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建议

中图分类号:X78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危险化学品作为特殊商品,虽然改善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但其危险性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也会影响事故发生地周围的环境以及社会稳定性。因此加强安全管理是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2 重要意义

2.1 加强安全管理是防控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威胁的需求。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得其在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物销毁中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恶性事故,造成重大生命、财产和环境损失。化学工业逐步向大型化、精细化发展,化工生产过程多在高温高压或低压真空状态下进行,设备精密性要求越来越高,连接管道结构越来越错综复杂,生产中设备、管道密封不严或破损造成泄漏,操作人员处理不当,易发生泄漏和爆炸事故。管道运输和道路运输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存在泄漏和道路交通事故等危险,储存的罐区或经营中的少量储存因安全管理不到位也易引发火灾和爆炸,对事故周围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是危险化学品所具有的危害性,使得人们在获益的同时也受到了安全威胁。所以必须通过加强安全管理降低由于危险化学品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危害,令化学品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2.2 满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需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经营以及储存使用过程中,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进行,另外危险物品的处理也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通过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措施,依法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

2.3 同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加入了第170号国际公约《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和《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全球协调制度》(简称GHS),因此,危险化学品管理各环节应符合第170号国际公约和GHS要求。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和做法,这不仅能有效保护我国国民的健康和环境,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国际交流。

3 安全管理现状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制、法律体系和规范标准相对落后,致使危险化学品事故多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和《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标准,有效预防、控制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多发局面。但是由于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危险化学品管理体制虽历经变革,却始终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立法滞后、制度标准矛盾、与国际接轨不充分等突出的问题。

4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4.1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安全管理现状,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参照国际公约,制定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并持续修订,跟上危险化学行业的发展步伐。主要应修订《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在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类技术、限量标准、重大危险源鉴别标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统一监管标准,在危险化学分类制度、标签和标志、安全技术说明书等标准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4.2 加强安全管理措施。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要求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从而有效降低危险化学品的危害性。(1)登记管理。是对危险化学品的危害性进行识别、评估、登记并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和储存条件的企业,将不能通过登记审核,不予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等,不具备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或储存等工作的资格。(2)运输储存。危险化学品运输前应按规定包装,托运危险化学品必须出示有关证明,装运危险化学品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装卸运输人员应按照所装卸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按规定装卸,并佩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装有剧毒化学品的运输工具卸货后必须刷洗干净。危险化学品仓库除应根据种类、特性设置相应的监测、调温、通风、防火、防爆、防毒、消毒、中和、防潮、防静电、防腐、防泄漏等设备设施外,还应设置专门的通讯报警装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报警。(3)废弃处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处理废弃的危险化学品明确规定,必须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处置方案应当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和同级环境保护部门、公安部门备案。(4)健康监护。是针对操作危险化学品的工作人员的监护措施,通过健康监护有效保证这类人的健康安全。针对直接接触此类物质的人员,需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为其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并进行全方位的医务监督。同时针对健康检查以及医务监督检测数据进行存档备案。(5)安全教育。要下大力气抓好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对新工人除了依法进行 “三安全教育”外,要对危险化学品安全操作技能进行专门培训,熟练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安全操作要I、应急处理方法,做到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对现有员工要增加教育培训投入,根据员工年龄、文化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安全教育效果。(6)应急救援。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对危险源进行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依托自身能力和社会资源,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按规定至少每半年演练一次,并根据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确保应急救援预案切实可行。

篇2

战后初期的日本,始终通过对剧毒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的管理或对排放气体和排放污水等的控制,防止因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这一管理理念在日本发生化学品中毒事件后崩溃了。1968年,日本福冈发生“邮症事件”,即食用油中混入化学物质多氯联苯(PCB)而致人中毒,原因是那些非传统限制对象、具有稳定且难分解的化学物质长期滞留人体中会逐渐损害人体健康。因此,这一事件不但引发了日本国民对政府管理化学品的信任危机,而且以往的化学物质管理理念也遭到了强烈质疑。

日本化学物质管理法规的不断强化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多氯联苯(PCB)等新的化学物质不断出现,日本感到以往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适应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1973年,原日本厚生省和通产省(现为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联合制定了管理化学物质审查和制造的法律《化学物质审查规制法》(简称《化审法》)以及二恶英类对策特别措施法、毒物以及剧物取缔法等相关法律。该法是世界上首部对新的化学物质制定事前审查制度的法律。在提交审查的新的化学物质中,该法将那些难以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高浓缩型、长期毒性的化学物质制定为特定化学物质。(现为“第一种特定化学物质”),并限制其生产与进口(事实上禁止生产和进口)。

1986年,为了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化学物质,日本有关部门将该法律中的传统“特定化学物质”、修订为“第一种特定化学物质。以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会导致地下水污染为契机,又将那些不具有高浓缩型,但具有难分解性和长期毒性的化学物质制定为”第二种特定化学物质。并对其采取了限制管理措施。除此以外,还将那些不具有高浓缩性,但担心可能具有难分解性和长期毒性的化学物质定为指定化学物质(现为“第二种监视化学物质”),规定必须对其采取措施加以管理。

此前日本实施《化审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防止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疏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中的普通动植物的影响,这是该部法律在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鉴于此,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针对日本的化学物质管理政策献言献策,建议日本引进“保护生态”的化学品管理理念。

据日本有关方面介绍,(2008年3月1日)指定的第一种监视化学物质具有难分解性、高浓缩性,共35种。第二种监视化学物质不具有难分解性和高浓缩性,但可能会对人体形成长期毒性的化学物质。譬如三氯甲烷、二氧化碳等,共计909种。第三种监视化学物质具有难分解性、对普通动植物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该类化学物质从2006年7月14日之后开始进行公告,共计115种。

关于上述限制对象化学物质,根据需要对其有害性进行调查,如果明确其具有有害性,那么即指定其为下述情况。

第一种特定化学物质:具有难分解性、高浓缩性、可能对人具有长期毒性或者对食物链上方捕食动物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譬如多氯连笨(PCB)、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等,共计16种。禁止生产、进口、使用(部分用途除外)。

第二种特定化学物质:不具有难分解性和高浓缩性、但是可能对人具有长期毒性,或者其环境残留对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具有毒性以及可能造成损害的化学物质。譬如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等,共计23种。对于该类化学物质,相关企业有义务报告计划生产或进口数量,以及实际数量等情况,对其总量进行限制。

因此,2003年,日本对有关《化审法》进行了修改,引进了评估化学物质对动植物所造成影响的制度(即第三种监视化学物质的指定和采取的措施)和关注化学物质可能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制度(即中间物质的申请与确认),并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版RCACH法规以保护环境和健康为幌子把风险转移给了企业

除厚生劳动省和经济产业省具有化学品的管理职能外,环境省也可以共同参与对化学品的管理工作。厚生劳动省在其医药食品局审查管理课设有化学物质安全对策室,经济产业省在其制造产业局化学物质管理课设有化学物质安全室,环境省在其综合环境政策局环境保健部企划课设有化学物质审查室。这三个部门的职能既有区别,又有交叉,成为日本政府部门管理化学品的三驾马车。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新制度将在对现有的《化学物质审查规制法》修改的基础上引入。日前,日本经济产业省、环境省、厚生劳动省已草拟了相关方案,并将在今年提交国会审议。预计日本版REACH将于2010年全面实施。届时,日本政府将以法律形式要求从事化学品业务的相关企业就化学品产量、进口量以及用途等每年向政府报告一次,目的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和健康危害的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日本版REACH对两万多种化学品规定报告义务。政府通过对企业报告资料的汇总分析来把握化学物质总量,并监督其是否对环境和国民健康造成损害。同时,政府还将公布危险性较高的“优先评价物质”,并把有害化学品由354种增加到462种,对危险化学品将实行从供货商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

日本版REACH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防范化工产品的风险责任转移到企业身上,政府不再是风险防范的主体。因此,生产、经营、使用化学品的企业需要了解化学物质的安全特性,了解是否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同时还要有实验数据的支持。数据的获得按照REACH法规相应地完成注册、评估和授权程序等不可避免地会使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成本提高,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影响。这是REACH法规与其他标准性认证的根本不同。

据日本媒体披露,日本版REACH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的主体可能是国家,目前检测费用的分担办法尚不明确。如果检测费用由政府承担,企业承担的成本会减少,对企业来说相对有利。日本的REACH版实施后,不仅对危险化学品将实行从供货商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而且比较侧重于评价化学品对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日本新的REACH版的政策取向与原有的《化审法》重点保护生产的政策取向之主要区别。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日贸易额为2360亿美元,中日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但此次日本版REACH法规的实施,会对我国输日化工产品产生不小影响。估计此法规的实施将涉及日本包括化学品生产、汽车、电器等数千家企业,这些企业在中日贸易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减少该法规对中国企业的杀伤力,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在应对日本版REACH时应起到主导作用。从长远来看,建立危险化学品的注册报告制度是大势所趋,因此,除引导企业警惕各国化学品壁垒升级和警惕REACH法规的辐射效应外,为防止输日化学品出现非理性下降,有关部门更应提醒并引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日本版REACH法规。比如: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成立应对小组,跟踪日本版REACH法规的审议、法规的主要内容、安全性评价主体、费用分担、生产以及废弃的全过程的规定等。对日本版REACH可能覆盖的输日化工、汽车、电器、纺织、玩具等产品进行调查,在适当时候组织专家对其法规进行评议,提出反映我国企业利益的评议意见,影响其法律内容。对跟踪和研究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社会通报。另外,根据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经验,快速建立化学品的信息和评估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预案,开展技术资料的搜集、建立数据库等相关工作。

篇3

战后初期,日本粮食短缺,流通管理混乱,导致大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上市,这些劣质食品导致多次发生食品中毒事件。所以如何防止食物中毒成为日本政府食品监管的第一要务。基于这一理念,日本在1947年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法典。

自2001年以来,日本国内相继发生了雪印牛乳事件、0157中毒事件、BSE(疯牛病)和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信任危机。鉴于此,日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反省其食品监管理念。

通过制定新法律确立其食品管理理念

战后初期,日本食品管理理念侧重于防止食物中毒,但随着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日本感到以往的立法宗旨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国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本决定通过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确立新的食品管理理念。

2003年5月,日本《食品安全法基本法》诞生了。该法的立法宗旨是确保食品安全与维护国民身体健康,确立了通过风险分析判断食品是否安全的理念,强调对食品安全的风险预测能力,然后根据科学分析和风险预测结果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对食品风险管理机构提出政策建议。同时确立了风险交流机制(风险评估机构、风险管理机构、业者、消费者),并评价风险管理机构及其管理政策的效果,提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应对措施。废止了以往依靠最终产品确认食品安全的方法。

不断完善其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如果说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确立了新的食品安全监管理念,那么食品卫生法则从法律层面制定了食品相关业者应遵循的规则,规定了国家风险管理部门应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

在经历了多次食品安全事件后,日本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多次修改。2003年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倡导以人为本、维护公众健康的理念。该法针对食品从种植、生产、加工、储存、容器包装规格、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的管理制定规格标准,禁止生产、使用、进口和销售违反食品卫生法的食品。规定业者不得违反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和添加剂进行虚假标识,厚生劳动大臣有权派遣食品卫生监视员对食品业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日本对食品卫生的监控从源头抓起,首先通过对化学物质生产和进口的控制,防止其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1968年日本发生食用油中毒事件后,日本通过制定《化审法》以及二恶英类对策特别措施法、毒物以及剧物取缔法等法律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管理。

为了完善食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日本又相继制定了食品安全的配套法律、监管特定用途的化学物质的法律以及监管流通和销售等的法律。如果说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生产和标准、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污染,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容器包装以及业者应遵循的食品规则等作出规定,那么日本的《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饲料安全法》则是监督特定用途的化学物质的法律。这些法律规范了农业化学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的基本规则。

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

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省和农水省,食品监管机构呈三角形特征,三角形的顶点是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两翼是厚生省和农水省,应该说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职能既有交叉也有区别,形成了日本管理食品安全的三驾马车。

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风险分析和劝告,提出应对重大食品事件的措施。厚生劳动省全面负责食品安全和分配,包括制定食品法律和标准、食品标签标识、转基因食品和辐照食品的标准以及广告宣传的规定,每年制定进口食品监控指导计划对进口食品进行监管和实施卫生检疫、要求企业注册以及对业者进行业务指导检查,也可根据食品卫生法对业者作出处罚。管理法律依据是食品卫生法和植物防疫法等。

日本厚生省是一个拥有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就业、青少年管理、食品卫生等管理职能的一个庞大机构。其下设有地方厚生劳动局、研究机构和审议机构以及检疫所。该省设有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监视安全课输入食品安全对策室、基准审查课和企划情报课。输入食品安全对策室全面负责进口食品安全,基准审查课和企划情报课负责标准的制定审查,包括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近年来,该省向国外使馆派遣常驻食品安全担当官。

1978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挂牌。近年来,日本中央省厅再编后,农水省原有制定标准的职能划归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则全面负责农产品的生产和控制质量,制定农林水产品的规格、管理政策和振兴农林水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管理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保证粮食供应,促进国际合作和农产品出口,通过振兴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口加热禽肉食品以及进口动物和活鱼等需要通过农水省的许可、注册和检查指导。其内部设有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经营局、农村振兴局。建立了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下属有各种实验室、研修教育机关等25个,食料、农业、农林水产政策审议会、物资规格调查会等8个。设有地方分支局等机构,食粮厅、林业厅和水产厅也属于农水省管理。

管理方式和检验检疫机构

日本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中央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业者、民间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了政府风险管理机构、地方、业者、公众“四位一体”的管理协调机制。

日本对食品安全管理强调“事前风险预测和预防”与“事后追查和防控”。强调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包括转基因食品和辐照食品等必须遵守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规定,不得使用指定外添加剂和进行虚假标识,必须遵守JAS法。2006年,日本要求产品必须标注原产地标识,对食品原料的使用、生产、农兽药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储存运输等,必须进行记录并保存2年以上。确立了食品生产流通的履历制度。日本政府要求企业引进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对建立了HACCP管理制度的企业确认其资质,资质每3年需要重新认定。

日本农水省检验检疫的具体执行机构为植物防疫所和动物检疫所。在横滨、名古屋、神户、门司、那霸设有植物防疫所,在成田机场和东京设有支所,在18个城市有派出机构。动物检疫所总部设在横滨,除横滨外,在中部机场、成田机场、关西机场、神户、门司和冲绳设有支所。

日本的卫生检疫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中央部门所属检测机构可以检测。通常地方都、道、府、县保健所也可以实施检测并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控。一般来说,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由厚生省负责,日本也允许经过政府注册的民间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事实上形成了国家、地方保健所、民间机构和企业四个层面的卫生检测机制,为确保食品安全夯实了检查基础。

日本农林水产省设有食品安全举报电话,对违法业者,根据食品卫生法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有权对企业进行检查和调查,并依据法律对业者进行处罚,涉嫌违法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06年,日本虽然实施了新的农药管理制度“肯定列表制度”,但日本国内对农药的检测相对比较宽松。

日本进口食品监管体系

日本在1994年制定了其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该制度已经在监控进口食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根据食品卫生法对进口食品进行监控,其具体执行机构是厚生省所属检疫所。日本基本的检验检疫制度有两种:一为监控检查;二为命令检查,监控检查的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命令检查的费用由企业承担。监控检查的频率被提高至30%,如第二次违规就进入命令检查程序,产品接受批批检测。日本解除命令检查程序要求苛刻,即两年内检查300件以上无违反事例发生,出口国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得以确认,需经过两国政府谈判协商以及考察生产企业确认达标后方可临时解除命令检查。但在临时解除期内再次发现违规事例,则要再次接受两年的命令检查。

日本对进口食品的处罚也有具体措施,一般在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之后,对仍然被多次发现违规的产品,所采取的措施表面看来是具有劝告性质,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的禁止进口措施,即所谓进口自肃。进口自肃中文意思为进口自律或进口克制。日本很少使用禁止进口措施,除非对重大疫区或对恐怖国际实施经济制裁时才会启动该程序。

通常日本厚生省通过其管理的31个检疫所进行监控检查。一般情况下,日本允许报检货物办理通关手续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如货物进入日本市场后通过抽查发现问题,日本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召回、退货或废弃处理。日本厚生省根据其检疫所提供的检测报告,每月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事例通过其官方网公布,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违法内容、厂家名称和处罚措施等。

日本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得到巨大提升

通过上述考察可知,日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食品安全基本法》确立了食品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使其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得到巨大提升。并根据该法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三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理顺了三部门的职责和关系。

篇4

一、宣传主题和重点

按照县禁毒委的总体部署,以“依法禁毒,构建和谐”为主题,以宣传《禁毒法》、禁毒人民战争成效和新型危害为重点,坚持“面向全民、突出重点、常抓不懈、注重实效”的方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二、宣传形式和方法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采取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禁毒法》专题宣传教育片、读本、挂图等资料,通过举行知识竞赛、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宣传小分队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面向本单位和面向社会的《禁毒法》宣传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禁毒法》的宣传普及面,为《禁毒法》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工作安排

(一)做好“6.3”虎门硝烟、“6.26”国际禁毒日的集中宣传活动。各单位一要在单位内部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挂图,做好单位内部的禁毒宣传教育;二要结合自身实际,配合有关部门在社区、街头、广场等人员密集的区域设宣传点,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禁毒法》宣传挂图、开展预防知识咨询等形式,面向大众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禁毒宣传氛围。

(二)积极组织参加全县“6.3”虎门硝烟、“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6月3日及26日,县禁毒委将在宇隆广场、八景苑广场开展全县集中统一宣传活动。结合卫生系统工作职责,制作一套以“依法禁毒,构建和谐”为主题的禁毒户外宣传展板和相关宣传材料,做好参加“6.3”虎门硝烟、“6.26”国际禁毒日宣传准备工作。

(三)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禁毒法》、《药品管理法》、《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部署。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以“依法禁毒,构建和谐”为主题,以宣传《禁毒法》、禁毒人民战争成效和新型危害为重点,大力开展《禁毒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禁毒人民战争成效。要积极配合禁毒委做好“6.3”虎门硝烟、“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禁毒工作。

篇5

一、厦门市危险化学品经营现状及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建设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9年1月1日,厦门市持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且与居民住宅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危险化学品店面约有170家,其中80%的店面经营装修用的油漆及配套稀释剂、胶水等民用危险化学品,其次是工业气体经营店,还有少数的化学试剂经营店、农药经营店等。另有约320家持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贸易公司。此外还有有经营危险化学品意愿却因找不到合格的经营场所的零售企业及租赁不到仓库而按规定未能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贸易公司至少100家。同时因厦门知名度高,经营环境好、辐射能力强,因此也有不少周边省市的企业希望在厦门寻找合适的经营场所。据初步估计,此类企业至少有50家。故厦门目前持有经营许可证企业和有意愿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至少有650家。

市政府于2006年部署的危险化学品集中市场建设工作,现只有思明区和同安区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开始了规划、设计阶段,其余四个区尚无具体措施,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其中思明区拟推动夏商集团在龙山原厦门乳品厂地块建设市场,该地块占地约2万平方米,初步估计,能建设几十间店面及部分备货库房。另同安区拟推动台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同集路上建设一占地面积约21亩,能容纳40间危险化学品店面及部分办公室、约5000平方米备货库房的集中市场。估计这两个市场于两年后才能正式对外营业。

二厦门加快建设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的必要性

市场建设滞后的局面,可能与部分区政府部门对市场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有关。加快市场建设能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破解零售经营场所难问题、缓解仓储难问题。

1,有利于消除位于居民区内的危险化学品零售店面造成的安全隐患。

因厦门市大部分危险化学品零售店面与居民楼连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不良影响。市场建成后,危险化学品经营店面将人驻市场,在市场的统一专业安全管理下,将有效改变过去各自分散管理时的相对混乱状态。且即使发生事故,也因不与居民区连在一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较能得到有效控制。

2,有利于破解零售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经营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为防止居民区的危险化学品零售店面造成的安全事故,根据有关规定,厦门市安监局要求,从2009年5月1日起,位于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危险化学品零售企业的经营许可证到期后将不再予以换证。据统计,此类店面的许可证有效期最迟的可至2011年11月。也即从2009年5月1日起,两年半内,厦门市约170家经营店面必须搬迁至合格的经营场所,不然只能依法被责令停止经营。而厦门目前尚无符合标准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场所,且建设市场需要一定的周期。如市场未建设或未能及时建成,放任现有的与居民楼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危险化学品经营店面在原址经营危险化学品,将无法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同时也有违监管部门的职责。而如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则大部分企业将被迫停止经营或关闭,进而导致经营业者及员工失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目前同安等区已因上述原因导致查处非法经营店面的行动难以实施。因此市场建成后,将解决零售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经营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3,建立带有备货仓库的市场还有利于缓解仓储难问题

为避免危险化学品贸易公司私存私放危险化学品,根据有关规定。厦门市安监局规定,申请从事危险化学品贸易的公司必须在厦门自有或租赁合格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将货物存放至仓库。而厦门市目前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属于过渡性质,规模不大。不少有意愿经营危险化学品的贸易公司因无法租赁到仓库而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因此,带有备货仓库的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建立后,还有利于缓解仓储难的问题。

同时每个区都有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和相对的客户群,无法因个别区建立市场代替别的区建立市场。因此各区加快建设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建议由政府推动,企业投资建设,各区加快建立符合规范要求的既有店面又有备货库房的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并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实现集中交易、专业储存、统一配送,大幅降低安全隐患。

三、厦门市建立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的可行性

市场建设滞后的局面也可能与当地政府部门对市场能否建成存有疑虑,积极性不高,推动不够有关。市场能否建成,与是否有合适的有意愿的投资者有密切的直接关系。如有市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将积极寻找合适的地块建立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因此,我们与相关行业的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谈,推荐企业投资建设市场。交谈中,他们都表示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建成后如能实现盈利。将积极投资建设市场。经调查,因想继续经营危险化学品的零售店面必须入驻市场等原因,厦门市目前持有经营许可证企业和有意愿经营危险化学品的650家企业中至少50%以上将入驻市场。而经营业者人驻市场,将给市场投资者带来租金等收益。因此,厦门市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只要选址得当,规模适度,是完全可以取得较好的利润的。只要政府积极引导,肯定会有投资者投资建设的。

我国其他城市危险化学品市场的建设经营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些。如天津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于2006年9月投资兴建,一、二期建成后场所供不应求,至2008年5月初完成三期扩建工程,目前天津市六区约60%的危险性化学品经营企业已入驻市场,有近300家。宁波现已建立镇海液体化学品交易市场及六个以销售油漆为主的专项化工经营市场。其中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2007年实现交易额超100亿元,缴税额近7000万元,现在正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宁波市管辖的余姚市于2005年12月建成有商铺156间及仓储面积为3191平方米的备货仓库的浙东油漆涂料市场。目前该市场商铺及备货仓库供不应求。

四、加快建设并建好危险化学品市场的建议

为了做好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的建设与管理,避免因进度迟缓导致的监管困局及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同时避免因建设不合理导致的盈利状况不佳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建议市场规划建设时注意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在运作过程中,建议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建设、部门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

1,合理布局。因油漆及其配套稀释剂危险性较化学试剂、化工原料、工业气体低,从方便客户购物、增加经营者经济收益、兼顾市

场安全及合理统筹使用我市土地的角度,可在土地资源相对宽松的岛外建立一危险化学品综合市场,在其余五个区各设立一个以销售及少量存储油漆及其配套稀释剂、胶水等民用危险化学品为主的专项交易市场。综合市场定位为销售及少量储存易燃液体、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毒害品等工业及民用危险化学品,有零售店面也有贸易公司的市场。各个市场的规模可结合当地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尤其是必须入驻市场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店面进行评估而确定。

2,科学设计。一是目前涉及市场建设的安全标准主要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考虑到厦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以销售民用小包装油漆等涂料为主的市场较化工原料市场发生事故的概率低、事故危害性小的情况,并借鉴别的城市的经验,市场的防火间距要求建议采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划建设市场。二是为了方便经营业者提取货物,缓解仓储困难,应积极争取在集中市场内设立小型备货仓库。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采用仓库与经营店面、办公场所分区建设及管理的方式。各家商铺及贸易公司的货物统一存放至备货仓库,由有危险化学品专业储存资质的仓储企业统一管理。三是做好集中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方便顾客前往市场购物及消费。如建立停车场、配套的餐饮店等。

3,政府推动。一是推动市场建设。市安监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应积极与相关区政府沟通,指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不按照要求建设市场的,可采用督察、通报、扣减年度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分数等方式督促相关区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市安监局、市公安消防支队还应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应成立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建设领导小组,以文件或会议纪要的方式明确小组组成成员各自的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规划、建设、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应争取将市场建设列入区政府督办项目,以加快审批和建设速度,尽早建成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并投入使用。

二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各区及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及在市场举办活动的方式积极宣传市场,引导、鼓励、督促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尤其是零售企业在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市场建设完成后及时搬迁至市场,并鼓励广大客户前往市场购买产品。

4,企业建设。具体可结合各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运作。如:为了打消经营户担心临时市场搬迁而失去老客户的顾虑,安心在市场经营,有条件的政府可先规划出地块,通过市场招拍挂的方式出售,由开发商运作,建立正规市场。经营户通过向开发商租赁或购买店面取得店面的使用权或产权:或采用企业改造原有地块建立市场的方式以加快建设进度。

5,部门扶持。一是各级安监、工商、消防等部门严把证照审批发放关,对于与居民住宅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一律不予验收(审查)、发放证照,并严查各类无证无照的违法经营行为。并引导这些设置在不符合规定要求场所内的企业入驻危险化学品集中市场。二是安监、工商、消防等相关部门,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支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政策如,安监部门同意以零售店面位为主的专项市场统一进行安全评价并申请办理一本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在此基础上,经营户分别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时无需再进行安全评价,以减轻经营业者的经济负担和节约办证时间;工商部门同意市场内的经营户以市场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代替经营户的经营许可证去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争取让经营户早日开业经营;安监部门协调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定期入驻市场以优惠价格就地培训有关经营业者:消防部门定期前往市场指导市场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演练等:有关管理部门为入驻商户提供政策咨询,帮助解决问题等。

篇6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随着日本针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多,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中日农产品贸易对双方国内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就中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日本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壁垒,从而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日本;贸易壁垒;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6202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279亿美元上涨到2012年的1757.7亿美元。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国,在我国出口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出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其中,日本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1 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现状

1.1 出口规模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对日本出口额也不断增加,出口额由2002年的54.2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1.67亿美元,年均增幅6.47%。而2004年以后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后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整体受挫,对日本农产品出口也大幅下滑,2008年对日本出口出现下降,出口额连续2年保持在77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就出口增长率而言,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则表现为大幅度波动,从2004年的22.35%降到2008年的-7.78%,2010年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又呈2位数增长,增幅达19.2%。

就比重而言,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占其农产品总出口的比重也趋于下降:2004年以前,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比重较为平稳,均在30%上下,也就是说,我国出口农产品1/3都出口到日本市场,足见日本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但2004年以后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降为18.6%。

1.2 出口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肉类产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这3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2%。2011年,这3种农产品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尤其是肉类产品,2011年的增长率达到51.44%。

我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也主要集中在食用蔬菜、坚果、水海产品、水产品制品这几类上。2010年,日本约55%的进口鸡肉制品,44%的进口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8%的对虾,来自于中国。

2 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遭遇的主要贸易壁垒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也是农产品市场保护最多、农产品问题政治化倾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结束前,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实行农业保护最严厉的国家,对农产品采取高关税、价格补贴和流通管制相结合的保护政策。同时,通过严格复杂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非关税壁垒不断提高外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我国农产品对日本的出口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这些贸易壁垒,具体表现如下。

2.1 关税壁垒

日本对进口农、水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而且征税品种多。农产品征税品种约占80%,其中半数以上农、水产品的关税税率超过15%。例如牛肉38.5%,部分奶及奶制品35%,麦粉、大麦粉、米粉、淀粉25%,咖啡25%,葡萄糖及果糖29.8%,海藻类40%,牛、羊、猪皮12-16%,香蕉20%-25%,柑橘16%-32%,冷冻菠萝23.8%。同时,农产品关税升级与关税配额制度双管齐下,从价关税与从量关税并用,关税计征相当复杂,从而抬高了贸易门槛。

2.2 非关税壁垒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1)技术法规。

日本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其技术法规的种类繁多,每个行业中适用的法规也有不同的规定。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主要有1947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和2003年通过的《食品安全基本法》。

除《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这两项外,在农业、卫生领域日本颁布的法规还有:《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动植物防疫法》、《食品与日用消费品管理法》、《输出入贸易法》、《蔬菜水果进口检验法》、《肉类制品进口检验法》、《产品责任法(PL法)》、《包装与标签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大多数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带有强制性,只有符合各项指标后才能在日本市场流通,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到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技术标准。

在技术标准方面,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开始实施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给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对日出口带来了巨大影响。

首先,设限数量大幅增加。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其中,只有1万多项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到验证的正式标准(日本称“现行标准”),剩余的4万多项还需通过评估后才能转化为正式标准(日方称“暂行标准”)。

其次,日本还设定了所谓的“一律标准”,即对没有设定具体标准的药物残留,一律执行0.01毫克/千克的标准。0.01毫克/千克(一亿分之一)的限量简直达到了检测仪器的极限,只要仪器能检出,就有可能超标。

第三,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每类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检测项目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例如猪肉残留限量指标由25项增加到428项(33项与我国标准相同,12项宽于我国限量标准,24项严于我国限量标准,其余359项我国尚无限量标准)。

(3)合格评定程序。

日本不仅通过制定标准,而且还利用复杂的进口手续、严格的认证和商品检验来对进口产品重重设障。

日本对于进口食品的检查依严格程度分为自主检查、监视检查和命令检查三种级别。如2009年,日本对我国多种蔬菜、花生、芝麻、鳗鱼、泥鳅、荔枝、马铃薯、松茸、猪肉制品等食品实施监控或命令检查。其中芝麻的三氯杀螨醇,葱的涕灭威亚砜和猪肉的瘦肉精项目从监控检查提高到命令检查。

我国每批输日农产品通关费用平均约15万~17万日元,通关时间在4天左右,而被实施命令检查的农产品通关时间则需10-20天,且仓储、检验等通关费用成倍增加,加大了进口商的负担。由于通关时间过长,影响了新鲜蔬菜的产品质量,极大地削弱了我国输日农产品的竞争力。

2.2.2 严格的标签制度和包装要求

2002年4月1日起,日本政府要求在日本市场所有出售的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都必须清楚地标明原产地。从7月1日起,要求在日本市场上出售的各类新鲜水产品、肉类和新鲜蔬菜类产品都必须实施明确的标记制度。同时,日本对商品包装有严格的环保要求,对食品器具、容器、包装等实施严格的卫生防疫检查。《包装物回收条例》和《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要求包装材料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重新利用率应达到50%-60%。《食品卫生法》要求聚氯乙烯树脂容器和包装必须进行特定的实验过程,以对聚合氯化二酚、有机汞化物等要进行污染控制。

3 日本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下降,对日出口比重减小

自2006年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2007年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速降至1.71%,再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对日出口增速更是跌为负值,降至-7.78%。同时,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2001年该比重高达36.71%,2010年已降为18.6%。

3.2 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出口效益下降

以“肯定列表制度”为例,它的实施将使需要检测的项目成倍增加,检测费用的增加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同时,进口国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迫使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转变种植方式,而种植方式的转变在短期内必然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此外,由于我国国内原材料、农资、劳动力等成本持续上涨,农产品出口的利润微薄,使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3.3 农产品出口企业对日出口的门槛提高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累计达到19123家,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1102家,只占5.8%。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仍占我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同时,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目前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0年全年累计出口额219.4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占出口比重44.9%。

中小型的私营企业不管在资金方面、技术方面都相对薄弱,同时,在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方面信息渠道也不是特别通畅与快捷。因此,对于日本所设置的各种农产品贸易壁垒会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门槛。

3.4 贸易摩擦增多

从20世纪末以来,日本不断地修改或颁布和农产品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日益筑高的贸易壁垒致使中日贸易摩擦频频发生。2001年的大葱、鲜菇、蔺草事件、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3年的“日野绿”蔺草及蔺草制品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使30%以上的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受拒,以及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摩擦事件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这些贸易摩擦经过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形象,致使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农产品产生抵触情绪,使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中又遭遇舆论壁垒,造成出口量减少及价格下跌等现象。

4 我国农产品应对日本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4.1 政府层面

4.1.1 加强对日本法律法规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设立收集、咨询和管理贸易壁垒信息的专门机构,形成由中央统一协调管理,地方分工合作的预警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研究与分析,尤其是日本经常出台和制定农产品进口的相关标准,因此应时刻关注其发展动向,并将有关信息及时,提醒外贸企业对农产品出口的各种限制做出应对准备和预案,避免陷入贸易壁垒陷阱,引发贸易摩擦。

4.1.2 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战略

我国农业领域多是粗放型经营模式,同时我国在农产品方面缺乏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与标准,加之个别地方农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监控脱节,违禁药品违规使用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严重威胁着农产品的出口。因此,我国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战略,把

照国际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立起同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4.2 企业层面

4.2.1 规范企业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深入分析日本对农产品进口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及时调整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是农药残留问题,因此,企业要自律、规范用药,这是出口企业在现阶段降低“肯定列表制度”影响的最根本措施。同时,我国农产品企业必须有从“农田到餐桌”的概念,从减少使用农药开始,在加工生产、运输等环节层层严格把控质量,这样才能顺利进入日本市场。

4.2.2 发挥比较优势,开发绿色有机产品,形成自主品牌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日益青睐。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大力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可以利用其品牌优势,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品牌,并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并力争为进口国尽早认可,取得质量认证。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还可以改变对日出口结构。同时,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可适当避开日方的贸易壁垒,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2.3 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农业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市场与行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规范行业管理、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保证产品质量、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方面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农产品出口企业要积极与行业协会沟通、合作,不仅可以从行业协会获取及时的国际市场信息,更重要的是行业协会在应对国外反倾销案、技术性贸易壁垒、寻求损害赔偿方面可以给企业极大的帮助。

4.2.4 积极开拓新市场,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

目前,日本仍是我国农产品最大出口国,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印度、印尼、越南、南非的农产品出口不断增长,这些新兴市场的潜力很大。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开拓新兴市场,这样在遭遇日本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找到别的出口,规避单一市场结构带来的风险,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高瑞荣,曹炳汝.中日农产品贸易与贸易摩擦分析[J].江苏商论,2011,(12).

[2]张云芝.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对策探讨[J].世界农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