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

篇1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and hygiene textiles industry briefly, brings forth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including deficiency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ak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lack of policies guiding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is industry is quite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ial and functional 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fiber and textil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1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简况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主要指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有 200 多类产品,其中高性能医用纺织品占10%。近年来,我国医疗和卫生领域对纺织材料的需求潜力巨大,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也逐步暴露了诸多限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2000年之后,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9年产量达到 59.5 万t,2010年产量预计超过 70 万t。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医疗防护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纺织品及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已经超过 60 亿美元。

2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研反馈,目前国内使用的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俱差。在医疗用纺织品方面,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我国医院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是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且使用率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我国卫生用纺织品的大部分高端市场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品牌占领,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为这些品牌供应原料,较差的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内打恶性价格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标准工作滞后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和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相关的现行标准共计 32 个,其中仅有 3 个是在2003年非典时紧急制定的国标,其他均为医疗系统制定的行业标准,且多为产品标准或术语,直接有关纺织品的标准不超过 12 个。另外,还有正在制定的两项医疗用纺织品国家标准。国际上采用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标准超过 60 项,且主要为材料测试方法,以及对产品通用要求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详细的标准工作规划,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基本上以卫生系统为主导制定。由于医疗系统制定的标准术语和纺织系统的习惯多有不同,在标准的使用和术语的统一上存在较多的不衔接之处。因此,纺织系统应加强材料和测试方法的行业标准制订,并推动医疗系统制定终端产品的通用要求和应用测试标准,做好材料和产品的标准对接。对一些普及性较广的大类产品和关键的重点产品,应主动配合医疗系统推出成套国家级推荐性标准,甚至是强制性国标。

缺少材料采购指南和使用规范,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医疗系统对于不同危险环境没有对防护级别要求进行成套的标准评估,医院采购和使用防护用纺织品多凭经验执行。目前我国医院的采购工作通常由医政科或设备科来执行,由于产品标准和材料认证要求的缺失,采购时只能通过查验“三证”(生产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

由于缺少标准和使用规范的技术支撑,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认证相对空白,特别是医疗用防护产品审批认证机制混乱。普通棉布防护衣和普通非织造布防护衣为一类医疗器械,可由市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一次性和多次性医疗防护服属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对于材料和产品的相应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并未认证和规定。目前国内医疗用纺织品的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更多的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现象。另外,医疗用纺织品的产品信息跟踪管理和售后服务水平低,也给交叉感染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我国生产的大量高档医用手术衣、口罩等产品出口经国外权威检测机构认定和包装之后,高价返销回国内,流通环节的延长大大增加了最终用户的成本,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滞和隐患,更抑制了高性能产品在国内医院的推广。例如,我国作为世界一次性手术衣的生产大国,很多从国外进口的手术衣其实是由我国制造而成,而医院采购价格远高于出厂价格。

2.3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

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大多数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受规模实力和发展背景所限,科研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受标准、使用规范和市场采购体系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多数创新实力强的大企业被迫远离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托科研院所、检测中心、认证机构、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调整医疗用纺织品或卫生用纺织品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及其综合经济效益,摆脱高档产品依赖进口和中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严重的局面,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储备和配送机制不健全。国内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基本是企业自产自销,缺少能与多家企业具有稳定联系的物资检测和配送机构,产品调度不畅,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生产供应易出现混乱局面。此外,国内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对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与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储备品种与数量难以满足应急需要。

2.4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

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律法规制定的不明确和个人防护保障机制的缺失对我国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需求影响很大。卫生部了《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护人员在诊疗和相关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作了规定,但是除《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规定了防护用品的质量性能要求、穿脱顺序和戴用有效时间外,其它法规没有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对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标准化要求。

3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3.1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02 ― 2010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20%,出口增速超过 29%。但我国医疗用纺织品的综合技术性能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另外,国内医院、卫生机构的应用尚未真正打开,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有待大力拓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在组织再生、骨骼填补再生、创伤治疗、生物粘合剂、放射治疗、透析和过滤、美容外科等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全球矫形外科修复材料和制品市场的增长率达 26%,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材料、血液净化材料、药物缓释材料也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 2%,据预测,今后 15 ~ 20 年间,该产业将以 15% 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次性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是重要的应用趋势。重复使用型手术服经消毒处理后,其阻隔过滤病菌的能力会下降,同时,在洗涤过程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美国,90% 以上的医院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主要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将更多地采用非织造材料,手术室用非织造布产品等高档次、开发领域巨大的医疗非织造布产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利润可观而成为其中的发展重点。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用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正在提速,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惜花费巨资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据悉,仅德国目前就有 17 家纺织研究机构在进行医用产品的研发。未来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研发将更多地关注材料的防渗漏技术、吸附臭味技术,抗菌、防血液渗透、抗静电、舒适性等功能。

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市场基本上属于自给型,净出口量呈迅速上升趋势,少量的进出口产品以前主要是跨国公司/港台企业为调剂境内外销售品种而产生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纸尿裤、护理垫等,大多是为国外公司做贴牌加工(OEM)。

3.2产品及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医用纺织品中,医用防护、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类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纺织品类,量大面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可大量出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专门用途的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和性能指标水平。外科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特殊的生物医用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目标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

3.2.1高档医用防护材料

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匀性和产品稳定性,不断降低成本,将是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如可对SMS非织造复合材料进行“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和抗静电、抗菌、抗老化等处理,提高耐静水压、抗酒精等级和纵横向断裂强力。

3.2.2新型医用敷料

材料高效性、产品高效能、护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医用敷料总的发展方向,同时将更注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医用敷料的可开发种类包括含银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要求可塑性强、粘附性好、透气透湿性好、抑菌促愈,并有止血、镇痛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能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裂和胞外基质生长的功效,有效吸收伤口渗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挡外来细菌侵袭的物理屏障,为上皮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下游应用产品包括创面用敷料、止血海绵、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纱布绷带、弹力绷带、石膏绷带、创口贴等。

新型卫生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纤维原料,从而提升一次性婴儿和老年尿布、卫生巾、功能湿巾等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在一次性卫生材料中,重点开发面层材料和导流层材料,研究开发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层材料的柔软性和功能性,以及导流层的蓬松性和复合化,增强可持续的差动导流性能。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标准化制备是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结构成型工艺与降解特性、与细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解决特殊纺丝、织物成型工艺以及组织器官成型和热定形、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术,开发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补片、人工肾、可吸收缝合线、卫生用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重点突破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实验。

4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需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解决依赖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科研课题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向医用防护用品相关单位倾斜,给予资金支持,致力于对已有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4.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疗防护用纺织品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科研单位与医疗使用单位的紧密结合,严格规范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流通经销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凡二类以上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专门流通机构才具有采购和经销资格。医院应从有资质的流通机构中购买医疗防护用纺织品,流通机构要具有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的能力。

篇2

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

突出贡献企业奖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贰级资质认证、CMMI-3 级软件开发能力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公司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认证、CMMI-3 级软件开发能力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公司办公场地2300多平方米,研发设备、检测设施齐全,具有独立开发国家级医疗卫生软件的能力,并长期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围绕医疗卫生行业研发、推广、应用管理软件产品。其中45项软件产品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多项目产品列为国家课题和火炬计划项目 ,获得国家级优秀产品称号。 公司目前员工总数3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98%,从事软件技术及医疗卫生专业员工占总人数的96%。

优势和特点:

1. 提供医疗行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公司拥有一支由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咨询队伍,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根据用户需要提供行业发展、医院运营、区域信息化建设、数据库优化、软件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服务。

2. 提供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公司提供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医院综合管理系统、医院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基础支持平台。提供数字化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卫生协同系统。

3.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和服务。由OCP、CCIE、CCNP、AIX、HP-UX、Linux、HCSE、ACSE、CSPE、FCNE等认证工程师组成的一支具有丰富系统集成经验的专业团队,全方位服务于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为用户提供IT基础设施建设的专家咨询与规划、软硬件系统的专业集成服务、专业的数据库性能调优维护及备份策略服务、专业的应用容灾保护和可持续运营支持服务、专业的安全解决方案等。

4. 参与标准制定。公司为浙江省信息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曾参与温州市区域卫生信息业务数据规范的地方行业标准的制定。

篇3

关键词 卫生文化 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卫生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卫生文化是指卫生事业在长期发展和实施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系统工作人员共同遵循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卫生行业特色的社会文化,它代表和反映了整个卫生系统的群体意识、精神面貌以及文化素质,是系统生存和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催人奋进的重要动力。卫生文化的作用在于对行业内人员产生一种长期的影响和熏陶,使之成为潜移默化的重要力量,对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充分认识建设卫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对文化发展作出的准确定位,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医疗卫生系统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力量,应该学习贯彻党的重要精神,加强卫生系统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积极探索构建良好的卫生文化体系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重心都集中在硬件投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对于“卫生文化”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未对其深刻的内涵进行剖析。很多人认为在系统内部举办一、两场文化活动,在单位悬挂宣传标语便是卫生文化的建设。其实不然,这些都是狭义的卫生文化。广义上的卫生文化应该是指医疗系统职工所共有的行为方式。

卫生文化建设是行业内服务人员的需要。医疗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中一个特殊的市场,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具备公共性、公益性、福利性等特征的事业。医疗行业的文化形象问题对于整个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纵观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我们难免会看见部分医务人员医德滑坡、医风不正,影响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任。只有当系统内工作人员取得的价值观一致时才能引领整个卫生行业树立正气新风。在行业内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使每个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完成卫生行业内发展的基本任务。卫生系统服务人员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尊严,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专业技术价值,才能建立起获共识的、强有力的精神和行为准则,自觉地成为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行为方向,引导服务人员到确定的目标上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卫生行业文化大发展的目标。

3 加强卫生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构筑学习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每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卫生产业信息革命使得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卫生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把加强人才培养作为卫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大开发信息资源的投入,努力构筑与时展相适应的学习平台,拓宽信息资源渠道,推广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内部服务人员学习有效地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分享,以促进形成全员学习的格局特征。要针对全系统内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岗位、不同需求来整合学习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组织和学习载体。结合各部门情况,研究确立符合卫生系统总要求以及符合本部门实际员工的共同价值,充分扩展卫生系统服务人员的学识修养、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以促进卫生行业文化的整合与提炼。同时,在学习知识的的过程中,各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

(2)构建卫生服务文化,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首先要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是医疗卫生系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医疗卫生系统作为公益性、公共性的行业理应提升、保障国家内人员的健康,在对所有人开放的过程中做到高质量的人性化关怀和服务。卫生系统需要组织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丰富人性化服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以形成充满人性关怀和人文价值的服务理念为最终目的。其次要加强人性化服务设计以及人性化服务沟通。医疗卫生系统作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服务机构,必须为需要卫生健康服务的患者竭尽所能,应该从每次服务中都为患者带去必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这需要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艺术、改善服务环境,丰富人性化服务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医患关系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所以在与服务对象的言语表达上,医务人员需要开展文明用语,倡导温馨用语,杜绝服务忌语,要求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礼貌性用语、解释性用语,力求为患者做到必须的人文关怀。

(3)加强卫生文化宣传工作,全面推进卫生系统建设。卫生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本系统内部人员的自身努力,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让宣传工作与创建工作紧密相连,确保创建宣传的力度。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卫生文化宣传工作,大力弘扬卫生职业精神,积极宣传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及时通报突发事件信息,科学传播健康知识,有利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理解、支持和参与卫生工作,有利于展示卫生行业的新精神、新面貌、新风尚、新典型,激励卫生工作者发挥医改主力军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新兴媒体已经形成,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渠道更加多样,对卫生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卫生部门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卫生文化宣传工作。在宣传卫生文化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动员形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区域内主流媒体以及网站等新媒体持续宣传报道卫生文化创建工作经验成果,精心设计、策划好文化宣传内容,有力助推卫生文化创建工作,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卫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始终发挥着价值导向、精神支撑、行为规范等作用。卫生系统文化是卫生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先进的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加强卫生文化建设,进一步团结激励广大卫生工作人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一、行业基本特征

(1)从行业一般特征来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在生命周期上并无严格的成熟期。医药行业的发展轨迹侧重表现在因技术和理念创新而带来的行业突破,而非传统的因资源枯竭或需求萎缩导致的行业消亡再生,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它是典型的弱经济周期行业,在衰退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可以防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数据显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等行业在前一时期的萧条相比,医药行业明显保持了高景气度。

(3)医药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较高。在测试生产、销售推广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均设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操作约束。医药行业日益显现出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征,研发费用在行业成本中具有较高占比,研发能力正成为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要件。

(4)药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稳定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的基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近年来产能稳步扩大,市场销售和利润实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市场需求。

(5)结合国情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垄断竞争特点,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个别子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李野,2002)。与数量占近九成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医药行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弱,呈现内需拉动型特征:一是由于医药出口门槛高,本土医药企业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二是中国医药市场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反而吸引了众多跨国医药巨头战略性进入。

二、行业成长驱动因素

(1)从内部驱动因素看,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源于科技进步和服务领域拓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医药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效率,甚至带来新一轮行业革命。加入WTO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加大了模仿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了医药行业向纵深发展。

我国国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化了医药行业消费者偏好,促进了社会关注点、舆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药品和医疗服务具有持续而旺盛的需求,全社会医疗开支在未来势必有大幅增长,进而带动医药行业发展。

(2)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当局的影响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医改、新农村建设和保增长举措均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医改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政策目标,中央和地方均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障在农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覆盖,促进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推动制药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受益。

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药品市场第三终端特别是郊区、乡村市场的规模也将得到加速拓展。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当提高部分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势必带动整个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部分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和仿制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状况将得到扭转。而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也将促使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药企逐步退出市场。相应地,行业准入壁垒的提高使得具备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的药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板块投资建议

国内宏观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基于医药行业基本特征和成长驱动因素,投资医药板块同时具备防御性和成长性。医药板块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并在2008年获得了较高的相对溢价,板块一度表现活跃,位于一季度升幅榜前列。尽管医药板块在2009年上半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但行业自身的显著特征和高成长驱动使得板块中长期增长看好。

需要注意医药板块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部分ST个股的业绩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大小非解禁压力大。相比之下,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多样、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高,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部分专利产品市场具备定价影响能力。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批发、零售规模大,销售网络覆盖面广,具有较明显的渠道优势和地域优势,医药板块投资首选行业子域中的龙头企业。

篇5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篇6

一是节省费用。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差率销售,价格比较低廉,而且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能够明显降低群众负担。二是用药合理。国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确定合理比例,国家还印发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以规范医生的处方,避免过度用药。三是安全有效。基本药物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证明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国家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更安全。四是方便可及。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能获得,使用方便。

15.如何保证使用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加强对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一是地方政府负责保障本地区基本药物安全,定期对本地区药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二是药品监管部门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检验,逐步把基本药物纳入电子监管网。三是只有质量管理水平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生产流通企业,才可成为基本药物的生产、配送商。生产、配送企业以及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负责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按规定及时召回。

【国家基本药物生产】

16.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给药品生产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新医改方案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制药行业的影响是积极的。总体来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了基本药物的使用,基本药物的市场销量将会明显增长。但对于具体的制药企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基本药物政策将加速制药企业的优胜劣汰。只有适应新的形势并能及时做出调整的企业,才能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17.如何保证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

一是加快推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推动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降低生产成本,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基本药物质量,保证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及时足额供应。二是把保证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纳入“十二五”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和医药产业政策,以鼓励和规范基本药物生产。三是完善国家药品储备制度,解决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生产数量少的基本药物的供应问题。四是引导鼓励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督促中标企业按合同要求生产基本药物,确保供应。

【国家基本药物流通】

18.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给药品批发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篇7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国际化融合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美的需求逐渐增强,国内的医疗美容市场需求大、行业发展迅速。但目前整形美容规范缺失,从业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疗美容事故和纠纷频繁发生。爱美求美的人们该如何抉择?一旦遭遇失败,整形美容者又该如何补救?

北京天安公益基金会,联合国家民政部门、国家医疗卫生系统、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等机构,以及各大三级甲等医院整形科室和业内权威专家,共同搭建“全国医疗美容救助公益服务平台”,设立“医疗美容失败救助公益专项基金”,对全国整形美容患者提供科学的咨询、就医、失败救助等免费公益救助服务。

天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杰英介绍,救助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助无力承担高额修复费用的医疗整形失败患者;二是由“全国医疗美容公益专家委员会”百名医疗美容权威专家对求美失败人群实施手术救助,并进行医疗美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从根本上解决求美者的求美误区,避免不法医疗机构和个人的欺骗行为发生;三是为规范医疗美容行业,促进医疗美容技术研究,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提供支持。

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1研究背景

在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围绕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意见。在新医改意见中,将减轻居民医疗负担,减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目标,旨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制。在新医改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即通过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确保医药卫生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运行。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近些年,伴随医院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项目资金投入的金额越来越大,这些都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在新医改背景下,着力解决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医院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2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在医院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中,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对医院总体战略和子战略起到支撑的作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我国社会体制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将提高效率、公平优先作为改革的方向,重新定位和明确其服务职能,有助于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制,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性。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有助于解决公立医院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明确政府和部门监管职责,对公立医院医疗资源配置、资产监管和规模布局等进行统筹规划,适应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需求,解决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同时,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明晰公立医院和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通过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现行体制下医院统筹协调和管理成本较高、所有者管理职责不明确、公立医院和政府之间权责不清晰的问题。在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权责和政府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其可以强化政府和医院之间的产权关系,提高所有者的权能。政府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引导公立医院管理者合理追求经营目标,改变医院粗放式发展的模式。另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在我国,公立医院承担着降低疾病负担和疾病防控的任务,需要履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围绕管办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管办”和“政事”是与公立医院最为密切的体制问题,强化政事分开,能够明确政府和医院的职责定位,推动医院和政府职责分离,明确两者的权责,有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医院公益性。

3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讲,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围绕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价值创造的管理模式,设置管理改革目标,这能够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视角。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一视角,为管理体制改革进行设计,能够为医院科学管理和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必要的支撑,医院可以围绕内部价值流管理决策和外部价值流管理决策进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医院实施内部价值流管理体制改革,通常会采用作业责任预算的方式开展,其一般都是围绕弹性预算开展战略日常管理和考核。对于医院科室成本难以准确核算的情况,医院可以依靠成本与预算之间整体占比的方式进行核算,在此环境下,实施作业责任预算法能够提升医院战略管理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医院实施作业责任预算法需要建立两个基本假设,分别是作业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成本,以及成长型作业量与成长型作业变动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此假设的基础上,医院开展作业成本法的战略管理,能够实现成长型业务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能够明确各环节为医院增值的比重,为医院管理者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对象和目标主要分为3种,分别是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为中心和以投资合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通过基于内部价值进行战略管理,能够实现医院各个作业环节和流程之间的衔接,构建医院整个成长型流程的责任体系,并将流程作为责任中心进行管理,实现成长型作业为中心基础上的管理决策。相较于传统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医院管理者依靠内部价值链进行战略管理,能够有效突破之前的核算限制和不利影响;通过划分不同责任中心的模式,可实现管理链条的有效衔接,避免原先的分割切块模式,有效减轻了原先管理模式对医院整体管理科学性的不利影响。同时,依靠外部价值链条进行公立医院管理改革,可实现科室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有助于推动医院上下游之间形成稳定、密切的关系,推动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长期的关系发展中,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利益分配比较合理的单个关系价值链条,而规避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关系价值链条,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环境,推动医疗服务产业整体科学发展。医院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首先对医院自身所处的外部纵向价值链和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和处理。在价值流分解后,会产生多个内容要素,包含成长型客户、客户供应商、客户自供商、客户他供商以及成长型外包等诸多要素。通过对各个构成要素和环节进行分解,可将其划分为初始投入、收益以及日常管理成本等多方面的内容,确保核算管理的准确性。而相比较于传统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医院的整体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这有助于医院提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能够弥补传统战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对医院管理者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进行管理绩效评价,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管理和财务指标建设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这些管理和财务评价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具体主要是参照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现金比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以及总资产增长率等。公立医院建立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围绕如何激励和开发医院资源,提高医院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推动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开展。医院管理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要重点围绕财务资源开发这一核心要素开展工作。一方面,绩效评价管理的目标应当与公立医院的战略组织目标和发展规划相适应,要体现出公立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控制和组织结构的设计,根据岗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岗位配置。同时,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结果也应在薪酬管理、人员配置、培训开发中有所体现,依靠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推动其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财务绩效评价管理与单位的资源配置也具有关系,在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评价上,医院要将其对组织整体价值和运作效率的影响作为重要考核对象,通过激励个人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创造性、积极性,提升个人技能水平,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如何有效衡量和评价员工部门的管理绩效,提高员工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公立医院绩效管理部门在构建完善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4结语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围绕医改的要求和发展实际,通过梳理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明确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医院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业务选择,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房燕燕.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和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5(23).

[2]孙鹏,俞敏,李一佳.试析医院建设中的会计财务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6).

[3]李彩霞.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3(29).

篇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非织造布的产量236.4万吨,同比增长23.31%;其中帘子布产量75.1万吨,同比增长10.16%。浙江、山东和江苏是我国非织造布产量前3的省份,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超过一半,其增速分别为16.26%、24.58%和39.84%。非织造布是产业用纺织品重要的原材料,其产量的大幅增加,将带动终端制品行业的快速增长。

从经济效益来看,2012年1~11月行业内1598家规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897.2亿元,同比增长15.14%;实现利润95.8亿元,同比增长16.22%,行业利润率5.04%。行业的资产负债率52.44%,应收帐款、产成品存货的增速分别为9.84%和6.02%,在纺织全行业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运行比较稳健。

分产品看,非织造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很平稳,保持了较高的增速;线、绳、缆带产品的盈利能力最强,利润率达到5.73%;而篷帆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缓慢,但是利润率依然保持了增长。

受各方因素的影响,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遇到了需求放缓的情况,企业间竞争激烈,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部分企业面临发展危机。未来企业应该转变增长方式,依靠技术、研发、品牌和管理等综合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投资趋向谨慎

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投资情况比较清淡。从数据来看,行业2012年全年投资348.8亿元,其中非织造布投资146.6亿元,仅同比增长0.59%,新开工项目数下降了37%;绳缆带和帘子布产品的投资额、在建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则全面下降。

投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投资增速较快,积累了大量的新增产能,这些产能陆续投产,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产能。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对于一些单纯扩张产能的项目,行业内的投资趋谨慎。尽管新增投资放缓,但是随着已有产能的充分释放,依然能够保证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

出口微降 主要产品涨跌互现

根据国家海关数据,1~11月产业用纺织品共出口162.4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了0.05%。塑料涂层织物、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篷帆类制品、包装袋、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玻纤制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业用纺织品,合计金额127.6亿美元,占总额的78.6%。

篷帆类制品的出口数量下降近30%,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出口国的出口数量均下降30%左右。虽然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是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出口额只下降了8.83%。塑料涂层织物的情况则不同,出口数量保持小幅上升,但由于出口价格下跌,导致出口额降低了7.04%。塑料涂层织物和篷帆类制品出口额的下降,使得全行业的出口额出现负增长。医疗卫生纺织品、非织造布和玻纤制品的出口继续保持了量价齐增的状态。

从出口目的地看,美国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国,1~11月对美出口25.2亿美元,增长了1.8%,但是对日本、印度、韩国、越南等国的出口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出口额前10 的国家和地区共出口79.3亿美元,占总额的49%。

亚洲、欧盟和北美洲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主要的出口地区,除了对北美出口保持了1.16%的低速增长外,对亚洲和欧盟的出口均5%左右的下降,其中对东盟的出口小幅下降0.51%。对非洲、欧洲其他地区的出口额不大,只占全部出口额的12.1%,但是增速均超过了10%;对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速也超过了6%,这些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是我国主要的产业用纺织品出口地,1~11月共出口132.2亿美元,占总额的82%。江苏和福建的出口额分别增长3.11%,其余地区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山东的降幅接近8%。

2012年我国进口产业用纺织品33.7亿美元,增长0.83%。塑料涂层织物、非织造布、产业用玻纤制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造纸用纺织品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产品,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和德国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地区,占总额的70%。进口的产品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与出口产品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价格差。

2013继续保持“双数增长”

2013年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将对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全球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以5%~1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医卫用纺织品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人民对生活环境的重视和国家环保投入的加大,过滤用纺织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对公路、铁路和水利等基础实施投资逐步恢复,土工用纺织品市场也将迎来恢复性增长;随着复合材料成本的降低,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将得到拓展,对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军警、冶金、消防等特殊人群对于个体防护装备具有硬性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个人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些都将会带动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增长。

篇10

那么,医药板块走强的基础怎么样,有没有持续性呢?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规范和扶持,促进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医药类个股有望实现阶段性成长。

“医改”提升流通类公司价值

本月17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该小组的成立预示着过去的“医改”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说,过去“医改”处于失败状态。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国务院多个部委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包括发改委18次药品降价;卫生部打击商业贿赂等。虽然各自出发点是良性的、愿望是美好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措施对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改革来讲,都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不是核心问题。目前,国务院重新启动“医改”工作,意味着“医改”将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从而有利于规范和整顿行业秩序。

虽然“医改”的具体内容和草案还在讨论和制定中,但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作出合理推测。如农村医疗体系改革和社区医院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些医院对一般疾病提供低层次服务,如果基层政府监督到位,将减少虚高药假、多开药、开贵药等“以药养医”的腐败问题。其药品直接进入医院药库,由医药流通企业“一站式”管理,这无疑将直接提升医药流通企业的利润增长。另外,根据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原则,部分医药类上市公司可以投资中小型医院,从而实现医药类上市公司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减少中间成本,增加投资利润。

过去“医改”的失败,已经充分说明“医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对医药流通企业的改革,可能相对容易些。所以,对G南药(行情,论坛)、G国药(行情,论坛)、G上药(行情,论坛)和G一药等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本次“医改”无疑将提升它们的投资价值。

政策扶持医药行业发展

9月6日,国家发改委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培育5个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集团,10个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并争取有5家左右的本土企业初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医药企业。同时,国家将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有关部门也将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发展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工业、环保、能源、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实际上,我国生物医药业的产值近十几年来始终保持18%的年增长率,几乎每四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