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双减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新增人口的减少,出台相关政策是为了提高出生率。而提高出生率又分几个方面,比如说增加大家生孩子的欲望,比如降低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成本。
【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
教育是养孩子的成本,当然现在打击的只是供给侧,需求侧的需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是存在的,所以短时间来看,估计会往1对1和公立学校培养方向发展。这可能是根本的东西。
双减政策表象上是打击了供给侧,政策要求已上市机构退市或者改为A股市场,没上市的不再允许上市,注意是不再允许上美股,港股A股都是可以的,所以短时间来看教育股票会大幅下跌,并且会持续下跌。
美股教育股票下跌对于利益方来讲是严重受损的,也就是财团们。财团们受损失是一定要找到制衡的方法,也就是目前看到的大批量卖出,可以说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股票,这也就是表象上我们看到的股市血崩,一绿到底。
短时间内会如此,但一定会恢复的,同理教育机构也不会彻底死掉,需求还在,也一定要解决。
【教育的未来,可能正在向德国模式转变】
至于未来解决的方向,建议大家可以去研究德国的教育体系。粗略说的话是在高中分流,一半上本科研究生方向,一半上中专大专就业,或者再转本科。也就是50%的学生会去学技能方向。另外就是大家毕业后去学习技能培训,也就是现在口头说的职业教育。
总之教育的减负根本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实现真正的普惠教育。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奔着这个方向提前做准备吧。
【这个行业被影响最深的的本质】
先说,为何出台“双减”等相关政策打击校外培训。任何行业的商业化的最终目的是行业的普惠化,拿医疗来讲,医疗的商业化会让医疗更加的普惠,行业成本大幅降低后让大部分人都看得起病,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引进最新的医疗技术,让更多的疑难杂症有更针对性的治疗。
同理,教育的商业化的最终目的,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教育的普惠化,但同时会带来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当井喷发展时会造成教师资源的不足,而补充教师资源的最快方式是“掠夺”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这点上会导致公立学校与私立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的双方对立。有同学说了,私立学校不是一直存在吗,也没听说严重对立的情况啊?!私立学校一直从公立学校抢优秀教师,这事儿在各地都有发生但没有上升到如此严重的局面,直到近几年在线教育的发展,加速了对立的严重性。
第二,教育的商业化会导致部分家长和孩子通过商业教育,也可以直接说是花钱报各种补习班的方式,达到培优,达到“掐尖”中的尖子生。而苦苦通过常规学习是完全达不到的,进而会引发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阶层固化的程度。这点不再多谈了。而另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焦虑”在上头的层面上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所以算不上致命问题。
另一个点是,教育井喷发展这事儿是近几点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颁布相关政策呢?
篇2
关键词:EKC曲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权;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二氧化碳排放;碳减排义务;碳减排效果;京都议定书
中图分类号:F064.2;F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2-0066-06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Based on Fair Development RightsLI Jun-jun, ZHOU Li-mei
(Economics School,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 lot of controversies abou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task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which mak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uncertain for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consturcts an international panel data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32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17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1971―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om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s is increasing, that the incom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continuously bigger than tha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not strictly fulfilled the obligation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nwhile, dual policy under “Kyoto Protocol” has not made abnormal transfer of industry. 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ights owned by each country, it is unfair to require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ak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bligation currently, the incom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 sh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each country.
Key words:EKC Curv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rights; glob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bligat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Kyoto Protocol
一、引言
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变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之中,以图遏制碳排放量的过快增长。但世界工业发展方式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下,各国都在继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机也不同,碳减排任务的分配将是一个长期的利益博弈过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责任,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碳减排压力太大。2005起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进一步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平均减少5.2%,大多数国家要求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8%,而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则允许一定幅度的上升。但事实上,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没有完成既定的碳减排目标,并企图抛弃《京都议定书》,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承担硬性碳减排义务,其理由是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越来越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要求的双重政策不公平。
李军军,周利梅:基于公平发展视角的碳减排国际比较按照“污染避难假说”,在不同国家的碳减排政策标准和实施力度有差距的情况下,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政策措施更为严格,对产业的影响就越大;同时,为了避免能源约束和碳税等低碳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资本就会转移到碳减排政策更宽松的国家,导致产业非正常转移,二氧化碳排放也随之转移。为了吸引外资,低收入国家可能竞相放松碳排放管制,从而破坏碳减排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公共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共同选择,如果不能建立各方都认可的碳减排国际合作机制,全球气候环境就可能陷入“公地悲剧”。那么,《京都议定书》是否真的是约束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增速?发展中国家是否由于宽松的碳减排政策而获得额外经济增长?
从公平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都有保持经济增长的权利,但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量也不同,要正视这种差异。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收入之间存在一个倒U形曲线的关系:在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能源的消费量增加并引起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此时,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收入增长到一定的高水平,因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提高了环境政策的调控和传导效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过程中,应该考虑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科学评价各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碳减排效果。
自从Grossman 等(1991)较早发现空气污染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后,当前多用EKC曲线研究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如:Ang(2007)、Zhang等(2009)、Fodha等(2010)分别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或者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二氧化碳排放和GDP之间因果关系,Azomahou(2006)和Romero-ávila(2008)等人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验证EKC曲线。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都基于单个国家或局部区域;也有一些文献选择经合组织或大量国家(Wang,2011)作为样本的,但也都是侧重于验证EKC曲线,没有从国际对比的角度分析不同碳减排义务的国家。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角度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碳减排效果。
二、面板数据模型与数据分析
不失一般性,假设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据此建立双对数面板数据模型:
如果β>1,说明碳排放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碳减排形势恶化,碳排放强度上升;如果β
为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可以把面板数据的样本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部分,分别估计以后比较弹性系数,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来判断碳减排政策的作用。如果发达国家的弹性系数小于发展中国家,说明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碳减排形势好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的强制性碳减排义务,但协议是从2005年开始生效,此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碳排放交易非常活跃,清洁发展机制(CDM)也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碳减排量的转让,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CDM项目数量和规模都增长迅速。因此,要判断碳减排协议的签订对各国碳减排效果的影响,可以把2005年作为分水岭,分别估计并比较前后两个期间的弹性系数,如果弹性系数下降,说明碳减排政策取得实质性效果。
《京都议定书》规定41个发达国家具有强制性碳减排义务,由于9个国家缺失部分碳排放统计数据,本研究把具有完整数据的32个发达国家纳入分析范围,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卢森堡、马耳他、摩洛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由于发展中国家较多,本研究选择其代表性国家,选择依据是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一亿吨,符合这个标准的国家共17个,分别为中国、印度、伊朗、韩国、沙特、墨西哥、印尼、南非、巴西、泰国、埃及、阿根廷、马来西亚、委内瑞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基斯坦和越南。二氧化碳排放和GDP数据都采集自国际能源署(IEA)的能源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1年至2009年。其中二氧化碳排放(CO2)单位是百万吨;GDP以十亿美元为单位,按汇率(GDPE)和按购买力评价(GDPP)两种方法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格。
数据测算表明,2009年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90亿吨,是1990年的1.38倍,比1971年翻了一倍。样本中49个国家碳排放总量为238.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82.2%,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17个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的47.9亿吨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126.9亿吨,年均增长5.26%,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22.9%上升到2009年的43.9%。同期32个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则从108.1亿吨上升到111.3亿吨,上涨了3%,比重从51.6%下降到38.4%。据此来看,近年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碳减排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全球碳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这也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强硬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硬性碳减排义务的主要原因。但是从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碳排放增速较快是正常的;而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碳排放增速理应降低。如果不顾这个事实,强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严格的碳减排义务,不但忽视了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也会剥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权利,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不公平的。衡量发展中国家碳减排效果,重要的是看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的收入弹性,如果弹性系数和碳排放强度下降,就说明其碳减排政策的有效性。
三、检验与参数估计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每个时间序列都是由多个国家组成,其检验方法要考虑到截面的差异。LLC方法是应用于面板数据模型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较早的方法,假设各截面序列具有一个相同的单位根,仍采用ADF检验形式(Levin et al,2002);而IPS检验则是对每个截面成员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后,利用参数构造统计量检验整个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Im et al,2003)。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也是对不同截面进行单位根检验,利用参数的p值构造统计量,检验整个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分别用四种方法对CO2、GDPE和GDPP三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的滞后阶数都按AIC最小化准则确定,结果如表1所示。表1 面板数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四种方法的检验结果非常接近,通过对原序列和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在1%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都有单位根,并且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方法,Engle和Granger最早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是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回归后的残差是否平稳,如果残差是平稳的,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于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Pedroni(1999)的检验方法是假设各截面的截距项和斜率系数不同,Kao(1999)的检验方法却规定第一阶段回归中的系数相同;Maddala等(1999)提出根据单个截面序列的协整检验结果构建新的统计量,从而判断整个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表2列出了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对CO2和GDPE、CO2和GDPP两组变量协整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一致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CO2和GDPE、CO2和GDPP两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据此可以对模型(1)进行参数估计。
表2 面板数据变量的协整检验
CO2与 GDPECO2 与GDPPPanel v-Statistic-0.40-0.39Panel rho-Statistic-2.53**-2.53**Panel PP-Statistic-4.36***-4.36***Panel ADF-Statistic-5.27***-5.27***Kao(Engle-Granger)6.49***4.20***Johansen FisherTest trace statistic 163.00*** 163.30***Max-eigenvalue statistic 159.90*** 159.70***
3.参数估计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碳排放水平有很大差异,参数估计应该选择面板数据的变截距模型;至于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尽管样本国家只有49个,但仅仅用于分析这些个体,不涉及其他国家,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另外,截面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p值为0.94,也不支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考虑到存在截面异方差,采用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参数,并处理序列相关性,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方程1的解释变量是按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E),方程2的解释变量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P),方程拟合优度较高,除截距项外参数都能通过1%显著性检验,两个方程的系数比较接近,说明以不同方式换算的GDP对结果影响不大。考察不同期间的系数,1971―2009年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0.607
D.W.2.0982.1362.571.8991.8741.759Chow-F1.72***0.79方程3的样本由32个发达国家组成,方程4的样本由17个发展中国家组成,方程拟合优度较高,除截距项外参数都能通过1%显著性检验。方程3的系数0.712大于方程4的系数0.574,在两个不同时期内,发达国家的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都超过发展中国家。按照公式(2),方程3的分割点检验Chow-F值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也是明显大于2005年以前的弹性系数。而发展中国家的弹性系数虽然也有上升,但没有通过分割点检验。
四、结论
在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无疑是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碳减排目标的设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碳减排任务的分配能否得到各国认可。只有在碳减排任务合理、公平分配的前提下,兼顾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广泛认可,形成合作的基础。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反映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弹性系数的大小和变化趋势能够说明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和碳减排效果,也可以作为碳减排任务分配的依据之一。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71―2009年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系数为0.6,碳排放增幅低于经济增幅,碳减排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分割点检验判定弹性系数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碳减排力度在减小。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尽管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增长缓慢,部分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甚至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增长比较快,但发达国家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在各个阶段一直大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以后也没有明显改变。这一方面说明发达国家碳减排政策实施力度不够,效果还不甚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碳减排义务形成的政策差异,并没有造成资本因为规避碳排放约束而发生明显的非正常转移。
因此,从各国公平拥有经济发展权的角度来看,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明确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责任前提下,发挥发达国家良好经济基础和先进技术优势,确实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大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力度,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完善清洁发展机制,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积极性,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增速。只有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础上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才能发挥各国碳减排的积极性,有效控制全球碳排放过快增长。
参考文献:
ANG J B. 2007. 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utput in France[J]. Energy Policy(10):4772-4778.
AZOMAHOU T,LAISNEY F,VAN P N. 2006.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a nonparametric panel approach[J]. J Public Econ,90:1347-1363.
FODHA M,ZAGHDOUD O. 2010.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n Tunisi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Energy Policy,38:1150-1156.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No.3914:1-38.
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EB/OL].省略.
IM K S,PESARN M H,SHIN Y. 2003.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 J Economet,115:53-74.
KAO C.1999. 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J]. J Economet,90:1-44.
LEVIN A,LIN C F,CHU C. 2002. 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 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J]. J Economet,108:1-24.
MADDALA G S,WU S.199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J]. Oxford Bull Econ Stat,61:631-652.
PEDRONI P.1999. 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 Oxford Bull Econ Stat, 61:653670.
ROMERO-AVILA D.2008. Convergence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mong 37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revisited[J]. Energy Econ,30:2265-2282.
篇3
一、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现状
__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污染减排是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倒逼杠杆。“十一五”前两年由于多种原因,我市成为全省唯一未完成两项污染减排任务的市,欠账居全省之最,省环保局对推进__减排工作高度重视。针对__减排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牛鼻子”来抓,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并明确提出了“让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增量项目进不来,让不重视节能减排治理的存量企业立不了足,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而且经常调度减排项目,为完成我市污染减排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总量控制目标过低、排放强度居全省之首,污染减排工作任务仍异常艰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压力很大,“十一五”后两年污染减排形势异常严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污染减排工作,工作缺乏连续性,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脱节,对上争取和衔接不够,致使环境统计数据失真,总量控制目标过低,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上报基数虚高。20__-20__年我市环境统计数字明显失真。环统显示:cod排放量从20__年的38937吨猛增到20__年的60103吨,净增21166吨;
so2排放量从20__年的23458吨猛增到20__年的39607吨,净增16149吨,两项均不符合环统数据每年相差10%以内的要求。如,根据实测,从20__年到20__年,__石化cod实际排放量年均仅为728.4吨,而20__年环统数字15740吨,为实际排放量21.6倍。
(二)排放强度过大。由于20__年的上报基数虚高,测算得出:工业cod排放强度为52.37吨/亿元gdp,为全省(25.
7吨/亿元gdp)的两倍多,我市城镇人口cod排放强度高居101克/每人每天;so2排放强度为10公斤/吨煤,为全省(6.9公斤/吨煤)之首。由于考核方法是:当年度的cod排放增量,是将排放强度分别乘以当年新增的gdp和人口增长数;
so2排放增量,是将排放强度乘以新增的燃煤量。因此,排放强度越大,增量减排压力越大。
(三)so2总量指标过低。我市so2减排目标是,从20__年39600吨减到20__年22900吨,减排率为42%,是全省平均减排率4%的10倍多,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异常困难。压力更大的是,由于对上争取和衔接不够,20__年省环保局下达给我市20__年so2总量指标仅为2.29万吨,其中1.29万吨分配给电力行业(皖江电力、石化热电),全市非电及生活so2总量控制目标只有1万吨,只占全省1/30。从市政府下达给各县(市)区总量指标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只分配到so2总量指标70—80吨,严重困扰项目的申报。
为了完成20__年的减排任务,市环保局领导亲自坐镇,精心部署,在各单位各部门全力支持配合下,举全局之力,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就全市的减排工作,专题向市人大、市政协、市派进行了汇报,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队对我市的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我局的努力下,大观区政府、市人行、银监分局及各商业银行召开了__减排工作座谈会,并多次向省政府、省环保局有关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向环保部汇报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重大举措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困难。20__年12月8日至9日,环保部总量司刘炳江副司长一行亲自来我市,对20__年的减排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就20__年的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今年,市环保局共安排减排项目99个,其中cod
削减项目37个,so2削减项目62个,减排项目申报数量为全省最多。20__年上半年,__省17个地市中仅有6个城市完成减排任务,__为其中之一。20__年1月9日至10日,环保部专家组来__,对我市20__年的减排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充分肯定了我市20__年的减排任务。20__年,全市cod、so2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首次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二、污染减排工作问题和困难
污染减排工作政策刚性约束越来越强,既有期内目标的总量控制,又有年度任务的严格考核。虽然完成了20__年污染减排任务,但是,我市减排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偏差。主要有: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主观认为污染减排
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二是由于环保职能部门宣传和汇报不够,多数对国务院批转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的内容没有系统学习研究,没有认识到考核给我市带来的严峻减排形势。三是规避检查的情况比较普遍。从3月下旬国家环保部华东督察中心来我市督查看,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违规环评,热衷于应付检查,甚至帮助排放不达标的所辖企业逃避检查。有些企业被查出问题后,甚至态度蛮横,对抗执法。在4月1日召开的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就通报了我市个别地方帮助企业胡弄检查组的情况。这些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
(二)责任落实不力。市委、市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朱书记专门在工业振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让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增量项目进不来,让不重视节能减排治理的存量企业立不了足”。但是多数地方对如何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尚没有完整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的工作部署。一是缺乏必要的责任落实,有减排指标设定,而无相应的落实到具体企业和工程的跟进措施。二是缺乏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通盘考虑,针对
“十一五”前两年留下的减排欠账,尚未形成补欠的具体推进方案。三是缺乏系统的工作部署。20__年各县(市)区上报减排项目76个,都是环保部门的自行上报,多数地方没有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部署和强有力的落实措施。节能减排作为“四个一票否决”的工作,各县(市)区还没有像抓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那样抓节能减排。
(三)减排措施不硬。严格的考核决定了完成减排任务,必须靠过细的工作、过硬的措施。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工程减排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撑。我市在手的污染治理项目数量过少,缺少资金支撑。8县(市)至今仍无县城污水处理厂,离省政府设定的70%县城有污水处理厂的“十一五”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城东污水处理厂自20__年3月投入试运行以来,由于排污管网不配套(进水的cod浓度低、污泥产生量少、检查用电量、排水口在线监测等),无法办理环保竣工验收,国家总量办在核查中对我市城东污水处理厂20__年的工程减排量不予认定。二是结构减排难以确认。结构减排必须有政府相关部门权威的破产、关停正式文件及相关停水、断电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相关证明,但由于难以及时取得相关证明,致使一些实际结构减排项目没有得到国家认可。如__华邦特种纸业有限公司于20__年4月全部停产,但由于相关部门不愿提供证明材料,认定手续不齐全,致使该企业20__年实际形成的cod和so2的削减量,也没有得到认可。三是管理减排难以到位。由于多数企业仍局限于达标排放,在没有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强力约束下,企业投入资金推进管理减排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排污设施运转需要成本,加之在线联网监测设施不配套,仍有一些企业存在偷排和漏排行为。
(四)执法环境不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项目准入。新上的项目能否得到环保准入,主要依据和程序是:①产业政策的导向,②区域规划的要求,③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决定属于哪一级审批,④要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的环评(根据监测勘察)形成环评文书,⑤组织专家召开环评会议,⑥是否有总量指标,决定能否进行审批。二是建设验收。主要内容是“三同时”建设,即主体项目与治污设施建设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项目竣工后,①企业向环保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批复后可投入试生产,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②试生产期间企业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并形成监测验收申请报告;③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三同时”验收,④到监察部门申报排污登记和许可证管理。三是执法监管。主要内容:①日常监管。根据项目准入和建设验收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监管,如环评和环评审批情况、“三同时”执行情况、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偷排漏排情况等;②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化工、造纸、炼铁、饮水安全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挂牌督办(国家、省、市三级)区域限批、流域限批;③后督察工作。对挂牌督办的企业,区域限批的地区,以及重大环境案件和严重违法地区进行后督察;④案件的查处。
(五)执法力量偏弱。环保执法内容具体、程序严密,不仅对单个违法企业处罚严格,而且影响全市的减排考核结果。由于执法力量偏弱和存在地方护短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法排污、关停措施无法到位,被上级督查后,就会降低我市减排监察系数,考核时就会直接扣减我市的实际削减量,这又加大了减排压力。如查处一次,监察系数就会降到0.8,查处两次,就降到0.5。我局以我市每年cod减排任务6000吨计算,如果查处一次,就要多减排1200吨,这样就要多投入5000—8000万元。
(六)我市已被列入重点监管地区。由于:一是国家、省批转的量大,今年1—3月,就受理上级批转件40多件,全省第一;二是去年专项行动中有88家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20多家实施停产治理,33家企业被省、市挂牌督办;三是城区饮水源整治被挂牌督办(今年底必须完成);四是年初核定,我市去年减排考核全省垫底。仅今年3月以来,国家和省就连续4次到我市检查,迎检工作压力大、成本高。
三、意见与对策
污染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环保工作的核心。针对我市目前面临的污染减排严峻形势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
第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污染减排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减排工作的新突破,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领衔推进重大减排项目制度,保障减排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完善《__市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把总量减排工作作为县(市)区 党政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协调例会制度,每年的5月份、11月份市政府各召开一次减排工作协调会,及时解决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联动责任制,重点是:环保部门与发改委联动,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与总量控制“双前置”的核准机制,保障增量排放及时消化;环保部门与供电、供水等部门联动,对关停企业实行断电断水的约束机制,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环保部门与招商部门联动,严把高排放项目引进关;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动,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上马和扩建。
篇4
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篇5
一、进展情况
(一)建管并重,抓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按照《XX市“十一五”主要污染总量削减实施方案》要求,我市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的目标为:so2控制在17741.5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20%;cod控制在2046.2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2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达到0.10毫克/立方米,实现2010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为实现减排目标,一方面,加快减排工程建设,我局在调查研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2铁、1焦、3水、6粉尘”共12项减排工程,即:裕华、龙凤山2家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通宝焦化焦炉煤气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及天煜、宝烨2家焦化企业废水处理改造工程;文丰等6家钢铁企业粉尘治理工程。通过落实责任、强化调度、资金帮扶等措施,截至目前,各项减排工程进展顺利:裕华、龙凤山2家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已完成,正在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设计,正在招标,预计6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可完成;天煜、宝烨两家焦化企业废水处理改造工程已完成,并进行了验收监测,预计6月底可通过验收。6家企业粉尘治理工程中,文丰钢铁除尘器改造工程、顶峰热电和云宁矸石电厂原料场地挡风抑尘墙工程已经完成;新金钢铁原料场地挡风抑尘墙工程一期已完成,二期预计6月底可完成;明芳、鑫汇两家钢铁挡风抑尘墙工程正在施工,预计6月底可完成。
另一方面,强化对治理设施监管。认真开展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把保障重点部位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了烧结机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专项检查办法,明确检点,明确检查时间,明确奖惩措施。把建设在线监测平台作为保障治污设施运行的重要抓手,全额安排资金,协调有关力量,加快平台建设。预计月底完成平台建设,实现三级联网并控。把落实责任作为保证治污设施运行的有力保障。所有执法人员对口分包一家企业,该企业的项目审批、污染治理、治理设施运行等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并实行台帐式管理。要求每周至少下企业两天,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者年终取消一切评先资格。加强督导检查。局再次创业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措施得力,全市脱硫工程运行管理得到了规范,运行率、达标排放率明显提高。
(二)多措并举,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在大气环境治理上,按照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加大投入、强化整治,收到了明显成效。继续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对列入年度治理计划的50家企业、143个治理项目,通过采取检查督导等一系列措施,目前进展顺利,43项已经完成,其他正在按计划推进。开展了大气质量攻坚活动。将城市规划区及以外5公里范围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对监管区内56的23家重点企业加强监管,实行环境质量强制达标;加强燃煤锅炉整治,全市44家、50台锅炉目前已下达治理计划;加强运输散装物料车辆和道路清扫,防止无组织扬尘污染;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从生产的全过程削减污染。截止目前,我市主城区好于二级天数146天。
在水环境治理上,一方面加强了洺河流域综合治理,严禁在洺河沿岸新建水污染的建设项目;强化沿岸现有企业治理尤其是洗选企业的治理;督促有关单位加快城市管网改造和建设,确保城市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继续把落实选矿业年检制度作为洗选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全市124家选厂,109家通过年检,责令15家停产整治。经过监测,我市洺河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水质,达到了XX市的要求。另一方面,强化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牵头组织水利、工商、旅游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标准在我市饮用水源地设置警示标志62套。按规定进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证全市人民喝上了干净的水。
(三)严格执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将总量控制作为项目审批的“总闸门”,从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同时”制度及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严格环评审批、验收,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今年以来,共审批项目42个,验收7个,否绝突破环境容量、不符合环保和产业政策要求新建项目5个,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大中型项目100%,小型项目98%以上。二是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实行严处。开展了钢铁行业、重点污染减排设施专项执法行动,共计出动执法车辆140辆(次),排查各类企业70家,立案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22个,罚款50余万元,有力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化解纠纷,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建立了24小时接访制度、协调办案制度、案件督查制度、举报回访制度,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举报和案件57起,已办结57起,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由于工作得力,环保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四是严厉打击重污染小企业。结合乡镇和有关部门,在全面细致排查摸底重污染小企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断水断电、拆除设备、清理场地”的标准,取缔小选厂、小化工等违法企业80余家,有力遏制了重污染小企业的反弹势头。五是强化排污费征收,今年以来,认真总结以往排污费征收经验,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提高征收比例为重点,以拓展征收范围为切入点,以规范排污费征收管理为突破口,强化排污费征收。截至目前,共计征收排污费2200万元。
(四)抓实基础,为开展环保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充分发挥电视、报纸新闻舆论作用,对环境治理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予以表扬和曝光。二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在6.5世界环境日前夕,开展了环保街头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张,在《武安报》开辟专栏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在新世纪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环保专题片,受教育逾2万人。三是大力开展绿色单位创建,上半年共有2家庭院、2家饭店、1个小区、3所学校、3个家庭被XX市命名为绿色单位。四是认真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我局共收到人大建议8件,政协提案9件。通过落实责任,认真办理,所有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全部办结,答复率、走访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满意率均为100%。
(五)转变作风,为全市经济建设助推添力。一是加强执法队伍理论建设。牢固树立抓好治污减排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了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奋进、业务精良、作风端正、纪律严明的环保铁军。二是执法队伍作风建设。鼓励干部职工在其位谋其政,干好自己一份事,敬业爱岗,为民服务。坚持机关不定期查岗、每周五学习制度;坚持请销假制度。对迟到早退、无故离岗的,一经查实,从严处罚。三是强化机关制度建设。建立了科室工作月报制度。局工作每月有要点,每项有计划,每月底有小结。形成安排、实施、小结、反馈的工作流程,促使机关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再次创业,我们实行半月一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思路。
以简化审批程序为根本,为全市再次创业助推添力。简化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按照能减就减尽量减的原则,将审批时间进一步缩短,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我局13项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七公开”内容全部在XX市报公布。对来窗口办理业主的采取“一次性”告知,材料齐全一次性办结。
二、存在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
一是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尽管近年来我市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但受历史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偏重等重要原因,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仍然偏大。随着近期全市的经济形势的好转,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将随之增加,既要削减存量,又要控制增量,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弹。
二是环境监管的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各项减排工程的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厂、烧结机脱硫大部分已完成。但仍有部分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甚至违法排污,一些已淘汰的钢铁、焦化、建材等落后产能、“三小企业”有可能死灰复燃,加大了我们监管的压力。
三是我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布局不当的问题在近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道穿城、污染企业围城”的现状极大制约着城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在全市“双三十”县市中,我市城区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中下游,直接影响省节能减排“双三十”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是环保执法力量相对不足。我市企业点多面广,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工作越来越多,本不宽裕的环保执法力量更为捉襟见肘,制约着环保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谋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双三十”节能减排任务的收官年、决胜年、交账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重点环节,坚持综合施治,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重要作用,加快环境质量的改善。
(一)强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一是保障减排工程的正常运行。以开展“治理设施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强化对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管,特别是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严厉落实各项专项监管措施,健全完善治理设施管理台帐,加大处罚力度,力促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二是完善管理减排。扎实推进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力争及早投入正常使用。充分发挥总量控制在减排工作中的调节和撬动作用,严格新增主要污染物建设项目的审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三是落实结构减排。督促有关部门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督促淘汰全市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篇6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篇7
上半年农产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粮食价格涨幅继续趋缓。由于粮食连年增产、市场供给充裕,今年上半年,粮价延续去年以来的涨幅趋缓走势。据农业部监测,6月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集贸市场均价129.5元,同比涨1.6%,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比前5年同期平均低6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市场出现了3个近年少见的新特征,表明粮价偏弱运行的压力较大:一是从去年7月到今年6月,粮价同比涨幅连续12个月低于CPI涨幅,平均低1.1个百分点;二是自去年秋粮上市后,尽管有临储政策支撑,但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到今年4月累计跌幅约4%;三是去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2009年之后首次启动,湖南、江西等地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农民排长队卖粮现象。
(二)棉花、油料、食糖价格持续下跌。棉油糖市场都面临库存水平高、供大于求、国际价格下行等不利形势,上半年价格均以跌为主。今年棉花临储政策取消,加之4月1日起国家将储备棉竞拍底价由每吨18000元调整为17250元,棉价下跌预期增强,6月3128B级棉花均价每吨17371元,比去年底跌11.0%,同比跌10.1%。油脂油料在国际市场拉动下涨少跌多,6月国产大豆、油菜籽、豆油、菜籽油价格分别为每斤2.39元、2.51元、3.23元和3.70元,比去年底分别跌1.2%、涨0.4%、跌10.8%和跌12.9%,同比分别涨0.2%、涨0.3%、跌11.6%和跌25.9%。食糖价格自去年下半年大幅下跌后,今年基本在每吨4600元左右低位运行,6月为4619元,比去年底跌8.2%,同比跌13.5%。
(三)生猪等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受需求偏弱影响,今年元旦过后,生猪价格不涨反跌,春节后持续下跌,截至4月底累计跌幅达 30%以上,养殖户亏损严重。“五一”后猪价又快速反弹,4周累计回升约20%,之后又持续小幅回落。6月全国生猪集贸市场价每公斤13.06元,环比涨2.1%,同比跌7.4%。禽肉、禽蛋价格在经历去年的持续低迷后,今年4月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反弹。6月活鸡、鸡蛋价格分别为每斤17.93元、10.57元,比去年底分别涨3.3%、6.4%,同比涨16.4%、13.5%。
(四)大宗农产品进口明显增加。由于国际农产品供需趋松、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大宗农产品进口规模扩大,呈种植业、畜牧业产品进口“双增”局面。1-5月,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202.8亿美元,同比扩大34.5%;谷物进口849万吨,同比增76.3%,其中小麦同比增约1.1倍;大豆、油菜籽、食糖同比分别增35.3%、41.7%、6.7%;畜禽产品中,牛肉、羊肉、猪肉进口分别增30.8%、50.6%、13.3%,奶粉进口增幅高达86.7%。传统出口优势品种中,除蔬菜出口有所增加外,水产品顺差同比减10.5%,水果出口减、进口增,由顺差转为逆差,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蔬菜价格3月份以来季节性跌幅比常年偏大,个别品种出现了滞销卖难现象,6月28种蔬菜批发价每公斤3.27元,环比跌4.3%,同比涨3.1%(剔除涨幅较大的生姜后,蔬菜均价同比跌8.0%);牛羊肉、原料奶虽然同比涨幅较大,但从3月份开始,环比已连续4个月回落。
下半年走势预测
下半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更加复杂,来自农业外部和内部、国际和国内、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从国际看,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总体趋松,价格总体震荡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从国内看,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增速放缓抑制粮食加工等需求,进口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断显现,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品种存在波动下行风险。总的看,种植业产品价格可能偏弱运行,而畜禽产品受前期市场持续低迷、产能调整影响,价格有望在波动中小幅回升。
(一)粮食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从农业部农情调度和前期调研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早稻面积稳定、长势正常,春播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出苗长势总体较好,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国家粮食库存水平高、短期市场需求难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下半年粮食市场价格无上涨动力、有下行压力。受最低收购价提高的支撑,稻谷、小麦价格有望保持稳中有涨;由于市场粮源偏紧,玉米价格近期有望小幅反弹,但受深加工和饲料需求疲软影响,新粮上市后玉米价格可能会明显下跌,后期国家临储玉米的拍卖和新玉米的临储价格水平将是主导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
(二)棉花价格将持续下跌。决定后期国内棉花价格走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当前1200多万吨的历史最高库存和超过150%的库存消费比,预计去库存需要2年以上时间,期间下跌将是市场主线;二是纺织行业的景气程度,取决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速;三是国际棉花生产形势,尽管2014/15年度棉花产量下降,但仍然产大于销,库存同比增4.9%;四是我国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变化,即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全面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将对国内生产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综合判断,下半年棉花价格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新棉上市前,由于国产棉花绝大部分进了国库,市场流通量少,国储棉有序投放将主导市场,棉价将呈稳中有跌走势;新棉上市后,尽管产量继续下滑,但由于缺乏临储支撑,预计棉价将在供大于求预期下,跌至每吨15000元左右的水平,波动幅度也将明显加大。
(三)油脂油料与国际市场同步性进一步增强。由于开放程度和贸易依存度高,我国油脂油料价格变化与国际市场基本同步。今年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取消临时收储,国产大豆价格由市场决定,国内外市场联动将更加紧密。在全球生产形势乐观、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下,我国油脂油料进口受价差驱动,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大豆进口有望创历史新高。预计国内油脂油料价格跟随国际市场震荡下跌将是主基调,加之食用植物油的历史高库存,部分品种跌幅可能还会大于国际市场。由于油菜籽继续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价格将稳定在每斤2.55元的临储价附近。
(四)食糖价格有望弱中趋稳。从国际看,尽管预计2014/2015榨季巴西干旱和印度减产将使全球食糖产需基本平衡,但国际糖市已经连续四年供大于求,食糖库存持续增加至7800万吨左右,库存消费比升至44%的历史高位,对中短期国际糖价形成不小的下行压力。从国内看,由于糖价持续低迷,糖料收购价连续下调,蔗农种植积极性受挫,预计今年糖料面积减幅在2%以上,加之主产区广西今年2-4月长期阴雨寡照天气,甘蔗出苗数减少近5%,平均株高下降31%,为4年来最低,预计2014/15榨季食糖减产至1200万吨左右,比上榨季减130万吨。虽然食糖减产对长期低迷的糖价是利好消息,但由于大量进口和库存高企,国内食糖市场供大于求局面仍将持续。随着国家财政贴息支持制糖企业临时存储政策的实施,下半年食糖价格有望在每吨4500-5000元之间波动,与国际糖价每磅17-20美分的进口配额内关税(15%)到岸完税价基本一致。
(五)猪价回落后将步入回升通道。受猪价持续低迷影响,生猪产能明显调减。据农业部对4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6月末生猪总存栏同比下降4.8%;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8.2%,环比连续10个月下降,最近4个月的降幅均超过5%的波动预警值。下半年逐渐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预计猪价在近期回落后将步入震荡回升通道。但由于生猪和能繁母猪产能仍处于正常水平,猪价暴涨暴跌的可能性不大。肉鸡存栏同比降幅较大,预计禽肉价格将震荡上涨,随着养殖企业盈利水平向好、养殖信心恢复,肉鸡存栏和出栏将逐步增加,价格涨幅不会太大。预计鸡蛋供给量短期仍将维持偏紧状态,价格有一定的上涨压力,后期随着供应量增加,将呈正常的季节性波动走势,中秋、国庆前后受需求拉动可能会出现一轮上涨行情。
此外,蔬菜价格仍将季节性波动。1-5月580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蔬菜在田面积持续增长,6月份月底为137万余亩,环比有所下跌,同比持平,下半年蔬菜供应总体有保障,预计全年价格涨幅将明显低于常年平均7%的水平,个别地区、部分品种仍可能出现上半年的滞销现象。
需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一)粮食收储矛盾突出,应谨防出现“卖粮难”。东北地区和江西、湖南仓容不足,是今年我国粮食购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生产形势好和市场需求弱双碰头的形势下,政策性收储仍将是粮食购销的主渠道,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仓容紧张问题,早稻、秋粮集中上市期极有可能再现“卖粮难”,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应抓紧采取销售腾仓、跨省移库腾仓、新建仓储设施、充实地方储备、严格控制进口等措施,尽早做好收储的准备工作,在粮食上市期切实做到敞开收购、应收尽收。同时,应尽快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支持主产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带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
篇8
一、“德班气候大会”的主要进展
2011年底,第1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以下简称“德班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虽然会议期间出现了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等事件,但总体而言,与会各方表现出更为理智的态度和务实的谈判策略,按照“巴厘路线图”推动谈判的意愿也比较清晰。经过反复磋商,德班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进展。从中方的角度来看,德班会议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实现了“三个坚持”,即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模式,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对《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达成妥协,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三是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在减排资金安排上有所突破;四是在2010年坎昆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减排技术、能力建设以及透明度等方面的机制。另外,德班会议还对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公约》的实施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设定了相关进程。然而,德班会议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会议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坎昆协议和德班会议成果的落实也尚需时日,而发达国家自身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政治意愿仍明显不足,这成为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主要障碍。
同时,回顾过去20多年来的谈判历程可以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步履蹒跚,各方矛盾和纷争不断,谈判主导权争夺激烈。由于约束力有限,一些通过反复讨价还价艰难达成的减排方案在各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在谈判机制和模式上,发达国家力推“并轨”,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最终达成单一的协议,进而使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谈判,坚守“巴厘路线图”的原则[3](P9-16)。这表明现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机制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迫切需要创新谈判机制,以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破解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及其与三个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巴西、印度之间的利益纠葛,避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沦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博弈工具,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尽管德班会议及其取得的成果对维护现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欧债危机、“页岩气革命”、“弃核风潮”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减排的整体氛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与哥本哈根会议前后的“喧嚣与鼓噪”相比,“气候变化”的话题不再热得烫手,而是似有转冷的迹象。在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有关德班会议的报道很少见诸主要媒体,这与哥本哈根会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科学家和政治家将气候变暖由一个边缘概念变为全球主流共识的努力似乎正面临新的挑战和质疑[4](P36-37)。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应用前景不明朗、相关研究资助力度减弱、公众关注度下降等因素,使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全球减排资金机制和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加剧。
二、“后德班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
(一)在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下,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受限
2011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并加快向欧盟的核心国家蔓延。由于引发危机的制度性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使得救助难度增大,危机存在长期化的可能性。欧债危机的阴影使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加,欧元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尤其严峻,而新兴经济体虽维持较快增长,但增速也有所放缓,这势必抑制全球能源消费,进而减少各产业部门以及交通、建筑和居民等领域的碳排放。撇开欧债危机这一特定因素的影响,从长期趋势来看,即使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主要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依靠传统高耗能产业重振实体经济,而必然要通过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并通过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恢复经济活力。因此,主要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快速、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减小。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及后续的欧债危机对发达国家财政状况的影响尤为突出。目前,欧盟、日本、美国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产生了大量财政赤字,而地震则给日本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灾后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使日本政府的财政情况雪上加霜。这将使主要发达国家对本国减排的财政支持捉襟见肘,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政府投入以及新能源市场化发展的财政补贴受限,进而对其温室气体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如果我国继续在提供减排资金方面施压,将使发达国家很难承受。
(二)“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增强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底气和实力
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成熟,进入量产阶段是美国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为降低能源外部依赖,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对页岩气开采的大量投入终于在21世纪头十年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美国页岩气已具备商业化开采能力,产量急剧扩大。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1 379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1%大幅上升到23%,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其页岩气产量为中国当年天然气总产量的1.46倍。2011年,美国已由燃料进口国转为燃料出口国,这在过去半个世纪从未有过。据预测,全球页岩油储量约11万亿~13万亿吨,而世界常规石油储量仅为4 000多亿吨。按目前需求测算,页岩气将保障美国百年以上的天然气使用。到204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40%以上。随着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1月,天然气井口价格、居民用价、商业用价、工业用价和发电用价分别比近期价格高位的2005年下降了68.2%、34.5%、25.2%、60.0%和66.2%①。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使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天然气替代煤炭,导致发电用能成本下降、排放减少,而且价格下降后,美国货车开始使用天然气作燃料,陆路交通部门也将减少对汽油的依赖。
虽然页岩气开采中的环境问题被一再质疑和诟病,但被称为“能源领域新革命”的页岩气成功开采使得非传统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美国页岩气产量扩大不仅有助于缓解其国内天然气供求矛盾,而且还将削弱俄罗斯、伊朗等能源出口大国的国际影响力。据美国贝克研究所的一份报告预测,俄罗斯占西欧天然气市场的份额将由2009年的27%降至2040年的13%。目前,波兰等欧洲国家正加紧页岩气开发利用,以重塑欧洲天然气市场,加拿大、阿根廷、中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正如《世界能源展望》(2011)指出,全球将进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除了页岩气之外,加拿大的含油砂、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的特稠原油等新资源可提供13 000桶石油,从而增强了全球非传统化石能源的乐观预期②,而这些因素都将给世界能源格局带来重大变局。同时,作为低排放能源,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增长将对温室气体减排前景产生深远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等国家的减排压力,进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可以预见,页岩气开采将为美国左右中东、北非地缘政治添加重要砝码,成为其主导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有利条件。
(三)新能源产业需求波动,贸易摩擦加剧
根据英国BP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15.5%,为1990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其中风电保持强劲增长,增幅达22.7%,而OECD国家仍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77.5%[5](P38-39)。虽然可再生能源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但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却出现波动。以美国为例,随着天然气价格不断下降,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劣势进一步凸显。在日本、欧盟的技术优势和中国制造优势的两面夹击下,美国风能和太阳能产业的市场潜力被挤压,投资收益下降。同时,经济低迷导致能源需求不旺,政府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力不足。这些因素使得私人资本对风能、太阳能产业的投资热情减弱,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一轮风能、太阳能投资低潮。2011年,美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投资强劲反弹,第二季度投资额达105亿美元,约占全球该领域投资的1/4。尽管投资回升,且投资者仍看好新能源的长期前景,但太阳能等新能源在美国的投资吸引力却已不如先前。
另从新能源设备国际贸易的情况来看,受欧债危机、美国天然气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对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补贴减少,国际市场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的需求下滑,企业生产萎缩,导致价格竞争向新能源等产业蔓延,贸易摩擦开始渗透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中,首批主要受害者仍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对6家光伏企业起诉中国输美光伏产品正式立案,这是美国首次对我国新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尽管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结果所征收的惩罚性税率比预想得要低,但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示范效应。紧接着,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准备在欧盟27个成员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反倾销诉讼,而美国也意欲对中国的风电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欧美等国采用这些贸易保护手段,不仅旨在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进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而且在“双反”调查过程中,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新能源企业股价频繁波动,为国外金融资本向我国优质实体资产渗透带来可乘之机。
篇9
金融危机“寒潮”袭来,我国钢铁行业也未能幸免,许多企业库存加大,利润下滑明显。企业纷纷减产减员降薪,以图自救;政府出台各种刺激政策,并有可能给国有钢企输血。但这些举措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何时能奏效?
金融危机“重击”中国钢铁业
2008年10月5日,到武钢考察防城港项目;12月12日,主席到鞍钢考察;11月22日,到宝钢考察;12月13日,到宝钢考察。行业人士表示,高层领导频频赴钢铁企业考察,表明钢铁行业在目前形势下得到了高度重视,也表明钢铁业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据国信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郑东介绍:“我国钢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下降,企业库存压力加大。原材料采购价格和现在的销售价格形成倒挂,钢铁企业普遍亏损,2008年三季度利润大幅下降,四季度亏损估计已成定局。”
2008年8月以来,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下跌,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到10月份已出现全行业亏损。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首次出现月度亏损,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达59%,钢材销售利润率已降至-3.23%。
山东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表示:“日照钢铁遭遇了建厂五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从2008年8月至今,我们每个月亏损几个亿。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淖。现在的市场,已经看不到任何短期能够好转的迹象,最困难的时期就在这个冬天。”
为什么上半年还红红火火的中国钢铁业骤然降温?下游需求低迷,是企业产品滞销降价的根本原因。钢铁行业的下游如房地产业、建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业以及家电业等都在减产,使得对钢铁的需求急剧下滑。企业普遍表示,“来自经销商的订单大幅降低”。
此外,出口形势也变得严峻。钢铁企业普遍反映,第四季度出口订单下降一半以上。知名钢铁专家徐向春表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外没有订单。”行业人士预测,2008年11、12月,我国钢材出口量将进一步萎缩。国际需求的下降,使我国钢铁行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需求下降是一方面,让我国钢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有价格倒挂。前段时间,国际铁矿石价格疯长,许多中国企业都疯狂吃货,库存了大量高价铁矿石。据钢铁工业协会介绍,钢铁生产企业库存的高价铁矿有3000万吨,码头上堆了9000万吨,在供应商手里的长期订单有1亿吨还没发货,但价格已经跌去了30%~40%。比如鞍钢,2008年第三季度,公司提取跌价准备金达8.8亿元,约为三季度净利润的37%。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8年12月12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钢材和铁矿石的价格都在跳水,钢铁企业面临双重困难。高价原料消化要持续到2009年3月,而低价产品要马上兑现,钢铁全行业出现亏损,形势确实严峻。”
企业勒紧“裤带”过冬
市场需求下降,产品大量积压,钢铁价格大跌。对此,“企业只能极力消化高库存,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减产”,郑东表示。
据悉,2008年11月,有70多家国内大中型钢企减产,月产量减少20%以上,最多的甚至减产50%。而中小型钢企则纷纷停产甚至倒闭。
在减产的同时,许多钢企也开始减员减薪,降低成本。日前,山东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在《致广大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形势发展到今天,除减产减员之外,我已经别无选择。”
宝钢从11月开始降薪,高层带头,最低幅度10%。鞍钢也从9月开始下调工资。武钢的降薪力度更大,普通员工减15%,科级员工减20%,处级员工减25%,管理层减50%。
山西最大的民营钢企海鑫钢铁集团裁员达2000人,裁员力度为30%。其他中小民营企业降薪裁员力度则更大。
同时,企业也在加强内部管理,紧缩各项开支。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表示:要努力降低各种消耗和生产成本;积极走访重点客户,稳定合同量;根据产销计划和各项物资库存情况,及时调整采购和库存政策。
鄂钢集团实行“以销定产”,按照产品市场行情和盈利水平,调整生产结构,加快进货节奏,减少批次数量,以降低采购成本。
长治钢铁厂生产处处长靳继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配料,大力发展高中端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例,进一步降低原料燃料和生产物流的成本。”
首钢迁钢公司也在企业内部大力号召降低成本,提倡人人点滴节约。
同时,已经开始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在这个“冬天”加快了脚步,以求实现规模经营、产业升级,“抱团取暖”。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日明确表示,“为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变强,鼓励大的钢铁企业兼并小钢厂,在兼并方面要给予相关的政策。”
最近,由省内龙头大钢铁企业牵头,通过省内联合运作模式挂牌成立了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北京、辽宁、江苏、湖北、重庆、四川、内蒙古、山西等省市也在抓紧实现省内或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如宝钢重组广钢、韶钢成立了广东钢铁集团。
政府“组合拳”提振钢铁业
在企业减产减员自救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钢铁行业的支持。总理在宝钢考察时表示:“钢铁行业关系诸多行业,是工业的晴雨表,要研究振兴钢铁产业的政策。”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也称,将编制并组织实施钢铁业振兴规划,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
短时间内,政府即出台了一系列利好钢铁业的政策,包括扩大基建投资、取消出口关税,并可能实施收储、注资等。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4万亿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在2008年第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其中,钢铁业是重要受益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表示,钢材行业可能从此次政策中获益。最近钢铁业不景气,需求持续下滑,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投入可能会带动钢材、水泥、建材等的需求。
据中国钢材价格网的消息,这一投资将使2009年钢铁消费量增速达5.6%,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基建投资中,约需钢材2000万吨,而四川灾区三年恢复重建所需的钢材达3700万吨。
行业人士表示,十项扩大内需措施可以为钢铁行业贡献1.64亿~2.08亿吨的新增需求,加上2万亿元铁路投资、1万亿元的灾后重建等,预计2009年新增需求在0.88亿吨左右,更大的需求释放将在2010年。
在2008年先期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中,铁路、民航、污水处理等项目约需410万吨钢材,算上带动的其他社会投资,预计将产生1000万吨的钢材需求。
在庞大的铁路投资中,轨道投入将占总投入的7%~10%,这对于生产钢轨的鞍钢、包钢、攀钢和武钢是大利好。目前,这些企业正在加大生产力度以享用这个“大蛋糕”。
在扩大内需,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政府在出口上的政策也有利于钢企的发展。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67个税号钢材出口关税,以降低钢铁出口成本。
2008年11月26日,央行宣布降息1.08个百分点,这是十年来最大的单次利率调整幅度,并同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对钢铁业以及对下游需求都是利好消息,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降息将直接减少他们的财务费用。同时,对钢铁业下游的汽车、机械、房地产等行业恢复发展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并可能带来相应需求的增加。
除了扩大需求,政府还可能收储一些钢铁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在制定这方面收储的具体数量和办法。”
篇10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我国近几年来税收超常增长速度谈起。“九五”时期,我国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每年增长额都在千亿元以上,1999年税收总收入突破万亿元,2000年超收2000多亿,2001年又增收2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这种增长速度令不少人感到不安,照此速度增长,税收收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时间不用太长,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税收超常增长。我国税收高速度增长,并非完全依赖于税率的提高和税种的新设。在整个超收收入中,政策性、一次性收入和税收流失回笼收入所占比例较大(2000年车辆购置税增加266亿元,减持国有股收入122亿元,利息税40亿元),同时,有一部分收入是经济内生增长带来的税收自然增收。另一方面,我国94税制改革之后,税收制度一直平稳运行,未能进行较大的变动和调整,只是根据经济环境状况灵活作了些停、开征税种的工作。(如固定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停征,车辆购置税、利息所得税的开征)。因此,从上述税收增长收入的结构和94税改后我国税制的平衡运行状态可以推出,税收增长并未是真正在法律基础上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其增长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即税务工作者的勤勉工作、征管方式的改变和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逐步提高。
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我国税收收入结构。最近,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6.3%,2001年上升至23.9%;与之相对应,流转税1994为79.5%,2001年下降为69.3%,这组统计数据虽然表明所得税在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但从总体上看流转税占绝对优势的基本税制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税的复合税制结构,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征管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绝对地位有所改变但我国的税制结构仍然是属于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典型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推行减税政策,至少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税收收入的降低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减少,这不仅存在经济风险还蕴含着相应的政治风险。显然,减税存在着较大的阻力,虽然广大投资家期望政府能够削减部分税收,但事实上,投资需求的增长在目前看来取决于投资者情绪、经济景气指数和市场进入门槛的高低三大因素,减税直正与投资需求的增长关联程度不高;二是通过减税来扩大内需,在我国缺乏实践环境,西方国家通过低税政策可以鼓励勤奋工作、提高税后收益水平产出规模和企业自身的积累率,进而达到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但在我国处于转轨时期推行减税政策,“储蓄—投资—产出”循环流势必会受到险碍,并不一定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多大的刺激(这从我国降息与储蓄存款的增长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三是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对企业都实行了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未能冠以“减税”二字,而是以“税式支出”的方式存在。从1994年以来,特别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政府已经在很多领域相机实行了力度很大的税收激励政策。例如,暂停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收;允许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抵免企业所得税;对高科技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实行特殊的广告业务费用扣除法;并与此同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出,在支持农业、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综合上述分析,答案我们不言自明,税收的超常增长实在不能成为减税的理由。
二、从当前政府的事权看减税
目前,我国已是WTO的正式成员,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去。我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企业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中,在整个世界经济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间切到其应有的份额,简而言之,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税式支出和直接的财政支出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无论是那一种都需要政府财权的支持。
坦诚地讲,我国经济仍处于低水平的增长阶段,通货紧缩压力较大,还需要通过积极财政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当今,政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花大力气解决:(1)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挥乘数效应;(2)西部大开发的直接资金注入(或转入政策性银行);(3)社会保障投入和下岗人员再就业;(4)落实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政策;(5)增加教育、科学、环境、农业投入;(6)农村费改税后面临的巨大财政支出缺口。以上六项项目,项项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政府强大的财力来推进改革,丝毫马虎不得。所以,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减税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从经济运行环境看减税
无论是“减”还是“不减”,改革的推进是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1992年,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历程,2001年又加入了WTO,可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正逐步由不成熟、不规范走向成熟和规范,在这种体制转轨过程中,很多问题会由于诸如传统和国情的原因而使问题复杂化。因此,当经济结构改变、企业转制推进、投资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伴生、“三农”问题凸现等关键问题交融构成我国宏观经济大背景的时候,减税是很难的选择。1994税制改革的起因是为了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而进行的改革,而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下,减税和不减税不是税制改革的要害,改革应着眼于运用税收杠杆增进国家、企业效率,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着眼于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公平税负;着眼于全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四、从税负看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