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高新技术 政策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观点之争

城镇化在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现在,背负着让部分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带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升级的重要使命,受到全社会史无前例的关注。任何激荡的时代变革,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和艰难探索。历史惯性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看到,各地城镇化仍然难抑制的冲动,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变革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城镇化向何处去?种种路径之争一直存在。有些争论正逐渐形成共识,有些争论仍将长期伴随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地方主政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是注重改革和创新,还是更倾向于要政策、上项目、搞建设?到底该推进“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进行顶层设计或者制定规划。然而,城镇化是否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在城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之争,城镇化质量之争,城镇化类型之争,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争,农民工市民化之争,城镇化道路之争,目前有多种说法,应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同时并行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

二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人口流动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产业转型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调整;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演进过程,它对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半城镇化”的问题没有全国其他地区那么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我省也有自身的难题,就是城镇就业的吸纳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所以,要解决我省城镇化迟缓的问题,推进城镇化发展,增加就业是关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突出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空间质量,构建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发展壮大中部城市群,加强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扩大区域中心城镇的规模,培育特色小城镇。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质量,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经济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四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项目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项目建设投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打造生态旅游新型城镇,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建设现代服务项目,以多种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进行集中,使土地能够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使现代农业发展充分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成立的合作社优先安排补贴计划。同时,帮助现有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户,带动村民致富。加大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连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水、电、路、气、讯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狠抓农田林网建设,绿化工作由最初的政府出资、出力,转变为百姓自觉种植花草树木。同时,大力开展清理侵占集体林地专项行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推进“四梨同城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核三带”中心镇,强化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倾力建设叶赫等省级示范镇。

三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和办法

有重点地发展联动城乡的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主体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着力打造高端形态的龙头型产业大城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产业重组的总体布局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融资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障体制改革。

注重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布局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避免走入以土地城镇化替代人的城镇化,以政府主导城镇化替代市场主导城镇化,以城镇单方面现代化替代城乡统筹城镇化,以追究效益替代低碳绿色发展等误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将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会逐渐上升,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则表现出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以及和谐发展等特征,促进中小城市、农村以及小城镇的统一建设。与以往城镇化建设不同,不再追求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而是提升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务等,使城镇成为高品质的居住之所。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新型的地方在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以及生态环境,在重视空间扩张的同时,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为解决贫富问题,城镇化建设必要的途径,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群众已经进入到小康,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发展的目标转变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这个问题的难点集中在农村建设中,因此有必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城镇中,享受城镇文明、减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压力。

2.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农”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也是我国近些年发展经济发展集中体现的问题,在国家的发展中,想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大幅度减少农村的适量,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能够增加很多的就业机会,能够为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很多内容都是一些中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能够为构建中国城乡体系提供基础。

3.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长期的内需不足,但是城镇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转化经济发展形式的必要途径。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能够极大的扩大内需,极大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需求水平。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每年都会增加大量的城镇人口,这类人群具有非常大的消费力,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动力机制发展逐渐出现失衡,扩大内需是必要的选择,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也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形势的必要措施之一。

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措施分析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完善相关体制政策的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将不会存在农民和市民的差异,而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农民进城。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可以逐渐放宽条件,在农民建设中,将在城市工作的一些非农人员,或者是缴纳税金有一定年限的人员登记为城镇人口。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及时将加入农村建设的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保证农民日常生活,在发展中,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事业保障。其次在建设中需要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保证居民有自己的居住场所。最后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具有同样的养老、生育以及医疗等保障,可以将一些有困难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员换纳入到养老保障范围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中只有保证规划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宏观方面的城市、城镇等的规划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城市、城镇的发展中,需要保证土地规划的统一性,针对专项规划,需要从整体发展出发,制定连续的发展措施。在规划制定后,需要同时开展管理和实施,由专门的部门开实施管理规划,避免规划的实施出现差错。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注意一定要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城市写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不同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部门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起到连接作用。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模下,产业和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正确判断城市的规划范围,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后期发展提供基础。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是每届政府必须解决的老问题,但是解决的思路却可以与时俱进。如若能够以新型城镇化的思维去发展经济,那么相信政府一定会以最小的机会成本,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双赢局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构建、完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同时可以用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工业三废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另外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化淘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并非要求政府放弃经济发展而去单纯的治理环境,而是希望政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给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政府部门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将环境建设指标投入到考核指标中,全方位入手,建设环境优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引导,运用好指挥棒的作用,在关注显绩的同时,更要重视潜绩。目前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严总污染、人口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部门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的情况,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这些都是需要逐渐加爵的问题,针对这些,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建设城镇化中存在的不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3(12).

篇3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 思考

一、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乡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一是规划在先,二是开放,三是集约。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业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城镇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从短期内的静止状态看,城乡关系是一种统筹关系;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城乡关系是一种消长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改革的角度讲,就是由原来的单项突破改变为全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同时,城镇化是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通过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明显加速,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说,未来5-10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大、速度快、后劲足。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依据区情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的选择,必须与基本区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目前,中原经济区区情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人多地少。河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近600人,是我国人口密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地关系紧张,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来满足规模较大的城镇化需求;二是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原经济区应当走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三是农业大区。中原经济区肩负着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安全和土地红线的重要责任。城镇化道路应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四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此,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一般来说,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3倍,城镇化每提高1%,总需求增长1.2%,带动整个GDP0.4个百分点,每增加1名城镇人口,至少可带来10万元的建设投资。目前,河南省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6、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城乡二元化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构建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县级城市为主体、明星乡镇为补充的多点式城镇结构,统领区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布局,人力、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利于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4

关键词 “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长久之策,也需要有务实推进当前建设的可行之计。“产城融合”要先有“产”,产业兴则城市兴;反之,要想吸引产业集聚,最重要的是建设好城市生产、生活等配套设施。把“产城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动“产”与城相匹配、人与城相协调,是解决区域发展动力不足、支撑能力不足的必然选择。就威海市而言,推进以“产城融合”理念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夯实产业根基,解决好“产业支撑发展”的问题

城镇化只有在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下,才能拥有更强的发展动力,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各类人才就业创业,促进要素资源的集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着眼于现代高端产业,发挥并提升其层次

“产”只有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有效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新城建设在选择主导产业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现代高端产业论证与培育,重点培育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创意设计、金融服务、国际教育等新业态,培植、发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突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一,围绕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以东部滨海新城和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打造中韩平行合作产业园、中韩健康养老产业园、中韩综合保税物流园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对韩发展的政策洼地、产业高地。第二,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支持南海新区、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海洋特色园区发展,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较强、技术优势较明显的中小企业上规模、快发展。

(三)着力培育行业龙头,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一,抢抓中韩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坚持做大总量、调优增量同步发力。第二,鼓励骨干企业招大引强、借力扩张,提升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第三,支持传统企业科技创新、借脑引智,激发产业升级的活力,加快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多元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功能布局,解决好“重城轻乡、重大轻小”的问题

(一)规划导向上,突出融合衔接、整体效益

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坚持兼顾眼前与长远,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做好区域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性规划,加快形成以“一核一轴一带多片区”为主体、卫生城镇为支撑、市区(县)镇协调发展、城乡互动的新格局,充分释放出城镇化蕴含的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持久的增长动力。

(二)推进时序上,突出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各区域、村镇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建设速度的现象。

(三)具w实施上,突出扩大容量、提升质量

第一,围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城镇规划建设的重点由扩张性开发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增强人口、产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第二,围绕做优发展质量,重视人居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城市资源整合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城区(城镇)已出现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突出问题。第三,应注重新城区的物理质量,坚决摒弃“摊大饼”式的开发模式,做好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开发,建设节能、环保、低碳、无污染的现代和谐生活区。

三、创新融资模式,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要解决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公共供给效率低、民间资本进入难的问题,就必须打通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通道,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对威海市来说,应重点发挥好城投集团的引领作用,以产权换资产、以市场换资金、以资源换项目、以政策换投入,着力构建城镇化、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一)开发、经营城市公共资源

深度挖掘可利用、可经营的城市资源,在政策允许的合理范围内,将部分城市经营权和收费权划归城司。比如,赋予城司一定的特许经营权,提高其再融资的能力。

(二)加大土地整理、土地储备力度

第一,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强化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严格实行“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做到“以地生金、以地聚财”。第二,把项目规划、建设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开发,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实现“贷款――土地整理――土地增值――获得增值效益――增强还贷能力――再融资用于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并用于城市建设

第一,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积极引导国开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试点地区加强支持。第二,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用足、用好城镇化试点补助资金,探索BOT、PPP以及发放城投债券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第三,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奖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城镇化建设投资体系。

四、注重三农问题,解决好“城镇化发展助力”的问题

“三农”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一)农民“非农化”与农田“非农化”的关系

为了避免出现土地流转面积递增、种粮面积递减等把农民“非农化”简单地视为农田“非农化”的现象。第一,应守住耕地红线,严禁以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产业建设。第二,应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大力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等订单农业模式,推动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人口与土地分离。

(二)土地处置与养老保障的关系

对农民而言,土地是生存的基本保障。从长远来讲,土地被征用后,随着安置补偿费用用完,养老保障就成为失地农民的一大后顾之忧。因此,在推行征地货币补偿方式的同时,可以试点推行以“土地换保障”模式,逐步建立适度规模、多层次、全覆盖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三)农民再就业与政府引导的关系

第一,应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帮助失地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为其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应强化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使用征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等挂钩制度,鼓励用工单位优先使用失地农民,政府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也可以予以减免,从而调动企业吸纳农民转移人口的积极性等。

(作者单位为荣成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金融;资金

湖北省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为了能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尽快改善湖北省经济落后的状况,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对资金的要求日益增高,如何在有效的资金中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目前所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实现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湖北省已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当前湖北省尚处于城市型社会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和资金不充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度受到制约。为打破与城镇化发展不适合的瓶颈,释放制度红利以推进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湖北省跨越式经济的必经之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将大批农民带进城镇,从而提高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交通、文化、娱乐、房地产也会得到广泛需要,同时还能扩大生产需求。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还能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批农民进城,也为服务业创造了大批的劳动力,而服务业也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就业的机会,一举两得。因此,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跨越式经济的巨大动力。湖北省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实现经济发展迅速的目标,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利于水泥、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的发展。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泥、钢铁等产业的需求也急剧增多,产业结构也得到提升。湖北省确立了“一主两副”核心战略缺乏周边城市群的支撑,造成武汉市一城独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改善这些问题。只有解决此类问题,才能实现湖北省经济发展迅速这一目标。

二、资金支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城镇化,即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中小城市与县城经济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因此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它更需要农村居民在社会管理制度与就业结构方面与城镇居民平等互利。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必须得到资金的支持,也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支持,以便更多的农民工从就业窘境中解救出来,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其次,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需要四化同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工业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打下基础,信息化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所以只有四化之间相辅相成才能推进经济发展。同时,四化同步发展也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经济发展,才能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

再次,中小城市与县城经济的城镇化也需要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很重视城市的集体发展,同时更注重环保。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衍生许多信贷需求。所以说,资金支持对中小城市与县城经济城镇化是极其重要的。

三、资金约束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亦日益增长。根据我省2015年各大城市吸入人口统计,中小城市吸入人口130万以上,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吸入人口60万以上。为满足人口增长,建制镇周边村庄已被新社区建设覆盖。随着资金需求的增加和现实中资金约束扩大,从而导致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制约。经过这几年努力,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已经超越了全国十几大城市,此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急剧发展阶段。要想达到城镇化建设目标,仍须努力。

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由于金融信贷管理机制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贷款手续的繁琐导致县级银行无法发放贷款。而信用贷款审核部门只注重企业本身而忽视该企业是否有还贷能力而发放贷款,从而使得融资平台资金受限,从而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虽然政府不断调整民间资产的准入范围,但发贷机关还是存在制度障碍问题,因此贷款问题无法解决。

四、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而新型城镇化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若想提高我省经济发展,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长来看,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消费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有效。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我省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得到提升。对于正处在跨越式发展中的湖北省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支强心剂。

参考文献:

[1]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研讨会”述要[J].决策导刊,2012(12).

[2] 张宏乔.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学刊,2015(05).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关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01-02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指明了方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使得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城镇化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路径有专家认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动因一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扩需拉动。新型城镇化是今后十年以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和主要拉动力已成为共识,如何科学、高效、亲民、合法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当前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 科学规划要具备长远眼光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切实分步实施。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格局,放大尺寸、放长眼光科学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 扩大投资要筹钱有道

要保证筹钱有道,必须创新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尽量满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需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大,需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个人努力共同筹措资金。一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和预算编制管理,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列入政府一般预算安排,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三是拓宽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渠道。四是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通过整合现有融资平台,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五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 农业人口要转移有序

目前,城镇化正面临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绿色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从而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要创新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城镇化绝非单纯的城市空间扩张,也不能简单追求统计数据的城镇化率,更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人口城镇化,以存量带增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我市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以举家迁徙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改革,逐步实现教育、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劳动报酬、住房租购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人口城镇化需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在不同统筹区的转移接续和不同制度间的衔接转换,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 土地利用要合法集约

城镇化建设需占用土地空间,近年来一些地方用“摊大饼”的方式简单化地扩大城镇规模,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宅基地常年闲置,乡村建房,城镇租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减反增。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集约、节约利用土地。(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扩大空间配置范围,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用地需求。(2)打通城乡土地转换渠道,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用农村承包土地换城镇户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用宅基地和房屋换城镇住房。加快征地制度改革。(3)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解决好被征地农民转移到城镇后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五、推进城镇化建设 就业为本要产业支撑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当前黔东南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和重要使命。因此,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黔东南州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从基本州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一、构建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

黔东南州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节点城市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中心城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

目前,黔东南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我们既要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城镇发展,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文明,突出地方特色,集聚凯麻同城化、东南板块、黔东地区三个板块,统筹好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三个层次;其次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信心和决心,向改革要动力,尽快落实各项措施,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深度优化城市功能,要合理规划生态空间,加快绿色城镇建设,强化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镇发展,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再次要探索建立州县协同、公司合作的投融资机构,规划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四要在全州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同步构建、产业发展同步振兴、公共服务同步谋划、社会治理共同推进,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最后要突出黔东南州苗侗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定位,注重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村落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牢牢把握文化灵魂,推动城镇建设品位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总之,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创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和城市建设融资体制,创新用地模式,充分激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二、推进“六个结合”是黔东南州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黔东南州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六个结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一是新型城镇化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冶金产业提升工程,加强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加快推进林产工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新型城镇化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围绕打造“美丽黔东南”品牌,加快推进舞阳河、环雷公山、黎从榕三大核心旅游区建设;加快肇兴侗寨、三宝侗寨、旧州古镇、下司古镇、隆里古镇、施洞古镇的整体打造;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继续办好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暨银饰刺绣博览会、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等活动。

三是新型城镇化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实现“三化同步”;积极通过土地流转助推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技能培训;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

四是新型城镇化与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城市休闲广场和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建成一批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抓好文艺精品创作与生产,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继续实施“4个100”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工程。

五是新型城镇化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建立社会管理研判调度制度,及时掌控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各类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大力推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总结推广凯里市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等特殊人员“融入工程”、锦屏县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管理模式等经验。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四个长效机制。

六是新型城镇化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两江一河”流域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与监测,对重点河流两岸居住区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行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

三、把“五个突出”作为黔东南州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

(一)突出项目建设和扩大投资规模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扩大投资规模,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加快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业(含园区)、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民生项目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突出产业发展和调整优化结构

围绕做大做强工业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围绕发展特色山地农业,大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协调全州园区定位,确定各自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产业聚集。

(三)突出改革开放和培育市场主体

在改革开放方面,深入推进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撤乡设镇等乡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四)突出加快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

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消防、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风貌整治、农村清洁等工程。要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城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调度体系,以“六好村寨”为抓手,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快新农村建设,争取农村面貌尽快有一个明显变化。

篇8

关键词:蓬莱市;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9-01

城镇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013年4月2日蓬莱市召开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动员大会,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主要“新”在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生态宜居四个方面,全市上下要切实增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启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实现“四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期盼的现实举措的思想共识,坚定信心和决心,在烟台地区争当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

一、蓬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12处镇街,一批农村集镇正在兴起,初步形成了疏中有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经济文化强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个机遇,为全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蓬莱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景点众多,诸多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较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

2、区位条件优越。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北部突出部分,地处渤海、黄海之滨。公路方面:境内4条省级公路及206国道、威乌高速等高级公路。铁路方面:即将建成的德龙烟铁路为国家一级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预留双线设计,铁路通过能力为1500万吨。港口方面,现有港口4处,在建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航空方面:东距烟台莱山国际机场70公里。正在建设的烟台新国际机场位于蓬莱市潮水镇,建成后将与青岛、济南机场一起构成山东三大干线机场。

3、产业和科教实力增强。“十二五”期间,一批重大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建成或开工,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将极大的提高城市化率,城镇就业逐步增加,为农业人口向城镇流动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市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市大学城的院校开始招生,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子女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增多,劳动技能将普遍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多家企业被省认定为企业技术中心。

4、农民进城欲望强烈。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越来越弱,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他们普遍向往城镇生活,向往包括城镇文明、城镇意识在内的城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广大农民依托林果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们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融入城镇的能力,亦工亦农,非农为主的就业特点已经显现,为推进城镇化创造了思想上和物质上的条件。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蓬莱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成效,但不可否认,我市城镇化进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

1、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县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2、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3、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4、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经济自身调节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引导式必不可少的调控手段之一。同时,要增强农村城镇建设的规划一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克服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37-02

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成效显著,到 2012 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 52.57%,但传统的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较多,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为此,2012 年十报告中多次提及“城镇化”,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现阶段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更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存在融通资金制约难题,推进城镇化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而且金融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的互动机制也揭示了金融方式的转变、信贷结构的调整等必然对城镇化进程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对金融支持提出新需求,如何使金融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要求、创新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成为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缺乏战略眼光

中国金融机构对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缺乏战略眼光,重视程度明显较低,没有将金融发展同城镇化战略紧密结合,没有充分意识到有效运用金融杠杆的作用能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主要体现在:

首先,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发展战略存在矛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多定位于大中城市,只有少数银行定位于立足城乡,服务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对小城市、农村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保障、就业等各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政策措施,难以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其次,金融机构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变化趋势的认识不足。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必将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农户在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然而金融机构缺乏多元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客户,做到个性化服务。再次,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金融机构没有认识到金融合作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金融机构往往利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行恶性竞争,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金融支持手段单一

在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手段上,中国主要运用银行信贷方式,形式单一,商业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力度有限,缺乏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从融资结构而言,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比较低,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团化的发展战略,信贷权力主要集中在总行以及各省分行,分支机构并没有设立在城镇地区、欠发达地区,由于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缺乏信贷自,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最终导致城镇地区的资金大量外流,自身的金融信贷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目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的定位是面向三农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市场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由于中国目前金融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未能发挥其协调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不利于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的供给,严重地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严重

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主要来源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住宅建设,这些投资项目普遍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产品属性,然而公共物品建设所需资金量巨大、建设周期长,而且还款来源受限制,政府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首要责任,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是无法满足的,必须促进金融机构发挥融通作用。对于商业金融而言城镇化建设投资收益低但是风险大,金融机构的逐利目标与城镇基础建设的公益性产生矛盾,因此在当前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城镇建设初期,商业性金融不愿意过多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农村信用社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金融支持更是受到诸多限制,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虽然信贷业务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其主要定位是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需严重失衡,国家应该加强相关政策增加对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供应。

二、健全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府政策指导和协调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鼓励各地探索相关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规模。各地政府应该做好政策指导和协调,促使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部门依据城镇化相关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顺利向前发展。政府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手段,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产业规模和城镇发展规划确定相关投融资计划。政府应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协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包括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把好贷款发放关以及把好贷后管理关。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评级制度,制定中小企业以及农民信用等级评定规则,准确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为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提供保障。

(二)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方式

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以“政府主导、市场辅助”提供金融支持服务,今后应该建立“市场主导型”的资本形成机制。(1)继续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公益性项目的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机制,通过减免税、贴息、税率、利率等途径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大量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2)在难以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发行城投债、市政债券等来解决新型城镇化资金不足问题;(3)制定积极的政策制度促进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项目,采取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商业金融机构以优惠利率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另外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社会性、公益性、超前性等特点,使其进入新型城镇化领域,扩大开放性金融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等领域中的资金投入。

(三)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是以物为核心的城镇化,而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即围绕人的需求发展城镇化建设,将产生很多新的投资领域。为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防止投资低效问题,政府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投资的关键领域,才能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资本流向,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投资领域主要包括:

第一,环保领域。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消耗过量的原材料,大量工业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同时,由于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健康问题,全社会对于环境知识以及信息的了解增强,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环保领域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投资领域。

第二,健康领域。目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压力的增加导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环境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国内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普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趋势逐步显现。未来,这种趋势还将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而继续加强,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健康领域必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资热点。

参考文献:

[1] 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8,(3) .

[2] 饶华春.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 .

[3] 谷小菁,王定祥.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9) .

[4] 孙浦阳,武力超.金融发展与城市化:基于政府治理差异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1,(2) .

篇10

推进以质量为关键的城镇化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13年我区的城镇化率达到58.7%,但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代表、委员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推进城镇化规划要先行,这是代表、委员们对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致认识。呼伦贝尔市张利平代表说,城市建设要突出规划引领,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编制具有超前性、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城镇发展规划。兴安盟代表苗银柱说,城镇体系规划要突出全域统筹的理念,构建中心城市、特色县城、重点集镇、新型村庄四位一体、城乡联动的现代城镇体系。

有的盟市代表坦言,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限,使他们屡屡面临僧多粥少、有心无力的发展困境,影响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镇化质量。呼和浩特市长秦义在增强首府综合承载能力方面建议,全力推进自治区和呼市两级政府共同建设“大呼和浩特”。加大对呼和浩特新机场、轨道交通、快速路环线、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口承载力。

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率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综合效益不高。对此,包头市代表说,严格管理城市建设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收益。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分类处理或有效开发。提升现有城镇化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推进农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市高楼林立、马路宽阔、广场宽大等物化内容一度是人们判断城镇建设水平的直观标准。随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化,人在城镇化中的地位被逐步提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这次两会代表、委员的又一共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这首先要求打破户籍制度的藩篱。对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代表说,公安部已明确提出实行差别化策略,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自治区将结合实际做好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工作。

然而,进城农牧民市民化,根本问题不在于形式化的户口本,而在于进城后能否留得下、稳得住、有事干、生活好。鄂托克前旗代表说,我旗对转移农牧民实施一套住房、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份补贴、一份土地收益、一份教育奖励的“六个一”配套工程强化保障。政府还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有效安置转移农牧民就业,确保转移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增收”。

城市文化内涵和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城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期待。乌海市代表说,我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恢复和治理,全力做好山、水文章;同时特别重视打造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品位已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对居民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推进产城融合的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不能人为“造城”,许多地方曾单一地扩张城市,因缺乏产业支撑及相关配套设施薄弱出现了“空城”“、“鬼城”等现象。对产城关系问题,代表、委员们从不同视角发表了见解。

和林县代表针对城镇产业定位问题建议,应综合考虑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放在更大的区域内统筹考虑,合理定位主导产业。和林县要着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新型产业基地、休闲观光度假基地。

张建国委员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在城市群内配置、整合产业分工,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形成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并注重城镇化与产业化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