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包括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上资料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方法

公式如下:

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系数=(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二、人口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按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得下表。

表1: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

可以看到,200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9.95%,大于国际标准7%。因此江苏省在2002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其增长速度分析看到2002年-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不稳定的变化态势,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2009年江苏省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已达到11.9%。从少儿人口系数来看,这八年来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尤其2009年的降幅更是达到12.5%。以上说明江苏省的老年人口与少年人口的发展呈相反方向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在增加,同时少儿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观察2002年-2009年的老少比发现,江苏省的老少比已经严重超过联合国确立的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国家的大于等于30%的标准。2002年江苏省的老少比为52.6%。而在这八年间老少比快速增长,仅2009年的增速就为28.42%。截止2009年老少比已经达到108.9%。

(二)江苏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对比

江苏省人口位于全国第五,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全国相比的情况,分析对比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表:

表2: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的对比

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老年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与1982年的5.5%相比上升了3.3%;少儿人口系数为19.6%,与1982年的29%相比下降了9.4%;老少比为45%,与1982年的19.1%上升了25%。从江苏省与全国对比来看,三年统计数据均显示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少儿人口系数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老少比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老少比来看,1982年江苏省老少比为19.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少比为4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因此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其发展速度也是远远大于全国总体水平的。

三、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特点

(一)老少比很大且仍保持每年增长

老少比是判断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结合了老年人口比例与少儿人口比例的变化更能切实的反应人口年龄结构。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2年起江苏省老少比一直维持在50%以上,而且保持每年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江苏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年人口系数、少儿人口系数还是老少比,江苏省的比值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速度大于全国总体水平。198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篇2

【关键词】养老金;金融创新;投资;金融券

一、中国养老金收取和支付现状

中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位于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日本,德国和美国。[2]而到了2025年中国就跟日本差不多了。这就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形势也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为13.06亿人,而200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以达到总人口的7%。按联合国划分标准中国成为老龄化国家[3]。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中国老龄人口发展趋势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是发展速度快。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发达国家晚,但老龄化人口以21.7%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以现在的增长速度中国65岁以上人口由7%到14%预计要用26-27年,而法国用了115年,德国和英国用了45年。[4]其次中国人口城市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农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的普遍提高。因此老龄人口也不断增加。而农村相比较之下老龄化程度较低。正是由于如此,养老金的问题便成为了当前社会保障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

何为养老金?养老金也称为基本养老金、退休金、退休费,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养老金来自于公民的社会积累、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家实施养老金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特定的一些公民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退休养老福利制度。[5]至今为止中国一直推行着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管理制度并以在企业级的现收现付为主。

中国养老金的基本运作方式是,由个人和国家同时向社保机构或者银行定期交纳一定的金额,并由这些机构进行账户积累,当养老金的享有者符合发放养老金的资格之后,由银行向其发放养老金。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和社保机构担任着资金的管理、投资和个人账户的管理。但是这三个环节中,大部分的机构都只是进行了资金和账户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于养老金在积累过程中的投资这个重点问题,进而使得中国的养老金处于基础薄弱,交纳的金额远远小于支出的金额,金额缺口逐渐扩大。据数据显示,我国社会基本养老制度覆盖人口约为2.6亿人,其中1.9亿人为缴费人口,而有7000万人为领取养老金的人。2011年中国养老金收入为1.6895万,而养老金支付约为3678万。[6]尽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98年国家我国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不断增加,虽然缺口缩小但是无形增加了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养老金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的养老金投资尚未形成体系

纵观全球,如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如发达国家的人们一样选择将资金交给专业投资机构进行金融投资,进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中国目前还只是在一些城市进行养老金投资试点,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体系。

2.中国养老金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尚不能达到人们的预期

除了制度以外,主要是担心资本市场投资的风险。由于养老金的特殊性,它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小于其他资金。而一般的投资公司按照现有的投资方式进行投资,如投入股票、债券等市场。而这些传统的投资方式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并不符合养老金投入市场所希望的低风险高收益的目的。

三、创新养老金投资的对策

(一)养老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养老金是大部分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重要的资金来源。大多数国民都会选择将自己的养老金交给专业的投资银行或者相关的投资组织来进行金融投资,从而使得自己获得更多收益。而个人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大笔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革新等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刺激了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也会促进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在2009年各国公司在全球50多家证券交易所通过发行股票一共筹集到了10542万美元的资金,其中23%的资金是通过华尔街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筹集到的。而华尔街的这些资金都来自哪里呢?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股市资金将近70%来自养老退休金等管理机构。而这些资金是需要收益回报的,使得这些投资实现价值增值。而这些养老金的管理公司,会将大量的资金汇集到一起,并将这些巨额资金投入华尔街。在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已经成为一项专业化很高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公民将资金交付给专业的投资机构,由这些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7]美国之所以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正是因为它对养老金的合理管理使得企业能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融积资金是金融资本转换为产业资本的重要保证。而养老基金便是这个环节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融资不到位的话,企业将丧失大量的资金来源,而经济也将失去它已有的活力变为一潭死水。将养老金投资市场可以增加融资,也使得养老金获得收益。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也为企业和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们以养老金投资股票这个链条为例:

投资机构用养老金购买企业股票。养老金便通过股票市场进入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使得企业增强实力提高在市场的竞争力。而大量现金的自由流通,让未来的资金在现在进行消费创造更高的收益,而在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投资者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一举两得。

(二)养老金在金融市场的合理开发——“金融券”创新

如果要增大养老金的收益,最基本的就是要获得一定量的原始资金。我国养老金由国家和个人共同交纳。但是由于交纳的资金对企业经济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按时交纳。因此调动企业和个人交纳养老金的积极性是基础资金积累的重点。所以增加养老金收益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如此以来更有利于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市场从而获得高额的收益回报。

如美国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这样的专业投资银行或者是荷兰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这样的专业投资公司都是由大批的专业人才对金融市场做出分析的同时做出相对应的投资。但是这并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国情。除了我国资金不充足之外。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我国可以参照“碳排放权益”交易的方法,对养老金投资进行金融创新。

关于金融创新,首先应该以老金管理机构的名义制定一定面额的“金融券”。“金融券”的票面价格等于它在市场上的基本价格。实际上它是对价值的一种具体。每一张“金融券”代表一定额的资金。这个定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改变的。养老金投资机构以机构的名义将这些金融券投入资本市场,但是必须通过价格高者获得“金融券”的竞购方式获得“金融券”也就是获得了相应资金的使用权。如同碳排放凭证一样获得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而企业获得这些“金融券”后可以将它兑换成票面价格的资金,并用于企业的发展中。这样通过竞争的途径进行出售,企业在竞得“金融券”的同时发行机构已经获得了相应的收益。这样一些缺乏资金的企业直接获得新的现金流。使得现金可以再金融市场畅通无阻的流通。也更加方便的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流通。

于此同时,“金融券”的诞生在为投资者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是间接地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鲜的现金流。而“金融券”的发放者是养老金的投资机构。而这些“金融券”的价值担当来自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定期交纳的信用比较高的养老金,这样企业获得的资金更加可靠,更加直接。也就是说“金融券”本身通过运作为投资机构增加稳定收益,满足了我们想要增加养老金的目的,同时又加快资金在金融市场的流通,同时它有开辟了一个新的关于“金融券”为主题的市场,增加了投资的多元化,也增加了收益的多元化。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血液。也为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添砖加瓦。

这个创新过程也符合了《资本论》中关于抽象力在金融创新的要求,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最初人们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了自身就具有价值的金银充当交换的媒介。之后因为金银携带困难,又出现了价值具体为用国家信用为保证发行纸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是无论是金银还是纸币都停留在一手交钱一手提货的方式上,对于金融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此时打破时间限制的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技术革新,生产变革等。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资金的自由流通速度加快。后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有了第二次创新,期货,抵押贷款凭证等出现,进一步加快了资金的流通。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的金融学哈这样做的好处是单位时间内创造出了最大的使用价值,通过生产创造出了利润也会增加,也会刺激产品和技术的更新和创新。也就是价值在不断的被具体。价值本身通过具体变为货币,货币在具体为金融产品从客户手中进入企业,在被用于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重复下,金融市场的资金将快速流通,经济也会快速发展。

“金融券”跟中秋时的“月饼券”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将价值具体为一种金融产品。但是“月饼券”的价值来自于月饼这种商品中自身凝结的劳动时间。而“金融券”的价值担当则是来自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定期交纳的信用比较高的养老金。但是“月饼券”在流通中价值不会发生改变,流通结束人们换回的还是那盒月饼。但是“金融券”则是在初次等价发行之后会不断地增值获得相应的收益。等流通结束时它的对于发行方它的价值早已高于了当初的票面价值。

金融是价值的具体。它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产业资本融资更加快捷方便。融资作为经济市场的很重要的一环对经济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融资不到位,经济本身将失去活力,那么经济便会走向衰退的步伐。同时养老金的缺口过大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对养老金的需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原有的收取方式对于个人对于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因此“金融券”出现,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收益也能够促进企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养老金通过专门的渠道投入金融市场的每个领域。首先缓解了目前养老人口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其次促进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和流通。也使得资金能够更合理的得到有效地配置,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霞.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1(8):315.

[2]周小川.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亮点关注:养老金体制和机构成长[N].中国金融(半月刊),2005(21).

[3]黄瑞.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3):38-39.

[4]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6(03):16.

[5]葛永哲.中日养老金管理体制比较分析——以银行的作用为中心[D].2010(4):1,6.

篇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 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 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 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 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 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 身体护理需求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心理护理需求 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 孤独失落感 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 忧虑抑郁感 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 烦躁易怒,情绪改变 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 社会护理需求 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 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 专业规范教材缺乏 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 教师认知局限 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 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 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 确定培养目标 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 完善课程结构 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 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 展 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 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 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 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

篇4

    1引言

    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在人口问题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应重视。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的现象,在社会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般用65岁或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联合国,1956&1982)。日本现在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200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 5% 。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人严重的衰退之中,日本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掀起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风潮。为应对人口的老龄化,缓解老龄人口的贫困以及分散和降低养老风险,维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受到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及国际劳工组织等的重视和推崇。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已于1999年进人老龄化社会,表1为我国1999 } 200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关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到21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分为3个阶段:

    (1)从2001一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从2021一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3)从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现在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2051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 37亿。

篇5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措施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对经济产生了持续的,全面的,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一个严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地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总体来看,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亿,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超过4.3亿。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以下特点:

1.人口基数大。我国总人口将近14亿,占世界总人口20%,基数非常大。

2.发展速度快。从1982年到1999年,我国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西方国家一般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在2000年到2007年的7年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3.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不同于他国的先老龄化,后高龄化,我国是“三化”同时发生,给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老龄化先于现代化。老龄化一般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因此老龄化问题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往往会给一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老龄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阻力就越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规律,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就业人口将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拥有富裕的劳动力这一优势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取得的。而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势必会削弱这个优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水平的影响。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储蓄率会相应增加0.37%。我国一直是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内需不足,过多地依赖出口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的发展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是我国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安全性和稳定性。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因此,在一个老年人不断增加的国家中,消费会持续下降,并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首先,国家难以负担巨额的养老金,虽然个人和企业也承担了部分,但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仍有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超过10%,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将超过30%,超过国际上划定的警戒线,意味着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其次,医疗保障资金将急速增加。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者,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对象。到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增速远远大于GDP。最后,我国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形势严峻。我国6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但他们却缺乏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准备逐步建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不可能幸免。当前,我国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个问题。

1.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经济目前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国情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就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将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这一最大优势,使经济受到重创,因此放开二胎乃至三胎的生育政策会增加年轻人口,有效缓减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2.大力投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在劳动力数量无法增长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3.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老年人尽管在体力上已衰退,但他们拥有青年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经验。开发老年人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收入,更可以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维持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是医疗保健,人寿保险等行业的主要消费人群。我国有1.4亿的老年人口,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测算我国每年老龄消费者有100亿的购买力未能实现。如果可以充分开发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将大大刺激我国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增长。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一直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从高能耗、高投入、低收益向低能耗、低投入、高收益方向转变。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现象,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艺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7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篇6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表1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长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表2

年别项目 2000年2010年

总人口规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人)8948201364348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别年龄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万人)30.26%16.43%

15―64(万人)64.71%75.61%

65岁及以上(万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特点;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正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依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由于其生育水平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其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但是由于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与现行生育政策无关,虽然中国老年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但中国依然是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第一大国,2050年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加之计生措施降低了出生率,使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为2.79亿人,占总人口的20.2%,比200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1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1,O%,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05亿万人.占总人口的7.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1老少比为37.5%,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2.1岁,比2000年提高5.7岁。

参照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划分标准,从上表中几次普查的数据看出,198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只有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一项略高于标准,1990年已开始进入初期成年型,2000年仍属成年型,但0-14岁人口比重已低于成年型标准3.7个百分点,2010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老龄化标准。

放在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其老龄化速度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联合国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稳加速转向急剧加速。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近2倍。

将中国与其他三个人口大国(其中两个是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日本,另一个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对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愈加明显和独特。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4年已经超过了14%,其间仅用了24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为45年、美国为65年和法国115年。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中国人口将是世界人口大国史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不仅大大快于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而且,还快于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老龄化水平还不及日本,但在整个人口老化速度上并不亚于其上世纪的人口老化速度。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 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而我国从199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6%只用了20年。我国由7%上升到17%,只要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一般要花费80多年,有些甚至在100年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偏快,并呈逐步加快趋势。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10年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每年0.1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10年10年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每年0.22个百分点,到2030年3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2.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同工业化、城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03年只有1334美元,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3.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将老年人口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类:65―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构成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预期寿命延长而发生变化,低龄老人比重逐渐降低,中高龄老人比例在不断上升。低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中龄老人中70-74岁和75-7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个和1.9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在迈入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趋势也在日渐显露。高龄老年人口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需要特殊照顾,如何关心和爱护这个弱势群体,使得高龄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使抚养系数上升,增加劳龄人口赡养负担。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我国老年

人的扶养系数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达30%以上,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0个老年人,如果再从劳龄人口中扣除实际未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则实际负担人数将大大超过该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也相应上升,最高达到60%以上。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消费人口相对增加,加大了劳龄人口的扶养负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逐渐老化。劳龄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3,7岁上升为2010年的36,5岁,2020年将达到41.3岁。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增多将相应增加对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然而老年社会保障在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老年经济保障基本依赖子女、依靠家庭,由于农村中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种保障质量较低,往往只能达到温饱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4.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年人口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目前的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住宅、社区和环境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亟待加强。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增强,就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

2.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具有双赢性,既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同时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为避免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每年延长两个月方法逐步推进,也可以针对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先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妇女生活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老龄化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l 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龄人口在总老龄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龄人口普查为例:在百岁老人中,性别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其中男性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2.7:100。事实上,8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经只有大约女性的一半。除了复杂的性别基因等原因,有健康专家分析,男性压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养生,也导致高龄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龄化趋势下妇女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作为老龄化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妇女的弱势现状备受关注。同时,年轻的妇女其生存发展状况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也讲遭受严峻挑战。

(一)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老龄妇女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年老的妇女习惯了之前的忙碌与操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为家庭和儿女忙碌。妇女区别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们更易产生自卑心理,怕给儿女添负担。所以,这些老年妇女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会更大。

老年妇女对亲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们更多的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强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处过程中,更易产生冲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经有关很多案例,甚至因为家庭矛盾和婆媳关系最终导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中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这些已婚妇女既要工作,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同时要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而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一个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结构:上面有双方的4名老人需要赡养,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负责在外打拼,而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的重任便落在这些青年妇女身上。

来自家庭养老扶幼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使得这些妇女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宣泄。所以,这些青年妇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断上升,女性癌症患者的比率也不断攀升,生存现状堪忧。

(三)老龄化给妇女就业带来的机遇

人口老龄化使得需要照顾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为老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攀升。而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点,使得妇女在老龄人口服务工作中十分受欢迎。

当今,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逐步兴起,而且市场需求逐渐火爆,工资收入也很可观。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岗位主要招聘的是妇女。如针对老年人生活的护工岗位、老年社区服务人员、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等都比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龄化能够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有助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

篇9

论文摘要:建立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和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风险。针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分析了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提出了包括一个救助层、两个强制层、一个补充层和一个自助层的五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模型。

1引言

    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在人口问题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应重视。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的现象,在社会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般用65岁或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联合国,1956&1982)。日本现在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200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 5% 。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人严重的衰退之中,日本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掀起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风潮。为应对人口的老龄化,缓解老龄人口的贫困以及分散和降低养老风险,维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受到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及国际劳工组织等的重视和推崇。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已于1999年进人老龄化社会,表1为我国1999 } 200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关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到21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分为3个阶段:

    (1)从2001一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从2021一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3)从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现在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面临人口老

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3.1状况

    我国在1997年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改革,国务院2005年颁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

    持续的人口老龄化使得退休人员增加,退休养老金支出不断攀升,1999年底全国离休退休人员以及退职人员为3730万,到2004年底为4675万。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总支出2321亿元,2004年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支出为3502亿元。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带来养老金支付危机。

3.2困境

3. 2.1“大统筹”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透支个人账户导致数额巨大的个人账户空账,政府对养老保险金的财政补贴也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实际上是按现收现付式运作的。为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政府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逐年增加,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混合并账运行,个人账户资金被用于养老金给付,个人账户成为空账,缴纳的养老资金未形成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个人账户空账无疑加剧了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风险。表2为我国近年来养老个人账户空帐及政府对养老保险金的补贴。

    为了减轻个人账户空账压力,实行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分开管理,力求做实个人账户。虽然对“统账结合”的模式做了多方面的调整,注人激励与约束机制,扩大覆盖面,但是由于其现收现付式的主体模式并未改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依旧存在。国务院2005年的《决定》采取削减用于个人账户积累资金3个百分点的做法,是在做大统筹账户而缩小个人账户,这种“大统筹小账户”模式无法实现养老金的积累和增值,无法克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将主要依靠当前现收现付式的“大统筹”筹措的资金支付,而目前20%的企业缴费无法满足“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支付需求,提高企业的统筹社会养老保险缴纳费率困难,按现行的制度安排,就是靠扩大覆盖面和政府的财政补贴。前者是拆东墙补西墙,后者是杯水车薪。现收现付式的“大统筹小账户”制度不可持续。

3. 2. 2“小账户”面临的困境

    2005年的((决定》规定,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由占职工工资的11%降到8%,完全由个人缴纳、用于积累、个人账户的养老资金实行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值。强调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订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保值增值。但是,面对的难题有,一是个人账户规模的缩小,二是面对不成熟的市场风险,增值渠道单一,获利空间小;加之由政府部门统管的管理机制面临的效率等问题,这些难题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的资金难以增值,积累最终难以形成;或者即使形成一定量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退休者按个人账户结存的基金仍无法维持其基本生计,陷人贫困,还是要依靠下代人养上代人。

    至今国家有关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尚未出台,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和人口老龄化严峻态势,以及变化莫测的资本市场,个人的“小账户”的积累功效及其对老年人养老的支撑力度十分有限,很难抵御老龄化和市场风险,担当起现在养老保险供款人将来养老需求的责任。

    2005年的《决定》确立的“大统筹小账户”财务机制,仍是以现收现付式为社会养老保险运作方式,加之制度转制出现的巨额转制成本(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仍没有消化的具体措施,这就必然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长期负债运行。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未来的50年间,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中人”数量大量增加,在转制成本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夹击下,由于现行的统筹账户本身不具积累功能,致使形成新老债务链循环,隐性债务问题更加突出。

4建立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

4.1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层次设计

    针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里提出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构想。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共5个层次。

    (1)救助养老层。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农村五保户和城市贫困家庭的老年人及优抚对象,由政府、集体提供基本养老保障,以社会福利养老供养形式作为基本养老支持,慈善团体给予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对象无需缴纳养老费用,可实行老年人集中养老供养和生活照顾。国家要鼓励社会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敬老院、老人护理院和老年福利院等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2)强制社会统筹账户养老层。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安排,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用于社会基本养老金支出的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由企业(雇主)缴纳供款,基本养老待遇水平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适当调整。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具有较强的保障性和社会互济性,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在现阶段,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老账没有解决,企业养老供款的统筹比率需要高一些。随着转制老账的消化,统筹比率要逐步调低,在维持现行企业总养老供款缴费规模20%不变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社会统筹账户比例,账户比率从现在的20%逐渐缩小至5%,达20%的替代率即可。逐步降低的企业养老供款统筹账户减少的部分或在在职企亚工工资中反映或划人个人养老储蓄账户。自雇者养老供款缴费从现在的12%逐渐缩小至3%,现行的优惠政策保留。

    因为我国不同地区及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存在差异,政府的调剂作用需要保留,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保留适当比例(5%左右)作为调剂是符合国情的长远考虑。

    (3)强制个人账户养老层。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层,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强制性的退休储蓄计划,职工退休前根据个人收人按月缴纳,记人个人的一个终生不变的账户中,每个人退休后从“个人账户”中得到养老金收人,大致相当退休前工资收人的30%一50%,可通过精算推出缴费比率。个人账户实行完全基金积累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个人账户逐步做大,统筹账户逐步做小。因为两个账户的资金都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得,以上两个层次,共同使职工退休后可以得到的替代率50%一70%即可。西方国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一般为50%一60%,第三层次意在强迫那些对他们退休后的需求缺乏远见,不愿储蓄以备晚年之需的人参加储蓄。通过强制储蓄,使社会成员逐步树立攒钱养老、自食其力和自我保障的养老理念。

    (4)补充养老层。由职工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或者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效益,为本单位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可按现行年金制办法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费构成。

    (5)自助养老层。由个人根据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层。

    第二、三层次的强制性养老计划和第四层次的补充养老计划,都是把储蓄列人养老必要的正式支出。养老计划安排时,应当把养老储蓄列为日常开销必需的费用,与衣、食、住、行的支出一样。西方经济学家就曾建议,每个人把工资收人按一定比例的储蓄起来。prescott (2005)建议个人把工资收人的10%进行强制储蓄。对于第四层次能否给予税收的财政支持,则要看国家的整体养老水平,可以按商业养老保险模式运作或按补充养老保险模式运作,视国家整体养老保险水平给予政策支持或调整。

4.2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安排

    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组合可分别规避不同性质的制度风险,应对人口老龄化。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养老的总体保障水平不变,略有提高(2%左右),账户结构由现在的“大统筹小账户”逐步向“小统筹大账户”过渡,以增强自保能力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结合我国的情况,在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灵活组合模式。

    整个21世纪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现在起,最好在25一30年的时间把转轨债务和现存的养老账户缺口消化掉。这段时间里,政府财政重点可集中力量解决几十年计划经济年代欠下的养老老账。这个时段确立的依据是对“老人”和“中人”养老老债的清偿还需要的大致时间。智利政府对养老老债的偿还期就在35年左右。

    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稳定在3一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时我国实现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

篇10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1.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趋势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农村老年人口总数1.27亿,是城市0.77亿的1.69倍,农村老龄化水平15.4%,是城市6.67%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1.9%,是城市11.2%的2.8倍。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同时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一个进一步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农村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2.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人口老龄化更严重,就农村地区相比而言,我国东部地区老龄化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有加快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人均生产总值还很低,同时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生产率。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劳动力供应不足。该现象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大量的耕地被荒废,农村中的基础设施无人兴建、无人修理,整个村庄的发展失去了活力。201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69亿人,部分地区呈现“种田没壮劳力,村庄‘空心化’”的局面。劳动人口年轻化所占比例降低,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下降,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

2.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产生阻力。社会财富是由生产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劳动力人口的参与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上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技术设备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再者,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影响农业从业人员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程度。现今是一个科技化的时代,农业对机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老年人年龄大,对新鲜事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缺乏操作机械技术,这些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3.人口老龄化增加家庭和政府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农村实施统一的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保障设置了客观障碍,农民的医疗保险大多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看病难,看不起”的状况,因病返贫的农户也不在少数。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 倍,可想而知,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医疗卫生支出将会越来越大,将会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压力。不仅仅是家庭负担加重,政府机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农村地区以前大多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现今是由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最终形成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积累金越多,国家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经济建设投入,刺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必然导致国家将大量的国民收入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将大量的财政收入应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社会服务,严重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也会影响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社会用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将加重,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这种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1.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要快于城镇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收入普遍不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以便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后或在各地区间流动时仍能够享受到统一的服务;其次要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地区经济水平是制约养老保障的根本性因素,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壮大农民的经济实力以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2.建立规范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救助体系。老年保障事业存在严重城乡不平等,城市保障金高,覆盖面广,农村保障金低,覆盖面窄。为此,政府需要扩大农村社会养老医疗的覆盖面,大力发展乡村卫生服务,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重要内容,纳入村镇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老年卫生保健的经济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保健服务,拓展老年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领域,加大对大病和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困力度。 通过体制改革、机构改造、资源重组等多种形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采取普遍保障原则,合理选择与当地农民医疗保障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