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老年人口总量增加,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1.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总量逐年增加。

2.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省人口的出生率不断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降低,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3.近20%的家庭有老年人

在全省899.8万个家庭户中,有老年人的家庭户达230.1万个,占家庭户总数的18.1%。与2000年相比,有老年人的家庭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有一个老年人的家庭108.8万户,占12.1%;有两个老年人的家庭58.5万户,占6.5%;有三个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0.5万户,占0.1%。

二、提高我省中老年体质的对策研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解决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提高中老年体质,应立足我省实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需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努力把健康人群带入老年;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在城镇积极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遏制,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对社会和家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该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提高健康意识和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伤残和依赖。尽可能地延长健康期,提高老年人的自立能力,这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关系到未来老年人口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有些研究报道,人体30岁的生理功能个人差为10岁,而50岁的个人差可达20岁。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差异明显。中国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处方专家郭洁教授,经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后,在体质测试的基础上,依据自我开启的运动处方,坚持科学化锻炼30余年,经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对其进行医学等方面的检查,评价其生理年龄较日历年龄年轻20岁。此外,郭教授以83岁高龄参加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试,评价结果为优秀,无论在精神与体力方面均超出同年龄人群。所以说,合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中老年人群个体的体质,制定好中老年人的运动处方尤为重要。

首先,应明确中老年人运动处方的目标。对中老年人群中的不同个体而言,运动处方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疾病危险、保障健身锻炼参加者安全等。制定运动处方时,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健身的需要,其目标应有所侧重。对每个特殊的个体都应有特殊而明确的目标。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普通老百姓忧心的是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的经济与服务问题,而学界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国度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要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成因,只有对于人口老龄化全面了解了,我们才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 ‰左右 。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篇3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与经济不相协调。就那发达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的过渡的初始阶段时它们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高的医疗卫生条件,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都经历了十年甚至有的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但是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容乐观,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但是现在我国却已经处于了老龄化的阶段。

影响世界各国老龄化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形成的各国的老龄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就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惊人的变化,由原来的中老年人口占有绝大比例,转变成为高龄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龄人口所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所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是货真价实的老龄化,是真正的人口高龄化发展。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老龄化的现象往往是突发性的,并不是伴随着某种规律发生的,但是就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呈现一种增长趋势的,它是与我国的控制人口同步发展的,人口增长的控制使得出生率不断地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却是在不断的优化升级,所以死亡率降低,所以老龄化问题出现。

(三)区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存在很多层次的发展区域,这些发展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各个地域的老龄化状况显著不同,但是就总体来看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西部内陆地区所以老龄化问题也较西部要高。

(四)老龄化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超前很多

还是就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所以即使是出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它们也会有相应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相适应。但是我国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并不算富裕,现阶段出现这样的严重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所负担不了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规模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人口还是较多,对于这部分新出生的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我国的人口年龄队伍的一个惯性推移,就会产生七八十年的影响,所以接着就会出现所谓的就学高峰,婚育高峰,就业高峰,退休高峰,死亡高峰,因此就是随着这样的一次次的人口年龄的抬升的过程,老龄化问题逐渐的严重,其实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就是反应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抬升过程。所以选择人口规模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二)人均GDP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有影响

人均GDP也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所以我国人口生活的更好人们活的时间就会更长,又因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福利保障制度更加的好,养老制度更完善所以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人均GDP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三)恩格尔系数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恩格尔系数是反应人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它越大就表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越低,经济的发展使得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所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更加注重养生方面,所以人口年龄越来越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恩格尔系数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

(四)其实城镇化的加速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城镇作为经济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的发展中心,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行政区的划分使得城镇的数量增加,又由于城镇中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和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所以选择城镇化的加剧来作为分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必须要科学的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抑制老龄化的进一步增长,且制定并且实施好全面促进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工作规划。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应用性的建议供参考:

1.区民政局、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深入研究老龄的问题。对于老龄化问题要全面重视起来,不仅仅是要注重过去一定要着眼于未来,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区域,使更多人可以进入最低老年人生活保障,从而将占全区总人口六分之一的老年人的养、乐医等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去统筹考虑和安排。

篇4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1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养老问题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之一,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这是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比城镇老年人辛苦,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被长期忽视等因素造成的。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相应地就解决了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就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有关专家预计今后中国老年人口将长期居世界首位,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1000万,占总人口的25.8%。需要养老的老年人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我国现有1000万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者)需要照顾。这些体现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延长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促动。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口,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储蓄,要靠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旦农村老年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老年人丧失经济来源。这给农村老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重。

(三)陕西省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一,陕西省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10年陕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8.53%,据此判断陕西省已进入老年省份行列。第二,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正逐步加快。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老年人口分别为133万、170万、214万和318万人,老年系数依次为4.57%、5.15%、5.94%和8.53%。目前陕西省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陕西省总人口数将于2020年进入人口高峰平台,老年人口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

二、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东南坊村养老问题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60岁以上的东南坊村老年人为对象,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交谈并带老年人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过程。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基本情况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现常年居住地、原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医疗方面的若干问题,分别涉及身体状况、医疗保险、体检、就医以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第三部分是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关问题调查,主要包含主要倾诉对象、是否有孤独感、日常生活以及老年人文化活动情况方面。第四部分是针对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的部分,主要涉及居住方式、养老方式、经济来源、养老金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

1.老龄人口基本状况: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到39.13%和60.86%。被调查的老龄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的构成中女性多于男性;农村老龄人口中33.60%的人年龄在60-64岁,35.56%在65-69岁之间,这也就是说将近七成的老年人口在60-69岁,这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老龄人口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

2.医疗状况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医疗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可得出84.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同时,绝大数人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尽管人们参加了医保,但是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存在,人们普遍觉得就医费用过高,不太能承担医疗费用。与此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得出:年龄在60-69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好,年龄在70-79岁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年龄在80岁以上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好。

3.精神文化状况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精神慰藉依次来源于子女、配偶、朋友、其他亲戚和其他五个方面, 其中大多数依靠配偶和子女的慰藉;从这一层面上也说明农村老年人还是以传统子女养老方式为主。同时,78%左右的老人不参加老年活动。日常生活主要是带小孩、聊天和做家务,老年娱乐生活不丰富。

4.养老方式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 子女数量两个到三个及以上的比较多,老年人所希望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与子女一起住,不愿意去养老院。该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对养老方式数据做交叉分析得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来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经济来源由退休工资和子女提供时,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低保收入和其他的情况。其中,由子女所提供的经济来源的满意度又占半数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来源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越来越难以依赖成年子女的经济供养生活,子女因工作的流动很可能不与老年父母住在一起,而置身于现代劳动的子女很难有足够的收入同时来维持自己和老年父母的开支。因此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在这里受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

第二,医疗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老年医疗保健的问题是晚年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方面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疾病,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1)医疗费用高,长期的医疗费用是一般老年人经济状况能力所无法承受的;(2)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缺乏,使得老年人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三,精神文化方面,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的娱乐生活有些单调,村上很少组织活动,即使组织老年活动也因为各种原因使得老年人积极性不强,参与率不高。因此,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状况和总体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从调查来看,家庭养老在目前农村养老中仍占主导作用。我们将从道德教化和加强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加强子女对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

第二,加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首先,实现新农合在农村老年人中的覆盖率;其次,提高老年人常见病的报销比率;最后,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

第三,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应加强农村娱乐文化和健身设施的建设,确保每一行政村建有一处“老年人活动室”和建设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定期组织一些老年人喜欢的剧团等下乡演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8).

[3] 沈芬娟.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4] 刘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11) .

[5] 朱钰、杨殿学.统计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 朱胜、冯亮能.市场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 刘欣玲.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7, (01) .

[8] 李广义.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取向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02).

篇5

1、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年人口迅速增长,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重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相当惊人,老龄人口增速过快,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地区及城乡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受到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表现出一致性。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随着人口向高龄化迈进,劳动力年龄也将出现高龄化现象,随着高龄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那时,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作为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多种因素:例如人口规模、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劳动者个人偏好以及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会对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发展,相关的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也会对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后期阶段,随着这些人成为中年和年长劳动力时,期内人口老龄化还不会过度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技术结构转型,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来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生病产生的医疗费用会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比较困难,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是利弊相连的,老年型劳动力多从事经验型、熟练型劳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条件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年轻劳动力多从事创新性劳动,只要合理分工均能说明老龄化不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合适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与之相匹配。但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所不同,老年人对商品市场中的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较大。政府是推动老龄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发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产业和老龄服务产业。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经验包括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制度,多种多样的退休制度,形形的老人服务机构和其他一些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养老保障必须法制化,我国必须加快立法步伐的同时,靠完备的法制强制推行,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养老保险基金在来源上应多样化。建立长效稳固的社保资金筹措机制,在运营上应向商业化发展,政府制定某些重要项目的全国统一标准,在基金管理体制上尽可能避免过快地分散化。应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强调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使家庭内各成员间的社会保障相关联,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家庭成员内“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3、对策与建议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老年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09-02

2010年9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标志着中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丧失。这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人均GDP、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公共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大等。据测算,中国的人口红利大约在2013年达到顶峰,此后将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时刻。在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江苏省的老年人口状况具有重要性与特殊性。

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及发展老年经济的必要性

1.1 人口老龄化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即劳动力资源减少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目前,中国的就业年龄正在逐渐推迟,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不断老化趋势,这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因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人在进入老年后,分析性思维能力会下降,即年纪大的劳动力虽有丰富的经验,但体力、精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分析与记忆的能力都不如年轻人,生产率会相对较低。由于某些岗位上,工龄越大,工资越高,企业经济效益还会继续大幅降低。

1.2 人口老龄化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会通过抚养比、退休金、养老金等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假设国民收入一定,当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抚养费用支出增加,即国民收入中的消费支出增加,所以积累减少。同时,消费与积累的内部比例也会改变,即社会消费增加而个人消费减少,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增加而生产性建设投资减少。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还会引起储蓄率降低。因为,人在35岁到50岁时,收入最高,储蓄率最高,而进入老年后,收入下降,同时用于医疗、劳务的消费增加,会开始动用过去的储蓄。从长期看,储蓄率的下降将无法提供支持经济增长的充足的资金,从而也影响经济发展。

1.3 人口老龄化对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影响

如果能够充分挖掘人口老龄化为流通领域带来的商业潜力,它就会对流通领域带来有利影响。首先,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适合老年人吃穿用的各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老年人产品市场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例如,目前许多老年人常常为买不到一套合适又美观的衣服而苦恼。其次,适应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设施会大幅增加,例如,对于老年人住宅、家政服务,针对老年人的交通、保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但是,他们对新产品的消费兴趣往往不及年轻人,这会对消费量和市场供应量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使消费结构趋于固定化。不过,现代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正在慢慢改变,对于社会上新鲜事物的态度正由“看不惯”到“试试看”甚至“喜欢”转变,这可能将成为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的新力量。

1.4 发展老年经济的必要性

虽然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如果处理得当它就能为我国创造巨大的“老年经济”。根据夏威夷大学人口红利专家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口与经济学教授罗纳德•李(Ronald Lee)的“人口红利”理论:第二次人口红利在第一次人口红利之后发生,假设政府的政策到位,第二次人口红利将是无限期的,并且其规模常常远远大于第一次。所以,各地结合自身老年人口现状,制定合适的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当务之急。

2 现阶段江苏省老年人口状况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年)表明,2005―2009年,江苏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始终居于全国前5位,而老年人口抚养比是衡量地区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江苏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下表)显示,江苏省的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2009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了4%,而江苏省的该指标上涨了近10%。所以,江苏省的老龄化状况较全国大部分地区更为严重,在全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极具重要性。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状况的统计结果还具有特殊性。由于江苏省内部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均衡,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加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效果的差异,苏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而苏南地区的实际老龄化程度将大于上述统计数据。因此,苏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并不会明显亚于老年人口抚养比更高的天津、重庆等地。

3 江苏省发展老年经济的优势及可行性

首先,江苏省的人口结构特征决定了本省内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足够高,老年市场所能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成本。2009年,江苏省的老年人口占比约12.0%,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9.7%。而足够的老年人口比例有助于及时了解广大老年人的需求,及时弥补某些政策、产品、服务的不足,并有可能促使更快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同时,江苏省发达的企业具有提供高质量老年产品的技术和能力,相应地,开发老年市场也可以为这些企业创造新希望,它们既可以拓宽国内市场,拥有自己的特色,更具竞争力,同时,又能率先抢占老年市场先机,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有力基础。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兵,如果率先完成经济转型,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促进国内市场的开发。

其次,要处理好老龄化对生产领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合理确定退休年龄,正确引导老年人口再就业,从而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弥补某些领域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江苏省的大量中小型企业中有些需要有足够体力或能快速接受新技术的年轻人,有些则需要经验丰富的熟练工,因此,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就是一个新课题。

最后,为减轻老龄化对分配领域的不利影响,还可尝试通过有效管理养老基金和正确引导老年人理财来达到。对于老年人,一方面退休后收入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消费水平和身体状况的原因等使生活方面的支出有可能不降反升,政府要想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对养老金的依赖也就逐渐增强,而大量的老年人口又加重了养老基金的缺口。江苏省居民人均收入较高,养老基金数目也较大,如果能有效管理养老基金和正确引导老年人理财,就可以减轻老龄化对分配领域的不利影响。

因此,江苏省既有发展老年经济的优势,又有发展老年经济的能力。

4 江苏省发展老年经济的战略

4.1 老年人的需求

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统计结果为:①看病难(56.7%);②基本生活来源无保障(31.4%);③外出活动困难(23.7%);④住房拥挤(18.44%);⑤家务重(13.9%);⑥生活上无人照料(9.9%);⑦出门购物难(8.7%)。该调查还发现,目前中国的老年人的需求如下:①医疗护理(83.2%);②文化娱乐(62.3%);③饮食供应(48.1%);④体育活动(34.6%);⑤家庭关系调节(21.5%);⑥文化学习(16.6%);⑦心理咨询(14.3%)。

值得强调的是:老年人遇到的很多困难并非能单纯通过提品和服务来解决,其中有很多是经济贫困导致的。目前,中国的老年社会问题主要有四大方面:贫困、老年人犯罪、精神慰藉和心理障碍。其中,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是当务之急。

对老年人的精神与心理关怀的不足也是上述问题的成因之一:老年人对娱乐、体育、学习及心理咨询的需求在所有需求中占很大比重。发展心理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e(1969)认为,人在老年时,将会经历这样五个心理阶段:否定与隔离(denial and isolation)、生气(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特别需要家人、朋友的关怀。很多老年人感到恐惧和失落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眷恋与珍视其曾创造过的自身潜存的生命价值,渴望其他年龄段的人肯定其无法替代的价值。因此,在发展老年经济时,必须保持对老年人的尊重,引导他们以其特有的方式继续实现生命的价值。

4.2 对于江苏省发展老年经济的几点建议

结合以上各方面分析,江苏省发展老年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具体方式。

①引导年轻人从事老年产业,同时帮助老年人再就业;②加强养老基金管理,减少基金缺口并提高投资回报率;③引导老年人合理理财,提供理财咨询;④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提供老年人社交服务;⑤鼓励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宋宝安.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篇7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加快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目前中国社会经济还处在相对薄弱的条件,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全面深入改革,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现如今农村老龄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城镇,成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群体,再加上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必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解决中老龄化问题和对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比年轻人的比例要高,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老年人的数量相比年轻人的数量增加的快。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降低,出生率降低导致年轻人的增长速度变慢,死亡率降低导致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变快,因此人口的老龄化就这样出现了。中国老龄化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降低,然后是医疗条件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死亡率下降,这样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就出现了。

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比较大[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镇与农村出现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的情况。总的来说,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中,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而农村最高。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这一现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很普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程度高上,老龄化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持续增加,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流动人口的主要是年轻人,这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镇工作引起的。

2.2 不发达地区农村老龄化比发达地区慢

人口老龄化在各个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的条件对人口老龄化有直接影响。例如,经济的增长、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生育状况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顺利,人口的增长缓慢,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快,再加上发达地区医疗条件好,老年人的死亡率也很低,所以导致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严重。而情况与之相反的是不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落后,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人口出生率并没有降低太多,在加上医疗条件差,老年人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3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如果单纯的从死亡率和出生率来比较,城镇地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 那么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但实际上,人口迁移是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农村的年轻人大量的迁移到城市,减少了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却增加了城镇年轻人的数量,这一社会现象,使城镇老龄化程度得到缓解,而农村老龄化程度变的更加深。

4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给农村养老保障带来了压力,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家庭养老虽然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各方面的条件也很合适,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加重家庭养老的负担;另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还有就是进城农民的养老问题困难。农村的另一个养老保障制度,五保户制度也存在问题:供养资金不足;敬老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管理水平低;覆盖面小、共济性差;制度不稳定;保障水平低;政府财政支持缺乏。这些因素加大了国家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困难。

5 农村应对老龄化的策略

由于新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面对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当前农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5.1 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可以对家庭实行资助,政府对有老人的家庭给与一定程度的资助,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一方面是实物资助,另一方面是住房与土地保障,这为老年人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5.2 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

由于中国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民的养老观念还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对于养老保险这种现代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很难接受,因此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养老保障转变到现在的社会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3 政府加大经济支持力度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由政府出,个人只需要出小部分,由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个缴费,这导致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就能更好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

5.4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速度确保农村当地的社会养老措施都是有法可依,为农村养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条件,有了法律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85-02

21世纪以来,房地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愈加凸显,它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是否是可持续的,从而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明显,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仅是数量增多的问题,还存在一系列因为数量增多和老年人口自身变化引起的其他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统计,2006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2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9.18%[1]。按照国际标准,中国人口已经达到老龄化水平。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所未有的一些问题。诸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特别快,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法国经过了115年,瑞典经过了85年,德国、美国经过了50年左右,而中国不到30年就达到这个水平[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未富先老”特点,特别是在农村地区,2005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 255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很难承受老年人口增多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此外,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养老形式。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及人口的迁移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育率和死亡率都会最终达到低水平的均衡发展,人们的预期寿命会持续增加,人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将更大,所以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1990年5.57%;2000年6.96%;2003年10%[3]。到20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71亿,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否满足这么庞大的特殊人群的需要是衡量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之一。

二、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业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4]。英国学者韦克斯在研究老年人口问题时曾概括地指出,现代老年人问题主要是基于老年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而造成的:经济来源所得方面的变化;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身体健康方面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口群体对房地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老年人口增多导致老年扶养比上升将会影响到整个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1.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所以,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们对它的消费。同时,房地产的消费不同与其他普通生活资料消费,它需要消费者具有相当实力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老年人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收入会受到体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再加上退休收入减少,这样以来,老年人口群体中有购买房屋能力的人比较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中也有一些在年轻时已有房屋,不需要再购买房。总之,老年人口都不能成为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房地产业别是商品房的发展速度会受到更为明显的影响。

2.老年扶养比上升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老年扶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生育率保持不变或降低,就必然会使得老年抚养比上升。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我国老年扶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5]。老年扶养比上升,老年人口增多,则赡养费用也增多,劳动力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而且,老年人口是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越来越远离劳动,成为纯被扶养人口[6]。

3.老年人口身体素质、心理需求变化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资源是推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减少,也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上升,老年劳动人口规模变大。从人的生理功能角度来看,人的身体素质到一定年龄后就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降低,所以,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整体身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从而不能更好地创造房地产发展的人口环境。

在人的老年时期,生理与心理等方面与中青年时期有很大差异,在住的方面,他们希望能满足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基本要求,同时,人口老龄化中的高龄化现象突出,高龄老年人更多的身体行动不便者,所以,房地产在开发时需要不断考虑到满足老年人需要而进行的对住宅房基础设施和功能改善的建设,而基础设施和功能改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一些企业考虑到眼前利益就可能忽视此类建设,这样房地产业的供给就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群的住房需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4.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影响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我们虽然把它定性为第三产业,实际上和其直接相关的建筑属于第二产业,其职工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属于从事体力和重体力劳动。虽然现在许多工地逐步在实施机械化,但在施工过程中体力劳动仍是一个比重相当大的工作。从目前的建筑工地来看,很多工地,除少数的管理人员是建筑公司的职工外,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民工。不少人认为,农村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无限的剩余劳动力,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一些局部农村也已经存在着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比如,四川家户土地休耕、抛荒原因中劳动力不足的占36.5%;将土地租供或送人原因中劳动力不足的占60.8%[7]。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老年人口增多,需要更多年轻人照顾,年轻劳动力进城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和劳动人口年龄偏高,使得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限制。这样以来,房地产业开发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稀缺,开发成本则相应提高,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三、小结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中的老年人口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却不是孤立的群体,老年人是社会、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他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多的是间接的、长远的,甚至在目前是微不足道的,但从长远来看,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口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还能解决人口老龄化中“老有所居,老有所乐”问题和房地产业供需矛盾等问题。

1.加大老年公寓等其他老年服务机构的建设。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与人口转型和社会转型同步发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的同时,家庭规模在减小,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挑战,家庭养老压力加大,因此,有人认为应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来缓解家庭的养老负担,这样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却会产生更大的人口压力,加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应当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单一模式,这就需要建设相应的养老设施保障社会养老得到推行与支持。

2.加大房地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先进的设备、技术,许多建设行业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建设功能齐全、设计人性化的房地产业,才能充分满足人口老龄化中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群体的特殊需要。

3.提高年轻年龄段的人口文化素质。老年人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口的就业、经济收入、经济生活来源和供养状况,并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生活状况。受低水平的历史发展和教育发展制约,现阶段的老年人口整体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再加上老年人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低,所以提高现阶段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难度较大,但应重视提高年轻年龄段人口的文化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老年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最终才能对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蔡,顾宝昌.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编辑部.中国人口年鉴[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

[4] 郑应亨,欧小莉.人口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2005,(1).

[5]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75.

[6] 田雪原,等.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 西部人民的生活――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数据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老年人口文选[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Brief View on Population Ag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TANG Kang-fen, XU Gai-ling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engdu 610071,China)

篇9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挑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74-02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有微观和宏观两层含义。微观层面指的是组成人口的个体人的老化,即我们通常的人由年轻变老;宏观层面是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无论是微观的老化还是宏观的老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个体老龄化是单向运动过程,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人口群体的老化则以个体老龄化为前提,受社会、经济、人口规律及政策的影响,是可逆的,是双向运动的过程,当人口的生育率回升时,人口老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就有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简言之,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年人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即1956年联合国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制定的标准: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从老龄人口结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现象,是发展与进步的表现,但随之而来的社会养老保障面临诸多的问题也巫需研究与解决。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力图建立起覆盖面广、经济有效、公平可及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预防、诊疗和老年人照护等多方面的内容。

按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将在2015年把作为主要健康指标的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一岁,达到74.5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老龄工作”,这在党的报告里还是首次出现。从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出发,中国现阶段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养老保障事业由城市向农村发展,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拓展,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壁垒和地域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专家指出,如何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延长老年人寿命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有统计显示,在未来二十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比现在翻一番,如何应对老龄化,让老年人更健康更有质量地生活,对中国来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国家在有关老年人口生活福利方面都面临着政策挑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不同在于,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出现在,它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或其它一些东亚国家。

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村老年人口占中国老年人口总数绝大多数且数量仍在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地区流动,改变了农村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养老的状况。这种变化反映在农村的居家安排的改变,即与成年子女同住的农村老人的比例已经从1991年的70%下降到2006年的40%。虽然外出打工的成年子女往家汇款增加了农村老人的收入,但农村老人在年龄很大时还得下地劳动并要照顾留守儿童,这对他们是很大的负担。而且,目前这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也会增加对成年子女的压力,需要他们在缺乏政府持续支持的情况下为老年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如何处理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正在成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疲软无力,应当进一步完善来适应人口老龄化。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前瞻性研究,及时把握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和政策;加大人口普查力度,建立人口老龄化的经常性监测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设置过渡期人口政策;建立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长效机制,降低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交织在一起对人口安全形成的危害,努力促进老龄社会男女性别结构和谐。

2.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多渠道筹集资金;在适当的时候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在管理上可以采取属地持有、公司管理的模式,即全国各地的社保基金委托若干家在全国范围内运作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这样盘子大了,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作;在管理体制上可以成立由行政、人大、企业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对重大问题如养老金的缴费与福利水平进行决策。这些可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虽然减少了政府行政部门对养老金的干预能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政府直接承担的责任和风险。