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劳动力资源短缺;老龄产业

 

    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虽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不可低估的态势。从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21世纪初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 97%,同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 6%,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为7. 0%,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为5. 6% ;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 2%。虽然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较全国起步晚,但增长速度比全国快。预计到2010年时齐齐哈尔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 1 %,到2020年时将达到14. 3%。

    3.区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预计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在2005年进人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0%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6. 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人均GDP也仅为3000美元。闭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齐齐哈尔市的GDP更是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齐齐哈尔市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5. 6%时人均GDP为590美元,2003年时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预计在1600美元左右。

篇2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卫生 保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趋势,我国已跨入了老年人口国度行列。关心老年人是当今我国在建设合谐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因此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感知觉减退:老年人的感觉功能减退,如视敏度降低,听力衰退,嗅觉减退,由于听力的衰退而影响语言交流及对外界的信息接收,由于感觉功能减退,故容易使老人产生丧失感、衰老感等。

(2)记忆力下降:老年人的记忆具有下列一些特征:就记忆中的目的性来看,老年人的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无意记忆的应用则很少;从记忆的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下降,意义记忆较好,远期记忆的保存效果好,对往事的回忆准确而生动,但近期记忆的保存效果差。老年人回忆能力较认识能力更易衰老,可见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主要不是储存衰退而是难以提取。

(3)智力改变:一般人的晶体化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词汇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而液化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思维的敏捷性下降,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逻辑推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4)简单反应的延长:老年人的运动的延长,反应时也延长,这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中枢信息处理减弱。

(5)性绪改变: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而其情绪趋向不能稳定,常表现为易兴奋,激怒,喜欢唠叨,与人讨论,一旦强烈的情绪发生后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6)人格特征:由于年龄增长所造成的行为、情绪的变化有以下特征:健康及经济上的不安,由于生活上的不安全适应所造成的焦虑感在精神上由于范围的变小而造成孤独感,对身体舒适的兴趣增大,活动性减退,性冲动减少,对新的情景学习和适应都有困难,喜欢回忆往事,总喜欢收集陈旧的东西。虽然老年人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心理特点,但不同个体心理功能的衰老有明显的差异,躯体衰老和心理衰老之间也不都是平行的。

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孤独感:约1/3的老年人有时或经常有孤独感,女性多于男性,其主要原因,一是老年期病理或生理的变化;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三是家庭的变化。

(2)恐惧、抑郁情绪:由于年老多病,常受死亡威胁,故易产生恐惧、抑郁心理。

(3)自身心理:在一部分老年人中,真正的内心世界是悲哀的,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对许多事情均心有余力不足,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发生的变化,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也随之下降等,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4)多疑心理:能正确反应外界事物和自己的关系,喜欢想当然,产生多疑,甚至不能自拔。

(5)生活满意感降低:生活满意感是指一个人想到自己生活是否愉快,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感的因素主要有,健康状况,家庭中的地位,婚姻及月收入等。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1)要懂得“动、静、乐、寿”的道理:动是指运动,体育锻炼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办法,但老年人的运动不能剧烈,要因人而宜,活动增加新陈代谢,促使大脑活跃和思想运转,静就是安静,遇事冷静,乐就是乐观,动静乐结合,才能健康长寿。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应注意不吸烟、少饮酒、粗细粮混合,荤素搭配,不偏食和食量适当。

(3)坚持用脑:老年人坚持学习,坚持用脑,不但利于减少心理衰老的进程,而且能学习各种新事物,为社会做好新工作。

(4)要有和睦的家庭:家庭是老年人活动的首要场所,家庭是否和睦直接影响老人的整个情绪,体贴与照顾老人是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年人要心胸豁达不能为琐事增添烦恼,对于丧偶的老人只要有条件,应考虑再婚,社会和家庭应给予支持。

(5)寻找再职机会:让老年人不同程度再职是老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应提供一定的再职措施,使他们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当然老年人的再职要考虑到适合老人特点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

篇3

一、中国M型社会正在形成

所谓的“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富者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随着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

众所周知,中产阶级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最稳定的社会类型是橄榄型或倒U型。但是M型社会正在出现……

一个社会里有多少人是中产阶级?有多人只是自认是中产阶级?大前研一给那些自认是中产阶级的提出了3个问题:一、 房屋贷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置房产)?二、 你打算生儿育女吗(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三、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生孩子也不敢)?这三个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不再是中产阶级了,富裕和安定,正离你愈来愈远……

根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统计,去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沦入中低收入阶层。在这个新形态的社会里,如果企业与个人都不展开自救,政府又继续往错误的方式施政,恶性循环下,社会的失业率和物价将年年上扬,收入永远跟不上物价,整个社会对于未来,都将失去积极性。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关于M型社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基于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大前研一认为日本已经进入了M型社会。

在中国由于房价的持续高涨,医疗改革的失败,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房价、交通能源上涨的速度,一套房消灭一个百万富翁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两极分化,中间断层的M型社会结构,所谓中产阶层无疑是一个真实的谎言,通过分期付款,银行贷款消费的“中产阶层”抗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

在我国:最高收入及最低收入的群体差异高达10倍,而一般国外标准约为5~6倍左右。有69%的家庭年收入在3~5万人民币之间,贫富悬殊差别很大,原地踏步就会变成中低阶层。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某些行业的从业者一个月的收入超过普通行业从业者三年的总收入,即便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所谓中产阶层,还不够买上海外环内,北京五环内的普通住宅1个平米的居室。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写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催生的诸如世界服装巨头H&M、ZARA,以及平价汽车吉利等品牌的成功,淘宝购物的盛行,山寨家电的普及,近日劳斯莱斯推出了399万元车型,上海一地当天便预定30多辆,也暗含了M型社会营销转型而带来市场“蓝海”。

当消费者日益向贫富两极分化而中国市场日益萎缩时,消费品企业如何实现增长呢?快速便捷时尚以及个性化定制、奢华、具有体现社会地位的产品与服务,将越来越受到欢迎,例如经济型酒店莫泰168、如家、七天的成功,高端游艇、宾利豪华轿车卖断货便是证明。

二、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由柳洪平创建。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

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9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四分之一。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这样对以新婚群体、婴幼儿为主要市场的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今后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结婚群体减少,出生率不及死亡率,学校招不满学生,企业将面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困境。如何提前做好准备,进行转型,适应未来的市场特征,将自身的技术优势、或品牌优势延伸到“银发群体”成为一个趋势。

银发群体的不断出现,将在医疗护理、药品保健、旅游观光、健康餐饮、交通出行、健康食品、娱乐服务将面临一次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上海的冰火工坊的巨大成功,说明了老年人的市场潜力,以及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三、剩男剩女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大城市剩女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媒体和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所谓剩女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就是不泡妞。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她们有充实的干劲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剩女的级别

25--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

28--30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

31--35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

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当尊为“齐天大剩”。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婚庆消费、家电、房地产、家居、家纺、孕婴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家庭消费的增长,许多企业对此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商机和危险。

而在另一方面,剩男问题也将出现,目前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男女比例已经出现严重失调的状态,比例超过115:100的警戒线,剩女问题之后将紧接着是剩男问题的出现。同样对提升内需带来了严重的阻力。

可是我们现在的家电企业、房地产公司、家居家纺机构,都在做什么呢?除了使用惯用的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渠道收购战外,对自身未来的前景缺少前瞻性的把握,如此多的剩男剩女问题,将严重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显有企业通过公益活动或者公关活动,来解决剩男剩女婚姻的问题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松下电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家电巨头,超过技术导向的创新公司索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把握,已经对未来社会结构发展趋势的把握,在日本的松下家电专卖店,往往都用一个婚前咨询中心,有专业社会学工作者,为前来访问的情侣、新婚夫妇、剩男剩女、甚至是老年父母提供贴心的指导和意见,告诉从恋爱到婚姻、生育抚养子女、夫妻间沟通等一系列的咨询,得到了日本广大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和欢迎,日本想到这些问题,需求帮助往往会去松下电器专卖店,这样提升了松下和客户保持长期紧密关系,更关注到客户的终身问题和情感所在,往往来的客户都会成套购买松下的电气设备,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由解决了许多大龄男女婚恋、社会和谐发展等社会问题,成为世界500强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民众的支持。

而我们众多的消费品企业在做什么呢?忙着圈地?忙着圈钱?就是没有在忙着圈消费者的心智与情感。值得深思,随着这一问题的凸显,谁先以服务导向的,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和体验的企业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松下。

篇4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老年公寓;包头市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aging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ging of China's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to the elderly living problem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ttempts from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two form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s mainstream and secondary flow endowment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Looking for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lderly living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o put this theory to the Baotou community elderly apartment design examples, discusses the suitable stage elderly pension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spac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aging; pension; the elderly apartment; Baotou City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老年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2.7亿,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正日渐凸现出来。

2000年包头市人口总数约为229.7万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3.8万人,占包头市人口总数的10.36%。东河区是包头市的老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所以在社区规划中处理好老年居住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亿,达到人口总数的13.4% ; 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25%。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300万占我国老龄人口的10%,给社会生活保障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仅用了30年就经历了从7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

(2)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 32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地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致。

三、我国现阶段主要养老居住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会服务。根据居住空间的不同特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

3. 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

3.1.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此类住宅就是居住于自己的住宅中的普通住区的普通住宅。其基本特征是老人住在熟悉的居住环境,由子女的稳定的情感的家庭照顾系统提供养老服务。

普通住宅养老模式又分为共居型、邻居型和离居型。共居型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多数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其它空间与子女共用。

邻居型就是老少代的普通住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这一距离内,两代之间仍然可以继续频繁的往来。

离居型是指老少代住宅的空间距离或交通条件使得他们之间频繁得生活交往不能存在了,老人实质为独立居住。

3. 1. 2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基础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状况的发展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幼相依、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成年后组合的家庭形成4- 2 -1的结构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大家庭解体,子女与父母分居的现象十分常见。

这种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使家庭进一步小型化、简单化,未来仅靠势单力薄的家庭赡养老人将难以维系。

(2)缺乏社区服务设施

通过调研发现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很不规律,生病无人救助,己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薄弱、老年服务设施类型不全面、服务设施面积指标严重不足。

3. 2敬老院养老模式

3.2.1敬老院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敬老院、养老院、老年福利院等专为接待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其中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有一套严整的供养标准和措施。

敬老院养老的最大特征是彻底的集居化。老年人拥有的私密生活空间缩减为普通住宅的核心—卧室,甚至仅是床位.普通住宅通常意义上独立的住宅空间不复存在,进行集居生活。

3.2.2居住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往的敬老院基本上由国家或集体出资兴办,基本属于福利性质。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经济情况、思想观念的转变,兴办主体和居住对象都有了很大变化。

敬老院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许多老人住进敬老院井非出自主观愿望,而是一件很无奈的选择。敬老院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来往,剥夺了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权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这种完全集居化的养老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3. 3老年公寓养老模式

3.3.1模式的基本特征

老年公寓是按老人特点设计,配有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的老年居住建筑。

老年公寓养老不同于传统的普通住宅养老,又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养老。老年公寓养老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集居性只存在于住宅群体的空间层次上。老年人仍然拥有与普通住宅相同的个人私密空间:完整的卧室以及浴厕空间.老人可随时根据自己意愿和身体状况自由出入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

3.3.2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收费标准偏高

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是收费标准。老年公寓由于地区不同,收取入住费用也有差别。据2000年统计北京市老年公寓的入住费用每人每月平均为1013元,而老年人的平均收入为每月558元,与老年公寓的收费标准相比较,这对于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子女又无力补贴的老人来讲只能是水中望月。

(2)养老职能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老年公寓都以接受能自理老人为主。公寓像住旅馆一样,一位服务员坐在前台,仅处理日常杂事,只接纳基本自理的健康老人。拒绝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成为入住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四、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社区服务的巨大需求和目前社区服务薄弱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所以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居住模式。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并在包头市东河区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和应用研究。

4.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性分析

本文通过实例对于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适应性以及设计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4.1.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为:

(1)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具有社区服务系统提供的有关服务。

(2)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的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即可活动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又具有近邻式居住、同区居住,与家人离而不远的特点。

4.1.2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社区老年公寓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现存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太高,许多老年人难以承受。而社区老年公寓在投入方面可由政府以征地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参与投资,使建筑成本降低;社区服务作为补充,使降低收费标准成为可能。

社区老年公寓既有独立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有社区的可供共享的公用服务设施,这样使老年服务设施的种类和面积大大增加。

由于社区老年公寓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投入、个人付出相结合的机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普遍适用性。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收入高的条件下,可以加大国家投入部分,加大供给部分,充分体现公益性。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投入的不足可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有益补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大国家供给部分,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能适应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可使老年人从中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社区老年公寓符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目前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将社区老年公寓建设深化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促进居民乃至全社会社区养老意识的形成。在新的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必将成为新的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居住模式。

4.2社区老年公寓设计原则——结合实例说明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居住环境有许多特殊要求。因此,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规划设计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本文的实例是包头市东河区西北门居住小区,基地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规划范围是东至红星坡路,南至环西路,西至红星河槽,北至西北门前路。其中老年公寓占地面积2.7公顷。小区总占地面积为17.67公顷。

如图所示该小区分为普通居住区和老年公寓区两个功能区,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西南角,与普通居住区既独立自成体系,又自然成为一体。

本项目遵循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环境安全的原则;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的原则。

4.2.1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由于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应该以老年人为核心,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需补偿他们丧失的能力,维护和锻炼他们尚存的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老人们惧怕寂寞、孤独、被社会抛弃,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社会特征方面,他们希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些变化及需求集中于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的研究范围。

因此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创造能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在其中,并能培养、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即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人本设计思想,体现老年特色。

如图所示在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建筑类型、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居住环境方面: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南边,没有建筑遮挡,日照充足,空间通透。与普通居住区有分有合,虽然环境自成体系但又相依相通,利于老年人和普通居民进行交往活动。

建筑类型:老年公寓设计以2层为主的别墅式建筑设计,使老年人上下楼出行活动方便。

配套设施:有独立的医疗安全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又有社区公用设施共享,扩大了为老年人服务的使用设施类型和面积。

4.2.2环境安全的原则

安全需求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的基本需求,包括个人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要求非常迫切。

规划时安全性和可监护性作为设计依据和基本要素。如图所示:公寓区通过人车分流、合理安排车辆停

放和完善交通措施来解决。使公寓的室外活动不受车行的干扰,老年人到达活动的场所不必穿越车流繁忙的交通干道。在设计中通过空间的分隔、围合、地面铺装材料的变化强调环境的领域感,不仅起到安全防卫作用,使老人易于控制空间范围,消除对犯罪的恐惧心理。同时扩大环境认同感,增加老年人心理的舒适性。

4.2.3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

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声等污染源的干扰,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住宅环境的基本要求。在方案中二层公寓间距为13米,明显大于普通住宅。充分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采光、通凤、消防、管线铺设、视觉卫生等效果。

本公寓所处位置远离闹市,背风向阳,

无噪音污染,既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又处在避风之处。

4.2.4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

处于不同生活能力状态的老年人其生活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于“护理中的静养”,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有的强调“活动中的保健与调养”。

社区老年公寓离而不远的特点有利于家庭照料。公寓区设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社区中也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为医疗保健和护理创造良好条件。户外活动空间有绿化和硬化场地方便于老年人的静养和活动中保健调养。

4.2.5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

社区老年公寓虽然是与社区普通住宅处在同一小区,但是必须处理好二者的住宅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使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不侵犯、互不干扰。

在规划结构方面,老年公寓区与社区普通住宅区之间由一条绿化带连接,互相敞开,又各成独立领域,开合相宜,成为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空间与景观设计方面如绿化分析图所示,利用城市绿化带、中心区绿化与错落的住宅布置及公建设施共同塑造出小区人流活动的动态氛围。成为小区人流出入“门”的序列起点,结合硬化路面绿地高低形成较好的空间环境。

组团绿地及中心绿地为居民和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辅以绿化设施,休息座凳等服务设施,使老年人活动更加便捷。

中心休闲绿地,由自然的曲线小路、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结合设置不同的树种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

老年公寓区域中的院落中用暖色地砖铺设硬化,并设计太极图和龟兽图,还有松鹤延年等雕塑小品,形成富有老年特色的小环境。

在居住组合设计方面,为了增强小区的识别性与认同感,着重强调群体空间塑造,并结合户外绿地设计环境,使区域空间与小区空间和老年公寓空间相融合,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强调空间感和环境感,在大面积的宅间绿化中,完善配套各种服务设施,如座凳、活动器械、花池、休息亭、电话通信等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使公寓中的老年人确有“家”的感觉。

按照上述原则所设计的社区老年公寓能够将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类型与面积有较大增加,并且促进了社区的全面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老年居住模式的现状和趋势,从关注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社会交往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模式,并通过规划设计的实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老年活动理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才能对生活有高的满意感。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比较适合我国所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为辅”的模式,而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2

【3】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4】郭锦津著,《老人住宅》,中华报出版社,1984

篇5

关键词:人口减少 老龄化 人口结构 综合国力 人口策略

作者简介:田香兰,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1)05-0107-15

基金项目:201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TJZZ10-098)。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这种情况将长期持续下去。没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再生产,就谈不上综合国力。现行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人口增加为前提的,而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必然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矛盾,从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削弱综合国力。

一 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人口减少及老龄化是日本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考察人口减少现状及趋势时,可以运用人口规模、出生人数及总和生育率等指标,而考察人口老龄化现象及趋势时,可以运用老龄化率、老龄化速度、平均寿命等指标。

(一)日本人口减少现状及趋势分析

从人口规模来看,2004年日本总人口为1亿2779万,达到高峰,2005年减少到1亿2777万,比上年减少2万人,二战后第一次出现人口减少现象,日本开始进入人口减少阶段。今后,人口将持续减少,到2055年将减少到8993万,到2105年减少到4459万(参见图1)。由于人口规模的变动具有再生产惯性,即使大幅度提高出生率,到2055年为止,也很难改变人口减少趋势。在总人口减少的同时,劳动力人口也明显减少。2008年,劳动力人口为6650万人,但到2050年,将减少到4228万人(预测数据),相当于2008年的三分之二。图2显示了日本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总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称为人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表明人口数量会维持现状。195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3.65,而到了1960年下降到2.0,总和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以下。1989年总和生育率为1.57,由于创历史最低(低于1966年的1.58),称作“1.57冲击”。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然而,低生育率一直持续,2005年再次创造历史最低水平,降到1.26。此后,2007年虽增加到1.34,但仍然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从出生人数(参见图2)来看,第一次婴儿潮时期(1947~1949年)最高年份的1949年出生人数为270万人,而第二次婴儿潮时期(1971~1974年)最高年份的1973年为210万人,但到了1975年减少到190万人。此后,出生人数持续减少,1985年为143万人,2005年为106万人。2006年,虽有所增加(109.2674万人),但到2007年(108.9818万人),又减少了2856人。日本已进人人口减少的循环当中。

(二)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趋势

1965年,在总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所占比例为25.6%,15~64岁生产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为68.1%,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6.3%。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生产年龄人口比例为1:11.2,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而到了2005年,在总人口中0~14岁所占的比例下降到13.8%,15~64岁所占的比例为66.1%,65岁以上所占的比例增加到20.5%。由于老年人口增加,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生产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到1:3.3。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

人口老龄化率(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日本于1970年老龄化率达到7.1%,进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达到14%,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达到20.5%,进入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率从7%增加到14%,仅用了24年,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总务省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8月1日,日本总人口约1亿2743万人。在总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占13.3%,创历史新低,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3%,创历史新高。在总人口减少的同时,老年人口持续增加。据日本《2009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预测,到2055年,老龄化率将达到40.5%,每2.5人中就有1位老人(参见图1)。从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平均寿命来看,1955年,男性平均寿命为63.6岁,女性为67.7岁,而到了2008年,男性平均寿命达到79.6岁、女性达到86.05岁,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长寿国之一。

二 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对其综合国力的影响

人口变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人口减少及老龄化是一场国家危机,将严重削弱其综合国力。为了便于考察日本人口结构变化对其综合国力的影响,笔者主要从有关研究机构的综合国力指标中选取了几个影响因素。

(一)人口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综合国力概念及指标体系

衡量一国实力最常用的指标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力量,主要包括经济、军事、科技、政治、文化、外交、自然条件和人口等。经济、军事、科技、自然条件、人口等是物质形态的,可称为硬国力;政治、文化、外交等是精神形态的,可称为软国力。硬国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汉斯・摩根索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口来创造和供应综合国力的物质工具,它显然不能成为一流国家。”丰富的人口资源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最具活力的因素。雷・克莱因(Ray Cline,1975)曾提出如下国力方程:

P=(C+E+M)×(S+W)

式中C为土地和人口,E为经济实力,M为军事能力,S为国家战略系数,W为国家意愿。综合国力是前三者相加与后二者相加的乘积。

从国力方程中可以看出,人口显著减少意味着综合国力的下降。而且人口减少,经济实力也会随之下降。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了综合国力基础调查。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中,提出了由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三个层次立体构建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2004年,日本内阁府报告指出:“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直接影响综合国力及社会活力。”同年7月,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发表了《关于人口减少与综合国力的最终报告概要》,其中提出了NIRA型综合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市民生活能力、经济价值创造力、国际社会应对力等三个部分组

成。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日本综合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对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的评价体系包括领土与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军事、科技五个直接构成要素以及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安全与国内政治、国际贡献四个影响要素。国情决定其综合国力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其综合国力研究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而日本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是其最大的国情,因此其综合国力研究考虑人口因素较多。

2、人口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人口与综合国力密切相关。人口作为硬国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考察人口问题,不仅要考虑人口数量,还要考虑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因素。人口并非越多越好,但需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在人口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人口质量尤为重要。人口结构中,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就能为经济发展和国防提供更为雄厚的人力基础。相反,如果未成年人、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过大,就可能会出现社会生产劳动力不足甚至兵源缺乏的情况,从而对经济建设和战争进程产生不利影响。任何国家,只要人口减少,人力资本总量也会减少。一旦人口减少,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会缩小。科技的进步只能部分替代人口再生产。人口状况最终决定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在人口减少及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下,日本面临综合国力日趋衰弱的局面。1950年,日本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3.3%,排在第五位。而到了2005年,所占比重缩小到2%,排名也下降到第十位,预计到2050年所占比重将下降到1.0%(第18位)。日本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减少,意味着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力削弱。中国与日本比较,1950年,中国人口为日本的6.6倍,1995年为9.7倍,2050年将增加到15.1倍。从长远看,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变化。

(二)人口减少及老龄化与综合国力

根据上述有关研究机构的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从人口角度,笔者选取了其中六个对日本综合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价值方面

短期经济预测关注的是需求层面的变化,而长期经济预测需要关注供给主体。一般预测长期经济活动需要以20~50年或更长时间为对象,因此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供给主体受到关注。人口减少及老龄化,使劳动力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劳动力人口减少,竞争力削弱,抑制经济发展。缺乏充足的劳动力及优良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及创造经济价值能力受很大影响。虽然可以利用老年劳动力,但劳动生产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因此直接影响产业升级及技术创新。而且,老年人的流动偏好低,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阻碍经济发展。日本劳动力人口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减少。根据推算,到2015年,日本劳动力人口比2005年将减少400万,GDP增长率被拉低0.4个百分点。有预测说,到2030年,日本实际国民收入将比2000年缩小15%。GDP减少,内需也随之缩小,内需规模缩小,导致各种产业基础削弱,储蓄率下降,影响投资所需资金。财政状况恶化,政府的长期投资减少。而企业投资又主要依赖国内储蓄,因此假如中长期国民储蓄率下降,企业将很难维持较高的投资率。劳动力供给不足或劳动力质量下降,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增长及产业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其创造经济价值能力,进而削弱综合国力。

2、国际影响力方面

国际影响力与人口及GDP规模密切相关。日本人均GDP从1991年的第9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24位。20年来,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力明显下降。1990年,日本在东亚拥有7.9%的人口和72%的GDP以及67%的制造业GDP,而到2001年,日本在东亚所占比重下降为人口6.7%、GDP52.6%、制造业GDP55.3%。日本GDP缩小,政府开发援助规模随之减少,很难维持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70~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后,ODA的规模大幅度扩大。但进入90年代,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长期低迷,财政困难,日本政府不仅改变了ODA的政策方针,也修改了援助条件。曾位居全球榜首的援助规模近年降至第五位。2010年4月12日,日本外务省向国际合作局及其他四个与对外援助有关的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冻结日本对外经济援助项目。外务副大臣福山哲郎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由于政府公共债务负担沉重,今后日本可能不再增加ODA贷款规模。ODA规模的缩小再次印证了日本综合国力削弱,也说明日本国际影响力正在下降。

3、可持续发展方面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口变化影响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维持适度的人口规模,不仅是民族及文化得以延续的需要,也是保持综合国力的基本条件。人口的过度老龄化及急剧减少将削弱综合国力。2005年,日本国情调查显示,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32个道县人口都在减少,市町村中有三分之二人口减少。另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调查显示,全国62271个人口过疏村落中有2643个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危险。由于税收减少,公共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很难运行,基础设施投资受阻。由于耕地荒废,交通通讯落后,过疏地区的农地和森林很难维护,粮食生产、防止灾害等问题颇多。市町村负责的护理保险、国民健康保险等难以维持。而上述地区的风俗文化、自然遗产也面临无法传承的局面。

4、国家安全与国内政局稳定方面

日本人口结构变化使其国家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和防御,公众对于良好社会保障的诉求会使国家不可能将更多财富用于国防建设。联合政权的上台,表明了“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是刚性需求,因此日益增加的福利财政侵蚀防务支出。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军事开支,这不仅影响军事安全,也影响其战争能力。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中位年龄投票人也趋于老龄化。1970~1990年,投票人的中位年龄为40~49岁年龄层,而到2000年后,推到50~59岁年龄层,到2040年后,将增加60~69岁年龄层。由于老年人的发言权增加,日本政治将更加趋于保守,政策焦点也将集中在与民生有关的问题上。此外,从民族结构的变化上看,虽然目前日本民族仍占主体地位,但移民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为止,移民不过60万~70万人,但到90年代,超过100万人,到2005年超过200万人。1990-2005年的15年间,增加了1倍。移民在日本总人口中所占比重1985年为0.6%,到2005年,增加到1.2%。日本政府担心这将会影响到日本人作为主体民族的地位。但为了维持现有的经济规模,又不得不增加移民,这使政府在移民政策上陷入两难境地。政府既希望用引进外来劳动力来解决日本国内劳动力短缺问题,又担心移民增加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国家稳定。

5、国民生活水平方面

随着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费用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儿童补贴及老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对提高整体国民生活水平带来极大影响。尽管突出民生主义,强调收入再分配,但在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增加对抚养人口的分配,意味着对劳动力人口的分配减少。尤其是抚养人口分配升高,不仅加重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对财政也带来巨大挑战。如果养老金及医疗费用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国民对社会保障的负担有可能超过其负担能力。2008年,日本的国民负担率为40.6%,潜在的国民负担率为47.5%。这说明国民负担率已超出其承受范围,严重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另外,2008年,国民养老金保险实际缴纳率低于50%,而国民健康保险未缴纳率超过10%。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影响其缴纳各种保险费用的能力。

6、国家发展方向选择方面

日本国家发展正处在历史性转折时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的140年里,日本经历了四次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第一次是军国主义武力扩张(1868~1945年),第二次是依靠美国优先发展经济(1945~1983年),第三次是靠美谋求政治大国(1983~2009年)。

在第三次国家发展方向选择上,日本全然不顾人口结构变化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大环境,选择了走政治大国道路。事实上,人口增长为前提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已被人口减少的低速甚至负经济增长模式代替。因此,综合国力逐渐衰弱的局面已形成,不适合走政治大国道路。第四次日本国家发展方向转型从2009年执政开始。政权已提出“民生优先”的发展模式下的“新增长战略”。“新增长战略”需要以人力资源为依托,因此在人口减少及老龄化背景下,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国家发展模式成功转型的有力保障。保持综合国力,并非只有政治大国一条路,只要符合国情,民生优先,将人口制约条件转变为发展杠杆,仍然可以保持综合国力。通过采用适合于少子老龄社会的制度、技术、服务,照样可以为世界提供新的国家发展模式。

三 阻止综合国力衰退的三种人口政策及效果

对于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的日本来说,如何保持综合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了消除人口问题对综合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不得不同时推进三种不同政策,即:“防止人口减少政策”、“适应老龄社会政策”,以及“适应人口减少社会政策”。

(一)防止人口减少的政策

1、提高出生率的政策措施

实施“防止人口减少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出生率,改革社会经济体系。为了防止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199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育儿休假法》,1996年规定育儿期间可以得到25%收入补偿以及免缴社会保险费。1994年,由文部省、厚生省、劳动省、建设省等四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天使计划”。1997年,人口问题审议会发表了《少子化报告书》,开始认真考虑少子化问题。1999年,设立了“少子化对策促进阁僚会议”,制定了《少子化对策促进基本方针》,并根据此方针制定了新的“天使计划”(2000~2004年)。此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少子化政策,制定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以及《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促进法》。2004年根据《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制定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

2、减轻养育孩子的负担

2009年,上台后,非常重视养育及教育问题,制定了多项措施。具体政策为:(1)增加各项补助。增加生育一次性补贴(55万日元);到中学毕业为止,每年给每个儿童补贴31.2万日元(平均每月2.6万日元)。为减轻家庭的教育费负担,实施高中生学费减免制度,在大学设立奖学金。(2)放宽对幼儿园、保育园的各种限制,鼓励民间企业投资幼儿托保设施,实行弹性产假,营造良好的生育和育儿环境。(3)扩大教育需求,发展教育产业,广泛接受外国留学生,推动民营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加强理工科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日本政府2003年制定《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以来,虽然针对出生率下降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出生率依然很低。上台后,把政策重点放在支援家庭育儿上,动用巨额财政资金,实施了儿童补贴政策。但由于财政状况恶化,儿童补贴的可持续性遇到挑战。增加儿童补贴,只能适当减轻家庭养育子女负担,不可能根本上解决家庭收入减少的问题。养育成本上涨、家庭收入减少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不景气、男性无法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为提高家庭收入,女性参加工作是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提高出生率,需要把政策重点转移到为女性创造工作家庭兼顾的社会环境上。但日本现有的社会经济体系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体系是有效实施“防止人口减少策略”的体制保障。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日本人口结构(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产业结构(服务业的扩大及雇佣的不稳定)及家庭结构(女性就业、家庭不稳定)的变化,福利供给的三极结构(国家、家庭、市场)发生了动摇,国家的福利供给功能下降,家庭负担增加。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已不适应新的环境。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就业、养老、医疗、福利、企业经营体系,适应女性平等参加工作的社会。同时,还需要增加多元化的保育服务设施,实现保育服务社会化,让更多的民间企业及非营利团体参与这项事业。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兼顾工作及家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生率低的问题。

(二)适应老龄社会的政策

1、制定实施《老龄社会对策基本法》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日本政府制定实施《老龄社会对策基本法》(1995年法律第129号),并根据该法第9条至第13条,就“就业与收入”、“健康与福利”、“学习和社会参与”、“生活环境”、“调查研究”等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方针。内阁府、总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具体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内阁府下设老龄社会对策会议,协调各省厅的具体计划,从宏观上综合促进老龄社会政策。总务省下设老年人对策室和老龄化综合研究中心。老年人对策室主管老龄问题,主要调查全国各地人口老龄化的动态,并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提出老龄问题的对策建议。老龄化综合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口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向契约制度的转变,消费者可以根据“契约”自己选择服务方式。

2、加快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

日本实施以全体老年人为对象的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厚生劳动省作为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组织实施老年人福利发展规划。1986年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1989年制定了《老年人保健福利推进十年计划》(黄金计划),1994年制定了《新黄金计划》等。为发展老年人福利,积极增加各项资金投入。在各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成立了社会福利协会、非营利性组织中心等,利用多方面力量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在福利供给上,扩大民间企业的参与,促进非营利部门的多样化。民主

党政权确定的“新增长战略”中提到发展医疗护理和健康相关产业。主要措施有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扶持新药品和医疗护理技术研发,开发和建设无障碍住宅,开展新型居家服务,填补护理保险制度的空缺等。

日本政府于1995年制定《老龄社会对策基本法》以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加强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收入、医疗、护理等社会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十年来,实现了“行政措施”向“契约制度”的转变,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多样化护理需求,在适应人口老龄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巨额财政支出。2007年,日本社会保障支付总额为91.4305万亿日元,占GDP(374万亿日元)的24.4%。而GDP增长率仅为0.3%。社会保障支付额中与老年人有关的支付为63.5654万亿日元,占总费用的69.5%。按具体领域来看,养老金支付为48.2735万亿日元(占总费用的52.8%)、医疗支付为28.9462万亿日元(31.7%)。日本财政已不堪重负。因此,财政重建及增加GDP是有效实施“适应人口老龄社会策略”的资金保障。在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长期停滞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财政赤字及公共债务的增加。为了阻止债务的持续增加,必须增加分母即GDP。通过经济增长,增加税收,缩小财政赤字,实现财政重建。除了做大分母之外,还需要缩小分子,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难缩小财政赤字规模。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推测,假如落实的竞选公约,国债总额将从2009年的165%增加到2020年的243%。因此,只要不缩减社会保障支出,很难缩小财政赤字规模。财政重建的关键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实现财政重建的途径并不是缩小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而是提高消费税。但是,为了得到国民的理解,政府需要把新增消费税的名称改为社会保障目的税。此外,并非所有老年人都是社会弱者,不应把全体老年人当做社会弱者,用巨额的社会保障财政供起来,过度保护老年人。应为老年人营造创业及再就业的环境,使其发挥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适应人口减少社会的政策

1、制定男女就业平等政策,促进女性就业

1985年,日本政府制定《男女就业机会平等法》,第一次把女性看成与男性平等的劳动力,禁止就业上的歧视,此法成为女性劳动力政策的历史性转折点。很多女性倾向于育儿任务完成后再就业。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女性再就业制度》和《劳动省关于确保男女雇佣机会和待遇平等的法律》。具体内容为包括确保在就业方面男女机会和待遇平等、支援女性兼顾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制定时间制工作、提高女性地位、开发女性能力等。具体措施:(1)通过女性重返工作岗位计划,对女性进行普遍的技能训练,使女性可以寻找离家近的企业上班,让女性可以灵活地在企业之间流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机会成本;(2)改变工资体系,采取同工同待遇,减少女性的收入损失;(3)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方便出入。另外,通过制定《劳动者派遣法》、《短时间劳动法》、《最低工资法》等,为女性再就业提供方便。

2、修改移民政策,吸收外国劳动力

2005年6月,法务省设立了“促进多文化共生社会研究会”,2006年3月总务省也召开了“多文化共生研究会”,提出不同国籍和民族的人在互相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平等生活。过去,日本移民政策强调“同化”,而现在强调“共生”,并采取提供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措施保证外国人在日本就业及生活。“外国人才交流推进议员联盟”提议,今后50年内,日本应该向“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过渡,使移民人数达到日本总人口的10%,即1000万人左右。该机构还建议制定专门的移民法,以明确移民国家的理念,并设置移民厅负责相关事务。

3、实施《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促进老年人就业

2004年6月,日本政府重新修改《老年人就业稳定法》,实施继续雇用制度。《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是日本应对老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规定,所有企业都有义务雇用老年人。从2006年开始,企业要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到2013年,提高到65岁。企业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中任意选择一种:(1)废除退休制度,不以年龄为理由终止劳动合同;(2)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到2013年采用65岁退休制度;(3)采取“延长工作年限制度”以及“再就业制度”,确保65岁为止的雇用。实施《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之后,到退休年龄后仍被继续雇用的人数,从2005年的12万人(48.4%)增加到2008年的31.6万人(73.3%)。《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不仅有效保护了老年人的权益,也促进了老年人就业。

“适应人口减少社会政策”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老年人、女性及外国劳动力。日本政府为促进老年人及女性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社会及企业雇佣意识尚未发生变化,老年人及女性只能从事短期劳动及临时劳动,无法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特别是老年劳动力创新精神减弱,劳动生产效率不高,也影响再就业。而女性由于习惯在结婚后辞掉工作,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职业培训,无法挖掘女性劳动力的潜力。因此,日本单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各种需求。

篇6

[关键词] 养老保险;养老金缺口;原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截至2012年底,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八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待遇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人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和稳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实行“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老龄化等问题的综合作用,养老保险金的收支缺口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缺口”出现的原因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办法,即设置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账户。而在此之前,却是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已经退休的职工由当代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支付,等当代人退休后由下一代为其支付。然而,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当代人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会逐渐提高,制度运行将越来越困难。1997年,国家通过改革,建立了“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添了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仍然发挥着现收现付的功能,当代人缴费为已经退休的人提供基本养老金;而个人账户则作为居民个人完全积累的养老保险金,所有权属于个人。

(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制度转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隐性债务的问题。隐性债务是指,假如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停止实施,在这一时点上,所有已退休老人和在职职工应该领取的未来养老金和所有积累的权益的现值。制度转轨以前,已经退休的职工(称之为“老人”)以及转轨前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称之为“中人”)并没有个人账户,更未向个人账户存过养老金,然而按照转轨后的制度,他们每个月除了领取由社会统筹账户支付的养老金外,还要从个人账户中领取养老金。这部分资金缺口事实上就是由于制度转换而出现的成本问题,如果当期的社会统筹资金可以支付当期退休人口的养老金,隐形债务的问题就会被掩盖。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不能完全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费用,那么就出现了隐性债务的显性化。由于隐性债务显性化出现的资金缺口,代际缴费已无法弥补,就需要其他的筹资渠道来解决。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居于责任主体地位,应该由政府财政履行兜底责任;《社会保险法》亦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二)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所谓“空账”,是指尽管你的账户里名义上有钱,但实际上却只是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数字。我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双账户办法,尤其是个人账户实行的是产权为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挪用。但是实际操作中,两个账户却并未真正实现分账管理。也就是说,两个账户的资金混在一起,并未严格分开,这就给政府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提供了可能性。隐形债务显性化带来了养老金支付的缺口,而本应由政府财政履行的兜底责任政府并未履行,那么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进行当期支付,这就造成了个人账户“空账”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普遍财力紧张,为缓解支付压力,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问题相当普遍。根据郑秉文的测算,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经超过2.2万亿。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3.32亿人,超过总人口的23%。老龄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由于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会导致人口总扶养率的上升。在人口结构还相对年轻的现在,三个劳动年龄的人缴纳的养老金用于支付一个老人的退休金;但到2050年,由于抚养率的大幅上升,大约只有一个劳动年龄的人的缴费来支付一个老人的退休金,如果还要保持目前的养老金覆盖率(即养老金水平与平均工资之比),肯定就会出现很大的收支缺口。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也在稳步提高。1980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每五年上升约1岁。当平均寿命提高而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势必造成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数的增加,这将给养老金发放带来越来越重的压力。

二、“缺口”的规模

(一)养老保险金当期结余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推进以及实际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参保的人数逐年在增加,这就导致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大于支出的增长速度,因此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表1)。但是,这只是表明,养老保险金的当期支付没有问题,真正的支付压力只是被延后了而已。短期内,中国的养老基金当期财务是安全的,但当扩面征缴的人群进入退休时,支付缺口将逐渐显现。

(二)隐性债务测算

我们以1997年制度统一为时间点,将城镇企业养老保险新旧制度断开,使其历史债务量化、固化。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中,“老人”数量只减不增,按1997年平均退休年龄57岁计算,到2017年这些“老人”平均年龄77岁,业已超过平均寿命;到2030年“老人”历史债务只剩下不到55亿元。“中人”历史债务偿还期间较长,按1997年参加工作人员的最小年龄18周岁(60岁退休)计算,到2039年左右“中人”全部退休,其历史债务已全部显化出来;到2055年最年轻的“中人”也已76岁,届时“中人”债务也基本偿还结束。至于尚未退休的“中人”的旧制度欠账,在其退休前一直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无须现时处理。

表2 显化的中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隐形债务(亿元)

数据来源:林治芬“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研究”,见《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郑功成,人民出版社2011.3

(三)政府补贴规模

鉴于养老保险资金存在的缺口规模不断上升,国家开始每年对养老保险金进行财政补贴,防止缺口继续扩大,维持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而补贴的规模也在逐年递增(见表)。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补贴的规模与当年需要偿还的隐性债务规模相近,政府终究还是承担了隐性债务的偿还问题。事实上,由于制度转轨形成的隐形债务问题,政府本应主动承担起偿还及兜底的责任,但现在却变成了被动的补贴。

表3 财政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补助(亿元)

数据来源:2002-2011年数据来源于陈文辉《养老金万亿缺口国民如何养老》,21世纪网2012.6.30;2012年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三、解决“缺口”问题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的分析,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主动并尽快偿还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拓宽养老保险资金的筹资渠道,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收益。同时,要继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责任体系。在加速老龄化和平均寿命提高的背景下,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也是有效缓解养老保险资金支付压力的途径之一。

(一)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由于制度转轨而形成的隐形债务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的历史欠账。政府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等到隐形债务显化后,通过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或者以补贴的方式去偿还,这样会给财政支出造成越来越大的负担。比较可取的方法是政府主动承担起隐性债务的偿还责任,对每年的显化规模做出精确测算,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有步骤有计划的加以解决。而且,我国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利润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增加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同时,还必须做实个人账户,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账管理,彻底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挪用个人账户资金虽然可以缓解当期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持续挪用,“空账”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严重影响养老保险金的投资与保值增值,而且这些“空账”所有者退休后政府将面临更大的支付压力。持续扩大的“空账”规模还会引发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质疑,导致公众恐慌,这将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作为养老金的实际管理者,还要做好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规划和论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注重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要结合当前金融市场改革的背景,改变以往养老基金投资只依赖于银行存款、国债等传统渠道,积极寻找稳妥增值的途径,实现养老金投资途径的多元化。

(二)完善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责任体系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有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的风险。从国际上看,养老保障体系通常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组成。在美国,养老金总资产20多万亿美元中,政府养老金占比12.5%,企业年金占比64.0%,个人退休账户占比23.5%。而在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非常薄弱。作为唯一支柱在苦苦支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明显力不从心,除去各类缺口问题,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运行多年但步伐缓慢,不管从占GDP比重、员工参与率和替代率方面,都与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在公众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对基本养老保障的支持也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应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实施企业年金计划,刺激商业养老保险险种的推出,以此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缓解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风险,尽快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

(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执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为男性60岁,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40多年。与此同时,1980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预期寿命平均每五年上升约1岁。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中国预期寿命提高的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持续。预期寿命的增加,说明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大幅改善,从客观上给予了提高退休年龄很大空间。从理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了缴费年限,按照待遇计算的办法,也提高了参保人的待遇,因此,要提高退休年龄,是制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会延缓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参 考 文 献]

[1]徐晓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的宏观控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梁君林,蔡慧,宋言奇.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显性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篇7

【关键词】波特五力模型 养生旅游 终南山地区

本文为西安市社科基金专项课题“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XF301)研究成果之一。

养生旅游(Wellness Tourism)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和墨西哥,是一种以养生为目的,满足旅游者追求医疗保健、强身健体、身心放松等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我国养生旅游开始于2002年南宁中药养生旅游和海南三亚康体保健旅游,随后在山东、四川、黑龙江等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旅游热点。

波特五力模型概述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用于进行行业分析和竞争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可以有效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和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见图1。任何行业一种可行性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从而分析其竞争环境和态势。

1.供应商

随着养生旅游逐渐成为时尚,《旅游时代》杂志盘点了中国十大养生旅游地,分别是福建武夷山、杭州西湖、湖北神农架等,虽然陕西终南山地区未位列其中,但是与这些传统养生旅游地相比,终南山地区有其独特的养生旅游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终南山地区是指秦岭中段在西安境内的北麓山区,东起蓝田杨家堡,西到周至太白山南梁梁脊,东西长约200km,总面积约4851km2。该地区地域范围广,自然旅游资源种类众多,有数十座著名的山峰,包括黑河国家森林公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十余个自然风景区。终南山地区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气候凉爽,保持了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这无疑是终南山地区发展养生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

(2)人文资源优势

终南山秀美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历代文人热衷游览的胜地。在全唐诗集2200多位诗人中,仅到过终南山下的蓝田游览、旅居或任官的就有230多位,留下了400多首传世之作[1]。终南山的俊美还吸引封建帝王在此建离宫别苑,凸显出该地区的人文内含,如秦皇汉武所建的上林苑、隋唐两代在周至黑水峪建的仙游宫、在太平峪建的太平宫等。另外,终南山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和佛教胜地。而作为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宗派中六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在终南山。终南山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人文资源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构成了该地发展养生旅游的优势。

2.购买者

文章从旅游者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分析养生旅游产生的条件,同时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终南山地区的养生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1)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的内部驱动力,旅游者进行养生旅游主要有七大动机:延年益寿、修身养性、修复保健、生活方式体验、养生文化体验、医疗、强身健体[2]。这些养生旅游动机的产生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及亚健康人群增加这两个社会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并且每年增长3%以上。而陕西省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人口老龄化进程,90年代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至2005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9万,较2000年的218.41万增长46.06%[3]。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对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终南山地区发展养生旅游的基础,因此近中距离的银发市场是该地区养生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

亚健康人群增加是产生养生旅游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外在因素。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人类总数的5%,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我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76%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沿海城市这一比例高于内地城市[5]。而以修复保健、保持身心健康等为目的的养生旅游为这一日益扩大的亚健康群体提供了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可自由支配收入

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条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长到21809元,增长了3.5倍,而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24元增长到18245元,增长了3.6倍。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必将促使其购买能力的提升,而只有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达到一定层次时,才会有旅游的欲望,进而产生养生旅游动机并进行养生旅游。陕西省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将导致养生旅游需求逐渐增加,而终南山地区是陕西省居民进行养生旅游的绝佳胜地。

(3)闲暇时间

从2008年元旦起,我国开始实行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形成春节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五个小长假,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已经达到115天。同时,《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实行使工薪阶层有一定可以自主选择时间的带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从而使养生旅游者有更多的出游时间。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养生旅游需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旅游者对于大众旅游产品的消费一般来说都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但是对于养生旅游这种体验性较强的专项旅游活动,并不一定符合这一规律。因为随着出游次数的增加,森林养生、水疗养生等养生旅游产品使人们不断体验到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因此,随着人们养生旅游产品消费数量和次数的不断增加,对其满足程度和需要的迫切程度越来越高,其边际效用也不断增加。这一规律使得终南山地区的养生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3.潜在进入者

养生旅游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是医疗旅游。医疗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上医疗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指旅游者以治疗疾病、康体疗养、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我国发展医疗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悠久的中医文化,丰富的医疗旅游资源,如温泉、药膳等,同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价格相对较低。显然,医疗旅游在我国发展潜力较大,而终南山地区也有发展医疗旅游的资源,如丰富的温泉资源等。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见表1。

两者相比,养生旅游适合更多的旅游者,涵盖范围更广,功能更多样,追求长远利益,与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与医疗旅游相比发展潜力更大。

4.替代产品

生态旅游是养生旅游的主要替代产品。终南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植被覆盖良好,空气质量优良,已开发形成楼观台森林公园、终南山森林公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而西安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及低碳时代的到来,为终南山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养生旅游与生态旅游相比,主要区别如下,见表2。

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依托资源和着眼点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旅游动机方面有本质区别,同时,养生旅游的旅游市场范围更广,这使其虽然目前刚开始兴起,但发展空间更广阔。

5.现有竞争者

养生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形态的现有竞争者是传统旅游,传统旅游的主要特点包括发展成熟、稳定客源、知名度高等。而养生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1)广泛性。养生旅游者的涵盖范围较广,已经扩展到老中青各年龄层,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2)长期性。养生旅游并不以观光为主,而是以体验为主。因此,通常情况下养生旅游者在养生旅游地停留时间较长,不同于其他旅游者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方式。(3)保健性。养生旅游把“养生保健”贯穿于养生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活动安排、配套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4)体验性。养生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旅游者通过亲自体验健康的养生生活方式来调理身体机能,使身心达到健康状态。陕西省传统旅游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多以观光和人文类旅游产品为主,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产品类型单一、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终南山地区养生旅游的兴起将会对其产生一定冲击。

总 结

通过分析发现,终南山地区具有发展养生旅游的优势资源,近距离的银发市场是该地区养生旅游的重点市场,而亚健康人群和女性市场也具有发展潜力。该地区养生旅游的潜在进入者是医疗旅游,替代产品是生态旅游,两者都对养生旅游产生一定威胁,但是养生旅游较两者市场范围更广,着眼于长远利益,更符合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需求,发展空间更广阔。传统旅游是养生旅游现有主要竞争对手,目前,陕西省传统旅游在市场上所占比重最大,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且这一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若能将养生理念融入传统旅游,终南山地区养生旅游依托陕西旅游这一大品牌打造知名度,而陕西旅游因为终南山地区养生旅游的开发使其旅游产品体系更完整,两者相辅相成,则养生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形式发展势头将更加良好。

参考文献:

[1]苗禾田.终南山旅游文化资源亟待开发[N].各界导报,2010-4-16.

[2]杨光,林峰.生态养生旅游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6-6-19.

[3]李俊红.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 (4):65-69.

[4]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02:15.

篇8

关键词:东京圈;交通规划;交通经验

一、日本东京圈概况

日本东京圈主要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一都三县,其总面积达到134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而人口则多达3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GDP总量则更是占到日本全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其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日本东京圈的基本规划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日本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迅速向首都东京集中,形成了高度依存东京中心的巨大都市圈,并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五次基本规划,并且每次基本规划均以交通为首要。

二、东京圈交通规划历程

1958-1975年的第一次基本规划,是在控制东京都的无序扩张与人口、产业的快速集聚,解决大都市圈人口过密、农村边缘地区人口过疏等问题的背景下,规划了以东京都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网的建设,主要特点是首先修建的是联接东京站、新宿、涉谷及羽田机场的高速道路系统,形成一种半环与放射线相配合的路网结构。并且对将要城市化的东京地带,采用放射与环状相结合的道路网,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

1968-1975年的第二次基本规划,是由于第一次规划人口规模被提前突破,通过绿环阻止中心区向外扩散的设想被利益集团阻挠,城市建设用地继续快速向外蔓延为背景下,对东京都中心部与周边区域连续道路网进行的规划。主要特点是高速公路以放射性为主,同时开通东京与横滨之间的高速公路主要干线。

1976-1985年的第三次基本规划,是以人口和中枢管理职能向首都圈过度集中,形成“一极集中”的单极国土结构,进而影响国家均衡健康发展为背景,对城市交通、环状高速公路进行的规划,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完成放射性道路沟通与对外高速公路联系,同时开始加强中央环状线、东京外环高速公路的建设。

1986-2000年的第四次基本规划,以面向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为背景,对各城市高速公路延伸与衔接的规划,主要特点是中央环线、外环、圈央道三条环状高速道路的继续建设。

1999-2015年的第五次基本规划,是在经济泡沫破裂带来首都圈中心空洞化的问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规模娱乐休闲用地带来的问题的背景下,对北关东、山梨县等横断连结路线的规划和机场的扩建及港口的一体化建设,主要特点是环状高速道速与放射状高速道路的持续联结以及高速道路向机场、港口的延伸。

三、东京圈交通规划的经验

1.陆路交通建设

陆路交通整体规划主要集中于东京都与周边县市的9条放射状形高速道路的衔接与运行,以及与首都圈三大环状道路即首都高速中央环线、外环、圈央道的建设,从而以连接呈放射状形的9条高速道路,以改善整个首都圈的路网功能,形成了分散型网状地面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也很多,方便了行人,提高了人们的乘坐意愿从而减少交通拥堵。轨道交通的性价比非常高,乘坐电车不仅可以精确时间,花费时间少,而且费用至少比驾车低一半。更重要的是轨道交通的严密与完善,使其与港口、机场方面形成完美的对接,这为东京圈形成一个便捷、有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空港建设

日本的空运非常发达,东京首都圈的机场有: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成田国际机场(成田机场)。羽田机场主要与与全国重点城市――札幌、福冈、大阪、广岛、那霸、青森等37个空港有航班往返,基本每天约有230个航班进出港,起落约460次,每年往来旅客人数约6600万人,占全国国内航空旅客人数(约9300万人)的半数以上。东京成田机场,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两个航站楼,主要是国际航线,是日本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居日本航空第二位(第一位羽田机场),货运吞吐量则高居日本第一、全球第三。2011年,成田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8,055,772人,世界排名第51,亚洲排名第18。

虽然羽田、成田两机场已经发挥着作为产业及经济活动的基础作用,但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它们的功能。两机场方面,采取扩大容量、强化根本性的机能、推进彻底的“开放天空”等措施,谋求首都圈城市间竞争力的强化。今后也将继续扩大两个机场的容量,强化它们的功能。羽田方面推进24小时国际据点机场化,而成田机场方面则将不断努力确立其亚洲枢纽机场的地位的。在最大限度活用两机场的过程中,大幅强化都市间商务及旅游两方面的竞争力,使之成为将人・财・物吸引进的原动力。

3.港口建设

为了强化集装箱港湾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在成本和服务水平上超越亚洲主要港口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东京港、川崎港、横滨港三个港口协同开展大规模终端一体运营IT化等战略活动。并在同釜山港等亚洲其它各国港湾日趋激化的国际竞争中,基于国民生活和产业活动必要的物资和产品,需构建一个通达世界各地的,低成本、迅捷且有实效的运输网络,在2010年将阪神港(大阪港和神户港),京滨港(东京港、川崎港及横滨港)选定为国际集装箱战略港湾。为强化两个港湾的枢纽功能而进行集装箱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货物向两港的汇聚以及基于港湾运营的软硬件一体化等综合性的措施正在集中实施中,以增强其机能。2012年12月,横滨港方面指定了特例港湾运营会。目前东京圈内各大港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展现了其强大的实力。

东京圈经过严密的交通规划,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化轨道交通、发达的空运以及港口一体化,这不仅解决了东京的交通拥堵问题,还为东京圈的产业转移、人口疏散、城市布局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东京圈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首都经济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良,吕斌,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城市与区域[J],2009,12.

[2] 道路经济研究所,道路经济研究会,道路交通经济要览[N],东京:ぎょうせい,1996.

[3] 中村英夫,东京の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M],东京:技报堂出版,1997.

[4] 李振福,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6.

篇9

1.嫦娥三号落月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下图中四个位置(二分二至)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A 解析:根据地球运动特点,判断出图中①位置是冬至、②位置是春分、③位置是夏至、④位置是秋分;12月2日至14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向冬至点运动,而且非常接近冬至点。

2.嫦娥三号从发射到成功落月,下列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缩小

D.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运动

D 解析:12月2日至14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北极圈内有极夜无极昼,北半球进入冬季,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运动;12月2日至14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回归线方向移动,因此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由于1月初地球才公转到近日点,公转速度达到最快,因此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库车县的库车大峡谷,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为亿万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峡谷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山体千姿百态,峰峦直插云天,沟中有沟,谷中有谷。大峡谷虽地处内陆干旱地区,遍布细沙,却有汩汩清泉。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库车大峡谷的成因的概述,正确的是

A.花岗岩受流水侵蚀 B.沉积岩受流水侵蚀

C.变质岩受风力侵蚀 D.沙岩受风力侵蚀

B 解析:根据图中大峡谷的岩层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因此形成大峡谷的岩体为沉积岩;根据题干材料中大峡谷成因的描述,大峡谷为亿万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因此可以判断出大峡谷主要是流水侵蚀而成。

4.库车大峡谷所在地区河流的补给方式最主要的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C 解析:库车位于天山南麓,即处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边缘,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大气降水;天山海拔高,多冰川,因此库车地区河流水的补给源多是天山上的冰川融水。

2013年12月26日,一股冷空气到来终结了石家庄连续12天的雾霾。而在过去的日子里,石家庄空气等级一直在“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间浮动。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天气有利于雾霾天气减轻的是

A.空气稳定 B.空气下冷上热

C.准静止锋天气 D.快行冷锋天气

D 解析:空气稳定、空气下冷上热、准静止锋的天气情况下,空气不流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灰尘等不容易扩散,所以不利于雾霾天气的减轻;快行冷锋天气容易产生大风,极易把聚集在地表的雾霾吹散。

6.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够减轻雾霾天气的是

A.公交出行 B.保证交通通畅

C.增加私家车快速出行 D.增加城市绿化

C 解析: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公交出行、交通通畅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绿化面积增加可以吸收大气中的灰尘等,私家车的增加会增加尾气的排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中国人口结构转型加速,2013年年底,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2018年将达到60%。蓝皮书指出,去年全年的死亡人口达到966万人。加上,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连年下滑,截至去年底止,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4.95%。但中国大陆每年仍净增人口660多万人。据此回答7、8题。

7.按照社会蓝皮书的分析和预测,中国每年新出生人口数量最接近的是

A.500万 B.650万

C.1000万 D.1600万

D 解析:根据国内人口自然增长“净增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可以计算出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大约是1626万(966万+660万)。

8.关于目前中国城市化和人口所面临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

B.工业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C.中国人口结构面临著人口老龄化

D.中国年均净增人口仍较多人口压力还较大

A 解析: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4%,根据城市化水平划分的依据可以知道中国城市化目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还面临这净增人口多的压力,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中国目前老龄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

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中西部地区局部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乙省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和工业总产值构成图

材料三 丙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界处,古代丝绸之路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从该省经过。长江和黄河的部分支流流经南部。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政府提出推进丙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下图为丙省产业基地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内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2)简要叙述甲区域铁路线的分布特点,述甲区域自然地理的主要特点。

(3)乙省支柱性产业是___________,其合理的布局应该位于该省的____________地区。

(4)丙省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简要分析张掖地区发展葡萄种植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武威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

解析:

(1)分析降水空间分布特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等值线高低的排序规律;等值线的走向;极值的分布地区。

(2)读图乙可以看到,铁路线分布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主要沿河谷平原地带分布,这里地势较平坦,海拔较低。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乙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导致高原上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河流泥沙含量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东多西少。根据已经尝过的知识可以回答,这里植被覆盖率低,破坏严重,土壤贫瘠。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丰富。

(3)根据右图中的数据可知,乙省支柱性产业是能源化工,从左图中得到,该地区煤、天然气资源丰富,所以其合理的布局应该位于该省的北部(陕北地区)。

(4)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综合分析,注意与当地实际结合。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区位因素从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交通、政策、工业基础、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年降水总量空间差异大;其中南部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中部、北部地区在400――600之间,西北部小于200毫米;降水空间分布具有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规律。

(2)铁路呈东北―西南延伸,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平原上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千沟万壑;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东多西少;河流发育,河流含沙量大;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多以灌木和草地为主;土质疏松,土壤较贫瘠,钙质含量高;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丰富。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公寓;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却经常被忽视。现阶段社会对老年人保障体系的关注集中于老龄人口建筑设施的规模扩大与护理水平的提高;然而这种形而上的扩大仅仅是在一定层面上取自医疗机构发展的经验,而忽视了老年人作为最基本的“人”所需要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正是保证老人重新获得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

1、老年建筑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养老福利事业和养老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其中,各类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现有老年建筑中,老年人服务配套设施绝大部分是按照普通人使用要求设计的,很少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一般是建成后供老年人使用而已。其次,在老年居住建筑中,很多设计仅仅考虑到“老人”这一简单而泛泛的群体,而并未根据使用者的对象特点进行详细的推敲。因此,老年机构的宜居设计,就是要依据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针对建筑的选址规划、空间设计方面等进行设计。

2、新型老年公寓设计分析

2.1整体化设计

建设养老公寓,设计师一定要尽量做到从前期策划、建筑设计、运营服务、室内设计、施工跟到最终养老产品的整体化设计。设计师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首先要理解产品品牌的定义,其次要了解产品的定位。这些设计必须在前期就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与专业公司一起来做,最终交付老人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完善的作品,并最终得到老人认可。所以,在对老年公寓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功能、空间与细节的平衡。

2.2完善的配套设施

老年公寓的建设不同于一般民宅的建设,它的居住对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还需要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各种要求,因此老年公寓的配套设施必须更加完善。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医疗设施是否完善,医疗设施主要包括医疗指导、个人医护与个人照护。此外,还不能忽视服务设施,这方面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娱乐服务和教育服务。中国的老年人,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渴望着老来儿孙满堂的生活,他们都喜欢热闹,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增加老年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机会,增加集体活动,经常的组织论坛、比赛等,通过这种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2.3多样化的套型选择

现在国内大部分的老年公寓都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小房间,老人和老人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没有传统的家庭氛围,对于国内的老年人而言,这一点很难适应,所以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新型老年公寓的设计中,我们应参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规范和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设计多种套型,包括单人间、双人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甚至三室两厅等,并深入考虑套型中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的构成方式,将老年公寓与“宿舍”区别对待。

2.4无障碍的建筑设计

对于老年人而言,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非常关键,因为老年人行动不便,建筑内障碍会影响老年人的活动,所以必须在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内,做好无障碍的设计。年纪大的老年人一般都会出现行走困难、听力不好、视觉下降的问题,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建设老年公寓时要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人性化设计,如在电梯、门口、卫生间等位置安装方便老年人行动的设备,还可以将建筑物的出口、人口加大,将台阶换成防滑坡道,最大限度的保证老年人的行动方便和生活安全。

2.5私人空间的设计

(1)多人半开放式扇形嵌套居住

多人半开放式扇形嵌套居住设计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半开放半封闭性,既保持老人个人空间的独立又能为老人提供发展交流的空间。这个房间是由五个隔断小屋和一个公共空间组成的,屋子的俯视图是扇形,所有建筑物都是曲线或者弧形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可以减少意外事故对老人的伤害。另外,这种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嵌套的设计,可以隔绝屋外的其他噪声,给老人提供相对安静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在每个隔段里,都有一个床位,主要是尊重老年人的隐私,保持老人的相对独立,使得老人拥有一个私密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扇形屋嵌套的小型公共空间,护理员们可将老人们转移到本区域,使得他们在空闲时间可以与屋内其他老人交流。这种屋内的嵌套设计,主要是将个人空间和公用空间有效的结合,老人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独处或者与其他老人相处的空间。

(2)扇形嵌套小屋色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扶手设计贯穿整个建筑中,扶手的设计可以给老人带来安全感,消除恐惧,同时增加老人站立的固定点,手脚配合,保持平衡。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比较喜欢在扶手上挂一些生活用品,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扶手的功能,有时还会影响功能性的发挥,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因此,设计了上、下两层的扶手栏杆到老人的生活空间中。其次,在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中,要尽可能多功能化。因此,另一种相框式扶手设计在老年人的床位旁边,不仅可以帮助老人在床上借助相框扶手完成一些胳膊的锻炼或者帮助老人起床,而且还可以张贴一些照片,布置自己的小屋,更能使得自己从没离开原来的自己,增加温馨程度。最后,由于现在老年机构的洗浴设施在为老人提供洗浴时,存在困难导致有些老人不爱洗澡,在护工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增加难度,因此,使一些洗浴用品具有特别的含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寓意龙头,针对老年人对死亡的认知心理,可以设计成寿字形的,或者一些具有吉祥意义的图形。寓意为一种财往身上流、越来越长寿的感觉。

3、养老公寓企业发展战略措施

3.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养老问题

养老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政府在此应起到主导性作用,给予兴办养老公寓的开发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当前,政府要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和谐,因此在做总体规划时,需将养老公寓的发展归入其中。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相关政策的保障,在实行行政监督的同时,给予养老公寓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2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在物价局的监督之下,养老公寓应依据房间和床位档次的不同来制定合理的价格,对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做一个全面的审查,以确定老年人的经济能力适合于什么样的房间和床位。同时要保证,服务人员对于支付不同价位的老年人要有相同的服务水平以此来保证老年人心理上的平衡。

3.3加强空间布局建设

在空间布局建设上,需要考虑一个层次递减感,以城区为中心,向城区周边辐射。优先考虑交通便捷、靠近商业区的位置;第二顺位应考虑的是具有良好活动场所、空气清新的城郊区域以便老年人能享受优良的生活。这样的布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统一、周到的服务,同时又便于亲人的来访照顾,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3.4规范行业培训标准

目前,养老公寓的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公寓的管理者对于该方面的培训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以至于从业的服务人员的资格参差不齐,导致无法达到细心照顾老年人的目的。因此,养老公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统一的行业培训标准,来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准则。

结束语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习惯爱好、社会接触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以照顾到他们多年来生活方式的连续性,为今后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提供和创造条件。在笔者的公寓里,可使得老人感觉到居住的温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味道,让他们觉得在公寓居住的生活就像没有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圈一样,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华西.新型老年公寓发展路径与对策探析[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