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影响;昌吉市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2.007

Analysis of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angji City

MA Wen-juan, PU Chun-ling, SU Li-li, JIANG L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angji city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during 2003-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During the 10 years , Changji city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was more intense, grassland sharp declined sharply, traffic and urban village and industrial l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rable land, orchard land and woodland were increasing amplitude of slow. (2) The growth of construction land had greate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creasing ecological land had greater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e effect of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lan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twofold,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land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chemical agricultural land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the effective use of l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land, and conc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Changji city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条件,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1],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能促进各种环境条件的协调发展。相反,盲目随意地开发和利用土地,甚至人为地破坏土地,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后又会反过来制约土地的持续利用[2-4]。近些年来,昌吉市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5],所以深入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通过研究昌吉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昌吉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出建议。

1 昌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昌吉市国土资源局2013年更新数据(表1)所示,昌吉市土地总面积797 103.33 hm2,农用地523 590.3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69%;建设用地22 804.13 hm2,占2.86%;未利用地250 708.82 hm2,占31.45%。

1.2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1.2.1 土地利用类型较为齐全 昌吉市土地利用类型较为齐全,这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复杂地形、气候特征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有效地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结果,在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的土地利用类型中,除没有旱地、茶园、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湖泊水面、沿海滩涂和沼泽地外,其余地类均有分布[7]。

1.2.2 各类型用地面积差异大 昌吉市地貌类型可大致分成山地、平原和沙漠。由于沙漠的大面积分布,所以裸地、沙地等其他土地面积也相对较多。加之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其草地面积的分布也比较广泛,而其余地类占比较小,各类型用地面积差别较大,见图1。

1.2.3 土地总量较大,人均相对较少 昌吉市土地总面积为797 103.33 hm2,耕地面积为98 388.51 hm2,人均土地面积为2.15 hm2,远低于新疆人均土地面积水平,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7 hm2。

2 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1 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昌吉市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昌吉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见表2。

2.2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1)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8]。利用公式(1)计算出昌吉市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果见表3。

2.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2.3.1 耕地、林地、园地面积均增加 10年间,耕地、林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昌吉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过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因此导致耕地面积增长的幅度较为缓慢。园地面积增长幅度大是由于受前些年市场经济与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全疆各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比重不断增长,而昌吉市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农业资源对种植果园十分有益,而且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加大了林果业的种植,致使园地面积增加较多。

2.3.2 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昌吉市草地面积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减少趋势,原因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牧草地地类的含义变化以及农业结构内部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抛荒等,而利用开发未利用地等方式来增加草地面积又十分有限。

2.3.3 建设用地利用动态度大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利用动态度较大。由表2可看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接近于增大1倍(图2)。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用地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3.4 未利用地有所开发 其他土地利用动态度为8.62%,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10年间昌吉市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幅度加大了。

3 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与土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交流与转换过程,其结果往往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组成的变化。无论生态环境是恶化还是改善,都与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大致分为:土地利用规模和布局的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两大类[9]。10年间昌吉市土地利用结构和规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致使昌吉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功能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1 农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昌吉市农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农用地的生态影响与效应也相对明显,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用地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非农建设占用和抛荒等原因,造成昌吉市草地面积的大幅剧减,这又会带来草场退化,土地植被覆盖度减少,部分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耕地、林地和园地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并不是每年都有所增长。其中耕地减少是由于建设用地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园地和林地减少是因为建设用地占用果园和土地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林地和园地多是由未利用地开发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土地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形成外部不经济性,土地被开垦利用后,造成土壤质量指数降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耕地、园地的增加导致土地的综合利用指数增大,用水量较大的土地增加,水资源大量减少,土地干旱,植被稀少;新增的果园多是由原本植被较好的草地或者疏林坡地开发得来,果园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层次较为单一,涵养水土的能力远不如植被密集的草地,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农业排灌设施的增建,致使大部分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流失,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的同时,还会减弱土壤的生产能力;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大量使用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0-13]。

3.2 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昌吉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旧城改造,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然而建设用地的增加,在提高昌吉市经济水平、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的、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3.2.1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随着昌吉市城镇村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居民点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同时,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资源,将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的林地、草地、园地以及耕地的生态系统转换为人工生态系统,原来比较复杂多样的自然植被大部分被建筑物快速取代,降低了植物的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形状,造成土壤生产能力、透水排水和吸热散热功能下降;城镇居民点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垃圾、污水的排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2.2 交通用地 昌吉市交通用地的面积在10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其主要原因是公路和农村道路的修建。新增的农村道路和公路占用了较多的农用土地,对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导致土层结构破坏、土壤的通透水能力下降、植被减少、路面硬化等;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废水及机械碾压和人员践踏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造成影响,水土流失和风沙活动加剧。

3.2.3 水利设施用地 随着用水需求的增大和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水利设施用地不断增加。水利设施在产生巨大正面效益的同时,也给其周边及其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明显或潜在的问题。水利设施的增建,改变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物种的迁移,进而造成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改变;水库的建设损坏了水域的自然流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消极影响。

3.3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也会改善生态环境。昌吉市近些年不断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全面推进耕地及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度开发难度大的未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复垦,改良中低产田,治理盐碱化、沙化耕地,解决污染农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和作物的生长环境,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促进了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建设生态农业用地,既能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又能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改善区域的气候条件;增加坑塘水面,扩大水域面积,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增加空气湿度。同时生态工程的建设,如修建滨湖河中央公园、高压走廊改迁、街景美化改造,开放6个街头游园,新增城市绿地等,既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昌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生态环境又会反过来促进或制约土地的持续利用。通过对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数量越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生态用地的数量越多,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就会越大;农用地数量的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般来讲,生态农业用地对环境会产生正面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弱,而化学农业用地对环境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比建设用地负面影响程度要小得多。

随着乌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昌吉市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之一,该地区城市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而由于城镇化过快带来的新增人口的需求,城镇原有居民的改善型需求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旧城改造、市政建设的拆迁带来的刚性需求等,极易导致不合理用地现象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昌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健全土地综合管理系统,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监管体系;加强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严控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综合整治城镇环境;提高人口素质,科技保护生态。上述研究可为该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晓.甘泉县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2] 张婷.河南省周口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3] 武超.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4]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5] 曹蕾.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 李水玉.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 沈晓明,赵晓露.昌吉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7):139-140,157.

[8] 李婷,张世熔,林海川,等.彭州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1701-1704,1712.

[9] 徐爱清.我国中小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 王凌云,张悦国,王佳,等.环首都经济圈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研究――以河北省赤城县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3(11):60-62.

[11] 赖星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以南江县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

1 城镇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现状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由: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后期施工等几个阶段构成。在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这几个阶段主要对自然和社会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忽视了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要求,并且在对自然要素的分析上只注重表面,缺乏对整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估,也缺乏对建成后的景观区域做一个后期的综合评估。

1.2 城镇滨水区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开始注重创造美景、欣赏美景。因此,人们的各项活动造成了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使自然景观变成了人造景观。使得动植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任意排放。城镇滨水区污染严重,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滨水区的自然景观失去了原有的观赏价值,滨水区域的生态功能也逐渐消失。

2 山水城市理念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2.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对园林学的一些看法和设想,他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历经了40多年的磨砺与思索,山水城市理念日趋完善和成熟,内容不仅包含山水诗画、古典园林与城镇建设的结合,还包含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等方面。

2.2 滨水区

滨水区是城镇定的空间,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相邻的建筑、城镇、土地邻近水体的区域,是城镇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征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环境要素,属于特殊的城镇用地。城镇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部分组成。

2.3 山水城市与滨水区

2.3.1中国古代山水诗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诗画皆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风景佳胜、楼关舟桥、城市园林、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加创造出了意境美,而意境又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将山水诗画融入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可创造情景交融的怡人景观。

2.3.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为山、水、植物和建筑,在古代,为了让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自然山水的风格和特征,营造手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同样的,如果要使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达到这种效果,也可将中国古典园林掇山技巧、理水手法、植物配置原则、建筑空间营造应用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使现代城镇滨水区的景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

3 山水城镇理念对于城镇滨水区景观营造的指导意义

3.1 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

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的概念里包含有提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内涵,“山水城市”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空间。滨水区是城镇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城镇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区域。由于人类与滨水区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各种废物不断向水域排泄,使滨水区域成为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带,许多城镇的滨水区由于受到的污染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其沿岸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在此我们可根据山水城镇的理念,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滨水区,进而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2 解决滨水城镇特色危机

城镇滨水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景观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也有许多昔日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城镇正日益消失。现今,城镇特色危机是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应用山水城市理念解决城镇特色的危机,可使城镇发展进入到立足于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滨水区,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滨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所在,城镇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作用上更是举足轻重。山水城市理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西方生态文化的整合,响应了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可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4 为滨水城镇发展探索一个模式

滨水城镇的发展是必然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滨水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才能解决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危机。目前我国建设所面临的选择促进了人们对于理想滨水城镇模式的探索,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西方滨水城镇的发展模式,要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想模式。而山水城市正是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滨水城镇特色的有机创造、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滨水城镇最好的借鉴模式。

4 小结

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受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山水的熏陶、启示而出现的,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传统山水文化、古典书画的集中体现。山水城市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城镇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两种形态共同作用的城镇区域,在这里,人类的行为和自然过程相互碰撞,见证着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向外界展示着城镇独特的形象。应用山水城市理念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将开启滨水城镇景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辛 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镇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3]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研究[J].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7-8.

[4]王 萌.城镇滨水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05,31(5):11―11

[5]李伟力.中国山水诗画的意境与审美观[作者为黄淮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淮学院.2009.

篇3

Linux应用扩展,

生态支持环境进一步改善

桌面端Linux市场在国家正版化政策的持续拉动作用下,戴尔、惠普、联想等主力PC厂商均同Linux企业签订了预装协议,一些二线厂商基于成本削减的考虑也纷纷推出预装Linux的电脑,拉动了整个桌面端市场的成长。同时,桌面端开始向更为切实的客户应用方向迈进:一方面,Linux的预装率大为提升,由赠送光盘的形式转向了更为直接的硬盘OEM,另一方面,厂商在桌面端应用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服务器端仍然是Linux市场的主力,网络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行业方面,Linux获得了政府、金融、电信、邮政等大型用户更多的认可;应用程度上,也由一些非关键应用逐步向用户的核心业务层面渗透。随着厂商在拓展渠道布局和提升合作伙伴盈利能力的努力下,Linux市场在区域上向西北、西南等非传统重点区域拓展,传统上Linux的重点区域如华北、华南等则进一步向二三级城市进入。

Linux的产业链生态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Intel、IBM、SUN、Oracle、Google、Dell、HP等国际巨头通过联合测试、认证、举办会议活动等形式给予了Linux越来越多的支持,广大的系统集成商、ISV和IHV等开发了众多Linux应用,以提高产品兼容性、互操作性及结合度,提高用户业务系统效率,共推市场的增长。

竞争走向差异化,

定制化、移动Linux前景看好

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差异化竞争优势渐成厂商角逐的有力武器,如何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是厂商取得业务突破的关键。针对不同行业客户需求的定制化,Linux正在呈上升趋势,基于酒店、彩票、农村版的定制Linux系统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流通、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加强的拉动下,定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将受到这些新兴客户的青睐,成为Linux的一个增长点。

另一方面,Linux系统凭借其开放、扩展性强、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受到移动终端设备商的认可,互联网巨头Google、一些大型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和行业ISV正在积极推行手机Linux操作系统的研发。此外,超便携电脑厂商也普遍采用了Linux的操作系统,预计Linux将在移动领域获得更多的收获。

篇4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开始步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随后,环保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于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绿色营销思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于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激发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质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了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之后,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卫生和无公害。因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其次,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临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来实现。所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的落脚点。第三,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很大,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世界绿色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相当发达的地区消费能力要强一些,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相当落后的地区则需求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环境不成熟与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2、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布局也不合理。

绿色生产技术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它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开发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应用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等。在生产布局上表现为区域特色突出不够,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生产企业的收益不稳定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绿色生产与营销的环境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环境的恶化。如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其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改善,以提升绿色标志的权威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4、绿色营销的措施不力。

从整体上看表现为绿色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即生产的不稳定性、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产品品牌战略考虑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影响营销渠道的形成,对于鲜活类农产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无法满足,最终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即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市场分析与决策。同时也较少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市场。

三、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并不是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水平、绿色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绿色农产品的识别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度提高,绿色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在绿色生产与流通方面,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符合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要的高品质产品,这是营销的关键。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直接,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鲜活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虽然较好,但保质期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保持绿色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防止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的绿色产品识别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质量标准,严格绿色标志的使用与监管是解决绿色产品识别的有效途径。

2、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环境

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治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乡镇工业非规范性发展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整个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恶化态势,尤其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这些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治理。一是要对外来因子进行监控。如大气监测,灌溉水源的监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请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二是要从内部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产环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一是扶持与引导。二是监管与维护。因此,必须把生态保护、人文环境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速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应从三方面开发与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相适应技术: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技术,它是绿色农产品品质的保证;二是用于流通环节的储运保质技术,它是扩大鲜活绿色产品市场营销范围保证;三是用于产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术,它是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主要手段。当地政府与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农业绿色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制度与政策,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查,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科技人员的激励,稳定绿色技术推广网络,加快技术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农业绿色技术普及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原则应体现生态优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向大规模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对内通过生态优势与区域特色进行整体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统一标准进行投资、技术培训,实行规模化生产,以保证绿色产品品质的稳定。对外建立长期的市场策略,在互惠基础之上寻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以深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创建自己品牌,增强竞争与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有利于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结合在一起并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逐步改造成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如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保险、农民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运作环境。

(2)积极构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鲜活的绿色产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将更加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一是可以采取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即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5] 。二是采取选择性分销策略。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销售商来负责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三是采取特许加盟连销经营的分销策略。在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品牌优势后即采用此形式,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装修,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3)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努力。如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完善地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参加各种展会与竞争评级,扩大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营销活动达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积极培养和引入营销人才,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场与开拓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这是农业生产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来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营销人才,学会利用市场资源,从被动地适应市场到主动地适应市场、再到主动地引导市场。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企业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积极引进网络广告、拍卖、网络交易、、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和开拓市场。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1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标准化管理现状

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即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从而达到确定目标的活动。为规范观光园建设,加强观光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旅游休闲的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办法或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该标准对评定范围、评定标准以及评定程序进行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从事观光农业经营活动,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应观光服务设施的独立经营实体,包括观光农园、观光果园、垂钓渔场、综合性观光园等类型。评定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观光园建设包括观光产品、观光设施、观光园周边环境;观光园管理包括发展规划、观光管理、宣传促销和游客接待;观光园效益包括年接待人数、观光农业的年直接收入、园区绿化与生态环境等。江苏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建设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等前期调研工作的原则要求,明确了主题定位、容量计算、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设计,并对大门与边界、园路、集散广场、水系、假山与置石、建筑物、绿化、环保、安全、标识系统、游览线路等规划设计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河北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编制的总则、前期调研工作、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前期调研工作涉及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三个方面。

规划设计包括主体设定、容量计算、功能分区、分区规划设计、大门和边界规划设计、园路规划设计、集散广场规划设计、水系规划设计、假山与山石规划设计、建筑物规划设计、绿化规划设计、环保规划设计和导游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浙江绍兴县柯桥区制定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服务规范》,对观光园定义、总则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制度与管理等作了规定,特别对园区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要求。山东省旅游局制定了《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旅游服务规范与评定》文件,对全省采摘园进行打分评定,旨在让采摘园全面升级,发展品牌优势,规范管理,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采摘、休闲娱乐环境。该文件对于农业观光园的基本要求包括园区、采摘品、安全、交通、设施、服务、管理、环境、活动等方面。园区的具体要求涉及采摘园面积、园区卫生、日接待能力;采摘品的具体要求涉及果品质量、植物间距等;安全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安全防护设施,通风换气设备;交通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公路质量与停车场面积;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涉及交通指示牌、区内引导等;服务包括采摘园线路与项目简介、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网站网址建设等。虽然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规定或管理办法,但是我国目前在观光园管理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仅有的少数管理办法或标准也只涉及观光园建设、评定等,关于观光园其它方面的管理规定甚少,且大多针对种植业主导型的观光农业,并未涉及林业、牧业、渔业等其它类型的观光园。已的关于旅游、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有些适用于观光园,但观光园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2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标准需求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类别不同、定位不同、旅游项目不同,以及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同,则标准的需求必然不同。例如,地处北京市区或近郊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地理位置寸土寸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和宝贵,且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要充分研发和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劳动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开展日光温室种植、地膜栽培、节水种植、立体种植等,而且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开展能源、资源、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必然的选择,生态高效、节约资源可以作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它目标,例如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采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作为自身标准化管理的目标。要实现多个管理目标,就需要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例如,要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首先要符合有关生态环境要素如水质、空气、土壤等的强制性标准;其次,设施栽培是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 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耕种的效率和产出,节约时间、人力和成本,目前已有关于日光温室建造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日光温室技术条件、温室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与验收技术规范等,在建造时遵照执行即可,但是很多水果和蔬菜尚没有设施栽培的技术内容,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的实施指南中;第三,节水种植能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北京等缺水城市十分必要,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农业灌溉设备、节水灌溉设备、节水灌溉工程等规范,但目前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中关于节水栽培的技术内容并不十分完善,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第四,立体或架式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温度、湿度、大气、光照,减少对土壤的依赖,种植单位面积生产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提高土壤、水、能源的利用率,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立体或架式栽培尚处于研发和推广阶段,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适合立体或架式栽培的水果和蔬菜的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需要研发,然后将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针对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大门建设、边界建设、园路建设、泊车场地、农用设施、休闲设施、集散广场、景观建设、绿化工程、水系工程等。针对园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园区线路图、服务项目介绍、休息区服务、讲解服务、培训服务、导游服务、包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服务人员管理规定、园区卫生标准、游览安全注意事项等。由于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殊农业形态,通过提供休闲观光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虽然针对观光园的标准并不多,但关于旅游和服务的标准有些也适用于观光园。例如,观光园区内的标识对于游客来说十分必要,能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旅游走向和服务指示。

篇6

【关键词】浅谈;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策略

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营销观念是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是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对城市生态系统高度依存的房地产企业,其开发经营活动必然会受到城市生态资源的硬性约束。在城市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消费者绿色需求引导市场新走向的多重背景下,绿色营销就必然成了房地产企业新的经营策略。

一、房地产绿色营销的背景

在中国,建筑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建筑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的同时,也在恶化着环境,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生物系统破坏以及人口膨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必要。求建筑业进行革新,减少能耗,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房地产企业有必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将绿色生态观念引入其营销活动,克服传统营销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来达到减排目的,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业绿色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从实践上说:一方面,目前房地产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战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比如说:房地产绿色需求的不够旺盛、房产企业缺乏开展绿色营销的内在物质基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等;另一方面房产企业在实施绿营销战略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没有真正引入绿色营销理念,所谓的“绿色房产品”只是虚有其表;绿色房产品的溢出成本太高,导致定价过高;没有完整的绿色营销渠道等等。从理论上讲:绿色营销理论研究较多,但如何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房地产业,形成房地产绿色营销理论,就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成熟。

三、房地产绿色营销策略的研究

1.进行绿色市场分析。首先收集房地产绿色信息,包括:已投入市场的绿色物业的类型、地段位置、规模、价格、促销方式、入住率、购买群体的特征;已动工但尚未建成的绿色物业的类型、地段位置、拟建规模、拟售价格;绿色建材市场的价格水平、供应渠道等信息;房地产企业搜集这些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判断其相对本企业而言的可用性,为企业绿色营销的具体实施提供线索和行动依据。

2.制定绿色计划。计划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先导和指南。周全严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是企业直取捷径、少走弯路的前提和保证。房地产企业为确保绿色营销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预先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包括:绿色建材采购计划、清洁施工计划、物业环境管理计划、环保投资计划、绿色教育计划等。这些计划应说明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环保努力方向,以之为日常决策的指导。

3.开展绿色施工,开发绿色物业。首先要确立环境目标。拟建物业在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如何达到最小,对地球的危害如何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在项目施工前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推行清洁施工技术以确保目标的实现。清洁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场地的环保问题,施工引起的空气污染、噪音问题,同时还要求施工应使用可再生成分和可有效回收成分的建筑材料,使用带有较少包装的产品和材料,在工地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回收和重复利用拆除得到的材料,最终开发出绿色物业。

4.制定绿色房产品价格,开辟绿色销售渠道。绿色物业的建造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和清洁施工方式。由于绿色建材在传统建材功能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环保功能,在绿色建材开发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成本自然要在价格中得到体现。因而,当前建材市场上绿色建材的价格普遍要高于普通建材的价格。房地产绿色销售渠道,是实行销售渠道绿色化, 应对销售人员进行绿色教育,以便于绿色销售的有效开展。通畅高效的绿色渠道既有利于销售业绩的提升,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绿色形象的扩大与传播。

5.进行绿色管理,树立绿色房产绿色企业形象。房地产绿色营销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绿色房产品的绿色管理(涉及房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房产品的售后绿色管理等方面)和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绿色管理。房地产企业要进行绿色营销,那么企业自身也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管理制度,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6.进行房地产绿色营销评价。房地产绿色营销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绿色房产品的评价,主要就企业所开发的绿色房产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确定其是否符合绿色的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等;其二是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效益进行评价,主要就企业在绿色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有形收获(例如利润的增加)、无形收获(例如企业形象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同全部支出(如环保产品的设计、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等)的对比关系进行评价。

结 语

为了实现房地产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绿色主题引入房地产领域,实现其环保价值,充分考虑购房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并将此作为房地产产品从设计到实施、从销售到服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成了房地产开发商实现经济利益的推动力,同时也可以实现客户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发展的同时,促进住房条件和环境的极大改善,房地产开发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

毛泓樟(1994-),湖南长沙人,汉族,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于学军(1973-),湖南株洲人,汉族,本科,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越来越被人们喜爱,现在旅游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几年生态旅游与湿地旅游发展势头非常好,哈尔滨的湿地旅游发展也越来越好,促进了哈尔滨的经济发展,但哈尔滨湿地旅游与沿海一线城市有一定差别,但其哈尔滨旅游湿地旅游资源还有一定开发空间,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要进行一定的战略规划研究,把湿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研究框架

国内关于旅游市场研究的文献较多,有从时间角度分析客流特征; 有从空间角度分析客流状况; 有从时空、游客属性特征等方面阐述旅游地市场特征或游客行为特征。笔者尝试从市场供需角度对哈尔滨湿地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战略规划。

二、供需分析

通过哈尔滨市旅游局调查大队拿到的统计问卷数据,然后根据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到的。统计问卷是在2014 年7 ~10 月份,对哈尔滨的3 个代表性湿地景点进行抽样调查完成的。

(一)需求分析

1、性别构成

通过调查研究,哈尔滨2014全年抽样调查研究数据比较男女比例分别为54.21% 、45.79。哈尔滨湿地旅游的游客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2.18%、47.72%。通过性别比较分析,哈尔滨湿地旅游比例比全市旅游总体比例略高,因此在湿地旅游过程中,注重女性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

2、职业构成

职业构成如图1所示:

3、年龄构成

湿地旅游适应各个年龄段,特别适合家庭旅游,通过调查分析25~44岁这个阶段游客最多,这也符合旅游特征,这个年龄段在各类旅游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大,其次是45~64这个年龄段人群,这个年龄段人群精力、体力都越来越差,比较适合湿地旅游,对于观光旅游都没有吸引力了,最后18~24岁这个年龄段,青少年比较热爱旅游,但这个年龄段人群事业刚刚开始,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湿地旅游是比较适合的,其它年龄段更少,这与湿地旅游发展的特色。

4、游客感兴趣的湿地分布情况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游客感兴趣的湿地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5、游客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利用李克特量五维计算法对满意度进行计算如表1所示:

(二)湿地旅游市场供给分析

1、哈尔滨市湿地资源丰富

哈尔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现在主要有太阳岛湿地、滨江湿地、呼兰河口湿地、金河湾湿地、白鱼泡湿地、伏尔加庄园等。这些湿地面积成为哈尔滨旅游特色,尤其哈尔滨夏季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旅游的向往,美丽的景色构造出湿地旅游一道风景线,生态湿地旅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全世界都注重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旅游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

现在哈尔滨湿地旅游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目前哈尔滨湿地旅游有13个景点,都对外进行接待游客。哈尔滨湿地旅游项目开发比较晚,利用程度不高,尤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不高,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明显,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地方就业等问题。哈尔滨湿地旅游资源利用不高,具有很大开发价值。

3、旅游接待能力

哈尔滨旅游景点能满足游客的接待能力,哈尔滨现在星级酒店接近80家,满足游客的住宿、吃饭能力。哈尔滨有旅行社300多家,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完全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哈尔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三、战略规划

(一)加强宣传

宣传是提高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哈尔滨湿地旅游起步比较晚,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打造出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样的知名度,不仅能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还有吸引大量外国游客,通过湿地旅游,提高哈尔滨在世界的知名度,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出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之称。

(二)产品设计

哈尔滨的湿地旅游产品应以复合型产品为方向,以两日游为目标( 重点) 同时发展休闲度假游。针对游客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职业的市场,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各种职业和人群的需求。产品设计主要从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产品、湿地摄影、绘画、写作等专业旅游产品、湿地垂钓、划船、餐饮、度假等休闲旅游产品、湿地徒步、自行车、攀登等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体育竞技比赛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湿地旅游产品,促进哈尔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拉动哈尔滨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三)配套设施及管理

旅游产业要健康发展,与旅游相关配套设施要发展,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现在个别湿地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旅游景点的管理与开发,设施的管理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的管理,创新的去工作,为湿地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篇8

一、金山坝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的启动和发展,使丽江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滇西小城成为名播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丽江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三项桂冠,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城市”之一。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发展的头号支柱产业。丽江同时又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2007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0.9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8.24亿元,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丽江地方财政收入的68.7%。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金山坝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量旅游流动人口产生的消费需求对金山坝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在为丽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古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也日益暴露出古城压力过大、拥挤混乱、环境破坏、古迹建筑破坏等“旅游公害问题”。而金山坝区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古城旅游客源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延伸古城旅游链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分流一部分古城旅游客源,减轻古城压力。

(二)迅速发展的丽江城市化

在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下,丽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空前猛增。丽江地区其他县市和省外的劳动力纷纷到此寻找就业和创业机会,渐渐成为丽江的常住居民。激增的城市常住居民和大量流动人口产生了庞大的农副产品消费需求。金山坝区是距离市区最近、面积最大的农业坝区,大丽公路、丽永公路、丽攀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丽江市发展郊区农业最为理想的场所。面对迅猛而来的游客和外来人口的压力,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酒店、参差不齐的现代建筑、水泥马路,这些城市化标志毫无丽江特色可言,甚至古城周围也被一批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包围,极大地破坏了古城氛围,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破坏丽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城、分流市区人口、转移城市部分功能已成为丽江市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虑丽江市周边环境,金山坝区是新城选址最为理想的场所。新城的建设必将成为金山坝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火车货运站落户金山坝区

即将建成的大丽铁路是“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大丽铁路的建成必将对丽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成为游客进入丽江的又一重要途径,也将成为丽江市重要的对外窗口,而且大丽铁路近期将延伸至迪庆,远期可西延进藏、北伸入川、连接新疆、青海等地。建设中的丽江火车站将成为云南连通藏东南、川西北的重要铁路枢纽,可以分担目前由公路和民航承担的大量客流及货运压力,从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结构更趋合理。丽江火车站实行客货分离,货运站落户金山坝区。建成后,预计近期和远期的货运量达550万吨/年和1380万吨/年。成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地区重要的物流仓储中心。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是丽江市的发展为金山坝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金山坝区应结合自身条件把发展的理念定位在与丽江市的发展关系上,实现整个丽江坝区的科学和谐发展。

二、金山坝区经济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原则

生态是丽江的命脉,文化是丽江的灵魂,没有生态和文化就没有丽江,就没有丽江旅游业。因此,金山坝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旅游业的发展亦或是农业的产业升级,都要以保护生态、传承发扬丽江文化为前提,为整个丽江坝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金山坝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当地农民相对于政府和开发商属于弱势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效率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以人为本。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金山坝区不同的地域条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与功能区布局;坚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不同产业与功能区进行分类指导,注重各产业间、功能区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四)协调性原则

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市及古城区的子地域系统,其发展是在丽江市及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经济发展规划要与丽江市及古城区社会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

(五)互补性原则

丽江市的快速发展为金山坝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市区空间的扩展、功能的转移以及产生的需求市场为金山坝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平台,而金山坝区在利用好这个平台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关系。

三、金山坝区经济发展思路

鉴于以上对金山坝区发展机遇及发展原则的分析,将金山坝区的发展思路定位为:建设新城区,承接丽江市区各种功能的转移,拓展丽江城市空间;发展旅游业,丰富和延伸古城旅游经济圈;发展郊区农业,建立丽江市区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建设好丽江市整体形象的生态保护区。

(一)新团新城区的建设

丽江市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迫切需要转移部分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为疏解集中于市区的商业功能,缓解交通压力,分流游客,保护丽江独特的古城格局等目的,考虑到古城周边的环境:西面是玉龙县,现已规划出2~3万亩土地建设西城区;正南端是七河坝,现在的丽江机场坐落在那里;北边是玉龙雪山,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古城东郊便成为建设新城、拓展旅游空间、缓解城市压力的理想场所。新团(行政村)片区位于金山坝区的北段,古城以东5公里处,丽江火车货运站即将落户于此,是新城区选址的必然选择。新城区应从宏观层面上建立丽江坝区“山、水、田、城”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充分展示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结合。应以山体和田园风光为背景,集约发展城市空间,坚持新城与古城、各片区之间统筹考虑,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及历史文化环境背景的原则,延续古城文化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继承、提取和发展优秀的富于特色的空间元素和营造手段,从宏观层面把新城建设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合理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和谐共处的城市特色。坚持公平性原则,照顾城市各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境,强化人与自然的沟通。新团新城区的各功能区必须考虑与丽江市区功能区的分工协作,应以商贸物流、仓储、综合居住为主,辅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休闲养生、轻型及地方特色工业等多元化功能复合与互动,这既有助于完善丽江市的现代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又能使新团新城区成为整个丽江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兴旺发达,极具吸引力。

(二)旅游业的发展

在丽江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金山坝区应依靠自身的资源、良好的区位和广阔的市场等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业,达到丰富和延伸丽江古城区旅游经济圈的目的,使之成为丽江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丽江庞大的旅游经济中分得利益。

1.金山坝区旅游资源概况

全面系统地认识金山坝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对金山坝区内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可知,坝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美丽的山水,淳朴的田园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等。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并依据金山金山坝区旅游资源状况,将其旅游资源分类(如表1)。

2.旅游业市场分析

金山坝区旅游业发展目标人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来丽江旅游的外地游客;每年500多万的丽江游客对金山坝区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个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能否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部分外地游客,是坝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丽江市区人口是金山坝区旅游业发展的另一目标市场人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都为金山坝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旅游业发展方针

在对金山坝区旅游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其具体的发展方针为:实现一大目标、培育一大产业、形成两大旅游主题、塑造三大旅游产品、开发五大旅游线路。

(1)实现一大目标:丽江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年500多万的旅游人口在给古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的保护带来了挑战。金山坝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古城旅游的丰富和延伸,不仅可以分担古城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金山坝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山坝区旅游发展应与古城旅游各方面密切配合,尽快使其成为丽江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分享丽江旅游产生的巨大效益。

(2)培育一大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

丽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决定了本地区旅游产业方向必然是生态和休闲。金山坝区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应偏离这个方向,保护和开发好金山坝区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延续古城文脉,体现休闲文化,把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形成两大旅游主题——生态、文化

从金山坝区的整体来看,它有两个旅游主题,生态和文化,环境和休闲是两者的延伸,具体体现为生态休闲产品系列:度假、会议、养生、康体、寺观朝拜、农家乐等,观光是其扩展。金山坝区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以生态公园和休闲文化项目为突破口,形成两大主题及其延伸的产品系列;形成特色纷呈的旅游产业集群,将对金山坝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4)塑造三大旅游产品

①休闲康体度假游:团山水库、蛇山国际康体度假区团山水库区三面环山,有宽阔的水面和高大的水坝,青山、绿水、大坝相映成趣。绝佳的自然环境是丽江市民休闲娱乐最为理想的场所。此处应主要针对丽江市民开展登山、泛舟、垂钓、野炊、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蛇山区相对高度较低、坡度较缓、森林茂密、景色宜人,是建设康体度假公园的理想场所。此区应以高尔夫运动为突破口,建设成为与丽江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相匹配的国际森林康体度假中心。②乡村生态游:红光、德为金山坝区西邻古城和玉龙新县城,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丽江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为金山坝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市场条件。通过对金山坝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可知,坝区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金山坝区应强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以自身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展农家食宿接待、观光、垂钓、喂养、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对金山坝区各自然村环境、人口、经济水平等的综合比较,选择德为、红光两个自然村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村落,通过示范带动其他有条件的自然村。③漾工江探索之旅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与七河乡开展区域合作。两地的旅游资源可以串成一条融山、水、石、峡、塔、潭、坪等多种景观为一体,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线路。此线路推出后,可以改变目前丽江旅游线路北多南无的状况,可以成为游客进入丽江的第一景观线,可以实现大理与丽江两地旅游线路的无缝过度。

(5)开发五条旅游线路

根据各景点的资源特点和具体区位,开发以下五条旅游线路①古城——团山水库②古城——蛇山国际森林康体公园③古城——红光村④古城——德为村⑤古城——蛇山(白塔、情人湖)——万德宫——丽江人遗址——漾工江——关坡溶洞——小长城——观音峡——黄龙潭——云松坪

4.旅游工艺品供应基地建设

旅游工艺品是丽江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城的旅游工艺品大多是外地生产,毫无丽江特色可言。金山坝区内居住着白、纳西、傈僳等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多,应发挥自身人才和区位优势,生产外观富有特色、内涵体现丽江特有民族文化的旅游工艺品,比如东巴银、铜、陶、木等工艺品;处理好规模生产与保持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扩大丽江旅游工艺品本土生产的比重,使游客能够买到真正体现丽江本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

(三)郊区农业的发展

丽江市区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膨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城郊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农业坝区,应利用好自身的水土条件和区位优势,建成丽江市区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这是丽江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金山坝区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是推进金山坝区城市化进程,实现金山坝区与丽江市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契机。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郊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金山坝区应按照城郊农业的发展要求,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以满足丽江市区的需求。鉴于对金山坝区现有农业产业的分析,应从以下方面对金山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城郊农业。

1.优化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要形成“果菜花”优化配置的结构。蔬菜是传统郊区农业的主导农作物。根据《丽江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考虑未来旅游人口负荷,规划期末按30万人需求考虑,每天城市需菜量约为150吨,菜地面积约需1.5万亩。金山坝区中南部应是蔬菜基地最为理想的场所。目前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市“菜篮子”的功能还不突出,一方面品种单一,造成结构性的过剩,不能满足市区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落后,满足不了市区不断提高的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扩大种植面积;在品种方面要向精、细、特方向调整;技术方面主要由一般栽培向设施栽培发展。水果生产要继续确立以苹果、雪梨、核桃为主栽品种的生产格局,合理搭配适合本地的稀缺特色品种和不同时节成熟的品种,以满足丽江市区多样化的水果需求。花卉作为金山坝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在巩固原有的杜鹃园、玫瑰园的基础上,扩大高档花卉苗木品种的引进,同时发展城市绿化苗木的栽培,积极推广设施栽培、组培等新技术,以满足丽江旅游城市绿化美化环境的需要。

2.优化畜牧业结构

根据《丽江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规划期末按30万人需求考虑,按人均每天需要肉类0.2公斤,禽蛋0.1公斤,牛奶0.4公斤,丽江市区每年共需肉类60吨,禽蛋30吨,牛奶120吨。金山坝区应在现有养殖基础上适时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发展杂交型、节粮型、特色突出的畜禽品种。如:杂交猪、乌骨羊、梅花鹿等。加快对小型养殖场的提升和改造;重点扶植巩固大中型养殖场,使其起到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农业就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农业,对农产品加工得越深、越精,产业链拉得越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因此,金山坝区应以新团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力度,拉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使农产品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向前延伸,不断地生产出优质、高效、高产、生态、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对金山坝区农业资源的分析,可以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蔬菜水果的加工包装、以核桃为主要原料的干果及系列产品的加工、畜禽产品的屠宰加工及保鲜。

(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好丽江市整体形象的生态保护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效益。随着建设丽江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战略的不断推进,整个丽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金山坝区作为丽江的东郊门庭和出入丽江重要的景观背景空间,生态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生态林业建设

金山坝区应大力做好震青山、贵峰山、龟山、蛇山等周边山区的封山育林工作,禁止乱砍滥伐;同时注重震青山、蛇山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园艺建设,杜绝非法开采沙石;做好漾工江及其支流东山河的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高标准的实施村庄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村庄和新团新城的绿化美化工作,为生态旅游打好绿化美化基础。

2.观光农业带建设

主要指大丽公路及丽攀公路沿线。作为进入丽江市区的最重要通道,观光农业带的建设对于维护丽江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耕文化是丽江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丽江旅游的重要卖点之一。因此,观光农业带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特点,尽量避免现代建筑的存在,设施农业也应该远离带区,使旅游者在进入古城之前就有一种青山绿水、返璞归真的感觉。目前观光农业带存在观光农作物单一、路程较短且不连续等问题,对于提升丽江市形象作用有限。今后应增加观光作物的品种,落实玫瑰基地的建设,注重观光带的面积,并对作物进行季节性的更换。

篇9

一、解答技巧

考生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审题不当;方法不当,表达失误;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知识点遗漏。因此提升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开放性试题得高分的有效手段。

1.认真读题审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答,读题审题是关键。做题时要善于抓住题中关键词语和限定词,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答题。同时还要准确把握题目所给的隐性条件,这些条件中往往包含答题的要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要求比较的是气候类型及特征,要审准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这样可以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描述”“概括”“简述”“分析”等文字,有效地组织答案。

2.善于联系迁移

要想答对题,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关键,做题要善于联系和迁移。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开放性试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3.答题全面准确

平时复习一般要求考生“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应该尽量多答,全面作答。当然多答不是乱答,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平时复习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只有答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例:如果你是市长,如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答: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②提高水价;③节约用水;④科学用水;⑤保护水资源;⑥防止水污染;⑦兴修水库;⑧跨流域调水等。当然,答案要点要围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应紧张”这个中心,不能漫无目的乱答。

二、分类解答

类型一辩证评价型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考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有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这样的设计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以下为辩证评价型试题的解答技巧: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XX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而“从XX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例1(2015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1)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2)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参考答案】(1)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2)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1)联系材料分析,楚河中游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交通便利;且临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环境好;“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表明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2)从该地造纸厂的区位优势分析A观点:从资源利用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可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国际合作分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可以扩大造纸厂规模;从市场分析,经济发展,会使市场扩大。从市场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B观点:从市场规模分析,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从保护环境角度分析,当地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扩大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紧张;污水排放量增大,会造成水污染;砍伐林木增多,可以导致生态破坏。

类型二探究发散型

地理开放性试题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很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中的探究发散型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1.解答地理实验题与解答理科实验题类似。论述题侧重人文地理部分的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交通线路的发展状况、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论述题往往提供大量材料或理论信息,有的还与地理热点相联系。

2.回答探究发散型的论述题既要回忆教材中与此有关的知识,又不能把所学的教材知识完全照搬,要根据所给资料提取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分析问题,如原因的分析一般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措施要针对原因进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等。

例2(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2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题思路】该题以中国部分区域图为材料,通过对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的分析,考查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1)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对外流河而言);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2)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的地区易形成湿地,降水虽少,但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

(3)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

三、能力测试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采主要采用水平井和岩层压裂技术(即将大量水夹杂着化学物质、泥沙,用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邻近的岩石构造,扩张裂口,使天然气能流入井中得以收集)。美国是目前世界页岩气开采量最大的国家,其页岩气单位热值的使用价格约为汽油的一半。图3为美国本土页岩气储藏地的分布。

(1)据图概述美国页岩气储藏地的空间形态及分布特点。

(2)简析近十年美国一些投资公司加大页岩气开采量的原因。

(3)据初步勘探表明,我国四川盆地边缘也有丰富的页岩气储藏。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采,请说明理由。

2.哈大高速铁路北起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南至辽宁省大连,是东北地区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我国首条跨越高寒地区施工建设的高速铁路。全程仅需3个多小时,它的开通将大大缓解东三省运输压力。读“哈大高速铁路示意图”(图4),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哈大高速铁路建设的不利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2)高速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3)简述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

3.读“婆罗洲等高线图”(图5),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婆罗洲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图示评价婆罗洲内河运输的自然条件。

(3)浙江某开发商拟在婆罗洲承包土地种植橡胶,承包前要进行实地考察,请你利用所学农业区位等地理知识,帮助该开发商写出实地考察的内容。(至少写出4点)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沪宁杭工业区,南接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

材料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图6)

材料三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殆尽,使得相关产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此带来了企业停产、失业人数激增、收入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确定多个城市(包括地区)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从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

(1)根据材料,分析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2)材料二中“珠三角”地区将强化石油加工能力,打造炼油基地群。简要分析该地区建设炼油基地群的优势条件。

(3)有人认椤白试纯萁咝途沙且向科技新城转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多呈块状,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地区。

(2)页岩气较清洁,价格较低;美国能源消耗量大;美国资金雄厚,技术成熟;页岩气投入市场,前景广阔。

(3)不赞同。对资金和技术水平要求高;对地质环境影响大;我国开采页岩气的技术水平较低。

赞同。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2.(1)经过高寒区,路基和轨道可能冻胀、覆盖冰雪等。

(2)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及农业生产,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施工环境等。措施: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中取土,改造还田;以桥代路,采用高架桥;取土坑改造成鱼塘以及绿化造林恢复植被;少占农田,减少施工对农作物的损害等。

(3)能有效缓解哈大铁路原有的客、货混运状况;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

3.(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理由:河流自中部向四周流,呈分散状。

(2)婆罗洲终年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量稳定;河流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河流短小,航程短;河流上游地区山高谷深,通航条件较差。

(3)①当地的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状况;②土壤质量情况,土地租金;③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求情况;④劳动力的素质及数量,工资成本;⑤当地政府的农业优惠政策;⑥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答对4点即可)

4.(1)与港澳台临近,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北承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利于进行经贸合作;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良港和铁路等,形成立体交通格局;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价低。(答出四点即可)

(2)海运便利,利于石油运输;常规能源缺乏,石化产品市场广大;工业基础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答出三点即可)

篇10

关键词: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资源概述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旅游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有学者说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在:1.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文旅游资源。2.生态旅游能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3.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4.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且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通过运用SWOT分析理论的概念,着重运用SWOT分析探讨蜀南竹海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1.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长江上游,该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气候温和。春日融和,夏无酷暑,秋不凋零,冬少霜雪。年平均气温14.5~17℃,年平均日照900~1100小时,年降水量1100~2000mm,无霜期334~356天。该景区的自然景观以竹为主,是我国唯一以大面积竹景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旅游发展政策优势

该景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制定了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旅游业发展计划,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重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地理环境、景区交通的复杂性

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和多高原为其这要特点,这一方造就了四川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也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部分山区的景点虽然资源本身的垄断性较强,但是却着实很难进入,虽然这几年四川的公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也在全力改善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部景点交通的畅通无阻和完全的通达性。蜀南竹海景区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通条件,但是景区内的山路多,导致游客感觉到交通上的混乱及不方便。

3.蜀南竹海生态游的机遇分析

(1)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形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结构配置合理,具有深层次开发的巨大潜力。该景区的自然景观以竹为主,是我国唯一以大面积竹景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竹海还具有独特的深丘台地丹霞地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延绵数里的红色丹霞崖与翠竹相映衬,形成了竹海又一特色景观。还可以深度的挖掘竹文化内涵,举办与竹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等。

(2)四川旅游者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9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达40%左右,也就是进入小康社会,旅游向享受性层次递进。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以世人瞩目的速度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饮食消费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5年的31.4%,跌破了40%这一大关。2007年四川省GDP占全国GDP比重已提高到4.6%。在西部地区中,四川GDP总量居第1位,占西部12个省市区的22%。

(3)省内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我国的公路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达几千公里。四川省交通工作会议指出止2005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11.5万公里,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9公里。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达到13.6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160公里以上,二级以上公路1.8万公里,新改建公路5000公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适应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90%的乡、50%的村通油路(水泥路),实现98%的行政村通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游客出游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4.蜀南竹海生态游的挑战分析

(1)交通安全问题

汽车驾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再和旅游相结合,其中的危险因素就更为突出。蜀南竹海景区内的盘桓山路多,再遇下雨天后,路面湿滑,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如果旅游者是自己前往,往往是在不熟悉的道路上行驶,旅游者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的全面了解,在这样的路况下,容易造成车祸,并且旅游者通常都不具备简单的维修车辆的能力,在路面遇到车辆损坏的情况,会不知所措,结果不仅影响旅游兴趣,有时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危险。而对于使用旅游车的游客,在景区山区绕行的路况上,也会感觉到不舒服,产生疲惫的感觉。

(2)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制不完善

蜀南竹海景区内的景点比较分散,相隔的距离也比较远。如果游客是第一次去的话,比较迷茫,没有一个系统的领导。通往景区的标识和景区介绍很少,如果是淡季去,游客较少,而又不熟悉景区内游览的路线,会让游客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并且,景区内没有设立像观光游览车一类的设备,给游客也带来了不便。

三、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存在景区的管理问题

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蜀南竹海的景区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景区内的管理也比较混乱,各利益体关系未处理好。旅游景区内的景点规划很分散,交通十分的不方便。而景区对于交通的设置又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设有环保电瓶车,旅客常常一天下来疲于奔命,也没有规划户外宿营地。景点之间的远距只能用汽车代替,而大量的车流也给景区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景区内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素质参差不齐,主要由本地人出租摩的和面包车,经常出现宰客现象。在淡季时,景区内的游客比较少,很多景区都看不到什么人,更看不到工作人员,游客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里。就导致了有些景点游客不敢前往而错过了游览的体验。

例如,某位游客在淡季的时候去蜀南竹海旅游,由于是第一次。在到达景区时,十分的迷茫,游客没有看到健全系统的景区管理进行领导。而是在处于景区外的一些农家乐对游客进行邀约,称其能将游客带进景区进行游览。对于第一次到蜀南竹海的游客,这样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会让游客心中产生疑虑,对景区的印象也会降低。

(二)景区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说到蜀南竹海,大家就会联想到因为竹子的多,才会被称为竹海。但是景区内却并没有很好的对竹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没有很好的挖掘竹文化的内涵

(三)市场促销不力,宣传不够

高品味的旅游资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市场促销手段与市场进行沟通,才能及时的向游客传递旅游信息。

近几年,蜀南竹海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是根据调查,大多数的游客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才得知的这处旅游地。在电视、杂志、报纸上基本没有看到此类的宣传。并且对于蜀南竹海的“竹文化节”,大多数的游客并不了解知晓。

四、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策略分析

(一)改善经营体制,进行景区的治安整顿

只有在改善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整顿景区的治安,完善旅游环境,才能为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哦资源的规划、组织等制度指明方向,从根本上建立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机制。笔者认为应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确定统一的管理部门,加大实施力度。加强对当地居民私自进行领客进游览区这样的行为进行严惩,并且对于景区内的交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立出明确的指示牌,明确客人乘车游览的价钱,防止消费者出现被宰的现象。在景区内,特别是淡季时,安排工作人员对景点进行一定的监督,方便客人进行询问以及游览。

(二)明确市场定位,注重产品特色开发

蜀南竹海虽然是全国唯一以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但国内同类的自然景观也不少,如贵州赤水竹海、重庆永川茶山竹海、重庆梁平百里竹海等,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旅游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蜀南竹海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对于景区内的竹工艺品,要尽量的突出景区生态资源的特点。景区内应采取一定赋有创造性的活动,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使得游客对景区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无形中加大对景区的好感以及对景区的消费。确立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拓生态旅游市场

良好的沟通是为营销的整体战略服务的。蜀南竹海想要打好生态旅游这张牌,就必须要立足于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深入挖掘生态旅游、竹文化的内涵,突出产品品牌上的吸引力,并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宜宾的各地级政府部门、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拓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方式和渠道来宣传生态旅游常识以及蜀南竹海生态旅游特色,从而提高知名度,激发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在电台、电视台开设相关的生态旅游节目;可以印刷图文并茂的生态旅游指南;可以创建精美的蜀南竹海生态旅游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明星效应,聘请明星作为该景区的形象大使,增加关注。

五、总结

综上,只有选择适合的开发管理模式,做出特色,才能使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市场能够健康发展,才能使蜀南竹海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才能使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张明举.蜀南竹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J〕2002(2)

[2]扶志宏,李荔,毛竹,张萍.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3]鄢和琳.蜀南竹海旅游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

[4]鄢和琳.论生态旅游促进蜀南竹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9

[5]黄河.蜀南竹海的再生性旅游开发研究.第9期NO.9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University

[6]李景明.浅谈我国的生态旅游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7]鄢和琳.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1001- 3644(2000)

[8]刘雄,罗洁.论蜀南竹海旅游振兴——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of YibinUniversity

[9]练东明 蜀南竹海翡翠长廊景区自然景观恢复措施 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0

[10]除守常执笔 蜀南竹海楠竹林枯死问题综合考察报告 蜀南竹海楠竹枯死问题综合考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