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评价系统简介
2.1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energy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Certification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并不是处处相同的。“城市热岛”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显著反映了由于城市化的结果使得城市气温与郊区或其它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将给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般说来,认为某个区域的实际气温是由基础气温、太阳辐射、长波辐射的线性叠加得到的。区域地貌、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等因素决定了区域温度。即:M(I,t,x)=C(I,t,x)+L(I,t,x)+E(I,t,x)
其中M是区域气温,C是基础气温,L是局地地貌,E是城市化程度,I是天气状况,t是时间,x是地点。具体来说,在建筑群集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小区的下垫面(如沙土或水泥路面)、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地气温出现热岛或冷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下图是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使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6—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4小结
目前,该项目以被列为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步开展整合软件系统、实际检验使用情况的工作,从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完善这一评价系统,并通过将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明晰建筑生态环境的真正内涵,推广建筑节能概念,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T.T.Chow,Z.Lin,ThermalProblemsofSplit-typeAir-conditioningUnitsInstalledatHigh-riseBuildingsofHongkong,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irConditioninginHighRiseBuildings’97,pp108-113.
篇2
对于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而言,其生物成分主要是指创意产业R&D创新活动的参加各方,就是R&D创新主体。而R&D创新主体也是拥有一定的R&D创新能力并且亲自组织R&D创新活动的个人或者是社会团体。在R&D创新范畴中,其创新主体主要有以下特点:拥有决策R&D创新活动的权力;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R&D创新活动的组织;能够负责R&D创新活动和承担风险;能够得到来自R&D创新活动的收入。R&D创新同样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知识创新的主体则是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所以说,创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事创新的人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R&D创新主体。从R&D创新主体在开展R&D活动时运用的形式来划分,可以将R&D创新主体区分为个体、群体和国家主体;从R&D创新主体设计的创新内容上来看,可以划分成R&D理论创新、R&D文化创新、R&D制度创新等主体。R&D创新主体不同,所应有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而R&D创新能力往往取决于R&D创新素质的强弱。所以,R&D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和主体的素质两大主要因素。总的来说,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主要由政府、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组成,通过创意产业这个载体每个生物成分利用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等的集聚和转移来完成创意产业R&D创新能力的进步,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知道,政府、机构等各大R&D创新主体借助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和创新链发挥着各自的影响,通过不同形式的长期R&D合作和沟通,一起完成创意产业R&D创新能力的进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各主体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位置。
(一)政府——R&D制度创新主体政府主要是利用注入资金和提供政策的方式去支持和推进R&D创新主体开展有益的创新活动。目前我国创意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所以在创意产业R&D创新活动中政府的影响就特别重要,它能够给创意创新活动许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政策法律支持还有资源环境的支持。而政府也应该更加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强大影响和作用,做好宏观调控和制度监管,对活动开展进行积极引导和资金支持,给予创意工作者和创意活动充分的保障等。除此之外,当创意产业处于低谷时,作为关键主体的政府也应该投身到创意活动中去。
(二)创意企业——创意创新主体所有创意的开始和结束都来自企业,创意企业主要供应资金和创意技术,所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众多同行业的创意企业组成了创意产业,它们以盈利为天职,自主进行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市场承受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首先会对创意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进行新的创意R&D,并结合完善的营销体系最终完成整体的创意创新而赢得额外收益。
(三)大学等科研机构——R&D原始创新主体大学等科研机构主要提供的是人才和技术。大学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它的第一职责是教授知识、进行人才的教育培养,第二职责才是科学研究。大学对新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发,传授和运用,是最直接的参与者,这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溢出效应”。所以,大学是R&D创新的主要发源地,它为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提供了知识、人才和技术。与大学的功能相似,科研机构也是创意研究的主干力量。
(四)创意中介机构——R&D创新服务主体中介机构作为R&D创新主体主要负责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中介业务。中介机构连接创意R&D提供方和创意R&D使用方,作为中间人的角色为创新主体进行专业的创意咨询服务。它在创新生态环境中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负责主体间的沟通、创意的整合和扩展等,能够加快新创意的传播速度和加快转化创意成果。中介机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公共服务机构。它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创意市场、事务所、人才市场等。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各种活动提供所需资源,创意市场是一个信息交易的平台,主要负责创意的宣传和使用、转化创意成果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R&D创新效率;人才市场主要负责活动中创意人才问题的解决,能够较好地进行人员的科学配置;各种事务所主要提供的就是各种相关信息的咨询工作。二是机构。这类机构是由创意行业协会组建而成的,这类服务组织通过各种会议和开展创意活动进行人员间的交流。这类机构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上相近这个优势,提高创意人员彼此交流的强度和次数,保证创意信息能够及时高效的分享和使用,最关键的是它能够将没有编码的创意信息传播出去。
(五)金融机构——R&D创新投入主体金融机构主要为创意产业投入大量资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作为其核心力量,任何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技术的R&D都少不了它的投入,而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更是产业快速发展,创意R&D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假若创意企业的心脏是创意技术的话,那么金融则是支撑创意生命的血液。将科技和金融完美的融合,才能给创意企业一个良性互动的完美系统。金融机构是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很关键的组成成分,它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为生态环境供应必不可少的资金和所需的物质。
二、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生物成分的利益关系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曾经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第一次谈到了的“利益关联体”理论,其与学术界一贯熟悉的“股东至上”相比,该理论主要强调了企业发展和相关利益群体在企业经营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关系紧密。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应该全面关注利益关联体的整体利益,而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个别主体利益上。实际上,这一新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指导企业R&D创新。本研究将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就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不同生物成分之间的利益联系做出分析。基于这一理论,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其利益关联的各方必有专门投入,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或付出了其他有形或无形付出,因此全部利益关联者都应有权分享创意R&D创新活动的结果。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里,无论是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创意中介或金融还是企业,均发挥着不同作用,共享利益。本研究以政府和企业机构两大主体为核心,剖析两者和其他主体的利益联系,如图2所示。首先,创意企业是R&D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核心之一,和体系中其他任何主体均有万千关联,与其他各主体一起促进新生态环境。尽管创意企业深受政府行政性管控牵制,但是反过来讲,创意企业行为也会影响政府策略;创意企业孵化器之类的中介机构则在推进企业进步之时,也得到了与之相符的物质回报;创意企业用户在享用创意产品的同时,将其需求和意见反馈给企业,也会推进创意企业的R&D创新进步;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并因企业营运发展获得报酬;创意中心提供创意支持企业R&D创新,也因企业经营得到回报;创意人才为创意企业发展提供智力,获得劳动报酬且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创意市场为企业供应技术,并得到相应酬劳;高校等科研机构对于企业的影响十分多样,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影响,与企业发展互为促进。其次,政府肩负对于企业和市场的宏观和微观的行政管控职责,为创意企业R&D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其义务。为了促进创意企业创新活动,政府会采取多种手段,例如创意成果R&D研究项目立项、增加创意基础设施投入、创立创意孵化器、创意产权交易市场等手段,影响和促进着企业的创意R&D创新。与此同时,政府政策作为企业的环境要素,必然深受政府策略影响,所以政府也会通过调控政策影响其他R&D创新主体。再次,高校既能够培养创意人才,为人才市场提供资源,还能够为创意市场提供创意资源,并因此获得利益。因此高校与创意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事实上,许多大学也完全可以并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创意企业。科研机构不仅能够提供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还可以与创意企业R&D部门合作,直接影响企业R&D创新,不仅如此,科研机构也完全可以创立自己的创意企业。同时,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最为常见的中介机构主要有创意企业孵化与促进中心、人才中介、创意中介、专利机构、创意信息、创意咨询及评估机构等。其中创意企业孵化与促进中心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企业R&D能力,增强企业创意能力;人才中介作用在于建立并健全创意人才在市场中的流入和流出;科技中介则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能够同时得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双重回报;专利机构、创意信息、咨询和评估机构等单位则能够提供环境中其他主体的运作所需要的支持。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则从各种渠道获得大量资金,将其投入给企业,从而获得相应回报。最后,最终用户是创意企业进行创意产品营销的主要对象,最终用户的需求是企业进行R&D创新的动力,他们不仅从企业R&D创新中获益,也深刻影响着创意企业的发展。
三、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多主体治理结构模型
篇3
发展生态旅游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云南丽江文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从机遇和威胁的角度分析了文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情况,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丽江文海;生态旅游;环境分析
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表明,生态旅游的花费速度正以整体旅游业平均水平5倍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扶持自然保护旅游形式,不仅可以存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的西南山区往往拥有丰富但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普遍贫困,所以渴望从生态旅游中获取收益的要求就格外迫切。文海自然行政村位于我国云南丽江著名景区玉龙雪山南角,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一个极富生态旅游价值的区域,丽江市巨大的客流量也能为文海提供大量的潜在生态游客,而极低的农业产量和贫困的经济现状也需要生态旅游的发展。
1 机遇分析
丽江是文海最重要的客源地,为了更客观的了解在文海开展生态旅游的市场潜力, TNC于2001年5月在丽江开展了一次游客问卷调查。问卷共设有39个问题,因为文海生态旅游的主要产品是徒步旅游,因此问题集中在游客对生态旅游的兴趣和徒步能力上。调查对象为在丽江古城的小餐馆、旅店和酒店等地的游客,调查一共收回138份调查问卷(58%为国内游客、42%为国际游客)。调查对象细分为国内和国外游客,在此基础上又分为青、中、老年三个年龄层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外游客对生态旅游都有浓厚的兴趣,也有较好的徒步旅游能力。而在这两项指数中,国外游客的平均指数要高于国内游客,这和生态旅游在中国开展程度及其体能有关。就年龄层次上看,国内35~55岁的游客的这两项指数是最高的,而国外此两项指数最高的年龄层则集中在55岁以上的人群。此外,通过对问卷中主观题的分析结果中得知:75%以上的游客认为“降低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旅游开展应有利于自然保护”非常重要;约60%的被调查者还认为游客必须支持当地村社的发展,并且希望在丽江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当地本土文化。从此次游客调查中可以看出,文海最主要的客源地—丽江的很大一部分游客对生态旅游有浓厚的兴趣,相当一部分游客也具备徒步生态旅游的能力。而且很多游客渴望体验本土的文化,帮助保护自然以及支持社区的发展。而文海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资源必定能满足这些潜在生态游客们的旅游需求,在文海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 威胁分析
文海自然行政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被当时的丽江地区行署定为贫困村。2002年以前,统计资料表明,文海村超过98%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在2002年生态旅游开展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1998年在文海对上村、下村和彝村的24户农户做了一次农户社会经济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文海行政村在2005年开通了盘山公路后,外出工作的村民比例明显上升,但是相较于我国人均年收入,村民们仍处在贫困线上。此外,全村的医疗和教育水平也非常低,全村仅有少量的传统医生,并无一所诊所。全村只有2所小学和9名老师,18岁以上的文盲人口率达到了43%以上。
文海湖是一个次高山冲积的季节性湖泊,周围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玉龙雪山山脉和其他的山群,这种海拔高、地势陡峭的地理条件,使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不到充足的热量。再加上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大麦和土豆是文海村的主要农作物,亩产约100公斤。1999年,文海人均粮食年产量只有178公斤。文海的传统产业主要为畜牧业,但由于8月至次年2月都是文海湖满水期,高山牧场被淹没,再加上过度放牧,高山牧场退化,畜牧业产量也较低。由于文海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从70年代起,村民开始砍伐附近的原始森林来获得经济利益。1998年政府禁止砍伐天然林木后,村民主要靠砍伐黄栎来烧木炭为生。卖炭获得的经济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36.9%。几十年的砍伐,导致了这一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大大降低。另外,此地区还是一些野生菌类(如松茸菌,“羊肚菌”)的出产地,由于这些野生菌的经济价值较高,村民连续几年的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这些野生菌资源。这些都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来极大的威胁。
此外,近几年文海村民自发的在文海湖周围开展各种旅游活动:骑马、烧烤、农家乐住宿和饮食等。这些活动由于缺乏监管和引导,已经开始引起了对文海湖周围明显的破坏,如:湖泊周围的高山草甸和湿地被马过渡践踏,出现退化等。
3 文海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文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有过程中出现了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特色和亮点,但同时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最令人担忧的是后来逐渐加入到旅游发展行业的农户们没有经过系统的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他们的环保理念较为淡薄,因此他们发展的旅游形式仍然是较为粗放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 如果操作不当, 也会像传统的大众旅游一样危害环境。因此有必要邀请生态旅游专家为文海生态旅游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引进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对村民和相关的旅游经营者进行管理和督导等,帮助村民们既获得旅游收益,又不破坏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真正的可持续的旅游。其次,进一步拓展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文海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依靠新拓生态旅游公司的营销和文海生态旅游网站来推广。最后,开发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目前文海的生态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文海徒步之旅,以及后来一些农户开展骑马和农家乐等形式的旅游。
【参考文献】
[1]李燕琴,蔡运龙.北京市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J]. 地理研究,2004(11)
[2]弗雷德.P.波塞尔曼.弯路的代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帆.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作用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 2007(3)
[4]郑勇.旅游需求预测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篇4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根据2011年至2015年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及其动态数据库显示,五年间本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征是:动态变化主要集中在山区及其边缘地带,全区土地利用六大类型面积除耕地面积逐年递增,其开荒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递减,主要是农业开发及蓄牧业中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盐泽化和矿业开发造成,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影响因素不尽相同。1.1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被当作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则是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11年到2015年五年间,阿勒泰地区净增加耕地面积5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增加了15.96%,这五年期间的开荒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因为阿勒泰地区作为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我区牧区现阶段仍然是以粗放经营的草原畜牧业为主,在广大的天然草地上除极少数有围栏放牧外,基本上没有正规轮牧。另外,长期以来,牲畜数目的上升和存栏头数目被设为评价生产经营优良差的重要指标,单一的注重牲畜数目的高速发展,致使草地超载过牧,导致天然草场退化和沙化及草地变为耕地是草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草场、河谷生态脆弱。1.2政策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区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和工程,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水域面积净增38平方公里,增加了1.82%。未利用土地净减少323平方公里,对我区局部生态环境的增加与减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几年以退耕还林还草、人工生态林建设、区域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主要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1.3自然因素。阿勒泰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中,纬度不低,其气候被列入大陆性温带寒冷区行列,春旱多风,夏短炎热,秋凉气爽,冬寒漫长,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由于降水量少,在牧草抽青期间,得不到足够的降水,加之气温偏高,不利用牧草生长发育,是中高山草原牧业区植被下降的因素之一。阿勒泰地区的自然气候也是影响我区生态环境形势的重要原因。
2阿勒泰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5
(一)经济实力优势
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密集地区之一,既是能源生产量不断增加的城市,也是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的城市。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机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化工等能源产业以及循环产业,着力打造国家重化工基地,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群。中央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内蒙古的生态功能定位是限制开发。在“十二五”期间,“五加一”的能源开发总体格局中,鄂尔多斯盆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处在转型中的鄂尔多斯地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使得“如何承接和科学发展煤炭产业,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这一问题提升到了要求更高的阶段。“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坚持工业主导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筑起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攻克难关,努力实现经济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始终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截止到“十一五”最后一年,即2010年,鄂尔多斯市GDP突破了2000亿大关,达到了2643.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2%,人均GDP上升到20800美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91.5,增长率为22.1%,在总体经济中第二产业发展快,对GDP的贡献率是68.7%。
(二)生态环境劣势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短时期内大力发展重化工产业所获得的GDP的高速增长必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尽管关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于环境的发展是否造成约束”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经济大规模的发展会使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可以感受到的后果是,虽然数据显示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所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环境每况愈下,沙尘暴在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越来越频繁地光顾这个城市。2010年鄂尔多斯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入是160.40亿元,比2009年增长4.6%,占GDP的6.1%。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鄂尔多斯市“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是: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27%,控制在20.1万吨以内,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1.66%,控制在2.5万吨以内(引用《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各旗区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通知》)。到2010年底,鄂尔多斯全部圆满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但是,停止经济的发展以维护生态环境也绝非明智之举,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鄂尔多斯市如何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煤炭产业发展瓶颈
从2005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开始调整能源企业产业结构,进行煤矿产业的整合与重组,采矿与开采行业逐步走上了正规化、机械化的道路。这样一来,耗能大、环境污染排放量大的小煤矿和煤炭企业倒闭了,但煤炭的产量却不断提高,供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引进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使得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所占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2005年,即“十五”末期,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是65%;2010年,即“十一五”末期是60%,比例有所下降。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40年里比重仍然保持在50%以上。然而,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仅仅依靠节能减排,只是推迟了资源耗尽的事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资源的约束,环境的恶化使重化工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加之水资源的短缺使煤炭产业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鄂尔多斯市这样一个生态脆弱而又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来说,“荷兰病效应”、“资源诅咒效应”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也是热点。面对学者和人们激烈的讨论,政府和学者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针对资源禀赋丰富的鄂尔多斯市,政策号召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把“低碳”、“节能”、“循环”的思想贯彻始终。
二、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一)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市环境与生态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研究和开发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的技术,逐步使现有煤炭产业向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潜力。通过对煤炭的提炼、液化和深加工,使其变为化工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建立煤化工循环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鄂尔多斯开展的煤化工项目有煤制甲醇项目、煤制油项目、煤液化项目等。鄂尔多斯在化工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总体规划,建立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其目标是既要实现产品升值的目标,也要实现节能降耗,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培育并且规划能源工业园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关键在技术,而一项技术从发明到应用要经历一个过程。基于现在鄂尔多斯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煤化工产业的成熟程度,以及煤化工产业自带的风险性,建议在现阶段将煤化工产业做精细而不是做大。而且,鄂尔多斯本身水资源的缺乏也决定了煤化工产业不能大规模发展。
(二)建设好生态环境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的西南部,生态环境比较复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常年风沙大,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工业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究其根本原因:1.产业结构粗放,结构不合理,开采力度过大,在生产过程中环保措施做得不够,而且在重化工业发展的这些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积累了很多环境隐患,治理难度大;2.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是我国的边疆生态屏障,国家对该地区的定位是限制开发;3.环保制度和环境政策不够完善,仍有待创新。环保制度和环境政策也是社会诱导结构的一部分,它的改革和创新既是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支撑的作用。人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离不开其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包括生态承载力,生态被破坏后的还原能力。由于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不易被人察别,或是即使观察到了也会做出错误的解释,这样就会使环境政策的制定困难重重,而且实施的结果很可能由于错误的理解起到反作用。《鄂尔多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市污水处理率从2009年的78.3%提高到2010年的86.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9年的49.4%提高到2010年的85.1%;全市建成区绿地率从2009年的27.3%提高到2010年的29.1%;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21.56%提高到2010年的23.0%;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21.56%提高到2010年的23.0%。在环境的治理上取得了很大进步。生态环境政策的合理性依赖于对生态环境动力系统和变量的全面了解。就鄂尔多斯自身的地理条件来说,近几年环保力度不断加大,防风固沙和绿化工程继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引进科技技术缓解环境污染。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创建低碳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发展水利工程,健全产权制度,制定合理的环保指标指示器。
三、鄂尔多斯市煤炭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煤炭经济转型政策和环保政策
鄂尔多斯市煤炭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把握好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的政策指向,制定转型发展的方针政策及诱导措施。在引进投资项目的时候政府要发挥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于一些响应国家政策的低碳型、技术型产业应该主动引进,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要坚决拒绝引进。在环保方面,用GDP的增长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的做法是不值得推广,但在现实中往往又是不得已的。无论经济对环境的作用有多大,始终替代不了环保政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健全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排放的可量化指标,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对重点污染源实行驻厂监督的监管方式,及时淘汰和升级落后产业,加快减排工程的建设,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
(二)加大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
煤炭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加大对煤化工产业技术研发的投资,加快对煤化工相关产业技术的研发,赢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技术;同时引进可以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在技术不成熟的阶段争取获得与有经济和技术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机会,改善粗放的生产方式,实现向煤化工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的转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水平、高含金量的人才,企业在员工招聘中要广集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长远战略规划。
篇6
关键词新环境;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3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因此亟需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率,开发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通常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是利用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把能源工程与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工程体系。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的现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源。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农村能源管理体制,最终实现农村地区能源的合理利用。
1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寻找生态环境工程的最佳适应性对策。在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建设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能源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工程的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规模和控制的等级,对于能源工程调控的等级越高,控制的范围越广,这种控制属于宏观控制,情况比较复杂,调控的精度较低。如果控制的等级较低,调控范围比较小,就属于微观调控,调控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通过能源生态工程的系统分析,找出农村能源生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核心是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改善能源生态工程的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式,合理配置农村能源利用的技术。优化能源设计方案可以促使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促使农业能源利用体系的良性循环[1-2]。
2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
2.1“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在农村比较常见,通常是以单个的养猪农户为单位,在猪舍的附近建立沼气池,并且在农村附近有数量比较多的果园或茶园。这种模式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养猪农户在猪舍附近建立沼气池,使猪的粪便以及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并在沼气池中放入一些植物的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沼气池就会产生沼气,农户通过在家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之后,沼气就可以用于生活。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沼液和沼渣需要更换才能够确保沼气的供应。因此,对于沼液和沼渣的处理,通常是用作果园和茶园的肥料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将粪便和污水经过沼气的发酵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它可以将沼渣和沼液当作有机肥使用,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实现了零污染。“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使用[3-4]。
2.2“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通常是以村为单位的,这种生物工程模式通常是指在每户农民的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农户使用沼气做饭,并且需要建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这种模式可以把太阳能、生活污水以及沼气结合起来,给农户带来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是以规模巨大的畜禽养殖场为单位的,需要建立和养殖场规模相当的沼气工程,这样才能够确保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水得到及时的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采用的工艺流程是把畜禽类的粪便污水进行固体与液体相分离,对于粪便可以进行深入的加工成为肥料或者是有机肥。对于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采用厌氧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之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可以输送到储气柜中,供农户使用。而对于沼液的处理,一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经过好氧曝气池的处理,促使沼液达到标准,之后进行排放。这种工程模式采用了固液相分离的处理技术,可以让污水的浓度大大降低。在处理污水的时候采用了厌氧发酵技术、好氧处理技术、AF技术、稳定塘、氧化沟等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这样可以促使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处理,减少污水对水利以及农田的污染。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并且可以促使畜禽养殖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而且工程选址比较适宜选择存在自然落差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运作的费用。另外,如果在畜禽养殖场附近有农田、果园等,可以在工程中考虑沼液的综合利用,而沼气通常被农村居民利用。
4参考文献
[1]蔡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初探[J].中国沼气,2003,13(4):112-115.
[2]施骏,陈磊,秦大东,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知识库的研制与应用[J].农技服务,2007,11(5):117-120.
[3]吴清萍.可再生能源对浙江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评估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19
某水域是国内著名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随着国内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环湖人口的密度也不断增加,尤其是沿湖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入,使氮磷等元素迅速增加,这片水域富营养化的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在夏季,大量浮游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如果天气加剧变化,就可能导致大量藻类的死亡和腐烂,使水体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内的鱼虾等会直接死亡。所以需要加强对这一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以便为治理和缓解这一水域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1 渔业生态环节监测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监测的项目主要有以下方面:环境、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简况;航道的疏浚、采砂和筑坝等工程对生物和栖息地以及产卵场的影响;水质的监测;生物环境的监测;生物性残毒的监测。
2 结果和分析
2.1 水域基本情况
这一水域是淡水湖,面积为750km2,整体地貌为北高南低,平均水深是2.89m,最大水深是6.8m,湖岸长为155.7km。这片水域借助湖面的降水和地表的径流进行补给,整体流向是由西向东。
2.2 2007―2010年水质的变化情况
在2007年,这一水域内主要鱼类的产卵场各项水质的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但是氮、磷、铜和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湖泊有强度的富营养化。近些年,经过综合化治理,这水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因为周围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2008年,主要鱼类产卵场各项水质都符合标准,但是氮、磷、铜超标,湖泊呈现轻中度的富营养化。2010年,对这一水域的13个指标进行监测,大部分都符合相关标准,但是氮、磷、高锰酸盐还是超标。其中,总氮在5月份各个监测点全部超标,8月份则是部分超标;总磷5月和8月都超标,8月更严重;铜在5月和8月也都超标。虽然这一水域的水质情况有很大改善,但还是呈现出轻中度的污染。
2.3 水域2007―2010年水产品的产量出现的变动
这一水域内有94种鱼类,主要有银鱼,白虾,青虾,鲤鱼,刀鱼,青鱼,鲶鱼等。产量变动如下表。
2.4 这一水域水产品的质量
2007年,水产品的检测状况如下:氯霉素,没有检查出氯霉素。汞0.015~0.057 mg/kg,平均值为0.043 mg/kg,优于国家标准。砷0.051~0.12mg/kg,平均值是0.084mg/kg,优于国家标准。到了2010年,这一水域内各生物残留指标经过检测,重金属的残留都低于国家规定。
3 结论
2007年,这一水域内主要鱼类产卵场总氮有明显下降,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原因是水域管理部门每年都投放了超过50t的鲢鳙鱼种,借助积贮渔产品的方法从水体内移出大量氮与磷。2007年5月―2008年5月,这一水域内总磷有明显的下降,2008年5月―2010年5月总磷基本保持平稳。第2年8月水中的磷含量明显比5月高,原因为:5月是水生生物生长的旺盛期,都需要吸收磷,所以5月磷元素比较少。整体来看,这一水域经过治理后,虽然水质有很大改善,但还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监测,切实保护渔业生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
一、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到了90年代初,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理论联系起来,发展并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此后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便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及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1]。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通过将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枯竭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表1)
资料来源: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我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本身是一种集约型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是一种追求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篇9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一个矿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包括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从前期的规划到后期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构成一整套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的工程技术。实践证明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的清洁生产技术、矿井水处理、尾矿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综合治理工作,既可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又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经济效益,将废弃物资源化与矿区生态恢复整治结合起来是适合解决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根据矿区环境问题涉及矿物开采、加工、储运及使用的全过程这一特点,矿区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一种事后措施,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种超前预防措施。矿山开采工艺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由于开采方式的不同,土地破坏形式、生态恢复方式、综合治理方法亦有所不同。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根据矿区生态破坏方式,可将其分为露天矿生态环境保护、采矿沉陷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尾矿的综合利用。
二、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措施
(一)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途径
1、露天矿破坏土地工程复垦途径
根据露天矿山生产工艺特点,露天矿山的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可分为事前措施和事后措施,事前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规划矿区规模,优化开采工艺,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矿区土地生态破坏,同时为破坏的土地复垦创造有利条件。
(1)合理规划矿区,保障资源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首先将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矿区开发规划之中,制定明确的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法规、条例,并严格执行。同时,应将土地复垦费用纳入矿山成本核算,明确土地复垦资金渠道,实行“谁复垦,谁受益”的政策。其次,加强矿山设计与安全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矿石采出率,缩小矿山地面境界,减少矿山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露天矿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控制与土地复垦
按矿山层赋存条件、地形条件、岩土特性,以及剥离废弃物排弃方式不同,露天矿土地复垦可分为外排土方式的复垦和内排土方式的复垦。采用外排土方式的采空区可以用地下开采排出的矸石、电厂粉煤灰或其它固体废弃物复垦,也可将外排土场的岩土重新运回采空区。为保证岩土的剥离、回填与采矿工程之间互不干扰,应合理布置回填区和剥离区之间的工艺顺序,并保证表土层仍排放在地表。
2、井工开采沉陷地工程复垦措施
(1)农业复垦
整渠道平整土地:在沉陷区均匀沉降的地段,土地的平整度变化不大,可以修复原来的渠道,土地平整后即可恢复到土地原有的生产水平。
挖沟抬田:在塌陷洼地的边缘不太深的区域,分段开挖深沟,将取出的土就近摊平,抬高地面造成台田。此法挖沟与造田相结合,成本较低,土地的复垦率较高。沟深、宽与沟间距应按塌陷深度和排水条件具体设计。
挖塘抬田:塌陷较深的或排水条件较差,深沟取土尚不能满足造田之需,可挖塘(扩塘)取土造田。此法土地复垦率虽较低,但开发利用了塘面,如发展养鱼塘,或发展珍贵水产养殖,其经济效益更高。挖塘造田的土地复垦率一般在 50%左右,与挖塘取土的深度成正比,与造田填土的厚度成反比。造田时需注意将肥沃的表土放在表层。挖塘方法分为机械开挖和水力开挖,机械开挖就是先将水塘水抽出到机械可工作的位置,利用机械设备把土倒出复田。水力挖塘机组的挖塘造田的功效较高成本较低,在我国的南方的一些矿区采用的较多。
填土造田:填土造田就是利用露天矿的剥离土(第四系表土)或煤矸石来填平沉陷地,把沉陷地填成一片平地,填土造田的土地复垦率较高,复垦土地后甚至超过土地的原有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土地恢复成本较高。
(2)园林复垦
园林复垦是城市沉陷区的复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园林复垦就是根据沉陷的现状和预测进行园林规划,再根据园林规划将沉陷区复垦成适合园林用地要求的土地。沉陷区适宜园林的地块一般都与城区相连,园林复垦一般是根据沉陷区的地势造园,沉陷区水域一般都规划成人工湖,开挖湖区的废土堆砌成假山等,园林复垦的费用较低,但在复垦之前要先作好园林规划设计,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工程费用。
(3)建筑复垦
沉陷区在城市中或在城市的郊区,在地质条件适合的区域应优先考虑建筑复垦,这样的土地的利用价值也非常高。根据我国几个城市的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恢复成城市建设用地能使土地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上看,恢复成建设用地,土地能够获得 10 倍或几十倍的升值,在经济上是最合算的一种土地复垦方式。作为建设用地的同时也控制了城市向周边农村扩展,也节省了大量的农田占用。但是建筑复垦对复垦区的地质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在作建筑用地的同时一定对其地质情况做出适宜性评价,以及相关的建筑基础处理,盲目地进行建筑复垦会发生新的地质灾害。
(4)林业用地复垦
在沉陷区不适合前 3 项复垦条件的区域都可以进行林业复垦,林业复垦的用地要求条件不高,绝大部分地块只要简整即可满足林业用地的要求。
(二)矿区生物复垦技术途径
1、生物复垦技术措施
(1)绿肥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复垦区种植多年生或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除释放大量养分外,还可以转化成腐殖质;其根系腐烂后也有胶结和团聚作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施肥法。本方法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消除过粘、过砂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
(3)化学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酸碱性土壤改良。中和酸性土层一般用石灰作掺合剂,变碱性为中性常用石膏、氯化钙、硫酸等作调节剂。
2、生态农业复垦技术
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复垦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进行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体系。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有多种类型,最典型的是塌陷区水陆交换互补的物质循环类型。它充分利用塌陷区形成积水的特点,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食性以及在水中所处的生态位置,按照生态学食物链原理进行合理组合,实现农—渔—禽—畜综合经营的生态农业类型。
篇10
关键词:环境法;环境正义;生态正义
中图分类号:DF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93-02
一、现状与困境分析
人类对大自然的总体需求与污染物排放量,早在1980年前后就已超过了地球的可承受能力,于是西方国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尽情开发自然、大量排放废物、盲目奢侈消费的基础之上,他们通过技术优势和军事力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占用了全球资源,他们将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自己环境良好的城市,而将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更是透过一系列国际组织以及衍生出来的法律、条约和协议,控制了全球化市场,而占九成人口的贫弱国家在无知和无奈中变成了被富国操纵的市场和廉价劳力原料的供应地。当世界粮食大量投放于发达国家喂养畜禽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为了生存与吃饭,使更多的森林、草原沦为耕地,更多的江河被截流灌溉,更多的土地被荒漠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 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 000倍,100多年前地球每4年灭绝一种动物,现在每年灭绝生物四万种[1]。发展中国家虽然可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但却没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去治理污染,而且新能源技术也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限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即使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力优势,使GDP得以骤增,但很快却因为能源环境制约而不能持续,并且由于沿袭了传统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带来了内部社会更大的不公平。
二、传统价值观和人性内在矛盾的局限性
(一)价值角度
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传统法对价值的定位一直来源于对人类自身利益(而且主要是眼前利益)的判断,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他所强调的是人类利益优先,而将人类以外的其他物质只作为人类利益的客体来看待。于是传统法律在其基本理念上就缺乏对环境利益保护的思想,以致传统法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只能以保护人类的权益和利益为主,环境的利益在此只能作为人类利益的“反射利益”而间接的受到保护,即使在某些称之为“环境法”或“环境保护规范”的立法中,由于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不知不觉地受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这种类型的环境立法的形式与实质意义上的环境法的目的不相符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传统部门法不合环境保护目的性的根源在于传统的伦理观对自然和环境之固有价值认识的缺陷,它们是现代环境法得以兴起的法律缺陷的根源[2]。可见,传统价值观导致危及人类生存之自然基础的严重后果,比如,到20世纪后期,生态的严重失衡,自然资源的日趋缺乏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水、能源等的危机,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们制约发展的端倪。
(二)人性角度
人性存在着由安全到舒适、由物质到精神、由低到高的生存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环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生理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其更高级的舒适环境的精神需要。为满足这些需求,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规模大大扩展,追求对自然的征服,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 “急功近利”的人性又影响到发展观,人类把发展单纯看做一种经济现象,把财富的增长甚至财富的增长速度看做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忽视了经济增长与自然、社会、人的协调一致,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分裂,比如,发达国家利用政治经济优势掠夺环境资源,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当代人不计成本,实施“生态赤字”政策,导致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危险后果,使未来人类的环境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发生了危机。
总之,潜在的急功近利是当今价值主流,人们重视眼前和局部利益,重视自然的物质属性,而轻视生态和精神属性。这种人性的弱点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正义观的确立有利于人类克服偏重于环境的经济属性而忽视精神尤其是生态属性的弱点。
三、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黑人为主力军发动了一场新的民权运动,反对把黑人和少数民族社区用作污染严重的危险化学品工厂厂址和有毒废物填埋厂。1987年小册子:《必由之路:为环境正义而战》,首次使用了“环境正义”来呼唤这场运动。1988年纽约大学出版社《环境正义》一书,从环境法的角度阐释了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环境领域的公平、安全、效率等问题。1990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又设立了“环境公平工作组”,促使环境公平概念为公众接受。此后,围绕环境正义和环境公平出现了一系列的概念,如环境非正义、环境不公平、环境民主、环境种族主义和歧视等,它们唤醒了黑人和少数民族的环境公平要求,有力地把这场运动向纵深发展,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准立法和立法活动。例如,阿肯色州《在强影响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选址中实现环境公平法》、《1993年平等环境权利法》、克林顿总统的《第12898号行政命令――在执行联邦行动时为少数民族居民和低收入居民实现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模范法典》[3]等。尤其是1991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会上通过的重要文件就是《环境正义原则》,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推到了。另外,在全球的环境保护实践中实际存在着“富裕的环保主义与生存的环保主义”、“提高生活质量的环保主义与生活的环保主义”的对立。当第三世界、第四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被纳入“环境正义”的视野,“环境正义运动”就不仅涉及更广泛的地理范围,而且他的议题也仅仅从关注对有毒废弃物的不平等处理,发展为关注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掠夺、对全球土著人的迫害、跨国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撷取以及性别不平等等种种现象。
美国的这场运动引发了弱势群体(有色人种、穷人、后来扩展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政治运动,得到大众与学者的声援。然而这一切又强烈地促使了人们对生态正义的呼唤,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环境正义运动由人们从不自觉的行为发展到有意识运动,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不断发展完善都在孕育与呼唤着生态正义,并为其诞生创造着理论与实践条件,同时为生态正义的确立提供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强有力的理论验证。生态正义理论来源于环境正义运动的实践,是从实践升华为完善的理论成果。
四、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境界
可持续发展是由人推动的运动,只能建立在社会公平即社会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调动和维持可持续发展主体即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公平性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公平问题居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地位。换言之,只有解决了“可持续”这一环境公平问题,才可以解决“发展”这一环境效率和其他(如安全)等问题。公平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全局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作为生态正义的应有之义的公平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观不谋而合。可以说,生态正义作为环境法律制度的首选价值目标,将对自然资源的公平分配列入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的清单,并将自然资源利益的代内公平分配向代际公平分配延伸,使之能永续为人类利用。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也使人们从更广阔的思维平台理解正义,以前对正义的讨论一直局限于当代社会内部,可持续发展观使人们从更加广阔的思维平台理解正义:从当代人的权利和利益过渡到现代与未来各世代的权利和利益,从国内社会扩展到国际社会。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境界将生态正义的确立提上日程,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持续发展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当代人误解甚至有意曲解了,有些发展美其名曰可持续发展,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以确保后代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以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生存环境的逐渐改善为前提,而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为压倒一切的原则,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资本的最大化,是迅速地消耗即将告罄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严重污染环境并使环境状况在总体上日趋恶化,而在治理环境、开发替代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这样一种发展由于有了“可持续”的美名做掩饰而更具有危害性,因为它能够轻易地使人们丧失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理性判断以及对生态系统和子孙后代的责任感,而建立在生态整体主义基础上的生态正义观能够克服可持续发展的以上弱点。汤因比在概括人类的历史时曾指出人类历史有两个主要过渡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10万年前,从无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渡。第二个同样重要的过渡时期发生在现在,我们的继续生存要求向新意识过渡[4]。生态正义观就属于这种新意识,将正义行为的概念扩大到包括对自然本身的关心,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单纯地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去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正义借鉴与参考了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获得其他价值理念的支持而超越了可持续发展观并建构了自己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3.
[2]汪劲.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以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环境法律观为中心[J].现代法学,2002,(2).
- 上一篇: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 下一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