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角度,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系统集成商主导、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运营商提供数据流量、运营商为客户开发相关服务和运营商提供定制服务五大类商业模式。张云霞(2010)、陶冶(2010)等通过对AT&T、Verizon、韩国SK电讯、中国移动等中外运营商运作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通道型、合作型、自营型、定制型等几种类型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其中。通道型和合作型模式由于由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配合完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模式。而自营型和定制型模式,由于受开发、应用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限制,目前实际应用还较少。根据中国移动现有业务发展,周晓琼(2010)总结了七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即企业投资自建型、企业自建运营型、定位平台型、免费开放型、全租赁佣金型、运营商系统集成型、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型、运营商产品库型模式。同时根据现有模式的特点和物联网发展趋势,还提出了未来可能形成的平台租赁运营型、平台广告运营型和项目型三种新模式。李卓贤(2011)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模式的梳理,认为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有通道服务、平台运营、应用服务、合作开发推广和产业联盟五种模式,其中前三种模式主要是以运营商为主体,为企业客户或大众开发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后两种模式则是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以及客户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赢。

上述研究基本上对国内外现有物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商业模式的价值缺陷。范鹏飞等(2010)则通过对电信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结构分析,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提出了政府BOT模式、通道兼合作模式、广告模式和自营模式,并认为政府BOT模式应当是现阶段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首选模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孤岛”状态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李卓贤(2011)提出了一种“云聚合”商业模式,即根据用户服务需求,企业利用云计算网络,整合内外部资源,最终形成运营商、商家、用户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网络模式。郑欣(2011)则从广义角度,提出了系统集成商核心型、运营商运营型、运营商合作推广型、移动金融型、用户自建体系型、公共事业应用型、广告平台型等模式。

相对于原来微观层面企业角度的研究,现有的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突出了物联网作为公共物品的特性,从企业角度的盈利模式拓展到产业链盈利模式乃至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盈利模式,这对于我们今后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研究中提出的不同的商业模式,其适用性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当然,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对不同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发展前景缺乏深入研究,尤其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领域的商业模式研究十分缺乏。例如,在流通领域,在物联网概念还没有提出前,RFID、GPS、GIS等物联网技术就已在发达国家流通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沃尔玛在2004年就已向自己最大的100家供应商提出必须在2007年在货品包装上设置RFID芯片。德国麦德龙集团基于IBM的先进中间件和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集成服务,2006推出的“Smart Helves”未来商店中所有货物都贴有RFID或“智能标签”。但时至今日,关于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少数研究基本上集中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零售领域的应用情况。本研究根据流通业的特点,借鉴现有和正在形成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拟主要从供应链、产业链的角度探讨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

二、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设计

根据流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特征和现有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物流、零售业发展状况,我国流通领域应用物联网发展可选择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共赢商业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竞争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已经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SCM)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是指围绕核心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平台,构建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畅流动,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在流通领域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变流通企业传统的业务模式,而且可以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对经营网点(或卖场)的销售情况进行实时管理,并把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馈给供应商或生产企业,促使零售企业参与上下游供应商的管理,提升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流通领域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共赢商业模式(见图1),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促进位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流通企业转型发展。

这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特点是:大型零售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物流企业、供货商合作,大型零售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地位,电信运营商负责业务平台建设、网络运行和业务推广等,系统集成商负责开发商业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物流企业、供货商是零售企业的战略伙伴。在这一模式中,完整的流通价值链包括原材料供应链、商品分销渠道与企业内部供应链,这一链条的整合决定了流通的效率和物流现代化的进程。采用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零售企业物联网平台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使其专注于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从中收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从而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这种模式的实施条件,一是要求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实力雄厚、信息化程度高、供应链管理较好、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型商贸企业,如物美集团、国美、苏宁等。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具有话语权,能够很好地协调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企业,同时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能够根据零售企业的建议对物联网应用系统进行改进,有利于整个供应链中价值链的提升。二是要有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信息化是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的基础。要实现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中的零售企业、物流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等广泛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志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而且零售企业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能够通过共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三是要求零供双方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目前,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多采取代销或联营模式,自营比率很低,整体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推行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零供双方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特点和状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提高供应链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适用于大型零售企业、物流企业,而且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意识非常强。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出现不合作态度,则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从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流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缺乏大型零售企业集团,要在整个行业推行物联网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太现实,而应主要鼓励大型流通企业或物流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合作,通过构建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实行供应链管理,最终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

(二)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

针对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缓慢,电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以及流通领域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现状,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行业共性平台,为广大的中小流通企业创造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机会。因此,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见图2),是流通领域推动物联网应用的最急需、也是最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有条件的项目运营商建立传感终端、标志及开发业务应用,并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相应的平台及推广业务应用。广大的中小流通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担保,参与到物联网平台应用中来,通过这种共性平台的建设,能够使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得到很快的推广。由于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重要的主导力量,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能够起到担保作用,因此,能够较好地保障共性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种模式的实施条件:一是要求政府主导行业共性平台建设,政府要非常重视流通业的发展,而且在整个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能够很好地协调项目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流通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求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参与行业共性平台的建设。由于该模式主要针对中小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的实力不强,缺乏话语权,需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这些中小流通企业组织起来,代表它们和电信运营商以及政府进行谈判和协商,形成物联网应用的良好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各城市可以通过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建设,把行业共性平台作为公共服务来抓,推动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一个城市或地区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由于是“政府主导”,如何协调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对这种商业模式的推动作用,是其实施的一大难题。如果政府在整个商业模式运作过程中参与过多、管得太多,则可能导致项目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流通企业发展受限制,进而可能使中小流通企业不愿意参与这种模式的运营。同时,由于流通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在商业信用评价标准缺失、企业普遍缺乏诚信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担保方,如何对中小流通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实施的难点。

(三)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商业模式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尤其是80后、90后新兴消费群体的形成,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将成为主流,并催生了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新兴消费模式。这意味着对零售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零售企业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定制服务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者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将其划分为更小的消费群体,提供更为符合其需求的特殊产品。定制服务以其个性化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需要我们运用物联网技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电信运营商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自建平台,根据物流或零售企业的具体需求特殊制定M2M业务,并应用到物流或零售企业的商业管理系统中(见图3)。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与前两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相比,其实施条件比较苛刻。首先,要求整个产业链或价值链中的运营主体,包括电信运营商、零售企业、物流企业等,都要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思维,通过竭尽所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其次,要求电信运营商和物流企业或零售企业具有较好的协商机制,并且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在M2M业务开发中,要参与进去,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于系统更好地改进,满足物流企业或零售企业的需求。第三,要求零售终端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实施需求链管理(DCM),通过多种渠道和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信息传输,将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给物流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以便物流企业、电信运营商尽可能作出最快的反应和决策,利用物联网运营平台,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服务。第四,要求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尤其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和发展,云支付平台将成为其形成要素之一,消费者可以利用交互电视、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云终端,方便地采用一切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手段完成交易。换句话说,云消费应是定制化商业模式的必备要件之一。

在当前阶段,定制化商业模式相当于“奢侈品”的开发,其初期投入大、应用成本较高,推进起来较为困难。同时,由于这种模式是自发的市场化行为,又涉及包括消费者在内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如何建立稳定的价值链协同机制是关键。如果各利益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处理得不好,某一环节出现短板,则可能导致整个价值链无法运行,进而使这种定制化商业模式失败。尽管从当前物联网和流通业在中国发展阶段来看,推行定制化的商业模式还存在较大的风险,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电信运营商所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开发适应零售业发展的定制化商业模式必然成为物联网行业的重要趋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只有以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企业为核心,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行供应链管理,才能形成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商业模式。从政府扶持流通业发展的角度,针对众多的中小流通企业,可以以政府为担保人,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把区域内或地方上的中小流通企业集中起来,为它们提供信息和服务,从整体上提高流通业发展水平。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在未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定制化服务将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定制化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把更多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实现促进消费的目的。同时,研究也表明,要推动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定制化模式的形成,协同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

(二)促进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商业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进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国家应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支持。

1 加快推进流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是物联网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从当前我国流通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加快推进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共性平台和定制化模式,必须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加大支持公益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商业模式的形成构建良好的运营平台。

2 把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与培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实施路径尚不明确,致使中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任重道远。可以把培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少数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人手,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紧密的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并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型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供货商的资源,加快供应链管理的政策研究,鼓励批发商、物流商、零售商、生产商通过并购、组建战略联盟、签订供应合同等方式实现供应链的整合,从供应链整合和优化角度,培育一批掌控全球供应链运营、具有实力的大型零售企业,提升流通业国际竞争力。

篇9

关键词:物流;第三利润源;第四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第四方物流产生的背景

物流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的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许多文献对物流的起源、内涵、规律、运作、实施等方面作了研究和阐述,为加快物流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企业界经历了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作为提高利润手段的“第一利润源”,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劳动消耗的“第二利润源”的阶段。物流成为当今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

美国的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1998年首次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简称4PL)。埃森哲关于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是:“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1]。第四方物流是一种以整合第三方物流为己任,以提供“行业最佳”的物流服务为目标的全新物流运作形式[2]。

二、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现代化物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的第三方物流,但企业仍然以传运输和仓储为主,企业缺乏柔性、业务也不全面,设施设备及管理技术还有待改进。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资源众多、零散,在诸如仓储、运输、配送、搬运等物流环节缺少有效的整合,无法将碎片化的物流资源有效重构,因此催生了第四方物流。

第一,对第四方物流不认可。虽然学术界和企业界越来越重视第四方物流,但仍有很大部分的人对第四方物流认识不足,或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第四方物流无法提供物流资源,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第三方物流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就可以了。

第二,行业管理体制不规范,物流发展环境不稳定。物流行业的运作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这些部门却存在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纵横交错、资源建设重复浪费等诸多问题,不仅障碍了物流业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增加了物流的成本。

第三,物流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我国物流企业的数量繁多,但主要围绕围绕传统的运输、存储业务,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服务效率不高。各地方应该发挥港口、空港、化工园、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地方优势,形成以物流集散中心、物流园区等为代表的综合型物流企业群。构建具有水、陆、空联运功能且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一批物流中心或基地。

第四,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未形成规模经济。我国众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前身都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转型形成的,因此其核心业务主要还是集中于物流配关这方面,而不是供应链和物流资源有效整合及规划业务[4]。另外,由于第四方物流企业对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受阻和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有些第四方物流企业过份的强调供应链的整体性及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却对物流活动的效率、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企业的运作能力不够重视。应该说这与客户所要求的最佳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不相符,也脱离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第五,缺乏专业物流人才[3]。第四方物流是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竞争模式下供需链的导引者,要联合众多行业的相关企业和部门形成动态联盟或虚拟组织。物流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管理科学、物流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我国虽然是一个拥有众多学府的国家,但培养的物流人才不是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面向物流企业的操作层的岗位。就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懂理论,轻实践的研究性人才。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非常短缺,这对我国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形成功能完善的供应链关系网络并成功管理这个网络,对我国众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合、有序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我国必须发展第四方物流。

三、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一,改变对第四方物流的认识。虽然第四方物流不能像第三方物流那样提供物流资源,但可以提供整套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而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运作。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为第四方物流发展提供基础。虽然,我国众多城市构建了众多物流服务基地,这些物流基地具有水、陆、空联运功能且城市空间布局合理。但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资源相当薄弱,主要还是以储运服务为主。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活动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中进行有效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发展地方物流业。物流隶属流通行业,涉及多个部门,交流协调工作很是复杂。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各物流主体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四,加强物流人才培养。调查显示,招聘物流岗位以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类居多,这类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中,强调工作经验。从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比例来看,高级人才占总需求的10%,中级人才占30%。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占60%[5]。

我国有众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社会的培训机构,将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双向深化,培养各个层次的物流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物流发展输送人才。

四、总结

物流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从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到第四方物流标志着物流向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本文以我国的物流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第四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建新.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第四方物流[J].决策借鉴,2002,2(15):11-15.

[2]王佳琳.4PL——供应链外包的新趋势[J].商品储存与保养,2001,1(2):19-20.

[3]吴莹.第四方物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初探[J].中国商贸,2011.

篇10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

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

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