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物流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物流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大数据 现代物流 发展 钢铁行业

在2016年7月20日,总理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对推进“互联网+物流”进行了部署,在会议中指出,“互联网+物流”是全新的一种物流模式,不仅满足了当前阶段中社会的需求,同时对当前阶段中供给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加强了我国当前的生产率,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特点

(一)数据来源的多元化

在当前阶段中,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大量的使用了网络,不仅对其工作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帮助,而且还会出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大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是大数据数量最多的来源;同时,在一些第三方平台中,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上网习惯,对其进行处理,也可以得到一些数据;而且在报纸、资讯等传统的新闻媒介中,也会出现一些数据。在数据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就使得物流行业的大数据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信息中不仅包括了人们对物品的需求信息、喜好信息,还包括了商品的一些信息,在物流行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来进行工作,使工作进行的更加有效率。

(二)数据结构的多样化

在物流大数据的结构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数据自身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又称为行数据,指的是储存在数据库里面的数据,可以用二维表结构将其表达出来。半结构化数据指的是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对其进行扩充的数据,这一结构的特点为数据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如Exchange存储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就是对不能使用二维表结构将其体现出来的数据,例如办公的文档、视频、图文等,这一类结构的数据占了大数据中的绝大部分;根据物流企业进行分类,可以将数据分为内部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来至于物流行业外部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例如客户的需求信息,市场的行情信息等。而物流行业的内部信息就是其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如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等,这些信息往往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商业机密性,因此,内部信息具有较强的隐秘性。

二、大数据背景下对物流企业产生的影响

(一)对物流企业资源要素产生的影响

(1)提高物流企业的结构资本。在物流行业中应用大数据,就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将大数据有效的加入进去,将不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能够使组织结构更加贴近发展战略,不论是组织内部的信息还是组织外部的信息,都能够进行顺畅的传输,使企业运行过程中更加的协调,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更加的合理,不仅增加了对资源的管理,同时还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而且,对物流企业的品牌推广以及增强信誉等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可以发现,大数据的使用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结构资本。

(2)增加物流行业的关系资本。物流企业在运行中应用了大数据,就会使内部的沟通更好的进行,加强了沟通的顺畅性,而且沟通的内容更加的外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更好的将共有价值观体现出来,使得物流企业建立出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更容易的表达出对工作人员的关怀。而且,在物流企业使用大数据之后,还能对业务模式进行一定的影响,使其不断的进行创新,一直使用良好的业务模式来进行与客户进行合作,增加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使得其关系资本得到了增加。

(二)对物流企业能力要素产生的影响

(1)提高物流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在物流行业中应用了大数据,就使得企业在决策时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出决策,不仅如此,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在不断地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还会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全面的变革,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更加的合理,将决策权力进行了优化,决策制度的质量更高,决策流程更加的规范。同时,在决策的过程中使用大数据,还可以增加企业的洞察力,将企业中的一些不满以及偏见发现出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消除,更好的把握住商机。

(2)加强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能力。在物流行业的运作过程中加入大数据后,就可以提高企业运行的可视化程度,将数据中的信息有效的进行传输,使企业内部都能够进行使用;并且,还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资源使用状况进行了解,例如底层员工的工作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运输货物车辆的信息等,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使企业对工作状况进行更好的了解,进行有效、合理的调度工作,加强了物流企业运营的效率。在钢铁行业的物流中,可以及时的了解社会需要钢铁的行情,开展定制化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3)扩展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大数据能够有效的提高市场的研究效率,增加市场研究的可靠性,大数据能够有效的分析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准确的定位消费人群,减少了企业在市场调研的成本,缩短了市场调研的时间,企业可以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及时制定和调整生产、销售计划,稳固市场优势地位,达到经济收益增长的效果。除此之外,大数据还能有效的扩展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随着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才能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营销策略,逐步实现经济收益的增长。

三、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

(一)缺少对现代化物流模式的有效创新

尽管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物流企业起步较晚,对于信息的整合能力还有待加强,另外,钢铁行业面向的消费群体过于单一,使得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过于集中,只是采用现有资源的利用,极大程度的抑制了钢铁物流运输企业自身规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钢铁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时代相脱节,不利于行业的升级。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物流运输大国,没有对现代化物流模式进行研究,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引入大数据,使得物流企业的经济模式过于陈旧,无法带动上下游行业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抑制了钢铁产量的提升。

(二)未能积极迎合现有市场环境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钢铁行业的需求逐渐增大,然而,传统钢铁行业的物流企业采用的运营模式是以物流中心为起点,向外发散物流运服务,尽管这种运行方式能够实现对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在实际的物流运输过程中,由于各大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收益的增大,会对物流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割,导致钢铁行业的物流表面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实质上却是各自为营,相互独立,如今市场环境要求了物流服务必须要高效、可靠,然而钢铁行业物流企业资源共享程度差,信息难以整合,导致物流运输效率低,无法满足于社会的需求。

(三)未能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信息平台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必定会实现跨区域经营模式,钢铁行业的物流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准确的预测出钢铁行业的发展走向,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然而,基于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却未能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没有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钢铁贸易商等的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物流企业未能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衔接,容易被市场所淘汰。

四、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实现对现代化物流模式的创新

现代物流模式要求了物流企业不仅要实现对于商品的运输与配送,同时也要提供加工与宣传的服务,钢铁物流企业必须要加快转变自营的模式,通过建立钢业钢业物流区,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信息的整合能力,另外要在物流企业内部实现统一的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上的规范与高效,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降低物流企业的市场风险,实现经济收益增大的同时,促进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迎合市场需求

大数据可以为物流企业准确的定位消费人群,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准确预测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及习惯,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商务模式,钢铁物流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销售渠道的扩大,创新营销方式,不断迎合市场的需求,达到经济上的收益。另外,物流企业还必须走专业化路线,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网络信息系统

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网络信息系统是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构建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网络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的方式予以实现,要提高客户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保证信息的共享性,通过建立物流行业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物流的跟踪,增加了物流行业的可靠性,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安全保证。另外,通过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网络信息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物流企业发展动态,通过投放广告和线下活动提高物流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物流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只有实现对现代化物流模式的创新、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迎合市场需求、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网络信息系统才能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9,(01).

[2]夏丽娟.“冶金物流”与“钢铁物流”换名思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张家港市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市场,2009,(06).

[3]蒋红兰.寻找解决中国钢铁物流高成本的对策――物流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09,(21).

[4]赵婉华.钢铁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立法建议――以唐山钢铁物流产业园区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5]崔英悦.我国钢铁行业物流及物流企业未来发展[J].消费导刊,2010,(03).

[6]戴时清.关于云南省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7]魏国辰,赵明凤.我国钢铁行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研究[J].物流技术,2014,(07).

[8]李志伟.河北钢铁港口物流园区发展的对策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篇2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从形成到完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年代达到高潮,从4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前后刚好半个世纪。作为现代主义在小说领域的最高成就的意识流小说是打着反对传统的19世纪现实主义的旗号登上世界文学舞台的。“传统小说曾一度受到某些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与评论家的猛烈抨击,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当作文坛上的洪水猛兽,一再受到不公正的贬斥和诋毁”(李维屏,1996:51)。尽管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标新立异,但任何文学流派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意识流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与现实主义彻底决裂,反而批判中有继承,在叙事形式与叙事内容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因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西方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日趋完善。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的廓清有助于正确了解西方小说几百年来的发展与演变轨迹,同时为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小说的转型提供研究的平台。

一、叙事形式的现实主义特征人的意识不仅是飘忽不定、流动不已,而且是缺乏理性与逻辑性,随兴所至的意识时刻处于流动状态,因而具有不确定性、跳跃性和随意性,尤其当人物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时,更容易产生语无伦次的现象。乔伊斯等认为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要求“作者退出小说”,专注于人物的主观世界,把多层次的意识活动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来观察、体验和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淡化叙事情节、弱化叙事主体和转换叙述视角等叙事美学思想,对当代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真实地表现人物头脑中飘忽的思绪与感触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意识流作家成功地发挥了语言文字的巨大潜力和特殊功能,大胆地运用了与之相适应的生动、鲜明的语言手段如松散无序、残缺不全、长短不一的句法结构,缺乏连贯、不合逻辑、超越语法常规的语言形式,采用时空跳跃、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视角的频繁转换等手法来反映人物意识的跳跃性和随意性。“混乱无序的语篇对表现心理反常、精神压抑、神志恍惚和意识混乱的人物无疑是极其恰当和十分有效的。”(李维屏,2003:197)请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中选段:轰隆隆火车在远处鸣汽笛这些机车力量真大像巨人水蒸气向四周乱喷就像那首古老情歌的结尾可怜的男人们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家庭在发烫的机车里通宵上班今天真闷热我很高兴我已将那些过期的《自由人》杂志和照片烧掉了一半将东西像那样到处乱放他变得越来越粗心了我将剩下的扔进了厕所我让他明天替我将有用的剪下来不要让它们在那里再躺上一年卖几个钱我要问他今年一月份的报纸哪里去了还有我捆好放在厅外的那些旧大衣使这里变得更热了这场雨太好了恰好当我美美地睡上一觉之后……乔伊斯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采用了人类语言史上前所未有的意识流语体来描述莫莉瞬息万变、流动不已、睡眼矇眬的模糊意识。行文不见标点,毫无停顿之处,显得凌乱不堪。女主人公的意识流交错重叠,跳跃频繁,犹如小河流水,奔腾不息,读者似乎很难从中找到一条完整与合理的思路。但这种语体原原本本地表现了人物原始的混沌意识,甚至包括那些已经不属于意识范畴而却接近生理本能的无意识反应。在她的脑海中,纷繁的意识飘来转去、游移不定,这接近人类思维的实质与始终,符合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显得十分自然与逼真,形象地反映出莫莉、反复无常的性格。这段内心独白里作者的身影隐匿了,人物隐秘的内心生活如实地自然地展现出来。读者感到仿佛直接触及人物的灵魂,透视人物意识深处的活动,展示了人物的印象、感觉、心情、关系等。它能够将人物具体、独特的情感、意识表现出来,使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作品并与之沟通的桥梁,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意识流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意识流作为一种叙事手法,具有叙事人不介入,致力于再现人物似水流淌不息的意识过程……它与传统心理描写的最大区别,除了以主观感受为现实的中心,更在于把意识看作变化无常,殊难预测、理解,而且错杂错乱,故而只能由叙事人来照实记录的东西。这也是吴尔夫所谓向内看所见到的心理真实。”

三、叙事内容的现实主义特征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创作理论对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詹姆斯认为,人的全部意识便是小说的主题,作家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展示这面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他指出,一部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确实试图反映意识,直接地再现生活。他十分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在他看来,真实感是一部作品能够出神入化、达到高超境界的重要前提。因此英美意识流小说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世界。1.意识流小说所反映的心理现实“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井然有序的传统小说既无法真实反映混乱无序和错综复杂的现代经验与现代意识,也难以确切地表达他们对新的历史氛围与社会现实的洞察力。”因此,乔伊斯等开始从外部客观的物质世界转向内部主观的精神领域,着手真实地反映西方人的现代意识。在意识流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没有规律或秩序,因为睹物生情,有感而发,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请看《尤利西斯》第l8章中描述莫莉在睡意矇眬中处于恍惚状态中的潜意识流程: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床梳辫子呢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晚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地响都快把自个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这段看似驴唇马嘴、飘忽跳跃的联想,更多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由性、随意性、无逻辑性与跳跃性。这些由零碎意象串成的联想,绝非杂乱无序的罗列,它是由若干潜意识的连缀点起着粘连与过渡作用的。这里,有两个很关键的要素即“钟声”和“墙纸”。一个作用于人物的听觉,从钟声想到中国人早起梳辫子、想到修女们的早祷晨钟,进而又与隔壁人家的闹钟声相联系;另一个作用于人物的视觉,从星星状的糊墙纸图案想到原先的更好看的旧居墙纸、想到和墙纸图案相似的花围裙。从中国跳到修女,从新墙纸到老墙纸再到相似花形的其他物品(围裙),则有内在的关联性。叙述的轨迹恰恰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现实。2.意识流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0世纪是西方社会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随着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世界开始分崩离析,传统的社会结构迅速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夺走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而且还摧残了亿万人的心灵,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现代西方人生活在一个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俱增。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一切美好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已成为无稽之谈。[1][2][][]长期的争斗与疯狂的厮杀不仅使人们的精神濒于崩溃,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以及现存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都被炮弹炸得四分五裂,人们十分恐惧地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和荒诞可笑的世界里。人们对前途悲观失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成了思想空虚、精神孤独的“迷惘的一代”,尼采甚至宣称“上帝已经死了”,信仰大厦倒塌。在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疮痍满目,成为一片现代荒原。各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激化,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精神方面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荒诞不经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发现生活变得越发不可思议。他们自己难免患有病态社会中常见的各种病症,思维和言行往往显得不合情理。市井百姓的各种病态心理必然在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因而深入探索现代社会中备受压抑与伤害的“自我”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表现这样一个畸形与病态的“自我”才能如实反映西方社会的混乱与荒诞。当包括小说家在内大小知识分子所憧憬的“新时代”和“新世界”变得更加虚无缥缈时,他们无可奈何地发出一阵阵失望的叹息。“在意识流作家看来,在一个严重异化和荒诞不经的时代,如采用完整、合理和有趣的情节去表现生活显然不合时宜,且无法唤起读者的真实感受。”(李维屏,1996:56)在这种充满幻灭感的历史气氛中,作家不可能塑造出富于浪漫情调或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也不可能描绘出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空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日趋严重的精神危机必然要求文学作品以更形象、更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英美意识流小说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显然,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中作家所面临的一个特殊创作任务。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卷,“我”半夜醒来,茫然若失,不知身处何时何地。随后,“我”便心猿意马、浮想联翩:在贡布镇度假时的情景,朋友斯万的恋情,自己同吉贝特和阿贝蒂娜的艳遇以及在巴黎的生活经历,犹如一幕幕生活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并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跳跃而不断变化。综观全书,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无时不在追忆似水年华,试图从回忆中寻找现实,求得快乐。《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衰败与演变的产物。小说发表时,法国社会正分崩离析,法兰西传统的资本主义文明已日薄西山,趋于没落,社会的腐败、道德的沉沦和劳资之间的冲突暴露无遗。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屡遭厄运的大小知识分子和一部分上流社会人物对昔日的繁华生活与浪漫气氛向往不已,对它们的消失不胜惋惜,内心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与惆怅,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法国社会的这种危机意识构成了普鲁斯特作品的整个时代背景,生动地描述了现代荒原上精神极度虚脱的人们。吴尔夫的《达罗卫夫人》中的赛普蒂默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他忍受着精神混乱的折磨,总是重复着说“我真想自杀”。甚至街道上的噪音他都无法忍受,感到“整个世界举起了鞭子,它会落到哪里呢?”最后他跳楼自杀了。他虽然逃脱了战争,却没能摆脱内心的恐惧。他的死说明了他极端的精神危机、希望的破灭与对生活的恐惧,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整个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尤利西斯》所揭示的不仅仅是都柏林三个普通市民一天的感性生活,而是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堕落、沉沦、的女主人公莫莉,另外两位精神空虚、性格变态人物与那“可爱、肮脏的都柏林”深刻揭示了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和极端异化的时代里现代西方人的孤独感与恐惧感以及现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全面崩溃与瓦解,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作用。

四、意识流小说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的局限性尽管意识流小说对文学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开辟了有特色的写作技巧和一个新的文学表达领域,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学体裁之一,但是它们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意识流小说所反映的现实只是那些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作为社会很重要一部分的平民被忽视了,他们很少出现在这些小说中。无论是达罗卫夫人冷漠家庭所带来的痛苦,还是史蒂芬与宗教的斗争,抑或是布鲁姆的有家难归,他们都属于同一社会阶层们。其次,意识流小说只反映社会的负面而不是正面,没有直面整个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而客观地反映它,因此意识流小说所反映的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以牺牲外部现实为代价的。由于情节性弱,读者不能透过无秩序的意识流动而看到一幅真实的社会画面,因而对普通读者缺乏吸引力与可读性。最后,意识流文体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否定理性,它所揭示的意识活动通常出自作家本人的感受或想象,尽管我们也可以看到客观世界的痕迹,但至多只能引发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联系而已。折射在头脑中的外部世界不是客观世界的最初、真实又清晰的状态,因为一些主观因素如经历、教育和情绪都可能影响外部世界留在头脑中的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减弱了意识流小说社会批评的效果。尽管有这些局限性,意识流小说对文学领域的贡献还是不可抹杀,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理现实,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有所了解,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篇3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自然主义;自然真实;遗传;文学实验

19世纪以左拉为核心的自然主义文学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和观念,诸如真实自然的生活展现、遗传病理和描写、文学实验论,以及重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等,包括自然主义的创新精神与思想态度、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创作的思维方式等,对20世纪文学尤其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巴比塞因而评说左拉:“不应该把他归入十九世纪,而应归于二十世纪和未来的世纪。”①尽管20世纪文学创作中“很少有一个文学运动的成果像被曲解的自然主义的成果那样被后代如此积极地利用。它的影响一直是隐蔽的从未被无保留地承认过”②,但自然主义影响及其因素我们还是或多或少可以在现代主义各思潮流派作家的创作中找到影子,诚如卢卡契所说:“现代主义具有根本上属于自然主义性质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继续性在文学上的表现。”③

自然主义文学反对巴尔扎克式的图解社会、家庭,反对在特定观念指导下图解生活、人生,认为虽然现实主义文学也是真实表现生活,但是所表现的是作家经过自己的观念后能直接表达作家意识形态理念的真实。自然主义称这种真实是经过作家的理性过滤之后的真实。自然主义认为,真正的真实不在客观外部而在人物心理内部,要求将生活中本质与非本质的自然真实现象乃至琐碎细节,尤其是人的生理心理本能都纳入文学描写范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泛心理主义”流露出文学创作的内倾化和创作主体的客体化倾向,其本质内涵就是提倡文学创作的“全面心理化”、“心理自然主义”。早在自然主义作家福楼拜、莫泊桑那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感受、潜意识描写、心理真实自然流露等已见端倪,它们开创了现代主义文学心理自然主义的先声。

意识流小说可谓心理自然主义的代表流派。意识流作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柏格森直觉主义与表现自然主义真实结合为一体,主张完全真实自然地展示人物的内在意识流程。普鲁斯特认为,自然而真实的东西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追忆似水年华》通篇都是主人公马赛尔对往事的追忆,他始终沉浸于主观真实的世界之中,普鲁斯特把这种内在自然真实的心路历程创作观念称为“主观真实论”。吴尔夫认为,只有人的精神世界才是“真实和永恒的”,因此要求小说表现人物“私有的幻想”,并把它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从她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所描写的人物单一的意识流,到后期《波浪》中六个人物交叉复合的复杂意识流,从《达罗威夫人》中女主人公意识、死亡意识的展示,到《到灯塔去》中对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哲理思索,无一不是在人物的意识流程中真实自然地显现一次大战期间西方人对社会人生的痛苦彷徨与思考探索。吴尔夫称自己的意识流理论为“内在真实论”。意识流小说强调的对人内在真实自然的心理意识表现,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达到了完善和精美的程度。《尤利西斯》由布鲁姆、斯蒂芬和莫莉一天的意识流程所构成的意识流王国将爱尔兰社会及全人类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现代社会英雄们”的人格分裂、猥琐渺小、内心苦闷和精神崩溃刻画得淋漓尽致。布勒东评价说:“针对有意识的联想这种虚假的思潮,乔伊斯代之以一种竭力从四面八方涌现的潮流,而归根到底趋向于最近似的模仿生活,……与排成长蛇阵的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为伍。”①意识流从对外部世界真实自然的反映导向内心世界的真实自然显示,将外部自然衍生到“心理的自然”。作家是一个单纯的心理事实的记录者,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意识流作家对心理不加变化和增减,忽视了强调与概括,放弃倾向与评价,运用的是自然主义照相式的手法反映人物内心意识流动,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自然主义。表面上看,意识流是远离客观现实,实际上是一种更贴近现实、更逼近生活原生态的自然,是一种超越观念客观真实、更为真实自然的体现,是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的自然主义合流。

表现主义文学显然要比意识流小说走得远些,它的作品情节内容更是虚幻不定,人物形象也更不清晰,仅仅是一种类型化的标志物,然而作者所遵循的是细节和人物内心感受的绝对真实自然。无论是奥尼尔《琼斯皇》中的黑人琼斯,凯泽《从清晨到午夜》中的银行出纳员,还是卡夫卡《城堡》中的约瑟夫·K、《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等,人物丰富的心理无不真实自然地显示出对世界的恐惧和孤独忧郁的内心感受。表现主义的这种对外部世界变形扭曲而对内心感受真实表现的审美观念,是自然主义的外部真实向内在真实的衍生和发展。它与意识流一起构成了文学领域的一场由外向内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事实上,文学创作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是通过精心挑选和安排的自然事件的自然延续,或者就是对完全存在于人类心中的直觉感受的自然流露。人的感受对于客观现实来讲,尽管不乏扭曲变形、虚幻朦胧,但却是作家内在心理的完全真实而自然的写照。同时,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对应于一个心灵状态,这种自然现象的真实可信越丰富复杂,它所对应的心灵状态就越真实自然、丰富多彩。德国的表现主义作家、评论家贝恩指出:“表现主义所表现的与别的时期、别的风格的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并无二致:都是他与自然的关系,他的爱,他的悲伤,他对上帝的看法。只要艺术和风格是某种自然的东西,表现主义也就是某种绝对自然的东西。”②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人物遗传、生物和病理的作用,认为作为生命本体的人除了人性以外,不可避免地具有其他生物体所共有的原始本性。自然主义运用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分析人、描写人,还原人所具有的本性、本能的动物性一面,把人作为一个个病例对待,大量描写酗酒、、神经质等畸形病态现象。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以卢贡家族遗传谱表为框架,构建起20卷长篇系列小说巨集,以家族血缘关系的内在因素所形成的人物生理、的相似气质进行描绘,并借助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揭示了第二帝国的整个历史时代”。 自然主义的“人学”观念,尤其是对人的生理的表现深受欧美现代主义青睐,成为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在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里,女人与成了诗人表现内心忧郁苦闷的常用意象和主题,其放浪形骸与颓废丑恶的描写,在魏尔伦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继承。被称为“兰波之谜”的《母音》与《醉舟》,尽管不乏“审美”光环,但就诗歌意象的客观性而言,《母音》中诗人所描绘的其实只是横卧在诗人面前的美丽裸女形体,《醉舟》则是少年兰波初次与女合的真实自然的直觉感受。以“纯诗”而著称的“象征主义中的象征”诗人马拉美,其《牧神的午后》中牧神与西西里海边沐浴的仙女交欢的场景,似真非真,朦胧优美,热烈的竟致埃特纳火山喷发。在象征主义丰碑艾略特的《荒原》中,安东尼奥与克莉奥佩特拉、海伦、狄多式的上流社会人士淫逸放荡,而生活在下层社会“老鼠洞”里的人,也过着颓废空虚、放纵的庸俗日子。荒淫无度的泛滥是导致社会荒芜的主要原因。艾略特明确指出,只有皈依上帝,遵循告诫,控制泛滥横流的,灵魂才能获得自由超脱和新生。象征主义诗歌作为现代诗歌的主导,认为生活的意象与内心的真实是相通的,而大量的颓废、丑恶和的生活是19世纪后期至二次大战期间西方社会最真实自然的生活内容和人生状态。弗朗茨·梅林说:“艺术只有在它看来像自然,而我们又意识到它是艺术时才可以说是美的。”据此,他称象征主义大师梅特林克及其作品为“现代自然主义”。①

同样,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然主义生理的影子。《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代人身上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旺盛的。奥雷良诺与到他帐篷过夜的各种女人生了十七个孩子;雷贝卡最终抵挡不住阿卡迪奥的诱惑而嫁给了他,从此夜夜放纵;奥雷良诺第二的情人狂热的,可以促使家禽成倍繁殖;第五代乌苏拉与第六代布恩迪亚,过度的致使婴儿被红蚂蚁吞噬都全然不知。马贡多的百年历史也是布恩迪亚家族绵延不断的史。略萨的《绿房子》就是以绿房子妓院的生活内容为中心,概括出20世纪20年代以后秘鲁北方长达20年的荒淫堕落与愚昧落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在鲁尔福的《都是因为我们穷》中,达霞与两个姐姐长大成人,放荡而成为,及至“深更半夜,只要他们一吹口哨,她们马上就领会其意,后来连大白天都会去鬼混。她们老是去河边打水,有时稍不留神,她们就溜到畜栏里,光着身子,每人抱着一个男人,在地上打滚”。作者从自然生理的角度来阐述,是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穷导致了人物道德的堕落,这与左拉塑造的娜娜因了饥饿而去街上勾引男人,沦为巴黎高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象征主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表现为颓废和含蓄,意识流小说是对人的的本真还原,劳伦斯的渲染具有诗化美感的话,那么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生理描写,则具有放浪奇特和丑恶变态的特征。自然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传入拉丁美洲以后,很快被拉美作家所接受,对龌龊污秽、丑恶的自然主义描写贯穿了拉丁美洲文学创作。无论是丑恶愚昧的社会,还是令人恶心的生理,作品所导向的都是悲剧。“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乌斯拉尔·彼得里说,悲剧是拉丁美洲现代小说的基调。它源自自然主义,……从这个悲剧基调中,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现实就是这等龌龊、恶心和可悲。”①拉美作家反复宣称,这不是为了以感官刺激去赢得读者,而是出于无奈,因为他们无法将现实的丑恶变成美丽。

法国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的遗传、生理等因素往往是作为情节内容的串连线索和特定题材出现的,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感情、观念倾向和主题内涵的一种依据或材料。现代主义则把生理当作生活本身,当作现代人生的本质来渲染描绘,甚至不乏欣赏和展示的成分。人的潜意识中的意识、人的本能感受体验成为了现代派文学创作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和中心。在内倾化和创作主体客体化的审美观照下,淡化外部世界,转而对人体内部的生理、个人体验作自然主义的全方位描写,成为现代主义作家的一种主要倾向。自然生理已不再是自然主义作品中的线索和展开故事情节的工具式载体,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具有社会人生的本质内涵属性,这是现代人面对社会异化而形成的一种人性异化,是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的一种人生内容和价值取向。人不再直面社会、充满理性,承担扭转乾坤的重任,而是蜗居到内心潜意识或生理的宣泄中感受自我的存在,从而获得人生的慰藉。自然生理是现代人的人生体验和自我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现代派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

法国自然主义重视文学创作的科学性与实验性,具有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特征。左拉认为,既然实验的方法可以引导人们认识肉体现象,那么它也可以引导人们认识感情和精神的现象。“既然以往作为一种技艺的医学现在构成了一门科学,文学为何就不能借助实验方法也成为一门科学呢?”②自然主义文学在创作内容和艺术审美观念上的反传统倾向、对人物的实验观察分析、对语言形式及其舞台表演的实验探索精神,给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现代派作家继承自然主义的反传统精神,在对人生作生理实验分析,对文学艺术形式进行革新实验的同时,走向了人的全面内在自我异化,在否定现实世界的同时,只感受到人的忧郁孤独和恐惧。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作家世界观的悲观成分,直至到梦幻之中去寻求生存空间。同时,现代主义的语言形式历险试验,使得他们甚至把语言本身当作了文学的对象和内容,语言成为存在和思想的家园。象征主义的语言形式探索、未来主义的合成戏剧实验、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记录和自动写作试验、荒诞派戏剧的舞台革命、存在主义的人生哲理的境遇验证等,无不具有自然主义及其“实验文学”倾向。正如欧·豪在《现代主义概念》一文中所说:“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作家,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试验。”③

超现实主义是一个典型的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文学试验的流派。超现实主义作家认为,本质的真实自然不在客观现实世界,而在人的梦幻世界之中。在他们看来,梦境、幻觉和潜意识内容源于生活,同时又排除了现实中的理性思维的偏见。超现实不同于常人观念中的真实,却比现实生活更自然真实。文学创作只要把直觉中涌现出的感受自动记录下来就行。超现实主义作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创作主张。他们集体酗酒或打针吸毒,在梦境幻觉中快速自动记录下大脑中闪现的念头和句子,醒后稍加整理,打印成文。也可数人合作,随意拼凑成文。《磁场》就是布勒东和苏波自动写作的一种成功实验。阿波利奈尔早期称超现实主义为“超自然主义”,他界定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自动记录实验为“回到自然本身但是不像摄影师那样去模仿自然”④。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感受、自动写作及随意并置转换意象,其实是玩弄文字魔术,打破语言常规,用实验的形式来组织语言,暗示作品内涵,在自然中流露出神奇新颖,在真实中显示出深奥神秘。在对文学创作的实验中,在使得文学内容回归纯粹自然——梦幻自然,使文学创作手法回归自然——自动写作的同时,也把文学引向超自然或超现实。超现实主义深入的潜意识显示、使人难堪的梦境描述、放纵的非理性观念,尤其是半抽象、半程式化、密码式、实验性的表现方法是“对于对象世界的具体的、自然主义的‘可信’的表达”,超现实主义“企图在传统的、同时虽然是自然主义但却联系着现实对象的形式中,使人为地设想出来的,但却仍然是虚幻的、极端可怕的幻象世界,得到具体化”。①

篇4

    历经30年的发展,90年代西方的绿色环境运动在内容上和理念上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产生出一些新趋势,也引伸出一些新问题。

    一、 90年代西方环境运动的新趋势

    与70、80年代相比,西方环境运动在90年代产生了四大发展趋势:实践层面,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政治层面,从“红-绿结合”发展到泛绿;思想上,从深绿发展到浅绿;文化价值上,出现了后物质主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第一, 在实践上,从绿色运动的层面进入以绿色政党活动为主的层面

    为了认识 90年代绿色环境运动的这一特点,可以简单地回顾绿色运动的前史。

    60年代是绿色意识的精英启蒙阶段,主要事件是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发表了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她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工业污染对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类自身的损害,陈述了工业技术革命的生态破坏后果,第一次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肯尼迪读后倡议次年为联合国自然保护年。卡森的这部书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

    70年代是公众绿色意识的动员和形成阶段,主要事件是罗马俱乐部的活动和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回应。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正处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发出了关于“人类困境”的天才预言。罗马俱乐部关于“只有一个地球”口号成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重要背景材 料,后成为人类共识。在70年代初,发达工业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环境管理机构。

    80年代是群众性广泛的绿色抗议运动阶段,主要事件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业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抗议运动和矛头指向冷战双方的、与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群众性绿色抗议运动。80年代也是发达国家绿党活动最活跃的阶段;80年代还是全球绿色意识形态的群众性普及阶段。学界、媒体全面介入绿色话题,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从60、70年代鲜为人知到80年代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常识,绿色意识形态也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绿色一翼。

    90年代以后,绿色环境事业走向全面政治化阶段。与前20多年相比,90年代的绿色运动呈现两大特点:国际政治行为,政党政治。1992年全球环境峰会――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已进入维护共同家园的全球时代。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特别重要的是,90年代中期欧洲中左政府执政出现的“红-绿联盟”政治现象,即社会民主党人与绿党共同组阁现象,使绿色运动的主题转向了以往绿色运动最为拒绝的政党政治。

    绿色运动向绿色政治的转向,形成了90年代环境运动总特点,即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在欧洲各国绿党通过与社会民主党人的联合执政成为体制内的执政党之后,绿色运动表现为普及性、组织性上升,民间性、社会性降低。近年来,尽管媒体时有关于“绿色和平组织”在海上拦截日本捕鲸船、多瑙河全程污染、生态死亡等抗议活动的报道,但是90年代鲜有70、8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群众抗议运动。即使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军和北约使用贫铀炸弹的情况下,整个西方也没有出现群众性的环境抗议运动。

    第二,在政治上,从“红-绿结合”到泛绿化

    整个80年代乃至90 年代中期之前,绿色环境运动的“红-绿”结合倾向一直居主流地位。尽管主流绿党主观上强调自身的中性色彩,但是,作为一种本质上反体制、反主流的社会运动,其矛头主要对准工业社会的既成秩序、反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因此,绿色环境运动天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这个意义上,“从红到绿”、“红绿交融”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90 年代中期红绿联盟执政的实现,是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上的发展顶峰。从社会民主党的角度看,红绿联盟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战略的胜利;但是从绿色运动和绿党本身的发展线索看,红绿联盟既扩展了自身内部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一脉,也标志着绿党活动向泛绿化方向的延伸。也就是说,主流绿党不仅在政治上谋求与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左政府,实现红绿联盟,而且它的存在和上升也“绿化”了西方各大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迫使整个政治景观出现泛绿化,客观上推进了政党政治的“绿化”进程。事实上,欧美国家90年代的竞选政治中,无论左中右阵营,现已无党派不打“绿色牌”。在各党派的竞选宣言和纲领中,绿色条款都赫然在目。泛绿化是90年代欧美政治“中性化” 的主要原因。所谓“两头靠中间”,左右向中看齐,实际上是向“绿”看齐。至于各大政治意识形态本身的绿化,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传统的保守主义和革命的社会主义都接受主流绿党的激进生态观,而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都主张改良主义的生态观。它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根本态度不同,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绿色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 ,在思想上,从“深绿”到“浅绿”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哲学理念,绿色环境运动的主流指导思想是“深绿”色的,生态主义者也将之归结为“深生态学”。研究者所说的生态基要主义(生态原旨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简称生态主义),都属于“深绿”范畴。原旨的生态主义者也即主流绿党,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界的掠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集中批判技术中心主义。其极端的形式即所谓“动物权利”、“生物权利”理论。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反对一般地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在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批判中反对走极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口号下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这种从认识上和哲学理念上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既拒绝狂妄的、以技术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早期粗糙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远离极端的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绿色意识形态的淡化即浅绿化。绿色时尚从深绿到浅绿的转化,意味着人类绿色意识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非技术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已成为绿色思想的主流和共识。

    第四,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在文化观念上,绿色环境运动及其思想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在绿色思想各派别中,除了那些受传统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流派仍重视理性主义、进步主义的价值之外,新兴的主流绿党、绿色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基本上都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新一代青年中出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

    作为新兴的、流行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是当代西方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专业人员、公司白领)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价值倾向。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以及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折,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在发达国家的特定时期,都存在着从二战后的高度富裕中得益的年轻一代与经历过一战、大萧条和二战痛苦的老一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分化。饱受战争痛苦和经济萧条的老一代人的群体价值取向是物质主义的,他们最关心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需要和安全保障。战后“婴儿潮”一代人(1946-1965年出生)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期长大,关注的重点不在食物、住所等直接物质需要,其价值追求与上一代以人身保障和安全为目标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有差别。当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为选民时,开始出现一定的后物质主义倾向。但是,这一代人仍重视物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在价值观念的总体上仍是物质主义的。由于西方社会持续的繁荣,后来数代人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婴儿潮”一代人后代的“X一代”(1965-1981年出生)不再在乎财富和成功,行为更为自主,也更加远离物质主义价值目标,能够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诸如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其后,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回生代人,即现在被称为“G一代”(全球化一代)或“E一代”(电子网络一代)(大约生于1977-1994年)又向我们走来。他们比“婴儿潮 ”那一代理想主义者更务实,比“X一代”更有信心,更有个体自觉,并更具有全球环境关怀。他们崇尚“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天然的基础。真正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一代人,是绿色环境运动和绿色环境意识的深厚社会土壤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关于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主要是指90年代绿色理念在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作为一种全球主义意识的绿色理念的发展;二是在欧美风行的“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实践中,看绿色理念的新意、特色和影响;三是从绿色意识形态与当代新自由义主流思潮的冲突中,看其政治哲学基础的新变化。从总体上看,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地位上升,尽管在欧洲和美国反差较大,情况不同。

    1,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

    90年代的全球化从正负两方面促进了绿色意识形态的发展。

    首先,由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绿色意识形态的地位空前上升。随着90年代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民族国家能力下降,国家边界软化,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框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欧盟和欧元区的建立,是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新的发展现实的应对措施与战略努力。科索沃战争中联合国的消极作为则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现实的客观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凸现出全球治理的客观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负面全球问题包括:核武器扩散及核安全问题、全球环境危机、全球生态毁灭、国际毒品交易、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近30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并在90年代迅速加剧。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全球问题的主体。其中每一项的恶性发展都可能引发全球性危机,威胁全人类的安全。而全球环境危机则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心问题之一。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全球变暖,等等。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单一民族国家力所不及的。危机当前,具有全人类共同命运感的绿色环境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地球生态毁灭的威胁下,在人类为自己人种存在而奋斗的关头,绿色意识形态天然蕴含的全球主义意识的优越性自不待言。

    其次,从正面看,由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引发了全球主义的进一步普及,绿色意识形态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同样不可否认,当代全球主义理念深深打着新自由主义的烙印。但是,当代全球主义毕竟具有区别于新自由主义逻辑的进步方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90年代的全球主义毕竟具有以往世界历史上的全球化所没有带来的新质。绿色意识形态在90年代的发展显然属于全球主义具有新质的内容之一。

    当代全球化由于其广度和深度,具有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人类今天生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极高的世界上。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核安全等,都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务,而是与全人类的生存和利益息息相关。这一全球利益和安全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日益增长,使带有超地域、超民族、超国家意识的全球主义观念空前普及。绿色意识形态关注高于单一国家安全的全人类安全。90年代人类的生态关怀、绿色环境意识、绿色和平要求都打上了全球时代的烙印,具有“后现代”的新质内容。全球主义的普及是当代人类在文化理念上的进步,体现了人类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而全球绿色生态环境意识作为具有新质的社会共识,集中体现了90年代全球主义理念的发展特点,表现出对以往传统全球主义的更新与超越。人类的全球观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备现实基础。

    2、绿色意识形态与“第三条道路”

    绿色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民主党“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三条道路”的提出,是因为传统的政治选择以及它们所赖以存在的价值观已不足以适应今天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第三条道路”根据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深受绿色意识形态理念浸染的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的变化,提出了“新政治”。

    所谓“新政治”,并非“第三条道路”的发明,是欧美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新政治”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产物。以绿党为代表的新政治党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基础,就在于其成员拥护后物质主义的价值理念。二战后西方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期,人们生活安定,普遍富裕。由于教育普及和消费发展这两大因素的影响,新中间层和高学历层大量增加,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产生剧烈变化。特别是由于西方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的冲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检讨自身生活方式的合理性,质疑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由于具有后物质主义倾向的这一代人的出现和存在,大大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左右界限模糊,政党忠诚下降;阶级利益淡漠,阶级识别相应弱化。在阶级认同降低的同时,围绕诸如种族特性、移民、性别、民权、环境和核能利用等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重大政治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政治认同。

    90 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依据现实的变化,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以左右划分的政党政治、阶级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新的政治治理方式。“新政治”以所谓不同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种模式”实行“社群主义”的“新治理”,核心内容是强调“辅助性原则”,即公民是第一责任人,国家是辅助者,强调个人的自救,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建立政治力量与“市民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新政治”的基础理念是“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这一理念背离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原则,转而置根于绿色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个人即政治”。绿色意识形态的个人责任原则、自主原则、自治原则、基层民主原则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构成了“新政治”的理论背景。

    3,绿色意识形态与新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绿色意识的政治哲学背景是无政府主义。这一基本政治特征决定了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之间的根本对抗姿态。

    自里根、撒切尔主政以来,西方经济历经20年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以解除管制、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启动了自由市场的活力,结束了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西方经济“十年滞胀”的困境,并推动了信息产业革命和新经济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全球化浪潮,更是进一步扫清市场壁垒,在全球空前扩张了自由市场的疆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的发展,也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进一步边缘化,外在于全球化进程,陷入贫困的深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试图凭借新自由主义霸权,建立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篇5

[关键词] 现代物流 服务营销 顾客满意 竞争优势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三、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1.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服务,而且通常是无形服务。服务营销贯穿了现代物流的整个活动过程。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及地点等方面的选择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同样,在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过程中,物流企业所要考虑的都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如何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现代物流离开了服务营销的理念就失去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而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可以为他们带来便利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客户所期望的程度。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对该企业具有忠诚度和是否愿意与该物流企业建立持久的联系。

2.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多。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增多,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物流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每年约有2.6万亿元左右的物流支出,要想从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关键是物流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服务的定制化程度较高,不管是对物料供应的服务,还是商品配送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服务的设计与提供,这种高定制化的服务只有通过采用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够实现。

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制定顾客服务的标准;顾客服务的标准要因顾客而异,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服务标准的定义也不同。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少物流企业的员工都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很好地为顾客解决问题。服务营销观念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和强化近几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普遍趋势的开放式竞争态势下,如何将服务营销观念进行归纳并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服务营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在物流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注入服务营销的理念,把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6月:30~32

[2]田宇汪宇波:物流服务营销论.物流科技,2001年11月:3~7

[3]马骊:论物流企业的服务营销.特区经济,2006年11月:371~372

[4]汪宝俊: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79

篇6

文化与人类个体的生活,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群体(如种族)中的个体生活的总和,是这些个体生活情态的总体表现;另一方面,文化作为这种总体表现,又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内在基础,为个体提供价值体系和意义中心。因此,可以说,人类个体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建筑了文化这座房屋,而这座房屋就成为个体生存的精神家园。

与传统文化相对照,中国当代文化有三种因素在起结构功能作用:流行、形象(明星)和消费。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当代文化的相应特色,使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建筑与栖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尚,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都有流行与过时的问题,而对这 一问题的具体解答,形成了文化历史的发展。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不是流行性而是稳定性起着结构功能作用。与西方古代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有求变精神,如《周易,系辞传》所言:“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然而,这种求变精神的目的却又是统一不变的道(规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同上)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讲团时顺势,另一方面又讲虚静守一,理想的境界是达到变与不变相统一的中庸之道。与此相反,当代文化放弃了变中求一(道)的传统理想,以流动不居的新景象、新风尚为追求目标。WWW.133229.CoM当代文化的一味求新,表现了个体自我从传统文化禁忌解放出来,而自由地实现自我个性和欲望这一事实,并且通过求新加速了文化发展。但是.因为“新”变成了目标,在无限制的新旧替换中,当代文化的求新又不仅难以形成文化发展的整体积累,而且也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个人风格。这使当代文化缺少意义深度,更多的具有表演性和游戏性。“流行”因此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定。流行既表现了当代文化在求新的游戏中不断被时间削平(意义消解)的事实,又规定了在普遍化的求新活动中个人风格的实现只是一种模式化的形象表演。

以流行性为规定的当代文化,破坏了传统文化和个体之间的建筑与栖居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感。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包括精神价值和形象表现两个层次。当代文化使这两个层次分裂,并且抑制精神价值而扩张形象表现。无意义的形象表现就沦为单纯的形象游戏。所谓“无所归依”,就文化活动而言,即指在这种形象游戏中得不到自我实现的肯定意义,只能徒然追逐流行形象的过眼烟云。这造成了精神漂泊与形象游戏的恶循环:越是无所归依,越是追逐形象;而越是追逐形象,越是无所归依。因此,与传统文化相比,当代文化不仅在个体解放的意义上是感性的(否定了传统的理性束缚),而且在自我失落的意义上必然是更加感性的(因为缺少意义的支持)。这是当代文化难以消除的“形象悖论”。明星是形象悖论运动的产物。一方面,明星作为文化工业制作的当代形象,肯定了形象游戏的无意义性(它只是形象);另一方面,明星又作为当代文化生活的新偶像赋与形象游戏某种超越意义和可能价值(它被制作为某种风格或个性的象征)。在明星崇拜中,个体得到某种个性的肯定或可能性提示——你也是,或也可以这样!在形象潮流运动中,明星成为个体精神的暂时居所。但只是暂时的居所。由于它作为文化形象的平面性,明星不仅没有突破当代文化的流行体制,而且正是这一体制的一个生成基因和调节机制。明星以它们的生灭明晦引导当代文化的流行性运动。

在形象游戏和明星崇拜中,展现了人们对形象的强烈贪欲。这种贪欲不仅表现于人们对形象的沉迷,而且表现于人们对形象的加速度消费。出于对形象的贪欲,入与形象的关系完全被流行性所决定。实际上,传统审美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人与形象的内在的(即有生命的)和超越的(即关于精神的)关系被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与形象之间的物的关系——纯粹消费者和消费品的关系。形象变成了日常消费品,文化或审美变成了消费。这是当代文化发展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事实。在这一变化中,提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根本问题。比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形象与意义(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自由与享乐的关系问题……在向消费转化的过程中,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正在审美化。但这是否就是席勒所展望的“审美文化”的到来?在消费化过程中,以大众文化模式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是否是文化民主的真正实现,还是被一种似是而非的经济民主所替代(操作)?但是,对当代文化的观察和感受确切地表明,在消费化过程中,形象对人们的感观的刺激与满足不但没有提供相应的精神慰藉,相反更加强了人们的精神饥渴。这种精神饥渴表现为不可遏制的形象欲望。同时,人们自由的享乐形象是以放弃精神对形象的自由为代价的—一他被束缚于对形象的无限欲求之中。传统文化主张“立象尽意”,但又追求“得意忘象”。然而,在当代文化的 形象消费活动中,人对形象的双重自由都被取消了。

由于当代文化以流行、形象和消费为结构要素的功能性转换,作为当代个体生活的总体情态,当代文化表现了个体心理的结构性失衡。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失衡的正反价值,越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在此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当代文化能否再次为人们提供一个可栖居的精神家园?而现在,这个家园却是日益不可栖居了

二、在天地之间立其心的中国美学

对当代文化困境的考察提出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必要;而当代文化在其结构功能性转换中所表现的审美化趋向把视点集中于传统美学。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作为现实的人伦文化(非科学的和非宗教的文化),正是通过美学,或以美学的形式,完成了它的最高境界的创造。在天地之间立其心,是中国美学所表现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意义,这也是传统中国美学对当代文化的重要启迪所在。

构成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天地人同构共感的宇宙观。“兼三材而两之。” 《易传·系辞下》三材,即天地人;两之,即天地人皆禀阴阳之气而生,又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运行。西方传统的宇宙观,一是天人相分,以超人的天(自然理念)为真,以现实人生为幻;二是动静相分,以静止不变的形式(亦即理念)为真,以变化生灭的事物为幻。天地人同构共感的宇宙观既不承认天人相分,也不承认动静相分。天地人皆禀阴阳之气而生,天人不仅不相分,而且是天人感应的。董仲舒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也因为同以阴阳为本体,阴阳之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所以,天人都不是以静为真、以动为幻,而是以动为静,“唯变所适”(《易传·系辞下》)。在中国特殊的宇宙观中,是一个人伦化的宇宙世界,也是一个宇宙化的人伦世界。这一方面使中国式的心灵不向现实人生之外更求一个越然冷漠的宇宙,不把对真理和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天外境界;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在物我对峙中,以征伐掠夺自然为事功的主体人格。中国的宇宙精神是“取其中”,所谓取其中,即谓人生天地间,天地亦不离人生。这就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易传·系辞下》)。

在天地人同构共感的宇宙观基础上,培养起了独特的中国心胸——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以人生的眼光看宇宙,又以宇宙的眼光看人生。以人生的眼光看宇宙,宇宙就是人生的世界,而且是一个与人生不可相分的不断生成的世界。这可以说,宇宙的行为就是人生的行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下》);又可以说,宇宙是为人生的(“人之生也……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郭象《庄子注疏》);以宇宙的眼光看人生,人生的行为就是宇宙的行为(“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中庸》),也就是为宇宙的(“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易传?系辞上》)。所以,一方面是一个人伦化、情感化的天地(天地可感,鬼神可泣),另一方面是一个最现实最真切,同时又是最超越最空灵的人生。这两方面的结合,就形成了中国伦理意识的形而上情怀。所谓天地之心,就是以一种“浑与万物同体”(程颢)的宇宙意识泛爱众生万物,“以合天心”(张载)。

在天地之间立其心,这就形成了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因为天地的人伦化、情感化,天地直接向个体人生呈现一片可观、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境界——一个身心俱适的居所;因为人生与天地一体,人生也就展现出混同天地的无限生机和玄远意蕴。中国美学精神永远是指向人生的,即使是在一片荒寒无着的意象中仍然运行着深烈的人生情怀。但是,这种指向人生的审美精神又是归于宇宙的,即归于冯友兰所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天地境界(《新原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艺术意境中,总是既感受到缠绵茵蕴的人情意味,又感受到挥之不去的宇宙荒寒。因此,中国美学精神的真正对象,不是具体的有限景象(实景),而是“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道)”(《宗白华全集》)。就是天地之心所感受领悟的天地境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这确定了中国美学处理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形象与意义关系的特殊路线(如“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这里要指出中国美学精神的特殊旨趣:包涵着人间意味的超越意识。在此意义上,中国美学精神是归于中国哲学精神的。进一步讲,作为一种精神表现,中国哲学在其天地境界中展现为中国美学的意境;作为一种精神的生成(如冯友兰所讲的哲学在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中国美学又归于中国哲学的天地精神——这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玄远之致。就此而言,李泽厚把“天地境界”直接等同于“人生的审美境界”(《华夏美学》,93页)则失于含混。冯友兰坚持两者的区别,是自有其深意的。

三、在现实生存中重塑乐生的文化心理

在天地之间立其心,就是要“立其大”,为自我的存在提供一“安身立命的境界”(冯友兰)。中国哲学以体用不二、知行合一为要义。“君子志于道”(《论语·述而》),“道”,不仅是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把握,而且同时必须是身心以赴的实践于道。换言之,道不仅意味着形而上的知,并且意味着形而上的生——以自我生命的实践创化出一幅博大充实的人生境界。而且,生是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哲学是为生命的哲学。以这种为生命的哲学作基础,中国美学精神在成就一片天地的审美境界的同时刹那间,就超越了这片审美境界而指向具体现实的生命(人生)境界。中国美学精神的最高理想是超审美的,是以天地之心为内含的生命意识及其实践。乐生,则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核心。今天,我们来重新审视在天地之间立其心的美学精神,就是要以此为基石,重塑乐生的文化心理。

乐生首先是重生,是孔子式的以生为要义:“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但重生不是贪生,而是以天地之心在现实人生中创化出“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中庸》)的生命境界,以获得自我有限生命的无限生发和拓展。因此,乐生既是尽心知性而知天命,以天地之生为大德,以合天地之生为至诚(孟子);又是与天地井生、与万物为一,从而物我两忘、与道冥一的达观(庄子)。乐生即是爱生,也是养生。爱生,即以万物一体之情泛爱众生而亲仁(程颢);养生,即是以自然为本,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郭象)。乐生是对生命的形而上意义的领悟(知),也是这种生命意义的个体实践——生(行)。知深化了生,进而生又超越了知。因此,具体实现的生,当下成就的却也是个体身心与天地万物精神贯通的灵明境界。

篇7

关键词:意识流 意识 自然主义 内心真实

一、意识流与精神世界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二、自然主义的基本概念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是回到人和自然,是直接的观察,精确地解剖以及对世上所存在的事物的接受和描写。在自然主义的作品中,就不用抽象的人物,不再有谎言式的发明,不再有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真实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真正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相对事物,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在像那些发明典型人物的理想主义者那样地作出结论之前,必须先从人的存在的本源去认识人;作家们今后只须从根本上来重新把握结构,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人的文献,按这些文献的逻辑来展现它们,这就是自然主义”。这是左拉对他所倡导的理论的明确解释,在左拉的这个定义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自然主义来自人类生命的本质。左拉说,他说提倡的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不是一种新的发明,更不能说是一场革命,而是人类生命的自然流露,他只是将这个词应用在民族文学发展的现阶段而已。在他看来,世上万物都具有自己的一种“永恒内核”,这种“内核”就是万物的“生命”,是一种遗传基因。他认为“回到自然和人”这条自然主义的脉络,一直深入到往古的一连串时代之中,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由于“永恒内核”隐藏在万物之中,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明的条件下,被不同的形式包裹着,因而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采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它,解释它。在作品中,树木,山川成为存在,人类成为了自然的基础,自然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进化的产物,这就是现阶段对“内核”的理解。

第二,自然主义是“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在实证论看来,人类没有现象以外的任何知识,现象是唯一的出发点。左拉由此提出,“真实感是小说家的最高品格”,他认为一种现象的出现自有它的因果关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相续或重复出现,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自然、种种的存在和事物的探讨”是可以结实真理的。从事实出发,左拉说:“想象不再有用武之地”。作家也不必操心故事的编排、情节和结局,顺其自然,“按本来的面目去接受自然,既不对它做任何改变,也不对它作任何缩减;对于以它本身来提供一个开端、一个中段和一个结尾来说,它是足够美的,足够雄伟的了”。在自然面前,艺术家不需要构想一段惊险的故事,也不要用戏剧手段安排情节,只要在生活中取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精确地解剖他们的行为即可。小说家是一名事实的记录员,作品就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自然主义的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但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自然主义则根本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目的,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自然主义作家拒绝做一个政治家或哲学家,而要做一个“科学家”,对所描写的人和事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如左拉所说的:“我看见什么,我说出来,我一句一句地记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

三、意识流与精神世界的自然主义

意识流的作家们在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理论的影响下,几乎一直信奉内心主观真实,摈弃客观描绘。他们主张文学真实反映生活,但这种事实,不是表现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心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觉。

首先,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意识流是一种关注人的文学流派,特别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而从自然主义所强调的内核中,“回归自然和人”是我们绝对不可忽视的主题。所以从这点出发,可以把意识流看作是自然主义向人的回归,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回归和探索。

其次,意识流作家主张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过程,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最能表现出人物意识流动的自由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自由展示过程。所以意识流作家首先把“自由联想”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引入文学创作。与传统的“自由联想”不同的是,意识流的自由联想,不仅仅表现理性意识、显意识的联想,还表现潜意识、下意识的思绪,联想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各种意识无秩序地、随意地闪现。在自由联想的心理时空中,过去、现在、将来自由交错出现,彼此颠倒,意识与无意识的念头相继出现,不受形式逻辑、“联想关系”“连接点”的限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散漫性。从一个意识的中心转向另一个意识中心,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联想。在意识的无序而随意的大幅度跳跃联想中,使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更丰富多变,真实可信。在意识流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内心独白,它侧重于真实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状态,它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意识本身的过程。从朦胧迷离的梦呓,支离破碎的断想,生命冲动的狂热,到清醒的理智思想,相互渗透,连成整体,表现出不受逻辑思维限制的特征。意识流给人的印象完全是一个精神世界的描写,一个精神世界的探索。而其间所要表现内心的真实性,这于自然主义要表现的真实性相仿。自然主义,在自然面前,艺术家不需要构想一段惊险的故事,也不要用戏剧手段安排情节,只要在生活中取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精确地解剖他们的行为即可。小说家是一名事实的记录员,作品就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自然主义的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自然主义作家拒绝做一个政治家或哲学家,而要做一个“科学家”,对所描写的人和事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如左拉所说的:“我看见什么,我说出来,我一句一句地记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识流表现真是的内心看作是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意识流表现精神世界的方法入手,分析了和自然主义的联系。首先,在弗洛伊德等理论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意识流,是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这点和自然主义的“回归人和自然”部分相重合,可以把意识流看作是自然主义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回归;其次,意识流小说家们主张文学真实反映生活,但这种事实,不是表现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心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觉。自由联想最能表现出人物意识流动的自由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自由展示过程。所以意识流作家首先把“自由联想”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引入文学创作。在意识流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内心独白,它侧重于真实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状态,它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意识本身的过程。在自然主义中,小说家是一名事实的记录员,作品就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自然主义的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识流看作是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柳鸣九.法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遵义医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流行语是时代特征的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流行语的产生及普及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在隐喻、转喻、象似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流行语的产生及理解的理据。由隐喻、转喻及象似性产生的流行语体现了人类思维模式及认知能力。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流行语被赋予了新的情感色彩,同时体现了人类求新、寻简、标异的需要。

关键词:流行语;隐喻;转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3-0047-03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的变化是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纵观汉语词汇的演变,不难发现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词语产生,新的流行语被广泛运用。流行语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显示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由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变化,为适应新的环境而赋予旧词以新的涵义。简而言之,流行语是新创造的词语及表达。

一、由隐喻过程产生的流行语分析

如今很多流行语的构成方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构词法,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来解释其意义。大量的流行语汇中都含有隐喻的认知因素, 即通过熟悉的、旧的认知域向不熟悉的、新的认知域的投射而形成流行语义。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人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人们往往参照其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1]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其过程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两个域之间进行的映射。利用隐喻的方式来创造流行语,主要是出于求新、求异的心

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考虑,也可以说是由于语言贫乏,但又要满足表征需求而进行新的创词过程。隐喻包括: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由隐喻产生的流行语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扩展了原词的意义。

“井喷”本是一种地理方面的术语,指地层中地下水、天然气等由于压力的原因喷出地面的现象。但如今不再局限于地理方面的涵义,而投射到汽车、旅游、股市等行业,现在的引申意义为火爆、热门的意思。如:“沪指井喷45点,四大推手助A股飙升”;“家电下乡渐入佳境,7月份空调销售井喷增长”。“井喷”的本义与引申意义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突然暴发,飙升”的意义。人们正是在这种相似性的基础上对此词进行联想。同时,源喻向目标喻映射的过程也是将抽象概念的理解转化为具体概念的过程。人们借助地理上的这种物质“井喷”现象,来理解股市、销售、旅游数量上的“飙升”,也体现出人类的隐喻思维方式。和此词相似的流行语有:“绩优股”(比喻优秀学子)、“豆腐渣工程”(质量极其差的工程)、“软着陆”(经济平缓减速发展)、“泡沫经济”(虚夸的经济);“踢皮球”(互相推卸责任)等。

由隐喻产生的流行语经常附加有较强的感彩。隐喻造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构造的词往往具有鲜明的色彩义,尤其是形象色彩,使人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官二代”本义是指高官的后代,

本为中性词。“官二代”现引申为开名车、穿名牌、戴名表、举止张狂、挥霍无度的纨绔子弟,同时也形容高官后代的种种不良行为。“官二代”由其本义向新意义的转化过程就是隐喻思维在发挥作用。在这一隐喻过程中“官二代”由原来的中性词变为贬义词。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当人们看到“官二代”立即浮现出的是他们的负面行为。类似的词还有:“富二代”、“压二代”、“穷二代”、“房二代”等。

二、由转喻过程产生的流行语分析

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一个认知过程。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中,强调的是凸显关系。转喻中反映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事物容易理解或容易被感知的属性或方面被用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另外某一方面或部分。[2]转喻主要有以下类型:部分代替整体、地点代替机构、商品生产商代替商品、物品代替使用者、机构代替相关人员、受控物代替控制者、原因代替结果。流行语以简洁、新奇、便于理解而受到广泛使用。在流行语的造词过程中,转喻作为一种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无锡;现代物流;瓶颈;对策研究

1 引言

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和正在建设特大型城市的无锡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十一五”期间,无锡将建成与上海国际物流中心相呼应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基本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因此无锡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意义重大。

2 无锡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无锡跻身国际化大都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有助于无锡建设特大型城市

“十一五”期间无锡围绕建设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这个目标,结合特大型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无锡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重点搞好现有的“两园一中心”,即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新的“两园一中心”,即藕塘物流园区、宜兴物流园区以及无锡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无锡物流业不仅是无锡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也关系到无锡在全国乃至全球物流链中的竞争能力,是无锡发展特大型城市功能的需要。可见,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无锡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助推器”。

2.2 有助于无锡拓展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空间

拓展发展新空间是今后一个时期无锡要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带动无锡市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业,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等设备的制造,还涉及货代、堆场、电子商务、邮政、通信、银行、保险等服务领域。专家分析认为,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达到1∶6,即物流业收入1元,相关行业收入为6元,因此,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无锡“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

2.3 有助于无锡“五个中心”地位的确立

无锡市委“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城市新坐标——“五个中心”,即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 它的确定,是市委审时度势,充分衡量无锡自身基础优势后提出的,既彰显无锡富有特色的历史底蕴,又指明了无锡未来发展的方向。“五个中心”以商贸物流产业为纽带,积极拉动国际制造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旅游服务产业、职业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此为着力点提升无锡区域性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功能,为此无锡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显得迫切又十分关键。

2.4 有助于无锡营造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

外向型经济是无锡的第一性经济,如何营造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是我们使外向型经济的领先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恰恰可以在提供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配套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如果说,过去外商比较看重各种减免优惠政策,那么今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更多取决于区域的“物流环境”,无锡必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3 制约无锡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瓶颈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无锡综合实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结合无锡的实际情况,无锡还面临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颇多障碍。

3.1 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在传统的条块分割的体制安排下,物流的许多活动被割裂至各个不同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国内贸易等,各自独立发展,物流资源分布散乱,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仅运输业就牵涉到铁道部、交通部等若干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成为物流过程中的“陷阱”。这些与现代物流发展理念相矛盾,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难度也较大。

3.2 物流业规模、服务、技术装备的制约

目前无锡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真实写照:“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旧”(设施设备陈旧,机械化水平低)。无锡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特别是能够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物流网络服务的企业。全市近70%的进口、近90%的出口物流业务被上海、苏州等地的物流企业承接。此外,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储设施,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陈旧建筑,装运机械化水平低,普遍缺乏自动监控设备,尤其是缺乏现代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物流信息化普及程度低,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3.3 不成熟的第三方物流的制约

成熟发展的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物流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尽管第三方物流在无锡得到显著发展,但事实上无锡市接纳和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尚不多,此行业从整体上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统计表明,无锡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所占份额仅约为20%左右。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当前,无锡还处在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初始期,国际上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无锡尚未被允许经营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国有的以物流为主体的公司也尚未完成经营机制的转换,民营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虽在崛起却还没有羽毛丰满,同时制造企业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也尚未形成气候。可见,不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使无锡发展现代物流业显得力不从心。

3.4 物流信息平台的制约

现代物流业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条件。现代物流业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而目前无锡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还不完善。一方面,作为无锡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无锡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初具规模,但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物流平台相比,在物流信息共享协议与标准化、规范化、技术认证、辅助系统等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一方面,作为物流企业现在大部分使用管理信息平台来管理企业事务,90%的物流企业利用计算机办公,有一半的物流企业有自己的网站,但拥有自身的物流信息平台,并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却非常少。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不健全成为无锡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一个瓶颈。

篇10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是对心理学研究本身危机的回应。当前,以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主流心理学承受了来自社会现实的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心理学研究并非以问题为中心,而是存在以方法为中心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方法的重视超越了对问题本身的关注,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总是下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使用实验等科学方法的问题。

其二,在研究对象上,主流心理学存在着个人主义倾向,将客观的个体心理实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直接摒弃非客观的内部心理经验,以外显的个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心理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以个体的认知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尽管诸多的主流心理学研究取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心理和行为的产生也受历史、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倾向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也就是说主流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相当部分不能应用于实践。

其三,主流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也像自然科学那样,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或定理。因而,主流心理学以研究假设的普适性为基本的研究假设,通过科学方法而获得的研究结论必然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普适性真理。

正是由于现代心理学面临上述困境和危机,1988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葛根在他所作的《走向后现代心理学》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心理学正面临深刻的变革,并提出了构建“后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和具体设想。

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葛根、帕克等一大批心理学学者的倡导和实践之下,对主流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冲击,也使心理学研究主题和范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1.后现代主义对主流心理学的破坏和消解。

第一,反对知识的通约性,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和行为的阐释,都建立在一种基本假设之上,即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具有通约性、可比较性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流心理学关注普适理论的建构。因而,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注重事实材料的搜集,注重对外在事物的探求,注重探讨个体的认知活动,并将语言看做是对现实的再现。然而,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却认为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明”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所谓的客观方法“发现”的。也就是说,“我们关于世界的叙述同那个世界并没有必然联系”。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总是以已有的概念、范畴、语言、话语作用于认识对象,认识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我们用于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那些术语和形式都是一些人为的社会加工品,是置根于历史的和文化的人际交往的产物”。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知识起源于各种关系。或者说,知识不是通过客观方法“发现”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动、协商、建构出来的。如果知识是建构的,那么就意味着:没有建构它,就没有知识,人们可以改变和重新安排知识。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统一的、客观的知识。由于建构知识的群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所使用的话语和材料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对某种存在物的建构也会有差异,所以知识是相对的、不可通约的。若真是如此,则心理学研究会陷入相对主义的窠臼,也会造成心理学研究的混乱和无序。

第二,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反科学主义、反实在论、反主客二元论的倡导下,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进行全盘否定。后现代主义反对主流心理学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提倡从文学艺术、语义分析、历史文化、解构释义等视角来揭示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反对主流心理学研究中的原子论、还原论、决定论等研究倾向,坚持整体论、系统观的研究倾向,执著于研究人的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拒绝承认客观普适性真理的存在,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矛盾性,注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的心理学知识。诚然,科学主义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实验、实证为主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曾经为心理学的独立及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加甄别地拒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其所提倡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似乎使得心理学又回到了哲学思辨的老路。

2.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发展和转变。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本原则立场和研究法则的批判、反动、解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视野,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研究的基本隐喻基础上,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存在着化约论、生物还原论、机械还原论等倾向。比如:构造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化约为最小的心理单位,而忽略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行为主义的研究结论很多都是通过研究动物而得来的,并将之泛化至人类,模糊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精神分析基于心理动力学,通过临床分析精神异常者的本能和行为,认为人类的本能与动物相同,即攻击性,有着生物还原论的倾向;认知心理学将人与计算机进行对比,认为两者的运行机制有着共通性和相似性,有着机械还原论的倾向。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积极主张价值参与、人性复归,因而对心理学研究极具积极意义,也更符合人性。

第二,在研究范围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社会的建构,主张从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来解读人的心理,从而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也更能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理世界。同时,这一研究主张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和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性格优势等高级心理活动,注重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与客观现实结合得更紧密。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试图跨越心理学之科学与人文两种对立取向,走中间、边缘、跨学科的道路,并改变传统心理学过分浓重的自然主义、实证主义和机械主义色彩。目前,叙事、阐释、建构、解构、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研究者的努力下,已得到了大部分心理学研究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