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醇类
(1)定义: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醇。
(2)醇的分类
注意啦: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是CnH2n+1OH,饱和一元醚的通式为CnH2n+2O,所以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醚互为同分异构体,如丁醇和乙醚互为同分异构体。碳原子数相同的芳香醇及酚互为同分异构体。
(3)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递变规律
密度
一元脂肪醇的密度一般小于1g·cm-3
沸点
直链饱和一元醇的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而升高
醇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高于烷烃
水溶性
低级脂肪醇易溶于水,饱和一元醇的溶解度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
化学性质
由于醇类都以羟基为官能团,所以醇类的化学性质与乙醇相似,即能与活泼金属反应,能发生酯化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
注意啦:在二元醇或多元醇的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羟基结合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时,物质不能稳定存在(如:)。在写二元醇或多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时,要避免这种情况。
(4)重要的醇的用途
①甲醇:有毒,饮用约10
mL就能使人双目失明。工业酒精中含甲醇,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车用燃料。
②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黏稠、有甜味的液体,都易溶于水和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二醇还用作汽车防冻液,丙三醇用于配制化妆品。
2.脂肪醇、芳香醇、酚和芳香醚的比较
类别
脂肪醇
芳香醇
酚
芳香醚
实例
CH3CH2OH
C6H5CH2OH
C6H5OH
C6H5OCH3
官能团
—OH
—OH
—OH
—O—
结构特点
—OH与链烃基相连
—OH与芳香烃侧链相连
—OH与苯环直接相连
氧原子连接2个烃基
主要化学性质
①与钠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脱水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酯化反应等
①弱酸性
②取代反应
③显色反应
④加成反应等
______
特性
红热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味(生成醛或酮)
与FeCl3溶液反应显紫色
______
二、酚
1.酚的概念和结构特征
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酚。
(1)“酚”是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总称,其根本特征是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
(2)酚分子中的苯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如也属于酚。
(3)酚与芳香醇属于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不属于同系物(如和)。
(4)苯酚是酚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一元酚。
2.苯酚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熔点
溶解性
腐蚀性
无色
晶体
特殊的气味
较低(43
℃)
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
g,当温度高于65
℃时,能与水混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有腐蚀性
注意啦:(1)苯酚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呈粉红色。苯酚也能被一些强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
(2)苯酚有毒,对皮肤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防止被其腐蚀。
3.苯酚的化学性质
在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使苯酚表现出特有的化学性质。
三、醇、酚化学性质的理解
1.由断键方式理解醇的化学性质
如果将醇分子中的化学键进行标号如图所示,那么醇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如下表所示:
反应
断裂的价键
化学方程式(以乙醇为例)
与活泼金属反应
①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催化氧化反应
①③
2CH3CH2OH+O22CH3CHO+2H2O
与氢卤酸反应
②
CH3CH2OH+HBrCH3CH2Br+H2O
分子间脱水反应
①②
2CH3CH2OH
CH3CH2OCH2CH3+H2O
分子内脱水反应
②⑤
酯化反应
①
2.由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酚的化学性质
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酚羟基比醇羟基活泼;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苯酚中苯环上的氢比苯中的氢活泼。
①弱酸性
苯酚电离方程式为C6H5OHC6H5O-+H+,俗称石炭酸,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苯酚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苯环上氢原子的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③显色反应
苯酚跟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利用这一反应可检验苯酚的存在。
四、醛
1.醛
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官能团为—CHO,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O(n≥1)。
2.甲醛、乙醛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甲醛
CH2O
HCHO
—CHO
乙醛
C2H4O
CH3CHO
3.甲醛、乙醛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甲醛
无色
气体
刺激性
气味
易溶于水
乙醛
液体
与水、乙醇等互溶
4.化学性质(以乙醛为例)
醛类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氧化还原关系为:
醇醛羧酸
(1)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为止,即制得银氨溶液。银氨溶液要随配随用。
(2)实验注意事项: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③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④实验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3)应用:实验室里常用银镜反应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醛基,工业上利用葡萄糖(含醛基)发生银镜反应来制镜和在保温瓶胆上镀银。
五、羧酸
1.概念:由烃基(或氢原子)与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可表示为R—COOH,官能团为—COOH,饱和一元羧酸的分子式为CnH2nO2(n≥1)。
2.分类
3.化学性质
①弱酸性
官能团—COOH能电离出H+,因而羧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如使指示剂变色,与钠、碱反应等;一般羧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羧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羧酸盐和二氧化碳。常见的羧酸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COOH>C6H5COOH>CH3COOH。
②酯化反应
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六、酯
(1)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可简写为RCOOR′,官能团为。
(2)酯的物理性质
(3)酯的化学性质
注意啦:酯的水解反应为取代反应;在酸性条件下为可逆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能中和产生的羧酸,反应能完全进行。
(4)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日常生活中的饮料、糖果和糕点等常使用酯类香料。②酯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七、烃及其衍生物的转化关系
考向一
醇的结构与性质
典例1
薰衣草醇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薰衣草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0H16O
B.含有两种官能团
C.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答案】A
1.膳食纤维具有突出的保健功能,是人体的“第七营养素”。木质素是一种非糖类膳食纤维,其单体之一——芥子醇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芥子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芥子醇分子中有两种含氧官能团
B.1
mol芥子醇分子中与足量钠反应能生成1
mol
H2
C.1
mol芥子醇与足量浓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
mol
Br2
D.芥子醇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氧化、取代、加成反应
醇类物质的反应规律
(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规律
醇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情况与跟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个数有关。
(2)醇的消去反应规律
①结构条件:醇分子中连有羟基的碳原子必须有相邻的碳原子,且该相邻的碳原子上必须连有氢原子。CH3OH(无相邻碳原子),(相邻碳原子上无氢原子)等结构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醇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
③一元醇消去反应生成的烯烃种数等于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不同化学环境下的氢原子的种数。如的消去产物有2种。
考向二
酚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典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苯甲醇和苯酚都能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B.苯甲醇、苯酚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故两者互为同系物
C.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苯甲醇、苯酚都既能与钠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
【答案】C
2.BHT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从出发合成BHT的方法有如下两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推测BHT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苯酚
B.BHT与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反应类型都是加成反应
D.BHT与具有完全相同的官能团
考向三
醇、酚的比较及同分异构体
典例1
下列四种有机化合物均含有多个官能团,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属于酚类,可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
B.b属于酚类,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
C.1molc与足量浓溴水发生反应,最多消耗3molBr2
D.d属于醇类,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D
3.A和B两种物质的分子式都是C7H8O,它们都能跟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A不溶于NaOH溶液,而B能溶于NaOH溶液。B能使适量溴水褪色,并产生白色沉淀,而A不能。B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结构。
(1)写出A和B的结构简式:A
,B
。
(2)写出B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A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等量H2,分别需A、B、H2O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考向四
醛类的结构与性质
典例1
肉桂醛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对其化学性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被银氨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氧化后酸化得到的产物相同
B.与溴水可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C.1
mol肉桂醛可与5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D.肉桂醛的分子式为C9H8O
【答案】A
4.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DDT,化合物A是其中的一种,其结构如图。下列关于A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15H20O3
B.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显紫色
C.1
mol
A最多可以与4
mol
Cu(OH)2反应
D.1
mol
A最多与1
mol
H2加成
考向五
羧酸、酯的结构特点
典例1
在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标出了其分子中的不同的键。将阿司匹林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发生反应时断键的位置是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②⑥
【答案】D
5.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酯类且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酯化反应的类型
(1)一元羧酸与一元醇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一元羧酸与多元醇2CH3COOH++2H2O
(3)多元羧酸与一元醇+2HO—C2H5+2H2O
(4)多元羧酸与多元醇
①形成环酯++2H2O
②形成链状酯
HOOCCOOH+HOCH2CH2OHHOOCCOOCH2CH2OH+H2O
③形成聚酯(高分子)——缩聚反应
+nHOCH2CH2OH+(2n-1)H2O
(5)羟基酸的酯化
①分子内形成环酯+H2O
考向六
官能团的识别与有机物性质的推断
典例1
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到的酸性物质,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迷迭香酸属于芳香烃
B.1mol迷迭香酸最多能和9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迷迭香酸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
D.1mol迷迭香酸最多能和5molNaOH发生反应
【答案】C
6.对于结构满足的有机物,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中有2种含氧官能团
B.能发生取代、加成、消去、氧化反应
C.1
mol该有机物最多消耗3
mol
NaOH
D.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最多有3种
官能团与反应类型的关系
考向七
烃及其衍生物的转化关系与应用
典例1
羟甲香豆素是一种治疗胆结石的药物,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
RCOOR'+R''OH
RCOOR''+
R'OH(R、R'、R''代表烃基)
(1)A属于芳香烃,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所含的官能团是________________。
(2)CD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E属于脂类。仅以乙醇为有机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E,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2E
F+C2H5OH。F所含官能团有和___________。
(5)以D和F为原料合成羟甲香豆素分为三步反应,写出有关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4)结合已知转化,根据原子守恒,推出F的分子式为C6H10O3,根据信息,以及羟甲香豆素的结构简式,推出F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OCCH2COCH3,除含有,还含有。
(5)根据羟基香豆素的结构简式,以及(2)的分析,C、D的氨基、羟基分别在苯环的间位,分别为、。F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OCCH2COCH3,F与D发生已知第一个反应生成中间产物1,中间产物1的结构简式为:,再发生已知②的反应生成中间产物2:,然后发生消去反应脱水生成羟甲香豆素。
【答案】(1)
硝基
(2)取代反应
(3)2C2H5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
(4)
(5)
7.有机物A~M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A与F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且均能与NaHCO3溶液反应;F的分子式为C9H10O2,且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D能发生银镜反应;M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已知:(R1、R2代表烃基或氢原子)
请回答:
(1)B、F的结构简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⑦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______(填反应序号)。
(3)D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80~260之间,从以上转化中不能确认A中的某一官能团,确定该官能团的实验步骤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种。
a.能发生银镜反应
b.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核磁共振氢谱上有四个峰,其峰面积之比为1∶1∶2∶6
1.下列有关醛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用溴水检验CH2CH—CHO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
B.1
mol
HCHO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2
mol
Ag
C.对甲基苯甲醛()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它含有醛基
D.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类
2.下列有关有机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CH3CH(OH)CH2COOH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为3羟基丁酸
B.四苯基乙烯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C.1
mol
分别与足量的Na、NaOH溶液、NaHCO3溶液反应,消耗这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是3
mol、4
mol、1
mol
D.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液溴、浓硝酸生成溴苯、硝基苯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3.已知酸性:H2SO4>>H2CO3>>,综合考虑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原料成本等因素,将转变为的最佳方法是
A.与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通入足量CO2
B.与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加入适量H2SO4
C.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D.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
4.五倍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为X。在一定条件下X可分别转化为Y、Z。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
mol
Z最多能与7
mol
NaOH发生反应
B.1
mol
X最多能与2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
C.Y分子含有两种含氧官能团
D.Y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氧化、缩聚反应
5.关于下列三种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B.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均为7种
C.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氧化反应
D.可以用金属钠和银氨溶液进行鉴别
6.奎尼酸是制备艾滋病新药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奎尼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奎尼酸的分子式是C7H9O6
B.1
mol奎尼酸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NaOH物质的量为5
mol
C.1
mol奎尼酸与足量钠反应生成56
L氢气
D.奎尼酸能发生消去反应,也能与乙醇、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7.山萘酚结构如图所示,且大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茶叶中,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如抗氧化、抑制肿瘤生长及保护肝细胞等作用。有关山萘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式中含有2个苯环和羟基、醚键、羧基、碳碳双键
B.可发生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加成反应
C.可与NaOH反应,不能与NaHCO3反应
D.1
mol山萘酚与溴水反应最多可消耗4
mol
Br2
8.分子式为C10H12O2的有机物,满足以下条件: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③能发生银镜反应。则满足这些条件的有机物共有
A.6种
B.9种
C.12种
D.15种
9.如图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除草功效。下列有关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中含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1
mol该化合物最多能与4
mol
NaOH反应
C.既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够发生加成反应
D.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面
10.分子式为C4H8O3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下列性质:①在浓硫酸存在下,能分别与CH3CH2OH或CH3COOH反应;②在浓硫酸存在下,亦能脱水生成一种只存在一种结构形式,且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③在浓硫酸存在下,还能生成一种分子式为C4H6O2的五元环状化合物。根据上述性质,确定C4H8O3的结构简式为
A.HOCH2CH(COOH)CH3
B.CH3CH(OH)CH2COOH
C.CH3CH2CH(OH)COOH
D.HOCH2CH2CH2COOH
11.依曲替酯用于治疗严重的牛皮癣、红斑性角化症等。它可以由原料X经过多步反应合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X和Y
C.1
mol
Y能与6
mol
H2或3
mol
NaOH发生反应
D.依曲替酯只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1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20H14O5
B.该有机物分子中的三个苯环不可能共平面
C.该有机物可发生加成、取代、氧化、消去等反应
D.1
mol该有机物与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5
mol
13.有机物F(C11H12O2)属于芳香酯类物质,可由下列路线合成:
请回答:
(1)A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上述③④⑤⑥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2)C物质的名称是
,反应③的条件是
。
(3)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
(5)A、B、E三种有机物,可用下列的某一种试剂鉴别,该试剂是
。
a.新制的Cu(OH)2
b.溴水
c.酸性KMnO4溶液
d.溴的CCl4溶液
(6)G是E的同系物且相对分子质量比E大28。G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且面积比为6∶1∶2∶2∶1的结构简式为。
①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②分子中含有两个—CH3
14.肉桂酸异戊酯G(
)是一种香料,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②C为甲醛的同系物,相同条件下其蒸气与氢气的密度比为22。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
(2)B和C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4)E和F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5)F的同分异构体中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共有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3∶1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7天津]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3O5
B.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
C.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
mol
Br2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1种
2.[2016年新课标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
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在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3.[2016海南][双选]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组峰,且其峰面积之比为2∶1的有
A.乙酸甲酯
B.对苯二酚
C.2-甲基丙烷
D.对苯二甲酸
4.[2016江苏]化合物X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化合物X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两个苯环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B.不能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
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
D.1
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2
mol
NaOH反应
5.[2018新课标Ⅰ卷]化合物W可用作高分子膨胀剂,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
(2)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3)反应④所需试剂,条件分别为________。
(4)G的分子式为________。
(5)W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6)写出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核磁共振氢谱为两组峰,峰面积比为1∶1)______________。
(7)苯乙酸苄酯()是花香型香料,设计由苯甲醇为起始原料制备苯乙酸苄酯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无机试剂任选)。
6.[2018新课标Ⅲ卷]
近来有报道,碘代化合物E与化合物H在Cr-Ni催化下可以发生偶联反应,合成一种多官能团的化合物Y,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B为单氯代烃,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由A生成B、G生成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5)Y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6)E与F在Cr-Ni催化下也可以发生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7)X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完全相同官能团。X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其峰面积之比为3∶3∶2。写出3种符合上述条件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7.[2018江苏卷]
丹参醇是存在于中药丹参中的一种天然产物。合成丹参醇的部分路线如下:
已知:
(1)A中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
(2)D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3)B的分子式为C9H14O,写出B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4)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写出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①分子中含有苯环,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碱性条件水解生成两种产物,酸化后分子中均只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5)写出以和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和乙醇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8.[2017新课标Ⅰ]化合物H是一种有机光电材料中间体。实验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备H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
(2)由C生成D和E生成F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4)G为甲苯的同分异构体,由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X是F的同分异构体,X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1∶1,写出2种符合要求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6)写出用环戊烷和2–丁炔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________(其他试剂任选)。
变式拓展
1.【答案】A
【解析】芥子醇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分别是醚键、醇羟基和酚羟基,A不正确;芥子醇分子中的酚羟基和醇羟基都能与Na反应生成H2,且2—OH~1
H2,B正确;酚与溴水反应时,溴原子取代酚羟基邻、对位上的氢原子,但芥子醇中邻、对位被其他基团占据,故只能与发生加成反应,C正确;芥子醇结构中含有和醇羟基,且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故能发生加成、取代和氧化反应,D正确。
2.【答案】C
【解析】BHT中具有憎水性的烃基大于苯环,所以在水中溶解度小于苯酚,A正确;酚羟基、苯环所连甲基均能被酸性
KMnO4溶液氧化,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正确;方法一属于加成反应,方法二属于取代反应,C不正确;BHT与均只含有酚羟基,D正确。
3.【答案】(1)
(2)+NaOH+H2O
(3)2+2Na2+H2 1∶1∶1
【解析】依据分子式C7H8O知A和B均为不饱和化合物。由于A、B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且分子结构中只有一个氧原子,故A、B中均含有—OH,为醇和酚类。A不溶于NaOH溶液,说明A为醇,又不能使溴水褪色,故A为。B溶于NaOH溶液,且与适量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B为酚,结合其苯环上一溴代物有两种,则B为。、与金属钠反应生成H2的物质的量关系分别为2~H2、~H2、2H2O~H2,所以生成等量H2时分别需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
5.【答案】D
【解析】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是C8H8O2,含有苯环且属于酯类。若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则剩余的基团是—C2H3O2,可能是苯酚与乙酸形成的酯,也可能是苯甲酸与甲醇形成的酯,还可能是甲酸与苯甲醇形成的酯。若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则剩余的基团是—C2H4O2,一定是一个为—CH3,另一个为,两个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有邻、间、对3种。综合上述两点,同分异构体有6种,分别是、、、、、。
7.【答案】(1)
(2)④
(3)+2Ag(NH3)2OH+2Ag+2NH3+H2O
+(n-1)H2O
(4)取反应①后的混合液少许,向其中加入稀硝酸至酸性,滴加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A中含氯原子;若生成浅黄色沉淀,则A中含溴原子
(5)2
【解析】F的分子式为C9H10O2,且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说明F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碳原子的不饱和度很大,则F中含有苯环,F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说明F中含有羧基;D能发生银镜反应,则C中含有—CH2OH结构;M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根据已知信息可知,F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得到1个羧基,则M中存在两个对位的羧基,所以M是对苯二甲酸,则F是,E是,C是;D是C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醛,其结构简式是,则B是
,A中含有卤素原子,可发生水解反应。
(2)反应①~⑦中,只有④是消去反应,产生碳碳双键。
(3)D中含有醛基,可发生银镜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2Ag(NH3)2OH+2Ag+2NH3+H2O;C分子中含有羧基和羟基,可发生缩聚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n-1)H2O。
(4)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80~260之间,说明A中的卤素原子可能是Cl,也可能是Br,确定到底是哪种官能团时,应将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然后用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检验。
(5)符合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醛基和酚羟基,F的分子式为C9H10O2,其同分异构体含有4种氢原子,个数比是1∶1∶2∶6,则F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2个—CH3、1个—OH、1个—CHO,且2个甲基分别在酚羟基的邻位或醛基的邻位,所以共有2种同分异构体符合题意。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分析多官能团物质的性质时要考虑官能团之间的干扰,如碳碳双键、醛基均可使溴水褪色,苯的同系物、碳碳双键、醛基等均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A、C均不正确;1个HCHO分子中相当于含有2个醛基,1
mol
HCHO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4
mol
Ag,B错误;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只能说明含有“—CHO”,但不一定是醛类,D正确。
2.【答案】B
【解析】羧基碳序号最小,羟基为取代基,A正确;单键可以旋转,故每个苯环中的碳原子与双键碳原子可能共平面,B错误;分子内的酚羟基、醇羟基、羧基都能与Na反应,酚羟基、羧基均能与NaOH反应,且酯基水解后生成酚羟基、羧基均消耗NaOH,只有羧基与NaHCO3溶液反应,故C、D正确。
3.【答案】A
【解析】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然后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且二氧化碳较廉价,加入稀硫酸适量时可生成,但使用稀硫酸的成本高,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然后加入NaOH溶液时生成
而得不到,加入足量Na2CO3溶液生成,得不到,故C、D均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三种化合物均存在顺反异构,A项错误;三种化合物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数目分别为7、7、8,B项错误;月桂烯和柠檬醛不能发生酯化反应,C项错误;香叶醇可以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柠檬醛可以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而月桂烯和它们之间均不能反应,现象不一样,可以鉴别,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奎尼酸的分子式是C7H12O6,A错误;只有—COOH与NaOH反应,则1
mol奎尼酸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NaOH物质的量为1
mol,B错误;含—COOH、—OH,均与Na反应,则1
mol奎尼酸与足量钠反应生成2.5
mol气体,但状况未知,不能计算其体积,C错误;含—OH,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含—COOH与乙醇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学科#网
7.【答案】C
【解析】从题干结构简式可知,山萘酚中没有羧基,应为羰基,A错误;该分子没有酯基、卤素原子等,故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错误;该分子有酚羟基,能与NaOH反应,该分子中无羧基,不能与NaHCO3反应,C正确;1
mol山萘酚与溴水反应,酚的邻、对位消耗4
mol
Br2,碳碳双键消耗1
mol
Br2,共消耗
5
mol
Br2,D错误。
8.【答案】D
【解析】分子式为C10H12O2,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酚羟基,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该有机物中含有醛基,根据分子组成可知,该有机物除了苯环和醛基以外,其它都是单键,另外还含有:10-6-1=3个C,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其中一个取代基为羟基,则另一个取代基的可能为:①
—CH2CH2CH2CHO、②—CH2CH(CH3)CHO、③—CH(CH3)CH2CHO、④—C(CH3)2CHO、⑤
—CH(CH2CH3)CHO,每种组合中都含有邻、间、对三种同分异构体,所以该有机物总共含有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5×3=15种。
10.【答案】D
【解析】①在浓硫酸存在下,能分别与CH3CH2OH或CH3COOH反应,说明分子中含有—OH和—COOH;②在浓硫酸存在下,还能生成一种分子式为C4H6O2的五元环状化合物,这说明该有机物的羟基和羧基都连接在末端的碳原子上,据此可知选项D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原料X与中间体Y的区别是的位置不同,所以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A正确;X和Y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故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B错误;Y中苯环、羰基、碳碳双键都能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酚羟基、酯基水解生成的羧基能与NaOH反应,所以1
mol
Y能与5
mol
H2或3
mol
NaOH发生反应,C错误;依曲替酯中含有碳碳双键、苯环、酯基,具有烯烃、苯和酯的性质,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水解反应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D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知,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20H14O5,A正确;该分子中连接三个苯环的碳原子具有甲烷结构,所以该分子中三个苯环中碳原子不能共面,B正确;该分子中含有苯环、酯基、酚羟基,具有苯、酯基、酚的性质,能发生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及氧化反应,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不正确;酚羟基、酯基水解生成的羧基、酚羟基能和NaOH反应,该物质水解生成酚羟基、碳酸中羧基,所以1
mol该有机物与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5
mol,D正确。
13.【答案】(1)羟基、醛基 ④⑤⑥
(2)甲苯 浓硫酸、加热
(3)
(4)++H2O
(5)a
(6)13
【解析】由合成路线中的信息不难分析出A的结构简式为又知F(C11H12O2)属于芳香酯,逆推B应为一元羧酸,E应为一元醇,由反应③可知,B的结构简式应为,结合F的分子式C11H12O2,则E的分子式为C7H8O,即E为,由此逆推则D为、C为,进而可推知F的结构简式为。(5)A中含有—CHO、B中含有,E中含有—CH2OH,则A、B均能与Br2反应、A、B、E均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故b、c、d均不能鉴别A、B、E。(6)G是E的同系物,说明G也是芳香一元醇,G比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28,说明G比E的结构中多两个CH2原子团,即G中含有9个碳原子,G的同分异构体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说明该异构体中含有酚羟基,再结合该异构体中含有两个—CH3,当苯环上连有
—OH、—CH2CH3、—CH3时,先确定—OH和—CH3的位置,则—CH2CH3位置有、、,当苯环上连有—OH、时有邻、间、对3种异构体,所以共13种异构体。
14.【答案】(1)苯甲醇
(2)B和C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3)F为(CH3)2CHCH2CH2OH,含有官能团的名称为羟基。
(4)E和F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5)(CH3)2CHCH2CH2OH的同分异构体不能与金属钠反应,只能是醚。醚的异构体以氧原子为分界:①左1个碳右4个碳(丁基),丁基有4种异构体,相应的醚有4种异构体,②左2个碳右3个碳(丙基),丙基有2种异构,相应的醚有2种异构体,共6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3∶1的为(CH3)3COCH3。
直通高考
1.【答案】B
【解析】A、汉黄岑素的分子式为C16H12O5,A错误;B、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能与FeCl3溶液反应呈紫色,B正确;C、该物质酚羟基的邻、对位还可以与1
mol
Br2反应,碳碳双键可以与1
mol
Br2发生加成反应,故1
mol该物质最多可以消耗2
mol
Br2,C错误;D、该物质中含有羟基、羰基、碳碳双键、醚键,与足量氢气加成后只剩余羟基和醚键,官能团种类减少2种,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A、乙烷和浓盐酸不反应,故说法错误;B、乙烯可以制成聚乙烯,聚乙烯用于食品包装,故说法正确;C、乙醇含有亲水基羟基,能溶于水,而溴乙烷不溶于水,故说法正确;D、乙酸和甲酸甲酯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故说法正确。
4.【答案】C
【解析】A、根据有机物结构简式可知两个苯环均连在同一个饱和碳原子上,由于单键可以旋转,两个苯环不一定共面,A错误;B、X中含有羧基,能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B错误;C、由于是环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C正确;D、X的水解过程中,2个羧基和1个酚羟基都能与NaOH反应,故1
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3
mol
NaOH反应,D错误。答案选C。
5.【答案】(1)氯乙酸
(2)取代反应
(3)乙醇/浓硫酸、加热
(4)C12H18O3
(5)羟基、醚键
(6)、
(7)
(4)根据G的键线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12H18O3;
(5)根据W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醚键和羟基;
(6)属于酯类,说明含有酯基。核磁共振氢谱为两组峰,峰面积比为1:1,说明氢原子分为两类,各是6个氢原子,因此符合条件的有机物结构简式为或;
(7)根据已知信息结合逆推法可知合成苯乙酸卞酯的路线图为。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涉及官能团的性质、有机物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合成路线设计等知识,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考查有机合成与推断、反应条件的选择、物质的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的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学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和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及物质转化流程图的书写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掌握常见的有机代表物的性质、各类官能团的性质、化学反应类型、物质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与各类官能团的数目关系,充分利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设计合成路线图时有关信息隐含在题干中的流程图中,需要学生自行判断和灵活应用。
6.【答案】(1)丙炔
(2)
(3)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4)
(5)羟基、酯基
(6)
(7)、、、、、
(1)A的名称为丙炔。
(2)B为,C为,所以方程式为:。
(3)有上述分析A生成B的反应是取代反应,G生成H的反应是加成反应。
(4)D为。
(5)Y中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酯基。
(6)E和H发生偶联反应可以得到Y,将H换为F就是将苯直接与醛基相连,所以将Y中的苯环直接与羟基相连的碳连接即可,所以产物为。
(7)D为,所以要求该同分异构体也有碳碳三键和酯基,同时根据峰面积比为3:3:2,得到分子一定有两个甲基,另外一个是CH2,所以三键一定在中间,也不会有甲酸酯的可能,所以分子有6种:、、、、、。
点睛:本题的最后一问如何书写同分异构,应该熟练掌握分子中不同氢数的影响,一般来说,3个或3的倍数的氢原子很有可能是甲基。2个或2的倍数可以假设是不是几个CH2的结构,这样可以加快构造有机物的速度。
7.【答案】(1)碳碳双键
羰基
(2)消去反应
(3)
(4)
(5)
(4)的分子式为C9H6O3,结构中有五个双键和两个环,不饱和度为7;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其结构中含酚羟基、不含醛基;碱性条件水解生成两种产物,酸化后分子中均只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说明其分子结构中含酯基且水解产物的结构对称性高;符合条件的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5)对比与和的结构简式,根据题给已知,模仿题给已知构建碳干骨架;需要由合成,官能团的变化由1个碳碳双键变为2个碳碳双键,联想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由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在NaOH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与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8.【答案】(1)苯甲醛
(2)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
(3)
(4)
(5)、、、(任写两种)
(6)
【解析】已知各物质转变关系分析如下:G是甲苯同分异构体,结合已知②的反应物连接方式,则产物H左侧圈内结构来源于G,G为,F为
,E与乙醇酯化反应生成F,E为,根据反应条件,DE为消去反应,结合D的分子式及D的生成反应,则D为,所以C为,B为,再结合已知反应①,A为。(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的名称是苯甲醛。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育;改革;高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171-02
作者简介:全碧波(198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揭示生命现象既复杂又统一,既多样又简单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知识结构呈现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使生物化学成为难以讲授和难以学习的一门学科。因此,创新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医学生物化学认知的内在规律,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密切联系岗位技能需求,成为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一、选取遵循岗位和职称考试要求的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考试内容选取教学内容。通过成立本专业资深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派遣教师到临床相关岗位实践,了解毕业生和实习生的反馈信息等多种途径制订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满足临床岗位对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需求,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另一方面提高本岗位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为毕业生和实习生的继续教育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内容选取应以解决岗位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高职教育“必需、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岗位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理论内容的倾向,结合不同医学专业的岗位和就业特点,从实际工作岗位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具体需要出发,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岗位综合应用的要求与扩展。对于高职高专教育,大多数毕业生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医疗、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因此对于生物化学教学中与之相关内容应作重点讲解,例如对于护理专业,应该将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能量变化,常见营养缺乏症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临床专业,应突出讲授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对于药学专业来说,在酶学教学内容中,应将酶的抑制剂、激活剂与抗生素药物的作用机制相结合进行重点讲解,并辅以酶作为靶位的药物应用的具体实例,充分满足其工作岗位对相关生物化学内容的需求,通过对具体专业岗位需求的不同解析和调整,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于“生命体信息的传递与调控部分”等高职医学各专业的基础生物化学知识中复杂难懂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进行详略的增删,简化具体反应过程,而以“够用”为原则讲解基本问题。此外,随着临床检验医学应用的现代化,多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已成为主要诊断手段,因此,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必须反应与检测仪器相关的临床检验项目,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疾病说出相关生化指标的内涵,能够理解和解释生化化验单,例如“ALT”、“AST”等简写在肝功检测中含义,并能解释其变化的医学诊断价值。资格考试是目前我国医疗行业人才准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近年来,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生物化学知识掌握程度要低于其他医学课程,因此,必须改革现在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医师资格考试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应该首先建立“培养医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医师专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保留生物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和重要理论体系,压缩记忆性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即以“精干、系统、应用”为原则改造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由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涵盖了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与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横向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定位于整个医学学科体系中,实现跨学科教学。
二、采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为高等教育推崇和提倡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究该方法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互动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教学载体,通过教师与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听知识的单向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充分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操作,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高职高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实施就是要把多媒体演示、案例讨论、专题讲座三种方式有机结合。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硬件条件的普遍提高,多媒体教学成为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的多种特点能够克服传统生物化学教学的静态难题。例如在生物中心法则的教学中,通过动画中两条DNA链的解螺旋、RNA引物的合成延伸的动态展示,让学生观察DNA的复制连续过程,从而理解前导链和滞后链的区别。
此外,充分挖掘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从国内外相关网站搜集各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三维结构、代谢过程及生物信息传导的通路图,从而丰富平面理论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官,将单一教师讲解转变成为多维互动形式,继而扩大师生互动空间,拓宽师生互动途径,最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案例讨论教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目前国外高等医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问题或疑难情景进行研究,是一种开放、合作、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讨论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通过向学生展示真实、典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掌握的理论知识,并根据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实践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教学方法优势。生物化学既是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快速发展前沿学科。专题讲座的开展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本学科发展的迅速,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在专题讲座的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中紧密衔接的知识单元联系起来,聘请相关专家或由主讲教师精心备课进行开放式和公开式的讲座教学。这使讲座教学在内容上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一方面通过听讲座,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教师也通过精心准备,把科研中的最新成果、社会的最新需求带入讲座,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指引自己的学业。
三、建立系统化教学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目前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层次多,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差异大,如果考核评价不能紧密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无法实现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总成绩的评定者往往是理论教师,而理论教师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整个学习情况,教师仅仅是以期末理论和实验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实验过程中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出现。所以,以期末理论和实验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得出的评价结果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因此,生物化学教学评价改革应该进一步深化评价内容,扩大评价者的范围,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合理的过程化评价体系应注重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例如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和态度,获取、分析、利用资料的能力,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态度,科学研究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基本实验技能,等等,从而形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结合评价。此外,应进一步扩大评价者范围,将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代表等纳入到评价者中,以便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为主线。只有以岗位和职业资格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为载体,以系统考核体系为保证,才能使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新世纪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学春,石运芝,马敏,等.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50-51.
[2]王庭槐,王淑珍,周慧明,等.构建综合性大学“243”型课程体系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5-6.
[3]黄盼,何仁生.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91-93.
[4]侯新东,葛台明,盛桂莲.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4.
[5]邓克敏,顾国耀,陆阳.医用化学课程的创新与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12-13.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1-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本质的科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该课程是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1-4]。早在1993年全国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福州会议上就决定化学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生物化学基础课,教育部“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组也将生物化学内容列入化工类专业必修课内容之一[5]。如何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既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又能突出化工类特色,是目前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关键作用。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设计,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本文结合化工类学生特点,在对生物化学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1.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是构成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科书有两种功能,一是教学资源的功能,二是教学工具的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存在,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此同时教材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作为教学工具,教材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再造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以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关键。所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就是指认真的钻研,深刻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工科院校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知识”向“素质”转变。比如,在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核酸研究技术”这一章节时,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原理上的信息价值,还要挖掘它更深层的探究价值、应用价值及情感价值等。比如与之相关的社会研究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油、小球藻的开发应用、DNA指纹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等,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2.深入了解学生,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想状况,才能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授课的对象是化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这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思维发散性较强,已系统学过有机化学,但生物学知识薄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8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科研内容和科研动态,85%的学生要求增加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这说明他们关注职业发展,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结合这些学情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实例来延伸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准确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统一的。比如,DNA复制这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制的特点、过程以及DNA损伤和修复,它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平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让它成为学生探究科学、联系社会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突显工科特色,教学中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发挥着调控的作用。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微观抽象,概念多而繁杂且学时有限,加上工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薄弱,增加了理解难度。如何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地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启发式、科研反哺、案例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归纳并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研反哺,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技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跟基因工程紧密相关,通过介绍克隆羊、转基因大豆、亲子鉴定等这些同学们熟悉的技术以及结合教师团队研究的课题,比如转基因富油海藻的培养,这也是目前有关生物质能源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结合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出课堂内容。
2.营造氛围,授业解惑。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变性,教师通过现场展示的DNA双螺旋模型进行阐述,把原本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抛出思考题,变性后DNA会引起哪些理化性质变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变性后OD260为什么会增高?通过巧设悬疑,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从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组成上考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通过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复性是变性的逆过程,这跟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概念相类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出复性和减色效应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导想,拓展应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基础、面向应用。教学中多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比如核酸研究技术,通过列举DNA指纹技术将书本知识得以拓展,DNA指纹技术这个在刑事案件中用得非常多的技术手段,常用于罪犯的指认,而Southern印迹的杂交技术就是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另外,还可以跟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发散思维;通过知识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师生的双向互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反馈,深入探究。生物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难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精练的语句把教学内容总结出来,再给这些语句赋予特别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一些暂时难以理解或易混淆、易遗忘的知识的印象,方便其记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更多强调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元到多元[6]。通过“DNA分子杂交能否用来基因诊断”、“食用玉米油氢化制造的黄油还是乳化制造的黄油有益于身体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5.多元化训练,提升综合能力。课堂学习始于课外,结于课外,课后的温习与拓展,迁移与巩固,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由于生物化学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属于考察课,平时成绩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以自主研究题为载体,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小组课外讨论,并进行课堂PPT展示,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成果的形成与共享。同时教师加以点评,通过课后的多元化训练,不仅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教学互动,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构建教学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借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四个教学平台。
1.学生活动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地构建学生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通过教师巧设悬疑,引发学生去讨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实例,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课后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师生互动平台。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通过案例呈现,学生分析,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活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把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平台去实施,这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教学方法要适宜,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难点之一是分子杂交技术,通过Flas演示分子杂交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观的画面,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难点之二是重组DNA技术,通过科研成果分析、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情感交流平台。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情感交流平台。结合大三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特点,课堂上注重科研带动教学,通过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后多元化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经常反思教学,及时整改,师生情感得以交流,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师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凝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平台的构建,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其友,张云波,王永强.化工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6):49-51.
[2]赵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08-109.
[3]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7):113-114.
[4]刘宝亮.非生物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09,37(7):218-219.
[5]李再资,黄肖容,谢逢春.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46.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1204)。
篇4
1 吃透两头(教材,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和熟悉教学内容,掌握这一节课内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其次,要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书本较为枯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对于备课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要广泛地精选有助于疑难解答的参考资料,做到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写备课笔记,但写备课笔记不是机械化地抄书,备课笔记应是表达的需要,对教材重新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补充,应注意通俗化、条理化和科学化。总之,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身装满一桶水”。
2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指导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
在生化教学中,始终存在内容多,教材篇幅大,课时少这一矛盾,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和记住,要结合学科重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重点、讲清难点才可收到触类旁通之效,也是抓住了核心问题。如果讲课时不分主次、平铺直叙、贪多求全、漫无边际,学生听得昏昏然,无所是从,势必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善于突出重点和克服难点。所谓重点内容是本学科(本章节)的骨架,是联系相关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纽带,是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支柱。内容的重点和要点教学大纲都有明确的规定,重点内容要讲精讲透,使学生心领神会。做到重点突破,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对于次要内容可以扼要讲或一笔带过,或者留给学生自学掌握,以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出,难点也不能放过,有时重点与难点重合,无疑必须想方设法花较大力量把它讲透。例如在讲解生化的重点内容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时,由于代谢途径中反应成串,若单纯借助于挂图讲解,虽然直观、连贯、省时,但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讲课的步伐并易使学生产生物质代谢途径是否是意造的疑惑。如果从物质的分子结构水平、酶的特性及反应条件的角度,且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来阐述化学反应反向的客观必然性,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物质代谢途径连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有规律的正确概念。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板书设计,包括考虑不同颜色粉笔的使用,构成完整、清晰的的板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3 激发学生对生化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保证
3.1 浓墨重彩绪论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绪论课是第一堂课,是学生对本学科的第一次接触,绪论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培养影响较大,绪论课讲得生动、丰富、有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认为绪论课无关紧要,授课时漫不经心,索然无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以后教学变得被动。
3.2 娓娓道来发展史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生化发展史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思维的方式。如Watson、Crick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和重大意义,Sumner揭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历史,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意义等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好生化的信心和动力,而且可以启发和培养了他们的(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科学思维方法。
3.3 设问质疑引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讲授新课题特别是一些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如果平铺直叙的讲解,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积极思索,在新课之始设置一些疑问,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以寻求解答心态专心致志的主动听课,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基因的遗传和表达》的课始,先设问父子为什么很相像,有些疾病为什么会有家族史,然后才讲解复制转录翻译的生化反应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质疑,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思维和智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 联系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基础课是为临床课打基础的,上课时适当结合点临床实际,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有关章节时,恰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如酶在疾病诊治上的应用,维生素与其缺乏症,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服用方法,糖代谢和糖尿病,脂类代谢和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氨和肝昏迷,水平衡与脱水,酸碱平衡和酸碱中毒等等,这样可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临床,认识到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得如此密切,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3.5 列举生活实例增强生化课的趣味性
医学院校的生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相关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服务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们都成为未来的生化学家,教师不能仅拘泥于教材或结构式,而应该把生化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实例联系起来。酒的酿造、豆腐的制做、小儿要多晒太阳、勤晒衣被可以防病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化知识,使同学们觉得生化知识并不深奥玄妙,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为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总之,兴趣和课堂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备课时多加思索。
4 总结归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材中在描述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连锁的生化反应总是很冗长,学生望而生畏,难得要领,教师若给以提示、提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例如: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描述,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分子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形式”的含义,授课中若点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主链骨架都是简单的重复,侧链表现特异,蛋白质的侧链化学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部以利发挥功能,DNA的碱基序列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内部,可减少致变性因素的作用,是遗传稳定性的分子基础。如此画龙点睛有助于学生在较深的层次、精练地领会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精髓。类似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提炼要点、类比异同、归纳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生化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改变生化教学过去那种被动讲解的局面,还要下很大功夫,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咏梅.激发中医大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4):40-41.
[2]魏明卉,惠丰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106-107.
[3]郑云郎.解决生物化学教学难点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2(5):63-64.
篇5
在中学化学课堂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化学的基本知识记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对学生而言化学知识不仅多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应当去选择一些与平时生活紧密相关、与第二产业的生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知识点让学生来掌握,这些化学知识里面包含着一些十分基本的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基本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的知识;化学使用的方程式, 化学的日常用语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什么是溶液,气体有什么规律,什么构成了物质,元素是怎么排列的,热力学怎么反应化学的,化学反应动力等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有必要的化学概念同时也有一些金属元素有一个特征比较,非金属元素、过渡元素、气体、和知识相关的化合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环境化学、天体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化学和社会等.
二、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中国人曾经说过:“立法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不是事倍功半”、“授人以鱼不如教之以渔”.从古至今人们积攒了许许多多的书、所谓的书山书海出现在了我们现在的字典里了,所以,老师与其教给学生那些科学知识还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研究科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及手段的总称是好方法.没有学过有规则性知识的中学生,应该把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好的学习方法应该被我们学会.有方向的锻炼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慢慢的把一些普通的科学方法.比如,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的收集,文献以及数据分析、研究和有关数据的处理;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则,模型,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形成概念,上升到理论.
三、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依据本人的观点,含有两层含义的科学意识: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观;第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解决问题要使用科学意识,当老师讲解时,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所具有的特点之一.比如,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渐渐地把世界物质性树立起来,无限可分性被物质所拥有,规律是对立统一,一些唯物辩证观点相质量以及物质的永恒性;要相信事实,反对一切不科学和迷信,努力的探索科学,努力奋斗等.
学生能形成科学知识的化学,化学素质的教育问题也被重视.一个受过初中化学教育的学生,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是这样的.可以用自然的现象来解决什么是“鬼火”、“天火”;被汽车所排放的尾气,燃烧煤的时候产生的烟,学生就能知道,污染空气的是这些气体和粉尘 ; 可以看得出“水变油”其它伪科学.学生应该形成化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认识到现代文化、化学、自然社会和人类关系密切的今天,化学概念是每个人的享受.这时要和学生说,如科技成果北部方法的使用,就会把不好的影响带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
四、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1.实验能力
科学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观察能力及动手的能力,这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被包括其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具体化为下面几个方面:安排观察实验活动是按一定的认识目的,让学生自己完成仔细看和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实验来获得信息和数据.
2.思维能力
智力重要的部分是思维,思维能力包括很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事物相比,类比,逻辑推理能力.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应该注意使用的特点,相关培训的思维能力.老师讲授碱金属族元素时,在这族元素所应有的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钠元素的功能被了解后,其他元素的性质就轻而易举的显现出来了,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利用元素具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层数,进行各类元素性质的比较时,元素性质的相同和不同就被找出来了,培养学生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3.创造能力
中国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的能力,我们中国未来的社会需要许多能够创造的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创造,只是程度不同,教育和训练能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力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化学知识,应该使用创意模式的教育,学校应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了解不同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怀疑和被联想、联想、因果联系的能力等.兴趣小组进行的多姿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潘卫兵.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考试周刊,2008(1).
[2]沈业华.用科学理念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素质[J].成才之路,2008(35).
[3]赵祯,高章文.初探初中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S1).
篇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课题探究;立项探究;创新型成果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77-02
如今的医学人员都意识到大多数的中西医结合的科研题目若想取得有意义的探究成效是非常困难的。在选择的课题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课题没有立项探究的必要性,课题不恰当的安排方式,甚至有些课题探究出的结果根本得不到想要的实际意义。在探究课题方面人们缺乏创新意识的成果,绝大多数只是注重解说和阐明。即便导致失败的漏洞是多种因素,然而最关键的是要意识到错误。选取和安排课题受到干扰是由于在意识上产生了错误从而造成判定的失误,也就造成了探究方面和方式的选取产生了失误。现实中所操作的探究成果和探究问题有分歧无法阐明研究的问题,使我们的探究成效无法获取实际的含义,是探究不谨慎这样的过失造成的。
1 不理解中西医学术内涵的差异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即便在中西医贯通和中西医结合的过程方面都非常用心,然而成果却不如人愿?对于中西医内在的差别性的意识程度缺乏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许多研究在长久时期都处于基本性质的中西医概念的机制,得出的结果根本不能立足。将中西医贯通也是有技巧的,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性只是应用了不同的说法。如医学家在中医中的脉也就是西医中的血管,判定脑充血西医的说法但在中医方面就叫做血气并走于上之大厥,还有西医的荷尔蒙等同于中医的“藏德”等。
中西医结合如今的探究是怎样的?人们将泌尿系统用三焦来表示,肾上腺激素用肾阳来表示等等,这些是早期许多文章所描述的。而如今人们将松果体被说成肾应冬,将血流速度的变化被说为血瘀,将抗菌消炎表示为清热解毒,将免疫能力提升说为扶正固本等等,这一系列说明了现代复杂化的观察标准。人们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尖端标准的程度中找寻处理在中医方面含义、标准、辩证、诊疗等题目的方案。对于达到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只是标准更加繁琐高端了并不存在现实意义,本质上没有发展,仍然约束在固有的思维方式中。
2 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的理论研究薄弱
中西医关系的意识和解决为何仍然处于这样的状况?对于缺乏探究中西医结合的必要程度的理念是关键的因素。中西医的所有规划都处于盲目的局面,取决于人们根本不明白中西医结合必要性的原因,对怀疑其正当性。
在众多建国以来的文献检索中,有许多关于讨论中西医结合的文章、临床报道、实验探究报道的等,但是有关中西医正当性和必要性有影响力的探究成效的文章却寥寥无几。想要是中西医的各个研讨会的状态和结果产生另一个局面,将中西医结合这项繁琐有意义的宏伟的科学文化事业发扬下去,我们应当有效的在理论上探究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有效开展关于中西医理念探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让中西医结合能够明确的知道理念,使其在探究的道路上步入正轨,远离茫然的状态和单纯的参考探究的形式,从而得到现实性的结果,可是没有得到更好的深刻探究。
3 对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的中医药命题判断不准
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中医的许多题目的实际事物的基本含义无法确定是由于在施行实验探究时需要实际的事物,而中医方面缺乏西医方面的生物学。在实际中探究经络的生理学实质和探究经络的生物化学实质等项目方面都处于这样的误区。人们之所以将探究的目标转为临床研究,是想利用临床的探究结果来论证生理现象。大多数的中西医结合的现实探究过程中,都是综合处方和证明,利用探究病理的角度来研究关于生理方面的命题项目。在众多的诊治原则的探究过程中,诊治的方法不能概括表示所有内容,是由于在实验中只是局限于集中药物和处方,内容成果的实验研究也只是局限性的。实验的成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是由于各个药方的构成物质不一样,例如在诊治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方面所开的处方中药物就有很多种。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如我们将“肾主生长”作为实验的探究,从而来断定如何在整个诊治的过程中找出明确的药方成果。在现实的实施中怎样得到“肾主生长”的结论在有限药物的探究成果方面,我们所得到的也仅仅是对于甲状腺,垂体的组织学、组织化学的指标有影响的几种温肾益精中药而已。
4 科研设计存在事实错位和逻辑不对应
导致在科研安排方面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在于了解中医命题的概念存在漏洞。最终造成探究结论不能成立。例如,对于证候的标准和疾病的标准没有分开,选取的观察标准和病症的关系解决的不恰当,只是注重了证候的本质探究,没有关注其存在的特异性,因此所有的证候模型都不成立。还有就是关于诊治的探究,诊治的概念无法证明是由于同样的诊治原则不能重复发生相同的药方结果,原本单一的处方内容在治疗标准上却非要得到上升而造成的。
再比方说,无法得到确定的结论,是由于只探究了体表的路线。在探究经络的本质方面的时候,对于属脏络腑和属腑络脏的关键性不能表明,归根于在测定标准的过程中仅仅局限于经络的循行,缺乏对于循行的内在的含义,从而导致经络的概念不完善。
5 未得出可以通贯中西医的理论结论
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这么多年的探究,人们所研究的题目囊括很多,其中包括腑脏题目、气血题目、证候题目、诊治题目、药效题目、经络题目和有关临床证明药方等问题。对于中西医的概念都是通过研究获得临床观测和实验室的成果,容易产生中西医的错位并不完善。
总之,对于中西医这两门医学机制的综合的标准含义和价值是具有局限性的,无法过高的衡量,即便在探究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有效的现实成果,然而也只是局限在概念、技术和临床实验的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
[1]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规范;化学用语;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7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化学科学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简明、严密、国际通用的符号系统——化学用语,包含元素符号、化学式、常见物理量和对应单位、描述溶液酸碱性的pH、化学计算式等。化学用语是用来表达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特殊符号,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准确性等特点,是进行化学学习和化学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1]要求:注意化学用语规范,能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并且准确使用化学用语。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准确或错误使用化学用语的情况比比皆是。为此,笔者特地设计了一份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追根溯源,寻找化学用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问卷构成及统计结果
问卷由20个选择题和2个简答题构成,针对高中阶段常用的化学用语,分别从意义理解、常见错误方式、错误原因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四个方面给出问题。问卷面向部分高二、高三选修化学的学生,发放200份,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无效问卷4份。统计回收的有效问卷,可得出常见的错误说法——表格1,常见的错误写法——表格2。
1.学生常见错误
那么,为什么发生上述错误?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原因,反映出常见化学用语不当使用的直接原因——表格3。
2.错误原因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错误的直接原因在于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不充分,而在接下来的追问中,学生的选择暴露了问题的根源:除了1/4左右的同学反映主观上不够重视化学用语的学习外,接近1/5的同学认为,教学时教师没有明确示范、强调规范用法;1/3左右的同学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及时纠正错误,导致一错再错; 1/4的同学认为原因在于教辅资料说法不一,导致使用混乱。
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处理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联系教学实际,可以说,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相关化学用语的意义,主要的根源在于教师教学态度的随意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包括青年教师凭借经验采用旧的习惯说法和写法进行不恰当的示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消极的作用,而学生一旦养成习惯,不仅难以更改,更对老师产生消极评价,不利于教师的后续教学。在县级评优课上,笔者就曾经听到青年教师用到“原子量”、“摩尔数”等不规范的说法,化学用语教学的随意性和“不拘小节”可见一斑。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提醒不及时,不能及时纠错,也是对不规范用法的变相纵容,使得学生一错再错,形成习惯。当然,目前市场流通的教辅资料良莠不齐,有些资料过于陈旧,教材中早已摒弃的说法还在使用,这些教辅资料对学生的误导作用也不容小觑。这些都考验着我们广大教师,对我们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反思习惯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教学策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在使用化学用语时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不理解其概念和意义。因此,化学用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教师把握时机,明确易错化学用语的意义,必要时对学生补充相关信息。
1.明确意义
化学用语中的符号具有国际的交流功能,因此绝大多数来自于英语,教学时明确意义,可防止学生不求甚解,混用符号。
在化学符号的使用上,如速率和体积、时间和温度的表示,相同的符号用大小写区别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是为了防止混乱需要采用规定好的方式,因此不能混淆使用。
2.预测和示范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都有十分明确的感受:无论是哪一种模块,哪一类知识,相对学生而言,教师在知识的深广度和整个体系的把握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再加上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师完全有能力对学生的常见问题作出预测,并据此准确示范,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时敷衍了事或产生歧义。例如,历届学生都有不规范的口头表达“摩尔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溶液的“pH值”,化学式书写上不注意大小写,“Mr”和“M”的混用等。不规范的书写直接造成非智力因素性失分,而口头表达的不规范则不利于培养化学学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习惯,这些均需要教师斟酌学情、提前预测,在课堂上准确示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课堂作为一个传承知识和方法的特殊载体,要强调教师行为的规范性,严谨和活泼应该相得益彰,随意不等同于灵活,教师的随意性和无心之失,会对学生造成困扰。因此,在常用又繁琐的化学用语上,教师更应该谨言慎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教学。
3.及时纠错说明原理
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接触的学习资源尤为丰富,再加上学生不加辨别、不善选择的不良习惯,网络和不规范的教辅资料上某些知识的误导,也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如果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加以澄清、辨别,就会使得学生在误用中加深印象,在学习环节上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不少学生表达溶液的酸碱性,用“PH”或“pH值”,速率和体积的大小写混用,化学式书写不规范等,笔者当场指正后,发现在接下来的跟踪观察中,学生基本上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相比而言,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因为针对性不足,效果相对较弱。
另外,有意思的是,如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笔者虽然在课堂上强调和单独纠正的次数较多,但效果却不尽理想。交流中学生反映,虽然勉强记住了要标记状态和焓变与计量数对应,但在书写中总是不能准确书写和灵活使用。归根到底,学生对某些化学用语来龙去脉搞不清楚,制约了实际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对于学生出错频率最高的几种化学用语,笔者将其规定和用法做一总结,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1)溶液的pH
pH,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2],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S?ren Peter Lauritz S?rensen提出。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浓度,H代表氢离子(H+)。有时候pH也被写为拉丁文形式的pondus hydrogenii。用于描述稀溶液中氢离子时,浓度过小,使用不方便,故使用浓度的常用对数取负值。现在统一认为,用小写“p”表示常用对数取负值,pH表示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取负值,本身包含数值的意思,不再使用PH或pH值。
(2)几种相对质量
1979年,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3](atomic weight)的定义:某种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 kg)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目前通用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对于过去长期使用的“分子量”,其英文为molecular weight,确切原意为“分子重量”。它既不是质量概念,又没有相对的含意,因而也是一个不够准确和不够科学的量名称。根据国标规定,“分子量”应停止使用,凡过去使用“分子量”的场合都应换以使用“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并将后者定义为“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相对分子质量是两个质量之比,也在计算表达形式上进一步明确了“相对”的含义。
(3)ΔH单位的理解
热化学方程式既表示反应的质量关系,又表示反应的能量关系。焓变是一个状态函数,与各物质的状态和物质的量都有关系。在恒压和只做体积功的特殊条件下,ΔH(焓变)可以表示过程的热力学能变,Q=ΔH,即反应的热量变化。在一个反应中,任一物质B物质的量,初始状态时为n(B0),某一程度时为n(B),则反应进度ξ的定义[4]为:ξ=[n(B)-n(B0)]/v(B)=Δn(B)/v(B)。对于指定的化学计量方程式,当Δ n(B)的数值等于v(B)时,则ξ=1mol。也就是说,对于反应H2(g)+ Cl2(g)= 2HCl(g)的ΔH1,指在标准状态下,1mol H2和1mol Cl2参加反应生成2mol HCl时,发生了1mol化学反应的焓变;对于反应2H2(g)+ 2Cl2(g)= 4HCl(g)的ΔH2,指在标准状态下,2mol H2和2mol Cl2参加反应生成4mol HCl时,发生了1mol化学反应的焓变。此时,ΔH2=2ΔH1,因此,kJ/mol指1mol给定反应的焓变,而不是反应或生成1mol某物质的焓变。
四、结语
作为自然科学,化学学科有着明显的特征,不仅侧重于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也同时设置大量识记型知识,使得化学理中有文。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导致化学学习困难重重,很难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如何克服障碍,培养化学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领,教师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上,其他内容也是如此。教师进行有效示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会增强其向师心理,与老师良性互动,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 凤凰教育网.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http:///Html/26/Menu/4/Article/1318/
[2] http:///view/376410.htm
篇8
【关键词】农业价值形态 扩大再生产 特殊弱质产业 社会特殊扶持
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内涵是,对于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物质耗费(c)及已凝结到新产品中的活劳动耗费(v)的合理补偿,以及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m)的充分实现。在农业中,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农业部门的再生产得以持续地、正常地进行,以及相应地如何使得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获得合理的补偿,并使其收入水平逐步赶上市民。因而,这是一个极其特殊和极其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的弥补即政府的相应调节,换言之即农业产业的先天不足及其社会性补救。
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内涵
农业包括由粮食、蔬菜、食油、果类、糖料等提供植物性食物的农作物所构成的狭义种植业,以及由狭义种植业提供饲料而生产肉类、蛋品、乳品的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性质和作用与畜牧业相同)。这两者的最基本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资料的提供者。
对于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可从两个角度加以考察。其一是理论角度,即在一个生产周期终结之时,理论上的农业净产值(v+m)高于上一个生产周期,其高出的幅度,即农业价值形态再生产扩大的幅度;其二是经济核算的角度,指的是在一个会计年度之末,一个“经济单位”(小到农户、村、乡,大到县、地区、省乃至全国)折合为现金的农业生产净产值,高于上一个会计年度。
进一步,要考察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其基本含义是,折合为现金的农业生产净产值,在波浪式变动中,保持持续增长,以便持续不断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之所以说它是一个规律,是由于只有持续不断地扩大农业价值形态再生产的规模,才能既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客观需要,又满足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业劳动者生活的客观需要。如果仅仅是实现农产品实物形态的扩大再生产(即仅仅增加农产品的实物量),则往往会在价值形态上难以为继――当农产品销售收入不足以弥补农产品成本时,就连简单再生产都不可能持续下去;当农产品销售收入仅仅能够弥补农产品成本时,便只能实现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而谈不到实现扩大再生产。因而,从根本上来说,农业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持续不断地实现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
实物形态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与结构,主要取决于人口总量和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在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阶段,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正在逐步增加,对于农产品质量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从而,农产品价值形态再生产的规模必将呈现逐步扩大的局面。将来,随着中国人口总数的稳定乃至逐步有所减少,对于农产品需求的总量将会有所减少,而质量则持续提高。因而,农产品价值形态的扩大再生产的长远规模必将有所缩小。
进一步看,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发展,当人类不再以农作物产品作为最基本的食物时,农业的经济地位才会改变,从而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便会消失。不过,从目前世界上生物学与化学的进展情况来看,出现上述状况的可能性还非常遥远(通过人工模拟光合作用而合成碳水化合物尚远远谈不上任何突破,人工合成氨基酸等也仅限于个别药用物品等等)。因而,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得不切实关注常规农业的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
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
为了深刻认识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了解,农业所受到的严重的自然约束,使其在多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局限性,扩大再生产举步维艰。其具体的表现是:
农业生产的规模受耕地面积的直接约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潜力正在日益缩小,而且最终会达到极限。尤其是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状况不容乐观。建国初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5亩,到2006年已下降到1.39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增加耕地的后备资源几乎为零。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珍惜耕地,尽可能不占用耕地、少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则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尽可能把一亩地当作两亩地、三亩地来使用。同时,中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在2006年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此外,中国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总数仍在不断增加(目前年递增率接近1%),因此,切实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事关大局的重要方面。
农作物对自然季节只能被动适应。每年的复种面积总量是极其有限而通常是非常难以增加甚至是绝对不可能增加的。例如,在我国粮食作物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地区,分别增加一茬作物,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很难做到的。但仍可以挖掘潜力,例如千方百计利用各茬大田作物生长的间隙,增加蔬菜类短周期作物的生产,以及适当实行套作、间作等。
农业生产的丰歉受气候条件的严重制约。通过人力改变和适应自然条件,以便扩大再生产,尽管是不得不为,但是所产生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诸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以及抗御旱、涝、病虫等灾害的举措,其成本都十分高昂。相对而言,在厂房内进行的工业品生产,则根本不存在这类问题。
在以大地为“车间”的露天经营中,土壤、水、肥料、农药的流失严重;农业机械进行运动式作业的成本高昂。一般而言,在农业生产中氮肥的有效利用率大体为30%至60%,磷肥为10%至25%,钾肥为40%至70%。简言之,农药的损失率通常达到三分之一以上。②而且,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的情况相当普遍。例如,福建闽江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达548万吨,按土壤氮、磷、钾含量折算,相当于每年冲走硫酸铵5.3万吨,过磷酸钙2.3万吨,氯化钾24.5万吨,等于1984年该流域施用化肥量的1.7倍。农业机具进行运动式作业的成本明显高于固定作业,而且不可避免的放空运转所形成的无效成本高昂。有人粗略地估计过,与机械的固定作业相比较,农机的运动作业所形成的无效成本大约达到25%~30%。
通过增加集约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超过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即增收幅度低于增产幅度。例如,1980年中国几个省区化肥施用量(公斤/亩)、粮食产量(公斤/亩)与化肥生产率(每公斤化肥产粮)的统计数字(举例)如下:全国平均――39.35,275.5,7.00;新疆――7.1,130.5,18.38;四川――49.0,407,8.31;浙江――109.35,625,5.72。即在1980年,全国平均每斤化肥产粮7公斤,在新疆为18.38公斤,浙江为5.72公斤。这一数例,生动地表明了化肥施用中的报酬递减现象。可是,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又不得不增施化肥。③
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受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以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劳动力和机具的使用量波动极大,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例如在抢种、抢收、抗旱、抗涝时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畜、农机“上阵”,而在平时则所需无几。而且,绝大部分农具具有专用性,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无用武之地。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农机的季节性利用和运动式作业,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额外摧残,水、肥、农药的流失,土地报酬的递减等因素,还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资本价值构成”(或称“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物化劳动投入所占比重高于活劳动)并日益超过工业部门,从而导致农业部门净产值比重的下降。例如,从1957年到1997年间,全国农业经济基层单位,生产费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6.5%上升到73.1%。④
以上所述的6个方面可归纳为两大结论:其一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在原有耕地上增加复种指数以便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规模,其潜力是有十分限的;其二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量以扩大农业再生产,其潜力也是有限的。归根到底,扩大农业的实物形态再生产,困难重重;农业生产无效成本很高,农业的“产出/投入”比值低,从而使得农业成为“高无效成本产业”。
凡此种种集中起来,最终使得农业成为十分突出的“特殊弱质产业”,其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步履蹒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农业的这一状况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认为,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不成功的,即使是在美国大规模经营的农业中,政府每年也要拿出200多亿美元补偿给17万个农场主。⑤此种观点的出现,正是不了解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特征所致。从另一个角度说,在经济理论界中,关于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理论的传播,还是很不够的。
针对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而进行的政府扶持
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及政府补救的问题,换言之即农业产业的先天不足及社会性补救问题。
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自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之后,就客观地存在着,而且随着整个社会商品经济的不断发达而日益显露。只有从上到下,全面、彻底地认识并针对这一局限性而采取有效措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方能持续正常运行。持续不断地实现农业的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既是农民、农村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又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规律,必然要通过对于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局限性的认识和所采取的相应对策予以落实。
考察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还具有另一层重要含义:社会应当保障农民持续不断地增加收入,使其逐步赶上市民的水平并得以维持下去。这是一个和谐社会、公正社会所责无旁贷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这一要求却是市场这一“无形之手”无能为力的――市场具有唯利是图的本性,这正是其生机勃勃的活力之所在,要求它保障农民收入的合理持续提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因而,这一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作为“有形之手”的政府肩上。概括而言,在市场经济中,在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千方百计地致力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使其赶上市民收入并稳定地与市民持平,即以“有形之手”弥补“无形之手”的不足。
农业成为特殊弱质产业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然而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得不予以大力扶持,从而农业便成为“社会特殊扶持性产业”。维持和发展农业的对策可区别为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
第一方面――技术方面,包括实行集约经营、多种经营,改良作物品种,在提高化肥与农药品质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在化肥、农药的施用和保效方面不断有所突破,等等,以便尽可能增加产出、降低成本。所有这些举措当然不能仅仅靠农业本身孤军奋战,而是必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
第二方面――经济方面,最根本的对策是由社会补偿农业的高无效成本,这是社会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不得不付出的社会成本。其具体内容包括诸如降低生产资料价格(甚至要降低到生产成本以下的一定幅度)、扩大和强化灾害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和灾害损失补偿幅度)、强化按播种面积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低偿乃至无偿服务(如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水利建设等)、改善农村信贷(增量、降息乃至无息)。
在这里,笔者着重对于农业保险这一具有特别作用的政府行为略加展开。充分利用保险的风险转移机制,对于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防患于未然”为出发点的防灾防损工作,是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保护。通过风险评估、建立防灾机制等一系列防灾防损措施,可以有效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利用保险机制的资源配置效能,提高财政投入的惠及范围,可增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充分利用保险机制的经济补偿功能,确保农民在受灾后获得充分的救助和足够的再生产启动资金,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可改善农村信贷环境,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融资能力。总之,保险机制的运用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分析和扶持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重大意义
分析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基层单位而言,既涉及本单位直接经济利益,又影响全局的经济利益;对于政府而言,在各级政府辖区的各个基层单位的农业扩大再生产状况,最终影响整个辖区的综合经济利益。因此,分析和扶持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既具有重要的微观意义,又具有重要的中观、宏观意义。
仅就基层单位(农户、村、县)而言,如果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都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能够获得国家适当数额的、恰如其分的补贴,其雇工、租用农机所付出的代价公平合理,其所生产的农产品以较适当的价格出售,所遭受的自然灾害损失能够得到合理补偿等等,并且在年终结算时所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较上一年度增加一定的幅度,这就可被认为是正常地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实现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如果做不到,就要具体分析其内部和外部因素,并从各个方面进行补救。
简言之,从基层单位的角度来看,要千方百计挖掘一切潜力,尽可能做到增产、节支、增收;从各级政府的角度来说,要在促进基层单位挖潜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拾遗补阙”――从技术、物资、设施、财力等方面,全面弥补基层单位的不足,以便上下齐心合力,促进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持久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昌盛。如果关于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理论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并促使相关方面自觉有针对性地进一步采取相应的举措,那必将促进中国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持续、顺利进行。(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
注释
①据中国人口信息网,省略.cn/。
②《周诚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1页。
③杨欢进:《收益递减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