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

篇1

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特色小镇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种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成为必然要求。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方面作用明显。一方面,特色小镇具有增强区域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内外环境、促进产业创新的功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模式激活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聚拢高端人才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是应对消费升级的战略选择,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效载体,对区域产业体系的重构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推动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实施办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采取就地城镇化发展方式,在传承和发扬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基础上,把乡村建成既有乡土气息,又具备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注重产业、文化、宜居、环境等各种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品质。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在规划和设计上可以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加强乡村治理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特色小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发展,从治理主体到治理模式,使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桥梁,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一端连接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而且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的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设施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继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需要适应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具感染力、传播力。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文化要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必不可少。不少特色小镇在挖掘文化要素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及其产业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各种物质形式为载体,将文化物化,将物化的产品产业化,形成文创产品及产业链,提高了文化影响力。河北馆陶的粮画小镇、武强的周窝音乐小镇等就是典型例证。

篇2

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设置,这会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起到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产业机构进行调整可结合市场发展走向,依据具体的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促使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实现优化革新,需结合市场的具体发展需求,也要同时满足市场不断拓展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革新的目标为优化农业发展的质量,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内涵。首先需结合市场具体发展方向来推动市场的拓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但需迎合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需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走向。其次需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来调整格局。最后需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挥技术优势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业转型能够直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更高的关联性,更可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需以绿色理念为指导,在市场的引导下结合地方的实际条件来整体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

2加强乡村规范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不但包括生态方面的环境条件,同时还指积极的人文环境。较高质量的人文环境不但能够体现出生态文明的追求目标,同时还能为人们带来福祉。提升对乡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可促进人居环境的优化改善,可作为乡村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新时期,需先对乡村治理的理念进行革新,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水平,通过实施更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管理,改善人居环境,让生态文明有效地渗透到乡村发展的各阶段。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效果,便需在实施乡村治理期间更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形成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形成乡村绿色发展新趋势的体现。在提升乡村经济期间,需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坚决落实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发展原则,不能将资源的破坏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此外还需形成长效的机制和策略,提升发展策略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形成乡村理想的风尚也是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在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果的同时,还需形成积极的氛围,从内外两个层面来实现乡村建设工作,不但将乡村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基地,同时还能够综合汇聚更多的自然风光。

3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

第一,需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频率,推动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打造更为完善的生产模式。第二,需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侧重使用行业先进、实用的设备,全面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需进一步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侧重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安全应用化肥等,以此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坚持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侧重推广标准化程度更高的生产流程,提升养殖工作的科学性,保护山区环境不受破坏。第四,需重视引进高质量的品种,注意保护和挖掘地方的优质品种。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倡导引进和培植良种,形成具有示范性的良种种植中心。第五,需提升民间资本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参与力度。侧重引进外资民资等参与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农林产业的投资和经营主体类型。

篇3

推动人才振兴。

抓好用好平台,一方面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镇创业,同时对返镇创业者提供“一揽子”政策和资金扶持,让创业者大有可为,让创业者留得住,进一步激发为家乡工作的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另一方面搭建培训平台,对村两委班子、合作社负责人、致富能人等,常态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领头雁”,为镇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推动产业振兴。

镇作为传统农业种植乡镇,坚决遏制违法占用耕地现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培优培强“桂花芡实、潘新莲藕、杨桥老乡鸡、姜圩大米”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格局,以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高效农业种养,并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拓展“为农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以土地托管分红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为壮大特色产业布局提供技术保障,更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篇4

一、考核对象

20个社区居委会

二、考核项目设置

(一)综合类

1.城市社区(9个)

2.农村社区(11个)

(二)单项类

1.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

3.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

4.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5.党建“三化”工作先进单位

6.绿色殡改工作先进单位

7.卫生与健康工作先进单位

8.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9.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三、奖项设置、表彰名额及奖励标准

1、综合奖

一等奖: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各1名,各奖励3万元。

二等奖:城市社区1名、农村社区2名,各奖励2万元。

三等奖:城市社区4名、农村社区5名,各奖励1万元。

2、单项奖

(1)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党建“三化”工作先进单位、绿色殡改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与健康工作先进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各3名,各奖5000元。

(2)其他工作(重点项目服务等),需要特别奖励的,党委另行研究。

四、考核办法

1.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第一副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

2.考核方式

实行“四评”考核机制,每半年考核一次,全年累计评先。

(1)各线、各科室初评

参评人员:各线、各科室分管领导、科室全体人员

各个科室必须按文件要求,实事求是,综合打分,拉开打分档次,严禁打满分,至少形成三个评分档次,打分时要备注扣分或造成分差的依据,经主管领导和科室长签字后再上交。

(2)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复评

参评人员:机关科室长

(3)考核领导小组审评

参评人员:相关班子成员

(4)班子会总评

参评人员:全体班子成员

3.督查考核办法:

①交办——事前告知,安排部署(作风督查除外)。对上级交办和街办部署的工作,以点到会或下发任务清单的形式明确任务、责任、时间进行交办。

②落实――事中察看,微信曝光。各科室社区按照要求,抓紧时间进行落实。督查办采取多种形式掌握进展情况,及时记录在案,并向主要领导汇报。

③督办――事后反馈,通报督促。对工作推进不力的,由街道党委、办事处主要领导签发督办单,要求限时办结并启动问责预警。

④销号或问责。对在督办时限内完成整改的,进行销号;

对督办后仍不到位的,启动问责,列入“负面清单”,并以备考核使用。

篇5

一、基本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湖北重镇之一”,素有“小汉口”之称,是“中华第一县”——权县所在地。沙洋县湿地资源丰富,汉江流经沙洋57公里。建国以来,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人工河流——江汉运河,全长67公里,沙洋境内34公里,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长湖70%面积在沙洋范围内,沙洋县湿地面积达40多万亩;县域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易结土球,树木适应范围广,花卉苗木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达35万亩,建成了湖北省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十里花木城,香樟成为了全国绿化苗木知名品牌;我县已成功创建了“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县”、“湖北省园林城市”等,2017年沙洋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局验收,我县已有3个镇荣获“省级森林城镇”称号,43个村荣获“省级绿色示范乡村”称号。沙洋林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二、工作进展

1、对标评价指标,着力抓好前期准备工作。为认真落实“湖北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此为契机,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打造便利的森林服务设施,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我们已成立了沙洋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副书记、相关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分管领导、各镇镇长为成员。召开了创森动员大会,下发了《沙洋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分解了目标任务和工程建设项目,将创森宣传经费50万元纳入了财政追加预算,开展了创森宣传,张贴了创森标语,在电视上进行了飞播,我县创森已形成了一定氛围。

2、对标绿美荆楚,着力抓好森林环城建设。2018年县财政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了沙洋城区东外环、工业十路等30多公里的生态廊道;县政府筹措资金700多万元,扩建了江汉运河南岸绿化带950亩;县政府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对潘集湖中心岛进行了补栽补植,高标准绿化了4.7公里、折合面积380亩的潘集湖中心路旅游通道。西荆河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已开工建设,城郊太一湖湿地公园已启动建设,主要交通干线207国道两侧各30米、五洋线两侧各50米绿化带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

3、对标乡村振兴,着力抓好森林乡村建设。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造林与造景相结合,把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大力开展身边增绿行动,通过就地取材,栽植乡土树,配置景观林,合理改造湾子林,把乡村打造成美丽的森林。将精准灭荒和国土绿化作为森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2018年全县精准灭荒任务3318亩,已完成灭荒3326亩,上级下达我县国土绿化任务12000亩,已完成植树造林任务18048亩;后港安坪村回乡能人投资800万元,打造了500亩的“鸣闻天下”茶花休闲观光园;曾集孙店成功人士计划投资1000万元,高标准建设猛虎山林业休闲观光园,目前已完成投资400万元,植树造景300亩。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精准灭荒绿美沙洋行动。

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月”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0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面上工作

1.统筹安排涉农资金,落实乡村振兴资金保障

结合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实际,统筹安排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在整合上级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安排,合理安排本级预算。2020年我市本级安排农业农村项目支出11186万元,水利项目支出7243万元。

2.稳步推进农林水支出,督促涉农项目有序推进

我局在严格审核项目监督的基础上,及时拨付资金,确保农林水支出稳中有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截止目前,我市农业项目支出合计16068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支出13333万元,水利项目支出30312万元。

3.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我科认真研究上级部门相关政策,吃透政策精神,把握政策实质,抓住政策关键,同时积极与省厅、绍兴市局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上级工作动态,捕捉各项试点机会。上半年,我科协调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争取到陈蔡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项目省级补助资金5000万元,农村饮用水工程省级奖补资金3000万元、绍兴市级奖补292.5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补助资金8000万元(其中今年4000万元)。

4.全力落实各项惠民惠农补贴政策

我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核心,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财政服务等手段,落实各项惠民惠农政策。今年我科拨付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555万元,省级粮食政策补贴资金1570万元,绍兴惠农政策698万元,拨付本级防疫资金86万元,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保费补贴198万元,农业救灾帮扶资金173万元,市级一产奖励类政策补贴242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726万元。

(二)重点工作

1.全力做好“两直资金”管理和拨付工作

根据“两直资金”项目安排,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用于浦阳江治理二期工程11615万元。我科及时拨付资金,并及时在监控系统做好数据导入和关联工作。目前已累计拨付资金7000万元,力争12月底全部拨付完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提升浦阳江沿岸防洪能力和水生态环境。

篇7

一、总体目标

以农村美、家园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为目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原则,抓好乡村道路、四旁植树、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等身边增绿工程,全域推进镇村绿化美化工作,着力打造生态示范乡村,稳步提升林木覆盖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xx。

二、主要任务

1.道路美化。突出旅游干道和镇村主道,坚持镇村干道美化绿化、美丽乡村分批实施的原则,以新修建的道路、景观示范路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出村干道为重点,按照路权划分,全面推进。同时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花的原则,选择适宜种植的乡土树种,力争每镇建设10公里以上畅通安全、干净整洁、季相分明的乡村林荫大道。

2.林下花种植。县交通运输和农林部门要紧密配合,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做好县境内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公路两侧林下花种植,对有条件种植区域实现全覆盖。

3.森林乡村建设。各镇要选择2—3个基础好的村,门前乔木以乔木类花树、柿子、核桃等经济类树木为主,搭配较低的月季花、竹子、冬青、石楠等,做到高低搭配、错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突出抓点示范,按照美丽乡村、森林乡村的标准,抓好村道绿化、街道美化、庭院花园化,建设一条街、一片林、一条示范路。

4.选好树种和花种。要结合我县实际,选择苦楝、皂角、国槐、栾树、五角枫等适生树种,树木干径以5—8cm为宜,加快乡村道路绿化提档升级,做到道路畅通、路面平整、绿化美化、标志齐全。道路两侧要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绿化苗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兼顾生态景观与经济效益的绿色长廊。林下花种植品种以地肤草(扫帚菜)为主,搭配种植格桑花、月季花、小冠花、三叶草等多年生花草。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依托全县公路两侧林带,因路因地制宜,努力打造xx百里花卉锦锈长廊。

三、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抢抓春季有利时机,全力推进乡村公路绿化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年度绿化任务。按照“补齐断档、连接成片、整体植绿”的原则,进行全路段植树绿化,进一步改善乡村公路绿化结构,打造美丽村镇区域道路绿化亮点,努力营造良好的道路通行环境和乡村生态环境。

2.加强管护,注重长效。落实管护责任,强化后期管理,不断完善乡村公路绿化工作长效机制。及时做好乡村公路绿化除草、浇水、施肥,提升绿化工程的成活率、保存率,确保绿化水平年年都有新提高、乡村面貌年年都有新变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是乡村道路及村庄绿化美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安排好年度建设计划,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做好村庄选择、树种选择、规格选取、栽植养护,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评督查,扎实推进乡村道路及村庄绿化美化工作,确保树木栽得下、种得活、长得好,实现“大地增绿,群众得利”的良好成效。

篇8

3年恢复重建刚刚完成,灾区发展振兴又提上重要议程。在最近召开的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工作现场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从5个方面强调灾区发展振兴工作:一是把产业发展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举措;二是积极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三是扎实做好灾区扶贫帮困工作;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五是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及社会建设。

3年灾后重建,使地震灾区从废墟走上新生,从重生迈向跨越,创造了中国式的伟大奇迹。灾区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加快推进灾区全面发展振兴,必须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用好灾后重建的成果。

以地震灾区农村为例,在灾后重建中,很多地方农民的住房都采取统规统建方式,实现了农民的集中居住,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了新型农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了,就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创造了前提条件。灾区的农业发展振兴就要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推进林业经济突破性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灾后重建中,山东、江苏等省在对口援建中,把他们的现代农业、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带到了四川,为灾区建起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输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灾区农业树立了样板,带动四川传统农业大步向现代农业迈进。

山东援建北川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使用上了无土栽培、墙体栽培、液体栽培、立体农业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对温度、湿度、营养的精确控制,不仅使蔬菜有了最佳的生长环境,而且生产的蔬菜比普通蔬菜营养价值更高、更绿色环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不仅把农业种植水平推上了新的台阶,而且示范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带动周边100多个村的近两万名农民实现了就业。

江苏援建绵竹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其初衷就是凭借江苏先进的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帮助绵竹农民实现高效农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示范园内种植的葡萄、梨子、桃子、草莓、蔬菜等作物,都是从江苏引进的优良品种,每亩收益高达万元以上。特别是生态发酵床养猪、发酵床养鸡等养殖技术,使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既让当地农民大开了眼界,又示范带动了大批农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篇9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丰富数据,并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开发条件等有了深刻了解。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是在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每年前往大圩镇旅游人数约有200万人,而这200万人中每人在大圩镇旅游消费约为80元,如此,大圩镇全年旅游收入约为16000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9%。由此可看出,乡村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大圩镇的支柱产业。大圩镇政府近年来不断招商引资,在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分别招标1000万元和210万元,改善了景点质量和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有:大圩古镇景观、大圩古东瀑布景区、毛洲岛生态园、大圩草莓农庄、大圩瑞金鸵鸟生态园、大圩提子生态园、天目湖景区、桂林东部凤凰城等等。

(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优势

在深入了解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总结出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1.经验优势由于大圩地处旅游产业发达的桂林市近郊,知识溢出效应明显。大圩镇内即有大量曾经在桂林市工作的熟练旅游从业者,这些从业者拥有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大量经验。另外,大圩镇从2000年即已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运营经验。巧借旅游"黄金道"-漓江,巧做假日经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不断用漓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起了文章。他们以漓江为由,借游览漓江为名来招揽游客,这使许多游客都参与到"游漓江,摘草莓"、"畅游毛洲岛"等活动行列中来,增加了大圩镇旅游景点的经营效益。此外,大圩镇有些乡村旅游景点还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机会,向高校的师生们进行宣传、优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游客的青睐和好评。巧打季节牌、巧托桂林名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在不同季节对景点的服务实行不同价格优惠,以此吸引新老顾客光顾。比如,在草莓新上市时,农民们抓住消费者追求新鲜、新奇的消费心理,对草莓实行价高价格,而在草莓接近尾期的时候,对草莓实行较低价格,对多次购买的顾客实行7-8折的优惠。同时,借桂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行宣传,把大圩草莓宣传为"桂林土特产",营造"来桂林旅游,摘草莓、吃草莓是必须的!"效应,直接把大圩镇特色农产品与桂林挂钩,从而增加前往大圩旅游的游客量。

2.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圩镇有其独特资源优势。首先,大圩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大圩古镇上的万寿桥、寺庙、古村落景观等都极具人文观赏价值。其次,大圩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大圩镇境内山林密集,奇峰异石耸立,桂林漓江流经此地,河水清澈见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受人为破坏和工业污染少,适宜居住和旅游。大圩古东瀑布景观就是大圩镇独特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第三,大圩镇农业资源较为集中,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大圩镇境内农业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比如在大圩镇生产街和毛洲岛农民主要种植草莓,秦岸、大埠等村委主要以种植提子和葡萄,这样既形成产业特色,又方便游客旅游观光。第四,大圩镇交通较方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圩镇距离桂林市区约有19公里,路程较短,符合现代城市居民自驾车游旅游消费方式,且近年来,大圩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修了大圩镇境内的乡镇公路,规范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环境。

(三)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加以认识、分析:

1.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虽然大圩镇是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但是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却是新兴事物,自从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晚,大圩镇乡村旅游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较之其他乡镇较少。其次,大圩镇早年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平衡,政府和经营者们旅游业投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旅游业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较小。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大圩镇自然地理因素是造成其乡村旅游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大圩镇现有乡村旅游景点都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而建立的,自然资源的分散程度影响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集中程度。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将会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妨碍对其整体优化管理,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

2.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沿线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等各种设施和服务,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通往大圩古东瀑布、金瑞鸵鸟生态园的道路较狭窄弯曲,交通不便利;草莓农庄和金瑞鸵鸟生态园的停车位、客房数量较少,供游客观光、娱乐的休闲项目较缺乏等等。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大圩镇旅游景点的分散使其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为单个景点修建成本过大;第二,大圩镇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第三,景点经营者们的"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单个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不足。

3.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大圩镇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对景点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明确,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激发旅游者来大圩镇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也未能塑造一个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如大圩草莓农庄、金瑞鸵鸟生态园)大都是在公路旁设置广告牌,写明景点名字和地点,这种宣传方式虽然简单,成本较低,但这样的宣传方式不易引起广大游客注意,达不到宣传效果,不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景点形象和知名度。如果把乡村旅游服务看作一件产品,那它就必须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不做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不抓市场,那么盘活乡村旅游业就会是一句空话。

4.大圩镇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职工大都为当地附近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旅游从业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需要在餐饮、观光、娱乐、住宿、卫生等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优质服务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熟练雇员才能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科学合理的服务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快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一)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古镇,振兴古镇旅游业。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等进行修改建设。招商引资,合理兴建酒店旅馆等供游客旅游住宿的地方。大圩镇政府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开展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结合镇情和进入桂林城市体系的要求,大圩镇把城镇功能定位为旅游商贸型城镇,确定将其建设成为桂林市东郊"卫星城"和"后花园"的发展目标。镇党委邀请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对古镇古街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借鉴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资,进行合理开发,促使古镇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古镇保护和经营效益的"双赢"。

(二)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线,提升大圩知名度。

大圩镇应组织全镇景点景区负责人到桂林芦笛岩、阳朔漓江等旅游区学习考察,提高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邀请桂林市有关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到该镇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征求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新建成的袁家漓水人家壮寨风情游景区、古镇风貌艺术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正在建设的集娱乐、休闲、购物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东金山游乐园等项目,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倾力包装的国家4A级古东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毛洲岛、古镇古街、雄村古圩、秦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草莓岛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景点景区品位和知名度明显提升,独具魅力的"桂林-大圩-漓江-阳朔-桂林"大旅游环线初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的整体功能大幅度提升。

(三)打造精品农家乐,开发旅游新景点。

大圩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农家乐,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十二五"期间,大圩镇进一步整合新农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三条旅游带,构筑大圩旅游业发展新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古东瀑布-天目湖-秦岸提子基地-漓水人家-大圩草莓基地"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带,成为桂林东线旅游核心区;依托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圩古镇-毛洲岛-鲤鱼岛-磨盘山"新型旅游带。充分利用流经李家、朱家、廖家的"牛河"和流经熊村、上桥、高桥的"马河",精心打造李家、朱家、熊村、上桥、高桥徒步漂流、自行车观光等休闲旅游带,并着力打造熊村、上桥、高桥一带油菜花摄影基地。

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性很强,正确认识本地区乡村旅游业及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关键问题。良好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实施,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圩镇境内乡村旅游资源调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引领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具有其独特性,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但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旅游区及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某些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等都损害了海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着重研究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和相应对策。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1]。

2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再加上与大陆隔断,热带资源物种破坏极少,极为丰富,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国热带资源的宝库[1]。1999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并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的理念,找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点,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来管理经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成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词,先后建设了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开辟了一系列生态旅游线路,有以生态旅游、热带雨林探奇和河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神奇之旅”,有以各类温泉为内容的“风情温泉之旅”,有突出高尔夫休闲的“潇洒高尔夫之旅”,有康体保健为内容的“SPA度假”、“中医理疗按摩”,还有体现黎苗族风情的“民族文化之旅”等等,海南旅游业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海南省生态产业最耀眼的一张绿色名片和海南的特色经济。

3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建省办特区这2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人口的增加,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缺乏环保意识的不合理开发,资源和环境遭遇空前的挑战和压力,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毁坏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破坏植被,珊瑚礁等现象屡禁不止。受市场诱导,大量旅游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盲目抢占海滩开发旅游酒店,楼盘,景点等行为损害了沿海的自然资源,颠覆了当地人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

3.1生态旅游内涵失真生态旅游经营方式、开发模式、开发思路的盲目化、追风化,不少项目的开发事与愿违,投入巨资却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例如,近岸海域珊瑚礁仍然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由于养殖业的发展和不规范管理以及沿岸无序采矿,已导致大面积的海防林和红树林遭受破坏。陆源污染物的不达标排放,使得近海海域水质下降;还有掠夺式的渔业捕捞。所有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将进一步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剧海岸侵蚀、减弱海防生态屏障。

3.2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低生态旅游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而谋富当地社区居民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求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区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有助于确保当地居民的合理权益,有助于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尊重,能使当地保护事业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使游客获得最大满足,从而使生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海南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居民的自治程度高低和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成正比,甚至有的居民以冷谈或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因在于多数居民认为政府受益,居民受苦。

3.3生态旅游从业者专业性不强旅游行业具有“低壁垒”的特点,人力资源具有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造成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海南省生态旅游从业者大部分来自其它行业,直接影响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序性。

4发展对策

4.1准确定位生态旅游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宝藏,但科学地将其开发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更为重要。海南的生态旅游应定位于绿色生态、蓝色海岸、红色遗址、特色民族,悠闲生活于一体的人文型生态旅游产品。

4.2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对外宣传和接待过程中应提高游客对海南生态旅游的认知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每一个在海南生活的人都能参与到爱护海南生态资源,保护海南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3提升社区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有助于激发生态旅游社区居民自发性,应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参与而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社区居民可以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具体而言,可以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尽量选用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的土特产品;安排与当地人一起参加民族节事活动、制作手工艺品、捕鱼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建设生态旅游景区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项目和周边村镇当地的发展,用自身发展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周边经济的提高。以招工、培训、资助、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周边社区,建立起共同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社区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周边社区也为景区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大环境,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4.4优化从业人才结构面对海南生态旅游新的发展态势,海南现有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从专业素质还是资源规模上,都已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海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制定海南生态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提升专业素质,显得十分迫切。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发展策略;丰县

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1]。中国乡村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丰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结合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形上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34.5-48.2米之间,西南略高于东北。以大沙河为界,东有郑集南北支流,流向自西向东;西有复新河水系,流向自南向北;废黄河经过治理,引入长江水,形成了大沙河带状水库。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典型,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丰县古称秦台、凤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之美誉。因汉高祖刘邦诞生于此,被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众多的两汉文化旅游古迹、名胜景点散落于乡村地区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表1)。丰县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是全国果蔬生产十强县,全县果园50万亩,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 苏北果都”,集中分布于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沿线。丰县还是著名的特种蔬菜之乡,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白蒜等特种蔬菜畅销海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丰富的土特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商品,每年举行隆重的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和伏羊节。吃农家饭,体验果农生活,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成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本土特色,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区位条件优越

丰县地处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圈内,是淮海经济区内的主要旅游节点地之一、徐州都市圈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徐州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吴必虎[2]先生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丰县仅距徐州主城区75千米的距离,坐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非常适宜徐州市区居民到乡村体闲的需要。丰县历来有“四省通衡”之称。南靠陇海铁路,北依孔孟之乡,东傍京杭运河与京沪、京福干线,西近京九铁路。以县城为中心,有八条一、二级公路通向全国各地,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市场开发潜力大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丰县地处我国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作为沟通南北、东引西移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省级苏鲁豫皖边界贸易市场中心,为重要的一级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州,是丰县乡村旅游重要的二级客源市场之一。徐州为较大城市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1所普通高校,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3.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在淮海经济区位居第一,学生也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客源。周边城市如济宁、商丘等是重要的三级客源市场,并且每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其中,梨花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就达11.2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

(二)弱势(Weaknesses)

1.乡村旅游开发的质量不高、特色不足

丰县是江苏省重点扶贫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的80% ,城市化水平低,县乡财政难以抽出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供给乡村旅游开发。由于丰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地点多处于农村地区,虽然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形成链式或网式旅游,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视觉欲望。整体缺乏大规模、深层次、多品种、高品位的知名旅游品牌。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且成熟度高的旅游产品尚未开发成功。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游船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2.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丰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许多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偏低、真正学旅游专业的人寥寥无几,对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对乡村旅游没有进行积极的有目的地旅游营销宣传,缺少高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分散宣传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力度还不够,旅游活动的开展只限于行政命令,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滞后、机制不灵活,使旅游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休闲度假需求上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期望能有一种“价廉”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方式,以满足其回归自然、康体娱乐、修养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很好地适应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休闲旅游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经常性消费和一种新的时尚[3]。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2006年,丰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7.94亿元,人均GDP为6026元,丰县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530元;徐州地区人均GDP为13160元。

2.国家政策调整及苏北振兴的发展机遇

江苏提出了加快振兴苏北,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于丰县以至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甚至整个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新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丰县要抓住苏北的崛起和振兴的机遇,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旅游资源与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承东接西、南联北进,加大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旅游品牌,促进丰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乡村游”到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主题。各地都在围绕“中国乡村游”主题重新定位和开发[4]。丰县要抓住“果都大观园”2005年进入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百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列入江苏省“第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的契机,大沙河农业生态乡村旅游带又作为丰县的 “拳头”旅游景点品牌和徐州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苏省观光农业重点建设的六大休闲观光农业区之一的机遇。争取专项旅游建设资金扶持,做好农业生态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资金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好市场服务业引导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等重点用于乡村旅游点道路和公共设施配套。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商机,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挑战(Threats)

丰县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周边旅游目的地的挑战,相邻县市旅游开发的意识和力度大大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一系列乡村旅游线路(见表2)。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徐州都市圈甚至淮海经济区的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竞争还将急剧增加。若不在管理和营销方面调整策略,将影响丰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其所占的乡村旅游市场份额有可能下降。丰县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联合其他周边地区推出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旅游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指导、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它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良好切入点,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5]。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县政府应制定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并建立一个跨部门联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组成一个超越各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直接对政府负责的“丰县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在再组织成立“丰县旅游行业协会”来管理和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开发的基础,是破解开发乡村旅游难题的金钥匙[6]。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适度有序”的原则,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力求景区布局的协调、合理,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乡村旅游潜在的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把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7]。丰县的乡村旅游规划要树立大沙河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大沙河景区为重点,以两汉文化背景为主线,以红色旅游为辅助,发展果都观光游,全面突出丰县乡村旅游这一“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使乡村旅游的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二)生态优先、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人们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幽静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乡村生活,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格的生活情调。所以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一旦吸引物受到破坏,乡村旅游也就难以为继。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要保证完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共生的氛围,真正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生态优先的旅游产业。坚决抛弃“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式开发方式,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丰县乡村旅游资源,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使开发与保护并重,对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进行科学的功能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优化相协调,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促进乡村旅游正常健康发展。

(三)突出优势、强调特色

地域特色和个性,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都市风貌的“乡村性”。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充满活力。丰县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大沙河自然的风光、百里农业生态观光带的田园景色、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和果园景观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乡村旅游开发的的平台,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注重游客的参与。其次,突出丰县两汉历史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产品,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位,使游客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示和再现本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增强丰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既能获得深度体验又能领略当地特色文化的经典品牌。

(四)宣传促销、拓展市场

在现代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供给。宣传促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能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更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促销队伍,整体促销,联合促销,滚动促销;努力打造丰县乡村旅游整体旅游形象,提高其知名度,让“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真正深入游客心中,产生出游行为。要针对性地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同时注重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节庆假日旅游、博览盛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稳定第一级客源,吸引第二、第三级客源。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6]。丰县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部门统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批拨扶贫资金等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二是,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制定开发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给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注入新鲜血液。三是,鼓励村民参与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去 [7]。

人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6]。一方面,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旅游技能训和教育,对旅游从业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岗前教育、岗上进修、离岗深造等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经营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的景区实地参观取经,用来指导和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接待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友国.试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57.

[2]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 2004,24(6):757-762.

[3]陶卓民,南京市农业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 17(1):12-15.

[4]张松婷.基于SWOT分析的皖西北农业生态旅游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5):101-104.

[5]周玲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24(4):572-573

[6]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 21 (9):75-79.

[7]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5-107.

[8]黄炜炜.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