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

篇1

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污染减排情况

(一)年污染物排放情况

环境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年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为1136吨、73吨。

(二)年污染物污染减排情况

今年我区实施减排的项目共有9个(减排项目清单及减排考核统计表见附件),按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的计算方法,我区上报市减排办主要污染物新增削减量分别为:二氧化硫690吨、化学需氧量18.48吨。根据有关核算原则,非环统企业新增削减量按30%部分计算。非环统单位5个单位共削减二氧化硫580吨,按30%计算削减184吨,环统单位和非环统单位共削减284吨,据此,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36吨、COD排放总量73吨的基础上,二氧化硫削减率为284÷1136×100%=25%、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18.48÷73×100%=25.31%。

二、主要污染减排措施

(一)制定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组织召开全区污染减排工作会议,及时布置全区减排工作。为加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的控制,我区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计划》,将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任务具体分解到各重点企业抓落实,并对总量指标动态平衡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二)建立污染源台帐。为规范污染源管理,我局建立了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档案、排污许可证管理管理档案、行政处罚档案、污染源统计档案、排污申报和日常现场检查等档案,较为详细地掌握了所管企业的环保工作现状,在污染源管理方面更具针对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为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已完成污染减排治理任务的铝制品总厂、市针织内衣厂、市轴承厂、市砂轮厂、市三塑料厂等5家区政府关停企业,继续加强跟踪检查,确保实现污染减排目标。

(三)严把环境准入关,控制增量。主要把好项目环评审批关、验收关,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实施源头控制。对辖区内的工业企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查处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环境违法企业,对未办理环评报批手续但符合产业政策的共创医疗等4家企业,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办理环评。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削减存量。从我区产业结构和污染排放现状看,削减存量的难度较大,任务也很艰巨。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区政府已经对5家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下达了关停令,并明确区直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取缔关停“十五小”、“新五小”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区直各有关部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打好了年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战役。

(五)落实减排工程,加快重点企业治理,控制总量。污染减排坚持以工程减排为支撑,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处理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好燕濂啤酒污水处理站工程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通过上设施、科技攻关、清洁生产,加强监控、严格执法,促使这些企业的治污水平提升,排放达标。

(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管。按照省、市环保局的部署安排,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从把好审批源头控制、严格排污许可、达标排污等方面加强执法监管,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做到“处罚一批、整改一批、关停一批”。加强环境执法的后督察,加大明察暗访频次和社会舆论监督力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缺位。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已颁布的环境法律法规中对总量控制也只作原则性规定,目前还没有一项专门的总量控制法律法规,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污染减排经费短缺。对污染物能达标排放但排放量又较大的企业,原则上可以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进行控制,通过减排监测核算其排放量,但由于区局目前没有专项污染减排经费,减排监测频次难以达到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故无法准确核算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通过排污许可证实行总量控制基本上是一句空话。另外,企业按照环保要求新增了污染物处理设施,由于企业经费短缺,需要建设的自动监控装置不能配套,达不到国家减排核算、认定有关规定,形成不了削减能力。

(三)总量削减无法立即体现。污染治理项目从准备到开工、到完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造成有些污染物总量削减无法当年度体现。

(四)总量基数偏低。由于国家环境统计政策法规在年前后关于调查范围的规定不完全一致,我区年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基数偏低,缺乏回旋余地,微观上又要求新建、扩建项目与老污染源治理削减要“点对点”,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四、年减排工作打算

(一)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增量

1、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积极配合市环保局严把项目立项、土地、环保、信贷闸门,实行新建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支持节能减排与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新上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提出同种类等数量的污染物削减量具体方案和措施,实行“点对点”新增量与削减量对冲,并作为新建项目环保审批的制约性条件。

2、积极推行洁净能源。加快城市建成区2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煤改气步伐,燃气管道铺设到位的企、事业单位燃烧设施均要实施煤改气,以减少燃煤SO2排放量。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拓宽发展领域,扩大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得到提高,从产业比例调整和结构布局上推动污染减排,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降低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

(二)认真做实污染物排放削减量

1、落实年度污染减排计划。全面落实污染减排计划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强化内部污染减排管理,定期对各减排企业进行督促检查,对生产工艺(环节)进行污染减排的量化考核。实行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排放定期报表统计调度制度,对未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并暂停该企业建设项目审批。同时,对列入年度污染减排实施计划的工业企业治理项目,落实污染治理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支持。

2、强制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等国家产业政策,对落后生产工艺、产品、生产能力予以淘汰;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予以关停,吊销相关证照和停水断电。对生产工艺严重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取缔。

3、强化重点减排企业监管。从污染减排大局考虑,督促燕京啤酒、清华紫光古汉制药厂启动污水治理处理工程建设,加快废水治理步伐,争取提前完成治理任务。

4、健全和完善环境统计和监测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实施,进一步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环境统计系统。并逐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季报,落实污染减排定期调度制度。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排放情况、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主要水源地水质、二氧化硫排放实施在线自动监控,并向社会公告监控数据。加强与商务、统计等部门的联系,认真做好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的统计工作,落实节约型社会统计制度。

5、控制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关闭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的养殖场,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推广“猪-沼-果”污染治理和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发酵零排放技术,对全区其它区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下达限期治理,争取在年年底前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禁止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剧毒农药。

6、实施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运行原则,对“双超”(超浓度标准、超总量指标)、“双有”(使用和排放有害、有毒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篇2

关键词:转型升级;光伏产业;政府救助

一、引言

近年来,依托太阳能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光伏产业已经成为继IT行业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截至目前,全球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30余万千瓦/年,已经成为继水能、风能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自2003年起我国光伏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产品出口至国外,也就是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与世界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而这给我国光伏产品生产带来了契机,在劳动力成本低及政府补贴的刺激下,全国各地纷纷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名义上马光伏项目。我国光伏产业的重点集中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及出口上,而不是大面积的光伏应用。在2011年欧债危机与欧美“双反”的情况下(近期由于中欧达成光伏产品出口承诺,出口量会出现反弹),严重依赖出口模式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光伏企业大面积停工甚至破产。基于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尽可能支持光伏企业走出低谷。截至目前,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光伏产业走向基本达成一致:转型支持国内光伏发电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光伏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营光伏)为案例,在我国整个光伏产业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通过对东营光伏发展历程的回顾,重点分析太阳能光伏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规律中政府与市场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对政府救助模式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析,探求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着力点及行为边界。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末,我国共有光伏企业达460多家,其中硅片生产商69家,组件生产商349家,电池组件企业42家。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已比较完备。

(一)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核心技术缺乏,高纯度多晶硅依赖进口。硅材料是整个光伏产业的基础,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没有硅材料的提纯、生产就不会有光伏产业。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从80吨猛增至7.9万吨,增长了986.5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5.6%。虽然我国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大量高纯度多晶硅。

(二)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之首,出口多、应用少。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部分,光伏电池生产也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光伏应用市场大幅扩张,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猛增,对太阳能电池需求猛增。受此因素推动,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5GW占世界产量的39.04%,光伏电池产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中心。与我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相比,我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却很小,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为20GW,而国内装机量只有5000MW,仅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0%,超过90%的太阳能电池要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光伏应用国家。

(三)传统模式受困,光伏应用扶持政策力度小、企业难以形成有效预期。对比国内外光伏发展政策,我国光伏政策不足之处:第一,虽然我国于2011年7月24日了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规定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1元,此外,根据项目核准时间和地点的不同,部分情况实行每千瓦时1.15元。但是该政策并没有规定此标杆上网电价实施的年限,不能给国内光伏市场投资者一个获取投资收益的预期。其次,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光照条件差异巨大,单一水平的电价无法推动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项目的并网规定,该政策都没有涉及。业内担心光伏电站有可能出现类似风电那样无法并网的情况。第三,缺乏国家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缺乏技术扶持和光伏人才培养政策。

国外光伏产业、光伏发电市场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支撑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德国的法律环境、日本的技术支持、美国的市场支撑,都有效地促进了该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东营光伏政府救助产业转型案例

东营光伏(简称东营光伏)于2005年在东营成立,注册资金4亿元,公司目前涉足太阳能级硅棒生产、电池片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集成等多个光伏产业环节,2008年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市场成功上市,成为第三家在alternext上市的中国企业。东营光伏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一致:政府支持―依赖出口―规模扩张―出口受限―产业转型。

(一)企业出口扩张阶段

东营光伏在政策刺激、当地政府支持下,积极出口光伏组建以满足国外光伏应用市场,无论是光伏组件生产还是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遭受欧债危机以及欧盟双反,从2011年开始出口创汇以及电池产量出现明显下降。东营光伏在积极出口创汇的同时,由于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光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最大,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滑,同时2010年以及2011年,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下调对于光伏产品的补贴措施。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展开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先后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和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产品90%出口欧美市场的东营光伏受到重创。根据东营光伏年报显示,2011年其收入为2.12亿欧元,同比2010年2.6亿欧元有所下跌,而运营利润为2710万欧元,同比前一年的2956万欧元也已下降。2011年的净利润则为负数。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东营光伏几条生产线仅在零星生产,而产品也只能经过台湾企业再销往欧美市场,这也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最终使得东营光伏面临退市清算的可能。

(二)光伏发电转型阶段

在东营光伏依赖出口促进发展的同时,积极进军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及欧美双反的情况下,从积极出口到积极建设光伏电站,东营光伏走出了一条成功转型之路:从光伏组件出口到光伏电站建设。东营光伏于2009年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第一个发电站是总投资4600万元的960K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在当时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也是首家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东营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未来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将以960K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先导,发展与光伏发电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促进光伏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空间,形成有东营特色的光伏产业链及衍生的光伏产品生产与检测设备、原辅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随着政府支持光伏发电市场政策的出台以及欧美双反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

2010年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并网仪式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由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承建,是山东省首批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2.25亿元,年发电量为948万kWh。该工程环保效益显著,年可节省标准煤3309吨,减排二氧化硫102吨,减排氮氧混合物32吨,减排二氧化碳9000吨,减排可吸入颗粒4吨,减排灰渣1015吨。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创造了多项“第一”。在规模上,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晶体硅并网电站;在产品上,它在国内光伏电站中第一个使用200W高效能电池组件;在工程施工上,它是全国第一个使用地锚式结构作为工程基础的光伏电站;在建设标准上,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欧洲标准建设的光伏电站。被列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中国光伏集团东营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项目,自2010年12月29日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124万千瓦时,日均发电2.6万千瓦时。该项目设计年均可向电网输送948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三)当地政府托管阶段

为了保护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紧急出台相关方案,将东营光伏进行托管,2012年11月5日,东营光伏宣布公司所有权重组计划,根据卢森堡大公国法律组建的公开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光伏接下来将进行所有权重组计划来加强公司的发展。另外,东营光伏因为目前的光伏行业危机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资金流问题和子公司东营光伏归还银行到期贷款及履行其他承诺,因此相应来说东营光伏必须尽快找到其他融资措施。鉴于此,由东营市政府控制的公司提出了购买东营光伏50.38%的股份,东营光伏是中国光伏卢森堡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也是公司的唯一资产,购买对价是1000万美金。经与东营光伏管理层的协商,东营光伏董事会认为该协议可以接受并且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股东和雇员的利益。东营光伏董事会因此建议在2012年11月5号召集股东会来对此给予批准。其东营光伏的股份交易也将在该信息发出后下一天进行复牌。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政府后,东营光伏依托当地资源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转向国内市场,将业务重点转向独立电站的生产和建设,在其战略部署中光伏发电业务占将到公司营业额的40%。东营光伏的选择,正是目前陷入全行业困境的山东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在东营光伏之前,包括力诺光伏、华瀚光伏等,都已转向光伏电站的建设。2012年11月9日,东营光伏(东营光伏)正式通过了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国资控股企业的决定,这也标志着继江西赛维之外,政府直接出手光伏“救市”又添一例。鉴于行业内外交困的现状,目前整个光伏业“国进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东营光伏“依赖出口―转战国内―国资控股―建光伏电站”的自救路径,在国内光伏行业尤其具有代表性。

东营市政府雪中送炭注入的1000万美元,将使东营光伏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动性,并通过电站项目增加产业多样性,在行业大萧条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增长。而就在东营光伏宣布转向光伏电站建设,并希望这一业务能占到公司营业额40%份额前1个月,财政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联合了补贴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补贴计划,这一总补贴额度超过700亿元的庞大计划,意在通过扩大内需,解决目前光伏企业存在的出口难和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随着10MW并网光伏电站的启动,东营光伏政府救助后的转型之路正式启动。

四、案例分析及结论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景已形成全球共识,回顾德国、日本等国光伏应用的过程,政府扶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光伏发电成本高昂,严重制约着光伏应用市场的扩大,进而限制了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张。从产业政策上来看,由于光伏产业还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因此对产业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必须依靠政府产业政策弥补高成本、技术不成熟的不足。而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还十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光伏市场的扩大,进而造成我国大量太阳能电池产量不得不出口国外。我国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

结论一:东营光伏在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支持以及国外光伏应用市场需求扩大的拉动下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柱企业;但是发展靠出口、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的现状使得其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这种产品生产在国内、应用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正发展。

结论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往往存在目标函数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光伏行业出口受阻、大量企业破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紧急出台光伏发电政策,启动国内市场的同时真正促进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交由市场决定,但是在政策落实中,地方政府出于考虑财政税收、人员就业、银行贷款质量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积极对光伏企业进行救市,东营光伏仅是其中一个例子,大多地方政府采取了类似政策,选择支柱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支持,尽量不被破产清算。

篇3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中国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

一、碳税与碳交易的涵义及现状

碳税是指在能源排放中按每一单位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税。在严格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对于传统的能源以碳的不同含量来分别征税,以期达到延缓全球变暖速度的效果。碳税机制下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则是碳排放的边际成本与碳税相等。从全球看来,美国、日本以及北欧各国等碳制度研究较早的国家都已陆续建立了旨在减少碳排放量的税收制度,并且在一些碳税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其碳减排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

在我国,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于2010年首次就碳税问题作出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应该首先推出生产型而非消费型的碳税模式,即应先向排放碳的企业征收暂不针对个人。该专题报告不仅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实施的基本框架,也包含了如何实现碳税征收的路线图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方面的建议。

碳交易是针对全球碳排放总量而采取的市场机制措施。1997年,《京都议定书》上决定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商品,先严格限定全球碳排放总额,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中交易许可证,许可证额度内允许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形成了排放权的交易,目的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寻减排新路径。《议定书》同时规定了三种灵活履行机制,分别是:发达国家适用的“联合履行”(JI)、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排放限额交易”(ET)。

我国碳交易方面,实际参与的只有碳交易体系中的清洁发展机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次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其中,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碳交易的实施拉开了序幕。

二、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分析

(一)减排成本比较

1.碳税:实施成本低,社会成本高

相比于碳交易机制来说,碳税的实施成本较低。碳税以各国现有的税收法律为基础,其实施方式即为增加一个税种。各国现有的税收制度非常完备,并且已经存在燃油税、资源税等各类针对能源的税目,碳税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征,不必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制度体系以及配备相关的机构设施。这不仅降低了碳税实施的成本,而且可以随时征收,减少为构建新体系花费的时间。同时,碳税计量较碳交易简单,征收环节非常集中,可操作性强。

但是就社会成本而言,征收碳税有着诸多弊端,例如增加产品成本、通货膨胀率提升;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等。同时,很多人认为一旦征收碳税,生产企业会将其税负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起不到以高税率遏制碳排放的作用。因此,碳税的推行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部门反对征收碳税,消费产品的个人为避免税负的转移也不支持实行碳税。所以,碳税的征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有效程度,也要考虑社会成本,研究其会不会对健康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碳交易:社会成本低,实施成本高

由于温室效应是均匀分布在全球的负外部性,所以无论碳减排发生在哪里,其收益都完全一致。但是,鉴于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的减排成本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碳交易核定的总排放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地域成本差异,使碳减排成本最小化,这无疑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京都议定书》中设计的三种灵活履行机制确保了在各类不同的情况下,其减排都以最低的成本发生。从微观层面来看,碳额度的交易比较灵活,在核定碳排放额度预计不够的情况下,企业既能选择从自身方面提升创新水平,也能选择到法定的碳交易市场购买需要的额度,多途径的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但是,构架碳交易体系成本却很高。创建一个完善的新型市场机制对于碳交易体系的顺利运行必不可少。首先,使碳排放权变成可交易商品的量化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世界各国碳排放的具体数据,为了保证真实性,也具有监测成本。第二,为了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强制保障措施必不可少,需要设立监管机构,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产生保障成本。第三,碳市场运作后,为了监测不断波动的碳价格也给交易双方带来额外的成本。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实际上实施碳交易的成本要远高于理论成果,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二)减排效果比较

1.碳税:减排效果不确定性高

理论上,碳税的高低与实际碳减排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税率越高,减排效果越出色,但就目前而言,两者间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量化困难。也就是说,碳税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无法确切的将碳排放降到警戒线以下。同时,随着碳税的不断增加,其碳减排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然而其减排成本却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碳税的征收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企业很可能将额外的碳税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使减排效果不可控性大大增加。

纵观碳税制度的实施国家,只有北欧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法律完善而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剩余国家效果均不佳。所以学界有观点认为,仅仅依赖单一的碳税来实现我国核定的碳减排目标可操作性低,同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碳交易:减排效果不确定性低

碳交易措施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减排效果有保障,并且可以事先预计与量化。碳交易设置全球总排放目标后,根据一系列因素将其分配至各国,国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减排额,将其分配到地区,行业甚至微观企业。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碳排放份额不断进行流转,最终以市场来实现全球减排的目标。同时,辅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管制各级排放主体的遵约状况,保证减排的实施。

《议定书》参与国家承诺于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这就为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设定了一个上限。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在2005~2007年期间,碳交易体系使总的碳排放量降低了2%~5%,平均每年减少4 000万吨~1亿吨排放。同时,碳交易制度中的CDM和JI机制帮助了许多不发达参与国进行低碳工程的建设。碳交易措施的减排量是确定的,这对延缓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未来前景比较

1.碳税:灵活多变,但前景不足

对比碳交易制度,碳税制度更加灵活多变。碳税作为税种的一部分,其核心控制权在各国政府税务部门手中,税务部门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把握,随之调整征税范围、税率水平等。这样可以使碳税跟着经济走,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化提升其减排效果。

然而,额外开征碳税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碳税的较早征收国荷兰,经济一度受到较大的冲击。研究表明,若是在我国征收20元每吨的碳税,会使我国GDP减少0.015%,就业减少0.008%,出口减少0.548%,而碳减排仅仅为2%左右,若是继续提升标准,追求减排量的达标,碳税会使普通能源的价格提高,企业可能会将额外税负以价格形式转移到消费者中,使人民利益受损,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因此,碳税并不是一个可以作为长期国策的制度。

2.碳交易:体系僵化,但前景广阔

碳交易的体系设计比较僵化。首先,减排基准量的确定不准确。由于各国经济差异很大,其碳排放量也必然不同。根据减排基年判断的减排基准量会有较大误差,这可能导致某些国家配额过少,而另外一些国家配额溢出,从而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其次,制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较差。与碳税类似,最佳配额的确定与经济发展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受到视野的限制,未来状况具有不可预见性,这使得政府僵硬的配额计划赶不上经济形势变化,产生过少的分配导致高昂的成本,过多的分配导致浪费的情况,经济效率的实现非常困难。

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正在持续加速。对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成为当前全球能源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全球碳交易额2007年为630亿美元,2008年1 263.5亿美元,2009年1 140亿美元,2010年达到1 2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截止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将提升到3.5万亿美元,涨幅惊人。随着交易额的迅速攀升,交易额最大的石油能源的市场地位很可能将被碳交易市场所取代,其前景十分广阔。

三、相对减排目标下二者的兼容性分析

碳减排的目标被分为绝对与相对两种。绝对减排目标,就是针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同时严格监督以达到预期的减排效果。而相对减排目标则较为温和,以碳减排与产出值等衡量因素构造相对比例,不以重大经济损失为代价而达到相对减排效果。碳税与碳交易在这两种不同目标之下其效果也大不相同。相比于绝对减排目标,相对减排目标更加灵活具有弹性。但相对减排目标并不严格遵照减排总量,所以其减排效果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点,所以中国选择相对减排目标更符合现实需要。

相对减排目标的碳交易中,由于不是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所以其减排目标有着动态性,不会出现超出限定排放的情形。同时,科技水平的上升会产生更多减排技术以促进减排。企业在碳税制度下节约的排放额度,并不一定能有很广阔的市场。另外,除了碳交易制度的影响,碳税制度也能制约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此时,碳税和碳交易具有兼容性,虽然在相对减排目标下其兼容性并不是很强,但在完成低碳减排目标上具有较大的兼容并蓄作用,减排效果较好,这对于保持健康经济下的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

结合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碳减排的实际经验观察后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碳税和碳交易的具有各自的适用优势。大中型排放主体由于其监督、交易等不同方面的成本均较大,从经济效率考虑,推行碳交易比较合适。而小型微型的排放主体,由于其实施和监督成本较低,更适用于碳税制度。从经验中可以得出,当单个政策无法有效率的解决问题时,使用多层次的政策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碳减排问题上,应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

四、我国减排之路的建议

中国在国际上公开承诺大力推行碳减排,以2020年为目标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将会降至2005基准年的40%-45%。作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减排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短期内采用碳税措施,将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完善作为一个长期规划,是碳减排措施在中国实施的最佳选择。

(一)短期采用碳税措施

短期可以实行碳税制度。减少碳排放有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措施,分别对应碳税和碳交易。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运用行政力量铺设好碳税制度,以便于在2020年之前完成减排承诺。在短期内,碳税的征收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只需在我国原有税收体系中进行针对性调整即可运行。但在长期内,由于目前中国税负已经很高,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长期征收碳税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不具有可行性。同时,北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几年征收碳税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碳税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例如确定碳税的征收范围,具有经济效率的税率设置,以及怎样避免其对健康经济发展的冲击等。

在征收碳税时,为了兼顾经济增长的平稳发展,可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即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其它税收的税率,最终保持税额不变。或者将多出的税收全部以政府支出形式补贴或者投资,保持政府储蓄不变,采用这种形式,补贴的对象应该针对高碳行业、主动减排行业、居民。

(二)转型期采用双策并举模式

有学者研究显示,采用单一的碳税制度可以于2020年使我国碳排放较基准年下降30.85%,明显与我国承诺的40%~45%的减排目标有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但是,不管是单一的碳税制度还是单一的碳交易制度均无法让我国取得合规满意的效果。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与兼容性分析,无疑结合实际国情,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是一个较优的选择。鉴于短期和长期所采取的政策差异很大,所以在二者交接的过渡时期内,可以采取改进的双策并举模式。这样既可以在前期发挥碳税灵活多变的优点,为碳减排的建设积累经验,又可以为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资金与实践,同时也可以接轨国际碳减排步伐,有助于建立我国碳减排大国的积极形象,此外也不损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长期实行碳交易制度

中国作为联合国CDM项目的最大实施方,却只有CERs的一级市场,国际买家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买入CERs在国际市场进行套利,这只会加大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长期积极参与碳交易体系。

我国可以率先在高碳排放量的垄断行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这有助于缓解经济冲击。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吸收了90%以上的就业人数,所以在大型垄断企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对整体就业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大型企业虽然也受到一些影响,但其巨大的体量决定其对损失的容忍度较高,不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打击。同时,垄断企业资金丰富,人才众多,能为国家碳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创新能力。碳交易制度给予企业较大的灵活度,相比于会造成经济效率损失的碳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碳交易制度无疑将经济损失最小化。最后,我国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要大力推动其国际化,争取利益最大化。目前发达国家碳交易制度相对完善,我们需要紧跟世界能源革命,把握先机。根据《京都协议书》,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碳减排情况上具有相对优势,这有助于我国抓住机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碳交易体系。殊途同归,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其目标都是保证世界碳减排的实施,可以综合采用两种手段,达到维护全球气候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光.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环境规制中的比较及运用[J].北方经济,2011,(06): 3-4.

[2]朱苏荣.碳税与碳交易的国际经验和比较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12) : 71-75.

[3]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二者兼之?[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9) : 9-17.

[4]郑爽,窦勇.利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交易对比分析[J].中国能源,2013,35(10) : 11-15.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

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

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篇5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区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为2016世园会等重大活动创造良好环境,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环境支撑。

(一)大气环境质量: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15%以上,落实2016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各项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二)水环境质量:重点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不低于78%,劣Ⅴ类断面比例不高于11%。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2%、3%和3%,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二、重点工作

(一)严控工业源污染。一是强力压减高污染产业。严控“两高”产业产品产量和新上项目,完成市达炼铁、炼钢产能化解任务。2016年3月底前,完成国丰钢铁公司北区关停。二是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在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开展污染治理达标建设,确保达到最新排放标准要求。钢铁行业:2016年底前,完成国丰钢铁公司3座80吨转炉一次除尘、三次除尘改造;完成凯恒钢铁公司转炉一次、三次除尘改造;完成国丰钢铁公司、瑞丰钢铁公司、凯恒钢铁公司、东华钢铁公司、经安钢铁公司、粤丰钢铁公司、顺兴钢铁公司、福丰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的23台烧结机实施脱硫烟气湿电除尘或除雾器除尘改造。焦化行业:开展焦化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实现生产废水不外排。2016年底前,完成达丰焦化公司焦炉烟筒废气脱硫脱硝建设,完成北阳炼焦公司废水膜处理、焦炉烟筒废气脱硫脱硝工程,完成榕丰钢铁公司废水膜处理、干熄焦、脱硫废液提盐、焦炉烟筒废气脱硫脱硝工程。重点企业料场:完成国丰钢铁公司、东华钢铁公司、凯恒钢铁公司、顺兴钢铁公司、达丰焦化公司封闭料场建设。挥发性有机物:落实《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综合整治方案》,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2016年底前完成市达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三是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以食品加工、煤炭洗选、重金属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16年底前,完成百威啤酒、钱家营矿业分公司等7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四是严厉查处土小非法企业。开展拉网式执法检查,加大对全区小塑料、小化工、小铸造、小电镀、小选铁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土小企业查处力度,按照“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产品)标准,彻底取缔到位,坚决杜绝死灰复燃。

(二)严治燃煤污染。一是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淘汰与治理工作。按照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秸秆压块”、实施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等工作思路,严格落实燃煤锅炉淘汰与治理任务,完成市达21台燃煤锅炉治理任务,2016年12月底前全部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二是继续落实散煤洁净化与替代工作。落实市达洁净型煤和高效清洁炉具推广任务,确保2016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煤炭行为,加强对钢铁、焦化等重点煤炭使用单位煤质监管,依法查处和曝光使用不合格煤炭行为,努力将劣质煤挤出市场。

(三)严查机动车污染。开展道路车辆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减少道路车辆污染排放。一是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劣质车用汽、柴油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黑加油点、黑油罐车查处力度,确保市场全部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杜绝新旧标准车用汽、柴油混销、混用。二是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严把机动车环检机构检测质量关,加强在用车年度检验,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和安全合格标志。开展重型车辆尾气监督性监测,依法对排放不达标车辆予以处罚,直至禁止上路行驶。今年4月1日起,停止进口、销售、注册登记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以下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车和用于公交、环卫和邮政行业的重型柴油车。三是强化车辆通行秩序整治。加大超限超载运输综合整治力度,对反复超载、屡查不改的列入黑名单,采取限制从业资格和道路运输许可等措施。对过境城区的重型货车实施远端绕行,减少穿越城区,对确需进城的保障货车,公安交警部门要严格审批,确保使用排放达标车辆,并按照“避开高峰、远离中心、夜间进入”的原则,规定通行时间、路线。四是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落实国家有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决策部署,确保新增或更换党政机关公务车、执勤执法巡逻车、环卫车、邮政车、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9种公共服务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达到比例要求。年内,城区率先完成“老旧车”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替代。

(四)严管各类点面源污染。一是开展工地、道路、堆场等扬尘达标治理。严格落实《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新15条措施》,严格规范管理,促进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加强渣土运输企业及运输车辆管理,加大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国省干道清扫保洁力度,最大限度降低道路扬尘污染。取缔外环线内所有经营性散料堆场,外环线外散料堆场全部实施进棚进仓。二是严治露天烧烤、焚烧秸秆和烧荒。加大对露天烧烤的整治力度,让进店烧烤、环保烧烤成为烧烤经营者的自觉行为。同时,强化餐饮行业油烟治理设施监管,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全部完成油烟治理。严管露天焚烧现象,充分发挥网格化环境监管职责,特别是乡街、村居基层组织要把监管任务细化到田、责任到人,突出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严防死守,对违法焚烧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处罚。

(五)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贯彻落实《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组织起草《市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努力修复水生态环境。一是实施涉水企业排查与治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全区涉水企业动态管理档案。实施废水外环境直排企业监测,发现超标问题及时依法依规处理并督导深度治理。督导国丰钢铁公司、经安钢铁公司两家重点企业完成综合性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市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二是实施农业源污染防治工程。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各乡镇要规划养殖园区,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加强畜禽养殖管理。摸查水产育苗室污水现状,调研排水状况及规律,探索可行的治理技术路径。三是实施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建设技术指导工作,不断推进重点区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四是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研究制定陡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定期开展陡河、沙河等主要地表水体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出入境断面水质情况,逐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各乡镇要以“傍水”村庄为重点,加强“傍水”村环境综合整治。五是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按照《市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影响水源地饮水安全环境违法问题现场监察,发现问题及时移送移交,确保饮水安全。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对辖区内报废的矿井、钻井、取水井开展全面摸查并于2016年底前全部实施封井回填。六是实施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市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安排,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增强全民土壤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强搬迁企业原址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完成达丰焦化公司、北阳炼焦公司两家企业土壤及地下水现状评估工作。

(六)实施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全力抓好减排计划的制定实施、任务分解和跟踪督办。强化工程减排,完成国丰钢铁公司2台132平方米烧结机镁法脱硫改造为钙法脱硫项目、1台230平方米烧结机烟气热风循环治理项目;完成达丰焦化公司两组四座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项目、北阳炼焦公司一组两座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项目、榕丰钢铁公司一座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项目;实施正元管业公司2台、鑫惠丰公司1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宏烨炉料公司3座球团竖炉脱硫结转工程;完成利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实施7个畜禽养殖污水综合治理项目;细化管理减排,加强重点减排工程设施运行监管,严格考核问责,提高减排项目运行效率,固化“十二五”减排成果,充分发挥减排效益。

(七)保障重大活动期间环境质量。坚持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优化调整、工业污染防治与面源污染控制并重,把“六大活动”期间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与全面加快实施2016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常态化保障措施相结合,制定出台《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市区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全力完成市达重点行业污染减排、燃煤压减、过剩产能化解、重污染企业搬迁、黄标车淘汰等年度任务,对影响“六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以及重大活动行车沿线可视区域,在会议期间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确保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0%以上,有效保障“六大活动”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境监管责任,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其他负责同志配合抓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部门监管职能,按照分工要求,主动上手,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强化乡镇、村居基层环保工作责任,落实“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网格管理、职能明晰、责任到人”的环保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环保监管工作全覆盖、无缝隙。企业和各类排污单位是环保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按照环保规范标准要求,强化内部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严格考核奖惩。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问责、终身追责”的要求,健全环境保护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组织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强化环境治理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约谈办法(试行)》,对未按要求完成阶段性任务或未达到时间进度的单位有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污染防治工作效果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追责问效。

篇6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

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篇7

一、我区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分析

城区二氧化硫浓度均值为0.124mg/m3。从季度分布来看,第一季度、第四季度浓度最高,第二季度有所下降,第三季度浓度最低。从月分布情况看,1月份二氧化硫浓度最高,2月份浓度开始降低,到7月份浓度开始回升,12月份浓度回升到与1月份差不多的水平。从区域监测结果看,东起骆驼山矿区,西至石嘴山、乌斯太工业园区,南起鄂尔多斯棋盘井工业园区、宁夏陶乐工业园区,北至乌达区、海勃湾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污染带。从污染时段看,下午2时—4时最低,早晨、上午、夜间尤其严重。

二、影响空气二氧化硫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的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物扩散

我区中心城区所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气象数据表明,我区以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导风向,静风及小风为主的天气占到冬季总天数的52%,致使城区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受到较大抑制。加之我区处于鄂尔多斯高原边缘,东、南、西三面均有大山,地势相对高度较低,且我区地势东西狭窄,不足30公里,在逆温和静风等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周边地区的污染物逐渐飘入城区,致使城区环境污染加重。

(二)环境承载力差,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1、煤田、矸石山自燃严重。全区确认露天煤矿面积16平方公里,灭火工程面积5.316平方公里,井工煤矿面积24平方公里,部分煤田已自燃40多年。较我区洗煤行业产生的矸石量递长4.8倍。另外,我区煤矸石含碳量及含硫量较高,热值在3300—3500大卡之间,露天堆存极易自燃。尤其是露天开采造成的烟尘和扬尘近地面排放,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难以扩散,烟尘、扬尘逐渐向低洼区域蔓延,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工业结构性污染严峻。“十五”以来,虽然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关停淘汰了394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但现有企业中仍存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区万元GDP能耗为12.51吨标煤,据全市万元GDP能耗目标值9.611吨标煤相差甚远。另外我区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耗指标较行业单耗限额要求高出近10%,如电石单耗水平为3400—3500千瓦时/吨,硅铁单耗水平为8500—8600千瓦时/吨,焦炭单耗水平为180—200千瓦时/吨。从污染物排放情况看,电力、炼焦业、高载能三大行业排污量己占全区工业排污量的67%以上。

3、周边地区加剧我区污染。在我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工业园区、阿盟乌斯太工业园区、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等三个省级工业园区,这三个工业园区都以煤炭采选、焦化、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资源型和高耗能型行业为主,三个工业园区内有上述行业的企业200多家,其中属污染严重的企业80多家,约占总数的40%。另外,骆驼山矿区露采煤矿及白灰企业对我区污染严重,现该区域内有13家露采煤矿和灭火工程、16家白灰企业251孔白灰窑、10家洗煤企业,其中属鄂尔多斯市管理的有6家露采煤矿和灭火工程、11家白灰企业112孔白灰窑、3家洗煤企业。

4、生活面源的煤烟污染也是我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开始我区实施了“蓝天工程”,城区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冬季煨碳价格的大幅上涨,很多居民经济上难以承受,致使烟煤大量流入城区,同时矿区居民也多数使用便宜劣质煤种。据调查,城区现有燃煤取暖居民住户3802户,按每户居民燃用4吨无烟煤计算,每天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为0.68吨,而这些使用燃煤取暖的居民通常在早、晚集中排放燃煤烟气,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迅速集聚,形成一个低空面源,尤其在频繁的逆风和静风条件下,污染物难以扩散,极易形成“盖状”污染。

(三)新增项目二氧化硫减排压力较大

经测算,我区新建6个重点工业项目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6.68吨;计划投产的项目预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534.31吨。

三、整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任务,遵循“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方针,坚持“以区为主,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自我完善”的原则,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煤气入户、旧城区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为保障条件,以全面禁止烟煤散烧、推进节能减排为基础性措施,用两年的时间,努力实现环境质量的明显好转,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二)工作目标

1、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我区的减排责任目标为减排化学需氧量200吨,减排二氧化硫1000吨,二氧化硫年平均值达到0.095mg/m3,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30天。

我区预计削减二氧化硫3154.027吨。其中新建项目7个,预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546.68吨,预计净削减二氧化硫2607.347吨。计划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个,减排化学需氧量223.2吨,新增化学需氧量按人口自然增长率5.63‰计算,新增人口年增加排放量13吨,净削减210.2吨。同时,在10月底完成污水处理厂中控和在线监测的联网安装。

2、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按照市政府与我区签订的《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到底,我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3977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970吨。

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20668吨,其中统计重点企业排放量为16012吨,非重点企业为1615吨,生活源二氧化硫为3041吨。

是“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最后一年,以统计数据为基数,2009预计削减二氧化硫1000吨,要完成以上控制目标,需削减二氧化硫5691吨。

(三)工作措施

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自治区减排“双12条”政策措施,力争使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在新增量的基础上实现降低,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快推进结构减排。加大落后产能工艺、设备、产品的淘汰力度,巩固关停小企业成果。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的公告制度,将核查中已关闭淘汰的企业、生产线、生产能力等定期向社会公告。6月底淘汰挂靠焦厂的7家泡花碱厂,年削减二氧化硫657.47吨。8月底关停淘汰西水创业公司3台立波尔窑和2台烘干机,年削减二氧化硫1325.67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规模60万吨以下无脱硫设施焦化企业关停计划,在8月底关闭万晨、乌拉山2家焦化企业,11月底关停榕鑫等7家焦化企业,当年减排906.84吨。12月底关停宝祥公司等5家高载能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硫57.774吨。关停项目结转至削减二氧化硫7203.07吨;11月底全面淘汰实心粘土砖企业,年削减二氧化硫7.734吨;淘汰海电4台生活锅炉,年削减二氧化硫192吨;底关停东孚水泥的3座立窑,二氧化硫量减排量计入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由区经济局负责,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区及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制定淘汰关停计划。

(2)加快推进工程减排。重点抓好西来峰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网建设。化工公司一台75蒸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安装脱硫设施,已列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第四批限期治理任务,要求于10月完成纯碱动力锅炉除脱硫项目治理,年削减二氧化硫269.57吨。西水创业公司自备电厂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年削减二氧化硫819.16吨。通过工程治理措施,共减排二氧化硫1088.73吨。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3)加快推进管理减排。将顺达铁厂、蒙利制药厂两家企业列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其中顺达铁厂脱硫治理项目年削减二氧化硫17.31吨,蒙利制药厂脱硫治理项目年削减二氧化硫1.94吨。同时强化环境监管,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通过监督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共减排二氧化硫19.25吨。此项工作由区经济局、环保局负责。

(4)抓紧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和考核三大体系。加快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促进减排责任的落实。全面实施排污费许可证制度,按要求完成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强化排污许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区统计局配合。

(5)加强项目跟踪管理,确保落实“三同时”,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物耗。

鼓励、引导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竞争力。分解下达循环经济各项指标,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对电炉余热、电石渣进行综合利用,开展顺达铁厂、蒙利制药厂两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电石行业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对单独生产电石的企业不予审批;鼓励氯碱化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离子膜工艺,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大型氯碱装置,使氯碱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大力发展PVC深加工产品和PVC型材、管材、塑钢型材。煤化工产业要大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煤气制甲醇及下游系列产品,提高煤焦油加工利用水平,鼓励甲醇下游系列产品,延伸甲醇产业链,以炭黑和煤焦油深加工、煤气综合利用为废物代谢核心,加工生产轻油等化工产品。建材行业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巴音陶亥镇四道泉砖厂等12户实心粘土砖企业。引导发展日产4600吨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努力提高优质水泥产品的比重。按照“调整布局、总量控制、焦煤并重、以煤为主”的原则,通过“煤—焦—煤化工”、“煤—焦—钢铁”等多种形式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走出一条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的焦炭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快行业整合,淘汰低水平、规模小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扩大单个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对白灰行业、耐火砖行业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生产秩序;对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地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使用锅炉进行限期整改,以减轻因燃用烟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要求新上的白灰项目必须采用国内先进机械化窑炉,鼓励建设回转窑和依托密闭电石炉气为燃料生产白灰;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设施,原料、产品以及废渣堆场必须建设防风抑尘网,废渣实现综合利用。煤炭行业继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煤矿回采率达到75%以上,矿井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煤矸石和煤泥的利用率达到80%。此项工作由区发改局、经济局、环保局、煤管局负责,各单位要按职责要求认真开展相关工作。

3、深入推进“蓝天工程”。

按照区政府“蓝天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建成区及西卓子山地区为我区烟控区范围,要求控制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禁止燃用烟煤、煤泥,必须使用指定煤种(煨煤、白煤、型煤);安排专人对城市重要路段进行24小时监控,在进入城区的主要路段设立煤炭入城检查站。加大督查力度,通过举报电话等措施,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对城区内安装茶浴锅炉的企业实施水浴脱硫和改换煤种的措施,可削减二氧化硫153.6吨。淘汰海电4台生活锅炉,可削减二氧化硫192吨;,在西水地区继续全面推开“蓝天工程”,可削减二氧化硫172.8吨。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采暖期对拉僧仲办事处和西卓子山办事处的低保户给予每户2吨的煨煤补助,积极做好困难职工清洁燃料的补助工作,建立和运行清洁燃料市场。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拉僧仲办事处、西卓子山办事处负责。

4、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煤气入户、旧城区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矿区人口搬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城市扩容提质工程,加快天然气入城工作,尽快完成煨碳、低硫低灰烟煤等过渡煤种的改换工作。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矿区人口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矿区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2000户,预计减排二氧化硫256吨。进一步完善热网体系,取缔城区内10吨以下分散小锅炉,具备热电联供条件的必须落实热电联供,不具备条件的要新上配套脱硫除尘的大锅炉或余热锅炉;为减轻因燃用烟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要求分管单位成立单位锅炉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区环保局负责组织对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地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使用锅炉进行限期整改,签订整改协议,要求各锅炉使用单位在采暖期到来之前安装除尘设施或改用清洁燃料。同时,进行旧城改造,增加集中供热。西水地区新增供热面积1万平方米,约400户平房居民利用电厂余热进行集中供热,减少用煤约1800吨,减排二氧化硫46.08吨。工业园区要在底前,建成实现集中供热,取缔分散的取暖锅炉,建成污水处理、固废集中处理厂,并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杜绝集中处理场二次污染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区建设局、环保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5、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对各类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制度,把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园区外所有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关停,按照区域定位分别制定、完善园区规划,西来峰工业园区严格按照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要求,提高入园企业的规模、工艺技术和环保门槛,以接纳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对新建限制类项目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企业,实行新上项目“企业限批”。按照区政府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的要求,批复项目9个,审批二氧化硫417.81吨。对不符合国家及区内发展规划和没有替代量的项目不予批量,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量。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6、加强对化工、电力、焦化、炼铁、白灰等重点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焦化企业日常监管力度,按照分片、兼顾原则派驻环境监察员驻厂,加大检查和夜间巡查频次,通过日常检查、节假日抽查、夜间检查等形式进行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2次的日常监察,对重点企业实施24小时监管,对已完成脱硫治理的西水自备电厂、华资焦化等企业重点监察,确保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对于使用低硫燃料企业加强煤质抽查,防止私自更换燃料。对恶意排污的企业发现一次处罚一次(按最高限额),对处罚超过三次以上的企业,移送相关部门,停水断电,并报请区政府进行关停。化工公司已停产的4×20蒸吨燃煤锅炉不得恢复运行,在底前拆除设备,动力车间75吨锅炉脱硫设施将要在10月底前投入运行,如到期完不成任务进行停产治理,由区监察局和环保局挂牌督办。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7、加大煤矸石治理,降低污染水平。

认真落实《市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积极扶持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聘请煤矸石治理专家,开发煤矸石新的利用途径和治理方法。加快煤田灭火工程进度,制定煤田灭火工程规划,确保灭火工程有序推进,严禁超层越界、胡乱排渣等现象,同时做好工程后期的生态恢复和取土回填等工作。对煤矸石进行集中处置,杜绝随意堆放和自燃现象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区煤管局、发改局、经济局,国土资源分局负责。

8、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减排监测体系。

投资建设监测站并配备常规监测设备,进一步加强监察能力和监测能力建设,同时按照减排工作要求督促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或监控装置。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区相关单位要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二氧化硫达标专项工程领导小组,全面沟通协调各项工作,及时研究专项达标工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落实,确保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顺利进行。

2、搞好动员,全民参与。

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积极主动参与,为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创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对“蓝天工程”的重要意义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宣传,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舆论监督,对久拖不决的问题予以曝光。

3、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全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确保工程圆满完成。

4、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的责任要求,明确整治任务和职责,将各项整治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必须深入一线,按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制定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篇8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2007年5月10日,央行200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也我国2006年《国际收支报告》。两份报告都指出了解决当前“双顺差”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认为持续“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主因,明确了中国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持续性双顺差的现状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迅猛。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高达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资本项目顺差也高达100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更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6月,外汇储备已突破1.3万亿美元大关。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性的成因

1、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83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构成了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近期不会发生重要改变。

2、内需不足仍是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从我国最终的需求结构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06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07年上半年消费增长15.4%,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增加。而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投资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于是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此外,我国内需的不振也影响进口的增长,2006年进口同比增幅回落高达25.7%。尽管2007年6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鼓励进口,但6月份进口增速只有14.2%,远低于出口增速。

3、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年均超过9%,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滞后状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集约化、高效化趋势不明显,第三产业整体水平落后,十几年一直徘徊在34%左右,这种产业结构状况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此外,我国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内部平衡的实现。

4、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较难逆转。过去几年中,全球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迅猛增长,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大量转移到我国。这些投资已陆续形成了生产能力,开始向欧美市场转移产品,形成中国对欧美市场的较大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六成左右并逐年增加,这加大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压力。另外,在大量国内资本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外资仍大量涌入,这也是造成资本项目下顺差的主要原因。

5、对内对外政策调整需循序渐进。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奖出限入”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近年来国家陆续进行了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调整生效需要时间。而且社会各界对于怎样有效、渐进地进行政策调整还没有统一认识。因此,双顺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持续存在。

三、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国资源短缺但劳动力富足,在今后仍应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目前,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准入门槛偏低、产业层次不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较低、区域发展失衡、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因此,必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步淘汰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使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外,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来自外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也是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问题,应该对外资引进有所选择,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减少盲目鼓励出口、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2、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最根本的途径。增加国内消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居民工资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为居民增加消费消除后顾之忧;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以增加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强劲,即使调整人民币汇率、降低出口退税,出口降幅也有限。要解决过高的贸易顺差,关键是有效扩大进口。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进口比较优势,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推动进口多元化;运用适当降低关税和调节增值税和其他附加税费的方法,鼓励扩大农产品、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其次,应尽快建立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使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应将一部分转为实物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5、适时应对,调整政策。第一,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既要紧缩银根对冲过多流动性,又不能盲目加息,导致进一步加深由于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导致的内部失衡。因此除了降低利息税,还应将贷款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继续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上,并对符合产业导向和进口导向的贷款给予政策性倾斜。第二,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减少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例,实行与世界贸易组织不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进入特定产业。第三,适当放松资本管制,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经济结构 税收制度 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8-02

减税政策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以减税和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为主体的财政政策。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干预收入分配、促进收入均等化以提高消费倾向;另一方面加强投资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投资需求。国家干预投资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并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然而传统的凯恩斯理论面对后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滞胀”束手无策,而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了以减税来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和劳动,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从西方国家近80年的税制改革经验来看,由于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其结果是刺激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甚至有可能增加。正因减税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把希望寄托于减税政策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列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随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09年1月5日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指出2009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其中,可归入税收政策系列并成为2009年中国税收政策主基调的举措,就是实行结构性减税。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所谓减税,是指税负水平的削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结构性减税,在学术界则存在一定的争议。从税负、税种和政府税收收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结构性减税,是指主要税种实行政策性减税,但不排除个别税种,辅税种进行增税,但算总账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的减税,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大规模的减税,实行的是小幅度、小剂量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种观点认为结构性减税是指税收政策应实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以减为主,但税收收入总体上应保持上升趋势。如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应有增有减,以减为主,减税的结果不仅不能减少原有税收收入规模,而且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的结构性减税,是指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总体上具有减税效应,但政府税收收入不一定减少。如李敏(2006)认为由于税收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税率的高低外,还要受经济结构、税基宽窄、纳税遵从度、征管强弱等因素影响,因此减税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

鉴于以上分析,结构性减税关于税负和税种方面的问题,即税种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和税负的减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意味着财政收入是否减少,还有待探讨。众所周知,税收收入受税负水平、经济结构、税收征收率、税基宽窄等因素影响。由于宏观税负的计算口径有多种,为了方便,在考虑宏观税负的时候,这里采用最小的口径,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另外,考虑到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的问题,暂且把税收收入当做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可以假定经济规模为GDP,税收征收率λ为外生变量,政府理想税收收入为T,政府实际税收收入为I=λT,则宏观税负为t=λT/GDP。通过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I=λ・T・GDP(1)

由于税负和税制结构对经济规模产生影响,是经济规模的内生变量,在税制结构不发生变化时,税负的加重,会对经济规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税负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减函数;而在税负不变化的条件下,税制结构变量γ的优化,会对经济规模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税制结构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增函数,即GDP=F(t,γ)。于是上式(1)可以变化为:

I=λ・t・F(t,γ)(2)

(2)式分别对t和γ一阶求导,我们可以得出:

It'=λ・F(t,γ)+λ・t・Ft'(t,γ)(3)

Iγ'=λ・t・Fγ'(t,γ)(4)

从式(3)和式(4)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税收征收率和税负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制结构的优化,税收收入会增加。但是在税收征收率和税制结构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负的降低,税收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能确定,这还取决于其二阶导数。

上述实证分析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条件,即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是当作各内生变量变化导致的一种结果来分析的,如果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当作政策的意图分析,即外生变量,则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自然就非常清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构性减税是一种有别于全面的减税,是一种有增有减的税种结构性调整,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而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在下文,笔者将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危机所应实施的减税政策建议。

二、当前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

1.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需要。我国经济已持续增长近30年,经济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国际收支顺差压力不断增加、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能耗严重和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等。从税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可通过对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等的调整,使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例如,差别税负可影响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的税负分配原则有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合理的税制结构与税负水平有助于收入结构的改善等等。

2.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定了“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流转税收入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约70%,所得税的比重却仅为20%左右,“双主体”税制实际上是“跛足税制”。一个兼顾了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良好税制结构,是我们优化税制的目的所在。根据税收原理,出现这种相违背的结果,与以累退性质为表现的强调效率的增值税为主要税种和以累进性质为表现的强调公平的所得税为辅助税种有关,这也正好与我国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有较大关系。另外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税种的缺失问题。例如,迄今为止,在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既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自然不是直接税。在现代税制体系中,直接税则是财产税的一个重要属性。

3.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1993年―1998年,美国家庭的收入分配情况始终在0.45~0.46之间,并且美国基尼系数从1967年―1998年变化幅度也不大,但是税后却为0.42~0.43之间。{1}可见在基尼系数的变动中,与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密切相关的税收无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重要层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税收在调节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功能上存在着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并存在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向。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税种设置和各税种的税基、税率调整来实现;二是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各税种之间缺乏整合力,影响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能仅靠个人所得税,必须建立一个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规范,制约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

三、结构性减税的具体设计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作为目前我国的第一大税种,2009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到了全部税收收入的29.8%。{2}因此,可以说2009年增值税的转型,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极大地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现行税制,以及对于整个税收收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要最大限度地把商品及劳务服务纳入增值税增税范围。如将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以及与工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服务行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将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改为统一的增值税,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商品劳务税税制多税种病例的现状,实现税制简化;其次是进一步降低商业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提高增值税(包括营业税)的起征点。

2.改革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经济起稳定作用的自动稳定器,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三是工薪所得边际税率偏高,税率档次繁琐,这样不仅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也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少累进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

3.改革资源税。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限制其应有作用的发挥,现行资源税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对资源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和优化税率结构、改定额税率为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相结合、细化税目设置、调整计税依据等。通过改革对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对转变增长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4.改革消费税。在国际上,消费税与其他税种相比,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税收收入的比重中持续下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人们才发现消费税在其中的独特作用,西方各国的消费税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目前我国消费税的现状,结合当前形势,消费税改革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抑制生态环境恶化与环境资源的保护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减征或停征一些已成为或正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征税,如工业酒精、医用酒精、汽车轮胎等;二是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对一般性生活用品以及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的产品实行低税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行为等实行高税率;三是适当扩大征税范围,将高档消费品、奢侈品,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规模消费的产品,某些高消费行为和对环境污染的行为及用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5.改革房地产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税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现行税制已陈旧老化,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问题是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格局也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结构也不平衡,财政调节的效果较弱,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推进税制改革、完善财产税体系、加强税收调节的作用;而房地产税处在个人收入分配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交叉点上,从它着手改革显然是有利的。主要包括:(1)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相关收费(包括由土地开发商所缴纳的税费、土地出让金等)合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以减化税制、优化结构(减少转让、出租环节的税收,加强持有和使用环节的税收);(2)新的房地产税应按市场价值和统一标准评估物业的实际价值、从价计征,采用差别税率,同时考虑我国现行房地产税的税率、结合各年度各地方财政收入需要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因素选取较低的税率;(3)清理房地产行业收费,取缔不合理、不合法性质的收费项目,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外收费。

四、小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这次结构性减税的直接诱因。而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税制结构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则是根本原因。从目前的经济境况来看,最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330.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00669.97亿元的20.40%,比上年增加10008.57亿元,增长19.50%。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4223.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3%,比上年增长18.85%;非税收收入710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8%。{3}这种财政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为这次结构性减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税收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则说明了结构性减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做好结构性减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注释:

{1}数据来源于Athur F Jones Jr & Daniel Heinberg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Nation’s Income Distribution Current Popilation Reports U.S. Census Bureau.

{2}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

{3}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219.235.129.58/welcome.do。

参考文献:

1.安体富.结构性减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3)

2.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3.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关于当前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若干政策建议[J].涉外税务,2009(4)

4.李敏.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肖太寿.浅析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J].税务研究,2009(7)

6.高培勇.给开征物业税一个基本理由[J].经济,2006(7)

篇10

关键词:高校资助;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现状

2007年,随着国家新助学政策的出台,对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设立了由中央全额支付的国家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支付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地方及高校按比例支付的国家助学金,极大地提高了奖助力度[1]。同时资助形式也在原有的“奖、贷、助、补、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奖、助、贷、补、减、免、缓”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奖助体系[1][2]。覆盖范围也从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主,进一步扩展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等。资助政策的种类多样、资助强度的提高和覆盖范围的扩大,既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又奖励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有效地鼓励了广大学子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

二、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困难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随着国家、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奖、助力度的增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贫困生的身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但目前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科学性和不规范性。

1.名额分配不均。目前在困难生的名额分配上各高校为了操作方便,简单地按学生人数分配贫困生指标,学校将指标分到各个学院,各学院再按比例分配到各班,这样导致很多班贫困生名额多,有些班贫困生名额不够,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2.困难生的实际困难情况难以核实。目前各高校每年都会安排老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困难生进行实地走访,但是成本昂贵且困难生人数众多,各个高校不可能到每个受助学生家里去了解实际情况,只能根据学生提供的《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及平时在校的表现来评定“贫困生”的身份,尤其是大一新生,这些表格的证明在评比时所占的比重更大。但是有一些地区的村委会、街道民政部门在对这些表格的审核过程中把关不严,只要申请就予以通过,对于调查表内容的真实性完全不去审查,导致在困难生的认定中,学校难以掌握所有学生的家庭经济实情,出现了很多学生浑水摸鱼的现象。

3.人工审核表格时间耗费问题。在困难生认定的过程中,大量的时间都耗在了表格的审核上,各个老师也不停地向学生强调表格填写的注意事项,但上交上来的表格仍然是错误百出,纸质的表格不停地来回修改,涂改的痕迹过重,也使得表格内容的真实性失效。

(二)民间助学渠道贫乏

民间助学[3]是指由社会爱心人士(单位或者个人)自发组织参与的,对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而采取的各种提高性的帮扶活动,它强调的是自发性、公开性和公益性。但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民间助学力量参与却严重不足,一方面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更愿意资助名气大的高校,这样做社会效应高一些,能够为自己做宣传,所以一些重点高校得到社会的资助往往比普通高校的要多,而一些地方或名气不大的高校就很难获得社会资助资金了。另一方面,企业下放资金的时间存在着不确定性,学生往往要等上一年多才能拿到企业的补助资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享受到资助。

(三)困难生受助后的思想管理困难

1.缺少对困难生思想上的关注。高校资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是很多学校往往只注重贫困生的认定以及资助的下发,在后续的几年里,也是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缺少对贫困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的关注。一些应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救助措施不到位,使得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周围环境有排他情绪。

2.资助工作对困难生的隐私保护不到位。资助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但是有时学校过度的“关心”,资助活动开展得过多,让受助学生站在台前,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在每次受助学生名单确认时,要在班级内公示,在系部公示,在学校公示,将受助学生的信息及情况全面暴露在公众面前,让他们的隐私受到伤害。

3.资助育人工作不到位。一些贫困生在尝到资助“甜头”之后,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了过多的依赖,不思进取,也不想勤工助学,只会索取不懂感恩,责任义务感不强,觉得在校期间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我就能顺利毕业,思想上产生了惰性,成为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双困生。

三、完善资助体系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合理的高校困难生认定程序

在困难生的认定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考虑:

1.认定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孤儿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中多人上大学的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丧失劳动力,又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变故,家庭开支突然增加的学生;父母均为城镇下岗职工的学生[4]。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明确申报等级及标准,如孤儿或单亲学生的等级应为特殊困难或困难,确保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准确,同时各学院或者各系部可以根据本学院或系部各班级困难生申请的人数进行动态的调整。

2.建立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该认定体系主要是由学生所在生源地的初高中老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出详细说明,因为初高中教师对当地的贫困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都比较了解,对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能够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最后该评价跟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校。这样不仅能够为高校节省实地走访的成本,还能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实际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认定的准确性,便于高校开展后续资助工作。

3.高校建立困难生申请系统。将所有的表格电子化,学生自己在网上填写,提交申请,学生自己去跟进申请的情况,最后申请审核通过打印去当地部门盖章后将材料上交至学校。这样不仅保证了表格的真实性和整洁,大大减少了人工审核表格的时间,还调动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性。

(二)建立完善的受助学生管理制度

对于受助学生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制定受助学生义务劳动制度。让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和关爱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引导受助学生懂得回报社会、关心他人。

2.建立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学校不仅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在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同时更应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

3.做好后期的监督管理。接受各种匿名形式的举报,对违反校规校纪、铺张浪费、弄虚作假的学生要立即取消其受助资格,停发补助,必要的情况下追回资助资金,并给与相应的纪律处分,保证资助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证受助学生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获得支持,还能使得他们珍惜受助机会,感恩社会,更能使得资助制度能够得到长效的发展。

(三)积极倡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助高校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政府还应当充当一个积极的倡导者,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到高校学生资助中来,并牵头帮助企业与相关高校建立互助关系,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捐助,大力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到高校设立助学金、基金会等。积极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学生资助工作中来。政府对资助贫困生的企业可以进行相应奖励,如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高校要规范社会资助的管理,对社会捐赠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的监督,引导社会捐赠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高校资助工作将会越加全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将有更多新的问题出现,在资助工作的探索上,也会有更多更好的措施,在不断的进步中,保证更多的贫困生得到应有的帮助,真正地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凌燕.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张峰.我国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现状与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8,0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