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城市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自然增长比率逐渐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整体来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是处于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渐降低是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后果。人口增长率的逐渐下降,特别是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逆转,老龄化时代随之到来,这也意味着未来人口劳动力所承担的养老方面负担将大幅上升,可能会降低新出生人口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给我国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发展压力,因为随着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进而将有更多的老年人群需要制度来保障和照顾。
(二)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也将使老年人群逐渐增多。解放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才35岁,到1957年增长到57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预测,到2045—2050年将达到79.3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照从50年代沿用至今的退休年龄为60岁计算,若活到80岁,则需要度过20年的养老生活。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则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女性的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这说明在老年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也会略高,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三)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则我国从1950年的4千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到2000年的1.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0%,进入老龄化阶段,仅用了50年时间。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26%。,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2020年将达到2.55亿;2020年以后,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21—2035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1100多万,即在未来25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4.1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3.3%增长到28.7%。而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将有一个为老年人。对于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如此迅速,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的加快,也说明对老年人保障需求将会日益增多。
(四)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比重不断提升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3%,200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9%,到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达到11.9%。养老负担逐渐加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度死亡规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等因素极好地控制了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再与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等情况相结合,则使得整个社会总体人口中老年人口数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这不仅使社会对老年保障的需求快速增长,产生供需矛盾,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与人口增长比率下降的结合,对老年保障的稳定发展和财务的可持续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总之,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老年人比重的上升和人数的增多。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对医疗、待遇、照料、护理、关爱及日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群。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也表示着对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使服务需求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这些都亟需通过老年保障多层次的建设来解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等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建设老年保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保障的建设,才能更好地缓解养老压力,减轻子女负担,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从目前养老方式的对比中看城市居家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方式纷繁多样,不过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将归为两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篇2
关键词:公私合营;养老模式;社会资本;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养老院“公私合营”运营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以上海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我国现在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社会养老形势十分紧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亿。民办机构目前在获得少量资助的情况下自主运行、自负盈亏,即使是政府的补贴也不易拿到。还有在上海,养老机构几乎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非盈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非盈利性决定了养老院是个“不挣钱的行当”,而社会资本是以盈利为导向的,这就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的养老事业。
我国敬老院的运行现状矛盾突出,亟待积极探索出新型的敬老院运行模式。公办难进门槛高,民办太贵养老负担重,这让社会养老的刚需群体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养老资源。公办敬老院虽然是福利性机构,但他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维持,在护理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民办敬老院更是问题重重,虽然它有着活跃广泛的资金来源,但国家在资金、政策上对民办养老院的扶持有所欠缺,这使得民办敬老院的养老条件参差不齐。
一、敬老院“公私合营”理论构想解释与条件分析
(一)“公私合营”的理论构想分析。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性质主要是以公办、私办和私办公助为主,但这远远不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公私合营”的设想是基于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整合,增加国家的养老专项投入,更多的让利给私有资本成分,让更多的社会私有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容量,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同时提高社会的养老质量。形成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私有资本增加投入,个人适量负担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公私合营”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国家让利,平衡私办敬老院的利益格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扩大社会养老容量,以达到国家减轻财政养老负担,私有资本合理盈利,养老人群享受更多更好养老资源的三赢格局。
“公私合营”就是在国家养老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将养老事业推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让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有效调节资源的配置,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肩负沉重的财政负担。“公私合营”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在政策设计上,法律保障方面以及税负上合理规划,平衡好各方利益。
(二)上海市实现“公私合营”的条件分析
1、上海市老龄化现状。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早和最严重的地区,在197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10.2%,65岁以上人口占7.15%,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在上海显得尤为突出。人口老龄化将对劳动力供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负担等诸方面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就目前上海养老模式而言是无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上海地方财政也负担不起这样沉重的养老压力。扩大上海的社会养老容量,改革社会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2、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发展活跃。上海同时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社会资本流通快速,有较好的融资环境。上海每10元GDP中,有6元是服务业创造的。上海市统计局将正式对外宣布,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线,由此看出上海市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可以有力地支撑养老事业的发展。
上海市有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压力,但同时有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基于这两个主要的因素为上海的养老体制改革和养老模式选择提供了基础。
二、上海市敬老机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规模。截至2012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426.9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9%。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7.0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4.7%,100岁及以上老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
(二)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社会容量。全市的养老机构共计631家(据2012年统计数据),其中政府办301家,社会办330家。床位数共计105,215张(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张),比上年增加3.3%,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全市共计313家,服务人数共计1.10万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区助老服务社全市共计231个,服务人数共计27.20万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人数为12.60万人,比上年减少5.3%。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全市共计492个,比上年增加42个,受益人数5.4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动室全市共计6,093家,使用面积达171.8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028家。据数据来看,从绝对量上来说并不少,但相对于上海市人口基数以及有养老需求的老龄人口基数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三)上海市养老机构发展状况分析。在全市的养老机构当中据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社办养老机构超过了公办机构,但这两类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甚至同类型的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到硬件设施、服务标准、资金配套、政策配套以及区域分布和区域整体差异等诸多方面。
就公办养老机构而言,整体水平相对较好,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服务标准还是资金、政策配套上,但公办的养老机构进入门槛较高,数量极其有限,同时政府负担较重。社办养老机构这几年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但社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差异却很大,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同时在规模和区域分布及区域水平方面也极不均衡。据笔者在曹路镇政华敬老院(社办)、高行老年中心(公办)等5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以后,发现社办和公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上,服务水平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振华敬老院负责人进行采访时,负责人说敬老院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有一定的风险,在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上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据该负责人说,公办养老院和社办养老院收养的老人在自身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和个人社会阶层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社办收养的多是一些条件较弱的。这个敬老院主要靠投资人的附属产业支撑,国家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不够,这就让大量的社会资本不愿进入这个行当。然而,对于公办的养老院来说情况就要好很多,在设施、服务和国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都明显好于社办养老机构。
三、上海市养老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目前的养老模式结构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作为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社会伦理和老人意愿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是最优的选择,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能得到子女的及时照料,稳定的人际关系拓宽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内容。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家庭养老无疑是老人们的第一选择。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一种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主要靠社会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靠社会支持,例如老人的退休金,国家的社会保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等;生活护理主要依靠社会的养老机构,例如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是一种集中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许多传统的养老客观因素在发生着改变,社会养老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3、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老人通常在家中居住,由社区或者国家组织服务机构包括生活、医疗、娱乐场所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特定时间或者短期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有效整合。
(二)三类主要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优的养老方式,老人在经济和生活以及精神慰藉上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还有中国人口的代际更替等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已成为普遍现象;再加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问题,在东部地区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较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东迁,无论是在东西部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老人得不到及时的照料,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家庭养老的客观保障条件在渐渐缺失。
2、社会养老作为目前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在促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以上海市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资金投入不足,社会需求覆盖面较小;(2)养老机构养老成本较高,大部分老年人负担不起;(3)行业标准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4)缺少归属感和精神慰藉。
社会养老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状况而言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对个人、家庭和国家而言,这种养老方式要不断地发展,扩宽它的发展渠道。
3、居家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折中,是平衡各方利弊的一种养老方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理想的养老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现实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养老成本大大增加,特别是在人力成本上。一方面居家养老并没有减轻赡养老人者的负担,也没有减轻老人的养老支出;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就目前上海的人力成本而言一老一小的抚养成本是最高的,保姆的工资居高不下,养老护工特别是居家养老工资也较高。居家养老是一种双重成本的养老方式,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三种主要的养老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就国情和上海市的市情来看,家庭养老由于“421”的家庭现状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居家养老虽然能多方面照顾到,但大大增加了养老成本,对于个人、社区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所以,社会养老是一个结合国情和个体实际情况而言都要大力发展的养老模式,但扩充社会养老的社会容量,提高社会养老的服务水平,改革养老体制是一个不得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养老院“公私合营”体制可行性分析
(一)进一步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对于像上海这样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来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的选择就好比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相对来说公交运输条件较差,但却是成本较低,容量最大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对解决一个城市的公共运输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社会养老对于上海市来说就好比公交车运输,需要大力的发展。上海市的家庭结构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结构多是“421”,子女在资金、时间上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具有现实的困难,不可能大面积的普及,甚至以后还会出现一定量的丁克家庭;居家养老的成本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因此社会养老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目前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方式。
(二)上海市发展社会养老需要解决的问题
1、扩充社会养老机构的容量。
2、平衡好公办和私办养老机构的关系,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养老院的等级划分。
3、协调国家财政和社会私有资本在养老机构中的配比问题,增加社会私有资本在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比例。
4、以政府为主导,配套好私有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软件;从制度、政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以及法律保障等,让私有资本进入养老事业有一个完善的投资环境。
(三)养老院“公私合营”可行性总结。针对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在结合市情、本市老龄现状和养老现状,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投资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上海市在进行养老机构“公私合营”的探索上,有现实需要,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养老机构“公私合营”的探索即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承受较大的社会养老压力和财政压力,让利给社会资本,从财政税收上,财政专项支付上,养老制度和企业准入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养老事业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最终形成国家减轻养老压力、个人适当承担、社会资本有利可图的三赢局面。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政府释放政策红利,只有政策才能办到,例如进行“公私合营”的有益政策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网站.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
篇3
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及关键信息,也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不懂的词句往往不影响答题,可暂时搁置一边。近年湖南高考阅读填空题的文章大意:2005年说明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06年介绍课外素质活动项目,2007年讲家庭膳宿的优缺点,2008年介绍绿色屋顶,2009年说明生态时装,2010年讲实习的优缺点,2011年介绍对青少年有益的网站。
二、熟悉表格结构
常见形式为表格格式和标号提纲格式。表中的语言表达简洁清楚,表达方式有单词和词组,偶有句子出现。表格与文章内容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一般为总分总或总分的结构。
三、处理相关信息
根据表格所设空格,找到答案所在的段落或句子,确定作答的关键词句。在理解该空前后左右提示的基础上,压缩、改动原文表达,确定答案。阅读填空题有直接信息题、整合信息题、概括信息题三种题型。
1.直接信息题
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试题的相关信息,无需进行任何加工就可将其直接作为试题的答案。这类试题为容易题,在考题中一般有2~3个。
例1 Many 71 are available on various websites.
原文:For teenagers,many informative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can be used.
参考答案:71. informative resources
2.整合信息题
需要我们归纳总结相关的原文表述并结合表格所给提示,找到合适的词语,选用正确的形式。这类试题是平时训练的重点,解题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即关键词和表达形式。
技巧1:去粗取精
找到原文中的相关句子,去掉无关紧要的词语,如连词、助动词、系动词、冠词、代词、介词等,保留关键的、体现本质的词汇,从而用一个不超过3个词的词组来表达。
例2 Make multiple playlists 76
原文:Then,the listener can make multiple playlists without creating an account(账户) with the site.
分析:最重要的是核心词,而不是无关紧要的介词、冠词及其他无关信息。抓住这一点即可锁定关键信息。
参考答案:76.without an account
技巧2:巧用修饰
灵活运用介词短语、从句、不定式和分词作定语时的相互转换。
例3 ·Learn information about college social life and 74
原文:And still others have pages devoted to the social life at each of the colleges or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that occur at a certain school.
分析:定语从句常常包含一两个关键词,考生要能找出来。本句中school即为关键词。
参考答案:74. specific school activities
技巧3:适应表格
根据表格上下左右的提示,注意平行结构,改变关键词的形式。此类题常要求我们用非谓语动词作答。
例4 Educational sites:helping one 72 and search for a college
原文:Educational websites are helpful to a teenager in doing school work and searching for a college.
分析:根据题目表述找到原文关键词in doing school work,由空格后的提示词and 后面的search容易想到用动词原形。
参考答案:72.do school work
例5
原文:Sometimes,they might be laid off(下岗)if business for the employers is slow.
分析:由空格前的介词of 可知,答案应为being laid off。
参考答案:78.being laid off
例6
原文:Staying alongside host families enables students to get enough practice for the short time of their studying so that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likely to become faster. Living in host families also has the advantage for students of being able to spend a lot of time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host parents”,and get to know the local way of life,people and culture.
分析:受词数限制,be likely to 三个词可浓缩为一个possibly,考虑到第79空下面一行knowing的提示可知答案。
参考答案:78. possibly becoming faster 79. communicating with hosts
技巧4:恰当变形
用适当的单词或短语替换原文的句子或较长的表达。
例7 ·half the pay of a journeyman 75
·gradually increasing pay in the process
·90% of 76 near the end
原文:They usually start out at half the pay of a journeyman,and the pay increases gradually as they move further along in the job and studies. Near the end of the apprenticeship,their wages are usually 90 percent of what a journeyman would receive.
分析:根据试题表述看得出start out 为第75题的关键词,据空格位置和第76空后的提示语near the end可知答案。
参考答案:75.at the beginning 76.a journeyman’s wages
例8
原文:The “gray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the U.S. are living longer.
分析:根据第79空下面一行的提示信息,可知该空要用所有格形式。
参考答案:78.Causes/Reasons 79.Citizen’s/People’s longer living
3.概括信息题
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优缺点;影响因素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缺点
1.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
(1)参保人员年龄范围大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参保对象的范围基本覆盖了农村地区的大部分人员,而且农保普及范围更广,门槛更低。
(2)筹资方式较灵活
“新农保”的筹资方式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其中突出了“政府补贴”,这是“新农保”最为显著的特点。
2.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点
(1)档次低,范围窄,保障功能差。
政府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应该是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独居老人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其安享晚年。但是,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正处于试点阶段所覆盖的农村数量较少。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险种类别档次低,待遇不高,虽在实行,但社会接受程度不高,实际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金的应用范围较小。这种状况削弱了养老保险这一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法律保护,资金保值增值较难。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更未形成具有制约效力的法律系统,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到具体问题中。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也因为缺乏相关法律的管理,资金使用方向广,无约束,风险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二、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不完善,农村居民对其接受程度也大打折扣。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农保都是强制实行的,但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实际需要程度与参保率相比确是低很多。养老保险需求有效性是指农户具有购买新农保的经济实力并且有充足的意愿需要购买养老保险。通过参保率的统计和实例的分析,得出影响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四个因素
1.养老观念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养老观念是农户对自己愿意的养老模式所形成的观念。它对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起着决定作用。农户只有有了充分的购买意愿才能增加有效需求量。持有社会养老观念越强的农村人口他的参保意愿和满意度都较高。反之对社会养老这种全新的观念一知半解的农户会因为不熟悉而忽略它的作用,严重时农户从内心排斥养老保险这种养老方式,一旦保险的强制性消失,意念就会主导行为,养老保险就会回到改革的远点,落后的家庭养老方式就会占据上风,养老保险政策就没有再继续执行的意义。
2.经济能力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经济能力决定了是否参保和参保的档次,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从村居民中选择中等档次的缴费标准较多。经济水平比较低下农户会选择较低标准的种类,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大多会选择档次比较高的标准,因为他们一般不会在乎缴费多少,购买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安慰,在没有子女赡养的情况下还可以有社会保险,是一种双重保险的心理。大多数的农户因为经济能力有限,选择比较一般的种类,但也不排除有些经济水平高但是却不选择高标准险种的人。
3.文化程度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文化程度影响是否参保,参保档次和满意度。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看待社会问题和自身面对风险能力的认识。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人口更愿意参保且参保档次和满意度都较高。
4.家庭结构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家庭结构影响参保意愿和是否参保以及对政策的满意度。家庭结构越单一的农村人口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个人负担太大更愿意参保且参保档次和满意度都较高。家庭结构越复杂的,例如家中有老人且子孙满堂,这样的家庭可以通过分散到各人的方法来解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如子女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老人无人照顾。
三、提高养老保险实施质量的措施
要想提高养老保险实施质量,就必须调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农村养老制度需要设计的科学可行
在不违背农村养老制度基本要求的大前提下,各地方政府在设计具体制度时,应该对本地区的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收入情况等方面做详细而充分的了解,做好基础调查,再根据本地区农村的详细数据,做出客观分析为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基本了解
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合理的养老观念,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对新农保的渗透工作。要让包括中年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农村居民了解和接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水平和信誉
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者,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好的公共物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身管理、讲求信誉。有了民众的基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健康积极的存续下去。
四、结论
只有通过增加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有效需求,才能提高新农保的实施质量。农民从心里真正接受新农保,这项政策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而提高有效需求,就需要政府在实事求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切实为农村居民带来便利,同时也要注重对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制度与到位的工作才能保障农村居民特别是老人的切实利益。(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二班)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
[2]陈文娟.中年农村居民养老观念与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D],2009
[3]张映芹.经济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理论导刊,2005(1)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年金;模式;DB型;DC型;“保底型”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企业依据自身能力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目的在于为本企业职工提供退休收入保障。企业年金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企业年金会计也发展到成熟阶段,形成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精算估价为依据,系统计量企业年金成本,记录和披露企业年金资产、负债和损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作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养老服务滞后与老年人人口的新增形成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的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因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正被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企业年金的功能
现代企业年金制度始于发达国家,从其实践效果来看,它能在老龄化社会中有效减轻政府养老的财政压力,提高企业职工的退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提高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年金是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状况,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费建立的,它将企业的效益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企业归宿感,也能够激励员工为了企业的效益而努力工作。一些企业实施差别化的企业年金分配制度,这对于鼓励竞争、奖励忠诚和贡献,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各企业内的企业年金待遇的差距,企业年金待遇水平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砝码,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发达国家的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年金和福利往往成为员工选择的重要考虑条件。
2、提高员工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以发达国家为例,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平均替代率为9%(企业年金替代率指从企业年金获取的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替代比率),而英国和美国则将近40%。据相关专家测算,养老金替代率要达到80%才能有效保障员工退休前的生活水平,而当前我国基础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才达到56%。因而,建立国有企业企业年金计划能极大地改善员工的养老生活水平。
3、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现状下,政府在承担国民的养老财政责任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能够有效减轻政府在筹资、管理和支付等方面的负担。
二、建立国有企业企业年金制度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1、基金安全性投资
如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国民的“养命钱”一样,企业年金的资金规模也很庞大,庞大资金规模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投资就一定要将“基金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态势还将继续,我国的资金市场也不健全稳定,所以国有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不能过于追求高投资高回报,投资应以稳健为主,基金投资管理应当坚持“谨慎投资、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
2、 依法管理和运行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正在健全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很少,现有的政策法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国资委颁布的《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而在这些行政法规中,只规定了企业年金管理的最基本和原则性的框架,系统性不够,可操作性也不强,在实际过程中遇到执行困难,往往会造成资产的失控和流失。由于法规不健全,企业年金的实施及运行会经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管理混乱过程。对于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来说,如果违约成本普遍低于违约收益,就会出现违法违规现象,造成资金失控或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国有企业在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时,应注意实施细节,多从职工的利益出发,以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遇到具体问题时,也应积极向国资监管部门汇报,请求国资监管部门的帮助或支持,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3、基金管理机构的选择
基于基金安全性管理考虑,国有企业应慎重考虑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资质和水平。国有企业在为职工建立年金基金时,应参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及当地国资监管部门颁布的相关办法,考察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例如管理机构的注册资本、法人治理结构、专职人员数量、内部稽核监督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企业在确定管理机构后也应关注其经营状况,如果发现其内部控制出现漏洞或盈利水平不稳定,应及时与其沟通,在确保年金基金不受到损失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企业年金计划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优劣比较
企业年金计划通常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待遇确定( Defined Benefit,DB) 型,另一类是缴费确定( Defined Contribution,DC) 型。
建立待遇确定型( 以下简称DB 型) 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通常根据员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确定其年金支付额,再根据对所有员工未来年金支付额的预测,来确定各年的筹资额。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为企业内参加计划的所有员工设立一个统一账户,员工企业年金基金的缴费和基金的投资运作风险,都由雇主承担。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通常按联合生命年金的方式支付,即企业年金通常支付到退休员工及其配偶死亡为止。
建立缴费确定型( 以下简称DC 型) 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参加计划的职工设立个人账户,企业和员工的缴费均存入员工个人账户,年金根据员工退休时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发放。员工退休时可以一次性支取,也可以分期支取,直至个人账户余额为零。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需要员工自己承担个人账户的投资风险,而企业只负责为员工个人账户缴款。
对于DB 和DC 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特点,本文将从给付水平、雇员流动性、风险承担和成本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优劣比较。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DB 和DC 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我们找出一种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计划。
1、给付水平比较
DB 计划的企业年金给付较DC 计划稳定。DB 计划的养老金领取额是事先规定好的,无论市场投资环境如何,都要保证足额发放。当投资回报率很低,基金数额不足以支付养老金时,差额部分由雇主负责补齐。因而,雇员的养老金收入是比较稳定的。
而DC 计划并不规定雇员退休后可得到多少养老金,它只规定了雇主和雇员每年向养老金账户缴纳保费的多少。雇员退休后可得到的养老金的数额是不确定的,通常取决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以及基金投资状况。一般情况下,投资回报率是很难控制的,它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因而,雇员难以预测几十年后的养老金水平。
2、雇员流动性比较
DB 型企业年金计划实际上同雇员从业早期的工资无关,而同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高度相关,因此建立DB 型企业年金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外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雇员要为同一个雇主长期努力工作直至退休,才能换得两次回报: 一是工资,二是建立在高工资基础之上的企业年金给付。而这种计划必然增加了离职成本,降低了对新雇员的吸引力。
相对于DB 计划,DC 计划对既得条款的规定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只要为企业工作满2 年或3 年,便可积累养老金权益。积累期内,雇员每年的缴费是稳定的,因而其每年的养老金增加值也比较稳定,不会像DB 计划那样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在DC 计划下,如果雇员提前辞职,将会获得比DB 计划更多的养老金。
3、风险承担比较
DB 计划下,雇主负责对账户资产进行管理和投资,并承诺雇员退休时为其提供足额的养老金。当发生某些意外事件,如市场波动带来投资回报率低,或者精算失误使早期缴费额少于需要,此时,基金资产不足以支付雇员退休金的部分由雇主负责补齐。由此可见,DB 计划中与养老基金相关的所有投资风险均由雇主承担,雇员不必担心金融风波对账户资产的影响,他们只需根据计划条款分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养老金。
而DC 计划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基金资产与基金负债终匹匹配,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赤字现象。相比之下,雇主承担责任有限,雇主只负责每年按雇员工资的一定比例向个人账户中缴款,并不对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投资风险由雇员承担。然而在风险承担上,DC 计划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是因为DC 计划的投资决策权归属于雇员,而大多数雇员并没有金融学、投资学等知识背景,为了避免投资失败,多数雇员会选择比较保守的投资组合,因而DC 计划的基金投资回报率有可能低于DB 计划。
4、成本比较
无论DB 计划还是DC 计划,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内在管理和外在监督。
首先,DB 计划所需技术成本高过DC 计划。DB 计划在确定缴费率时要用到大量的精算技术。相对于DB 计划,DC 计划则不需要过于缜密的精算技术,个人账户资产始终等于负债,因而技术成本较低。
其次,在账户管理方面,DC 计划所耗成本较高。两类计划不同的账户设计模式,决定了二者账户管理成本的不等。DB 计划为所有雇员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从管理的规模经济中获益。而DC 计划要为每位雇员分别建立个人账户,分别进行管理。如果计划资金小规模经营或由个人管理,那么费用将相当高。
最后,DC 计划所需投资管理成本较高。虽然DC 计划给予雇员充分的投资决策权,但由于懂得金融知识的雇员并不多,他们普遍缺乏制定投资策略的能力,因而企业有义务向雇员提供基金投资咨询服务,且费用要由企业负担。相比于DC 计划,DB 计划的基金统一管理,更能发挥规模投资的优势。
四、国有企业年金制度新模式――“保底型”企业年金计划
对于国有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模式选择,一般而言存在DC型计划和DB 型计划的争议。从我国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较早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国有企业一般是采用DB 型企业年金计划,但是从国家政策的发展引导方向而言,是希望实施DC 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采用DC 型这种方式。DB 及DC 型企业年金计划的比较见表1。
通过表1 就可以看到,这两种年金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发展情况比较复杂,一般的国有企业都是经过几十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转变的过程,经营规模较大,人员结构趋向复杂,由于体制转型的历史原因,好多国有企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员工老龄化状态。因而,单纯采用DB 型和DC 型年金计划已经不适合于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求。考虑国有企业的特点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国有企业企业年金应选择“保底型”企业年金计划,这种混合模式很适合当前国有企业人员结构复杂及老龄化趋于严重的国有企业。
“保底型”企业年金计划结合了DB 和DC 计划的优点,将两者并列建立,互补运作。其具体的实施要义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由企业在DB 部分提供保底退休金,在形如DC 计划的个人账户中,如果个人账户资金在员工退休时未达到DB 部分的最低保底退休金额度,就由企业进行弥补,直到达到基本额度为止,让员工享受有保底的退休金;如果其资金积累超过保底额度则更加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退休生活水平。可以说,这种“保底型”企业年金计划充分考虑了即将退休职工的切实利益,一方面是为其对企业做出贡献的补偿,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由于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员工退休养老金低下的问题,非常符合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傅剑,刘青.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09(16).
篇6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DHS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24-02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IFF)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1.4%左右。[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3]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为15%~20% [4],死因主要是骨折卧床后引起的并发症或并存疾病恶化所导致的死亡,[5]因此为了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手术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对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早期采取手术干预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可。[6]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09月~2013年03月间应用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59例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优缺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59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5例,年龄60~91岁,平均72.45岁,59例患者中摔伤41例,车祸伤18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6例。入院患者完善术前准备,积极处理内科疾病后随机行DHS或PFNA内固定,按固定方式分为DHS组与PFNA组。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牵引手术床,在C臂机透视下行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PFNA组:沿股骨干方向在股骨大粗隆上方处作一长3cm~5cm的纵切口,触及股骨大粗隆顶点,在正位C臂机透视下于股骨大粗隆顶点中央或稍前外侧确定为进针点,插入直径3.2mm髓腔导针,侧位上导针位于髓腔中央,空心钻头沿导针扩髓,将长度适合的主针沿导针插入股骨髓腔内。在螺旋刀片的钻头导向器接触部位作一2cm切口,用近端130°瞄准臂定位,经套筒钻入导针达股骨头关节面下5mm~10mm的位置,C臂机透视下正位上导针位于股骨颈的中下1/3,侧位上导针在股骨颈的正中位.用11.0mm空心钻头打开外侧皮质后沿套筒插入螺旋刀片,轻轻锤击至限深处,顺时针旋转插入器使PFNA螺旋刀片压缩骨折间隙并处于锁定状态。在远端锁定孔对应处皮肤刺一小切口,在远端瞄准器导引下钻入远端锁定螺钉。最后在髓内钉近端拧入主钉尾帽; DHS组: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牵引手术床上,在C臂机透视下行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维持骨折复位状态。以大粗隆为起点沿大腿外侧向远端逐层切开长约6cm~10cm,沿股外侧肌间隔分离达股骨外侧。于大粗隆下约3cm处为进钉点,用135°股骨颈干角定位器定位,钻入导针至股骨头关节面下5mm~10mm的位置,C臂机透视下正侧位上导针均应位于股骨颈的正中位。沿导针方向绞刀扩孔,攻丝,置入DHS钉,放置钢板,拧入螺钉及尾帽。C臂机透视无误后,冲洗、关闭切口,常规留置引流。
1.3 围手术期处理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其中大多由低能量伤所致,单纯保守治疗需要卧床2~3个月,长时间的卧床不仅会增加老年患者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加重老年患者原有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而且长期卧床会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这对于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也许是致命的,有报道,保守治疗因卧床并发症高,死亡率高达35%[8]。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卧床时间,尽可能恢复患肢功能,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已经为人们所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可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前者以动力髋螺钉(DHS)为代表,后者以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为代表。[9],本研究中应用DHS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达到了足够的稳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由于PFNA暴露少,不剥离骨折端的骨膜及软组织,可有效保护骨断端的血运,在切口长度、失血总量、骨折愈合时间上有较明显的优势,所以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的治疗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老年粗隆间骨折PFNA有较明显的优势,应优先选用PFNA。
参考文献:
[1] 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et al. 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 Am,2001,83A(5):643-650
[2] Woratanarat P, Kijkunastian C, Wajanavisit W, et al. Acomparative study of risk factors of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ai men.J Med Assoc Thai,2009,92(6):165-171
[3] Alam A,Willett K, Ostlere S, et al,The MRI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complet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 Br,2005,87(9):1253-1255
[4] 卢世璧,王继芳,王岩,等译.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10版.北京: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2760
[5] Casaletto J A,Gatt R.Post-operative mortality related to waiting time for hip frature surgery.Injury,2004,35(2):114-120
[6] 权日,徐国洲,尹庆水,等.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分析.中华创伤杂志,2001,17:713-714
[7] Kuderda H , Boller N.Treamt of the trochanteric and subtrad-anteric fracture of the hip by Ender method[J].Bone Joint Surg(Am).1976,58:604.
[8] Watanabe M,Toyama Y, Fujimura Y.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in os odontoideum with myelopathy.Spine,1996,21(12):1435-143。
[9] 俞光荣, 王树青, 饶志涛, 等.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33例.中华创伤杂志,2007,32(2):83
附图
篇7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国际比较;改革
[中图分类号] F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1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2007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批准号JJ071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辉婕,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比
按制度特点,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实施的效果及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以下对它们进行具体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
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涉及到两方面问题,即缴费由几方负担和缴费基金具体以何种方式筹集。就养老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
具体来看,福利国家的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间不必缴纳任何保险金或保险税。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国中,美国的养老金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主要由雇员和雇主缴纳,国库原则上不负担,典型的依靠目的税负担费用,根据所得最高税率可达27%;欧洲大陆国家养老金来源比较多样,主要来自保险费,但以国库的部分负担为补充,其中德国除主要由保险费(占所得比例的17.7%)负担外,国库也分别负担12-15%;东亚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型,日本对其基础部分除有定额保险费负担外,国库负担高达33%。储蓄型模式的典型代表东南亚的新加坡,不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拨款,强制雇员和雇主同时投保,以形成保险基金,并制定个人账户,记载个人缴纳保险费情况,国家在银行利息上给予优惠。
(二)财政方式
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两大类,各有优缺点。从根源上说,现收现付制是用工作一代人所创造的财富为同一时期的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进行支付,所以它是一个跨代的收入再分配问题,会影响到不同代人之间的福利,并且这种方式可能会“挤出”部分个人储蓄。基金积累制的融资部分或全部来自于参加者个人的缴费,而由缴费集中起来的基金又要用来进行投资,所以参加者最后的养老金是根据个人的缴费记录及基金会的投资回报而定的,对个人储蓄没有太大影响。
一般来说,投保资助型、福利型国家及保险型国家的法定养老保险多采用现收现付制,储蓄积累模式国家采取完全积累制。同时,采取现收现付制的国家一般也会留有少量的基金积累。大部分发达国家都从完全积累制开始,之后由于经济上不能维持,转而向现收现付制,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工业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例如,德国吸取了“二战”前积累制管理社会保险资金的教训,认为它易受经济周期变动、通货膨胀、战争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因此战后主要采取现收现付制。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给选择现收现付制的国家带来日益加重的财政压力,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日本惊呼“年金制度将崩溃”,连小心谨慎的美国也进入“福利困境”。因此,养老保险私有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以智利为代表的养老基金私有化改革倍受推崇。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较多采用积累制,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新加坡。
(三)给付水平
1.计算基数的对比,即按照不同期间的平均所得作为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一般采用的期间越短,给付水平越高。有的国家以加入养老金计划的整个期间为基数,例如德国就以加入全期间平均所得为基数,还有些国家以退休前几年的平均所得为基数,例如意大利仅以退休前5年间平均所得为基数。
2.调整指数的对比,即按照相应的指数来调整养老金有利于提高给付水平。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按工资水平予以调整。经济繁荣、物价稳定时,养老金额随一定时期内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而调整,符合分配的效率原则,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流行这种做法。二是按物价水平予以调整。经济衰退、物价飞涨时,以物价水平作为养老金调整的基础,总体上能补偿物价上扬对退休人员生活的影响,效果比较直观,简便而易行。20世纪70年代之后,剧烈的通货膨胀导致发达国家开始起用这一调整机制。
3.替代率标准的对比。替代率是养老金额相对于过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给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给付水平越高。并且计算替代率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据不同的计算基准,不仅会使替代率大相径庭,而且使养老金的实质水准相差悬殊,无论各国采取什么办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量不让替代率过高,以防止福利刚性。
4.给付基准的对比,可分为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受益基准制的受益标准与受益人过去的缴费多少无关,而是“各尽所能,按需再分配”,具有较强的公平性和共济性,但可能会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例如,瑞典的基本养老金用于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支出,凡年满65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基本养老金,是一种典型的受益基准制。
(四)支付条件
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条件通常有四个:
一是退休,大多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完全退休或基本退休。既要减轻养老金支出带来的过重负担,又要妥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退休年龄问题是重要的政策问题。西欧、北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均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而亚洲、非洲等国家规定的年龄为55或60岁。二是工龄,即必须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为男25年左右,女20年左右。三是缴费年限,即缴够规定期限的保险费,如10年、20年等,各国规定不同。四是居住期限,即参保人须达到规定年龄,并符合居住国所规定的居住期限,方可领取养老金。这四个条件不一定要同时具备,有些国家只要符合其中一至几项即可。
二、国外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选择
随着全球性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大潮开始席卷全球,各国改革的路径大相径庭、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各国都十分注重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进行私有化改革。
美国的养老保险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改革辅之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即建立混合制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因为该国有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助的历史传统,长期寻求把政府作用局限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因而改革的方向是以私营个人账户制度为主体模式。
拉美等国的改革则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即彻底否定现收现付制的财务机制,建立以商业化管理为特征的基金制。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现收现付制下企业和国家的负担相对沉重,没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危机,现收现付制破产是迟早的事。
瑞典等福利国家致力于向名义账户制度为主转变。因其改革的压力较大,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要想立刻建立积累制,遇到了两方面的困难和阻力:一是经济上的,即需要巨额转制成本;二是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政治问题。且这些国家一贯强调社会和谐与互助,长期把寻求平等和消灭贫困作为重要政治目标,所以选择以名义账户为主的模式(瑞典、意大利、波兰等六国)。
德国等国家福利支出的财政压力也很大,但任何私有化改革常常会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弹甚至遭到工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反对,从而使改革举步维艰,因此进行了温和的改革。主要是削减给付的标准,提高退休年龄,严格给付资格,且过渡期长。这种边际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在社会养老政策中一贯担任的“国家保护人”角色,养老风险的负担不断向个人身上转移。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一贯强调社会稳定,长期主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选择了中央公积金制度。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借鉴
(一)根据目标确定明确的模式
无论何种制度模式都应以是否能更好地实现公平(实现公平原则)还是实现效率(实现养老)这两大目标为基础。各国在构建养老保险制度时,其依据和出发点是不同的,如北欧国家强调以公民权平等为基础;而英国强调养老保险应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条件;德国、日本强调受益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美国则更注重效率。
公平与社会互助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应首先考虑实现公平性,在当前城乡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更应侧重于公平的实现,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当然,公平也不排除效率,为更好的实现养老目标,我国应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目前需要加强的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补充养老保险。
(二)根据国情建立完善的制度
各国政府都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一次性全部构建所有的支柱层次,大都是分阶段地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因此,根据国情来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关键。
首先,应根据经济实力。国民经济能提供的物质资源及政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决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例如,结合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应坚持低标准的养老保险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再逐步提高,而不能像福利国家那样开始标准定得过高,等到通胀后再来压缩则非常被动。其次,应根据文化传统。应该很好地利用某些传统遗产,如在新加坡,养老保险非常注重家庭养老,并将其写入法律,使之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是充分利用东方人文化的产物,值得我国借鉴。
(三)根据效果设计有效的改革
通过对国外养老保险改革的比较,可以看出,现有的各种养老保险计划各有优缺点,人们可以运用构成这些方案的“砖”或新发现的其他“砖”构建更多的模式。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我国正在进行的养老保险改革的效果对改革进行修正,不能因为某些模式在某些国家实施而盲目照搬。我国目前选择的“统账结合”的办法虽然在以前的实行过程中出现过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但不能因此否定“统账结合”的办法,而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开始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尽管从理论上看有不少优点,但在借鉴这种制度前,要慎重考虑,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郭士征.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佟爱琴.养老保险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财贸研究,2003,(1).
篇8
关键词:关爱老人;便携;多功能;拐杖设计
1 课题设计对老年关爱的切入
众所周知,我国全面实施二孩计划,目的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状况。回顾近年老人因缺乏关爱而传出令人心酸的新闻,不得不承认老年关爱已成为当前我国严峻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于老人关爱的此类问题更易缺乏重视,鉴于此,设计一款专为老人服务的多功能便携拐杖,借此提醒在校大学生关爱身边的老人,力所能及服务社会。
2016年暑假,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创项目“关于多功能便携型拐杖的设计与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在家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调查问卷的地点、不同生活方式的受访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困扰他们的问题和精神需求、突发疾病或生活障碍时的求助方式,以及是否与子女有着便捷的联系方法等。
项目组成员很好地完成了问卷调查,并获得36份真实有效的问卷。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受访对象年龄集中在60 ~ 80岁。36位老人仅一位老人无子女,生活在养老院,很孤独,渴望被陪伴。其他老人大多与子女同住,生活安定,但又有烦恼,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一是身体问题。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耳背老花眼;二是生活单调,只能靠看报纸、听收音机、打麻将或跳广场舞度日。儿女工作忙,照顾不周全。大多数老人较寡言,不擅交流,内心又十分渴望与人交流,希望能活得热闹些,与家人沟通更多一些等。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当前对于老人的关爱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一是针对老人孤独感的关爱设计;二是针对老人身体健康的关爱设计;三是针对老人与子女交流方面的关爱设计。我们认为多功能拐杖的设计在保证拐杖的安全性的同时,将拐杖的操作界面分为三个模块:休闲模块、亲子模块及辅助模块,后将做进一步解读与分析。
2 课题对材料与工艺的选择及其功能的界定
经过我们从电商和市场的考察咨询发现:目前市场的拐杖分两种:一是实木或合金制成的简易拐杖;二是有多种功能的拐杖。我们着重考察了多功能拐杖的优缺点,得出:市面上已有的多功能拐杖虽然有多种功能,但定位较混乱,有些功能并无太大的意义,仅是借着“多功能”的噱头,没有把握老人的真正需求、没有从老人自身出发,老人真正需要的功能又往往缺乏!
针对市场调查的分析总结,我们决定将它们转化为具备三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拐杖的安全和稳定性是首位的。我们对拐杖的主体材料选择了低密度、高强度材料,接近或超过优质钢的、塑性又好的铝合金材料以保证拐杖对于老人的支撑。拐杖柄采用强塑料材质,便于添加各式功能键,中间部分中空以放置所需的电子元件与各种部件。拐杖底部采用圆盘四脚支撑型柱腿,以保证拐杖的稳定性,四脚采用橡胶材料,增加对地面的摩擦,增添拐杖的稳定性安全性。
重要的是三个功能模块的定位。项目组将音乐播放功能归于休闲模块,置于拐杖柄面对地面的一面,按钮采用推拉键,在于防止老人在使用拐杖时不小心按到。
亲子模块主要为GPS定位功能和“戳一戳”功能。GPS元件设计于拐杖柄之下,主体最上方,设置一个符合其插口的可开合片,便于GPS元件的充电。GPS元件可在老人家人的手机进行联通,便于他们得知老人的具置,谨防失踪。“戳一戳”功能,是我们的一大创新。灵感源于微信“摇一摇”。因为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老人因为与子女联系不多而感到孤独。他们出于对子女的体谅,谨言慎行,但又想表达他们对子女的想念和渴望被陪伴的心情。所以设置的“戳一戳”功能,就是用一种符合老人心态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子女的想念。“戳一戳”以按钮形式与家人手机连接,按一下说一句话,就可以发送语音信息给家人的手机;连按多次,则是求救信号,当老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使用,监护人在收到呼叫时,手机同时显示其GPS定位,尽快与其取得联系。
辅助模块功能主要设计为:拐杖柱体偏上方设置小型半圆的挂钩,用于悬挂小型物件。由于老人普遍腿脚不便,弯腰吃力,我们在拐杖柱体的最底部装了一圈磁性材料,用于吸附钥匙等金属物件;鉴于老人记忆力下降,拐杖的中上部将设置一个标签夹,用于存放记录事项的小纸条,便于提醒老人。柱身下半部分和底座添加一些荧光条,用于老人在夜间行走时,路上行人和车辆可以看到,保障老人的安全。
因为项目课题为多功能便携型拐杖,因此在拐杖的便携功能方面也做了以下两种设计。一是拐杖中偏上部分参照伞柄的伸缩,设置可靠的活动锁扣,方便调节高度,适应不同身高的老人。二是将拐杖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由螺旋连接,使拐杖可以拆卸,螺旋连接处增加可拆除膨胀圈,保障拐杖的稳定性。中上部可粘贴魔术贴,拐杖拆卸后可以用其将拐杖的两部分捆在一起,易携带。
3 多功能便携型拐杖对老人的人文关怀设计与社会意义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增的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常看望或问候。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当“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后的第三年,我们的调查文件中仍可能看到老人缺少子女陪伴的状况。当然,有的老人的子女为了生活常常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也是被迫。若我们的设计能为此分担一些社会责任,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项目组设计的这种多功能便携型拐杖,是对市面上传统拐杖的再创新。这种拐杖从老人的切身利益和真正需求出发,相比于现在市面上的拐杖,更具实用性,又体现科技时代的面貌。特别是戳一戳功能,把握了老人心理需求,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连接老人与其子女,为他们搭起一座爱的桥梁。
项目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责任去服务社会。通过项目设计,既深入了解了社会,又将自己的设计融入社会需求,这既是自我锻炼又提升自身内在素养。该项目的实施,呼吁我们共同关爱老人、关爱社会,为我们正在步入的和谐而美好的老年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许正人.视觉的幽灵:视觉文化的可能性[M].南京出版社,2015.
篇9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骨折的发生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股骨粗隆间骨折[1]。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情况较差,牵引等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十分满意。手术治疗包括人工关节置换以及复位内固定治疗。现将2012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给予对照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实验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7.39±2.48)岁;AO分型,其中A1型患者4例,A2型患者24例,A3型患者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7.36±2.47)岁;AO分型,其中A1型患者3例,A2型患者25例,A3型患者2例。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间的P值均大于0.05,这就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会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可进行分析比较。
1.2方法
在手术前,给予患者皮肤牵引、CT扫描,检查患者的全身情况,在最佳情况下进行手术。手术的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
给予对照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为仰卧位,取髋部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将股骨头取出,对粗隆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后扩髓,对假肢大小进行确定,对髓腔进行冲洗,将骨水泥注入,将假体植入,固定后再对关节腔进行冲洗,复位后给予缝合。
给予实验组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为仰卧位,对骨折端进行闭合复位,在患者股骨粗隆上方作纵向的切口,使粗隆顶端得以充分暴露,在其内侧凿开,将导针插入,在X线的透视下确定导针位置,扩髓,在患者股骨颈下三分之一的部位将主钉插入,安装瞄准臂,对旋转刀的长度进行确定后,再在股骨外侧开口,将旋转刀片打开,在X线透视下进行锁定,安装远端螺钉以及主钉尾帽,缝合。
1.3疗效判定标准[2]
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包括功能、疼痛、畸形、活动度4个项目,总分共100分,优为90至100分,良为80至89分,可为70至79分,差为70分以下。
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例如平均年龄等,使用(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例如男女比例等,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小于0.05,代表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
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3.33%、9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等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表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等指标的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当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机率越来越高,多见于老年人群。由于骨折部位的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的难度较大,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患者出现髋内翻等情况,对患者的关节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上,PFNA内固定治疗以及人工关节置换均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93.33%和90%,与相关文献中的报道的结果相符[3]。PFNA内固定治疗,旋转刀片取代了传统螺钉,可对周围骨质进行镇压,符合生物力学的设计。人工关节置换用骨水泥填充人工假体以及骨之间的空隙,加大骨水泥与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
目前,对两种手术方法的应用价值没有定论。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上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且各有优缺点。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对患者的骨质情况、骨折类型、年龄以及合并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的骨质情况较好、骨折稳定,则可以选择PFNA内固定治疗;如果患者的骨折不稳定、骨质条件差、合并有内科疾病则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手术[4]。
参考文献:
[1]张庆猛,李明,刘培来等.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1):69-71.
[2]张健.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6):183-183.
篇10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153-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1]。主要原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虽然多为低能量损伤,也会造成严重的粗隆间骨折。为了减少高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3]。2005年5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该部位骨折42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55~86岁,平均68.5岁;损伤原因:摔伤33例,车祸伤6例,跌落伤3例;按Evans骨折分型:EvansⅠ型9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2例;根据Singh指数骨骼质量评价,Singh指数5级2例,4级23例,3级15例,2级2例。合并伤:胸腰椎压缩骨折4例,桡骨远端骨折6例,肱骨远端骨折1例,肋骨骨折1例。42例患者中35例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中的1种或几种。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先行牵引手法复位,C形臂X线机透视位置满意后,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大粗隆、股骨颈基底、股骨干上段骨折部位,股骨小粗隆区内侧和内后侧骨折块明显分离者尽可能解剖复位,以恢复内侧和内后侧骨皮质的连续性。股骨矩部粉碎骨折或存在骨缺损者应植骨。不剥离骨膜,将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置于股骨大粗隆外侧,钢板上缘平大粗隆上缘,用细克氏针将钢板临时固定,在螺钉导向套筒的指引下,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固定。彻底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手术时间40~11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150~600 ml,平均300 ml。
1.3术后处理
术后预防感染,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血栓形成。使用钙剂、维生素D3、降钙素等治疗骨质疏松。麻醉消退后,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手术后3周左右,鼓励患者扶拐不负重下地活动,视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确定负重行走时间。
2 结果
本组42例均获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经X线检查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6个月。无畸形愈合、短缩、髋内翻发生,无钢板断裂、松动、断钉现象。髋关节功能评定根据Harris[4]评分优(≥90分)32例,良(80~89分)10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3.1病因
粗隆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占髋部骨折的50%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是骨质疏松症的好发人群,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在全身骨密度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股骨粗隆部Wards三角区是人体骨骼中最早发生骨质疏松的部位,因此它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该部位骨折保守治疗难以解剖复位,致残率较高,长期卧床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坠积性肺炎、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
3.2治疗方法选择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能耐受手术且能达到骨折复位满意的患者,手术为首选。手术目的:手术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对复位后粗隆间骨折进行牢固稳定的固定,患者可尽早离床利于功能恢复[5],有助于降低内科并发症及死亡率。研究表明,手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死亡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6-7]。
3.3术前准备
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原则上在术前准备完善后尽快手术,部分患者因数日卧床及疼痛,很快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卧使膈肌上抬,使得肺有效运动容积下降,易出现肺部感染。严密观察治疗内科并发症,只要无心、肺、肝、肾及脑等脏器失代偿性疾病均可手术。
3.4 LCP优点
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鹅头钉钢板、伽马钉、DSH等,各有其优缺点,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易出现拔钉等内固定失败。近年来笔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材料,手术的优良率达100%。LCP优点:①依照股骨粗隆部的解剖形态制成,从结构上与股骨上端大转子部较为贴合匹配,无需预弯,使用方便。对股骨转子外侧骨块包容较好,可以有效控制固定大转子碎骨块。②多角度锁定螺钉对骨的把持作用增强,钉板之间通过螺纹锁定,骨折端的稳定依靠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而不是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8]。其整体稳定结构相当于内固定支架,使固定强度明显增加,有效防止螺钉的松动退出。③锁定加压钢板和螺钉的成角稳定机制不依赖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提供稳定,接骨板和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降低了骨膜损伤,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骨血运的影响。
4 结论
股骨近端LCP内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简约、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Sadowski C,Lubbeke A,Saudan M,et al.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e and transverse intertrochancteric fractures with use of an interamedullaly nail or a 95°screw-plate: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Am),2002,84:372.
[2]刘海春,陈允震,杨子来,等.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18.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4]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6-217.
[5]武勇,孙林,安贵生,等.股骨近端髓内针(PFN)治疗转子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2:129-131.
[6]Horowitz B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ip fracture[J].Surg Gynecol Obstet,1996,123:565.
[7]许继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附438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50.
[8]何锦泉.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