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章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或总体性的问题,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不应该混淆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二、测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我国一般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但近年有向65岁靠近的趋势。通常来说,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谢静的研究认为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1.程度指标:(1)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化的趋势。

2.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所需要的年数。

3.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2)老年人口抚养比,(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杜鹏.1994.)

三、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

曲海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其中指出:第一,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年轻化和老龄化的起伏变化;第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欧洲各国而仅次于日本;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快的,其程度可能超过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不一定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第四,在今后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始终占据世界首位;第五,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

谢静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1.速度快,规模大;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全;3.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4.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地区间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的特征。

四、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有两种倾向。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持悲观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大于机遇(邬萍,1999),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田雪原,2000)。

较积极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使老年市场的形成和老龄产业的发展。发展老龄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但不构成这一领域的主导观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刘铮.人口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罗淳.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J].人口研究,2001(6).

[4]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辞典[J].人口译丛,1982(3).

[5]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6]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A].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与对策研究[C].华龄出版社,2000.

[7]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姜向群,丁志宏.人口学刊[J].2004(5).

篇2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经济 发展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

(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

(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

(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会相应下降。一边,劳动者的高储蓄得不到维持。另一边,老年人口增多的过程中还会加大消费,这样,导致了社会总储蓄的下降。

3、推动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变。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内容包括:赡养支出、医疗保障费用和其他安保体系的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正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老年人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经过党委、政府、社会、家庭、居民的有机协同,实现我国和谐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斌斌.广西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04月;

[2]李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04月;

篇3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健康管理; 慢性病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自198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以来,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1],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2]。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且将以1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①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②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③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

2健康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提出的"健康老年化"的定义是:延长人类生物学年龄和心理、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健康和独立生活的寿命更长、生命质量更高。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正式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健康,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发展[4]。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越显现出其重要性。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2012年首届世界健康老龄化大会的主题是"演变:变革时代的整体老龄化";国际助老会2012年4月7日提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可见,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健康老龄化的卫生保健正成为本世纪具有重要地位的课题。2007年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上 Professor Colette Browning(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资助的健康老龄化网络中老龄化研究召集人)就全科医生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作用做了重要发言;2012年"第二届中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上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5]。可见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战略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并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国从事老年临床护理人员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健康管理

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等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我国经济不算发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人们健康意识薄弱等状况使上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国发展健康管理更具有迫切性。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

3.1健康管理定义 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健康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继而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6]。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即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都能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人们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于所有个体,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其中,慢性病患者是健康管理主要的服务人群,而这部分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3.2健康管理的意义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性疾病也不断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疾病进行预测,适时的发现潜在的疾病,了解疾病演变的过程,可以延缓许多慢性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来说,则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艾鼎敦博士对健康管理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指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7],证明了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刘祚燕[8]等认为:将健康管理引入老年科护理,能充分调动老年患者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体现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身心社会的整体观照护老年人的服务模式。由此可见,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医护人员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3.3健康管理的步骤 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老年人口的健康资料;第二步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第三步是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第四步是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第五步是对健康改善的状态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是核心,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医务工作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多种关于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估量表:OARS量表、综合评价量表CARE、多水平评价问卷PGCMAI等[9]。有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为从事老年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路径。

3.4健康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 需重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强人们的意识,收集个人和群体的相关资料,对健康危险因素作出评估,及时消除健康危险因素,真正做好疾病的零级预防,发挥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而不是有了疾病再重视,有了疾病才讲健康管理,对于广大老年人更应如此。

4结论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需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发挥医疗保险、医院、社区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老年人群健康数据库,科学采集与分析健康管理需求,完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性评估系统,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团队,多维度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医疗领域软件及硬件的创新来进行健康管理,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健康管理引入老年人护理中来,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照顾者逐渐转变为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管理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是老年科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秀英,刘祚燕,龙纳.老年护理学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77-2979.

[2]袁荣.老年护理与发展现状[J].当代护士,2013,9:13-15.

[3]丁玉琴,张建华.高龄失能群体社区照护现状及服务体系探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8,21,29(24):60-62.

[4]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0,20(5):507-509.

[5]Shane Thomas.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J].全科医学,2012,10,15(10A):3209-3210.

[6]李鲁.社会医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7-108.

[7]巢健茜,徐辉,刘恒,等.以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现健康老龄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4(2):114-115.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福利等问题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正是源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着眼于后一方面,试图用经济模型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一、模型的设定

(一)人口老龄化因素变量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老龄化因素产生的效应,因此为了集中于该点,这里只考虑有劳动力人口和老龄人口,暂不考虑未成年人人口。设劳动力人口为L(t),老龄人口数量为LR(t),经济的总人口数为N(t),t为时间,那么两者之和为L(t)+LR(t)=N(t)。为了简便记号,以下同期t时的L(t)、LR(t)、N(t)分别简记为L、LR、N。[1]

现定义变量α=LRN,显然,α是该经济中的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α是可以体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一个变量。把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经济模型后,得到:

LR=αN(1)

劳动人口数量为L与老龄化率α有如下关系:

L=(1-α)N(2)

α的引入提供了定量分析老龄化作用效应的一个有效信息途径。

(二)养老水平系数

从整体经济的运行上来看,养老的实质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财富用于老人养老。设经济产出总量为Y(t),t表示时间。其中分配给老人用以养老的部分记做YR(t),在Y(t)中扣除YR(t)之后的部分就是可用于劳动力的支配,将其记作YL(t),也就是:YR(t)+YL(t)=Y(t)。为了方便记号,以下同期t时的Y(t)、YR(t)、YL(t)分别简记为Y、YR、YL。

所以,老龄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RLR,那么,总人均收入水平即为YN。现定义θ如下:θ=YRLR/YN,即θ是老龄人口的平均养老收入水平与经济中总人均收入水平的比率。θ的含义如下(见表1):

表1养老水平系数的经济含义

不同情况θ>1θ=1θ<1YRLR/YN=YRYNLR=1αYRY(3)所以可以得到:YR=θαY。进一步,总产出可表示为Y=YL+θαY。(三)养老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养老水平是如何影响总体经济运行的,由下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见表2):表2 养老水平影响经济的路径

θ的不同情况θ=0θ为特定值θ=1/α

分配情况劳动力占有全部产出劳动力老龄人口分配产出老龄人口占有全部产出生产情况资源全部进入再生产部分资源进入再生产全部资源用于养老对经济的影响正向0负向x0F′(k)=∞,limx∞F′(k)=0,即经济的路径不发散。此外,假设资本、劳动和知识的初始水平是给定的,经济最初出于平衡增长路径上,人口总数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增长,即:N=n,A=g(其中,n和g为外生参数,N和A表示对时间的导数)。产出分为消费和投资,其中产出中用于投资的比例s是外生不变的,一般用国民储蓄率替代表示,即K=sY-δK,其中δ为折旧率,n、g、δ之和被假定为正。[3]

要研究出现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需要对索洛模型作出必要的修正:

(1)假设老龄人口对其养老收入YR不再进行储蓄,而是全部用于消费,即经济中只能对YL(t)部分进行投资,那么,设劳动力的储蓄率为s,则经济中的投资量变为:

s′Y=s(Y-θαY)-δK(4)

注意,这里的s为劳动力的储蓄率,假设s为国民储蓄率,由于实际的投资量是一样的,因此有:s′Y=s(Y-θαY)(5)得到s′=s(1-θα)

(2)加入老龄化因素后,人口与劳动力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变量,其关系可表达为:L=(1-α)N。

(3)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在索洛模型中,其核心假定涉及生产函数和三种生产投入品,即资本、劳动和知识,这三者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本文采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Y=F(K,AL)Kα(AL)1-α(6)

其中,K是物质资本存量、A是劳动者的知识水平、L为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量。y=Y[]AL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k=KAL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数量,于是可以得到密集形式的生产函数:

y=f(k)=kα(7)

其中,f′(k)>0且f″<0。

由L=(1-α)N,可得:

k=K/A(1-α)N(8)

对上式中时间t求导可得:

=A(1-α)N-K[(1-α)N-AN+A(1-α)][A(1-α)N]2(9)由(4),即前面假定N=n,A=g,带入上式整理可得=s(1-θα)YA(1-α)N-δKA(1-α)N-gKA(1-α)N-nKA(1-α)N+KA(1-α)2N,注意到y=f(k)=Y/AL=Y/A(1-α)N以及k=Y/AL=K/A(1-α)N,因此上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δ+g+n)k-1-αk(10)上式即是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后,经济增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在索洛模型中,=0代表了索洛模型中经济的平衡增长状态,即模型中各个变量增长率都为常数。当=0时,k(t)为常数,则人均有效资本不变,进而人均产出f(k)不变。此时若技术水平一定时(即A不变),则人均产出水平YL=Af(k)保持不变。那么,如果k=0,则在经济增长中人均产出水平YL将保持不变,所以说,k=0是人们所关注的一种状态,对于满足=0的k,记做k*。也就是说k*满足下面关系式:sf(k*)-sθαf(k*)-(δ+g+n)k*-α1-αk*=0(11)

这就是包涵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平衡方程。然而(11)是否有解?有解的情况下解是否唯一?

下面说明方程(11)有唯一解,因为:

sf(k)-sθαf(k)=s(1-θα)f(k)其中,s(1-θα)>0,f′(k)>0,f″(k)<0,且满足lnada条件:limx0f′(k)=∞limx∞f′(k)=0,所以y1=sf(k)-sθαf(k)是一条上凸的递增曲线,并在k=0点斜率无限大,故与直线y2=(δ+g+n-α1-α)k有唯一一个交点。[4]二、老龄化下经济增长模型的改进

本文在采取曼昆、罗默和威尔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即在原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人力资本存量这个因素得到以下模型:

Y(t)=K(t)aH(t)b[A(t)L(t)]1-a-b且a>0,b>0,a+b<1(13)

其中,H(t)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同样的上式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且前面的假设同样成立:(t)=s′Y(t)-δK(t),(t)N(t)=n,(t)A(t)=g一样成立,人力资本存量同时满足假设(t)H(t)=h,h为常数。

由前面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过程可知,经济平衡增长方程(11)存在唯一解,然而由于生产量的变化,加入人力资本存量后,由K/AL推导出来的平衡方程解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平衡方程解不一样,下面我们寻求(13)的平衡增长路径。

对(13)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lnY(t)=alnK(t)+blnH(t)+(1-a-b)[lnA(t)+lnL(t)](14)

两边对t求导可得:

Y=aK+bH+(1-a-b)A+L(15)

由前面的假设可知,H、A、L均保持常数的增长率,因此要达到平衡增长状态,只要Y、K保持常数增长率即可,由(t)=s′Y(t)-δK(t)可知K(t)的增长率为:

K=s′YK-δ(16)

上式表明:当K的增长率为常数时,即等式右边为常数,则YK必须为常数,也就是说Y与K的增长率必须保持相等,否则(16)右边不可能为常数。所以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有Y=K,由(15)可得:

BY=bH+(1-a-b)A+L1-a(17)

其中B表示在平衡路径上,gx表示变量x的增长率,即gx=x,(17)式Y0与K0的增长率gY0与gK0是在平衡路径上取得的,并且相等。然而改进后的模型是否还能达到平衡增长路径还有待证明,下面我们说明:

假设K的增长率满足gk>gk0,则由(15)式可知gY>gY0,但由于其它变量的增长率为常数,故有gY<gK,即Y的增长率比K的增长率小从而YK是不断减小的,故由(16)式可知gK不断减小,同样由(15)可知gY也在不断减小,且由(16)可知gY下降的速度比gK下降的速度慢,从而向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值gY0收敛;假设K的增长率满足gK<gK0同理。

因此,改进后的生产树模型也会收敛到平衡增长路径上。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设p(t)=Y(t)/L(t),p(t)表示t期的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其对应的增长率为gBY/L=[]p=d ln pdt=d ln Y/Ldt=d ln Ydt-d ln Ldt,即dBY/L=gBY-gBL=BY-BL(18)

上式右边为国内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劳动力增长率,即为平均每人产出的增长率,代入(17)可得:

gBY/L=bH+(1-a-b)A-b[]L1-a(19)我们再加入人口老龄化因素考虑上式。首先假设:

(1)若劳动人口的改变是由老龄化因素引起,即在时期t劳动力人口的改变量与劳动力步入老龄人口的改变量相等。

(2)老龄化因素不影响单位劳动平均产出,其理想状态为:

=R-LR

其中,为t期的就业劳动人口改变量,R为t期的老龄人口改变量,为t期的老龄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在平衡增长路径上,t期的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为:

bH+(1-a-b)A-bR-LR[]L1-a在加入老龄化因素后,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的变化量为:

ΔgBY/L=b1-a-LR+LRL 由于老龄人口死亡率变化较小,这里我们忽略不计,所以上式简化为:ΔgBY/L=b1-a-RL(20)

所以可以看出,在a、b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劳动力的增长率小于劳动人口的增加率,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就会出现负增长率;反之,如果劳动力的增长率大于劳动人口的增加率,单位劳动平均产出就会出现正增长率。这同时也说明,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效应通过参数b的大小来实现。

三、实证分析

由(20)式可知,为了得到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的影响,需求得a、b的值,而a、b的值可由对(14)式做回归分析得出;和R则利用人口预测模型分析预测得到。[5]这里,样本数据时间跨度为1978―2010年,数据主要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各样本指标由下表表示(见表3):

表3各指标的数学表示

变量名称YKHL

数据表示GDP资本存量[6]大学中专毕业人数就业人数

首先对上述数据做预处理,对下图各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其过程实际相当于对数列做线性回归中的显著性检验,通过检验lnY、lnK、lnH、lnL均为95%置信度下一阶单整序列。然后对(14)式做回归分析后可得:

lnY(t)=0731*lnK(t)+012*lnH(t)+0149[lnA(t)+lnL(t)]

(t=18233)(t=14842)(t=3297)

R-Square=0959d=1834由此可知:a=0731b=012

将该结果代入(20)式可得未来至2050年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即对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图:未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如图所示可知:随着2011―2014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给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带来的是正效用,但这种正向效用的程度在逐年递减。从2015―2028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对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产生负效用,其效果表现为较为平稳的震荡效果。从2028―2031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起了较大的副作用,并在2030年该负效用达到顶峰-083%。从2032―2042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仍然产生了负效用,但其效果正逐年减小。从2043―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整体经济开始出现正效用,并逐年递增。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给整体经济会带来正向和负向的效用,并可划分出较明显的波动区域,在产生正效用的区域,人口结构合理,劳动力充足,社会处于人力资源无负荷运行中;当经济体处于负效用区域时,劳动适龄人口结构性下降,老龄人口的相对量增多,社会处于人力资源较为紧缺的时期,不仅给经济体的正常运作带来了阻力,同时也会引起诸多社会问题,如养老、就业、社会福利等。因此,如何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采取合适科学的政策导向,以帮助经济体正常平稳的运作是我们后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政策建议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市场出现缺口,劳动力资源出现匮乏,结合我国产业结构来看,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将来劳动力出现严重缺口时,将给整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结合现代经济发展进程,第三产业正是对劳动力人口要求相对最多的产业,面对这两方面的困境,我们需要加快产业升级。

2人口老龄化紧接着带来的影响是老龄人口比重加大,这同样带来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抚养系数不断增大,社会负担逐步加重,单位劳动力人口所需要抚养的单位老龄人口会越来越多,这无疑给了劳动力人口和社会更大的压力与负担;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储蓄率明显高于劳动力人口,储蓄率的上升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一个紧缩的效应。鉴于这两方面的影响,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科学的制定养老制度才能适时地减轻当下劳动力人口和社会的生存压力。

3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带来正面的影响,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培养正在发展中的老年产业,这是一个处在朝阳中的夕阳产业,根据全球老年产业的发展经验,其必将成为一国整体经济增加的强劲动力,同时我们应关注由老龄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配以适时地政策鼓励,以促进其健康稳步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1]斯诺.经济发展与人口约束[J].金融信息参考,2003(7).

[2]Olivier Jean Blanchard,Stanley Fischer,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M].The MIT Press,1989.

[3]付娟.中国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用分析[J].金融经济,2006(4).

[4]Mankiw,Macroeconomics[M].Worth Publishers,1994.

[5]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2000(1).

[6]王涵语,马磊,夏中泽.老龄化下人均经济增长变动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1).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ging Population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Xu Da

篇5

2012年7月11日,全世界将迎来第23届“世界人口日”。全球人口的列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飞奔,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有将近7亿人口的年龄在60岁以上,这一数字预计到2025年将翻一番,并在2050年达到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危机与商机并存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到25年的时间便进入欧洲用了近一个世纪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为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记者探访了北京石景山区北重西厂小区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据社区居委会主任介绍,作为一个较早的社区,该社区目前总人口数为3600人左右,而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则为600多人,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6.7%左右。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现实。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指出: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是“未备先老、未富先老”,国家必须在经济、社会制度方面做好准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然而,人口老龄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国家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对众多的企业来讲,更是一座藏金蕴银的大矿藏,无限的商机正等待着企业的开发和利用。由于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于是美其名曰“银发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2012年世界卫生日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真的需要改变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看法,过去形成的那些观念已不再适用。当一个百岁老人去年成功跑完马拉松时,我们就明白,必须改变对‘老年’这一概念的定义了。”银发老人在向社会贡献其青春年华之后,不但成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而且引发和推动了银发市场的大发展。

据《中国(含全球)银发族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报告》一书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不少于8000万人。民政部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陈勇鸣教授认为,“银发产业是中国经济新的内需增长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推进,在老年人人口数量及其收入同时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果能合理、有效开发,“银发市场”必将大放异彩。

银发市场蕴藏巨大发展空间

岁月催人老,老人需关爱。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一生沧桑之后,老年人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从家人、社会获得较多的关爱;在时间、精力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寻找机会弥补过去因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尽量给自己安排一个满意的晚年生活。因此,从内容来看,银发市场所涉及到的,并不局限于专属老年人使用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浴盆、手杖、按摩器、治疗仪、测量器、轮椅、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商品。随着老年人市场需求的日渐强烈,银发市场领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可观的商机,如老年社会服务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保险业、老年金融服务业、老年职业培训、老年旅游业等。可以说,银发市场是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需求而生,不仅涉及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康复保健,还包括老年人学习、娱乐、休闲、理财、保险和婚姻等。银发市场成为众多商家瞄准的一块大蛋糕。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四二一”模式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作为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在稀缺的养老资源支持下,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的影响下,子女对家中老人的日常护理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催生了老年护理家政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养老机构的巨大需求。各大城市的家政服务公司都开设了老人护理服务,并且经常季节性地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一位73岁高龄的退休老人吴老太太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她家所在的那栋楼里,已经有三位常年需要家庭护理的老人,“退休工资基本上都用来支付护理工资了”,“最怕遇到不勤快、手脚不干净的家庭护理员了。” 吴老太太说,她家隔壁楼上有位75岁的老伯在一年中连续换了三个护理人员后,半年前搬去了一家养老院,“那里有他的表妹,只要交钱,吃、住有专人管,还能有伴一起玩,也算不错了。”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52-0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该国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 [1] 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6,714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309万,占人口总数的8.5%。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2] 届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有关学者指出,一个国家拥有几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间长达四五十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与其他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长较快。如果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7%的时间比较,我国只要40年左右的时间,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差不多要80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今后五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2]可见,我国老龄化速度之快,使得养老形势非常严峻,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事实证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实现现代化之后才遇到老龄化问题的,也就是“先富后老”,这样使得他们有比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来从容应对老龄化的挑战。而我国恰恰相反,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比现代化的进程还要快,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为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口寻找行之有效的养老模式已经是非常紧迫而且现实的问题了。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化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笔者逐一分析之。

一、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或子女的家里,自我照顾或由子女赡养、服侍,安度晚年。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老人在家中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是多数老人向往的理想养老模式。但是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家庭结构上,传统的大家庭在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421家庭”、老年夫妇家庭以及“空巢”家庭,与此同时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已经不适应老龄化的形势了。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虽然社会养老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强调现阶段的家庭养老,一方面是为向社会养老过渡作准备,更主要是强调家庭在养老中的精神供养功能。[3] 有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比例仍然很高,英国为95%,美国为96.3%,瑞典为96.2%,日本为98.6%,新加坡为94%,泰国为72.2%,我国为75.4%。[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具有时代的新生命力。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的过程。”[4]因此,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

二、机构养老模式在变革中推进

篇7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积极老龄化;必要性;可行性

一、概念界定

1.老年人力资源的概念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关于老年年龄界线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其定义均是不一样的。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年龄的标准也在持续的变化之中,联合国曾经使用过60岁和65岁两个标准。就我国而言,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都将60岁作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一个评判标准;除此之外,参照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男60岁、女55岁),也可知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限是相对科学的。

因此,老年人力资源是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入口。①

2.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结合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定义来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于满足老年年龄的人口,通过学习、教育、管理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利用、打造和发展,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

在中国,早在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了人口总数的10.46%,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而从联合国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65亿(第二名为印度,0.92亿),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政府也积极通过各种措施缓解困境,如提前退休议案的提出,鼓励老年人二次就业等。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以适当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和公益活动中。

从我国老年人就业的行业分布来讲,第一产业的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第三产业紧随其后,而由于第二产业在从业要求上对身体状况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人数相对较少。除此之外,随着老年人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一直是稳步上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保证其在退休后仍然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而从老年人就业的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的比例持续减少,非公有制单位成为老年人就业的主要渠道。例如民办高校,私人医院等类型企业对于老年就业者就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此类老年退休人才,更好的提升学校素质或医院的医疗水平。总体来讲,尽管我国老年人就业率有所增加,但相较同期的其他发达国家来讲,仍然相对落后。

而从海南省本省的人力资源开发来讲,依托于海南省独特的天气优势,海南省一直是老年人养老的胜地。所以在此有利条件的引导下,海南省各市县对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均非常重视。2014年海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海南省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面向海内外发出了海南引进人才的新讯号。该柔性引进规定中有两条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力资源人群的:其一是“候鸟服务”,即通过聘请旅居我省休养度假的“候鸟型人才”在琼开展服务的方式,吸引其提供科学研究、课题攻关、课程讲授、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其二是退休返聘,通过返聘已经退休的省外人才来琼工作的方式,吸引其提供智力支持。根据调查,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均聘有退休返聘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等医院也有一定比例的退休名医坐诊。在三亚,根据“候鸟型”人才的特征,三亚市还将其划分为银色候鸟、南繁候鸟、休闲候鸟,并针对三类人才,量体裁衣,搭建服务和事业平台,发挥人才作用。同时完善了候鸟型人才信息库,先后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老教授协会,发挥南繁候鸟、银色候鸟型人才作用,并将实施休闲度假人才“候鸟工程”作为九大重点人才工程之一。万宁等县市也积极启动引进候鸟型人才工作,建立候鸟型人才资源库,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储备。总体来看,海南省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通过非常积极主动的态度广泛的吸引老年优质人才,无论从政府还是企业的角度都充分认识到了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提倡“积极老龄化“,倡导老年人不再作为社会的包袱,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

三、海南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可知,海南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上和实践上都已奠定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以下三个因素将进一步阐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篇8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人口老龄化严重而且速度很快,养老保险资金也存在很大的缺口。然后通过简单的模型说明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最后一部分对缓减“资金缺口”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和适当放开生育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资金缺口;收支平衡;延迟退休年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人口红利”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抚养率比较低,社会生产性强。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结构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该国家和地区就可以视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近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衡量老龄化速度通常是根据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7%翻一番的时间。根据统计可知,法国需要115年,美国需要65年,而中国仅仅需要27年[1]。由此可知,中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惊人,“人口红利”转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新的挑战。2015年1月14日,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并轨”。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的公平,促进事业单位人才的合理流动,更主要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资金缺口”问题。刚刚落下帷幕的两会,“养老保险”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家都在关注在实施“并轨”以后,是不是很快就要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各种信息表明,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急需解决。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进行测算[2]。(如图1)

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预”――张乐

各位学者对“资金缺口”的预测结果有所差别,主要是因为各自的假设条件和使用的模型不同。总而言之,“资金缺口”已经不是网友流传的“吓唬人”,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养老保险制度出发,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以及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和策略。

二、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现收现付制度是以横向平衡为原则,用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保险费来支付上一代的退休金,这一模式可以很好的应对通货膨胀也充分体现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原则。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模式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会造成很大的资金缺口,代际间收入分配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基金积累制是在职人员将工资交社保经办机构,并且不断的积累和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的总和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种制度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我国将这两种制度结合推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在职人员缴纳的保险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相当于现收现付制用来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另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进行积累。

“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虽然是两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结合,但是体现现收现付制的“统筹账户”仍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资金缺口”形成的另一部分原因是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中形成的隐形债务,本文主要研究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的影响,隐形债务不作考虑。下文通过简单的模型构建对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对资金缺口的影响。

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的资金处于平衡状态,即一定时期的缴费数量与这个时期的养老金支出额是相等的。

StLtWt=EtVt(1)

其中, St 为养老保险缴费率;Lt 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Wt 为缴费职工平均工资;Et 为养老金领取者人数;Vt 为平均养老金水平。

为了推导出现收现付制度中的人口老龄化因素,将式(1)变形为:

St=EtLt・VtWt(2)

其中是养老金领取人数和制度缴费人数的比,也称作制度赡养率;平均养老金水平和缴费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也称作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为了测算养老保险资金的盈余,设t年的资金余额为Bt这根据上面公式(1)可得:

Bt=StLtWt-EtVt(3)

因为不是所有的养老金都能收取,必然有个缴费率,假设t年的缴费率为θ,则t年的资金余额可以表示为:

Bt=θStLtWt-EtVt(4)

假设利率为r,则测算期内t0~tn年的期末tn年末累计资金余额为:

B=∑tnt=t0Bt(1+r)tn-t(5)

由(2)、(3)可知,随着老龄化的严重,养老保险缴费人数Lt 在减少,养老金领取者人数Et 增加,;平均养老金水平Vt 因为养老保险费用的刚性攀升也在增加。Bt、B出现负值,说明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受老龄化的影响造成了“资金缺口”。而且由图1可知,“资金缺口”将在2030~2040年达到顶峰。

三、 解决“资金缺口”的建议

养老金资金缺口其根本是指养老金的收支不能平衡,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在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或者提高出生率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支出,但是养老金费用的减少似乎是不可能,因为养老保险费用具有刚性攀升的特性。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也遭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他们大部分解决方案都是从延迟退休年龄开始。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减少支出,更加强了对资金缺口缩减的影响。以下主要从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生育率、提高保障资金运用效率三个方面对“资金缺口”提出建议。

(一) 延迟退休年龄,缓减“资金缺口”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满60岁,女干部满55岁,女职工满50岁。这一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规定的,当时是很合理的,因为当时平均预期寿命在41岁左右。现在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但还施行以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很显然是不合理。而且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一般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而且美国和德国将提到67岁,所以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

“延迟退休”最重要的是可以缓减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简单假设,如果把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分别提高5岁,则意味着可以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而且少发放5年的养老保险,专家计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全国养老统筹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而且采用渐进式延迟不仅能很好的应对公众的反对心里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袁磊设计了三种延迟退休的方案,在不同的组合条件下研究了延迟退休对“资金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案可以推迟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时间的到来,也可以有力缓减缺口规模的扩大,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扭转。[4]郭永斌则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延迟退休对“资金缺口”有很大的影响。

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延迟退休年龄虽然不能彻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但是可以缓减规模继续扩大。

图2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金缺口结构

(二) 养老保险资金的合理高效运用

虽然国家已经将延迟退休年龄提上工作日程,实际上很多学者反对这一做法,[5]李绍光、常云昆、于晨等都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的就业、经济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要解决“资金缺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养老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国虽然放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理论上讲投资渠道多元化,可以投资房地产、证券、基础建设等,但是我国还没有真正做到资金的高效投资,或者说仅仅为了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很少投资一些有风险的渠道。[6]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表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90%以上都存在银行,由此可见投资收益率很低,这也是造成缺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养老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积极的参与多方面投资,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投资收益率。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同时也是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途径。

(三) 提高出生率,适当的放开生育政策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急剧增长,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减缓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也避免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几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快,这一政策的弊端很明显的暴露出来人口结构不合理,赡养率明显增加,[8]范荣欣指出,在人口结构年轻的时候三个在职员工缴纳的养老金可以供养一个老年人的退休金,但是在老龄化严重的时候,抚养率上升,大概一个年轻人只能支付一个老人的养老费用。因此,从人口结构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角度出发,应该适当的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结构,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收入注入新的血液。[7]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国当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88。而且人口结构格局已经确定,所以大幅度提高生育率难度很大。但是从长远来说,提高生育率可以对中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起到很明显的作用。(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蒯小明. 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云梦学刊, 2014(35)

[2]杨欢1,袁磊2. 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度与解决方案―基于延迟退休年龄视角[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4(3)

[3]袁磊. 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吗―72 种假设下三种延迟方案的模拟[J]. 人口与经济,2014(4)

[4]郭永斌. 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评估和可持续性分析[J].保险市场,2013(4)

[5]乐章、刘二鹏.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 [J].社会保障研究,2015(2)

篇9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以房养老风险;人口结构变迁

一、 引言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现象在中国日益明显。如表1,2000年以来,反映一国老龄化的通用指标――老少比和老年抚养比都在逐步攀升。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45%,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9%;而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两个指标分别攀升至13.31%和8.91%。

人口变迁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将经受冲击,养老问题首当其冲。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50%,个人账户事实上已经空账运转了多年(孙祁祥,2001;王延中,2001),这些问题与人口老龄化叠加后,使中国的养老困境愈发凸显。对于以房养老这个热门话题,已有很多研究。本文将以严格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集中分析人口结构变迁怎样通过经济增长、利率等变量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进而通过严格的分析来揭示以房养老的风险。据笔者了解,类似严格而新颖的分析目前并不多见。此外,现有文献并没有剖析过以房养老产品交易的标的和特有风险,本文将在这些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

二、 以房养老产品剖析

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将住房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借款,当其去世或满足约定条件时,贷款机构通过出售、拍卖或者出租抵押的房屋收回借款的本金和利息。我们先辨析出以房养老产品中真正的标的物,再通过与常规养老保险产品的对比识别出以其特有风险,以便后文对该产品风险的进一步分析。

1. 以房养老产品的真正标的。以房养老问题的核心在于保险的提供者为住房所有者提供养老保险,但保险购买者支付的并非货币,而是房屋。显然,整个交易的关键是交易的载体――住房,且是未来的住房,而真正的交易对象是两个现金流,一是保险公司支付的养老保险金,另一个是房屋在未来的出售价格。从理论上讲房屋未来的价格决定了养老金的给付标准。

保险交易的对象实际上是风险,保险的购买者通过支付保费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收取保费,承担风险。为了识别出以房养老的风险,我们假设某老年人拥有自有住房,若他希望靠出售房产获得的收入来养老,除了可能面临房产售价不够高的风险外,卖房的收入按照预期寿命安排,如果实际寿命超过预期寿命,将面临将无钱可花的风险。

如果参加了以房养老项目,未来房价波动的风险及长寿风险都将转移到保险公司,因此以房养老交易的对象实际上正是这两种风险。长寿风险是所有寿险产品都必须考虑的,不是以房养老的特别之处,本文主要关注以房养老项目中的特有风险――房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2. 以房养老的核心风险。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保费和年金通常都已事先确定,风险仅体现为长寿风险。对于以房养老型产品,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本质上是一笔风险收入。如果未来房产价格下跌,合同终止时保险公司出售或出租借款人抵押的房产所得可能无法补偿其支付的贷款总额,从而保险公司将遭受损失。因此房产价格未来走势与保险公司能否盈利息息相关。

此外,虽然保费是随机变量,但保费与养老年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会改变:保费越高,投保人获得的养老年金就越丰厚。在以房养老模式中,保费是未来房屋的出售价格,售价越高,投保者得到的养老年金就越多。然而未来的售价是随机变量,理论上可高可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仅能根据房屋价值未来的变化趋势确定年金给付。如果未来房屋价值看涨,年金的给付标准就高;如果看跌,给付标准就低。而年金给付标准同时又会影响老年人是否参与以房养老项目的决策,如果年金给付太低,老年人参加此项目的可能性就较小。因此养老金给付标准的高低不仅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同时也决定着以房养老市场能否顺利构建。

根据前文的论述,房屋未来的价格不仅决定着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同时还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因此,房产价格是以房养老模式的核心,正确判断它的变化趋势可以揭示这个市场的主要风险。

三、 以房养老的风险分析――人口结构变迁视角

我们将围绕房产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分析以房B老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房产价格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严格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应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但本文的目的是定性分析房地产价格走势及其对以房养老模式带来的风险,因此只集中分析那些明显受到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影响的变量。一旦人口结构变化对这些变量造成冲击,冲击力将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以房养老模式的运行。

1. 经济增长视角。按照经济学定义,房产属于正常品,人均收入的提高将提升房产市场的需求,在房地产供给一定的情况下,房价将上扬,且人均收入提高的越快,房价的涨势就越猛。反之,人均收入增速下降,房价的涨势也随之下降。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以下将讨论人口结构变迁将如何影响人均收入。

考虑简单的经济增长会计恒等式Y/N=(Y/W)(W/N),N是总体人口,W是劳动力人口,Y是GDP。这个式子表明人均收入=每单位劳动人口收入与劳动者占比之乘积。对恒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人均收入增长率=每单位劳动人口收入增长率-人口抚养比增长率。显然,人均收入和人口抚养比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然,会计恒等式的论证并不能代替严格的经济学理论推演。要了解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回到经济增长模型中。从恒等式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每单位劳动人口收入增长率不变,那么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抚养比上升的确会损坏经济增长潜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抚养比的上升是否会影响每单位劳动人口收入增长率。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对人口的处理较为简单,忽视了人口结构因素,因此经典理论的人均经济增长事实上对应本文中的每单位劳动人口收入增长。从而,本文的分析可以完全对接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即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源泉。

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中长期来看,可以是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这是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可以是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总人口不变的前提下,老龄化意味着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下降,社会中生产者减少,净消费者(老年人口)增加,一般而言,储蓄将走低。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因此投资必然会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理,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根据以上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人均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都将稀释,人均收入增速不可避免地放缓,社会对于房产的需求也将走低。

2. 利率视角。人口结构的变迁会分别对储蓄和投资产生影响,而利率会同时受到储蓄和投资两个因素的作用,因而本节以下将分别对其进行论述。

从储蓄来看,人口结构与国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非显而易见,既有理由和实证支持人口结构老龄化降低国民储蓄率(宋奇成和袁凯2013;胡涛,2014),也有研究持相反的观点(袁志刚和宋铮,2000;张春海和孙健,2012)。我们认为,在老龄化发展初期,虽然老年人数所占比例在上升,但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依然享有“人口红利”的优势,因此可能会造成虽然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是社会储蓄依旧较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人口会的减少导致人口红利消失,在此情况下老龄化的加深将会造成储蓄的减少。

人口老龄化导致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趋紧,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扬。企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严格的生产者理论指出,当一种生产要素减少时,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下降。那么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工资上涨、劳动力需求下降将导致社会投资边际产出下降。当以边际产出衡量的投资回报下降时,企业进行投资的激励将下降,社会整体的资金需求趋软。

当资金供给和需求都减少时,利率的变化不确定。如果人口老龄化造成资金供给的下降更为显著,利率将上升;如果资本边际产出下降更显著,利率将下降。实证研究亦无定论,如陈国进和李威(2013)指出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利率处于下降通道。不过,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更是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经济都享受的低利率正是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一旦人口红利结束,将意味着低利率时代的结束。

本文亦不能对利率的变动趋势下定论,但本着提示以房养老风险的出发点,再加上格林斯潘的意见现在更占上风,我们不妨假设利率上行的概率更大,进而分析利率变动对房产价格的影响。

房产既能被看作耐用消费品,从保值增值的角度也可被视为投资品。作为消费品,利率上升人们对其消费会减少,房产价格将下降;作为投资品,利率上升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未来无穷期租金的折现值下降,房产价格也下降。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利率上升时,房产的价格都会下降。

即使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利率发生了小概率的下降事件,这将引起房产价格上升。如果房产价格上升足够多,可以弥补提前终止合同所需费用,那么以房养老参与人可能提前终止合同,享有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这样,参与以房养老项目的保险公司仍然会面对项目结束期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

3. 拓展:利率管制、信贷配给与人口结构变迁。利率表面上是资金借贷的价格,其动态本质则是联系今天与将来经济决策的关键变量。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结论可以保证利率的变化能使得有限的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实现最优配置。假若利率受到管制,其作为价格信号就不能精确反映外部因素的变化,有时候甚至扭曲外部信号,使得资源的配置更为恶化。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利率管制、信贷配给及人口结构变迁之间关系的简单分析,得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将来有可能成为以房养老保险模式的障碍”这一结论。

为分析方便,我们将经济简化为两种产品,一类是住宅产品;另一类是老龄化产业。当没有利率管制时,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如图1所示。

这是一幅典型的一般均衡图形,横轴和纵轴商品分别是住宅和老龄化产品。当利率由市场决定时,市场均衡由无差异曲线U1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描述,两者的公切线是“非管制价格”线,其斜率代表了住宅和老龄化产业之间回报率的对比。

如果利率受到管制,较低的利率减少了消费者通过资金要素获得的收入,从而减少了产品需求;此外,利率管制产生的资金供需缺口实际上提高了资本的影子价格。需求减少,供给成本提高,老龄化产业回报率必然下降。

在中国,由于住宅被当成资产,其回报会提高。当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时,人们会将房产作为存款的替代选择,房产的需求因利率管制而增加。在利率管制下,信贷配给出现,资金更偏好违约风险小的行业。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由于有隐性的地方土地财政担保,市场认为它的风险较小,资金的配给更多地流向住宅市场。需求增加,供给成本减少,行业回报率必然上升。

根据以上分析,利率管制最终降低了老龄化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提升了住宅产业的投资回报率。由于产品价格实际上是回报率的折现值,因此这两个产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动:住宅的相对价格提高,如D中的“管制价格”线。市场的扭曲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由于住宅相对价格提高,资源更多地流向住宅市场,而留在老龄化产业的资源过少。图中“管制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是利率管制后的均衡,它和利率市场化均衡之间的差异反映了资源扭曲的程度。

人口结构的变迁,将加重两个行业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老龄化导致对老龄化产业的需求增加,回报率提高,市场化的利率会将一些不能产生相同回报的投资挤出市场。利率如果受到管制,未来社会老龄化的高额回报将不能通过利率价格正确引导,本该流入老龄化产业的资源分流到了其它行业。本文认为,房地产行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性行业之一。

综上,中国的利率管制扭曲了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配置,使房地产业的供给偏高,老龄化产业供给偏低。考虑到中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事实,这种行业间的扭曲更加严重,造成未来房产供给过多,老龄化产业供给过少。一旦这成为事实,则房产价格将下行,而老龄化产业的价格将上升,届时,以房养老模式将经受严峻考验。

四、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今天,以房养老项目能否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仍旧存在争议。以房养老项目持续时间较长使得其更多地面临各种风险,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其雪上加霜,以房养老的发展前景更加扑朔迷离。本文从人口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通过各种途径对房产价格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其对以房养老业务造成的风险,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然,现实永远比理论复杂得多。以房养老项目在现实操作中也一定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只是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所提到的只是纷杂矛盾中的部分可能。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作用的持续发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进步,以房养老在中国社会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市场机制将引导人们不断探索规避风险、创造条件。

⒖嘉南祝

[1] 陈国进,李威.人口结构与利率水平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5):68-77,127.

[2] 胡涛.人口结构变迁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4,(9):5-9.

[3] 宋奇成,袁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19.

[4] 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5):20-27.

[5] 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模式的偏差及其矫正[J].经济研究,2001,(2):20-28.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 开掘 老年社工 理论 视角

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人的生命延续,当步入老年以后,体力、智力等均会趋于衰退,劳动参与的能力也就随着减退。对于某总体人口而言,当该总体人口进入老年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候,劳动参与的能力减弱,导致劳动参与率的降低、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老年人力资源的开掘具有现实条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

首先,从人力资源的概念上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掘是可行的。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法定劳动年龄以外具备实际参与社会性活动能力的人口。这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含义,不应受年龄大小和在业与否的限制,其中也包括健康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

其次,老年劳动力供给充足。在65岁以下的老年人口中,在这个年龄段中,大多数劳动者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而且他们的不少人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和领导管理经验。加之老年人由于工资低,退休金少,年龄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明显,所以许多老年人退休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大都愿意再就业。

第三,不存在与年轻人竞争岗位的问题。老年人从事填补“拾遗补缺”的岗位,这些岗位由于收入较低、工作量小、耗时较长且不固定,具有明显不同于劳动适龄人口的特点,不符合年轻人就业的空缺,但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又为社会所需要,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为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机遇;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等为主要形式实现就业,既可以缓解技能人才短缺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可以传授年轻人以知识、经验、专长等,与年轻人之间产生一种优势互补,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科技人才。目前我国已退休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80多万,占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40%。他们中的90%是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大多数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意愿,并且不需专门培养,这为目前我国许多领域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老人施展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老年人力资源开掘提供了机遇。那些身体健康而又有一技之长的老人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量才录用”原则,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劳动力,用人的标准是能力强弱,而不完全是年龄大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和办公自动化的提高,这有利于老年人凭借其智力和经验优势再次参与到社会生产。现实也证明了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经验技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掘途径

第一,在国际上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是一种普遍地现象。我们要利用劳动力暂时过剩的机遇,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投资,使未来的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其次,要通过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老龄人口抚养比过高、劳动力负担过重的问题。

第二,倡导和鼓励离退休人员再度创业,转换养老观念。老年人的再就业已远远超出了经济意义,让现代老年人树立起“既有享受退休的权利,也要尽相应的社会义务”的新观念。根据老年人力资源的知识积累优势、经验优势、时间优势、资深辈高优势、人脉优势,结合市场和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应重点有以下几个领域:技术服务和参谋咨询、创办企业、公益服务、代际合作、家务劳动。

第三,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掘的政策环境。老年人力资源开掘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要尽快制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呼吁社会重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开掘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把老年人才开发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之中。

第四,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世界卫生组织已倡导“积极的老龄化”观念,即将对社会的贡献和高质量的生活延伸到老年阶段。因此,努力开掘老年人的潜力,支持他们继续劳动,或者指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领办、创办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事业、企业,不仅顺应了老龄人口的物质及精神需要,而且能够使他们夕阳增辉,晚霞添彩。这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推进老年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基层老年教育的投入,加强基层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基层老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的确是对人类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挑战,但是,庞大的老年人口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拥有数量充沛的可供开掘和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只要认识正确,措施得力,通过卓有成效的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将我国当前沉重的老年人口负担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注释:

(1)“角色理论、活动理论、延续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现代化理论”,参照2012年元月,中国社会出版社,社会工作实务,第五章,老年社会工作理论,P162—P165。

(2)文中“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的定义,引用人力资源管理《实用资料大全》第一模块、基础设置。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舒尔茨(James H . Schulz).熊必俊等译.老年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0

[2]徐光华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刘家强.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掘问题.读书网,20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