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量经济学;检验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坚定不移发展经济是我国各项基本国策围绕的中心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经济水平发展迅速,老年人群体目前收入来源较少的情况就能缓解,如果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能够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要,那么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将无法保证,所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实力,是迎接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最根本解决方法。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争取在人口老龄化全面来临之前形成强大的社会承受能力。

篇2

 

关键词: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篇3

关键词: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农村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也进人了快速转型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  成家庭空巢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  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和瓦解,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第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变革,减少了家庭对老人的照料。第三,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第四,农民收人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第五,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难以实现。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要求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化解农民养老的群体性风险。

3养老保险模式划分

    养老风险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的群体较大,就决定了养老保险模式的多样性。

    3.1政府责任型

    政府负责型是由政府负责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此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纳税义务,政府通过养老保险事务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并且进行管理,监督等。它主要规定了是否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属于本国公民,对于上班年限、是否参与社会劳动、是否缴付养老保险费并无限制。此种制度通常在福利制度较好的国家才能得以实施。此种制度一般是国家的财政作为经济基础,依据立法让每一个退休公民都能“老有所养”,但是此种机制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难以实施。众多人口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财政的开支用于养老占了太大比重,致使国防、教育等其他使国家国富民强的机构缺乏资金。

    3.2责任分担型

    责任分担型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主要由政府、单位、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分担,此种模式有利于养老风险的分散和财务的稳定。在中国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 3混合责任型

    现实中,许多国家在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在肯定责任分担机制的前提下,更鼓励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此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则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就这一制度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标准计,已干2000年进人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如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还非常之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也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难。此外基本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也在持续扩大。因此,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4.1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 1. 1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的供给能力弱化

    在历史上,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人口的流动,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日趋弱化。一是农民人均收人整体水平不高,弱化了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供给能力。同时,由于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收益低、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等原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民家庭收人增长缓慢,甚至在个别地区有下降的情况。二是老年人口决速增长,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以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而由于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速了未来几十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再加上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流量流向的顺势外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三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能力。据统计,在农村有20%左右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而且这一比例还会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断上升。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加,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家务负担;增加了其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感;加大了空巢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空巢老人处于“照料真空”之中。

    4.1.2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弱化

    集体养老是一种借助明显大于家庭范围的集体力量养老的方式,通常指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集体组织为区域内具备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或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或村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获得。然而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基金很难提取。

    4. 1 .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4.2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的措施:

    (1)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全国各地试点工作在统一的指导意见下开展目前,各地进行的“新农保”的试点,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试行或哲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展开的,各自的规定都不相同,有的规定相差较大,这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困难。例如,各地方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同类型新老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方式的不同,对参加了“原农保”农民,有的地方规定根据参保者自己意愿,可以继续参加“原农保”,也可以按照规定折算转人“新农保”,有的地方规定必须把“原农保”转人“新农保”。这样会出现“一保两制”不统一的现象。

    (2)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分配,特别是财政投人责任的分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目前各地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要加大政府财政投人,进行政府补贴,但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配并不明确,这样会出现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大多数试点是县(区)级统筹,财政责任主要由县(区)镇政府承担,对中央政府怎样予以财政补贴没有相关规定。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尽快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在《社会保险法》立法中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通过立法达到政策稳定。

篇4

[关键词]辽宁省;养老地产;结构设施;服务项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99

1引言

由于我国在20世纪70 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2013年年底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了20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48%,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1]

辽宁省在我国属于人口大省,据统计,截至2015年,辽宁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790万人、占总人口的206%,首次突破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也就是说,每3名辽宁人就要养1名老人。从人口老龄化程度上来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和阜新8个市均超过20%;其中大连、丹东、鞍山3个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前三位,分别为2292%、2288%、2228%;锦州市老龄化程度最低,为171%。

在全省8790万名老年人口中,城镇老年人口为473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38%,农村老年人口为405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62%;从地区分布上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盘锦6市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农村老年人口,其他8市均是农村老年人口多于城镇老年人口。

所以,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不容小视,而辽宁省现有的养老服务远不及当今社会的需要。目前,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是一支具有特殊需求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不仅要在物质、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满足,更需要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医疗保健、住宅及生活用品等方面得到保障。在老年人的诸多需求中,住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解决养老问题,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养老机构的建设。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养老地产,以及老年人居住的社区等。

养老地产的核心价值在于适老化设计,开发的建筑产品接近于高端住宅,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以及日常起居、生活用品等生活服务中都达到了精心的呵护。

2辽宁省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模式

21辽宁省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在大多数地区都以公益事业存在,不仅发展缓慢,养老金的缺口也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多数房产开发商涉足的养老地产始终处于初级A段参与运营的更是少之又少;养老地产在我国正属于新兴领域,在房地产企业及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的前提下,房地产投资商及开发商、保险机构等开始加速推出各类养老地产项目,对养老地产项目进行建设和和运营,虽然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已经逐渐改善了养老难的问题。

在省外,对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与实施已经超过了辽宁省内,已经建设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合为一体的老年公寓;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以及临终关怀场所,建设与老年人体能心态相适应的住房;而省内,在近七年以来,也已经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养老产业的研究日益加深;同时沈阳市的养老机构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从2013年起,新增床位已经超过了1万张,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二期也已经结束了封顶阶段,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有超过10 栋大楼开始运行。

22辽宁省养老地产的现有发展模式

221老年社区

老年社区可以将养老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老人自立、自信、自强的生活方式来增加老人的幸福感。

老年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长寿型普通住宅,当住宅主人年龄变老时,通过对住宅内设施简单改造就可以迅速适应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如在设计和选材上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门把手及钥匙需设计成锥形以方便老年人没有力气开门,尽量避免室内存在类似于台阶等高度差,室内地板通常采用防滑特征以防止老年人滑倒;二是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公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和敬老院,它是以家庭模式为主,并配有相应的服务设施及生活照顾,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老年社区不仅设有老年公寓,并设有普通住宅和集合型住宅,来满足老年人想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又渴望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空间的愿望,并可以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餐饮娱乐、老年大学等需求;老年社区一般位于风景宜人的旅游风景区中,不仅有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儿童,真正地做到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展现生活情趣。

222亲情社区与亲情住宅

亲情住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而建立的一种小区范围的小型社会,其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以迎合所有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如考虑到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设置“无障碍设施”,地板不能是光滑的等。

设立亲情社区与亲情住宅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和维系家庭关系,而老年人最看重的就是亲情这一部分,而亲情也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它还包括邻里之间的亲情和社会中的亲情,家庭亲情需要通过家庭住宅的建设来实现,而邻里亲情则需要通过整个社区的建设来实现,老人对子女的爱和关怀要远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所以亲情社区和亲情住宅的价值核心应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上。

3现有辽宁养老地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养老地产仍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企业投资养老地产项目的时间太短,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各项目标制定得不够明确,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标准,设施投入过少,服务不够多样化,运营效率过低,导致养老地产服务质量不够完善,使得养老地产的特色显现不出,使得消费者选择程度降低。

32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

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购买养老地产的消费者都是老年人的子女,而真正由老年人自己购买的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宁愿花更多的钱买房也不愿意把钱花在社区的养老服务上;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较低,而养老地产中出售的养老商品房对于老人们来说过于昂贵,老年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或是把钱花在居家养老或是公办养老院上。

33地价昂贵,投资成本高

虽然养老地产迎来了发展的东风,但是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地价过高而且养老地产并没明确地指出如何盈利,导致前期开发商投入额巨大但是获得的利润在短期内无法测量。

34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养老地产属于极速发展的行业,但是从建设到经营的过程中都没有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可以依循;国家对于养老地产也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土地政策,不像学校及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免费的土地资源,而开发商如要在居住用地开发,价格昂贵,运营风险大。发展养老地产本属于社会福利范畴中的事,但是我国却没有给予明确的、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

35专业性人才不足

由于我国刚刚启动养老地产的建设,各方面做得都不够完善,养老地产开发的亮点就是高质量的服务,但是现有的养老地产却普遍存在着收取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而专业性的服务人员才是提高养老地产服务质量的关键;据调查,现有的护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老年人的生理生活问题也不会得到及时解决。

36缺乏配套设施

许多养老地产开发商为了廉价的地价,把养老地产设置在野外、郊区,虽然地价廉价,大多数中国式老年人都是喜欢与外界沟通,喜欢靠近人群,但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缺乏应具备的配套设施,使老年人无法获得预期中的舒适感,从而选择搬回市里的公办养老院,使养老地产难以发展。

4对于辽宁省养老地产面临主要问题的建议

41借鉴国内外案例完善地产建设

我省应更多地借鉴与参考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地产开发的成功案例,学习它们成功的运营模式和项目投资方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区有关规定,吃透相关政策,研判市场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共性研究,特性执行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绝不能照搬照抄。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医疗及养生服务建立的养老服务产业。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服务包括:一是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检查;二是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为居民制订了详细的健康计划;三是建立了专项的数据库,统计居民的健康情况;四是定期对居民举办健康讲座、养生课堂;五是针对每个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了详细的用药管理、养生处方;六是配备了全天候的医疗服务。这种形式既像是居民社区又像是医院,养生村拥有雄厚的医疗资源,为老人们提供了医疗养生服务,并且村内的业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它包括医疗交友、文化交流、宗教活动等。

根据调查,我国大部分较大房地产早已进军养老产业的开发,如绿地集团、乐成公司、万科地产等;保险公司也在这方面增大了投入,如康泰人寿在北京斥资建立了健康型新型养老院,中国人寿也在河北廊坊斥重金建设,种种情况表明养老服务产业已经得到了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等民营企业的重视,而辽宁省正可以抓住这种契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持续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盘活经济,稳增长,强实体。

42推出体验政策,使老年人接受养老地产

首先提出租售结合的方式,推出体验房或者参考国外的“拟向贷款抵押”业务,使老年人可以真正地做到以房养老,其次对老年人做出问卷调查,按照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将他们加以归类,帮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养老地产带来的舒适。

随着购买人群结构的变化,当前这种消费者不愿接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如现在40多岁到50岁的人们是现在经济购买能力最强的群体,也是十年后养老地产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43提倡政策支持,推进养老地产建设

每当提到与老年人有关的事业,人们都会联想到公益事业,所以企业若要开发养老地产,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之所以众多房产开发商迟迟不敢动手建设就是从建设到经营阶段都没有获得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所以应提倡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此激励开发商开发更加符合民心的养老地产。

中国建设养老地产必须建立明确的养老服务制度以及对养老地产的扶持政策。中国养老地产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推进。

44选拔专业性人才,提高地产服务质量

我国应针对养老地产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在养老地产中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并根据该标准选取专业性的人才,使养老地产达到其应具备的层级。

45配备配套设施,丰富老年人生活

养老地产必须积极完善,使其拥有应具备的配套设施,要把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放在首位;虽然有的养老地产在郊区,但是可以在养老地产中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其中还应包括运动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医疗设施,来满足老年人喜好就近消费、锻炼身体的习惯,还可以及时解决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使突发疾病得到及时的救助。

今天,我们看到了国家加大养老地产产品的建设力度,增加养老地产供给的决策和部署,我们也看到了辽宁省积极响应、推进养老地产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建议我省可以通过采纳新型的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做只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性、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并激励商业房地产企业找到针对养老地产的开发、发展的有效办法,以开拓养老地产的广阔前景,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社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刘美霞,娄乃琳,李俊辉养老地产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唐伟,黄汉江我国基础建设中内资BOT模式应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1(30):160-161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中国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

现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加快了经济的转型,但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加会为社会发展增加阻碍,出现高龄化趋势。而老年人口的增加虽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社会要消除对老人的歧视,发现老人具有的价值,让其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一、老年人力资源的概述

社会很多调查中,都把老人归为纯粹消费者的行业,对老人产生歧视,没有发现老人身上具有的价值,忽视了老人对社会的贡献。老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是经验型人才'并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属于自己的人际网络,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开发,给老年人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首先,老年群体具有经济价值,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像是再就业等,加入社会公益事业的岗位。有的老人会用做家务的方式突显自己的价值,创造无形的社会经济,其次,老年人了解时代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历史,他们会把自己知道的文化故事告诉下一代,代代传承,启迪并教育下一代人,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不同方面给老人以肯定,改变自身原有的观念,运用老人手中的资源,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让老年人享有基本的权利,参与社会的消费与生产,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其一是社会劳动力的减少,缓解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求,其二是生命周期的延长,体现了老年人具有资源的价值,其三是老年科技人才的增加。

1.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求

近几年,我国生育率―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间接表示劳动力的不足,并且,如果以60岁为老年人划分标准的话,2020年,其人数就会变成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负担。但如果我们为老年群体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其在社会找到与自己相符的岗位,可以缓解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压力,让其发挥自身的价值,通过自身的价值,创造无形的资产,用有形或无形的服务,服务社会,让其转化为经济服务经济,拉动社会的经济增长,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增加老年消费在社会中的比重。

2.老年劳动力资源储备的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延长了人们的生命周期,增加了老年人资源的储备。目前,我国虽然开放了二胎政策,提高了出生率,但由于不同原因的限制,59岁以下的人口仍呈递减趋势,逐年较少,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老年人劳动人口的增多。

开发老年人的劳动资源,让其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减少社会上空余的岗位,能够让老年人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人际关系与文化价值,完成工作,用贴近人们生活的工作方式工作,提高了工作水平,让工作更有效率。

3.老年科技人才的增加

老年群体接受教育,可以增加其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劳动素养。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老年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各项信息技术,逐渐变成科技人才’运用科技完成工作,增加社会财富。

老年人会传播不同时代的知识,这些知识会给社会年轻人以启发。如果我们忽略老人,只按照年龄段的划分,否定老人的一切,必然会为社会发展增加阻碍,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老人的特点,简化信息技术,让其运用简单的信息技术完成基本的工作操作,跟上社会与时展的脚步,变成科技人员,以此缓解其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

三、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方法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机制;其次,市场要充分运用自身具有的社会职能,用不同方式挖掘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最后,需要强化老年人自身的意识,让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1.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要求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通过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服务,为老人人力资源的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在良性环境中运转。

其一,政府要颁布法规,规范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会涉及不同方面,这些方面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规范开发的行为,可以激发出老人走入社会的积极性,为老人再就业提供保障,保护老人的权益,享有平等权利。其二,政府要广泛收集老年人的信息,建立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出人力资源的潜力,运用这一潜力,给老年人充分的尊重。其三,各级政府要加大老年人科技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开设专业的课程,培养科技人才。并且,政府要建立跨区的开发制度,当下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主要几种在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二级、三级城市人力资源较少,希望得到更多的人力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可以让老年人到异地工作,均衡人力资源的分布。

2.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我国已经建立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各项内容,因此,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也要运用这一特点,用市场调节人才的分布,按照不同地区对资源的需求,分配资源。首先,市场要定期组织交流会,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从不同方面提供就业的渠道。其次,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把适合老年人的职位挑选出来,放到一个就业市场中,让老人在这个市场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是符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再就业。

用市场调节的方式扩大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空间,改变了原有的劳动方式,增加了很多脑力工作的岗位,体现出老年人具有的优势。

3.强化老年人的意识

篇6

(1)从产业角度看。从2001—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走势保持在9%以上,但是与GDP的逐年增长不同,第一产业占GDP增长贡献率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可以看出,相对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增长远远落后。

(2)国民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影响。以GDP同比为X,以第一产业GDP增长贡献率为Y,讨论GDP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经济增长速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作用,也就是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变高,农村里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农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

(3)农业收入增长的问题。现代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几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一度出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现象,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其次,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药化肥等价格普遍上涨。另一方面,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外农产品入关关税降低,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入中国,冲击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下降,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减少。

(4)农村市场体系。市场主体不健全(从单一散点单产式经营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的市场主体不健全。农村市场经营模式大多以单一的散户为主,由散户种植农作物再自行将农作物卖如市场或是有相关人员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农作物。前者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流通组织薄弱等原因,会致使农民缺乏对价格变动及时的认知导致农产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农村市场体系还没有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蜕变为现代市场经济。后者由于没有完善的收购制度,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农产品的交易里农民也处于弱势的一方。

2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7.2亿,但是这种计算并不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的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因此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而有“欧洲厨房”之称的匈牙利这个原本传统的农业国,二战结束时,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8%,但到1990年时已减少到14.9%,而现在则不足5%。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超过80%,但目前韩国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但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我们用60%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我们13亿人民,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只用1.7%的农业人口满足英国了55%的粮食需求,显然过多人口滞留农村以及较低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这部分人大都处于青壮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离开一方面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过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3)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限制。在中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农业作业中技术水平低直接导致大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事实。大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这导致农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缺乏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的农村在城镇化大发展中,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由于农村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村资金不足,农村基基础设施不完善,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1)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农村现在存在的现况是劳动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却相对匮乏。在这种资源禀赋下,传统小农经济又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是加大对村办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村办企业的规模,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降低,农业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过程,从而达到21世纪的全面小康水平。

篇7

关键词:养老;养老住宅;适应性;住宅结构

一、我国老龄人口的居住现状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如何妥善安置这些老年人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老年人的住宅需求方面我们的国家做的还不够完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老年人设立专门的老年人社区。社区的居住环境和各种设施都是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状况来进行设计,充分为老年人着想。反观我国,对老年人的居住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我国,老人养老主要是和子女一起。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衰老很多方面不能和年轻人同等对待,比如老年人的床铺,以及居住的环境等因为老年人神经方面会衰退,居住环境如果有噪音的话就会造成失眠,严重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的交流问题也要深入考虑,目前很多社区都是年轻人居多,子女上班后老人没有人聊天会对心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对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进行考虑时要综合个方面的因素和影响,力争使得老人在居住中满足舒适,清净,满足老人和同龄人交流的需求。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比较喜欢在家中安度晚年,因为家中比较温暖,有子女的关怀,在饮食和日常的照顾方面会更加到位。具体来说居家养老有一下几个优势。

1.亲情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每天和子女一起可以促进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有亲情的滋养,老人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情。

2.自由的生活习惯。在家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的事,种种花,或者养个小宠物都很方便。

3.经济方面。老年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在自己的家里,可以由孩子平时提供些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下面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适应性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三、养老住宅适应性设计

在和子女一起时,老人平时的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保障,生活问题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但是需要考虑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人的卧室设计。在对老年人的卧室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老人身体方面的原因,怕冷,害怕潮湿,所以针对这方面的原因,老人的卧室最好是向阳方向。每天可以保证房间清爽温暖。另一方面要考虑老人睡眠的质量,隔音效果要好,老人受到噪音的干扰会产生失眠,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同时老人由于行走不便,对于卫生间要尽量近一点,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为老人设立单独的卫生间。对于老人的房间要足够宽敞,能够满足日常活动。

2.老人的出行方面。对于老人的出行要方便,老人白天要出去活动所以对于楼层不能过高,不然老人的上楼下楼等也是一个问题。老人社交网络也要考虑,

同一小区的同龄人要有一定的人数,来保证老人可以和同龄人进行交流或者日常进行一些和老年人相关的文娱活动。

3.锻炼等体育设施到位。老人平时需要多多锻炼身体,对于小区的体育设施一定要到位,并且保证安全性能,满足锻炼的需要。

4.小区环境建设要好。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老年人比较喜欢贴近自然,不喜欢喧闹的生活,所以对于居住环境周围的绿化一定要跟上,给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5.小区的活动要丰富。多多举办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老人的感情交流,让老人摆脱孤独,培养兴趣,组织老人的集体锻炼活动,不仅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也有对老人情感方面的极大满足。

总的来说,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一定要单独列出来,不能和年轻人一并对待,要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多方面考虑,尽可能的满足老人的需求。

根据老人的群体特征,制定合理的方案。小区在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在老人所需要的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小区的各项建设,力争让每一个人群都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四、养老住宅适应性方面需要的解决方法

目前我国的养老问题方面有很多欠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庞大的人口数量,人民生活还不够发达,缺乏对老年人关怀方面的法律法规。总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对养老住宅进行专门设计。老年人的住宅要为了方便老人而建设,保证老人出行的方便,以及在家中的安全性,舒适性都要考虑。目前我国的住房很少是针对老人设计的,房间的套型布置有些地方与老人的生活习惯很不一致。老人对美观的追求没有那么高,只要舒服,方便就可以。

2.老人看病问题。老人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每逢季节更替或者天气突变很容易生病,这对老人居住环境的医疗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老人看病要方便,并且医生的医术要高明,因为老人的身体经常会有多种疾病,所以不能大意。

3.老人的文娱活动建设。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对于文娱方面要加大力度,定期举办关于老年人的活动让老人积极参与。可以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丰富老人的生活,比如一些地方的广场舞,或者是象棋,书法等比赛。

4.完善老人赡养方面的立法。对于老人的生活问题要完善响应的法律法规,保证老人可以有一个安稳,舒适的晚年,坚决杜绝老人流浪街头的现象。

对于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日来解决,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多关注老龄群体的生活情况,老年人养老问题对于我国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定要妥善处理。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关心自己的老人,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这也是为了我们的将来而做出努力。

结语

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庞大。如何合理的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妥善安置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得到合理的关怀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很大推动作用。我们的社会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关注力度,对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方面增加投入,满足老人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年轻人也要有孝心,对于父母和老年人要多加爱护,让老人的晚年更加舒适。从老人的住宅设计,到生活娱乐方面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陈慧.现代老年人居住空间行为需求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篇8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因身体原因,社会活动减少,加上子女因求学、工作、结婚等原因不能在老人身边,极易引发老年人的精神疾病。在“空巢”的社会环境下,“为老年人的设计”和“怎样为老年人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在身体上会出现如:感知机能、行动机能、思维机能的身体障碍和病变;而老人在生活中,由于身体的变化,更易产生孤独、紧张、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老年人食品无障碍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包装在开启、使用以及回收过程中的无障碍问题,同时也不应忽视好的包装能够带给人们心理慰藉的效果。

老年人食品包装无障碍设计的策略

1.食品包装信息识别无障碍

将现有有机“五谷粉”包装的外观通过简洁的图形、美观的文字、适当的色彩以及说明性的文字适当的加大,对于重要的提示性信息,以醒目的色彩、符号、文字设计易辨识的导视,促进老人在识别商品信息时的无障碍;同时对商品外观进行情趣化的设计,增进老人使用商品时愉悦的心情,减少因独居产生的心理障碍。

2.食品包装开启使用无障碍

包装使用的无障碍要求我们从包装的结构、以及造型上进行改良设计。设计时,应以可平稳的放置在物体上的包装为主,上盖开启容易,也可方便地单手取用。

3.食品包装回收无障碍

包装回收无障碍是指运用各类信息和生活常识,保证大多数消费者能够顺利地拆解并分拣包装,促使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包装结构设计简单能够便于分解和拆卸,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单一化也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中,包装废弃物占了30%。如果能实现包装的无障碍回收,减少老年人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是促进老年人生活便利的一种体现。

无障碍设计在“五谷粉”包装中的具体应用

1.现有五谷粉包装存在的问题

从市场上销售的有机“五谷粉”的包装来看,主要问题在于并未对消费人群进行细分,缺少针对老年人的包装设计。

包装的外观上缺少人文关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生活能力开始退化,要从包装上了解产品的信息、使用方法等一些内容,是一件十分不方便的事。

市场上的“五谷粉”大都是家庭用实惠型的大瓶装或大袋装,对于独居的老人来说,要想在保质期内吃完,实非易事。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喜欢外出健身、游玩,在户外食用,不便携带。

袋装“五谷粉”在开口后,密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瓶装开口较大,必须借助外物才能从瓶中取出,这些都增加了老人使用过程中的障碍。

2.解决方法

(1)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五谷粉的包装形式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瓶装或袋装两种形式,应该在保护商品的前提下,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创造出多种形式的五谷粉包装:①五谷粉包装容量的减量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户外运动,我们可以适当的做出适合一餐食用的五谷粉小包装,用完即丢弃,简单方便。②大容量瓶装五谷粉包装应改变其提携方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指握力衰退,对于较重体积的物品,着重对其提携处的处理,很好的方便老年人的生活。③一件好的包装设计,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商品在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商品包装的造型和结构方不方便废弃后的回收。

(2)从包装的外观上对商品的图形、文字、色彩、信息等方面进行慎重的选择。图形和色彩的选择上尽量以老年人的喜好为主,而对文字信息的处理上应简洁、鲜明,避免过于冗长的文字信息。尽可能的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老年人进行认知。

老年人食品包装无障碍设计的优势

1.弱化身体缺陷的感官补偿设计

人们是通过眼、耳、口、鼻、四肢等感官来感知世界,认识身边的事物。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边事物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感官补偿设计,来弥补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年龄增长而弱化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忽视身体的不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信心,更愉快的安享晚年生活。

2.对受众进行心理慰藉的情感化设计

纵观整个设计历史的发展过程,大多是从满足功能需求的层面上逐渐上升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设计发展的实质。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逐渐上升的金字塔形式,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并要求得到满足。老年人的包装亦是如此,在满足其使用时的方便性以后,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实现老年人情感的慰藉。

3.实现受众使用方便的安全性设计

食品包装设计的首要前提就是食品的安全性设计,尤其五谷粉属于不易保存的易潮、易霉食品。安全设计不仅是指食品保存的安全性设计,还包括使用、携带、回收等方面的安全设计。包装设计师应合理设计包装容器的结构,正确选择适合的材料,以满足商品包装在不同流通领域的安全性要求。

结语

现今市场上的有机“五谷粉”包装并未对消费人群进行细化,极少关注老年人这一特殊消费人群的使用需求。针对老年人进行有机“五谷粉”的包装无障碍设计,彰显了设计人性化的一面,不仅方便了老人生活,对于送给老人做礼品的儿女来说,也是孝心的表达,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进步意义。

篇9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OREM自理; 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450007 郑州市中医院 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比率的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已成为社会级的难题。OREM自理护理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知识宣教的基础上,以自理护理为主,临床护理为指导的糖尿病护理干预方法,对于文化程度普遍低于青年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1]。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1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OREM自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69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1.3±4.9)岁,糖尿病病史3~20年,平均(7.9±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缺少自理能力患者。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护理方法,包括定期血糖监控,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病案建立及病情评估 自患者就诊起即建立患者的个性病史病例,根据患者的病史、治疗情况及当前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情况,详细的给予记录并准确的评估,预估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可存在或潜在健康问题,自理的能力及病情的发展情况,以便于对其OREM自理护理进行前期规划。

1.2.2 糖尿病知识宣教 根据前期对于患者病情及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对于患者进行全面的糖尿病知识宣教,让患者明确及时治疗与积极控制血糖对其的重要性,及血糖控制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等内容,熟知自理护理中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医护人员交流及保持联系的方法。

1.2.3 心理疏导 对于常年存在糖尿病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应针对其前期心理情况的评估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起积极战胜病魔的信心以便于配合治疗和积极的进行OREM自理护理。

1.2.4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如何选择低糖类的适宜食物,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足量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指导患者随身带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2.5 血糖监控及治疗指导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控,按时用药及用药后应注意的适量运动等自我护理常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的血糖情况,护理干预前后给予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普及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情况,问卷内容包括:糖尿病病理知识、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糖尿病自我护理知识、糖尿病饮食知识等内容,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分以上为良,60分以上为可,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7.01±0.14)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9.71±1.54)mmol/L;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8.62±0.35)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1.40±1.48)mmol/L。由此可见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知识掌握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由此可见观察组在OREM自理护理干预后糖尿病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1,P

3 小结

OREM自理护理干预模式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2],其能够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病情的评估和监测,对其日常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通过知识宣教及心理护理干预,将患者的被动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3]。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1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OREM自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可以看出,OREM自理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着较好的血糖控制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人自身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增强其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陆懿,张彩华.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2904292.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 治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1〜86岁,平均(70.38±5.37)岁。另选择同期至本院就 诊的老年心血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 年龄60〜83岁,平均(71. 25±5. 6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选择本院 手术室护理人员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龄23〜31岁, 平均(27. 84 ±3. 06)岁,工作时间在1〜6年,平均(3. 41 土 1.25)年。

1.2 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患者内部因素根据文献[3-4],老年人不服老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独特心理状态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十 分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并且老年患者在住院时的情绪不稳定, 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使治疗护理的难度增大。心 血管疾病属于比较复杂并且容易反复的疾病,更由于老年患者 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使得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自身各项功能的失调和混乱,会进一步加 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眩晕、心悸等临床症状。

1.2.2医护人员因素根据文献[5],由于医护人员短缺,手 术室护理的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精神状态始终处在高度紧 张中,使其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极易发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使护理人员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变慢。另外由于手术 室护理人员的编制较为紧张,有些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护 理知识和足够的经验,业务能力不足以承担手术室紧张的护理 工作,不能对意外事件做出及时处理,导致护理事故的发生,进 而危及手术的完成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方法

    1.3.1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规护理的基础上围绕患者的个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措施,包括缓解情绪压力、人文关怀等[6]。

1.3.2护理人员的管理调整措施包括主要包括:(1)对手术 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强化和完善,包括手术室内各项 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2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强 化和培训,使每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到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技 术精湛并严格遵守职责;3)在手术室人员的配置方面作出调 整和优化,针对性地对人力资源作出合理的安排,通过倒班和 有效排班等各种方式,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调动护理人 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4)将人才 培养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去,为护理人员创造出积极融洽的工作 环境,并提高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7] ;5)对于手术室护理的不 安全因素要有预见性的排除;6)对于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要 更加严谨和慎重,实行动态排班和弹性轮休。

1.4观察指标

    1.4.1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观察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测量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 压水平,同时记录心率;(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于 术前和术后对两组患者采用SAS评分;3)患者满意度比较。 于术后患者恢复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采用百分 制,满分为100分。(4)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 意、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一般满意+比较 满意+十分满意)/本组总例数X10 0%。

1.4.2护理人员的危险因素的评定指标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处 理能力、业务能力等项进行评分,评分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代 表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 资料采用王土s表示,两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i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两组患 者在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出 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术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 术前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56. 74 ±7. 37)分,对照组 (55. 41±6.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33. 35 ±3. 97) 分,对照组(41. 62±5.36)分。两组患者术后SAS评分均明显 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表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王±s)

组别 n 收缩压(mm Ilg)舒张压(mm Ilg) 心率(次/分)

观察组 80 术前 155.24±16. 42 96. 54±7. 64 87. 25±7. 21术后 129. 64±7. 54* # 82. 91±5. 72* # 73. 14±6. 13** 对照组 50 术前 154. 82±13. 41 99. 13±6. 61 88. 39±6. 84 术后 139. 62±6. 47* 89. 53±6. 57* 79. 73±5.98*注:与术前比较,*P<0.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评价 高达97.50%,高于对照组(86.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 05)。见表 2。

2.4 护理人员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护理水平比较见表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