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概念;设计原则

0.前言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使用水资源及消除水害。根据服务对象将水利工程进行划分,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目的有防洪、农田、水力、港口与航道、排水与供水、环境及海图围垦等工程,即集发电、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一体综合工程项目。修建水利工程需对鱼道、水闸、渡槽、渠道、堤、坝、进水口和溢洪道等建筑物进行修建来实现既定目标,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设计水利工程时务必要统筹兼顾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引进生态水利工程概念,探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随着生态环境被人们日益重视,生态学概念已被逐步引用到各行各业。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新学科,它是在水利工程学科基础上发展,主要探究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前提下,统筹兼顾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以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1]生态水利工程大体包括四个内容:(1)生态水利工程在开发水利途中,要首先考虑生态系统,以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导向,将水利工程结合到当地生态系统里,将水利工程看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2)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途中,会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基于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进行时,要防止建设途中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3)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要按照当地生态规律调节控制水资源,避免强制性打破原有生态规律现象发生,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运行不仅要满足实际情况,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规律以及水利资源的调配方法;(4)在选择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地址时,要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小放在首要地位,选址选在对生态系统有着较小影响作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减少建设途中和今后生态水利工程在运行时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2.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2.1安全、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综合性、复杂性工程,治理河流时,要在符合水文学、工程学规律基础上,确保工程建设耐久、安全和稳定。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以设计规范为标准,严格遵守,保证工程能抵抗侵蚀、冰冻、干旱、洪水等灾害。[2]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要以河流断面为设计依据,并统筹兼顾河流泥沙冲刷能力和运输能力,探索河流变化中规律特征,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耐久和持续性。因无法事前把握生态演替过程,工程设计具备风险性,故而设计要遵守风险最小、利益最大设计原理,利用经济工具分析生态水利工程,以检测和评估生态系统为基础,结合河流生态体系自复能力,设计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技术方法。

2.2河流环境多元化原则

河流中存在不同类型植物与动物,只有保障河流环境多元化才能确保生物维持多样化。生态环境多样化不仅包含河流形状,还包括土壤情况。河流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气、水相结合,具备纵向渗透性和横向生物多样性,而水陆与水气间密切关系组成了生态环境系统,因河流系统的异质性,使得水文脉冲、水质、水深、水温、流速和流量处在不断变化中。[3]又因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使得生态环境具备多样性特点,进而河流周围生物群落在朝着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扩大了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规模河流治理工程,导致河流走向了渠道化、非连续化、单一化发展道路,生物群落种类在日益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在逐步退化。基于这种情况,生态水利工程要将生物维持多样化看作设计原则,并在设计途中,保护河流原有多样化物种和生态环境,降低河流渠道化、非连续性特征,确保生物群落生存环境良好。

2.3生态系统修复原则

河流在与周围乡村、城市、森林、田地构成生态系统的同时,自身也为河流生态体系。基于这种背景,河流是生物生存重要场所,河流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系统和水文系统,还包含人造工程设施系统等。河流始发地到终点站所有地带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了水文系统,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一起构成河流自然生态系统。此外,人类活动和人类工程设施会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一旦水域生态体系遭到危害,就需整合性探究各类影响因素,在充分利用河流自身修复能力、整个水域修复能力基础上,清晰掌握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特点,根据要素间共同作用来归纳河流系统综合修复方案。

2.4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主要表现在适应生态发展上,即为适应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选择中存活物种,寻找能促进其生存的能源条件和生存环境。根据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自然界在选择适应生态发展物种基础上,构建合适生态体系。对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有效控制河流,结合生态理念,以自然观念为导向,促进河流其自我修复力的充分发挥,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根据建设地址实际状况,参照河流自然、美学价值来制定设计方案。具体设计中,要以大尺度景观作为基础,避免短时期、小尺度景观,大尺度对河流自我修复有着重要影响,而小尺度景观对河流自我修复不利。[4]景观整体性要求着眼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掌握不同生态体系各要素间作用,来提出整体性、综合性修复河流生态系统设计方案。

2.5反馈调整原则

设计生态水利工程虽在结构上与河流生态系统相统一来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但具体执行中,却不可一味按照既定目标来执行,要根据自身特性来不断发展。河流生态在修复中难免会遭受人类干扰,对此可采取监控技术,监控生态变量,促进生态走向良好发展方向。因生态、社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不确定,且生态系统不仅会受到自然系统影响,还会受到人类系统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生转变成为了必然,要求采取反馈调整方法,按照既定流程来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监测要贯穿始终,成为工作开展基础,并按照完整历史数据和监测资料来有效评价,追踪河流生态结构与功能,预测发展方向。评价中可采取参数比较方法,可通过比较河流初期状况,或其他条件类似生态水利工程,来得出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理念被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放在了人类生活便利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振周,崔方方,王宇英,杨冰.浅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财富,2011,(24):71-71.

[2]武庆玲,刘春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初探[J].轻工设计,2011,(06):123-123.

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

市政工程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环境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约束。目前,市政工程环境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与现阶段的制度密不可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制度都有待完善,而市政环境问题作为根深的制度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市政工程环境体系理论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外部理论、环境权理论、城市生态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保的基础。本文将对这四部分理论作详细阐述。

1市政工程环境系统理论———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等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的经济活动影响到了其他人,却没有因此而付出成本或获得收益的现象。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我们称之为“负的外部性”,即个人生产等活动,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并由他人分担活动产生的额外成本,且无需对受害人进行补偿的现象。当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我们称之为“正的外部性”,即私人生产等活动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且他们无需为这种利益的获得而买单的现象。外部性跟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已经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而需借助外力进行部分或全部管制,如政府调控,等。形成外部性的本质原因是其成本或收益无法得到内部消化,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政府需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来限制产权的关系。总之,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外部性理论问题。

2市政工程环境系统理论———环境权理论

环境权理论中的环境权指每个人的权利,该权利保证人们享受健康、舒适且安全的环境生活。人们在权利中享受自然带来的舒适,同时必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环境权的提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学者提出,当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学者为了唤起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而提出该理论。1972年联合国在《人类环境宣言》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诠释:“人类有责任及义务在生活的环境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环境权作为新生代人权,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环境权理论中的环境权由四部分权利构成:知情权、请求权、参与权及环境使用权。这四部分权利是环境权得以实现的保障,其中知情权是其它权利得到保障的先决条件。

3市政工程环境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工化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具有的独特特征: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依赖性,且脆弱。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在自己物质利益或者环境等其他利益的基础上构建的、适合人类居住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为人类服务的。城市生态系统以适合人类居住和便于人类生存为宗旨进行改造。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唯一主要的消费者,基于个人理性原则,人类总是在努力使环境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要想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对外部生态系统的破坏,并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4市政工程环境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全球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造成当代人的建设影响后代人发展的现象。因此,国际自然同盟在1980年提出:“将自然、社会、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自然资源中的规律,寻求全球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自提出这个概念以后,众多学者从自身各个角度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义,且叙述分歧较大,导致这一概念不能形成统一定义,引起来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偏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这一概念作了全面规定:“其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1992年,《里约宣言》中阐述可持续发展是通过自然和谐的方式达成今生及后世的发展。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挑战,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式。传统发展是以发展为目的,经济增长是首要条件,这种观念强调国家发展必须发展经济,经济上去了国家就富强了。这种发展被认为是无本发展,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人们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水、空气、土都被严重污染了,这时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增长提出了质疑。新发展观强调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包含生态与经济两部分,两者需相互统一,相辅相成,既不能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也不能只保留原生态不搞经济建设,发展要使得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目前,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发展,对环境保护不能仅停留在道德约束,国家应采取强有力措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长期且艰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平时我们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娜,仇蕾,张继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经济研究,2010(10):62~63.

[2]土超,曾玉香.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4):191~194.

[3]董道明.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众参与制度[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341~344.

篇3

【关键词】水利设计;自然化;美化;亲水;人文

 

前言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使用水资源及消除水害。根据服务对象将水利工程进行划分,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目的有防洪、农田、水力、港口与航道、排水与供水、环境及海图围垦等工程,即集发电、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一体综合工程项目。修建水利工程需对鱼道、水闸、渡槽、渠道、堤、坝、进水口和溢洪道等建筑物进行修建来实现既定目标,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设计水利工程时务必要统筹兼顾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引进生态水利工程概念,探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 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随着生态环境被人们日益重视,生态学概念已被逐步引用到各行各业。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新学科,它是在水利工程学科基础上发展,主要探究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前提下,统筹兼顾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以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1]生态水利工程大体包括四个内容:(1)生态水利工程在开发水利途中,要首先考虑生态系统,以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导向,将水利工程结合到当地生态系统里,将水利工程看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2)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途中,会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基于此生态水利工

程建设在进行时,要防止建设途中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3)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要按照当地生态规律调节控制水资源,避免强制性打破原有生态规律现象发生,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运行不仅要满足实际情况,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规律以及水利资源的调配方法;(4)在选择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地址时,要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小放在首要地位,选址选在对生态系统有着较小影响作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减少建设途中和今后生态水利工程在运行时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2 河道的非渠化和自然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漫长历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及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经由工程经济水利阶段逐渐向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过渡,在目前河道整治设计中,非渠化、回归自然已逐渐为设计者所接受,正在成为河道整治概念设计的主体和指导思想。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功能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岸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目的,改变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将生态学原理、美学原理纳入水利工程中,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使受损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3 河道的净化与美化水资源的日益缺乏,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现实,所以我国人民也更加的注重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前人们对于水资源的环保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在近海水域的周边存在着很多的工业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于排污方面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且排污设施也不完备,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对于污水及污染物的处理的措施,直接将工业污水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到大海中,加之流域两岸的居民将一些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倒入海中,造成了海水中的富营养化。前几年发生的渤海黄海等海域的赤潮现象就是这种做法的集中反映,赤潮的发生,给大海带来了很大的灾害,不仅影响了大海自身的净化功能,而且对生活在大海附近的居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害。依靠在海中捕鱼为生的渔民没有了生活来源,大范围的渔民失业,基本的生活没有了保障。对我国的生鲜渔业也一度带来了困境。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仅仅依靠大海自身的净化功能可能会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那么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人们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放到了首要的位置,水资源得不到净化,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对它的美化,所以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水资源进行改善。在水资源进行改善的时候,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美化了河道及周边的环境。

 

4 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城镇近自然河道建设应该大量地被应用到河道整治中,并日益向景观化、艺术化方向发展。而近自然河道整治的前提就应该是生态的、环保的,是不应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和其景观美学价值的,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是无奈何之选,因此在近自然河道整治中,应该首选河流近自然治理模式,但面对现今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城镇中河流大部分被"三化"(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的情况,近自然河道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面世和多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近自然河道将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将被应用到更多的河道整治中。

近自然河道治理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水需求的工程,更是改善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工程,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应该从两方面去遵循自然:(1)从科学的角度,发展麦克哈格所提出的,在生态学基础上综合多种自然学科,科学利用与保护土地的方法;(2)从艺术的角度,从东方文明对自然的态度中汲取知识,把自然看做风景园林艺术美的源泉。这将是我国近自然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5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理念被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放在了人类生活便利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林镇洋,邱逸文.生态工法概论[M].台北:明文书局,2004.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健康的内涵[J].中国水利,2005,(4):15-18.

篇4

[关键词]桥梁概念设计、应用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96-01

一、前言

从现阶段桥梁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将迎来世界桥梁更大规模的建设。桥梁具备产品的一般属性,可以将产生于工业产品设计的概念设计移植于桥梁工程。现在,对桥梁概念设计研究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桥梁概念早已成为实践的对象,而在我国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研究具有显著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桥梁概念设计的特点

桥梁概念设计牵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由建筑师、环境工作者、景观工程师、地质工作者、环保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合作的结果。

(一)创新性。创新性即桥梁结构体系和造型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设计人员不仅应具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创新的能力,要勇于突破定势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和经验的束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设计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力学知识,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应实现结构的合理。除了创造力之外,设计者还应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设计者应该对人们不断变化的观念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较准确预测桥梁概念设计发展趋势。

(二)协调性。桥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士合作的复杂过程,桥梁与自然或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等得协调一致。因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需要考虑桥梁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需要考虑桥梁达到使用年限后的问题,各种因素应该在概念设计阶段就提出来,并协调好各因素间的关系,不能等问题出现后再想解决的办法。

(三)适应性。桥梁与环境相互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情况:桥梁与环境相互融合,桥梁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桥梁凌驾于环境之上,这种情况适合地势平坦、单调的环境,或桥梁起路标和象征作用的情况;将桥梁隐藏于环境之中,这种情况适合周围环境非常优美时,而桥梁的介入会破坏优美的自然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当桥位附近有已建桥梁时,新桥概念设计必须考虑到已建桥梁,新桥与已建桥梁是相互补充、互为印证的关系,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局面。当既有桥梁使用价值和概念设计价值较高时,新桥概念设计应从属于旧桥,无论在结构形式、色彩及建设规模上都不应该有明显差异。

三、概念设计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综合影响,桥梁概念设计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念设计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古代桥梁。古代桥梁大致指19世纪中叶以前所修建的桥梁,建桥材料以天然的或加工过的木材、石材为主,即竹索、藤索、铁索、铸铁,乃至锻铁。这些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完全依靠建造者的经验,没有力学知识的指导。在桥式方面,有梁、拱和索桥三大类。当时技术落后,工具简陋,不会修建深水基础,施工周期也长。因此,这一时期的桥梁不存在概念设计的问题。

(二)近代桥梁。随着冶炼业的发展,18世纪中期开始采用铸铁建造桥梁。由于铸铁性脆,受拉强度低而受压强度高,故铸铁主要是用以修建拱桥。在19世纪,钢铁等高强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在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方面,19世纪60年代法国园艺家蒙耶发明了用金属条加固混凝土制成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后来法国工程师尤金・弗兰西涅(1879年一1962年)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随着铁路和汽车的相继出现,陆地交通运输对桥梁有了更高的要求。桥梁的跨度变大、桥面更宽、承载能力也更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建桥材料和跨越体系,于是有了桥梁选型的最初实践,从工程技术角度为桥梁概念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桥梁。近年来,桥梁概念设计在标志性桥梁方案比选和人行桥的造型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桥梁作为建筑的美学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概念设计更加广泛,作为桥梁前期设计的重要阶段逐渐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在国外,瑞士的圣尼伯格桥、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内森巴赫山谷高架桥、丹麦的大贝耳特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韦伯桥、美国波士顿的邦克山桥、西班牙塞维利亚的Barqueta桥、日本熊本县的牛深桥等,均经历了桥梁概念设计阶段。在国内,桥型方案竞赛已成为许多桥梁招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天津的大沽桥、昆明草海大桥等。

四、桥梁概念设计的展望

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推动桥梁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好的桥梁概念设计构思必须以结构合理为前提。

(一)耐久性设计理念。基于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新概念设计理念认为桥梁耐久性的保证是需要桥梁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各个阶段共同努力的结果。桥梁的使用期成本一般远远高于其初始建设成本,因此初始建设费用虽然较高,但使用期费用较低的设计方案应当被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仅作构造上的考虑,而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这样做既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又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的要求,并且导致了当前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和工程事故频发的不良后果。我国正处于桥梁建设的高峰期,桥梁耐久性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命期内的结构必须具有可检性、可换性、可修性、可控性、可强性和可持续性。

(二)桥梁生态设计理念。桥梁生态设计利用生态设计的思想,在桥梁规划和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桥梁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出既满足人类需求又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桥梁。桥梁生态设计的本质就是运用生态思维,将桥梁的设计纳入“人-桥-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最终得到与环境成为有机结合体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桥梁。

(三)多目标优化在桥梁概念设计中应用。变厚度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基结构中单元厚度为设计变量,以结果中的厚度分布确定最优结构形式,是尺寸优化方法的直接推广。优点是方法简单,一般用于处理平面弹性体、受弯薄板、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问题,但不能用于三维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均匀化法基本思想是在拓扑结构的材料中引入微结构,其形式和尺寸参数决定了宏观材料在此点处的弹性性质和密度,利用Bensous-an等人发展的一套基于摄动理论周期性结构分析方法,来建立材料微结构尺寸与材料宏观弹性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较严格的数学基础。变密度法基本思想是人为地引入一种假想的密度可变的材料,材料物理参数与材料密度间的关系也是人为假定的。该方法在多工况应力约束下平面体结构、二维连续体结构、结构碰撞、汽车车架设计等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优化时以材料密度为设计变量,这样结构形式优化问题被转换为材料最优分布问题。

五、几点建议

文章总结了桥梁设计概念,并且引入耐久性设计、生态设计、全寿命设计、多目标优化等桥梁概念设计理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吸收桥梁生态设计和全寿命设计等全新的桥梁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概念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全行业范围内将桥梁概念设计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概念设计的应用和发展。

(二)桥梁作为公共建筑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心理需求,做好桥梁造型和景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由于绝大多数桥梁由政府投资建造,其消费者往往不是某些人,而是社会大众,因此桥梁概念设计理论需要更新。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概念设计作用特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basi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its design,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cept desig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概述

1、充分利用了水的自然功能

水的自然功能包括:形成水域、成为国土面积的组成部分;培养生物、净化大气和地表,具备维持生态的功能;通过降水、蒸发等构成了气象、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就是充分利用了水的以上自然功能,成为城市局部小气候、城市生态的重要调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传统意义上水的效益进行了延伸

传统意义上水的效益主要有: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航运用水等,这些都是水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以消耗水为主要特征的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的节水要求越来越高。

3、使水环境与城市机能相融合

从水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机能包括城市的生活机能、城市的景观机能和城市的生态机能。其中,生活机能主要有防灾、泄洪、娱乐、亲水等,景观机能主要有环境用水、景观再造、水质保护等,生态机能主要有水生动物生活和栖息、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等。环境水利工程就是要利用水的各种自然功能,通过工程措施使水环境与各项城市机能有机融合,即核心要素的简单与统一,从细部到全局的全方位渗透,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环境效益。

二、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依据

确定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时应在对水环境多视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流域的视野、水边景观日常的视野、自然环境持续稳定的视野、健全的水循环视野、地域个性视野等。在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程的自然优势,使工程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有关工程设计中的体会,城市环境水利工程主要应遵循以下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工程安全为基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高境界。对自然、生态应融入更多的情感。环境的营造应具有更高的品位。

2、突出生态、自然的理念

根据工程周边的自然环境,通过整体设计使工程能够溶入整个区域的总体景观中。成为景观中的点睛之作。

3、重视文化品位的理念

文化品位是决定一座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大型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则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说,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在工程方案设计中通过对景点、建筑小品、水域、绿地的布局、规划,使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

4、满足休闲、娱乐要求的理念

城市是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而存在的,城市生活的突出特点是快节奏,城市居民的普遍心理感受是生活压力大;而人们对景观水面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是静谧、流畅、祥和,从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感受的精神压力形成了鳞明的反差。

三、城市水利工程设计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现代城市是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教育、科学信息与生态环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系统,应当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协调统一体。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地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城市建设必须依据当地水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

四、城市水利工程的具体构成和分类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的三元素。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景观设计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现代城市水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一般由三方面景观构成。

l、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就是河流原有的基础景观。保护和修复这些景观,比如水面的景观,岸边的树木、绿地等景观十分重要。现代城市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体系和美化景观。

2、人造景观

现代城市水利工程将人造景观与水利工程本身结合起来,将生态水利融入到水利工程当中,不但水利工程本身满足了防洪的要求,其工程建筑物也是城市景观的一个亮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人造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3、人文景观

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规划设计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五、城市水利工程需要具备的作用和特性

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应确定其总体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功能是否恰当与调整的可能,进而改善相关河流与道路的关系,扩大滨水地区的绿化系统,确定其景观的布局方式,充分发挥城市河流沿岸的环境优势。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安全性

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修建了诸如堤岸、护岸、防洪墙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城市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

2、自然性

是指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景观设计可运用工程措施,如曲流、浅滩、深潭、河浸滩等,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

是指水利工程修建后的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

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袁科明,浅谈水利工程设计方案需注意的问题【J】.水利建设,2010(3).

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篇7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生态环境

1 我国现阶段生态建筑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既使是从业人员,对生态建筑的理念也缺乏正确理解,甚至认为只要将建筑物上面养些花,种些草,绿化一下就是生态建筑了,或者只要采用了环保材料、节省能源的就算成是生态建筑。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及成本的考虑,生态建筑理念并没有在实际施工中得到全面的实施和执行。“生态建筑”在建筑行业的现实情况是,宣传做的多,真正做的少。许多生态建筑方面的研究或者交流,也是只停留在一些理论、概念、设计思想探讨方面或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介绍上,还不能全面总结出形之有效的能够真正在实际建筑施工中运用的整体设计方案和对应施工方法。在实际“生态建筑”设计中,更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某些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上,对建筑与节能、环境、人文等的结合以及环保等方面做的少之又少。目前国外的生态建筑在各国发展虽然也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具体实践上,已经从概念阶段发展的实际应用阶段,已经建造了一批样板性建筑,如西欧和北欧是生态建筑发展得较好的地区,现已建成的生态建筑主要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而在日本和新加坡,也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虽然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节能环保的需要,生态建筑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广阔。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尽快的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突破,使生态建筑尽快走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2 生态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阶段生态建筑设计已经逐步体现出的一些趋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开始重视节约能耗、环保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开始注重提高室内健康舒适性,以及重视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设计等方面。

2.1 节能、环保的设计方面

谈到生态建筑,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节能、环保,而节能又是生态建筑的核心。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城市和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对恶劣,我国又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对能量的消耗,能源的浪费都比较大。有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上的能耗是欧洲建筑能耗的三倍,因此我国未来的建筑从设计上一定要走生态建筑之路。建筑设计时,首要方面就是从注重节能入手,以节能为核心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需要达到各建筑专业的整合。现在大多数的建筑设计是由建筑师完成的,建筑师负责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式等决定建筑形态主要方面的设计,而相应的节能、保温、专用空调设计、电子监测、自动调温等方面的设计则是由各独立的专业、设备厂商负责开发设计。这就导致各方面的发展程度不一,往往对外宣称是节能建筑,实际只是某一方面有了改进而已,无法作为一个建筑整体对温度、日照等方面的变化做出智能化反应,无法达到建筑自身生态节能的最大优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整合建筑设计各专业,就需要新型设计人员,作为建筑师不仅仅会做建筑设计,还要对节能、生态方面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建筑师应兼具环境工程师、智能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最新信息。即使建筑师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应以建筑师、生态工程师、智能化工程师组合成一个全方位的设计团队,从而实现设计出真正意义的节能建筑。我们欣喜的看到,一些企业已尝试了在实际建造中运用节能设计手法设计节能建筑。如五合国际在深圳、北京推出的写字楼,南京、济南等地建造的生态低能耗建筑等 。节能与环保往往相辅相成,在注重节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建筑施工过程及建成后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资源、材料,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并尽可能少产生和排放有害物质,对一些资源如水、材料等做到循环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周围环境及施工人员的影响,改变以往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施工场所环境差、污染大,条件恶劣等状况。总之,生态建筑的理念就是要在建筑的过程和使用中,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与保护环境、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以最少的消耗,最小的污染,完成生态建筑的建筑过程和使用周期。

2.2 建筑的舒适度及健康环境方面设计

大部分现代人一生中有2/3的时间是在建筑内度过的,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对建筑的品质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别是对建筑的舒适度及健康环境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舒适、健康可以说是生态型建筑的基础,如果一个建筑不舒适、健康,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在里面工作、生活。所以,设计时如何提高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及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同时设计中还要合理的运用好各种生态技术手段,使生态建筑内温度、灯光、声音、气味等方面的舒适、健康程度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和提升。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日臻成熟,商品房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一生中最大的消费投资,因此同所有产品一样,建筑必须不断提升品质,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受和体验。生态建筑在设计时,要做到成本费用与舒适度的和谐统一,尽量减少能耗及维护成本,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并能够逐步得到推广实施,这也是以后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现在一些开发商,往往利用“生态建筑”概念进行炒作,却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研究、提升建筑本身的生态品质。因此提高建筑的生态品质,促进生态建筑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开发商、建筑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2.3 建筑整体生态环境、人文、绿化方面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建筑离不开人,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生态建筑设计的同时,还须重视建筑整体生态环境方面的设计。而这种整体设计,并不是只对建筑本身而言,而是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与建筑有关的使用范围包括都包括进来。如从建筑所处位置的当地环境条件、周围地形地势、气候状况、适宜的植物种类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设计。同时兼顾当地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等能得以沿袭。这样整体设计后的建筑,很好的体现了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又不失历史人文的继承,使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提到生态建筑同时,就不能不提到绿化,绿化在起到美化环境、改善环境的同时又提升了建筑的品质和档次。有绿色覆盖的地面,可以涵养水份,同时可创造出凉爽、舒适的环境。较大的树木可以带来树阴,降低温度,清新空气,增加空气含氧量。所以,设计时,必须注意绿化设计,现在设计中已经有相关绿化标准。绿化方面设计主要包括环境绿化和立体绿化两个方面,前者比较好理解,如刚才文中提到的绿地,树木等都属于此。立体绿化主要是指对建筑进行空间上的立体绿化,如对墙壁、屋顶、阳台等等尽可能绿化的一切建筑上的空间进行的绿化。绿色藤状植物可以对外墙进行绿化,阻挡阳光照射墙面,降低外墙温度,使室内温度不会增高。屋顶的绿化可以种一些植物或采用蓄水池等方式隔势,阳台则可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经过以上整体设计的建筑充分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重视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居住,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相信这种理念必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 总结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同时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它势必成为二十一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建筑师在设计时要紧紧把握这种趋势,以设计出节能、环保,即舒适又优美的作品为已任,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业的高带发展必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未来的生态建筑将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王洪书.生态建筑与科技[J].科技信息.2008(6).

[2]谢珂.中国乡土生态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7(6).

篇8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概念;特征;问题;发展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bstractConcepts and characters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 were analyzed,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concept;character;problems;countermeasures; 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原总面积5 733.33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7,其中可利用面积4 800万hm2。广褒草原为新疆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1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概念与特征

1.1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现代生态畜牧业(Me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1]。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1.2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生态畜牧业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在生态畜牧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3]。

2新疆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2.1草原严重超载放牧

草原资源是可更新而不可再生的资源,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要求畜牧业更快地发展,以满足其不断的增长需求。为此,违背科学规律的掠夺式经营会造成草原的“三化”。统计资料显示,新疆天然草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退化。目前全疆85%的天然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其中37.5%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30%~50%。1996—2007年间,由于开垦和建设征占用地,使全区天然草原面积减少了约100万hm2;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2.2畜牧业生产污染严重

2007年,新疆自治区年内牲畜出栏4 717万头(只),全年畜禽排泄量相当可观。畜牧业生产方式尚未得到彻底改变。有些农户散养、人畜混居,致使房前屋后畜禽排泄物横溢,严重污染村镇环境。近年来,虽然加快了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部分牲畜已进入小区饲养,村镇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但由于一家一户饲养畜禽的比例仍然较高,其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所以治污任务还十分艰巨。同时,还发现在兴建畜牧小区过程中,部分业主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往往忽略治污配套工程建设,致使畜牧小区又成为新的污染源,村镇污染转移成为新的农村面源污染。

2.3科学技术推广滞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新疆自治区畜牧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已趋完善,但是畜牧、兽医、草原3站,尤其是基层3站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毁损严重,紧急应对大灾大疫的能力较弱,社会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人员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局面。

2.4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目前,新疆自治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畜产品深加工的规模档次还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围绕全区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企业少,尤其缺乏跨越国际贸易绿色和技术壁垒的实力。此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行业、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松散,覆盖面低,功能不强,作用有限。

3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3.1依法管理草原

草原畜牧业是新疆自治区畜牧业的主体,依法保护草原,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实现草原生态安全,是新疆自治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坚决落实《草原法》《草原平衡条列》《禁牧、休牧制度》等法律法规,严禁超载过牧及农区牲畜进入草原放牧,实现草原载畜量平衡。

3.2增加对生态畜牧业的投入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综合治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4]。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严格要求畜禽养殖场(户)按国家标准达标排放畜禽排泄物;另一方面要制订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增加治理畜牧业面源污染的投入,鼓励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治理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扶持。同时,政府还应培育生态畜牧业典型,以促进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搞好生态规划,推进畜牧产业化

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3.4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循环畜牧业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规范畜禽舍的建设,规范种畜禽、饲料、兽药、畜牧机械等投入品使用,规范饲养、加工、流通各环节操作规程,实现禽畜养殖零(低)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草原资源生态平衡、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3.5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畜禽单产水平,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节粮、低耗的生产体系,促进生态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要以区域化布局为突破口,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结构调整,合理划区轮牧、围栏放牧,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及舍饲和半舍饲技术,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从而防止草场退化,维护草场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陈德峰.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新疆现代生态畜牧业[J].现代畜牧业与新疆发展,2008(5):85-93.

[2] 于振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畜牧业与新疆发展,2008(5):99-106.

篇9

关键词:环保、公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公路以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公路为目标,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把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态公路设计的全过程,最终建立起来的对环境友好的公路系统。它是生态学与公路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区域公路的发展要求。而环保则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话题,目前生态公路的设计过程中也融入了环保理念,本文将结合公路规划和公路设计进一步探讨环保理念在生态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二、生态公路以及环保理念的提出及融合

1、生态公路的定义

所谓生态公路指的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建设的公路。而公路也具有一定的生态性,但它并不是要求公路要像健康的自然生态一样可以达到维持的稳定性,而是强调在公路建设当中给环境所造成危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这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生态法则。生态作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所指的也是具有所有生命物体的生存环境,在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在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把生态公路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相互协调,从而确保生态系统得以良性的循环,这也是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对于在一定范围内要结合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建立起的公路系统,是作为公路建设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所以,生态公路就必须要遵循生态法则,把其景观与地形、地质、地貌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也只有通过以生态学的规律与理论融入到环保的概念当中,从而才可以指导公路设计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并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公路。

2、环保理念

环保理念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友好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环保理念就是要让地球生机勃勃,让家园绿意融融。由于公路建设中以及建成以后会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当中的方法,于是提出了生态公路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公路生态化。以及把环保理念更好的应用在在生态公路设计上。

3、生态公路的基本内涵

生态公路的重点就是生态。建设生态公路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尽量降低公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环境的负面影响、维护路域生态平衡、实现自身生态最大化。生态公路的理念要求公路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与运营等各个阶段都要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在公路设计与建设的所有环节中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的破坏与干扰。

从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来看,生态公路是指从公路的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营期间,直至项目结束的各个阶段都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环保理念与生态公路的融合

公路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公路环境保护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公路环境保护是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人们提出了生态公路的概念,也看到了把环保理念融入生态公路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把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态公路的设计当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人们也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现如今随着一条条生态公路的建成,环保理念和生态公路也融合的越来越好了。

三、对于生态公路的设计的主要目标

对于公路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体现出生态公路的内涵意义,这也是作为生态公路设计的根本方向和根据。由于公路生态设计作为一个特定的范畴,它设计的主要目的仍是需要建立在公路设计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方向出发,在设计中一方面要选用合理的技术标准,从而满足公路建设的主要目的,而另一方面,又要降低公路建设给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于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针对目前在公路设计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公路建设的特性以及对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果要达到公路设计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其建设生态公路的目标主要就体现在公路和环境这两个方面。

四、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在公路施工的过程当中因放炮采石、取土,砂石等工程,从而破坏草木并致使崩塌、泥石流以及滑坡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并且在施工过程当中因进行超挖以及堆载、不畅通的排水等因素导致在深路堑中所造成了边坡失稳的现象从而引发滑坡现象,此外,由于进行不合理的开采行为等也会破坏地下水源,而造成水危机等问题。

2、由于在施工期间因车辆和开采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粉尘的污染,而粉尘会导致周边的大气质量逐渐恶化,从而会影响各种动植物健康的生长以及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

3、由于在施工期间因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音而破坏了对其原有的环境,同时也影响到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损害到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五、对于生态公路的设计具体规划

对于生态公路的规划对其要遵守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公路建设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共同发展为目标,并且把环保的理念全面的融合到生态公路规划中,并且同环境保护相关单位以最大程度的有效降低给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就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规划,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应全面充分的考虑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并且预估到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因此,首先就需要尽量避免给环境造成影响,或把影响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提出良好可行的实施计划,同时促使环保理念的规划融合到生态公路设计当中。

1、对于生态公路的具体规划应尽量降低占用土地面积,森林和草地,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考察周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考虑在建设当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等。所以,对以环保理念为指导的生态公路要比传统理念的公路规划更加困难,也更为复杂,要求也更高;

2、在生态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在到公路周边的生态协调性,并且在公路的设计阶段,也应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生物以及污染等各个方面的条件,要考虑到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提前规划设计补救措施;

3、在根据所选定的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时,必须要详细的了解掌握地形图的全部资料,如果有必要应对资料进行调查补充,并且要结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对项目区域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并制定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从而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充分的考虑到纵断面和平面曲线半径的限制前提下,根据地形地质,最终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在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环境的敏感区域内,也可以通过隧道或者是纵向桥的方式通过,从而避免隔断完整的生态系统;

4、对于生态公路设计它不仅是对公路要素要具有明确的表达,还应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施工过程当中也应符合生态设计的理念,也就是强调提高对生态保护的理念。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实际土质情况,调整设置合理的边坡坡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合理的填挖土石方数量,并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疏导雨水系统,从而降低雨水给挖填土坡坡面造成的冲蚀,在填方坡面要及时的进行夯实处理并进行绿化。在施工现场要禁止噪音超标的机械进入,同时也要注意平时对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安排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从而有效的降低在施工期间对沿线居民造成的影响。

六、生态公路设计目标及其设计因素的考量

1、生态公路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生态公路内涵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依据和方向。公路生态设计是生态设计的一个特定范畴,其设计目的仍然立足于公路设计与环境结合的角度,既要合理选用技术标准,满足公路建设的目的,又要减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这里研究对象由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化为公路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公路设计的目标可进一步阐述为,针对当前公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公路的工程特性和其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公路与环境的整体效果最优,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公路设计目标主要表现在公路本身与环境两方面。

2、生态公路设计考虑的因素

生态公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公路的通行功能。通行功能是公路的基本功能,也是公路设计的基本目标,失去这一目标,生态公路设计也就失去其依托的主体。

(2)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公路设计要全面考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设计方案进行优选。

(3)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不同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影响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从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公路环境影响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4)生态工程方法与公路工程方法的结合。生态工程方法与具体的生态公路设计阶段和内容结合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方法。

七、生态公路设计要求

1、生态公路的设计与传统公路设计的不同

传统的公路选线主要以地形、地质为控制因素,而且主要考虑的是交通的便捷性,直线型,还有照顾到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及主要城镇,所以较少考虑到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以及建成后的周边景观。而生态公路的规划则要要求从尽量少占

用土地、草地和森林,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还要对周边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行考察,要求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污染。要是一定有破坏也必须规划好破坏后对生态环境的补救。因此在环保方面生态公路比传统公路的规划要艰难很多,也要复杂很多。

2、生态公路中的设计要素

生态公路的建造必须要考虑到公路和周边生态的协调性。在整个公路的设计阶段,应该统筹考虑研究环境、生物、资源、污染等诸要素。要考虑到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提前规划设计补救措施。

3、生态公路设计过程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生态公路可不可以建,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有多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都是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整体进行评估,并且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一、要调研建设公路的可行性,看需要建设公路沿线有没有不可以建公路的自然环境,比如高山,湖泊以及名胜古迹等等,还要考虑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等的影响;二、要调研沿线百姓对建设公路的支持程度,考虑当地的文化风俗,要是当地百姓的文化习惯使得他们反对公路的建设,那么这些因素也要考虑在内。

八、结论

总之,在生态环境备受瞩目的今天,对生态公路设计的要求也日益的有所提高,同时把环保理念也逐渐的融入在设计当中,得到人们的拥护与接受,因此,在公路的设计过程中把环保理念充分的与设计相结合也是作为必然的趋势,并且成为现代公路设计的主要概念,所以,我们相信只有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当中才是公路建设发展的硬道理,重要方向,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7期

[2] 劳穗军:《公路设计中考虑的几个环境因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5期

[3] 马媛玲 魏磊:《浅议生态公路建设的理念》,《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篇10

高速铁路景观设计是在遵守铁路工程各项技术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突出铁路与环境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强调铁路景观可持续发展,此概念的提出将赋予铁路工程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层次。

(一)存在问题

只顾发展没有环保和生态的概念,在规划铁路路线是只考虑成本、路线等问题,将传统的“绿化概念”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中,环境设计和铁路规划没有有效地溶为一体。

没有生态之美、自然之美,铁路沿线的景观规划展现地域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的主题不突出,对于自然优美的自然景观要素利用不充分。分配和使用各项自然资源不合理,各景观要素之间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同性较差。

(二)原因分析

当今是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许多铁路工程建成几年或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头审视这些工程项目留下的景观及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且景观与功能要有机结合,要避免传统的“绿化概念”,避免过于人工化,不能按照城市庭院的做法来做,应突出生态之美、自然之美。规划应紧紧围绕展现地域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的主题,对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的景观要素进行整合提升,充分利用和突出海岸线、山体、河流、田园、湿地、自然植被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要素,使游客充分感受到生态美、自然美。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自然资源,各景观要素之间具有较好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同性,通过加强各站区、郊区和景区的联系,促进功能互补,延续景观界面。

二、成至都江堰市域高速铁路沿线的景观设计策略

铁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再总结经验教训,用实践来完善和丰富理论知识。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必须在多学科、多专业、多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铁路环境景观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与研究,并经过反复的分析与论证,科学地把工学与美学、环境学结合起来,打造出独特的铁路景观。

(一)总体景观设计

1、设计主题理念与景观定位

(1)设计主题理念

成灌铁路连接成都和都江堰、青城山,连接的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介于该项目的特殊性,总体景观设计时提出了两步走的设计主题。

第一步:“重建加速,信心之旅”;

第二步:“天府神游,休闲之旅”。

力求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精湛的造型设计,打造一条高品质的市域铁路,成为灾后重建加速的信心之旅;

同时锦绣天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使本项目成为神游天府的休闲之旅。

(2)景观定位

围绕两个设计主题,景观提出了两方面的定位,使本项目的建设具有更为明确的意义。

打造一条快速的重建之路;

建设一条景观协调、舒适便捷、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市域客运专线铁路。

2、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成都市及郫县新区、都江堰、青城山的城市总体规划格局,结合沿线的资源分布、地貌特征、植被情况、风俗文化、城镇布局等因素,将沿线景观特征分为以下四大功能区。

(1)蜀都风韵段(安靖站—红光站)

该段位于成都市西北市郊,以成都老城文化为主,设计时重点展示成都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和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该段两侧房屋多而繁杂,高架铁路穿城而过,为了减少噪音污染,桥上使用了大量的声屏障。沿线设计应重点处理声屏障造型、材料的选择,高架桥梁墩的造型、桥的跨比,以及周边低矮房屋的屋顶景观,使乘客体会到成都的城市人文特色和和谐的生态环境。

(2)新城风貌段(红光站—郫县西站)

该段位于郫县新城区段,主要以工业产业为主,景观设计时围绕工业特征,展示郫县工业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新城面貌。

设计时车站和站前广场应符合工业区的规划风格特色,造型宜简约现代、美观大方,材质选择金属质感强的材料,线型应力度感强而不失流畅。

(3)天府风光段(郫县西站—崇义站)

该段位于田园段,自然景色较好,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山水风光,向游客展示天府之国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情和丰富的地形地貌。

此段有部分落地以路基形式穿越,两侧景观以生态绿地和农业用地为主。该段设计重点是路基的边坡生态防护部分。边坡防护建议采用软硬质结合的形式,骨架护坡内喷播根系发达,耐干旱脊薄的花灌草;稳定性好的地段采用全软质绿化。

(4)重建风采段(崇义站—青城山站)

该段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青城山,文化底蕴丰富,同时本区域受地震破坏较大,也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区域。景观设计时应该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向游客展示四川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风采,恢复世界文化遗产的风光。

3、主要景观设计

(1)声屏障设计

拟将声屏障景观设计定位于以下几个区段:

中心城区(成都—郫县)段声屏障主要采用整体式声屏障,声屏障外观不进行装饰性涂装。

天府风光段(郫县西—崇义)铁路主要以路基形式穿越本段,两侧景观以生态绿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声屏障设计应结合田园风光的特点,展示天府之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地形地貌。为此,该区段声屏障采用整体式声屏障,外表面辅以自然色尽量消减人工迹象。声屏障高度不高于车窗,不影响乘客观察到线路周围的自然风光。

风景区段(崇义—青城山)以高架及地面形式穿越,两侧以风景区和城市郊区为主,城市道路与水域交叉较多。该区段声屏障主要采用半通透声屏障,达到城市兼风景区、旅游区的综合协调。可以让乘客观察到都江堰、青城山等风景区的周围环境景观。

(2)景观绿化设计

1)植被分区规划

根据线路所分四个特色区域及区域内不同植被特性,对绿化植物进行相应的分区规划,使植物种群丰富,季相色相明显。

安靖—红光(城市密林景观带)选择吸音降噪能力强的高大乔木和观赏花卉,体现现代化城市景观隔离带,形成与城市互补的生态系统。

红光—郫县西(常绿及落叶生态林带)由于本段主要是工业区,所以树种选择一些常绿和落叶树种为主,其中主要树种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达到良好生态效益,同时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特有的工业区环境景观。

郫县西—崇义(农田景观带)突出该段农田生态系统特点,景观绿化强调自然性风格,以粗放型管理为主,选择抗性强的植物以求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

崇义—青城山(自然及风景林带)由于铁路通过城市兼风景区,所以应该突出旅游城市的景观特色,在植物搭配上应与该区域的风景区、旅游区协调,形成具有特色的植被区。

2)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高架桥绿化的重点,对高架桥外侧和下侧进行垂直绿化,可以柔化沿线的线条感,使桥下空间更加自然美观,也显得桥梁的外观更加的精致。

(3)色彩涂装设计

色彩涂装设计包括总体色彩格调,高架桥的梁墩色彩涂装,站台站点色彩涂装,桥面系色彩组合,以及各种设备和设施、小品等色彩,色彩涂装关系着整条铁路沿线的整体美感。各色彩应该合理搭配,才能体现整体的协调性。

(4)夜景照明设计

夜景照明是本项目夜间形象体现的途径,现在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夜间的景观效果,对全线高架线条和重要节点进行照明勾勒,可以给市民和乘客温馨亲切的感觉。

三、成至都江堰市域高速铁路环境景观设计的作用

1.对工程总体形态具有指导作用

高速铁路跨越不同的城市和区域,需要从宏观上全局规划把握项目的各项内容。景观设计的介入可以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景观设计原则和环境控制指标,对重要地段的桥隧及其它内容做重点处理,提升到建筑景观设计的深度。同时可以更加合理利用资金,解决工程与城市环境谐调的根本性问题。

2.对环境生态具有保护作用

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会破坏沿线周边的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围绕环境美学和生态学为中心,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地方环境因子,总结一套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使周边生态景观尽快地再次达到平衡。

3.实现历史性突破,给高铁工程建设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

为了缓解沉重的交通压力,高铁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在本工程中优先引入高铁景观设计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使铁路工程与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对未来铁路景观建设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