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

篇1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大量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一、培训机构生存艰难。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XX街道目前已有XX家教培机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近期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再加上受到疫情影响,所有教培机构全部关闭,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XX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培训机构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主要是收入减少、场地租金压力和人工成本,现在收取的学费也按照比例退还了,但是房租依然要付,老师虽暂停工作,但是为了安定老师不流动,每月工资和社保还是正常支付,生存压力很大”。该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也不乐观,“国家政策出台后,学科类培训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老师都在观望,担心今后课时会锐减,收入也将大幅减少,有的已经开始考虑跳槽,想考进公办学校。而且疫情还在继续,后续的影响还很难预测”。

二、机构转型存在困难。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所有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都面临转型的问题,但转型为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或线上教育培训并非易事。XX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主要考虑转为艺术类培训或者进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新的领域原来的老师是否能胜任,而且大家都转型做非学科类教育培训,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而且如果开设线上培训,之前老师没有接触过线上教育,不适应线上教学的环境和风格,原来的课程是不可能直接移植到线上环境的”。

篇2

关键词:不良成绩;家庭稳定性;课程设计;双证书制

教书是一种脑力的劳动,表面看很轻松,内心和精神并不轻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现就以下几点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教学效果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影响,是否重视中职生,合理的进行市场定位,让学生很快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学习的目标性。在社会上提高待遇,加强实践能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让更多的人以上中职学校为荣。

其次,社会不良习气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改变社会的整体氛围,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只有大环境变了,才能真正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不良环境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减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

最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我校中职生基本都住宿,离开父母的庇护,放松自我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更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左右。造成一种“过去家长头疼,现在学校头疼,将来成为社会问题”。这样能不影响学生成绩吗?

二、教学效果与家庭稳定性相关

在教学期间,我对学生不良情况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尤其是双差生(成绩差、操行差)与家庭的稳定性非常相关。双差生主要来自以下家庭

(一) 父母离异、感情不和、长期分居

(二)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

(三) 父母虽在身边,常年忙于小生意,无暇顾及子女的

这三类学生常年缺失父母之爱,缺少他们的关心,缺少他们的指导,这些不稳定因素感染学生,致使它们不能安心学习。这些学生缺少安全感,他们不能突破自我,学习成绩不能提高。

对于中职生提高成绩,一定要与家庭多联系,让家庭协助学校,共同监督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家长水平高低,都要参与学生的教育中,通过共同的教育,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校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

(一)教学课程设置合适能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实用性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专业特点,这与基础教育不同。设置该专业以提高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但可降低难度为目标。

2.乐趣性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增加学习的乐趣。大胆的删减,勇敢的变革,学生感兴趣的我们多安排,勇敢的加,让学生学精学通,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大胆减。

3.合理性 明确各课程设置目的,拿出来讨论分析,不合理的去掉。选择合适的教材。鼓励老师在职业分析、教学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出一系列适合于职业教育需要的新教材。

4.实践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逐渐转变为一种“双证书制”教育(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为达到这一目标,对职教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势在必行。使学生在毕业时,大部分都可获得如测量工、试验工、CAD、会计从业资格、计算机等级等证书。

(二)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学风考风建设

如何严肃考场纪律?1.教师要认真地经常地在学生中宣扬正确的考风,对违纪现象决不姑息。2.培养素质高的监考队伍,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老师监考严,能打消学生消极学习情绪,蒙混过关的思想。3.采用形式的考试,有利于考风的建设。考查与考试相结合,总结论文与常规试卷相结合,动手操作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笔试相结合。同学们靠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学习气氛自然上去,班风校风自然上去,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增强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每个专业课教师应以“双师型”教师来要求自己。培训教师和引进一线工作人员进课堂,能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采用多种形式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如讲座、送外地培训、出国考察、定期研讨、定期到单位调研等。

(四)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内容

1.课程重要性的提示“磨刀不误砍柴工”讲得就是开课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2.教学环节的把握 复习、引入、讲授、总结、布置作业各环节均不可少,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适度把握这几个环节。

3.教学内容的正确 如果你的课没有正确的内容,就会丢失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可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对学生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

4.精炼通俗易懂的表达现在都讲究包装,教学也是要包装的,主要通过精炼通俗的语言来包装。教师有很好的口才,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语言的精炼通俗易懂是搞好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要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

5.重点反复的强化 学生忘性大,前面讲后面忘,这与他们经验、社会阅历、兴趣有直接关系,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反复强调,不能嫌烦,直至学生能真的掌握。

6.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理论课不只限于在课堂上讲,将理论课程的讲解搬到实验室、现场,同时还可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与外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亲身体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讲学与市场调查相结合。

7.先进教学手段的采用 由理性认识转为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也是学习的一种提高。可通过感性的生动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认识。如录像、多媒体课件应用等。

(五)提高成绩要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1.尽量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教师搞科研课题,搞调研写文章,这可以彰显学校的水平,提高知名度。

2.充分尊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这样做,全校行管人员也必须做到。老师在多数学生中是有威信的,要想管理好学校就要强化这种力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娱乐条件。

3.提高教师的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的发展离不了老师,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4.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以教学的日常管理为手段,建立可行的监督机制。教师的自我管理制度使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并能通过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帮互学,有竞争互促进共提高。

四、提高成绩离不开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1

一、教学团建的建设思路

1.以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

2.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教学团队建设,应优化年龄、学历、职称、知识和能力等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分工明确。

3.以团队精神为核心。教学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和精神支柱。全体成员应有明确的共同发展目标,有风雨同舟、共同进退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4.团队与规模相适应。教学团队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依据生师比例、专兼职比例等规定,以及办学预期和优化结构要求,配齐、配足教学、实训一线教师,使教学团队与办学规模相匹配。

5.以“双师”结构为特点。教学团队建设要以培养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为特色,优化团队“双师”结构。对专任教师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测定,兼职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测定。

6.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包括企业兼职人员,扩大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综合利用企业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教学团建的建设策略

(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应用型大学要根据自我发展状况及社会环境条件,采用多渠道与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并且建立长期有效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开展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企业实训合作协议,满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企业用工的需求。

(2)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可以大力加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积极鼓励各个教学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建立教学团队,依据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标准进行团队建设。定期举办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活动,对于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3)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的管理体制是决定教学团队是否具有创新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最大限度的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分离,由学校管理部门充分授予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师资源调配权、教师业务考核权等。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开放性、动态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模式。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上,制定目标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团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保持团队的动态管理。

(4)建立健全外部保障制度,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人力资源、教学资源、项目资金等组成要素,往往受控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团队带头人在制订团队任务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收外部因素干扰顺利开展。

(5)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应用型大学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主导力量,是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有国家级高职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岗实训计划,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培训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校合企业聘请企业的岗位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改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结构。学校在人才聘用上用向企业经验丰富,工作技能较高的技术型人才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技能特色。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及考核

(1)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团队带头人要对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团队结构、考核监督等方面总体负责,并负责团队建设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团队的主要成员负责执行团队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带头人要做好团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团队建设顺利开展。

(2)建设周期及经费保障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实现预期目标,学院要求团队建设的周期一般为3-5年,建设周期内需取得团队建设的预期成果,同时学院给予2.5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启动经费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30%,通过验收后拨付20%余款。

(3)建立中期检查制度

对教学团队进行整体绩效考评。对未能按既定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和不合格的团队,停拨建设经费,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拨款,否则取消团队建设资格及经费支持。

(4)资金管理

①常规课时补助

教学团队成员课时津贴按现有规定执行。

②实训管理津贴

教学团队参与实训室管理,每个团队整体每月发放实训管理津贴,实训管理津贴标准按规定执行。

③激励津贴

每学年按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团队整体每项指标定额奖励。

④教学团队申报市级、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功者,分别给予教学团队5万、10万奖励。

(5)团队奖惩

①实行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考核否决制,即教学团队任一成员在当学年质量等第出现三等以下等第或出现教学事故,则教学团队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激励津贴酌情减发。

②团队建设期满后,教学团队要提交团队建设总结报告,学院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团队建设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价和验收,验收合格将颁发证书。对于建设成果非常突出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团队应给予奖励和表彰。并优先推荐参与上一级教学团队评选。

③实训管理津贴和激励津贴的分配比例由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绩效拟定,由团队成员、系部主任、分管院长签名确认,报人事部门备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鲁东大学学报[J].2008年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篇4

【关键词】经济危机 就业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86-0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 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而其中受影响面大、 关注度高的就是就业。而就业,从来都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 连。由于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各地企业劳动位置减少,又因我国 新劳动法实施,用人成本提高,导致各地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出现 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地媒体都有报导大量企业倒闭、裁员。据报 道:仅广东省东莞市 1200 万人的劳务大军中就有 600 万人撤离 返乡;湖南已有 280 万民工返乡。

一、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冲击

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未来就业面临三个挑战。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从劳动力市场监测 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 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第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给就 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第三,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 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 需求。这种影响,广东劳动保障部门概括为“四大四小”:对外 贸出口型企业影响大,对内向型企业影响小;对纺织、玩具等传 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小;对外资企业 影响大,对民营企业影响小;对外来农民工影响大,对本地劳动 者影响小。

这些新变化,有可能对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就 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带来一定影响。近期就业形势的变化 将主要取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 产生的实际效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预计明年上半年对就 业的影响会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同时,11 月 20 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 所长汪同三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时也认为,中国确实受到美国金 融危机带来的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他指出:首先,直接的影响就 是中国的出口受到影响,而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沿海地区,是由于 出口企业的生产而受到影响。有很多具体的例子和数字,比如广 东、浙江等地,受到的影响很快的就表现出来。这样就有两个扩 散,一个是逐渐的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扩散,另一个是由出口企业 向其它的生产企业扩散。

出口受到影响以后,接下来就是国内生产受到影响。从 GDP 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2007 年 GDP 增长是 11.9%,到今年第一 季度大概是 10.6%,第二季度是 10.1%,第三季度是 9%,这种增 长速度的下降表现的非常明显。还有一个数字,就是每个月都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这长期以来是保持两位数的,但是 10 月份已经跌到只有 8%多一点。这些统计数字都能清晰的说明, 国内生产已经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由于生产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问题。因为很 多工厂没有定单,就只好停产,或者缩减规模,甚至有的工厂破 产。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工回乡,当然回乡 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现在来看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 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他们原来工作的工厂停产或者减产, 形成了就业的压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如果就业的问题比较严重,失业率比较大, 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稳定。他强调,从这些方 面都可以看出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 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以上两位专家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确 实对中国的经济、市场、就业带来巨大影响。而就业是中职学校 的生命线,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 者”,也就是大量的一线工人。因此,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的冲 击最直接的是就业,继而影响职校的招生,甚至危及学校的生存。 而这个冲击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努力化解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 生存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危机下,中职学校应对策略。

1.扩大宣传,提高社会认识。

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没有一个职业学校校长愿意把自 己的孩子送进职业学校,都想着进入高中,考大学,上研究生。 这就说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有所改变。虽然,随 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力度的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近几年,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的大幅 度增加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也清楚的看到,传统“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有增无 减。我县 2007 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 61%,有 2 千左右学 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职业学校却为生源犯愁。高考复读 率偏高,部分学生不愿意就读高职院校,造成重复教育和教育资 源的严重浪费。而这种思潮,在中职学校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率 有可能下降的情况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又将出现反复。

应对措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 影响到招生。那么,中职学校应将扩大渠道招生作为职教当前发 展重点,继续推进与东部发达城市的合作交流和城市对农村中等 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同时,要在做好学历教育的 前提下,切实加强各类非学历职业培训。如,开办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等,以此增强职 业学校的辐射能力。

2.转变思想,转变办学模式。

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 式”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已 经改变。一些职业学校不能围绕市场,按需要培训,而是学校有 什么条件就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僵化,学习 内容更新慢,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部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进 展缓慢。由于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从普通教育转型而来,许多中 职学校仍然沿袭与普通高中相似的办学思路和模式。一些职业学 校甚至变相成为高职院校的输送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 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应对措施:中职学校在新形势下必须在了解需求的前提下高 度重视、加大投入,实现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才能办出特色。让 学生每周到企业去实践,让学生全面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让学 生真正掌握各种技能。如,车铣刨、磨床的使用,电焊的技能, 电机的维修,并根据学生的特长重点发展其突出的技能,人才质 量真正达到一专多能。

3.加强师资培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得最响的口号,但是 许多内地职校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相比差得太远。所谓 “双师型”就是要求职校的老师,不仅肚子里要有“货”,能讲 出来,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 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师资队伍存在“一多一 少又一低”的现象,即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教师实践 技能水平低。

应对措施: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办好高水平的 学校。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并落实“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 “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加强自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从企业、行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使职 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适应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 需要。

4.加大投入,高度重视实训设备的添置和实训基地建设。

早在 90 年代末,沿海发达城市的职业学校就有了“先店后 校”的做法。其实,作为目前我省许多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 和实训基地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北京、山东、浙 江等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察,笔者看到了犹如厂房一样的教 室,里面摆放了机床等设备,完全是一家工厂的缩影。实际上, 在我省职业学校里,能有这样一个像样的实训基地的职业学校非 常少。由于实训设备的添置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资较大,很 多学校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都不能保证实训设备添置和实训基 地建设的落实。

对于计算机信息专业,很多学校还可以通过购置电脑设备来 完成实训任务。但是,对于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实训设备的添置和 实训基地建设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对措施: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改变过去“上级 管建设,学校管设备”的错误观念。尤其是机械类学校,办学投 入巨大,光靠学校财力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积极开 拓,加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争取合作厂家的支持,以帮助学校 解决实训基地的问题。

5.开拓渠道,切实提高就业质量,真正实现对口就业、优 质就业、稳定就业。

在各级统计中,很多职业学校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各自学校 的就业率如何之高。但事实表明,就业率的增长并没有提高就业 质量。当前,家长和学生对就业要求提高。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初期,家长学生看到了中职的就业率,希望到知名企业如深圳富 士康等企业就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就业的岗位和就业技术 含金量不高而产生不满足的情绪,对中职感到失望。刚刚转变过 来的观点,又返回原来的想法。有的中职学校在订单培养和校企 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就业等方面理解不透,做的不够认真,不 规范,以致使学生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打工仔,结果没多久学 生大批返回。而在今天经济危机下, 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而这又恰恰是许多中职学生就业的一 个较大去向。

应对措施:中职学校要在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技术含量。以 往中职毕业生多为流水线的操作工,而现在企业随着产品结构的 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提升产品价值,保证生产提高速度高 于劳动力成长,对从业人员的质量要求也正在提高。为此,我们 必须加快提高学生技术含量,把劳务职教变成技能体系下的成才 职教,把简单技能下的低质量就业变成技能体系下的高质量就 业,从而真正实现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稳定就业。

6.转变观念,以优质就业拉动招生。

据了解,我市 2008 年中职招生基本完成任务,但是,面对 现在的经济危机,造成岗位的减少,企业的减员,生源减少,着 实让我们为 2009 年的招生担忧。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 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好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这两个关。2008 年学校招生已倍感吃力,这就说明有些方法已经过时。过去的有 些做法:比如和某个初级中学商量好,对要求上职校的学生,必 须报某职业学校否则就不发毕业证,以此来卡学生,以及老师每 介绍一个学生给多少回扣等等。这些办法已经不行了,反而给学 校名誉带来损害,造成家长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外,有些学校 走乡串户到学生家里去做宣传,利用学生带学生,起到一定的作 用。结果大家都去做,一个家庭一天能有五、六所学校去宣传, 被选中的概率就相对的降了低。

篇5

一、基于顾客满意的营销策略

“顾客满意”(简称CS)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CS战略是一种新的营销管理战略,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已成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经典名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是组织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据美国汽车业的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生意,其中至少有1笔成交,而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把考生及其家长看作高职的顾客,接受教育服务,这样就可以把CS策略等现代营销理念应用到招生中。

二、“可持续性发展”,“阳光”招生,构建闭环系统招生体系,提升“服务价值”

从现有的招生情况来看,一部分就业单位和考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分析不到位,造成考生对高职院校疑虑重重。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急功近利、夸大其词、虚假承诺、乱发录取通知书、给招生回扣等现象,扰乱了全省的招生市场,造成全省各高职院校报到率低、流失率高、学校失信的后果。

“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消费者行为”,一旦社会形成对高职院校整体或某个特定学校的态度,往往不易改变,根据CS策略,只有在招生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监管和控制,实事求是,做到招生工作全面“阳光”,做到全省高职院校有序招生,才能保证江西高职院校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招生环境。

除了要坚持阳光招生以外,应当把招生当作一个市场来运作,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精心组织,切入主题,努力选择有针对性的生源。在招生宣传方面,效果较好的招生内容、方式和渠道要保留,反之要改进和补充;在招生生源分布方面,在当地有知名度、生源稳定的省市区要继续巩固,反之要加大宣传;在专业设置方面,吸引考生报考且就业较好的专业要保留,反之要调整;在招生组织方面,招生各阶段的安排是否合理、人员和工作进度是否合适,该调整的进行调整;在招生服务方面,树立招生工作人员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形象,不断改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而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做法:招生宣传资料要有特色,能吸引考生;组织以前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推荐招生,形成一支良好的招生队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扩大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利用率,做到高职学院当地人人皆知,省内有名气,省外有影响。

三、树立品牌,树立学院形象,提升形象价值

CS 策略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提升顾客让渡价值,其中增加顾客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象价值,形象价值是指企业及其企业产品在社会大众中形成的总体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它包括产品、商标、工作场所等所构成的有形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会对产品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会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会给顾客带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顾客的需要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

树立学院形象主要通过科学的宣传。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机会与考生交流,最好能取得当地学校的支持。这样的话,考生对你所处的学校有所关注,考生本人就会在网上关注学院的发展动态,尽可能寻找对其有利的信息。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前要浓缩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设施条件、实践基地建设、社会评价、办学成果和发展前景目标,并通过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归纳,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适当的平台、各种媒体和宣传活动进行宣传,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画”、“报纸有字”、“网络有形象”。对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更要宣传到位。

四、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产品价值”

CS理论认为:“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等所产生的价值构成。它是顾客需求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产品的首要因素”。产品的功能越多,帮顾客解决的问题越多,顾客越喜爱,产品价值就越大。高职学院利用产学研结合工程和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产品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

产学研结合。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向。在招生宣传工作中高职院校要重点宣传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突出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改革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为考生参加科技活动,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同时,更要宣传高职学院与企业的关系,推进企业与学校合作教育,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倡导以应用性科研为基础,促进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模式的教育工程。

五、以人为本,奖助贷免结合,降低“顾客总成本”

CS策略认为“顾客在选购产品和劳务时,会选择价值最大,成本最低的产品或劳务进行购买”。高职学院要积极争取各种政策支持,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大考生临时生活补贴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如社会募集、校友捐赠、企业捐赠、银行贷款等,落实奖助贷政策。学校可以设立学业、特长、创新、实践、自强等多种类型的奖学金,激励各种各样的考生;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缓交学费为多种方式的“奖、勤、贷、助、减、免”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考生的政策体系,确保每个考生能顺利完成学业,降低考生完成学业的总成本。

篇6

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去的十年,我国高职教育抓住机遇,实现了规模上的大幅跃升,一举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随着适龄生源的减少,高等教育扩招的步子慢了下来,高等教育也开始“分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

外延式发展遭遇“瓶颈”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从媒体相关报道中不难发现,近两年显现出的高职招生难并没有好转的迹象,许多高职院校的日子变得越发难过,全然没有了前几年的“风光”。

2008年以前,一些高职院校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就能轻松完成每年3500人的招生规模,实现在校生规模万人目标。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热的大环境,许多高职院校负债进行新校区建设,期盼通过每年招生规模5000人左右来化解新校区建设负担,而这样的壮志宏图如今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沉重的负担。

对此,有学者认为,部分高职院校遭遇招生难,意味着自世纪之交以来高职招生规模连年增长的态势已不复存在,高职教育外延式规模发展模式出现“瓶颈”,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洗牌”。

尽管各种统计表明高职教育就业率不输普通本科,但在就业质量与社会认可度上,高职教育难掩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短板”。

众所周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立足培养社会产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本钱所在,也是优势所在,但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已经难以回避。

在一些领域,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当了产业主力军。比如,随着近年来高铁、动车、城市轨道交通的突飞猛进,由此延伸出来的岗位缺口,多数由职业院校毕业生来充当。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校为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对口”培养的技能人才,有效地弥补了北京地铁人才的不足。

柳州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支柱产业以汽车和机械为主,柳州坚持将发展职业教育视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工程,汽车相关专业已经成为柳州职业教育的第一品牌和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了解,该市职业学校汽车、机械相关专业在校生占到全部在校生的70%以上。

尽管如此,依然难掩高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比如,在许多领域,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缺乏标准、或者标准过低,难以跟上产业步伐。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专业没有全国性或地区性(省级区域)人才培养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多是各个院校基于自身条件各自为政,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不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最终形成大量用工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和大量高职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两难困境。

这一点反映在专业建设上,就是“雷同化、缺乏个性和特色”。在规模扩张时代,一些不需要高投入的短、平、快高职文科专业纷纷登场,专业设置高度同质化。随着招生规模的萎缩,首先受冲击的就是这些完全雷同化的专业。以至于到今天,如何分流这些规模扩张时代大量招聘来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当前的难题。

据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玉祥介绍,许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因为大多数学校都开设此类专业,学校招生时也非常受影响,学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层面不理想,形成瓶颈。

伴随规模上的扩张,所带来的还有高职教育的“两极分化”。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遇到了招生难,相反,一些办得好的高职院校不但不愁生源,反而为生源多而犯愁。

从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到今天,高职院校发展已呈现冰火两重天现象,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中央、省级政府资金优先大量投入、提前单独招生、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以及重点(或特色)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让示范校得到了充足发展,许多院校每年招生规模都在5000人左右,而一些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只能依靠注册入学才能完成录取任务。

对此,有学者认为,从高职发展大局看,让少数办得好的高职院校“先富”起来,无疑是必要的,但就高职教育整体而言,“共同富裕”,均衡协调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毕竟“贫富分化”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立华认为,今后办学条件好、水平高的学校将越办越好,差的学校可能会越来越差,最终势必被市场所淘汰。

“瓶颈”背后的制约因素

高职发展遭遇困境,生源下降的因素是不可回避的。据有关统计,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五连降”,从 2008年到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138万多人。伴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下降,弃考留学人数却在逐年增多。

与之相应,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录取率虽没有了前几年的爆炸式增长,却也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很显然,这一增一减背后,所挤压的往往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这样相对弱势的“群体”,高职招生遇冷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客观因素,更大的问题可能还在于高职院校自身。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却没有放弃规模上的扩张道路。据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169所,而到2013年已增加到1266所,增加了97所,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

除此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前几年规模上的快速扩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自身的短板问题,甚至被招生规模上的亮丽成绩单所掩盖。无论是“双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校企合作,这些老生常谈却事关高职发展的核心的、根本性的问题,到今天依然困扰着许多高职院校。

先说实训基地建设。一些非示范性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保障学生实训要求,但由于投入太多、学校财务紧张只能象征性建设。如汽车检测与维修就是买两台破车完事,这样的实训条件怎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不足是一方面,而分配上的不均衡也比较突出。多数院校为没有资源而忧心,而个别示范校有了充足资源,却“好钢没用到刀刃上”。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指出,当前高职教育投入不均衡,总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一些示范和重点的高职院校存在乱花钱的现象。

再说“双师”培养。这些年,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办学条件优越的示范校,一味提高师资的学历、职称门槛,纸面上的功夫做得多。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长期模仿本科院校,五六百人的教师队伍,博士几十个、硕士两三百;教授几十个、副教授两三百;省市级课题、核心论文一大摞,实用的三两个,是平常不过的事。而真正能够独当一面、胜任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屈指可数。没有数量可观的“双师”教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难免“短斤少两”。

再看看校企合作。当下,还局限于校企之间的个体合作,缺乏具体的法律、政策规范,少数实力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许多高职院校举步维艰。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无暇顾及高职院校的诉求,碍于情面跟高职院校搞个仪式、签个协议、挂个牌牌了事,难以保证实习效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经营、管理上的短视。观察一些办得好的高职院校,往往背后有有理想、有头脑的管理者。相反,一些高职院校管理者缺乏对学校的宏观把握、办学定位模糊,盲目跟风,缺乏明晰的办学思路,办学质量不高,坐失学校发展良机。这样的学校在招生形势好的时候还能有一席之地,一旦遭遇“风吹草动”,难免会遭遇发展困难。

出路在于“升级”,提升内涵

尽管一些高职院校面临招生难题,但高职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国家、社会所需的,是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所离不开的。正如有关人士所言:高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师的脑袋,也离不开技能工人的双手。问题在于如何提升内涵,真正契合社会所需。

湖南信息职院董事长陈登斌认为生源下降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是危机,但更是机遇。高职院校要痛下决心、潜心静气、群策群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高职教育“升级版”。

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打造核心竞争力

何为核心竞争力?无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好坏与它构建的人才培养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套用营销学里“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流行看法来评判当下的高职教育,示范、骨干、特色学校建设也只能算是品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仅仅停留在“做产品”的三流层面。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没有提升到“做标准”的一流层面,的确值得反思。长沙商贸旅游职院副院长陈涛认为,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提升高职办学质量,不能够再扩规模了,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静下心来提升质量。

纵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不论是英国的BTEC、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社区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它们的高职教育首先是制定严格的国家或州一级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统一的职业证书制度。这些标准或证书是由各行业、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改。各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力作用,从而使人才培养标准更贴近市场需求。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认为,要引入国外的教学标准,或者与国外的教学标准接轨。令人可喜的是国内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放下身段,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下,开始从高标准做起或直接学习借鉴国际高职教育标准。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美合作护理专业就把国际认可的一整套护理操作标准原原本本地移植到学校来,推动着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这一学科建设飞速前进。该校学生在“美国国家注册护士执照考试”的通过率超过80%,而在美国,非本土外国护士参加这一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也仅为30%~40%。

专业建设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开设涵盖工、经、艺、农、管等职业领域50余个专业,就是一个个压缩版的综合性大学!贪多嚼不烂,怎能办好?基于规模的需要什么专业都要上、尤其是投入少、见效快的文科专业更是一哄而上,工科专业由于缺少实训条件也名不副实。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赵星义认为,每所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学校以这些强项为主,并逐步做大做强这些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选择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来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进行县校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又能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换代。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县校合作,以县域为结合点推进产业发展。又如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地方六大支柱产业,设置六大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选择还要有相应的推销或者定位战略,有的专业要做到独一无二。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不超过1600人,但它是国内唯一培养出版印刷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专科学校。显然,高职院校专业选择要寻找到办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特色所在,寻找到行业的支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优势,甚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顶层设计”,规范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也是教学的“根”。德国有句谚语:“不教青年人学手艺等于让他们去偷”,因此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的高职教育也具有各具特色的实践训练模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院校有机协调,在法律、政策、制度及细则方面成功解决实践训练经费、组织及各方利益、责权问题。

目前国内大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事实上就是学生自谋出路、教师远程遥控;校企深度合作的顶岗实习模式也有,但不占主流,而且存在企业、学校、学生与家长四方混战的局面。很多时候学校想找到可以托付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企业也想找到合适的高职学生解决用工需求,运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事与愿违。如果没有企业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会使得高职院校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大打折扣。

显然,要破解校企合作难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校企合作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责任。比如,行业在校企合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教育部推动下,成立了各主要行业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就是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作为人才培养方,需要高职院校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方式,毕竟从一些办学成功案例中不难发现,当学校办学达到一定程度,校企合作并不是难题。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有30多家企业与教学紧密结合,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实用技能,因此实训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单凭学校的教学实训资源来进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包括实习设备不足和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在企业一线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办副主任童卫军认为,必须系统设计顶岗实习方案,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培根固基,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澳大利亚,没有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教师的现象,高职教师一般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还必须每年一次到企业一线实践,企业专家对其实践效果会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实践环节不合格的教师学校不予续聘。不间断的实践环节能使专业教师真正获得“双师型”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学到真正的实际工作技能。此外学校都会从企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中聘任兼职专业教师,通常兼职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兼职专业教师职责不仅仅是授课,同时肩负着给专职教师传授技术经验,指导实践性训练的任务。

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冯伟国教授认为,高职教师没有5~10年的企业经历算不上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事实上大多数高职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只有一小部分有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许多所谓“双师型”教师,也大多是通过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教育部短期双师培训转换而来,他们缺乏丰富的实践技能、经历,也就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动手能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企事业单位之间固有的身份、待遇的差别,从企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中聘任兼职专业教师也是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应利用招生规模调整之际,真正舍得投入选拔优秀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培养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职院校舍得重金奖励博士,却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一毛不拔。殊不知一个“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贡献要远远高于博士、教授。显然,需要打破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的人事制度“藩篱”。

从重视管理向重视经营转变

伴随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许多高职院校把心思多投入到管理活动中去。表现为管理机构越来越多、管理队伍越来越大、管理副职越来越多、管理层级越来越长、管理制度越来越广、管理文件满天飞、管理会议一个接一个,等等。管理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奖旗、奖状、奖杯满天飞,关起门来搞独立王国、自娱自乐。

而据报道,德国有一所拥有2300名学生的电子能源学校,只有一名校长,一名副校长,三个半秘书,六个部门负责人,这是何等的精干与高效!

在管理队伍无法分流、精简的困境下,高职院校各级管理者要把高职院校发展当作一番事业好好经营,要眼睛向外,多研究招生和就业;多调查国家、本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发展趋势,办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多深入一线,为教师双师型发展找途径,为学生顶岗实习找岗位;多联系工商企业进校园招聘;要既重视管理,更重视高职教育的技术发展、市场研究、财务统筹、会计核算以及安全管理等经营活动及其规律。

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 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此,笔者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在武汉调查了几所学校,进行了专门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意义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渊源。我国职业教育的鼻祖黄炎培先生1917年5月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于1918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随后他又建立了校办工厂,并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习技能。从那时起,在近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一些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场,形成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雏形。建国后,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培养技术人才,企业办学、行业办学比比皆是,各行业、各企业都办有自己的中专、技校,当时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企业(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和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企业和行业逐渐与各自主办(管理)的学校分离,职业技术教育从企业中逐步独立出来,但实践中又发展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联合,在学校与企业的博弈中,两者的协作关系未减反增。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对加强校企合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校企合作必将迎来一次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实际上,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很多,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指导下,国内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共赢的平台。一是普遍采用的“2+1”模式。学生前两年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院37个专业全部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二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办学,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如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常年办有13个订单班。三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由学校出场地和师资,由企业投入资金,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协商,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生产、实践,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由学院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在校内共同建立实训室8间,与173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四是“半工半读”模式。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制订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交替进行完成学业。同时,职业院校还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积极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努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之路、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而言,可以解决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学生就业三大问题,有利于学校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计划培养向按市场需求培养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可以建设供需对接的专业,推动课程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掌握市场信息,弥补设备设施不足的缺憾,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的条件,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可以解决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智力支撑三大问题。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要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引进与转化。与学校合作可以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缩短就业“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可以使在职的员工得到继续的培训和提高;可以引进学校的科研成果,利用学校智力技术人才的优势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而言,可以解决学生工作经验、职业能力、信息不足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使学生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学校也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信息,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就业状况。

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其在快速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二、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困难

1.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相对落后。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规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校企合作处于比较自由化的状态,常常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不愿付出成本,并且担心出安全问题而消极对待,导致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合作的模式相对单一。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只强调了企业的义务,却未同时明确企业应享有的权利,没有调动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制度无法形成。

2.学生实习的安全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校企合作使大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已被明确规定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安全问题缺乏相关的保障。最突出的问题是实习生不受现行《劳动法》的保护。由于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培训性质的学习,因此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诸如实习生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费,也没有制度规定,完全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协商。例如意外伤害保险费的问题,有的是学校交,有的是企业交,有的根本没交。加之实习生是刚接触岗位的“新手”,很容易出现人身伤害等安全问题,实习生发生意外后的责任如何界定等等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3.职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不利于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在职业学校里,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没有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这就要求职教教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实践知识,参与实践活动。而现在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职称评价没有考虑职校教师的特点,和高等院校的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相同,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参与实践的时间精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等并未列入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来评价职校教师,造成了职校教师的实践和职称脱节,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4.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开展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普通教育可以成就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则似乎“低人一等”;有的人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以普通教育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甚至认为让学生去企业实习锻炼会是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有的人认为开展校企合作是学校耽误了学生学习,是学校为了解决师资、实习基地等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在企业方面,虽然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但顾虑重重,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由此产生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企业发展不断提出需要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冷漠。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黄炎培先生明确指出:“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建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都必须积极参与兴办职业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办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使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校企合作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与院校、企业三方转变观念,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学校而言,应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方面的主动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训方案,积极探索与本校、本地区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不应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应切实采取实际行动,参与校企合作,共商专业布局,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督促教学质量,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对于政府而言,应加强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立法、政府补贴等形式,积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同时,政府、学校、媒体应加强宣传与交流,更新教育观念,并通过树典型、设奖励等措施,激发企业与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营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风尚。

2.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或《劳动法》,使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有法可依。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使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参数调节,以税收、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引导经济资源流向职业院校,采取计划手段,引导院校高水平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双向流动,共同参与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借鉴西方国家开展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政府公共财政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主动接受学生实习、接受教师参与实践的企业给予补贴,引导大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院校给予奖励。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当减免税收等优惠方式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勤工助学;资助育人;作用

1.勤工助学的定义和特点

1.1 勤工助学的定义

勤工助学最早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提出:“勤工助学,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素质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育与心理辞典》给出的定义是:“勤工助学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已的劳动,促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并取得一定报酬,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教育大辞典》指出:“勤工助学又叫勤工俭学,指学校组织的和学生个人从事的有酬劳动,用以助学。”上述定义所反映的勤工助学均涵盖两种含义:一是泛指学生个人以劳务赚取金钱的行为;二是特指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有酬劳动的行为,即作为高校资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资助手段,这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国家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财务司在2007年7月出台的《高等学院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中对勤工助学的概念界定为: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1.2 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特点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勤工助学”是一种资助手段,与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手段并列,共同组成高校资助体系,但与“奖”、“贷”、“减”、“免”、“补”等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输血式助困措施截然不同,它是一种造血式助困措施,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经济报酬。作为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勤工助学所提供的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帮助,而是获得劳动和报酬的机会。可以说,它所给予的已从资助学生上升到了学生自助。对以育人为最主要功能的高校而言,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发挥解困助学的经济作用,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更为重要的是它具备了其它助学方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即有“实践课堂”的育人功能,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励志成长,有效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007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活动必须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按照学有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由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作为高校资助手段的勤工助学所具备的特点应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性。从学生自身来讲,勤工助学是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主动地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馈赠。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避免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广泛性。由于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以直接经济资助的方式不能解决所有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部问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更广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会。

(3)双效性。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劳动报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而且还可以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拓展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解困和锻炼的双重效果。[4]

2.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这是对大学生,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8]相对于其他助困措施而言,勤工助学不仅发挥了助学解困的作用,还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属于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1 具有锤炼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

列宁曾说过:“教育绝不能只限于学校,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8]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是必须付出自身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报酬的。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需要自觉投入到生产劳动和具体工作中,真正体验到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感受到“钱”的来之不易,从而理解父母、学校和国家对他们培养之不易的道理。因此,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他们增强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锻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德,从而达到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和“扶志以扶贫”的效果。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素质 存在问题 解决问题对策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工科院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日渐突出。[1]

主要表现问题:

1.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

2.实验教学受到削弱。由于扩招,导致许多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偏低,实验室面积偏小,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实验学时数不够,实验开出率低,实验教学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3.实习等工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许多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和害怕影响生产秩序,不愿接收实习学生,使得工科院校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甚至将学生“放羊”,让学生分散到各地自由寻找实习单位。[2]

4.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偏低。在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多,却很少走出校门接受工程训练,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经验。

问题对策:

1.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科院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必要的工业训练,使之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教师转变。让青年教师轮流到工矿企业接受一定时间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并形成制度,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选择并依托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业培训基地。[3]

2.产学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同技术与装备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政府通过制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接受学生实习,形成产学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3.在教学计划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各实践环节,包括军训、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

4.加强实验课教学。增设科研专题实验,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创新的能力。5.加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和自然优势。依托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密集区,组建由多所高校参加的独立工程训练中心,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5]

二、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 ;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专业高等工程教育,大部分采用的模式是 “1+1+1+1”,即: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专业高等工程教育一年汉语预科,一年基础课,一年专业基础课和一年专业课,中间有部分实习内容,如:工艺实习,专业课构造认知参观实习,课程设计等。该模式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独立的知识点,知识点没有系统化;二是专业课以理论为主,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2.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本身就缺乏工程素质。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大多高学历的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缺乏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知识和经验,对培养工科生的工程素质而言,无疑是有缺失的,如对解决工程问题中标准化知识、所学专业的标准状态及发展、实现产品图样标注要求的加工方法及成本、设计禁忌等了解甚少,缺乏实战经验。

3.实践平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但限于各个高等工科院校的客观条件,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专业课程中的试验环节,本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极好手段和平台,但受制于试验设备、试验场地和样机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只好分组“参观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升实验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中的作用目前实验教学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来进行的,而且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等是由教师完成的。应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时只给出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制订实验方案、进行样机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有问题可以与教师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操作 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为目标。适当加大试验室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工科院校加强专业课基本试验实习平台的建设,在让每个学生都可参与基本实践训练的基础上,部分同学参加教师科研及创新项目的研究。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6]

2.提升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中的作用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工程观点的理解和运用的重点教学环节。在选题方面,要注重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 与工程实际联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学有所用;要注重结合专业基础理论,能反映行业发展方向。必须重视将课程设计作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3.提升专业实习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中的作用 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工厂实习方式一度给大学生带来收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专业实习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习的安排已成为高校一大难题。[7]

4.提升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中的作用毕业设计是工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对工科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尽量选择一些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选题时还要考虑课题的典型性及操作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从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最终论文的质量,有工程背景的选题都要大大优于无工程背景的选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教师的指导过程至关重要,以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为主题,在毕业设计的前期不间断地开设专题讲座,从工程师素质、能力培养,传授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建立导师制度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8]

5.教师的工程素质建设高等工科院校应倡导开门办学,进一步提高工科类教师的工程能力,充实教学中的工程含量和实践内容,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工程人才。

6.开设工程素质能力有关的课程在工科院校结合专业课学习,开设与工程素质与能力训练有关的选修必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系统知识,如工程技术方法与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学 基础、实用创造学与方法论、生产性设计概论、企业标准化与计量管理、产品检验与测量技术、工程师基本素质等,介绍工科学生必备的工程知识和工程方法,并能要求结合学生实践应用所学知识。针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践,证明对系统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能起到积极作用,在毕业设计中学生的工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受到企业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5).

[2]苏玉波.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2).

[3]陈书忠.论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9).

[4]沈豫浙,王成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J] .中国地质教育,2008(3)

[5]刘宏森.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6.

[6]刘影,刘海峰,高校内部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3(4):103-104.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莱恩大学校长M.格尔思近几年曾说过:“今天,国家的贫富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要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是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当前,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可谓是前所未有,但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也有增无减。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扩招和计划生育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带来的生源危机,使高职院校“招生难”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转型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下每一所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认真思考,高职院校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是师资。高职院校各专业都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互联网+”的时代,呼唤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的蜕变。“互联网+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互联网+”的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统一,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在互联网世界教师可以方便地参与远程培训,可以轻松地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高职院校的领导也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同时学校还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制作微课、慕课,参与开放课程建设,以此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促进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鼓励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要鼓励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任务下企业。通过下企业,专业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便于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专业要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多重作用,如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令其担任专业技能大赛评委、令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指导专业建设等。

二、加强专业建设

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产业链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以省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校品牌和优势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所有专业均衡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带动、优化调整、协调发展、彰显专业建设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省级、校级品牌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的“双向兼职、双向培训、双岗双责”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专业改革方向,把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带进课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平_,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管理咨询等支持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不断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品牌专业在省内甚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始终是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从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逆向推出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并依据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实践要求确定课程的逻辑安排;要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对文化课、专业课以及职业道德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重新组合,充分体现为岗位能力服务;以岗位能力体系为基础,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的规划。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编写既符合学校教育要求,又具有职业技术岗位工作特征的教材,丰富实践教学项目课程。要鼓励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要做好教材质量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正如苏州市职业大学曹毓民校长所说,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

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行业大学、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改革实践,加强专业融合度、课程针对性和教学适应性,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外交流与互动,与董事单位、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以及优秀校友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挖掘产学研合作项目;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互聘师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编写教材,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企业的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发挥学校教师专长,拓展校外培训项目,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盘点2015、2016年度教育界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可以说,当前,创新和创业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全新观念为指导,整体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

“面向全体”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将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为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时间、管理学业进程、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创设条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实施办法,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创业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等。

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聘请创新创业方面有实际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导师,如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推进学生参与学校研究性课程项目;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省教育厅、团省委、省人社厅等部门组织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类创业类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及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积极参加市、区有关单位组织的各类创业竞赛;联合行业企业,举办校创业设计大赛;组织有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模拟实训,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领导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

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与建设

教育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需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来保障。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更加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效度和服务水平。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是教师时间精力投向的最有力推手。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普遍是重科研、轻教学、忽视育人,不管是职称职务晋升还是教学业绩考核、教师定岗定级,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业绩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实质性指标,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部分虽有体现但所占权重较小,有时甚至可以被灵活处理,而真正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的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成效则几乎没有体现。

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纠偏操作性。加强对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规范的监控和指导。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和教学质量奖u定方案,优化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七、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指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真正做到把服务学生、成就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应对挑战,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保持活力,努力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N] .中国教育报,2010- 07- 29.

[3] [1] 张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117.

[4] 李凤艳.“质量立院”前提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115.

[5] 王祝华.教育质量视域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职业教育,2013,(4):18.

[6] 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16.

[7] 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