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现状分析

一、消费的概念

消费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并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以前我们国家主要依靠出口来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现在欧美经济萧条,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长远的增长,国家通过调整假期、家电下乡给予补贴等措施来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是鼓励消费的。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当代大学生以“80后、90后”为主要构成群体,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其自主意识、思维能力及交往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自我方式,对待消费往往容易表现出随心所欲,自主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对我院776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了解,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消费现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消费类别多样化

除了日常必需的生活和饮食用品外,当代大学生在电话、上网、交际、游玩、培训班、考试报名等方面都占有10%左右的比例,呈现出消费类别多样化的表现。

2.消费形式体现时代感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当代大学生在购物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小卖部、超市、商场以外,网购也逐步在学生中展开,并迅速发展,据调查的776名学生中,有过网购经历的达到了96.7%,很多人不止一次网购,并且购物以此为主。

3.消费性质偏向社会化

随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于向成人化和社会化发展。通过调查,有65%的学生持有一张或者多张银行的信用卡,在购买物品时实行透支消费;大部分同学的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端用品倾斜;这些与其实际经济状况及应有的消费水平有明显差别。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内容盲目

大学生在消费时不能够制定计划,盲目性较大。例如随着网络的兴起,网购因其价位便宜、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在我国迅速崛起,当代大学生经常漫无目的的在各购物网站上浏览,购物时不是看对此物品有无切实需要,而是因为价格或者图片诱人等而购置实际毫无用处的东西。

2.消费追求攀比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们也开始追逐时尚品牌, NIKE、阿迪达斯、苹果、Lv、……针对各种品牌产品,大学生如数家珍,通过奢侈品消费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据调查的776名学生中,有46.7%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主要看中商品的潮流时尚和品牌,且这种潮流正不断扩大。在人民网的《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2009—2010全球年度报告》称,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其中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3.提前消费增加

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产品,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对信用卡的无知以及大学生群体没有收入保证等特殊性,由信用卡透支消费产生的资源浪费、还款压力、信用缺失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部分学生甚至恶意透支消费,全不顾还款的压力和父母的不易。

四、解决和引导对策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由于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致使消费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故高校教育中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努力增加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提倡走入社会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了解社会各阶层生活现状,扩展丰富自身的视野和经验,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高尚消费理念。

2.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方针。故要在广大学生中宣传这一优良传统,让广大学生切实明白勤俭节约是光荣的,奢侈浪费是可耻的,正确合理处理消费问题也是个人能力、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3.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和习惯

要让大学生系统学习关于消费的知识结构,在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中增加正确消费的教育, 根据自身条件合理消费,要量入而出,培养良好消费习惯,有计划的进行消费,例如记账等;对于信用卡消费,则一方面发卡银行要对其金融产品进行追踪监管和规范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等,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人要尽可能缩减信用卡数量和节制信用卡大额消费,合理计划开支等。

4.形成合理的消费外环境

首先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同步,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饮水思源”的情感和感恩意识,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对孩子的经济来源给予必要地指导和约束,不能盲目溺宠,通过谈话、交流参观等形式让孩子明白父母挣钱不易;其次社会各网络媒体、新闻平台、文娱节目要注意自身宣传内容的正面引导性,不宣扬“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点。

总之,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思想情操,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努力塑造自己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侯广宇.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26-27

[2]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探讨 2011[14]158-159

[3]肖琼.浅析消费主义下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观[J],华章2011[29]110

[4]张强、张泽南.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3[02]18-19

[5]罗丽榕.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集美大学学报2004[03]67-71

作者简介:

冯莉莉(1983-),女,安徽阜阳人,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篇2

[论文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的矛盾使得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对于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转贴于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 迪:大学生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141~142

篇3

【关键词】价值观念 价值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运用基本理论,特别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基础理论

(一)价值

价值,英语是Value,德语是Wert。在不同的语种中,“价值”一词的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都是指有用的用途及积极意义、重要性或人对有用物的估价与评价。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因此,价值的本质是指价值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

(二)价值观念

人们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之所以有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衡量对象”。其中,人生价值观念是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

二、现状研究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现状,是整个大学生价值观念研究的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据此,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研究,可以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表现为:积极、务实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选择的功利化、政治心态的幼稚和不成熟并存。

(二)在道德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较高的道德认知与弱化的道德践行共存,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

(三)在职业价值观念表现为:追求发展,崇尚创造的职业价值观念与急功利的求职心理共存。

(四)在婚恋的价值观念上表现为:独立平等的婚恋价值观念与弱化的责任感共存。

(五)在消费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追求时尚、积极消费的价值观念与消费心理不成熟共存。

(六) 在人生价值观念上表现为:讲求奉献社会与关注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共存。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问题的所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合理化教育。

(一)全球化浪潮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西方人本主义、生态文化理论、人权理论等思想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中西方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冲击。当代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可能会在价值观念的选择中迷失自己。部分大学生只顾接受新的价值观,对传统的价值观保持排斥的态度。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盛行,一部分大学生眼里只有金钱,不顾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观念,个人利益至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缺失

家庭是人最初的生活环境,它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作为人的启蒙老师,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中父母都忙于工作,闲暇时也主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不太重视的。一些家长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权钱交易,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兴起也颇受其影响。

(三)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未能发挥出作用

“应试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老师常常把教学和科研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角落。老师们“重成绩,轻德育”的情况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素质教育中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的口号到最后往往沦为空话。德育教育的不到位也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17-22岁的心理不成熟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迷惑。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容易滋长自我意识,价值观表现为不稳定性。另外,大学生普遍都处于上学阶段,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尚未形成系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光有理论知识,凭自己的感觉行事。

四、策略选择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评判,从而探索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化对策。

(1)优化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努力探索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

(3)拓展价值观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

(4)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巩固、深化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果。

【参考资料】

[1]吴夏,郑启龙. 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调查报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 .

篇4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现代手机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手机的功能模式,由单一的通讯功能正向网络化等多种功能的转变。尤其是随着4G通信方式的建立,利用手机上网的速度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因此,现代学者提出“手机媒体”概念,并逐渐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就当代大学生来说,手机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已经深深影响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一、手机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手段

手机媒体从出现到快速发展,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我国手机网民人数已经达到6.35亿,几乎没两个国人当中就有一人是手机媒体的使用者,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之中。

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人数更是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现代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网络交流等活动的人数已经占到整个大学人数的90以上。大学生群体是手机媒体使用和消费的主力军。以目前的大学生阅读模式为例,已经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读的做法,更多的通过手机进行网络阅读。阅读形式更加新颖,阅读方式更加灵活,搜寻相关资料更加方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

二、大学生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伴随着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中,手机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 手机媒体自身的媒体优势有利于大学生及时接受最新的价值理念。手机媒体本身具有很多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中所不具有的优点:一是针对性强。手机功能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二是传播速度快。由于手机使用的方便,致使信息通过手机传递速度远高于其他媒体传播的速度。三是手机媒体的使用方便快捷。四是手机的配置越来越多,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以上手机媒体自身的媒体优势有利于大学生及时接受最新的价值理念。通过手机媒体,大学生可以快速便捷地查询海量信息资源。这里面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会时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产生剧烈的冲击。最终有利于大学生借助于手机媒体实现自己原有价值观的反思和重塑。笔者曾见证一名在校的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阅读到辽宁某地方小学因贫穷很多孩子辍学的新闻,这名大学生立即把自己的生活费中的一部分挤出来资助了其中两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可以看出,手机媒体自身优势有利于大学生及时接受最新的价值理念。

2. 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导向作用。手机媒体已经深深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生存状态。媒体专家普遍认为,健康积极的媒体信息最终会对受众产生迁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语言使用上都深受现代手机媒体的影响。总体上看,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链接自己与社会的窗口,他们从这个窗口吸收很有有益的养分,进而内化为价值观的升华。

3.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强大的舆论环境。手机媒体中大量正倾向的言论信息,无疑会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潜在的舆论环境。通过手机媒体中这些正能量信息的构建,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正能量信息的主要来源。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命运、社会和谐和人民的安康,树立大局意识,同时借助于手机媒体中榜样的先进作用,又可以树立大学生自身学习的典范。因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手机媒体的使用已经逐渐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强大的正倾向的舆论环境。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消极影响

1. 手机媒体中的不良内容信息产生的负面作用。手机媒体在带给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某些不良信息内容掺杂其中。加上目前我国政府对手机媒体的使用监督失控,更是助长了一些人传递不良信息。以思想的传播为例,很多境内外组织借助手机媒体散布反国家的言论。由于波及面广,查处很难。这不免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再如一些低俗的娱乐信息甚至黄赌毒信息的盛行,更是腐蚀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当代手机媒体的供应商,往往以利益为追逐的第一位。

2. 手机媒体使用软件极易被攻击,致使某些不良信息传入手机媒体的用户之中。和电脑不同,手机媒体在系统维护中没有那么多强大的软件。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在售的手机中,防护软件多是手机内置其中,防护软件密码极易被盗取。同时某些不法分子借助于手机防护中的漏洞,用手中的“黑客”软件盗取用户信息的情形也很常见。2014年8月,央视就报道了一次“全能神”,盗取国内用户信息,进而借助手机媒体进行大规模传播内容的案件。这些手机防护软件漏洞的存在,使得手机用户被动接受了很多负面的信息。大学生群体中也经常发生此类事情,这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三、结语

手机媒体的使用已经深深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时候,要更多地接受那些正能量的信息,远离那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做好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管理工作,采用正确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媒体。这样才会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一、引言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心理本质上就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了消费者自身以外, 外人无从知晓, 因此又被称为消费者“黑箱( black tank)”(施应玲,1998)。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杨鑫辉(2005)认为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商品和劳务所进行的心理反应, 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和年龄的心理特征的差异,让其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但是全体国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有着特殊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并且还会对未来社会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近年来我国有许多社会学家都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我国大学生消费的状况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向理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攀比消费、无计划消费、提前消费浪费消费等等不良的盲目消费行为,所以导致月初富月末穷这一现象的频频出现。大学生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之外,“享乐”消费正逐渐占据高峰。例如:同学聚会、KTV、旅游度假、上网等。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月生活费总体居高,发现每月消费在400元左右的占74.3%, 200 元左右的占11.2%, 600元左右的占10.5%, 100元左右的占4%(王英民,1998)。大学生日常消费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其它来源有贷款、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和其他。根据调查高达93.11%的同学生活消费支出来源于父母,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现在没有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究其原因,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并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和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所以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谢枭鹏,张强国,2005)。大学生消费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早熟消费、畸形消费、豪华型消费、炫耀消费、悬空消费、情绪化消费(张志祥,2000)。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主要有消费的不平衡性、消费的多样性、消费的主导性(秦云,祝志杰,2001)。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 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从而决定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这三个方面, 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满足自身生活消费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 用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身的精神生活。

阳翼(2009)研究表明大学生作为呼啸而起的新生力量,已悄然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势不可当。目前在消费领域,他们摆脱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他们是人们眼中的“QQ族”、“新新人类”、“月光族”、“年清族”……他们正逐渐的迈入人生消费高峰期,这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量。可以预见,这群在家历受到父母溺爱的“特殊人群”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等。他们正在引发一场中国的消费革命,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抓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指导有助于解决他们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多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大学校园是一个“亚社会”,校园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众多家长、学子的神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变成了由大部分独生子女组成和带有诸多问题并备受争议的“90后”,他们不同于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无产阶级影响的“70后”和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80后”。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经不能再用研究“70后”和“80后”的传统观念去进行研究,应当用“90后”的新观念去研究。由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向理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攀比消费、无计划消费、提前消费浪费消费等不良的盲目消费行为。由此看来,现在的大学生不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而是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已经成为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讲究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从调查结果看,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由于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的差别,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就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因为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购物时常常十分谨慎,力求“值得”,他们会尽量搜寻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受城市生活氛围和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尽管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但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大多数,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据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80%。另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大学生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等,大学校园中也不乏追“新”族。根据资料显示,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已经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大学生被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由此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根据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一栏中调查显示,有15.2%的同学在消费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消费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消费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消费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差距正在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四)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基本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基本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锦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为例,用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计算,学生每月净饮食费就需300元左右。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200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而在被调查的200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他们被问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是很在意。而根据调查他们被告知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四、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年轻人更多地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较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要喝水时只需打开水龙头一样容易。而当“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入大学校园,“节俭是小气、吝啬的寒碜行为,奢侈才是气派、潇洒的时尚行为”的观念便弥漫在一些大学生中。于是,大学生开始出现追求奢侈,名牌服装在身、名牌手机在手,花钱很少会有计划的现象。

(二)家庭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就孩子视为重点照顾对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会尽量满足其要求,再苦也不会苦了孩子。特别是孩子进入高校后,家庭富裕的会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普通家庭也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时代正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引起深刻的影响。面对各种诱惑,现今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消费的盲目性,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消费的从众性,消费的攀比行为等错误的消费方式。这些行为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五、关于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建议

(一)学校方面

学校一直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因而在该方面,就需要校方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优化校园的消费环境,创造健康消费的条件。此外,校方还需要落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导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理财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许多勤工俭学的项目,加强大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

(二)社会和政府方面

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的行为带有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可以多多通过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方式,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为大学生提倡和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消费领域和场所加以控制。

(三)家庭方面

虽然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结,相反,家庭的教育的重要性却更显突出。家长应该在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同时,真正了解其消费情况,适时纠正其存在的不良消费行为,否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要确认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财知识,培养正确的、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最大程度地理性对待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尽可能避免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基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容易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市场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将面临的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去引导和养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真正明确其自身的责任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8

[2]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54.

[3]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6):89,90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商业现代化(市场调研),2005,11(44):243,244

[5]张志祥.当代青年消费行为扭曲的原因透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3):72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伦理;道德失范;消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5-01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社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被称之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一)健康消费道德的表现

消费来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其增幅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支出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120―200元:90年代中后期为400―600元;2000年初期为400―800元。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分布比例呈现“橄榄球”状。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额在300―800元之间的呈现多数。而调查表明,大学生可以用来支配的金钱,大多数来源依赖于父母,由家庭供给。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就越多。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现在无收入,只能靠父母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因此,并没有铺张浪费,而且勤俭节约,把大部分金钱多用于生活和学习消费上。另一部分大学生还通过勤工助学、在公司兼职、家教以及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增加其消费资金。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

(二)不良消费道德的表现

当代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见,拜金主义已经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了消费道德观念、消费道德行为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既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缺失及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有关,也与社会、学校及家庭教育和引导有关。

(一)内在原因

1.自身道德修养缺失

(1)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高校大面积扩招,使原本只有通过“独木桥"才能考取的大学校园,现在成为一条平坦的大道。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使一些思想素质不高、学习水平较差,只懂得吃、喝、玩、乐的学生进入到了大学校园,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这些大学生平日里把大部分的金钱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吃、喝及娱乐、消遣上,不注重自己本身素质的提高。有的同学讲究吃、穿,有的同学讲究玩、乐,使得他们带动了一些大学生向享乐性消费靠拢,轻视了自己的学业,形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

(2)自律意识较差。自律意识指人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必要约束的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有计划,有节制的消费。加之,社会、学校、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为了满足对物资的追求,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使其消费行为严重失调,从而形成了社会上大学生的高消费。再加上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孩子相对溺爱,一些父母无节制地供给,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有的甚至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也要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受一点点委屈。致使大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消费道德上出现一些不合理行为。

而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更有一些,一些大学生也把消费当成了自我炫耀和展示身份地位的资本,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加剧了一些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消费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三、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2.加大政府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引领和培育力度。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步进行。

4.注重消费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将消费道德教育与人生观结合起来,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俭而有度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无节制消费,使得大学生认识到正确消费理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传统社会是一个有利的挑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起来,才能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上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这个千秋万代的伟业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信,只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多渠道努力,一定会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使其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谈人生[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篇7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0-02

由于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法制观念认识不足,这就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要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须正确理解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对策,达到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和自觉捍卫法律尊严的目的。本文试基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探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深入及国际风云的变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某些非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仍有不小市场,违反校风校纪、不讲公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大学生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提高法律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认识法律的作用

有些大学生学法无用的糊涂观念与对法律的作用缺乏全面认识有很大关系。据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制裁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对判刑、监狱、拘留等词汇也有所了解,似乎法律仅仅只有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而对法律如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却知道不多。所以,他们对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觉得自己只要不违法犯罪就可以不用学习法律。其实,在现代社会,法律除具有制裁违法犯罪的法律作用外,还在规定权利、维护权利、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仅是为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明确当代大学生依法维护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没有正确认识知法、守法与维权的关系

大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当代大学生在知法与守法的关系上仍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说:“守法不一定知法”,如普通老百姓不知法不懂法却能守法;有的说:“知法不一定守法”,如很多法官、检察官等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却不能守法。针对这些现象,有些大学生有了不成熟的看法:“不懂法也可以不违法犯罪,何必学法?”据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法不懂法,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知如何追究侵害人的法律责任和得到合理补偿。但是,“守法不一定知法”,“知法不一定守法”只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这不能成为不必学法和不提高法律意识的论据理由。而且可以肯定,只有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只有知法,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没有正确理解执法、守法和提高法律素质的关系

有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法律素质也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在“重理轻文”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法的目的和意义存在模糊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公民没有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就无法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公民,更是如此。大学生应接受法制教育,遵纪守法和维护国家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严格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并能自觉地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学习法律知识,而是为了知法、守法、护法,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当代大学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健康的法律心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法律及其法律现象的知识、情感、心理、观点、评价和信仰,除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外,具体还包括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法律至上意识、诉讼意识、权利意识等到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和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同时,培养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高素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和经验,对形形的社会现象的看法不够成熟。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从法律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追求的问题,不仅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等法律观念。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学法、懂法、依法办事,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水平和法律素质。

(一)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自觉地学好法律基础课,不仅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还有助于增强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守法和护法的自觉性。在大学教育中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强化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现大学生中约占45%左右的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连年扩招,录取的高考分数线不高,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而现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时较少,虽是必修课,但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期考成绩合格,造成相当的大学生法律观念与行为存在脱节现象。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掌握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的目的,就要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其他法律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侧重讲授与学生联系较多的民法、劳动法、经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这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法制观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法律辩论、多媒体教学、开设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尽可能把社会现象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提高学生法律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应强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不断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路径。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大学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还是不够重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多,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制教育。各大学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校园广播法制专栏、开设网络教学等,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各大学院校应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让司法机关人员结合办案实例,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法律咨询,参加庭审观摩等活动,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提高法律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依法治校,依法育人,营造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环境

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如能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大学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权利义务的理念,通过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教学和管理上,激励学生的权利追求,促进学生受教育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救济权和申诉权的实现。在实体上,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依据国家法律进行,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也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在程序上,处分学生要证据确凿,依据明确,定性准确,高校成立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学生被处分前的陈述和申辩,确保正当,符合规定。高校的管理行为做到合法性、合理性和可审查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就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加强品德教育,注重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增强法制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环境影响。大学院校应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自立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上,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

(五)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实施挽救与教育的原则

培养一名大学生不容易,应尽可能地对违法犯罪的大学生进行挽救,使其仍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由于大学生学历高,但阅历浅,家庭背景各异,他们违法犯罪相对其他社会人员社会危害性较小,案发后能积极配合调查和承认错误,认罪态度和表现一般较好,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因此,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应当充分体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应从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习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决纠正那种“不懂得法律也照样生活”,“法律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摈弃那种“权大于法”、“法不责众”、“不知者不为过”的错误观念,促使大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变为自己的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中确立和体现法律的精神,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春德.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教高教[2012]22号2012JGZ193)

篇8

[关键词]政治参与 参与意愿 参与途径 参与实效 大学生

一、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参与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分城乡研究。吴鲁平对城市青年的政治心态和社会参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1995),严荣对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进行了研究(2001)。

(2)分阶层研究。尹德慈对广州青年律师群体的政治态度进行了分析(2004),董小苹对在沪台湾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进行了研究(2006)。

(3)专题研究。如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2006),朱云生以“躲猫猫”等网络典型事件为切入点,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问题进行了探讨。

(4)载体研究。翟杉以微博为载体,对微博政治参与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2011)。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定义,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现有的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有其科学性,它指出了正在参与的主体(公民)、客体(政治生活)、特征(自愿性、合法性),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果我们将政治参与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定义涵盖了政治参与行动的行动前、行动中,却对行动后阶段没有涉及,没有对政治参与行动进行一个实效评估。有鉴于此,我们将政治参与分解为三个指标,即政治参与意愿、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实效,从而更加规范、合理。本文所讲的青年政治参与是指青年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参与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或者与政府决定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参与现状

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之一,青年政治参与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逐渐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在当下,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出现了制度化途径和非制度化途径两种方式,而且更多是通过非制度化渠道参与。

(一)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加入党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全面推进以来,青年的公共参与领域越来越广泛,参与途径大大拓展,青年的有序参与越来越活跃。青年充分和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培养青年的参与意识和技能,有利于青年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青年参加政党和社团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截至2014年底,35岁及以下的党员224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6%;36岁至45岁的党员1779.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0.3%;46岁至60岁的党员2466.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8.0%;61岁及以上的党员2286.0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6.1%。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821.9万名;共有基层团组织387.6万个,其中,基层团委29.3万个,基层团工委2.2万个,团总支21.7万个,团支部334.4万个。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化渠道依然是加入党团组织。各种青年社团在促进和推动青年广泛参与公共事务中,也发挥了明显作用,丰富了青年公共参与的内容和方式。青年自组织是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和集结形式,以网络为基础性联系手段,以兴趣、爱好为联结纽带,对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近年来,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

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一些大学生对参与政治的兴趣下降,甚至漠不关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动员型参与尽管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成效,却难以长期发挥效力;时间一久,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下降。第二,浅表型参与多于深层次参与。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愿意支付过多的成本,贪图方便省事,甚至宁可“走过场”也不愿意深层次参与。第三,有序型参与多于有效型参与。在学生组织、社团等的组织下,当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通常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然而,由于受前面两条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有效型参与并不多。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以某种形式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积极性提高,青年的政治实践机会大大增加,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和满足。其一,网络的开放性,使政治参与的门槛降低,从而增加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网络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话语权,让当代大学生有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路径。其三,互联网拓宽了政治活动的空间,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和绩效。不论是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资讯,还是对失范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抑或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的平台。

(二)理性思维与偏激情绪并存

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青年人的理性思维和偏激情绪并存。一方面,青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一些公共问题上能够保持理性、克制;另一方面,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内心世界也不够强大,容易轻率与冲动,展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1.青年自身原因。青年人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在心理都处于待成熟时期,同时,他们又对未来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憧憬。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具有模糊性和不成熟性、凹凸性———内隐性与外显性相结合以及高传导性的特点,需要加强引导,尤其是注重对集合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引导,强化社会控制。

2.媒体舆论炒作。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少部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以商业和利益至上,让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影响了荧幕。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标题党”用炒作的方式来剑走偏锋,用情绪化的断章取义来博取眼球,会让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陷入误区。

3.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互联网上纷乱信息,炒作、忽悠、炫富、哭穷、暴戾等不良社会心态和偏激情绪,导致“键盘侠”的大量存在。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习惯性地先入为主,运用“道德捆绑”和“民族主义”的大棒对他们进行言语攻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易被这些负面因素左右。

四、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呵护青年政治参与热情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精神坐标、建设精神家园,需要畅通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一方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畅通当代大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机制,呵护青年政治参与热情,需要对他们的爱国热情进行保护和引导。让当代大学生理性地“发声”,理性地参与公共事务,避免“任性而为”。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9

1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实现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必须对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并提炼出问题,提出对策。

1.1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期正是我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社会宏观层面的价值观急剧变迁,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和渗透是深刻的。其价值观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群体分化和地域分化非常明显。相当多的大学生否认单一的价值标准,他们虽然对社会所倡导的榜样、典型持肯定态度,但并不是都将之作为人生的唯一楷模。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现实的适应和反映,但有时也存在程度不同的价值混乱,主流价值观与低级庸俗,非理性,甚至腐朽的价值观相互交织。

1.2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及民族未来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培养和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表现为公平、竞争、效率、自立、诚信。这些时代特点鲜明的思想意识很容易为青少年所理解接受。

1.3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时期,他们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自身心智的不完备,加上一些不良媒介的肆意渲染,会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产生负面的效应,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化。另外,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内心是“自相矛盾”的。很多大学生常常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难以绕过求职现实及物质的诱惑。所以,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这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并不稳定,如果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有效引导,必然会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2当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价值观误区

2.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处处为自己着想、只顾自己利益,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小团体主义、狭隘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2拜金主义的兴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认同并接受金钱至上的观念,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2.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

近年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享受、高消费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理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错位,开始出现了“哈韩族”、“哈日族”、“追星族”。

2.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

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管理方法

3.1高校辅导员专业性有待提升

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一个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的现象很普遍,管理能力的不足,一般会采用借助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管理低年?学生的管理方式。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显得有些薄弱,管理力度不够,价值观引导能力不强。高校应采取措施扩大辅导员的数量,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加强辅导员管理能力培训。同时提高辅导员招聘门槛和工资待遇,对辅导员工作采取指标量化,辅导员晋升需参考管理指标。

3.2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的价值观引管理长效机制

家长作为子女人生路上的重要角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家长对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关注与监督,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价值观健康发展十分关键。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方沟通机制,多管齐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篇10

[关键词]消费现状 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05-02

消费作为与人密切联系的重要议题,深受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更是具有社会意义和深远的话题,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确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课题。大学生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消费群体,有其自身的消费特点。走出消费误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现状

(一)理性化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大学生理性消费占主导地位。首先,大部分学生会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购买。对于聚餐之类的必需花销,也常实行“AA”制结账方式。这样既不会过于加重个人经济负担,又能体现出同学间的真诚平等,还有助于相互间感情的持久化。其次,大学生用于提高自身素质和促进自我发展方面的消费比例在逐渐增大,为了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深入牢固,大学生会报考各种专业资格考试,参加相关的培训班,购买相关专业书籍及学习用具等。再次,经济独立意识增强。过去子女的教育消费大多都是由父母承担,现如今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观有了很大变化,他们能够通过勤工俭学等形式来赚取生活费。这既可以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说明当代大学生想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独立。

(二)非理性化消费

1.盲目攀比,虚荣作祟。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消费,而是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想买什么。吃穿用讲名牌,比档次,其根源在于虚荣心作祟。虚荣心造就无休止的攀比,攀比进一步膨胀虚荣心,循环往复,愈演愈烈。

2.追求物质化,忽视精神层面。其突出表现为超前的物质消费和滞后的精神塑造。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重玩乐享受性消费,轻知识充实智力提升性消费,在物质生活领域把物质作为体现个性和实现价值的方式。愉悦快乐占据了心灵,享受生活成为了消费观念的核心。关注和推崇的是新潮前卫,只想通过大胆消费来炫耀青春,张扬个性。

3.节约意识淡薄,理财观念缺失。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理性消费的思考,常常倾囊而出,很有“月光族”的风范,有的甚至月中就囊中羞涩,只能靠借钱度日,所以“提前消费”在大学生当中很是流行,他们对生活消费缺乏合理的安排和控制,有钱时出手大方,无钱时借钱吃饭,有的还甚至抱怨父母给的太少,为自己没能成为一个富二代而深感遗憾。

二、不健康消费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受到极大冲击,金钱至上、享受生活的思想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此外,大学校园周边的网吧、KTV、游戏厅、餐馆、服装商城等场所的大门向大学生敞开着,五光十色,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浸染着大学生的心灵。再者,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应酬交际等消费方式也在大学校园里滋生出现,成为大学生平日消费的常态。

(二)教育因素

不良的消费现象之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和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关系很大。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对学生知识输送、技能培训,而健康消费教育几近缺失。校园中没有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三)家庭因素

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家长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只问“钱够不够花”,不问“钱怎么花”。甚至有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和各方面的进步,不惜给以物资奖励,给孩子们打下了“物质是最终动力,消费是最终目的”的印象。

(四)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盲目消费和虚荣消费主载着大学生消费心理,求异心理和从众心理同时在诱发着大学生消费思想的变化。标新立异彰显个性成为消费的最终目标。如今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仍未成熟,其消费心理尚未健康成长。

三、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人只要生存就得消费物质生产资料。不同生存阶段有不同的消费内容。时代在发展,文化在变迁,人们的消费观也随之变化,作为特殊消费人群的大学生,他们的需求更应顺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他们消费的观念也深远影响着社会,所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校园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主要阵地

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消费,但学生的消费场所主要在学校,尤其是升入大学后从消费独立性、自主性来说,他们渐渐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无论是吃穿用度等的生存消费,还是储备知识等的发展消费,大学生们都开始依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消费对象。因而,学校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者在入学初期可以通过开设与消费理财、投资等相关知识的讲座的形式,在学生中间创造出健康的消费风气;二者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消费行为引导,及时纠正大学消费行为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三者还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学生追求知识消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后,学校还可以介绍更多的兼职岗位,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锻炼意志,提升能力。

(二)健康向上的消费观是引领大学生积极消费的社会风向标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与大社会密不可分。大学生不良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态总能在社会上找到相应的影子。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对学校的影响作用,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杜绝奢侈浪费,抵制享乐主义,弘扬文明新风,让社会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三)家庭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消费观的重要阵地

家长的消费方式及消费理念对孩子消费观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消费观,而且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贯穿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养成理性消费、节约消费的习惯,使孩子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另外要着意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养成“不买最贵的,只买最合适的”消费意识。

(四)个人思想素质的提高是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根本

学校、社会、家庭都是外因,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才是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这就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

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大学生在经济上未完全独立,应明确消费标准、量力而行,让消费不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做到有计划消费。制订出符合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计划,并使消费项目细化,做到心中有数,合理控制消费欲望,避免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

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大学生消费应坚持健康消费,文明消费。坚持以学习消费为主、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消费为有益补充的消费方式,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传文.大学生建立正确消费观的引导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