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的解读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双减政策的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双减政策的解读

篇1

【双减政策推出的根本原因】

双减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新增人口的减少,出台相关政策是为了提高出生率。而提高出生率又分几个方面,比如说增加大家生孩子的欲望,比如降低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成本。

【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

教育是养孩子的成本,当然现在打击的只是供给侧,需求侧的需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是存在的,所以短时间来看,估计会往1对1和公立学校培养方向发展。这可能是根本的东西。

双减政策表象上是打击了供给侧,政策要求已上市机构退市或者改为A股市场,没上市的不再允许上市,注意是不再允许上美股,港股A股都是可以的,所以短时间来看教育股票会大幅下跌,并且会持续下跌。

美股教育股票下跌对于利益方来讲是严重受损的,也就是财团们。财团们受损失是一定要找到制衡的方法,也就是目前看到的大批量卖出,可以说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股票,这也就是表象上我们看到的股市血崩,一绿到底。

短时间内会如此,但一定会恢复的,同理教育机构也不会彻底死掉,需求还在,也一定要解决。

【教育的未来,可能正在向德国模式转变】

至于未来解决的方向,建议大家可以去研究德国的教育体系。粗略说的话是在高中分流,一半上本科研究生方向,一半上中专大专就业,或者再转本科。也就是50%的学生会去学技能方向。另外就是大家毕业后去学习技能培训,也就是现在口头说的职业教育。

总之教育的减负根本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实现真正的普惠教育。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奔着这个方向提前做准备吧。

【这个行业被影响最深的的本质】

先说,为何出台“双减”等相关政策打击校外培训。任何行业的商业化的最终目的是行业的普惠化,拿医疗来讲,医疗的商业化会让医疗更加的普惠,行业成本大幅降低后让大部分人都看得起病,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引进最新的医疗技术,让更多的疑难杂症有更针对性的治疗。

同理,教育的商业化的最终目的,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教育的普惠化,但同时会带来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当井喷发展时会造成教师资源的不足,而补充教师资源的最快方式是“掠夺”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这点上会导致公立学校与私立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的双方对立。有同学说了,私立学校不是一直存在吗,也没听说严重对立的情况啊?!私立学校一直从公立学校抢优秀教师,这事儿在各地都有发生但没有上升到如此严重的局面,直到近几年在线教育的发展,加速了对立的严重性。

第二,教育的商业化会导致部分家长和孩子通过商业教育,也可以直接说是花钱报各种补习班的方式,达到培优,达到“掐尖”中的尖子生。而苦苦通过常规学习是完全达不到的,进而会引发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阶层固化的程度。这点不再多谈了。而另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焦虑”在上头的层面上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所以算不上致命问题。

另一个点是,教育井喷发展这事儿是近几点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颁布相关政策呢?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双扶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校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帮助、治疗和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发意义,其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贫困生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力度,大学生贫困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范围、资助周期有限,不能顾及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范畴也应包括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落差大

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体系理论落实不统一,导致资助体系出现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对不完善,资助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资助体系中的奖、助学金的资助面相对比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奖、助学金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体系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却“空无一物”,无法落实,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诉求在高职院校资助中显得异常强烈。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不科学

全国省、市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办法。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贫困证明、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三份材料齐全,基本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通过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其中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都需要盖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公章。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调查表格或证明的填写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相关负责部门盖章,而具体内容相关负责部门是否进行了核查,高职院校无从得知。因此,对这样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笔者持怀疑的态度。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忽视

经济层面的差距,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负担。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极强,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经敏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度伪装自我,不敢流露心迹,交际圈窄,不愿意“抛头露面”,情绪化严重等。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视了这类心理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伤害部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挫伤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有些学生即便得到了资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学校和国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视心理,仇视周围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学生矛盾问题。

2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贫”

2.1 经济贫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涨,导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且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收入。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总收入低,导致无法承担学生基本的生活费、学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构成基本分为: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无谋生特长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种为收入的农村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长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为主的家庭等。总结来看,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途径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稳定;要么是收入来源脆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已节衣缩食,但仍难以缴付高昂的学费。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困难。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些学生生活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上学,导致无法承担所在学校高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这也是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困难是表象,深层次进行追究,发现心理贫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2.1 失信现象

完善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也扩大了受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按时还款、不守信、欺骗等失信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2.2 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是奖、贷、助、勤、补、减、缓等资助政策,但是其中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偿的,另一种是无偿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不劳而获,倾向于无偿的资助体系,对申请助学金、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政策热情高涨,而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望而却步,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习惯了“搭免费便车”的依赖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经济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贫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经济的难关,这种依赖外界直接物质帮助的心理,对大学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正常学生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生活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还承受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积极主动发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心理问题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完整的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的“双扶贫”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经济扶贫

3.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开端,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无法达到最终资助的完善。而认定体系既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标准,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认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并得到完善。

3.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完善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内容丰富,但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资助形式却不相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的资助,它能提高大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也能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其信用度。国外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还款。

3.2 心理扶贫

3.2.1 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低,社会的信用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延迟还款、拖欠贷款等恶意行为,大大降低了银行给大学生贷款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3.2.2 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好解决,但是产生的心理问题急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一方面,了解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更多的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结 语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其应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博,孔难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 policy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industry, real estate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life service industry,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policy of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 points, real estate income tax instalment deduction Interim Measures and other tax policy enterprises concern, to help enterprises time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new tax policy, and actively guide enterprises to make good use of tax policy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 营改增;四大行业;双扩

Key words: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four major industries;double expansion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62-03

0 引言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并承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实体经济较为困难,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在设计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时,按照改革和稳增长两兼顾、两促进的原则,作出妥善安排,所以,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后,税收中的流转税将由原来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个种类改成三个,即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营业税从此将推出历史舞台,这将进一步规范税收体制,促进税制改革,降低纳税人税负,振兴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营改增试点从制度上基本消除货物和服务税制不统一、重复征税的问题,有效减轻企业税负。从前期试点情况看,截至2015年底,营改增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无论是试点纳税人还是原增值税纳税人,都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减税,这充分证明营改增的制度框架体现了总体减税的要求。

1 全面推开营改增,基本内容是“双扩”

第一,扩大了行业范围。营改增范围新增加了生活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四个行业,从此以后,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征增值税。其中,生活服务业和金融业适用6%税率,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适用11%税率。第二,扩大了抵扣范围。本次改革把不动产纳入到了抵扣范围,如此一来不仅制造业、商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能够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营改增试点纳税人也可以。原则上延续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为了确保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达到所有行业全面减税、绝大部分企业税负有不同程度降低的政策效果,对老合同、老项目以及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

2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意义

通过试点营改增发现其对于促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在试点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效果显著,若能够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受益范围和地区将更大,意义重大。第一,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几乎杜绝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完善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比较完整地实现了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后,各类企业购买或租入上述项目所支付的增值税都可以抵扣。第三,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税负。这是财税领域打出“降成本”组合拳的重要一招,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四,创造了更加公平、中性的税收环境。有效释放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创新创业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以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为例谈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扬州市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18日,是扬州市政府出资设立并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注册资本金为 6.8亿元。主要从事市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转让、投资,企业托管,资产重组等业务。截至2008年底,集团总资产达22亿元,净资产达12亿元,现有员工1800余人,是个综合性的大型企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这次营改增覆盖的内容,该集团都有,下面就谈谈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下属的四大行业的影响。

3.1 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3.1.1 房地产开发公司

①计税依据:商品房的售价扣除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按无形资产类处理的)。

②税率:11%。

③房地产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不含土地使用权的售价×11%-进项税额。

其中进项税额是指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即取得所有构成房地产建安成本增值税专业发票上的增值税额,须经税务机关认证的,不包括取得的财务利息发票和业务招待费发票的金额。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房地产建安成本中取得的增值税专业发票上的增值税额可以抵扣。

案例1:2016年5月,该集团下属的房地产公司销售商品房一批,价款20 0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2 200万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222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 000 000

凡取得税务机关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增值税都可以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3.1.2 建筑业

①计税依据:建筑物的转让价扣除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转让处理)。

②税率:11%。

③建筑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建筑物的转让价×11%-进项税额。

其中进项税额是指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即取得所有构成建安成本增值税专业发票上的增值税额,须经税务机关认证的,不包括取得的财务利息发票和业务招待费发票的金额。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较大,关键是购进建筑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案例2:2016年5月10日,该集团下属的建筑公司从南京建筑材料公司购进建筑材料,支付价款12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204万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工程物资 1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

贷:银行存款 1404

5月12日,开具发票收到首次工程款3000万元(含税),以存款支付邗江建筑公司分包工程款20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80.18万元,增值税额19.82万元。相关会计处理为:

收到发包方工程款3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工程结算收入 2702.7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297.30

支付分包工程款200万元

借:工程施工 180.1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19.82

贷:银行存款 200

在项目地预交增值税税额为:(2702.70-180.18)×2%=50.45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 50.45

贷:银行存款 50.45

同时应按预交的增值税预交城市维护建设税(该地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

借:应交税费――城建税 3.53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1.51

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费附加 1.01

贷:银行存款 6.05

本月应纳税申报增值税额为:297.30-204-19.82-50.45=23.03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 23.03

贷:银行存款 23.03

同时应按企业应交增值税计提和申报相应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

城市维护建设税=(297.30-204-19.82)×7%=5.14万元

教育费附加=(297.30-204-19.82)×3%=2.20万元

地方教育费附加=(297.30-204-19.82)×2%=1.47万元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8.81

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5.14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2.20

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费附加 1.47

补交未交税费

借:应交税费――城建税 1.61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0.69

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费附加 0.46

贷:银行存款 2.76

其中,凡是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规定或不属于抵扣范围的,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3.1.3 金融集团,包括所属的典当公司

①计税依据:该金融机构取得的收入额/(1+6%)。

②税率:6%。

③金融集团应缴纳的增值税=该金融机构取得的收入额/(1+6%)×6%。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不大。

案例3:2016年5月,该集团下属的汇宝典当公司取得收入18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10 800元。 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90 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8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 800

3.1.4 生活服务业

①计税依据:该生活服务业取得的收入额/(1+6%),其中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等现代服务业。

②税率:6%。

③生活服务业应缴纳的增值税=该生活服务业取得的收入额/(1+6%)×6%。

这部分业务,营改增后对税收的影响不大。

案例4:2016年5月,该集团下属的花园国际大酒店取得收入7 20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432 000元。 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 632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32 000

3.1.5 因为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的各个下属公司是首次交纳增值税,须购买税控系统专用设备,这对各个下属公司的影响也较大。首次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期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案例:2016年5月,房地产公司首次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设备,支付价款1416元,同时支付当年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技术维护费370元。当月两项合计抵减当月增值税应纳税额1786元。

①首次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

借:固定资产――税控设备 1416

贷:银行存款 1416

②发生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技术维护费

借:管理费用 370

贷:银行存款 370

③抵减当月增值税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1786

贷:管理费用 370

递延收益 1416

④以后各月计提折旧时(按3年,残值10%举例)

借:管理费用 35.40

贷:累计折旧 35.40

借:递延收益 35.40

贷:管理费用 35.40

3.2 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由于原先会计人员从事的是营业税的工作,属于地税局征收的税,没有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所以会计人员的工作比较简单,首先计算方法简单,其次到地税局交税过程也简单,只要把营业税的税票交纳后取回回单就结束了。但营改增之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就复杂了,交税要上国税局网在网上交纳,还有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抵扣的进项税额须由税务机关认证后符合要求的税票才能予以抵扣,所以增加了纳税的环节,计算方法也不一样,难度增加了。

3.3 企业须添置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要求

企业添置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须增加企业负担,还有由于营业税的计算和交纳比较简单,所以一般会计人员在操作时不成问题,但现在就复杂多了,原来的老会计人员在操作时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存在许多操作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在操作时速度慢,占有了税务局网络空间,造成税务网上网十分缓慢。

4 针对以上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规范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票据的管理,以便进项税额的抵扣

由于企业以前缴纳的营业税,是以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不存在税款抵扣事项,所以平时收集的发票比较随意,但营改增后,实行的税款抵扣制度,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而税款抵扣必须是税务部门认证的发票才可以抵扣,不符合税务部门要求的发票是不允许抵扣的,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人员要对经办经营业务的办事人员提出要求,购进货物时,必须从规范的企业购进货物并取得规范的税务发票,这样才能使得具有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享有税款抵扣的好处,但由于很多企业之前的工作很多的都已形成习惯,特别是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取得的发票不规范,所以作为财务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经办人员的习惯,以规范经办人员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票证。

4.2 添置税务设备,提高会计人员网上纳税的操作技能

由于营改增前交纳增值税单位的纳税工作比较规范,各单位会计人员通过税控系统在网上购票和网上纳税比较熟练,所以在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比较顺利,但原先实行营业税的单位,在营改增后,由于缴纳增值税的单位增加了几倍,出现了办税场所拥堵、等候时间较长、网上纳税遇高峰期都上不了网等情况,即使上了网,由于有些会计人员操作不熟练,会占用很多时间而影响其他人报税,所以,纳税人应主动联系税务部门,比如提前预约,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避开高峰期,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纳税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纳税申报客户端的操作流程,提高网上办税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篇4

关键词:产品市场竞争度;自愿性信息披露;竞争劣势成本;自愿性披露概率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8)01-0041-05

Influence of Competition Level under Product Markets onVoluntary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YANG ua-rong, CEN Jun, CEN Jin-xian

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

Abstract:According to Verrechia model deficiency of market structure research field and not conside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voluntary disclosure, this article revised Verrecchia model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ompetition level under product markets, and analysed effect of the competition level on the threshold level of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probability of companies’ voluntary disclosure. hrough inferring the model, we concluded: Competition in product market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threshold level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disclosure probability. Contemporarily, we empirically analysed this conclusion. his research conclusion afforded theory and practice sustain for listed companies and regulators.

Key words:competition level under product markets; volunta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oprietary costs; voluntary disclosure probability

1 引言

自愿性信息披露就是超过需求(即强制性披露)的披露,即公司管理层自由地向年度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财务信息和其它信息[1]。与强制性披露不同,自愿性披露决策是上市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综合权衡私人信息的披露收益与成本而做出的相机决策。“私人信息”是指管理层拥有的而外部利益相关者所不知的对评估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价值有用的信息。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的声誉和形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加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和增加公司价值等[2]。正因如此,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近年来成为财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受到学术界、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早期研究自愿性披露模型的西方学者主要有Grossman、art和Milgrom,他们在买卖双方为理性预期以及卖方信息披露无成本假定下,得出卖方会自愿披露所有私人信息[~5]。这种分析及研究结论过于理想化。现实世界中,披露成本的存在使私人信息无法达到完全披露的状态。Meek等人通过对众多跨国公司高管人员的访谈得出,公司管理层在综合权衡披露收益和成本后作出自愿性披露决策。自愿性披露收益主要有:产品市场收益的提高;资本市场资本成本的降低。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收集和成本、诉讼成本、政治成本以及竞争劣势成本。当披露收益超过披露成本时,他们会进行自愿性披露[1]。竞争劣势成本是自愿性披露的主要成本,它是因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私人信息被竞争对手获得并采取不利行动,从而影响公司竞争地位而产生的。

随后,西方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决策模型时引入了披露成本这一要素,其中较为成熟的是2001年Verrecchia在假定竞争劣势成本为外生的情况下构建的自愿性披露模型。Verrecchia依据古诺模型,构建了公司产品市场收益与私人信息的函数关系(逆需求函数)。在假定产品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为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替代指标),推导出公司披露信息时的收益(产品市场收益减竞争劣势成本)和不披露信息时的收益,从而得出自愿性披露的临界水平。研究结论是:竞争劣势成本阻碍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行为,导致信息披露水平下降,尽管由此会造成公司外部融资成本的上升[6]。研究结论虽与前人研究结论相同,但决策依据更有说服力,有效弥补了以前模型多种函数的假设和仅仅考虑一次易价值的不足(如Verrecchia模型,agenhofer模型等)[7,8]。但是该模型没有研究相关因素(如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对自愿性披露的收益和成本的影响,从而无法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动机和行为。

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决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Meek等人[1],Simon和ong[9],以及Eng和Mak[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差异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水平紧密相关,但这实证结论无法揭示市场竞争状况同自愿性披露的内在机理。Darrough和Stoughton的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时的竞争劣势成本就越高,从而披露水平就越低[11]。但需要指出的,产品市场竞争状况不仅影响披露的竞争劣势成本,也影响披露的产品市场收益,因此,他们的研究结论值得商榷。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决策。据此,本文在借鉴Verrecchia的竞争劣势成本外生化的自愿性披露模型(下文简称为Verrecchia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品市场竞争度,考察产品市场竞争度对竞争劣势成本和自愿性披露收益的影响,并据此考察产品市场竞争度对自愿性披露临界水平以及披露概率的影响,从而剖析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决策的内在机理。

2 对Verrecchia模型的修正

Verrecchia在假定竞争劣势成本为外生常量的基础上,引进私人信息,依据古诺模型构建产品价格与私人信息的函数关系(逆需求函数)。Verrecchia的模型如下

其中P为预测的下期产品价格,x为当期产量,二者是非负的;α和β为正的常数;公司管理层拥有有关下期产品价格P的信息(用表示),由于具有私人属性,因此只有当被披露时,市场相关利益者才能获知的值;当不被披露时,市场相关利益者将看成是一个服从(-k,k)的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公司根据预测的下期需求决定当期产量,也就是说,公司当期生产x,下期获得收入为xP,并假定的值同下期收入xP成正相关。

在Verrecchia模型中,竞争劣势成本是一个外生常量,并且没有考察相关因素对自愿性披露的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研究的市场结构为双寡头垄断市场。这一模型无法考察其他市场结构和同一市场结构不同竞争地位的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决策,以及无法剖析竞争劣势成本和自愿性披露收益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引入产品市场竞争度对Verrecchia模型进行修正,以考察不同市场结构和同一市场结构不同竞争地位的公司的自愿性披露决策。引入产品市场竞争度后,本文将Verrecchia模型修正为

其中t为产品市场竞争度,t>0,随着t的增加,公司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减弱,垄断势力逐渐增加;其他参数和变量以及相互关系同Verrecchia模型。

古典经济学企业需求理论表明,当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即垄断势力减少)时,企业的需求曲线逐渐变得平缓;反之,则变得陡峭。在模型(2)中,当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时,即:t减小,企业需求曲线以截距为定点,向右边旋转;反之,向左边旋转。因此,引入产品市场竞争度后的企业需求曲线同古典经济学关于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需求曲线一致。这一模型包含了企业所面临的所有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大大拓宽了Verrecchia模型的市场研究范围,由此可以进一步考察产品市场竞争度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3 修正模型分析

我们参照Verrecchia模型,用公司收益最大化作为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替代指标,因此,本文以收益最大化作为自愿信息披露的决策指标。

3.1 公司期望收益

无论公司是否有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司下期销售收入均可用下式表示

结论1 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自愿性披露临界水平越低,反之越高。

当不考虑产品市场竞争度t时,可以看出本模型的自愿性披露临界水平完全等同于Verrecchia模型的自愿性披露临界水平,说明Verrecchia模型仅是本文模型的特例。本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考虑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下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决策。

4 产品市场竞争度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概率的影响

4.1 自愿性披露概率

前文已指出,自愿性披露临界水平的降低,可能增大公司自愿性披露的概率。考虑到自愿性披露的临界水平是无法观测到的,而披露的概率通过重复博弈是可以获知的。为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度对自愿性披露概率的影响。

结论2 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概率(倾向)就越高。

结论2进一步证实了结论1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自愿性披露概率可能增大的推测。这一结论将会为产品市场竞争度对公司自愿性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5 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及变量设置

本文从2005年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按行业比重随机抽取12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中这120家样本公司不包括:①S、P公司;②金融类上市公司;③相关数据不全的公司。样本观察值的数据来自中国股票市场和会计研究数据库(CSMAR)以及两大交易所网站。

(1)因变量

自愿性披露指数:本文采用目前具有代表性的Meek等人设计的无权重指数法度量自愿性披露指数。首先,参照Meek等人给出的自愿性披露明细表,并结合我国《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2004年修订稿),逐条进行分析,剔除强制性披露条目,得出102条自愿性披露项目;然后,用102除以各样本公司2005年年报中实际披露的自愿性项目数量,得到各样本公司2005年自愿性披露指数(VDI)。

(2)自变量

产品市场竞争度:最常用的反映竞争强度的指标有行业市场集中度指标、交叉价格弹性以及erfindahl-irschman Index(I)等,但是这三个指标仅仅反映了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反映不出企业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行业中的企业之间竞争水平,为此本文选用行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和I两个指标,并对其进行修正。产品市场竞争度的测算为

(3)控制变量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文选取了公司规模、资本结构、成长性、独立董事比重、两职合一等作为控制变量。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分别见表1和表2。

5.2 回归结果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来检验前文的理论推导: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则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就越高。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产品市场竞争度同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呈负相关关系,这证实了前文的理论推导。值得说明的是,控制变量资本结构没有通过检验,同时规模同因变量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国外的实证研究不一致。

6 结束语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越多越好,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特别是考虑到披露产生的竞争劣势成本和相关影响因素时,上市公司的最优披露决策并非如此。通过上面研究我们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披露产生的竞争劣势成本就越高,但公司自愿性披露临界水平就越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披露的概率会增大,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上市公司为了传递其公司价值和公司质量高于同行业竞争者这一信号,自愿性披露倾向更强。虽然这会产生较高的竞争劣势成本,但披露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产生的成本。当然,对于影响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地位的敏感信息,如产品研发、分部信息等,上市公司是不会自愿性披露的,因为这些信息的披露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很高的竞争劣势成本。

从研究结论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

(1)市场监管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自愿性披露政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披露,如设置“安全港”条款等,特别是对于影响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地位的敏感信息,不宜强制性要求披露,应鼓励其自愿性披露。由于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敏感信息的披露要求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很高的竞争劣势成本,为此可能促使上市公司冒诉讼风险选择不真实的披露。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

(2)我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知识层次低、投机意识强、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对公司披露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解读力和敏感性,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仅仅被竞争对手利用,使上市公司因披露而带来的收益增幅很小,但产生的竞争劣势成本很高,这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积极性。为此,我国应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和解读力,增加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收益,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Meek G , Roberts C B, GrayS J. Factors influencing voluntary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s by U.S., U..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26(): 555-572.

[2]阎化海.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及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0):42-48.

[3]Grossman S, art O. Disclosure laws and takeover bids[J].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5(2): 2-4.

[4]Grossman S. he information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1, 24(): 461-484.

[5]Milgrom P. Good news and bad news: representation theorems and applications[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 12(2): 80

-91.

[6]Verrecchia R E. Essays on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001, 2(1-): 97-180.

[7]Verrecchia R E. Discretionary discloso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198, 5(3): 179-194.

[8]agenhofer A. Voluntary disclosure with a strategic oppon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1990, 12(4): 41-6.

[9]Simon S M, ong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 ext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 axation, 2001, 10(2): 19-156.

[10]Eng L L, Mak Y .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 Policy, 200, 22(4): 25-45.

篇5

一、始终将深入学习宣贯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摆在首位

1.扎实开展专题宣传活动。组织观看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推动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党委(党组)专题学习,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推动各地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党委宣传工作重点内容,部署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讲活动。县级主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做好权威解读,交流学习体会,强化学习效果。(县委宣传部、县应急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2.扎实推动决策落地生根。持续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强化制度性成果,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重要决策的贯彻执行,推动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按职责任务分工抓好落实。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推动严格规范精准执法,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县应急管理局会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3.扎实统筹安全规划与实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安全生产重点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印发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及其相关子规划,进一步推动出台有关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发展专项规划。(县应急管理局、县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二、着力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4.推动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地。完善《县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推动各地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履责情况纳入述职考核、安全生产巡查督导内容,把安全生产相关要求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制度办法,开展好年度安全生产考核,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督导,把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落实纳入考核督查的重点内容,用好约谈通报、警示曝光、督导回访等“组合拳”推动各地属地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县安委会组织,县应急管理局、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委等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5.推动县安委会成员单位责任落细。修订完善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规定,细化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清单,研究制定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强化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推动有关部门严格落实“三个必须”要求。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安全风险研究,推动厘清监管事权、消除监管盲区。(县安委会组织,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6.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完善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重点岗位资格准入管理,推进班组标准化建设,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落实《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职报告与检查暂行办法》,从严企业“一报告、双签字”制度落实,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专项检查活动。推进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控工作机制,继续开展“五个一”“十个一次”活动,深入实施“双千示范”工程,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制度,推动企业开展全覆盖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全过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运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全系统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标梳理、全面彻底的反“三违”集中行动,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县安委会组织,各安全专业委员会督促,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7.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落到位。对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尤其对风险管理措施不落实、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检查执法走过场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要求,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一查到底,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坚决堵塞安全生产漏洞。严格落实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调查处理和事故整改落实情况评估等制度,加大通报约谈工作力度,强化事故警示教育作用。组织对近三年批复结案事故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县安委会组织,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三、着力深化安全整治攻坚

8.聚焦重点整治。在总结2020年“三年行动”工作基础上,找准制约安全生产的痛点、堵点、难点,集中精力推进靶向整治、联动整治、长效整治,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根子上消除隐患。对纳入“三年行动”的16个专项整治制定出台细化工作方案,各重点行业领域针对突出问题隐患开展专项治理。(县安委会组织,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9.聚焦问题攻坚。在各行业领域深化整治攻坚的同时,聚焦全县安全生产领域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在全县组织开展打响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回头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清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高危行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双千示范”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公共安全文化建设等“十大攻坚战”,努力以重点攻坚带动整体提升。(县安委会组织,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10.聚焦强化机制。坚决克服“前热后冷”“紧一阵、松一阵”现象,严格采取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销号制落实的办法,推动各地和相关部门持续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派出工作组开展实地督导,阶段性组织“回头看”,对工作不扎实、成效不务实的及时通报约谈,有效防范化解存量和增量风险。坚持条块结合,发挥有关部门专业优势和牵头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治理合力。完善专班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通报,加强工作推动。将安全整治任务落实情况和工作成效纳入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安全生产巡查考核重点内容。(县安委会组织,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11.聚焦督查检查。针对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和岁末年初、全国“两会”、国庆节、高温期间等关键时段,采取综合督导、专项检查、明查暗访、约谈督办、联合惩戒、关停处罚、通报曝光等形式,严惩非法和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抓住典型事故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问题,举一反三查找制度漏洞和监管不足,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安全监管执法典型案件报告制度,负有安全监管执法职责的各有关部门每半年向县安委办报送本行业领域1至3件重大隐患的典型监管执法案例,县安委办梳理通报,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切实解决“屡禁不止、屡罚不改”和安全检查查发现不了问题、行政处罚不严的痼疾。(县安委会组织,各安全专业委员会督促,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四、着力防控重点领域风险

12.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开展重大危险源集中检查督导指导。对接省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加快应急管理部门与化工园区和危化品企业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推动化工园区整改提升,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小化工”专项整治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集中整治,深化油气储存和长输管道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开展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的医院、学校、电力等行业储存使用环节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县安委会危险物品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13.强化烟花爆竹安全风险防控。按照省、市、县各级政府整顿退出工作指导意见及年度工作目标要求,严格烟花爆竹准入和安全条件把关,强化对企业的设计审查,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和管理水平,扎实推动整顿退出工作有序开展;继续强化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重大风险管控和重大隐患检查执法工作,严防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烟花爆竹经营环节的安全监管,推动《烟花爆竹零售店(点)安全技术规范》贯彻执行。(县安委会危险物品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各有关乡镇(街道)政府落实)

14.强化矿山安全风险防控。建立安全风险研判和管控机制,进一步强化冲击地压、水害等风险灾害治理,推进采空区“零积水”目标管理,建立“一矿一册”监管清单,着力提高监管执法精准度。严禁使用国家淘汰生产工艺和设备,严格停产关闭整顿矿井管控措施,严防非法违规开采。深入开展重点露天矿山安全整治,加强矿山民爆物品安全监管,推动强化井下运输、储存和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县安委会矿山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各乡镇(街道)政府落实)

15.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强力推进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公路交通秩序管控、农村交通安全强基固本、交通安全宣传重点提升等四大攻坚行动,严厉打击道路运输非法营运行为,严格落实重点车辆动态监管责任,深入推进“两客一危一校一货一面”以及“百吨王”、城区余土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车、总质量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车辆治理,严查“三超一疲劳”、无牌无证以及货车“大吨小标”、违法载人等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销售改装货车、变型拖拉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常压罐车等行为,加强车辆关键技术参数符合性和产品一致性等检查。多措并举强化高速、国道等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县安委会道路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按职责牵头组织开展,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大队、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市监局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16.强化建设市政领域安全风险防控。紧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加强燃气、污水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维护安全。扎实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为酒店、饭店、学校、民宿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以及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的行为。深入开展查处各类非法工程建设项目和非法转包、分包、挂靠等施工行为。有序推进农村道路和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县安委会建筑施工、城市运行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17.强化消防安全风险防控。持续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全面实行消防车通道划线管理,加强老旧小区“一区一策”治理督办,建立完善联合执法管理机制。紧盯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和城中村、“多合一”、文博单位等重点场所,以及电动自行车、彩钢板、聚氨酯保温材料等突出风险,分专题、分片区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结合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部署,加强对农村人员密集场所房屋消防安全管理,统筹开展农村地区火灾隐患治理。(县安委会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18.强化工贸等其他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以金属冶炼、粉尘涉爆、铝加工(深井铸造)以及有限空间作业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工贸企业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组织开展起重机械、压力容器、电梯等专项排查整治。加强大型节庆活动和重点时段、重点景区的安全管理,加大高空、高速、水上、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力度。开展校园防火、防盗、报警求助、减少人身伤害等方面排查整治,堵塞安全漏洞。持续推进民爆物品、电力、商贸等行业领域风险防控。(县安委会工业制造安全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县应急管理局、县住建局、县市监局、县文广新旅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五、着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9.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持续深化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积极推广应用烟花内筒自动化生产线,探索开发烟花全自动化生产线,重点危化品生产企业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紧急切断、自动化系统装备率和有效投用率达到100%,推动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自动化控制,实施矿山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工贸等行业领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落实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接入危化品仓储企业仓库、堆场、停车场及危险货物运输等重要场所和具备条件的涉液氨等重点工贸企业监测监控数据,以及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烟花爆竹企业全部实现视频联网监控,至少50%矿山企业在2021年实现智慧矿山监管。(县安委会办公室会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20.加强安全生产源头防控。要严格高危项目安全准入,强化源头管控,严禁新上淘汰、限制类项目,严控新增高危风险企业项目;严格落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若干意见》,严格执行“禁限控”目录,危化品生产企业只减不增。建立国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联合审批制度,把牢设计、人员、设备等硬要求,尤其严防已淘汰高风险产能向我县转移。出台化工园区认定办法和新建化工项目准入条件,完善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要大力推进烟花爆竹、小化工、小矿山整顿关闭退出,严禁新批小型露天采石场和尾矿库,严禁“头顶库”加高扩容。(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应急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21.实施重点领域工程治理。持续推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农村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推动各地区因地制宜强化危险化学品车辆专用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大对城市重点道口“平改立”和线路全封闭的推进力度。(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支队、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县公路分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落实)。

22.深入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公路、农机、渔业、矿山、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平安示范建设。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深化“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扎实开展矿山等行业粉尘危害治理,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县安委会办公室、县应急管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委、团县委等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六、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23.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一)涉及安全生产有关条款的司法解释,加强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聚焦推进矿山和危化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重点事项,对标出台相关办法、规定、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农村房屋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筑牢安全底线,织密风险防控网。(县委编办、县应急管理局、县司法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县市监局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24.提升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水平。建立健全行政审批部门联席会议及信息通报制度,审批部门在行政审批事项完成后要及时将情况抄告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涉及审批手续、证照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抄告审批部门,确保事前、事中、事后的“审管衔接”。推进分级分类精准化监管执法,推动有关部门将涉及安全生产权力事项列入部门清单,明确县、乡两级执法管辖权限,落实乡镇(街道)行使部分安全监管执法权要求,健全部门横向和上下级联合执法机制,探索基层综合执法和县级专业执法衔接机制,避免多层级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切实提高执法精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并重,在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检查、其他行业领域“双随机”抽查基础上,指导服务重点地区和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整治、早消除。(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25.推动形成社会化风险防控格局。健全落实安全生产从业人员举报奖励制度,建立明查暗访工作常态化新闻报道机制,加大安全风险隐患和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曝光力度。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及其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实施,发挥社会职业化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严格落实中介机构安全监管措施,充分发挥安全中介服务机构在教育培训、风险评价、隐患治理等积极作用,助力安全监管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依法依规加大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强化违法失信行为信息公开,有效治理违法失信企业。(县应急管理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银保监分组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工业园管委会落实)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林克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100026);

最近五年(2010—2015年)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研究而言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重塑使命、自觉求变,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行动。宏观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初步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中观微观层面,我国各省份频频推出诸如职业教育中本贯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改革创新活动,以求最大可能释放改革红利。对于职业教育研究而言,改革的宏观语境不仅使研究传统热点问题持续,也催生了一些新议题的出现。透视和分析改革语境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能够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开启更宽阔、更理性的视野。

一、探索经济社会转型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和转向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并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其中,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的外在功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是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由此,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有何为与何从的问题成为学者的探索焦点。

(一)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阶段,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均发生了转变,职业教育亟待重塑使命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概而言之,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有必要重塑以下使命:一是培养培训“知识工人”以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型;二是促进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和技术扩散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转型培养大批掌握智能化操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四是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转业培训以及农民工职业培训以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1]

(二)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经济社会转型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亟待清晰定位、自觉求变,进而实现战略转型。

第一,宏观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职业教育要真正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须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增量式发展向提质式发展转型、准入式发展向劣汰式发展转型、自主式发展向合作式发展转型。[2]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问题,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城乡分割社会到城乡一体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背景下发生的战略转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二是确立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新思维;三是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四是逐步实施农村义务职业教育;五是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3]

第二,中观微观层面,一批以中高职院校管理者为主的研究者在改革语境下思考了究竟职业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得出了这样的基本判断:一是中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明晰教育性与职业性、技术型与技能型、中等性与高等性的边界;二是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充斥着工具主义的价值倾向而缺乏对人本价值的关怀,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语境下,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各个利益主体的发展需求,以优质服务来兼顾各种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制度安排,其不仅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战略任务,也是近年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近五年,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大问题而展开。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维解读

学者们基于“跨界”的视角,基于对职业教育规律和本质的深入研究把握其内涵和结构,提出以下几点:第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与经济体系紧密联系的特点,这要求处理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第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与普通教育体系等值通融的特点,这要求处理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构建两者相互沟通、衔接的体系;第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内部层次完整、衔接顺畅的特点,这要求处理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构建职业教育内部相互沟通、衔接的体系;第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终身教育的特点,这要求处理好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构建面向人人的层次体系。[5]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体构建

近年,学者们主要从四个不同的问题域出发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不同的研究进路重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同功能。

第一,构建国家资格框架。这是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生发的新的研究焦点。该研究进路重在破除我国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分离、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分离的问题,旨在实现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6]学者们大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欧盟、新西兰、俄罗斯、印度的国家资格框架的制定动因、发展历程、结构要素、实践策略以及核心特点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为我国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提供“他山之石”。

第二,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重在破解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离的问题,旨在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该领域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积淀,近年学者主要深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部,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制度建设等具体层面出发构建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体路径。[7]

第三,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该研究进路重在破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分离的问题,旨在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近年一些学者采用实证的方式考察了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8]更多学者在剖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立体路径和策略,其中不乏创新之见。

第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该研究进路重在祛除传统“断头式”职业教育的弊病,力求向上延伸职业教育。对此,大多学者肯定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对什么是本科高职学界语焉不详且未达成共识,大多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即为本科高职。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批判性的理解,认为应用型本科不全属于职业教育[9],且“本科层次”的提法并不科学合理,因为其根基实质上还是传统普通教育的学制模式和框架,未必适合高等职业教育[10]。对于如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者普遍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及为地方提供高质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是其科学发展路径,应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的协同变革。[11]

三、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如何办学、如何培养人才历来是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但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经济社会以及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均要求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学界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增无减,除了延续传统的研究话题之外,也清晰构成了若干新的研究热点。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本土经验的概括总结

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有较多的国际比较与学理分析,但基于实证研究对具有本土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抽象及特点剖析尚且不够,以致该领域研究长期处于“有研究无模式”的尴尬境地。近年一批学者,尤其是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高职院校的研究者,结合理论与实践,除了继续不断赋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集团化办学、东西部合作办学、园区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中高职贯通等经典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内涵和经验之外,还有意识地在院校、区域层面概括总结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经验,提出了诸如“总部—基地”办学模式[12]、“县校合作”发展模式[13]、“三层对接”办学模式[14]、“基地+联盟”人才培养模式[15]、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16]等,这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学徒制的国际比较与本土实践

随着2011年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随即成为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又一个热点,相关研究存在两条进路。

第一,现代学徒制的国际比较。学者们着重对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发展的形式和程度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学徒制中的核心要素即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内容、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在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师傅的实践指导下开展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是基本一致的。[17]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表征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18]

第二,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实践。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虽然具有学徒制的发展历史,但目前却是世界主要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尚没有建立现代学徒制度的国家,现代学徒制有必要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19]但是有学者提醒,受制于企业利益不大、院校能力不强、学生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因素,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困难重重,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务必谨慎、理性,适宜选择供给引导型的试点模式并在小范围、小规模开展试点,适合以在校学生为培养对象并以学校为本位,需要制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并转变学生考核评价方式,还需要充分考虑制度环境、企业参与、经费投入等保障要素。[20]

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

提升质量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战略任务。近年,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备受学者关注,并主要形成以下研究领域。

(一)借鉴西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先进经验

一些学者研究分析了欧盟、德国、丹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参考框架和运作机制,发现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备、透明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但有全面科学且可操作的质量标准,而且具备完整规范的运作机制。[21]另有学者比较分析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关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过程、机制和举措,发现国际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重视对职业教育发展经济社会背景的考察、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角度制定指标体系、重视对职业教育投入与结果的评估、评估指标突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及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22]

(二)确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实践活动,科学理性确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情境下尤为如此。学者们认为,在价值多元化时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在宏观上要秉承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在微观上要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突出对教学过程中隐性要素的考查,提升院校参与评估的内在动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实现教育质量监控的常态化、持续化和动态化。[23]

(三)评估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状况

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真实状况的认识长期处于感性经验和人云亦云的层次,这不利于实践发展。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评估了我国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状况[24]、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25]、高职院校服务质量[26]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绩效[27],基于证据得出了翔实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这有助于了解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状况以及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方略提供实证依据。

(四)探索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构建策略

宏观层面,一些学者从国家、区域以及职教集团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构建;[28]中观层面,一些学者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探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的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29]微观层面,一些学者以校长、教师、学生的视角探讨学生职业能力、教师教学以及校长领导的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30]

五、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理念、目标一脉相承,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界围绕这一新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体认识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学界对其进行本体性的阐释和具化,剖析了其内涵、特点和框架,形成了以下基本认识:第一,职业教育治理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多元、全局、复杂、敏感等特点;第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层面,内部治理是职业教育机构与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之间相关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外部治理是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第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应在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制度体系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等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第四,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第五,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以社会多个主体协同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治理体系。[31]

(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策略

第一,国家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修订《职业教育法》,重点应从明确职业教育法律主体、重建管理体制、激励社会广泛参与以及完备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完善。[32]第二,区域职教集团层面。学者们基于多重理论视角,剖析了职教集团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阐释了职教集团利益协调的制度安排,并提出了相应的职教集团治理模式。第三,学校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新的发展形势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33]

六、职业教育公平治理

近年来,无论是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还是从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抑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来看,职业教育公平既是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有关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条进路。

(一)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在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在核心教育资源、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而问题导致的关键症结在于职业教育城乡二元化桎梏以及相应的教育体制障碍。[34]针对问题,学者们从统筹发展理念、办学管理体制、投入配置机制、人事管理体制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一些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测度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省市之间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入学机会、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条件、人才培养成效等要素上的均衡状况,证实我国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如分区域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战略,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融合性等。[35]

(二)弱势群体职业教育

让弱势群体拥有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农民工(离农取向)职业教育和农民(留农取向)职业教育层面。

第一,在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上,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但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与政策预期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组织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问题重重。[36]学者们就此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已将目光聚焦到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上,并从理论和实证等不同侧面研究了其现实意义、发展现状、实存问题以及改良方略,成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新的亮点和增长点。[37]

第二,在农民职业教育问题上,有学者认为,留守农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重视不够,尚未形成体系,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未来有待加强建立公益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及提高培训有效性。[38]

七、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及教师的标准化

近五年,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师的标准化问题从内隐走向外显,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化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化,加强规范、统一标准成为实践的诉求,学者们普遍呼吁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宏观层面,国家需要承担以下课程建设行动:研究并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状态数据;开发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体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精品教材;构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国家队。[39]中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当增加课程标准中对于工作过程的动态分析,课程开发要注重对职业活动、职业知识的深刻分析,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以及遵循职业成长的规律性。[40]微观层面,加强职业能力研究,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并运用诸如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COMET)等量化方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展开科学测评。[41]

(二)开发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起,我国开始进入系统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新国标”的阶段。近年,学者对此问题主要开展了如下探索工作:第一,比较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主体、呈现形式、开发过程等内容,以期为我国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提供借鉴;第二,从理论与实证等不同侧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理论基础、客观需求、潜在问题和应然策略;[42]第三,论证开发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方法途径,提出国际水准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必须要有国际化、体系性和开放式的视野。[43]

(三)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究竟应当包含哪些结构和内容、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两大问题,学者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比较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结构、执行细则、制定过程和主体以及评审过程等内容,以期为我国制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提供有益借鉴;[44]第二,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和高职教师专业标准,专业标准的内容基本上表征为专业伦理、专业信念、专业理论、专业实践以及教育实践几个维度。[45]

八、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特征分析

在改革的宏观语境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自觉观照改革实践,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不仅著作和论文数量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以及对学术界和决策影响力上也逐渐提升,但仍存在不足,具体来讲,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研究问题紧扣改革主题,但未形成整体架构

最近几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更加重视。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任务和新思路,在坚持和深化改革的宏观语境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紧扣改革主题,研究热点与改革议题高度匹配,发挥了面向改革、服务实践的功能,彰显了职业教育研究的实践品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规模跟随改革动态和行政指向的研究特点,一方面容易导致超前的基础理论研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则使得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较少出现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具有逻辑层次的系统探索的学者和成果,研究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不够,这不但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整体架构,在根本上也不利于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二)研究领域不断扩张,但缺乏系统性协同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使各类研究问题不断涌现,加之我国职教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职教科研队伍的壮大,使职业教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张和分化,越来越走向专门化。这种扩张和分化是“学术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所致,但这也导致学者们往往在特定的研究领域里面“跳舞”,难免视野狭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汇,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学者对于另一研究领域中的学者的工作往往不甚了解,不利于职业教育研究整体学术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板块式研究”显然难以在深层次上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因为任何改革都是系统性、耦合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状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