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10月12日至14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以杜莉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绿色经济实现路径——中国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为依托,召开了“碳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学术会议”。南开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央党校、西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吉林省社科基金规划办、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吉林大学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追溯碳金融的理论基础及推动中国碳金融交易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
一、碳金融交易理论基础追溯
理论是对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吉林财经大学宋冬林教授提出不能架空碳金融交易,需要密切关注碳金融对传统理论的传承与扩展。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指出,适应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开展碳金融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责任。吉林大学杜莉教授认为,碳金融交易机制既承接了产权理论、功能金融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的现有内涵,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上述理论的外延。
结合传统的价值理论,逄锦聚教授对碳排放交易标的的商品属性进行了认定。价值理论将商品定义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逄锦聚教授认为,碳排放额的减少来源于技术改进,而技术进步离不开劳动,故碳排放额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劳动产品,一旦用于交换,便具有商品属性。碳交易表面上交易的是碳排放额度,实质上交换的是碳减排的技术以及协同的一系列复杂的人类劳动,故碳排放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可用于碳减排活动,其价值体现为凝结在碳排放额度中的人类一般劳动。
北京环境交易所周丞认为,碳是政府授信并在特定市场具有流转功能的商品,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货币。碳市场以产权理论作为依托,是科斯定理与现代金融的完美结合,产权的正确界定对于减少环境问题,避免公地悲剧具有重要意义。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教授将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的理论根源追溯到的绿色发展观和以生态危机理论、双重危机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生态主义,从指导实践的角度,强调准确界定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内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碳金融的实践进展
1.碳市场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意旨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碳市场的顶层设计涵盖了基本制度设计、发展路径及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顶层设计的合理程度决定了碳市场的运行效率甚至成败。
中央党校郭兆晖将碳市场的构建路径划分为三个基本模式:以欧盟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混合的模式。周丞与郭兆晖均认为中国比较适合以日本为蓝本,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混合的构建模式,积极发挥“干中学”的作用,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即刻构建全国范围的碳减排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郭兆晖建议以三年作为一个区间,逐步由区域性碳市场向全国性碳市场过渡。关于碳市场的基本制度设计,郭兆晖认为,不仅要考虑环境有效性与成本有效性,也要关注产业接受性、行政可行性以及政策的公平性。建议由国务院确定履约期长度、排放上限、交易对象、管制行业,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配额分配、管理与抽查等供给机制的设计,构建一个囊括政府部门、常规金融机构、经纪商、交易所、法律服务机构、研究咨询机构、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制度体系,并建立本土化的新型经济评价体系。
关于碳交易的机制设计,周丞认为应采用总量交易模式。首先,应创新总量设置模式,选择某年为基准年,将基准年之前已经运营的设施排放的温室气体设为存量,基准年之后的为增量。以存量作为总量控制的目标(Cap),效仿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期初采用历史排放法对排放总量进行分配,随后逐步转向拍卖方式。增量采用高基准线,规定若干年后,将部分增量转化为存量,进入控制和交易;其次,设计碳市场的柔性机制,包括允许配额无条件储备,允许低效机制、履约期以三年作为基准、建立碳价格“安全阀”机制、建立配额储备库、不允许配额借贷等;再次,设计碳泄漏规避机制,即通过扩大管制区域范围、细化机制设计、输入产品纳入管制、降低境外产品需求等措施,减少碳泄漏;最后,设计碳市场的测量、报告、核查(MRV)机制。
2.碳市场及碳金融交易的实践
中国碳市场交易已初步试水。周丞先生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为例,介绍了中国碳交易平台建设的实践活动。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主要有三大业务线:一是由CDM、VER与“双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试点”所构成的多层次碳交易业务;二是节能量与排污权交易业务;三是由节能环保技术投融资、低碳转型服务组成的低碳发展业务。
当前,国际市场较为活跃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碳期货、碳期权、与碳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等等。中国受制于碳市场起步晚、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等因素,碳金融活动以绿色信贷为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副研究员归纳总结了国外绿色信贷抗拒、规避、积极、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介绍了赤道原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口信贷与环保指南、德国与日本先行国家的经验,梳理了中国.自1995年至今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开展过程中暴露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缺位、技术标准与风险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从制度完善、产品创新等角度为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郑州大学武魏巍副教授从期货等衍生产品的角度切入,总结了国际现行碳交易平台期货、期权运作的经验,通过对比瑞典城市马尔默与中国大庆,深刻剖析了中国推出碳期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中国碳期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吉林财经大学刘吉舫教授介绍了绿色保险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理念培养、标准确立、产品创新等层面,对中国绿色保险的开展提供了建议。
为推进碳交易及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教授、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陈柳钦教授均提出要建立珍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即推动思想环保、理念环保。此外,蒋南平教授建议尽快制定中国乃至全球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及补偿标准,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束缚,避免资本对自然资源统治力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应该将科技作为重要手段,加速生态修复和清洁发展。陈柳钦教授建议在产业布局过程中,要从网络、空间的视角着眼,避免思维和落脚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3.碳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助推
结合会议主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碳金融对碳市场发展乃至绿色经济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陈柳钦教授认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提出“给金融一个支点,金融一定能撬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论断。蒋南平教授认为借助碳交易体系与发达国家争夺国际碳市场份额,通过广泛意义的碳排放权全球营销,来捍卫国家利益具有必要性。周丞指出碳金融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现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工具和抓手,能够为政府提供税费体系之外的转移支付手段,促进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引导GDP高质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转移等政策意图的实现。武魏巍副教授重点从碳期货的视角,归纳了碳金融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碳经济效益、增强碳交易话语权、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
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论点,逄锦聚教授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金融确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宜夸大金融的功能,应更多关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匹配,避免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繁荣。杜莉教授认为应充分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助推,而风险防控机制亦是碳金融交易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关于碳金融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碳金融交易作为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其进一步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研究队伍的搭建与合作模式,逢锦聚教授提出了“反木桶原理”,即研究团队中,首席专家的科研与管理水平,决定了该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的层次和质量。杜莉教授指出,宜采用合理分工,责、权、利相匹配的模式,真正做到任务到人、经费到卡,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协同作用,挖掘科研协作的潜力。
关于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体系的架构,杜莉提出应将金融思维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结合,从供给机制、需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以及效率与溢出效应评估五个相互衔接、互相影响的环节切人,避免现有单一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针对杜莉教授提出的架构,曾刚副研究员进一步强调了供给机制在碳市场构建中的关键地位,认为碳市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供给机制是碳金融交易机制的核心,配额总量的设置、分配模式的设计、管制对象的选择、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选择对市场需求、价格、风险甚至运行效率与溢出效应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供给机制的科学与合理程度决定了碳金融体系的成败。
篇2
关键词:可持续性绿色校园 环保主题基金 资金循环 五大发展
一、引言
绿色校园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是在1996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发展,绿色校园的建设发展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逐渐从生态环境建设向思想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及物质建设扩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概念不仅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及坚持文明发展。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正是党和国家在时代背景下对绿色校园发展的新要求。然而,如何在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体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当今高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绿色转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点问题。在投资领域,绿色投资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环保主题基金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兴起的,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具体来说,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投资在公募基金市场上的主力军,其投资原则和投资策略无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环保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
鉴于环保主题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本文认为绿色校园建设作为环保公用事业的一部分,理应纳入到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范围中来。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引入环保主题基金参与绿色校园建设,将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的一大资金来源,从而构建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助力。
本文从绿色校园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对绿色校园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以使其良好地服务于绿色校园建设。本文对现有环保主题基金持有的重仓股所属行业进行总结分析,揭示其投资现状并非以环保行业为主,故为其指出绿色校园建设这一新方向,并通过校方的资金管理投资于绿色创业项目以实现资金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为校园建设创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进行可持续性绿色校园建设,为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开拓新思路,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理念研究方面,陈骏(2012)从建设绿色校园的意义出发,指出建设绿色校园对环境、学生社会责任感、绿色科研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施建军(2010)指出绿色大学是基于打造绿色校园体系并建立低碳能源支持系统,提出从践行低碳校园到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蔚东英和王民(2010)通过对以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绿色大学的建设与实施的总结得到建设绿色大学的启示。另外马秀峰和李彤彤(2010)从网络文化入手指出了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模式。熊校良(2012)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指出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的方法。
在国外对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方面,Figueredo和Tsarenko(2013)提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他们是否参加校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Emanuel和Adams(2011)与Adomssent等(2007)针对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心了解程度做出研究。Owens和Hitchcock(2006)通过学生团队在校园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进行研究。Pacheco和Bastante(2016)从消费角度指出决策者应增强绿色法规,促进可持续消费。Oxaract等(2013)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出发点对校园可持续课程做出研究。
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环保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进行研究。在对国际绿色基金发展进行研究方面, 蒋华雄、谢双玉(2012)深入分析了绿色投资基金在各国的发展状况、投资策略,认为我国绿色投资基金发展缓慢,提出应积极推动其发展。针对为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的全球绿色气候基金的研究,崔连标等(2014)从在发展中国家间进行资金分配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分配方案; 崔连标等(2015)还从历史责任、支付能力角度出发对全球绿色气候基金(GCF)融资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融资责任分摊体系。在绿色投资方面, 陈志国等(2014)从养老金制度视角经实证分析提出我国新能源指数投资无法满足养老金基金投资风险收益的需求,提出养老金基金应增加绿色投资。蓝虹、任子平(2015)具体论述了PPP环保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指出其融资工具需要进行拓展和创新。
目前,国内外学者不论是在探讨绿色校园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方面,还是在探索环保主题基金投资方面,都已初步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为推动我国校园建设工作和环保主题基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鲜有学者将环保主题基金与绿色校园可持续建设联系起来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在已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将绿色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中,丰富已有的绿色校园研究。
三、绿色校园资金循环研究
如右上图所示,本文通过总结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用途,指出一条扩展绿色环保基金投资到绿色校园建设的新思路――通过校友捐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尤其是公募基金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中来,同时将这些用途产生的资金进一步作为公募基金的资金回报,促使公募基金持续、长久地对绿色校园建设进行投资,构成一条完整的资金循环链。此方式既有利于环保基金发展,又能使绿色校园建设在物质上实现绿色可持续,从而对绿色校园建设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一)绿色校园资金来源分析。一般来说,绿色校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校友捐赠、社会捐赠以及政府拨款。首先,对于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捐赠性资金是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校友捐赠是学校社会捐赠的主体,是校友对母校提供的有关物质、智力、精神方面的捐赠。然而,这类捐赠性资金大多资金规模较小,所占比例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大多为一次性捐赠,没有规律性、周期性。因此,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无法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对于政府拨款,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政府拨款资金规模较大,在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中是主力军。但是,政府拨款资金的使用条件十分严苛,限定条款繁杂,资金使用灵活性较低,且多为定向使用资金。因此,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也有其局限性。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校友捐赠、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受制颇多,而与之相反的是,环保主题基金不论是从金额规模上还是要求限制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环保主题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建设的资金来源框架中,以推动绿色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保主题基金基本分析。本文从近四千种基金中筛选出以下13种环保主题相关基金,它们都符合绿色校园的内涵宗旨,并且能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含义,如表1所示。
这些已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都有其独有的投资原则。首先,环保主题基金以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投资理念,它们认为投资于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在获得良好回报的同时,亦能维护或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投资决策中,这些基金除了关注那些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还关注在其他产业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致力于向绿色产业转型、或在绿色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相关贡献的公司,试图在有效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健收益。此外,政策导向带来了结构性投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并具体落实到以下三个方面: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和谐、推进节能减排谋求自然和谐。无疑,积极跟进这一时代主题带来的投资机会,可以有效回避政策风险,获取稳健收益。
然而,通过总结2016年第二季度这些环保主题基金所持有的重仓股数据(取前五),本文得出了与其声称的投资理念不一样的结论,这些绿色基金并非全都遵循上述投资原则――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而是分出大量的资金投资于非绿色环保产业。经总结,13只环保相关基金中只有5只基金的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的5只基金里,对于环保行业持股最多的是汇添富环保行业,占到净值的比例为25.54%;持股最少的是兴全绿色投资,只有3.78%,总体来说,这一持股比例偏低。并且,这些基金投资所涉及的环保行业大都集中在环保工程业、新能源行业以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余行业涉足甚少。由此本文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些基金的重仓股尽管对环保行业有所涉及,但对环保行业的持股占净值比例偏低;第二,这些基金涉及环保行业的范围较窄,所投资的具体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于其余8只绿色基金,所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制造业、酿酒食品业、化工制造业、电力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以及交运制造业,与环保基本无关。譬如,对于中海环保新能源主题(398051),其持有的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华海药业、华兰生物、泸州老窖、五粮液以及老板电器,它们分属医药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酿酒食品业、酿酒食品业以及厨用电器制造业,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大都属于普通的非绿色环保产业,与其投资原则大相径庭;再有富国低碳环保(100056),其所持有的重仓股有网宿科技、索菲亚、跨境通、华海药业、信维通信,分别属于通信服务业、家具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药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公司并不属于环保产业,因此这些环保主题基金违背了其绿色低碳的投资理念,类似于这两只违背绿色环保投资原则的基金还有:财通可持续(000017)、汇丰晋信低碳先锋(540008)、银华和谐主题(180018)、汇添富社会责任(470028)、兴全社会责任(340007)、建信社会责任(530019)。这些违背绿色投资理念的基金占到笔者所收集的绿色基金的75%以上,由此本文得出结论:社会上许多环保主题基金并没有按照其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进行投资。
本文认为,这种现象亟待改善。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公募基金,理应将大部分资金投放到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的产业中来,譬如本文提到的绿色校园建设。一方面,这符合环保主题基金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绿色校园建设能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在校园和社会上传播,推动产生低碳环保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氛围,从而改善校园、社会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也与上市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对于基金投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以来,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社引起的结构性变革无疑是基金投资的重要机遇,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更要好好把握住这些投资机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资绿色环保产业,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此外,投资绿色校园建设还能获得良好的回报。通过环保主题基金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培养高素质型人才队伍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而校园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未来将给这些绿色基金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
(三)绿色校园资金用途。绿色校园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
首先,关于校园宣传平台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绿色校园建设行政组织,负责在校内进行环保宣传,同时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绿色校园研究社团,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积极开拓绿色校园网络平台,与其他高校共享绿色校园建设成果,并随时进行交流学习。
[9]Owens K A,Halfacre-Hitchcock A.As Green as We Think?The Case of the College of Charleston Green Building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7(7):114-128.
[10]Pacheco-Blanco B,Bastante-Ceca M J.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as an Initiative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panish Public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3):648-656.
[11]Oxarart A,Monroe M C,Biedenweg K.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thics of 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4(1):6-14.
[12]Y华雄,谢双玉.国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126(05):95-101.
[13]崔连标,朱磊,范英.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绿色气候基金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1(01):28-34.
[14]崔连标,宋马林,朱磊,范英.全球绿色气候基金融资责任分摊机制研究――一种兼顾责任与能力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5,400(03):65-76.
[15]陈志国,杨甜婕,张弛.养老基金绿色投资组合分析与投资策略[J].保险研究,2014,314(06):117-127.
篇3
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会议精神,今天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会议。研究布署我市下一步工作,龚市长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今天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标明市委、市政府对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标明市委、市政府对打赢污染减排这场硬仗的坚定决心。刚才,市环保局徐水云局长通报了上半年全市污染减排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市发改委、经贸委、城管局和袁州区、宜丰县、高安市、上高县、奉新县、铜鼓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希望大家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龚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千方百计,把污染物减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完成2011年的减排任务。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一)充分肯定全市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采取过硬措施,着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减排,通过加强监管、强化执法在过程中减排,通过加大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在治理中减排,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减排工作效果显著,扭转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上升态势。2006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增长5.50%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2.26%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比上年下降1.37%化学需氧量排放比上年下降1%今年上半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598吨,完成年度任务的28.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8589吨,完成全年减排目标任务的111.55%全市水环境质量优良,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为100%全市各乡村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二级;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优的天数为74天,二级良的天数为111天;酸雨频率较上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酸性强度略有减弱。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二)深刻认识当前污染减排面临的严峻形势。十一五”以来。没有切实制定减排实施计划,减排工作缺乏具体项目支撑,一些地方减排任务没有具体落实到重点工程和重点排污企业,没有将新建项目与污染减排指标挂钩;地方政策不配套、治污投入难以落实,造成治污工程进展缓慢;环境监管不到位,治污工程运行不稳定,减排效果不明显,减排台账经不起上级检查。一些地方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不到位,污染治理设施终年闲置或处于不正常运行状态,该关停或整治的企业未按期关停,已取缔关闭的企业有些死灰复燃。三是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艰巨。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但与2005年相比还增长了4.41%据此测算,今年化学需氧量需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8%远远逾越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年均下降2%任务。最近,国家审核认定我市2011年上半年的化学需氧量减排量结果已经进去,全市上半年上报减排量国家只认定了49.8%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我市只完成今年减排任务的28.30%下半年还需完成71.70%减排任务,减排压力异常艰巨。四是二氧化硫减排不能盲目乐观。虽然,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3.60%今年我上半年又已完成静态减排量为25588.5吨(动态削减量为8589吨)从静态“十一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但我还一定要确保污染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转,国家环境维护部经常派人来对重点减排项目进行明察暗访,如果发现一次不正常运行,其减排量就扣减20%发现两次就扣减50%发现3次就扣减全部减排量。丰城电厂为全市的二氧化硫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要确保脱硫的装置要正常运转。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尤其是高安建陶产业基地、丰城电厂三期工程等大项目建设,如果新上大项目未使用清洁能源或配套建设脱硫设施,届时,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出现增加。上看,
201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分别控制在42700吨和85690吨以内,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9.8%和10%2011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54万吨和9.10万吨以内,三)进一步明确主要目标任务。根据市与省政府签订的污染减排责任书。要比上年分别下降8%和2.9%以上。这是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硬任务,对我市督查、考核的依据,必需确保完成。
二、多措并举,抓住关键。扎实开展污染减排工作
(一)从抓好污水处置厂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入手。全市只有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置厂一期工程建设并运行,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率仅为19%左右,化学需氧量减排有很大的空间。一定要紧紧抓住全省开展污水处置设施建设专项行动这个契机,加快污水处置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处置能力。要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强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污水能顺利进入污水处置厂。今年,按省政府统一部署,丰城、樟树、高安、上高四个地方8月1日污水处置厂开工建设,明年7月份要投入运行;其他县和市本级污水处置厂续建工程明年第一季度前一定要开工建设,2010年7月前要投入运行。同时,各地一定要保证配套管网的建设,做到雨污分流,要吸取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不要因为没有建设配套管网,管网没有雨污分流,导致污水处置厂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况,或出现污水处置厂进水量小、进水浓度低,减排效果差的状况。污水处置厂建设的同时,必需尽快考虑管网的建设,要做好雨污分流的工作,尤其是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房地产开发的审批项目,要提前做好雨污分流的各项基础性的工作,把这些管网的配套设施一定要跟上去,不能使污水处置厂成为一个“聋子的耳朵”个摆设。
(二)从推进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入手。污染减排监测体系的建设为污染减排的数据统计、考核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污染减排项目的监测体系和监控平台,获得减排项目主要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数据,测算出减排项目污染物减排量。从而可以防止出现运行了污染治理设施而无法测算污染物减排数据、无法提供减排效果的情况,对于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保证全市污染减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市要全面启动和实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对17家重点监控企业装置水、气自动监控设施,力争在年底前建设好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平台,并与省级监控中心联网。有了线监控系统做保障,就可以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的状态,减少或杜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防止和杜绝因国家明察暗访到此类问题而扣减已认定的减排量。
(三)从严格新上项目准入制度入手。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对新建项目,要以总量指标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没有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坚决不批。对扩建、改建项目,坚持“以新带老,总量削减”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的原则,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项目建设。
(四)从抓好丰城电厂脱硫入手。一方面要对丰电已建脱硫设施的运转情况加强监督。市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核查丰电已建脱硫设施投运率,确保丰城电厂脱硫设施投运率、脱硫率都在95%以上,同时要督促电厂3#、4#机组和5#、6#机组全部装置SO2线监测设备,并和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另一方面要加快1#、2#机组新上脱硫设施建设进度,确保丰城电厂1#、2#机组脱硫工程在2009年底投入运行。
三、突破难点,咬住重点。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全局
做好当前污染减排工作,分析全市的减排形势。必需紧紧咬住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不放松,只有咬住重点,突破难点,才干带动全局,才干事半功倍。
(一)抓好重点地区的污染减排。从国家审核认定我市上半年的减排量看。市本级、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袁州区国家核定的二氧化硫减排量为零,两项指标上半年吃零的县(市、区)很多。将对这些县(市、区)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督查和重点考核,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此外,由于万载县、袁州区2005年环境统计化学需氧量基数较大,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将对万载县、袁州区化学需氧量减排工作实行重点调控和重点指导。
(二)抓好重点行业的污染减排。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及全年污染减排目标。作为重点管理对象。要建立强有力的督查机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第一,火电行业必需依照要求加快脱硫设施建设,并同时确保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达不到规定投运率的将依法扣除脱硫加价并处罚款。第二,高安建陶产业基地要加快基地集中制气站建设,制气工艺要配有煤气脱硫系统,同时要对制气站供气燃煤锅炉进行脱硫。前不久,市环保局徐局长专门到一次高安,协商高安建陶基地的建设脱硫的问题,如果脱硫设施上不去,市SO2排放量将大大的增加。第三,对造纸企业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要坚决取缔,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所有造纸企业开展达标认定工作,造纸企业废水治理必需上二级生化处置设施,加大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一律关停。第四,各县(区、市)乡村污水处置厂必需按计划和要求加快建设并确保投运,没有按时建成,并达到规定的处置负荷和计划列出的减排要求的不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三)抓好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各地要根据《市201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及上半年未被国家认可减排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并定期组织对重点减排企业进行专项督查,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各县(市、区)要调度分析外地区企业污染减排工作完成情况,督促重点企业制定减排计划,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同时按规范建立减排台账。此外,市本级要紧紧抓住中心城区正在开展的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行动,环保等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淘汰一批燃煤锅炉(窑炉)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确保市本级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四、狠抓落实,领导重视。确保减排目标全面实现
(一)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环保部门要配备精干力量,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确保监管到位、核算科学、考核公正。落实县(市、区)政府减排责任制,落实重点企业减排责任制,落实重点部门、行业减排责任制,落实环保部门督查责任制。县(市、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单位对本部门、本行业的污染减排工作负责;企业是减排的责任主体,对污染减排项目进行具体实施,承担最终责任。
(二)加强污染减排督查与考核。国家对各地减排的核查采取定期与突击、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市环保局要会同发改委、统计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县(市、区)督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有关资金下达、项目审批、干部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没有完成减排任务或造成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地区和企业,取消评先评优资格,这些都是省政府明确提出的要求。
(三)严格执法。严查违法排污、违法建设及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各地要将总量指标分解到所有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对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特别是对危害群众健康、位于修河源头和锦江、赣江流域一公里范围内的企业,坚决依法责令限期治理直至关停;对“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坚决予以取缔。环保部门要落实好与金融部门的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付费”原则,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依法、及时、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对偷排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置,并追究当事人和责任领导的责任。
(四)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管理工作。污染减排“三大体系”中。只有做好统计工作,污染物减排才有基础、有依据、有体现。要着力加强对减排统计的管理,减排统计涉及到宏观经济运行、人口增长、主要耗能产品产量、火力发电调度、具体企业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一个复杂的体系,各地各部门必需严格依照要求,科学、系统地开展减排统计,准确反映减排进展和成果。据市环保局反映的情况来看,局部县市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环保这支队伍必需尽快加强,近期市环保局要对各个县市区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做污染台帐、统计工作的技术水平。
篇4
关键词:经济结构 税收制度 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8-02
减税政策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以减税和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为主体的财政政策。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干预收入分配、促进收入均等化以提高消费倾向;另一方面加强投资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投资需求。国家干预投资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并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然而传统的凯恩斯理论面对后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滞胀”束手无策,而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了以减税来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和劳动,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从西方国家近80年的税制改革经验来看,由于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其结果是刺激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甚至有可能增加。正因减税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把希望寄托于减税政策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列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随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09年1月5日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指出2009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其中,可归入税收政策系列并成为2009年中国税收政策主基调的举措,就是实行结构性减税。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所谓减税,是指税负水平的削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结构性减税,在学术界则存在一定的争议。从税负、税种和政府税收收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结构性减税,是指主要税种实行政策性减税,但不排除个别税种,辅税种进行增税,但算总账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的减税,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大规模的减税,实行的是小幅度、小剂量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种观点认为结构性减税是指税收政策应实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以减为主,但税收收入总体上应保持上升趋势。如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应有增有减,以减为主,减税的结果不仅不能减少原有税收收入规模,而且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的结构性减税,是指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总体上具有减税效应,但政府税收收入不一定减少。如李敏(2006)认为由于税收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税率的高低外,还要受经济结构、税基宽窄、纳税遵从度、征管强弱等因素影响,因此减税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
鉴于以上分析,结构性减税关于税负和税种方面的问题,即税种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和税负的减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意味着财政收入是否减少,还有待探讨。众所周知,税收收入受税负水平、经济结构、税收征收率、税基宽窄等因素影响。由于宏观税负的计算口径有多种,为了方便,在考虑宏观税负的时候,这里采用最小的口径,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另外,考虑到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的问题,暂且把税收收入当做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可以假定经济规模为GDP,税收征收率λ为外生变量,政府理想税收收入为T,政府实际税收收入为I=λT,则宏观税负为t=λT/GDP。通过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I=λ・T・GDP(1)
由于税负和税制结构对经济规模产生影响,是经济规模的内生变量,在税制结构不发生变化时,税负的加重,会对经济规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税负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减函数;而在税负不变化的条件下,税制结构变量γ的优化,会对经济规模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税制结构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增函数,即GDP=F(t,γ)。于是上式(1)可以变化为:
I=λ・t・F(t,γ)(2)
(2)式分别对t和γ一阶求导,我们可以得出:
It'=λ・F(t,γ)+λ・t・Ft'(t,γ)(3)
Iγ'=λ・t・Fγ'(t,γ)(4)
从式(3)和式(4)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税收征收率和税负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制结构的优化,税收收入会增加。但是在税收征收率和税制结构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负的降低,税收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能确定,这还取决于其二阶导数。
上述实证分析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条件,即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是当作各内生变量变化导致的一种结果来分析的,如果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当作政策的意图分析,即外生变量,则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自然就非常清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构性减税是一种有别于全面的减税,是一种有增有减的税种结构性调整,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而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在下文,笔者将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危机所应实施的减税政策建议。
二、当前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
1.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需要。我国经济已持续增长近30年,经济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国际收支顺差压力不断增加、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能耗严重和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等。从税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可通过对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等的调整,使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例如,差别税负可影响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的税负分配原则有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合理的税制结构与税负水平有助于收入结构的改善等等。
2.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定了“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流转税收入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约70%,所得税的比重却仅为20%左右,“双主体”税制实际上是“跛足税制”。一个兼顾了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良好税制结构,是我们优化税制的目的所在。根据税收原理,出现这种相违背的结果,与以累退性质为表现的强调效率的增值税为主要税种和以累进性质为表现的强调公平的所得税为辅助税种有关,这也正好与我国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有较大关系。另外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税种的缺失问题。例如,迄今为止,在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既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自然不是直接税。在现代税制体系中,直接税则是财产税的一个重要属性。
3.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1993年―1998年,美国家庭的收入分配情况始终在0.45~0.46之间,并且美国基尼系数从1967年―1998年变化幅度也不大,但是税后却为0.42~0.43之间。{1}可见在基尼系数的变动中,与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密切相关的税收无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重要层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税收在调节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功能上存在着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并存在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向。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税种设置和各税种的税基、税率调整来实现;二是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各税种之间缺乏整合力,影响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能仅靠个人所得税,必须建立一个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规范,制约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
三、结构性减税的具体设计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作为目前我国的第一大税种,2009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到了全部税收收入的29.8%。{2}因此,可以说2009年增值税的转型,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极大地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现行税制,以及对于整个税收收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要最大限度地把商品及劳务服务纳入增值税增税范围。如将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以及与工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服务行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将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改为统一的增值税,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商品劳务税税制多税种病例的现状,实现税制简化;其次是进一步降低商业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提高增值税(包括营业税)的起征点。
2.改革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经济起稳定作用的自动稳定器,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三是工薪所得边际税率偏高,税率档次繁琐,这样不仅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也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少累进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
3.改革资源税。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限制其应有作用的发挥,现行资源税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对资源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和优化税率结构、改定额税率为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相结合、细化税目设置、调整计税依据等。通过改革对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对转变增长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4.改革消费税。在国际上,消费税与其他税种相比,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税收收入的比重中持续下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人们才发现消费税在其中的独特作用,西方各国的消费税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目前我国消费税的现状,结合当前形势,消费税改革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抑制生态环境恶化与环境资源的保护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减征或停征一些已成为或正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征税,如工业酒精、医用酒精、汽车轮胎等;二是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对一般性生活用品以及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的产品实行低税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行为等实行高税率;三是适当扩大征税范围,将高档消费品、奢侈品,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规模消费的产品,某些高消费行为和对环境污染的行为及用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5.改革房地产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税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现行税制已陈旧老化,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问题是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格局也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结构也不平衡,财政调节的效果较弱,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推进税制改革、完善财产税体系、加强税收调节的作用;而房地产税处在个人收入分配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交叉点上,从它着手改革显然是有利的。主要包括:(1)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相关收费(包括由土地开发商所缴纳的税费、土地出让金等)合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以减化税制、优化结构(减少转让、出租环节的税收,加强持有和使用环节的税收);(2)新的房地产税应按市场价值和统一标准评估物业的实际价值、从价计征,采用差别税率,同时考虑我国现行房地产税的税率、结合各年度各地方财政收入需要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因素选取较低的税率;(3)清理房地产行业收费,取缔不合理、不合法性质的收费项目,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外收费。
四、小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这次结构性减税的直接诱因。而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税制结构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则是根本原因。从目前的经济境况来看,最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330.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00669.97亿元的20.40%,比上年增加10008.57亿元,增长19.50%。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4223.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3%,比上年增长18.85%;非税收收入710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8%。{3}这种财政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为这次结构性减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税收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则说明了结构性减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做好结构性减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注释:
{1}数据来源于Athur F Jones Jr & Daniel Heinberg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Nation’s Income Distribution Current Popilation Reports U.S. Census Bureau.
{2}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
{3}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219.235.129.58/welcome.do。
参考文献:
1.安体富.结构性减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3)
2.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3.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关于当前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若干政策建议[J].涉外税务,2009(4)
4.李敏.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肖太寿.浅析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J].税务研究,2009(7)
6.高培勇.给开征物业税一个基本理由[J].经济,2006(7)
篇5
【关键词】物流;“油改气”;LNG
0 前言
2008年以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全面部署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和“大物流”战略,既遵循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精神的指引,同时也是贯彻和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发展现代交通业的重要举措。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正式进入了资源整合和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
为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该方案明确指出:2015年与2005年相比,营运货车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2%,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3%。
1 “油改气”的意义
液化天然气(以下简称LNG)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经济、环保、安全、便于储存和运输等诸多的优点。据有关资料显示,使用LNG汽车与使用汽柴油汽车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1/3,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可减少4/5,减排效果明显,按照目前燃油价格测算,LNG汽车燃料成本比汽柴油汽车低30%左右。因此,用LNG替代燃油作为汽车燃料,在推进物流行业节能减排、提高效益、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1]。
1.1 符合国内环保要求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和《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国务院专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都体现了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辆搭载450L*2双气罐天然气的重型卡车,其燃烧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尾气中不含硫化物和铅,其 PM2.5排放量比柴油车降低90%以上,与传统车辆相比,能减少93%的一氧化碳、33%的氮氧化合物和55%活性氢气体排放,达到欧四排放甚至更高的排放标准。应用于货运行业将大大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对改善大气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天然气货运汽车的推广与实施刻不容缓,物流企业势必要紧跟时代步伐。
1.2 能有效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LNG货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辆,其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性高。与柴油相比,天然气的价格只有柴油价格的60%-75%,液态天然气作为卡车的燃料将节省25%-40%的油耗成本,具有较高的燃料经济性;天然气燃烧充分,不产生积碳,不稀释发动机油,可有效延长发动机寿命,且维护成本低。以300马力的功率进行比较,100公里燃料消耗天然气牵引车为45立方左右,柴油牵引车为40升左右,按目前柴油价格按7.4元/升,天然气价格按4.45元/立方计算,柴油牵引车为296元,天然气牵引车为200元,按车辆生命周期为100万公里计算,使用液化天然气能节省燃料费100万左右。
1.3 使用LNG液化天然气更加安全可靠
LNG燃料储罐比油罐更厚、更坚固,且强度更高;LNG的燃点为650℃,比汽柴油、LPG(液化石油)的燃点更高,点火能也高于柴汽油、LPG,所以更难被点燃,LNG的爆炸极限为5-15%,比LPG、柴汽油车更安全。同时,对汽车发动机而言,天然气容易扩散,在发动机中容易和空气均匀混合,燃烧非常完全、不容易产生积碳、抗爆性能好、不会稀释油,因而使发动机汽缸内的零件磨损大大减少,使发动机的寿命和油的使用期限大幅度拉长,这些都会降低汽车的保养和运行费用,提高汽车使用的经济性。
另外,使用液化天然气还具有冷启动好的特点。LNG卡车抗冻性优于传统卡车。冬季柴油车在零下25℃到零下30℃的条件下油箱会冻结,导致其难以启动且动力不足。天然气就不存在此类问题。它极易发动,且动力不受影响。
2 浙江省物流行业使用LNG天然气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城市推广天然气汽车,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已突破50万辆,与之相配套的加气站达1000多座。例如2012年11月,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迈出了河南省“油改气”的步伐,采购30辆LNG新能源物流专用车,正式投入使用。
据有关新闻报道显示,浙江省已有湖州市、金华市、绍兴市、杭州市等地区开始了“油改气”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浙江宇石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率先购置了15辆LNG牵引车,尝试发展车辆“油改气”。
以浙江省某市,2012年浙江该市道路货运的总货运量为7129万吨,较2011年增长4.9%。2012年该市公路运输货运车辆20137辆,其中小型货车12791辆,中型货车883辆,大型货车6463辆(其中重型车4202辆),比上年更新率达到13.80%。从该市相关部门统计结果来看,目前该市众多的公路运输企业、货运车主使用LNG天然气货运车辆的并不多,仅有其中1县于2012年5月启动了新能源LNG(液态天然气)货运车辆的项目,此次车辆共计10辆,只占全市道路专用载货总数量的0.725%,尚有大量的货运车辆需要升级换代。目前,在该市“油改气”项目的推动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前期投入成本较高
在物流领域应用LNG作为能源,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前期投入的问题。据有关报道显示,和柴油集卡车相比,购买一辆LNG集装箱卡车要贵8-10万元,与之相匹配的购置税和保险费用也会增加,若改装一辆LNG集卡车,成本也要6-7万元。从长远角度看,应用LNG集装箱卡车显然更加经济,但前期投入过大对于物流企业和个体车主都是一笔不菲的前期投入,单靠燃料费用的节约,收回成本的周期较长,直接影响物流企业购买LNG汽车的意愿[2]。
2.2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在物流行业实施“油改气”项目,还面临着改装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相关部门统一管理的问题。货运车辆改装尚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车辆运营管理部门和保险公司无章可依,因为车辆运营管理部门必须要依靠统一的标准才能认定改装车辆是否合法,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相关汽车经销商也认为,如果汽车进行了“油改气”的改装,发动机不保修、燃油设备等相关配件不保修[3]。
保险公司要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有一个统一技术标准来衡量投保人车辆改装后的危险程度。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条款对改装车辆也存在相应的限制,例如规定汽车改装后发生事故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认为在现有环境下,难以保障“油改气”车辆的安全性。
另外,能进行汽车改装的企业必须具有质监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目前,浙江省获得这一资质的企业并不多见。一些不法改装企业为了追求暴利,往往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非法进行车辆改装。
2.3 加气站网点不完善
浙江省内目前已经设立的LNG加气站点并不完善,加气站点数量过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油改气”项目的推进。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浙江省内LNG加气站的数量总共不足20家,有的地级市才1家甚至没有,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加气站点地处偏僻位置。LNG毕竟还是新能源,不及柴油来得普及,目前加气还不是很方便,很多物流公司的LNG集卡车不愿意跑长途,一般将往返路程控制在不超过450公里,这样的运输范围也就限制在浙江省范围内或周边地区。
3 推进浙江省“油改气”进程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政府部门对物流企业的补贴政策
在国家《物流业振兴规划》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广泛推广节能环保设备有着重大意义。但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推行过程中,由于成本的原因,企业普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迫切需要在政策层面出台有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建议政府部门根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对物流企业购买的LNG货运汽车,给予购置价相关比例的一次性财政资金补贴,以鼓励引导物流企业更新淘汰陈旧落后车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全社会节能减排。
3.2 加快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虽然我国相关部门于2002年就已经出台了多项汽车代用燃料技术标准,但上述标准主要是针对整车制造而言的,不是现有燃油车辆改造方面的技术标准。浙江部分地区也根据国家标准制定了一套燃油车辆改装成燃气车辆的标准,但其系统性和权威性都无法得到认可。而且,当前浙江各地车辆改装技术比较混乱,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的标准皆有,由LNG供气商来最终确定。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适用于物流行业的汽车改装技术标准,加大对现有各种改装标准的研究分析,制定最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改装标准,统一,将其上升到法定标准,对改装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建立严格日常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应该在“油改气”项目的推动过程中,就汽车“油改气”的安全性和保险公司达成共识,让保险公司参与监督“油改气”过程,以维护保险公司正当利益,为“油改气”车辆提供保险服务。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油改气”项目的推进,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布局方便完善的加气站网络。现在浙江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化建设,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可以考虑在现有加油站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现有加油站也能完全符合环保和消防等方面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还能做到油气混合经营,也方便司机自由选择;另外,现有加油站工作人员拥有多年的零售经验、广泛的客户资源,油气混合经营后还可以继续发挥上述优势。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加油站网点,研究现有加油站增加加气点的技术可行性,并为其改建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4]。
4 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物流行业“油改气”的积极意义,然后分析了浙江省物流行业实施“油改气”的现状,就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媛媛,高磊.我国出租车行业“油改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1(12).108-109.
[2]田建强,李吉毅.油改气的气瓶难题咋破解[J].中国质量报,2008,11.
[3]滕延民.汽车“油改气”年审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1,6:71-72.
篇6
关键词:内需;投资需求;消费;物价水平;利率
一、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基于国内市场的视角
1.国内产出(Y)与投资需求。根据加速原理,产出的增加能从根本上刺激投资的增加。此原理可解释为产出增加,机器利用率高,闲置资源少,从而增加了投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表明投资的利润量增加,企业内部积累也增加,因而也刺激了投资。因此,国内产出是投资需求的重要决定变量。
2.国内消费需求(C)与投资需求。首先,某种社会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会引起直接生产该种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以及与之有互补关系的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加投资;其次,消费品需求增加,在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其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形成新的投资需求,所以投资也会增加。再次,对于个人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储蓄的减少,从而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库存以及住宅投资,此时投资需求减少。所以说,消费(最终消费)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则是不确定的。
3.国内物价水平(P)与投资需求。在投资预期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只要手上有足够的闲置资金,就不需考虑其投资的风险性,说明只要进行投资,都可以取得相应比例的收益,且等量投资即能取得等量利润。然而,投资还必须考虑投资成本,主要包括税收、资本品价格、资本利息率等。在税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与投资收益相比,税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相对较轻,资本品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投资决策。资本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增加,对投资具有负面影响。另外,从消费品价格角度看,物价水平的上涨则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增加,会刺激投资需求。因此,物价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确定的。
4.利率水平(r)与投资需求。利息是投资者支付给货币供应者的一种补偿,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利率越高,资本使用成本就越高。根据凯恩斯理论,投资主要是由利率决定的。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与投资负相关。
二、中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09
1.基本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选取。首先,基于上述基本假定和主要理论假说,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投资函数:
进而得出新的投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lnIt=e+?琢lnYt+?茁lnCt+?酌lnPt+?兹lnrt+Ut(2)
其中It为总投资,e为自发性投资,Yt为产出,Ct为最终消费,Pt为物价水平,rt为利率,Ut为误差项。当然,总投资It的影响因素除了Yt、Ct、Pt、rt这四个重要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资本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就业率、就业结构等,这些因素我们都计入误差项Ut中。
然后,本文选取1979年~200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各变量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It为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Yt我们用支出法GDP表示;Ct为消费总额,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P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rt指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率来衡量。由于利率有时一年中变化几次,我们做了加权估计,rt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其它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数据都为实际值,用以1978年为100的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使用Eviews6.0软件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经检验,各变量数据满足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进一步地,运用Engle-Granger检验方法对投资模型回归后的残差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见表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消费需求、价格水平、利率和产出与投资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一步地,可以得到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AD-R2为0.998,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回归结果表明,投资需求对产出最为敏感,且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1.5591%,但消费需求、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对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得到全国的投资函数为:
首先,产出是影响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符合经典投资理论。其次,国内消费需求并不是全国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预算内投资所占比重下降,企业自主投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囿于传统计划体制惯性作用,投资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2)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东部省份的经济状况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则较低,而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的投资拉动效应。从长期来看,收入差距对投资的累积影响始终为负(陆铭等,2005)。(3)消费需求增加本身能驱动消费品生产部门及生产资料部门增加投资需求,但在控制产出变量后,消费的增加意味储蓄的减少,因而可能对投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同时存在可能导致消费的影响不显。再次,全国投资需求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并不显。对全国总体来说,几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特征意味着大部分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来保证,使得投资需求的增长主要受到财政预算及其它政策的影响,受物价水平支配程度较弱。最后,作为凯恩斯投资模型中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利率水平则对投资需求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由于我国利率制度还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目前价格扭曲还依然存在;金融体系的改革明显落后于工商业的改革,银行的私有化程度低,这导致了资本市场不能有效配置,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不畅,从而无法对投资形成有效的作用,使得政府通过利率手段来调节投资需求的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①。
3.地区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以浙江省为例。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政府投资对资本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而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仅仅从全国层面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充分解释投资需求的形成,其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这些误差,下面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且较为均衡的浙江省为例,进一步寻求国内市场因素对于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浙江为代表的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东部地区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给投资需求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从国内因素探寻其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恢复并保持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产出、消费和利率数据选取标准同上,但由于浙江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全,故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并以197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后取得各变量的实际值;数据均来源于各年份的《浙江统计年鉴》,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因篇幅所限,故略去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同样,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浙江省的投资函数为:
对浙江省而言,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对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都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投资就增加0.419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6079%;物价水平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5705%;但利率水平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同样不显著。
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小商品生产企业聚集地,其中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消费品。当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数量、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增加对生产消费品的新投资,从而拉动了浙江投资的发展。而且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且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省内地区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浙江投资与消费之所以呈正相关的原因。而浙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得其市场化程度较高,以温商为代表的浙江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较浓,再加上地方政府政策比较宽松,私人民间投资受政策约束较小,从而导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主导了浙江投资需求增长。这意味着浙江省投资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从产品结构来看,浙江企业主要生产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其所需要的资本品大都从外地购入,所以物价上涨较多地体现为投资收益的增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有限,从而会刺激投资需求。另外,消费对投资需求的正向拉动作用也使得投资必然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增加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7
一、我区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分析
城区二氧化硫浓度均值为0.124mg/m3。从季度分布来看,第一季度、第四季度浓度最高,第二季度有所下降,第三季度浓度最低。从月分布情况看,1月份二氧化硫浓度最高,2月份浓度开始降低,到7月份浓度开始回升,12月份浓度回升到与1月份差不多的水平。从区域监测结果看,东起骆驼山矿区,西至石嘴山、乌斯太工业园区,南起鄂尔多斯棋盘井工业园区、宁夏陶乐工业园区,北至乌达区、海勃湾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污染带。从污染时段看,下午2时—4时最低,早晨、上午、夜间尤其严重。
二、影响空气二氧化硫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的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物扩散
我区中心城区所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气象数据表明,我区以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导风向,静风及小风为主的天气占到冬季总天数的52%,致使城区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受到较大抑制。加之我区处于鄂尔多斯高原边缘,东、南、西三面均有大山,地势相对高度较低,且我区地势东西狭窄,不足30公里,在逆温和静风等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周边地区的污染物逐渐飘入城区,致使城区环境污染加重。
(二)环境承载力差,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1、煤田、矸石山自燃严重。全区确认露天煤矿面积16平方公里,灭火工程面积5.316平方公里,井工煤矿面积24平方公里,部分煤田已自燃40多年。较我区洗煤行业产生的矸石量递长4.8倍。另外,我区煤矸石含碳量及含硫量较高,热值在3300—3500大卡之间,露天堆存极易自燃。尤其是露天开采造成的烟尘和扬尘近地面排放,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难以扩散,烟尘、扬尘逐渐向低洼区域蔓延,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工业结构性污染严峻。“十五”以来,虽然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关停淘汰了394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但现有企业中仍存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区万元GDP能耗为12.51吨标煤,据全市万元GDP能耗目标值9.611吨标煤相差甚远。另外我区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耗指标较行业单耗限额要求高出近10%,如电石单耗水平为3400—3500千瓦时/吨,硅铁单耗水平为8500—8600千瓦时/吨,焦炭单耗水平为180—200千瓦时/吨。从污染物排放情况看,电力、炼焦业、高载能三大行业排污量己占全区工业排污量的67%以上。
3、周边地区加剧我区污染。在我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工业园区、阿盟乌斯太工业园区、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等三个省级工业园区,这三个工业园区都以煤炭采选、焦化、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资源型和高耗能型行业为主,三个工业园区内有上述行业的企业200多家,其中属污染严重的企业80多家,约占总数的40%。另外,骆驼山矿区露采煤矿及白灰企业对我区污染严重,现该区域内有13家露采煤矿和灭火工程、16家白灰企业251孔白灰窑、10家洗煤企业,其中属鄂尔多斯市管理的有6家露采煤矿和灭火工程、11家白灰企业112孔白灰窑、3家洗煤企业。
4、生活面源的煤烟污染也是我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开始我区实施了“蓝天工程”,城区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冬季煨碳价格的大幅上涨,很多居民经济上难以承受,致使烟煤大量流入城区,同时矿区居民也多数使用便宜劣质煤种。据调查,城区现有燃煤取暖居民住户3802户,按每户居民燃用4吨无烟煤计算,每天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为0.68吨,而这些使用燃煤取暖的居民通常在早、晚集中排放燃煤烟气,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迅速集聚,形成一个低空面源,尤其在频繁的逆风和静风条件下,污染物难以扩散,极易形成“盖状”污染。
(三)新增项目二氧化硫减排压力较大
经测算,我区新建6个重点工业项目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6.68吨;计划投产的项目预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534.31吨。
三、整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任务,遵循“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方针,坚持“以区为主,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自我完善”的原则,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煤气入户、旧城区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为保障条件,以全面禁止烟煤散烧、推进节能减排为基础性措施,用两年的时间,努力实现环境质量的明显好转,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二)工作目标
1、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我区的减排责任目标为减排化学需氧量200吨,减排二氧化硫1000吨,二氧化硫年平均值达到0.095mg/m3,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30天。
我区预计削减二氧化硫3154.027吨。其中新建项目7个,预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546.68吨,预计净削减二氧化硫2607.347吨。计划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个,减排化学需氧量223.2吨,新增化学需氧量按人口自然增长率5.63‰计算,新增人口年增加排放量13吨,净削减210.2吨。同时,在10月底完成污水处理厂中控和在线监测的联网安装。
2、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按照市政府与我区签订的《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到底,我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3977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970吨。
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20668吨,其中统计重点企业排放量为16012吨,非重点企业为1615吨,生活源二氧化硫为3041吨。
是“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最后一年,以统计数据为基数,2009预计削减二氧化硫1000吨,要完成以上控制目标,需削减二氧化硫5691吨。
(三)工作措施
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自治区减排“双12条”政策措施,力争使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在新增量的基础上实现降低,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快推进结构减排。加大落后产能工艺、设备、产品的淘汰力度,巩固关停小企业成果。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的公告制度,将核查中已关闭淘汰的企业、生产线、生产能力等定期向社会公告。6月底淘汰挂靠焦厂的7家泡花碱厂,年削减二氧化硫657.47吨。8月底关停淘汰西水创业公司3台立波尔窑和2台烘干机,年削减二氧化硫1325.67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规模60万吨以下无脱硫设施焦化企业关停计划,在8月底关闭万晨、乌拉山2家焦化企业,11月底关停榕鑫等7家焦化企业,当年减排906.84吨。12月底关停宝祥公司等5家高载能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硫57.774吨。关停项目结转至削减二氧化硫7203.07吨;11月底全面淘汰实心粘土砖企业,年削减二氧化硫7.734吨;淘汰海电4台生活锅炉,年削减二氧化硫192吨;底关停东孚水泥的3座立窑,二氧化硫量减排量计入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由区经济局负责,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区及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制定淘汰关停计划。
(2)加快推进工程减排。重点抓好西来峰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网建设。化工公司一台75蒸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安装脱硫设施,已列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第四批限期治理任务,要求于10月完成纯碱动力锅炉除脱硫项目治理,年削减二氧化硫269.57吨。西水创业公司自备电厂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年削减二氧化硫819.16吨。通过工程治理措施,共减排二氧化硫1088.73吨。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3)加快推进管理减排。将顺达铁厂、蒙利制药厂两家企业列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其中顺达铁厂脱硫治理项目年削减二氧化硫17.31吨,蒙利制药厂脱硫治理项目年削减二氧化硫1.94吨。同时强化环境监管,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通过监督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共减排二氧化硫19.25吨。此项工作由区经济局、环保局负责。
(4)抓紧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和考核三大体系。加快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促进减排责任的落实。全面实施排污费许可证制度,按要求完成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强化排污许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区统计局配合。
(5)加强项目跟踪管理,确保落实“三同时”,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物耗。
鼓励、引导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竞争力。分解下达循环经济各项指标,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对电炉余热、电石渣进行综合利用,开展顺达铁厂、蒙利制药厂两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电石行业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对单独生产电石的企业不予审批;鼓励氯碱化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离子膜工艺,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大型氯碱装置,使氯碱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大力发展PVC深加工产品和PVC型材、管材、塑钢型材。煤化工产业要大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煤气制甲醇及下游系列产品,提高煤焦油加工利用水平,鼓励甲醇下游系列产品,延伸甲醇产业链,以炭黑和煤焦油深加工、煤气综合利用为废物代谢核心,加工生产轻油等化工产品。建材行业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巴音陶亥镇四道泉砖厂等12户实心粘土砖企业。引导发展日产4600吨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努力提高优质水泥产品的比重。按照“调整布局、总量控制、焦煤并重、以煤为主”的原则,通过“煤—焦—煤化工”、“煤—焦—钢铁”等多种形式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走出一条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的焦炭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快行业整合,淘汰低水平、规模小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扩大单个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对白灰行业、耐火砖行业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生产秩序;对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地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使用锅炉进行限期整改,以减轻因燃用烟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要求新上的白灰项目必须采用国内先进机械化窑炉,鼓励建设回转窑和依托密闭电石炉气为燃料生产白灰;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设施,原料、产品以及废渣堆场必须建设防风抑尘网,废渣实现综合利用。煤炭行业继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煤矿回采率达到75%以上,矿井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煤矸石和煤泥的利用率达到80%。此项工作由区发改局、经济局、环保局、煤管局负责,各单位要按职责要求认真开展相关工作。
3、深入推进“蓝天工程”。
按照区政府“蓝天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建成区及西卓子山地区为我区烟控区范围,要求控制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禁止燃用烟煤、煤泥,必须使用指定煤种(煨煤、白煤、型煤);安排专人对城市重要路段进行24小时监控,在进入城区的主要路段设立煤炭入城检查站。加大督查力度,通过举报电话等措施,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对城区内安装茶浴锅炉的企业实施水浴脱硫和改换煤种的措施,可削减二氧化硫153.6吨。淘汰海电4台生活锅炉,可削减二氧化硫192吨;,在西水地区继续全面推开“蓝天工程”,可削减二氧化硫172.8吨。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采暖期对拉僧仲办事处和西卓子山办事处的低保户给予每户2吨的煨煤补助,积极做好困难职工清洁燃料的补助工作,建立和运行清洁燃料市场。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拉僧仲办事处、西卓子山办事处负责。
4、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煤气入户、旧城区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矿区人口搬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城市扩容提质工程,加快天然气入城工作,尽快完成煨碳、低硫低灰烟煤等过渡煤种的改换工作。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矿区人口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矿区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2000户,预计减排二氧化硫256吨。进一步完善热网体系,取缔城区内10吨以下分散小锅炉,具备热电联供条件的必须落实热电联供,不具备条件的要新上配套脱硫除尘的大锅炉或余热锅炉;为减轻因燃用烟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要求分管单位成立单位锅炉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区环保局负责组织对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地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使用锅炉进行限期整改,签订整改协议,要求各锅炉使用单位在采暖期到来之前安装除尘设施或改用清洁燃料。同时,进行旧城改造,增加集中供热。西水地区新增供热面积1万平方米,约400户平房居民利用电厂余热进行集中供热,减少用煤约1800吨,减排二氧化硫46.08吨。工业园区要在底前,建成实现集中供热,取缔分散的取暖锅炉,建成污水处理、固废集中处理厂,并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杜绝集中处理场二次污染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区建设局、环保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5、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对各类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制度,把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园区外所有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关停,按照区域定位分别制定、完善园区规划,西来峰工业园区严格按照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要求,提高入园企业的规模、工艺技术和环保门槛,以接纳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对新建限制类项目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企业,实行新上项目“企业限批”。按照区政府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的要求,批复项目9个,审批二氧化硫417.81吨。对不符合国家及区内发展规划和没有替代量的项目不予批量,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量。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6、加强对化工、电力、焦化、炼铁、白灰等重点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焦化企业日常监管力度,按照分片、兼顾原则派驻环境监察员驻厂,加大检查和夜间巡查频次,通过日常检查、节假日抽查、夜间检查等形式进行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2次的日常监察,对重点企业实施24小时监管,对已完成脱硫治理的西水自备电厂、华资焦化等企业重点监察,确保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对于使用低硫燃料企业加强煤质抽查,防止私自更换燃料。对恶意排污的企业发现一次处罚一次(按最高限额),对处罚超过三次以上的企业,移送相关部门,停水断电,并报请区政府进行关停。化工公司已停产的4×20蒸吨燃煤锅炉不得恢复运行,在底前拆除设备,动力车间75吨锅炉脱硫设施将要在10月底前投入运行,如到期完不成任务进行停产治理,由区监察局和环保局挂牌督办。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7、加大煤矸石治理,降低污染水平。
认真落实《市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积极扶持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聘请煤矸石治理专家,开发煤矸石新的利用途径和治理方法。加快煤田灭火工程进度,制定煤田灭火工程规划,确保灭火工程有序推进,严禁超层越界、胡乱排渣等现象,同时做好工程后期的生态恢复和取土回填等工作。对煤矸石进行集中处置,杜绝随意堆放和自燃现象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区煤管局、发改局、经济局,国土资源分局负责。
8、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减排监测体系。
投资建设监测站并配备常规监测设备,进一步加强监察能力和监测能力建设,同时按照减排工作要求督促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或监控装置。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区相关单位要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二氧化硫达标专项工程领导小组,全面沟通协调各项工作,及时研究专项达标工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落实,确保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顺利进行。
2、搞好动员,全民参与。
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积极主动参与,为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创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对“蓝天工程”的重要意义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宣传,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舆论监督,对久拖不决的问题予以曝光。
3、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全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确保工程圆满完成。
4、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的责任要求,明确整治任务和职责,将各项整治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必须深入一线,按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制定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篇8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买卖双方交易,搞活商品流通;为交易双方沟通信息,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的自然人、法人和中介服务组织,是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规范其经营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按照重庆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关于开展农村经纪人发展情况专题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组织了人员成立了农村经纪人专题调研小组,对忠县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我县农村经纪人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我县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他们积极为农产品的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产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与滞后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有市场意识,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农业,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我县目前农村经纪人已达1500余人,分别活跃于农产品营销、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代办代销、代储代运、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中从事粮油、蔬菜、果品、小杂粮、畜禽产品这几个产业的农村经纪人较多。从目前我县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形式上看,农村经纪人主要是自然人,法人组织较少,多为农户为销售产品自发组织形成。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忠县周边区县,如梁平、垫江、万州等地,也有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在国内其他省市如山东、河南、福建等地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组织农产品参加国际交流的基本没有。我县农村经纪人中大多数人的活动方式是销售旺季经营、淡季种植,平时从事农作物种植,收获季节“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如石宝镇太平村经纪人黎万平,从1984年开始经营果品和粮食贩运活动,他在生产季节忙着种植,收获季节收购农产品外调,成为农村经纪人,这种经营形式既保证了种植生产,又保证了产品的顺利销售,也给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80%左右;也有少数农村经纪人专职进行经营活动,如汝溪镇汝溪村的谭乾芝,从1990年开始从事粮油产品和小杂粮收购销售活动,拥有自己的门市,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其用于收购农产品的流动资金30万元,现已经不直接从事种植业生产。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20%左右。
二、农村经纪人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各种特色产业大量涌现,广大农村经纪人在活跃农村市场、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农产品交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特点表现为:
(一)在产品货畅其流上的促进作用。农村经纪人把买卖从本地做到外地,从农村做到城市,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解除了广大农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我县三汇镇是全县种植黄籽油菜“渝黄一号”的大镇,全年种植“渝黄一号”面积在15000亩以上,年产量达到1965吨,三汇镇经纪人王鸿培,长年进行粮油产品的收购外销活动,全镇“渝黄一号”黄籽油菜基本是通过王鸿培及其他粮油收购户进行销售,保证了全镇油菜籽的销售流通。今年他收购油菜籽300吨,其中“渝黄一号”油菜籽250吨,对“渝黄一号”油菜籽收购价格基本保持比常规油菜籽高10%左右,达到每公斤2.6元,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油菜的积极性,保障了农产品货畅其流。
(二)在市场信息传递上的触角作用。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以石宝镇松岭村谭凡为代表的经纪人,在今年得知山东黄豆收购价仅为1.6元/公斤左右,与我县黄豆市场价2.6元/公斤的价格差距较大的信息后,迅速组织调运了6吨山东黄豆到忠县销售,获纯利润高达5000元左右,再加上他经营果品、小杂粮销售等项目,年纯收入可达近2万元。他为乡邻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乡民纷纷效仿,也成为了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城乡市场中。这样,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既活跃了农村市场,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又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在壮大特色产业上的催化作用。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形不成特色,没有特色就形不成竞争优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我县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规划发展”的原则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4+2”农业发展战略(即四大特色产业: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蚕桑和“双杂”制种)。在粮油业方面提出了“三增三减调结构,两进两退优品质”的结构调整思路(即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优质大豆如渝豆1号、浙春3号、沔537、鄂豆4号及山东魔豆等,优质油菜如“渝黄一号”等在全县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对这些产品的收购,除进行推广时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公司外,其余部分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村经纪人进行,如汝溪镇经纪人谭乾芝,今年共收购“渝黄一号”黄籽油菜400吨,前段时间收购价格保证了每公斤2.6元,近日由于油菜价格下调,降低为每公斤2.5元,保持了比常规油菜籽价格高10%的水平,对促进我县优质油菜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壮大了我县特色产业。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经纪人将大量涌现,其发展趋势为:
(一)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大量涌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忠县即将出现各种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产品产量也会迅猛增加,这使得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一批能够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随时掌握市内外农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产地、结构和潜力情况,提供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变化和供应能力趋势,向市场中买卖双方提供真实、有用、准确的信息,使市场信息得到及时、有效、迅速地传播,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化的效益成为农村经纪人最迫切的要求,必将出现大量的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为广大特色产业种植户提销信息。
(二)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进一步增多。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是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现在的经纪人主要分布在这一块,今后的农村经纪人将不断地由生产型向交易型、营销型转变。使商品的流通从商品的提供者转移到商品的接受者,从商品的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流通时间,促进广大农民及时、有效地抓住交易机会,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
(三)劳务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得到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生产中会出现阶段性的剩余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投身到第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会成为劳务经纪人的首要目标。
(四)组织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会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在自然人经纪人的基础上,随着规模的扩大,由经纪人共同组成经纪机构,龙头企业+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科技学(协)会+农户型、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型的组织中介型经纪人,将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发挥整体效益,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农业部门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一)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忠县农业局大力加强了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共召开培训会三期,每次参加培训的农村经纪人为250左右,共有750人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农业法律法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农产品营销知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经过培训,提高了农村经纪人的素质,为进一步活跃我县农村经济打好了基础。
(二)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信息服务工作:忠县农业局成立了忠县农业信息网,组编了《忠县农业》和《调查研究》等刊物,将农村经纪人急需掌握的相关信息如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等定期,为农村经纪人进行经营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各农村经纪人依靠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全国及国际的市场形势,更好地调整经营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效益。
(三)大力加强特色产业示范工作,带动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我县按照“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即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即蚕桑和“双杂”制种。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全县各乡镇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进行优质农作物生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由过去只注重生产转变为在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市场的发展,一大部分农业生产大户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农忙季节搞生产,农闲季节忙销售,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四、对农村经纪人的政策建议
因对农村经纪人疏于管理,在经纪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经纪人两眼只盯个人利益,为促成生意,不惜哄这方瞒那方,侵犯了他人利益;有的经纪人缺乏信用观念,货款到手后,不及时交给卖方,有的甚至一味拖欠耍赖,最终引发纠纷造成矛盾,影响稳定;还有的经纪人欺行霸市,专欺"外地客",造成极坏影响;有的经纪人经营畜禽产品,缺乏法制观念,将病死畜禽偷运到外地销售,给消费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以上种种做法,既违犯了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又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经纪人本身的形象。在现行对经纪人的政策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部份经纪人的经营收费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存在收费标准超标的现象;存在对外销农产品设置人为障碍的现象,如不按规定扣押经纪人的产品、扣押相关证照和乱罚款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市场经济知识、职业道德及工商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文明办事,树立新时期经纪人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搞好市场流通做出贡献;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规范管理,鼓励有序竞争。一是要实行自律管理。按照“自愿、互助、合作”的原则,把经纪人组织起来,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轨道。二是要规范经纪行为。对从业人员发证办照,持证上岗,规范管理。三是要加强日常监督。充分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欺诈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违法乱纪的要依法严惩。
篇9
【关键词】 菜籽油 需求预测 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 实证研究
在四川省的日常食用植物油消费中,菜籽油占到消费量的85%,菜籽油的供需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全省8100万人口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大豆、花生等其他的油料作物大多是以果实消费为主,油橄榄和油茶等木本油料因为产量过少,并没有形成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对菜籽油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多,对菜籽油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出现了菜籽油自给率低、供需缺口持续存在等问题。因此,对当前四川省菜籽油的供需状况进行分析探究,预测未来四川省菜籽油的供需形势,促进油菜产业的发展,实现菜籽油自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国内植物油的供需矛盾,还对满足人民日常消费需求,加快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省菜籽油供需现状
四川省是我国油菜籽生产大省,是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发展区。在2013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总面积的14%;油菜籽总产量位居第二,占全国总产量的16%。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出台惠农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加大,四川省油菜的种植面积、单产以及总产逐年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菜籽油压榨技术得以革新,菜籽油平均出油率由30%提高到35%,甚至可以达到37%,使得菜籽油的产量得到提高。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总产量224.04万吨,菜籽油总产量为78万吨,较2012年同比增长0.88%。
我国菜籽油的消费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贵州省以及云南省。近几年,虽然我国部分传统的菜籽油生产区菜籽油消费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西南地区的菜籽油消费量在逐年递增,尤其是四川省菜籽油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虽然四川省是我国菜籽油生产大省,总产量位居第二,但是每年仍然需要从安徽省、湖北省等地调入大量的菜籽油来满足当地人民的日常消费。四川省人民向来偏好食用菜籽油,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菜籽油的质量和消费量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四川省菜籽油年人均消费量大约为7kg,目前四川省的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14kg左右,基本上翻了一番。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总产量224.04万吨,按照出油率35%计算,总产菜籽油78.4万吨,但是同年四川省食用菜籽油总量就已达到111.8万吨。
从表1可以看出全省菜籽油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尽管2003年来,菜籽油供给量持续快速增长,自结率从2003年的52.6%上升到70.1%,但是到2013年仍然有30%的缺口,凸显出四川省食用油供给的严峻形势。
二、影响四川省菜籽油供需平衡的因素分析
1、油菜籽产量低,菜籽油自给量不足
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总产量224.04万吨,按照出油率35%计算,总产菜籽油仅78.4万吨,人均占有量约10kg。据调查,四川省2013年的菜籽油人均消费量约14kg,是人均占有量的1.4倍,体现出四川省菜籽油自给量不足的严峻形势。近年来,四川省油菜籽的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供给缺口仍然存在,到2013年四川省菜籽油的自给率仅70%。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菜籽油的消费量必然会逐年增大,其供给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
2、城镇化步伐加快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城镇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78年四川省的总人口为7071.9万人,城镇化率为7.9%,城镇人口仅305.25万人,2013年四川省的总人口增长了14.6%,达到8107万人,城镇化率为44.9%,城镇人口达到3640万人,较1978年增长了5.5倍。从1978年到2013年,每年将近100万人由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在持续增加。作为菜籽油的主要消费群体,城镇人口的人均菜籽油消费量是农村人口的1.5倍,这无疑增加了菜籽油的消费量。导致菜籽油消费量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四川省总人口的增长,2013年四川省总人口是1978年的1.15倍,每年平均以0.39%的速度增加。近年来,四川省人口总量虽然略有减少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四川省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总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四川省的菜籽油消费总量连年走高。
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川省人民的生活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大幅增加。2013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8元,比2000年的5894元增长了2.8倍,是1990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1354元的1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3年达到7895元,比2000年增长5991元,比1990年净增7389.85元,增长了14.6倍。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6343元,比1990年的1302元增长了11.6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127元,比1990年的497元增加了5630元,净增11.3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四川省菜籽油消费量持续上升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饮食结构的改善,双低菜籽油因为营养价值高,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更是受到人民的青睐。1990年到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油菜籽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30倍,但是油菜籽的产量仍然不足,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因为油菜籽的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其产量增长速度,再加上油菜籽不仅要保证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还有一部分要用于工业需求,例如“双低”油菜籽作为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势必会造成供需缺口的进一步扩大。
4、种植不平衡,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
四川省虽然是传统的油菜生产大省,但是油菜种植不平衡,规模化经营低下,多为以农户为主的分散性种植,缺乏统一布局,相对于湖北省,四川省双低油菜种植比例要低20多个百分点。其次,四川省油菜籽品质偏低,平均出油率比加拿大低5个百分点以上,低产面积较大,占到全省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再次,由于四川省的地形地貌多样,道路等基础设施在丘区和山区比较落后,全省油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整体偏低,造成生产成本偏高,是湖北省生产成本的2倍。近年来,虽然油菜籽产量有所增长,但是受机械化水平以及耕地面积的限制,四川省菜籽油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
三、对四川省未来菜籽油的消费量预测
1、对四川省未来人口数量预测
因为影响菜籽油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变化,所以我们通过对四川省未来几年的人口预测实现对菜籽油的消费需求预测。四川省是一个人口大省,2010年全省的人口总量已经达到8041.8万人,到2013年更是突破8100万关口达到8107万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人口政策等因素会对人口增长产生阻滞作用以及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和性别比例失调,未来几年四川省的人口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口总量不会超过自然和社会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因此,选取1978―2013年四川省人口总量数据,采用Logistic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对四川省未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
(1)模型建立。阻滞增长模型的原理:阻滞增长模型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修改后得到的。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r的影响上,使得r随着人口数量x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若将r表示为x的函数r(x),则r(x)是减函数。
2、对四川省未来菜籽油的消费量预测
四川省是我国传统的菜籽油消费大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善,未来菜籽油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四川省未来菜籽油的需求量,是以人均消费量乘以每年预测的人口计算的。其中,2014年的人均需求量与2013年相同,按14kg计算,之后每年依次增加0.2kg,所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未来几年随着四川省人口数量的增长,菜籽油需求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菜籽油需求量达到126.37万吨,2030年菜籽油需求量为143.93万吨,比2013年增长32万吨,每年平均以1.4%的速度增长。然而,2013年四川省菜籽油的供给量仅78万吨左右,供需缺口仍然有30%,在目前环境下要大幅提高菜籽油的产量还有一定的困难,未来几年菜籽油的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菜籽油供需缺口将呈扩大趋势,预计到2030年供给缺口将是供给量的一倍,自给率仅为50%。该预测仅仅考虑到人民日常生活需求,并没有将菜籽油的工业用途考虑在内,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年菜籽油的工业用途越来越多,尤其是“双低”油菜籽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未来的需求量不可估计。所以,实际生活中菜籽油的需求量将比预测的更多,供需缺口也将更大。
四、保障四川省菜籽油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人口的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善,未来菜籽油的总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目前,菜籽油的自给率仅70%左右的严峻形势,警示着全省居民的消费偏好受到挑战,四川省近8100万人口的菜籽油供给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此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调配为导向,确保有效供给
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提高政府与市场双控效率,保障菜籽油的市场供给。
2、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菜籽油自给率
可以通过扩大油菜的种植面积,提高油菜籽的总产量,进而提高菜籽油的自给率。一方面,积极响应落实国家颁布的扶持油料生产发展的政策,尤其是油菜良种补贴政策、油料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努力提高油菜生产组织化程度,降低油菜生产风险,稳定农民种植收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开发利用冬置闲田,保障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借鉴粮食作物农资综合直补经验,建立油菜种植与农资价格上涨的联动补贴机制,尝试油菜籽差价补贴,尽量避免因为市场风险波动造成的农民收益的损失,为农民种植油菜提供稳定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小麦的种植收益在逐年降低,种植面积也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倡高效的粮油种植模式,从而提高油菜的种植比例,进而扩大油菜的种植面积。
3、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保证品种优良
种质资源又被称为遗传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品种改良对促进单产提升、降低生产成本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四川省的种质资源丰富多样,为油菜品种的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应当大力促进油菜品质资源创新,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逐步淘汰地方老品种,组织进行品种选育,一方面,选育适应性广、产量高且稳定的油菜品种,提高油菜籽的产量、产值和商品率;另一方面,选育矮杆、抗病力强的优质“双低”油菜品种,适应机械化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土壤环境。
4、科学管理省内外菜籽油市场,保证供需平衡
适时协调省内外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维护省内菜籽油市场稳定。建立四川省菜籽油储备体系,完善储备结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将承储单位的经营目标与菜籽油储备相挂钩,以实现缓和供需矛盾的目的,将储备企业的发展与储备结构调整相结合,保证油脂安全。促进四川省储备方式的改革,建立动态储备制度,在保证储备油安全、储备量和质量要求的条件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形势,灵活地进行储备油的轮换,保证储备油随进随出、常储常新。
(注:本文为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开放条件下保障我省食用植物油安全的对策研究”(2012ZR0042)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胥镤:四川省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10(2).
[2] 林方龙: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J].四川农业科技,2014(4).
[3] 2014四川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篇10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货币内生性 商业银行绩效
中图分类号: F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11-013-05
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加强,热钱流入、FDI、国际贸易顺差(通过出口预付和进口延期付款等)、外币存款转为人民币存款等规模都会进一步扩大,使得央行冲销操作的空间逐渐变小。如何审慎使用货币政策,以实现“外堵热钱,内防通胀,把好流动性的总闸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翔实的资料,对货币政策的运行特点及正负效应进行理论疏导,对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点的对冲操作与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近些年,中国货币供给内生化趋势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备受挑战。在现行的结售汇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不断攀高使人民币承受强大的升值压力,为维护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维持人民币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和结售汇体制下,大量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迅速增长,从而造成基础货币被动增长。为了控制国内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央行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冲销这种由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被动的货币供给变动。短期内,这对抑制国内货币供应以及通货膨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被动“阻击式”的做法在长期内的有效性和负面影响值得探讨。
由于受外汇占款影响日益增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占款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狭义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外汇冲销干预指数多数时间大于国际上公认的0.5-1.5的经验水平。我国外汇冲销干预指数(外汇占款增长率/狭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正常值表明中央银行所承受的外汇冲销干预压力相对较大。2009年外汇冲销干预指数较小,是因为活期存款增长较快,导致M1超常增长,同时外汇占款增长放缓。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及时有效地采取增强外汇冲销干预效力、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策略选择。在金融危机后全球流动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流动性输入风险逐步增大,将使外汇占款渠道作为央行发放基础货币主要渠道的地位更加突出,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充裕的局面,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合理对冲过剩的流动性。
来自国际金融指标显示: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对于流动性的管理,简单地对冲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因为流动性不仅取决于各国的货币政策,也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位势差,发达国家在上游,新兴经济体在下游,洪水下来的时候,最先受淹的就是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中国的情况在新兴经济体中更具代表性。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加强,热钱流入、FDI、国际贸易顺差(通过出口预付、进口延期付款等)、外币存款转为人民币存款等规模都会进一步扩大,央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要求、发行央行债券或两者兼用,去“冲销”这些额外的结余以遏抑货币增长,冲销成本相当高昂。一方面,央行通过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冲销操作需要付出利息成本,前者利息成本更大些,而且强制性也差,还将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认购热情;后者成本低,且具有强制性,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路攀升至18.5%的高位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货币供应量大致等于外汇储备和银行信贷之和。如果外汇储备上升,为维持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定,采取冲销措施后,将压缩银行信贷,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抑制作用,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基于此,本文定位于准确理解对冲型货币政策的由来和运行特点及正负效应,借鉴内生货币理论的研究假设,对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点的对冲操作与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效应进行科学比较,这将有助于当前中央政府制定正确的金融应对政策组合,有助于指导未来长时期中,特别是为“十二五”期间货币政策的战略调整方针的拟定和具体化实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一)国外研究
1.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宏观经济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关注的重要命题。自从Friedman 和Schwartz(1963)的经典著述肯定了货币数量对产出的影响,试图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确定和刻画货币对产出的影响的文献就不断涌现。诸多理论模型都显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诸如非预期的货币冲击、真实或名义粘性、菜单成本等来影响产出(Blanchard, 1990;lucas, 1976;Sarget,1996;Milton,2005)。然而,与Friedman和Schwartz(1963)有着同样长的学术历史、同样崇高的学术地位的蒙代尔一弗莱明(Mundell-Flemming)模型则指出,长期来看,固定汇率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受制于汇率稳定目标,如果货币政策当局试图令本国利率脱离外部利率,则会出现国际储备带动货币数量与本国利率同向变动的结果,从而使利率向初始值回归,这种现象被称为货币政策对外不独立。这意味着本国利率不能针对国内经济周期而自主调整,因而货币政策无效。
2.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货币政策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s)研究的进展是近年来货币经济学及货币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突破。Svensson(1999)认为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按照一定计划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指导原则,即“预先设定的货币政策指南”,包括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Mishkin(1999)通过比较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和带有隐含但不明确名义锚的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得出透明度和责任性在约束随机性的货币政策方面十分重要的结论。Jensen(2002)在一个简单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框架下比较名义收入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认为名义收入目标制可能更优,因为它通过引入惯性的政策反应,改善了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替代关系。Frisch和Staudinger(2003)分析和比较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和名义收入目标制,结果显示,如果遇到需求冲击,在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和名义收入目标制条件下,需求冲击都会被货币政策完全抵消,如果遇到供给冲击,两种目标规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Lai 和Chen等(2005)通过在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比较名义收入目标制,认为作为名义锚,货币目标制优于名义收入目标制。
内生货币政策研究是新兴的货币理论流派,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数量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想可追溯至早期的货币主义者詹姆斯.斯图亚特,他指出一国流通只能吸取一定量的货币,经济活动水平使货币供给量与之相适应,这一原理后来被亚当.斯密加以继承,又被银行学派加以发展。现代内生性货币论较为代表性的观点包括:Kaldor(1982)的水平主义观点和Howells(1995)、Palley(1996)、Wray(1990)、Arestis(1997)和Dow(1997)结构主义观点,其中,Kaldor(1982)认为,虽然利率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中央银行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无限地供给货币,以满足所有的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又是名义收入的函数,因此其因果关系是名义收入决定了货币供给。Moore(1987)进一步发展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他认为利率是中央银行的外生政策变量,中央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利率,并通过金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和行为,决定着长期利率。中央银行只能直接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结构主义学者对水平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部分修正,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虽然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时准备金也必须增加,但中央银行只满足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额外的准备金通常是在金融机构内部产生的,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使基础货币供给对利率形成了向上的压力,在货币供给增加的同时,利率也会相应的上升。
(二)国内研究
1.货币供给属性研究
在中国,研究货币供给属性的学者比较多,主要的代表性观点有:李春琪(2003)从“倒逼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梁晓辉,黄玖立(2003)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角度,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黄达(1998)则主张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他认为货币供给由私人行为、商业银行行为以及中央银行行为共同决定,因此货币供给具有内生和外生性。崔建军(2005)从币材、经济体制、货币供给结构、货币供给机制等多个层面探讨货币供给的性质。其研究结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它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初桂娟(2007)从光的波粒二象性角度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2.货币政策性研究
货币政策性研究是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近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中国银行陈波(2009)认为,2010年的信贷投放,将重在结构,量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至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脚点,对外汇占款的对冲操作可能才是重中之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2010)指出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货币政策,这样就必须重新观察对冲操作的长期效应和作用机制。张茉楠(2010)指出对冲型货币政策是手段,而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则是根本内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2010)则认为,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已处于历史高位,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中国大幅度加息,势必吸引更多的流动性,因此数量型工具仍是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2010)指出,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在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过大的顺差造成货币升值的压力,而为缓解升值压力,央行被迫在市场上购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虽然进行了大规模对冲操作,但市场流动性仍非常充裕,引发通胀预期。因此,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和促平衡,才是应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关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1)认为,货币政策可分为五个档次:从紧的、适度从紧的、稳健的、适度宽松的、宽松的。稳健是个中间状态,它是经济正常运行时期的一种货币政策。苑德军(2011)则提出,央行“对冲”操作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后调控,即在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已经形成后采取的调控措施,旨在弱化外部失衡的消极后果,对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是力所不及的。货币政策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己任,作用范围主要是货币信用领域,直接调控对象是商业银行一类的金融机构,其主要影响金融微观主体的金融行为,而巨额贸易顺差生成于实体经济部门,现有的缓解外部失衡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对出口企业的行为并不能施加有效的影响。于是,从货币内生性考虑,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调控效果被打折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货币政策的发展动态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对冲型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在相当长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发现对冲型货币政策也是一种缺乏主动性的被动调控。央行“对冲”操作时间的把握和“对冲”操作规模的确定,都以顺差结汇的时间和数量为依据,这限制了央行政策调控的空间,使央行的政策操作处实际上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对冲型货币政策同时还是一种成本较高且具有“互逆效应”的调控。作为央行“对冲”操作筹码的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每年都以百亿元人民币计。或许更令人忧虑的,是“对冲”本身具有的“互逆效应”,使“对冲”的客观效果与政策调控者的预想反差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比如,“对冲”规模的持续扩大,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进而推高利率总水平,而在人民币存在很强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又会刺激海外“热钱”大量流入,引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加剧外部失衡,从而使“对冲”效果与央行的调控初衷截然相反。
二是内生理论对长期货币制度局具有一定的模型解释力。由于在货币循环的过程中,各金融主体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是相互的,各金融主体内部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动态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中央银行必须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相适应。如果仅仅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性,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完全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主观地控制,那么,一个必然的结论就是中央银行具有万能性,这就否定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性。因此,准确把握中长期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质,才能正确认识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才是可取的科学发展观态度,本文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也正体现于此。
三、实证研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异质性
自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的一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货币政策从来只有“积极的”、“消极的”和“相机抉择”之分。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偏于积极的货币政策。考虑到近年来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的压力始终存在,因此,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力度也逐渐加大。
我们发现:近年来,在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向上情况下,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事实上,这两种现象都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倾向的增强有关。我们认为,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角度来看,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第一,预期支出的上升。从1994年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公众对未来支出的预期陡然上升。在存在未来支出刚性的情况下,未来消费的贴现率就极小,甚至为负,公众自然就会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储蓄,用于未来消费。由于公众储蓄形式相对单一,仍然以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为主。手持现金的增加,必然导致货币漏出率的上升;而银行存款部分,由于商业银行强调风险规避,又使得贷款增长率下降,这样,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就被打断,社会公众与银行体系都产生了使货币供给减小的因素(参见图1)。
第二,预期收入的下降。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遭遇指数下滑,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呈现出不确定态势,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还出现了绝对下降,这种情况使公众预期收入下降。对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来说,他不会置未来消费于不顾,而全力维持现在的高消费。换句话说,他必然会减少现在的消费来增加储蓄,以满足未来的消费。因此,众多持理性预期的公众,就势必会增加银行存款与现金形式持有的资产。
第三,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参见图2)。当前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加速强化资产风险防范意识,在不良资产清收的同时,对正常运作的企业也不断压缩信贷规模,造成企业经营难度加大,拖欠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上升。
此外,外部经济失衡也对货币政策关系传导机制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快速增长,双顺差催生了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2006年2月底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之后逐年增长,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2010年的外汇储备规模仍然突破了2.3万亿美元,规模庞大。与此相对应,自1995年以来,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数量比逐年上升,1997年-2002年间一直稳定在40%左右,从2003年开始,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数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在货币投放总量中的主要地位日益明显。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中央银行只能采取在外汇市场的冲销操作。结合我国具体经济运行情况会发现,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我国双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催生大量外汇占款,而且这些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购汇导致的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外部经济的失衡使得中央银行部分地失去了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参见图1)。
考虑到目前我国仍处在一个经济过渡时期,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冲击下,国内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先进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残酷竞争,虽然长期来看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能够得到提升,但是对企业短期经营而言,面临的压力无疑是相当大的。一个实际数据是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由1998年底的43%上升到2010年10月的52.7%,这还是上市公司的情况,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对于那些没有上市只能依靠负债融资的企业而言,资产负债比率的上升应该更加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显然会受到限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主体决策独立性的增强,我国的货币供给表现出日益增强的内生性。货币供给内生性本身对经济发展并无害处,但它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难度,并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
第二,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大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并使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对称性。简单地使用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第三,在经济结构多元化条件、经济主体自我决策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单纯地依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其作用的力度是有限的。因此,中央银行在实行货币政策时,要结合考虑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反应函数,不能仅仅依靠货币供应量的数据判断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否实现。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传导不顺畅,存在异质性的原因在于金融竞争格局和公众预期的制约。为进一步扩大内需,除采取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等具有扩张性特点的货币政策措施外,还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信号传导到资本市场的途径,引导公众预期,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国家应该致力于减少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地区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得以发挥出来。应该采取财政政策措施,遏止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信号间接传导中的作用。同时要积极疏通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融资渠道。中央银行可以以再贴现的形式扩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融资,必要时也可给予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度,以更好地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传导货币政策信号方面的作用。
最后,迅速采取措施处理和消化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消除银行系统的风险隐患。美国次贷危机启示我们,非但不能减缓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决心和风险管理步伐,而且还应当继续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开展信贷业务的关系。要大力引导商业银行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建立可靠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同时要积极培养大量的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信贷人才,全面提高信贷项目评估和贷后的管理能力,深入挖掘可贷项目,要在扩大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健康增长中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而不是消极被动防范风险。
注:
本文的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C790252,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20080440352)资助。
参考文献:
1.蒋超良.创新基础性制度安排,构建风险控制长效体制[J] .中国金融,2005(10)
2.姜建清.大型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工商银行的实践 [J]. 中国金融,中国金融,2010(Z1)
3.牛锡明.为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J].中国金融,2010(14)
4.吴晓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战略目标与政策重心[J],经济导刊,2008(3)
5.陈雨露:《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货币制度安排》.《银行家》.2004,11:31-34.
6.周涛:《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走向分析》.《财经科学》.2006,11:21-25.
7.Backus D., Driffill J., 1986, “The consistency of optimal policy in stochastic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 CEPR Discussion Papers No.124
8.ChongY.Kim.The System of Currency Board:the experience of Argentina,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e Moyne College Syracuse.NY,July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