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工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工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80-01
1 生物化工的简介
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stry)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重,综合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究、过程设计、操作的优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标产物。它在生物技术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产品具有实用价值高、需要成本低的特点,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文明起着关键性作用。
2 生物化工的起源及应用
生物化工学科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抗生素的深层发酵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研究为标志。1928年9月3号,弗莱明意外发现青霉素之后,抗生素开始快速且呈现正趋势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结合转基因、生物催化、动植物细胞培养等新型、传统生物技术,将生物化工逐步分化出来,成为完好地学科体系,并形成一个让人意外的新兴产业。从酒精的医药用途、味精的调味使用,到氨基酸的大力发酵、激素可以实现生物式的转化为止,这段路程无不将生物化工注入医学、饮食、工业的精髓。如1957年,日本某公司将谷氨酸棒状杆菌提纯分离,利用葡萄糖作为基本营养,借鉴前人的发酵生产法成功生产了L-谷氨酸。直到现在谷氨酸仍然应用在各种医用药物、炫彩的化妆品、人造皮革等方面。
3 生物化工的发展及应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以石油化工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995年至1999年,生物化工产值从3675亿美元上升到4200亿美元,增加了14.5个百分点。同时,环境污染浪费造成2319亿美元的损失。要想发展好生物化工产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并不是持久的办法,必须继续找寻新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化工技术刚刚起步,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模仿秀表演,还是将实验室作为实践的基点。1986年我国的疫苗制作在医学史上还是一片空白,直到在1986年美国成功使得乙型肝炎的浅层抗原在真菌、细菌和哺乳动物里完成表达过程,并且进一步成功翻译为HBsAg,中国才“山寨”成功所谓的HBsAgII(之后销声匿迹了)。此后,基因工程的药物1996年为1.85亿元,2000年涨到30亿元人民币,2002年之前,我国就有801中生物农药有效注册,使用范围有2.5×107 hm2,这样的成就不可能忽略的。
然而,时间从不会停止脚步,科学技术依然迅猛发展,生物化工亦是如此。基因的成功重组、催化正式在生物中采用、酶的神奇作用等等种种成果的伟大形成,使得许多的化工原料与产品得到充分且有效地使用,甚至创新化工工业工艺的生产,真正做到污染少,易节能的新型工艺。比如巴西的乙醇占了整个汽车行业的52%,那就有了31亿加仑的潜在价值回收;美国杜邦、英国ICI公司等一系列大型公司对生物化工事业的支持与应用,为人类的文明建设取得了无法估算的成就。预计到了2020年,因为生物化工的改进,各方面的技术能源消耗将大大下降30%,令人头疼的污染问题同步减少30%,生物化工总增值39%,在农业、医学、特别是工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4 生物化工的潜在前景应用
未来的能源发展不可避免做到效用与环境的真正配合,因此决定了生物化工的两个发展方向的拓展:一是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结合在医学上的开发,特别针对于以每一个婴儿都是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为目标,治疗现在无法解决的先天后天性遗传疾病;二是生物物种之间的无差异转换。这是我们古人的梦想,也是我们未来的期盼,那时候羡慕小鸟的翅膀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当然,发展前景固然美好,但因为生产的进行所存在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就新生能源、“第四大能源”—— 生物质能来说,我国进展仍是迟缓。而其它传统生物化工更是因为规模利用率低,可再生能力低,潜在性危险大,以及种种向后代借用能源的生存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绿色环保的生物化工。
5 结语
总的来说,生物化工技术产业,才刚刚正式步入轨道,“863”和“973”计划刚将其纳入羽翼之下,作为一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美国的某杂志赞颂的十大科技奇迹,生物化工就占了四大,这样的情景不可估量的产业,终会盖过信息技术的时代,铸就新的世界经济领头军—— 生物经济,掀起生物技术的又一次暴风雨。
参考文献
[1] 杜晨宇,李春,曹竹安,等.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催化[J].2002,22(1):9-14.
篇2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发展生物技术,引领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云政发[20xx]27 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全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6大工程,做强做大烟草、緑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林业、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胶和丝麻、花卉园艺8大产业,努力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緑色经济强省的跨越”。州委、州政府把生物药业、生物化工和外向型绿色食品开发作为全州今年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三个重点。
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始终是**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以灯盏花、除虫菊为主的生物资源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植的五大产业之一。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围绕“立足、引进、改造、提升”的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工作思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重点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着力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优质枇杷等后续产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计划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速度年均达到30%以上。20xx年,**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为农民实现创收10980万元,比上年增4027.4万元,增长36.6%,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出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深入了解掌握全县各乡镇和企业目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推进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根据省、州、县各级关于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指导思想,近来,**县创新办精心组织,由县创新办主任带队,率各科室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从4月1日至4月15日历时15天,深入各乡镇和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企业,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近几年来各乡镇和企业培植的主要产业是什么,采取何种发展措施,目前的发展规模,取得何成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后产业培植的发展方向和计划等几方面,认真对全县各乡镇和企业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现有产业规模及分布
(一)生物药业
1、灯盏花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500亩,其中:中枢镇2400亩、舞街镇1000亩、旧城镇1000亩、金马镇100亩。
20xx年,红河千山公司在上述乡镇发展种植灯盏花7184亩次,生产灯盏花素12.5吨,实现销售收入3440万元,农民实现创收2650万元。20xx年,红河千山公司计划完成10000亩次种植任务。
2、除虫菊产业:现有种植面积3385亩,其中:白水镇20xx亩、中枢镇1360亩、旧城镇25亩。20xx年,红河森菊公司计划完成10000至20xx0亩种植任务。20xx年,红河森菊公司计划完成50000亩种植任务。
3、万寿菊产业:现落实种植面积5500亩,其中:永宁乡4000亩、白水镇1500亩。20xx年,全县计划完成6500亩种植任务。
4、三七产业:现有种植面积5600亩,其中:向阳乡3300亩、三塘乡2300亩。该产业因生长周期长,投机成本大,技术要求高,土壤气候条件要求特殊,大都属招商引资引进文山客商开发项目,由**县农户自行种植的有130亩。
5、草乌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187.5亩,其中:三塘乡1087.5亩、向阳、白水各50亩。
6、半夏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70亩,其中:向阳50亩,三塘、旧城各45亩,白水镇30亩。
7、铁皮石斛和重楼产业:铁皮石斛和重楼两项新兴药材产业开始在旧城镇引进试验试种,其中:铁皮石斛2亩、重楼3亩,适应性和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8、杜仲产业:全县现种植杜仲33000亩,分布在全县各乡镇。
(二)绿色食品
1、水果产业 :现有种植面积100970亩,其中:优质梨67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优质桃180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旧城;杨梅35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旧城;柿子3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旧城、金马、 永宁;葡萄800亩,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枢、永宁;柑橘160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三塘、向阳;枣子500亩,主要分布在中枢;人参果300亩,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枢、金马;李子12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枢;大杏子11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枢;黄果279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雪莲果850亩,分布在中枢、白水;枇杷250亩,分布在中枢、白水;樱桃80亩,分布在舞街。另有少量零星苹果种植,全县现有水果在15种以上。
2、蔬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5300亩,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其中:中枢镇26000亩次、旧城镇8000亩次、舞街镇4000亩、向阳乡2700亩、三塘乡2050亩、永宁乡1500亩、金马镇1050亩。主要有白菜、番茄、黄瓜、南瓜、茄子、青椒、青刀豆、甘蓝、白花、青花、莴笋、葱、蒜等10多个品种。
3、特色食品:现有种植面积14375亩,其中: 荞子4000亩,三塘、向阳各20xx亩;藠头1000亩,主要在向阳乡;魔芋200亩,中枢镇、向阳乡各100亩;浅水藕4050亩,中枢镇4000亩、金马镇50亩;生姜300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乡;小米辣1880亩,永宁乡1600亩、舞街镇280亩;洋姜250亩,主要在舞街镇。
20xx年,**阿庐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和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荞系列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0xx多万元。**鑫晟魔芋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魔芋系列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10万元。
4、油料产业:现有油菜种植面积54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中枢、舞街 、三塘、向阳。
5、干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400亩,其中:早实核桃4000亩,金马3000亩、向阳1000亩;板栗400亩,主要在旧城镇。
(三)生物化工
以红河森菊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化工企业20xx年生产加工除虫菊1056吨,其中:生产除虫菊原油和乳油120吨,可湿性粉剂10吨,水乳剂20吨,花粉和花渣粉906吨,实现销售收入2190万元,产品销往澳大利亚、瑞士、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地,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企业逐步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四)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在我县尚属新兴产业,现有种植面积30亩,以鲜切花为主,主要分布在中枢。旧城镇也在积极探索中。
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还有在金马种植的甜龙竹120亩,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待观察。
二、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调研,我们看出,近几年来,**各乡镇和龙头企业在产业培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供行政保障
各乡镇大力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均成立由乡镇长为组长,由乡镇农科、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协同抓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小组。旧城镇还专门成立镇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办,专门抓生物资源产业工作。全县初步形成了主要领导督促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共同抓的格局,为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提供有力的行政保障。
(二)注重培训,提高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产业的成败,各乡充分利用广播、科教片、简报、信息、讲座等狠抓新产业科技培训,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培训费,培训上万人次。三塘乡聘请本乡吉湾村中草药种植能手张云红为“乡土教师”,每年定期给广大群众授课,用当地的人和当地的致富事例影响带动当地的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致富要科技,致富要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立足优势,全面开拓创新
为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各乡镇举措多、做法新。舞街镇立足当地水果、蔬菜优势,在镇内组建几支营销队伍,成立水果、蔬菜营销协会,健全产销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户开拓市场销路;向阳、三塘乡立足当地适宜种植三七的自然气候优势,鼓励当地群众在参与文山客商管理三七的同时,学会自种三七130余亩,提高资源产值;向阳乡在发展干果产业中,为缩短产业见效周期,立足全乡现有老核桃树进行嫁接,品种改良,使老树发新枝;白水镇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优势,积极做好生物食品加工厂的建设规划。
(四)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
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各乡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择优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气候优势,宜菜则菜,宜药则药,宜果则果,特色效益明显。中枢、舞街、旧城不仅是全县的蔬菜、水果生产大镇,同时又是全县的灯盏花种植基地;白水镇既是全省有名的高源梨之乡,又是全县除虫菊白花盛开的地方;三塘、向阳不仅是全县洋芋、荞子的主要生产基地,迅速发展的三七产业使文山三七名不副实;永宁乡的万寿菊、生姜、小米辣倍受客商青睐。各乡镇在体现区域特色,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都在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培植新产业。
(五)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经验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拓展视野,学习借鉴各地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各乡镇党委、政府经常组织广大乡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到县内其他乡镇或到县外通海、宜良等地参观考察,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品牌意识。
(六)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为培植发展壮大新产业,各乡镇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及其它项目,从水、路、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夯实产业基础设施。同时,另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推动新产业发展。三塘乡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20xx年开始,只要群众种植草乌、半夏,政府就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兑现种苗补助费,去年全乡种植草乌500余亩,政府兑现补助资金10多万元,大大调动了群众发展中草药的积极性,种植面积每年翻一番;舞街、中枢、旧城、三塘、向阳等乡镇党委、政府多年来对种植蔬菜的农户都在种子、农膜、农药上给以相应的补助。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我们也看出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好像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经营粗放,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
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单方擅自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群众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主要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布局
建议各级党委委政府要全面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上新项目之前切实做到“六要”:一要看好市场前景,二要反复论证,三要抓紧上项目,四要注重规模化发展,五要立足长远,六要实施品牌战略。远谋划,高起点,科学布局,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真正把生物资源产业列为全县的重点产业来发展。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全面加大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资、项目带动等,着力改善生产区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在县级财政预算中要安排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专项资金,扶持技术研发、良种引进及开发、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创立品牌等。
(三)加强培训,建设“两支队伍”
要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队伍的培训,建设“两支队伍”,既要通过培训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能够指导生产的队伍,又要建设一支能够研究市场,随时掌握市场行情,会经营的队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地方经营垄断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引进资金、技术、实力较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参与开发**生物资源产业,强强联手,跨区域合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经营垄断,全面排除阻碍当地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各种干扰因素。
(五)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公共品牌
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大科技开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丰富产品结构内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力打造**生物资源产业品牌。避免某些产业出现起步发展在县内,壮大在县外,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
(六)开发保护并重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就要保护,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思想。目前,**县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够,一些生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有的已面临枯竭。保护好珍贵的生物资源是生物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对一些珍贵的物种资源,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的同时,大力推广人工驯化种植,加大资源保有量。
篇3
国内最大的甲基硫菌灵生产企业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蓝丰生化在国内率先研发和生产甲基硫菌灵,是国内最大的甲基硫菌灵生产企业,同时还是国内杀菌剂大宗品种多菌灵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国内多菌灵原药的主要供应商,产能位于全国三甲。
除此之外,蓝丰生化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生产精胺(杀虫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的中间体)的企业和国内环嗪酮的攻关单位。在精胺生产方面,公司凭借年产12000吨精胺的产能,位于全国前列。公司目前是全国环嗪酮的主要供应商,产品质量可以与杜邦公司同类产品相媲美。截止目前,公司拥有89项农药产品登记证,发明专利2项,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9项,有43个产品远销国外,出口范围覆盖北美、南美、欧洲、亚洲等35个国家和地区。
蓝丰生化凭借较强的产品开发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水平,逐步成为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并建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公司还参与起草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国家标准(GB23552-2009)和甲基硫菌灵原药国家标准(GB24755-2009)。另外,公司还曾经承担过国家农药技改专项"300吨,年霜霉威原药”、化工部农药抢建项目“300吨,年万霉灵原药”、国家863火炬计划项目“PPDI"等项目。
公司在追逐利益的同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的原则,持续加大对环保投入,报告期内环保投入达到3603,34万元,并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天道酬勤。根据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评比,今年,蓝丰生化除了从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的394名上升到了373名外,公司在2009年还荣获中国化工最具成长性企业100强,排名第9位。
致力于打造中国农化蓝筹企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粮食生产因虫害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11%,因鼠害损失20%。如果停止使用农药,将使水果减产78%,蔬菜减产54%,谷物减产32%。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加剧农作物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所以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农药的广泛施用,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出路。
篇4
欧洲地区生物燃料市场由生物乙醇市场和生物柴油市场组成。生物乙醇市场方面,得益于汽油销量的增长,生物乙醇市场呈线性增长态势。虽然拉美地区有大量的生物乙醇出口到欧洲市场,但欧洲地区的生物乙醇生产仍将保持增长。预计2014年底之前,小麦将是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随着第二代生物乙醇技术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稻草、木屑等非粮作物会被用作制造生物乙醇的原料。生物柴油市场方面,虽然欧盟从前苏联共和国等地进口的矿物柴油数量逐年递增,但在欧盟相关法规政策的鼓励下,该地区生物柴油的产量也稳定在1800万吨的水平(2008年)。虽然整个欧盟地区产能为2000万吨左右,但由于市场对生物柴油的需求增长缓慢,生物柴油的实际产量增长空间已不大。原料方面,欧洲地区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正逐步从单一的油菜或大豆转化为多种油料作物并重的发展模式,以期降低原料成本。
欧洲地区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现在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从作物栽种、收购到生物燃料生产、存储、运输和油料混合、销售等环节都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为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甘油以及玉米蛋白饲料也开始被逐步应用于商业领域。欧洲出现了新型的生物化工精炼模式,就是在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利用副产品甘油生产相关的化工产品。典型的例子有亨斯迈公司生产的碳酸甘油酯,索尔维公司生产的环氧氯丙烷和陶氏化学公司生产的丙二醇。欧洲生物乙醇公司也正积极探索通过副产品生产乳酸和丁二酸等产品的方法,以期实现更多价值,提高欧洲产生物乙醇相比拉美廉价生物乙醇的竞争力。
欧洲生物柴油行业目前所用的主要原料有麻风树籽、大豆、油菜籽、芥末、花生、向日葵籽、动植物板油等。生物乙醇正处于从第一代过渡到第二代的过程中。第二代生物乙醇提倡用非粮作物,第三代生物乙醇引入了藻类和木屑在内的技术。由于生物燃料的质量已经得到了认可,在欧洲,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已被用于新西兰航空和大陆航空的航班上。Frost & Sullivan预计该行业未来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
按原料用量排名,欧盟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油菜籽、大豆、棕榈油和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其他原料如餐饮用油、动植物板油也都已经开始应用。由于欧盟各国并不是主要的作物生产国,大多数时候生产生物柴油所用的原料还是来自进口。2008年,欧盟地区27国生产了770万吨生物柴油,消耗原料接近800万吨。因为供应不太稳定,棕榈油的用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供应的稳定性。
目前生物燃料供应链面临如下三点挑战:藻类原料选择和生物处理方案设计、油料作物种植和规划和规模化生产。作为第三代产业链中,藻类原料可用于多种行业,包括生物炼油、生物发电、制造营养保健品等。由于藻类植物纯度较高,从藻类提取的生物燃料也能满足航空燃料的要求。目前已经在从事藻类提取生物燃料的公司包括雪佛龙公司、壳牌公司等。
现阶段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仍是谷物、糖类作物和木质纤维素。2008年,欧盟用于制造生物乙醇的谷物主要是390万吨小麦,680万吨甘蔗和9万吨甜蜜素。欧盟各国中,芬兰、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在利用木质纤维素方面居于领先地位。2008年欧盟各国用于生物燃料的木质纤维素占全球油料消耗的6%和欧洲油料作物消耗的25%。
推动欧洲生物燃料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欧盟推动生物燃料应用的努力和哥本哈根联合国环境大会的要求。欧盟最新指令要求至2020年生物燃料要占全欧洲的运输能源的10%。作为哥本哈根大会的签字方,欧洲各成员国政府也有义务达成大会提出的新目标,暨至2020年达成减排10%的目标。欧洲地区2009年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消耗量各为710万吨和700万吨,按哥本哈根大会的要求,至2020年,这两个数字有望达到2270万吨和1800万吨,分别增长220%和157%。
生物燃料市场的发展也面临阻力。对生物柴油市场来说,持续走低的矿物柴油价格和高企的生物柴油原料价格压缩了生物柴油厂商的生存空间,导致欧洲地区很多产能为3万吨的生物柴油厂商退出市场。虽然欧盟已开始对美国进口的生物柴油征收反倾销税来保护本地的生物柴油生产,但这一措施的效果也打了折扣,因为美国生物柴油仍能通过加拿大等国进入欧洲。另一方面,来自阿根廷等地区的廉价生物柴油出口有望在2010年大幅提高,这将会打压欧洲本土厂商的生存空间。
2008年,欧洲生物柴油行业的开工率为48%。预计2009年这一数字将保持不变,到2010年会增加50%到800万吨的规模。
2009年欧洲生物乙醇产能为560万吨,比2008年的490万吨增加了14.3%。预计2010至2011年,由于大型生物乙醇项目相继上马,欧洲地区的产能会有很大提升。至2012年,大部分欧洲地区新增产能都将是第二代生物乙醇(纤维素乙醇)的试点项目。主要的第二代生物乙醇生产商有SEKAB、TMO再生能源、帝斯曼等。至2014年,欧洲地区生物乙醇产能有望达到2100万吨。
基于欧洲运输用油市场的需求增长,2009年欧洲生物乙醇行业开工率为50%左右。2008年实际生物乙醇产量为150万吨,另有150吨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巴西。至2020年,欧洲生物乙醇市场将保持10%的增长。
篇5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公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郭俊杰―维普资迅网
[3]《基于高校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研》。黎明〈职业与教育〉2010年第5期
[4]《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文献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
[5]《以行业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不断加强石化行指委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文献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5月
[6]《熊勤会长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文献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时间:2013年4月
篇6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篇7
一、关于“实施一号改革工程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和具体创新做法”
1. 制定《手机端投资项目联审平台开发实施方案》《租赁即开工实施方案》《投资项目工作专班实施方案》,实施“微信端联审平台”、“租赁即开工” 、“工作专班”3个创新项目。
2. 建立《张店区工业投资项目“帮办代办”追踪表》、《投资项目建设窗口帮办代办台账》、《投资项目建设窗口受理台账》,随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在市级以上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典型工作案例和经验做法13篇。
3. 优化“张店审批服务”微信公众号“指尖办”工作,将工业投资项目联审业务搬上手机端;与市级积极协调沟通,加快淄博市与张店区两级政务服务APP整合。
二、关于“一号改革工程具体创新做法”和“创新审批机制,优化流程再造”工作情况
我局聚焦聚力“一号改革工程”,二季度推出改革创新工作12项,其中以信息化推进“一号改革工程”方面6项,政务服务制度创新方面3项,流程再造方面3项。
(一)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一号改革工程”方面。
1. 在全国率先研发应用“秒批秒办”自助终端,实现食品经营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理,秒批秒办,立等可取,二季度通过“秒批秒办”自助终端办理许可600余件。
2. 全省各区县第一家将电子身份证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区镇村三级55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应用电子身份证办理。打通营业执照数据库、食品药品业务系统和张店区微服务管理系统三方数据壁垒,在全省率先将电子身份证应用于“秒批秒办”自助终端,申请人仅凭一部手机5分钟即可办理食品经营等准营许可。预计每年减少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约6万份。
3. 在全市率先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全区27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办理,使行政审批效率再提升20%。
4. 在全市首推“区块链+政务服务”4个应用场景,上线运行张店区“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6张,身份证、营业执照、食药、公卫、出版物等经营许可数据“上链”,避免重复填报、重复提交,保障数据安全,优化审批流程。
5. 上线全市首个微信端投资项目联审平台,将投资项目联审由“线下”变为“线上”,真正实现投资项目不出门就能“掌上办”,不见面就能“网上审”,联审时限由一周一审变为随报随审,72小时办结。自2020年4月份平台上线以来,收到项目申请75个,预审通过项目65个。
6. 创新“租赁即开工”审批模式,将联审部门精减至5个,盘活闲置厂房(库房)资源,张店区通过“租赁即开工”审批模式达到投产条件项目77个,占联审项目的63%。
(二)以政务服务制度创新推动“一号改革工程”方面。
1. 依托无差别“一窗受理”和“政务帮办”团队,优化综合受理和帮办代办导办服务一体化运行,打造“一窗受理+帮办代办”服务品牌。
2. 从企业群众视角出发,推出自然人、企业法人、社会组织法人、投资项目等4张全生命周期清单,涵盖275个事项,通过短信、网站、电子屏等宣介,让企业群众一看就清楚、一问就会办。
3. 创新推出“通办全省帮办全国”服务,梳理《“通办全省”审批服务事项清单》,专设“通办全省”窗口,配备专员,提供全程无偿帮办代办服务,对于到张店市民中心寻求国内任何区域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帮助的企业群众,“政务帮办”团队将会无偿提供帮办咨询服务。
(三)以优化流程再造推动“一号改革工程”方面。
1. 开展张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开展“减证便民”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最大程度精简和优化各种证明材料,推行容缺受理、容缺办理,6月30日前推出“八办”清单和不少于500项容缺办理事项,全区涉企事项实现100%容缺受理。
2. 担当作为,积极贯彻落实“一证化”改革工作,已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8张。
3. 从人员划转、事项梳理、业务培训、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推进镇办层级综合一窗受理,经评估验收,全区8个镇办已全部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
三、关于“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情况”
4月24日,张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政府办公室行业综合许可“一证化”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目前,张店区已建立分行业叫号引导、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帮办代办助力的全流程运转机制,严格按照省编制的工作规范,落实“六个一”办理机制。二季度共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8张,其中餐饮(饭店)行业的张店浮萍餐饮店和药店行业的漱玉平民大药房张店世纪花园店参加全省“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行业综合许可证首发颁证仪式。
四、关于“落实一网通办工作情况”
我局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自查,安排专人抽查,专门召开会议部署,不断修改完善政务服务事项。
1. 核查6208项“10+1类”政务服务事项,已核查完毕并汇总形成503项问题事项及调整意见建议清单,清单于5月21日上报市局。
2. 安排专人对山东政务服务网张店站各部门、单位的办事服务内容展示情况进行抽查。从网上内容展示和电话咨询两个方面开展,共抽查事项累计145条,发现问题100条,包括上班时间、咨询、投诉电话、办理地址等要素存在表述不规范、填报不准确等问题,并发送整改通知,要求各单位进行全面自查,相关网上事项展示不规范的问题正在整改中。
3. 组织召开全区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完善工作部署会,对各镇街道、部门单位再次培训,各单位安排专人逐项对展示事项继续排查整改,确保进驻总门户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查询、办理、咨询、投诉路径畅通。
五、关于“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落实情况”
明确要求接入“一窗受理”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好差评”评价范围。各部门数据录入达到应录尽录,录入率达到100%,二季度3月中旬开始,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开始向镇办、村居延伸,截至5月底,全区所有镇办、村居全部完成评议卡的印制使用,共收到8个镇办、136个村居共55039份评议卡,无不满意评价。
对照“好差评”评价标准,结合我市“一窗受理”改革目标,制定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办事流程、服务效率、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便捷性等政务服务评价指标,构建覆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工作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指标体系。
六、关于“深化工业投资项目1+N审批制度改革情况”
(一)积极推动“区域化评估评审”、“标准地出让”和“先建后验”改革。
1. 制定实施方案,在张店经济开发区推行区域化评估评审工作。
2. 制定《张店区工业投资项目“先建后验”改革实施意见》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打造大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搬迁系列项目和山东恒生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无线数字仪表智能采集系统项目作为“先建后验”改革示范案例,组织工作专班深入项目现场开展上门服务。目前,大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搬迁系列项目已办理完成项目施工许可证,山东恒生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无线数字仪表智能采集系统项目基础二次回填土已完成,正在进行基础验收,相关审批手续也在有序办理中。
(二)落实帮办代办和专班服务。
1. 除涉及危化品或特别规定要求的项目外,工业投资项目全部纳入“1+N”审批模式,建立“储备、审批、开工”分阶段的《张店区2020年度“1+N”一般审批项目库》和《张店区2020年度“1+N”重点审批项目库》,跟进项目手续办理情况,努力提高办结项目比例。
2. 按照要求在3个工作日内将联审项目录入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分发办理,2020年1月-6月,共录入135个项目。
3. 制订《投资项目工作专班实施方案》、《张店区2020年省市区重点项目专班服务名单》、《张店区2020年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专班服务名单》,为项目配备帮办代办员和VIP服务团队,制图挂表,主动对接,深入企业,形成“三张清单”,为项目提供“四项服务”。建立《张店区工业投资项目“帮办代办”追踪表》,随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
4. 组织工作专班逐项落实《窗口前移“零距离”服务企业项目八条措施》,持续抓好帮办代办或VIP团队服务,积极在大众网、鲁中晨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发表宣传信息7篇。
5. 每月上报《帮办代办上门服务月报表》,组织工作专班帮办代办并上门服务,形成了到中铝山东有限公司就省重大项目铝基新材料产业二期项目、到中量农(山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量子高科技智能自动化农业综合体示范园项目帮办代办、上门服务等7个工作案例。
七、关于“镇村基层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
1. 按照镇村便民服务机构建设参考标准,推进镇村便民服务机构建设,印发了《张店区政务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张店区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全区政务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指导全区12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方面的具体工作。
2. 加强日常管理,出台《张店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管理办法》,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提升。
3. 建立《张店区基层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实行全员帮办代办。四是全面进行便面服务事项梳理,镇级事项进驻率达到90%以上。
八、改革攻坚中面临的困难
1. 专网林立,导致“一网通办”实施难。目前,我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共有专网19条,其中国家级6条,省级9条,市级4条,这些专网系统设计标准、服务端口各不相同,由于保密、安全、部门利益等原因,未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导致“一网通办”推进缓慢。
2. 受财政、数据整合、新技术运用等多方因素制约,我区政务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与深圳等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
九、下一步打算
1. 总结首批事项划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市里要求,结合张店实际,按照“应划尽划”的原则,稳中有序、快速推进第二批事项划转移交工作。
2. 扎实做好“市县同权”事项承接实施工作。
3. 扩大“一证化”改革行业覆盖面,提高行业综合许可办理率。
4. 深化区块链+政务服务应用,继续开发多元化应用场景,让企业群众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改革红利,拥有更多获得感。
篇8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了2 700万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2003年全国设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559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与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相比,办学条件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础,采用较灵活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②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④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 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6年起,我们先后对2004、2005级本科专业实施了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实践。所谓“3+1”,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了36.5%。“3+1”模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
2.1 理论课程体系
采用“3+1”的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长,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施“3+1”办学,保证学生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体系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共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参照了高等学校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讨论稿)、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学院关于本科专业学时和学分数的上限规定。理论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模块:
2.1.1 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 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 校内实践课程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校外生产实,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不少高校老师呼吁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不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家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确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
2.2.3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 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工程转化难度较大,科研趋向基础研究,软课题增多,实验课题减少,导致了有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3+1”办学,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参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试基地指导2005级学生实习的一位带队老师说,将实验室小试数据放大到中间试验。尽管是间歇操作,但由于有时传热和传质等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中试时的反应时间、反应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等也与小试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一个简单的过滤操作,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中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篇9
关键词:云南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50-02
前言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着各个创新要素,形成强大的合力,进行着创新能力的较量。加快打造云南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建立云南省创新体系的关键。怎样合理配置全省的科技资源,优化创新要素的结构与功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云南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是当前云南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知识创造能力分析
知识创造能力反映的是一个地区R&D投入能力、技术发明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云南省知识创造能力在全国的排位,从2001―2005年,一直处于25位以前,最好时期2001年排在12位,该项指标排位领先于全省技术创新能力5~13位。
(一)研究开发投入(即R&D投入)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各类专业人才总量为84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2%,低于全国平均数1.5个百分点。每年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投入比小于1.5%,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在人才结构中,从职称结构看,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高职占5.7%,中职34%,初职55%,其他5%,高级人才显得匮乏,高技术人才奇缺,跻身全国一流人才寥若晨星。近几年有上升势头,但和云南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
2.研发机构
全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有471家,非企业研究机构131家,企业196家。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在599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112个,占大中型企业的18.7%。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只占大中型企业数的1/4。至2005年底,经过省级、国家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2个,主要分布在机械、冶金、化工、医药、轻工行业。
3.R&D科研经费投入
云南省政府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2002―2004年一直在0.45%,比2001年的0.36%有较大提高,2005年达0.47%,排在全国第12位。2001―2005年,政府R&D经费投入的增长率17.6%,大于同期云南省GDP的增长率10.9%,显示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有鲜明的超前意识。
企业R&D经费的投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度快于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在不断增强。2005年,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58%,全国排名28位,还处于落后状况。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要力争突破1%,否则产品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就会减弱。
从云南省科研经费投向看,2004年大中型企业占42%,高校和科研机构占31%,其他占26%,企业仍是使用科研经费的主体,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二)专利产出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专利工作发展较为迅速,2004年排位全国26位,2005年跳跃性地上升到19位。从2001―2006年云南省专利工作的统计数看,六年总申请数13 312件,授权7 970件,占60%,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逐年增加,且申请数快于授权数。在鼓励申请为主的同时,应注意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
其次,从三种专利的结构来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比为29.3%∶38.6%∶32.1%,相当于1∶1.3∶1.1,授权比为15.4%∶44.8%∶39.7%,相当于1∶2.9∶2.6。虽然这些年来发明专利增长较快,但从结构来看,申请数和授权数都低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继续加强原性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将是一件长期性的任务。
再次,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只占到全部专利数的1/4,研发能力十分有限,知识产权意识还较为淡薄。企业作为专利的使用方,要付出昂贵的费用购买。
(三)科研论文产出
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是知识创造的重要标志,显示了知识扩展的增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5年,云南省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在28位,仅稍领先于创新能力1位,说明科技基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处于全国落后地区行列,云南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与全国还有很大差距。科研论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数量,2003年为3 576篇,增长率11.49%。目前正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是指科技投入与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比值关系,表现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云南省科技投入产出比在全国排位处于中上等水平,2005年排在第9位,科技投入产出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知识获取能力分析
1.科技合作与交流
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省与中科院、国内知名高校和发达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签订了协议书,确立了项目研究与开发。
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发达国家美、法、加的部分地区和科研机构、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与近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工业建设、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等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共建合作,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贸易区合作”,有了新进展、新突破。
2.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技术交易和技术引进而获得新技术的活动。云南省技术交易比较活跃,常规技术的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数和合同额趋于平稳,市场需求旺盛,但高端科技较少,合同数和合同额占全国的比例不到1%,国外技术引进数量不多,技术资源供给不足,技术交易市场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3.外商直接投资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起点低,增速快,从2001年只有0.6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02亿美元,年增长率36.17%,高于全国同期年平均增速6.1%,2006年占全国比例0.48%。但在全国仍处于很落后的状态,外资总量少,规模小,分布散,带动作用不强,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提高引资的宣传、组织和引导工作,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1.研究开发投入能力。从R&D研发经费投入看,近些年增长速度很快,企业已成为全社会使用R&D经费的主体,自主研发的能力在增强。但由于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太低,2005年仅为0.58%,全国排名28位,研发经费缺口较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很弱,拉住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后腿,产品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设计能力。企业的设计能力主要表现在专利受理数和技术引进与开发两个方面。云南省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专利的只占全省专利数的1/4,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研究开发能力较弱,技术引进的数量少,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能力十分有限。
3.制造和生产能力。云南总体制造和生产能力弱小,且起伏性较大,2005年从上一年的29位跃居为20位。但也不乏在某些行业处于全国前列,如机械加工和机床生产,都有较强竞争力。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落后,更新换代慢,技术改造投入资金不足,劳动生产效率低,中高级工、技师等技术工人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粗放经营占较大比重,因而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
4.新产品产值。云南新产品产值和增长率以及占销售额的比例都还很低,故这项指标一直徘徊在全国28位左右,这与研究开发能力弱有直接相关性。
5.支柱产业发展状况。“十五”期间,云南确立了烟草、生物、旅游、矿产、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重点培育,成为了云南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要源泉。2004年,五大支柱产业占全省GDP总量的34.44%,财政贡献率60.68%。
烟草是云南第一大产业。技术力量雄厚,资金充足,产业规模大。走过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技术积累,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形成了从原料基地建设到研究与开发,再到集约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的完备产业体系,自主开发了上千个项目,其中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物资源是云南的一大特色,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发展的是花卉、医药、保健食品、生物化工、香精香料等。经过多年的开发积累,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机构和队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旅游产业从1999年昆明世博后,跃上一个新台阶。基础设施完备,市场逐步规范,旅游线路点、线、面相连,客源经久不衰。云南自然风光的旖旎,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产生的“云南印象”冲击波,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矿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产业,经过近十年的改制、改组、改造,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云南第二大支柱产业,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采、选、冶、深加工等技术进步明显,工艺先进,设备精良、研发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科技人才密集,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电力产业异军突起,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二,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6 000万~8 000万瓦,有望超过烟草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正在调整发展,拉动了发电、输送电、用电等一系列项目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四、结束语
鉴上,提升云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创新系统。在此过程中,要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把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管理调控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构筑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交互的平台基础、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基础及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基础,通过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云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3-74.
[2] 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 2003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研究报告(2006)[R],2007.
篇10
>> 化学化工科技查新信息检索新形势及策略研究 科技查新报告检索策略撰写格式探讨 浅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加强科技查新检索工作 试论科技查新中专利文献及检索 医学科技查新与文献检索 化学化工课题科技查新质量的控制 浅谈STN系统应用于化学化工查新检索 浅谈科技查新与文献检索之间的关系 基于SOA架构的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的设计 科技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优化问题探讨 科技查新中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对比分析 国防科技查新质量优化策略研究 科技查新质量的优化策略探究 工程硕士文献检索课与科技查新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 化工科技成果简介 化工科技成果介绍 化工科技创新成果简介 科技检索查新工作若干问题研究 从科技查新信息解读其地方科技创新的特点 科技信息检索的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化工品物性数据库》(http://.cn/search/template/chemcalwx-tmpl_index.htm)、《化工产品物性辞典》等。再次是进行项目分类分析。若是化工产品,初步判定是属于无机化工、石油化工、化肥与农药、涂料与油漆、聚合物、化学试剂、染料及颜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中间体、医药与生物化工、日用化工、香精与香料、催化剂及助剂、化工设备等产品类别中的哪一类。化工项目类别范畴相当广泛,其学科、专业分类方法很多,有针对各种文献管理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专利分类法》,有用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经济管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有针对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有针对化工行业产品分类管理的《中国化工产品目录》,等等。对于化工类产品,可以利用《中国化工产品目录》了解分类,从中还可以了解某产品的名称、商品名、英文名称、产品代码、CAS登记号、类属名称号、产品用途、产品类别等。通过项目分类分析,可以知道研发项目主题范畴,还可以知道是侧重于产品还是方法,是产品性能的提高,还是产品工艺的改进。三是进行项目技术新颖性分析。根据项目资料,结合检索到的研究综述,可以初步了解研发项目的技术进展,国内外同类项目技术水平,进而了解其技术特点、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新颖性分析伴随着查新检索全过程,直至完成查新报告。
2 检索用信息源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为防止密切相关文献信息的漏查,也避免盲目搜索的劳命伤财,必须确定最基本、最低限度的科技查新检索用信息源。这些信息源范畴除了有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管理部门相关政策规定外,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都有自定的必检系统要求。查新员要针对具体化工科技查新项目做出判断,考虑其相关文献、相关信息主要贮存于何信息空间,选择合适的检索用数据库、信息源。
对于基础理论、工艺研发类化工科技查新项目,可以选择以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的检索系统。因为理论研究、工艺技术研究成果大多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上。笔者近日受理了一项题为“2-氯烟酸闭环法生产工艺”的科技查新委托项目。通过咨询项目委托人、阅读项目研制报告书、检索《化工辞典》等数据库后,分析判定,该项目是属于化工领域的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并了解到项目产品属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可以初步选择CNKI、维普、万方期刊文献型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类数据库等信息源。
对于查找以产品自身特征信息为主的化工产品,则应以Web搜索引擎和Web产品数据库为主,前者包括通用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站内搜索引擎。因为网上产品信息大多以网页HTML文件形式贮存于各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网站Web服务器中,作为网上产品广告和产品说明书,而这些网页HTML信息大多被Web搜索引擎索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上Web产品数据库。
3 检索策略制定
检索策略的制定是理解课题内容、选择检索系统、设计检索结构式、考量检索结果相关性这一过程的反复循环过程,是不断调整检索式的检索过程。检索策略的具体体现是检索式,它控制着检索过程,关系到能否检索到最相关的信息,关系到查全率和查准率,还关系到信息查询速度和工作效率。设计合理的检索式成为控制和提高检索质量的关键。
在基础理论类、工艺研发类化工科技查新中,主要使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系统。由于大型期刊文献数据库有完善的检索功能,应充分应用布尔逻辑检索方法,选择利用各种检索入口,设计合理完善的检索式。例如,上述“2-氯烟酸闭环法生产工艺”项目,其查新点:(1)以烟酸为起始原料,闭环法生产2-氯烟酸;(2)采用专用闭环催化剂;(3)废水封闭循环使用,实现废水零排放;(4)产品总收率≥90%。分析项目内容认为,这是工艺方法类项目,应主要采用期刊文献、专利文献和科技成果类数据库等信息源作为主要检索系统。在试查中发现同类研究少,相关文献少。因此决定重点使用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因为该库有全文字段,特别适用于难检和要求查全率高的检索项目。设计检索式:
#1.(2-氯烟酸+2-氯尼酸+2-氯-3-吡啶甲酸)
#2.#1*烟酸*闭环法
#3.#1*闭环催化剂
#4.#1*(废水零排放+废水封闭循环)
上述检索式的设计,针对了三个查新点。其中,第一检索式采用题名字段检索入口,其余采用全文字段,应用复合检索方式,即快又准又全。结果找到了几篇相关文献,其检索结果很满意。最后给出查新结论:
检索结果表明,河北亚诺化工有限公司等生产厂家、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了2-氯烟酸合成工艺研究。其中,河北亚诺化工有限公司以2-氯-3-甲基吡啶为原料,通过高锰酸钾的氧化来制备2-氯烟酸,产率提高到65%。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用烟酸经双氧水氧化后再用POCl3/PCl5氯化得到2-氯烟酸。氯化时不加水,先加入POCl3,于100℃~110℃反应1h后再加入PCl5回流反应,收率95%,总收率87.5%。
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主要氯烟酸生产方法:氰基乙酸乙酯氯化后,与丙烯醛迈克尔加成,成环后水解制得;烟酸氮氧化-氯化-水解法;氰基吡啶氮氧化-氯化-水解法等。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本项目技术特点是:采用闭环法生产2-氯烟酸;以氰基乙酸乙酯计,总收率≥90%;废水封闭循环使用,实现废水零排放。上述采用闭环法实现废水零排放的2-氯烟酸生产工艺技术,国内未见有文献报道。
在化工产品类项目的科技查新中,除了使用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外,还要重点使用Web搜索引擎等检索系统。譬如,笔者在接受查新委托项目“电子级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时,首先考虑项目产品属性,是强调工艺方法还是产品技术参数,具体的查新点,以及国内有无专利等问题。因此首先选用文献型数据库,设计检索式:
#1.(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异氰酸三甘油脂二聚物+三异氰尿酸酯+TGIC)
#2.#1*(电子级+99%纯度+超细+氯含量)
#3.#1*(粉末超细比+深冷粉碎)
采用上述检索式首先在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查询;再在诸如化工产品搜索、中国化工搜索、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信息网、中国商品网等网站上的产品数据库中查询;最后用google、百度WEB搜索引擎查询,设计检索式:(“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OR“三异氰尿酸酯”)intitle:“有限公司”。最终检索筛选获得数篇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满意。
总之,国内有生产厂家研制生产出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但多为普通级TGIC。而本项目通过改进合成、环化工艺,采用深冷粉碎、无水工艺分离盐等技术,实现了电子级TGIC;产品纯度提高到99%以上,氯含量小于650ppm,粉末超细比≤10μm。目前,除本项目产品外,国内尚未见有生产厂家研制生产出电子级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产品的文献报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制定化工科技查新信息检索策略,需要对化工科技查新项目进行技术分析,理解项目主要概念、分类归属、技术特点、技术创新等。据此,考量选择相应信息检索系统,进而统筹考虑检索步骤,应用所掌握的检索技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一系列检索式,并不断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加以调整,直至查询获取满意的检索结果为止。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等.科技查新手册[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
- 下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