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应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供应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当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一方面作为机组主要控制系统的DCS,已在控制结构和控制范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SIS)、现场总线技术和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技术的应用,给热工自动化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1.1 DCS的应用与发展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给人耳目一新的是DCS的应用,而当今则是D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的迅速扩展。
1.1.1 DCS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
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DAS、MCS、FSSS和SCS四项。即使在2004年的Q/DG1-K401-2004《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能子系统仍然还是以上四项,但实际上近几年DC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除了一大批高参数、大容量、不同控制结构的燃煤火电机组(如浙江玉环电厂1000MW机组)的各个控制子系统全面应用外,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等新工艺上都成功应用。可以说只要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都能实现对其进行可靠控制。
1.1.2 单元机组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崛起
随着一些电厂将电气发变组和厂用电系统的控制(ECS)功能纳入DCS的SCS控制功能范围,ETS控制功能改由DCS模件构成,DEH与DCS的软硬件合二为一,以及一些机组的烟气湿法脱硫控制直接进入单元机组DCS控制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控制系统一体化,在DCS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而走向成熟。
由于一体化减少了信号间的连接接口以及因接口及线路异常带来的传递过程故障,减少了备品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及费用,所以近几年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容量的新建机组中逐渐得到应用,如浙江华能玉环电厂4×1000MW机组、台州电厂2×300MW机组和安徽凤台电厂4×600MW机组均全厂采用西屋Ovation系统,国华浙能宁海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西门子公司的T-XP系统,大唐乌沙山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I/A系统,浙江乐清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ABB公司的SYMPHONY系统等。
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是电力行业DCS应用功能快速发展的体现。排除人为因素外,控制系统一体化将为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1.1.3 DCS结构变化,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DCS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过去强调的是控制功能尽可能分散,由此带来的是使用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但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不一定能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相反到有可能导致故障停机的概率增加。何况单元机组各个控制系统间的信号联系千丝万缕,互相牵连,一对控制器故障就可能导致机组停机,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停机,也会影响其它控制器因失去正确的信号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随着控制器功能与容量的成倍增加、更多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控制器)、冗余技术的采用(有的DCS的核心部件CPU,采用2×2冗余方式)以及速度与可靠性的提高,目前DCS正在转向适度集中,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多个控制系统和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中,以及上述所说的单元机组采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成为DCS应用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但减少了故障环节,还因内部信息交换方便和信息传递途径的减少而提高了可靠性。
此外,随着近几年DCS应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独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标准化的通讯协议,PLC控制器的融入,FCS功能的实现,一键启动技术的成功应用等,都为DCS增添了新的活力,功能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1.2 全厂辅控系统走向集中监控
一个火电厂有10多个辅助车间,国内过去通常都是由PLC和上位机构成各自的网络,在各车间控制室内单独控制,因此得配备大量的运行人员。为了提高外围设备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随着DCS技术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提高,目前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已趋向适度集中,整合成一个辅控网(简称BOP 即Balance Of Plant的缩写)方向发展,即将相互独立的各个外围辅助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全厂IT系统上进行运行状况监控,实现外围控制少人值班或无人值班。
近几年新建工程迅速向这个方向发展。如国华浙能宁海电厂一期工程(4×600MW)燃煤机组BOP覆盖了水、煤、灰等共13个辅助车间子系统的监控,下设水、煤、灰三个监控点,集中监控点设在四机一控室里,打破了传统的全厂辅助车间运行管理模式,不但比常规减员30%,还提升了全厂运行管理水平。整个辅控网的硬件和软件的统一,减少了库存备品备件及日常管理维护费用[1]。由于取消了多个就地控制室,使得基建费用和今后的维护费用都减少。一些老厂的辅助车间也在进行BOP改造,其中浙江省第一家完成改造的是嘉兴发电厂2×300MW机组,取得较好效果。
1.3 变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机、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速的控制等。
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预见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一次性投资降低和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减少,更多机组的风机、水泵上的大电机会走向变频调速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变频技术将继续在火电厂节能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1.4 局部系统应用现场总线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型自动化仪表的涌现,现场总线系统(FCS)是其中一种,它和DCS紧密结合,是提高控制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快速性和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解决现场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以及降低工程投资等的一项先进的和有效的组合。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场总线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最典型的是德国尼德豪森电厂2×950MW机组的控制系统,采用的就是PROFIBUS现场总线。
我国政府从“九五”起,开始投资支持现场总线的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HART仪表、FF仪表开始生产。但电厂控制由于其高可靠性的要求,目前缺乏大型示范工程,缺乏现场总线对电厂的设计、安装、调试、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因此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近二年我国有十多个工程应用了现场总线,但都是在局部系统上,其中: 国华浙能宁海电厂,在单元机组的开、闭式水系统中的电动门控制采用Profibus DP总线技术,电动执行机构采用原装进口德国欧玛公司的一体化智能型产品Puma Matic,带有双通道Profibus-DP冗余总线接口作为DP从站挂在总线上。为了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总线光纤、作为总线上的第一类DP主站的AP和相应的光电转换装置都采用了冗余结构,这是国内首家在过程控制中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火力发电厂。
华能玉环电厂的补给水处理系统和废水系统[2],采用了二层通讯网络结构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其链路设备和主站级网络采用冗余配置。控制系统人机终端与主控制器之间采用工业以太网通讯,以太网交换机采用ITP形式接口,四台交换机构成光纤高速路网。现场设备层之间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通讯。主环网采用光缆,分支现场总线通讯选用总线电缆。配置二套冗余的主控制器,分别用于锅炉补给水系统和废水系统,且各自有两条由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现场总线环形光缆网构成冗余配置,所有现场仪表和气动阀门定位器(均采用带PA总线接口),通过DP/PA耦合器连接到现场总线上。中低压电器设备(MCC)采用具有现场总线通信接口功能的智能电机控制器。加药泵的电动机采用带总线的变频器。锅炉补给水的阴阳离子床气动隔膜阀的电磁控制阀,采用具有总线接口的阀岛来控制,阀岛与现场总线连接。这是国内在局部过程控制中全面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首个火电厂,其应用实践表明,辅控网全面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已成熟。
1.5 热工控制优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随着过程生产领域对控制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控制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火电厂热力流程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最优化方面的要求,汽温超标已经成为制约机组负荷变化响应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障碍之一(燃烧优化主要是锅炉专业在进行,本文不作讨论)。由此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些现代控制系统逐步在火电厂过程控制领域中得到应用。如基于过程模型并在线动态求解优化问题的模型预测控制(简称MPC)法、让自动装置模拟人工操作的经验和规律来实现复杂被控对象自动控制的模糊控制法、利用熟练操作员手动成功操作的经验数据,在常规的串级PID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前馈控制作用等,在提高热工控制系统(尤其是汽温控制系统)品质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
如宁海发电厂使用的西门子公司PROFI系统,充分使用了基于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其中汽温控制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机组汽温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1中,用基于状态空间算法的状态观测器解决汽温这种大滞后对象的延迟造成的控制滞后,焓值变增益控制器解决蒸汽压力的变化对温度控制的影响,基于模型的Smith预估器对导前温度的变化进行提前控制;通过自学习功能块实时补偿减温水阀门特性的变化;而对再热汽温控制,尽量以烟道挡板作为调节手段,不采用或少采用减温水作为控制手段,以提高机组效率;在机组协调控制模块中,采用非最小化形式描述的离散卷积和模型,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根据控制品质的二次型性能指标连续对预测输出进行优化计算,实时对模型失配、时变和干扰等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补偿,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PROFI投入后,AGC状态下以2% Pe /min负荷率变化时的响应时间为57秒,压力最大偏差0.208MPa,汽包水位变化最高和最低之差为-38.86mm,炉膛负压变化曲线最高值和最低值差-145Pa,主蒸汽温度偏差稳态基本控制在2℃以内,动态基本控制在5℃以内。
1.6 SIS系统的应用发展
SIS系统是实现电厂管理信息系统与各种分散控制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实时信息共享的桥梁,其功能包括厂级实时数据采集与监视,厂级性能计算与分析。在电网明确调度方式有非直调方式且应用软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设置负荷调度分配功能。设备故障诊断功能、寿命管理功能、系统优化功能以及其它功能(根据电厂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设置)[3]。自从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总院在2000年提出这一概念和规划后,至今估计有200家多电厂建立了SIS系统,可谓发展相当迅速。
但是自从SIS系统投运以来,其所起的作用只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和可打印各类生产报表,能够真正把SIS的应用功能尽情发挥出来的很少,其面向统计/生产管理的数据分析工具,基于热经济性分析的运行优化,以品质经济性为目标的控制优化,以提高可靠性为目的的设备故障诊断等功能基本多数都未能付绪实施。其原因主要有设计不够完善,多数SIS厂家并没有完全吃透专业性极强的后台程序及算法,使其在生产实际中未能发挥作用,加上与现场生产脱节,因此SIS商所能做的只是利用网络技术,边搭建一个基本的SIS 架构边进行摸索。此外SIS应涵盖哪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缓慢了其功能的应用。
但从大的方向上看,SIS系统的建设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将给发电厂特别是大型的现代化发电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及前景
随着国家法律对环保日益严格的要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未来热工系统将围绕 “节能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向智能化、网络化、透明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新的测量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断得以应用,将使机组的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象操作普通计算机一样方便。
2.1 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是热工自动化系统发展方向
单元机组DCS的普及应用,使得机组的监控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它的监控智能化程度在电力行业却没有多大提高。虽然许多智能化的监视、控制软件在国内化工、冶金行业中都有较好的应用并取得效益,可在我国电力行业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起步。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电厂单元机组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将是一种趋势,因此未来数年里,实现信息智能化的仪表与软件将会在火电厂得到发展与应用,如:
仪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现场智能传感器进行在线远程组态和参数设置、对因安装位置和高静压造成的零位飘移进行远程修正,精度自动进行标定,计算各类误差, 并生成标定曲线和报告;自动跟踪并记录仪表运行过程中综合的状态变化,如掉电、高低限报警、取压管路是否有堵或零位是否有飘移等。
阀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智能化阀门进行在线组态、调试、自动标定和开度阶跃测试,判断阀门阀杆是否卡涩, 阀芯是否有磨损等,通过阀门性能状况的全面评估,为实现预测性维护提供决策。
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智能管理软件将对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如送风机,引风机,给水泵等,综合采用基于可靠性的状态监测多种技术,通过振动、油的分析以及电机诊断,快速分析(是否存在平衡不好,基础松动, 冲击负荷,轴承磨损)等现象和识别故障隐患, 在隐患尚未扩展之前发出报警,为停机检修提供指导和帮助。
智能化报警软件将对报警信号进行汇类统计、分析和预测,对机组运行趋势和状态作出分析、判断,用以指导运行人员的操作;故障预测、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维修等专用软件,将在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机组潜力中发挥作用。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将带来机组检修方式的转变,以往定期的、被动式维护将向预测性、主动式为主的维护方式过渡,检修计划将根据机组实际状况安排。
2.2 过程控制优化软件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进一步提高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和品质指标,是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虽然目前有关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在电厂控制系统优化应用的报道有不少,但据笔者了解真正运行效果好的不多。随着电力行业竞争的加剧,安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通用性强、安装调试方便的优化控制专用软件(尤其是燃烧和蒸汽温度优化、性能分析软件、)将会在电厂得到亲睐、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目前机组的AGC均为单机方式(由调度直接把负荷指令发给投入AGC的机组)。由于电网负荷变化频繁,使投入AGC的机组始终处于相应的变负荷状态,锅炉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波动幅度大,辅机、阀门、挡板等设备动作频繁,这种方式对机组和设备的寿命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发电成本的提高,发电企业需从各个角度考虑如何切实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因此配置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即电网调度向电厂发一个全厂负荷指令,由电厂的全厂负荷分配系统,以机组的煤耗成本特性为基础,在机组允许的变化范围内,经济合理地选择安排机组的负荷或变负荷任务,使全厂发电的煤耗成本最低,降低电厂的发电成本)将是发电企业必然的要求,相信不久的将来,单机AGC方式将会向全厂负荷分配方式转变。转贴于
SIS系统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促进自身应用技术走向成熟,在确保火电厂安全、环保、高效益及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发挥作用。
2.3 现场总线与DCS相互依存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里,现场总线将与DCS、PLC相互依存发展,现场总线借助于DCS和PLC平台发展自身的应用空间,DCS和PLC则借助于现场总线完善自身的功能。
2.3.1 现场总线与DCS的关系
现场总线作为一个完整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目前还难以迅速应用到整个电厂中,而DCS虽然是电厂目前在线运行机组的主流控制系统,但由于其检测和执行等现场仪表信号仍采用模拟量信号,无法满足工程师站上对现场仪表进行诊断、维护和管理的要求,限制了控制过程视野,因此DCS通过容入通信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现场总线和适合现场总线连接的智能化仪表、阀门,并将自身的输出驱动功能分离移到现场或由现场智能驱动器代替,功能简单且相对集中的控制系统下放到采用FCS控制和处理功能的现场智能仪表中,然后由少量的几根同轴电缆(或光缆)和紧急停炉停机控制用电缆,通过全数字化通信与控制室连接。将有助于降低电厂造价,提高自身的可靠性,拓宽各自的功能,推动各自的发展。除新建电厂将会更多的采用现场总线的智能设备外,也会成为运行多年的机组下一步的改造计划。
2.3.2 现场总线与PLC的关系
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将借助于PLC,这不但因为PLC已广泛应用于电厂辅助设备的控制,将现场总线技术和产品溶合到PLC系统中,成为PLC系统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PLC系统的延伸部分,在辅助设备的控制中将直接明显地体现其经济效益。还因为现场总线和PLC的制造商间关系密切,如Contr01.Net、ProfiBus等本身就是由PLC的主要生产供货商支持开发。
由于电厂现场的环境恶劣,温度高、灰尘多、湿度变化大,因此现场总线在电厂应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自身质量。
2.4 辅助车间(系统)集控将得到全面推广
随着发电厂对减员增效的要求和运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辅助车间(系统)通过辅控网集控将会得到进一步全面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目前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辅控系统I/O点数量大(浙江宁海电厂已达到10000点),各辅助车间物理位置分散,存在远距离通信、信号衰减和网络干扰问题,因此监控系统主干通信网宜采用多模光缆以确保通信信号的可靠性。
(2)各辅助控制系统采用不同的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协议不同,甚至不同的物理接口,因此须解决网络通信协议的转换问题,选型时应事先规定好各系统间的接口连接协议。
(3)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为不同的厂商供货,由于使用的软件不同,其操作员站的人机界面很有可能不一致。因此选型时应注意上位机软件,设计统一的人机界面,采用统一的风格及操作方式,以便方便各系统画面接入BOP网络。
辅助车间集控系统能否实现设计目标,除了自身的技术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助系统本身的自动投入情况。因此高可靠性的执行机构、动作灵活可靠的限位开关、智能化的变送器将会得到应用;
2.5 单元机组监控系统的物理配置趋向集中布置
过去一个集控室的概念,通常为一台单元机组独用或为二台机组合用,电子室分成若干个小型的电子设备间,分别布置在锅炉、汽轮机房或其它主设备附近。其优点是节省了电缆。但随着机组容量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深化,近几年集控室的概念扩大,出现了全厂单元机组集中于一个控制室,单元机组的电子设备间集中,现场一般的监视信号大量采用远程I/O柜的配置方式趋势,如浙江省国华浙能宁海发电厂(获国家金奖),一期工程四台机组一个控制室集中监控,单元机组电子室集中,提高了机组运行管理水平。
2.6 APS技术应用
APS是机组级顺序控制系统的代名词。在机组启动中,仅需按下一个启动控制键,整个机组就将按照设计的先后顺序、规定的时间和各控制子系统的工作情况,自动启停过程中的相关设备,协调机炉电各系统的控制,在少量人工干预甚至完全不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整台机组的启停。但由于设备自身的可控性和可用率不满足自动化要求,加上一些工艺和技术上还存在问题,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改进,所以目前燃煤机组实施APS系统的还不多见。
由于APS系统的实质是电厂运行规程的程序化,其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人为操作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缩短机组启停时间。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机组整体自动化水平,增强在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会成为未来机组控制发展的方向之一,引导设计、控制系统厂商和电厂人员更多地去深入研究,设计和完善功能,并付绪实施。
2.7 无线测量技术应用
无线测量技术能监视和控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更多情况,获得关键的工艺信息,整合进入DCS。除节省大量安装成本以外,还将推动基本过程和自动化技术的改善。如供热、供油和煤计量,酸碱、污水区域测量等,都可能通过无线测量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2.8 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研究将深入
由于热控系统硬软件的性能与质量、控制逻辑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保护连锁信号的定值和延迟时间设置,以及热控人员的检修和维护水平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此使得热控保护系统误动作引起机组跳闸事件还时有发生。在电力生产企业面临安全考核风险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本着电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效益优先原则,从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着手,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是热工自动化系统近期的一项急需进行的工作。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工作,包括控制软硬件的合理配置,采集信号的可靠性、干扰信号的抑制,控制逻辑的优化、控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完善等。随着机组控制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重要控制子系统的硬件配置中,将会采用安全型控制器、安全型PLC系统或者它们的整合,保护采集信号将会更多的采用三选二判断逻辑。独立的测量装置需要设计干扰信号抑制功能。此外基建机组一味以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也应得到扭转(最低价中标,迫使厂商通过减少配置来降低投标价,导致控制系统可靠性下降)。
2.9 火电厂机组检修运行维护方式将改变
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发电企业将趋向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结构扁平化,为提高经济效益,发电企业在多发电,以提高机组利用小时的同时,将会通过减少生产人员的配备,密切与外包检修企业之间的联系,让专业检修队伍取替本厂检修队伍的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检修维修工作社会化将是一种趋势。此外DCS的一体化及其向各功能领域渗透,提高电厂整体协调和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将会使电厂原专业间及专业内的分工重新调整,比如热工与电气二次回路的专业划分打通。为了降低成本,电厂不再保持大批的检修维修人员,因此检修维护方式也将因此而改变,比如让生产厂家和公司承担DCS和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
电厂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热工自动化系统所依赖的测量仪表也大量增加。在现场总线和智能仪表未全面使用的情况下,这些仪表还需定期校验。为提高测量仪表校验工作的效率,实现测量仪表从校验、基础数据台帐的建立、设备校验计划和日常维护工作的产生、执行、校验、数据输入、终结及统计分析,周期调整等的全过程自动管理代替人工管理,将是电厂仪表管理发展的趋势,因此全自动仪表校验装置和自动管理软件的需求量将会迅速增加。
篇2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发展现状;手段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对现代电力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要求已经非常迫切。创新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电力工程实际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代电力项目中保障投资方与施工方经济利益的需要。创新电力项目管理模式需要由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施工方、工程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等多方协作完成,这是现代电力项目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电力项目造价与质量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因此,现代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应该注重提高自身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推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以投资主体为引导进行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为电力项目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
1.电力企业是电力网络传播的媒介,对发展全国电力市场有推动作用。
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对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差异要尊重,在每个供电地区都要建设电力企业,对供电业务能够做到全面的管理。而且电力企业在面对不同地区的电力与电力市场,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的消费群体,保证各群体之间的电力供应的全面。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要实行不同的电力供应方案,使电力网络在电力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做到细水长流,也能通过这样的手段,帮助电力网络对客户进行市场开拓,能够全面推动我国电力网络与电力工程的发展。
2.能够通过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进度要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进行最有效的电力建设与管理方案。
在电力企业的供电业务中,要建立完整的电力建设与管理监督团队,监控电力建设与管理的实况信息要正常,并且要做到应对在电力工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活用电力建设与管理的数据与技术,完善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手段,并且将电力网络的建设与电力企业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对电力企业实施的改革与进步,最终形成完整的全国电力网络,保证我国电力用户对电力工程的正常使用,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有所推动。
二、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过程与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全国的电力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用电高峰大幅度增加,电力企业进行大力供电,保证我国所有地区的电力供应正常化,并由电力企业进行管理与监控。当今社会,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为满足用户的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国家的电力网络与电力技术运用需要相应的完善,对全国的电力工程要一视同仁,对供电困难的地区,进行电力企业管理,最大程度上加大供电力度,做到电力工程全面发展,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电力需求状况做出不同的电力技术策略,保证我国电力网络的使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电力工程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日常项目维修定期进行。
对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难度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电力运输的线路会经常性的损坏,导致电力工程不能够正常供电,进而造成了电力工程供电不稳定的现象。影响了电力建设与管理的进行。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组织专业的维修与检测队伍,对电力工程的供电线路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已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维修,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要进行预防,全面的解决电力工程的供电线路的问题,使我国电力工程的供电的顺畅率大大提高,完善电力工程的建设。对于这样的维修队伍,电力企业要选拔专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人才,还要有丰富的电力工程线路维修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在高水平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保证人员的安全,这是能有效管理电力工程主网运行的方法之一,希望能够引起电力企业的重视。
2.为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高科技的技术与设备设施。
使用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来进行电力建设与管理与维护,从技术层面保证电力工程的建设,我国电力工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的供电与建设与管理设备不够专业,不适合电力负荷大的环境,这个情况应该引起电力企业与电力建设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需求量超过最大负荷,一般的电力供应设备与电力网络不足以带动超负荷的电力供应,需要电力企业换成大功率的电力供应设备,运用能够承受电力网络工作负荷大的线路技术,引进外国先进的电力技术,让我国电力网络的电力供应稳定率能大大提高,保证电力网络的建设正常化,也能保证用户的用电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提高了我国电力网络的供电成功率。
3.加强对电力工程目标客户的意见管理。
建立电力企业中客户对电力工程的意见反映与处理体系,对客户意见要仔细的研究与分析。在电力企业中,对电力工程的客户服务管理应该包括服务管理制度,客户意见反馈体系,其中客户意见反馈是电力工程客户服务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能真实地反映客户对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服务意见,也能为电力企业的总体业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电力工程在服务过程中应该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遵循着客户至上的经营信条,对于客户的意见反馈也应当做出足够的反映,电力工程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客户的想法与意见也是不同的,电力企业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客户的意见都做到改革与创新,但是可以通过对所有客户的意见汇总,真正了解客户的意见与思想,对客户的要求进行分析,并在电力工程服务过程中推出新式的服务,为推动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做出贡献。
四、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手段与措施
1.在电力工程技术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管理优化。
电力工程客户服务,本质上是通过对电力工程供电服务的优化,来带动我国电力企业业务的整体发展水平。电力工程客户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从供电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客户设身处地的考虑,满足客户不同标准的要求,全面发展我国电力工程的总体服务水准。但是我国电力企业现阶段对电力工程客户服务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对客户的供电服务不到位,导致我国供电电力工程的发展进度缓慢,需要进行电力企业对客户服务的优化改革,来让我国供电电力工程进行转型与发展。
2.征得政府与国家的支持,完善我国电力工程中电力建设与管理的工程。
总的来说,我国电力建设与管理与供电系统仍然不尽人意,没有全面的统一,需要完善我国整体的整体电力网络建设,现如今我国供电企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独立性大大增强,但是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还是需要国家的支持与介入,国家也对电力工程的开展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扶持帮助政策,支持其发展。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与电力建设与管理应该为我国的电力网络建设做出贡献,但是在进行电力工程的过程中,需要过硬的电力技术以及专业的电力建设与管理设备,需要征得政府的支持与援助。有政府与国家的人力财力援助,才能让我国整体的电力工程得到完善,发展我国电力网络的建设进度,这是我国电力企业与电力工程建设队伍的使命与任务。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改革与进步,我国的电力工程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对于电力工程中电力网络的建设仍在进行,这期间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与现象,需要电力企业的科技人员进行探索与解决,帮助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力对于人类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存在于电力工程中电力网络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我国电力网络的建设将到达全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炳伦.电力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3,04:231.
篇3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香港中华电力的电价体系,研究其成熟的电价运营经验,探索解决国内电力行业存在的电价矛盾问题。
关键词 电价体系 成功经验 借鉴 思考
电力企业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对全国的电力进行投资、生产、输配、销售,以满足社会经济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企业内部以及电力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均产生了系列矛盾,如何疏导这些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电力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电价体系的现状
我国电价体系运行二十多年来,在平抑电价、保障电力供应、规范用电秩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投资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巨大变化,电力行业呈现的问题肆待解决。
(一)电价价目结构性矛盾突出,梳理工作繁重
目前各省市运营的电价体系主要是在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立的电价体系框架上建立起来的。2004年,按照国家新的电价管理体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省市的电价体系和定价权进行梳理,确立了各省市电价体系的基本框架。至今运行8年来,虽然进行了多次煤电价格联动,开展了一些局部性的调整工作,但各省市电价体系调整绝大多数仅限于单一的价格上调或下降,并未根据电价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阶段性梳理和测算。
(二)电价体系矛盾突出,及时疏导迫在眉睫
目前电价体系主要存在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矛盾。一是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发电成本和上网电价之间,一方面受市场调节影响的发电燃煤和燃油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发电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电价受政府严格管制,一次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发电成本上升在上网侧不能及时疏导,抑制了发电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积极性,减少了供电企业的能源供给。二是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销售电价调整之前缺乏对发—输—配各个环节成本的核算,使销售电价上调缺乏透明度和说服力,导致公众对价格上涨产生不满,另一方面目前缺乏严格的机制保障价格的波动,没有规定什么时候上调或降低电价,且电价调整过于平凡,加之只有上调电价没有降低电价还原于民的情况,给公众一种随意涨价的客观感受,因此,为疏导电力行业主体之间的矛盾,应尽快完善电价定价机制,及时疏导电价矛盾。
(三)电力事业科学发展受阻,急需完善电价体系
一是需要提高科学用电水平。近几年电力供应形势整体持续紧张,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出现“开四停三”的严峻局面,电网负荷不断冲高,峰谷落差大,说明企业科学用电有待提高,急需改进电力资源配置。二是需要建立科学的电价机制,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资产质量和效益。现行的电价体系对电力企业的利润是以“销售电量”为基础进行核定的。电量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的平稳导致对电力需求的平稳。而在电力紧缺时期,燃油发电机组因购电价格水平低于成本价格,导致发电企业减少发电,但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每千瓦时产生的GDP能够弥补发电企业高燃料价格引发的亏损。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电价机制,实现电力企业之间(资金投入、资产管理、利润分配),以及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的利益均衡,最终实现电力事业的科学发展,是目前电价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香港中电电价体系运营的成功经验
为合理解决中国大陆电力行业面临的电价体系问题,放眼世界,我们必须学习研究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电价体系的成功运营经验,移植和创新关系电力企业经济命脉的电价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香港电价体系以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简称香港中电)建立的电价体系为主,自1901年香港中电成立以来,电价体系以公平负担、简单易行、推行负荷管理和稳定经营为原则,包含利润回报机制、电价稳定平抑机制、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等。
(一)以固定资产净值为基准的利润回报机制
香港中电经营年利润主要按其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总额的9.99%计算,其中可再生能源固定资产按平均净值总额的11%,除此之外还包括港府对中电在排放表现、客户服务、能源效益等达到政府考核指标的奖励,以及电力出口的利润分成(即境外售电利润的20%)。
(二)电价稳定平抑机制
中电电价主要由基础电价、燃料价格和电费回扣三部分构成,对应设立了电费稳定基金、燃料价格调整基金和减费储备金,类似于资金蓄水池,在经济变化引发电价水平变动时运用资金蓄水池平抑电价,减少电价波动次数,降低电价波动频率。
电价=基础电价+燃料价格+电费回扣
1.基础电价
基础电价主要反映电力需求所必需的电网投资及电力营运而向客户收取的服务成本。为保证中电经营所需的成本和利润足以收回,每年基本收费根据中电的经营费用、标准燃料费(700元/44千兆焦耳,相当于HK0.0573元/度)、利息、折旧、课税和利润之和测算的电费收入,除以预期售电量后进行厘定。每年实际收到的客户电费收入,扣除营运开支及准许利润后所得差额归入电费稳定基金。
电费稳定基金本质上是属于客户的资金,作为中电的一项负债来反映,不属于中电的利润,其主要用于降低客户电费或减少电费的增幅,当电费稳定基金结余数超出当年电费收入8%时,过剩的基金须一次性或通过来年电费调整返还客户,体现了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服务理念。
2.燃料价格调整费
为减少发电端燃料价格上下波动引起电价的频繁调整,中电设置了燃料价格调整费,每年将实际收取的燃料价格调整费与实际支付的燃料成本之间的差额归入燃料价格调整基金,用于平抑燃料价格波动带来的电价水平的波动。当实际燃料价格超出已设定的燃料费标准时,须向客户加收燃料价格调整费,如实际的燃料价格低于设定的燃料费标准时,多增收的燃料价格调整费进入燃料价格调整基金。
3.电费回扣
由于电费稳定基金属于用电客户所有,其产生的利息属于用电客户,归入减费储备金,用作专项降低电费,该专项回扣至少每四年执行一次,返利于民。
(三)电费价目
中电电价价目简单明了,客户可以自主选择电价类别。
一是电价分类简单容易执行。中电的行业电价分为住宅用电和非住宅用电,非住宅用电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用电需求和特点,选择按普通、大量、高需求三种价目计费。二是两部制电价保证了企业固定成本的合理补偿。对大量用电和高需求用电实行基本电费(按照用电需量计收)和电量电费的两部制电价进行收费,其中,大量用电的需量收费占其总电费比重的20%,高需求用电的需量收费则占30%。需量电费的比重均高于中国大陆(一般在15%左右),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用户合理安排用电负荷,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电网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需量收费的计费标准是根据中电日常营运所发生的固定成本而核算的,所以需量电费的取使中电的固定成本支出得到了适当的补偿,保证了企业效益的稳定性。
三、合理移植香港电价体系的建议
香港电价以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的利润回报机制、区分电网运营成本与燃料价格(电源采购)波动的电价平抑稳定机制、注重节能环保和客户服务的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以及良好的价目安排,有效促进了电网投资、企业利润、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以及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保障了香港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结合我国大陆的电价体系现状,现提出以下 建议:
(一)鼓励投资,建立以固定资产为基础的利润回报机制
为鼓励电力企业投资,增强电力供应能力,改变目前以“销售电量”为基础的利润核定机制,建立以固定资产为基础的利润回报机制,使投入和产出成合理比例,客观反映电力企业为保障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服务质量等投入的合理回报,改变目前部分电力企业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利率的现状,使电力企业经营利润回报更加稳定、可控。
(二)设立电价稳定基金,建立稳定的定价机制
为合理解决因发电成本变化引发的电价矛盾,以各省市为单位,建立电价稳定基金(目前在各省市设立了价格调节基金,用于平抑物价,但鉴于电力作为基础能源的重要性和涉及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建议建立单独的电价稳定基金),制定电价调整的内外部经济条件,定价程序等。电价稳定基金来源于销售终端产生的合理利润,用于调节发电企业或供电企业因发电成本或供电成本的上升引发的电价水平波动,疏导燃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的矛盾。
(三)彰显社会责任,建立新型电力企业经营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对电力企业的考核主要包括供电质量、线损率、电力供应(网供指标)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局限于供电企业内部,没有涉及到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为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借鉴香港的考核机制,将对其内部考核扩大到外部环境中,增强对节能环保、客户服务、能源效益等方面的考核,建立新型电力企业经营考核机制。
(四)优化电价分类,建立统一的电价价目
目前我国大陆各省之间甚至省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电价分类不同,类别多,客户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加大了电价执行难度。为减少电价执行中的矛盾,建议优化电价分类,建立统一的电价价目。一是减少了电价执行的纠纷。二是在对各个区域进行电量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的时候,能准确透过各省市的电量数据掌握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是形成了统一的外商投资环境。
参考资料:
[1]张文杰.统一上网电价产生的背景及影响.大众用电.2006(02).
[2]闫红光.浅议电价改革的趋势.四川水利.2006(01).
篇4
关键词:用电管理技术;用电检查管理;电力供应;电力行业;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02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11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用电设备的发展与增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化的逐步实现,我国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对生活的品质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因而对于电力供应的质量与稳定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整个电力供应用方面或在电力行业中作为重要一环的用电检查管理需要从各方面来加强与提升,只有如此,才能给人们生活带来高品质供电服务。
1 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以此为基础的农村城镇化浪潮,确实给配电网络或电力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而电力行业应该对此加以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的用电管理技术水平,完善用电检查管理制度,最终真正做到为我国全面的实现现代化提供最大的动力支持。首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用户用电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而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与变迁中,各种电器的购买与应用也在不断进行,旧家电的不断退出,新的更为先进或更加耗能的大型电器的不断买进,增加了用电需求。因此,电力部门,应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并且应该根据其发展情况,做出准确的预估,不但要弄清楚其需求,同时也应该对原有的信息加以观察与更新,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实际发展情况。其次,用电检查作为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联结,也是整个电力行业更好发展、更加顺应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应该对此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对当下的用电现场中,实际的检查方式方法加以核实,同时对此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因为只有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去提高适应能力,才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2 提高用电管理技术
2.1 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化
所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以提高用电效率、以实现用电企业的小成本运行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用电方式,也可以是给用户一些实惠,使其主动参与到节约用电与提高用电效率的一种管理模式。建立起这种管理模式,其作用在于:第一,可以使用户真正了解到资源对于人类、国家、个人等的利害关系;第二,其应用是一个相当复杂且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援,比如不同的行业、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因为它不但涉及它们的切身利益,而且是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只有在不断合作与提高工作协调效率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实现或保证电力需求工作的开展。
2.2 加强负荷预测工作
这种不断的加强可以命名负荷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较为接近事实的认知,如此有助于为其制定出一些更好的用电方案,提供一些符合科学合理化的依据。这也是对于上面第一点的管理模式的重要准备。从手段方面来看,其不但可以使各种电力供需情况透过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气温、不同的价格等对于负荷的影响,判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与否,而且更加有助于对某些高耗能产业的动态把握,同时随之而来的即是对不同的供需条件加以分析进而建立起较为完善、准确的需求侧管理的计划指标。
2.3 用电现场检查自动化
传统的用电现场检查,如众所见,以手工记录为主。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分析,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不仅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而且由于这种记录方式易出现误差或者人为的不准确记录,因此应该对此进行改善。也即是说,运用现代化的检查记录方式取代原有的方式,以此提高用电检查的准确性、时效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进而节约企业的人工支出成本。因为在目前这个信息化较发达的时代,在这个以数据作为统计与分析对象的时代,只有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科学化、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才可以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才能够在自动化与一体化的方向上把握住时展的脉搏,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的升级。
2.4 提升供电服务质量
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市场化,换句话说,那可怕的如老虎般凶猛的竞争机制被从牢笼里放了出来。因而想要在市场中保有地位,获得利润,就必须认识到要为客户提供些什么,而不是从其那里拿走什么。只有转变观念,认知到客户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那么就应该积极地去提升供电服务的质量。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也是其竞争机制本身所携带的一种较好的因素,反过来,也是企业脱颖而出的资本,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市场化的浪潮不断翻滚的情况下,只有努力的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态度,认知到新环境下的必然性发展趋势,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成功之资。
2.5 正确处理与客户间的关系,建立其管理机制
在当下,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整个的商业市场都在为不断增加和稳固客户群而努力。因此,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不但应该引入较为现代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而且应该对于公司的现有客户、潜在客户等进行沟通,建立起客户的维护与及时的跟进服务,只有如此,才能使整个流程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有效管理,实际上,是使企业在稳定发展中得到了一点真正的安全性,而且在这种如此互利互惠的方式下,不但为客户实现了其需求,同时也使企业创造出了更好的价值,因而是一种更为经济的双赢模式。
3 提高用电检查管理
3.1 转变理念,使用电检查科学化
在现代化、全面化的发展阶段,供电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用电客户与用电检查之间的关系。因为如同上面所说,建立良好的侧管理模式,需要使客户认识到与整个自然资源的关系,使其拥有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但是要实现它,就应该在用电检查这一主要环节做一些较好的准备。因为这也是使用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重要关系的联结点。但是由于传统的检查方式在当下的环境下会不适应其发展,所以建议采用自动化用电检查方法。表面上看,这种方法似乎扯断了或隔开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其实仔细分析,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不但使客户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测定,同时也使整个的企业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但节约了时间,同时也使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更好的数据把握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较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用电检查在整个的用户反馈与企业理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只有通过一些较为可靠、科学、有用的手段来实现利用它的优势,使其达到价值的最优化或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用电企业为人民的电力需求而服务,才能真正地做到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的构建。
3.2 打击电力犯罪,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窃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危险,因此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在该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应该正确地引导民众正确按照规范去使用电力,只有规范其用电行为,用户与企业之间才能建立起较为良好的持久关系,才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一些投入,建立一个有效的奖励制度,只要对于违规用电的行为进行举报,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民众为自身的用电利益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履行作为公民在这方面的实际义务,最终保证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失。
3.3 其他措施
第一,建立标准化与专业化的管理;第二,设立有效的保障措施,使信息的掌握更准确,对数据的分析应该科学有效;第三,利用新技术,将其在各个检查环节中加以应用,同时对于检查的流程应该不断进行检查,从而做到优化流程,简化工作,达到效率与作用的目的。这方面应该实行监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帮助用户去经济合理地使用电力。最为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建立一支经得起各种考验磨炼的团队,使企业在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最佳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在对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中在用电管理技术与用电检查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应该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尽可能地实现用电现场的检查自动化,在最后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准上应该加大投入,与客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将此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同时,企业应该认识到提高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全组织的结构构建,健全组织,以标准化、专业化作为发展的推动力,严格把控在用电检查方面的流程,从而真正做到为人民的电力供应负责到底。
参考文献
[1] 谢铿.有效开展用电检查提高用电管理水平[J].商品与质量,2011,(2).
[2] 张罡.用电管理技术和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4,(4).
[3] 邓孟昆.加强用电需求科学化侧管理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水平[J].广东科技,2013,(10).
[4] 高峰.用电管理技术及用电检查管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7).
[5] 盖泓.浅析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用电检查管理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2013,(12).
[6] 仵泉.用电需求管理在提高用电检查水平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电力需求 电力供应 侧管理
一、 电力需求侧管理综述
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历史背景。电力需求侧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燃料价格飞涨,美国能源界意识到单纯依靠能源供应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必须采取节约等手段来进行控制。电力需求侧管理正是适应这一变化而兴起的新的能源管理方法。这期间,美国建立了综合考虑供应方和需求方两种资源为一整体,进行综合资源规划的新理念,对供电方案和节电方案进行技术筛选和成本效益分析,形成综合规划方案。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更多国家开始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在包括加拿大、欧盟、日本、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20 世纪90年代初,电力需求侧管理被引入我国。1991-1995 年期间,我国就举办了多次由国际专家主讲的有关电力需求侧管理知识的培训、研讨班。1999-2000年间,各省( 区、市)先后开展了多种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2002年以来,随着电力供需紧张,电荒危机的出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2002年国家经贸委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意见》, 2004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联合印发了《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导意见》,部分省级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关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政策,湖北省也于2005年年底出台了《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
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简称 DSM),是指通过有效的激励和诱导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方式,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与客户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是一项涉及政府、电力企业、用户、节能产品制造商的系统工程,政府通过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展,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日趋紧张的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可以延缓和减少电力建设的巨大投资,降低电力运营成本,通过有效提高现有装机容量、电网的利用率和负荷率,提高对用户的用电管理水平,进一步约束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户在不减低用电需求的同时可减少电费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活质量;节能产品制造商可以通过对需求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参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企业的结构调整。
二、湖北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湖北电网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的局面, 今年湖北主网的最大用电负荷已经突破了1000万千瓦,预计今夏该省主网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280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在126万千瓦,省内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截止2005年底,湖北省电网总装机容量为24249.5MW,其中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为8248.5MW,占34.02%,水电机组(包括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6001MW,占65.98%。由于长江流经湖北省,水利资源丰富,水电机组多,而火电装机少,电力工业结构中存在矛盾。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缺乏合适资金来源。缺乏资金来源和有力的经济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施加经济激励措施可以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的电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而且也缺少在价格、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转移负荷的补偿、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节电产品的研发推广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从总体上看,我国这方面的经济激励所需资金基本没有有效渠道,这也正是造成这项工作主要停留在有序用电层面,也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能效等其它层面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
2. 需求侧管理体系欠改进。与国内许多地区一样,湖北仍未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需求侧管理体系,总体表现为用电负荷率偏低,用电负荷特性的改善并不明显,高峰时段缺电力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拉闸限电,如2004年全年拉闸30204条次,共限电量6.96亿千瓦时,最严重时期一天限电量突破2000万千瓦时,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需求侧管理体系需经历方案设计、实施效果评估、动态修正机制、法规政策制定等几个步骤完成。完善的需求侧管理体系为提高需求侧管理水平提供了保证,湖北应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需求侧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取实施需求侧管理带来的效益。
3. 负荷管理存在问题。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武汉、黄石、襄樊等几个负荷集中地区,应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效果明显。如武汉控制负荷12万千瓦,黄石、襄樊分别控制负荷5万千瓦等。但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在供电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机构与人员配置;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中,用户对安装负荷管理装置很不理解,甚至持抵制态度,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造成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处境比较艰难。
三、对湖北实施需求侧管理的几点建议
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几类。湖北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不同的用户制定各异的方针,同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最人性化的手段达到最优的效果。分别针对以上几种手段以及我省一些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目前采用的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手段之一,主要有一下几类。
(1)峰谷电价。国内一些省、市这几年实行峰谷定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与国外一些先进的定价方法比较,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制定峰谷分时电价方案应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峰谷时段的划分能准确反映各个时段电网的负荷情况;其次是电价水平的制定能同时兼顾电网削峰程度最大、峰谷差最小、用户侧收益最大、电力公司损益平衡这四个目标。因此,湖北应对现行峰谷电价进行分析和改进,在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峰谷定价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上述几点为函数,采用定量的模型与方法,构建一个多原变量的函数模型,以期达到最优的定价方法。
(2)丰枯电价。湖北省接受西北电网、河南电网、三峡电力等地供电,再加上湖北省水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65.98%,用电量中水电占有相当的比例,一年中的汛期集中在7、8月份,其它时间来水较少,受来水影响,西北电网、河南电网、三峡电力与湖北省内水电站在枯水期受到一定影响,湖北在枯水期的电力供应也较丰水期下降。此时仅凭峰谷电价很难缓解供需矛盾,所以,湖北应在实施峰谷电价的同时,根据丰枯期特点配合实施丰枯电价。
(3)可中断电价。采用上文提级的两种办法,以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减高峰负荷的作用,同时,存在滞后性是峰谷分时电价与丰枯电价共同的弱点,在用价格来缓解负荷压力的过程中,需求侧的响应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在湖北当前电力供应局面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完成降低尖端负荷的目的,可以采用可中断电价来辅助完成电价杠杆的实施。
(4)高可靠性电价。该电价适合湖北省未来的经济发展,适用于电力非常稳定、充足的条件下。主要是针对部分典型的、对电能要求可靠性高的用户,如化工行业、电子行业,通过协议收取较高的电费从而保证该类用户的用电可靠性,而一旦停电按协议支付给用户相应的损失补偿。
2.技术手段。技术手段主要是指推广高效用电设备和日常节电产品,采用高效节能技术等,这就需要用户能多的理解和配合。湖北省用电量中工、商业用电比非常的大,截止到2004 年底,我省共推广各类电锅炉、虚能空调657台,用电容量23.67万千瓦。因此应对工业中的用电大户大力推广变频传动装置,削减电动机耗电量。此外,由于湖北省夏季温高,有相当比例的用户使用空调进行降温,为了控制夏季空调带来的负荷压力,此时可以考虑冰蓄冷空调技术,可以明显的起到缓解供给电压矛盾的作用。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政府相关电力部门在经济手段失效的情况下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湖北省电力体制不完善,需求侧管理刚刚起步的发展初期,行政手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湖北省不应该把行政手段作为主要的错峰平谷手段,应当作为经济手段的辅助手段,有效合理的配合起来使用,更好的发挥缓解负荷压力的作用。
4.建立电力负荷预测机制。湖北省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行业种类也比较多,导致用电符合特性变化比较复杂,我省应该积极的建立比较完善的短期以及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及监控机制。目前,电力短期负荷预测还不系统、不全面。应该结合各行业的用电负荷特性,以及天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因地制宜,总结用电负荷数据的规律性,建立全面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同时,在考虑电源建设和电网构架的基础上,对湖北的中长期电力负荷进行预测, 以利于短期负荷预测系统更好的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湖北需求侧管理的开展必须有机的结合技术、经济以及行政手段,根据湖北省自身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工商业比例等特点,建立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实施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解决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湖北先建立电力负荷预测及监控的工作,做好远景规划,及时对数据监控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科学合理地分配负荷指标,解决好目前负荷分配不科学的问题。在负荷预测系统的中,对各行业制定相应的需求侧管理措施,协调多种电价手段的配合使用,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更大经济效益,真正起到缓解电力负荷供给矛盾的作用,促进湖北需求侧管理的向着更好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鸣:综合资源规划及其激励理论与应用[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0.
[2] 杨志荣、劳德容编:需求方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1、电力行业的特性
电力行业特点一是公用性,电力供应涉及千家万户,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具有垄断性,电力公司在一个区域只有一家,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电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因而电力企业不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广;三是电能本身不能储存,发、供、用同时完成。因此,对电力企业而言,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尽管电力工业的产品十分单一,但其生产过程却相当复杂,各部门之间具有强祸合的严密的并行协同关系。统一的流程管理标准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电力企业各个部门来说是很欠缺的。如技术管理、计划管理、经营用电管理、物资管理等,许多部门的管理流程没有通用的规章制度,这也使得管理难度加大。
2、标准化研究现状
国外标准化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家标准体系。在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下,标准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市场准入,契约合同维护、贸易仲裁、合格评定和产品检验的基本依据。在发达国家,标准的制定采用自愿性标准体系,标准本身不具备强制性。
标准化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中通常包含企业文化标准化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服务标准化体系和应急事故处理标准化体系。有学者提出将标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发电设备维修中,提出了包含维修过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工艺管理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维修标准库,将维修项目分类的方式,配合设备信息、维修计划、维修过程、维修评价等最终实现对发电设备维修系统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目前讨论配电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学者较少,配网工程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竣工验收局限性和评价方法的特殊性。近年来,电网向着高电压、大容量的趋势迅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配电网的投入低和设备陈旧,成为了电网发展的瓶颈,因此配电网的工程质量水平不仅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用户的可靠供电有直接影响,还对电力市场的运营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3、电力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近年来,为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电力行业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网络,加强标准化规章制度建设,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在修订电力生产建设方面的重要标准、明确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法规以及推动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
电力行业管理标准化可以按照电力工业部1号令《电力工业部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10号令《电力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三个电力标准化行业规定划分为三个管理层次。其中国家发改委是电力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负责电力标准化的行政管理业务,能源局负责电力标准的技术归口。中电联在国家发改委领导下,负责电力行业标准化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工作。
电力行业规定包括行业规定:《电力行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电力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电力企业技术标准备案办法》、《电力行业归口有关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委员会(IEC/TC)工作管理办法》、《电力标准复审管理办法》、《电力行业标准制定管理细则》和《电力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细则》,这些法规制度的建立,使电力行业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开展电力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篇7
【关键词】配电系统;靠性评估方法;应用
0 引言
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变得非常困难。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定量的方法。发展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1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主要集中于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相比之下,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远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设备和配电系统的发电系统相对集中,设备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发电能力的停电造成的电力故障严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也越来越高。同时,区域分布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电力系统与电力供应、电力供应与分配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生产,供应和使用的特点,同时,一旦配电系统设备故障或维护,它会导致系统的电力用户停电。绝大多数配电系统采取环设计,开环成一个径向运行模式,单一故障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故障率也较高。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的电力用户故障是由电力系统故障造成的。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电力分配系统的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将成为电力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是保证供电质量,提高电力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和完善电力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配电网可靠性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现代公共工程成本―效益分析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44年法国工程师Jules.Dupuit发表的论文《公共工程项目效用的测算》。1920年,英国人A. C. Pigou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将边际分析方法应用到了成本―效益分析中,奠定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可用A. C. Pigou的边际分析方法来说明。定义可靠性边际成本为增加一个单位可靠性水平而需增加的投资成本;定义可靠性边际效益为因增加了一个单位可靠性水平而获得的效益(亦即因此减少的停电成本)。
在图1所示的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曲线中,MC代表可靠性边际成本曲线;MB代表可靠性边际效益曲线;TC为边际供电总成本曲线。
当满足式(3)时,可靠性边际成本等于可靠性边际效益,即图1中的曲线MC与MB相交点,此时净效益最大,所对应的R m是最合理的供电系统可靠性水平。式(3)就是供电企业配电网改造的可靠性优化准则。
3 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应用的实现
状态抽样:ls-epras利用蒙特卡罗仿真进行电网可靠性的综合评估,在进行电网充裕度和稳定度评估之前,要对系统状态空间进行抽样,形成仿真样本,通过大量的确定性计算统计各种可靠性指标。
网络连通性评估。当系统中的开关(开或闭)时,原有的拓扑结构会发生变化,并快速、有效地根据网络的变化进行静态安全评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将网络连通性评价应用于系统的网络拓扑分析,并从系统的概率的角度来寻找切割点和桥,计算出各总线的概率成桥和各支路成桥。地面功率流计算是可靠性综合评价的基础。系统的流量计算在静态等值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内部)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并考虑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发电机、输电线路断开、输出负载调节、分接开关调节等)。
电网故障风险评估对系统各元件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包括复故障)进行抽样计算,用于指导电力系统结构设计、电气一次二次设备的选择。
静态安全风险评估是基于静态安全评估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的损失所造成的损失。
最优潮流风险评估。在最优潮流的基础上,考虑了负载的随机效应和传输设备故障对最优潮流的影响。同时,通过合理调整变压器分接头、开关电容、发电机无功功率,系统电压保持在最合理的水平,系统传输损耗尽可能小,避免了不合理的无功传输。所有的任务都必须确保系统中所有组件的操作不会发生更多的限制。在这个系统中,有功和无功的交叉近似算法是用来计算的主动近似模型,它可以用来计算在2至5的快速分解方法的最佳功率流。
4 结语
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系统可靠性经济学在配电网改造中的应用,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根据可靠性评估的计算方法和可靠性优化软件包的开发,为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实用化、大众化的特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且便于在各级配电供电企业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毅,韦钢,周冰,等.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模糊优化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13):18-23.
篇8
电力产业在人类的发展中尤为重要。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了电力时代。电力的运用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让人类生活更加便利,生产力大大提高。电力产业是能源产业的基础,其消费者是每一个人民和企业,而电力市场则是连接电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由于科技的发展,电力产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电力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因为体制改革及人员素质等原因,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当前经济环境的现象,严重缺乏忧患意识,电力市场营销突显出其重要性。本文针对国内外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对于本地区的营销目标和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2本地区营销现状分析
现阶段电力营销状况面临着比较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第一,管理方法陈旧,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压制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电力生产企业的管理手段落后。电力企业采用的管理方法陈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让企业的销售以生产决定销量,而不是以销售为基础,这是违背了销售策略的。而且按照生产来决定销量,还使员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第二,电力市场营销不能对电力市场的开拓起到有效的作用。现代科技在如今的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在电力产业中现代的技术支持系统的缺乏,使企业不能及时掌握用户用电的变化,用电设备的增减容量状况难以及时了解,对于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同样难以反馈,因此对用电高峰发生的情况时间段掌握不充分,对客户用电潜力的开发深度也远远不足。当然除此之外,电力市场营销还有一些优势。首先是完善的生产管理规则。在电力的生产过程中为确保电网稳定、安全的运行,已经形成完善、严格的管理规则和程序,这为电力的供应和销售提供了可靠保证。而且现阶段电力供应产业在本地区仍属于垄断行业,而且电网的覆盖也越来越广,这使电力的消费人群扩大。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出现对电力的供应的完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3国内外电力营销的主要方法分析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的主要方法是销售电能,回收电费。在市场营销中,由于电力销售不用担心缺少市场的问题,在电力市场中难以摆脱老大的观念,因此,售前、售后服务体系的发展是不完善的的,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电力的销售,导致客户的用电需求难以满足,给客户带来不便。而且在销售中对于服务的意识较低,不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欧洲电力市场,各个国家都坚持消费者的利益至上的原则,让消费者享受低电价的实惠的同时还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国外的电力市场竞争较激烈,消费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任意选择电力供应商,这促使电力销售不得不更多考虑其他方面。国外电力营销注重客户的满意率,因此他们对于员工的要求格外严格。他们会定时对客服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还会对其职业知识进行考试,评价客服人员和顾客对话的内容。
4本地区电力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初探
电力营销的目标包括: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节能高效用电的同时,追求营销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于本地区电力营销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见解。首先是电力价格的营销策略,供电企业应通过采取多边交易的方式,利用峰谷分时电价来扩大销售市场实现避峰让价策略。第二是电力促销的策略。通过人员销售、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等手段将电力服务及电力产品的信息来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了解、信赖电力产品的活动过程,激发用户的需求。而对居民生活用电、工业用电及其他事业用电实行有差异的电力促销策略。第三是维持电力产品质量的策略。在电力营销中电力产品是营销的主体,所以维持电力产品质量是电力营销工作的基础,因此应该提高供电设备的性能,拥有一个覆盖率高质量、高性能的电网系统。还应该对于对外服务的窗口进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内容。
5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在本地区适用性初探
在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策略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用户为保障,以供电企业为主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是推动电力需求发展的动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应该主要运用在节能和错峰、避峰上,在电力资源缺乏的地区,要大力推广负荷控制装置,以有效转移和削减高峰负荷。在节能降耗上,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举足轻重的。如对工业中普遍使用的空气压缩机、风机、提升机、水泵等设备进行改革,大力推行高效节能电动机,这样能够大大地节约工业用电。而在电力营销上需求侧管理更多是着重在避开错开用电高峰,首先就是运用监控技术对用户的用电的高峰和用电设备的用电量进行监控,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国策,所以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上法律手段是其基础。政府对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是高度重视的,因而制定、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将需求侧管理带入法制化轨道。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完善的配套政策,缺乏强制性和系统性,在需求侧管理的政策目标、规划、经验反馈、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政府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发挥好其主导作用。运用法律手段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除了以上的手段外,经济手段也是一大关键。推行阶梯式电价和峰谷分时电价是改变电价结构的重要措施。峰谷电价的推行,居民用户可以自愿选择峰谷电价,规范自身电力负荷使用。另外实施可中断电价和季节性电价等也是重要的经济手段,能够改变电价结构,适应需求侧管理。
6结论
篇9
【关键词】 绿色发展理念;挖掘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潜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引言
为了应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仅是进一步提升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
1
“十二五”时期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部分时间电力供应偏紧。只有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的那几年,才基本没有出现缺电。其余大部分时间电力供应都处于偏紧状态。尤其是区域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更为突出。2003-2006年,全国竟有26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最大电力缺口占全国最大用电负荷的比重超过8%,个别地区最大电力缺口超过用电需求的1/3。2003年以后,由于我国电力工业的超常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于采取通过有序用电、分时电价等手段,促使负荷平均化,实现均衡用电。提高发电和电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及改变用电方式,降低负荷需求与改变负荷时段分布,提高电能的终端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率等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使供需矛盾得到了缓解,同时还节约了相当于4000万吨原煤的电量及大量减少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及烟尘等排放物,解决了紧张时期约70%的供电缺口,减少了大量被动性拉闸限电。由于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在抗击自然灾害,平衡电力、电量提高电网负荷率,促进节能减排,确保电网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可观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特别市供需缺口主要是靠有序用电措施得到了解决。
2012年,据中电联民意调查可知,国家宏观调控效应显示: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将放缓,但受装机特别是火电装机增长慢,电煤供应不足,水电来水不确定性大等因素影响,预计电力供需仍然偏紧,虽然国家调低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此相适应,全社会用电量的增幅和上年相比低于去年的可能性较大,但并不排除因电煤供应紧张,来水严重不足及可持续的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而出现缺电加剧的可能性。“十二五”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对电力连续可靠供应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加之企业和居民的用电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电力供需矛盾不容乐观,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资源节约和减排任务艰巨。相对于新增供应侧的发电能力来说,加强需求侧节约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积极研究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和管理方式,使现代化的管理职能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成为我们做好当前工作的行动指南。
2
强化需求侧管理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期间,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点是要注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手段为主的转变,以错峰、避峰负荷管理手段为主向以提高终端能源效率为主的转变。突出需求侧管理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机组效率,加强技术创新和加快市场机制建设等,是改善电力工业能效现状的重要努力方向。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侧管理受到极大重视和有效应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错峰避峰和负荷控制只在于改变电力消费的时段分布,而不在于提高终端能效。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终端能效放在突出位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仍有约为6000亿kwh的电量节约空间。如果这一潜力能得到及时有效和深入挖掘,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贡献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建议:
2.1
扩展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
通过新功能的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用电方案,根据各用电企业的产业范围,用电效率指标的高低等,对其用电合理实施有保有限。对技术含量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先进,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及节能减排效果好的企业与高耗电,管理落后的企业用电需求严格依法加以区别对待。一定要保证高效低耗的新兴先进企业和居民用电需求。限制高耗落后企业的用电需求,从源头上不给妨碍经济发展的企业留有赖以生存的空间。从而有效促进工业经济的绿色转型。同时,要通过向用电客户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等措施,引导客户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和先进的用电技术,提高千家万户的能效水平。
2.2
重视优化调度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网调度大致是对各机组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不论发电方式和效率水平,只要机组在电力调度中有发电权,就可以从年度计划中获得基本相同的发电时数。这种吃大锅饭的调度方式非常不利于节能减排,也给电力结构调整增加难度。电监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度全国约有半数省份60万kw级及以上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于30万kw级机组,这种倒挂现象应该尽快得到解决。本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念,改变传统的调度方式,制定新的调度规划势在必行。应该以节能环保经济为标准,确定各类发电机组的发电次数和发电时间,这是新时期科学调度应该遵循的原则。让能效高无污染的机组多发。给能耗高、排放大污染严重的机组定出限制指标,限期整改,在没达标之前采取减少运行时数或增收因效率低和污染严重造成的不良影响引起电网损失的附加费用或适当降低上网电费等措施,促使其尽快改进落后状态,提高效率,减少污染,保证电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2.3
重视在役机组的更新改造
我国电力生产中燃煤发电占主导地位,其比重高达80%以上,耗煤比重占煤炭产量的50%以上。比例过大,不利于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因为在应对负荷变化时,水电要比火电灵活经济得多。据测算,一台30万kw的火电机组每启动一次的点火成本就要50万元,按上网电价0.3元/kwh计算,仅点火一项损失的电量就高达160多万kwh。很显然,火电机组应当在腰荷或基荷等负荷稳定区段运行(国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么安排的),开停少,热效率高。可是我国因水电比重小,造成燃煤机组不仅要承担调峰、调频任务,还要承担备用任务,导致负荷在不稳定区段运行,既降低热效率又增加煤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增加清洁能源在电网中所占比重外,对在役机组进行更新改造也是一条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途径。既经济实用,又能很快收到满意的效果。如丰满水电厂设计装机为55.4万kw变成为现在的装机容量为102.5万kw,几乎是一厂变两厂。总之,对于在役机组进行改造更新的必要性是很大的,值得重视特别是建国初期投产的大中型水电厂,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时间长,问题较多,另一方面是限于当时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管理等水平相对落后,用现在的水平来要求的话,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不管是主机还是辅机乃至油、水、风等管路系统,都有潜力可挖。如导水叶漏水处理,除节约水能外,还可以解决因漏水而引起停机时间延长使风闸闸板磨损严重所带来的损失。又如阀门和管路的跑、冒、滴、漏,以及长明灯、长流水等以往不被当一回事的地方,现在要严格加以管理和改进,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2.4
重视小水电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电力行业在努力增加供给的同时,注意调整电力供应结构。把发展清洁能源作为国家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小水电的范围一般是指容量为5万千瓦以下的小型水电站。具有移民和淹没损失小,结构简单,建设周期短,成本低,收效快,可以实现就地开发,就近供电,不用建设高压变电设施和高压线路,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减少了大量电网的投入,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开发利用小水电的优势在于:⑴、我国水利资源丰富,其经济开发量为400Mw。据有关资料可知,我国的水电开发以接近总量的60%为宜,而目前我国装机为可开发量的25%左右。(目前世界平均开发利用约为38%,发达国家达到70%)。因此电力工业在水电开发利用上潜力极大。⑵、当前电网运行中,存在调峰容量不足,造成高峰时缺电,低谷时窝电现象。不得不让火电机组承担调峰调频,甚至还要承担备用任务,不仅造成浪费,还对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不利。调整电力供应结构需要提高适合担任调峰调频及备用容量的水电机组在电网中所占比重。⑶、在我国的农业化建设中,修建了大量的农灌水库,这些水库大部分都安装了发电机组,但由于大量小水电不归电网直接调度而没有发挥作用。另外 “十二五”期间,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工业生产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将投入巨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并对老旧病库进行改造,今后将建成千上万座农用水库,其装机容量可达数千万千瓦,这是一笔宝贵的调峰资源潜力。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小水电经营者的积极性。达到电站电网双受益的目的。⑷、偏远地区的小水电可以代替大电网远距离输电线路投资,减少电力损耗,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约为3000万千瓦。资源潜力不容忽视。
2.5
重视分散式电源建设
分散式发电可做为应对电网大面积停电的重要措施。大电网固然有它的优点,但缺点也不是没有的,不能灵活跟踪负荷变化,如夏季空调负荷激增导致电力供应短时不足;电网局部事故极易扩散导致大面积停电,而电力系统越大,由于电网突发事故导致的损失也越大等等。随着人们对能源供应安全性的不断关注,目前分散式发电得到了发达国家高度关注。大电网与分散式电源相结合被世界许多业内专家公认是能够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式,是未来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要在新的无电地区实施通电工程,解决207.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这既是一个关注民生的大事和好事,是电力行业尽社会责任造福人类的好机会,同时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在国家电网覆盖88%国土面积的经营范围内,存在新的无电人口,他们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电用,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地理环境差,存在人口少与经济不发达等因素所致。当然也不排除过去关注民生问题没有达到当前这样的高度重视程度。要做好这项工作,困难不小。既要考虑无电地区的自然环境、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输电线路建设及今后的收益成本等。笔者认为,不能单纯用实施通电工程的方案来解决,应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考虑实施方案。对一些偏远地区人口又少或孤立的小岛等地区,可以考虑用分散式电源加以解决。如一般山区可以考虑用风电,人口不多的地方可以装一台孤立运行的小风机,一户一台供自家用电需要。费用不高工期又短。对人口较多的区域,可以考虑建设小型风电站,有条件并网更好,无条件并网可以独立运行,供所辖区内人口用电。对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考虑用水电的办法,因为水电技术成熟,管理经验丰富,投资不高,开停机方便,运行稳定,适合调峰调频或做备用。若将来分散小电网多了能并联运行时可以考虑用水电来承担调峰调频或做备用任务。
3
结语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时期,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国家提出的诸多绿色发展重大举措之一。它以效率和效益优先为原则,不管是需求侧、供应侧、还是发电侧,一切有利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举措,都是它的内涵。鉴于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潜力巨大,深入挖掘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潜力,使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绿色动力,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王金安,高效电子镇流器在超市节能照明中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4):46-47
[2]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6):1-4
作者简介:
陶琳,女,(1970- ),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营销。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盘锦供电公司。
王欣,女,(1969- ),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营销。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盘锦供电公司。
篇10
1.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电力企业对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我国的电力事业正在朝向飞速发展的方向前进,这就导致在我国的电力市场上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只有在经过市场竞争中存活的电力企业才能更能有效地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就导致了一部分非常大的电力企业在电力行业形成垄断趋势,就导致相当大一部分的国内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意识削弱,不具有当初电力企业刚起步时的活力和激情。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在对企业的市场竞争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小,导致电力企业的执行部门在对市场营销的时候不注重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问题的研究,这就必然会导致在现实的电力企业中,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对企业的市场竞争重视程度大大缩水,同时也不考虑顾客的要求和体验,这就势必导致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下降,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1.2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的经营行业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员工进行约束,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也必须有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来对企业客服工作人员进行规范,保证他们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工作。体系的建立是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工作更加流畅的进行,通过每一阶层的客户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电力企业内部,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疏忽或者执行人员的松懈,就会使得整个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体系的不够完善,存在非常大的漏洞,不能够很好的限制日常的工作活动。如果内部人员和机构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种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就会导致在以后的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进行的不够顺利。
1.3企业人员对客户服务能力欠缺
电力行业是我国非常优秀的、受欢迎的市场行业之一,能够吸引非常多的优秀人才,使电力企业的经营和建设得到明显的提高。虽然电力企业内部的人员非常多,但是他们都是精通于电力事业的电力工作人员和精英,所以他们在进行客户服务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企业也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客户服务行业的管路人员进行客户服务工作,但是这是在企业有足够的剩余资金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一般的中小型电力企业只能够满足一方面的优秀,即将工作重心放在电力行业的经营和钻研上,这势必会导致电力企业在对顾客的服务方面力不从先,亦或是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将工作中心放在对顾客服务的管理上,这种设想是不可能的,舍本逐末的方法任何的电力企业都不会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应用的。
2.提升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现状的方法和措施
2.1改善现如今的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现代处于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要求企业的许多经营活动都能够让广大的顾客了解和知道,并且能够对该电力企业有一定的初步分析和判断。电力企业在传统的电力竞争活动中太过于循规蹈矩,已经使用最古老的营销手段。电力行业不同于其他的经营行业,它掌握着任何地方都必须的电力系统,所以一直不缺少经营的市场,但是在我国电力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用户顾客都是应用少部分电力企业的供电系统,这就需要其他的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行业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优势就必须改善自己在市场的经营手段和方式。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手段就是通过改善企业的客户服务方式来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保证电力企业长久的发展和延续。通过加强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事半功倍的改善和提高企业市场经营的现状。
2.2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体系是电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进行的企业事项。客户服务不同于其他的管理部门,它是企业直接面向顾客?用娴男蜗蟛棵牛?客户服务工作的好坏能够直接决定电力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好坏,所以健全电力行业客户服务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悉心经营的重点工作。在实际执行电力企业客户服务行业的管理体系时,应该对每个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并强调命令执行的执行力,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客户服务工作时能够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在进行与顾客交流的时候不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细心研究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是的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管理体系在一方面能够保证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协同工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管理体系的确定能够使得客户服务工作进行的更加顺畅,提高顾客对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的满意程度。
2.3加强对电力企业服务人员的培养
面对电力企业内部内部客户服务人员的能力欠缺和没有剩余资金引进优秀的客户服务专业人员的现状,这就要求国内的电力企业不得不对自己内部的电力行业人员进行顾客服务工作的培养。将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在顾客服务上进行足够的学习培养,争取培养电力企业内部的员工向全方面发展,不仅能够在电力行业上能够有所成就,还能够保证他们的客户服务工作得到管理人员和顾客的满意,实现全面发展。
- 上一篇:智慧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 下一篇: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