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物流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物流的含义

篇1

物流观念模糊。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药品从业人员不知道现代物流的准确含义,也不清楚它所创造的价值,其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把现代物流简单理解为运输货物,把配送中心理解为仓库。

药品物流网点布局不合理。已构成的物流中心和零售药店大多分布于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极为稀少。

认为物流是药品流通企业的职能,与生产企业无关。传统企业中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到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等各个部门中,相互协调性不佳。

药品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不能发挥对物流的指导作用,导致现代物流的高效性包括因特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无法发挥。

医药流通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药品流通领域虽然通过了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认证,淘汰了一批不符合GSP规范的企业。但对于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产权改革明显滞后,很多都是个人合伙型或个人独资型企业,还有不少未经产权重组的传统型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式,如药品批发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行业的集中度不够,由于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中心。

药品物流服务意识不强。北美第一大综合物流与服务提供商(Mckesson公司)通过遍布全美的分销网络和配送中心、运输渠道和相应的物流技术为顾客服务,以保证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药品,公司通过31个配送中心向遍布全美的客户日夜配送药品。快递的时间标准以小时来计算,我国则停留在以天为单位的水平,而且节假日往往无配送服务。对我国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建议

在药品流通领域推进体制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组建物流企业集团,吸收一定比例的民营资本和外资人股,一方面可以解决困扰企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融入了新的技术与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根据国家实行的医药采购集中招投标的政策,其结果必然是医药采购电子商务化。据国际惯例,医药批发的出路在于经营医药物流,提供各种服务。国家在这方面政策导向应该是在进行药品招标采购时,一并进行物流配送的招标,可以以城市为单位,中标的物流企业要负责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配送。由于我国没有单独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公司,医药配送都是由药品批发企业完成的。这样会引起新一轮的兼并、重组,达到要求的医药批发企业必然是既有市场又有物流中心的大企业。

加强医药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组织专家制定药品物流行业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用政策引导物流企业向农村地区推进。一方面,企业应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升级;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人,使药品物流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道路。

篇2

    关键词:烟草;物流;思维;成本;标准

    当前,中国烟草物流建设呈快速发展状态,从1999年开始,短短十几年时间,卷烟物流体系框架已初步确立,工商物流协同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卷烟物流建设正推动中国烟草不断向现代卷烟流通企业迈进。

    一、中国烟草物流发展过程

    第一,新模式雏形。1999年上海烟草公司推行“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手段,以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为内容,以客户满意为需求”的新业务模式,体现现代流通的本质特征,代表中国烟草网建的发展方向。自此,中国烟草开始了物流建设的征程。

    第二,快速推进发展。2006年以来,烟草行业连续四次召开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工作会议。2006年,现代物流被认为“是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的关键所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安徽和上海召开会议,对现代物流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会议上明确提出“烟草物流是烟草行业核心业务,是中国烟草面向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现代物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烟草行业的重中之重。

    第三,建设成效明显。全行业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分工明确、全程控制、面向500多万卷烟零售户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中国烟草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维观念落后。自“电话访销”实施之后,行业业务模式已基本稳定,行业从业人员、相关人员包括零售户在内,对烟草物流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仓储配送层面,认为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长期以来一直由所谓的“临时工”负责。当“现代物流”的概念引入到烟草行业时,很多烟草从业人员认为是劳动力的解放和现代化机器设备的应用,不过是“配货送货”的代名词,属于“换汤不换药”的范畴,依旧不会探究现代流通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比较片面。

    第二,成本核算模糊,物流标准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烟草行业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工业把这一部分费用纳入到产品成本,而商业则纳入商品流通。而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业务实施、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因此无法真实反映物流成本的构成。另外,物流标准相对落后。虽然烟草行业已经制定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体系,但标准的应用推广本身还需要进行实践,而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缺乏,物流标准化管理及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等都相对滞后,影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第三,物流人才匮乏。随着烟草物流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速,特别是物联网的建设已经纳入到烟草物流建设的范畴,原有物流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新近员工大多为院校应届毕业生及转业军人,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及操作经验,加之行业培训机制等也不尽完善,导致物流现代化建设处于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阶段,物流效率明显低于预期水平。

    三、烟草现代物流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思维意识,打造专业物流团队。建设现代物流是烟草发展的必然选择,物流已经不再是企业后勤的一部分,而是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思想意识的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引进具有物流管理经验、掌握物流先进理论的人才,做到“新老结合,内外兼一”,既有老员工的从业经验,又有新员工的先进技术,既有行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又有产业发展的理论源泉。要不断的开展物流知识、岗位技能、团队协作及竞争意识等的培训,打造团结合作的物流管理团队。

    第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效率和成本是影响烟草物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烟草物流建设就是要成为控制市场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在成本费用方面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要深入开展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要把烟草物流的流向、流速以及物流设施、设备、从业人员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摸底,对配送线路优化、油耗对比、满载率、工作负荷率等数据进行严格比对,全面整合资源。同时要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成本的标准化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充分发挥物流的整体资源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切实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加强信息化的建设。烟草行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经营业务,现阶段应该对所有的信息技术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信息管理与计划、销售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既注重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又做到注重数据的挖掘和信息的利用,同时不断推进完善卷烟在途信息系统、仓储视频监控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实施,结合原有管理系统,烟草行业会形成一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为主线的物流信息闭环体系,行业卷烟物流主链条将逐步清晰,不断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应用和服务水平。

篇3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实施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物流产业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热点,而物流信息化则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国外,美国和日本在较发达的信息化基础上,物流活动的组织已由企业内部信息集成转向各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国际化、网络化的态势己经出现 。我国也开始了大力发展物流业,而国内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正在快速提高,许多企业已发现了这个巨大的“第三利润源泉”。国内物流资源也在逐步整合,物流信息、物流企业、物流科技、物流标准等在我国已全面展开。现代物流已是一个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几大部分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系统。在该系统中,一方面是商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流动,另一方面则是信息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流动。信息化管理技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已发展为现代物流的核心。本文以中国物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提出一套实施高效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以期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物流新特点——信息化管理

(一)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含义

物流信息化包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信息成为物流业务中商流、物流(商品移动)、资金流的载体;其次,通过信息交换实现物流业务,反映物流资源的信息成为信息资源,并且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竞争的情报和一种财富,通过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以实现物流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二)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物流是一个多环节的管理过程,与其他信息化相比较,物流信感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的应用,主要在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其二,信息技术如何协调各环节工作,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并优化系统流程,实现整体成本的降低。

三、我国物流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运输专业化程度和运输效率不高,没有形成有机的综合运输网络。客观的讲,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是很低的,其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设施和管理的发育程度较低

据数据显示: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

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这种状况限制了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现有物流企业不能开发广大的市场,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成本改善自己的信息化设施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 物流信息处理系统效率低

物流信息处理不及时,系统效率低下,不能做到快速响应,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系统运转效率,主要反映在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率等三个方面。在中国,公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不足50公里,营运汽车的单车年工作量仅为3万吨公里左右,空载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而美国一辆货车的工作量等于中国20辆车的工作量。中国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在3到6个月。因此在物流系统中,效率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信息处理的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物流服务的速度与质量。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不健全

建立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是当前物流实现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推动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的管理模式。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是采用何种技术或标准,以进行不同系统数据信息的交流与整合。这具体涉及到交易软件与物流软件的对接,买卖合同与运输保管合同的对接,结算系统的对接等系统集成问题。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需要在买方、卖方和物流第三方的许多实体间移动数据和传递指令,传统的EDI是大型企业惯用的极为有力的数据交换工具,但它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它以固定事务集合的传递为基础。这种僵化的模式限制了公司通常所必须的发展需求,如引进新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发展或替换公司的计算机系统,等等。物流信息平台的不健全问题急需解决。

四、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在电子商务时代,在改进物流服务理念、大力培养物流人才、打破地方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将交通运输物流业传统物流业务流程中所包含的各个彼此分离的环节集成起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结和管理,使整个业务流程台理化、透明化,才能行之有效地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转变。

(一)通过信息融合提高信息采集的精确度

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一直属于粗放型,精确度不高。“精确聚焦”要求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必须对准焦点,具有精确性;对信息的探测必须做到精确定位,才能保证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地点进行配送。为实施“精确聚焦”,首先就要采取信息融合技术,在物流系统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精确采集信息,使物流系统中的全部资源都实现可见性,并且实现精确定位,有效地对物流资源进行调遣和利用。信息融合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所需的决策和判定,是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陶。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原始采集的信息经常是无序、分散甚至错误的,要经过处理,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融合,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得到精确、有用的,相互关联并且方便使用的信息。

(二)建立一体化的物流协同平台

物流的信息化首先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物流的成功必然伴随着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不能局限在一个纯技术范围来研究。许多传统产业的信息化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简单的应用、个别环节和功能的信息化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进一步的信息化、现代化,需要解决产业的整个系统优化、流程改造、经营管理理念等问题,信息系统需要集成。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和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构成物流网络,成为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多方位、纵横交叉、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以便“用信息代替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基于一体化平台的需求,一些物流信息系统由于原来顶层设计的缺限,已不适应一体化的要求,因此顶层设计必须适时“主动聚焦”,进行重新设计,并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以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通过敏捷物流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物流管理必须更加灵敏、及时,因此“快速聚焦”成为必然,通过从物资或其它物流业务供应起点直达需求终点代替逐级前送的方法,减少繁琐的中转和仓储,以信息代替库存,提高物流生产的效率,实现快速响应。敏捷性是物流企业的核心问题,其实质是抛弃传统的依赖大量库存的观念,依靠快速反应的信息与运输系统进行高效的保障,重视高效的信息管理和反应及时的运输,保证信息流和物流在各个渠道畅通无阻,运用高效的速率管理应付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敏捷物流的实现一方面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动识别技术、全物流资源可视化技术、EDI、无线网络技术和商业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还依赖于物流系统自身的业务流程优化。

五、结语

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应当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有效形成生产商、物流商和需求方的有机的供应链关系,从而降低整个商务活动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并最终使产品的设计生产更好的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带动我国物流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明确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并从“通过信息融合提高信息采集的精确度”、“建立一体化的物流协同平台”、“通过敏捷物流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三方面进行把握。

参考文献

[1]姜大立.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02):3,6

[2]高霞.企业物流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支持.电脑应用,2008(09):13-15

[3]宋俪,欧俊松.物流信息化及其趋势探讨.集装箱化,2011(02):13-14

篇4

关键字:物流;社会,作用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联结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中起着越来月重要的作用,物流有广义物流与狭义物流(商业物流)两层含义。广义物流是指社会物质在一定的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过程。任何物流的形成,离不开四个要素:(一)物质的物质资料。(二)劳动组织。(三)载体。(四)定向移动。社会物流是以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的物流,它不是某一个企业的自身物流,而是同社会宏观经济运行联系在一起的物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代物流发展很快,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要创造外部条件,发展经济,改革体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造社会物流,使之"内外兼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物流对许多人来讲很生疏,但实际上,物流无处不在,国家离不开物流,市场也离不开物流,企业也离不开物流。个人也离不开物流。所以物流在现代社会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物流是一种先进模式,是一种先进方法,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物流”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支撑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的基础性活动,从微观上看,它是对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直重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运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服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的过程,现代物流业链接着生产与消费,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是把现代物流看作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可以预计。

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新世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目前。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现代物流正准备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产业化尽而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物流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而多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累加,是一种整合。因此,物流产业是哟中复合性产业。所谓“现代物流”是相对“传统物流”来讲的,最本质的却别在于。前者由”物流信息“搭建平台,而后者则没有。现代物流应到具备以下突出特征”物流公恩那个的专业一体化、物流活动的规模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我国物流普遍处于传统业务向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时期。目前,由于现有的物流行业统计无法取得现代物流的相关资料,只有在经济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具备现代物流性质。实行直接统计,才能全面,真是的反应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情况。在新的形势喜爱,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及现代物流发展,并促其加快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长远的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正在逐步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延伸,其先导作用凸显。物流业已有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产业。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

货物从生产的到需求的的过程。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凭借物流软件和物流咨询,以此来完善,巩固措施.物流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等诸多方面。首先中国商品的流通费用较高,根据商品种类的不同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20-70%,其中物流费用又要占三分之一以上,物流业的发展可有效降低物流费用,为商品价格的降低提供了条件,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同时物流网络的健全将极大地方便城乡居民的生活,甚至足不出门就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发展物流业必须充分发挥物流的系统化、集约化作用,合理规划物流及配送中心,重视回收物流、反向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绿色物流,推进新型物流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污染,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可以节省购买车辆的投资,还节省了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与员工相关的开支。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看。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入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

目前我国物流网络覆盖面不完整,重城市、轻乡镇,重发达地区、弱落后地区,不利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流通与服务等发展。同时,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缺失大型优秀物流企业。按照美国、日本的物流现代化水平,我国每年至少多支付3万亿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中心,降低库存费用、周转费用、配送费用等是美国、日本物流总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本地的工商企业就产生了庞大的物流需求,这为专业物流的出现和规模化提供了舞台。与此同时,伴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外高桥、西北、空港、深水港四大物流园区逐步完善,更是给专业物流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以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并且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可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物流业当然也不例外。我国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见,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以运输、储存为主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因此,物流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范畴。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这一划分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究竟包含哪些企业?是否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都可以归属在物流产业范围之内?近年来,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还不包含物流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是独立的产业。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需要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与旅游业比较过程中,构成物流产业的基本统计数据和指标也是一片黑大陆。当需要加速发展物流产业,各个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扶持的时候,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重视并作系统全面地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球物流年均增长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另一方面,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资金178亿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上述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无论从与全球经济接轨角度还是从我国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都有必要促进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

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笔者在此介绍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国内的差距,以引起业界的重视。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如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欧洲最近又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运行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海洋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强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重点在于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应该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限制危害人类生态最烈的公路运输的发展,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运输)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对运输规划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观念上的差距。2.政策性的差距。3.技术上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

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加速将广州建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广州今年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140多亿元人民币,以加快道路、港口、地铁及新机场建设。而真正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运行的约有6至8家,主要是外资和民营物流企业。其主要特点是整体规模与所占物流市场份额小;企业各自为阵,物流仓储分布凌乱。另外,物流企业用于经营的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码头等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破旧残损,严重老化。近几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市已把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列入规划,着手实施。

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依赖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这方面,专家们为政府开出一份“功课清单”:一是要制订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在交通方便、集散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批物流基地,与深圳、汕头、湛江形成辐射东南、西南、西北、华南地区的大物流体系;二是要在做城市规划时,把物流用地纳入其中,因为大型物流基地必须设立在城市交通方便处;三是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连锁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及其区域配送中心,整合企业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四是应尽快成立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组织、引导传统物流企业与工业、商业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并制订、研究系列优惠政策等。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从陕西的区位看很有针对性。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能向市场提供的核心服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集成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针对本企业的市场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经营策略,这由本企业生产要素的不同分布来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主体行为的竞争性、公平性、法制性、信用性、自主性将日益加强。同时与其配套的保障制度、法规、规则也日益进步、完备。物流企业综合等级评估是一项旨在持续提高和客观真实评定企业核心服务能力,是全员参加、全面提升、持续改进、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动态体系。经过评估后的企业,应继续努力提高巩固自己的各项服务能力,接受社会监督和接受评审机构的复核,以求持续地巩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产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这也是物流企业家们的历史责任。

物流活动是最基础的社会经济活动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各式各样的物资通过种种渠道顺利的输送到需要者的手里。货币的作用就是作为中介物使货物的交换与流通变得更为方便,从低级的货币流通到现代高级的金融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要使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活动能够顺利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

先进的物流管理在今天被人们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这是说如果能够将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有效降低,就等于提高了企业利润,而这种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商家转化为价格优势,利用低价冲击市场,从而扩大销售利润。

虽然各种物流管理合在一起可节省成本,但调度灵活性会减低,如果成本能有效降低,分开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销售部物流管理科业务范围贯穿从订单开始到订单结束整个链条,包括用户交订单、确定订单、排产、生产部门生产入库、根据订单进行分配、运输、到特约店接车等;生产物流包括零部件卸车、储存、保管、不良品回收等。无论是销售物流还是生产物流都与“以销定产"的整体过程紧密挂钩,“我们每个月第3周都要举行会议,每种车型生产多少从物流角度来确定零部件的流动量,根据从销售部门得到的订单信息确定下月生产计划,将数据输入电脑系统。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在北京现代的物流管理中随处可见信息化的影子,它在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有效降低成本方面功不可没。以销售物流管理所应用的ASS400这个模块为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接受订单,对订单进行分配;另一个是自动结算,打入了多少钱,提了多少车,它能够自动结算出来;而排产所用的AST模块,可深入到每一种车型每一种颜色,并将其按比例在系统中确立下来,由于各模块间信息是相互关联的,一旦数据确定,会自动转到生产部门系统,生产部门可直接看到,从而知道如何排产。

篇5

[关键词] 物流 概念 物流产业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不过短短20多年。期间,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都没有来得及“本土化”,物流产业已经已经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但是,物流产业的继续发展,还需要我们重新研究物流的概念和本质问题。

一、物流概念及其本质

1.概念回顾

物流概念是随着发达商品经济的出现而萌芽的,美国和日本对物流定义的变化过程基本可以反映这一概念在全球的发展。美国学者阿奇・萧(Arch Shaw)在1915年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物理性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PD)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这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最早物流概念。PD概念在美国经多次演变,发展成Logistics,再发展到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以“流通立国”的日本,把来自美国的PD译成日文“物の流”,后来更进一步简化为“物流”。

我国(大陆)的物流概念是于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引入的,实际上我国“物流”是对“Logistics”的错误翻译,这个错误对后来的物流理论研究带来了根源性的影响。比如,王加林, 张蕾丽教授(1987)指出:“物流系泛指物资实体的场所(或位置)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资实体的物理移动过程”,王之泰教授(1995)将物流定义为“关于实体移动过程的许多相关活动”,国家标准术语(2001)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这些定义基本都是对“实物流动”解释,没有能够结合我国实情“本土化”,与Logistics“后勤保障”的本来含义也相去甚远。

2.物流的本质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不同国家对物流的本质理解也各不相同。美国的物流指导思想源于军事“后勤保障”、“全链(局)整合”思想,强调物流发展战略,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美国企业都以“物流”为跳板抢占全球市场。日本的物流概念经过本土化,转变成“物の流”、“第三利润源”,更加强调物流技术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改善和对经济的直接促进,物流成为日本生产方式变革的“服务器”。德国物流则非常重视“货运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侧重于对综合运输的有序组织,不来梅货运村对水路、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协调组织,已成为了现代物流园区的典范。因此,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物流本质的把握是符合其实践需要的。

我国现有的物流概念表述较多地强调物流过程或活动,淡化管理。这在语言上符合中文习惯,却与Logistics本意存在差距,因为它没能诠释出物流思想精髓,淡化了物流管理职能,而物流管理恰恰精髓所在;它强调实体流动,淡化供应链概念;强调综合性,淡化专业性、个性化服务,有悖于经济进化逻辑。因此,我国的物流概念还处于“舶来品”的状态,尚未从本质上“中国化”,有必要探讨符合我国实情的物流概念本质。

物流中的“物”包含广泛。既包含物理性有形物品,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也包括无形的信息和服务等特殊“物品”。

物流是对“过程”的管理。物流必须以实物流动作为基础,离开物品实体的流动,物流是虚无的。但是,物流真正有作为的领域是围绕这个过程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而不是这个过程本身。

物流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于物流过程及其管理活动涉及独立性很强的运输、储存、包装、销售、消费等领域。要使物流过程的结果有效率、有效益,必须对物流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合理分配资源,追求系统最优,才能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

物流是一种新的经济运作模式。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从批量生产转变到JIT生产,“实体移动”规模扩大,促进工厂、市场遍布世界,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现代物流成为经济全球化模式的必然选择。

物流是一种战略。物流的精髓在于站在全局的高度,理顺供应链全程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以低成本获得高效益和高效率。从宏观层面、长远发展来看,物流不应当是获取利润的短期行为,而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

鉴于我国长期受“计划”思想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条块分割根深蒂固,本文认为,物流概念在我国的“本土化”应当强调协调与整合,注重打破部门、行业的分割,强调关系协调,重点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从经济运作模式的角度去深化对物流本质的把握,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物流产业

1.物流产业的认定

作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性的企业的集合或系统。可以据此定义物流产业:指现代物流企业的集合或系统。如何界定现代物流企业成为界定物流产业的关键。

严格地说,“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 Logistics, TPL)”企业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物流企业。广义上,只要不是买方或卖方自己完成的物流,都可以算为TPL;狭义概念则认为只有“第三方”采用现代物流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实现的物流才能算作TPL。二者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对传统运输、仓储等作业是否归入。实际上,TPL是一个现代概念,其发展已经超越了“哪一方”的限定。比如,有的大型企业,由于物流需求规模巨大,组建自己相对独立的子公司(部门),采用现代物流经营方式处理物流业务,如果子公司(部门)业务能力有剩余,还向社会提供服务,应当说,该子公司(部门)经营的物流都可称作为“TPL”。相对地,一些传统“第三方”,如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尚未采用现代物流方法、技术手段前,不能算作TPL。本文认为,TPL指的是现代物流,几乎是现代物流的代称,TPL企业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物流企业。

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证明,TPL至少占物流总量的50%,物流产业才真正形成并趋向成熟。目前我国TPL的规模大概只占20%,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上规模的现代物流产业。

2.物流产业的属性

把物流产业归为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已基本没有异议。物流企业是物流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而物流产业则是指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的集合。物流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物流服务,也就是指为物品在空间上的移动而提供的一种专业,物流产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大规模提供物流服务的必然产物。

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不同于简单的消费或生产服务。功能上,物流不仅通过运输、储存、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为国民经济提供支持,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3.我国物流产业的本质问题

源于对物流概念或本质认识不清,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理论指导。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对物流的理论需求滞后,现有的物流理论仍然未能“本土化”。大多数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国外观念的引入、经验介绍阶段;宏观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强调物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实施物流的具体措施研究;缺乏高端研究,国内还缺乏真正权威的物流研究机构,也没有权威的物流专门理论刊物(比如核心期刊)。理论研究的不力,导致物流产业的实践活动处于摸索阶段,难于有跨越性的进步。

缺乏战略规划。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有全国性的物流规划和物流法规,以引导和控制物流发展的方向、速度,更好地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出台全局性的物流规划,以致地方物流发展各自为政;引导物流市场健康发展,规范物流运作各方面的相关法规、标准也不健全,物流产业发展缺少政府保护。

缺乏系统协调性。物流产业涉及基础设施、生产方式、政府政策、经济模式等多个系统或领域,要求系统配套能力强,协调能力好。单就五种运输方式而言,相互衔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政策方面,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在“物流热”中,都高度重视发展物流,但存在各自为政,炒作“物流”的嫌疑,全国逾千的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甚至有的地方交通条件还处于基本通达阶段,也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这是最好佐证。

(企业)缺少供应链整合。一方面,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许多工商企业仅仅把物流当作“第三利润源”,以牟取利润的短期行为多,基于供应链或价值链整合的合作、联盟则较少,更谈不上全球物流战略。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在物流需求缺乏的情况下,难以生存、发展、壮大,使得供应链发展陷入困境。

TPL供需矛盾。据统计,1997年~2000年,世界500强企业对TPL的需求由 40%增加到了56%。作为物流产业发展关键的TPL,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但形成的规模较小,TPL企业提供的单一、低层次物流服务多,高级、全程物流服务还比较缺乏,一些TPL企业的服务质量、信誉保证也存在很大问题。

三、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本质问题,我们需要做好几个基本举措。

1.加强理论研究

这是理论界、科研机构、大学等部门或单位的主要任务。在理论研究领域,要特别注重解决物流定义、物流产业的界定、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要构建符合我国实情的物流理论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在物流人才方面,应当承认,从原来运输、储存等领域转变过来的基层物流人才供应充足,但缺少具有现代物流观念、掌握先进物流技术、擅长物流运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因此,大学或其他人才培训机构,应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2.定制物流战略,健全物流法规、标准体系

这是政府当前在发展物流产业中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物流产业发展,都需要政府主导,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法规体系、市场培育等方面,政府都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完善,给物流产业的发展营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3.打破条块分割,协调各种关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不可能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发展物流产业,而需要计划、经贸、工商、财税、交通、通信、海关等诸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虽然在我国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是一项艰难工作,但2001年,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证明各部门关系的协调是必要和可行的,应当继续坚持这种部委联合形式,最好定期召开联合会议,针对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4.促进TPL发展

TPL的发展代表物流产业发展的水平,而我国目前TPL发展缓慢,主要是工商企业对TPL的认识不足,还保存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要利用理论引导、政策限制、财税鼓励等手段,鼓励工商企业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集中经历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TPL企业应当主动与工商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优质、诚信、多层次、宽领域的专业物流服务,在供应链全局上为客户服务,帮助工商企业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TPL客户,形成TPL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管理概述

(一)物流、物流成本

1.物流、物流成本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要占用和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成本,也称物流费用。企业物流成本是“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是企业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要占用和耗费的一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也就是说这些过程中所涉及的与物的流通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企业的物流成本。虽然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物在流动过程中的费用,即运输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仓储成本。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所谓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物流成本的控制和降低。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物流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本身的效率,而且还应综合考虑提高服务、削减商品在库以及与其他企业相比取得竞争优势等各种因素,甚至从物品流通的整个过程来考虑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只有从企业的整个系统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物流成本管理,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开始意识到了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加强了物流成本的控制管理,但是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物流成本难以准确掌握

目前,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一般只是对外支付的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对外支付的5倍以上。虽然,上述情况绝大多数与物流成本的本身特点有关,但确实并未得到解决,问题仍然存在,现状依然是企业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物流成本。

2.物流速度缓慢,货损率、空载率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我国工商业领域物流速度缓慢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库存比例过高。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平均货损率略高于2%,货损带来的成本仍然是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因装卸运输不当造成的损失达500亿元,包装问题造成的损失达150亿元,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达30亿元。在运输车辆中,货物自运车辆占70%,空载率高达37%。从物流成本方面来看,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近20%,而美国不到10%;我国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10%。所有这些都已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物流成本财务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在物流成本财务核算制度方面存在制度缺陷,是造成物流成本难以掌控的原因之一,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且范围大、流通环节多、涉及的单位较多,因此许多已经发生的物流费用在具体分解时存在很大的困难。物流成本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通常将一些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如仓储保管费、仓储办公费用、仓储物资的合理损耗等计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将物资采购中发生的物资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合理损耗、装卸费用、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入物资采购费用或经营费用。在实际计算物流成本时,对上述费用的分解必然存在一个制度规范问题。如果要分解这些隐藏的费用,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操作成本较高。

2.企业内部物流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不少企业对自身物流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依然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还有很多困难,内部配送难以实现。

3.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

当前,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大量的定制化生产,对物流的要求也倾向于实行多批次、小批量配送和适时配送。而大多数企业只是企图在过去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降低物流成本,尚未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运作的物流系统,以适应多批次、小批量物流和及时配送的要求,导致物料不能立即进入生产线,产成品也无法即时流通,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整体盈利能力。

4.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的制约

物流系统效率决定企业物流成本的水平,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重要手段。从这方面来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还相对落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产企业成品库存约15天,原材料库存约30天,商业销售库存约35天,而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的时间不超过10天。工商企业的配送及时率也仅为86%,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是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没有跟上。

5.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落后

标准化的物流不仅可以降低了工作难度,减少物流损失,而且降低了物流综合费用。对配送来说,标准化可以加强物流作业现场管理,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标准化也是供应链合作的基础。而条码就是标准化技术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也是物流管理的基本手段。虽然条码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连锁经营商店(POS)在我国也相当普及。但条码技术和POS扫描仅用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结算速度上,条码技术在提高整个物流运作效率上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篇7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应对措施;运作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化,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更好地采用创新的理念与技术。许多企业为了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都逐渐将一些原本由企业自己来实施的物流活动交给外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第三方物流含义

2001年我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第三方物流的表述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

1.2 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物流服务内容有限,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设施、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层次比较低,主要集中在对基本常规项目的需求上,如运输、配送以及保管等,而对增值性高、综合的物流服务如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等的需求还很少。

(2)国外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第三方物流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享有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的美誉。美国的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中发展是最快的,在美国,第三方物流业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欧洲,尤其在英国,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日本政府认为物流也对提高国家经济活动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98年日本内阁会议颁布了《物流业发展对策大纲》,基本目标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水平的物流运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设施大量的建设,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物流系统网络,还有健全的物流管理制度。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欠佳。

国外的物流企业不断入侵中国。虽然中国对物流领域实行保护,外国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他们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占领了中国的物流市场。日本的通运、三菱和英国的英之杰等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建立物流机构和货运网络,他们运用先进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对我国的物流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还有国内传统物流业的冲击。中国传统的物流企业拥有许多的物流硬件资源,有着政府的支持,有自身的品牌和客户,凭借这些优势,一旦他们在观念和体制上完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竞争能力一定会加强。另外,国内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物流服务,仅仅知道它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的新的整合。

②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他们规模较小,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在整个物流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

③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水平低。

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物流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水平较低。我国物流硬件总体不发达,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及物流中心、仓库等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我国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物流的整体装备存在不足,交通运输工具的装载能力、物流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比较缺乏,立体仓库、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还比较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完善服务的基础,而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程度较低,因而普遍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物流过程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非常有限,这进一步影响了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④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功能单一,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无法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让一些想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退避三尺,这是由于物流企业缺乏市场开拓的力度和缺乏高水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另外由于服务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了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整体水平徘徊不前。

⑤缺乏物流管理人才。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引入我国不过才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这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第三方物流企业认为阻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难以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目前,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为客户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要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物流专业知识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2 完善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措施

(1)优化物流运作软硬件环境。

近年来,我国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了应对全球新经济的到来,我国加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项目的建设。比如: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和航空港建设正有步骤地进行。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对软件要素的提升也在不断做出努力,制定和完善许多法律法规。具体有:简化物流企业登记注册程序,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水路货运和联运的行政性审批,取消国际货运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制定相关物流法律法规等。物流法律法规对保护物流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各种物流行为,促进了物流业健康发展。尽管目前物流行业仍存在诸多法律空白,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建立了行业规范标准,才能使一批劣质的物流企业被淘汰出局,为优质企业的进入扫除障碍,优化整个行业的运作,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效益。因此,软硬环境优化是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要素。

(2)积极培育物流市场。

首先,强化物流市场主体即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建设,同时规范各种物流行为。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致使现代物流技术在这些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各类物流公司繁多,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妨碍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结构上的协调发展,影响大型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实行并规范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种物流行为,可避免皮包公司和“图章公司”扰乱市场,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其次,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市场管理体系。培育完善的物流市场,必须推进物流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政府在物流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切实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的宏观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以及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委员会。该机构应设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从而可以建立统一完整的大物流市场,实现物流向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转变。

最后,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针对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这一现实,各级政府以及各个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抢占物流人才制高点,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引进物流人才,优化物流人才结构;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尽快满足物流企业急需人才;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发展物流专业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育物流人才。

(3)加大物流需求开发力度。开发物流需求是培育物流市场的关键。具体来讲,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确立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同时,物流供给的形式、质量以及能否给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的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是否会参与到物流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供给会从另外的角度促进需求,所以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例如:开展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服务功能的集成和延伸,开发库存融资、质押监管、物联网等服务项目。应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

(4)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理。

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份量,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同时,欧州有24%、美国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欧洲62%、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再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据统计,1994年美国第三方物流的收入为150亿美元,1996年为25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第三方物流将以15%~20%的速度递增。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营运成本和效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它可以帮助企业精干主业,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而,作为后发物流产业和物流市场大国,应树立新观念,立足于高起点,力争实现我国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5)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

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政府应指定国家技术标准管理机构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的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送标准等;对物流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环境保护责任法等,以保证物流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同时,支持并敦促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作业和服务的标准,统一物流用语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加快、强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而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3 结论

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但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正因为如此,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现在处于多数的小型物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运用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重新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健全网络,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第四方物流 大型企业及政府 供应链管理

一、第四方物流的含义、运作方式及作用

1.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 Logistics,简称4PL)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统一的定义。根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在1998年所提出并注册的定义,它是指“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调配和管理公司自身,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整套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第四方物流要比第三方物流利润更加丰厚,因为他们拥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这种提供商可以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与价值。尽管这一块服务目前规模尚小,但在整个竞争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部分。

2.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方式及作用

第四方物流(如下图)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它能有效地适应物品流动过程中各成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同时又集中了所有的资源为客户提供相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正是第三方物流所真正欠缺的。通过第四方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得企业的业务策略和供应链策略协调一致,并实施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

第四方物流可以使迅速、高质量、低成本运送服务得以实现,它的实现足以影响着大批的第三方物流、网络工程、电子商务、运输企业等。同时,客户通过第四方物流可以减少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投入,以提高规模经营的效益,增加供应链的弹性,使供应链能够集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初步实践及其局限性

1.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初步实践

第四方物流前景可观但进入门槛非常高。要想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企业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并且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容易地进入其他领域。国内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如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石化的发展目标是向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目标迈进,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而支撑这个庞大供应链网络体系的就是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的现代物流体系。该集团已经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所在的供应链总成本低,对市场响应速度快,谁就能赢得市场。也正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中石化正走在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前沿,准备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目前已经开始组建大区区域第四方物流中心。

2.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及局限性

(1)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要成为第四方物流的“门槛”非常高,企业要想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已经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并且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容易地进入其他领域。专家列出了一些有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前提条件:①世界水平的供应链策略制定、业务流程再造、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②在集成供应链技术和外包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③在业务流程管理和外包的实施方面有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④能够同时管理多个不同的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关系管理和组织能力。⑤全球化的地域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⑥对组织变革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管理能力。

(2)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局限性。由于第四方物流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和社会的物流资源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具有调动社会物流资源、实现所谓最佳供应链方案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像这样的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很难找到,因此,就国内的第四方物流市场而言,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尚未成熟。如果从我们整个社会系统来考察,不难发现,第四方物流是某个和某几个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不可能的。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脱胎于传统物流企业或来源于国外独资和合资企业,而且还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短期内不能成为整合物流资源的“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因此,真正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角色是缺位的,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企业及政府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对策及基本思路

1.企业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对策

目前大多数企业发展大区区域第四方物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但为了应对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引进先进的物流理念,并以之为发展方向,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长期发展之路。目前,可考虑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选择优秀第三方物流企业、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第四方物流发展做铺垫,提高整个成品油物流产业的水平。第三方物流的结盟将扩大各自原本的经营范围,获得地域性的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其次,管理咨询公司的参与将为第四方物流的组织工作带来先进的管理;再者,信息技术公司的参与将为第四方物流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最后,第四方物流主体中各成员企业可以发展各自的核心能力,从而能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2)整合物流资源,由竞争走向合作。国内成品油物流业资源较为庞大,但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包装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因此很需要提供一个全面的管理方式。国内物流业目前的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可压缩的空间很大。因此,通过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由竞争走向合作是加速第四方物流进程的捷径。

(3)建立有效贯通全程的新物流体系。独家统管全程物流只会造成浪费和失败,可以考虑将从事异地间配送的物流公司和从事物流末端投递到户的配送公司进行优势互补,建立一种贯通物流全程的新物流体系,努力形成第四方物流的理想模式。

(4)开展成品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全区域,甚至全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结合自身区域物流管理的特点,发展、建设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物流管理软件和技术手段,来完善内部物流信息管理。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培养或引进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

2.政府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基本思路

由于第四方物流能解决整个社会物流的资源效率问题,且对物流服务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发展第四方物流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政府可考虑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培养、发展第四方物流:

(1)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基础。中国要发展第四方物流,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发展做铺垫,因为第四方物流首先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

(2)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建立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同时物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国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形式整合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可以使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加入WTO后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

(3)打造第四方物流的应用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必需打造第四方物流的应用平台,建立统一规范、通过统一网络平台,整合不同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才能增加物流的透明度,提供更加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服务给予客户,发展成真正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物流业的水平。

(4)整合物流资源,由竞争走向合作。国内物流业资源较为庞大,但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包装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提供一个全面的管理方式。国内物流业目前的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可压缩的空间很大,提供物流服务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干线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物流末端配送能力不足,因此,通过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由竞争走向合作是加速我国第四方物流进程的捷径。

(5)建立有效贯通全程的新物流体系。目前,我国在物流配送方面几乎没有一个专业的服务体系,许多物流企业正在按照传统的物流模式建立自身的物流体系,包揽了“干线物流―配送―投递到户”的全过程,这样势必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独家统管全程物流只是一种理想,最后只会造成浪费和失败。可以考虑将从事异地间配送的物流公司和从事物流末端投递到户的配送公司进行优势互补,建立一种贯通物流全程的新物流体系,努力形成第四方物流的理想模式。

(6)政府统筹规划,搞好物流基础建设。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提升,必须通过第四方物流来完成。政府加强统筹规划,注重物流设施的投资建设,打好物流配送基础,是第四方物流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是物流业的“利润点”,可以靠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就能生存,而第四方物流对整合社会资源、物流产业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和大众消费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为此,在物流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放在物流基础建设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与思考.省略.2006.8.4

篇9

【关键词】 东西方 物流思想 比较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对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内外贸易的广泛开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从生产导向、销售导向转为市场导向,而物流也随之从传统的单独管理进入系统统一管理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要也从最初的旨在扩大生产能力与规模变为提高系统效率、稳定市场与销售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个高效、合理、通畅的物流系统,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之目的。目前,业内还缺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深入理解,加之现阶段国内对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不尽完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物流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其内在含义,从而将我国现行的物流管理理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思想体系,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物流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外物流管理思想的演变

“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之后,随着营销管理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物流问题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把它理解为物资的供应、装卸搬运和储存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各个环节的综合体。然而,从物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战”期间曾被认为是现代物流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当时以美国营销学派阿奇・萧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概念和军事后勤学派美国少校琼西・贝克提出的“logistics”物流概念最有代表性。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准确地翻译,应该是“实体分配”,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物流”;而琼西・贝克则是从军事后勤角度定义物流的,将“logistics”译成中文,确实是后勤的意思。“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快速发展,供、产、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同时在工商界,许多企业开始广泛应用美军“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后勤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此后,宏观经济的衰退,市场萧条,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服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20世纪中期,由于原材料的多样性、季节周期性的需求、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多项目的生产线以及在客户需求与物流成本之间建立平衡的需要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美国的管理学家提出了物流管理的概念,并把物流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用户服务等的思想观点为众多厂商所接纳,但此时人们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仍局限在生产领域以外的流通及服务环节上,而对于企业内部运作产生的物流需求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配送需求计划(DRP)、配送资源计划(D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准时制(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以及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EDI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上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单凭技术发明、改建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已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改善物流管理、改进工艺流程则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无论是在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在现实的物流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并提出了“整体化物流管理”的思想,即物流管理不仅包括前述的产品流通过程和服务环节,也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采购、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

日本物流概念形成的历史比美国要晚得多,但是其发展却十分迅速,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日本,物流概念的导入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实地考察时初步接触到“物流”这个概念,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事物后,于1958年第一次提到Physical Distribution(PD)。由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所以物流(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所普遍接受,并把它译成“物的流通”。1973年,日本经历了石油经济危机,经济陷入萎缩状态,日本的企业重新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价值,谋求物流带来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消费者需求上的差异化日益凸显,商品倾向于轻、薄、短、小的商品开发,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当时生产经营的主流,这使得市场需求的不透明度增加,要求制定合理的库存的观念越来越强烈,物流管理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小批量、配送短距化方向发展,由于市场销售竞争的不断加剧,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因此得到纵深化发展。

虽然物流理论和实践在国外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物流的战略地位尚未显露,物流实践的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物流产生了需求,我国政府和企业才逐渐认识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由此开展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二、中西方物流概念内涵解析

1、欧美物流概念解析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63年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及制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1985年对物流的定义改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前者定义了具体的物流活动,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有效率”的流动,而后者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表述,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

欧洲物流协会在1994年对物流所做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欧洲物流协会的定义已成为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物流定义,寄希望于能够成为欧盟的物流规范。

从物流在西方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定过程以及各种物流概念的分析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概念的定性与定位的实质性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从工商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和分析的,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物流的经济技术特征,提出了物流活动的管理实质上是对可控制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即通过市场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物流网络实现系统的总成本最小,这些思想理念构成了欧美国家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内容。

2、日本物流概念解析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在日本,最初的物流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市场营销中的商品的分送和销售,还包括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的供需服务。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保管、搬运、储存、流通加工及其伴随信息传输处理等活动来满足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概念的内涵,虽然已经拓宽了物流(PD)理念从美国导入时的初始内涵,与美国和西方物流(logistics)的意义有所接近,但是其仍然没有将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商品所有权的转换纳入物流系统的研究范畴,仍侧重于强调实体的流动过程。

3、中国物流概念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相对于欧美和日本的物流概念,我国的物流概念既简练又确切,既深刻又易懂,既规范又通用。根据国家标准的物流定义,物流属于物品实体的流动,“物流”中的“物”泛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物品,“物流”概念中的“流”泛指物品空间位置、时间位置的变动和形状性质的变动。我国的物流概念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普遍通用性,而欧美国家和日本将物流理解为分销领域或“物的流通”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外物流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由于东西方物流管理思想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有所不同,势必会造成在以后的发展中,东西方物流在概念和内涵上产生重大分歧。东方的物流思想突出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物理性移动,强调政府在物流活动中的调控作用。东方的这种物流理念,是日本在从美国引入的PD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意是指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活动的核心和实质是“物”的流通。日本统计审计会发表的《关于改进物资流通消费统计工作的咨询回复报告》中将日本的流通体系分为物的流通和商业活动两大类,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初始的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概念,将物的流通解释为物资流通活动和信息活动,并指出物流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资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而将商业活动称之为商流,它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的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专著是日本菊池康也教授撰写的《物流管理》,他将物流描述为“为了消除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应该说,对物流的管理理念提出更进一步解释的是日本学者林周二在《现代物的流通》中对物流的论述。他认为“物流是克服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包括废弃和还原在内的一切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说有运输、保管、包装、搬运等物资流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

由于我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入的,所以“物流”定义的主要内容和日本的物流定义基本类似,概念中将“物理性”流动作为其核心内容,仍然强调物流是货物或物资的物理性移动,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断,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体现和构成了东方物流发展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的形成源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东方民族文化。

不难看出,中日所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理念的实质内涵是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物理性转移,突出了在物流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强化了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性,如具有代表性的“第三利润源”的观点则是出自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

欧美现代物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通过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即通过对现有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业务流程、销售计划等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在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整个供应链,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更加合理和高效,因为它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把分散的物流各项功能整合起来,并把它当作一个系统进行管理,防止各环节、各物流节点仅仅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以防止和减少内部利益冲突,保证整个物流系统运行的有效运作。可见,在西方的物流管理中,比较侧重的是供应链管理,其管理的目标并不是要达到哪一个环节的成本最低,而是要通过所有功能之间的平衡,来降低企业整个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或者在较优的服务水平上使物流成本更加合理化。由于西方物流理念强调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所以在组织实施中,对运输、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功能则是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来择优选定社会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的,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保障。因此,西方物流管理活动体现的是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内涵,是一种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自然社会等各种资源的手段,它将成为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的一种优化运作模式。

东西方在物流理念内涵定位上的差异,使得中外物流实践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其着眼点是企业,注重物流成本的测算和企业利益的得失,比较强调物流是“第三利润源”。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物流,其着眼点是消费者,物流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自己的基础上,所以欧美物流不谈“第三利润源”而特别强调物流的后勤保障服务,这使得欧美的物流管理思想更加具有战略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东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物流理念定位上的差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真正内涵,借鉴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汝宜红: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3] 牟旭东、陈建:物流第三利润与源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4] 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10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以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并且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可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物流业当然也不例外。

一、物流产业的界定

我国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见,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以运输、储存为主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因此,物流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范畴。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这一划分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究竟包含哪些企业?是否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都可以归属在物流产业范围之内?近年来,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还不包含物流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是独立的产业。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需要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物流业当前在我国是否形成了一个产业

如果将物流产业与同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做一比较。旅游业是中国与国际接轨最早并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行业。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旅游业固定产值已达7861亿元,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近27万个,各类旅游住宿设施25.4万个(含旅游饭店1万多家),各类旅行社近9000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中国旅游业总收入正以平均12.7%的速度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7.4%的平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业的各项统计数据非常清晰,其收入以及占GDP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物流业的发展还没有系统量化的统计口径及指标。在讨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时,必须意识到以下几点:

(1)物流产业的资产总量是否明晰?

(2)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到底有多少?

(3)物流业作为一种产业的年产出量有多大?

(4)物流业自身发生的成本、形成的利税总量有多少?

(5)现代物流产业所应用的标识性科技成果是什么?

在与旅游业比较过程中,构成物流产业的基本统计数据和指标也是一片黑大陆。当需要加速发展物流产业,各个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扶持的时候,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重视并作系统全面地考虑。

三、为什么要发展物流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球物流年均增长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2000年,全年物流产业规模为3.6万亿美元,与世界旅游业总收入基本相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另一方面,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有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占用为31042亿元,资本年周转速度为1.2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为15-18次。如果我国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3万亿元流动资本将相当于45万亿元以上。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6.7%,也有人估计为20%左右。2000年我国GDP为8.9万亿,按20%计算为17800亿。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资金178亿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上述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无论从与全球经济接轨角度还是从我国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都有必要促进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已有长时间的发展,然而作为将几种功能有机结合的物流产业还尚未形成。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于形成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大部分企业(47%的生产企业和62%的商业企业)还没有考虑过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成本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少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标准已发生了变化,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了。考虑过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的企业中,作业质量和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成为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效率的重要性,对物流能力开始重视,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的定位时,要有针对性。

2、物流企业作为新兴企业,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少数企业能结合自身优势,与国际接轨,如宝供公司等企业。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随意性较大,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配套物流服务。

3、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

4、各级政府都将发展物流业提上了议事日程,积极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但由于我国物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