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的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减政策的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老年人;工业设计;日常生活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难题

中国的老龄化人口一般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上,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很多子女对于老年人的照顾都会有一定的欠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单调无趣。在农村亦或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就更加的明显。家中的成年人都外出谋生,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泛滥。这对老年人的暮年生活更加艰y。所以,社会必要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除此之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学科的突破,催生了一系列的工业设计产品,这对于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此列举若干。

(一)可推可坐老年车

可推可坐老年车采用满焊设计,密封好,结实耐用,采用1.1mm加厚管壁,2cm加粗主管,使用寿命长。采用双闸线杆刹刹车更稳定,采用助力扶手,起身更方便,受力位加固设计,承重力更强,更耐用。轮子采用灵动万向轮,360°旋转,坑洼土路,小区减速岗均能顺畅同行。后轮采用汽车7幅轮毂设计,抗压减震,使用寿命长。采用可拆卸踏板,坐在手推车上可以歇脚,乘坐更舒服。配备实用零钱袋,可存放零钱,不易丢失财物,方便实用。侧面驻停手刹,人性化设计,老年人坐卧休息时,更方便。该老年车座位储物盒容量大,可以满足日常买菜储物的需要。可调节伸缩拉杆,人性化三档位调,轻按按钮,即可将靠背调整至舒适高度。该产品对于老年人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一般需求,所以受到很多老年人的喜爱。

(二)可移动坐便椅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导致晚上起夜时如果很远的地方上厕所很不方便。而且天黑不易见物,极易出现危险,所以一个可移动的坐便器很是必要的,它解决了大部分的老年人起夜的这个问题。除此之外,目前老年人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有的还伴随一些并发症。所以很多因为高血压引起脑溢血引发偏瘫的老年人也很有作用。可移动坐便椅,采用全新PP料,承重能力强。创新档案双缓降静音技术,盖板缓慢降落,有效减声降噪,高效静音,不会扰人安眠。坐便椅的下部,采用幼稚橡胶块,超强抓地防滑能力,增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全面增强防滑指数。而且承重能力强,可以承重180kg。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解决一些生理问题很有必要。

(三)便携定时器提醒器

老年人的记性下降,健忘的现象很常见。很多时候灶上炖着东西,过段时间就会忘记,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有时候由于健忘,会忘记吃药一些事情。所以一个便携定时提醒器很必要。便携定时器提醒器采用磁吸式,附带挂孔,方便携带,可以吸附在冰箱等金属涂层的表面,可以立在桌子上,设计有挂孔,可以绑上绳子、带子方便携带,高精度计时器,精确美观;超长计时、倒计时。小巧新颖,携带方便。

(四)电动爬楼步行式轮椅

步进式爬楼轮椅在国外有将近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改良和演变,现已成为所有类型爬楼轮椅中传动机构比较复杂也是安全性较高的一种。其原理是模仿人体爬楼动作,由两套支承装置交替支承,以实现上下楼梯的功能。由于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安全性相比其它类型的要高,在国外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但因其传动机构复杂,我国目前还不掌握这种技术。尤其是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智能化安全报警和阶沿防滑制动技术还不被国内相关生产厂商所掌握。由于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传动机构复杂而又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结构,加之大量高硬度轻质材料的使用导致造价高昂。尽管如此,政府和残疾人家属出于对残疾人和老年人上下楼安全的绝对保障需要,还是会优先考虑更加安全的而非更廉价的爬楼轮椅。相信随着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体现,将会逐渐成为未来主流的爬楼轮椅服务于更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群体。

二、结语

中国老龄化是经济告诉发展的衍生物,改变中国的老龄化现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代中国也还末真正形成完整的老年人的保障体系。所以早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针对老龄化群体的工业设计产品也会不断出现。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下,我们不仅要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还要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创造出更多更加便捷的工业设计产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老年人不仅仅是需要好多物质保障,子女所给与的精神保障更为重要。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必然迎来经济和技术的高峰,可以解决各种经济物质方面的短板,但是不能忘记多陪陪老年人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5902

保定是河北省传统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短缺型内陆城市,因此环境和能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2008年保定市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与落后产能的淘汰及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减速有一定关系。保定市应抓住规划“低碳经济”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寻求有效避免经济增长与环境冲突加剧的对策。

1 保定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1.1 节能减排实施现状

2008年12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这是全球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出台的城市整体低碳规划,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的“蓝天工程”使人们终于能经常看到久违的蓝天。2009年5月保定被列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保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近200家,连续两年经济增长超过40%,具有显著的区域竞争优势。如,英利公司已成为光伏产业领域的龙头,也是国内唯一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

保定正全力打造以“中国电谷”命名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型、国际化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军城市。

1.2 节能减排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与企业规模问题。现阶段,高耗能现象与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保定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是造成污染严重、能耗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县域经济中,部分县(市)造纸、印染、制革、有色金属熔炼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仍占较大比例。在这些行业中,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更突出,导致了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不高,排污总量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

(2)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等。河北省节能减排资金倾向于“双三十”(30个重点县和30家重点企业),同时“双三十”的新、扩、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项目按省级重点项目对待,在项目审批、征用土地等方面得到支持。但是,具体到保定市的污染企业,财政支持资金有限。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不足,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建设。

(3)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单位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有的企业明关暗不关,存在偷开、偷排的现象。

(4)全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些污染严重行业、污染大户的问题。但从目前保定市节能减排的实际看,此项工作还停留在重点县、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不高,监督不到位,很可能减排的效果将流于形式。这也是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实行强制性政策还是诱导性政策,立足点都放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因此,利用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效果比较明显。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竞争,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发生作用。在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具体运作中,不同国情的国家又有各自特点。日本继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提出的“省能源化”取得了显著成效。1979年日本颁布《合理使用能源法》,从能源供给者、消费者等各个主体入手,规定了详细的节能措施,对能源管理制度、科技投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教育公众达到全民参与。

3 探求保定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长效机制

3.1 产业政策

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可以调动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但对于环境问题,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制定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政策就成为必然。保定市要实现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必须淘汰落后行业及落后工艺和设备,走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体系。

3.2 融资政策

2008年10月,银行业“绿色信贷”第一招牌的兴业银行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至2009年5月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在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办69个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融资金额累计达21.53亿元。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保定市应出台鼓励企业运用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实现金融促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价格政策

现行价格机制主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将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特别是能源价格。保定市政府应大力推进差别电价、脱硫电价等新型电价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以促进节能减排价格体系的形成和规范。

3.4 税收政策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扶持、鼓励政策,二是采取限制性政策。2007年7月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其实质是对“两高一资”产品生产的限制。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环境税的缺位导致了国际上生产污染性产品的资本大量流入,既逃避本国的税负,又转移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建立独立税种的环境税,从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生态保护税到碳税等税目,采用差别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

3.5 贸易政策

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有两种倾向,一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发达国家自身优势而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利用我国环境税缺位且环境标准相对宽松的条件,向我国转移有害环境与健康的产业。针对这两种倾向以及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应该制定切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绿色贸易政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内绿色产业,带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绿色市场的形成,制定鼓励企业在绿色产品以及新能源、新资源领域冲击国际市场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因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而导致的高污染产品大量存在的问题,除了严格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取消出口退税外,应该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立以防止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的提高。

3.6 科技政策

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与驻保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但在打造“低碳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应贯穿节能减排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把强化政府政策体系的建立作为关键支撑,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周冯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光.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

[4]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08,(7).

[5]贺娇.“十一五”减排计划可望如期完成[EB/OL].人民网,2009923.

篇3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银行卡的发行量也是剧增的增加,并逐渐与国际发展相接轨,走上的全球化发展道路。在当今的金融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据2011年国内金融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卡业务比以往年份的发展更加迅速,而且截至到2011年的第二季度末,全国已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已经超过了26.7亿。中国第二届第一次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决定通过加强对银行卡业务及行业标准的规范,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我国银行卡业务和产业的发展步伐。调查数据还显示,截至到2011年第二季度末,上半年的总交易金额已经达到了178.6万亿元。在这些交易金额中,消费金额为7.5万亿元左右。银行已发行的贷记卡已经超过了2.3亿张,而且上半年的银行卡交易金额也超过了3.3万亿,其中用于消费的金额占一半以上,大约为1.8万亿元人民币。虽然2012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就当前国内和国家经济形势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数量有增无减,平均每个人所拥有的银行卡数量将超过2.5张。就此发展势头,到近年(2012)年底,国内银行卡的发行量可能会超过30亿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而且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尤其在功能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存款、取款、汇款以及贷款等业务的载体,而是在发展层次和业务种类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进,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载体。

2、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非常的迅速,为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毕竟起步较晚,实践中还存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依然缺乏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并未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一种影响力,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作为经济活动中要手段或途径,却得不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或业务推进,这将严重影响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业务拓展。实践证明,银行卡业务应当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目前我国业已成为WTO组织的成员国,当过渡期结束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业就会大举进入到中国境内,与国内银行进行竞争。反观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难以与欧美或者日本等国家相媲美。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政府再不及时对国内银行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则银行卡业务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国内银行卡业务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机制不健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滞后性特点。目前来看,我国关于银行卡业务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和业务发展需求明显不符,而且对国内的银行卡业务专业化及市场化发展趋势缺乏政策上的导向;同时,不同的监管主体在业务监管过程中的职能分化及业务准入条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尤其对发卡机构和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上的有效界定。面对当前的国内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曾先后颁布和修订了《银行卡管理办法》,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难于国际法规相比,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第三,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国内银行卡专业化服务的水准还是比较低。从实践来看,造成国内银行卡业务相对比较落后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化服务水准比较低就是其中一个。就当前国内金融形势来看,作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一个重要发展主体,商业银行至今尚未打破窗台的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陈旧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专业化的外包,每一家商业银行都闭门造车、自成体系。在缺乏竞争、沟通与交流的背景下,使得银行卡业务的传统统包独揽格局难以真正的打破或者改变。

第四,大量发行的借记卡严重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导致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就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现状来看,不仅用户刷卡消费方面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刷卡消费环境应当改善,而且以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视角来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银行卡业务的拓展结构和方式不太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支消费过程中较长免息贷记卡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借记卡或者信用卡的比重则相对较大;加之国内至今还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型发卡机构或者高效率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整体竞争力仍需不断提高。

3、加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完善银行卡信用体系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为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银行卡业务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或者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由于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对运行环境的保护,因此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发卡单位、特约商户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并对他们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进行规范,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防范银行卡业务发展风险;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银行卡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信用考核机制,对那些失信的单位或者个人,要建立登记、惩罚制度,信用不良者不能在任何一家银行办理银行卡业务,只有过了一定的观察期限,方可继续使用银行卡。

(2)加大用卡宣传力度,培养优质用户

对于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而言,同时面向社会的一项业务服务活动,因此应当向全社会加大对银行卡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广大用户的用卡意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熟悉银行卡业务,这也是开拓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当WTO暂缓期限过去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就会进入到国内市场,那时对资银行最主要的竞争主体就是优质客户。基于此,笔者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把握当下时机,多培养一些优质的用户。比如,年轻的高知识阶层人士和高收入阶层对银行卡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比较容易接受银行卡、有能力使用之,所以银行卡业务可以适当地、有目的地想这类人群倾斜。

(3)创新银行卡业务,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银行卡业务及产品而言,创新时应当考虑的是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并以此为创新方向,提高银行卡业务的含金量。比如,将银行卡业务或产品与高科技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一卡双币种、一卡多功能以及借贷合一等业务,从而增强银行卡业务的吸引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结语:银行卡业务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思想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业务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丽霞.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21).

[2]侯换成.浅议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1)

[3]张浩琪.银行卡业务的风险与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篇4

紧凑型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就其发展内涵而言依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其城市政策导向性方面,紧凑型城市走向何处,在不同国家和大都市区都存在较大差异。在2012年OECD的《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中,[1]依据对OECD34个国家的调查和73个大都市区的紧凑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对于紧凑型城市内涵、在OECD国家发展的现状和政策实施重点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要杜绝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盲目扩张的现状,转而要注重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存量质量、推进城市集约利用土地,以紧凑型城市建设为路径,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紧凑型城市政策推进的背景与内涵

(一)紧凑型城市的推进背景与原因

从OECD国家城市当前基于绿色增长政策而提出的城市发展模式归纳,紧凑型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目标。其中包括五个方面的重要背景和原因:第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需要节约土地资源。联合国人居署相关报告显示,到2050年将会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在OECD国家中这个数据将到达86%,其中在34个OECD国家中将会有30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第二,全球气候变暖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并要求作出响应。第三,日益增长的能源价格会影响城市生活模式,例如交通成本的提升。第四,近期发生的经济危机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这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投资面临更大的困难。第五,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管理者需要改变城市现有的发展政策。例如在德国和日本人口规模已经面临减少趋势,同时在过去60年中OECD国家的老龄人口已经实现翻番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则是三倍增长,而这种趋势至少将延续40年。此外在OECD国家,家庭平均规模也在减少。

(二)紧凑型城市的推进内涵与特征

在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中,对紧凑型城市的内涵和关键特征进行了归纳。在追求绿色增长的时代,紧凑型城市由于对经济发展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因此还将承担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职能,所以紧凑型城市不仅是环境概念,紧凑型城市还将在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促进人类追求的绿色增长。其内在的关键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高密度临近开发模式。高密度是指城市土地高强度开发,临近是指大都市区域城市活动的集聚性。典型紧凑型城市中城市土地被集约开发利用,城市活动集聚空间紧邻,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边界清晰。广场、街道、公园都是公共空间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密度和临近是紧凑型城市的两个重要的物理特征。第二,基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区域联系。这主要揭示城市土地如何被有效利用,公共交通系统为城市区域提供便捷通,并且使城市各个功能区域有效工作。第三,地方服务和工作的可达性。该方面主要是关注城市居民接近地方服务如商铺、餐馆、诊所以及邻里地区工作机会的便捷性。在紧凑型城市中,土地混合利用推动居民通过步行或者公交系统接受地方服务是典型特征。

(三)紧凑型城市的推进关键与尺度

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还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辨析,包括紧凑城市开发与紧凑型城市的区别,紧凑型城市规模问题以及紧凑型城市应该是多中心的还是单中心城市等。报告认为紧凑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政策工具和城市形式,特别是在大都市区的层面上,而紧凑城市开发则是在邻里尺度上的一种发展计划,是紧凑型城市建设目标的一种实现路径。但在内涵上两者完全相同,都需要满足上文提及的三个主要内容。此外是紧凑型城市的尺度问题,一般认为紧凑型城市是人口规模和空间都比较小的城市,但报告认为大型的都市区也可以实现紧凑型发展,因为大型都市区肯定比小的都市区消耗更多的土地,因此更需要实现紧凑发展的模式。紧凑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亦是关注重点,过去认为紧凑型城市应该是单中心的模式,以更好地应对城市蔓延和离心发展,但OECD的本次报告认为,如果城市集聚并非连续且并非蔓延式开发,但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实现紧密联系亦可认为是紧凑型开发模式,这其中城市核心的彼此临近是重要特征。实际上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很难实现纯粹的单中心模式,多中心的紧凑开发模式应该是更加推崇的。另外,紧凑型城市中的建筑形式和公共空间也是讨论的问题,一般观点认为强化高层建筑和减少公共空间是紧凑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但报告通过多伦多、巴黎及香港的案例分析显示高层建筑并不代表高密度。报告同时指出,公共开放空间是紧凑型城市的重要指标,因为紧凑型城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环境质量。

二、紧凑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及OECD大都市区发展现状

(一)紧凑型城市的指标体系

紧凑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绿色增长。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紧凑型城市政策如何对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何种程度尤其重要。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认为,紧凑型城市政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利好、社会利好及经济利好,包括减少碳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绿色增长等内容。但报告也指出紧凑型城市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绿化减少、局部基础设施压力极大、热岛效应等。因此,必须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来推进政策利好和减少负面效应。

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往往很难具体考证,特别是对于不同情况的城市而言,政策效果差异很大,政策利好和负面效应亦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通过制订指标体系来监测和评价紧凑型城市政策的效果非常有必要,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目标来分析政策实施效果,进而提升自己的政策行动。《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提出两种类型的指标:一类是展现紧凑性,包括高密度紧邻开发模式、公共交通组织的区域联系、地方服务和工作机会的可达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另外一类是监测紧凑型城市政策的影响——如何影响城市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这两类指标的设计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紧凑型城市作用机制的全幅图像。

(二)紧凑型城市的指标分析

在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中选择了18个核心指标来分析紧凑型城市的政策效果,这些指标与上文中所描述的紧凑型城市、紧凑发展模式等内涵密切相关。在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凑模式的时候,特别选用了一些可能产生负面效果的度量指标,以更好地度量政策效应并为进一步完善紧凑型政策提供依据。实证分析中,基于选择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主要集中于其中七个指标:(1)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长;(2)城市区域人口的密度;(3)平均通勤距离;(4)城市建设用地;(5)公交通勤;(6)临近公交站点;(7)地方服务与居住匹配。在对象城市分析中,选择了OECD中73个大都市区进行分析,其中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加拿大温哥华、法国巴黎、日本富士及美国波特兰等五个大都市区进行重点分析。[2]

1.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长

该指标主要表述大都市区人口和土地年增长速度,如果城市土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城市蔓延已经存在。对46个OECD国家大都市区在2000~2006年的表现看,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土地增长速度和土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兼而有之,这与不同大都市区政府实施紧凑型城市政策或者市场放任政策具有密切相关性。典型城市中,如波特兰、旧金山、里昂、巴黎、布鲁塞尔、马德里等都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土地增长速度,属于紧凑型城市发展的样本城市;里斯本、哥本哈根、丹佛、波士顿、芝加哥等则属于土地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大都市区;另外如东京、大阪、底特律、费城等则是人口负增长但土地消耗依然快速提升。

2.城市区域人口的密度

该指标的测算是计算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并与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进行比较。为精确计算城市土地,报告采用网格单元作为基础单位进行GIS分析。其中土地指标基于不同的标准(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及墨西哥),人口数据则选择24小时平均人口数据。在欧洲,在都市区层面比较马德里与斯德哥尔摩人口密度基本相同,但在城市建成区层面马德里人口密度则是斯德哥尔摩的2.3倍,马德里城市土地利用强度远比斯德哥尔摩高。同样的情况存在于米兰和罗马的比较,按照传统的大都市区层面的比较,米兰人口密度是罗马的两倍多,但在城市建成区层面则人口密度相差无几。在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及墨西哥等地区都出现同样的情况。对温哥华、巴黎及波特兰都市区的详细考察,其中通过3D地图显示,温哥华表现出多中心城市的紧凑发展模式,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特别高,但几个高点依然出现在城市建成区,彼此间距离很近。巴黎及波特兰则表现出高密度单中心城市的特征。

3.平均通勤距离

城市平均通勤距离是横向临近性的指标,主要是考察城市居民平均工作距离,报告主要收集了五个重点考察大都市区的数据。其中富士是最短工作通勤距离的城市(7.2公里),其次是温哥华(7.4公里)、巴黎(11.2公里)、墨尔本(13.2公里)以及波特兰(13.84)等大都市区分列名次。温哥华和波特兰大都市区都有200多万的人口规模,但温哥华的工作通勤距离更短,巴黎是最大的城市(1100多万人口),但其工作通勤距离却少于墨尔本和波特兰。

基于动态时间的考察更能反映城市发展的实际。从1996到2006年,温哥华大都市区的平均通勤距离从7.7公里下降到7.4公里,但全国层面的调查却从7.0公里上升到7.6公里。少于5公里的通勤比例,温哥华在1996年时候仅为33.8%,到2006年时候上升到35.4%。需要指出的是温哥华的人口增长和通勤数量几乎同时期增长。与之比较,墨尔本的工作通勤距离从1996到2006年变化不大。巴黎的变化则更加巨大,1982年时候为7.0公里,1994年时候则为9.4公里,到2008年上升到11.2公里,较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速更加快。

4.城市建设用地

报告在该指标重点考察12个相同地理尺度的OECD大都市区,他们呈现多样化的城市形式,根据人口规模分为三类:超1000万;300万~600万;200万~300万。第一群组包括巴黎、东京、墨西哥城和纽约,其中墨西哥城发展最为紧凑;第二群组包括了雅典、底特律、亚特兰大以及马德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征。其中雅典在一个非常小的地理空间内积聚大量的人口,体现出高密度和临近性的特征;与之相反,底特律拥有同样多的人口却消费了6倍以上的土地,亚特兰大和马德里都显示出蔓延式的发展动态,但马德里较亚特兰大少三分之一的土地消耗,表现出更为紧凑的发展模式。第三个群组包括维也纳、温哥华、阿姆斯特丹和波特兰,温哥华和阿姆斯特丹通过清晰的城市和乡村土地开发模式的差异,展示出紧邻发展的模式;维也纳城市土地开发最为发散,波特兰则在四个大都市区中消耗最多的城市土地。此外,报告还采用城市建设用地占大都市区总面积的比重来说明城市发展的紧凑程度,73个大都市区差异较大。

5.公交通勤

该指标依据数据可得性,主要比较19个大都市区利用公交系统进行城市通勤的情况,包括五个重要案例地区的分析。其中巴黎大都市区表现最好,其次是马德里和斯德哥尔摩。需要指出的是大都市区因为有规模效益,因此更适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除了大都市区层面的比较,考察大都市区内部的差异同样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在巴黎的三个空间层面:巴黎中心城、内城环带、外城环带。其中在巴黎中心城区有64%的人是通过公交系统、14%的人是通过步行上下班,而只有13.3%的人是利用私家车,而实际上这些车的利用更多是离开巴黎中心城区的时候。与之比较,在内城环带有38%的居民、外城环带有59.8%的人利用私家车上下班。

6.临近公交站点

在大都市区,公交临近性是显示城市发展与公交网络间有效联系的重要指标。在温哥华大都市区,97.7%的居民生活在公交站点400米以内的区域,42%的人生活在快速运输网络400米以内的地区。在日本富士有63.7%的居民生活在公交站点400米以内的区域,但有29.8%的人生活在铁路站点800米以内的地区,比温哥华要高(13.8%)。

7.地方服务与居住匹配

该指标主要揭示邻里地区能够获得的地方服务,这种不匹配在郊区(居民多服务少)和中心城市(居民少服务多)都可能发生。过度不匹配意味着需要长距离的通勤、产生低质量的生活和服务的低效率。在实证研究中,本次报告选择三个大都市区进行分析:墨尔本、温哥华及巴黎。报告选取匹配指数(Matching Index)①,匹配指数越小代表匹配度越好。其中巴黎大都市区较之于温哥华和墨尔本更为匹配。在墨尔本内城地区,有22.2%的服务人员集中于此,而总人口只有7.8%,而在西墨尔本地区,9.4%的服务业人口对应着11.6%的总人口。该指标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平衡邻里地区。

报告最后对研究中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一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的指标并没有纳入研究,包括城市区位比较,居住和建筑有关指标包括租金、空置率等的比较,公共交通(特别是车站、服务频率的地理信息等)的比较等。未来的研究中仍然需要建设更为丰富的数据库,特别是基于大都市区层面;此外还需要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OECD国家紧凑型城市政策工具

(一)紧凑型城市的主要问题

2010年,OECD对34个所属国家进行紧凑型城市的调查,以收集目前OECD国家普遍推行的政策信息。在这次调研中,紧凑型城市政策被简单定义为防止城市的蔓延发展和提升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密度、混合开发以及公共交通联系。[3]主要问题包括:

1.在国家层面上,是否推行紧凑型城市政策?如果推行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请具体介绍。如果没有,国家层面是否已意识到政府应该推行之?请提供你们的观点。如果你们国家实行联邦制度,请具体介绍次级区域政府如何推行紧凑型城市政策。

2.在你们国家,大都市区政府是否推行紧凑型城市政策?该政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请具体介绍。

(二)紧凑型城市的发展策略

透过以上两个问题,OECD收集了成员国主要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实践。《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一个重大发现是在多数OECD国家中,紧凑开发的内涵已经深入到城市发展政策中。在一些国家,紧凑型城市已经出现在政府政策文件中;而在其他国家中,与紧凑发展内涵相关的概念也同样出现在政策文件中;当然,有一些国家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推行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4]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把OECD国家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分为以下几类:

1.不仅在大都市区层面,还包括在国家层面,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都要体现在总体规划及战略发展规划中。

2.制度工具是紧凑型城市最常用的政策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是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绿带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被严格限制超过边界以及进入绿带。有时候金融工具的作用可能比制度作用更加突出,例如城市服务边界系统采用一种分层体系,引导城市新开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按照一定顺序执行,美国马里兰推行的“城市地区重点资助创新”战略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分层体系。

3.密度要求和混合开发要求正在成为最流行的政策工具。在法国,学术界正呼吁在交通站点的新开发中设立最低密度要求,未达到开发密度要求的需要交纳特别税种。伦敦规划顾问委员会同样提出密度要求的导则,此外美国许多城市在新开发中也设置最低密度要求。混合开发的要求被同样实施。

4.对于空间发展政策来说,金融工具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向政策。目前在OECD国家中存在多种金融手段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例如在美国,阿林顿推行的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就获得了开发强度贷款。又如,加拿大温哥华及其他城市推行的公共设施红利计划,在开发商进行开发计划的时候并行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直接的现金补偿或者图书馆、公园、幼儿园、社区中心等,以减轻高密度开发对社会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压力。

5.在城市建设计划中,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干预是创造公共空间的常规手段,这包括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开发。在私人开发计划中,企业与规划部门的合作同样非常重要。

四、对我国大都市区的政策借鉴及推进启示

(一)政策导向一:构建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我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人口总量和密度较高的情况,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是以多中心的模式存在。因此,中心城市主要严控建设用地增量,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同时,全面推动存量挖潜,推行节约与集约并重以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在地区的重点新城和新镇地区,要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年度用地指标。同时,实施节约优先的用地政策,奠定集约利用基础。尤其要根据人口规模考虑适当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容积率标准区。为提升郊区新城活力,在宽松用地指标基础上,加大对郊区新城范围内开发性和战略性投资项目的政府支持政策力度。

(二)政策导向二:推进城市混合功能+紧凑开发

推进城市地块的混合功能开发,特别围绕交通站点、核心商业区等进行城市据点式开发,导入城市商业、住宅、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要素,杜绝单一功能地块开发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

其中在大都市区中心城要重点推行“双增双减”政策②,通过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形成项目建设区域的开放形态,形成适宜工作、生活和观光的理想场所。在郊区,围绕新城、新镇建设,强化“双增双提升”的策略,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建筑容量,鼓励高层建筑”,通过不同功能性项目建设,提高容积率,丰富城市功能和吸引人口集聚。

(三)政策导向三:杜绝中心城市集聚和新城无序扩张

与西方国家城市经历了郊区化、中心城市衰败、绅士化改造发展的不同路径,中国的城市中心城区相对保持繁荣发展,直至过度拥挤。因此,目前西方城市所提倡的保持中心城市活力、加大城市建成区开发力度、推动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等,并不适应于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其他如对郊外分散选址、扩张型基础设施等西方国家城市予以批判否定的措施,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反而应予以支持,加快中心城区在产业、人口、公共设施以及社会服务等资源对外的扩张及在新城的集聚。而新城的集聚必须以提高开发强度、避免对外无序扩张为基础,真正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

此外,以城市的农田、绿地、河流等自然环境保护为基本着眼点,同样可限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市区内的农田、绿地在城市规划进行适当定位,并作出综合性空间规划,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四)政策导向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

积极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各类大容量的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在城市内部、城郊之间以及郊郊之间兴建地铁、轻轨、城郊快速列车、巴士快速交通系统等快速的交通体系;推进公共交通枢纽建设与城市社会公共活动中心的空间一致性;限制小汽车交通在城市的发展,尤其要研究中心城区中小汽车交通收费系统的设置,以减少城市交通阻塞;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紧凑型道路的建设;扩大步行交通以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的比重,鼓励提倡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

此外,要推进土地开发与公共交通发展结合的策略,形成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即TOD模式。公共交通枢纽具有最高级别的城市开发强度,其他以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确定城市开发强度,公共交通可达性越好,越可以实现更高强度的城市土地开发。

(五)政策导向五:实施紧凑的工业区土地利用策略

土地利用方面,严格把关新批土地开发,提高已批土地容积率限制,在大的区域范围内控制容积率并允许不同建设地块的容积率相互调剂。强调土地多功能混合使用,在各类产业园区和郊区新城内实现混合功能开发和“产城融合”。工业区项目投资准入要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工业园区节约和集约使用资源、把好项目准入关等措施,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升开发区新建项目容积率,并着力提升投资强度。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由被动推进变成主动需求,不断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土地二次开发,认真梳理园区存量工业用地情况,实施土地回购、腾笼换鸟、厂房改扩建、闲置厂房租赁等方式分类推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

注释:

①MI=1/2{|(Ei/E)-(Pi/P)|},其中Ei和Pi分别为次级区域的服务业人口和总人口,E和P分别为城市的服务业人口和总人口。

②2003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的决定》,“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即“双增双减”)以法规的形式写入了修改后的城市规划条例。

参考文献:

[1]OECD (2012).Compact City Policie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ECD Green Growth Studies[EB/OL]. OECD Publishing,2012. http:///10.1787/9789264167865-en

[2]张润朋,等.紧凑城市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0(9).

篇5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论。高校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闻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贫困生思想状况,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现状分析

由于家庭环境以及特殊的生活经历,致使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患各种心理疾病,在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成了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由于贫困大学生所处年级,面临的任务以及对大学生活适应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的思想的消极特征有较大的区别。

一年级(适应阶段)主要的消极表现:

失落迷茫:刚从中学的小天地升入大学殿堂的大一新生,心中充满喜跃龙门的娇情,尤其对贫困大学生来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后,有一些人认为已经是“船到码头到站”。然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使长期处在教育落后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既找不到成绩优秀的,也得不到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惘。此时具体表现为:郁闷,压抑,倦怠,冷漠等不良心理反应,作息无常,过度消费,学习吸烟,电玩过度等失范行为,甚至出现某些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二、三年级(发展阶段)主要的消极表现:

孤僻抑郁:贫困大学生要融入集体,就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他们难以支持各种参与费用,所以最终选择了逃避。处于劣势的贫困大学生慢慢变得不爱说话,躲避交往。久而久之,孤僻抑郁就占据了他们的心灵。而这种心理淤积过久,不仅使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还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马加爵的悲剧就证实了这点:“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隐私他们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前,别人都在嘲笑我……天我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他们说我作弊,让我觉得他们又看不起我,于是我变动了杀他们的念头……”马加爵就是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而失去理智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二、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的重压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达到60%以上时,该家庭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线下。一项对湖南九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家庭每月总开支为300元,其中用于吃饭的为280元,平均在一起吃饭的人为2.6人,恩格尔系数为76%,可见,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家庭是处在绝对贫困之中。

(二)自身的弱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忍受力,则极易导致挫折体验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从小生活在贫困状态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贫困这一既成的势,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变命运,改变处境的抱负。然而,进入大学后在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艺术修养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但是,他们不能很快接受和认识这种状况,因而变得压抑,孤僻。

(三)工作的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类心灵的复杂工作,其对象是有理智,会思维的人。人的心灵不像泥巴那样可以被别人任意捏弄,因此,针对人心灵的工作要比其他任何工作更讲究艺术。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少是强硬的,教条的,空洞的灌输式,不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情感需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状况。

三、对贫困大学生消极表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针对有消极思想特征的大学生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到城乡有差距,贫富有差别,贫困不是耻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仅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端正生活,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教,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但如何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呢?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作为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苦难和逆境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

(二)进一步完善,落实贫困生资助和扶助政策,体现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关爱

从1993年起,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奖励制度等文件,条例。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一套奖,助,减,贷,补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贫困生拿着相关的文件无法实现借贷,还有部分学生还贷诚信不够,都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各高校应认真落实学费减免,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由于贫困生在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用同一标准设立奖学金欠合理,可设立贫困奖学金倾斜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进一步加大勤工助学力度,筹集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并加强有效的综合管理,设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利用专业与智力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并形成校园勤工助学氛围。进一步完善校内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推动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基础条件并做出相应规定,享受经常性困难补助的必须是品学兼优的特困生。

此外,高校必须加强对贫困生家庭经济的考核证实,使资助能真正落实到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身上,对滥竽充数或说谎夸大困难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严肃处理。同时,实行层层督促制度,加强贫困生的信息资料管理。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生用好各种资助,这有利于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大力落实对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关系到高校贫困生能否成才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的主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携手共进,通过奖学金发放,资助贷款,学杂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方法来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未来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认同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随着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落实,基本上所有的贫困生都能完成学业。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贫困生的就业越来越难,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贫困生改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标准。各级政府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竞争。

(三)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引导贫困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分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厅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班主任应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12]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打消学生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去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

总之,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之下,在众多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并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88-89

[2] 王继辉.论切实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7,9(1)

[3] 何芬林 李湘黔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2

篇6

[关键词]化工生产;环保管理;能源问题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重视与关注。然而,在我国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必须要积极地寻找出节约能源并且环保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节能与减排的环保工作。在化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际的生产能够获取极高的利润与收益,但同时能耗也十分严重,污染程度也逐渐提高,由此可见,化工生产当中的节能环保方法对于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不断贯彻并落实化工生产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而加快环保工作开展的速度,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1 化工生产节能环保现状分析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都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经过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在90年代便出现了增长缓慢的发展状态。美国的环保产业,其投资的规模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2%~2.5%,但是我国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在国民生产的总值当中却仅仅占据1.5%的比重。[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节能环保的产业始终处于发展时期,如果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必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市场热点,而与节能环保相关的产品与行业也同样会得到国家支持。

目前阶段,我国已经强制性地实施了降低燃料的含硫量法律法规,并且要求民用与生产所用能源产品应经过相应的净化处理。然而,能源净化行业实际生产规模和自身技术水平发展同能源行业整体的发展之间具有较大差距,而且高端的产品与高科技的技术也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化工生产行业所使用的设备与生产的产品也随时进行更新和换代。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源净化的行业也必然会向中高端市场方向发展。

2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环保问题

当下,化工生产过程中,节能环保工作的问题逐渐凸显:第一,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节能与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即便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予以重视,并且出台了较多节能环保的政策和制度,然而,却未得到化工企业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化工企业,尤其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对于节能环保的政策了解甚少,导致工作人员自身环保意识落后,进而同我国实际制定的节能环保需求之间的差异较大。[2]第二,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其内部节能机构与技术工作人员严重匮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并没有设立科学合理的节能环保部门,而且,节能技术的工作人员数量不多,进而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节能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企业对于节能项目的相关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并不深入,即便已经开展了节能环保的项目,但是,并未对其准确技术进行经济性的分析,所以,要想确保节能环保项目实现理想的效果具有极大的难度。第四,我国化工行业中,并未建立起节能技术支持系统,而且,在大多数的化工企业当中,就是因为生产产品的类型和其生产模式不同,最终使得不同化工企业在实际开展节能环保工作的时候也必然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由此可见,对不同节能环保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具备健全的节能技术支持系统。但是,我国在此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效果也并不理想,更需要不断地努力去完善此系统。

3 完善化工生产过程中环保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充分利用水资源,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在化工厂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污水与废水,因此,废水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重复利用,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3]第一,重复利用间接冷却水资源。因为在进行化工生产的时候,需要使用的间接冷却水量较多。但是,间接冷却水中并不含有污染物,因此,要想实现重复利用具有较大的概率。所以,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建立起若干间接冷却水重复利用的相关装置,并回收再利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间接冷却水。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节省水资源使用的量,进而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第二,实现工艺废水的多级串联使用。这种水资源的利用方式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新鲜水资源使用的量,而且还能够降低废弃水的排放。化工生产中的废弃水与污染物,对其采取节能减排的处理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实现废弃水的重复利用。然而,针对化工生产用水来说,大部分都会使用闭路循环的方法,而并没有设置出针对废弃水排放的环节。而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废弃水产生的途径较多,其中有清洗地面所产生的废弃水,在日常生活中所排放的污水,还有蒸汽站污水与水质软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水等。将上述废弃水在污水处理站中进行处理以后,大部分都可以实现回收并且再利用。

3.2 有效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在化工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能源的种类较多,而且对于质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然而,在生产的时候,会出现吸热与散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对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散热处理,同时也可以将多余的热量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热量的重复利用,进而有效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4]因为化工生产中,实际消耗能量大部分都是以低位热能的形式散发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实现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就一定要加强低位电能利用的效率。具体的方法可以把精制甲醛时所产生的精馏塔废弃水排至水处理器当中,并对其进行处理,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精馏塔的废弃水具有极高热量,所以,在冬季就可以利用其为居民提供热能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把化工生产中产出的废弃水应用在居民冬季取暖方面,这样不仅实现了多余热量的有效利用,而且还能够减轻冬季供暖的能量需求压力,所以,这是一箭双雕的方法。

3.3 充分回收再利用资源

资源回收再利用指的就是将化工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资源,经过有效的方式进行翻新或者是整修,并实现其再次利用,同时也能够把废弃资源中的一部分当作其他产品零件,实现对其的重复利用。在化工厂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如果部件的瑕疵不严重则可以进行重复利用,还可以进行包装并重复使用,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浪费。包装部件的时候,针对回收产品包装应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对其进行统一的清理和消毒,而后将其当作产品外包装,实现包装的循环再利用。通过该方法能够降低资源的浪费,而且还能够提高实际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减少了包装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把已经无用的废弃物重新进行加工以后投入到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化工厂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更好地保护了环境。

3.4 降低动能消耗

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动力消耗,主要有电力消耗和蒸汽消耗。要想不断降低化工厂动能消耗,就需要采取能够调整电动机变频速度的方法与手段。然而,当前的化工厂中装置的实际负荷率并不高,所以,要想有效地节约能源使用量就必须要使用变频调速的方法。[5]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需要实现装置之间的联合,对供热系统设施进行有效的优化,并在相对较大的范围之内实现冷热物流的合理匹配,确保能量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佳的状态。

3.5 积极研发绿色化工技术

所谓的绿色化工工艺,就是在生产的源头上实现绿色生产理念,并且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重复的利用,保证资源合理的利用,使得生产的成本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减少,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进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不利影响。然而,绿色化工工艺研发属于十分艰巨与内容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以,需要随企业发展和进步而得到完善。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并未意识到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地方政府也未对节能环保项目予以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导致化工企业污染变本加厉,进而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严重。所以,一定要积极贯彻节能环保理念,并渗透到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使其通过多种节能环保的方式来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进而为社会和国家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做出巨大贡献。绿色化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对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予以合理解决,并积极地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化工行业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6 强化安全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近年来,我国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逐渐提高,并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化工与煤炭产业当中,重大事故发生的概率更大。[6]事故发生不仅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损失,而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化工厂进行安全治理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具体原则,并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时刻谨记安全准则的内容,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营造安全并且稳定的工作环境,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化工厂还应该积极建立并健全标准规范,确保安全管理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明确各部门间的安全责任,使其能够自觉地遵守具体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化工厂还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装置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还应该定期开展安全勘察工作,对各个部门的安全整合措施进行严格监督并积极贯彻落实,避免出现漏洞。全面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将安全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进而确保化工厂的运行更加安全与稳定。

3.7 全面培养能源管理专业人才

化工厂企业中的能源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一定要对党的方针与政策深入了解并掌握,熟悉能源管理科学知识。所以,企业一定要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并通过企业培训与上级部门或者兄弟单位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能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也可以派遣其到相关的院校接受培训。[7]众所周知,科技进步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能源的科学管理工作务必要提高重视程度。能源的节约是长期性的工作,并且环保性与效益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在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对不同形式与状态的载能工质在能量与质量方面上的差异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具体的工艺和设备要求,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并且深入挖掘出能源节约的潜力。

3.8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与工作机构

要想实现化工生产中的能源管理,必然需要具备完整并且健全的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积极建立并健全责任制度,进而充分地发挥出管理机构自身作用。应将化工厂能源自进厂到使用的所有环节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权责统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地组建节能网,其中主要包括厂部、车间和班组,组织定额的活动,并积极开展骨干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也可以成立节煤或者是节水电的小组,积极地制定出完整的管理体制。

3.9 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促进装备的升级

因为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其生产的设备,先进的程度与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装备比较落后或者是服务的时限比较长,就很容易出现安全环保的隐患,最终使得生产的能耗提高,环保的风险也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节能设备能够有效地实现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而且,先进工艺还能够实现工艺总用能的最优化,更好地提高装置实际操作的弹性,实现能量消耗的有效降低。在此基础上,装备的不断升级能够更好地规避既有设备的安全与环保风险,有效地降低环保治理的费用。

4 结 论

综上所述,化工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多种多样,而且技术相对复杂,资源的路线比较广,环境保护的责任也很大,同时能源的消耗也是极大的。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我国政府也不断增强了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因为化工行业的高产能与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的特点,所以,已经成为节能减排与环保的重点产业,需要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确保环保管理工作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爽,王浩,周涛,等.浅谈化工生产装置大修安全环保管理[J].中国化工贸易,2015(19):162.

[2]杨丹.化工生产中的节能与环保措施探讨[J].化工管理,2014(5):206.

[3]余辛.化工生产的安全与环境保护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34):229-230.

[4]杨立群.浅谈化工生产中的节能科学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127.

[5]苏冬萍,张全风.浅谈化工生产中的节能环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3):112.

篇7

关键词: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集团化发展;媒体品牌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82-06

一、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

理论阐述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1990年,帕拉德和哈默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讨论”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认为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主动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所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它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拟性两方面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等的某个环节明显优于竞争者,且不能被竞争者所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它是通过长期集中投资、研发和应用核心技术而最终形成的。

(二)“知识鸿沟”理论

Tiehenor提出了著名的“知识鸿沟”概念[1]158170:无论是人,还是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不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不同,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社会经济越发达,获取信息也就越快。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央级电视媒体、省市级电视媒体与基层级电视媒体之间知识鸿沟越来越大,这种扩大的趋势给基层电视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劳动效率的提高,平均成本的下降都来源于生产全要素投入的同比例增长。该理论认为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引起长期平均费用的减少,因此,给企业带来比其小规模时更大的经济效果。从广义上讲,规模经济包括企业规模(横向)理论、纵向一体化理论以及多样化经营理论。这种理论,从微观经济和市场结构剖析的角度,分别解释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的动因问题。当一个行业在制造、营销、配送、服务或其他职能上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时,较大企业对于较小企业而言具有成本优势。

二、基层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

(一)杨凌及周边电视台现状调查

杨凌电视台是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直属的基层电视媒体。信号采取有线传输和无线发射双路覆盖杨凌全区及周边地区,覆盖面积可达3 000平方米,覆盖人口大约500万人,目前,自办一套节目,全天播出17小时。2008年,通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党工委的不懈努力,国家对杨凌“农科城”的特殊认可下,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林卫视,杨凌电视台的农业节目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2]。

杨凌周边县(区)大多数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武功县电视台现有350万元全数字电视摄像、录像、编辑、播放设备,有线和无线同播;周至县广播电视台编制为:台长1人,职员54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46人,其中中级10人,助理级36人。现有数字摄像机13台,非线性编辑机4套,非数字录像机5台,硬盘播出系统2套。眉县电视台是差额事业单位,目前还有10多名员工没有享受财政工资,因此,这些人的工资福利和办公经费只能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加之县级台的广告费用低,所以只能从数量上来弥补,影响播放效果。看过眉县台节目的朋友都知道,电视频道信号很差,画面不清楚,还不如VCD的效果。

(二)基层电视媒体节目的受众率调查分析

2012年7~8月份,在杨凌及周边县进行了千人问卷调查,通过1 000份问卷调查表总结分析(见图1)发现,有835%的人喜欢收看中央台的节目,其次是喜欢收看省台节目,仅有196%的人喜欢收看当地基层台的节目。杨凌电视台有着特殊“农业硅谷”的地位,所以,收视率明显比其他基层电视台高,达到26%左右。但是,虽然喜欢收看地方台的人不多,但仍有196%的受众经常收看基层台的新闻及民生节目,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来不收看当地基层台的人数只占113%。可见当地基层台虽然不是受众最为喜爱的电视台,但不少居民仍然会选择性地看当地节目,这主要是因为中央台节目空间跨度较大,与当地的地域特点存在较大差异,虽然能够被大家认同,但对于当地的信息需求仍很难满足。

(三)基层电视媒体财政拨款及广告收入分析

通过对杨凌及周边县电视媒体的抽样调查,从基层电视媒体收入分析(由于企业收入属于商业机密,调查的原始数据不能公开),其活动经费10%~30%为政府财政拨款,70%~90%依靠小金额大数量的广告收入。以网络问卷形式调查不同级别电视媒体广告收入情况 可以看出,单位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差异较大,中央台每年93亿元、省级台6.88亿元、市级台0.32亿元、省会台1.34亿元、基层台0.055亿元,基层台的年收入最低。

(四)基层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与分析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基层电视媒体面临着严重的市场压力,具有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的高端人才都被中央台、省台、大城市台强力吸走了,在人才储备和吸纳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3]363,364。

1.人力资源建设理念不清楚。媒体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必须在自身组织目标和利益诉求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战略目标,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和配备都要视同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基层电视媒体中,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在一个无序的状态,“人情味”十分严重,人事制度已经成为基层媒体的难题。

2.人力资源结构与层次失衡。在基层电视媒体内部现有储量中,都存在人才结构失衡、层次严重不合理现象,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的内涵与实质并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备相当强的实战经验的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强强联手。基层媒体严重缺乏高素质的记者、编辑、名主持和强劲的经营管理人才。

3.利益面前缺乏职业操守。收集、制作、传播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责,传播的信息应该客观、真实。但是,基层从业人员为了追求收入最大化,放弃职业操守,搞有偿新闻、失实和损害公众利益的不良信息,置媒体形象而不顾,使人们对基层媒体失去信心。

4.人才奖罚制度缺陷。基层电视媒体因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差异不大,人情性从业人员较多,对记者、编辑、主持、广告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没有严格的奖罚制度,或是制度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导致其劳动积极性就不高,协作精神也就比较差,为媒体组织创造利益有限。因收入不高,人文环境相对较差。所以,基层电视台高端人才大量流失,人情性又使得非专业人才又大量涌入,进入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死胡同。

(五)基层电视媒体现状分析的几点结论

1.从竞争范围分析,基层电视媒体竞争主要是局部的竞争。由于我国传媒行政区划森严,中央电视媒体与基层电视媒体各有其较为明确的覆盖范围。中央电视台由于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因素,市场竞争力较强。省市地方电视已大部分上星,而基层电视上星是寥寥无几,由于行政区划以及频道定位等问题,竞争力并不尽如人意。基层电视台因为地域性强与传输通道等方面的优势,只具有地方竞争优势,又仅限于垄断地位的一城一池。因而当前中国电视竞争,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各个级别、各个地区出现,而仅仅出现在首都北京、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一些政治经济中心。

2.从竞争市场分析,基层电视媒体几乎无市场可言。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看电视主要是消遣,打发时间,愉悦身心,收获信息,所以,广大农村市场目前基本上被中央、省、大城市电视台垄断。这些电视台人力资源丰富,硬件设完备,栏目设计与节目创作一流,垄断地位坚不可摧。城市市场包括市郊市场集聚了购买力较强且人口集中的观众群,当前我国电视竞争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市场。基层电视媒体的竞争市场只有当地市场。

3.从竞争产品分析,基层电视媒体主要是模仿。基层电视媒体的栏目设计、节目创作,碍于人才缺乏,技术不力,主要是模仿级别高的媒体,有独创性的栏目甚微。除了基层电视台的当地新闻有一定的特色,有一些关注民生的一些报道以外,其他栏目设计与节目创作基本上是模仿,或者以电视剧填充。

4.从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看,有特色的基层电视媒体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各级市场上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优化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节目市场、广告市场、传输市场、付费市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为主体),在竞争者数量、市场规模、垄断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节目制作业也正在日益呈现出主体的多元、节目生产竞争化的趋势。这为制播分离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多频道化播出提供了数量充盈的节目资源。节目的流通发生了变化,首先节目的流通总量大幅度提升,表现在节目流通市场的规模大幅度扩大,节目市场的流量也不断增长;其次,节目流通结构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电视媒体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各类节目需求结构、使用结构、多用途开发方式和程度发生了变化。这些方方面面的变化,为有特色的基层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

探索与创新 (一)“一般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在于集团化发展

大部分基层电视媒体没有特色性区位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发展缓慢,前途渺茫,其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应该选择走与省台和大中城市电视媒体一体,走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之路,提高频道资源整合力度。

1.“一般基层电视媒体”走集团化之路成为必然趋势。2009年以后广告商对基层电视台投入就呈现直线下滑趋势:2009~2012年分别为228%、135%、90%和81%,其原因主要为:(1)全国基层电视台数量庞大,但各自覆盖范围有限,且受央视和省级卫视的影响,收视率也很难有突破。分散的基层电视台难以为全国性广告商提供广告投放的规模优势,较低的收视率也阻碍了其广告经营的开拓。(2)基层电视台的广告制作服务能力弱、传播环境更难以与央视和省级卫视媲美。很多广告商不情愿将广告投放基层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粗糙的广告制作及混乱、不规范的广告服务和广告管理。广告内容中也有不法广告、虚假广告,影响广告商的品牌形象[4]。

2.集团化发展可以带动基层电视媒体资源重组。(1)以前基层电视媒体各自分立,独立运作,相对规模较大的电视媒体资源不足,在和大媒体合作、联营或并购以后,可享用大的电视媒体的更多更强的资源。电视资源包括:信息、时间、栏目、网络、频率和频道资源、技术资源、节目资源、辐射性资源、服务性资源、电视工业资源等。基层电视媒体积极投并于电视媒体集团,可充分开发和利用电视资源。(2)整合技术资源。在信息时代,技术是核心。对于电视媒体集团的动作来讲,技术资源的整合更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集团的投资重点是技术创新,要把钱用在刀刃上。(3)强化人才的投资和优化管理。人才是核心技术的载体,只有把人力资源整合到更优化的状态,才能使基层媒体与大媒体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5]7173。

3.基层电视媒体集团化发展模式选择 针对基层电视媒体的集团化发展,按照目前政治、经济的运行规律,应以省台为中心,进行电视媒体集团化组建。因为我国电视传媒集团化是政府和电视传媒的公共选择,但从组建方式上更多地是由政府依据规章制度牵头组织、行政划转、归并若干基层电视媒体。在组建过程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这种政府主导采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组建形成集团后,政府应从运动员身份中退出,转体为裁判员,给电视媒体更大的经营自,使电视媒体集团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企业化规律运转。

(二)“特色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创新

基层电视媒体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极少数的基层电视媒体有着自己特色,这种特色是别的同类媒体无法拥有和模仿的,这种特色主要是“区域资源特色”或“体制特色”。例如首都、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区域,经济、人才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电视媒体的发展和运行,中央电视台、各省电视台等应运而生。又如“凤凰卫视”,有着自己经营体制的独特性,早在1999年就评为华人最熟知的国际知名品牌,其知名度与麦当劳、通用汽车相当,是惟一的入选的传媒机构。因此,有特色的基层电视媒体应该有信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6]。

杨凌电视台,虽然属于县市级基层电视媒体,但是,杨凌是我国惟一的农科城,杨凌的电视媒体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雄厚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走特色化的办台道路,围绕“三农”,抓特色,铸品牌,探索出一套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内容的电视媒体新模式,在服务“三农”的进程中,杨凌电视媒体的优势及特色已初步显现。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林卫视,杨凌电视台的农业节目上星播出。基层电视台的节目“上星”面向全国播出,在全国尚属首例。所以,要抓住机遇,把“农林卫视”做强、做大。

1.品牌定位。品牌是一种综合符号,是一种产品或机构的重要标识,也是人为创造的特殊性,用以表述其所指事物的气质和内涵。基于视角的差异,对品牌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品牌是一个由品牌组织、品牌形象和品牌资产构成的一个整体概念。基层电视媒体在发展初期,必需明确企业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指建立和重塑一个与市场目标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或结果。

2.市场定位。媒体的品牌定位不同于媒体产品与服务的定位,媒体品牌定位首先是市场定位。先要进行市场化细分,确定目标市场,然后对目标市场进行必要的评价,并运用相关策略,必须突出个性化,在市场竞争优势中,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将其定位于受众心中。

特色化的基层电视媒体的市场定位也是一样,首先明确市场目标,如“农林卫视”,其市场定位就应该是全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所涵盖的“三农”大市场。全国与“三农”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新闻、资信、娱乐、与趣事等等,都可以制作成特色化的栏目和节目,逐步形成“农”之品牌化。

3.受众定位。不同的电视媒体影响着不同的电视观众,媒体受众越来越聚焦于适合自己的优秀媒体,广告客户则跟着观众走,所以,电视媒体受众定位对媒体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受众定位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波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特色化的基层电视媒体在发展初期,对企业的受众定位要相对具体一些,什么样的栏目和节目是为什么样的人群设计的,要有一个初步规划。如“农林卫视”目前的栏目:“三农”信息联播、“三农”大视野、天天农高会、村里村外、致富故事会、科技大篷车和农村大市场。这些栏目很笼统,受众定位不明确,而且似乎背负着地方政府关于农业及农业科技双向发展的重大任务,其发展步履艰难。“农林卫视”的受众定位应该是农民、农民工、广大涉农人员。

4.促进品牌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所以,基层电视媒体要重视品牌的跨媒体延伸,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增强品牌在受众心中的形象,建立品牌与受众之间的多种感情交流,提高品牌的黏性。如电视媒体品牌向广播领域延伸,就可以借助广播作为情感媒体的特点强化自身品牌的人性化因素;向网络媒体延伸,弥补自身互动性的不足,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拉近品牌与受众的距离。

(三)提高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一般基层电视媒体”要勇于与强大电视媒体合作。当地政府和媒体管理者要消除“宁可鸡头,不可凤尾”传统思想,基层电视媒体的“鸡头”现象,无规模效益可言,因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缺乏,在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优化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经营成本飚升不下,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势单力薄;在技术革新方面,“鸡头媒体”没有实力进行技术革新,没有创新的电视媒体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勇于与强大媒体合作,在参与中求商机,在合作中求发展,在一体化中求强大。在体制上,基层政府要下狠心使“一般基层电视媒体”向企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可以作省台的分公司。

2.政府要强化“特色基层电视媒体”发展初期的支持力度。对具有区域优势、行业优势的基层电视媒体,在其发展初期,当地政府要积极支持,从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如湖南省政府在“湖南卫视”的发展中支持力度非常大,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政策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如“2012年2月10日召开的河南省广电局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明确把构建全媒体的发展格局列为今年整个广电系统宣传工作的4个重点之首”[7]。

3.提高“特色基层电视媒体”自身造血功能。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内容差异化。 “特色基层电视媒体”创新内容资源,要在新闻、综艺、电视剧多点开花。如央视深化“新闻立台”战略,在“频道制改革”、“国际化传播”等系列举措的实施后,各频道的节目资源更加优质。而“农林卫视”必须以“三农”立台,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化发展;央视创新制作了“我要上春晚”、“梦想合唱团”一批社会反响很大的新节目。“农林卫视”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要创新制作农村题材节目。如当前中国农村文化程度低,家庭经营不善,家庭暴力有增无减,可与司法部门联手,创作“家庭暴力警戒线”节目。对电视剧资源的投入上,央视不惜重金拿下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最优剧集资源,打造“中国优秀电视剧的最佳首发平台”。这些创新手法“特色基层电视媒体”都是榜样,也不惜重金购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第二,栏目品牌化。经营电视媒体应以经营栏目品牌为核心。品牌栏目对电视媒体经营的拉动力非常大。任何一个电视频道不可能吸引所有的受众。一个频道的所有时段更不可能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一个品牌栏目的时段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要通过精心策划、制作、包装和宣传来促成品牌,坚持和不断创新品牌栏目的宗旨和风格,提高节目质量,保鲜特色,不断提升品牌栏目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已经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品牌栏目,受众之广,收视率之高,在中国大陆的影响非同凡响,栏目的创收拉力也很大,其经营收入也占据了整个频道的50%左右。如“农林卫视”栏目可设: “农民剧场”,专门上演乡村类电视剧、电影,反映10多亿农民当今的精神风貌、内在情感;“留守儿童”,以独家企业赞助的形式,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怜悯之情;“农业科技人生”,诉说农业科技战线的人和事,分析科技工作者内心世界,人生旅途。创办“农民歌手”“农村婆娘”等等具体的娱乐栏目。总之,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消费群体,对于电视媒体企业而言,就是明确自己企业的受众。

第三,优化人才管理。人是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人。如湖南电视台,有线网络集团在本部有200多人,整个广电人才不到5%,95%是全中国聘用的人才。(1)强化基层电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训练。目前,基层电视媒体的工作者基本上是“单技能型人才”,即策划、记者、摄像、主持、制作等相互协作性差。记者主要负责采访和写作,编辑主要负责把记者的作品编辑为成品,摄像负责拍片和编片,制作负责将片子合成然后播出。这样以来,导致摄像师拍的片子和不上记者的文字,主持人的语感协调不上片子应有的感情,制作合成效果不能达到策划最初的构想。因此,基层电视媒体管理者,应该强化其电视工作者综合能力的训练,把他们培养成为集策划、采访、拍摄、主持、制作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2)竞争上岗。实行基层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机制,增强员工的紧迫感、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鼓励创新。电视媒体员工工作创新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时间、精力和辛苦,创新的成败,体现电视媒体是否具有生命力。要对在创优和日常工作中取得较大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特别的奖励,对创新不积极的给予处罚,以充分激发电视媒体员工的聪明才智。

第四,优化广告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基层电视媒体越来越被市场化,政府经费投入越来越少,有的电视台已经“断奶”,广告收入成为电视媒体主要来源。基层电视媒体广告形式与内容等都要创新:(1)内容。广告内容非常重要,不能为了钱什么样的广告都接受,要保护受众心里健康,不要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如中央台不作烟草广告,就是智慧的选择。(2)数量。如果植入的商品广告品牌太多,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如果能做到1~3个品牌的结合,重点突出,不仅比较容易被消费者的谅解,效果也将更好。(3)形式。从传统插播广告向植入式广告逐步发展,广告主通过冠名电视剧或某个栏目,将产品广告与节目创立相关性,使受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从产品化向娱乐化发展;再从简单植入向复合植入、特色植入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Tiehenor P 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D].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

[2] 谢耘耕,周志懿.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J].新闻与传播,2008(6):1317.

[3] 谭云明.传媒经营管理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2011年中国电视媒体广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BE/OL].[20120703]..

[5] 余光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