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篇1

【关键词】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

0. 前言

放射性核素是能够发出射线并释放出能量的元素,在19世纪被居里夫人首先发现。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现在放射性核素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化工、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发展。但是,放射性元素在为人类服务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也产生了一些危害,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对农业土壤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从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元素经由物质循环,也会进入到空气、河流,植物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危害。

1.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源

在进行核试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核元素释放到外部环境中,这些被释放出来的核元素便是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核电站或者核能武器发生意外事故而致使核能外泄,都会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并且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长久存留在土壤中,很难治理。而且核子试爆和核化工所排放的废弃物中也会含有一些核物质,这也是农业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之一。铀是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是核燃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物质中都含有铀,并且含量很高,例如某些砂岩、水、煤、石油等物质,在开采、使用这些物质的时候,也会有部分铀流失到土壤中去,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此外,有些医疗放射性物质也有可能因为意外或者随着医院排放的废物而流入到土壤到中去;有些化肥中也含有放射性物质,如磷肥,因为其原料磷矿石就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这些化肥洒到农田里就会造成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

2.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现状

(1)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紊乱

土壤遭受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物质会随着生态循环进入到生物体内,随着放射性物质的积累增加,生物体会所受到的放射性辐射也会随之增加,这会造成生物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少量的放射性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生物物种发生突变,导致生态系统间的正常替生变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生变异,导致土壤的分解功能发生变化,还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会下降;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也转移到农产品中去,造成农产品的放射性增强,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物质循环会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流入到大气和河流中,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扩大。大量的放射性辐射会给生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一个生物群落里,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合作、共栖、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形式,所以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的生存相互影响、彼此息息相关。不同种类的生物对于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种类的生物在较低的放射性辐射之下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死亡,而有些生物种类可以在较高的放射性辐射下保持不变。而且,由于物种间相互影响,所以当土壤中的一些物种发生变化时,土壤中其他的物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引起生物群落的变化。此外,土壤中的生物种群也会发生变化,如种群内的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年龄组成发生变化等。

(3)土壤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了极大危害

土壤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人体受到的外部放射性辐射增加,而且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呼吸、食物等进入到人体中,并在人体体内留存积累下来,使人体内的放射性辐射也增加。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导致人体毛发脱落、贫血、白细胞减少、出现肿瘤甚至癌变等。

3.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物修复

由上文分析可知,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并且农业土壤一旦受到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就会长期存在,因为土壤自身对放射性物质的分解及其缓慢。所以,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处理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时,也可以选择化学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高昂、设备技术要求高,所以适用性不强,但是处理放射性污染较严重的土壤时必须采用这种方式。对于一般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都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式。

(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内、阻挡部分放射性辐射以及阻碍放射性物质的传播。植物通过根系或者枝叶将土壤中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吸收进植物体内,从而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就减少了,并且不同的植物,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能力不同,要选择植株较高的物种。植物密集的枝叶也可以阻挡放射性辐射并粘附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颗粒,所以要选择高复集性的植物种类。

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植物修复技术是在放射性物质被植物吸收或者萃取到其地上部位的时候就收割掉、并进行处理。此外,植物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蒸发技术和植物固化技术,前者是指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放射性物质蒸发进入空气中,后者是指将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固定在制定位置,但是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将放射性物质处理掉。

(2)微生物修复

有些种类的微生物可以吸收或吸附并分解放射性污染物,所以微生物修复也是处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方法之一。微生物虽然很“微小”,但是它们单位质量下的表体面积很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巨大,所以采用微生物修复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但是,微生物修复方法容易造成土壤变质从而使土壤遭受其他污染。

4.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土壤遭到放射性污染,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都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我们要重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分析、治理方法研究。在修复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农业土壤时,要综合考虑可操作性、经济成本、治理效果等因素,尽量采用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成本低、治理效果较好的生物修复方法。但是,生物修复方法也存在有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改正。

参考文献:

篇2

如上这段流传于网络的帖子,诉说着生活在各种污染中的人类的无奈。而现在,更强大的污染出现了――核辐射。在一次关于核战争的讨论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情报官员皱着眉头说,如果有一枚核弹飞到美国,半个美国都要瘫痪!这就是巨大的核威力。善用它或误用它,这完全取决于人类的良知,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学着如何排除核辐射。

11个核辐射关键词一

1次X光片

生活存地球上,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放射性照射。我们常说的辐射分为两种: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电磁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指核辐射或放射性事故产生的辐射。对广大公众,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1毫西弗(1000微西弗),也就相当于人体照射一次x本每小时的核辐射量,相当于人体每天可承受的最大核辐射量。

安全距离

距离发生事故的核电站多远才安全?到目前为止,福岛核电站事故尚未对我国造成切实的影响,以后是否受到影响要视事故的发展而定。人体受其山海程度也和温度、湿度、风向等气候因素有,我国目前处于安全范围。

空气污染

反射性物质主要通过吸入放射性污染的空气或食入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进入休虎。身体表面受到放射性污染,特别是伤口污染,也能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长袖衣服

尽量远离污染区。在污染区内,尽可能着长袖衣物,戴口罩、眼镜、手套,减少皮肤外露,不要进食、饮水、吸烟。离开污染区后应及时更换衣物、洗澡。

恶心呕吐

轻度急性放射病,可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也有发生呕吐者,但次数不多。中、重度急性放劓病,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心悸惊恐、头晕焦虑等表现。

胎儿畸形

人类生殖细胞属于非常敏感细胞之一,超量核辐射对可以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绝育或再无法生出健康的孩子,比如出现畸形、智力障碍等。

能够致癌

核辐射可能致癌。辐射致癌效应除了熟知的白血病以外,还有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辐射致癌是一种随机性效应。

染区食品

放射性污染区的农畜产品,如牛奶、舞、肉、鱼、蔬菜等,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检测后,才可判定能否食川。尽量避免存辐射地区进食、饮水。

疑似辐射

反射性物质无色无味,我们尢法感觉到,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当从污染区出来,怀疑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应去剂量检测站,进行体表、体内污染柃测。

购买点烟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碘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在甲状腺。放射性碘进入体内,电隧雾勰在甲状腺,从而导致甲状腺癌等疾病。如果及时用碘化钾,可以使甲状腺处于碘饱和状态,使放射性碘即使进入体内,也不能大量在甲状腺沉积而较快排出休外,从而保护了甲状腺。但有一个前提是:你被辐射了吗?

归国人员

对于从日本辐射区归来的人员,要到医学应急专门机构,或当地政府指定的核事故应急医疗机构咨询、诊断和治疗。如果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使用普鲁士蓝、促排灵、褐藻酸钠等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阻吸收、促排药物,也可用催吐、缓泻等对症方法治疗。

6 招排除核辐射!

一旦出现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定,要尽量获取来源可靠的事件信息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消息。接下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如:

①安全空间

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等)。当污染空气经过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②越远越好

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无秩序撤离可能带来的严重负面作用。

③避下风向

尽量避免处在辐射烟云的下风向区域,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④一个口罩

采用口罩、湿毛巾、布块等材料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⑤洗澡换衣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用更换 受污染衣物和洗澡的方式来减少体态表污染。

篇3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 土壤 来源 迁移

放射性是某些元素原子核裂变是发生的能量以电磁放射或快速粒子形式进行的释放过程,而元素的同位素物质可散发射线的称为放射性核素。自然环境中存在许多放射性核素,包括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38U和232Th等)和人为放射性核素(主要有137Cs、134Cs、90Sr、240Pu、131I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人体内照射剂量和外照射剂量都很低,它们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可是,随着核技术尤其是核电站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这些废物中的核素衰变引起电离辐射造成了人体多种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目前,核废物处置方法主要是深度地质处置,即将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建造在深度地质层中,使用工程的和天然的多层屏障将废物隔离起来[1]。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层屏障必将遭到破坏,废物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就会或多或少地随着地下水流或岩石裂隙从地下废物库中扩散、迁移到岩层或土层中。土壤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大大影响到其他圈层中核素的含量与分布。因此,了解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以及其迁移规律对指导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有重要意义。

1 土壤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1.1 成土母质

“原生放射性核素”指的是在地球形成期间出现的原子序数大于83的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一般分为铀系、钍系和锕系三个系列,它们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大量α、β和γ射线,对地球环境产生强烈的影响。其中具有足够长半衰期,以致至今仍能探测到,并意义重大的有40K、238U和232Th。铀和钍还能通过衰变产生一系列的放射性子代系列。这些放射性核素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主要贮存于岩石圈中。研究表明地壳中的岩石大部分都含有铀和钍[2],238U、232Th含量以岩浆岩最高,变质岩次之,沉积岩最低;40K含量也以岩浆岩为最高,但以变质岩最低。其中花岗岩中238U、232Th含量较高,而我国花岗岩出露广泛,这是我国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1.2 核能利用

1.2.1 核爆炸

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落下灰是迄今土壤环境的主要放射性污染源,对生物圈影响深远。核爆炸时大约有170种放射性同位素被带到对流层中,其中主要是U和Pu的裂变产物[3]。它们首先会对其爆炸中心周围的土壤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在风和降水的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布,沉积到土壤环境中造成放射性污染。

1.2.2 核工业

核能生产包括铀矿开采、矿石加工、铀燃料生产、反应堆动力生产、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废物处置等一系列工业流程,所有这些环节都有可能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1.3 磷钾肥的使用

化肥中的磷肥和钾肥都不同程度的含有放射性核素,因此,施用化肥可能会引起环境放射性增加。尽管如此,许多研究资料报道含钾磷肥料的使用短期内不会对农田、环境造成明显污染。据王少仁研究[4],由于土壤有机质能够对总α、β造成屏蔽作用,在使用含钾磷肥料时,土壤有机质提高,甚至出现了土壤α、β减弱的现象。然而由于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化肥,长期使用还是会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1.4 煤炭物质的使用

燃煤及燃煤发电厂也是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增加原因之一。煤在形成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地质作用,不同程度的伴生有40K、238U、226Ra、230Pb、232Th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据吴锦海等研究表明[5],煤燃烧后放射性物质在煤灰中浓集,其中总α比放射性为原煤的3~15倍,238U为2~4倍,232Th为3~10倍。如今,燃煤电厂排泄堆放的煤灰渣已成为城市一个潜在的核污染隐患[9]。

1.5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广泛使用,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种类和数目越来越大。其中在医学上应用产生的核素较多,主要是198Au、131I、32P等[3]。

2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

2.1 研究方法及研究动态

土壤中核素迁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室模拟、野外现场实验和直接针对核事故的核素迁移调查及研究等。

现今对土壤放射核素迁移研究主要涉及:研究核素从土壤中向不同的动植物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不同生态系统的核素的迁移规律及其放射性水平;137Cs及85Sr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微生物对核素迁移转化的影响等。我国学者主要以黄土为介质进行核素(主要是137Cs、85Sr和60Co)在地质介质中的迁移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据李书绅[6]等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黄土水分渗透系数很小,对放射性核素吸附能力很强,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良好的候选场址。此外,由于低中放射性废物中含有许多有机成份,如离子交换树脂、草酸、柠檬酸以及纤维等,因此也有学者研究了有机化合物和微生物对核素迁移的影响。在对土壤腐殖酸对核素迁移影响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腐殖酸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放射性核素的迁移。

2.2 核素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因素

2.2.1 腐殖质的影响

腐殖质极大地影响了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一般认为,土壤中腐殖酸含量高,对放射性核素处理的容量就大,使进入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积累在土壤中,而被迁移进入地下水以及被植物吸收的部分就少。而这种影响核素迁移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课题,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很不完善。尽管如此,腐殖质仍是进行核素迁移研究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1)腐殖质与核素的互相作用机理

腐殖质是经微生物作用后,在土壤中新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有机物,其性质较稳定,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50~90%,主体为各种腐殖酸及其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3]。根据起溶解性能,一般分为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它们对金属离子具有电荷、吸附、离子交换、缓冲、络合和生理活性等作用,因此对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具有很大的影响。

(2)影响因素

实际上,腐殖酸不仅可以因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改变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状态,而且可以改变吸附剂胶体的稳定性和表面性质,故腐殖酸对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它既可加快核素的迁移,也可阻止核素的迁移,这取决于它的含量、种类、分子量和核素种类与性质。如王旭东等[7]进行了腐殖酸对237Np在石英砂柱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腐殖酸能使237Np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速度加快;但当腐殖酸浓度达到10mg/L或更高时,237Np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速度不再有显著变化。Yoshiaki等[8]通过实验研究了Np在砂土和花岗岩中的迁移,发现不同分子量的腐殖质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不同,分子量低于50000道尔顿的CRL―富里酸可使Np在砂土柱中的迁移速度加快,而分子量为300000到1000000道尔顿的Aldrich-胡敏酸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滞Np在柱中的迁移。

2.2.2 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繁殖快,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甚至可以在受高放射性活度污染的土壤环境中生存,因此,微生物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不可低估。G.Tittel等[9]把微生物的作用归结为六点:①使核废物型体产生降解;②腐蚀核废物贮存罐;③破坏回填材料(一种人工屏障);④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如Eh,pH等;⑤使有机材料降解,以提供核素络合剂;⑥直接摄取核素(移动或滞留)。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和核素之间互相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吸收、吸附及转化作用对核素迁移的重要性。

(1)微生物的吸收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代谢除了需要K、Na、Ca、Mg等常规元素外,还需要一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包括一些重金属元素。因此,微生物可通过代谢过程将一些核素富集与细胞内。

(2)微生物的吸附作用

微生物体积微小,在所有生物中具有最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率,同时其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带负电荷的表面功能基团(表面反应位),如羧基、磷酰基、羟基等基团,因此可吸附各种各样的金属阳离子(包括放射性核素或核废料元素)。

(3)微生物的还原作用

事实上,自然界中许多核素都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并且其还原态的溶解度较小,因此,微生物还原作用可以降低目标核素在土壤环境中的溶解度和移动性。例如,Fe(III)-还原细菌可将U(VI)(铀酰离子,UO22+)还原成U(IV)(铀矿,UO2),而且活性比较低的还原性产物U(IV)将在细胞周质的沉淀。在大多数中、低放废物中,238U是一种重要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但这些放射性废物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锕系元素,包括237Np、241Pu等。Pu(V)/Pu(IV)和 Np(V)/Np(IV)的电位值通常低于Fe3+/Fe2+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值(大约为0V),因此,Fe(III)-还原细菌还原这些核素,这对核素的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四价的锕系元素与配合物结合的能力强,它们甚至可以被固定在含有活性微生物的沉积物里[10]。

微生物―核素的相互作用对核素迁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还提出利用微生物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方案,但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目前这方面的理论与研究都还在起步阶段。

3 核素迁移研究的展望

在核素迁移研究中关注的核素种类多,研究的介质也多,不仅有土壤,还有各种岩石甚至一些矿物,如花岗岩、页岩、石灰岩以及膨润土、磷石膏等,水介质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核素迁移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但都是研究137Cs和85Sr等核素比较多,而研究U、Pu、Nd等超铀核素较少;单介质研究多,多介质研究少;研究都侧重与均匀介质,对非均匀介质研究少。事实上,核素迁移更多的是在一个非均匀的介质系统中进行。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多介质以及非均匀介质的迁移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嗣海,钱七虎,周文斌,李金轩,易萍华.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及其研究概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第23卷第5期

[2]俞誉福. 环境放射性概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仇荣亮. 环境土壤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242-244

[4]王少仁,夏培桢. 含磷化肥的α和β比放活性及其对农业土壤的影响. 农业环境保护,1991

[5]吴锦海,李金全,周天豹. 我国原煤几煤渣、粉煤灰的放射性水平调查. 上海环境科学,1989

[6]李书绅,王志明,赵英杰,范智文,刘春立等. 237Np、238Pu、241Am和90Sr在包气带黄土、含水层和工程屏障材料中迁移行为的野外试验研究. 辐射防护.,2003,第23卷第5期.

[7]王旭东,刘志辉,游志均,李祯堂. 腐殖酸对Np在石英砂柱中迁移的影响研究. 辐射防护,2004,第24卷第6期

[8]刘期凤,刘宁,廖家莉,金建南. 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第18卷第5期

篇4

关键词:住宅厨房;绿色设计;空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新型装饰材料、日用化学品、家电已进入百姓家庭,使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同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不断丰富,家庭厨房内的劳动量迅速增加,因而家庭厨房的安全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住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进行了长足探讨实践,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环境、资源、人文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建设观,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现代住宅小区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

本文针对住宅厨房内空气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分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设计,提出一些相应的治理对策。

2住宅厨房内的污染分析

2.1污染物的种类

目前我国住宅厨房中的有害污染物主要有:甲醛、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烹调油烟、可吸入颗粒物和放射性污染等。

2.2污染物的来源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性有机物,具有加强板材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因此被广泛适用于合成树脂的生产中。厨房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墙面装饰装修用的人造板材、新家具及用甲醛做防腐剂的涂料等产品。

苯系物一般指苯、甲苯和二甲苯,是化学化工业及生产装饰装修材料的基本原料。厨房内的苯系物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染料、洗涤剂、粘合剂、石膏板、油漆等,在室内环境中吸烟也会产生相当的苯系物。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指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室内的TVOC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厨房内的TVOC主要来源于装修材料中的油漆、粘合剂和生活用品中的洗涤剂、喷雾剂等。另外吸烟和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TVOC。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根据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质(PM10),可分为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PM 2.5)。厨房内的可吸入颗粒物除来源于室外,还来自于装修材料、烹调油烟、吸烟、宠物等。

烹调油烟是指食用油及食物高温加热后产生的油烟和燃料燃烧烟气的混合气体,广泛存在于居民家庭厨房内,主要由醛、酮、醇及其衍生物构成,此外还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和杂环胺类等物质。烹调油烟主要来自于燃料燃烧和食用油加热时所产生的烟气。

室内放射性污染分为装饰材料本身具有放射性和加工过程所致的放射性两类。家庭厨房内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于装修材料中的釉面瓷砖、石材和家具中的饰面石材,如组合橱柜的石材操作台面。另外厨房内的家电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2.3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很多环境污染因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甲醛可刺激眼结膜、引起嗅觉异常、导致上呼吸道粘膜过敏以及肝、肺免疫功能异常,是第一类致癌物质;苯系化合物可引起肝、肾损伤,影响造血功能,是高毒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化合物,如苯并[α]芘暴露与肺癌死亡率之间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进入肺部对局部有阻塞作用,使局部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从而导致阻塞性肺部疾患。

3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它强调对生态的保护,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资源。以“3R”为原则,即“Reduce(减少原料使用)”、“Reuse(重新利用)”和“Recycle(循环再生使用)”。

绿色室内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人类的工作生活空间带来改变,使环境得到保护,也在于带给人们在精神上的绿色体验。绿色室内设计体现了人与人最亲近的环境之间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实践,从而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高层次体验。

绿色设计的概念给人们提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人类开始探索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索要求人们从全局的观点,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以最低的能耗,以可持续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空间设计中尽量多的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质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住宅厨房中的绿色设计措施

4.1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结合房间的整体结构,了解住户对住宅装修的风格喜好,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装修设计方案。根据整体设计风格,推敲出观赏功能与实用功能并行的厨房设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厨房装修设计中,应减少单纯的观赏性设计。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由过多的装饰材料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还可以避免人为阻挡室内通风,增加室内的新风量。

4.2做好装修方案的污染预测

做好材料选型、用材量的污染预测,以及竣工验收后材料滞留有害物质的污染预测。核算设计方案中选用材料的污染叠加量及污染种类,以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界限,削减高污染材料的使用量,或根据材料的环境性能及功能特征以适当的配合比重新选配材料,并调整装修材料,直至预测的污染值在允许范围内,其中应包括计入以后购进家具的污染提前量。最后根据第二次预测污染值,重新调整并确定装修方案。

4.3遵循绿色选材原则

绿色材料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的材料。在家庭装修的选材过程中,尽量选择绿色材料,提高低污染材料使用量,充分使用天然可再生材料、再利用材料和可回收材料。

4.4规范建筑设计

在部分住宅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增加住宅使用面积,厨房无竖向集中的排风道,每户所产生的烹饪废气均直接向外排,这将使建筑外部空气受到污染,影响邻层的自然通风。有些塔式住宅采用内天井式平面,面向内天井的房间多为厨房和卫生间,在天井内形成自下而上的污染带,污浊空气都通过天井由下向上排,中间通过各家各户的窗口,空气交叉污染问题严重。一些板式高层住宅,也将厨房和卫生间靠在中间采光井,同样形成污染带,易造成污染物聚集,不易扩散。

因此在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应设竖向集中排风系统,不能为了增加使用面积而取消排风道或缩小排风道断面。

5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当代住宅厨房的污染问题,建立良性的人居环境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未来的住宅厨房设计概念将朝着绿色化、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从传统设计走向绿色设计,才能营造出真正的绿色室内空间,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徐东群.居住环境空区污染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向东,杜震宇. 住宅厨房空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浅析[J].山西建筑,2003,9

[3] 陈冠英.居室环境与人体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5602

1引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管辖总面积约300万km2的海域。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许多的沿海新区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海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同时,随之产生的海洋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海洋资源的过度获取已经对海洋中各种功能的运转产生了阻碍,海洋环境岌岌可危,甚至有可能面临失去作用的威胁。因此,应当将海洋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从政府、群众、科学研究等方面综合治理海洋环境,以海洋环境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为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海洋环境问题的方法。

2海洋环境污染的种类

2.1重金属

重金属一般是指密度超过5 g/cm3的化学元素,主要通过天然来源、陆源输入和大气沉降三种途径进入海洋。其中,陆源输入是最主要的途径,通过重工业生产的大量含有重金属物质的废水大量的排入大海,这些重金属物质入海后会不断迁移转化,或者随食物链不断的积累。就拿汞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来说,汞经过甲基化产生的高神经毒剂――甲基汞,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因甲基汞污染而不同程度受害的居民不在少数,这便是著名的“水俣病事件”[1] 。

在我国,海洋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我国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污染,江河污染物入海量1367万t,其中重金属3.8万t。2010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超过1760万t,较2009年增加28.7%,其中重金属4.6万t,较2009年增加21.1%,除铅、镉的入海量有小幅减少外,各主要重金属入海量均增加[1]。

2.2农药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为了能够保证粮食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除了优化农作物的产量、改善耕地的条件之外,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施用农药与化肥。但是同时,化肥与农药中的部分成分也必定会通过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形式流向大海,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而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农药、化肥中含有的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流入大海,使得近岸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赤潮灾害。赤潮灾害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但会影近岸居民获取水生资源,还会造成大量的生物死亡,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几十亿元。而受到赤潮影响的生物若是让人类食用,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3有机物质

由于生活污水(如食品残渣、排泄物、洗涤剂等)、农田化肥、工业污水(如食品、酿造工业、造纸工业、化肥工业等)以及海水养殖废水流入海洋,当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灾害,这无论是对水质还是生物都将造成无法预计的灾难。

2.4固体废弃物

影响海洋环境的固体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和城市垃圾、船舶废弃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2]。这些固体废弃物会影响沿岸景观的美观,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类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对海洋生物也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3近年中国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3.1化肥与农药污染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如DDT的降解产物DDD、DDE)在海洋环境中所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因其数量、毒性及化学稳定性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T、六六六等),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极易在海洋环境里分解,所以成为了污染海洋环境的主要农药。

即便如此,我国的农药使用也仍旧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比如说在80年代,我国就已经颁布了对于禁止使用一些有机氯农药的法令,但至今,在河口与近岸沉积物中仍然可以检测出这些农药的残留。这些农药的残留经常不经过处理,通过地下水等方式流入海洋,对海洋水质及生物都造成了难以估计的伤害。

3.2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相比,其程度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仅遵循各核素的衰变规律,可在海洋存留相当长的时间,约103~10 4年。因此,一旦其流入海洋,就将会对其造成难以估计的破坏。目前人工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为以下4种:①卫星的组件从空间进入海洋;②海上核动力船只;③沿海核动力电厂;④倾倒入海的核废料。

就以核物质为例,现在海域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几乎大部分是由核爆炸试验产生的[3],而这些放射性核物质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也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根据马树森[4]通过研究鱼类受放射性物质的影响可知,放射性物质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对人类的健康以及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3.3溢油与泄漏污染

如果说油库起火爆炸的发生极其少见,那么各种船舶失事造成的油料外泄事故就很频繁了。就像1989年青岛市黄岛油库因遭雷击发生的油罐爆炸事故,造成近千吨原油外泄,这些原油附着在海滩、礁石上,无论是对海洋环境还是赖以生存的生物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石油进入海洋后对于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海洋生态而言,溢油会阻碍海洋内的水气交换,使太阳光辐射透入海水的能力减弱,海洋当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大大减弱,从而造成海洋浮游植物的死亡,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于沿海活动而言,溢油会严重污染沿岸线资源,影响海洋环境与观光旅游业,同时制约人类社会与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经济损失[5]。

3.4养殖废水污染

现如今,随着我国对海洋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的加深,我国的海水养殖已发展壮大。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动植物的抵抗力,某些添加剂(如维生素、杀菌剂等)的添加必不可少,同时投入的大量饵料也不能充分地利用,这些物质会沉积在水中,并且经常不加处理的直接排入大海,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很大。而这些废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质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造成赤潮现象。

4海洋环境问题的保护对策

4.1政府组织,规划管理

对于海洋环境的治理,政府部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各地的有关部门应认真了解相关管理海域内的环境情况,清楚了解海域内海洋污染物的种类、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洋物种的状况,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提出具体的规划,及时作出相关对策,更好地解决相应的海洋环境问题。

此外,还要通过立法明确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或者在所有使用者之间达成限制自己使用公共财产行为的协议[6]。只有建立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国家所有权经济利益得以实现,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对海洋环境的相关保护工作,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

4.2群众参与,群策群力

作为国家的一员,保护海洋环境既是责任,又是义务,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和普及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民海洋保护意识,要向自己身边的人多多宣传环保节约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风气。

(2)减少海滩餐饮业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的污染,严禁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至河流、湖泊、海洋中,禁止向海洋及沙滩丢弃垃圾。使用无磷洗衣粉,不要将洗衣等生活废水排入阳台雨水管道。

(3)不肆意获取海洋资源,捕杀濒危海洋生物,同时拒绝购买受保护的海洋生物制品。

4.3强化研究,科学治理

为了深入解决我国的海洋h境问题,必须积极开展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以便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需深入开展的研究领域有:中国近海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的研究;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研究;中国近海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研究;近岸养殖海域污染控制研究机制研究;中国近海污染物生物及生态效应研究;赤潮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近岸生境保护、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7]。

5总结和展望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面积巨大。因此,保护海洋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于海洋的污染也随之增多,解决海洋问题便摆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在全世界人民的研究及努力之下,海洋环境日渐改善。

从研究的角度上来看,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在研究保护海洋环境的对策时,应当把整体性的理念贯彻到底,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方法[8]。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能面对一个蔚蓝、生机勃勃的大海,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生不息的海洋环境。

参考文献:

[1]

夏娜娜,王军,史云娣,等. 海洋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343~346.

[2]李明. 海洋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J]. 科技、经济、市场, 2011(8):69~71.

[3]市川龙资. 海洋的放射性污染[J]. 海洋科技资料,1972(2):16~21.

[4]马树森. 海洋放射性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与人类的关系[J]. 环境科学丛刊,1983,4(5):22~27.

[5]杨昊炜,柴田. 浅谈溢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J]. 天津航海,2007(4):13~15.

[6]王琪. 海洋环境问题及其政府管理[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4):91~96.

篇6

上篇:认识核辐射

3月11日日本9级强震发生之前,人们对核辐射知之甚少。事实上,核辐射技术在近展迅速,并已广泛应用于核发电、农业育种、物理探矿、辐照食品加工与灭菌、疾病治疗、考古及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加之,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核电列为重点项目,因此关注核安全,了解核辐射的相关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什么是核辐射和放射性污染

核辐射也常称为电离辐射。它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微观粒子流,如α射线、γ射线、中子等。

放射性污染是指人体、物体、环境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的现象。

辐射照射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然辐射照射

据毛秉智教授介绍,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就存在辐射,包括来自空间的宇宙辐射,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来自吸入或食入并滞留在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内照射。正常情况下,人们受到的天然辐射照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希沃特,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沃特,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沃特,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希沃特,食入为0.3毫希沃特。由此可见,在天然辐射中氡是最主要的照射来源。这些天然辐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此外,乘坐飞机已成为时下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以从北京到纽约为例,飞行时间约为10小时左右,这时人体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其中飞行员、飞机乘务人员所受的辐射会更多一些。

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照射

除天然辐射外,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人类的活动,如因疾病诊断和治疗所受的医学照射、由于从事放射性工作而受到的职业照射、核试验和核武器生产造成的照射、核电站及核燃料加工过程中引起的辐射、重大核事故和辐射装置事故所造成的公众照射等。与天然辐射的微量和普遍性相比,这些人工辐射源照射一般不是恒定水平的照射,涉及的人群有特定范围,且受地域和防护水平的影响。

电离辐射并非“一无是处”

“电离辐射除了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外,在医学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甚至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如癌症治疗中的放疗。”毛秉智教授解释说。在医学检查中,医用x光检查、CT等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TIPS:不必过于担心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性

提到放射性核素很多患者闻之色变,甚至一些对核医学不太了解的医生也有恐惧心理,其实放射性核素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恐怖,核医学包括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标记免疫检测。其中,标记免疫检测是在试管里进行的,不会与被检者有任何接触,所用试剂量极小,不会给受检者带来任何影响受检者一次核医学显像检查所受到的辐射剂量,等于甚至低于一次X光胸片检查、

哪些情况可导致核辐射事故

据毛秉智教授介绍,可导致核辐射损伤发生的情况有核武器爆炸、核事故或辐射装置事故。随着科技发展,核辐射技术的和平应用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核电站、研究用核反应堆、核燃料加工厂、核燃料后处理厂、大型辐射装置、各种放射治疗机和加速器等辐射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旦出现意外或违规操作,发生核辐射或其他辐射装置事故的事例并不少见,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作为我国放射医学资深专家,毛秉智教授曾前往当地进行考察。该核事故使得大量救援和应急处理人员受到核辐射,500多人住院诊治,134人诊断为急性放射病,28人在受照3个月内死亡,大片国土受污染,大量民众搬迁。

除了核反应堆事故,国际上还先后发生了多起核燃料处理或回收事故、加速器事故、放射治疗机事故和辐照装置事故,以及辐射源丢失事故等。这些事故都可能使相关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的核辐射,危及健康。

核泄漏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核辐射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照射伤害人体健康。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所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毛秉智教授指出。一般来说,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职业活动,遭受体表或体内的放射性污染,进而导致较大的剂量照射,而普通人群则会在受到放射性烟云照射,或食用受辐射污染的食物饮料后,受到较低剂量照射。

外照射与内照射

由放射源或辐照发生装置释放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为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经由空气吸入、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对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照射,为内照射。

核辐射可造成两类伤害

无论是外照射还是内照射,放射性物质通过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损伤细胞,从而造成两类伤害:

确定性效应

如引发各种类型的放射病、皮肤损伤、呕吐、生育障碍等,这类效应要在受到较高剂量的核辐射时才会发生。此种效应有剂量阈值,超过阈值效应就会发生,照射剂量越大,病情越严重。

随机性效应

如发生各种癌症、遗传疾病等,这类效应没有剂量下限,但发生的时间,至少要在受照数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受到的照射剂量成正比。目前福岛核电站厂区外的剂量水平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

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若剂量不高,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又可能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下篇:过量核辐射的防范与救治

尽管日本福岛与我们相距遥远,但这次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却让许多人对核辐射有了一定认识,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人们。在这里,毛秉智教授针对核辐射的常见误区,逐一进行了解释。

走出核辐射的4大误区

误区1:遭受过量核辐射一定会致癌

毛秉智教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引起的担忧至今仍未消退,之所以许多人谈“核”色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出自人们对于“遭受核辐射会致癌”的担心。事实上,核辐射可能致癌,如可能引起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但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遭受核辐射的人都会患癌症。核辐射致癌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白血病研究为例,爆炸后的10年左右白血病的患病人数确实比爆炸前有所增加,但爆炸前广岛也有一

定数量的白血病患者,可见核辐射并非致癌的惟一因素。

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不良生活方式、遗传、感染、化学污染、辐射等。其中辐射并不是很强的致癌因素,相比较而言,室内装修污染中的化合物,如苯、甲醛等具有的致癌性则更强,众所周知的二恶英也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误区2:过量核辐射难以防治

毛秉智教授:目前对于仍坚持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加强防护、缩短工作时间、及时轮换、随时监测等手段来避免核辐射可能造成的辐射损伤。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核辐射损伤不仅可防,而且可治,综合对症治疗是救治急性放射病的有效方法。受照剂量在600cGy左右的患者可以治愈,主要治疗措施有促进造血恢复、抗感染、抗出血、纠正代谢紊乱、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等。受到800cGy以上照射的患者因病情太重,目前只能延长存活时间,尚难救治存活。如何找到救治的有效方法,仍需深入研究。

误区3:抢购孕妇防护服、服碘盐可以防辐射

毛秉智教授: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泄漏物质,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像抢购碘盐或孕妇防护服、穿高领衫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起不到完全、有效的防护作用。此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碘、铯、锶等几种。普通防护服仅能阻挡放射性烟尘吸附在人体上,无法防范射线的照射。而对于核事故向大气中泄漏的放射性碘,服用碘盐是不起作用的,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事先服用稳定性碘,才能防止放射性碘通过吸、食进入体内,并积聚在甲状腺中,起到保护甲状腺的作用。

发生核泄漏时,为避免受到核辐射,人们应掌握必要的防护技巧:①应尽量远离放射源,缩短近距离接触放射源的时间,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及时有序撤离现场;②尽量避免处在辐射烟云的下风向区域,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关闭门窗及空调、风扇等通风设备;③采用口罩、湿毛巾、布块等材料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④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用更换受污染衣物和洗澡的方式,来减少体表污染;⑤听从当地政府的安排,决定是否食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误区4:我国海鲜可能受到污染,不可食用

毛秉智教授: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以来,已经有多个国家对日本出口的食品采取了禁令。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确会对周边的土壤、水源、农产品等造成一定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此次核事故的持续时间和控制手段有关,尚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在发生核泄漏的地区,人们应尽量避免进食、饮水,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安全的食物和饮用水。

对于国内在菠菜、莴笋等蔬菜上检测到的微量放射性物质,用水清洗即可消除,大家不必担心其安全性。至于国内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影响海产品的食品安全,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日本进口的海产品,在该事故发生后,会受到严格的检疫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获准入境;二是我国近海生产的海产品,所受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与日本福岛相距甚远,即便有一些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经洋流到达我国海域的可能性较小,即便有也属微量,不会危害到本土海产品的安全。

核辐射损伤可防可治

鉴于人们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担心,毛秉智教授强调说,“核辐射是可防的,过量核辐射可以通过医学诊断来判定轻重程度,而且是可治的,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目前我国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急性放射病是如何发生的

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照射,由此引发的全身,I生疾病,在临床上称之为急性放射病。一般来说,人体受到100cGy左右的全身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射线照射后,就有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按照受照射剂量大小、临床表现和临床损伤特点,急性放射病可分为以造血损伤为主的骨髓型、以胃肠损伤为主的肠型和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脑型急性放射病。

若是患上轻度急性放射病,辐照后几天可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也有人会出现呕吐,但次数不多。若是患上中、重度急性放射病,辐照后数小时即可出现疲乏无力、心悸惊恐、头晕焦虑等表现,并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核事故发生时,一般民众发生急性放射病的可能性极低。

急性放射病的救治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核事故,我国根据核爆炸、核事故的致伤特点及受照人员早期应急救治需要,筛选了¨种防治急性放射病的有效药物,组建了核事故应急医学处理药箱,该药箱现已装备到相关医疗单位。”毛秉智教授介绍说。在这个应急药箱里,既有急性放射病预防药物和早期救治需要的治疗药物,还有放射性核素阻吸收和加速体内排泄的药物,以及早期对症治疗的药物。

若是怀疑自己患上了放射病,应到当地政府指定的核事故应急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诊断和治疗。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使用碘化钾片、普鲁士蓝、促排灵、褐藻酸钠等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阻吸收或促排药物,也可用催吐、缓泻等对症方法治疗。

碘化钾片 放射性碘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局部受到高剂量辐射,从而导致甲状腺癌等疾病。为阻止其进入体内,可提前或事先服用碘化钾,使甲状腺处于碘饱和状态,即使放射性碘进入体内也不会大量在甲状腺沉积,并能较快排出体外,从而保护了甲状腺。需要注意的是,碘化钾应尽可能在怀疑受到放射性碘内污染4小时之内服用,且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并与隐蔽、撤离等措施同时进行。

褐藻酸钠 当人体意外地大量摄入放射性锶、钡、镭等核素时,或在放射性锶等核素严重污染的环境内停留、工作时,应服用褐藻酸钠。褐藻酸钠在胃肠道内基本不吸收,它可与摄入的放射性锶作用后,形成褐藻酸锶盐随粪便排出。除放射性锶外,它还可与钡、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普鲁士蓝 若是人体意外地摄入、吸入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居住、工作于放射性铯明显污染的环境时,应服用普鲁士蓝。普鲁士蓝即亚铁氰化铁,口服后肠道不吸收,在肠道内能选择性地与摄入的放射性铯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亚铁氰化铯盐,随粪便排出。

篇7

关键字:辐射、危害、防护、措施

辐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声,即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的,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无形物质。如果不对辐射的知识有所了解,对辐射的污染加以防护,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波技术、射频电子设备应用日益广泛,加强辐射防护研究,提高辐射污染防治水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辐射的概念及其分类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两种。

电离辐射是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它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按照辐射的来源将它们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是指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核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如3H、7Be、14C和22Na)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上生来就有的核素,如232Th系、238U系、235U系、40K、87Rb、138La等)。人工辐射源来自矿物开采、核动力生产、核武器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射线装置和医疗照射等。

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它的传播速度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强。电磁辐射源可分为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源。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宇宙射线等都产生电磁辐射,这是自然电磁辐射源;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广播电视和雷达等无线电设备也产生电磁辐射,这类辐射源通常称为人为电磁辐射源。

二、辐射的危害

辐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健康危害和其他危害两大类。

电离辐射的客观健康危害指的是对受照者本人及其后代健康的有害影响。对受照者本人的影响称为躯体效应,对后代的影响称为遗传效应。辐射对健康的危害既有现时的损伤,也有潜在的危险。当受照者接受某特定水平的辐射照射时,就会遭受某种形式的辐射损伤,如皮肤烧伤、眼晶体白内障、造血障碍、由于性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的生育能力低下等。这些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是辐射的非随机效应。对于这种效应,存在一个剂量阈值,当所接受的剂量低于这个阈值时,就不会发生这种效应,或者效应极为轻微,根本无法察觉。电离辐射的另一种效应,如辐射诱发的癌症和辐射的遗传效应等,是辐射产生的随机效应,这种效应发生的概率(而非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除了客观健康危害之外,电离辐射还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核电站及其他生产、使用、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排放的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液体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放射性物质的海洋倾倒可能污染海洋环境,放射废物的地下埋藏可能污染地下水,核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时释放放射性物质可能造成较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污染不仅可能对污染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给人们带来不便。

超过一定限度的电磁辐射也有危害,首先表现为工业干扰方面,造成对有用信号的破坏,特别是广播电视的干扰;其次是超过安全限值的高频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紧张失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最为严重;还有较突出的是头痛、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等等症状,部分女工还会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

三、辐射的防护

辐射危害随辐射物剂量或电场强度、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对伴随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保护,即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效应(非随机性效应),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是低的水平。辐射防护要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从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上,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一)、电离辐射防护

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辐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要从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着手。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要充分减少受照时间;在辐射为点源(对任何形态的源,当考察点与源距离比辐射源本身的最大尺寸大于5倍以上时,可将该放射源视为点源)的情况下,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要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用手操作。屏蔽防护中,根据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相应的厚度进行屏蔽。

2、内照射防护

进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时,除了考虑缩短操作时间、增大与源距离和设置防护屏障外,防止射线对人体过量外照外,还应考虑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所造成的内照射危害。一般采取如下措施:

(1)包容: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

(2)隔离:将工作场所进行分隔、分区管理。

(3)净化: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质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4)稀释: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二)电磁辐射防护

篇8

1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经验反馈的必要性

核电站的运行必然会存在放射性安全隐患,而辐射防护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证在核电站正常运转下,将其所产生的所有辐射照射及其它放射性污染维持在辐射审核管理部门所规定的限值以下,尽可能将核电站辐射值降到最低,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辐射事故发生,降低辐射事故的放射性危害[1]。

2核电站辐射的危害性

2.1核电站辐射对环境的污染

一般情况下,核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源来自于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例,该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事故,反应堆厂房发生火灾和爆炸,堆芯被严重破坏,释放出大约7t放射性物质,污染范围极广,俄罗斯、白俄罗斯还有乌克兰周围国家受放射性污染极其严重,另外,瑞士、奥地利、芬兰、瑞典、保加利亚、挪威及希腊等苏联境外的国家也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2.2核电站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核辐射会影响人体机制,导致基因发生突变,使人体发生病变。核辐射会引起人体急性放射病产生,即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患。而在核辐射下,皮肤损伤发病率较高,皮肤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受超过限度的辐射照射就会导致皮肤损伤,又称为放射性烧伤,比如核辐射中的β射线就会引起人体皮肤放射性损伤,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死亡。而核电站轻微辐射即便短期内对人体危害并不显露,但多年后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据统计调查,在发生核事故的国家,受到轻微核辐射的人们在多年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

3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经验反馈

3.1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经验

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推动各执行部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降低辐射危害,预防各类核事故发生,管理部门应通过规范管理、培训、监督等方式调动辐射防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员安全意识,进行有序管理、全面培训、有力监督。

3.1.1加强辐射防护管理标准及其规范性

在中国核事业发展过程中,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理念来源较多,主要有军工和核工业科研系统的传统核工业辐射防护管理理念、核电技术引进国家的辐射防护管理理念、以IAEA(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和ICRP(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RadiologicalProtection,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准则为标准的辐射防护管理理念等。在此结合中国和世界各国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情况,进行相关经验反馈:a)国家核安全局和国防科工委应严格履行安全监督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辐射防护管理和监督;b)结合中国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实践操作经验,以IAEA的安全标准为基础,编制并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规定,形成标准文件并严格执行;c)建议中国辐射防护专业机构、相关研究单位或政府部门定期举办辐射防护工作研讨会和实践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各个核电站辐射防护专业人员及相关管理负责人积极参与,以促进各地区核电站的实践管理经验交流,努力提高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水平。

3.1.2加强辐射防护工作培训

在核电站各个部门工作的员工都有可能会进入辐射控制区,因此新员工在正式入厂工作前,必须对其进行辐射防护培训,这是重中之重。所有可能进入控制区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接受辐射防护一级培训,了解学习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个人辐射防范措施、核电站辐射防护规定、辐射监测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正确应用;所有可能在控制区担当工作负责人的人员必须接受辐射防护二级培训,工作负责人需学习负责辐射防护具体工作和防护要求与措施等。

3.1.3建立健全辐射防护的监管机制

要想贯彻落实员工的辐射防护责任,核电站应建立专门的辐射防护机构以履行监督职能,健全辐射防护监管机制。该机构需对核电站辐射防护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当辐射防护人员在进行存在辐射风险的工作时,对其提供辐射防护技术操作监督。监督管理内容包括:a)辐射防护培训、考核的严格监督;b)对辐射防护工作的策划准备及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c)结合各地区核电站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辐射防护工作规范及人员监督管理制度;d)定期对辐射监测设备及相关系统进行维修校准;e)监督工作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f)对核电站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或事故进行及时调查并作出经验反馈。

3.2核辐射具体防护工作经验

3.2.1外照射的防护措施

核电站辐射中,X射线、γ射线、中子的贯穿性较强、射程长,是导致外照射危害的主要原因。对于X射线和γ射线,比重较大的材料如水泥、铅、钢等的屏蔽防护效果比较好,而对于中子,采用较轻的材料比较合适,比如B。但由于放射源类型不同,放射程度不一,可将不同功能的防护材料合理组合,进行有效屏蔽防护。另外,由于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所以可轮班作业来处理应急情况;又因为受照射剂量与受照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增加实验室长柄工具的距离,可大幅度减小辐射剂量。

3.2.2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除了外部照射,内部照射对人体的危害会更加直接,它会直接导致人体内部机能发生病变,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在有辐射隐患地区,要穿好防护服,戴防护面具以保护呼吸系统,对水和食物进行放射性检测后方能安全食用,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房间要进行通风[3]。

3.2.3辐射监测设备和防护用品的使用及升级

核电站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式是否正确关系到辐射防护工作能否有效顺利进行。核电站辐射监测设备种类很多,场所辐射水平监测、工艺监测、事故报警仪、流出物监测、人员设备污染监测等都需固定式辐射监测设备,还有中子测量仪、气溶胶采样和监测仪等便携式设备,这些设备有些非常精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采取正确措施进行辐射防护。

4结语

篇9

一、粉尘污染矿石开采运送、冶炼、铸造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教师等都难免在充斥粉尘的环境中工作,因长期吸入粉尘而罹患职业病尘肺。假如能够经常食用鸡、鸭、猪等动物的血制成的菜肴,如猪血烧豆腐、鸡鸭血汤等,对抵抗粉尘危害不无裨益。因为动物血中的血浆蛋白经人体胃液和消化酶的分解后,可产生一种能清除体内“垃圾”的物质,它与侵入人体的细微粉尘颗粒结合,形成颗粒较大的、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可有效地阻止粉尘“垃圾”被机体吸收或长期粘附于呼吸道器官的黏膜上,最终由消化道把“沉淀”物排出体外。

二、铅污染陶瓷釉彩、油漆、玻璃、搪瓷等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从事会产生氧化铅烟尘的某些金属冶炼、铸造、电焊等工作的人员,长年累月处于高含铅量的劳动环境中,重金属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慢性铅中毒,危害人体健康。食用牛奶以及乳制品是抵御铅污染的有效方法。因为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成分能与体内的铅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溶性化合物,于是阻止了机体对铅的吸收,并促进了铅的排泄。另外,多饮茶水也有利于加快体内铅的排泄;多吃骨头汤、虾、豆制品、乳类及其制品等富含钙、铁等矿物质的食物也可减少铅在人体内的含量。

三、汞污染汞是一银白色的液体,俗称水银。汞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广,体温表、气温表、血压计等日用仪表中也都会用到汞。日光灯管利用汞蒸气导电,化工生产常以金属汞作为电解阴极。从事温度表、日光灯管等化工产品生产的车间、进行汞冶炼的企业以及一切生产过程与汞有关的化工单位,其劳动环境往往被汞所污染。汞蒸气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汞极微小的颗粒可随着饮食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甚至可以从皮肤渗入人体。汞通过上述途径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汞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抵御汞对人体危害方面胡萝卜具有独到的优势。因为在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果胶,果胶具有与汞结合的特性,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的排泄。

四、放射线污染由于放射线用途广泛,所以工作中与放射线打交道的从业人员数量相当庞大,他们较容易受到放射线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可造成免疫功能损伤、头晕、疲乏、脱发等,甚至致癌、致亡。海带是抵抗放射线的好食物。因为海带中富含褐藻酸,能减缓肠道吸收放射性元素的速度,使放射性元素排出体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还表明,海带中的海带多糖具有减轻同位素射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并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等抗射线作用。除海带外,还有不少食物在抵御放射性污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如牛奶、蛋、肝、黑木耳、花菜、卷心菜、青菜、芥菜、荠菜、扁豆、胡萝卜、黄瓜、西红柿以及香蕉、苹果等具有抗氧化活性,对放射损伤有防止作用的食物。另外,适量饮茶有助于抗放射性损伤;牛黄酸对放射性物质造成的损伤有良好的弥补作用,大部分海洋生物的牛黄酸含量丰富,故专家建议,抗放射线污染宜多食海鲜。

篇10

(1)水文地质单元的细分。根据地下水补给条件、赋存条件和分水岭分布特征,厂址半径5km范围内可划分出3个一级水文地质单元,即第Ⅰ、第Ⅱ和第Ⅲ水文地质单元(单元间可不考虑地下水水力联系)。厂址所在第Ⅲ水文地质单元可划分为3类4个二级水文地质单元(界线主要为岩性边界、断层边界、断裂破碎带和不整合边界;次级单元间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由含水介质岩性、构造和地下水赋存特征,Ⅲ-1、Ⅲ-3二级水文地质单元可分别细分为2个三级水文地质单元Ⅲ-1-1、Ⅲ-1-2和Ⅲ-3-1、Ⅲ-3-2(表1)。(2)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由于花岗片麻岩风化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非常有必要按照风化裂隙与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细分为浅、中、深3段,即: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包括全风化和强风化岩体)、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包括中等风化、微风化岩体)、深部花岗片麻岩致密段。厂区南侧分布的全新统海积层由于岩性和渗透系数的差异,亦可细分为上、下两层,即上部粉质黏土层和下部中细砂层(表1)。(3)断裂破碎带。断裂破碎带的富水程度主要取决于断裂带(断裂规模尤为重要)及旁侧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断层影响带以外的未风化花岗岩基岩基本不含水[4-5]。厂址半径5km范围内有1个断裂破碎带F2(宽约20m),由一组剪切面构成,带内岩石破碎(原岩可辨),胶结作用及各种蚀变现象不明显。F2不仅是良好的汇水廊道和导水通道(断裂破碎带两侧地下水标高、水力坡度与厂区及附近渗流场特征基本一致),还可作为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分界线(图1)。(4)侵入岩接触带与岩脉。侵入岩组主要分布在厂址西侧的Ⅲ-2水文地质单元。在Ⅲ-3水文地质单元内,侵入岩以岩脉形式存在于花岗片麻岩中,脉岩走向多为NE-NEE向,产状较陡(倾角一般50°~80°);岩脉宽一般小于10m(个别达100m)、延伸长一般大于500m,核岛基坑负挖资料显示岩脉出露厚度一般0.3~3.2m。岩脉的抗风化能力差别较大(中酸性岩抗风化能力相对中基性岩要强),在少数钻孔中可见差异风化现象,中等或微风化花岗片麻岩岩体中夹有强风化或中等风化岩脉。(5)地下径流带划分。花岗岩岩体渗透性取决于裂隙的发育、分布和裂隙的张开与闭合状况。花岗岩基岩中以节理、断层导水,以岩块基质中的微孔或微裂隙储水为其特点。厂址半径5km范围内有1个断层F1(长约3km,宽约12m),断层发育构造角砾岩带,角砾分选差,成分可辨。厂址半径5km范围内次生节理发育(原生节理不发育),其中NW向构造节理广泛分布。对于花岗片麻岩浅部风化裂隙水,受北边界地下水分水岭、南侧排泄基准面和含水系统结构等因素的控制,Ⅲ-3-1单元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径流区。对于花岗片麻岩中部构造裂隙水,根据厂区及附近构造特征,参考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可在厂区及其附近初步划分出3个径流带:由西向东分别为厂址西侧的R1径流带、厂址中南部的R2径流带和厂址东侧的R3径流带(图1)[6]。

2厂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1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及参数量化(1)概念模型范围的确定。建模范围可初步限定为地下水分水岭、断层、河流、断裂破碎带和海水水体所包络的区域。即以核电厂反应堆为中心的,垂向边界与侧向边界范围内的岩土体及其所含地下水水体构成了厂址所在水文地质单元的概念模型范围。概念模型垂向边界确定如下:顶边界为水面、全新统海积层顶面(第四系覆盖区)、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顶板(基岩区)和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顶板(核岛基坑负挖区);底边界为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底板。概念模型侧向边界确定如下:北侧边界为地下水分水岭~F1断层,西侧边界为河流,南~东侧边界为海水水体(图1)[7]。(2)边界条件的概化。北侧地下水分水岭属于第二类边界(定流量边界),可概化为零流量边界;北侧断层属于透水边界,可根据水文地质单元补、径、排条件动态分配一定流量,概化为定流量边界;西侧河流属于第一类边界(定水头边界),可根据河流季节性变化特点概化为定压边界;南~东侧边界属于第三类边界(混合边界),即全新统海积层多孔介质渗流区与海水水体存在一定水力联系的边界,属于弱透水边界,可根据全新统海积层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系数与海水水体深度及潮汐作用间的配置关系,概化为一定流量、一定水头的混合边界[7]。在剖面上,全新统Ⅲ-1-1、Ⅲ-1-2单元与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之间可概化为透水边界;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与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之间可概化为弱透水边界;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与深部花岗片麻岩基质岩块之边界可概化为隔水边界(图2)。(3)含水介质与含水系统特征概化。Ⅲ-1-1全新统海积层上部粉质黏土层大部分位于地下水潜水位线之上,其地下水主要以包气带水的形式存在,可概化为层状多孔介质上层滞水;Ⅲ-1-1下部中细砂层和Ⅲ-1-2坡残积层可概化为层状多孔介质孔隙潜水。花岗岩属于弱透水岩石,其赋存的基岩裂隙水可能既有潜水性质,又有承压水性质。如赋存于基岩风化壳蓄水构造中的风化裂隙水就具有潜水分布特性;处在接触带蓄水构造或岩脉蓄水构造中的基岩裂隙水就具有承压水性质。因此,Ⅲ-3-1、Ⅲ-3-2的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可概化为似层状基岩裂隙潜水,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可概化为网状、树枝状、脉状或块状基岩裂隙承压水。

2.2水文地质单元概念模型(1)Ⅲ-1-1水文地质单元上部粉质黏土层。该层主要分布在厂址南~东部沿海地段,其底边界为粉细砂层的顶,南~东侧边界为海水水面,其它侧边界为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顶板;该层厚度一般2~6m,土工试验得出的垂直渗透系数为0.020m/d,为弱透水层;地下水为包气带上层滞水,富水性贫乏。(2)Ⅲ-1-1水文地质单元下部中细砂层。该层分布范围和侧边界与上覆粉质黏土层相同,底边界为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顶板。该层厚度一般小于5m,由试坑注水试验可知其渗透系数为0.75~5.57m/d(平均值2.27m/d),地下水为层状孔隙潜水。(3)Ⅲ-1-2水文地质单元坡残积层。该层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河谷边缘,其底边界与Ⅲ-1-1单元底边界相同;南侧边界为Ⅲ-1-1海积层的顶,其余侧边界为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顶板。该层厚度一般为1m(坡脚、沟口附近可大于3m),抽水试验给出的渗透系数为0.010~0.239m/d,地下水为层状孔隙潜水。(4)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该段顶边界为基岩面(基岩出露区)或Ⅲ-1-1海积层底或Ⅲ-1-2坡残积层底,底边界为花岗片麻岩基岩构造裂隙发育段,北侧边界为地下水分水岭~F1断层,西侧边界为河流~Ⅲ-1-2残坡积层的顶,东侧边界为海水水体,南侧边界为Ⅲ-1-2坡残积层。该段厚度在3.3~14.5m之间,风化裂隙发育,呈网状、脉状微张状态。10口井的抽水试验成果表明,该段(含强风化岩脉)渗透系数为0.03~2.78m/d(平均0.46m/d),属弱透水~中等透水层[8],地下水为似层状微承压水。(5)中部花岗片麻岩基岩构造裂隙发育段。该段顶边界为浅部花岗片麻岩基岩风化裂隙发育段底板,底边界为花岗片麻岩未风化基岩顶板,北侧边界为地下水分水岭~F1断层,西侧边界为河流~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东侧边界为海水水体,南侧边界为基岩风化裂隙发育段底板。该段厚度2.5~9.7m,构造裂隙或节理相对发育,节理一般无充填,呈闭合或微张状态。5口井14个井次的压水试验得出的渗透系数介于0.009~0.103m/d,属弱~微透水层,地下水为网状、树枝状、脉状或块状风化裂隙承压水。

3厂址附近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布设

3.1地下水放射性监测点网布设原则地下水放射性监测点网布设原则如下:①在总体和宏观上应能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②监测重点为具有供水目的的含水层。③监控地下水可能遭受放射性释放污染的地区,监视放射性释放源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及动态变化,以反映所在区域地下水的放射性污染特征。④考虑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实际采样可行性与可达性,尽可能从常用的民井、生产井以及泉水中选择布设监测点。

3.2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分类布设原则(1)对照井点的布设原则。根据大尺度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可能的放射性污染区地下水径流区上游布设1口对照井。(2)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点应主要布设在核电厂主厂区、厂址周围环境敏感点、可能的地下水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水文地质关注点[10]。

3.3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在剖面上的考虑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在地质剖面上应作如下考虑:①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接受放射性事故释放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②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③应选用取水层与监测目的层相一致,且是常年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为监测井(无井可利用时,需布设专门的监测井)。④监测井井深设计应根据监测目的、含水层介质类型及其埋深与厚度来确定,尽可能超过已知最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m[9]。

3.4监测井的具体布设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布设时,在剖面上考虑:①可能的民井取水层位;②潜水与承压水在剖面上的兼顾;③浅部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与中部花岗片麻岩构造裂隙发育段的兼顾。在平面上充分考虑三级水文地质单元边界性质及其3个径流带的空间分布。(1)对照井点的布设。可考虑在Ⅱ、Ⅲ水文地质单元地下分水岭北侧、F1断层下盘~岩性边界南侧的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发育段布设1口对照井,如图1中的S0点。(2)针对R1径流带的考虑。由图1,2可知,虽然断裂破碎带F2是导水通道,由于厂区及其附近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Ⅲ-3-1单元基岩风化裂隙水即使通过NNE向构造裂隙或NE~NEE向岩脉附近裂隙流向断裂破碎带,也不会穿过破碎带继续流向F2西侧的Ⅲ-3-2单元,只可能在断裂破碎带附近汇集并沿着断裂破碎带向南流向Ⅲ-1-1单元。因此,可考虑在断裂破碎带靠厂址一侧的S1点附近选择1口民井(若有的话)或布设1口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3)针对R2径流带的考虑。同理,Ⅲ-3-1单元基岩风化裂隙水在地形控制下,可能会沿着NNW、NW向构造裂隙和NW向岩脉附近构造裂隙,向东、南方向流向Ⅲ-1-1单元。基于这种考虑,可以在S2点附近布设1口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4)针对R3径流带的考虑。Ⅲ-3-1单元基岩风化裂隙水也有可能沿着近EW向展布的岩脉附近的裂隙汇集到R3径流带上,因此可考虑在S3点附近布设1口地下水放射性监测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