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行为举动,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头教育。对于幼儿园来说,应努力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活动,潜移化地影响幼儿意识;通过生态委员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落实生态环境意识。培养这种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的幼儿,对社会发展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研究宣传生态环境理念,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保护环境的卫士。
一、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培养目标:按照国际生态学校“七步法”,制定了关于我园生态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问卷,每班选取100%的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我园幼儿生态环境行为习惯的现状,制定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和“少一份垃圾、多一份资源”四大方面的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根据生态环境教育养成的目标,制定具体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养成活动点,提出的养成活动点明确、具体,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幼儿理解、操作和执行。根据国际生态学校中的《建立生态委员会》、《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监测与评估》、《与课程建立联系》、《社会宣传和参与》、《生态规章》“七步法”核心标准为主要参考蓝本,编写我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园本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安排分小、中、大班年级组,既有阶段性,又有层次性和序列性。并运用团体正能量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编写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集、生态规章等。
二、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途径
构建幼儿园为龙头,幼儿园主动与家庭、社会相联系的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促进生态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通过创设生态环境教育的氛围;注重教师言行育人;发挥课堂的主渠道的作用,在五大领域学科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建立了班级环保小卫士、小小环境讲解员,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创设正向的团体氛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体验活动;结合幼儿园家庭资源垃圾收集活动,充分利用废弃物组织开展班级主题区域“化腐朽为神奇”活动,加强幼儿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指导家庭生态环境教育,提升家长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能力。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等多种方式宣传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和要求,加强家长在家里督促和评价幼儿生态环境行为;开设家长讲座和举办“亲子收集活动坊”,使家长认识到家长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性,让家长懂得激励幼儿为保护生态环境做点实事,首先要言传身教,培养幼儿关注自然,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主动配合社区,为幼儿生态环境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联合社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与节水好家庭交流沟通,分享节水宝典。每年组织大班幼儿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家、进社区爱心演出、给树木挂牌、打扫卫生、参加绿色饲养通道募捐活动等等,让幼儿走出园门,懂得尽自己所能,关爱别人,关爱自然,回报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需要老师或家长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认为: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环境熏陶策略。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要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公民,要转变观念,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关系,为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言传身教策略。在培养幼儿生态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幼儿进行正面的生态环境教育;锻练幼儿的实践能力;并且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成为保护大自然的自觉人,处处给幼儿起良好的榜样作用。
班级团体正能量策略。根据我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园本教育内容,运用团体正能量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班级环保小卫士、资源收集好家庭,采用体验性和奖励性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正能量活动,让幼儿在团体管理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
学科渗透策略。课堂教学是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必不可少的渠道。在课堂上,教师注重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培养幼儿生态环境行为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多彩的活动,使师幼达到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达到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生态环境游戏策略。没有游戏,就没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习惯。我园在每次进行一个生态环境游戏活动后,使之形成生态环境习惯。抓住两个转化:(1)意识向行为的转化;(2)行为向习惯的转化。
家长辅导培训策略。举办家长讲座、亲子生态游戏、班级绿洲活动,发放宣传单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掌握并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以自身良好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教育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形成良好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创设条件。
激励评价策略。幼儿的良好生态环境行为可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实施评价,以激励性为主,通过对幼儿的行为反馈,使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个案研究策略。关注关系失和家庭的幼儿生态环境行为养成的研究,因为在具有偏失的幼儿的个案中,比例不小的案例都是和幼儿的家庭关系失和相关。通过个案研究,了解课题活动的开展及对这些幼儿成长的影响。
四、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对幼儿习惯养成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从评价对象本身出发,良好地把握评价目标,有效利用评价手段。
制定评价和反馈量表。根据本课题生态环境教育的四大主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少一份垃圾、多一份资源做起的目标和内容,分别制定幼儿自评、教师评价、生态委员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馈的量表。
评价方式:幼儿自评、教师评价、生态委员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馈。
篇2
关键字:吉林西部;脆弱性;生态环保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一些表现
如果从地理位置上进行分析,吉林西部地区是位于松嫩平原上,但是却并不不是一片沃土,这是因为,这部分正好是位于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土的分布地区,同时也是北方生态脆弱的地带,因此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是一直需要关注和治理的。吉林西部可是算得上是吉林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被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表明,吉林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对于西部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会对整个松辽平原都会产生极大的制约。而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土地的沙化、碱化、草原退化的现象在吉林西部非常严重
在吉林西部土地的盐碱化的情况非常的严重,每一年都以非常大的面积在向外扩展。而在2011年的时候,经过研究表明,吉林西部的土地盐碱化已经以114%的速度在向外扩展,而我们根据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吉林西部地区的盐碱地达到了916hm2,在90年代的时候这个数据就增加到了1111万hm2,而这也就是表明,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吉林西部的盐碱地已经增加了差不多4万hm2。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这些盐碱地的不断扩展将原来可以加以的土地都逐渐侵蚀,极大的减少可开发耕地的面积。而其中重度盐碱地的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所占到的2619百分之的比例也上升到了4317百分之,这不仅损害了有效耕地,并且这种情况也表明了这种地质灾害的情况将会愈加严重,并且如果还不加以治理的话就会将盐碱地的面积继续扩大。
而与此同时,草原的面积也在以非常之快的速度在减少,并且草地的质量也在逐步的下降。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吉林西部的草原面积差不多能够达到200多万 hm2,但当到了98年的时候,就降到了11818万hm2。在这几十年的时间之内,草原面积也减少了差不多500多万 hm2。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草场已经不能再加以利用,在此地已经很难见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
除了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土地沙化的现象严重。而这些生态问题显而易见都是具有连带性的。这几年对于土地沙化的问题得到了一些重视,因此有一些地区的沙化现象还是得到了控制,可是还是有一些地区的沙化现象还是在持续恶化。而目前来看,沙化的面积达到了68.6万hm2。如果加以治理,能够及时的进行森林植被绿化率的增加,进行防风固沙的工程,这个数据是可以缩小的,可是若是还是不及时治理,则会后患无穷。
(二)农田水利的设施的数量比较少,同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吉林西部虽然兴建了很多防洪、抗涝、防旱的工程,可是这些工程普遍都表现出标准比较低,控制骨干工程也比较少。碰到一些小的情况还能坚持过去,可是如果遇到大风大雨出现,这些工程就难免会出现漏洞。因此,旱涝灾害对于吉林西部的农作物生产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的发展情况还要极大的依赖于天气,这也必然会导致农作物产量的降低。
吉林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环境环保型经济的重要性
(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脆弱的问题,走一条生态环保型经济的道路是势在必行的。
以上所说的情况都会极大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以全局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及时行动,对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未来的发展做出行动。而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保持好生态环境,那么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型的效益经济是当前一个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决策是因为,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
题,就要解决环保型效益经济之路。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态地质环境的因素,再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没有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因此,从这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将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考量,并且要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当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所影响不仅仅是生态,更可以影响经济实力和产出实力。在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上必须全面规划, 统筹安排, 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要建立一个高效农业生产系统,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而想要创造出一个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走一条生态环保型经济的道路势在必行。
(二)、建设生态环保型经济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只有当人、社会、环境达到和谐发展的时候才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我们只顾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总有一天会给人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21世纪,是一个呼唤生态保护,呼唤绿色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将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产品走上一条国际化的道路,才能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品进行接轨。而农业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名优特的绿色产品,这才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也是化解经济危机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以来,吉林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了稳定的发展态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吉林西部的综合生产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的情况。如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要开发利用好国土资源, 建立人工复合高效生态经济系统, 向生态经济系统要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
对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利用、精深加工, 促进农业资源多层次、多方位的发展。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旅游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一部分,生态旅游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旅游意义重大。说起自然保护区这样一个特殊区域,我们总能将之与旅游联系在一起。虽然大自然的环境在大众的欣赏下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随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这是因为随着旅游人流量的增加,旅行者带来的破坏和污染也随之而来,这就会使整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面对这样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适当的管理,并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规划中的重点,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
一、生态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旅游按其自身的意思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要维护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两者合理的搭配,也就是做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其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生态旅游是目前国家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进行的新方式,从过去单一的风景欣赏到现在规模式的旅游提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也比较集中,这不仅可以将资金融合集中起来,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融资途径,让旅游业走向新的时代、新的方向。其次,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欣赏风景,还有吃、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人流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生态旅游不仅仅是给旅游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还会间接地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是生态旅游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升新的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的是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三方配合,各方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旅游者,任何一方都需要做到坚持环境保护第一的原则。因此,旅游者要树立生态意识和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道德规范。管理者也要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教育,摆设醒目的环保标识,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生态旅游风险评估
在开发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这不仅是当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整个生态旅游环境扩展中实质性的目标和需求。要尽量吸引各个利益团体的参与,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规划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并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首先可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有些地区可以作为建设开发区域,但是对于一些重点保护区、核心区就要严禁开发建设,将之作为重点的保护场所,所以规划需要非常的明确,各项内容也要准确分布,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严格依据规划对生态旅游区实施保护。同时,各地的环境保护要在国家规定的内容中提出具体的实施要点和战略性的方案,这样会增强旅游者遵守的力度,保护环境的效率也会提高。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生态旅游的既定前提是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然而即使是严格控制的生态旅游活动也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开展旅游项目建设时,进行生态旅游风险评估,要将旅游项目建设对景区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
多媒体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目前最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目前,旅游者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这与人们与这方面的信息接触较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领域中加入相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在旅游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怎样清除垃圾等多方面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相应的体现,这样更能贴近生活,让人们潜意识里接受环境保护的概念。除了网络上直接的宣传外,可以对旅游参与者进行当面的宣传教育。在旅游中,导游可以先宣传一些环境保护的内容,并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让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职责,多一份维护之心。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生态旅游的法制建设
要更好地保护环境,就需要有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目前,国家虽然有自然环境保护法,对大自然的环境及原生动物的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仍缺少一些明确的实施条例,这使得原生态的环境呈下滑状态。因此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和法律解释工作,对生态旅游管理者实施必要的法律教育,让他们在具体的旅游环境中,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旅游者对待环境的态度,及时进行纠正和管理,以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旅游区的法制意识。综合来说,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法可依,做到“以法兴旅”“以法治旅”,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篇4
一、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在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新时期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12%,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众多发展国家中也处于末端。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远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就我国而言,森林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大,东北11省平均覆盖率为31%,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森林面积已占到全国面积的41%。二是: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站在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大都不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部分实际建设务工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是林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碍物。在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破坏,大部分植被、林产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环境,而林业发展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加上人们不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没有意识到林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大量珍贵树木被砍伐,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健全相关政策与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下的林业发展必须拥有健全的政策、管理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各项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多角度健全相关的政策与体系、管理制度等,导致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无法有效指导林业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整体建设步伐。
二、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一)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管理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必须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方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尤其是长江流域。对于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长江流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促进林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其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可行的目标,比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新时期林业建设有序进行,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的林业建设方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
想要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投资比例,确保林业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具体来说,政府要重新综合规划生态建设项目,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工作布局中,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资金投入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多鼓励工业企业、社会产业在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的分级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在林业发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过程中,要多角度扩大投资规模,设立专门的林业发展资金管理部门,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此外,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树木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渠道,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下新农村林业的持续发展。
(三)健全相关政策、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健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林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对于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角度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会大众必须重视的方面。政府部门要优化利用社会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林区附近的群众参与积极性,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解决林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避免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好人类耐以生存的家园。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环境;和谐
1引言
自2009年12月12日起,我国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断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建,强调经济结构中资源的优化与重复高效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旨在实现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基础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举,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备水位调蓄功能以及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此外,鄱阳湖还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伴随近年来的发展,环鄱阳湖地区周边的工业污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对水质的污染等对鄱阳湖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更好的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重要课题。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环境间存在的问题
2.1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破坏严重
鄱阳湖区域的利益和附近相邻地区的利益相冲突,二者未达到平衡,相互间缺乏协调。城市在原始的规划上就对鄱阳湖湿地进行了错误地定位,湿地本来是应该作为关键地域用来保护的,结果城市却把它当做旅游地从而进行过度的开发。这种无序的开发破坏了鄱阳湖湿地原本就脆弱的环境,使得湿地蓄水能力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物种数量也相应减少,另外,湿地内也汇聚了大量的游客丢弃的垃圾。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鄱阳湖湿地正在日益减少,湖内鱼类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前来过冬的鸟类的数量也在减少,鄱阳湖江豚、中华鲟等物种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2.2水质污染严重,缺乏忧患意识
鄱阳湖由于位置因素,一方面接受江西五大河流的供水,一方面对外向长江供水,为典型的吞吐性湖泊。吞吐性湖泊的特点就是湖泊有明显的换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应的湖泊面积差别也很大。鄱阳湖每年夏季为丰水期,湖水面积巨大、水量充足,但是此时正是农作物种植时期,大量农药随地表水流入湖内;每年冬季为枯水期,湖水面积狭小、湖水量较少,不便于化学有机物的稀释降解。除去农作物种植施用农药的流入,鄱阳湖附近的县城由于未建立污水处理厂也存在直接向湖泊排放大量的未处理生活污水的现象。多重因素作用下,鄱阳湖水体质量严重下降,而少数地方及企业对此却缺乏正确的认识,水资源忧患意识薄弱,仍然继续排污,制约了生态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2.3植被退化严重,土地沙进人退
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放牧、旅游开发等人类影响,鄱阳湖湿地自然植被已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但蓄水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已经失去最基本覆盖保护表土的作用。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甚至已经出现湿地退化、土地沙化严重的现象。都昌县沙山面积已经达到了4.5万亩,并且还在不断向周围的湖泊湿地、农田扩散。这些沙化土地一方面造成沙尘、沙埋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很多地区居民由于受到沙地的影响而开始搬迁,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现象。
此外,目前尚未形成专业、有组织的宣传队伍,就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各种如报纸、广播、视频等媒体形式对此的报道更是稀少。鄱阳湖严峻的生态形势尚未形成有力的舆论环境,群众的力量与优势并未得到完全的发挥和利用。
3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生态文化
鄱阳湖中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附近县城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因此,对湖泊附近的居民进行保护湖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宣传可包括以下3种途径。
(1)加强生态宣传,普及居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居民传播文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扩大保护自然、珍惜环境、关心水源等活动的影响力,引导人民群众改变过去随意污染环境的行为。
(2)以年轻人为主体,积极向他们传授相关保护鄱阳湖的政策和知识。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并且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高,传播政策的能力强。政府积极地在各高校开展相应保护鄱阳湖的宣传活动,在校大学生一定会响应活动号召,努力为保护鄱阳湖做成他们应有的贡献。
(3)政府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对不同行为的人进行区别对待,奖罚分明。
3.2加强监督,避免资源无序开发
(1)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有助于区内生态保护、长远发展的规划、指导,实现鄱阳湖生态资源的统一的优化管理,进而实现鄱阳湖生态资源的合理安排和利用开发。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摒弃传统落后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唯一的绩效考核指标。这样可以更好地对生态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有利于对新生态资源进行新的管理:如评价生态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GDP增长以及生态经济结构合理性的管理。还有利于预报鄱阳湖生态资源环境的发现、监测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生态发展指标规则,对保护好鄱阳湖的物种和环境保护大有好处。
(2)制定排污指标。为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使制度,依据环境承受能力,环保部门制定合适的排污量控制指标。环保部门必须在排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行使相关的排污指标,另外,也可以将排污权授权于其他排污企业单位。通过其他便利形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减少排污量,保护好环境。比如通过拍卖、销售、出租和馈赠等方式,约束排污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减少排污量。不遵守相关法规的企业单位可以强加于一定数额的罚款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警示排污单位和个人的违规行为。对于已造成的环境污染,政府可利用所得的罚款金额来治理污染和奖励高效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单位和企业。
(3)强制征收环境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论任何企业和单位,凡是对资源有所取,均要缴纳一定的环境税,这样有利于制约企业的合理生产行为,以实现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损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征收环境税,事关子孙后代的未来发展,也是每个公民依法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树立资源稀缺的意识,做到人人心中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摒弃对资源掠夺性开发、无偿占有和使用中的巨大浪费。
3.3推动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
(1)在21世纪,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天然形成的源生态资源,发展再循环利用和无污染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贯彻生态产业理念,全面推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链。打造无虫害农业,绿色天然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研制纯天然无污染种植技术,不打农药,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新技术、农家有机肥,进一步减少农业污染度。发展示范农业基地,推广绿色种植新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新理念。积极宣传高效生产和再循环利用,加大贯彻生态农业生产新模式,一切源于生态、纯天然产品,创造生态产业链发展新机遇,如桑基渔塘养殖、无土栽培、风能太阳能开发、猪—沼—果、渔—粮—菜等生态模式。
(2)优化绿色产业链,做好结构调整新步伐,加大生态工业的发展,减废、限污排放。政府带动企业做好优化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研制节约能源、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新技术,实现污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加大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推广循环产业新链条,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传统工艺、技术设备产品,重点在轻纺、能源、食品、冶金、建材、有色金属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广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率的产业模式,加强工业废水净化生产线的建设。
3.4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为全面贯彻执行鄱阳湖流域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首先为做好生态资源保护,政府和个人应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做好率,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做起,开好头,带好头,力争实现生态资源保护的新局面。树立灌输生态环保意识,做好鄱阳湖生态环保行动,可以做好生态监测预报和环境管理,及时监测和反馈鄱阳湖流域生态状况,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打造鄱阳湖流域生态保护新理念,对新世纪未来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创新局面。对全民发展道路提供正确指引。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发展事关生物多样化、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一方面,必须做好生态状况管理和预报; 优先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生态种植新理念,开创新的绿色产业链 ; 植树造林、净化水源,建设湿地保护生态区,防治水土流失、物种多样化。还原绿色原始生态森林,退耕还林,改善新的生态种植模式,积极引进新的物种植技术,打造鄱阳湖流域生态多样化模式,为鄱阳湖流域生态发展打造新的发展局面。
4结语
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只有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扶持生态农业,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学研究 科学意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观点。
篇7
关键词:基层林业站;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保护措施;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6-017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迅速,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天然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自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土保持、动植物生长等具有着重大意义。天然林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放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当前的环境现状得到改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基层林业站水平,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尽量兼顾环境问题和资源保护,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
一、保护天然林资源重要性
1.天然林资源的生物学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天然林资源对于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天然林中的绿色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存在的有害气体,经过自身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其次,植物的根系可以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涵养水源,预防水土流失;最后,天然林中的多种动植物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能够防止土地沙化的出现,对于整个区域乃至全球生态都有着积极作用。
2.天然林资源与动植物的关系
天然林资源除了树木之外,还包含着天然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对于维护生态稳定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完善的城市建设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的挤压到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迫使许多珍稀物种数目减少甚至灭绝。此外,良好的自然林资源还可以为伴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保证自然林系统的平稳运行。
3.天然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天然林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其对于人类社会同样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林破坏不断加剧,过度砍伐造成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由砍伐过度带来的物种灭亡、土地沙漠化和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洪水、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这一情况,保护天然林资源显得更有必要。
4.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必要性
天然林保护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全方位管理,才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天然林先天具有物种众多、生态体系相对完善的特点,使天然林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相对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与人工林有着巨大的不同。依照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做到全面仔细的认识天然林,因此容易发生对森林资源认识的问题,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造成了稀缺物种的死亡。鉴于此,由基层林业站展开对天然林资源保护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充分的必要性。
二、关于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相关建议
1.加大保护天然林宣传
在我国,大多数天然林的地理位置较远、覆盖面积较广,基层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推进中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基层林业站要加强宣传工作,对天然林附近的居民进行广泛的教育,利用村委会宣传、打标语宣传等基层宣传手段使普通民众意识到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宣传内容与居民实际相联系,让人们明白天然林保护与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天然林遭人为破坏的现象减少。此外,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保证基层工作人员可以起好带头作用,对中央方针政策进行贯彻落实。
2.完善网络管理体系
在信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完善网络管理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由于天然林保护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基层管理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基层林业部门有必要求助上级部门,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建立系统化的网络管理体系,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展开夯实体系基础,同时也能方便上级机关对天然林资源的把握。最后,在建立基层林业站时,尽量选择负责任、热爱林业工作的从业者,以提升基层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稳定提供人才支持。
3.在基层林业保护中不断创新
相关部门应在完善网络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天然林保护制度,在基层林业保护中鼓励创新,尤其是机制创新。通过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提高护林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方便上级部门的监管。将现代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入护林工作第一线。
4.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关键作用
基层林业站的建立主要是针对当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基层林业站一般位于天然林保护第一线,在工作中具有距离优势和控制优势。因此,在天然林保护工作中,应不断强化基层林业站的工作职能,增强一线护林人员的责任心,争取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做到合理管理、科学管理,适应当代林业发展的新要求。
结语:
基层林业站作为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最前线部门,肩负着落实中央政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任。站点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在思想上重视天然林保护工作,将先进的技术理念引入日常工作当中,并且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在基层林业保护中不断创新,使天然林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在提高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们营造出一个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贾丹丹.基层林业站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建议作者出版源[J].中国科技投资,2013(12)
[2] 胡会峰,刘国华.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J].生态学报,2013(10)
篇8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发展;结合
1 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1.1 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当今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违背,城市园林的绿化有利于减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绿色植物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创造一个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1.2 园林绿化的经济作用
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者的加入,具备良好绿化环境的房地产也成为市民对居住场地的基本要求,因此园林绿化工程本身也带动了巨大经济效益的产生。
1.3 园林绿化的文化作用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各国城市和建筑倾向于统一的标准,缺乏自身特色,作为城市文化一部分的城市特色无法传承,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面貌的主体具有重要作用。
1.4 园林绿化是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城市的扩大伴随着人口聚集量将越来越大,我国又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人口的扩张和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对城市环境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良好生态环境和市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2 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园林绿化缺乏创新,没有对城市绿化提前进行总体规划,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发展无法协调一致,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环境采用因地制宜的植被种植,城市的生态环境缺乏独特的风貌,影响城市美化,不利于树立城市形象,同时弱化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用。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由于城市环境的污染,导致空气和土壤污染严重,严重的病虫害使得绿化植被不能旺盛生长。城市建设者又往往只重视绿化的效果,忽略园林绿化是个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工作,缺少专业的人员进行及时的看护,容易导致植物的死亡,严重影响绿化效果。
3 园林绿化同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3.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人是城市化进程的主题,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园林绿化的建设都是围绕人类日常生活展开,是人类为了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只有将园林绿化同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3.2 坚持创新性原则
城乡一体化道路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园林绿化要打破城市园林规划中原有的体系,在保持区域特色的同时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思想,将城乡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大环境下的园林建设的同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3 坚持科技性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园林绿化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绿化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园林绿化专家,不仅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对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坚持技术性与美化性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绿化植被的选择,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绿化植被进行定期的病虫害处理,对城市园林绿化体系进行分区,明确责任制,保证园林绿化的质量。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会重绿化轻美化,但是园林绿化的艺术性也是促进园林绿化发挥其生态效果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篇9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实践途径上提出要加强法治保障,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绿色社区家庭,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充分利用语文活动无处不在的情感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之一。
各个年级语文教材都安排了鲜明的环境保护主题的课文,比如写景文本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知识和情感的因素。笔者对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与生态直接间接的有关文本占总篇幅1/5以上。抓住文本中这些含有生态价值的人文思想,在言语实践中进行道德生态教育,无疑是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易行有效的方式。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谈一谈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在文本学习中渗透,初步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1.主题阅读,营造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
执教《长江之歌》,笔者没有简单地引导学生读读本文了事,而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功夫:提供歌词创作背景的阅读材料;收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欣赏“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相关节目片段;向学生介绍关于长江、黄河水资源的历史发展状况。上课开始,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用第二人称说一说“长江是……”。预设话题:“长江,你是母亲,你是无穷的源泉”、“长江,你风景秀丽,宛如一位俊美的少年”、“长江,有时你也是一头洪水猛兽”。
学生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了长江的文化历史和生态变迁,以及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就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言语学习的同时感悟到诗作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存在于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
2.文本阅读,领略生态环境之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九寨沟》《鸟岛》《拉萨的天空》《灰椋鸟》等描写风景优美的课文时,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验情境,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从文本中感悟拉萨天空“蓝”的特点,同时配乐播放各种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的拉萨图片,令学生仿佛置身在空气纯净、高远壮观的大自然中。学生感慨之余,自然而然感悟到没有被破坏的原生态的自然之美,激发起珍视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感。学习《灰椋鸟》一文时,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不仅让人产生愉悦感,也对为此做出贡献的林场工人产生敬意,在交流这些话题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态价值观。
二、在拓展学习中渗透,加强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树立生态道德价值观。
1.在“说”中渗透
“说”是有效地将“读”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训练方式,也是学习者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吸纳、表达的过程。如学习《黄果树瀑布》,学生在赞叹气势非凡的黄果树瀑布的基础上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用,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 同学们,由于近年来干旱频繁,很多游客不远千里去欣赏黄果树瀑布,却只看到几缕稀稀落落的水流甚至是干枯断流的情境,如果你在场,你能给游客描述一下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吗?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洪涝或旱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在“写”中渗透
相比较“说”,“写”更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刻性。《长江之歌》课堂学习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写一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或《保护家乡盐河的倡议书》,拓展了知识,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在学校、家庭掀起一股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舆论。又如抓住写公益广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公园、山林等处的宣传标语,自己也练习从各个方面拟几条保护环境、文明生活的广告语。
这样,学生在“说”(“辩”)和“写”中既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能力,也经历到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
三、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生态保护技能,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对于学生们来说,保护生态环境,要紧密联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利用大语文学习观,将文本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平常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育契机,培养生态道德习惯。
1.利用节日纪念活动进行渗透。教学《走,我们去植树》,学生们在优美的诗歌诵读中感受到植树造林对人类环境的重要意义。为了将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恰逢植树节前,倡导学生行动起来,每个人栽种一棵树,并认真看护管理小树直到它生根长大,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形成生态道德行为;学习《放小鸟》《鸟岛》等课文或者在爱鸟周时,动员同学们了解鸟类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禁止捕鸟;利用环境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出黑板报、手抄报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无烟日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庭成员戒烟,远离。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篇10
关键词:公益林;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27.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58
公主岭全市林业经营总面积近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5%,全市主要林种为公益林和用材林,其中公益林占绝对比重,但许多公益林都呈现出了老化趋势。为了进一步加强公益林管护,公主岭市依据《吉林省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试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本文结合公主岭市实际情况,简要探讨了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
1公益林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公益林指的是能够提供公益性及社会性产品和服务的森林、林地,其有着生态保护功能,这种功能有着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能够实现生态补偿效果,对于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1.1有利于恢复生态多样性
公益林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也是对林下土壤、微生物及动植物的保护,这种生态保护有着层次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在整个公益林内,生物呈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恢复食物链的丰富性,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功能[1]。公益林中生物种类众多,例如高大乔木、灌木、草本类植物、菌类及各种动物,这种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特征,能够不断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对于保持水土、径流降低等方面作用明显,有利于构建良性区域小环境。
1.2有利于资源储藏和节约
公益林的生态保护是对林区内所有资源的保护,以此来恢复资源原生态特点,保证自然界食物链不受人为干扰,从而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减少,降低了资源消耗。排除人为活动后,公益林内以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为主,在长期自然界新陈代谢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环境条件的物种逐渐被淘汰,优势物种被保存,这对于公益林内的自然资源储藏有着积极的意义。
1.3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是对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从而减少林区资源在市场流动,市场上资源的减少会体现在资源市场价格上,从而在货币上体现出生态价值,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相配套的制度,以制度来引导和制约资源的生态价值,因此,公益林有利于间接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
1.4有利于提升全民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背景下,广大群众都意识到,生态补偿制度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群众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从而自发投入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中。
2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对策
积极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对于完善公主岭市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结合公主岭市公益林管理和维护实际情况,应从公益林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着手。
做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做到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挪用和节流的情况,做好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经济基础;以公主岭市各公益林区管护难易程度来合理的设置重点管护人员面积,一般来说以2200亩~3000亩为宜,对于集体所有的重点公益林来说,应当以国有林场标准来确定人均管护面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护标准[3];公主岭市林业局应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同一合同样本与国营林场、村集体等承担公益林管护任务的经济组织签订公益林管理和维护责任合同,保证公益林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落实,从而提升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做好公益林管护人员的管理,按照管护面积标准聘用管护人员,监管人员加强日常考核和检查,制定管护责任合同;做好公益林造林、补植、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资源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公益林正常生长,避免受到破坏,以此来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积极完善相关制度,例如《巡护制度》、《公益林管理办法》等,保证公益林管理和维护的有制可依[4]。此外还应当积极加强公益林保护及公益林重要性的宣传,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此来提升群众对公益林保护的意识,避免人为活动影响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发挥。
3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林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公主岭市有着众多公益林,但许多公益林出现了老化趋势,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本文简要分析了公益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公主岭市为例,探讨了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的对策,旨在充分发挥公益林对公主岭市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守蓉,冀光楠. 我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政策工具选择研究――以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4,(01):93-97.
[2]沈玲玲.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3]姚红岭.生态公益林的资金筹集与运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