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科和关节骨科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脊柱骨科和关节骨科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编者按: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数十载,手术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畸形逾万例,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医德、医风、医技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博览群书,借鉴海内外名训,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环视医生、医术与人文的密切关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编的《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引导当代矫形外科医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人文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矫形外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欢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 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 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 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 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 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 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 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 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 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 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 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 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将时间一空间(外固定器械构型的改变),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去调控,体现了时空哲学观。多种动物肢体的牵拉试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神经、骨与软组织,都能在牵拉下再生。组织再生的机理是:组织受到持续牵拉后局部的潜能细胞被激活,干细胞也发生凝聚,首先出现微循环重建,而后出现组织再生,称“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小儿矫形外科[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绪论.
篇2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107-02
为较客观地反映颈腰劳损病所致的颈腰痛的轻重和治疗效果,日本骨科协会(JOA)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颈腰痛17分评分标准,后又增加到29分评分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整脊治疗学是以“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整脊手法、针灸、辨证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四大综合疗法,以调整脊柱、关节紊乱使之平衡为主要目的;因此在临床观察和诊疗范围、治疗效果上与日本骨科协会要求有所不同。现结合临床和中国整脊学的特点,提出以下60分评分标准,供参考、修订、补充。
1 颈椎(30分)
1.1 头部症状(4分)
0分:头痛,需服止痛药或头昏不能起坐(二有其一者)。
1分:头痛可忍受,或头昏能起坐,行走摇晃感(二有其一者)。
2分:头痛,劳累发作,或头昏,不影响行走(二有其一者)。
3分:头痛,安静时感觉,或头昏、劳累时感觉(二有其一者)。
4分:正常。
1.2 颈部症状(4分)
0分:颈部活动功能丧失,或因疼痛不敢活动。
1分:颈部活动障碍,活动疼痛,难忍受。
2分:颈部活动有障碍,活动疼痛可忍受。
3分:颈部活动部分障碍,加大活动范围有疼痛。
4分:正常。
1.3 上肢症状(4分)
0分:肩不能外展、上举;或上肢半瘫或疼痛不能入睡,需服止痛药(三有其一者)。
1分:上肢肩、肘、腕关节能活动,但手不能持筷或勺进餐;或疼痛但可忍受,有冰凉感(二有其一者)。
2分:能持筷,但不能持续,或疼痛麻痹,劳累时出现;或冷痹感(三有其一者)。
3分:能持筷但手不灵活,麻痹感。
4分:正常。
1.4 上肢体征(4分)
0分:Hoffmann征阳性或Babinski征阳性或腱反射亢进或踝阵挛(四有其一者)。
1分:Hoffmann征弱阳性或腱反射亢进,无病理反射(二有其一者)。
2分: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
3分:臂丛牵拉试验弱阳性。
4分:正常。
1.5 上肢感觉(4分)
0分:完全无感觉。
1分:深触觉尚存。
2分:有痛觉和触觉,但有区别距离。
3分:痛觉和触觉存在,但迟钝。
4分:正常。
1.6 X线照片(颈曲)(10分)
0分:颈曲反弓或加大。
1分:颈曲(差)变直。
4分:颈曲(尚存),弓形面积1~5 cm2。
8分:颈曲(良好),弓形面积6~10 cm2。
10分:颈曲正常(优),弓形面积(14±3) cm2。
2 腰椎(30分)
2.1 腰部症状(4分)
0分:腰痛,不能起坐,腰僵不能活动。
1分:腰痛,能起坐,但不能站立行走。
2分:腰痛,能站立行走,但需支持物。
3分:腰痛,可忍受,能行走,但不能伸直。
4分:正常。
2.2 下肢症状(4分)
0分:不能站立行走。
1分:能站立,步行,但需支持物,或麻痹痛,有冰凉感,影响睡眠或步态不稳(二有其一者)。
2分:能步行,或麻痹痛可忍受,有冰凉感,或间歇性跛行,不到100 m者(二有其一者)。
3分:能步行,或时有疼痛、冷痹感,或间歇性跛行,不到500 m者(二有其一者)。
4分:正常。
2.3 下肢体征(4分)
0分:腱反射亢进,或踝阵挛,或Babinski征阳性(三有其一者)。
1分:直腿抬高试验30°以下阳性。
2分:直腿抬高试验60°以下阳性。
3分: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阳性。
4分:正常。
2.4 下肢感觉(4分)
0分:完全无感觉。
1分:深触觉尚存。
2分:有痛觉和触觉,但有区别距离。
3分:痛觉和触觉存在,但迟钝。
4分:正常。
2.5 膀胱功能(4分)
0分:尿潴流。
1分:高度排尿困难,失禁或淋漓。
2分:排尿困难,尿费力。
3分:尿频、尿踌躇。
4分:正常。
2.6 X线照片(腰曲)(10分)
0分:腰曲反弓或加大,或腰椎滑脱超Ⅱ度以上(二有其一者)。
1分:腰曲变直,或腰椎滑脱大于Ⅰ~Ⅱ度(二有其一者)。
4分:腰曲尚存,弓形面积1~15 cm2,或腰椎滑脱Ⅰ度以内(二有其一者)。
8分:腰曲良好,弓形面积16~25 cm2,无滑脱。
10分:正常,腰椎弓形面积(32±5) cm2。
注:①椎曲是脊柱解剖生理、运动力学基础,椎曲恢复,复发率低,因此其数值相对高。
篇3
【关键词】生物力学;理念;中西医7年制;中医伤科学;教学
中医学院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科学生能达到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掌握临床医学的诊疗技能及在基础医学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中医伤科学》[1]作为7年制中西医专业的临床课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学生第5年的学习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与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为7年制学生教好《中医伤科学》,使其能够达到大纲要求的标准―即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很多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为此,在该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生物力学的理念以引导医科学生在中医骨伤科领域能有一全新的认识。
1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是由生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来解决生物体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学科,强调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为主的应用。其包含的领域相当广泛,微小至细胞,大到组织、器官或是动物体中部分系统的运作功能等,皆为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范畴[2]。所谓骨科生物力学,即是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3]。骨科生物力学将工程原理,特别是机械力学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是需要将医学与工程学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服务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学科。
2骨科生物力学的教学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学的方法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那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那些内容呢?从工程学角度来说,力学的基本术语有负荷、弯矩、刚度、懦变、懦变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弹性、平衡、疲劳曲线、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现实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项重大命题。
2.1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体间进行跳转,亦可作为资料保存,便于学生查询[4];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开拓医科学生的视野。通过自己制作的CAI(计算机辅助教材)课件以及购置的CAI课件,这种多渠道手段的汇集,能够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更加生动、直接,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关于力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并以形象化的图片或动画来使得该专业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2.2授课方式的调整按照《中医伤科学》教材的设置方式,其教学的顺序是:解剖复习、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按此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没有新意。而医科学生在理解采用何种复位手法、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为何对某种类型的骨折要采用内固定手段等内容时,却又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医科学生初次接触到骨科领域,对生物力学的原理不够了解所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在应用解剖复习中增加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载荷、剪切力、应变等,先使医科学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着,在固定、手法复位、切开内固定等章节教授时,再以具体病例―问题为中心指导,就能使医科学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其能以生物力学的概念来解释、处理骨折、脱位等骨创伤疾患,使之能以科学、精确、具有严密逻辑性来掌握骨科疾病的处理规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医科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实,但归根结底是要求医科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把握疾病。而对于中医骨伤科来说,基本的动手操作的内容有伤口包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牵引操作等内容。对于动手实践的操作不应是带教老师手把手教会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学的理念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去才是关键。如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的操作过程中,虽然书本上提到又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悬吊复位法等方法,作为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复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应掌握呢?各种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间有无区别呢?在实践课教学时,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鸭式灌输给学生的话,日后在临床上,他们仍将无法快速地胜任该工作。在教学中引入杠杆原理后就可以总结出肩关节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腋窝为支点,以肩关节弹性固定位顺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即可复位。但是,做完一个小实验―支点的面积与载荷之间的关系,医科学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窝的支点面积很小将可能在支点处发生骨折现象,所以他们能够总结出以牵引推拿法复位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法。
2.4结合临床,引入新进展当医科学生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力学的概念有了基础的认识后,对于生物力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的介绍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理念。针对7年制的学科特点,注意引入关于骨骼系统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这种新进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讲座的形式予以介绍的。如讲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时,先将研究对象的连续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按单元以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拟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求解小区域;然后对单元(小区域)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再整体分析[5]。引入这种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医科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力学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还能使其在整体性分析中牢固地确立以中医科学整体观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意义
3.1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问题生物力学是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力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一门具有应用基础性、交叉性边缘学科。如能在临床课教学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体的运动、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够设计出并能逐步改进各种人工关节、脊柱假体乃至义肢。教导医科学生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骨骼、肌肉、关节方面的结构与疾患,能够使其在临床方面如何处置病患有进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能有进一步作为,逐步引领医科学生踏入更高要求的专业领域中。
3.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链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我国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往的养成的学习习惯,常常造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照搬课文,纵向思维较多,横向联系不够[6]。生物力学是沟通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解与掌握生物力学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课重新认识,而且要求不仅仅是掌握骨骼系统就足够了,是要求在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中能与骨科疾病相联系,以完整的知识链结构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临床课的实验教学中还能以此为契机,探索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目的是为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将来的基础研究中能横向联系各学科,打下优良的科学素养基础。
总之,通过在《中医伤科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力学概念的引入,并非仅仅让中西医7年制医科学生理解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形成思考、观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生物力学理念,以科学的方式训练学生达成临床医学的完整知识链,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横向联系学科基础,为能深入研究医学问题做好科学素养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9.
2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43-45.
3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0):901-902.
4陈平波,吕刚.医学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疆中医药,2005,23(5):71-72.
5崔红新,程方荣,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中医正骨,2005,17(1):53-55.
篇4
【关键词】骨折;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2-02
一、前言
骨质疏松的特点是股微细结构被破坏、骨量比以前减少、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这是一种全身性的骨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骨质疏松按照病理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和继发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一个表现。骨折的常见分类一般是腰椎亚伸缩性骨折、桡骨特别是远端处的骨折,甚至还可以引起髋部的骨折。有研究表明骨科医生遇到骨质疏松的患者增加。所以本文把骨科治疗中的骨质疏问题进行归纳研究,为临床做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1、骨质疏松与骨折的相关问题研究以及处理方法
2、骨质疏松与骨折的相关问题研究
骨折的发生和患者的骨密度相关较密切。唐海等人经过实际研究测量认为:老年髋部骨折的原因是病人的骨密度值均比之前下降较大。[1]国外的研究者BurchananJR等人的研究认为:骨密度每降低一个标准差,骨折危险性增加2到3倍。每个骨质疏松症患者都会有个骨折阈值,即引起患者发生骨折时最小的骨密度。这个阈值男女有别。Duquesnoy等人经过双光子吸收法测量认为:骨折阈值骨的力学强度除与骨量骨密度值密切相关。男性为0.850g/cm,女性为0.800g/cm。邱贵兴等人认为:研究骨的力学,不仅以骨量、骨密度值有关,除此之外还有骨的外形结构。骨本身的材质性能、骨的横断面积大小、骨的内部结构细微结构、自身体重大小有关[2]。所以,把骨强度是判断骨质疏松症状的指标是最让人信服的说法,这样才能更好的预测骨质疏松的危害性,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为及时治疗奠定基础。
3、骨质疏松与骨折的一般处理方法
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必须与原发病骨质疏松症一并处理,这样可以提高愈合率减少其他的并发症。一般首选的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原因是保守的治疗假若长期的制动必定郑家废用性骨质疏松,长期以往恶环相扣。另外,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愈合期间的成骨能力降低,成骨细胞数量是减少的,而此时的破骨细胞吸收能力处于旺盛时期,必然造成骨痂质量下降,这是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变的过程就很缓慢。所以,除了外科治疗的方法也要和其他的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比如:雌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及维生素D、双磷酸盐等都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法。营养学干预是值得提倡的,营养干预下对患者的治疗可以降低骨质疏松复发率以及较低的骨痛复发率,有研究表明甚至可以降低的结石发生率。这是营养学干预的优势。营养学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实用的临床价值。
二、对骨质疏松和骨折内固定的阐述
1、对骨折内固定的选择需要谨慎
从Wolff定律可以得知:骨的生长依赖于其所受的机械负荷。目前临床医学中,对骨折的治疗,用钢板、髓内钉、螺钉等对骨折进行内固定,对固定端的影响是造成了应力遮挡效应。血供受阻的同时会造成局部的骨质疏松。才这一个方面研究,虽然内固定越好越容易稳定骨折处,但是对血管的供给受阻越大,应力挡效应就越大,按此推理,局部的骨质疏松就越严重,失去内固定时,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就更大。所以在选择是否需要内固定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实际需要。一般的,钢板固定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因为钢板的弹性模量比皮质骨的大很多。
2、对骨折内固定强度依赖于手术骨的数量和质量
虽然内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但是术后螺钉容易于拔出,这样对内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影响较大。况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也是有很多的手术危险的。比如髓内钉穿出髓腔、再发骨折等。所以对于确实需要内固定的患者,特别是如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等重要部位敏感手术,对患者的骨矿含量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骨折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的,张邵军等人认为可以用羟基磷灰石涂层钢板螺钉进行骨折内固定。[3]假如骨质疏松的患者的情况严重的,医生要考虑石膏、支具外固定等不受骨密度影响的医疗措施。尽管人工置换的理论越来越成熟,确定合理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是理想的治疗方式。
三、关于骨质疏松和骨科制动的阐述
1、关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定义
废用性骨质疏松是指在骨科临床中,由于病理性、创伤或者治疗需要,使肢体或身体制动,力学负荷减少,引起骨丢失。[4]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比如截瘫(四肢瘫)、其它关节病痛、软组织损伤,其它的卧床休养以及各种肢体制动,这样骨密度会大大减少,造成了骨质疏松,会迫使骨的力学负荷下降,骨的丢失会更加的严重。
2、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从废用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原理,其治疗可以包括对关节功能的改善、多多做运动(被动、主动),以此来增加骨力学负荷,另外可以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以及其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方面:用超声、电磁刺激以及振动疗法。只要通过体外施加效应,产生骨应力效应,骨的密度会增加。这要求患者在质量康复期间要进行关节功能的恢复、预防骨的丢失。也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如双磷酸盐可以进一步减少骨的丢失。但是现代的治疗方法值得提倡,例如:机械刺激疗法,这是一种物理康复疗法,通常分为运动和电磁刺激两种。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是运动疗法的两种形式。都是间接增加骨的荷载,排除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因素得以增加骨密度的方法。
四、骨质疏松与人工关节置换的阐述
在人工关节置换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影响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最大的是骨的质量。骨的密度情况和术后发生假体沉降、松动的几率成正相关。临床的置换全髋关节时,测量股骨近端骨的密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医生预测假体松动的可能性并能指导对假体类型进行选择。比如: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方法就能降低术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的发生。[5]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会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其原因有很多。比如:股骨近端应力环境的变化、、骨皮质变薄、巨噬细胞吞噬反应增加、假体磨损时产生的微粒、假体周边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假体周变的骨溶解、骨的总量减少等。有研究表明这种问题在其余的关节置换中也是常见。
所以术后对假体周围骨量的临床测试意义在于使医生了解假体周围骨量的变化规律,能正确的预后评估及对假体的设计。在前人的研究中,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周围骨密度后发现: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程度不一。丢失最严重的是大转子、股骨距区。病人的活动量与骨量丢失率相关。所以对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欲减少假体周围骨量的丢失最好与其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相结合,这样在人工关节翻修术骨量的保存更充足。所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 ,特别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应当是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但是对位移性肱骨颈骨骨折的是不适合用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
五、结束语
骨科中的骨质疏松问题治疗是复杂的,因年龄、健康状况、骨密度等相关,在治疗中要区别对待。应该重视对假体周围骨量的临床测试。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加以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避免骨折的制动带来的骨质疏松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海,罗先正.例髋部骨折的病因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2):63-765
[2] 邱贵兴,孙明贵,孙允高.股骨力学分析及试验[C].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高级研讨班,北京,1999,11,6-10
[3] 张邵军,邹宏恩,叶军等.羟基磷灰石涂层钢板螺钉改善骨折稳定性的试验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00,20(2):107-110.
篇5
【关键词】 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脊柱融合术;内固定
自2002年7月~2006年6月对36例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脊柱融合术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3~59岁,平均55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3.5年。病变节段:单节段24例(L4、5节段14例,L5/S1节段10例); 双节段12例(L4、5与L5/S1)。临床表现:本组均有下腰痛,伴下肢麻木放射性痛29例,间歇性跛行21例,下肢皮肤感觉异常32例,下肢肌力减弱28例,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29例,L4、5椎体滑脱1例,L5/S1椎体滑脱5例,其中L5椎体狭部裂2例。
1.2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均行正侧位及站立过屈过伸侧位X线检查和CT检查,怀疑椎体狭部裂加做双斜位X线片,CT检查与根性症状相符,未做MRI检查,有利减轻患者负担。如果根性症状不明显,或者CT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则行腰椎MRI检查。X线片示:34例腰椎间隙狭窄,所有病例椎体均有程度不等的水平骨刺;CT片显示侧隐窝狭窄26例。MRI检查15例均发现病变椎间隙髓核变性。手术采用后路椎体滑脱复位内固定+前路脊柱融合术5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后路螺纹式Cage植骨融合术10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前路植骨融合术21例,其中采用单纯髂骨块植骨2例,另19例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器材均采用钛网。分别见图1~3(略)。
1.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1.3.1 后路椎体滑脱复位内固定术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标准后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显露双侧的椎板,首先在需要进行腰椎融合的节段拧入椎弓根螺钉,然后行椎板切除减压,根管扩大,再用USS或R2型固定器复位固定,加前路或后路椎间融合,椎旁放置引流管1根。
1.3.2 后路螺纹式Cage植骨融合术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标准后正中切口,暴露病椎上下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根据病情行全椎板、半椎板减压,保留外侧1/2关节突,切除髓核,安装后路撑开器,撑开手术侧椎间隙,在椎间隙内安置神经保护套筒,取下撑开器,在套筒内用绞刀将残留的椎间盘及上下终板的软骨清除,测试器测试椎间隙高度,以确定选用融合器的型号,将自体髂骨和(或)局部减压的细碎颗粒骨放入融合器内,稍偏向中线向椎体前方置入,条件允许,可平行放置2枚Cage,若空间狭小,可斜行放入1枚Cage,使Cage尽可能跨越椎体的中央,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Cage位置合适后,完成复位与固定,椎旁常规放置引流管。
1.3.3 前路脊柱植骨融合术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仰卧位,采用倒八字切口,腰部垫以薄枕,手术侧略高,通常选择左侧入路,于腹膜后分离,保护好周围器官及组织,向右侧推开髂血管,行椎间盘摘除至后纵韧带,骨刀凿除邻近椎体终板,取左侧自体髂骨植骨,安装钛网,如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则行单纯髂骨块植骨,术后腹膜后常规放置引流管1根。伴神经根性症状先俯卧位做神经根管扩大椎间盘摘除术。
1.3.4 术后处理 术后24~48h后拔除引流管,卧床4~6周,6周后腰围保护下撑拐负重行走,3个月后可完全负重。如单纯髂骨块植骨,则需绝对卧床休息3个月。
2 结果
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植骨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伴有神经根性症状的患者,术后第1天即出现根性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天根性症状基本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转变为阴性。下腰痛症状卧床休息1个月后出现明显好转,但随着下床活动后其症状常有反复,80%患者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20%患者术后半年症状基本缓减。术后1例单纯髂骨植骨前路脊柱融合术患者1个月后复查X线片示髂骨块向前滑脱约5mm,经卧床休息3个月达到植骨融合,余35例病例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1~7]
腰椎活动时各个运动节段在传递负荷的每一瞬间,上下椎体均有一个力的接触点,即瞬时旋转中心(ICR)。正常腰椎的ICR位于椎间盘髓核,随腰椎屈伸活动而变化,这样小关节和韧带处产生的剪力很小,反复的积累性疲劳应力达到或超过椎间盘纤维环材料屈服应力点,导致纤维环的断裂,髓核突出-椎间盘退变。但是椎间盘退变后,ICR随腰椎活动而改变位置,小关节和韧带所受剪力明显增加。ICR处于异常位置,腰椎前滑力增加,即引起腰椎不稳、滑脱。当暴力或疲劳性应力损伤致椎弓峡部失稳,使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前滑力大于挤压力,于是腰椎向前滑脱,椎间盘因扭转应力的挤压而变窄,ICR的应力点无限扩大,导致纤维环应力疲劳性断裂,髓核退变加剧,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使得腰椎在生理载荷下出现异常活动如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从而导致腰和下肢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临床上退变性腰椎间盘病变诊断应依靠病史、查体,并结合X线片测量、CT或MRI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CT及MRI对于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 可判断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情况,是手术减压范围选择的重要根据。MRI可从多平面显示椎间盘变性、突出和神经根、脊髓受压情况,是判断手术植骨融合后节段是否存在不稳的最有效方法。
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过去常采有传统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短期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术后3~5年症状常易复发并出现脊柱失稳现象。这是因为:(1)行椎间盘切除术破坏了脊柱后部韧带复合结构:屈曲活动时对于后柱结构承载的是拉伸力,此时骨性结构对稳定性不起主要作用,而主要有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小关节囊和椎间盘结构起拮抗作用,这些结构的破坏,使腰椎出现沿轴向位失稳的倾向,同时有时亦出现某些节段水平方向失稳的倾向。(2)行椎间盘切除术破坏了小关节的完整性:1990年Kirkaldy-willis提出了三关节复合体(three-jointcomnlex)理论,认为两个后方的小关节和一个前方的椎间关节(即椎间盘)构成三关节复合体,在脊柱的稳定性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退变、创伤,还是医源性损伤,均可致三关节复合体受累,进而通过连锁反应而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在侧弯活动中,小关节突承担了主要载荷,椎间盘切除术中,由于切除了部分小关节突,致使腰椎侧弯活动明显增加,抗剪切能力下降,导致脊柱失稳的发生。(3)椎间盘是维持腰椎稳定的重要因素,髓核摘除使得间盘与上下椎体所形成的坚强统一体被破坏,病变间隙高度下降,前后纵韧带松弛,小关节突内聚活动增加,该节段在左右剪切和轴向扭转方向上失稳,使得关节突关节承受异常载荷,最终可导致关节突退变和该椎节不稳,甚至椎体滑脱,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如果再强调手术的彻底性,后路过分减压,脊柱后部结构过多遭破坏,腰椎的抗旋转及抗剪力明显下降,则腰椎的稳定性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加速椎间盘病变或损伤,导致腰椎失稳。(4)残留的髓核组织再次突出导致神经根性症状复发,或者退变性腰椎间盘刺激窦椎神经出现下腰痛。
脊柱融合术是重建脊椎的稳定性、纠正腰椎异常负荷承载方式的有效方法。1911年Hibbs等首先描述了脊柱的稳定性并报告了椎板融合术。1936年Mercer提出脊柱附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20世纪40年代Cloward应用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下腰痛并取得显著疗效,后来Stock发展了前路椎体融合术,1985年Simons重新强调后入路椎体间融合,由于植骨块有限的强度和形状的不一致而不能保证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术后可发生植骨块移位、椎体间隙塌陷、植骨块被吸收,各类单纯植骨融合假关节发生率高达30%~60%。20世纪80年代Cage出现并应用于马的Wobbler综合征的治疗,后经Bagby和Kulisch等到人改进产生了BAK-cage,应用于人的下腰痛治疗。自此脊柱融合术已从单纯的后路植骨技术发展到后路器械融合,再发展到前后路联合器械融合。
植骨融合是保持脊柱长期稳定的根本方法,植骨方法较多:(1)后路椎板植骨融合术,现已很少应用; (2)侧后方植骨融合术;(3)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笔者认为椎体间植骨融合最好,其优点有三:(1)由于椎体和椎间盘承受腰椎的大部分载荷,故椎体间植骨使腰椎的稳定性更佳;(2)椎体间接触面积大,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植骨床,植骨融合率较高;(3)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因而有利于神经根减压。
椎间融合术治疗脊柱失稳的方法已被普遍接受,但对是否使用内固定仍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椎间融合并使用内固定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脊柱稳定性,椎体间植骨可以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避免和防止继发性椎管、神经根管狭窄;(2)可以直接、有效地维持脊柱稳定性,防止植骨块骨折、滑脱、塌陷和吸收,使骨融合率提高,并大大缩短了骨融合时间;(3)由于术后脊柱能够获得即刻稳定,患者配戴简单支具即可早期下床行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4)坚强内固定使椎体滑移得到矫正,矫形效果明显。(5)内固定应用可以矫正畸形,尽量恢复和维持了椎管的正常形态,有利于神经系统症状的缓解,恢复脊柱正常负重的生物力学关系,利于康复。
下腰椎椎间盘变性合并椎体滑脱,采取后路复位内固定,其中伴有根性症状的,则开窗行神经根松解;然后加行前路椎体植骨融合术,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的,行单纯髂骨块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以使滑脱的椎体复位,同时能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减少椎板减压或间盘摘除后期脊柱不稳定的发生,但椎间融合率不高,晚期出现断钉现象,而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术联合应用则松动、下沉现象明显下降或没有发生,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作用原理为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增加脊柱功能单位的刚度,尤其是屈曲稳定性;还可以避免钛网终板界面的应力集中,防止下沉与椎体塌陷;在钛网及植骨块的支撑下,椎弓根螺钉所受剪切力下降,减少了断钉的发生。
对于无合并滑脱的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笔者认为采用后路螺纹式Cage植骨融合术与前路脊柱植骨融合术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区别。后路Cage强调椎间环状融合,因此术中必须彻底去除髓核各软骨终板,切除椎体前方内陷的纤维环,去除终板前方皮质骨,保证足够的植骨空间,保证最大的植骨接触面积。注意Cage型号的选择,国人以高22~26mm直径13~15mm的Cage最为常用,在不增加损伤程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平行放入2枚Cage,若放置困难,或者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放入1枚时,尽可能使Cage跨跃椎体的中央,使椎体受力左右平衡,增加脊柱的稳定性。Cage的优点如下:支撑和稳定前柱、撑开椎间隙、恢复椎间盘与椎间孔的高度和恢复腰椎生理曲度;避免传统植骨的远期植骨块塌陷;提供即刻与远期的稳定性;空隙可供松质骨的长入,获得充足血供。同时该手术方式创伤失血较小,可避开重要血管神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时间快,不愧为一种理想的植骨融合的方法。
前路植骨融合内固术术中亦必须彻底去除髓核、纤维环及邻近椎体的软骨终板,保证最大的植骨接触面积,同时选择恰当长度的钛网,适当加压。该手术方式应用钛网支撑和稳定前柱,撑开椎间隙,恢复椎间盘与椎间孔的高度和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同时植骨接触面大,植骨融合率高。但是该手术选择腹膜后入路,椎体前方有重要血管神经,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腹胀,如患者合并有神经根性症状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侧隐窝狭窄则必须先行后路开窗扩大神经根管,松解神经根,彻底减压,但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病理改变复杂多变,导致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减小,进而造成神经压迫,手术时应针对相应的病理改变解除对神经根及硬膜的压迫,切忌盲目扩大减压,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伯勋,卢世璧,朱盛修.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欠佳的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1,1:83.
2 White AA,Panjbi MM.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0,342-351.
3 Melzack R.Gill pain questionnaire:major properties andscoring methods.Pain,1975,1(3):277-299.
4 潘主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32.
5 Falrbank JC,Pynsent PB.The oaces~y disability index. J spine,200l,25(3):2940-2953.
篇6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01-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据报道,约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的表现,其发病年龄高于其他颈椎病,以50~60岁为多见[1]。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走行较长,在合成基底动脉前分为四段。第Ⅰ段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处至第6颈椎横突,即近段;第Ⅱ段自第6颈椎横突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即横突段;第Ⅲ段自第2颈椎横突上缘至颅底的寰枕膜,即远段;第Ⅳ段自寰枕膜至两侧椎动脉的汇合处。其中前三段称为椎动脉的颅外部,第Ⅳ段称椎动脉的颅内部[2]。椎动脉由于其走行的特殊性,周围组织结构对它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发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椎动脉周围骨性结构的改变
钩突后外侧的增生或钩椎关节肥大,向外延伸的骨赘可能机械性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管壁外的交感神经丛,造成椎动脉痉挛、狭窄和供血不足[3]。刘巍等[4]认为,当关节突增生、骨赘形成时,可从后方压迫椎动脉造成其狭窄,也可压迫颈神经前支,使其向前移位,加重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关节囊松弛,摄X线片可提示颈椎不稳,关节突关节活动度增大,增生的骨赘可刺激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起血管痉挛而产生症状;经牵引制动,可使小关节分开,减少关节突前移的幅度,缓解椎动脉后方的压迫,从而使症状缓解。因此,作者认为上关节突增生压迫椎动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个重要病因。华锦明等[5]发现横径半孔的畸形率仅占7.4%。横径半孔畸形是影响椎动脉血流的因素之一。横突孔前后径女性显著较窄,表明女性椎动脉受累机会较多。横突孔横径左侧较窄,女性右侧椎动脉横间径较男性略窄。据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在女性可能高于男性,并好发于右侧,如同时合并血管硬化或外伤则很容易刺激椎动脉反应性血管痉挛,导致椎动脉血供不足。椎动脉位于横突孔内侧占57.86%,表明钩突增生极易影响椎动脉血流。
2 椎动脉周围神经的因素
张清等[6]认为椎动脉及周围神经丛分支的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当颈椎某一节段病变(失稳或增生)时,邻近的椎动脉及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必然受到压迫和刺激,引起供血不足。而对于供血不足首先由于椎动脉受压引起,还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作者认为二者共同使然。椎动脉受压触及其周围及表面的神经。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椎动脉也可能同时受压。因此,我们认为椎动脉受压迫,交感神经丛受刺激都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由于3~5段的神经分布特点,此段的结构异常更易发病。
3 骨纤维韧带鞘对椎动脉的影响
椎动脉横突段行于横突孔内侧,内侧邻近钩突和钩椎关节,在横突间隙处有钩椎纤维韧带束将椎动脉、脊神经根(在椎动脉后方)包绕,形成一个骨纤维韧带鞘,在这方面有关文献曾经作过一些报道。这对椎动脉和神经根起到明显的牵系作用。如果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管壁外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激惹刺激,造成椎动脉痉挛、狭窄和供血不足[7]。
4 椎动脉管壁结构的变化
椎动脉在由V1段转折至V2段,V2段至V3段及由V3段转折至V4段三个转折处都几乎呈直角转弯。由于椎动脉上段行程如此迂回曲折,必然使血液流经此部位时阻力增大,若伴有动脉硬化或血液黏稠度增高时,即有可能在该部位形成血栓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影响供血区域的相应器官,如内耳、间脑、脑干、小脑等的正常功能,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V3段呈凸向背侧或背外侧的动脉弓,又有第2颈脊神经前支勾绕,并且此段动脉活动性较大,在头部做回旋运动时,动脉向背外侧移动,当头部处于此特定姿势时,如对侧椎动脉血流代偿差或缺乏,该动脉可因神经紧张导致暂时性缺血[8]。
倪文才等[9]通过大量尸检发现,椎动脉从出枢椎横突孔至入枕骨大孔处有6~7个生理弯曲;颅内椎动脉远侧段的管径约3~4 mm,支配前庭神经核的基底动脉脑桥支管径仅0.1~0.5 mm,支配迷路底内听动脉由小脑前动脉发出,管径平均为0.2 mm。椎动脉走行处的多数弯曲及支配脑干部细小的营养血管使椎动脉系血流缓慢,易致脑干相应部供血不足,这在病理解剖及发病上具有重要意义。张奎启等[7]发现椎动脉第3段有明显连续的5个弯曲,这些弯曲本来是适应头颈运动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弯曲越发明显,在头颈转动时常常产生血管扭曲、狭窄、卡压,而造成椎动脉阻塞。
吴良浩等[10]认为整条椎动脉纤细,走行异常,属先天畸形,不应视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V1、V4段病变与颈椎退变无直接关系,所以不属椎动脉型颈椎病 。V1段扭曲成角为先天畸形;血管壁粗糙、狭窄多数为动脉硬化所致 ,少数为动脉痉挛。V4段病变发病率较高,考虑主要原因为动脉硬化,少数为动脉痉挛,两者影像学表现相似,区别困难,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V2与V3段病变,其主要病因为钩突关节和横突孔骨质增生、纤维束带使相邻血管受压移位、牵拉内移、局限性狭窄,这些改变与颈椎退变、节段性不稳关系密切,可能为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6-311.
[2]李应续,余海元,陈浩.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3):171-172.
[3]孙明元,裴守明.颈椎横突孔的临床应用解剖[J].中国解剖与临床,2000,5(3):164.
[4]刘巍,成红兵.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交通医学,2002,16(3):245-246.
[5]华锦明,郑祖根,范跃进,等.成人颈段椎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5):445-446.
[6]张清,孙树椿,佟大伟.椎动脉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3):30-32.
[7]张奎启,王福,卢云,等.椎动脉第2、3段的应用解剖[J]. 解剖学杂志,2004,27(5):563-564.
[8]王爱莲,温淑仪,彭华山,等.椎动脉上段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9,20(1):25-28.
[9]倪文才,沈志祥,范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85,5(3):44-47.
篇7
不同于很多人想象中的凭空造物,3D打印技术利用的是一种“提升维度—累积”的思想。 通常来说,艺术家在二维尺度上创作绘画作品,即长和宽两个方向,雕塑作品则有三个维度,分别是长、宽和高。3D打印技术的核心在于把一个立体的物体分割成无数层级,每个层级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作。在打印机工作的时候,每一个层级都叠加于前一个层级之上,聚沙成塔,最终完成一个固态的立体构件。
就结构上来说,一般的3D打印机与普通的喷墨打印机区别不大,都是有喷头、墨盒、支架之类的组件,但是因为用来打印立体部件,大多数3D打印机还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支持平台,用来承载打印的部件。至于工作原理,则跟传统二维打印机一样,需要在电脑上设计一个模型(图形),输入之后才能打印出物体。现行的3D打印机输入文件格式,包括STL、3DS、DXF、OBJ、WRL、ZPR等等,其中要属STL和WRL较为流行。打印机通过读取文件中的横截面信息,把“墨水”逐层打印出来。比较常见的墨水有粉状或者液体状两种,对于两种墨水,分别有两种后续处理方法。就粉状墨水来说,有黏合法:喷头首先将粉状微粒喷洒成一张图案,然后用液态黏合剂进行黏合使其定型,然后再喷洒下一层。激光熔铸法:用激光高能集中的特性对每一层粉状颗粒进行加工,然后逐层累积成型。对于塑料产品,还可以使用液体墨水,首先喷洒一层液态的塑料物质,等凝固之后再喷洒下一层。目前市面上的3D打印机大多尺寸不大,即使是世界最大的3D打印机也离制造大型工业构件为时尚早。
3D打印技术的现状
中国物联网校联盟将3D打印机称作“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界的市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单一喷头的3D打印机对处理塑料、金属、陶瓷甚至其他常见材料已是不在话下。有一些设计复杂的3D打印机则可以处理复合型材料,比如内层是金属,外层是塑料;又或者几种不同颜色的材料互相交织,打印出彩色的雕像。对于传统工业,3D打印机的优点在于可以加工出精确的物件,比如高精度的小型金属原件,或者是尺寸小但是复杂的工艺品甚至是食品。想要制作出更精细的产品,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更加精确的三维扫描或者三维设计文件,二是减少每一层的厚度。任意一个条件都会加大制作的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从目前来说,这些就注定了3D打印机还无法投入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来说,需要大规模生产的构件并不要求很高的精度。
3D打印机与传统打印机的最大区别在于材料。正是因为3D打印这项技术的先天定位,其在利用传统材料制造物件上的可开发性不大,取得的经济效益有限。不过总体来看,3D打印技术还是有光明前景的,但是其应用性在目前来说,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无论是在“墨水”的制造上,还是仪器的结构优化上,仍有许多技术壁垒需要攻克。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从3D打印技术在当前开发应用的初步成效来看,未来人们可以将它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日常生活中,人们为各种各样的病痛所困扰,尤其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器官性缺损的病人,如骨头坏死被截肢、器官病变被切除等等。众所周知,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在术后,必须不间断地服药以减少自身免疫器官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这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损伤。
篇8
足跟痛亦称“跟骨痛”,是指跟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疼痛,多见于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时着力不当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伤。这种疼痛的特点是站立时疼痛,行走片刻后症状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时疼痛又加重。局部检查无红肿,跟骨部有压痛,足跟处疼痛较明显,X线检查无异常。足跟痛有时可能伴有功能障碍等,不仅会给患者本人造成痛苦,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和工作。
关键词
足跟痛 临床表现 治疗
引言
足跟痛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在美国每年因跖筋膜炎进行治疗的患者超过200万例。据估算,10%的人在一生中患过足跟痛,1%的人由此到医院就诊。由于足跟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很那明确其疼痛的机制与病因学。现在仍有学者对于疼痛的机制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疼痛是跖筋膜牵拉跟骨跖侧结节造成的,有人则认为疼痛是一种挤压引起的神经病变。虽然足跟痛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跟部脂肪垫的退变随着胶原的老化、水分与胶原纤维逐渐减少,造成了部分患者的足跟痛。但是对于部队的训练员来说是有很多外部的因素造成士兵的足跟痛,因此对于士兵的足跟痛要根据士兵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正文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和病因
1、足跟痛的临床表现
足跟痛患者在临床检查时主要是足底后侧疼痛,并且在日常中症状会逐渐加重。患者晨起时足跟下方疼痛,活动后疼痛减轻,白天症状较轻傍晚疼痛加重,多考虑跖筋膜炎。顽固的静息痛或夜间痛一定要注意肿瘤或感染的可能。双侧足跟痛要考虑免疫系统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征、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伴有皮肤感觉麻木或过敏的足跟痛要考虑跖筋膜撕裂或跟骨骨折,跖筋膜撕裂通常有局部封闭治疗的病史,这类患者虽然有轻微的足弓塌陷,然而这类患者疼痛症状较轻。 足跟痛的病因
足跟痛常发生于新兵开训1个月后,这是因为新战士训练强度大、训练热情高,而且有些新战士在训练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掌握动作要领。那些入伍前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少的新战士更容易发生足跟痛。②组训者未能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有的单位过于追求训练进度和质量,在制定计划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训练中劳逸结合落实得不好,造成新战士训练强度大、负荷过重、单个动作反复训练且时间较长,加上训练场地条件不好,训练正值“三九”严寒,足底在长时间训练中有规则着地,局部冲击相对固定,致使足跟痛发生。另外,有的新兵穿鞋袜不当,也会促使足跟痛症状加重。 足跟痛的诊断方法
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反过来,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如运动员损伤-参见第62节),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痛。偶尔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发热跳痛。
体格检查时用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背屈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
尽管X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但早期跟骨骨刺X线检查可呈阴性结果。不常见的是,跟骨骨刺在X线上不典型,表现为绒毛状新骨形成影像。见到此变化应考虑血清阴性或HLA-B27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尔综合征)的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这些关节痛常有中度到重度的发热和肿胀,这一点可与局部原因所致的足跟痛相区别。 足跟痛的治疗策略
对于足跟痛要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正对性的治疗,一般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军队上的足跟痛的现象,以下是一些治疗策略和预防方法。
1、针对足跟痛的治疗策略
早期给予冷敷,24小时后给予热敷;口服或局部应用三七散、云南白药气雾剂等对症处理,同时应用中医中药:①针刺法:取昆仑、大溪、水泉、三阴交等穴行平补平泻,每日1次;②推拿法:用拇指在跟骨痛点处施以按揉,接着以小鱼际搓至患处发热,每日1次;③外敷法:取川芎、生川乌适量,烘干研末,用陈醋调糊,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2、针对足跟痛的预防方法
2.1在新兵开训前,卫生部门要积极参与军事训练计划的制定,按循序渐进原则,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各个时节的训练内容;不能盲目地赶时间、超负荷、超强度地训练,要劳逸结合,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要经常开展训练伤防护教育,特别是把预防足跟痛作为重点,将相关防护知识讲授给带兵骨干。
2.2科学组训,在训练中加强卫生监督。医务人员要经常下到班排巡诊,一旦发现训练场地易造成损伤、训练时间安排得不合理、训练强度过大等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密切观察新兵训练情况,发现病情时及时处理,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后续治疗措施。
2.3适时组织训练伤防护教育,认真讲解预防训练伤的相关要求,尤其是足跟痛的有关防治知识,并结合训练情况与训练进度,随时指导参训新兵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厚一点的鞋垫、加大鞋底的弹性,以增加落地缓冲、减轻局部冲击等。
结束语
足跟痛亦名跟痛症,是以足跟部周围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症候群,并非一独立的病名。临床尤以足跟跖面内侧痛为多。其发病率较高,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据文献,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生理因素有关,因女性骨及软组织结构较男性脆弱,且较同龄男性更易衰老的缘故。本文主要是对部队中的士兵训练出现的足跟痛的临床表现和足跟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永华.跟痛症的治疗概况[J]. 中医正骨. 2002(01)
篇9
摘 要 目的:探讨社区就诊腰椎滑脱患者的X线平片表现及诊断要点,提高社区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在我社区医院就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X线平片,观察摄片位置标准与否、腰椎顺列变化。腰椎椎体出现位置改变均定义为腰椎滑脱。结果:80例患者中,单发椎体滑脱65例,多发15例。其中前滑脱54个椎体,后滑脱41个椎体。本组患者中L3~5椎体发生滑脱82.11%。结论:L1~5椎体均可发生腰椎滑脱,摄影标准是平片诊断腰椎滑脱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 腰椎滑脱 退行性变 X线平片
社区
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病,也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到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来说,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是腰腿痛相关影像学检查的最佳选择,也是基础的检查手段,简便易行。对我社区医院2010年9月~2011年8月腰椎滑脱X线平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社区医师对腰椎滑脱X线影像表现的认识,评价X线平片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80例X线平片资料来自本社区医院近1年内所有进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的受检者中腰椎滑脱阳性病例。其中女56例,男24例。年龄≤50岁11例,51~91岁69例,平均66.3岁。
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其中26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或发凉,7例伴活动受限。2例间歇性跛行。体征主要为腰椎侧弯或后凸畸形,局部压痛。全部病例该次平片检查均非以外伤为由。
成像设备与方法:万东F78-3A型300mA X线机;Kodak DirectviewCR500成像系统。标准腰椎正侧位平片检查;利用CR测量软件于显示屏测量滑脱程度。
纳入与分度标准:正常椎体后缘及前缘连线自上而下均呈连续性弧线。滑脱时椎体前移或后移,弧线不连续。采用常用的Meyerding法,将第1骶椎上缘椎体面均分为4等份(如判断L4,则将L5上缘椎体面4等分,依次类推),根据上位椎体后下角位于4等份之位置判断滑脱及程度(Ⅰ~Ⅳ度)。
结 果
概观:本组病例80例,累及L1~5水平95个椎体。多个椎体滑脱(2~3个)15例(18.75%),单个椎体滑脱65例(81.25%)。10例侧位像可见峡部不连征。
滑脱部位:95个滑脱椎体累及平面分布,见表1。
滑脱方向:95个滑脱椎体中,前滑脱54个(56.84%),后滑脱41个椎体(43.16%)。上腰段和下腰段滑脱方向统计,见表2。
滑脱程度:滑脱范围3~23mm,平均6.26mm。7例Ⅱ度滑脱,平均11.86mm,均为前滑脱;1例Ⅲ度滑脱23mm,为前滑脱。
合并其他X线征象及由此产生的对滑脱性质的初步判断:①合并征象:本组80例平片资料中:77例见小关节密度增高,间隙狭窄或模糊不清;75例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6例见相邻椎体间骨桥形成,同时见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者11例;73例见椎间隙狭窄,多发生于滑脱椎体与下位椎体之间,程度多较为明显,狭窄之相邻椎面硬化,密度增高;56例伴腰椎生理曲度消失、侧弯或后凸畸形,以侧弯更多见;35例见腰椎普遍性骨质疏松;16例见椎间盘或椎旁韧带钙化影;10例于侧位像见峡部不连,表现为椎弓根后下方低密度间隙,自后上斜向前下;7例见滑脱椎体上位棘突相对凹陷;5例椎间盘真空现象;5例伴有腰骶部发育变异,包括隐性椎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1例(属Ⅲ度滑脱)椎体变扁并椎体高度前高后矮楔形改变,下缘椎体面毛糙不整;1例见Schmorl结节。②滑脱性质的初步判断:10例10个椎体确定为峡部不连性滑脱,其中1例L5滑脱特殊,为1例27岁男性患者,正位像见L5隐性椎裂,未见任何退变X线征,明显区别与其他9例年龄47~79岁(平均63.56岁)伴明显退变者,因而考虑先天性峡部不连。其余70例85个椎体未见峡部不连征象,初步判断为退变性滑脱。
讨 论
1975年国际腰椎研究协会将腰椎滑脱分为5型:①发育不良型;②峡部型;③退变型;④创伤型;⑤病理型[1]。笔者认为,在这5型中,发育不良型的确诊并不容易。本组有1例考虑为此型,假如该患者发病就诊是在45岁以后,不伴隐性椎裂,而出现相应的退变征象时,则不易判断。创伤型属于急性骨折范畴,病理型为全身或局部病变引起椎体骨质破坏而导致的继发改变,均不常见。临床上以退变性和峡部不连性滑脱最为常见。堀尾重治认为,腰椎滑脱是腰椎过度伸展和屈曲引起的负荷反复作用于上下关节突间导致的疲劳性骨折[2]。按此说法,大部分峡部不连性滑脱的发生与腰椎的退行性变也应密切相关,除非有明显证据证明峡部不连为先天性。本组病例中,退变性滑脱87.5%,峡部不连性12.5%(其中1例考虑为发育不良性峡部不连)。并且大部分峡部不连患者见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故下面就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特征略作探讨。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成因与发病机制:退变性脊椎滑脱是指不伴有脊椎峡部裂(峡部不连)情况下发生的一个椎体与其他椎体间的位移[3]。脊柱生理曲度与椎体间正常序列的保持,来自于发育完好的椎体骨性结构,稳定的椎间小关节,完整而弹性良好的椎间盘和软骨板,以及脊柱旁肌肉韧带的支持作用。一般认为椎间盘退变所致的不稳定和关节突关节炎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4]。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包括椎间盘脱水及弹性下降、软骨板破坏、椎间隙变窄、对压力和运动的缓冲作用降低、关节突关节出现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关节囊松弛、关节稳固性下降。X线平片显示了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软骨退变的间接征象,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体面硬化、椎间盘真空现象、椎间盘钙化、小关节间隙变窄或模糊不清、关节面硬化、关节突骨质增生等。王云钊等将这种退变称为椎间(骨)软骨病。曹来宾等对腰椎滑脱的研究认为,腰椎后部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发生滑脱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5]。实际上是关节突关节发育呈冠状和矢状位时与滑脱发生的相关性。趋向矢状位排列的关节突关节相对只能承受较小幅度的向前运动,当退变等其他因素存在时,更易向前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病特征:①部位与方向:退变行腰椎滑脱好发于L3~5,本组78个椎体(82.11%),尤其多见于L4。L4靠近腰椎生理弯曲的顶部,前倾角度较大,周围支持结构相对薄弱,活动性大而负荷集中,退变多发,易于滑脱。总体构成情况来看,上腰段椎体以后滑脱多见,下腰段椎体更易向前滑脱。②滑脱程度及影响因素:大部分退变性滑脱为轻度滑脱,当合并椎弓峡部不连存在时,滑脱程度一般较明显。椎弓峡部及临近结构在斜位像上表现为类似犬形阴影,峡部不连时犬颈部位见斜行裂隙,左右前斜位分别显示两侧椎弓峡部,典型时在侧位像可见征象。本组Ⅱ、Ⅲ度滑脱均在峡部不连存在时发生。说明椎体骨性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决定滑脱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③性别与年龄因素:腰椎滑脱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这一特点可能与女性腰椎结构发育薄弱,经历孕期变化过程,以及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骨质疏松有关。本组病例女:男2.33:1,5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5.9岁,发生于50岁以上52例,45~49岁4例。④Robert Gunzhurg等认为,椎体楔形变是退变性滑脱的典型特征,但本组资料只有1例Ⅲ度滑脱出现楔形变,表明在本组退变性滑脱中,椎体楔形改变并不常见。
本组资料来自于社区医院常规的腰椎X线正侧位平片检查,受限于多种因素,缺少双斜位和前屈后伸位平片,对于峡部不连及椎体间不稳定状态的判断不能尽善。同时,因缺少CT、MRI资料,对滑脱伴随的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受压,椎管狭窄的显示以及病例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性分析欠缺。
X线平片是诊断腰椎滑脱的首选方法,能明确滑脱有无、部位、性质、程度、分型,显示伴随的腰椎退变,并排除相关疾病。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观察,预后评估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回顾性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良好的X线平片对该病诊断至关重要,极少资料因平片欠标准而放弃。老年患者配合性差,上腰部较之下腰部更易扭曲和旋转,椎体后缘呈双边现象时,就会影响滑脱的判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发现社区首诊患者出现椎体滑脱时,应该加照双斜位平片,尤其Ⅱ度以上滑脱,以明确有无峡部不连。从而对其做出最基本的分型。
参考文献
1 梁裕,主译.腰椎椎弓崩裂,腰椎滑脱和退变性腰椎滑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68.
2 江钟立,译.骨与关节X线摄片及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8-180.
3 王云钊,屈辉,等.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7-618.
篇10
瑜伽的卖点正中现代女性的心窝:美体、减肥、减压甚至治愈或者减轻关节炎等常见疾病。标榜“包治百病”,瑜伽行业却病得不轻,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瑜伽会所都在声称自己“正宗”,能颁发“国际通行”的瑜伽认证,而事实上全世界的瑜伽都没统一的标准,“国际通行”从何谈起?所谓的瑜伽教练有些只是在校大学生或者身体条件好的运动员,而他们由外行被培训为教练甚至只需30天的时间。商业冲动之下,瑜伽撒了多少谎?
商业宣传中的神奇瑜伽
3月11日傍晚,郑州市紫荆山百货大楼附近的一家瑜伽会所,十七八名女性练习者在瑜伽垫上伴着音乐缓慢地做着动作,边上还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这家瑜伽会所成立于2005年,一进门就能看到其墙上醒目的瑜伽简介以及该馆教练们与各不相同的印度瑜伽大师的数张合影。
相似的瑜伽会所在郑州街头很容易见到。该会所在瑜伽介绍中称,瑜伽能够塑身美体、减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结合瑜伽法练习,可治愈或者减轻疾病,如贫血、高血压、低血压、关节炎、失眠、头疼、心脏病、肾病、忧虑、肥胖、哮喘、风湿、糖尿病、胃炎、肩关节炎、支气管炎、静脉曲张、月经不调、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
该会所的马经理说,他们会所里的老师都跟随印度的大师学习过瑜伽,传授的瑜伽十分正规和科学。“我们教的是哈塔体系,其一是容易做,其二是有利于纠正一些潜在性的问题,像脊椎、颈椎问题,它可以给你纠正过来。瑜伽体式还可以祛除感冒,就这么简单。”他介绍道。
瑜伽体式更受偏爱
邹女士是这里的会员,白领阶层。她已经在这里练了一年,其间曾在练习瑜伽时扭伤了腰,歇了一段时间又回来继续练。
刚练完瑜伽的她告诉记者:“刚开始练的时候身上有点疼,后来好了。我前后减了有七八公斤,腰也挺好的。”马经理插话说:“肌肉酸疼是很对的。”他拿陈坤、徐静蕾等明星都在练瑜伽证明其安全性。
除了从2005年就开始教的哈塔体系,马经理称,2006年,他们又去印度学了艾杨格的辅助体系,用木块、长凳、沙袋、布带等让练习者完成难以单独完成的体式,满足一些人追求完美体式的愿望。
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是瑜伽公认的三大要点,“三大要点凝聚了古老印度的生命科学,经常练习能显著提升我们的身体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能量。”不过,业内人士称,在郑州甚至在中国,人们往往看重体式――通过做体式让自己的身材更美,原来更应重视的修身养性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据了解,全国练习瑜伽者90%以上是女性,而她们的目的多是减肥、塑身。记者在百度上搜索“瑜伽”,有近亿个相关网站和新闻链接搜索结果,交流瑜伽练习心得的论坛也不计其数,一些畅销时尚杂志长期连载瑜伽体式和练习方法。
业内人士称,许多大型瑜伽机构以明星会员的加盟提高知名度,感性的都市女屋及乌,如果自己练瑜伽减肥不成功,也不会怀疑是瑜伽没有起作用,而是责怪自己练得不到位,从而加大运动量,用辅助工具来完成体式。
瑜伽教练正被加速“复制”
那么瑜伽有多少种体式?郑州大学大四学生田甜(化名)说起来头头是道:“达摩在静坐时,模仿鱼虫等动物的动作创了4800个基本体式,加上变形,有48000个体式。”
田甜上大二的时候掏5000块钱上了郑州某瑜伽会所的高级瑜伽教练认证培训班,4个月达到了高级水平,后来利用假期教过4个月的课。
她说:“初级教练认证,一个月要学习80~100个体式,中级100个,初中级不是要求你把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只是说基本做出来就行了,但是高级的话,必须把100个体式包括高难度动作在内都做得标准才可以。”
田甜的教练成长时间算是长的了,在多个瑜伽机构网站上,记者看到初中高连续瑜伽教练班所需的时间是这样的――天悦莲花瑜伽:60天;凭海听风休闲瑜伽会馆:45天;国际瑜伽协会中国瑜伽导师培训基地:30天。它们共有的特点是网站上都设有“国际瑜伽教练认证查询”。这意味着,从外行到国际级高级教练也不过2个月时间。
大部分教练害人害己
在郑州,几乎每个瑜伽会馆都称可以培训高级教练,顾客所要做的就是交6000元左右的培训费。
郑州黄金时代澳瑞特的技术总监闫小虎说,瑜伽现在处于一种比较自由的状态,都把自己塑造成专业瑜伽机构,几乎所有的瑜伽教练都接受过他们认为正规的瑜伽教练的培训,都觉得拿到了一张很正规的国际教练认证书,认为自己很正规。
不过,“现在的瑜伽是没有标准的,不仅中国,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张瑜伽证书是政府性的,都是企业或企业组成的民间机构发的”。
河南省运动创伤治疗中心医生谭秋翔去过不少次健身会所,总能碰到体育院校的学生和一些运动员在做教练。他说:“瑜伽教练主要以大学生为主,搞体育专业的。哪个俱乐部都有瑜伽,哪有那么多瑜伽教练呀。有些俱乐部把运动员简单地一培训,跟速成班一样,两个月甚至两周就能当瑜伽教练。”
谭秋翔说,现在的许多瑜伽教练有过去的身体素质做支撑,但是对瑜伽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认识不够,老板才不在乎这些。
闫小虎说:“大部分的瑜伽教练用了一些危害自己身体的方法,也去危害别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你争我夺缘起百亿元商机
印度是瑜伽的发源地,几乎所有的瑜伽会所都会称自己的教练曾拜师印度,或经印度大师指点,每个瑜伽会所也都宣称自己才是正宗的印度瑜伽。不过,印度宗教派别多如牛毛。
一旦有媒体报道某人练瑜伽的时候受伤,许多瑜伽网站就会转载,称接受不正规的瑜伽培训很危险,言下之意是:“还是我的正规,到我这里来吧。”
闫小虎说:“其实印度根本就没有什么正宗的瑜伽学院。在印度,瑜伽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像中国的太极拳一样是一种运动。”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大家争夺商机的步伐。被称为“中国瑜伽创始人”的矫林江较早地将产业化、规模化瑜伽营销模式引入国内,并成功操盘了国内几大知名瑜伽品牌。2006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内最稀缺的是瑜伽教练,全国瑜伽教练人才缺口高达9.6万。
有业内人士称,比照美国,瑜伽在中国的商机也在百亿元。记者开头提及的瑜伽会所,办个年卡需要1380元,季卡680元,半年卡是980元。依此计算,如果中国有百万人每年都练瑜伽,光瑜伽培训就有数十亿元的入账。
商业包装难掩安全隐患
目前,瑜伽机构一般是先创下一个品牌,然后在各地招连锁加盟商,收取数万元的加盟费。
许多厂家开始生产瑜伽服、瑜伽垫、瑜伽砖、瑜伽绳、瑜伽包。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对只有女好者的现状不满,开始拉拢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创出了男士瑜伽、老年瑜伽、孕妇瑜伽、亲子瑜伽、办公室瑜伽、夫妻瑜伽,甚至宣称能提高的性瑜伽。
一些瑜伽界的知名人士也陆续出书和光盘。在河南省新华书店的瑜伽专栏里,《瑜伽之光》、《办公室瑜伽》等每天都有不少女性捧起阅读。
同时,瑜伽练习者朝圣瑜伽发源地印度也被一些旅行社所提及。
不过,瑜伽对人们身体的伤害并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一些动作的危险性被隐藏在体操运动员一般的优美动作下。因此,“瑜伽病”也给一些医院和医生带来了“商机”。
前两天,一名瑜伽师向记者报料:“瑜伽的动作看似柔和,却是毁伤脊柱的运动!它比踢足球、打篮球之类的激烈运动受伤几率要大得多。‘瑜伽病’已经成为新名词。”
医学专家也证实了一些瑜伽体式对脊柱的伤害。
瑜伽柔和的动作里处处是陷阱
不少瑜伽练习者希望有朝一日到瑜伽发源地恒河边的草地上迎着朝阳做瑜伽。其实,恒河脏得在里面沐浴一次就有50%的可能得皮肤病。
许多教练给学员说:“瑜伽是梵天的一个梦。”在网名为“半路”的瑜伽师看来,瑜伽确实是一个美丽的梦,真实的情况是那些看似柔和的动作里处处是陷阱。
“半路”今年37岁,南阳人,自称十几岁时找不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解不开生命的疑惑,于是看过不少书拜过不少师。那时候正是气功热,他“学习过不下2000种修炼方法,实践过导引术、瑜伽之类的技术不下200种”,19岁时成为中国瑜伽研究会会员。
2006年,“半路”开始做瑜伽教练。当时很偶然,一张瑜伽会所的派单塞给正在深圳街头行走的他。于是,他就去那里做了一段瑜伽师,结果内心很矛盾,没办法做下去。
“半路”说:“瑜伽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错误,理论基础和方法存在根本性错误和方向性的误导。我如果跟会员讲实话,会伤害到那些靠此吃饭的教练。那些女教练是带着伤病在教别人呀。如果不告诉会员,我良心上过不去。瑜伽是双输选择。”
2006年7月,“半路”在深圳社区论坛发表《瑜伽――毁伤脊椎的运动》,然后开博客批评瑜伽,“在全国只有我一个”。
专业人士从四方面揭批瑜伽
“半路”从瑜伽的体式、呼吸、清洁法、减肥等方面进行了揭批:
体式。现在流行的瑜伽体式很多是反方向对关节用力,这会对关节造成损害。瑜伽中有大量向后弯曲脊柱的体式,这会造成脊椎骨对椎间盘的过度挤压,造成椎间盘和脊椎的伤病和老化。
在瑜伽教学中,有一句标准的解说词是:“达到身体的极限”,并提醒“感到疼痛就不要再做下去”,实际上当人感到疼痛的时候就已经受伤了。
呼吸。瑜伽体式练习要求呼吸配合体式,初学者往往配合不好,易造成呼吸系统进而是神经系统的紊乱。其实,这样做与自然呼吸在健身效果上没有多少区别。之所以强调用呼吸配合体式,不过是掩盖瑜伽体式就是一种加了音乐的柔软体操这个实情罢了。“半路”认为,瑜伽的深呼吸不可以多做,做得多会使体内氧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打破体内酸碱平衡,造成过度换气综合征。“很多瑜伽老师一开口就‘补氧’,声称头昏也没有关系,其实健康的人不需要补什么氧气”。
清洁法。瑜伽的清洁法有净肠术、布带净胃术,还有盐水净胃术(喝下盐水后用指头刺激咽喉进行呕吐)、胶管净胃术(喝下盐水将胶管一端插入,身体前倾让胃中水通过胶管流尽)、盐水净鼻术(手执半壶温盐水,从一个鼻孔灌入,由另一鼻孔自然流出)、胶管净鼻术(把柔滑的细软胶管的一端自一鼻孔插入,从咽喉部拉出,牵胶管来回拉动)、净目术(眼睛凝视烛光甚至太阳)……这些清洁方法违背常识,会缩短生命,实属“杀鸡取卵”。
减肥。经常运动、尽量吃素不吃肉,即使不练瑜伽,坚持下来也能达到减肥效果。高温瑜伽被推崇为减肥的良法,它要求练前3小时,在38~42℃的高温下练习1小时,练后3小时内不吃东西少喝水,平时尽量吃素食。如此一来,高温练习瑜伽后,一般人的体重都会减轻,不过高温会使体液失衡,致人晕倒。
医生:许多练习方法没有科学依据
瑜伽教练田甜认为最有效果的是瑜伽清洁法中的净肠术。上培训班的时候,她和学员一起在早上空腹状态下,喝进成杯的温的淡盐水,做五六个扭转胃腹部的瑜伽动作,不一会儿学员就“狂上厕所,大家排着队上”。如果还不行,就用手指刺激喉咙将废物吐出,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记者暗访时接触到的马经理也十分认可清洁法。他称,他们会所有个教练专门跟印度大师学过布带净胃术。将一条宽四指、长20多米的布带蘸温水,慢慢吞下,然后一点点将布带从胃里拉出来。“拉出来以后,它会带出很多残渣,还有血丝和血块。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弱,不会造成伤害”。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梁宝松指出,净胃术从医学上讲没有科学依据。他说:“人吃过饭以后8~12小时,胃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小肠,胃里面是清洁的,没有任何东西,通过胃镜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一个布条吞入胃内再从里面拉出来,对人的食道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严重刺激人的咽部。对一个正常人,人为地喝进盐水促使他强烈呕吐,对健康应该没有什么好处,至少对病人的食道或胃黏膜会有创伤。”
据梁宝松介绍,净肠术一般用于治疗严重便秘者,不适合经常使用。
据其他医生讲,将盐水喝下然后呕吐,如果长期这样,会腐蚀食道,“不管怎样,它是违背人体生理的”。而一些瑜伽教练会要求会员每次练习前做清洁。
“瑜伽病”成了他治疗的新病种
谭秋翔是河南省运动创伤治疗中心的执业医师,省拳击队的队医,具有多年治疗经验。他从2006年10月开始,每周都会接诊3~5名因练习瑜伽致伤慕名而来的病人,“接诊过不下百十例,都是上班族、时尚女性、30岁左右”,“瑜伽病”成了目前他治疗的新病种。
谭秋翔说:“病人主要是以肌肉拉伤、韧带扭伤为主。最小的病人16岁,是跟着自己妈妈做瑜伽,造成小关节的错位。有的病人是因为过度地做一些背弓的牵拉,导致腰椎错位。造成椎间盘突出的也有。”
谭秋翔说,从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来说,关节都有自己的活动度,超关节对普通人没有必要,因为到一定年龄会出现肩周炎之类的关节炎症。人体的脊柱结构,只适宜向前弯曲,并不适宜向后或向两侧弯曲,硬弯曲会造成脊椎磨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脊椎断裂,伤及神经,造成截瘫。
谭秋翔说:“做反关节或向后弯曲脊柱的动作时,当时挺舒服,是因为可以活动到平常不活动的僵硬的背部肌肉,于是会很快接受教练的更多指导。但对脊柱的伤害已经开始积累,这相当于皮筋,过度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问题了。”他说,很多瑜伽动作以体操队员的标准来要求,而运动员往往伤痕累累。
一些瑜伽通用的体式是否对人体有害?比如基本的两叉放到两条大腿上的莲花座式、将腰后仰双手撑地的骆驼式。
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专家高延征说,如果过度锻炼骆驼式,严重的时候会引起瘫痪,会引起环韧带往里面打折,会损伤到颈椎,在医学上叫过伸性损伤。莲花座式对髋关节和膝关节不太好,长期做的话,到老年以后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谭秋翔医生对孕妇瑜伽感到不可思议:“我反对这个概念。首先瑜伽教练不懂医,他们盲目地模仿一些姿势就开始运用到教瑜伽的过程中,孕妇要有专业的妇科、产科医生去指导,不宜做一些剧烈运动。这个缺乏科学理论,很荒谬。”
那些被瑜伽伤害的人
2007年11月,河南有媒体报道,一个25岁的女孩因为练瑜伽而受伤住院。医生检查后说,她是左膝内侧韧带撕裂,至少需要休养两个月才能恢复。
此前,上海媒体报道,在虹口某小区论坛,有人称,他参加的一期瑜伽班15个人有6人被拉伤或扭伤。
澳洲新南威尔斯伤害危险研究中心在2005年列出的一份调查显示,死亡几率最大的运动是钓鱼,因为钓鱼者容易被海浪卷走,其次就是瑜伽。调查更显示,练习瑜伽的人四分之一都曾经受伤。
台湾近期的一项研究也指出,部分长期练瑜伽的人,由于姿势不正确,或者用力过猛,出现了椎间盘退化、磨损问题,有个30多岁的修炼者脊柱已退化如60岁。
- 上一篇:幼儿园线上教学
- 下一篇: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