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6.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2万人;全区GDP为114.73亿元,人均GDP为2.09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4元。根据南川区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特点和产业规划,南川区可划分为三大类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为核心的20个乡镇;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要以东城、南城、西城三个街道为核心的5个乡镇(街道);南部金佛山区,主要以金佛山为中心的金山、头渡、德隆等9个乡镇。南川区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目标是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土地利用。稳住耕地的基础地位,保住农业生产地位;以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为控制,保障基础设施用地,特别关注城市和工业用地的健康发展。目前,南川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鉴于其特色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本文选取南川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对南川区规划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栅格单元
采用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可以把行政区内部各指标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列入其中,打破了行政界线的限制和约束,使指标具有空间性,能结合GIS把评价结果落实到每一个栅格单元中[9],从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栅格化过程中,通常采用主要类型法、中心点法、重要性法、长度占优法和比例分成法对栅格进行赋值[10],综合比较这几种方法,为了保证栅格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无面积信息损失,本文采用比例分成法对栅格单元进行赋值。比例分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每个土地利用类型单独生成一个栅格数据,各栅格数据中每一个格网的值源于该类型要素在本单元中所占的面积比例。
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土地这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包括农用地、水体、草地等在内的生态功能,因此对这些用地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进行核算,可以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将南川区的土地类型整理合并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6大类。由于裸地和交通用地的生态价值很小,故本文中不考虑其生态服务价值。参考Costanza[12]、冉圣宏[6]、陈仲新[13]等人对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结果,并根据式(1)进行适当修正,确定南川区各种土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价,并将南川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10项。
3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1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南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本轮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的基础数据采用的是2009年南川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规划年数据采用规划方案确定的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评价选取的数据主要包括基期地类图斑、土地规划地类、基期线状地物等面状和线状矢量数据。
3.2数据处理
3.2.1比例分成法评价模型根据南川区区域特征和区内各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在ArcGIS9.3平台中按平面坐标和区域范围建立大小为100m×100m的格网,建立格网单元编号字段,并通过Fieldcalculator计算赋值。采用Overlay空间叠加分析工具,将格网图层与基期地类图斑、土地规划地类分别进行叠加,计算各图斑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通过属性选择工具输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栅格图层,利用格网面积、地类所占比例和该地类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各格网该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后通过外部表格连接法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累加赋值给各格网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服务价值对格网图层栅格化,得到基期年和规划年各格网单元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栅格图层。
3.2.2规划前后生态环境状况
分别计算各格网单元规划基期年和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并据此将生态环境状况分为优、良、一般、将各格网单元规划年与基期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相减,并求得其所占基期年值的比例,得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幅度。
4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研究区域基期年和规划方案规划目标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数量与结构上,研究区域在规划方案实施后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全区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从基期年的101157.13万元上升到规划年的108936.49万元,提高了7.69%(表5),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南川区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得出规划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值和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说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该规划方案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该规划方案中通过生态绿地和防护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土地整治、金佛山水库建设和为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大增加了园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规模,生态用地总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7790.73hm2,总规模扩大到108756.15hm2,尤其是林地规模的扩大对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其面积增加了12361.12hm2,生态服务价值贡献值增加了6722.87万元。同时,该规划方案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减少了603.65hm2,通过土地整治,有3136.93hm2的农村居民点得到综合整治,其中规划至耕地1591.22hm2,林地826.62hm2;且新增农村居民点控制在1948.53hm2,新增城镇用地控制在741.65hm2,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1012hm2。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规模的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面积得到合理控制,有效地增加了耕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规模,并很好地促进了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这也很好地促进了全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南川区在规划基期年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地区占全区面积的44.24%,52.28%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仅占全区面积的3.48%。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地区下降到45.32%,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地区占51.03%,并且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所占比例上升到3.65%。同时,比较基期年与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正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比例高达92.32%,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的区域更是达到了13.09%;而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负的地区仅占全区面积的7.68%,只有2.65%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从图1—2可知,基期年和规划年南川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均以南部金佛山特色生态旅游区为最佳,北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次之,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最差;这主要是因为方案中南川区规划前后生态服务值最大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金佛山区,生态服务价值次之的耕地、园地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服务功能较低的建设用地则相对集中分布于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区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龙岩河、黎香湖水库、肖家沟水库、金佛山、楠竹山、山王坪、黎香湖等主要河流、重大水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城市规划的绿心绿带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由图3可知,南川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规划期间无明显变化,但明显好转的区域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在新规划的金佛山水库、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如金佛山区、城镇和场镇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生态绿地区等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林地和水体等生态用地的增加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有利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变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生态用地的地区,尤其是新增的龙岩河、水江、南平等工业园区和南涪铁路、渝湘高速等交通用地周围表现的最为明显。
5结论
篇2
[关键词] 水库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295-01
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我省近年来不断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库可以有效地蓄水保水,其蓄水保水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下游农作物收成的多少,明显改善了全省供水不足地区的用水情况问题,文章就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功能作浅要分析。
1 前言
水库的建立是一种对水资源极端缺乏地区的很好的开发模式。它们的建成是对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要抓紧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水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要靠水库管理单位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厂企业、地震、环保和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奏效。
2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
水库的修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气候、水文、土壤、地质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都会产生相关的影响。因此水库的修建在造福当地农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1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方面
水库的建立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气候(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而且它们具有较强的供水供电能力,并在生态环境及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
2.1.1防洪
洪水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河流沿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各种基础设施不仅会遭到洪水的毁坏,还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生长、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损坏建筑物等,为了进一步减小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洪功能,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
2.1.2灌溉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发生旱灾的时期,用水问题就会尤为明显,严重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没有得到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要远远低于那些经过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因此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引水浇地工作也可以在最优的时间段内进行,自流灌溉面积得到了增加,扩大农业生产。
2.1.3供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水能力,水库的建立可以改善人们对水需求量的问题。
2.2 水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
一般修建水库后,下游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供水发电效益显著。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水库的溃决时有发生。后果特别严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巨大的防洪、供水或发电效益毁于一旦;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2.2.1水库的淹没、浸没问题
修建水库时,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蓄水造成一定范围的淹没,将使库区内原有耕地以及建筑物被废弃,居民、工厂和交通路线被迫迁移改建,从而造成损失。
水库蓄水后,抬高了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促成库边或库外某些地区出现沼泽等浸没现象。浸没使农田荒芜或单产下降,饮水和居住卫生条件恶化,建筑物地基受地下水浸润并发生沉陷,道路反浆等。
2.2.2水库的淤积和冲刷问题
挟带泥沙的水流进入水库后,随着库区水位的抬升,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减少,降低了水流挟沙能力,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在库区逐渐沉淀、淤积。水库的淤积不仅缩短水库的使用年限,影响水库的有效库容和效益,而且形成“拦门沙”,扩大库尾和支流上的淹没界限,影响其他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2.3水库的坍岸和滑坡
水库的土体岸壁,在库水长期浸泡下,土体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在库面波浪对岸壁的积极磨蚀作用下,岸壁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库岸的坍塌、再造和滑坡。
3 水库对农业、农田灌溉发挥的效益
水库对于农业、农田的灌溉效益明显增强,灌溉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头水库的状况,只有在保证水库能安全蓄水的基本前提下,才能保证其灌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近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仅使得全省病险水库工程安全状况得以改善,且其灌溉能力也大大提升。
4 水库的防洪功能与群众生命财产的保障
4.1 防洪功能
防洪工程广泛采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水库,在防洪渠上游河道建立水库可以调蓄洪水,通过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进一步削弱洪水到达下游的流量,从而减小由于洪水所带来的损失。
4.2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
在汛期,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水库大埂、泄洪道等进行实地勘查,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令水库所在地立即处理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各水库的负责人时刻关注气象预告,密切关注天气、雨情、汛情等变化,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严格做好水库汛期值班记录,重视巡堤查险,防止突发性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 结尾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水库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中,才能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福臣.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环境-景观-生态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小全理论;大全理论;意境理论
中图分类号:B8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5-0005-05
一、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兴起对美学理论的意义
从美学上对环境进行研究,在西方有三种学说从三个不同的学科产生出来,这就是美学上的环境美学,以伯林特(Arnold Berleant)、卡尔松(Allen Carlson)、瑟帕玛(YrjoSepainma)等为代表;文学上的生态批评,以布伊尔(Lawrence Buell)、格罗费尔蒂斯(Cheryll Glotf-elty)、默菲(Patrick D.Murphy)等为代表;还有景观学中涌出的生态美学。前两个学派,在中国美学界(如曾繁仁、陈望衡、王诺等)得到很好的介绍,后一个学派比较复杂,分为以美国为主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简称LA学科,孙筱祥等老一辈学人译为“风景园林学”,俞孔坚等新一代学人则译为“景观规划设计学”)和以德国为主的景观生态学(德文为landschaftsoecologie,英文为landscape ecology,简称LE学科)。二者有重大的差别又有相当的交迭,不在这里展开,且为了本文的方便暂把二者按其核心词landscape总称为景观学科。20世纪末期,从景观学科中写出了一批以生态美学为主题和标题的论著,如切努维斯(Richard Chenoweth)和高博斯特(Paul Gobster)的《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等。如果说景观学科在整体上主要被中国的景观园林学界所介绍,那么,这些新出的生态美学的论著,则被美学界(李庆本、彭锋等)所介绍并被归为生态美学或自然美学之中。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生态派这三个学派虽然各自有不同的学术传统、研究领域、讨论主题和批判对象,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从生态的角度讨论环境问题。因此我在几篇文章中将之总括为西方生态型美学,这样是简洁了,但内容不清楚,如要从词而知其所源,则用“环境-景观-生态美学”更能突出其起源背景。从美学角度来看这三大学科,有一个特点比较突出,即都是对西方以艺术作为美学主体和美学原则的美学研究方式表示不满、反抗、批判。它们以生态文明的新视野,把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区别开来,造成了西方美学的内部冲突,并在这一冲突中开出了西方美学的一片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西方美学与世界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汇通。这一西方美学内部的冲突和中西美学正在形成的汇通,形成一种新的宏阔视野,让我们去思考美学理论在这一复杂的互动中进行演进的方向。
为了让美学理论的演进更为清晰,可突显三大区别来给予认识:
一是从西方美学的内部之争中突显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艺术型美学的差别,有了这一区别,西方美学演进的主要关节就呈现出来了,同时新型美学的主要之点也突显出来了。
二是从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中突显小全视野和大全胸怀的差异,这一差异不但显示了西方美学在新型美学中的内部冲突,而且把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同异突显了出来。
三是要突显具有大全胸怀的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并有系统理论总结的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学的同异。这一突显不但有益于进一步促进中西美学比较,深化美学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对环境-景观-生态美学本身的推进。
下面就综合这三大区别,围绕环境-景观-生态美学所由产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来进行论述。
二、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区别和与中国美学的关联
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使一系列美学理论问题突显出来,其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由区分性而建立起来的美学进行批判;二是用艺术美学去看待艺术之外的方式遭到质疑。
所谓区分性,即从客体上讲,一切事物(社会,自然,艺术)都有美,但社会和自然中的事物,其美是与现实功利和知识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是不纯粹的。而艺术是艺术家为美而产生出来,从而是纯粹的美。因此,美总是体现为纯粹的艺术形式,美学理论是对艺术美的总结,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从主体上讲,西方把人的心灵分为知、情、意。知与理性相关,产生科学和逻辑;意与意志相关,产生伦理和宗教;情与感性相关,产生美学。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所谓完善,就是由情感本身而产生,排除掉了日常功利和概念知识,就得到了美感。因此,在西方传统中,美的原理主要关注两点:一是非功利追求的情感(美感),二是非功利内容的艺术形式。这两方面都集中地体现在艺术上。所谓的审美经验就是欣赏艺术时的经验。由此,社会和自然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是由于我们用艺术的法则(排除功利和排除内容)去看待而产生出来的。比如西方的自然之所以呈现为美,就在于观察者一方面采用了心理距离,另一方面用绘画的原则和绘画家的眼光去看它。摄影也是用取景框一样的机器,把自然变成绘画而成为美,这在理论上体现为如画理论(Picturesque)。
西方思维的区分性实质是建立在实验室基础上的。要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把这一事物从其环境中区隔出来,放进实验室里,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达到本质认识。整个工业文明就是在实验室型的思维中产生的。由生态文明而来的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从思维方式来说,正是要拆除实验室把自己与外界的一切隔离开来进行研究的方式。落实到美学上,就是要把一物之美与其所在的环境,把特定环境与整个地球生态联系起来。反对只用艺术美的原则、只用取景框的方式去看自然和景观。在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看来,一个用艺术形式美原则来观照的景观,可能恰恰是违反生态原则的。用艺术之眼来看美的自然,可能根本上是与生态原则对立的。这一对立,被戈比斯特(Paul Gobster)称为“审美与生态冲突”。比如,林木采伐之后留下的小树枝、小碎片,有助于森林再生,是一片生态美景,而景观设计师和游客则认为是杂乱或肮脏的景象,应予清除。再比如,在河道和陡坡上种植野草可以减轻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但众多农民和游客却认为这是缺乏管理的表现。从事视觉管理实践的景观设计师往往关注的是传统美学型的“风景美”或“视觉质量”,把森林景观归纳为形式设计概念中的线条、形式、颜色、肌理等,而忽视了景观的生态价值。在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看来,违反生态原则的自然和景观从根本上是有害于人的。人一旦知道这一点之后,这样的自然和景观就不会引起人的美感,人也不会认为这是美的。因此,美并不完全是非功利和纯形式的,而是与功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从根本上去反对传统美学,以艺术美学原则作为整个美学的基本原则时,整个美学的面貌就发生了变化,于是自然美学、景观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纷纷产生出来。这些美学的特点,就是与功利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的美不仅是个形式的问题。
当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产生以后,再反观中国美学,不难发现,它们在一些基本原则上是相通的。就主体来讲,中国主体的性、心、情、意、志从来都是统一的,不能分割。程颢《语录十八》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语录二五》说:“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谓之天,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有动者谓之情。”《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互文见义。总之,中国美学不会把性、心、知、志、意区分开之后来讲情,而是将之结合起来讲情。同样,中国不把艺术看成是与现实不同,而将艺术与现实打成一片,认为社会和自然本身就有美。天地有大美——日月星,天之文;山河动植,地之文。谈社会,有典章制度之美。论人物,孔子讲“周公才之美”(《论语·泰伯》)。说文学,刘勰认为,六经是一切文学的核心,文学之美由之而出。整个艺术就是要反映天地之心、万物之情、时世风貌,以及人在天地之间、现实之中的真实感受,中国的诗、文、书、画、建筑、音乐,都强调直接反映现实和人在现实中的真实性情。
在当代的美学争论中,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中国美学站到了一起,而与西方传统美学不同。这一点是值得玩味的。
三、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对审美心理的修正和与中国美学的关联
心理距离是传统美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面对自然和景观(比如一棵树),一个人只有从日常意识的功利之念和认识之思中摆脱出来,不起功利之念(这棵树有什么用,值多少钱),也不作认识之思(它是什么树,在植物学上叫什么名字),对象才会作为审美对象呈现,人才会对之进入审美之维。把进入了的审美心理进行强化,就形成了关于这一自然和景观对象的艺术作品(一幅关于树的绘画或诗歌或音乐),这艺术作品完全与自然环境中的树区别开来,成为了纯粹的美。在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学看来,心理距离虽然可以让人摆脱日常功利态度和科学抽象态度而走向审美,这一初始程序有对的一面,但进一步前进的方向是错的。正确的方式是在摆脱日常功利态度的同时,不走向与现实不同的艺术形式之美,而是走向与现实更紧密更深系的生态之美。这时,在人的眼中,一棵树既摆脱了与人的日常功利相联(值多少钱,可以买回家做什么家具),又不像科学家那样,将其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仅与植物学上有种、属、差的知识体系相连,更不像传统美学那样,与现实脱离开来,成为只有纯粹的形和色的艺术之树(例如像一个画家或摄影师那样去捕捉树的形、色、光、姿等视觉之美),而是尊重这棵树的活生生的现实性和整体性。不但这棵树的形、色、味、姿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地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且树与它的环境,从周围的近环境和逐渐远去的大环境,甚而上至苍天,下至大地,以及充溢在天地之间的生动气韵,都以一种生态的方式紧密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心理距离这一貌似相同的现象,得出的却是本质不同的理论,强调的不是距离和摆脱,而是联系和深入。由于不是从距离着眼,就不再走向传统审美心理所讲究的进一步的直觉、内摹仿、移情、同一,而是按照联系和深入的方向,呈现活生生的生态系统中的一棵树,联系着各种功能、关系、植物链,以及让该树得以生长于其中的整体生态环境和该树在这一环境中的生存方式。也就是布德(Malcolm Budd)所讲的“将自然如其所是进行欣赏”(P42-43)。以这样的理论方式,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不仅开辟出了传统美学所忽视或不屑的自然美和现实美,而且要用这一自然美和现实美后面的生态思想去改变传统的艺术美观念。
回望东方,中国美学在面对自然时也正是从生态的整体性进行审美的。审美,首先是人与宇宙在整体上的互动,物和人都是在宇宙整体性的气的流动之中,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钟嵘《诗品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其次是直接面对事物。如钟嵘《诗品序》讲的,要“即是即目”“亦惟所见”,而无需经、史、故实这些思性思考,只要按对象的原样观赏,如宗炳《画山水序》讲的“以色貌色,以形写形”。最后,对象不是孤立起来的对象,而是就在天地之间并与之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对象。因此,中国人的审美,一定是要仰观俯察、远近往还地进行。如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仰观),渚清沙白鸟飞回(俯察)。无边落木萧萧下(由近到远),不尽长江滚滚来(由远到近)。”这里没有哪一个对象是孤立出来进行欣赏的,而是关联起来进行欣赏的。因此,整个中国美学,不强调心理距离和形式静观,而是突出主体和客体在天地之间的互动。这正与西方当代的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学的主张相契合,而与西方传统美学相左。三者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从如下的对立中显示出来:
第一,在审美对象的设定上,是先要把对象从现实世界中孤立出来而形成审美对象,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审美世界,还是对象就是现实世界,突出对象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联系而让现实世界本身成为审美世界。
第二,在审美主体的设定上,是让主体从现实主体中孤立出来而成为审美主体,构成一个与现实心理不同的审美心理,还是主体就在现实世界之中,突出主体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联系而让现实主体不脱离现实而成为审美主体。
第三,在审美方式的设定上,是让审美在专门的场地(美术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孤立地进行,获得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美感,还是可以在天地之间的任何地方进行,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讲的,面对现实“目即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和司空图《诗品-自然》所讲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从而达到庄子所讲的“目击道存”(《庄子-田子方》)。而且,在天地之间的生态性关联中,真善美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内在渗透的,正如中国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
四、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两种生态观与中国美学
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从孤立型认识(把美与其它方面区别开来)和关联型认识(把美与其它方面联系起来)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元素型认知(把事物分成元素,通过对元素的认识来认识此物)和系统型认知(把事物看成是在系统中的物,通过认识系统来认识该事物)的区别。这里的所谓关联和系统,都是把事物与生态系统关联起来,通过其与生态系统的关联来感知该事物的美。符合生态的就是美的,不符合生态的就不美。这里,面对事物进行审美判断时,对该事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就显得重要起来。因此,有些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家,如卡尔松、罗尔斯顿(H.Rolston)等人,强调理性干预在自然和景观审美中巨大作用。这理性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通过意识到一事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去完成对此事物的审美判断,从而去感受此事物的美。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理性干预说预设了人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知识。而实际上,生态系统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具体时空中的生态系统,可以由当前生态学知识来予以把握,以目前人类的认识能力为限,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可以称之为小全知识;二是与具体时空中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的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生态系统,可以称之为大全知识(但对此人类知识还有很多盲点,它以一种“无”的形态呈现出来)。当人们要对审美现象进行理性干预的时候,只能是以小全知识进行干预,它会有效而且可以改变人们的审美感受。但由于小全知识的盲点,它既可能有益于正确的审美,也可能有损于正确的审美,因此,也有些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家,如赫伯恩(Ron—aid W.Hepbum)、伯林特、卡罗尔(Joseph Carroll)、等,不主张审美中的理性干预。这样,环境-景观-生态美学被分成了两派:小全派与大全派。小全美学信心满满地运用着小全生态系统知识,并以此去进行认知干预,大力反对艺术美学的形式美模式,以建立新的生态型审美感知模式。实际上,这种小全美学在内在精神上,还是西方古典型的科学精神和实体型的美感模式。它把在历史长河中还在发展着和变化的知识系统认为是一种终极真理。大全派认识到大全是人类尚未认识到也不可能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去认识的知识系统,呈现为一种“空无”,而小全的生态系统又是由大全的生态系统所决定,并与之紧密相联。由于大全的未知,从而小全也充满了空白。因此,贝森特(Gregory Bateson)认为,在这一意义上,美学像宗教一样,审美是对整体大全的一瞥,使人在无意识中认识到这一大全的整体。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型美学不仅是实体性的感知模式,而且是对整体大全之无的体悟,以及对小全中因为与大全相关联而产生的类似于“二阶偏向”的空白的体悟。一方面生态感知的客体充满着“无”:“我们设计的任何系统的结构都是不完整的,有许多明显的漏洞。不完整性存在于我们试图加以描述的有机体的关系中,即从外部观察中获得的结构关系,不完整性也出现在生物体自身结构信息的各个方面,即相互联系的信息总和。因此,与物质世界不同,出错和行为异常都是可能的:地图总是不同于领土。”(P171)另一方面,生态型感知的过程也充满着无:“不了解感觉图像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感知图像的形成是必须的,因为在我们的视线中,感知的连续性是差异的‘瞬间细节’的首要环节;我们不能为了研究看见某物的过程而将其置于中止状态,这样就不可能看见某物,眨眼的瞬间存在着间隙,这种间隙存在于试图在各种信息充斥的视觉领域里形成一个不变的形象的过程。”(P173)如果说,小全派信心满满的生态美学给出的新的审美感知虽是动态但仍为实体的结构,那么,大全派忧心忡忡的生态美学则看到了这一实体结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如果说,小全型的生态美学对与具体的生态系统相关联的更大生态系统怀有一种科学型的实体的想象,从而使其审美感知时的景外之景呈现为科学型的一个大系统,那么,大全型的生态美学对与具体生态系统相关联的更大的生态系统则怀着一种哲学型的空无的想象,从而使其审美感知时的景外之之景充满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的空灵。
中国美学基本上是与大全理论相契合的理论,但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美学的大全理论建立在气的宇宙上,生态系统同时是一个生命系统,气化流行,衍生万物,物亡之后又复归于宇宙之气。而西方的大全理论,建立在物理的基础上,西方进化论是宇宙演化由物质而到生命,宇宙从根本上说是物质的。目前人类还未认识到的物质,被命名为暗物质或反物质,总之是一个物理系统,因此,生态系统也是从物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的。
第二,中国美学中由气而来的宇宙的整体是一个虚实相生结构,实的一面是可以认识的,相当于西方的小全派;虚的一面是尚未认识的,相当于西方大全派中的盲点。对于中国美学来说,尚未认识的虚是可以体悟的。这样,面对事物,中国人的审美是从虚实两方面去看待的。通过实去把握虚。
第三,由于虚实相生是中国宇宙的结构,因此中国人的审美一定是从实而体悟到虚,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美感;而西方的大全派面对已知和未知对立之时,感受到未知的盲点,往往使主体心理由科学而转向宗教。科学对于不确定的未知,一方面靠科学一定会进步的信心去面对,另一方面又因为未知的不确定,往往会产生迷惘、困惑、无助。而宗教则以一种信仰的方式把大全与上帝等同起来,从而给人以信心。现代性起步时的牛顿是如此,现代性转折时的爱因斯坦也是如此。而这种由科学向宗教的转化,从文化性上讲,又是与西方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区分性文化相联系的,科学、宗教、艺术既有区分又有合作,共同推动着西方文化的进步。因此环境-景观-生态美学上的小全派是与西方文化中突出科学思想的思维倾向相关联的,而大全派则是与西方文化中突显文化整体性的思维倾向相关联的。
从这一点看,中国美学不但与西方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学中的大全派相契合,而且可以用一种更具有生态精神的方式对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理论予以推进。
五、从中国意境的理论看中西美学在生态观上的同异
从西方的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眼光朝东方看,中国美学显示了一种与之相同的性质,从生态的角度去讲解中国美学,又会把中国美学与西方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学的同异突显出来。这里且以中国的意境理论为例,呈现中西美学各自的特色。
意境理论讲述主体面对客体时,主体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构成的,客体是由色、声、臭、味、触、法(六识)构成的,用前者去面对后者,而产生境。境者界也。一方面用主体的眼、耳、鼻、舌、身给客观之景划定一个界围,让这一界围之中的景物成为主体感受中的景物;另一方面让这一界围中的景物成为在主体感受中的景物。正如明人祝允明《送蔡子华还关中序》所说:“身与事接而境生。”(这里“身”和“事”都用的是以部分代全体的方式)在境中,客体的色、声、臭、味、触、法,已经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在主体的感受之中;主体的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纯主观的,而包含了所感受的客体。但是最重要的,这里的主体不只是与知与意区分而孤立起来的情,也不是与外在感官相区分而孤立起来的内在感官,而是知情意的合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合一。同样,客体也不只是事物的形象,而是色、声、嗅、昧、触、法的整体。形象内在的法(包括着功利性的法则与科学性的法则)与主体内在的意(包括意与知)同样是在主客合一的“境”中存在着的,并起着作用的。因此,意境的理论虽然在审美的主客相对中起着变化,但这一变化一直是在天地(生态)的整体中进行的,而不是与天地(生态)的整体拉开距离、孤立起来进行的。因此,它不是让境不同于景而成为另一孤立绝缘的审美对象,而是对景的深化,更确切地说是“身”(主体)与“景”(客体)在天地间(生态中)的双向深化。
这一审美的深化让境中之景和境中之意同时成为意境,但前者突出意在境中,后者突出境中有意。这里的意也可用情来代替,都是为了简洁而用部分代全体,如祝允明讲“身与事接而境生”之后,紧接着讲“境与身接而情生”,这个情也可以用意来代替。王昌龄《诗格》讲到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就是对境中某一部分(物或情或意)的强调。但关键之处在于这一深化是在天地之间(或日生态之中)进行的,深化的结合是境中之意的出现,即客体有某一主题被突显出来。这一突显是在主体中的突显,因此,主体也意识到了这一主题。可以说,境有一种意被突显出来,境成为具有一个主题(意)之境,即成了意境。这里不强调物境或情境而强调意境,在于用“意”突出感性与理性的合一。正如刘勰所说,是一种“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的心理整合性行动,同时突出主客合一中理性的作用,还在于突出境虽然在天地间(生态中)生成,但并不脱离天地。审美中形成了意境,达到境中之意的突出,并以这意去统一整个境,这与西方环境一景观一生态美学中的小全理论相契合。然而,意境的生成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的,而且审美者完全意味到境在天地之间。为了强调境与天地的关联,意境理论不能凝固在境中之意上,而一定要让境中之意与天地相关联。正是这一关联意识,让审美的演进从境中之意进入到境外之意。美感的最后达成,是由境中之意到境外之意的跃进而完成,这就是意境理论一再强调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这种韵外之致是超越于人的时代知识的,是不能用时代的主题来进行总结的,是超绝言象的,是言不尽意的,因此,它与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大全理论相契合,是用有限去表现无限,用瞬间去体现永恒。一如司空图所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诗品·缜密》)亦如刘长卿所言:“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篇4
关键词:环境;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些建设项目中频繁出现不合理利用与不合理开发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工厂生产中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房屋装修以及车辆鸣笛造成的噪音污染,生活中的一些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造成的废弃物污染,还有就是一系列外在因素导致水质以及城市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这些污染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出现这些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因素。
1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理念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人们征服自然的同时,以科学技术大力推动物质财富的增长的过程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年来,世界各地屡屡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的现象,资源严重浪费,城市面临缺水的窘境,这一系列环境问题都严重阻挠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由此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关注和重高度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不例外。随着现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逐步变化和提升。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概念越来越熟悉,生态设计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种当前的社会风尚。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俨然已逐步发展形成一套系统的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功能、结构和配置等方面进行选择时,往往都会科学地选择健康安全的绿色材料,抛弃那些有毒、威胁人类健康、含污染的化学材料,尽可能地使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材料。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该表现在对大环境即自然环境的良好处理方式。
小环境上,生态理念可以体现为:为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以健康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清新干净的空气、舒适的光环境和声环境、灵活开敞的空间等等。大环境上,生态理念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有节制地不浪费地向自然界进行索取,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做到少废多用,对于源和材料的使用,则坚持以下原则,包括减少使用、循环使用、重复使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等等。各种废弃物,尽量减少排放,并对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等有害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尽量减少光污染和声音污染等。
人们环保意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共识:舒适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而这绿色消费就是生态理念的表现之一。绿色设计意味着节约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气,不会造成对水资源和自然生物的破坏,具有人类健康的安全性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地运用生态理念,有助于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环境,高效能低功耗。比如,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气候,实现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就可以对环境和再生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含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处或家务)和“logos”(原意为学科或讨论)衍生而来,1866年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把生态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重要思想就是和谐,它强调人类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和谐,强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耦合,强调历史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融洽性。
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保证人类社会基本正常运行以及生活水平良好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合理设计从而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低消耗,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理念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它可以反映在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舍掉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要求设计者在塑造物质和能量的时候站在整体的角度而不是片面的以人类为中心或悲观地认同自然决定论。生态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持续性
持续性简单来说就是要可持续发展,要在不危害后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方式选择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在具体的设计中表现为设计从构思到最后实施的全过程当中要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且尽大量地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此基础上,营造出比较舒适的空间环境。
2)循环性。
循环性是指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将人工环境内通过生产和生活消耗的原料、能量以及废料尽量循环利用,使其自行消化分解。在设计中形成一个原料利用。物质消耗、信息传播以及污染物分解的一个循环系统。在自然环境中,物质及能量流动遵循从源到消费中心再到汇的一个头尾相接的循环流,所以,在自然环境当中没有废物。然而,在人工环境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通常是单向的,并没有构成一个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居民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对水、土壤以及大气层造成了直接的污染。在人工环境中,环境艺术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利用自循环系统或通过建设循环部分来降低外部资源的输入,进而减少环境的负荷。
3)高效性
高效性就是指高效地利用资源,尤其是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严禁浪费、粗放的发展模式。
4)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在环境设计中产品的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以供消费者选择,从而减轻空前加大的消费对环境的巨大负荷。有选择性的多样性消费不同于没有节制的扩大消费,虽然消费的选择权在于消费者自身,但是大多情况下消费者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的。所以,产品设计者应该设计出利于人类和环境的多样性产品,将消费方式转向更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的方式。
5)舒适性
舒适性是指产品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将健康放在首位。从采光、通风、照明以及换气等方面对设计进行改善,同时要考虑到审美以及生活情趣的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舒适的环境。此外,还应该考虑到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需求。
3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践
相较于传统的环境设计艺术,生态理念更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对生态学原理的运用来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景观格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其再生循环,节能减排从而增强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开发利用新能源。
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原料能量高但是污染也高的问题,比如化石燃料,如果不能解决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那么也就谈不上生态理念了。因此在做创新设计时,我们要寻找低消耗的新能源来代替高污染、高消耗的旧能源,与此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污染高、能耗高的材料,从能源方面践行生态理念。
2)天然材料的使用。
天然材料的使用可以很好的体现生态理念。要高效合理利用天然材料就要求设计者熟悉天然材料的各种性能、加工工艺、造型以及用途等等。比如说鹅卵石,鉴于其性质和形状的特殊性,可以将其作为铺设小路的原料,鹅卵石小路不仅可以给人一种舒适感还可以对人体起到活穴健身的作用。再比如可以多种一些具有淡淡香味儿的树木,以此营造一个舒适悠闲的氛围。天然材质的使用是深化生态理念的一项重要措施。
3)注重环保设计
环保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态理念。环保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充分考虑能源低消耗和低碳生活等问题。环境设计当综合应该坚持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设计时注重宜人高效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舒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保证设计能够让人舒适的生活。设计出来的环境不但要环保自然,同时还要健康而安全,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设计的标准也不能只注重普通大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关怀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需求。
尊重自然原则,即尊重自然的发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让自然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自我恢复功能,提高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大于干预原则,即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干预,且最大程度上的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发展;4r原则,即慎用可再生资源(reduce)、原有景观合理再利用(reuse)、回收材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recycle)、和利用回收材料创建新环境(renewable);科学指导与艺术参与原则,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当今先进的科技充分的利用起来,同时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要将现代的艺术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在保证环境设计满足社会需求和生态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具有艺术美感。
4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生态设计与保护
生态设计,实质上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指导,主要的目的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性进行有效的维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能够取之不尽。随着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发展,人们自身的生态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生态设计这一理念在自然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且逐渐的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生态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设计手段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有效的减少了自然环境中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一些外在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平衡。
4.2 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促进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恢复功能,能够对一些破坏进行自我调节,而且调节之后的恢复速度很快。但是,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只是因为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为因素在自然环境的破坏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一些垃圾场、荒废地基以及遭到人为因素严重破坏的区域,已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对象,利用生态方式解决这些设计对象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主要的设计目标。在对那些遭到严重破坏的场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第一件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使用生态化的手段来恢复这块场地中的环境,还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手段对生态环境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完善。
4.3 生态环境中的补偿与适应
随着我国工业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了生态环境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中的资源逐渐减少,针对这一实际状况,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补偿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减少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消耗。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有效的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例如:水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
4.4 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始终坚持循环利用生态资源这一理念,环境艺术设计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可再生资源,然后对这些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充分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必须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例如:化石类燃料的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以及氮气,这些物质散播在大气层中会形成酸雨,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严格的控制化石类燃料的燃烧,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太阳能、水能以及风能的有效利用,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太阳能热水器、水力发电以及风力发电等。
现代生活中的废弃物处于一种逐渐增加的状态,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使设计人员更加注重对于一些废弃物的再利用,还有对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例如:日本对某一个展览馆进行构建的时候,使用的建筑材料全部都是再生纸板,充分的体现了对再生材料的利用。
5 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的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和环境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的生态理念,人们也有了一个更为正确的认识,并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坚持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思想、可持续思想、人性化思想以及多元化思想。
篇5
所谓生态,就是指人类的活动要以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为基本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强调绿色设计,致力于为人类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生态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有顺应这一趋势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主要是指环境设计要与人类生存空间保持一致。其基本特征为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和循环性。首先:现代环境艺术应坚持集约模式,在设计中要关注材料的最大限度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其次:设计要注重持续性,即要使设计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要使其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注重环境艺术作品的质量保证以及可传承性的发挥。持续性具体体现在设计的布局结构、相关设施的设置以及设计的构思上,重点强调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不但要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而且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在设计中还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其多样性。最后:从能源匮乏的现状出发,现代环境设计要以可循环性材料的应用为主,尽量减少能源浪费,确保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可循环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的在采用生态理念设计时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科学原则、尊重自然和最小干预等原则。
1.科学指导原则
科技的进步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环境设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设计资源的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满足环境发展的基本需求,制造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设计师要掌握最先进的设计手段,以生态理念为前提进行设计,才能提高设计效率,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尊重自然发展的原则
无论是任何设计,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必然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尊重自然自我更新和演变的规律,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设计,防止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超出自然的可承受和恢复能力。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设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最小干预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还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是指将外界的干预压力降低,以便于提高环境设计效果。设计过程要有必要的场地,这就会使得环境艺术的设计带来一定的资源破坏和场地破坏,因此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设计师的要求,防止其带来不必要的场地破坏。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最终确保场地的生态格局。尽量选择可循环的设计材料,增强生物的多样性,还原设计作品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践内容
1.使用天然材料
关于生态理念的应用我们进行如下探讨,现代社会的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就成为主要问题,为了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设计师应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当然,这要求设计师掌握更多不同材料的用途,并将其巧妙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但是应用前提是不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需要设计师从其实用性角度和安全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天然材料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征,需要设计者拥有一定的眼光,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
2.注重环保设计
环保设计是确保环境设计传承的主要手段之一,环保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当下社会环保更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环保设计,需要设计师坚持地毯生活原则,在设计中坚持环保指导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社会效应,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也是生态理念的基本要求。在这一基础下设计者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需求进行基本分析,以节约资源和设计需求为条件,对复杂的生态环境设计进行改进。设计师要具有创新能力,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下构建独特的,具有艺术之美的作品。
3.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设计师要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性化的原则是其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设计中设计师要从多方面考虑,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在居家环境设计时,要注重去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设计。现代人对于环境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居住上,而在于文化和精神需求上,因此在设计时还要注意精神层面作用的发挥。设计标准要在满足大众的基础上体现出其个性化。
4.开发、利用新能源
环境设计过程中,人们将关注点放在已有的能源上,但很多能源虽满足设计需求,但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这使得环境设计者很为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入手,逐渐并且高消耗和重污染的材料使用,而是致力于使用新的科技开发污染小,毒害小、利用率高的材料,坚持生态循环的基本理念。
总结
篇6
关键字: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
一、 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里受到的影响
(一)河水流域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修建地址都是选在天然的河道上的,这就使得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水利工程的直接破坏,致使河流局部的形态非连续化和均一化,改变以往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对河流的破坏主要是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温水质,特别是修建水库带来的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域内鱼类的繁殖,而且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河流的水流速度就会减慢,这就会降低水、气界面的交换速率与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气候与地质带来影响。我们都知道水库会提高蒸发量,也就是说水库的修建能使降水增多,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建前的气候。
(二)陆生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破坏大量的植被,还会导致大量动物迁移。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这样就会影响这一代植物的生长。而且在修建过程中,工地排除的污水和工程、生活的垃圾会影响河道附近的动物,使它们不能在好的环境里生存,被迫迁移,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修建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 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
(一)建设原理
生态水利工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它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能满足水域的健康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操作就是将过去的施工管理转变成为“安全生产、施工、生态环境”三者相结合的全面的管理。尽量在施工中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寻求最佳的生态效益的建设方案。
(二)建设技术路线
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把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当作工程的设计基础,对水文进行分析和计算;识别水利工程可能会影响到的关键的生态目标;将水利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的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以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化。通常情况下该工程的服务范围非常广,其服务对象也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将设计建立在科学的计算基础上,再对敏感的生态目标进行识别,最后才能设计出与环境向协调的生态水利工程。
(三)建设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护与恢复河流的多样化原则;第二,保持与维护河流的自我复原的能力的原则;第三,将修复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的原则。
河流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水利工程必须按照河流的特征去进行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河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河流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则对减少水利工程的破坏有着重要的作用;河流在整个生态环境里面只是一部分,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包括农田、森林、乡村及城市等,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分为替代型、综合型以及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一)替代型
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广西灵渠,它与郑国渠、都江堰齐名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运河。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为了运输粮饷,就命人开凿灵渠,将湘江和漓江连接贯通,成为我国古代岭南连通中原的唯一航道。它由南北两渠、大小天平、分水铧嘴、泻水天平等组成,全长三十四千米。
(二)综合型
综合型的生态水利工程的代表是都江堰,它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都江堰被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主要原因是它将人和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还发挥着巨大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生态和经济的效益表现在它的灌溉作用改善了耕地的生态,将水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另外,它还利用鱼嘴来实现正倒四六分水,也就是说洪水期四分水流入内江,六分水流入外江,枯水期六分水流入内江,四分水流入外江,这样的分水法既能防洪还能抗旱。这些生态效益其实都得益于都江堰的地理条件,也就是它的三大件: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设计师巧妙地运用自然条件完成了泄洪、分流、引水和排沙的任务。
(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
纵观古今,我国最早的生态水利工程应当算是大禹时期的疏通九河,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疏河直接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此外,还有一些水利工程修建后主要承担着改善城市的水环境的任务,例如杭州西湖、大明湖等。在杭州西湖的水利工程里,我们可以看到该工程主要是将钱塘江的水引入到城市里,然后又在历代的建设里得到完善。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水资源的污染和水域的破坏日趋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使用,因此,就要改变开发观念和方法,采用生态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篇7
【关键词】创意产业 生态环境 独立设计师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63-05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崛起的新兴综合性产业。人们已愈来愈认识到,当今世界,谁拥有创意,谁就能抢占制高点,拥有话语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依靠跨产业界的组合能力、消费的拉动能力、文化创意的潜在增值能力以及对有形资源的低依赖性,迅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抗危机、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整体而肓,创意产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约220亿美元,并以较快的速度递增。
创意产业在我国亦受到高度重视,近些年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同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我国目前是3%左右,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6%-12%的水平。研究我国创意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找准存在问题的症结,对于推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独立设计师品牌为例,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兴起的必然因素和发展掣肘,提出了改善其生态环境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创意产业的兴起有着自己的规律。它反映的是传统经济转型的必然需求。发达国家是如此,我国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到“十一五”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打造经济的升级版,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自主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创意。
作为创意产业成长期的典型代表,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兴起充分反映了这种内在规律。
独立设计师品牌是由设计师开创,以独创的设计风格为主导,定位小众,自主经营,力图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服装品牌。它的实质是物质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服务在消费者中的评价。尽管在声名显赫的国际品牌面前,在我国服装业庞大的生产能力面前,独立设计师品牌还似“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是,其设计的独创性、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和灵活的运营机制,已受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喜爱和热捧,显示出蓬勃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最近,“第一夫人”精彩亮相的国产品牌,就出自独立设计师之手。目前世界所有的大牌在创立之初都是设计师品牌。作为商业社会的优胜者,品牌的内涵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这就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价值所在。
独立设计师品牌模式很新,规模较小,其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转型条件下,服装业诸多矛盾演变加剧的产物。
1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是独立设计师品牌兴起的丰沃土壤。据调查,1950年,99%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产品的有形价值,而只有1%的人愿意为无形价值付出代价;1975年,愿意购买产品无形价值的客户上升到30%,更多的人还是看重产品的有形价值;进入2000年后,倾向购买产品无形价值的客户已经上升到60%。在信息化社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我国服装市场明显出现了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带有强烈的设计风格,甚至与众不同的服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如果说这是生活的一个问号的话,那么富有内涵价值的品牌就是一个句号,是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回答。服装设计师的作用愈来愈多地凸现出来。
2 服装行业内部的诸多矛盾,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需要,催生了独立设计师品牌。一是服装业整体品牌建设与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趋向不相适应。我国是世界服装业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但是,我们以自有品牌出口的服装不足1%。二是企业创新状况与品牌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国内公司考核以利润为中心,普遍存在迅速致富心理,缺少对品牌的中长期规划。三是企业内运转机制同品牌创新的特点不相适应。不少企业的决策者不善于与设计师沟通。缺乏识才的慧眼、重才的诚心、用才的魄力,造成其设计理念无法充分体现。
3 社会转型为独立设计师品牌创造了宽松环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从体制性束缚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社会氛围,这也是今天独立设计师品牌能够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 设计教育奠定了创意人才的基础。近30年来,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功底扎实、艺术天份好的设计人才。目前全国开设服装设计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200余家。大量服装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意产业起步阶段,往往规模小,资产轻,缺乏强有力的系统支持,发展困难较多。独立设计师品牌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水平参差不齐。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原创为特色,但在实际发展中差别较大。有的品牌模仿跟风痕迹较重,缺乏自己的特色。对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风格,如何将民族元素与国际流行时尚更紧密地结合,不少品牌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是抗风险能力较弱。许多品牌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小规模易于面对小众,易于发挥品牌特色,但规模过小,现金流往往不很丰沛,一旦营运环节遇到梗阻,经营就容易发生困难,出现风险。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多数独立设计师品牌都面临销售难问题,所有设计作品完全要靠自己千方百计找渠道,缺乏经营的主动性。百货业的代销制使得风险完全由品牌方承担,独立设计师品牌缺少更好的、可以支持其成长的销售体系。
四是资金制约突出。独立设计师品牌多为轻资产,融资需要的抵押与担保,对其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都是难题,更缺乏品牌传播需要的巨大投入,品牌运作长时间难以走上良性循环。
五是生产加工配套不易。独立设计师品牌很难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缝纫师、打板师总体水平不高,人数也严重短缺。独立设计师品牌下单加工批量小,一般的工厂均不愿接活。这样便很难体现经营品牌应该快速、多板的要求。
六是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目前品牌盗版问题相当普遍,而处理又十分困难。层出不穷的“傍名牌”、“同步克隆”等花样,使“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现象愈演愈烈。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市场制度不完善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打假成本和代价居高不下。
七是走向国际未成气候。我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兴起时间不长,无论是品牌特色,还是经济实力,同国际知名品牌还有相当距离,而且我们的国际营销能力、销售渠道等条件都还十分欠缺,因而对于独立设计师品牌整体而言,走出国门尚需时日。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独立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有欠缺,如知识准备不够完整,艺术理念较强而商业认知不充分;办事容易忽视必要的契约;缺乏足够的经营才能,管理能力欠全面。其次是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我国品牌运作的系统支持没有完全建立,缺乏一个好的展示和推广独立设计师的平台,社会支持显得非常薄弱。市场有欠规范,经营规则不健全,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改善生态环境的若干思考
对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如何改善创意产业成长期的生态环境,显得十分迫切。
英国创意学者霍金斯指出:“创意生态就是适合创意生活与创意生产的小环境”。创意产业各个领域对发展环境的要求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把这一个个小环境调整好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就有了根本的改善。
独立设计师品牌取得更好发展的条件不是“独立”的,需要设计师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一)设计师:在改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意产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的能动性。设计师如何客观认识环境,主动参与改善环境,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发展定位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设计师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拼知识,拼才能,但是实践证明,拼到最后,往往是拼哲学。谁能够比较自觉地掌握辨证思维方法,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定位,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联系目前品牌建设的实际,独立设计师需要在认识上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坚持欣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独立设计师品牌在市场中产生,要把满足市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设计师又应是社会时尚的倡导者和开拓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消费,引导时尚潮流。二是坚持流行趋势与地域特色的统一。一个服装品牌完全不理会流行趋势,是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的。同时,它也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要注重将国际时尚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找到二者的黄金契合点。力争将韵味悠长的历史与标新立异的手段表现得形神兼备,鲜明的地域性、民族特点与四海一家的胸怀结合得浑然一体。三是坚持视觉符号与核心文化的统一。在服装品牌中运用中国民族元素,需要进行再创造,使整个设计充分揭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少些直白,多些含蓄,留给观众一些可以琢磨咀嚼的东西,真正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2 提高经营能力,拓宽发展空间
独立设计师大都身兼设计和经营,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是拓宽发展空间的基础。一是着力探索商业模式,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营销渠道,保障品牌价值的实现。销售终端是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这是品牌的“最后一公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营销渠道,关系到品牌的存亡。二是提高管理能力。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严密关注机构的现金流,确保负债的可控性。=三是寻找有时尚感觉的最佳商业搭档,将设计和市场运营明确分工。四是与企业进行团队合作,利用企业方的市场资源与人力资源实现品牌的经营与拓展,共同将经营品牌向市场推广。五是注意掌握社会的沟通能力,包括专业沟通、产品沟通、社会行政沟通、感情沟通的能力。六是坚持科学决策,知己知彼,增强经营的预见性,努力做到果断决策与风险防范的统一。
3 加强情商修养,夯实发展根基
《大学》中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独立设计师身处纷繁复杂的环境,矛盾多多,诱惑多多,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设计不光要用眼用手,还要用心灵。设计师的情商修养涉及问题较多,目前要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一要坚持以诚信为本。无论对消费者、内部员工,还是合作伙伴,都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视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坚持自信、自尊、自强。要有坚定的意志,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过程步步到位,结果水到渠成。三要坚持“补课”,厚积薄发。要加强哲学、文学和历史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升审美水平和发现能力。要留意旁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积累表现手法。“功夫在诗外”。要更多地深入生活。在山水灵秀中汲取营养,在触类旁通中挥洒灵感。
(二)行业组织:在组织、协调、服务中排忧解难
品牌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设计师自身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服装设计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1 成立独立设计师协会。维护独立设计师合法权益,筹办品牌需要的代言、培训、咨询、法律援助等事务,帮助提高独立设计师素质,需要这样一个组织载体。将分散的独立设计师组织起来,有助于加强行业服务和管理,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
2 研究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战略,拟定其发展规划。独立设计师品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是我国品牌发展中的新兴事物,将在我国服装业长期存在并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而需要行业组织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较为长期的规划,指导它的健康发展。
3 大力建设品牌产业链,尤其要着力发展销售公司。要将产业链定位在设计研发、品牌孵化、策划包装、咨询培训等价值链高端,建设研发、设计、展示、演示、、贸易、物流、结算等全方位的平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实践证明,专业化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产业链的延伸,其核心动力来自市场,但行业组织对产业链的延长、培育、完善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
4 建立健全中介机构,联接产业链各环节,实现独立设计师品牌、企业、媒体、高校需求对接。为服装品牌发展服务的产业链,有众多前向、后向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也需要有中介发挥联接作用,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形成产业链清晰且结构紧密的现代产业集群。行业组织通过组建这种中介机构,能直接帮助独立设计师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品牌。
5 创造条件,适时为独立设计师品牌联姻商业合作伙伴,争取品牌的财团支持。独立设计师品牌立足后的继续发展,除了需要文化积淀外,十分需要资本的运作,需要有秉性相配的合作伙伴的支持。行业组织可以发挥自己联系企业众多、人脉广泛的优势,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牵线搭桥,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争取各自更好的发展。
6 建立完善自律和他律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经营行为。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有利于防止和处理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行业组织可以根据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营的基本准则,集中各品牌实体的意见,制定出较为完备的各项规章制度,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7 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品牌、政府、企业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行业组织的这种协调。有助于保障信息通畅,增进相互了解,可以让政府有关部门更清楚地掌握情况,对品牌建设提供及时合理的政策支持,可以在企业之间产生联动效应,减少掣肘,提高效益。行业组织可以根据设计师及企业的需要,建立技术档案以及专业人才档案两大资源数据库,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8 举办独立设计师品牌比赛,发现、扶持优秀设计人才。目前举办的“汉帛杯”服装设计大赛,对许多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有点可望不可及。行业组织可以从独立设计师的特点出发,举办讲究实效生动活泼的赛事,为发现和扶持优秀设计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9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独立设计师品牌走出国门。在全球化日益推进条件下,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独立设计师拓宽视野,提升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沟通效应,争取各方面支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帮助独立设计师品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服装品牌的竞争。
(三)政府:提供更多政策和管理扶持
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可或缺。许多重要的扶持往往更需要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
1 下大力扶持品牌产业链的建立。品牌建设需要的产业链,往往由众多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组成,如果仅凭企业自发生成,容易出现资源配置欠合理,耗费时间长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扶持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金融支持,可以设立适应这类企业需要的小额信贷,通过中介组织,提供贷款担保。二是减免税费,在企业初创期减免一定的税费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三是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
2 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实行激励扶持政策。一是建立优秀人才的发现机制,可以支持行业组织采取考核、比赛等途径,发现、催生优秀设计师;二是成立发展基金,对具有潜质的优秀设计师实施奖励和扶持;三是对具备条件的设计师独立创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发放创业补贴、创业初期减免税费等。
3 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保护独立设计师品牌知识产权。政府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力度,采取宣传、教育、规范、监管、打击等各种手段,使假冒品牌没有市场,假冒品牌的实体和个人不能得到好处。
4 加强执法监管,进一步改善独立设计师品牌创新的市场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做起,要通过各种措施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支持正当行商打击坑蒙拐骗的市场法规,使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需要的市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篇8
(一)社会需求在人类社会中,艺术是将精神同物质结合起来的主要方式。运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对环境进行优化,使其体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为了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适应和改造之后,我们应该对自然环境进行妥善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推广生态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态势的。
(二)情感需求稳定的经济发展虽然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让人们处于异常激烈的竞争中。在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在压抑的工作中找到放松自己的解压方式。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心理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疲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舒缓。为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推广生态理念、促进环境的生态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艺术需求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不仅指经过人为改造的生活,也指较为原始、自然的原生态生活。从古至今,艺术家始终致力于探寻事物最本真的面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人们从原生态的环境中得到的体会和感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不仅符合艺术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环境的一份尊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生态系统有着很强的恢复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利用场地自我调节的能力来实现持续性的发展是环境艺术的设计者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只有尊重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并对其进行保护和规划,才能落实好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前期的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的考察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设计过程中功能分区的配置。最后,设计者要认识到因地制宜不仅仅针对自然环境,有关于经济水平、人口数量、资源分布等社会人文方面的信息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设计的可行性。
(二)科学指导,艺术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有助于减少污染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打造出较高品质的设计作品。除了生态功能外,环境艺术设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在利用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服务的同时,设计师也要将生态理念融入现代化的艺术审美思维中,以创造出同时具备艺术美和生态价值的新环境。
(三)“4R”原则“4R”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利用资源的原则。其中“Reduce”指在尊重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则采取谨慎使用的态度;“Reuse”指在符合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设备和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le”指建立起回收系统,以达到对材料进行循环利用的目的;而“Renewable”则是指充分使用建设之后剩下来的材料,并将其运用在新的改造计划中。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理念
(一)使用天然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采用自然生态型的材料,有利于减少工业废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有益于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表现出较为清新的审美形态。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设计者不仅要了解不同天然材料的特性,而且要勇于探索这些天然材料的新用途。例如,有一些常绿的带有特殊香味的植物不仅可以用于大范围的绿化,而且可以作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以发挥驱虫的作用,从而让人们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免受蚊虫的侵害。又如将形态各异的鹅卵石用于路面的铺设,可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让路面具备按摩行人脚底的功能,一举两得。
(二)开发新能源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们从各种能源里获得了让机器保持运转的能量,同时也因为能源的使用而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此类问题,设计师将难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生态理念的普及。因此,在使用旧有能源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并优化能源的利用方式,以达到缓解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目的。如从减少可再生能源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设计师可以增设太阳能接收设备,以达到隔热、蓄热和蓄能的目的;此外,在人口分布密度较小、缺乏常规能源的地区,设计师可以以风能为导向在路边配置风力发电路灯、风力发电机等设备用于公园、道路的照明。开发风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也能减少常规燃料造成的污染;在较大规模的住宅区,设计师可以围绕着生活垃圾焚烧产能为核心设计综合性的能源系统,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以及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三)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工业生产中出现了大量的废弃物,如何处理这些暂时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源是我们正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生态理念,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设计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在现有的环境中搭建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台,开创废弃物再利用的新方式。比如,在德国汉诺威的世界博览会中,设计者使用再生纸板来建造日本馆,令观者耳目一新。又如北京市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水立方”,它在设计上践行了资源循环的思想,以屋顶收集并循环的方式解决了八成的水供应问题。这种设计不仅使得场馆减少了对外来供水的依赖,而且减轻了城市在处理污水方面的压力。另外,还有很多设计师在公园、球场等场地中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水景构造、植物浇灌等方面的需求。
(四)简化设计为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优雅得体的简约式设计是值得提倡的。简化设计的核心在于使用简洁大方的造型和尽可能少的材料来完成舒适环境的构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推广简洁的、人性化的设计观念不仅有助于减少木材和金属等资源的消耗,也能减少油漆、黏胶剂等对人体有危害的装修材料的使用。如著名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主要利用混凝土来塑造纯净简朴的几何结构,节省了大量装修用材,他的作品在整体上凸显出淡泊和严谨的品质。
(五)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它们进行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形成高价值的生态景观。所以,设计者要保证室外绿地的面积,确保其规模能满足生态系统长远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户外房屋建筑的边角地带可以设计多块可供居民游玩活动的绿地,以使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改善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又如,针对湖水河流等区域,设计者可以利用水陆两生植物、沙滩和山石来组成较为完整的水体结构,拉近人们与生态环境的距离,以满足人们享受乡野湖川美丽风光的渴望。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绿色物流;绿色物流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时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为重视。在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生态环境与绿色物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物流是:(Environmental?Logistics)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
现代物流活动是由实现物质、商品空间移动的输送、时间移动的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等元素构成。现代物流活动中的各个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工具本身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如飞机起降时的噪声、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众所皆知,尤其是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的城市,汽车尾气经太阳照射后形成的光合烟雾,使城市空气长期处于污染状态。另一方面,输送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可见,现代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强大的经济做基础,但是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的基础上。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型发展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生产消费活动领域中,“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绿色流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循环系统。那么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来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生态经济学者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现代企业是一个由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复合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原则等都具有经济与生态的两重性,必须通过有效地管理来实现其中经济与生态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彼此联系的桥梁。 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另外,只要有人到的地方,就会出现物流,伴随而来的将会出现环境污染。而绿色物流则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现代企业绿色物流管理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绿色物流发展势在必行
向绿色物流方向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需。首先,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进入WTO后,在物流服务方面,经过合理的过度期后,将不限制外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而国外物流企业起步早,物流经营管理水平相当完善,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所以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其次,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三是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应运而生的。试想再绿色的生产和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无污染物流的维系,绿色消费就难以进行。
绿色物流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从政府政策、企业经营战略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上建立科学的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四、实施绿色物流,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保物流的全面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一齐行动,才能够有效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一是政府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二是转变观念,树立全民参与意识。绿色物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着眼于长远利益,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与员工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全员参与还包括企业要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并切实制定“绿色计划”,实施“绿色工程”。
三是物流企业物流流程的绿色再造。通过企业物流流程的再造,解决对环境的污染。有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配置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径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同时防止运输中的资源和能源泄漏问题。其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加强对绿色物流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实用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相关培训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提升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45-47.
篇10
与平原农业环境对应,草原牧业环境产生了狩猎和游牧生活,不断地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于破坏的高寒腐埴土的草原地带是惟一一种生产适应方式,但是多灾多变、不稳定也是游牧经济成长的脆弱性。在“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9)的游牧生活中,游牧民族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我们看到,蒙古族人视天为父亲,大地为母亲,动物为朋友。他们的舞蹈动作以模仿鹰的展翅飞翔、马的飞奔疾驰为主,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豪迈、热情。
在滨海渔业的生态环境里,海洋是渔民的生存空间、生活场所,其价值观念是以安全、捕鱼为核心,形成崇尚妈祖的习俗。汉族渔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多与迎神赛会结合,祈神保佑出海平安、家宅兴旺的龙舞、蚌舞、鱼舞盛行。在福建、广东地区汉族的“鱼灯舞”里,“春鱼交尾”、“夏鱼出海嬉戏”、“秋鱼潜海觅食”、“冬鱼群聚岩洞”等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的京族信奉海神,他们祈求海神保佑的舞蹈“跳天灯”,气氛肃穆、安静,舞蹈动作端庄优美,脚跟落地时坚实,膝部颤动有力,这是京族人长期行走在沙滩上形成的动律特点。
茂密的森林、巍峨的群山、清幽的河川,构成山林狩猎的生态环境,哺育着狩猎民族。他们在血腥地里“飞土逐肉”,龙争虎斗中获取果腹的食物、遮寒的兽皮。由于对动物的生存依赖和畏惧,狩猎民族产生了虔敬与戒慎的心情、感恩敬畏惜福的心理。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日,他们都要歌舞狂欢,内容自然都与狩猎相关。如鄂伦春族有模仿动物和飞禽动作的“黑熊搏斗舞”,有表现狩猎的“依哈嫩舞”。
可见,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各民族对多样化自然环境的适应。由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动作,会逐渐地化为舞蹈动作。如云南哈尼族卡多人居住于哀牢山茫茫森林边缘,他们白天撵山捕猎、挑担抬木,讲究肩要稳固,这样才能完成重活。他们的舞蹈里的“三跺脚”即三步重跺一次脚,连着肩重摆的动律就是从劳动节奏韵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的生产劳动方式,首先影响人的行动、步态,然后影响舞蹈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