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要不断地完善,以通过塑造优良的人口环境促进人口良性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极深。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的压力是极大的。如果养老保险制度没有跟得上时展,就意味着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滞后性。人口老龄化属于世界性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就更需要直接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全面掌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从中分析城乡差异,并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出基本的判断,基于此而对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评估。从中可以明确,中国的社会发展结构受到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极深,加之多元文化渗入,使得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才能够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并推进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改革现状

1.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实践,期间不断地摸索着,并落实到实践中,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已经形成了社会统筹结合个人账户的资金筹集方式。[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的养老保险现状日趋严峻,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目前退休人员的劳保保障,特别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启动,养老保险功能日趋退化。这就需要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思考社会保障中所存在的问题。

纵观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中国的养老保险不断地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5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建立;1966―1976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引发社会问题而遭到破坏;1977―1992年的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到恢复期并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而不断地调整;直到1993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改革和创新。从中可以明确,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每一个阶段都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且符合中国国情。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变了原初的养老金计算方式,采用了社会统筹结合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模式,逐渐形成了中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1.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状

中国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不断地改革,形成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内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三种养老保险形式,构成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为国家统一养老政策下的养老保险,主要是满足广大的退休人员和离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所有的单位职工、个体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职工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属于一种补充性的养老保险形式,是职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自愿参与养老保险。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可以与企业的养老保险相结合,有助于激发企业职工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为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所缴纳的企业年金,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而建立起来的,旨在提高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准。

中国自2014年以来,开始启动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提出了改革方案。其中所涉及的敏感问题就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制度并轨的改革方案。养老保险改革严格按照“一个统一”的原则的同时,相关工作的展开要确保“五个同步”:其一为养老保险制度与工资制度同步;其二为机关与事业单位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步;其三为待遇调整与计发办法之间要保持同步;其四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与职业年金的建立同步;其五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同步。[2]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源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

2.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源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育儿费用比较高,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且快节奏的生活,导致生育率有所下降,甚至在中国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丁克族;二是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发展比较快,加之现代的医学知识传播途径很多,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都很懂得自我保健,使得中国的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三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了多年,虽然成功地降低了人口数量,同时也出现了老年人人口数量所占比例增多的现象。[3]

2.2 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就是养老问题。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这就使得原有的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现代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针对中国的养老问题加以解决,但是依然存在着矛盾,并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以考验。养老已经不仅仅是养老金问题,还包括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证、家庭护理等各方面。按照养老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养老就是社会养老,使得原有的家庭生活保障模式被打破,养老问题由政府来解决。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中国政府很显然也是力不从心的。

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中国的家庭趋向于小型化,多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人口数量降低。农村居民到城市中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解决养老问题。[4]之所以中国处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而出现养老保险制度问题,主要还在于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业务能力有限,使得养老保险服务质量较低,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很难从专业的角度达到老年人以及家属的满意。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并着眼解决的问题。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加之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期间所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使得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面临着发展困境。

首先,中国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虽然中国政府将养老保险的覆盖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但是,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却依然很难。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的养老保险在全国的覆盖率还不到40%,很显然这个数据无法证实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保障功能,也使得社会保障难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要。随着2009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使得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举步维艰,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很难将具体工作落实。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面对养老保险缴费的负担,使得一些人员开始退保。

其次,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实现统筹规划。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情况来看,由于采用了分级统筹的方式,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缺少风险抵御能力而导致基金严重流失。[5]养老费用存在着地域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养老金数量分配不均。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养老保险基金尚存在结余,但是如果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会存在保险金缺口。一些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由于这些流动人口会缴纳养老金,而并不会在那里养老,就会使得该地区的养老金比较充裕。这样就会导致养老金发放不均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快,养老金就会越多,而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流动人口,就会导致养老金发放困难。

最后,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效率相对较低。中国自2010年以来,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就已经出现了超过1.5万亿元的结余,但是这样庞大的数字并没有落实到企业职工的个人账户中。现行的企业职工个人账户中,养老保险金主要是用于支付职工的退休金,账户多为空账,而且按照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金的20%足够支付两个月的费用,用于存入银行或者购买政府债券的部分则占80%。随着银行利率的降低,使得养老金结余贬值,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就会给国家养老保险带来负担。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4.1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结构上来看较为分散,缺乏统一性,不仅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还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应对目前的中国老龄化问题。[6]为了推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中国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改革,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划入到社会统筹范围内。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养老保险制度新旧交替问题。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旧的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转轨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利益上的矛盾,要实现平稳转轨,还需要一个过程。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进行调整,将实施工资改革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进行,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过渡,快速进入到正式实施的轨道。

中国的另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了让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中国为农村居民启动了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在近年来的实施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实惠,但是,要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划入到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范畴当中,还没有具体展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之中国农村正在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很多农村地区已经逐渐向城镇化转变,居民的生活社区化发展。这就需要农村保险制度继续推进,逐渐融入到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范畴当中,首先从养老保险制度上实现城乡平等,以使得相关的各项制度有效衔接。参与养老保险的居民,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可以在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相互转换,以利于农村居民到城镇就业时养老保险的衔接。

4.2 对养老保险制度要实施统一化的监督管理

中国进入法制化社会,虽然对社会保险金的管理都有明确规定,并在法律范围内诉诸了关于保障基金的征收以及使用的问题,但是,很多相关内容都没有在法律的层面细化。这就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包括财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审计机构都可以从各自的管理职能出发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启动和应用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7]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使用上,要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采用问责制的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流动。随着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就会使得社会保障基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散处理,降低基金投资的缝隙率。此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使用,还要基于法律规定而由专业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行,以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收益率。

4.3 从政策上支持养老保险和家庭保障的融合

中国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养老保险工作日渐重要。要确保中国人口结构合理,就要注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将养老保险制度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保障相融合,使得社会养老保险资源与家庭养老保险资源相匹配,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更为顺利展开,才能够促使中国的养老保险更适合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政府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调控者,要从统筹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家庭保险与社会保险整合。这就需要从道德的层面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提倡中国家庭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还要从政策上强调,从政策上完善家庭保障制度。此外,还要发动社会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老年人群体,伸出援助的手帮助老年人,以缓解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特别是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到位,有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为符合中国国情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4.4 高度重视商业保险的发展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发展形势相比存在滞后性,这就形成了目前所必须面对的公民养老问题。虽然采用了立法的手段,但是由于区域差异和不同领域的养老保险制度有所不同,使得养老保险体系系统化运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进入到攻坚阶段,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问题,可以通过倡导养老保险制度多层次展开。养老保险水平要建立在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上,在考虑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将商业保险融入其中,鼓励居民参加商业保险以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虽然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中,商业保险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应该建立保险政策环境,优化商业保险制度,以促使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在保险业务上多开通老龄产业,将保险公司的专业保险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养老保险多层次展开。

篇2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pension is no longer about meeting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needs of the elderly, but how to make their spiritual life richer, which could be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today and the future in China. Whil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urism is a good solution. Chin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extremely rare, wonderfu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if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o develop some tourism projects suitable for the old and enhancing wisdom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will attract more elderly tourists. This not only serves the society, but also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gets a broa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better protecting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China.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世界自然遗产;智慧景区

Key words: aging of population;world natural heritage;wisdom scenic spot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328-02

0 引言

无可否认,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老年人人口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按国际标准,我国不仅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人口呈不断增速加快的趋势,尤其是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如何养老是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在承担养老这一责任的同时,也一定要尽力把他们养好:即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康复护理和医疗保健,同时也要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等生活更加丰富,老有所乐。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说明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在增大。在如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要,旅游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是我国的最顶级旅游资源——世界遗产。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45项世界自然、文化及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相对而言自然遗产那绝美的风景、奇特的地貌、稀有的动植物对他们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精神的享受。所以在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下,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应该是一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愿对此进行探讨,促进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特点

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5项,其中自然遗产10项,由于自然遗产中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中国丹霞都属于联合捆绑申报,所以我国自然遗产的分布区远多于十处。其具体特点如下:①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于湖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虽地处偏远,但自然景观的绝佳,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来说都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旅游者络绎不绝,甚至人满为患。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②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所在地区大多人口稀少、交通不便,虽近年来为了旅游发展修建了道路甚至建起了机场,但航班、车次都较少。且由景区到车站、机场的短距离联系也不太方便。③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宣传力度不大,尤其科普性的宣传更少,虽游客慕名而来,却对遗产地的了解、认识肤浅,致使旅游者作为遗产地的宣传者、推广者的效果不太理想。④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除了门票,他们很少去开发根据季节、人口年龄、职业等的特点,类型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项目,这导致很多自然遗产地的门票价格过高和对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⑤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很难保他们都能做到对游客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导致游客对当地服务人员信任度的降低。⑥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虽基础设施不断建设但仍不完善,特别对老、弱、残疾等游客,很难实现无障碍旅游,而智慧景区的建设对各遗产地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2 我国自然遗产地对老年人的市场开拓机遇

2.1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的国情 实际上,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人口增多呈加快趋势。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我国在2024年前后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将超过了14%,进入老龄社会。而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已是老龄化城市。老年人的增多催生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这既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2.2 老年人有钱,又闲,又有旅游的强烈愿望 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孙辈也长大上学,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可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儿女们更愿意让他们的晚年过得身心愉悦,所以他们都很支持父母的出游。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在去哪儿玩的选择上更自由些,即使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儿女们也愿意自己出钱让父母出去游玩,只要他们出行安全,放心。

2.3 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养老已是政府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等涉及的服务项目市场化,这需要政府的智慧,更需要企业能把握商机、定好位置,积极参与,而我国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养老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4 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的快速建设,使我们的出行不仅方便快捷,也做到了朝发夕至。机场建设的普遍化,和机票的经常性打折,使普通游客都能承受得起。旅游目的地为了招徕更多游客也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开拓的主要策略

3.1 认真学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国家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只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各章节的规定,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国家鼓励的与旅游相关的养老产业。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社会服务、宜居环境等的要求,世界自然遗产地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分析,把握好发展方向,以其寻求最优项目。

3.2 认清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做好遗产地的自我定位 随着东南亚、港澳台、韩日等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欧美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中岛国的持续吸引,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国。而很多国外的旅游景区绝不比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逊色。同时国内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好的地区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不能认清自己,做好定位,而自认为世界独有、资源稀缺、客源充足、门票收入可观,就沾沾自喜,高枕无忧,会迟早被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所抛弃、淘汰。

3.3 开展针对老年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项目 旅游既是全社会的活动又是全世界的发展项目。虽然旅游者不断增加,但供他们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也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产业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为不断地扩大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游客应开发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项目。对老年旅游者,虽然他们有很多的出游可能,但体能、精力的不足,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女不得不对他们的旅游出行产生各种顾虑,如旅游目的地的语言、饮食、住宿、交通等问题。特别是前往自然世界遗产地,这些景区大多地处偏远、面积较大,地形较为起伏,担心能否完成旅游,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应针对老年人出游产生的各种顾虑,开发出让老年人出游无任何后顾之忧的旅游项目。这样才能把老年人的出游可能、渴望变成行动。也才能使自然遗产地的游客源源不断持续增加,不断增长。

3.4 各项设施的安全度、舒适感的不断提高是吸引老年游客的有力保障 无论是联系世界自然遗产地各景区间的交通,还是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应不断提高其安全度和舒适感,这不但是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也是良好形象的树立和吸引游客的亮点,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有老年游客VIP服务区,让其出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老年人把旅游作为真正的愉悦体验和享受。把去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是其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满意的旅游地。能把老年游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良好形象的宣传者、推广者,这是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最有效的广告和推销。

3.5 智慧景区建设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从而实现景区电子门票的管理;客流的在线统计分析及实时流量告警等服务;景区安全监控、车辆调度及景区实时信息的;虚拟景区建设和景区的宣传与营销等。这既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由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科学保护是其首要任务,而智慧景区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其开拓各层次、各类型旅游项目的保障。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景区建设对于实现遗产地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小结

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作为商品,经营者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把握好主要的消费群体和争取到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关爱老人、心灵安慰和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世界自然遗产地首先要考虑到:在旅游服务上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突出以游客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争取老年游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满足国民对于旅游的高品质享受。愿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有这一优势品牌的同时,更应有世界一流的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刘爽.中国的城镇化与区域人口老龄化[J].西北人口,1998(03).

篇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 年为0.99 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 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篇5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变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老龄化。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多学科研究重点,且以定量研究为主。人口老龄化有时间表,收入与消费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二者是否具有内在联系需要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加以讨论。西方最有体系的人口老龄化研究成果当属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著的《老龄化经济学》,该著作认为在消费类型上,老年人的多样性使不同的老年群体在其消费结构上也不同①。从消费角度来看,国外学者研究消费水平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消费函数上,也更多地从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角度展开实证研究,如罗伯特等认为老年人抚养费用属于纯消费性支出,有可能降低未来的国民收入增长而影响居民消费需求②。国内学者的研究从关注单一老年人口问题转移到对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影响上来。有的从老龄化与储蓄率、经济增长的关系间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有的则直接通过相应经济指标分析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由于抽样及分析方法等不同,不同学者在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得出了不同结论,调查范围也具有区域性。王金营等认为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负向作用③;王森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呈现正负交错的影响效应④;胡乃军等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发现,只有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消费比例持续大于二者收入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才不会发生负面影响⑤。

一、Meta分析

操作本文将通过Meta分析提取测量指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并讨论这些影响是否具有区域特征。该研究基于以下假设:H1: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H2: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基于分析方法的特点,文章研究思路为:通过人口特征、国民经济等相关资料,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我国人口相关数据;按Meta分析要求提取人口老龄化及居民消费测量指标,分析二者在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探索人口老龄化环境下促进消费的途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法和假设检定法等是本文辅助分析方法。本文初步收集了196篇相关文献,之后对文献进行标准化筛选,凡是信息不完整、重复发表、非中国背景研究、非实证研究、不存在明确效应值或计算后也不能将其转化为所需相关系数的文献均不纳入。最后,本文纳入分析的文献共计10篇,得到2个效应值,满足Meta分析要求。文章采用Reviewmanager5.2作为数据分析工具,以居民消费率表示居民消费数量水平,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消费机构与质量水平,并按联合国标准⑥划分老龄化社会,表示老龄化程度。由于各地老龄人口数据及消费数据具有时间特征,将其视作连续变量,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值,用倒方差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经过合并效应值、异质性检验、假设检验和发表偏倚控制四个步骤。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负向作用

通过各省市65岁以上人口比及居民消费率变化数据可看出,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老年系数增加,各省数据均显示出同一特点,即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假设基础上,本文选取江西、辽宁、贵州、吉林四个省份⑦的连续数据,对比同一地区非老龄化阶段向老龄化阶段转变过程中,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四省55632万人⑧样本的综合效应来看,95%CI的上下限均未跨过SMD=0无效线,因此合并后的效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固定效应模型下,异质性检验中,P小于0.00001,说明四省的研究具有异质性,因此需要再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合并效应量为-1.83,95%CI=(-1.88,-1.84),合并后效应量,Z=11.12,P<0.00001<0.05,可见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且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居民消费率越低。文章采用倒漏斗图来控制分析中的发表偏倚。倒漏斗图显示,文献集中在三角区域并对称分布,说明分析中发表偏倚较少,数据结果可靠性强。

2.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

老年人受生理和心理影响,其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国家统计居民消费品支出构成时将其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等八类。针对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局限性,学者多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说明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口消费的不同,从而说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但综合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却存在地区差异。南京市实证研究认为,居住居首位⑨;辽宁的实证研究认为食品依然占据首位⑩;四川省“六普”数据发现医疗保健居首位(11)。本文通过辽宁、吉林两省在老龄化与非老龄化阶段的恩格尔系数对比分析,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下二者存在异质性,对两省恩格尔系数随老年人口比例变化进行趋势分析,辽宁省数据二者关系不明显,吉林省则明显表现出老龄化程度加深,恩格尔系数下降的特点。随机效应模型下合并效应值SMD=-2.44,95%CI=(-3.59,-1.28),P<0.00001<0.05,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数据局限性,本文据Meta定性分析及指标变化趋势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三、结语

综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居民消费水平及居民消费结构都有显著影响。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到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实证研究采用不同方法与不同指标都会导致结果差异性。但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老年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形成共识。本文认为人口老龄化环境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其消费能力及需求;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以匹配老年人消费结构;完善养老制度并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从而增加老年人口收入及一定程度上补充劳动力市场都是促进消费可尝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乃军,杨燕绥,于淼.中国城镇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研究[J].人口学刊,2014(5).

[2]詹姆斯•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7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篇7

摘要:本文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选取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5项相关指标,对全国31个省市老龄化分布做了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结果,从每个类别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样本,对其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趋势进行预测。结论表明,伴随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消费支出的总额呈现上升态势;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对地区老年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消费需求;聚类分析;趋势预测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882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7%,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了老龄化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201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既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也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老年消费支出的上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各地区之间这一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值得更进一步探究。

一、相关文献综述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间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该比率超过14%称为老龄国家,超过21%时称为超老龄国家。”西方国家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对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也较早。《老龄化经济学》(James H.Shulz1976)的出版,标志着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学中的确立。随着老龄化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FLynn(1980)对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都市区核心区和偏远乡村聚落,老年人口明显集中。Golant(1984)通过研究指出,有3/4的美国老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研究所在《人民日报》发表篇名为《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章是国内较早注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文献。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为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在波动中缓慢增长。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李扬等(2011)利用ESDA技术研究发现,北京市各区县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果,且区域分布差异较大。潭姝琳等(2011)基于1995—2008年我国31个省市数据对我国老龄化特点进行了聚类分析。金晓彤等(2012)对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全国老龄人口的未来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

虽然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有一定研究,老年消费总量将不断扩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未来老龄消费趋势的具体量化预测却涉及较少,对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预测更是几乎未涉及到。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部分有代表地区,对我国区域老年消费需求趋势做出预测。

二、我国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聚类分析

从全国31 个省市来看,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结构不尽相同。位于东部板块的天津、山东、江苏,中部板块的湖南、湖北、安徽以及西部板块的重庆、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0%。新疆、宁夏、西藏以及广东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7%,说明这些地区还未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部沿海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的老年人比重仅6.98%,也未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外,我国大部分省市老年人口比重均位于7%~10%之间,说明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步入老龄化。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各地区人均创造GDP 呈现从东向西逐步递减趋势。但位于中部板块的内蒙古其人均GDP 大于54095 元,位于第一梯队;而安徽、江西两省人均GDP低于30000元,形成中部塌陷局面;而宁夏、陕西、湖北、重庆等省人均GDP则相对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

1.基本原理

聚类分析是一种依据样本数据特征,按其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情况下,建立多种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可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Q型聚类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集在一起;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性的变量聚集在一起,减少变量的各数,以实现降维的目的。我们将全国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划分,用以发现各种类型相似之处,因而采用Q型聚类分析法。

2.模型和计算方法

假设给定n个变量(我国31个省市),分别确定这n个变量的样本指标(x1 ,x2…xK),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形成列表。通过平方欧式距离测算方法对各变量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并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其中:C代表地区,S代表平方欧式距离,Sij则代表i地区同j地区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

依据样本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将距离最小的两个个体聚为一类,形成n-1类;对所得出的n-1类个体继续进行距离测算,将距离最小的个体或小类继续集聚,直至所有个体凝聚成为一大类。最后依据集聚的步骤,进行分类处理。

3.指标说明

为了将老年人口地域分布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选用了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比重、人均GDP 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 个指标,对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

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以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快慢程度。老年人口抚养比是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用以度量劳动力的养老负担。GDP比重和人均GDP比值反映一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政府对老年人口抚养压力较小,医疗卫生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是指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的负担程度。

4.聚类结果分析

文章采用2013 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全国31个省市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 比重、人均GDP 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各个省市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图,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我国31个省市分为五个类别(表2)。

类别Ⅰ: 渐老先富的广东模式。广东省老年人口系数为6.89%,老龄化程度较低,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 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被吸引至此,为广东省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因此造就了广东省人口年龄在五个类别中处于相对较年轻水平,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状况。

类别Ⅱ: 渐老未富模式。这一模式以西藏、宁夏、青海、新疆、海南为代表。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全国而言处于较低水平,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6.62%。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6。原因是这些地区均位于我国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较为困难;造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滞后,影响了人口的寿命;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继而造成新生人口较多,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低。

类型Ⅲ:渐老渐富模式。有20 个省份属于这一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8.89%,均以步入老龄化社会,但老龄化程度并不严重。从经济状况看,人均GDP 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5,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这些地区伴随经济的增长,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口寿命的提高。

类型Ⅳ:边富边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地区主要是江苏和山东两省。两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11%。同时,经济较为发达,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这两地医疗养老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居民收入水平较好,养老压力相对较小。

类型Ⅴ:未富先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典型地区是湖南、四川和重庆三地。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老年人口系数达11.94%。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88。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相应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面临较为严峻的养老压力。

三、聚类结果下的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趋势预测

依据前文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文章从五大类型中分别选取了广东、宁夏、河南、江苏、重庆五个省市作为进一步分析样本。这五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均处于类别中的平均水平,并分别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其老年人口消费需求预测能较好反映出区域发展差异对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

1.预测模型的构建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有所不同。为各个年龄段消费需求所赋予的权数称之为消费系数。通常,15~64岁劳动力人口消费系数为1,视为标准量;儿童和老年人则以一定比例进行折算。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当未成年、老龄人口的消费系数均为0.7时,所得出的模型拟合优度要优于其他消费系数。因而本文将未成年、老龄人口消费系数均设定为0.7。将居民消费支出同老年人口系数、老龄人口消费系数相乘,得出老年人口的消费支出。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1997-2012数据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采用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对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总消费支出做出预测。

2.预测公式

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适用于有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计算方法是在一次平滑基础上对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进行修正,进而建立线性平滑模型进行预测,其计算公式如下:

3.预测结果

依据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出未来几十年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测值,选择部分数据列表如下:

四、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老年消费支出也有所变化。总体来看,老年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50年,预计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可达9502.7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78%;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重庆市,老年消费支出为1964.1亿元,占比9%;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预计2050年老年消费支出为3991.6 亿元,占比7.58%;位于西部地区的宁夏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广东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4.35%和4.76%。虽然总体上老年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域差异影响,各地区老年消费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

从预测结果可以发现,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要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和重庆老年人口系数为11.5%和12.9%,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0.78%和9%%,相对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河南老龄化程度相对居中,老年人口系数为8.82%,老年消费占比为7.58%,同样也居于中间水平;广东和宁夏两地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6.98%和6.62%,相对而言老年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分别为4.76%和4.35%。

在相同老龄化程度下,经济发达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高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以江苏和重庆为例,两地老年人口系数较为接近,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但江苏经济较重庆市更为发达。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为59161.75亿元和74697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而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 亿元和人均GDP42976.88 元均低于江苏省水平。从老年消费支出2050年预测值看,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10.78%高于重庆市的9%。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消费支出总额会不断上升。老年人消费支出不仅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也会受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影响。老年消费群体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老龄产业发展是新时期的一大着力点。但在大力扶持发展老龄产业同时,应以老年人口消费习惯为基础、遵循地区老年消费能力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的发展地区老龄产业。

参考文献

[1]Flynn CB. General Versus Aged Interstate Mi?gration, 1965- 1970 [J]. Research on Aging,1980.2(2):165-176.

[2] Golant S M. A Place to Grow Old: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 on Old Age[M]. 198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魏冉,李蓓琼.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索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4]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5]李扬,刘慧,金凤君,等.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

[6]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7]金晓彤,王天新.中国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与趋势[J].西北人口,2012(3).

[8]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9]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10]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满苏尔·沙比提.新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J].商界论坛, 2012(10).

[11]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

篇8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表1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长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表2

年别项目 2000年2010年

总人口规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人)8948201364348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别年龄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万人)30.26%16.43%

15―64(万人)64.71%75.61%

65岁及以上(万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

篇9

【关键词】灰色系统;等维灰数递补动态模型;GM(1,1)模型;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21.2;O213.9【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肇庆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趋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城镇化水平的定量预测”(2014G15);大创新项目“肇庆市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趋势的定量预测”(DC201435).

一、引言

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是肇庆的一个基本市情.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例超过7%,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肇庆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9.08%,比全省高2.2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21个百分点,表明肇庆市人口已提前进入老龄化阶段.2010年肇庆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2000年增加9.05万人,10年中增长34.13%,年均增长2.98%,增长较快,表明肇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对肇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预测非常重要.

本文拟利用肇庆市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1995年和2005年的1%抽样数据.基于GM(1,1)灰色模型为基础,采用等维递补的方法对2015―2030年肇庆市人口老龄化比重进行动态预测,以期取得合理、精确的结果,为该市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肇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以肇庆市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1995年和2005年的1%抽样数据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原始数据,其中199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6.28%,1995年为6.75%,2000年为7.86%,2005年为9.07%,2010年为9.08%.

(一)数据的检验

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检验,步骤如下:

级比检验:原始序列x(0)=(x(0)(1),x(0)(2),…,x(0)(5))=(628,675,786,907,908),λ(k)=x(0)(k-1)x(0)(k),k=2,3,…,n.当n=5时,(e2n+1,e2n+2=(07 165,13 307),λ∈(0858 779,0998 899)∈(07 165,13 307),则说明原始数据序列满足级比检验的条件.

光滑度检验:计算出ρ=(0518 035,0376 256,0302 736,0232 581),此处ρ∈(0232 581,0518 035).

综上所述,检验结果表明原始数据序列可以用于GM(1,1)模型预测.

(二)维数优选

提取1990―2005年、1995―2010年、1990―2010年肇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数据,分别建立4维、4维和5维的GM(1,1)灰色模型,分别为(t+1)=-363 476+426 276e0.147 005t,(t+1)=-106789+1135 396e00 687 345t,(t+1)=-625 719+688 519e00 972 604t.

(三)模型精度检验

以1995―2005年肇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数据作为检验数据,从而确定模型的精确度,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2,2.46,3.79,其中第一个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因此,如下采用第一个4维GM(1,1)灰色模型来预测肇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趋势.

(四)模型的预测

采用的4维GM(1,1)灰色模型,运用等维递补的方法,使用matlab编程计算,来预测肇庆市2015―2030年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e为2015年,12.1 537%;2020年,14.0 784%;2025年,16.3 078%;2030年,18.8 903%.2000―2030年间,肇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持续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7.86%增长到2030年的188 903%,说明肇庆市正在从初始老龄化阶段向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快速前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维数的GM(1,1)灰色模型,并经过精度检验来选取预测精度较高的模型来进行预测.通过选用最优的4维灰数递补预测模型来对肇庆市2015―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行动态预测,预测结果精度较高,预测数据可靠,该预测结果表明肇庆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将越来越严峻,将会给肇庆市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如,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阻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重社会的经济负担等.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该状况,积极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有效地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机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状况,建设美好的肇庆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桂荣.肇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养老保障问题探讨[J].黑河学刊,2003(4):98-100.

篇10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以上,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底,我国65岁上人口达8872万人,占总人口126734万的7.0%,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国际上衡量老龄化的指标通常有: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少儿人口系数(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龄化指数(又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

统计表明,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明显提高;老龄化指数迅速上升,由1982年的100:14.58提高到2003年的100:33.94;年龄中位数变化明显,年均增加0.52岁。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数(基数)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国家。2002年世界人口为62.2亿人,我国人口为12.8亿人,我国老龄人口已接近0.94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

2.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老龄人口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1982年至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年均递增3.25%;而全国人口年均递增1.23%。老龄人口递增速度快于全国人口递增的2.02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进入老龄化以后,每年递增2.90%,是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二是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速度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85年,美国60年,最短的日本也25年。

3.社会经济压力大

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正在增加。具体表现是老年人口密度指标的减小和老年扶养比的增加。反映压力大小的老年人口密度指数由1982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13.33,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负担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重。1982年我国老年人口扶养比指数为7.97,2000年上升为9.99,增加了2.08个百分点。

4.呈现“未富先老”特点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呈渐进的步伐,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且差距极大。是典型地“未富先老”。即使在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也仅为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已超过了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目前,在全球71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1万至3000美元的占28%。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聚类分析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但是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又表现各不相同。我们选用了衡量人口老龄化的五项项指标:老年人口系数、老龄化指数、老年人口密度指数、少儿人口系数,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数。使用SPSS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分类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高老龄化水平,高老龄化速度(6个省):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辽宁。老年人口系数居第一位,少年人口系数居第四,人口老龄化指数第一,老年人口密度指数居第四位。衡量老龄化水平的四个指标数值都表明了这一类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高,但人口老龄化速度排在第二位,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对其它较落后地区的年轻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年轻人迁入数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二类:中老龄化水平,低老龄化速度(10个省):河北、江西、山西、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陕西、云南。老年系数居第三位、少儿人口系数居第二位、人口老龄化指数居第三位,老龄人口密度指数居第二位。这类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在第一类地区之下,人口发展相对稳定,因此其老龄化水平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第一类地区高,同时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慢,在数据上表现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数最低。

第三类:中老龄化水平,高老龄化速度(8个省):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南、山东、四川。老年系数居第二位、少儿人口数居第三位、人口老龄化指数居第二位,老龄人口密度指数居第二位。从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指标看,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如第一类地区,但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却是最快的。这是因这类地区在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和人口寿命延长的同时,有大量的年轻人向外迁出,这就使老年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且这一类地区少儿人口系数明显低于30%,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地区将以更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四类:低老龄化水平,中老龄化速度(5个省):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老年人口系数居第四位,少儿人口系数居第一位,人口老龄化指数居第四位,人口密度指数居第一位,人口老龄化速度居第三位。从各项指标看,这类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成年型。目前,这类地区人口出生率还很高。虽然可以延迟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老龄化对中国社会及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们知道,老龄人口平均抚养费用大大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并且,由于青少年抚养费用是人力资本投资,而老龄人口抚养费用则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纯粹消费性的,因此老年人抚养费用的增加可能降低未来的经济增长率。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储蓄率的影响。在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我国居民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投入的重要来源。老龄人口是纯粹性的消费群体,他们将使用储蓄而降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对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二)人口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用当代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作任何积累,这事实上就是劳动者代际间收入转移和实现收入再分配。当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寿老人越来越多时,这种养老保险制度显然会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由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不至于发生劳动力短缺,从短期来看似乎还是过剩的局面,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即由劳动年龄人口相对高龄化引起的劳动力活力的减退就会发生,而且在东部率先老龄化地区已经发生。

(四)养老方式和老年服务面临挑战和机遇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包括国家和社会养老、家庭子女养老和老年个人养老三部分,是结构性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家庭子女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依靠老年人劳动自养,又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限制。所以,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四、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老龄化带来了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如何应对呢?

(一)积极开发老龄消费产业和市场

有人把老龄产业称为银发市场。其大致可分为以下领域: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业;老龄家政服务业;老年日常用品制造业;老龄人寿保险业;老年特点的旅游娱乐业;适合老龄化特点的房地产业;老年教育产业。

老龄消费具有明显特征,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这既可以扩大消费与市场,又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正在由家庭保障转变成为社会保障。能否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直接取决于相关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我们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必须选择。

多元化,就是充分发挥家庭或个人、政府、社会、单位、市场乃至社区邻里互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相应的责任分工来分担老年保障责任,实现养老资金筹集与老年服务提供的多元化。多层次化,是将老年保障分为若干层次,确保每一个老年人至少可以享受到两个以上层次的保障。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混合型保障机制,能够适应不平衡发展的具体国情并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三)建立老年福利、服务体系

根据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以及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积极推进社区福利建设,建立a和健全完善地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在农村,应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化为辅的原则。逐步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

(四)注重劳动力资源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